利玛窦中国札记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 世界各国文化 > 利玛窦中国札记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日期:1983-3
ISBN:9787101007275
作者:利玛窦,等
页数:739页

作者简介

《利玛窦中国札记》主要撰写者是一位在中国生活了多年的欧洲人,他以灵敏的感受和一个旁观者的态度,详尽记录了在中国的传教经历。《利玛窦中国札记》共五卷,第一卷概述当是中国各方面情况;第二至五卷记叙传教士们(包括利玛窦本人)在中国的传教经历。因此,

书籍目录

目 录
中译者序言
英译者序言
金尼阁致读者
第一卷
第一章 关于耶稣会所从事的中国传教事业――一
撰写本卷的理由及其方法
第二章 关于中华帝国的名称、位置和版图
第三章 中华帝国的富饶及其物产
第四章 关于中国人的机械工艺
第五章 关于中国人的人文科学、自然科学及
学位的运用
第六章 中国的政府机构
第七章 关于中国的某些习俗
第八章 关于服装和其他习惯以及奇风异俗
第九章 关于某些迷信的以及其他方面的礼节
第十章 中国人的各种宗教派别
第十一章 撒拉逊人、犹太人和基督教的教义
在中国人中间的迹象
第二卷
第一章 圣沙勿略努力要进入中国,但未成功
第二章 耶稣会士再度尝试远征中国
第三章1582年传教士三度被允许进入中国,
但未能建立居留点
第四章 传教士被邀赴肇庆 他们在这里修建
房屋并开辟一个中心
第五章 传教士开始向中国人传布基督教
第六章 罗明坚神父退场,利玛窦神父摆脱了
一项严重的指责。他以自己的数学知
识震慑了中国人
第七章 派向中国皇帝的西班牙使团
第八章 另外两位传教士获允来中国。访问浙

第九章 神父们丧失了他们的新住所。罗明坚
神父作广西省之行
第十章 监督返回澳门。困恼的传教士洗清了另一
桩严重的指责
第十一章 罗明坚神父留在澳门。孟三德神父
回到肇庆。另一场事件爆发了
第十二章 罗明坚神父去罗马安排教皇的使节。麦
安东神父去肇庆。广东发生了新的
困难
第十三章 在肇庆播下了未来的丰收
第十四章 在肇庆的最后努力和传教士被逐
第三卷
第一章 传教团又恢复了。在韶州的新居留点
第二章 范礼安神父巩固了传教团
第三章 瞿太素
第四章 在韶州的最初努力
第五章 麦安东神父之死
第六章 南雄的信教者
第七章 夜晚的强盗
第八章 石方西神父逝世
第九章 利玛窦神父抵达皇都南京
第十章 利玛窦神父被驱逐出南京
第十一章 在南昌开辟了传教事业
第十二章 皇家的亲属
第十三章 在南昌的永久基地
第十四章 韶州又发生了麻烦
第四卷
第一章 回到南京
第二章 从南京到北京
第三章 在北京的失败
第四章 陆路去南京的旅程
第五章 数学和皈依者
第六章 南京的领袖人物们交结利玛窦神父
第七章 利玛窦神父和一位拜偶像的和尚辩论
第八章 南京传教会的房舍
第九章 南京最初一批新信徒受洗
第十章 他们再度启程去北京
第十一章 在天津入狱
第十二章 奉旨出狱到北京去
第十三章 他们在北京失去了自由
第十四章 朝廷批准了北京的传教会
第十五章 两位引人注目的归信者
第十六章 偶像崇拜者自己遭到失败
第十七章 在韶州的庄稼开始成熟了
第十八章 更暗淡的韶州岁月
第十九章 在南京的进展
第二十章 澳门神学院院长被指定参加中国传
教团
第五卷
第一章 中国成为利玛窦神父主持下的独立传
教区
第二章 利玛窦神父的中文著作
第三章 几位著名的士大夫信徒及其著作
第四章 基督教在南昌
第五章 韶州的光明和阴影
第六章 瞿太素终于皈依了基督
第七章 欧几理德的第一次中文版
第八章 中国传教团的奠基人在澳门逝世
第九章 黄明沙修士成为所谓广州叛乱的受害

第十章 神话式的资助叛乱―一传教士洗清了
诬告
第十一章 契丹与中国――一位耶稣会兄弟的
不平凡的远游
第十二章 契丹和中国被证明是同一个国家
第十三章 鄂本笃修士在中国逝世
第十四章 南昌的迫害―苏如望神父逝世
第十五章 迫害加强了南昌的传教
第十六章 中国的第一个圣母会
第十七章 教会在南京成长起来
第十八章 郭居静神父和徐保禄在上海
第十九章 从韶州到澳门的离奇的旅行
第二十章 利玛窦神父之死
第二十一章 利玛窦墓――中国皇帝的赐地
附 录
1978年法文版序言(史若瑟)
插图
1.利玛窦像
2.利玛窦和徐光启像
3.《基督教远征中国史》拉丁文本封面
4.《几何原本》书影
5.《坤舆万国全图》(部分)
6.利玛窦墓
7.利玛窦中国行程图

编辑推荐

  据说万历皇帝有一天忽然得奏,称几个西夷要来进贡,贡物中有自鸣钟、西琴等物,他急于一睹这自鸣钟的模样,这才颁旨命利玛窦进京……早期西学就这样经传教士之手进入了中国,中国的学术、文化也通过他们开始为西方所知。今天,当我们读《马可·波罗游记》和《利玛窦中国札记》时,会注意到《游记》由一连串故事和夸张的辞藻构成,《札记》则建立在真实的历史事件之上,对中国社会作了深入的观察。也许人们更爱看《游记》,因为它轻松,而《札记》记录了一段灰暗的历史,近代中国正是从这里开始走向衰落……

内容概要

  利玛窦(Mattew Ricci 1552-1610)意大利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1582来华,此后三十年一直在中国传教、工作和生活。晚年曾将其在中国的传教经历撰写下来,这便是著名历史文献《利玛窦中国札记》的由来。作为正式介绍西方宗教和欧洲的文化交流作出了无可替代的历史性贡献。  金尼阁(1577-1628)比利时籍耶稣会士。1610年参加了中国传教团。1613年,在回欧洲的途中,他翻译、整理了利玛窦的回忆录。

媒体关注与评论

  据说万历皇帝有一天忽然得奏,称几个西夷要来进贡,贡物中有自鸣钟、西琴等物,他急于一睹这自鸣钟的模样,这才颁旨命利玛窦进京……早期西学就这样经传教士之手进入了中国,中国的学术、文化也通过他们开始为西方所知。今天,当我们读《马可·波罗游记》和《利玛窦中国札记》时,会注意到《游记》由一连串故事和夸张的辞藻构成,《札记》则建立在真实的历史事件之上,对中国社会作了深入的观察。也许人们更爱看《游记》,因为它轻松,而《札记》记录了一段灰暗的历史,近代中国正是从这里开始走向衰落……

章节摘录

  还应该提到王昌社译的裴化行著《利玛窦和当代中国社会》。这部书主要即取材于这部《利玛窦札记》,不少地方甚至直接引用利玛窦的原话,读者从中可以了解到札记的很大一部分内容。但是《利玛窦和当代中国社会》毕竟是一部专著而不是札记的译文,因此和札记本身相比较,便可以发现其间取舍和详略各有不同,而叙述的角度和语气更有区别。对于研究者来说,裴化行的这部著述毕竟不能取代《利玛窦札记》的原文。札记的第一卷是对明代当时社会所作的概述,这一卷自然不见于裴化行的书。在事实叙述方面,二者也有出人。例如,据原札记所载,耶稣会的神父们初到肇庆时和知府王泮关系很好,罗明坚和麦安东听从了他的劝告前往他的老家浙江绍兴,并巳王伟的老父还领洗人教;但是王伟的家人“由于害怕拜访神父们的大批客人会带来麻烦,就伪造一封信,叫神父们返回他们在广州的同伴那里去”。罗明坚回到肇庆后,王伴的态度却大为改变,对神父们表示冷淡,甚至拒绝接见。裴化行的书没有提到这种关系的变化,而是把神父们返回归因于“绍兴的儒士反对他们”。可见裴化行所依据的材料,和札记不尽相同。  《利玛窦札记》对于研究明代中西交通史、耶稣会人华传教史,及至研究明史,都是颇有史料价值的。它的记述的真实性在于,撰写者本人是一个在中国生活了许多年而巨熟悉中国生活的同时代的欧洲人。利玛窦在他的札记第一卷开宗明义便说明他的叙述和其他欧洲著者对中国的叙述的不同之处是:他是以亲身经历为依据,其他人则只能依靠道听途说的第二手材料。他说:支持欧洲海外传教活动的物质动力仍是地理大发现以后西欧殖民国家所进行的海外扩张,而基于这个势力之上的一切上层建筑活动归根结底都是不可能违背这一物质势力的利益或者是超出它所能许可的范围之外的。这一点在利玛窦札记中也曲折地有所涉及。如他提到来华耶稣会传教士的活动经费是要靠澳门葡萄牙商人的接济和资助的;又如他曾提到公海上海盗出没无常的情况(本书第五卷第八章第一段),实际上也是反映了当时西欧海外殖民者的海盗掠夺本质。这一基本事实虽则只属于常识的范畴,却往往为历来的教会史家们视而不见或者绝口不提。  我们目前只就以下两点评论一下利玛窦生平活动的成就及其历史意义:(一)他在多大程度上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而尤其是他在多大程度上——像为某些研究者所艳称的那样——引进了西方的近代科学;(二)他的传教事业(这是他的主要目的)在多大程度上——像某些教会史家所赞美的那样——获得了成功。对这两个问题的回答都是简单的:(一)作为中西思想文化方面接触的第一个媒介者,他在多方面奠立并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他的历史影响也是深远的,可以说一直影响到近代。例如,欧氏《几何原本》于19世纪60年代由李善兰补译完成,就可以说直接上承徐光启、利玛窦的未竟事业;而在利玛窦当时叶向高就已有仅译欧氏《几何原本》一书即宜赐予葬地的说法,可见人们对此书的重视。在清一代学者大师如梅文鼎、王锡阐以至戴震、江永、焦循、阮元,几乎没有一个不是深受西法天算的影响的。有关清代学者自然知识和他们思想之间的内在联系,过去研究得是不很够的,今后尚有待于深人展开。但无论如何,利玛窦作为介绍西方的创始人是功不可没的。但是,他的功绩仅此而已。至于当时在西方已经大踏步登上历史舞台并且历史地注定了蔚为主流的近代科学与近代思想,则利玛窦及其所代表的思潮却是与之背道而驰的。(二)他的传教活动,最后可以说是一场失败,他不但没有能用另一种冲世纪天主教神学的)思想体系来改变或者取代中国传统的思想体系(有如史不绝书的中世纪西方的基督教圣者那样皈化了许多异教民族),亦即人所谓的“合儒”、“补儒”以至于“超儒”的工作,而且就其对中国思想的激荡与影响的规模和持久而言,也远不能望魏晋以来的佛教思想影响的项背。明末清初的天主教思想随后弄到几乎是光沉响绝的地步,直到19世纪中叶基督教传教士才重新拾起300年前耶稣会传教士的余绪,而又重新开始。从根本上说,其缘故在很大程度上在于佛教和天主教二者所传来的时代不同。17世纪不仅西方的科学和思想已正式步人了近代,中国历史的主要课题也同样在于完成这一由中世纪向着近代的转化,而耶稣会传教士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却从根本上不可能有助于这一历史使命的完成。耶稣会士在历史上确实以博学著称,然而他们的学识是为宗教反改革(Counters。formation)而服务的,是为反对近代思想与近代科学而服务的;他们虽也以逻辑思维著称,但他们的逻辑却是为中世纪神学服务的《名理探》,乃至耶稣会的决疑论(Casuisty),是与近代培根、笛卡儿的方法乃至王港(Port Royal)的近代逻辑学唱反调的。他们是宗教反改革的先锋,他们的作用既表现在学术方面,又表现在实际活动方面,他们的足迹既深入欧洲各国的宫廷,又远及海外的拉丁美洲和远东。他们那种活动本领的过人之处固然是毋庸置疑的,但他们那种违反时代潮流的顽固性,也是同样毋庸置疑的。

图书封面


 利玛窦中国札记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明粉断章取义移花接木选择性失明惯了,史料中只有说明朝好话的段落语句是真的,揭露明朝的黑暗面的要么是满清篡改,要么是误解,总之就是不愿意正视史实,一味沉浸在yy之中。书里很多都可以在中文记载里找到对应,比如说妇女经常为一点小事上吊自杀,这在三言二拍等明代民俗小说里有无数的例子。很明显,当时中国在经济上还对欧洲保有一定优势,但政治上文化上已经显出颓相了。推荐与周宁《天朝遥远》联系来读。西方人的中国游记不一定是中国社会的真实反映,很可能只是西方认识自我的镜像。
  •     1 毫不足奇的是,中国人从来没有听过说外国人给他们的国度起过各式的名称,而且他们也完全没有察觉这些国家的存在。P52 我听说过之所以叫这个名称是因为中国人认为天圆地方,而中国则位于这块平原的中央。由于有这个看法,所以当他们第一次看到我们的地图时,发现他们的帝国并不在地图的中央而是在最东的边缘,不禁有些迷惑不解。利玛窦神父替他们绘制一幅世界地图并以中国字加以标注时,他尊重他们的看法,便安排使得中国帝国多少占据中央的地位。然而,现在中国人大多承认他们以前的错误,并引为笑谈。 P93 我甚至愿意冒昧的说,实际上凡在欧洲生长的一切都可以在中国出产,无需由外国进口。我甚至愿意冒昧的说,实际上凡在欧洲生长的一切都照样可以在中国找到。否则的话,所缺的东西也有大量其他为欧洲人闻所未闻的各种各样的产品来替代。 p104 除橄榄和杏仁外,欧洲的所有已知的主要水果在中国也都生长;顺便可以说到,真正的无瓜果是我们神父引进中国的,结果却不如欧洲的原种。此外,中国人有很多欧洲人从未见过的水果,它们全都生长在广东省和中国的南部。当地人把这些叫做了荔枝和龙眼,味道大都十分鲜美。p105 葡萄不太常见,即使有,质量也不是很好。因此它们不是用葡萄酿酒,而是用大米或别的粮食种子发酵来制酒,这就说明为什么到处都在大量的用粮,这种米酒很合它们的口味,而且也确实不难吃,虽然不像我们欧洲的酒那样产生热烘烘的感觉。 p126 普通人最常吃的肉是猪肉...马,骡,驴和狗的肉也和别的肉一样受欢迎,这些肉在各处市场上都有出售。p127 马和其他驼兽在个头或样子方面都比不上欧洲的,但在数量,价钱便宜和负载能力方面却胜过了我们的。p129 中国人不太懂得驯马和练马,它们平时生活中所使用的都是阉过的,因此很安静,脾气很好。他们有很多军用的马,但都退化得厉害并缺乏勇武精神,甚至鞑靼人的骏马一叫就能使它们溃散。p1310 鱼是如此之多,渔人只要下钩就不会钓不到。p1311 中国的森林里没有狮子,但虎,熊,狼和狐大量存在。在北京饲养着很多象,为的是给朝廷仪仗队增添壮观,但象是进口的。p1312 中国人只喝牛奶,而不用山羊奶做奶酪或做饮料。他们剪羊毛,但在使用羊毛方面赶不上欧洲人的熟练。P1413 至今还不大清楚为什么华北的江湖在冬天会结那么厚的冰,除非是因为它们离鞑靼积雪的山很近。p1414 最细的瓷器是用江西所产的黏土制成...如果破了,再用铜丝缝起来,就是盛汤水也不会漏。p1515 在森林里可以找到欧洲所知道的任何一种树木...杉木很普通,它被中国人当做是忧伤之树,被用来做棺材。p1516 凡是我们用煤的地方他们都用,烧起来并不发生带臭味的烟... 煤很充足,即使最穷的人也可以用它来做饭和烧水洗澡。p1517 中国的草药很丰富...在这里买一磅大黄只要一角钱,而在欧洲却要花六七倍之多的金块。p1618 纸的使用在中国要比别的地方更为普遍,制造方法也更多样化,但这里生产的最好的纸也远不如我们自己的许多产品。它不能在正反两面都印刷或者书写,所以我们的一张纸就等于他们的两张。p1719 有两三样东西是欧洲人完全不知道的,第一,有一种灌木,它的叶子可以煎成中国人,日本人和他们的邻人叫做茶的那种著名的饮料。中国人引用它为期不会很久,因为在他们的古书中没有表示这种特殊饮料的古字...只要宾主在一起谈着话,就不停的献茶。这种饮料是要品小啜而不要大饮,并且总是要趁热喝。它的味道不很好,略带苦涩,但即使经常饮用也被认为是有益健康的。 p1720 我在南京时曾目睹了为了庆祝元月而举行的烟火会,这是他们的盛大节日,在这一场合我估计他们消耗的火药是够维持一场相当规模的战争达数年之久。p1921 从房屋的风格和耐久性看,中国建筑在各方面都逊于欧洲,事实上,究竟这两者中哪个更差一些,还很难说。在他们着手建造时,他们似乎是用一生一世的久暂来衡量事物的,是为自己盖房子而不是为了子孙后代。而欧洲人则遵循他们的文明要求,似乎力求永世不朽。...我们告诉他们,我们有很多建筑已经受风雨达百年之久,有的甚至达一两千年,他们听了完全是一副茫然不解的表情。当他们提出疑问时,我们告诉他们,经久不坏的原因在于地基很深,很结实,足以在这样久的时间里承受上层结构面而不动摇,他们更是惊奇的目瞪口呆。然而,这是不足为奇的,因为他们自己从来不挖掘地基,而是只是在一片不裂开的地面上放上一些大石头;或者如果他们挖地基,深度也不会超过一码或者两码。p2022 他们的印书方法十分巧妙...(此处介绍活字印刷)...熟练的印刷工人可以以惊人的速度印出复本,一天可以印出一千五百份之多。...他们的印刷方法有一个明确的优点,即一旦制成木板就可以保存起来并可以随时随意改动正文。...老实说,整个方法非常简单,只要看过一次这种印刷过程,人们都会想亲自试试。正是中文版的简便,就说明了为什么这里发行那么大量的书籍,而售价又那么出奇的低廉。没有亲身目睹的人很难相信这类事实。p2123 中国人广泛的使用图画,甚至于工艺品上,但是在制造这些东西时,特别是制造塑像和铸像时,他们一点也没有掌握欧洲人的技巧。如果我的推论正确,那么据我看,中国人在其他方面确实是很聪明,在天赋上一点也不低于世界上任何别的民族;但在上述工艺的利用方面却非常原始,因为他们从不曾与他们的国境之外的国家有过密切的接触。这这类交往毫无疑问会极有助于使他们在这方面取得进步。他们对油画艺术以及在画上利用透视的原理一无所知,结果他们的作品更像是死的,而不是活的。p2224 中国音乐的全部艺术似乎只在于产生一种单调的节拍,因为他们一点不懂把不同的音符组合起来可以产生变奏和和声。然后他们自己非常夸耀他们的音乐,但对于外国人来说,它却只是嘈杂刺耳而已。p2325 我认为中国人有一种天真的脾气,一旦发现外国货质量更好,就喜好外来的东西甚于自己的东西。看来好像他们的骄傲是由于他们不知道更好的东西以及发现自己远远优胜于他们周围的野蛮国家这一事实。p24to be continued...

精彩短评 (总计42条)

  •     洋人看大明
  •     挺有意思的一书。。发现原来明朝就有各种假冒伪劣产品。。
  •     很感动!
  •     了解更多关于他的知识
  •     了解明代中国社会和其时的基督教
  •     现代的中国人快通过它来重新审视明朝与中西文化之交流吧!
  •     比较有意思的一本
  •     重要史料
  •     只看了前面说中国风俗那段,好有意思~~~~~
  •     传教部分无趣,中国见闻黑的彻底:明代中国人对炼金术和长生不老术的狂热堪比欧洲黑死病;福建人L和 N说不清让神父很苦恼;北京的路一年四季不是泥就是灰没有好走的时候。。。。。。
  •     看看西方人眼中的历史上的中国是一件很有趣的事!
  •     单看当年利玛窦以为神奇的中国礼仪,在今天的中国人看来,一样也很新鲜。再看看现在的世博会状况,可见我们的国家在礼貌这一方面退化了多少。
  •     大部分篇幅讲传教,极度无聊
  •     翻译的很赞!
  •     还挺有点儿妙趣横生的~
  •     耶稣会士眼中的明代日常。
  •     15世紀歐洲傳教士紀錄的真實中國明朝後期社會
  •     科举
  •     神父的來華,深刻影響了中國未來的走向。
  •     纪事部分太啰嗦了,而且很主观,充满了各种天主显灵的奇迹,烦死了。对中国的介绍还是不细致,真浪费这大好机会
  •     前面对中国的评价很有意思 后面属于基督教入华史料
  •     用了十个上午的时间在理教自习室看完。四百多年过去了,貌似没有什么变化,君主制!中国人在这种场合通常举行的盛大排场,那与其说适于丧礼,倒不如说适于凯旋的游行。
  •     呵呵中华文化就是好,儒学就是牛逼呵呵
  •     尽管有传教士立场,尽管何兆武老爷爷很批判耶稣会士的反宗教改革立场。但是总的来说对中国的观察还是持论公允为多。
  •     每个中国教徒有一个现在看来很一般的教名,而每个传教士都有一个非常好的中文名
  •     有趣的是,今日国人对待外国人与基督教的态度与当年并无本质区别。但基督教传播手段已经从走上层路线改为底层大众。薛忆沩的《广州暴乱》也出于此书。
  •     此书是利玛窦的亲笔书信摘选,展现了利玛窦来华30年的服侍新路,虽然艰难,但满有天主的保守!
  •     : K248.06/2913-1
  •     串起不少典故
  •     之所以给三颗星是因为对后半部分真提不起什么兴趣~~
  •     mark一下。这个学期要读的书也真多==要用多视角来解读
  •     最吸引人的历史书。
  •     只看了前面关于中国状况的报道,传道部分太长以后有兴趣再看吧,预计会有一些有价值的细节。
  •     1.好玩的书; 2.利玛窦比金阁尼的文笔好多了; 3.利玛窦说中国人使用筷子,不直接用手接触食物,所以中国人没有饭前后洗手的习惯; 4.利玛窦说中国人对自己的神的崇拜是出一种不见得有好处,但也没坏处的出发点; 5.金阁尼对中国人的“偶像崇拜”总是言辞激烈,有些极端。 6.文中说明朝时从上海坐船去日本如果顺风的话24小时就能到----真近啊! 7. 利有被中国文化同化的倾向
  •     唉
  •     职场(内部路线斗争)商场(驱佛补儒)官场励志小说
  •     “他们的王公俸禄来自皇帝,这是一笔巨大的负担”“官员作威作福”“在宫廷中进行长生不老和炼金术““他们的音乐常常走调”
  •     第一卷实在很有趣 其余的实在很无聊
  •     补记 可以读
  •     不错的书,现在的版本太贵了
  •     肿木没有83年的版本?当利玛窦讲述起百年前的宫廷政变时用的时态是“前几天”时,奇妙的历时与共时的化学发应。有趣得紧。基督教在近代远东的传播是宗教性大于政治性的,坚定的信仰之光与人性之善笼罩全书,因而,大可以怀着同情之理解去看待利玛窦对中国当时现状的种种恶评,对“三大罪恶宗教”的诋毁与憎恶,对近乎千篇一律的神迹的耐心描绘,他提供的文化社会资料如此如此宝贵,如此如此有趣。他是传奇。
  •     把此书和马戛尔尼日记进行对比是件非常有趣的事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