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住手艺》章节试读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 世界各国文化 > 留住手艺章节试读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10
ISBN:9787549526062
作者:盐野米松
页数:349页

《留住手艺》的笔记-第26页 - 宫殿大木匠 小川三夫

“不具备把一百种思想归拢为一的器量,那就不配做师傅。”

《留住手艺》的笔记-第20页

建寺庙时木头的方位要跟它的生长方位相同 老匠人早已洞悉,尊重大自然,才能使「人力」在土地上留存更久,而做人亦如此,清楚自己是谁、立足于何地、做何贡献

《留住手艺》的笔记-第30页 - 奇怪的弟子们

他们现在建的寺庙要三年后才完工,总额是十二亿日元。这么年轻就接这么大的活儿,肯定有人不相信他们能做好,但是,他们绝对没问题,靠着他们年轻的气势,等到这个活儿完工的时候,这些孩子也就都出徒了。因为活儿是靠真正动手干了才能记得住,不是靠书本上或是口头上教出来的。

《留住手艺》的笔记-第1页

我没看,但是我想的是我们中国也需要记录老手艺的人,我们的老行当,历史都被自己遗忘,真不知道怎么说自己是中国人。我们国家的很多人和事,手艺工艺建筑历史都被遗忘,可能有一天我们要忘记自己是中国人了。

《留住手艺》的笔记-第34页 - 贰 一棵大树能砍出四五个木盆

他做的木盆是用链锯、电动刨、木锛来完成的。
先用链锯把一根原木竖着锯成两瓣或三瓣,按照所需的厚度锯成一块块的木料。在这些木料的表面用简易圆规划出一个圆圈,分出木盆的内侧和外侧。决定好边缘尺寸后就可以下斧子了,斧子是立着往下砍的。砍完了里面,再来砍盆底儿,先用链锯锯掉周围不需要的部分,然后用平斧来慢慢地削出形状。削里面的时候用圆形刀刃,削外侧用直刀刃。
沿铅笔画的线锯出一圈缝痕,把中间的部位取下以后就可以加工雏形了。最后确认好木盆的形状以后,就用斧子来砍。木锛是用来刨光木盆内侧的,最后用手震磨来刮。一般这种木盆的直径都在四十厘米上下。
(桧枝岐)当地管这种木盆叫”饭造“、”饭藏“。做这木盆用的材料是枥树,因为它材质坚硬,用久光亮,竖着劈开不易裂,枥树心红色部分容易裂。
毛杨树易开裂,做木把勺和木刀一类的东西。
枥树埋在地下易腐烂,橡树不易腐烂。
枫树很硬实。
木盆吸水,和面的时候不会粘连在盆上,这一点是搪瓷盆做不到的。
做勺子。
外侧用柴刀削。
木料放在水里煮,因为木料毛杨过硬。内侧用特殊圆刃刀刻。
(p34~50)

《留住手艺》的笔记-第16页

宫殿木匠的口传:秘诀一,挑选四神响应的宝地:东边要有清流,南边地势低,比如有沼泽或浅谷最好。西边要是大道,北边要背靠着山才好。这就是四神相应的宝地。 秘诀二,建寺庙时木头的方位要跟它生长的方位相同。 秘诀三,搭建木结构建筑不依赖尺寸而依赖木的习性。 秘诀四,整合木头的癖性就是工匠自己的心。

《留住手艺》的笔记-第3页

手作,因为取材于自然,所以懂得因材施用。“让这些素材的习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正是手艺人们的工作,也是让物品看上去有性格、与众不同的缘由所在。”一切生命都来自大自然的馈赠,按照大自然的规律来营造,就会呈现其最好的样子。物且如此,何况是人。

《留住手艺》的笔记-第41页 - 一只木盆能换两升五合的米

学徒的时候,开始都是给师傅打打下手,轮不上做盆。一两年以后各个步骤就慢慢地记住了。可是,算起来我做木盆也做了几十年了,真正做出自己特别满意的物件还一个都没有。

《留住手艺》的笔记-第15页

西川

《留住手艺》的笔记-第1页 - 新中文版序

这本书里介绍的手艺人都是极普通的人。他们既不是所谓的人间国宝,也不是能代表日本的拥有什么特殊技艺的人。他们中的大多数都没有很高的学历,就只是完成了最基本的义务教育(日本的义务教育,在战前是小学六年,战后改为中学三年),然后就为了生存而立即去拜师学技了。这在那个时代的日本,是很普遍的,是一般百姓理所当然的生活而已。
他们制做的都是生活中所必需的日常用品。不是高价和特殊的工艺美术品。这些物品当中有些已经或者正在被现代生活中新出现的东西所取代。手艺人所用的材料都来自大山和森林,大自然就是他们最好的材料库。他们所使用的工具也都是极其简单的,几乎没有能称得上叫做机器的设备。他们是这样说的:“工具少,但是我们可以使用自己身体,因为手和身体本身就是工具”。他们从师学徒,当修业完成的时候,靠着身体所记忆下来的那些技能就是他们最为珍视的生存工具了。
曾经主张“工业立国”的日本,在今天仍保存着众多的“手艺”。
这些手艺还保持着从前的姿态。有人说它们太老旧了,也有人说它们太落后了,但是还是有人觉得那些手艺很好。也还是有人用它们。经济的高度发展和成长,促使人们在过度地追求便利的同时,造成了莫大的环境污染和破坏。我们为什么要利用科学技术来改善我们的生活,成了今天令我们思考的问题。大工业化的批量生产所带来的是“用完就扔”的一次性消费的观念。旧时的修修补补反复使用的精神也随之消失得无影无踪了。那种珍重每一个工具和每一个物品的从前的生活态度也就没有了。选择修补远不如重新购买来得更快和更省钱。如果用金钱来衡量的话,一次性的物品显得便宜又方便。这样的情况还不仅仅体现在对待物品上的态度,甚至体现在对待人的态度上。工厂为了追求更合理化的经济效益,让很多人失去了工作。过分地追求廉价和效率,让人已经忘了作为人的本来的幸福到底是什么。
为了满足批量生产的要求,需要均等统一的材料。为了提高生产速度,即便是不同习性的材料都被放在同样的机器上进行加工,这已经成了工业化生产所必需的模式。但是,这些材料由于它们生长的土壤和自然各自不同,从而使它们的习性也都千奇百态。然而,让这些素材的习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正是手艺人们的工作,也是让物品看上去有性格,与众不同的缘由所在。这些手艺的活计是带着制作它的人的体温的。而工厂追求的则是统一的不需要有性格的。有性格的是要被处理掉,也就是要被扔掉的。这是“去除”的观念。被“去除”的是被认为不能用的。这样的观念也被用在用人的时候上。
什么是幸福?我们为什么而工作?人又为什么而活着?我们所做的一切不都是为了追求幸福吗?这样的疑问会再一次出现在我们的大脑中。我们会发现,有些事情是不能靠金钱来解决的。这样的时候,我们是否会重新审视手艺人的生活方式呢?那些终日以天然的素材为对象,靠长年训练出来的技艺过活的手艺人的生活方式。很好地运用素材的特性,就一定能制作出耐久性强的好品质的东西。磨练技艺的过程为自己,同时也是为了那些物件的使用者。为了让更多的人买,为了比同伴做得更好,为了今天比昨天做得更好,也为了明天更好。手艺的世界从来就是没有边际的。手上的活计就是磨练手艺人气质的学校。他们就是这样:了解素材的特性、磨练自身的技艺、做出好的东西。这也是他们的生活本身,是他们的人生哲学。这些是否能带给我们这些讲求效率主意的现代人以启发呢?
还想再重申一次,这些朴素的手艺人,绝不是圣人君子,更不是人间国宝。他们就是每天拼命地为了养活家人而勤奋劳作的最普通的人。他们的人生态度、对待劳动的认识,以及他们在手艺上的气质,当我们对于人生道路产生迷惘的时候,可以去认识认识他们。那也许才是人本来应该有的活法儿。
这本书所讲述的就是这些人的人生故事。
盐野米松
2012年夏于角馆

《留住手艺》的笔记-第47页

结眼,这些结眼都是当树还在幼小的时候,有人折了它的枝条,那么在树成长的过程中,折了枝条的地方就会自然地长死,长成以后就形成了结眼。

《留住手艺》的笔记-第42页 - 一只木盆能换两升五合的米

从前,我们也都是住在林子旁的小屋里做活儿的。在靠近林子的地方盖一间十平方米左右的小屋,做活儿、吃饭、睡觉都在那里。晚上睡觉的时候,把满地的刨花清扫一下,铺上被褥就睡。早上起来,把铺盖卷成一个卷放到搭在屋内的棚子上边。家里人跟我一起去的时候很少,基本上都是我一个人。一次带上十天左右的主食和副食,就驻扎下来。做好的物件堆放在房间的一角,等雪融化了以后再把它们背下山去。每隔十天我要下山去取食物,严冬的季节,只能瞄准天气好的时候下山。

《留住手艺》的笔记-第29页

任何一座庙宇佛塔每隔二百年就会有一次大的修建翻新高潮。...我这里说的大修理你们也许会理解成是修理损坏了的部位,实际上,是把它们全部解体,然后再重新组装起来。

《留住手艺》的笔记-第5页

应该说手工业活跃的年代,是一个制作人和使用人共同生活在一个环境下,没有丝毫虚伪的年代。社会的变迁,势必要使一些东西消失,又使一些东西出现,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惯性。但是,作为我们,更应该保持的恰恰就是从前那个时代里人们曾经珍重的那种待人的“真诚”。

《留住手艺》的笔记-第44页

我用的斧子,削里侧的时候用的是圆形刀刃,削外侧用直刀刃。这两种斧子没有各自具体的名称,都叫做“斧子”。

《留住手艺》的笔记-第1页 - 摘抄

1、这些手艺还保持这从前的姿态。有人说它们太老旧了,也有人说它太落后了,但是还是有人觉得那些手艺很好,还是有人用它们。手作是有温度的。端详手作之物,是手艺人花了数十年如一日的经验打磨,是他们与自然材料沟通相处,得出个人领悟之物,机械虽好,但手艺让我们保持对自然的敬畏。2、当没有了手工业以后,我们才发现,原来那些经过人与人的磨合与沟通之后制作出来的物品,使用起来是那么适合自己的身体,还因为它们经过“手工”一下做出来的,所以它们自身都有体温的,这体温然使用它的人感觉温暖。3、任何一建筑都包含了美观、结实和持久这三个要素。4、整合木头的癖性就是整合工匠自己的心。意思是说作为宫殿木匠头领的大师傅要有很好的心理人格素养。5、其实我理解学活计的过程就是一个怀着颗诚实的心去理解对方工作的过程。6、因为活儿是靠真正动手干了才能记得住,不是靠书本上或者口头教出来的。7、不具备把一百种思想归拢为一的器量,那就不配做师傅。8、但是,给他们机会。他们会在所给予的机会中磨练并成长。因为很多东西不是嘴教出来。9、因为每一个木盆都是手工制作出来的,所以绝对出不来同样的东西。有时满意有时不满意,这么多年都是这样反反复复过来的。有时也随自己的心情,心情不好的时候,就干脆休息不干了。10、其实过去,每一件农具都是这样合着自己的手和身体定做的,但是随着打铁作坊的消失,这种量身定做的形式越来越少了。人们不得不从那些模样相同的工具中挑选适合自己用的,也就说,要让自己的身体去适应工具。

《留住手艺》的笔记-第47页

这些节眼都是树还在幼小的时候,有人折了它的枝条,那么在树成长的过程中,折了枝条的地方就会自然的长死,长成以后就成了“节眼”。

《留住手艺》的笔记-第49页

一冬天我都在我的小屋里做木勺。下雪了,就生起暖炉,把小屋弄得暖融融的。

《留住手艺》的笔记-第16页 - 壹 要做能吃饱饭的木匠

宫殿木匠的口传
秘诀之一是“挑选四神相应的宝地”。这“四神相应宝地”说的是:东青龙,南朱雀,西白虎,东玄武。相应的地形是:东边要有清流,南边地势要低,被褥有沼泽地或者浅谷最好。西边要是大道,北边要背靠着山才好。
版筑,约在天平时代结束。
木料,“到山上去看看木料”,丝柏。
秘诀之二是:建寺庙时木头的方位要跟它生长的方位相同,意思是在将树劈成四瓣的时候,各部位分别是什么方位,用的时候还让它们在什么方位。
没有芯的柱子才能保存得长久而不腐。
秘诀之三是“搭建木结构建筑不依赖尺寸而依赖木头的习性。
在柱子上是不能打钉子的,只有靠在塔的四周围的柱子上加力。
木料放置一段时间再用,使木头自行紧缩。
秘诀之四是”整合木头的癖性就是整合木匠自己的心“。宫殿木匠头领的大师傅要有很好的心理人格素养。
其他秘诀,”师傅的关怀会带给工人心理上的安定“。
复原后的枪刨,有双面的刃。
(p12~p32)

《留住手艺》的笔记-第24页

秘诀之四是:“整合木头的癖性就是整合工匠自己的心”
行事皆在修心

《留住手艺》的笔记-第6页

中国是我们看做兄长的邻国。我们的文字、文化都来源于中国。我们之间虽然有过一段不幸的历史,但是,中国永远是我们文化的根源所在。

《留住手艺》的笔记-第1页 - 要做能吃饱饭的木匠

待读

《留住手艺》的笔记-第16页

四神相应的宝地:
东边要有清流,南边地势要低,比如有沼泽地或者浅谷最好。西边要是大道,北边要背靠着山才好。

《留住手艺》的笔记-第12页

传统这个东西,好像是用来传承的,又好像是用来打破的。我们无需对其过度崇拜,但绝不可随意践踏。我觉得最重要的是,不要忘了人之为人原因,不要让机械化的生产和生活带走原来停留在物件上的体温和热爱。希望我们当下所生产的物品、所建造的房屋,不要成为自然的怪物,不要成为若干年后我们可以毫无怀念而拆除的东西。

《留住手艺》的笔记-第3页

《留住手艺》的笔记-第13页

西冈常一作为法隆寺的专职木匠,从未接过建造民宅的活计。因为他有着作为宫殿木匠的自尊。没活干的时候他靠种田养活家人。在最艰难的时候,他甚至卖掉了农田,始终没有放弃作为宫殿木匠的人格尊严。

《留住手艺》的笔记-第13页 - 宫殿大木匠

小川三夫,宫殿木匠。书中说学徒的时候每天的工作内容就是磨各种刃器。当能够磨出和师傅的刨花的时候也就算结业。一代一代传承的方法也只是教徒弟磨刨刀。剩下的是各自的修为和悟性。典型的授人以渔。有趣。

《留住手艺》的笔记-第2页

大工业化的批量生产所带来的是“用完就扔”的一次性消费的观念,旧时的修修补补反复使用的精神也随之消失得无影无踪。从前那种珍重每一个工具和每一个物品的生活态度也就没有了。选择修补远不如重新购买来的更快和更省钱。如果用金钱来衡量的话,一次性的物品显得便宜又方便。这样的情况还不仅仅体现在对待物品上的态度,甚至体现在对待人的态度上。

《留住手艺》的笔记-第19页

丝柏这种树很不可思议。它在被砍伐下来以后,被伐的那段木料不但不会萎缩衰弱,反而会变得很强壮,而且两百年都不会变形

《留住手艺》的笔记-第1页

开始阅读!对「手工」二字一直没有抵抗力,总有一种想要把它留下来的莫名危机感。日本是个十分尊崇手工艺人的国家,许多的手艺来源中国,却在这个小岛国发展生根。工业化、现代化的GDP似乎抛弃了慢功细活的手工制造,种种原因让这些技艺和手工品淡出我们的视线,留住手艺,不应该只是政府口号呼吁,也不应该只是复古主义者的追随。手工,不仅带给物件一些的人情温度,还有我们对生活的感恩之心

《留住手艺》的笔记-第31页

因为活是要靠真正动手干了才能记住,不是靠从书本上或是口头上教出来的。所有的信息在学徒中都是多余的。所以,我们那里偶尔来个头脑好的孩子,就很难办。要让他把脑子恢复成一片空白可不是件容易的事。

《留住手艺》的笔记-第16页 - 宫殿木匠的口传

那死神相应的宝地是什么样的地形呢?就是东边要有清流,南边地势要低,比如有沼泽地或者浅谷最好。西边要是大道,北边要背靠着山才好

《留住手艺》的笔记-第3页

什么是幸福?我们为什么而工作?人又为什么而活着?我们所做的一切不都是为了追求幸福吗?这样的疑问会再一次出现在我们的大脑中。我们会发现,有些事情是不能靠金钱来解决的。这样的时候,我们是否会重新审视手艺人的生活方式——那些终日以天然的素材为对象,靠常年训练出来的技艺过活的手艺人的生活方式?很好地运用素材的特性,就一定能制作出耐久性强的好品质的东西。磨练技艺的过程是为了自己,同时也是为了那些物件的使用者。为了让更多的人买,为了比同伴做的更好,为了今天比昨天做的更好,也为了明天更好。手艺的世界从来就是没有边际的。手上的活计就是磨炼手艺人气质的学校。他们就是这样:了解素材的特性,磨炼自身的技艺,做出好的东西。这也是他们的生活本身,使他们的人生哲学。这些是否能给我们这些讲究效率至上的现在人以启发呢?

《留住手艺》的笔记-第2页

大工业化的批量生产所带来的是“用完就扔”的一次性消费观念。旧时的缝缝补补反复使用的精神也随之消失的无影无踪。从前那种珍重每一个工具和每一个物品的生活态度也就没有了。
过分追求廉价和效率,让人已经忘了作为人的本来的幸福到底是什么。由于材料生长土壤和自然的各不相同,它们的习性也都千奇百态。而让这些素材的习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正是手艺人们的工作,也是让物品看上去有性格,与众不同的缘由所在。这些手艺的活计是带着制作它的人的体温。而工厂追求的则是统一的,不需要性格的。有性格是要被处理掉。也就是被扔掉。这是“去除”的观念。被去除的是被认为不能用的。这样的观念也体现在对人的使用上。

《留住手艺》的笔记-第47页

因为木盆能吸水,和面的时候不会粘连在盆上,这一点是搪瓷盆做不到的。

《留住手艺》的笔记-第30页

其实我理解学活计的过程就是一个怀着颗诚实的心去理解对方工作的过程,没有这个过程是不行的。同吃一锅饭,同干一个活,自然地这种师徒的关系就形成了。

《留住手艺》的笔记-第1页

1、宫殿“挑选四神相应的宝地”
四神相应的宝地:东青龙,南朱雀,西白虎,北玄武。
即东边要有清流,南边地势要低,比如有沼泽或浅谷最好。西边要是大道,北边要背靠着山。
2、李白“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
3、应该说手工业活跃的年代,是一个制作人和使用人生活在同一环境下,没有丝毫的虚伪的年代。社会的变迁势必要使一些东西消息,又使一些东西出现,这是历史发展的惯性。但是作为我们,更应该保持的恰恰就是从前那个时代里人们曾经珍重的真挚的相互信任的感情。
4、当没有手工业以后,我们才发现,原来那些经过人与人之间的磨合与沟通之后制作出来的物品,使用起来是那么的适合自己的身体,还因为他们是经过手工一下下地做出来,所以它们自身都是有体温的。这体温让使用它的人感到温暖。
5、“手艺人的工作其实就是他们的人生本身,那里边有很多自古以来的智慧和功夫,甚至还包涵了这个文化的历史。这些手艺人日常中很少有机会对别人讲述他们的工作内容,更不可能以文章的形式公示于众,而他们的语言却是那么活生生的,这些语言才是最具有说服力的。如果仅仅是将对他们的采访以文章的形式进行介绍和报道,完全不足以彻底地表述出他们的真谛,于是我想到了采用[听写体]这一书写手段,用他们的语言讲述他们自己,而我在这个过程中,是一个发现者、倾听者、记录者和整理者。我觉得我很想一个园艺师,先倾听,然后再进行修剪、重新整理、最后完成,只不过我倾听的过程很长。”
6、我们是靠手来记忆的。——竹编手艺人 夏林千野

《留住手艺》的笔记-第8页

童年时,伙伴们大多出自匠工家庭,所以跟他们在一起的时候,常常听他们排着胸脯,竖着大拇指大夸特夸自己的父亲如何如何了不起,我甚至还有过几次“帮把手”的机会。活计不是只属于父亲一个人的事,家庭的每一个成员都有份儿。
小时候住在木结构的房子里,最能体会父亲的无所不会,父亲就是我的世界里的最了不起的工匠。跳电了,他可以很换好保险丝;屋顶漏水了,他用盆先接着水,天晴了的时候修房顶;发煤炉的时候,在我手里倒腾半天没动静的木材、煤饼在他手里三下两下就发好搁上水壶可以烧水了;家里小强乱窜的时候,第一反应就是大喊“爸爸!!!”,然后他举着拖鞋就来了,那时候感觉他举着的不是拖鞋而是救世武器;柜子腿坏了,他也能拿个拖把柄儿换上;拖把柄儿还能修锅盖……就凭这些,我一直觉得我爸是世界上最厉害的,直到后来我才知道别人的爸爸也会做这些,心里有些失落,原来天下的父亲都是很厉害的工匠。可是我逐渐发现有一件事情我爸真的是独一无二得了不起,就是给我扎辫子。单马尾双马尾麻花盘发他都会。前几天在家里梳个头,我爸一边看着报纸一边说,还没我当年给你梳的好。
所以我现在还是觉得,我爸是世界上最厉害的,扎头发也是手艺呢。

《留住手艺》的笔记-第24页

任何一个建筑都包含了美观、结识和持久这三个要素

《留住手艺》的笔记-第1页 - 新中文版序

这本书里介绍的手艺人都是极普通的人。他们既不是所谓的人间国宝,也不能代表日本的拥有什么特殊技艺的人。他们中的大多数都没有很高的学历,只是完成了最基本的义务教育(日本的义务教育,二战前是小学六年,战后改为中学三年),然后就为了生存而立即去拜师学技了。这在那个时代的日本,是很普遍的,是一般百姓理所当然的生活而已。
他们制作的都是生活中所必需的日常用品,不是高价和特殊的工艺美术品。这些物品当中有些已经或者正在被现代生活中出现的新东西所取代。手艺人所用的材料都来自大山和森林,大自然就是他们最好的材料库。他们所使用的工具也都是极其简单的,几乎没有能称得上是机器的设备。他们是这样说的:“工具少,但是我们可以使用自己的身体,因为手和身体本身就是工具。”他们从师学徒,当修业完成的时候,靠着身体所记忆下来的那些技能就是他们最为珍视的生存工具了。
这本书里介绍的手艺人都是极普通的人。他们既不是所谓的人间国宝,也不能代表日本的拥有什么特殊技艺的人。他们中的大多数都没有很高的学历,只是完成了最基本的义务教育(日本的义务教育,二战前是小学六年,战后改为中学三年),然后就为了生存而立即去拜师学技了。这在那个时代的日本,是很普遍的,是一般百姓理所当然的生活而已。
曾经主张工业立国的日本,在今天仍保存着众多的“手艺”。
这些手艺还保持着从前的姿态。有人说他们太老旧了,也有人说他们太落后了,但是还是有人觉得那些手艺很好,也还是有人用它们。经济的高度发展和成长,促使人们在过度地追求便利的同时,造成了莫大的环境污染和破坏。我们为什么要利用科学技术来改善我们的生活,成了今天令我们思考的问题。大工业化的批量生产所带来的是“用完就扔”的一次性消费观念。旧时的修修补补反复使用精神也随之消失得无影无踪。从前那种珍重每一个工具和每一个物品的生活态度也就没有了。选择修补远不如重新购买来得更快和更省钱。如果用金钱来衡量的话,一次性的物品显得便宜又方便。这样的情况还不仅仅体现在对待物品上的态度,甚至体现在对待人的态度上。工厂为了追求更合理化的经济效益,让很多人失去了工作。过分追求廉价和效率,让人已经忘了作为人的本来幸福到底是什么。
为了满足批量生产的要求,需要均等统一的材料。为了提高生产速度,即便是不同习性的材料都被放在同样的机器上进行加工,这已经成为了工业化生产所必须的模式。但是,由于这些材料生长的土壤和自然各自不同,它们的习性也都千奇百态。而让这些素材的习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正是手艺人们的工作,也是让物品看上去有性格、与众不同的缘由所在。这些手艺的活计是带着制作它的人的体温的。而工厂追求的则是统一的、不需要性格的。有性格的是要被处理掉,也就是要被扔掉的。这是“去除”的观念。被“去除”的是被认为不能用的。这样的观念也体现对人的使用上。
什么是幸福?我们为什么而工作?人又为什么而活着?我们所做的一切不都是为了追求幸福吗?这样的疑问会再一次出现在我们的大脑中。我们会发现,有些事情是不能靠金钱来解决的。这样的时候,我们是否会重新审视手艺人的生活方式——那些终日以天然的素材为对象,靠常年训练出来的技艺过活的手艺人的生活方式?很好地运用素材的特性,就一定能制作出耐久性强的好品质的东西。磨炼技艺的过程是为了自己,同时也是为了那些物件的使用者。为了让更多的人买,为了比同伴做得更好,为了今天比昨天做得更好,也为了明天更好。手艺的世界从来就没有边际的。手上的活计就是磨练手艺人气质的学校。他们就是这样:了解素材的特性,磨炼自身的技艺,做出好的东西。这也是他们的生活本身,是他们的人生哲学。这些是否能给我们这些讲求效率至上的现代人以启发呢?
还想重申一次,这些朴素的手艺人,绝不是圣贤哲人,更不是人间国宝。他们就是每天拼命地为了养活家人而勤奋劳作的最普通的人。当我们对于人生道路产生迷惘的时候,可以去认识认识他们,了解他们的人生态度、对劳动的认识,以及他们在手艺上的气质,也许那才是人本来应该有的活法儿。

《留住手艺》的笔记-第2页

“过分追求廉价和效率,让人已经忘了作为人得本来的幸福到底是什么。”
——盐野米松
“我们是靠手来记忆的。”
——竹编手艺人 夏林千野

《留住手艺》的笔记-第19页

丝柏这种树很不可思议。它在被砍伐下来以后。被伐的那段木料不但不会萎缩衰弱,反而会变得很强壮,而且两百年都不会变形。

《留住手艺》的笔记-第16页

那四神相应的宝地是什么样的地形呢?就是东边要有清流,南边地势要低,比如有沼泽地或者浅谷最好。西边要是大道,北边要背靠着山才好。这就是所谓四神相应的宝地。东青龙,南朱雀,西白虎,北玄武。


 留住手艺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