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猫记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 世界各国文化 > 屠猫记

出版社:新星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4
ISBN:9787802250444
作者:[美]罗伯特.达恩顿
页数:289页

作者简介

1730年代的巴黎,一群印刷业学徒发起了一场翻天覆地的屠猫仪式,他们折磨然后杀死所有他们能够找到的猫,包括他们师母的宠物猫。这种残酷的仪式何以在他们眼中如此“好笑”?十八世纪法国人的文化有珍奇的一面,也有寻常的一面,作者一一召唤而出,藉以邀请读者思索这一类的问题:为什么巴黎的一群工匠觉得猫大屠杀那幺有趣?玩笑如何在旧制度的工人间发酵?《猫大屠杀》揭露一个文化的万花筒视野,既熟悉又奇妙。作者在书中提供了治疗文化震荡所不可或缺而且入口难忘的一帖药剂。尽管这是一本学术著述,在作者以带有强烈文学趣味的随笔体例写作的策略下,读者绝对可以获得一次既有益又有趣的阅读经历。

书籍目录

译序

一 农夫说故事:鹅妈妈的意义
附录 故事的变异
二 工人暴动:圣塞佛伦街的屠猫记
附录 孔塔记叙的屠猫记
三 资产阶极梳理他世界:城市即文本
附录 省区社会阶级杂处
四 警探整理他的档案“文坛解剖
附录 三份纪事
五 哲学家修剪知识树:《百科全书》的认识论策略
附录 三棵知识树
六 读者对卢梭的反应:捏造浪漫情
附录 兰森的购书单,1775—1785
结语

编辑推荐

  1730年代的巴黎,一群印刷业学徒发起了一场翻天覆地的屠猫仪式,他们折磨然后杀死所有他们能够找到的猫,包括他们师母的宠物猫。这种残酷的仪式何以在他们眼中如此“好笑”?  达恩顿在那些非权威文本的幽时间处探索隐藏的历史真相和人类心灵状态:一个中产阶级市民对其城市的一份“完整”梳理,一名警探保存的令人称奇的档案;《百科全书》的序论;一位同时代读者对畅销书作者卢梭的评价。  本书探讨的是18世纪法国的思考方式。书中试图陈述的不只是人们想些什么,而且包括他们怎么思考——也就是他们如何阐明这个世界,赋予意义,并且注入感情。这种探究的途径在法国称之为“心灵史”,也可称作“文化史”,因为那是以人类家研究异域文化的同一方式处理自身的文明。那是“民族志”观察入微所看到的历史。  在作者带有强烈文学趣味的随笔体例的写作策略下,读者绝对可以获得一次既有益又有趣的阅读经历。

内容概要

罗伯特·达恩顿(Robert Darnton) 欧洲文化史专家 ,1939年出生于纽约,普林斯顿大学教授,著名欧洲文化史专家。他和他的著作曾获多项学术奖和图书奖,包括美国的麦克阿瑟奖奖金、美国的国家图书评论奖;以及法国的美第奇奖提名。本书为他赢得1979年美国历史学会的Leo Gershoy奖。

章节摘录

插图

图书封面


 屠猫记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8条)

  •     《屠猫记》一书,是我在某次促销活动中购买的。买下此书,倒不是因为我真对“法国文化史”有什么特别浓厚的兴趣,主要还是第一眼觉得这个书名挺有意思,加之打折之后尚算公道的价格,于是便有了兴致。由此可见,一个好的书名和合理的价位还是相当重要的~不过,也正是因为买此书缘于购物冲动,买了之后便被束之高阁相当长时间。直到读王笛的《茶馆》一书,里面介绍心灵史和微观史研究时提到本书,才想到自己原来有买过。于是才重新将其从书架上找出,开始阅读。 本书名为《屠猫记》,不过涉及“屠猫”的只是其中的一段而已。全书六个章节,分别对16世纪流传在法国农民间的童话故事、发生在印刷工人中的对猫的屠杀、某个城市市民对其所在城市阶层的梳理、官僚警探对当时知识分子的统计、百科全书派哲学家对知识树体系的修剪以及卢梭如何感染其当代读者这些看似“细枝末节”的事件加以记叙和探究,从而勾勒出法国大革命前社会中农民、工人、资产阶级、官僚、哲学家、知识分子群体的思想概貌。这无疑是文化史,但不同于以往,其更注重的是考察身在历史中的当事人对文化的认识和思考,而不是采取以往居高临下的“历史研究法”来划分“上层建筑”。因此这是一部“心灵史”,是对历史中人物尤其是普通人物的心路历程的描摹。在研究手法上,它往往从一个文本,一段记叙推演出当时社会的一个剖面,采取“一叶知秋”的模式,这便是微观史的最大特色。那么,通过上述的六个剖面,作者试图告诉我们什么呢? 正如作者在文中反复强调的,现代人读历史,往往会把自己的意识形态和观点加诸其上。如果说因为某人某事对后世有着深远影响,就认为其同时代人的看法也会与后世一样充满敬仰是犯了明显的“后见之明”,那么以为16世纪的人会和当代人一样思考问题更是“以己度人”“以今度古”了。中世纪末期的农民怎么理解童话?今天看来有些残忍的屠猫在当时有何涵义?大革命前的政府对那些启蒙思想家是何态度?知识树的修剪意味着什么?要回答这些问题,我们就必须把思绪放到产生这些问题的时代去,试图以他们的模式去观察和思考。这其实并不是对以往史学研究的颠覆,而是对其的补充和完善。正如从作者选取的文本中,我们能够更为清晰地看到大革命前夕城市资产阶级的兴起、启蒙思想的萌芽和人本思想的逐渐深入人心,而不仅仅是几句刻板的叙述和可能与实际情景大相径庭的“历史结论”。 由此想到,这套历史研究方法对中国历史是否也有借鉴意义?法国几百年前的文化历史已经与今日有隔阂产生,何况中国几千年的历史?虽说中国有传承至今的统一文字,但思想的流变却也是无时无刻不在发生。此外,中国历史向来忽视对普通人的记叙,《二十四史》不过帝王家事,此言非虚。至于那些小民百姓,恐怕只留下一个“被统治者压迫,生活凄惨的底层人民”的刻板概念。至于当事人如何看待自己“被压迫”,是否觉得自己凄惨,谁知道呢?而且,解放以来推行的“政治为纲”的阶级史观,更是对历史问题进行简单粗暴诠释的典型。“某某的思想在其时代具有进步性,但也体现了其身为某某阶级的局限性”,此类分析语句,恐怕各位早已耳熟能详。所以颇希望中国的历史研究者能够看看本书。 最后说下本书的阅读感受。虽然偏学术,不过作者基本抱持了叙述的生动性,加之翻译还算通达,因此并不会觉得枯燥,不必在意注释的读法也不会太累。但是某些章节如对百科全书派的阐释等,如果对其缺乏前期了解的话还是有些难度的。至少那一章我看得十分艰难。在阅读之前多了解一些启蒙运动相关知识也许会有帮助。
  •     欧洲文化史专家罗伯特•达恩顿写了《屠猫记》一书,副标题为“法国文化史钩沉”。实际上,“屠猫记”只是六个文本分析中的一个章节。通览之后,最大的感受是这本书是一本教方法的书,中国古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此书的文本分析方法和思路正是人类学、民族学学生必须养成和具备的素质。一本书,六个部分,都是企图通过文本的分析,勾勒出18世纪法国社会各个不同阶层的人的思想和文化的轮廓,他们在想什么,他们又如何思考,包括农民(鹅妈妈的意义)、早期的无产阶级(屠猫记)、新兴资产阶级(城市即文本)、政府官员(警察整理的档案)、知识分子(《百科全书》)以及阅读者(对卢梭的反应)。法国人类学承袭的是理性传统,无论是涂尔干的法国社会学年鉴学派,还是后来的列维•施特劳斯的结构主义学派。书中后记中也提到法国人类学偏社会学,重量化的分析,“喜欢以计算来衡量心态”[ 罗伯特•达恩特.屠猫记-法国文化史钩沉.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年版.283.],而“通常忽略意义的系统”[ 罗伯特•达恩特.屠猫记-法国文化史钩沉.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年版.284.脚注.]。而本书的论述和分析恰恰弥补了以往研究所惯常的缺憾和盲点,反复提醒读者警惕“意图捕捉过去的阅读经验时,最离谱的莫过于假定人们阅读总是按照我们今天的路数”[ 罗伯特•达恩特.屠猫记-法国文化史钩沉.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年版.230.]。我们在观察和理解他人的文化,由于文化中心主义的作祟,难免以自己的思维和文化来考量他人的文化,以至于产生文化的误解和隔阂,难以真正理解和把握他人文化的精髓。这是人类学发展中要时时警惕的陷阱。基于这点的考虑,在人类学的发展历史上,美国的人类学传统在博厄斯的领导与影响下,建立了文化相对主义的价值理念,成了从事该学科的研究者必须具备的操守与美德。当然,对他人文化的理解、分析,不仅包括对异文化的观察、理解,同时还要注意对自己文化在几个世纪前或几百年、几十年前的发展、变化。文化是变迁的,文化的内涵和形态一直推陈出新,我们不能想当然的认为我们的祖先和现在的我们对一件事有同样的想法和思路,自然环境和社会文化的变化,人们观念不断更新,按照今天的路数理解从前的历史,是无法得其真面目,无法探究事实真相的。因此,我们要格外注意,格尔茨对于“地方性知识”的理论在此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不仅要从当地人的观点出发,还要从以前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出发。同时要注意进行意义的阐释、文化的解释,分析文字的隐喻、其背后真实的意图,正如书中所说,“阅读是在沟通体系之内积极进行意义的整合”[ 罗伯特•达恩特.屠猫记-法国文化史钩沉.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年版.231.]。因此,读完《屠猫记》,我最大的感受是它对人类学民族学学生、研究者在学科方法上的启示与警示意义,还呼应了现当代人类学民族学意义阐释的研究范式。在第一章节“农夫说故事:鹅妈妈的意义”中,列举有很多童话故事,指出在这些繁杂丰富的童话故事后,不论其内容、细节如何变化,都有一个恒定不变的结构。因此浩瀚多变的童话故事可以总结归纳为几种类型。童话的具体内容、细节和风格则随着国家文化传统、社会背景和讲述人不同而变化着。这是不是呼应了法国结构主义大师列维•施特劳斯的观点?他曾在《神话学》中提出过类似的观点,即神话的内容或外在形式发生变化,但神话内在的二元对立结构是稳定不变的。当然,这一章节还为我们勾勒出18世纪法国社会的状况与法国农民阶层的集体面貌和审美趣味,传达了当时法国社会特定的世界观:“生活艰困,对身边伙伴的自私最好不要存有任何幻觉,必须要有冷静灵敏的脑筋保护你从周遭环境所能取得的有限物资,道德高调会让你寸步难行。”另外,此章中还暗示了口述历史在文化研究中的独特意义。在妙趣横生的第二章节“屠猫记”中,可窥见仪式的意义,文字如何揭示法国社会的矛盾、勾画各阶层的脸谱,在这里可学习如何分析文本,在历史文献中搜寻蛛丝马迹。最后,令我印象深刻的是第六章节“读者对卢梭的反应”。产生共鸣是因为它使我想起曾经看过并感动过的一部电影《查林十字街84号》,一个美国女作家向一家英国书店订阅书籍的故事。第六章通过读者与书商的书信,呈现了当时的读者的阅读习惯、对卢梭的看法以及卢梭本人的影像。书中有一句话写得很妙,“或许不会有比这更寻常的了,但是兰森的信函有其意义,意义就在于他们的寻常”[ 罗伯特•达恩特.屠猫记-法国文化史钩沉.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年版.259.]。是的,平民百姓、小人物的寻常,也能折射出大历史的印迹。早在多年前,历史界就已经开始反思历史的真实性和历史的建构性。大历史反映出特定阶层的特定视角,而小人物、寻常百姓在大历史中不着痕迹,然而历史,并非只是英雄和狗熊的历史,还有浩瀚如大海之水滴的小人物的生活,他们共同汇聚成历史的大江大河。我们挖掘历史的真相,更要倾听草根的呐喊、民间的声音。
  •     1730年代末期的巴黎圣塞佛伦街,一群印刷业学徒热情洋溢地审判并杀死了他们所能看见的全部猫,包括老板娘的心头宠物,在狂欢的气氛中他们当着老板的面将猫的尸体吊在工场,并在接下来几天里不断模仿当时的情境。他们大笑大闹,又敲又打,还学羊一般咩咩叫,把这当成难得的娱乐活动。如果有人看到以上场景笑不出来,甚至觉得奇怪,这是很正常的现象。生活在当下的我们早已剥离了与18世纪巴黎印刷学徒相同的时空环境。然而最奇怪的地方往往正是历史学家需要用心之处,欧洲文化史专家罗伯特.达恩顿从这个“何以发噱”的问题入手,层层解开屠猫仪式的密码,为我们勾勒出18世纪大革命前夜法国城市-知识社会的观念-“他们想些什么,他们如何阐明这个世界,赋予意义,并注入感情”。一、 屠猫仪式的密码:隐喻与象征“养宠物在工人看来是不可思议的,折磨动物在资产阶级看来也同样不可思议。这两种感受针锋相对,猫夹在当中倒霉透顶。”(P107)作者并不急于直接分析屠猫的事件,而是在第一章浓墨重彩地把17世纪法国、英国、德国和意大利所流行的童话文本拿来进行民俗学意义上的比对,结合同侪的社会史研究成果,借以明了法国农民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概貌。他首先认识到“近代法国初期的农民生活在一个举目皆是后母与孤儿、天地不仁、劳力无止尽、感情生活之粗糙与压抑令人不忍卒睹的世界。”作者在《小拇指》中看到人口危机和弃养儿童,在《玩偶》中看到信任被贪婪所取代,在《荒唐的愿望》中看到填饱肚子的可怜愿望,在《三个纺纱女》中看到少女童工的理所当然,在《莽约翰》中看到少年流浪者的潦倒等等,因此,比起英国童话的温馨和幽默笔调,德国童话的奇想和阴森氛围,意大利童话的谐趣和浪漫色彩,法国童话的发生环境则更多只是在乡村世界本身,关注现实朴质而无奈的生活,那些所谓的巨人和魔鬼,不过都是些天天为锅碗瓢盆吵得不可开交、喘着粗气的土财主而已。在炉火边的口述中,他们贪婪蠢笨,仗势欺人,无时无刻不想着榨干农民的财产,而故事主人公弱小贫穷,唯一能与之抗衡的便是自己特有的狡黠。欺骗和诡计在法国童话中成了战胜敌人的不二法门,《死神教父》的医生欺骗死神,好让自己娶得公主;《无花果篮》的伯努瓦与国王斗智斗勇;《小红帽》的某些版本则描述她是如何撒谎而逃脱了狼口。与其他国家童话中常见的“傻人有傻福”相反,法国童话中的傻瓜则成了不可饶恕的罪行,是专属于贪婪的敌人以凸显我们主人公的机灵和精明。然而欺骗只是小人物们理想的处世之道,却并不代表革命和暴动。《三样礼物》中的牧童受到后母的虐待,而他的报复只是让那老妇人从早到晚不停放屁,有苦说不出。《魔鬼和马蹄铁匠》中,贫苦的马蹄铁匠戏耍了魔鬼、圣彼得和天使,直到跟上帝平起平坐,但他也没有提出要改变这个社会的要求,在一番闯闹之后仍然继续在这个世界上生存。现实的生存原因左右着农民的希望,他们并不想推翻传统秩序,既然飞来横祸只有默默承受的份,于是便藉望狡猾谋得旧秩序的立足之地。然而却又使得他们进一步各自为营,不信赖他人。明了童话文本蕴含的背景,屠猫仪式的解读也就容易许多。印刷学徒们多来自破产的农民,他们不可能不理解童话告诉他们的世界和价值观。在现实中,他们经受着种种不公:贫富差距的扩大、工作的不稳定、老板的刁难和拖欠工资,因此学徒们迫切需要狂欢的仪式来发泄对那种固定秩序的屈辱和不满,而猫在中古欧洲又具有两大隐喻:魔力和性欲。前者让猫在许多仪式上都具有着禁忌的信息,为社会所敬畏。而后者则可以指引到老板娘偷情的小道消息。如此一来,这场狂欢的主角,猫成了很好的代言者,并且不至于招致解雇的命运。学徒一如在童话中学到的那样,狡猾地利用象征的仪式,把他们眼中的不公不义世界狠狠嘲弄了一番。当然,革命的冲动同样也不存在,在对象不知情的情况下,精彩绝伦的羞辱也许缓和了双方似乎一触即发的关系。二、 资产阶级:话语与知识“对于现实的认识,塑造了现实本身,而且即将形塑随后百年的法国历史,那一百年不只是马克思而且也是巴尔扎克的世纪。”(P150)作为工人嘲笑的对象,印刷老板们被作者归入到“资产阶级”,然而作者使用这个名词并不是以马克思主义的眼光而加以考量,原因在于作者看到,即使18世纪中后期的法国,产业革命仍然尚未兴起,技工、店主、自由业者、官员和贵族在组织这个社会,制造业主寥寥无几,所谓“资产阶级”,也就是零售商、高利贷者和作坊主这些而已。即然如此,作为大革命主力的“资产阶级”,又是如何能一夜之间,遍地开花呢?社会的变化确实存在,但是变化并非与海峡对岸相一致。作者拿出来两份文件进行分析,一份系蒙彼利埃“资产阶级”写就的该城总体介绍,另一份系巴黎秘密警察关于434位活跃作家的调查报告。在这两份文件中我们不难看到“资产阶级”在面对自身定位的矛盾心理。作者在前述的童话分析里曾指出可供分析的法国童话文本均是经过“资产阶级”的整理,因此可以想见法国童话中所包含的现实色彩也影响到了这批城市市民。他们对形而上的神学问题敬而远之,对奢华炫耀的贵族气派不顾一屑,所关注的是自身的身份,所追求的也是自己的生活品质。“资产阶级”本属于最低层的第三等级,然而他们当中的先进人士,已经通过购买、钻营、结交、婚姻和贩卖学识等种种手段获得爵位、官位、教职和皇家俸禄,进而与贵族平起平坐,变成了所谓“敕封贵族”。而托克维尔早已指出,在大革命前夜,贵族和资产阶级正在相互隔离,新贵们既不见容于老贵族,也受到那些非贵族的嫉妒。因此对这些新贵而言,旧有的三等级体系已经没有他们的容身之所,他们处心积虑要设置新的属于自己的话语。作者向我们展示,资产阶级的新贵们不断关注并改造传统话语体系,包括城市的各种头衔和服饰,借以表达对自身地位的重视。在“资产阶级”的想象中,第一等级是贵族而剔除教士,第二等级就是他们自己,模仿第一等级,与第三等级形成对立。而秘密警察则发现那些文坛中人不仅善于钻营,寻求贵族的庇护,而且也开始像贵族一样强调荣誉感,甚至不惜为此决斗。在大多数情况下,他们不得不寻找新的词语来准确描述自己。蒙塔利埃的报告使用了“绅士”、“正当人士”和“幸福的人”来称呼自己,这正是一种焦虑心情的体现。秘密警察的报告则不无揶揄地用到了“男孩”这个称呼。称呼的混乱反映了当时资产阶级新贵们身份的不确定性。因此有些人干脆推倒重来,从知识哲学的角度重新界定自身的话语,《百科全书》的面世就是基于这一动力。作者告诉我们,分类代表了我们对这个世界的看法,各种知识树的尝试也代表不同人对不同话语体系的构建。出身“资产阶级”的《百科全书》派全面抛弃传统的神权知识体系,从他们自身的现实出发,从自己的认识出发,尝试着构筑全新的知识体系。知识就是力量,这部分人敏锐地看到了旧话语与现实的差距越来越大,而这正是建筑自身话语体系的绝好时机。依靠于卢梭和读者的热烈互动,这种差距为日渐澎湃的革命情感所掩埋,最终消失得无影无踪。三、 结语本书从问题的提出,到问题的结束,通篇以人类学眼光考察那个时代特定人群的心灵和思维,这是本书能够成为文化研究经典著作的优势所在。通过《屠猫记》,作者告诉我们,一方面,文化意义的理解需要站在具体的人类学理解背景之上;另一方面,文本的考量与历史背景的梳理同样必不可少。朱渊清先生以为,历史研究必须通过文本的解读和阐释。从这一意义上来说,本书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从文本研究发现历史事件的研究范式。

精彩短评 (总计51条)

  •     十一蹲宿舍,厌学情绪暴涨得我希区柯克都懒得看,瘫痪在床草草翻完。最关键的一章或许是讲《百科全书》的分类体系的一章,分类中饱含权力和知识张力关系,而作者在此书中一以贯之的手法像是意想不到地切入来照见传统层次分明的历史叙事中的缝隙。不失有趣,但前面对精神分析的批评似太过轻易。
  •     挺有趣,六个小窗口,窥见十八世纪的法国。
  •     随着阅读,渐入佳境,越来越好,结语是一篇非常棒的方法论宣言。比较可惜的是,大陆出版译名没有改过来,罗什、沃维尔之类都不算大陆常用译名。
  •     新文化史写作。每章都以一些故事作为起兴。
  •     意義世界
  •     上大学之前
  •     一本关于法国18世纪文化史的散笔,却写的趣味盎然。在做到易读性的同事,学术性不减。很有收获的一本。
  •     除了末尾以外写的极好,但是最后反复讴歌卢骚,差评。
  •     农民/工人/资产阶级/警探/哲学家/读者
  •     这本书最精彩的部分是警官艾梅里为巴黎作家们包括卢梭等名家编写的档案。档案不仅记录了作家出身,职业情况,重要事件,还有对其面相人品、作品水平的评论。艾梅里很有鉴赏力,所以对作家文学作品的评点也极为出色。
  •     看到卢梭的读者来信我惊呆了。。。
  •     法国大革命前的资产阶级,工人阶级,封建贵族,法国三个等级的思想文化钩沉。关于猫的隐喻,格林童话的变种,狄德罗,卢梭等哲学体系的流变……达恩顿没有停留在告诉你法国人在想什么,而是告诉你怎么想。最重要的是,将历史研究再次聚焦于普通人的思想文化,而不再只是宏大的政治经济叙事。希腊罗马大菜要有,普通人的思想文化小菜也不能少。
  •     从文本到世界观。
  •     很有趣味性
  •     考虑到这是一部开山之作,其对于新手的视野有开阔作用,在后记里面也详细探讨了研究当面的问题以及可以用来解决的方法,值得五分。但是从当下角度而言,其内容和论证并不新鲜,很多论证也过于繁琐。
  •     最近在上民间文学的课,正好这书里有篇关于鹅妈妈的文章,挺有意思。
  •     这种类似新史学的研究方法的确很诱人,降低了历史研究的门栏,从私密野史档案中也许的确能够得出些新的东西,但是一叶障目不见森林,光顾着摧毁,最后能建立连贯的叙事吗。
  •     那些夫人们为《新爱洛伊丝》留下清泪,同时幻想着和写出小说的一等一的男人卢梭来一段不可名状
  •     通过文本进入到两百多年前的农民,技工,资产阶级和文人的世界,试图考察其所思所想
  •     最喜欢卢梭的一篇。
  •     当年的史学启蒙,印象深刻
  •     由小见大,趣味横生
  •     前两个案例很棒~后几个有点片面,只能作为一个小案例或者个案,不适合作为整体社会学研究范本。
  •     读鹅妈妈那篇时候在想 n多年后 如果人类没灭绝的话 我们现在的流俗文化是不是也会被群体文化水平上去的后人们嘲笑成狗……
  •     非常有意思的新文化史著作。崭新的角度与认知使它看起来不像一本史学书更像是文学。关于童话与民俗那些内容很有趣,童话爱好者可以读读。
  •     《旧制度与大革命》天才洞见,《大革命的文化起源》抽丝剥茧,《马丁盖尔归来》精微妙趣,《屠猫记》曲径通幽… 只是读罢《屠猫记》之后很难再去正视那些似曾美好的“童话故事”了~
  •     传说中的经典必读名著
  •     這內容太豐富,從第一章一上來就慘無人道地嘲諷了精神分析學家對童話的分析開始,註定不準備嚴謹地跟你分析數字,而是用人類學的玩法解析文本。第一章是大家都很熟悉的小紅帽了,看完我決定把那本小紅帽分析重翻一次=。=第二章屠貓肢解一個印刷工人的笑話,第三章分析一個資產階級看當時他們理解的等級和特權,第四章從一個思想警察的記錄來展現當時文壇的生態現狀,第五章講百科全書派玩分類定義世界,第六章講盧梭玩弄讀者,趣味橫生,良心翻譯。
  •     虽然人类学倾向的研究方法不是我心中的白月光
  •     有意思的角度
  •     p118 图卢兹
  •     (部分)第三章 视角很不错的,就是不知道有没有过度阐释啊
  •     童话入门、研究入门
  •     法国历史研究者的写史风格 有些观点在《洗浴的历史》里似曾相识,不过本来也都是新文化史
  •     这本书名气很大,但读来觉得并不靠谱。要借由档案文本中的只言片语触抵古人的心灵,进而还原历史情境,只能注入过多的想象和阐释的成分,微观视角见树不见林自不必说。另外,对18世纪巴黎生活场景的描述充满了“东方学”般的猎奇注视,却缺少人类学要求的自反意识。
  •     忘记有没有买过这本书了TT还想再看一遍……
  •     嗯,2016-1-28,#刷书##新文化史# 法国文化史的钩沉,达恩顿是高手,先读启蒙运动的生意时候刷新知识,这次刷新的不仅是知识,更多是方法论。姜老师说的好,新文化史是方法,慢慢来,不着急。
  •     章二
  •     重组象征世界
  •     关于“心灵史”的论述
  •     喜欢,要求有文化底子
  •     写的真好,这么新颖的角度配上严谨的分析。可惜他用的材料太刁钻以及需要非常深厚的文化理解。我们用在自己的世界史分析上基本不可能了,期待中国史的同学能仿照这种模式挑战一下。
  •     外国史学史。个人觉得翻译被改过,和译序里差别挺大的。内容的话,自己不熟悉法国文化语境,没有太多同情感
  •     读者对卢梭的反应
  •     沒有想象中那麼readable,在歷史時期做人類學研究,不得不承認新文化史套路深…/18世紀法國:“我們的社會竟分裂至如此地步”/盧梭竟然有那麼多迷妹???
  •     第一章讲述了欧洲大陆的童话变化,特别是法国与德国童话的区别,前者更注重教育儿童实际生活的残酷,后者更偏向于浪漫神话色彩.第二章讲欧洲大陆的屠猫传统,把猫看成女巫的化身.第三章讲资产阶级划分上与马列的不同,第四章讲艾梅里记录中作家的生活状态.第五章 讲狄德罗编写的<百科全书>对法国的影响以及在文坛上引起的学科划分的争论.第六章讲卢梭写的<新爱洛伊丝>成为法国的畅销书以及读者对本书的反响
  •     有趣的18世纪 黑童话/工人虐猫暗示/阶级与JC/卢梭
  •     大三的时候孙秀老师推荐的,俨然不记得内容了。这次孙燕京老师上课要讨论就又翻了翻。我对作者的整个建构都不大赞成,这是一本后现代主义的典型代表著作,见微知著通过一件小事来研究历史不强调历史是连贯的,有点碎片化。以童话,某工人记载的屠猫以及某警察的调查记录和某商业寡头的书单来作为研究的切入点似乎少了一丝严谨的真实。
  •     鹅妈妈和屠猫这两章很精彩
  •     大篇卢梭
  •     有结构主义和福柯的味道。但这种研究方法木有什么实践层面的伦理价值和指导意义。在我国也完全可以就同样的主题进行类似的研究,但结论呢?虐猫有历史文化根据所以就虐猫合理?这也是结构主义方法的一个弊端吧。存之待论。卢梭那篇,研究角度很独特,浪漫主义的发轫其实就是上帝之死的开端,文本将自身摆置到了上帝的位置。这个结论很有启发性。想关注一下大革命、宗教以及浪漫主义的关系了。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