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住手艺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 世界各国文化 > 留住手艺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10
ISBN:9787549526062
作者:盐野米松
页数:349页

作者简介

这本书记录的人物,或许将是日本最后一批传统手工艺者,他们和他们的祖辈千百年来取法自然,用树皮、藤条、篠竹等天赐之物编织布匹、打造工具、维持生活,由于工业化和全球化的冲击,这些精巧的手工技术濒临灭绝,匠人们依靠双手世代传承的宝贵记忆也终将无处安放,著名作家盐野米松二十余年来走遍日本,倾听和记录下了不同业种的匠人们的生活,本书选取了其中十六位手工艺人的访谈,系统而忠实地呈现了他们不为人知的处境和精细美妙的作品

本书纪录片式地呈现了:
最后的宫殿大木匠
在心中供养漆树的刮漆人
一百根芭蕉织出的一匹布
全日本最贵的源次锄
像一片竹叶的平田舟
一百五十年保持同一形状的满山钩
从木中取丝的椴木织
柳条饭盒
豆腐篮子
……

“我是怀着一颗幢憬和向往的心灵,观望过匠工们做活的众多孩子中的一个,也是为这些职业不复存在而深感遗憾的一代人的代表。出于这种感情,我用了不短的时间和多次的机会,寻找走访了现存的一些匠工和他们的作坊。听他们讲故事,看他们视为生命的工具。”
——盐野米松
“我们是靠手来记忆的。”
——竹编手艺人 夏林千野

书籍目录

壹  要做能吃饱饭的木匠  宫殿大木匠  小川三夫
贰 一棵大树能砍出四五个木盆人 木盆师 平野守克
叁 高濑舟的最后传人 冈山的船匠 山元高一
肆 合着使用者的身体制造农具 铁匠 高木彰夫
伍 百年作坊的最后传人 鱼钩手艺人 满山泰弘
陆 坚守古代的纺织工艺 葛布工艺师 川出茂市
柒 芭蕉树的丝织出美丽的衣裳 纺织工艺师 石垣昭子
捌 靠竹编能吃饱饭 岩手县的篠竹编 夏林千野
玖 槭树条手编工艺后继有人 手编工艺师 菅原昭二
拾 漆树的汁液能治消化不良 刮漆匠 岩馆正二
拾壹 用椴树皮织出最美的衣裳 纺织工艺师 五十岚勇喜/喜代夫妇
拾贰 四十岁开始的编筐生涯 手编工艺师 长乡千代喜
拾叁 柳编是姑娘出嫁前的必修课 柳编手艺人 田中荣一/丸冈正子
拾肆 用野生的植物皮编簸箕 打编手艺人 时吉秀志
拾伍 木造的鲨舟每小时能行18海里 船匠 大城正喜
拾陆 平田舟就像一片竹叶 船匠 中尾勉
附 录 盐野米松——匠人们的倾听者

编辑推荐

1.纪录片式呈现日本最后一代手工艺者的生活和作品,不仅是他们的手艺,还有他们的故事和人生。2.日本采写第一人盐野米松耗时三十余年、走遍全日本精心搜集整理,既是珍贵资料,也可作为工艺品鉴赏指南。3.收藏专家马未都、台北《汉声》杂志总策划黄永松推荐阅读。

前言

中文版序我非常高兴我的这本以介绍日本手艺人的工作以及他们的生活为内容的访谈录能有机会在中国与广大的读者见面。书中介绍的这些业种在三四十年前的日本几乎是随处可见的。然而,随着工业化的迅速发展,廉价工业制品的大量涌出,手工的业种开始慢慢地从我们的生活中消失,现在可以说已经是所剩无几了。当没有了手工业以后,我们才发现,原来那些经过人与人之间的磨和与沟通之后制作出来的物品,使用起来是那么的适合自己的身体,还因为它们是经过"手工"一下下地做出来的,所以它们自身都是有体温的,这体温让使用它的人感觉到温暖。应该说手工业活跃的年代,是一个制作人和使用人同生活在一个环境下,没有丝毫的虚和伪的年代。社会的变迁,势必要使一些东西消失,又使一些东西出现,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惯性。但是作为我们,更应该保持的恰恰就是从前那个时代里人们曾经珍重的那种待人的"真诚"。其实如果寻根求源的话,这些手工的业种和技术,包括思考问题的方法很多都来自中国。它们在来到日本以后,是在风土和生活方式的差异中慢慢地改变和完善的。但,还是有不少相通的东西存在至今。这本书中介绍的手艺人和工匠虽然仅仅是一小部分,但是他们中的每一个都能充分地体现日本百姓的人生意识和对待工作的态度。中国是被我们看做兄长的邻国。我们的文字、文化都来源于中国。我们之间虽然有过一段不幸的历史,但是,中国永远是我们文化的根源所在。我深切地希望这本书能够成为理解两国文化的桥梁。盐野米松写在即将进入公元2000年之际

内容概要

盐野米松
1947年1月1日出生于秋田县角馆镇。秋田县立角馆高中毕业后赴东京理科大学理学部应用化学科学习。用三十年时间走访全日本,对各地的手艺人进行采写,用手艺人的语言记录他们的生活和技艺。在日本作家中被公认为采写第一人。曾因创作《古老的地图》、《加油的日子》和《空巢》等作品四次入选芥川奖候选人。2003年凭借《夏天的池塘》荣获日本绘本大奖。同年,为了表彰他常年坚持不懈的写作活动,国际天文联盟将第11987颗小行星以他的名字(YONEMATSU)命名。主要作品有《爸爸的小时候》、《森林中小憩》、《留守白头翁》、《驶向红毛安之岛》、《旅行为哪般?》、《藤木山堡垒的三枪手》、《野外探险大全》、《千年橡胶树的记忆》,访谈录有《留住手艺》、《树之生命,树之心》等。

英珂(本名刘伟)
60年代 生于北京
80年代初 游学国内
80年代末 游学日本
90年初 NHK电视台 导演
97年回国 现为独立电视制作人、自由写作者、翻译者

媒体关注与评论

手艺本是人类生存的技能,由于百多年来工业化的普及,共性代替了个性,致使许多手艺丢失,十分可惜。能坚持一份手艺,坚持自己的信念,非生存所迫,而是理念支撑。本书所示手艺多属小技,朴素真实。正是这种小技,才让后人知道古代社会的丰富,知道手艺也是一种文化。——马未都  收藏专家,观复博物馆的创办人及现任馆长阖上这本书,觉得好幸福又苍凉,因为我曾经有过……读着他走过的路,想到我们"留住手艺"的路更长,更艰难!盐野米松先生和不善言谈的手艺人,没有距离,写下了这本书。我们要学习,正可启发我们要和历史近距离,它们才会向你讲述故事。为了新文明的创建,不但要留住手艺,更要倾听历史。——黄永松  台北《汉声》杂志总策划

章节摘录

用椴树皮织出最美的衣裳纺织工艺师 五十岚勇喜/喜代夫妇(1935年12月20日/1941年11月6 日生)导语:有一种叫做【椴树】的树,在山里很常见,从它的树皮里能抽取纤维。过去,在日本全国各地都有用这种纤维做的绳子,也有用它织出来的布做的工作服。北海道的阿伊奴族人穿的民族服装“厚司织”也是其中的一种,它用的原料是一种叫做欧莜(学名:ulmus laciniata )的植物。“椴木织”从树的状态到织成布一共需要22道工序。因为其过程既繁琐又费时,所以,这种纺织工艺在日本已经近乎绝迹了。在山形县的温海镇有一个叫关川的村落,有趣的是这里的村民几乎都是从事这种“椴木织”工艺的。“关川”是从那个以温泉而出名的沿海小镇“温海温泉”往新泻县的山里去的途中,是一个规模不大的村落。村里的48户人家有46户都是干“椴木织”的。用学校的旧址改造的“关川椴木织协同组合”是这46户的组织。协同组合的展示厅里陈列着他们的作品,还有曾经是过去生活中一些日用品。那些机器设备是为了让村民们集中在一起纺线、织布而特别购买的。我去的那天,他们正在一起干活儿。织布机上发出的哒哒的声音和卡拉卡拉地转动着的纺车构成了一个非常热闹和有朝气的场面。因为这种布做出来的东西防水性强,所以,从前都用它来做田间工作服、手筐和袋子一类的东西,而现在做的比较多的是帽子、和服上的带子、门帘、钱包和手提袋等等。他们织出来的东西充分展现了“椴木织”的那种粗狂的感觉,看上去很漂亮、潇洒。干这个工作是有明确的男女分工的。在山上植树、养育、砍伐、剥皮的这些体力活儿都是男人们的事。煮皮、抽丝、纺线、织布是女人的事。而女人的活计又因年龄的不同而各有分工。即便是年纪大了,眼睛看不清了,也能凭着手的长年的感觉进行纺线。女人们边聊着天边干着手里的活计。在这里还可以看到那曾经有过的村落集体生活的影子。伐树是分季节的,并不是说什么时候都可以伐,所以,他们的工作日程也不是就合人,而是就合自然来安排的。勇喜、喜代:我们生活的这个地方叫关川,我们的村子跟新泻县相邻,冬天雪很多,附近有著名的温海温泉,从我们这儿儿开车也就30分钟。我们的村里有48户人家,220 多口人。这48户中有45、6户都是从事“椴木织”的。干“椴木织”有明确的男女分工。进山伐树、剥皮、晒干是男人们的活儿,其余的,一直到织成东西都是女人们的事儿。这种分工是从很久以前延续至今的。“椴木织”到底有多长的历史,我也说不清楚,但听说至少也得有千年以上吧。其实很多人都不了解“椴木织”是什么东西。你先看看我们的作品,这些作品上的颜色都是天然色。我们把从椴树皮上抽取下来的纤维泡在米糠里,慢慢地它就会泡出这样的颜色,并不是染出来的。“椴木织”最大的特点就是很结实,泡在水里也不会烂。再就是用它做的衣服因为空隙大,所以通风很好,因此,一说到“椴木织”,让人会首先想到夏天。现在,我们织的最多的是女人们穿和服时的装饰腰带,还有门帘、帽子一类的东西。单纯的织布一般都是各家各户自己干,而其他的商品或工艺品是大家一起在“协同组合”里做。因为完全都是手工制作,所以,数量是很有限的。每一户一年也就能织一匹布(60米长)。这是一个大概的数目。是的,如果是一个人织的话,一年也就只能织这么多吧。并不是没有原材料,是因为干这个要花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实际上织一匹布,用一个月的时间也就够了。但是,在到达能织布的阶段以前,还有22道各种程序呢。那里放着的和服腰带,从我们手里出的价是13万日元(约合人民币1万元),由流通中心转手给大百货店或和服专卖店,价格一下子就能翻二到三倍。一下子就变成了高档品,只有出席大型活动时才会穿用这种腰带,谁会平时穿呢,那可太奢侈了。过去,【椴木织】是人们的生活必需品,生活中需要用才织它,织出来的也都是些工作服、盛米的袋子这类的东西。从木头上取丝那就先从树说起吧。这种树分布在全日本各地,它是普通的落叶树,哪儿都能见到。只是,不经过修剪和拾掇的树采不了好皮,皮不好就织不出好的东西。我们那里冬天雪很多,也很大,雪多的地方土地就肥沃,植物长得就好,还有,就是要经常修剪,这些都是让椴树长好的条件。过去,织布得来的钱是女人们的收入,尽管男人们伐树、剥皮,但是织出来的布卖了钱跟他们就没关系了。这个习惯到现在还有呢。椴树是一种很易生长的树,五六十年就能长成一棵粗壮的大树。但是,因为树心是空的,所以,像熊呀那样的动物会栖息在里面。我们的村里有时也会有熊出没,村子附近的摩耶山上就有熊。我原以为其他的地区也有“椴木织”呢,没想到这个工艺只剩下我们了。看来,一是我们那里还有好树,二来冬天有劳动力,再一个原因就是由于我们是一个很小的村庄,大家的关系相处得都很和睦,因为“椴木织”工艺有的部分是需要集体操作来完成的,是这种连带关系把大家拢在了一起,并使它延续至今。一个村子里有这么多的人从事同一种工作,这在别的地区似乎是少见的。就连平常的生活方式,我们那里也还保留着过去的习惯呢。你看到的的这棵树大概有10年的树龄吧。实际用的时候也都是用树龄在15年到20年的。树的底部直径在15到20公分左右的就正合适。每年的6月里,有两个星期是伐树最好的时期,过了这个时期树皮就剥不下来了。树砍倒后还要砍下枝条,然后就可以剥树皮了。剥的时候虽然对长度没有规定,但还是剥得越长越好。在这两个星期内树皮是很好剥的,但在这之前之后都剥不下来。所以,我们的工作完全是合着大自然的日历来进行的。各家的男人都有一座属于自己的山,他们会在那儿砍伐属于自己的树。但是,我们在伐树的同时,还要想着如何给它的第二代创造生长的条件。因为母树一旦被伐,生命也就算终结了,所以,我们要让它的第二代从树根处再生出萌芽来,这样10年20年后又能成材了。树被伐倒后不久,会从它的根部再生长出很多树芽,我们要在这些树芽中挑选一根最直的,然后进行不断的间伐。只要这样用心地护理、修剪,这棵树就能永远是材。现在,我伐的都是20年前自己护理过的树。剥树皮是男人们的工作我手里的这棵树是昨天刚伐的,现在我给你演示一下剥树皮的过程。这是专门的剥皮用的柴刀,是请铁匠专门打的,没头儿的柴刀,单面刃,剥椴树皮就用这种柴刀。皮比较薄的部位是背部,跟它相反的部位就是腹部。腹部的纤维是最好的,因为皮质较厚。平常我们都是从背部开始剥,但这棵树因为伐的时候有点儿早,再加上从昨天砍下来以后到今天已经搁置了一天,所以,皮已经变得不太好剥了。6月是伐树、剥皮最好的时期,山上的树吸足了地下的水分,是最好的状态,我们都是在这个时候去伐。你闻闻这棵树的身上还留着水的味道,很清新的味道。树皮上还能看到水珠。是的,水分越多就说明皮越好。我伐的这棵是山上长势最好的一棵。皮剥下来以后,抽纤维要用的是树皮里侧的这层嫩皮。外侧的皮只能出很粗糙的纤维,所以没有太大的用途。把嫩皮从粗皮身上再剥离下来,要从反方向来剥,用手将嫩皮卷着向下推,用脚踩住下面的粗皮,这样,能用的和不能用的就分开了。这不能用的粗皮部分可以用来打草鞋,或卷起来做个容器什么的。整个剥皮的过程尽可能地不用刃器,因为那样会将纤维割断。但是,在剥皮之前还有一道工序,就是要先把树从中间刨开(树是空心的),然后展平,这样一来皮就容易剥了。遇到节子多的情况,皮不太好剥,所以,为了获得好的纤维,在它们的生长过程中,一定要经常修剪枝条。这才只是刚做完了第一道工序,下边还有21道呢。剥下的皮把它卷起来,晒干。树皮一经晒过以后颜色会变得很不好看。每年我们差不多都要剥7 贯(每贯约3.75公斤)重的树皮,27公斤左右吧,需要15棵好的树。被伐倒的树也不会有丝毫的浪费。除了剥下的皮是作为“椴木织”的材料以外,那不能用的部分可以当柴薪来烧,中间其余的木头是冬天取暖的好材料。另外,现在有些工业实验厂还用那样的木料来雕些装饰品木刻,也有的用它来做杯垫,因为竖着切成圆片儿正好是杯垫的形状。所有这些工序都要在梅雨期结束前完成,等到雨季一过就要开始晾晒了。所以,这个季节我们最关注的就是天气预报,雨季结束前的两星期是关键。……

图书封面


 留住手艺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1条)

  •     做船的人都不是怎么会说话的人,那些能说会道的是做不出好船来的。最近,几本关于日本的书在手边,日本的社会和文化和我们有太多的相同之处,看他们或许也能从中看到我们自己的一些影子。手艺人不多见了,每一种事物的消失不是一定要立碑立传的,可是这些手艺人应该是一个时代到另一个时代带来的改变。在时代的交替中,这样的改变、选择让人难过,是尽可能的保存,即使没有生气;还是任其自然消亡。作者的做法可能是温暖的。我觉得,日本对传统有一种认同,对工艺,或是工作(劳动)有一种崇敬,所以会有人说,日本有种“职人”文化,我在想我们的呢……这种文化直接的带来一些好处,比如,对自然的近乎膜拜,对所从事工作的专注。……
  •     我没有看过盐野米松的书,也没有看过类似的关于手艺的书籍,读完这本书,我也许记不住这些手艺人的名字,也记不住这些手艺品,但是我记住了大自然的恩赐,记住了人类的智慧,更多的是关于现代社会快速发展给生活带来改变的反思。书中大部分的手艺人并不是传承祖业去获得技能,他们说在最开始学习手艺的时候都是看,用心看,用心几年去感受。年,这个时间代词,好像把岁月划出的等分是屈指可数,我自己在学习的时候都是希望今天拿到教材,明天就可以出师的。我过于急功近利么?我好像只是很浮躁,没有用心去对待学习,对待自我。葛布工艺师川出茂市说“其实如果做的好,这手艺倒也是个赚钱的行当。只是不能太贪,欲望一大就容易失败。靠一点点的累积保证吃饱饭应该是没有问题的。” 欲望,欲望是吃饱了饭的嘴还想罐下一盒冰激凌的心,欲望是明明知道不可能达到的目标把实际压缩到一点点的自欺欺人。欲望,欲望大的人,心是行动的傀儡。三年前,我想要学好英语,我想要学好绘图软件,我想要学会用标准的普通话去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任何我遇见的人,欲望就是你想的事情比你要做的事情多,多到把自己埋没之后的无可事事,最后不是时间打败了自己,是自己打败了我。筱竹编手艺人 夏林千野说”做竹编的人最看重的就是日历,其他的什么都没有“日历只是时间规划的一个载物,记得小时候幼儿园的老师召集小朋友一起玩猜谜语,老师说什么东西一年开始的时候穿的衣服最后,随着时间的流逝,它就每天脱一件衣服,我记得这是我第一次动脑筋去想谜语,我竟然想到旧时爷爷家的日历,就是和老师描述的是一模一样的,是每天一页撕掉就会越来越薄,没想到答案真的是日历。我喜欢旧东西的质感,日历对于现在的我来说只是摆设,就像时间,只是我生活中浑浑噩噩之间的忏悔,大部分我都在纠正,好让自己的生活充满意义,那什么又是有意义的生活?像这些手艺人一样,一辈子把一件东西做的极致么?我的答案是摇摆的,我的心还是飘忽的,希望跟着自己的心走出迷宫。”一般坚持两人认真的学都能学会,但是必须很认真很努力。所以,人还是要贫困。只有贫困的走投无路了才回拼命的学。那两年是需要忍耐和坚韧的毅力的。我从前最艰难的时候也曾经在山脚下偷偷地抹过眼泪,所烧此都不想干了,看看四周,就好像有人在看笑话地说:“瞧你那出息,你能干的了什么?”于是抹干眼泪狠下心:“我非得干出个名堂!”人只有经历了痛苦才会有发奋的劲头。贫困,好像对于大部分的状况,我的生活状况应该是贫困的,可是我除了忍耐,是没有坚韧的毅力的,是我受的苦不够多么?还是我受苦之后的不记性吧。人要学会成长有很多方式,我也许应该好好的去品尝我生活中的酸甜苦辣,我也应该更加好好的呵护自己心目中的信仰,去做,去付出,只有付出才有回报。“过去的人真有智慧。”纺织工艺师,五十岗勇喜/喜代夫妇动能生智,静能生慧,大智慧的人都应该是得道高人吧,这样的人在生活有几人?其实,那些专注在自己领域里默默付出的人都是我心目中崇拜的对象,也许是我太容易崇拜人,其实我崇拜的这些人里只是有我身上没有的东西。于是,我去羡慕,去嫉妒,却忘了学以致用。读完这本书之前,我和老杨去爬了岳麓山,从南坡上,北坡下。上山的时候高大的枫树把冬日的太阳遮掩的密不透风,沿着小道慢慢的散步,捡起路边凋零的不知名的树叶,觉得很美,我好像从来没有仔细去观察过这路边的风景,以为登山了山顶就是风景秀丽,却忘记了爬山的过程一样是美不胜收。山脚下的婆婆卖的拐枣已经好多年没有吃了,这样稀少的水果我想是很多人童年的回忆吧,真好吃,酸酸涩涩的滋味,还要一点一点的摘掉黑色的果实,真是心急吃不了拐枣。心目中的山顶还是千篇一律的山顶,那些成群结队的骑手带上简便的随手泡,热乎乎的喝茶的滋味真是享受。从南坡下山的时候结识的阿姨和我讨论了很多关于癌症的事情,阿姨乐观的一点都看不出年龄,看不出是病人。秋日来了,既然我做不了一名合格的艺术匠人,就把心交给大自然,与大自然同在,感谢着一切的美好,无论是阳光还是雨水。
  •     在初夏的日子里,阳光美好,静静坐在咖啡馆或是斑驳光影中的露天餐厅,竟然突然生出一种浓烈的感觉:我想看一本好书。曾经问过周围的姐妹,不出意外的得知现在几乎没有人再读书了,忽然很怀念一本书带来的快乐,简单,随意,温热。 《留住手艺》就是这样的一本书。这本书朴实的呈现了日本16位手工艺人的人生,也记录了面对当今社会的发展,无处安放的传统手工艺精神和灵魂。那些带着沧桑时代烙印的故事和刻板地近乎于变态的执著让人从心底敬佩又生出几分惆怅!不记得是在哪里看过的照片,设计师跪在地上为即将踏上T台的模特用别针为服装做最后的调整,如果你知道一件衣服从概念发想,设计、选图、开发、打版、试版样、选样、封样、制作工艺文件、面料采购、下单、开裁、印绣花、手缝、检验、烫整经过了几十道工序,更不要说高级订制所花费的令人难以想象的巨大的人力和物力,乃至到一场时装秀所要考虑的场地,音乐,装饰,模特、观众,这一切都需要对极致的追求。为了最后呈现15分钟的完美,不知道有多少人在后台想,我真的不能再来一次了。就如上一篇介绍的,音乐、艺术、时装的创作的极致结合才得以造就我们眼前看到的一切。那些艺术家和可敬的从业人员,他们的贡献是值得肯定和推崇的,我们活在世上也应该心怀感激,发自内心体验可以由人创造出的如此杰作,来触动我们的感官神经所带来快乐和享受。在经历了精神洗礼后,我还是想把大家拉回读书本身,读书是寻找享受的过程,读书是让你知道快乐还有许多种可能,读书让你有了自己独特的时尚生活方式,读书,当别人看到你时,也会受到影响,也希望可以获得享受。不然为什么西方的演员,导演,喜剧,影视在这么多年里一直影响着整个社会,从下面可以看到,他们在任何地方,任何生活状态下,都会花时间读书,读书是不争的时尚生活方式。

精彩短评 (总计51条)

  •     访谈质量非常高。专业的人会发光。机器会报错或者消除,但人会适应。
  •     手艺留不住,面对现代化,想慢下来都成了奢望,一切追求快,追求效率。手艺者古时候也是疲于奔命,自给自足也是极为羡慕。在现代还是安心当一颗螺丝钉,找到一份属于自己的工作。
  •     传统手艺人怀着敬畏之心去利用自然资源制作充满匠心诚意的手工艺品,非常好。
  •     印象最深的一句话 船匠大城正喜描述木船和玻璃钢船说:“木船在乘风破浪上远比玻璃钢船要强得多,因为玻璃钢船的船体很重,不好操纵。”乘风破浪四个字带来了让人感动的属于那个时代的画面感。书里的每一篇采写都是匠人口述有关材料选择、过程制作和一些生活小事,但是字里行间都透露着每一位匠人的平淡与坚守。如果概括所有匠人的共同点或许有两个,一是始终觉得自己只是一介平民,普通的不能再普通;二是对大自然予以最大的崇拜与尊重,职业需求的相辅相成。感谢盐野米松先生,记录下的文字传达在书本间的感动真的让我难忘。
  •     好书,说得是手艺,但也在说人、说大自然。 翻译得也很好,娓娓道来,质朴,字里行间能感受到一种羞涩和伤感。
  •     关于民艺的选题现在太多了 怎么做好是一个问题……
  •     过誉了,都是讲故事。
  •     为了生活,我也做过船。为了生活,我也写过电视剧…可现在,我连电视剧都没再写了。
  •     很多采访都是在我出生前后。这么多年了,不知道变得怎样了。
  •     留住手艺
  •     休憩108th,此书集中在制船、纺织与编织三个领域,口述的重点在当初如何学艺、如何制作东西、制作的东西为何好、采集原料的注意事项与采集时接触自然的快乐,手艺为什么逐渐失传反而没有着重提,因为大致都是一样的,学艺枯燥,不怎么赚钱,产量少,要花很多时间等等,不止一位老手艺人慨叹现在一代不愿坐下慢慢学了,这应该是时代的缘故吧。虽然消费浪潮逐渐从千篇一律毫无二致的流水线商品转为推崇同类手工制作产品,但是转的没有消失的快,会有一天,很多手艺虽然有市场有需求,但是没人能够供给,就此消失在历史长河中了,届时,我们中的很多人连缅怀的能力都没有,因为他们压根不知道有这门手艺,压根不知道东西还可以这样做出来,好在有盐野米松这样的人,一本本的把逝去的东西留在了书本里,另外姓盐野的都相当不错啊,米松和七生是亲戚吗?
  •     书整体还不错,不过怀旧不仅仅是怀旧。
  •     喜欢这种文字朴素的书,讲的内容也很有意思
  •     社会全景角度的手业人百科全书,难得作者孜孜矻矻、行脚以求。纸面柔和,大字排版,阅读舒适。剪裁适度,恰捧手中。
  •     是很诚恳的采访记录
  •     好像这样往博物馆里一陈列,就必然会灭亡了。很佩服日本人这种又能从0-1的突破来夺取诺贝尔奖,又能从75-80努力的工匠精神
  •     心无旁骛地追求美。人与自然共生。惜物,物尽其用。要耐得住寂寞。辛苦劳作并不可怕,是开心的事咧~ 就像盐野米松说的,资源与手艺的消失是社会变迁、历史发展必然,旧去新来。记录下这些对话,是希望今人乃至后人能保留住过往时代人们曾经珍重待人的真诚。
  •     “一件工艺完成得是否合格不是靠数字去衡量,而是靠自己的手指去判断。不是在学校,而是靠跟师傅呼吸着同一方天地的空气,边干边学出来的。” 时代共存的智慧终究是很寂寞的。非常客观的白描而不是漫天渲开的去抒怀,像几话平静的深夜日剧。
  •     新颖的叙述体。读的比较快。耐心的听取手艺人的讲述,了解的不只是物而是手艺之后的感情。这种细腻是日本文学打动人的地方。提到了传承,同样在中国,手艺人也面临这样的问题。在书中看来大部分都有所传承。有温度的物件可以用一辈子吧。
  •     想留住的是之前的那种宁静与专注
  •     手工艺慢慢衰败是必然的,但是不能消失,执着得做一件事情明明很难,却被他们说得那么理所当然
  •     民间口述史一种,自有其价值,但以此厚古薄今,未免做作。
  •     有这样一个人 耐心地将自己的足迹留在日本乡野田间 记录快要失传的传统手艺人的工作和生活 为它们的延续和传承而努力 敬佩的同时是羡慕和惋惜
  •     星星是给靠大自然为生并尊重大自然的纯手工制作的匠人们
  •     匠心
  •     清新短文,将手艺人的心态和对待外界的感觉表述出来了。本质上也是工业化大生产和手工作坊碰撞产生的结果,依照长尾理论,小众产品也会有自己的市场和受众。
  •     我们正处在这样一个时代,即对自然与人的技术的态度,正逐渐深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看这本介绍手艺人的书,感受他们看待自然与人的方式,感受他们的劳动方式和人生意识,这正是我们理解作为人的本质的劳动以及当下处境必修的一课。
  •     算了一下,书里的受访者应该都去世了吧……(重点错
  •     这些采访大多是1995-2000年之间做的 我更感兴趣的是这些手艺人现在怎么样了 手艺还有人接手么
  •     在享受过了工业化的便利之后,我们才认识到有温度的手工艺品的价值,它们与众不同,不是冰冷的,它们有着手工艺人自身的温度。但是另一方面,我也很钦佩这些手工艺人的持续投入,因为他们常常是为了一项事业奉献了自己的一生,因为喜爱固然可以理解,但是我更加敬佩那些单纯是为了生计(因为没有别的谋生选择)而奉献了一辈子的人,他们的毅力值得我学习。最后也要感谢作者,正是他才让我们认识到了众多的日本民俗文化,也是因为他的文字,这段历史才有可能在多年后仍然被人铭记。
  •     看着感动。
  •     不具备把一百种思想归拢为一的器量,那就不配做师傅。
  •     用平实的白描手法记录日本的手工艺人以及正在消失的手工艺术。在序中,作者毫不隐晦的指出日本文化源于中国,这些手工艺自然也有很多源于中国。以前看过汪涵写的《有味》,同样的是对手工艺人的采访记录,汪涵的文笔更优美些。
  •     他们本身就是文化
  •     太想做的事,太想成为的人。。
  •     比较良心
  •     以后再也不嫌弃手工的东西贵了 真的太用心了大家 简单的制作背后其实有太多前期准备和满满的经验才能制作出来好的东西呢!大爱!准备把作者写的中国手艺人的书也看看!
  •     之前在小区里面看到个修伞的人,挑着伞架之类的东西喊着,修伞~修伞~一共看到过两次,也不晓得他还有生意,修一次多少钱也不清楚。不知道现在还有多少人会去修伞,毕竟淘宝都九块九包邮了,谁还会修修补补用一辈子呢?所以每每看到书中匠人说靠这门手艺都活不下去,所以越来越少人从事这个了就会觉得很难过,看到有说订单量都排到两年后了就会觉得很开心。这么说的话我爷爷也是一名锹把艺人呢,记忆中老家的院子里面总是有很多树干的枝丫,爷爷就是用那个做成锹把,不过爷爷在我六年级的时候就过世了,我也从没跟他聊过。
  •     題材是好的,內容沒處理好。
  •     也许以后能看见的、能知道的越来越少,匠人精神我认为它是一种自然文明,它是天人合一的朴素与不急不躁,机器时代不可避免的将人力细化、简单化,小时候想象以后的人类是否会头越来越大,身躯越来越小呢,有一期《奥秘》杂志曾预测未来的人类形象大概类似于青蛙。随着认知的改变,人类强取豪夺的能力速度越来越快,技术进步带来的是加倍的破坏力,而大自然的自我修复能力,几十亿年来都不曾改变啊!
  •     用手去记忆
  •     感谢大自然的馈赠。不知这些手艺人在20多年后的今天怎样了,是否得以传承手艺。
  •     生活的慢悠悠,写的也慢悠悠。没有扭转一个工业党对世界的认识。说是留住手艺,但手艺留不住。
  •     日本民艺学研究的杰出人物柳宗悦同时也是对日本现代设计产生深远影响的人物。柳宗悦从民艺与人的生活质量的关系中,得出美的物品必然形成美的生活必然培养美的情操的结论,这个著名的公式在日本经济崛起中,形成传统和现代共生的两极。
  •     好想做个匠人.....
  •     正在消失的日本国手艺 我们又何尝不是如此
  •     “ 虽然这些材料都是白来的,但是,对于我来说它们是很珍贵的东西。” “ 一条好木船能用三代。”
  •     较目前绝大多数职人类书籍都好
  •     所谓手艺人并非多受人尊崇的艺术家,而是普普通通的靠着双手吃饭的人。可这却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之道,摒弃了工业制造,与自然沟通,长久而生生不息。
  •     一两个看着还挺小清新的。读到一半实在是觉得无聊呀。
  •     和申赋渔的《匠人》最大的区别就是,《匠人》比较故事化,通常是讲述某一故事引出相关的“匠人”。而《留住手艺》的话就是实打实将技艺展示出来,还有通过访问纪实讲出目前技艺的现状。 看了30%暂弃,因为看的电子书版本没有图片很影响观感。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