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住手艺》书评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 世界各国文化 > 留住手艺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10
ISBN:9787549526062
作者:盐野米松
页数:349页

手艺人

做船的人都不是怎么会说话的人,那些能说会道的是做不出好船来的。最近,几本关于日本的书在手边,日本的社会和文化和我们有太多的相同之处,看他们或许也能从中看到我们自己的一些影子。手艺人不多见了,每一种事物的消失不是一定要立碑立传的,可是这些手艺人应该是一个时代到另一个时代带来的改变。在时代的交替中,这样的改变、选择让人难过,是尽可能的保存,即使没有生气;还是任其自然消亡。作者的做法可能是温暖的。我觉得,日本对传统有一种认同,对工艺,或是工作(劳动)有一种崇敬,所以会有人说,日本有种“职人”文化,我在想我们的呢……这种文化直接的带来一些好处,比如,对自然的近乎膜拜,对所从事工作的专注。……

恩赐

我没有看过盐野米松的书,也没有看过类似的关于手艺的书籍,读完这本书,我也许记不住这些手艺人的名字,也记不住这些手艺品,但是我记住了大自然的恩赐,记住了人类的智慧,更多的是关于现代社会快速发展给生活带来改变的反思。书中大部分的手艺人并不是传承祖业去获得技能,他们说在最开始学习手艺的时候都是看,用心看,用心几年去感受。年,这个时间代词,好像把岁月划出的等分是屈指可数,我自己在学习的时候都是希望今天拿到教材,明天就可以出师的。我过于急功近利么?我好像只是很浮躁,没有用心去对待学习,对待自我。葛布工艺师川出茂市说“其实如果做的好,这手艺倒也是个赚钱的行当。只是不能太贪,欲望一大就容易失败。靠一点点的累积保证吃饱饭应该是没有问题的。” 欲望,欲望是吃饱了饭的嘴还想罐下一盒冰激凌的心,欲望是明明知道不可能达到的目标把实际压缩到一点点的自欺欺人。欲望,欲望大的人,心是行动的傀儡。三年前,我想要学好英语,我想要学好绘图软件,我想要学会用标准的普通话去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任何我遇见的人,欲望就是你想的事情比你要做的事情多,多到把自己埋没之后的无可事事,最后不是时间打败了自己,是自己打败了我。筱竹编手艺人 夏林千野说”做竹编的人最看重的就是日历,其他的什么都没有“日历只是时间规划的一个载物,记得小时候幼儿园的老师召集小朋友一起玩猜谜语,老师说什么东西一年开始的时候穿的衣服最后,随着时间的流逝,它就每天脱一件衣服,我记得这是我第一次动脑筋去想谜语,我竟然想到旧时爷爷家的日历,就是和老师描述的是一模一样的,是每天一页撕掉就会越来越薄,没想到答案真的是日历。我喜欢旧东西的质感,日历对于现在的我来说只是摆设,就像时间,只是我生活中浑浑噩噩之间的忏悔,大部分我都在纠正,好让自己的生活充满意义,那什么又是有意义的生活?像这些手艺人一样,一辈子把一件东西做的极致么?我的答案是摇摆的,我的心还是飘忽的,希望跟着自己的心走出迷宫。”一般坚持两人认真的学都能学会,但是必须很认真很努力。所以,人还是要贫困。只有贫困的走投无路了才回拼命的学。那两年是需要忍耐和坚韧的毅力的。我从前最艰难的时候也曾经在山脚下偷偷地抹过眼泪,所烧此都不想干了,看看四周,就好像有人在看笑话地说:“瞧你那出息,你能干的了什么?”于是抹干眼泪狠下心:“我非得干出个名堂!”人只有经历了痛苦才会有发奋的劲头。贫困,好像对于大部分的状况,我的生活状况应该是贫困的,可是我除了忍耐,是没有坚韧的毅力的,是我受的苦不够多么?还是我受苦之后的不记性吧。人要学会成长有很多方式,我也许应该好好的去品尝我生活中的酸甜苦辣,我也应该更加好好的呵护自己心目中的信仰,去做,去付出,只有付出才有回报。“过去的人真有智慧。”纺织工艺师,五十岗勇喜/喜代夫妇动能生智,静能生慧,大智慧的人都应该是得道高人吧,这样的人在生活有几人?其实,那些专注在自己领域里默默付出的人都是我心目中崇拜的对象,也许是我太容易崇拜人,其实我崇拜的这些人里只是有我身上没有的东西。于是,我去羡慕,去嫉妒,却忘了学以致用。读完这本书之前,我和老杨去爬了岳麓山,从南坡上,北坡下。上山的时候高大的枫树把冬日的太阳遮掩的密不透风,沿着小道慢慢的散步,捡起路边凋零的不知名的树叶,觉得很美,我好像从来没有仔细去观察过这路边的风景,以为登山了山顶就是风景秀丽,却忘记了爬山的过程一样是美不胜收。山脚下的婆婆卖的拐枣已经好多年没有吃了,这样稀少的水果我想是很多人童年的回忆吧,真好吃,酸酸涩涩的滋味,还要一点一点的摘掉黑色的果实,真是心急吃不了拐枣。心目中的山顶还是千篇一律的山顶,那些成群结队的骑手带上简便的随手泡,热乎乎的喝茶的滋味真是享受。从南坡下山的时候结识的阿姨和我讨论了很多关于癌症的事情,阿姨乐观的一点都看不出年龄,看不出是病人。秋日来了,既然我做不了一名合格的艺术匠人,就把心交给大自然,与大自然同在,感谢着一切的美好,无论是阳光还是雨水。

极致最后还剩下什么?

在初夏的日子里,阳光美好,静静坐在咖啡馆或是斑驳光影中的露天餐厅,竟然突然生出一种浓烈的感觉:我想看一本好书。曾经问过周围的姐妹,不出意外的得知现在几乎没有人再读书了,忽然很怀念一本书带来的快乐,简单,随意,温热。 《留住手艺》就是这样的一本书。这本书朴实的呈现了日本16位手工艺人的人生,也记录了面对当今社会的发展,无处安放的传统手工艺精神和灵魂。那些带着沧桑时代烙印的故事和刻板地近乎于变态的执著让人从心底敬佩又生出几分惆怅!不记得是在哪里看过的照片,设计师跪在地上为即将踏上T台的模特用别针为服装做最后的调整,如果你知道一件衣服从概念发想,设计、选图、开发、打版、试版样、选样、封样、制作工艺文件、面料采购、下单、开裁、印绣花、手缝、检验、烫整经过了几十道工序,更不要说高级订制所花费的令人难以想象的巨大的人力和物力,乃至到一场时装秀所要考虑的场地,音乐,装饰,模特、观众,这一切都需要对极致的追求。为了最后呈现15分钟的完美,不知道有多少人在后台想,我真的不能再来一次了。就如上一篇介绍的,音乐、艺术、时装的创作的极致结合才得以造就我们眼前看到的一切。那些艺术家和可敬的从业人员,他们的贡献是值得肯定和推崇的,我们活在世上也应该心怀感激,发自内心体验可以由人创造出的如此杰作,来触动我们的感官神经所带来快乐和享受。在经历了精神洗礼后,我还是想把大家拉回读书本身,读书是寻找享受的过程,读书是让你知道快乐还有许多种可能,读书让你有了自己独特的时尚生活方式,读书,当别人看到你时,也会受到影响,也希望可以获得享受。不然为什么西方的演员,导演,喜剧,影视在这么多年里一直影响着整个社会,从下面可以看到,他们在任何地方,任何生活状态下,都会花时间读书,读书是不争的时尚生活方式。

留不住的匠心

在一个点击鼠标就能订购几乎任何商品的时代,一个几乎任何商品都工业化了的时代,是否还有人愿意每天10个小时跪坐在地板上打磨一根鱼钩,或者花四五年的时间练习如何把做笼筐的树条刮到没凹凸,或者盖寺庙选木料还爬上山去仔细观察树的习性,确保木头做成柱子后的朝向和树生长的朝向保持一致?正是出于对不断消失的传统手工艺的担忧,盐野米松投入30年的光阴,走遍全日本,采访现存的工匠艺人和手工作坊,又通过脱口秀的方式让工匠向公众讲述手工艺的故事,推广这些非凡的人文遗产。1965年,盐野米松看着冒黑烟的工厂和洒满农药的良田,决定放弃自己的化学专业,开始研究、宣传面临失传的民间工艺,并从此以此为使命。盐野说,记录手艺人的生命史,可能是上天安排给他的任务。“听他们讲话,痛感我们所损失东西的巨大,日本人自古以来的文化和生活正在慢慢地消逝”。工匠大师们的语言朴实亲切,充满对工作的自豪和热爱,簸箕师傅说,“我活到这年纪还这么硬朗是托了编簸箕的福,进山里采材料呼吸大量氧气和微生物”。阅读《留住手艺》,一边为人类对工艺的极致追求而惊叹,为工匠对人性的体贴而温暖,一边又为手工艺不可避免的凋落而痛心。从锄头到笼筐,从木面盆到柳叶舟,匠心独具的手工艺产品无一不经过从对原材料的精挑细选到后期长时间的精打细磨,甚至每一个产品都是独一无二的,完全根据需求或用户身体特点订做。师傅说:“那些经过人与人之间的磨合与沟通之后制作出来的物品,使用起来是那么地适合自己的身体”。有师傅沿街叫卖的时候还随身背着工具,随时准备为以前的主顾修补用坏的物品。手工艺物品不仅充分体现人性关怀,还充满工匠们对大自然的敬畏之心,岩手县的刮漆师说:““我们是靠着漆树吃饭的,是靠成天折磨、伤害它来使自己有饭吃,所以我们平常都会在心里供养漆树。我们还曾经搞过一次大的法事来祭祀树的亡灵”。织芭蕉布的师傅总是配合季节制作采丝计划,什么季节采什么丝。然而,手工艺产品的制造成本和价格都远高于工业化产品,原材料和工具愈加难觅,传承人可能在原材料消失之前就已经消失,而最珍贵的那份纯净的匠心更将一去不返。宫殿建造师傅说:所有的信息在学徒中都是多余的,来个头脑好的孩子,就很难办,有个除法都不会的孩子,是所有人中工具用得最好的,他就是只想工具的事,从不考虑其它的。也许,手工艺必将面临彻底的消亡,因为没人再找得到心无旁骛的“头脑不好的孩子”了。

打磨时光的人

他们是手艺人,终日相伴的朋友是草与木、陶与火、藤蔓、树皮、木头或铁板。有人以攀缘茎编簸箕,有人用椴树皮织衣裳,有人用木料之芯制造最棒的船,使它能轻快地逆江而行...身体与工具磨合,与植物对话,竟在一丝一缕,一刮一敲中相知相融。时间从他们手上流过,那是极慢的,极认真的。俯下身细细凝视,沉淀的是本真的模样。以手而绽放的艺术,直抵内心的质感。它们那么那么朴素,对“效率”、“机械”、“科技”、“营销”的时代,岂是不理不睬?是不在意。温度,情怀,你的无言之美,我唯有惊叹。那大概是一片片桃花源,悠悠地编织着生活。书页行行静默,我禁不住也生发一丝乡愁,对静默的,对虔诚,对纯粹的心与境。我也想成为打磨时光的人。

我为什么害怕来不及

最近很焦虑,坚哥便拿了这本书给我看。第一篇写木匠的,才翻了几页就把我震撼到了。木匠不只在作坊里做好衔接木材、修建旧楼的工作,还亲自到山上去观察木料,因为山地的环境不同,生长在那里的树的习性也不同,根据不同木材的特性而用作不同的材料。建庙时木头的方位也要跟它的生长方位相同。松树的木材经过五百年就会变糟,杉树的要八百年,只有丝柏能保持一千三百年而且强度不减。看起来简单的东西,里面都蕴藏了深厚的学问。建楼工作,从挑选木材的来源地到使用木材的方位,所有的步骤都是精益求精。每一个看起来毫不相关的因素,都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木楼的建造。学徒都是靠自己观察,去领悟,然后运用到自己的手艺上,教出来的成分并不多。手艺人的材料都取自自然,什么时候取材,什么时候休息,都遵从自然的发展规律来劳作。藤蔓织出来的葛布,芭蕉树的丝织出来的美丽衣裳,每一样手工艺的产品都令人着迷。这么多手艺人用尽一生的时间只做了这一件事,我为什么焦虑,为什么要害怕来不及呢?

树木和工具在这些人看来都是会呼吸的

随着生产力的逐渐提高,一些效率低下的生产方式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留住手艺》这本书是作者对一些日本民间拥有独特手艺的人采访后,做的一个合集。在盐野米松的书中,他为我们讲述了这么一群以手艺,诚实劳动而谋生的人。有建造寺庙的,有制木盆的,还有造小舟的,等等。这些人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他们对木材的习性了解的非常透彻,可能在他们的眼中,树木被砍伐后,裁成木料,但生命仍然没有停止,它们的状态会随着时间慢慢变化。这群人的手艺非常诚实,他们为人也够坦诚。这本书中对每一位被采访的人都标注了出生日期,总的来讲,大多数是1910到1930这个年代生人。所以从这一点看来当时的日本手工业还是非常流行的。在民间存在着一批以手艺活吃饭的人。这本书真的需要仔细的品味,因为在里面你能知道当时的日本社会现状是什么样,以及日本的制造业。最重要的是,从里面学到一些如何思考一些事情,如何做人,如何去铸就自己的精神世界。真是一本好书,我刚刚读到一半,就来不及和大家分享了。所以我还要踏实的去读完余下的部分,各位书友再见。

《留住手艺》—— 一群靠手记忆的人

《留住手艺》推荐星级:4星名人推荐:黄永松——台北《汉声》杂志总策划阖上这本书,觉得好幸福又苍凉,因为我曾经有过......读着他走过的路,想到我们“留住手艺”的路更长,更艰难!盐野米松先生和不善言谈的手艺人,没有距离,写下了这本书。我们要学习,可正启发我们要和历史拉近距离,它们才会向你讲述故事。为了新文明的创建,不但要留住手艺,更要倾听历史。马未都——收藏家,观复博物馆创办人及现任馆长手艺本是人类生存的技能,由于百多年来工业化的普及,共性代替了个性,致使许多收益丢失,十分可惜。能坚持一份手艺,坚持自己的信念,非生存所迫,而是理念支撑。本书所示手艺多属小技,朴素真实。正式这种小技,才让后人知道古代社会的丰富,知道手艺也是一种文化。作品简介:这本书记录的人物,或许将是日本最后一批传统手工艺者,他们和他们的祖辈千百年来取法自然,用树皮、藤条、篠竹等天赐之物编织布匹、打造工具、维持生活,由于工业化和全球化的冲击,这些精巧的手工技术濒临灭绝,匠人们依靠双手世代传承的宝贵记忆也终将无处安放,著名作家盐野米松二十余年来走遍日本,倾听和记录下了不同业种的匠人们的生活,本书选取了其中十六位手工艺人的访谈,系统而忠实地呈现了他们不为人知的处境和精细美妙的作品。……“我是怀着一颗幢憬和向往的心灵,观望过匠工们做活的众多孩子中的一个,也是为这些职业不复存在而深感遗憾的一代人的代表。出于这种感情,我用了不短的时间和多次的机会,寻找走访了现存的一些匠工和他们的作坊。听他们讲故事,看他们视为生命的工具。”——盐野米松“我们是靠手来记忆的。”——竹编手艺人 夏林千野推荐心得:这是一本关于手工艺人的访谈录。看到书时,封面质朴、简洁的设计风格便吸引了我,一张黑白照片,几行淡淡的小字,透着一股超脱世俗的淡雅。翻开书,16位手艺人真实而平凡的生活跃然纸上。宫殿大木匠小川三夫的学艺生涯是从磨制各种刃器开始,这一磨就是整整五年,小川的师傅西岗常一在第一年将一片刨花交给小川,而他要将手里的刃器磨到能刨出同样的刨花才行。这就是他那五年每日的修业。小川说师傅从不教他任何技艺,只让他每日磨砺刃器,除此之外就是看师傅干活。小川介绍说,宫殿大木匠自古就是如此传授技艺的,一切都需要徒弟自己去体会,师傅是不会手把手地教授的。因为小川的工作经常要修复古代宫殿,因此他们有时还需要根据从宫殿里拆下的材料,研究当时工匠们使用的工具,并根据痕迹复原工具,以便做到修旧如旧。修复宫殿所用的材料也是极有讲究的。什么样的木料适合做横梁,什么样的木料适合做柱,同样的木料或许就因为这一年的水分大了,而不能用了。......每一种手工技艺都是独特的,每一件手工制品都是有个性的,与工业化环境中批量性生产出来的产品不同,每一件都带着制作者的特点,每一件都带着独有的灵魂。手工艺人们对每一件出自他手的产品都精雕细制的精神和用心是现代这个高速发展、急功近利的时代所不理解的。何不静下心来,看看这些普通的手工艺人是如何生活的,看看他们是如何根据大自然的日历展开自己的工作与生活的。让自己从争名逐利的名利场跳脱出来,看看他们的生活,也反思自己生存的意义与生命的追求。

虔誠的總是旁人

工作的人應該讀一下。當有天我們所從事一生的行業已走向衰亡,即使我們的技能再爐火純青,能夠懷揣虔誠為我們奔波傳承的往往是後輩或外行人,而非我們本人或我們傾其一生所服務的那些主顧。因為此時的我們要麼已老邁,要麼因長年累月的堅持專注於技能而忘記了時代的變化,更可悲的是,不惜賭上自尊去抗拒這類變化。

使用度评测:《留住手艺》

当全世界都在这里申请非物质历史遗产的时候,当所有的文艺二逼小青年都感慨所谓的传统手艺的时候,当尼玛所有人都看这本书然后感慨说日本的现在就是将来的中国的时候,(以上,基本是所有人在看这本书会提到的东西),兔子只好默默表示无奈,以及哀悼。我是觉得说你看一本书,其实是在和这本书的作者在对话,当然,这句话不是我说的,而是梁秃驴说的。如果是这样子,那么我和盐野先生聊天,反而更得出的是如下:1、传统工艺的生存状态;2、传统工艺的沿袭状态;3、传统工艺的操作流程,以及保留;4、传统工艺的老一辈经历;基本上这本书的行文处理方式便是如此,每一章节都会有一个类似于导论的东西,这个导论会先描述一下大概地情况,而后是目前手工业者他们关于学习的状态,然后是手工业者描述操作的流程,最后则是传承的情况。我想盐野先生并不是想记叙一个特别庞大的事件,而是想“留住手艺”。而关于“留住手艺”这件事情,作为一个装逼小青年,我反而更容易对可以提出切实可行办法的人或者书感兴趣,以下推荐几本:乐在原木生活http://book.douban.com/subject/10438243/这个作者很有趣,关注于具有生活形态的建筑方式,这本书是一些对于木作人,传统的,现代,意识状态的描述。传家http://book.douban.com/subject/10553189/这个作者的生平有点传奇性,这里面记录了更多传统的事情,都是一些可以实际操作的图解以及历史,其他,整本书分为节气来记录,老人家当时做的事情,而且,大陆版本是完全根据作者意愿进行编写的。起因:好吧,我本身对马未都感兴趣,看着荐书人而阅读的,呵呵呵呵呵,而且我喜欢封面的这样的老太婆;阅读时间:12个小时(拖拖踏踏居然看了很久)亮点:1、作者行文相对而言比较舒服;2、日本传统工艺当前情况还是很有趣的;个人感悟:上面说的够多了。

面对传统,我们需要留住的是什么

看这本书的时候,感觉自己有一种矛盾的心情。这种矛盾,一如看着爸爸的一堆早已不用的手艺工具占据着二老小厅里面的一角时,那种无奈而又难舍的心情。大概是无意中为了解决这份矛盾,不久之后,又去看了那本《断舍离》。到底,我们该留什么,该舍什么?日本的手工艺源头在中国,所以作者会在序言里面对此感恩在心,而且确实也曾为此在国内走访手艺人、讲演、为中国的手艺人写书。(那本书,空的时候也要找来看看。)所以看这本书时,虽然都是日本的手艺人,却让人很感亲切熟悉,因为作为中国人,类似的手艺人,见得太多了。甚至我自己,也是在从小对爸爸的神奇手艺崇拜中长大。传统手艺,一直都溶入在我们的记忆、经历里,不断遇见,甚至可以说一些人的血液里面,也都深深的藏着想要自己做些什么的愿望。有些事情无法避免地发生,有些事物不可挽回的消失。因为时光不会倒流,也因为人们越来越来不及活在当下了。不知道是不是有人擅自拨动了时光的指针,只觉得时间流逝的越来越快。想到了村上春树的《发条鸟编年史》。衣服一季一季的流行着,橱窗里面来不及撤换,更不用说女人家里面的衣橱,总是哀怨地塞满了去年、前年流行的服饰。食物的口味也在不断的变换,早几年的街头到处都是什么饼,如今连影子都看不见了。瞧,我连名字都记不住。而其他的,比如电子产品的更新换代,则更加不用说了,快的连马儿都追不上。手艺人精心制作的一样物品,可以用很多年。说这话的时候,说的人和听的人,心里都有一种安心的、满足的感觉。似乎时光再怎么流逝,有了包含了匠人深思熟虑过的设计考量、岁月磨砺过的手艺保证,有些需要,将被饱饱的满足,而且持久地被满足。而当真的和一件经历了岁月,被使用过多年的很实用的手工艺品在一起的时候,一切曾经发生的痕迹,虽然变得历历可见,却又无法改变某些真实本质的东西。这种变化和不变的较量结果,虽全凭那一刻的心情而定,却也传递出一些信心。岁月,你变吧,但是你只能改变你可以改变的,无法改变另外的,那些我所坚持的。坏了,可以修。修不好了,可以再利用。庆幸的是,那些变化的,长久来看,都是朝向着方便、人性、舒适的变化。这份变化,其实同传统手艺的发展,有着同样的本质,即人类对工具的使用能力增强带来的对自身更精细、丰富的需要的满足。这个能力,有些时候甚至超出了我们对它驾驭的范围。因而,这些变化所带来的,物质的过度、资源的透支、环境的破坏,确实也让人苦恼。而这本身,并不是这些新的开发和设计的问题所在。只因人类社会就好比一个婴儿,在长大的过程中,欲望稍一放松,便大张着嘴巴。所以,如何与人类自身的欲望相处,才是问题所在。新的技术必然会逐步的完善,那些短视的、破坏性的手段在付出代价之后慢慢也会被更持续的、环保的方式替代。而面对传统手艺,要留住的,除了手艺本身之外,更是那份对待自然的一切以及对人的,那份接纳、尊重,唯有这份接纳和尊重,才能让人心底生出一种耐心、细心、精心。

摘记

留住手艺 盐野米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手艺人的工作其实就是他们的人生本身,那里边有很多自古以来的智慧和功夫,甚至包涵了这个文化的历史。《新中文版序》这些手艺还保持着原来的姿态。有人说它们太老旧了,也有人说它们太落后了,但是还是有人觉得那些手艺很好,也还是有人用它们。经济的高度发展和成长,促使人们在过度地追求便利的同时,造成了莫大的环境污染和破坏,我们为什么要利用科学技术来改善我们的生活,成了今天令我们思考的问题。大工业化的批量生产所带来的是“用完就扔”的一次性消费观念。旧时的修修补补反复使用的精神也随之消失得无影无踪。从前那种珍重每一个工具和每一个物品的生活态度也就没有了。选择修补远不如重新购买来的更快和更省钱。如果用金钱来衡量的话,一次性的物品显得便宜又方便。这样的情况还不仅仅体现在对待物品的态度上,甚至体现在对待人的态度上。工厂为了追求更合理化的经济效益,让很多人失去了工作。过分追求廉价和效率,让人已经忘了作为人的本来的幸福到底是什么。中国是被我们看做兄长的邻国。我们的文字、文化都来源于中国。我们之间虽然有过一段不幸的历史,但是,中国永远是我们文化的根源所在。宫殿大木匠 小川三夫:建寺庙时木头的方位要跟它生长的方位相同。我们通常讲究要立着用 木料,就是保持它生长时的状态。生在南侧的树就一定用在建筑物的南侧。搭建木结构建筑不依赖尺寸而依赖木头的习性。木盆师 平野守克:节眼是树还在幼小的时候,有人折了它的枝条,那么在树的成长过程中,折了枝条的地方就会自然地长死,长成以后就形成了节眼。如果和面不用木盆而改用搪瓷盆,和出的面一定不如木盆和出的好吃。因为木盆能吸水,和面的时候不会粘连在盆上,这一点是搪瓷盆做不到的。冈山的船匠 山元高一:自己用的木料要自己看过以后才买,别人是不懂我们的需要的。自己在山里看到树是在什么样的环境下生长的,是什么样的树,心里会很清楚。只有真正用它们的人才像了解它们。如果是杉树的话一定要找越圆滑越好的。表面疙疙瘩瘩坑坑洼洼的,里面一定会有很多疙瘩树节,所以一定要买表面圆滑的。还有,如果是一棵离群索居独自生长的树,一定会有裂缝,那样的是不能卖的。因为哪样的树南风北风都承受着,树枝也会随着风来回地往树上绕来绕去,甚至有可能树根都不特别牢靠,这样的树一般都很弱。铁匠 高木彰夫:在冷却时,唐锄不用水而用油。冷却的太急速,物件会变脆,用了给它增加弹力,用油是最合适的。手编工艺师 长乡千代喜:我为什么会钟情于野葡萄蔓呢?就是因为做这个从到山上去采集材料到编制完成一个东西,这一系列的工序全部都是一个人就能完成的,这个是我最喜欢的。我实在舍不得浪费这些材料,虽然这些材料都是白来的,但是,对于我来说它们是很珍贵的东西。筱竹编手艺人 夏林千野:靠竹编能吃饱饭我觉得学东西最关键的就是要虚心,教的人怎么说你就怎么全盘接受,不要有任何的抵触,也不能嫌麻烦。每回出门,我都会烧一炷香向他汇报,公公,这回是去东京,这回是去北海道。因为教会我竹编的是公公嘛,能有今天多亏了公公的教诲。我从二十二岁一嫁到夫家就开始学,从砍原料到备料到编,一步步,都是公公教会的。=================================================夏林千野奶奶是篇幅最长的,也留下最深的印象。他们对自然的态度,与自身手艺的关系。接近本质的东西,容易抚慰人心。当然,科技也是好的,解放劳动力,带来廉价方便的产品。

聆听、观察、讲述手艺人

想看这本书很久了,就因为讲的是手艺人的故事。刚开始还不太习惯叙述的方式,看完附录才知道这是作者有意而为之——把手艺人的对话直白的记录下来,编成文字,让读者自己来感受。诚然,每个篇章里,那些手艺人朴实无华的讲述他们的经历,以及毫无保留的吐露手艺的技巧,可以深深感受到他们的谦逊与不平凡。这样的叙述方法虽然读起来别扭,但着实感觉让读者跟笔下的手艺人距离近了那么一点儿。当然,每个篇章的开头,也还是有作者的旁叙,为了让大家更快的理解故事主人公的背景,这实在是个很聪明的方法。关于保护和传承传统手艺的课题,作者也在字里行间里提到了些许,虽然没有大篇幅的文章来给出答案,但相信对有兴趣维护传统技艺的读者们,一定能找到一些启示。好书,强推,希望有朝一日也有我大中华的版本,到时候一定要好好拜读。

那些曾經出現在我們身邊的,沒留住

大概是小學的記憶,各種的手編,鐵器,甚至磨刀的… 在小鎮趁墟(趕集)的那天附近的幾個鎮甚至是市的人都會把各種自家生產的東西拿來賣,然後再買一些東西挑回去。這些畫面大概也就是發生在二十年前的中國沿海的小鎮,而鹽野米鬆先生是2000年到中國來的,他走的路線,沒有提及福建及廣東,而不知道他所了解的中國手藝消失的原因是什麼… 但身處邊個國家,這個社會… 在這種變化中長大,經歷,我忽然彷徨起來,根本沒留下喘息的機會,就也都不見了而可笑的是,怎麼我們就不關心下自己的東西呢?反之,日本人對於手工藝的那種謙虛而又自豪的態度,非常欽佩,雖然他們也面臨著可能失傳的困境。被書中的幾個故事所感動,那是日本人的精神,簡單的文字當中,留住的不止是手藝。1999年《留住手藝》在中國出版,鹽野米鬆先生在前言寫道:“其實如果尋根求源的話,這些手工的業種和技術,包括思考問題的方法很多都是來自中國。這些技藝在到日本以後,是在風土和生活方式的差異中慢慢地改變和完善的。但還是有不少想通的東西存在至今。中國是被我們看做兄長的鄰國。我們的文字、文化都來源於你們的國家。我們之間雖然有過一段不幸的歷史,但是中國永遠是我們文化的根源所在。”監野米鬆先生的這些話不是恭維,在謙虛中看到強大的力量,以怎樣的視角去看待歷史和面對未來,反觀我們大多數人,從沒真正關心過自己的事(或者過分關心了),整天“小”日本什麼的… 到底誰是小,誰是大。。我想以後,不,其實可以現在就可以去設想,去計劃的,不在於留住而留住,手藝其實是一種思考問題的方式!! 價值與生命所在!

现存的不一定是好的

这本书的作者,盐野米松,“用三十年的时间走遍了日本全国乃至世界多个国家。倾听和记录了不同业种和不同国家的匠人们的生活和他们的活计。”2003年,国际天文联合会将一颗小行星用他的名字命名。盐野米松之致力于对手艺人的考察和采访,可以说是源于自己的童年环境。那是一个手工业十分活跃,街上到处是作坊的时代,手工艺人在小孩子心中就是高大的英雄。——就像《从文自传》中的沈从文那样,对各种手艺充满好奇。然而,随着机械化、市场经济的到来,手工艺人的时代一去不复返。念兹在兹的盐野米松,从此开始了走访记录手工艺人的道路。他给自己设定了倾听者、记录者的角色,让手艺人自己讲述自己的手艺和人生。本书记录了16位能工巧匠的生活与技艺,木匠、船匠、铁匠、鱼钩手艺人、纺织工艺师、手编工艺师……他们都是普通的手艺人,没有什么独门绝学,也未曾想成为艺术家。读罢全书,我们会发现,这些手艺人有一个共同点:他们的手艺就是他们存在方式,就是他们的人生。他们做的不是艺术品,而是普通的日常生活用品,材料均源自大自然,合着季节的变换、材料的习性与具体的使用者量身打造。从他们手底流淌出来的东西,拥有温度、充满性格。在盐野米松看来,他想留住的不仅是手艺,而是文化与历史,更是一种理念与精神。铁匠师傅曾想过到孟加拉去,“只要他们能使用我打制的工具,这个工艺不是一样能保住吗?”“一冬天我都在我的小屋里做木勺。下雪了,就生起暖炉,把小屋弄得暖融融的。”“我盖的这第一个房子正是我做竹编挣出来的。白天去地里干农活,晚上就是不停地编呀编。”“我一辈子都在做竹编,如果你不让我做我会觉得没有着落。”“多那年纪都会做下去。因为有意思嘛。”一辈子只做一件事,从中体验到无限的乐趣与智慧,这种执着、专注与坚韧,我们这个时代的人只能望而却步。无论如何,手工技艺消失是必然的,不管这个时代如何不好,我们是注定不能回到物物交换的手工艺时代了。不过,记录在案的“物”作为一种记忆,也在参差对照着我们的现在:现存的不一定是好的,消失的不一定是不好的。

匠心

淡淡的暮色洒下,温馨静谧,从他瘦削的肩头投射到粗糙的大手上。那双养育了一家的手,正有条不紊地编织着一个箩筐。手指左右起伏,藤条上下翻飞,像一出世间最好的马戏。可是那些粗粝的沟壑提醒我,生活的真实。外公外婆没有把日子过成诗,却让下一辈,下下辈努力向更美好的日子靠近。书中的老手工艺人,有着熠熠生辉的作品,也有着逐渐暗淡的处境。他们的日子同样不是诗,只有文字和摄影记录下本真的光芒。这份光芒永远闪亮,永远无能。一些摘录:1.在80年代的民艺热过去以后,学院里的许多艺术家对民间艺人产生了一种复杂的感情,一方面感慨他们在造型方面的自由的不可企及,另一方面却又觉得他们毕竟粗鄙而缺乏深刻的内涵,但是习惯上认为劳动者的这种创造是必然伟大和不容否定的,因此,学院的主流的艺术家开始暧昧起来,往日传媒堆砌的无数溢美之词,掩盖了民艺研究苍白的事实。2.我在看惯许多千篇一律、浮于表面的盛赞某个地区或某位老大娘的民艺作品的文章后,读到盐野米松以访谈为主,原汁原味记录日本老手艺人的文字,意识到这也许正是中国的传统手艺研究所缺乏和亟需要扎实去做的东西。民艺历来与官僚阶级、文人阶层以及宗教题材的艺术不一样,它长期以来处在正史所不屑的境地,于是浩如烟海的典籍和与之有关的文字的稀少,形成极其强烈的反差;民艺的手工形态又是传统自然经济,农耕社会的产物,近一百年来它正飞速走向死亡,但是,在一个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中,最真实记录、保存绝大多数人的艺术生活以及思想观念的民艺,仍然具有极大的尚未完全发现的价值,可惜我们很长时间误入歧途。3.卓越的匠工。听他们的讲话,痛感我们所损失之东西的巨大,日本人自古以来的文化和生活正在慢慢地消逝。4.古人却知道正是这1寸4分的差能让整个塔看上去很美。古代的建筑并不是很严谨地一定要按照规定的尺寸去做。这一点现代人远远不及呀。   每一个建筑都包含了美观、结实和持久这三个条件。   过去,按照这三个条件来完成设计的都是宫殿木匠的师傅们,因为那个时代还没有建筑设计师。5.等到这个活儿完工的时候,这些孩子也就都出徒了。因为活儿是靠真正动手干了才能记得住,不是靠从书本上或是口头上教出来的。我们那里的孩子不看报不看电视,唯一的娱乐就是磨创刀(哈哈……)。   想当年我到西冈师傅那儿学徒的时候,西冈师傅就明确声明,不准看报,看书,连跟工作有关的书也不行,总之,什么都不行,有时间了就磨工具。宫殿木匠的手艺就是在实践的机会中练就出来的。6.每一个木盆都是手工制作出来的,所以,绝对出不来同样的东西。有时满意有时不满意,这么多年就是这样反反复复地过来的。有时也随自己的心情,心情不好的时候,就干脆休息不干了。7.一冬天我都在我的小屋里做木勺。下雪了,就生起暖炉,把小屋弄得暖融融的。   木勺,坐着就可以做,要在从前,一天得做上百个呢,那时候每天都要做十二个小时以上,从凌晨三点到深夜十二点都在不停地做。8.我通常是一个人跪坐在窗户旁边,一坐就是一天。做鱼钩必须要跪着坐,因为窝一边的时候只往那一边上用劲儿,而不是两边同时用劲儿的,9.总听人说我将是这一行最后的手艺人。过去好多地方都曾有过制作鱼钩的工艺。   被说成是”最后的一人”已经有几十年了,我父亲在世的时候就已经是最后一个了。我仿佛已经隐隐约约地感受到了刮漆师们那种执著、认真的职业精神。10.我们这些生活在山里的人,是以享受山的恩惠为生的。就像我用的野葡萄蔓,这些天然的材料都来自山上。因为跟山有了这层关系,所以,作为我们当然懂得要保护它、爱戴它。也才能永远延续这个自然的规律。但是,如果像有些人喊的口号,什么”不要碰山川一个指头”那样的话,我们这些靠山为生的人还真有点接受不了。   因为懂得山对于我们的重要,所以我们自然会考虑,既取材于它又怎样不使它毁灭。11.技术是因为有用才能保留得住,也才能流传下去。12.很多的传统工艺都消逝了,消逝的原因有几个,其中最大的应该是因为人们不再需要它们了。还有一个很大的原因是手工艺所用的材料不足了。13.尤其是这些靠着大自然的资材为生的匠人们,他们更加懂得”生命延续”的重要。因为,他们世世代代继承着的除了手艺,还有的就是那些资源。   那些伏在桌子上做计划,急急忙忙行事的人,只有他们才不要考虑什么下一代的资材,用光拉倒。他们哪里听过烧炭人的心声?14.还有原因。继承手艺需要技能,而传授技能是要花时间的。这是一个要用手去记忆的过程,而绝非书呀、文字、绘画和图片能起上作用的。那些程序是要用自己的身体去记忆的。并且,一件工艺完成得是否合格也不是靠数字去衡量,而是靠自己的手指去判断。不是在学校,而是靠跟师傅呼吸着同一方天地的空气,边干边学出来的。我也并不完全赞同传统的师徒制度,但那是一种绝非书和文字能够表达清楚的传达方式,然而,就是这样的传达方式也即将消逝在我们的眼前了。15.织芭蕉布的、织椴布的、织葛布的匠人们说了,他们的工作内容随年龄的不同都会有不同的事情可做。年轻时有年轻时的,年老了,哪怕是不能动弹了都还会有适宜的事情可做。冬日暖融融的阳光里,夏日凉风浮过的树荫下,都会有不少的老奶奶围坐在一起,边聊着天边结着丝线。他们不靠眼睛靠的是长年的经验,活动的是手指,系出的是一根根漫长的丝线。这看似简单的活计,却是织布当中必不可少又十分重要的环节。每一个工作的环节都体现着世代共存的智慧,也许正是因为有手工艺的存在才会有老奶奶们这样的工作吧。今天,无论是在都市里

纷繁中的安心读本《留住手艺》

《留住手艺》著:盐野米松 译:英珂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李白—简介:盐野米松三十余年走遍日本,倾听和记录下了不同业种的匠人们的生活。这本书记录的人物,或许将是日本最后一批传统手工艺者,他们和他们的祖辈千百年来取法自然,用树皮、藤条、筱竹等天赐之物编织布匹、打造工具、维持生活,由于工业化和全球化的冲击,这些精巧的手艺濒临灭绝,匠人们依靠双手世代传承的宝贵记忆也终将无处安放。作者说:手艺人的工作其实就是他们人生本身,那里边有很多自古以来的智慧和功夫,甚至包涵了这个文化的历史。(看到盐野米松的笔记本和他出版的书籍,也非常佩服他的耐心专注,他大概采访了300多位日本的老手艺人,还在2000年来到中国,寻找日本手工艺的根源,因为日本手工艺很多都是由中国传过去的,现在还保留着传统的技法。)推荐理由:1.这本书适合喜欢手工艺、喜欢民俗文化的人读,也适合一个人想安安静静读本书的人读,或者某一段时间生活感觉压抑,情绪无处宣泄的人来读。2.书籍装帧设计很好,黑白色干净简洁,如同手艺人给人的感觉,纯粹。大小厚度合适,文字大小、行间距都很适合阅读。3.手艺人口述,如同面对面聊天,平实易读不累。4.可以体验一种不同现代社会的生活状态。PS:日本的年代名号好有诗意,飞鸟时代、白凤时代、室町时代,好美的感觉。不足之处:图片颇少,黑白图片精度也不是很高,影响观阅。内容概略:书内一共有18位手艺人的采访,16种手艺,其中有一对夫妇和同种手艺的两位不同师傅。16种手艺有同类的,比如利用了不同材料的织布,不同区域的渔船,不同原料的编织手艺。最高大上的应该是第一位专门修缮寺庙宫殿的宫殿大木匠小川三夫了。每位手艺人的年纪都已经很大了,有些是最后的传承人,有些在采访过后过世了,这些都已经成为非常珍贵的资料。“做手艺活是一件讲究的事”,每一种手艺看似简单,里面包含的学问却很多,工序的繁琐、时节的掌握、材料的选择等等。一个真正的手艺人必是具有敬畏心、耐心、虚心、平和心、专注心,并且注重实践的。注意:引号里的都是引用的书中原句。敬畏心:“手艺人的工作日程不是就合人,而是就合自然。”手艺人靠着自然养活,所有的材料都来自自然,要根据时节安排手艺的工序。取材的时候也要注意树木、藤蔓的生长,维护自然的和谐。“因为懂得山对于我们的重要,所以我们自然地就会考虑,既取材于它又怎样不使它毁灭。”书中还介绍了不同树木、不同材料的特性,读起来也非常有趣长知识。耐心:学手艺是一件很枯燥的事情,需要有耐心,可能两年、三年都无法独自做出什么,只能打杂。“椴木织从树的状态到织成布一共需要22道工序”。如此繁多的工序,“(很多)都是需要靠人的手工来完成的,同时也很需要时间。”虚心:“学东西最关键的就是虚心……不要有任何抵触,也不能嫌麻烦”。“真正想学的人是那种没有一点私念的踏踏实实的人。”有时候书读多了反而把心读大了,不容易静下心来做事。平和心:“欲望一大就容易失败”。“一百根芭蕉的茎才出一匹布”,相对于付出,成果显得多么微不足道。保持平和的心态才能日复一日做着同样的工作,并且做到细致,做成艺术。其实手艺是让人心静的,所以手艺人不会考虑很多外界的诱惑,大多过着清贫朴实又简单的日子,很多时候还要做其它的活计才能养活全家。专注心:每一道工序都不能敷衍。“我觉得一直做一种才能做到最好,因为我们是靠手来记忆的。”实践:“干这个不是说想做就能做好的,必须自己亲自去看,去实践"。这几点不仅对手艺人很重要,其实对我们也很重要,特别是在这个浮躁的单一价值观,金钱本位的社会,不一定要做个手艺人,但可以学习保有一颗手艺人的心。“当我们对人生道路产生迷惘时,可以去认识认识他们,了解他们的人生态度,对劳动的认识,以及他们在手艺上的气质,也许那才是人本来应该有的活法。”最后:想来我也是和手艺有些渊源,大学在云南认识了做民族服饰的忘年交,专门收民间的旧衣、绣片和首饰。也曾参观过扎染的作坊,印象最深的就是用板蓝根做染料的染缸,靛蓝的染后废水从每家作坊的门口排出,一直流出去,不知流向哪里。最喜欢的是还没有染色,扎好的素胚布,很美,如同一团一团开放的花朵紧紧簇拥在一起,布纹很安静,已经是一件工艺品,可惜我没有收一件。染后拆掉线,布上还有一个一个极小的针眼,提醒你它的制作过程。还有在丽江看到的织布机,密实的丽江织布围巾,就是那样一下一下经纬线交替织出来的,听着古老的织布机的声音,会有种穿越的感觉。喜欢看那些手绣的花纹图案,饱满润泽,即使年代久远,绣线已经断了,但是仍然能感觉到是有魂的。而机器绣的虽然更为平整,却冷冰冰的非常僵硬。在武汉绣坊看到绣画的人穿针引线,那画也仿佛活着,花明艳,佛庄重,人娇美。除了老的手艺人,年轻的人也在探寻手工艺的传承与多种发展可能,有在豆瓣上分享木质家具制作的,有开了一片山做竹子器物的,还有国外很多人都喜欢的拼布。于我是很喜欢绣花、手缝,未来也会一直坚持做下去,就当是温暖自己吧,因为手艺是有温度的。:)其他作者书籍:《中国手艺师》、《树之生命.树之心》、《刻在顶梁柱上的家族百年》、《手艺思想的消失》、《日本的渔师》、《树告诉我们的》、《最后的手艺人传》、《关于英国手艺人的话》、《宇治茶香》、《清酒之魂魄》

留住手艺 留住时间

时光静好 在指间徘徊 白云苍狗 艺术不老翻开书,仿佛隔着远山,看一件件精美的器具,一颗毁虔诚的心,一双精巧的手,把时光汇聚成永恒。工厂、机器、车间、电路、电脑、流水线代李代替了双手,出来了一件件的产品,是否还有灵魂。传承的手艺,一个个保存它们的人,留住的是时间,是一段很长的历史。

怀恋吧!那些没落的

我们所看到的那新被称道的手艺人,那些“工匠精神”,他们当初只是人们的一种谋生手段。而这些手艺也在不断凋零直至绝迹,从而成为博物馆里的观赏物,也成为现在商业社会里盈利的手段甚至是噱头。从农业社会到商业社会,同样是被用来盈利或者是谋生,但在商业社会中的那些手艺和工匠精神,真的就是那原本的工匠精神吗,恐怕是噱头大于实质吧。我也怀恋小时候村里的那些编竹篓的大叔,玩皮影戏的老爷爷,那些挑着货郎担从这一村到那一乡,给人缝缝鞋子,补补锅盆的流浪者……对于他们而言,那些手艺不仅仅是吃饭的营生,更是陪伴一生的挂念,手艺早已成为他们生活的部分,我相信他们是有工匠精神的。然而,和很多其他农业社会的传统事物一样,这些手艺最终也会走向消亡,和他们一起消亡的还有那些真正的工匠精神……怀恋,那些行将没落的……

无形的遗产

衰落,是手工艺在面对现代化浪潮时不可避免的命运。机器大规模批量生产的商品,迟早都会逐渐取代原先手工制造的同类产品,而现代化不可逆转的推进,又会带来社会整体生活方式的剧烈变迁,从而使依赖于原先那种生活方式而存在的手艺也随之消逝——当现代人习惯于抛弃旧物的生活时,修鞋匠或补锅匠自然也就丧失了存在理由。这些传统手艺的逐渐灭绝,在每一个国家逐步实现工业化的阶段都在不断重演(中国近年来也是如此),作为东亚最早完成现代化的国家,日本在这方面的记录,或许也将是中国明天的写照。日本完成现代化是在经济高速增长的1970年代,那正是人们热切追逐现代商品而手工艺急剧没落的时代,但也正是在这一时期,人们开始谈论“徒劳的GDP”,质疑单纯的经济增长能否给人带来幸福感,许多人转而寻找传统的生活方式和手艺,而盐野米松开始有意识地倾听和记录日本各地匠人的生活也是始于此时——所有这一切并非偶然。实际上,没有衰微就不会有“留住手艺”的愿望,因为常常正是这类传统的式微,才激起了人们保存、珍惜并复兴它的兴趣,犹如《传统的发明》中所一针见血指出的那样,“往往那些抱怨衰微的人就是带来复兴的人。”或许人们会遗憾直到手艺濒临灭绝才“发现”它们,但事实上更早“发现”它们是不可能的。正因为现代化在臻于全盛之际迎来了人们对它的不满和厌烦,才能使留住传统手艺成为一种社会心态,并引起普遍关注。1970年代民歌被搬上电视后曾在日本一度风行,而盐野米松自1984年写出《树告诉我们》以来,已出版了20多种与传统手艺相关的书,这本身就是这一社会现象的证明——同样的书如果早二三十年发行,恐怕就不会如此畅销了。传统手艺,与所有其他传统一样,在传统社会仍未完全消逝之前,人们事实上是很少会对它有什么特殊依恋的。正如我们住在家里时也觉得一切都属平常,只有出门在外时才想起家里最普通的那点点滴滴何其珍贵且无法取代。盐野米松承认,书中介绍的这些业种,在四五十年前的日本“几乎是随处可见的”,但在一代人的时间里,就几乎都成了绝响。尽管“留住手艺”从字面上意味着希望能原封不动地保存,但即便手艺本身不发生任何改变,外部世界的巨变也已使它存在的意义发生了变化:它不再是一门职业,而变成了一种生活方式、一种遗产、一种爱好、一种艺术,甚至一种象征。为何要“留住手艺”?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答案。对手艺人本身而言,这不是一个问题,因为手艺本身就是其生活的一部分。但所谓“留住手艺”,本身就是手艺人之外的社会其他人的想法,对他们而言,那就意味着太多东西了。幸存的传统手艺此时已具备了文化价值,成为了对现代生活不满的替代和反抗,甚至是某种精神的化身。确实,细读书中那些手艺人质朴的话语,常使人能有一种莫名的感慨。他们所有人几乎都无一例外地非常强调最大限度地发挥不同材料的习性,因而他们看到的世界也是丰富而存在千奇百态差异的世界。这是与现代化工业生产完全不同的思维方式,因为现代批量生产的关键就是实现标准化:不但原材料和零部件要无差别地同一化,而且生产出来的产品也只有少数规格——尽管有高矮胖瘦各种人,但衣服时常只有S/M/L/XL寥寥几个尺码,因而那意味着人要去适应产品而非相反。工业产品的主要弱点之一就是它没有个性,而这恰恰是现代人对商品越来越强烈的要求。现代人往往对原材料和世界的多样性早已丧失了敏感。木材就只是木材。然而在书中的宫殿大木匠小川三夫看来,不要说不同树种的木材不同,即使生活在不同山地环境下的木材也习性不同,用的木材还要保持它生长时的状态。船匠山元高一也强调“如果是一棵离群索居独自生长的树,一定会有裂缝……这样树一般都很弱”。手编工艺师长乡千代喜也指出“蔓条由于受生长地带日照的强弱和土质的贫沃等条件的影响会有很大的不同”。在他们眼中,所有树木、藤条都有自己的个性,而他们则要识别出来,将之用到最合适它们的地方。实际上,他们对待这些材料和植物的态度,与其说是对待一堆无生命的原料,不如说更像是对待一个个不同个性的活着的生命。大概也正因此,刮漆匠岩馆正二才说,刮漆树时要注意树的体力恢复,雨天时它恢复起来会慢一点;刮的时候不能太狠,要给树留下一口呼吸;他甚至说:“我们……是靠着成天折磨漆树、伤害漆树来让自己有饭吃,所以,我们平常都会在自己的心里供养漆树。几年前我们还曾经搞过一次大的法事来祭祀漆树的亡灵。”他们的工具都极其简单,他们说:“工具少,但是我们可以使用自己的身体,因为手和身体本身就是工具。”小川三夫强调除了磨工具之外其它任何信息和想法都是多余的,并举一个连除法都不会的孩子为例,认为他虽然笨,但正因为心思单纯,却是工具使用最好的,他“只想工具,从不考虑其它”。山元高一也说“船匠一般没有能说会道的,会说的都不是好船匠”。木盆师平野守克虽然知道坚守下去有种种困难,但他说,“这工作很有意思,说到底我还是太喜欢跟树木打交道了”。筱竹编手艺人夏林千野则强调学东西要无任何抵触地虚心学,没有一点私念踏踏实实,而且“一直做一种才能做到最好,因为我们是靠手来记忆的”。所有这些话,都表明了一种匠人精神——简言之就是为了做好一件事而做好它,不考虑其余。桑内特在其《新资本主义的文化》和《匠人》两书中曾对现代社会提出尖锐批评,认为现代文化正在危险地侵蚀匠人精神,因为基于短期交易和不停更改任务的机构并不提倡这种“死心眼”的精神,这种企业文化惩罚钻研,“而这种钻牛角尖和全情投入的精神实际上是匠人所需要的”。匠人精神最大的优点就是专注,而“专注需要封闭,放弃各种机会,因为只关注一件事情”,但专注可能导致落伍,现代社会给个人施加了巨大压力,要求他们不能落伍,这就使得只有少数人能抛开一切去钻研,并把它当作一种生活方式来实践。吊诡的是,这看起来与现代工业生产相矛盾,但却又正是它不可或缺的,没有这种精神,日本的精密仪器是不可想象的。为什么要留住手艺?因为这些手艺的失传,将不仅仅只是失去几只簸箕或几条木船,更重要的是那些无形的遗产——那种对材料的尊重和丰富性的认识、那种对工艺品个性的强调,以及那种为做好一件事而做好它的精神。――――――――――――――――――――――――――――――校译:p.14:一个名为“斑鸠舍”的木工技术中心:疑此处“鸠”与“鸠工”有关,而未必是“斑鸠”之意p.18:我们管这个叫“板筑”:当作“版筑”p.126:就连华盛顿的白宫附近都爬满了藤蔓,可是,美国人把藤蔓叫做“猪草”,他们好像不太喜欢这种植物:藤蔓应是“葛藤”p.289:我只听说我的祖先是个叫“大前”的望族,他们是打败了萨摩成为望族的。后来败在了岛律的手下:当作“岛津”p.301:大城正喜(1962年4月29日生):按p.314记是1994年采访,采访中老人自称“做鲨舟已经四十几年了”(见p.304),则至少是从1950年代初开始做的,决不可能出生于1962年,或系1926年?

手艺人和《猩球崛起》有啥关系呢?

手艺人和《猩球崛起》有啥关系呢??曾几何时,曾经那个遍地都是手艺人的世界,由于种种社会,工业,资源等的原因,而逐渐离我们而去。爷爷过去也是一个手艺人,小时候经常看他做一些竹帽,从竹子到一个工艺成品,多多少少有十几道工序,现在回想,真是个不可思议的事情。或许我们应该向前看,我们获得了源源不断的物质财富,能想到的基本都有,而且很精致。我们会唾弃过去的那种小作坊的东西,嗯,可以点头认可——可是过去手艺人那种与大自然共存的智慧,还有富有人灵性的产品也逐渐在消失,人类变的越来越慵懒,吃喝拉撒,生活规律都能有智能化的设备去替代人本能的一些能力。而最可怕的是,这种人内在的潜能会随着使用频率的降低而逐渐被淘汰,人或许会变得不再那么智慧,取而代之的恐怕会是其他种族,譬如猩猩甚或干脆是机器人。


 留住手艺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