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戏团之夜》书评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 > 英语读物 > 马戏团之夜

出版社: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9
ISBN:9787305084188
作者:(英)安吉拉•卡特
页数:447页

绚烂过后的寂寞 ——读安吉拉•卡特

安吉拉•卡特在很多地方都说过,“我喜欢一切会闪烁的东西”。的确,这位英国女作家特别善于编织那些让人印象深刻的视觉意象,创造出一个璀璨耀眼的小说世界。在她的笔下,一群老虎会因为伤心过度,躲入雪地上破碎的镜子里,那金色的皮毛甚至让镜子散发出灼人的热度(《马戏团之夜》);美丽的少女爱上凶猛的老虎,随着后者用舌头舔过女孩的身体,人类的皮肤渐渐剥落,女孩竟摆脱了人形的束缚,变成漂亮的野兽(《老虎新娘》);孤女梅拉尼独自在昏暗的玩具铺里巡视货架,借着微弱的灯光,一个个精致华美的面具从黑暗中浮现出来,露出或诡异或恐怖的笑容(《魔幻玩具铺》)……读安吉拉•卡特的作品,就好像置身于一场过于奢华的烟火晚会,我们为暗夜中那些层出不穷的美丽图案惊异不已,却也渐渐感到双眼刺痛、目迷五色。马戏团显然是安吉拉•卡特最为喜爱的意象,以至于读者可以在她的全部长篇作品中发现它的踪影。美女、野兽、小丑、空中飞人以及魔术师等汇聚在马戏团里,在聚光灯下的圆形舞台上演一出出人间奇迹,把欢乐和惊奇带给无数观众。在某种意义上,马戏团其实也是安吉拉•卡特对自己作品的定位,她的写作就是要用文字创造出一个个杂耍般的视觉奇观,让我们瞠目结舌、大呼过瘾。或许将这一特质发挥到极致的,是安吉拉•卡特出版于1972年的小说《霍夫曼博士的魔鬼欲望机器》。这部作品将霍夫曼博士和部长之间的对决作为基本的情节框架。前者试图解放人类的欲望与想象,释放出无数幻象颠覆现实秩序;后者则是科学和理性的化身,想尽办法抵制幻象的入侵,维护正常的现实生活。而小说的主人公德赛得里奥是一个小公务员,他在部长的命令下,开启了寻找霍夫曼博士的旅程。不过德赛得里奥刚一开始他的冒险,就陷入了霍夫曼博士为他设下的幻象陷阱。他先是在海边小镇被人陷害,糊里糊涂的成了杀人凶手;在逃亡途中,他被生活在河上的原始部落收留,险些成了婚礼上的大餐;此后,他随着一个巡回马戏团四处流浪,却惨遭九个高大威猛的杂技演员“强奸”;走投无路之际,他遇到一位来自立陶宛的伯爵,在妓院里进行S/M式的性游戏;转瞬之间,他又和伯爵一道被扣押在非洲的原始部落里;接下来,他和梦中情人阿尔贝蒂娜被困在了一个半人马的国度;直到小说的结尾,他才终于来到那个此前想进却总也进不去的城堡,见到了霍夫曼博士。阅读德赛得里奥的冒险,我们好像依次走进了侦探悬疑小说、非洲冒险小说、S/M小说、《格列佛游记》以及《城堡》所营造的文学世界中。安吉拉•卡特肆无忌惮地把上述这些文本拼贴在一起,使得阿加莎•克里斯蒂、萨德、斯威夫特以及卡夫卡被召唤到她的圆形舞台上,为读者奉上一场梦幻般的文学嘉年华。如果说马戏团可以概括安吉拉•卡特的风格特征,那么女性主义则是理解这位作家的另一个关键词。初潮、月经、初吻、婚礼、生育……这些女性生命中的重要时刻,被安吉拉•卡特反复书写。作为男性读者,我当然无法用身体去直接感知这些经验之于女性的意义。不过当我读到梅拉尼头一天晚上偷偷穿上母亲的婚纱,第二天就收到父母双双殒命的噩耗(《魔幻玩具铺》);飞飞在月经初潮那天,后背开始长出一对巨大翅膀(《马戏团之夜》)等情节时,却能从这些带有魔幻色彩的情景中体认到女性经验带给女性的创痛和对女性身体的改写。在安吉拉•卡特的作品序列里,《新夏娃的激情》显得极为特殊。正是在这部带有反乌托邦色彩的作品中,作家开始将其一以贯之的对女性经验的呈现,上升为对性别问题的思考。小说的主人公艾弗林是一位到纽约教书的英国籍大学教师。就像很多“渣男”一样,他抛弃了怀孕、流产的女友,独自驾车在美国中部游荡。不过出来混总是要还的,艾弗林在沙漠中被一股全部由女性组成的秘密部队逮捕,因为对女友犯下的罪行,他被改造成了一个有着完美女性身体的女人。有趣的是,当艾弗林趁机逃离“女儿国”后,却落入一个名叫零的男性暴君之手,成了他的第八位妻子,不仅每周要被零“强暴”一次,还要对零的临幸感激涕零。而更为扭结的是,寓居于女性身体中的男青年艾弗林见到了自己一向爱慕的“女明星”特丽思岱莎,并义无反顾地爱上了“她”——但随后他惊讶地发现,特丽思岱莎其实是一个伪装成女性的男性……在《新夏娃的激情》中,安吉拉•卡特将主人公安放在极端情景中,先是让他/她以男性的身份伤害女性,接下来又将他/她囚禁在女性的身体里,去承受男性的强暴与对男性的爱。于是,性别身份就好像被放置在两块相向而立的镜子中间,反射出无穷无尽的面向。似乎性取向问题的各种可能性都已经被囊括在这部小说中了。这就难怪《新夏娃的激情》在学院派研究者那里大受欢迎,成了讨论女性主义的经典文本。不过对于普通读者来说,这部小说多少显得有些理念化,有为了向传统性别秩序挑衅生造意象、情节的嫌疑。我虽然一向自诩为有着女性主义立场的男性批评家,但看到里面“纪念碑……雕成一根庞大勃起的岩石老二,睾丸等等一应俱全。但这根老二从中折断……”这类意象时,仍免不了皱皱眉头,心生不适。需要指出的是,《霍夫曼博士的魔鬼欲望机器》和《新夏娃的激情》创作于上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中期这段时间,作家肆无忌惮地在其中对传统的文学写作规范与性别秩序进行颠覆和挑衅,无疑带有鲜明的时代烙印。因为正是在那个时代,第三世界民族解放运动风起云涌,欧美知识界整体性地向左转,不断以新的思想、理论去冲击中产阶级传统的道德观念和生活方式。上述两部作品的风格特征正显影了那个时代的思想特征。不过伴随着新自由主义思潮莅临全球,这位女作家的写作风格似乎也有保守化的倾向。比如说,让安吉拉•卡特声名鹊起的中短篇小说集《染血之室与其他故事》便与此前的《新夏娃的激情》等作品不同,它们不再是极具原创性的故事,而全部改编自欧洲的民间故事和童话。特别是中篇小说《染血之室》,它的叙事节奏明显放慢,丧失了用五花八门的情节使读者目瞪口呆的泼辣劲儿,而是以舒缓有致的笔调来改写法国经典童话《蓝胡子》。安吉拉•卡特对小说中的每一个场景都进行极为细致的描绘,以至于时间在这部作品中被空间压垮,进而整个故事几乎成了由一个个画面连缀而成的连环画册。那梦境一般忧郁的小说世界固然令读者迷醉,但却难免让人觉得灰暗乏味。安吉拉•卡特的小说一向以喷薄而出的才气和纵横恣肆的想象闻名于世,不过最近在系统阅读其作品之后,我却觉得她的写作有不少单调的地方。几乎在她的每部长篇作品中,我们都能发现一场标识着主人公命运转变的大火、一次牵线木偶的表演、丽达与天鹅的故事……安吉拉•卡特实在是太执迷于这些意象了,以至于要让它们在自己的每一部长篇作品中上演。不过话又说回来,这些反复出现,带有母题性质的意象,似乎也为我们理解这位女作家的内心世界提供了一个窗口。在《马戏团之夜》里,安吉拉•卡特这样描写纳尔逊嬷嬷的房子拉开窗帘的场景:“曾经,在烛光的欺瞒下,它显得多么富丽堂皇!如今,我们看到自己以前从未见过的情景:室内的装潢已经被蛀虫啃食殆尽,老鼠将波斯地毯咬掉了一大块,檐楣上覆盖着一层厚厚的尘埃。这个地方的奢侈豪华,只不过是由午夜烛光创造出来的幻象而已,在曙光下,一切都显现出凋萎、破旧而腐朽。”而这类阳光驱散幻象的描写,我们可以在《爱》、《霍夫曼博士的魔鬼欲望机器》以及《明智的孩子》等一系列小说中找到。这似乎暗示着,安吉拉•卡特笔下的那些华丽绚烂的文学嘉年华,其实有着寂寞的底色,通向了悲凉沧桑的心境。就像她最爱的马戏团一样,它可以在夜晚为观众呈现绚丽多彩的奇观,却终将在某个清晨悄然离去,留下空荡荡的田野和满地狼藉。原载《北京青年报》2015年7月10日

黑童话真没必要用小说体裁写

换成她的悍妇故事集那种结构照样会很精彩也许更精彩里面的小故事太多了还不如一个接一个的写把每个人物和故事独立开来这样也能架构一个完整的世界小故事削弱了她的主题,破坏了她的结构对于小说至关重要的悬念和谜题她的把握也有问题并且她犯了修辞癖

光怪陆离

买这本书本来是冲着光怪陆离的幻想。也许是因为这本书问世有一段时间及我对本书的主旨理解有偏差,就奇思妙想方面不能满足我。欧洲有一个时期,在科学的轮廓还不是很清晰时,各种学派主义盛行,书中大概描写的是这个时期即将走向终结。极富创造力的人们便诞生期间。女主角就是代表而且最终找到了自己的快乐。总之,这是一本很自我的书。

一夜就中了这个女人的招儿

“安吉拉.卡特,出生于英国伊斯特本,是英国最具独创性的作家之一,书写风格混杂魔幻写实、哥特式以及女性主义。“瞄到这句介绍的时候,我还不知道哥特式究竟是什么样的写作手法,读书的时候看到作者描写阴冷的教堂里面阴冷的奇怪人类展出,便完全的跪拜了,更不要提后面被大公强奸的女飞人,被撕破的蕾丝边绒布晚礼服,还有褐色的头上还沾着他的精液,狼狈的逃回去西伯利亚的火车上,痛哭流涕的说:“我已经学到教训了。”至于女性主义,整篇文章都在写很多女性的遭遇:莉琪和飞飞的出生地妓院里面每个妓女们的遭遇让我想起谢尔顿的修女们的故事;飞飞在怪物展出城堡里面那些悲惨的女人们;马戏团里像迷娘和公主一样的女人们,还有杀死自己丈夫们的女囚犯们,还有最后的最后大力士参孙谦卑的改变了自己对于女性的看法……他说道:“我这一辈子都是个身体强壮,头脑简单的懦夫,用自己强壮的体力来掩饰精神上的软弱。我欺负女人,说她们坏话,仗着一身肌肉,便以为自己胜过所有的女性,虽然真相是,我太过软弱,以至于无法承载任何女人的爱所带来的负担。我并非不自量力的以为,总有一天,迷娘或公主可能会学着爱上身为男人的我;也许,真有那么一天,他们会把我当成兄弟而珍惜我。这个希望从我心中逐出恐惧,而我将学习与老虎共处。我愈是尽力侍奉,在精神上就变得愈坚强。”就在最后作者写到飞飞和华尔斯的性生活的时候,提到由于造物主制造了飞飞这个神奇的女人,所以他们只能采取女性至上的姿势,一想到这个华尔斯就不禁很兴奋,而一看到这段话我就会心一笑了。本书印象最深的则是对小丑们的描写了,因为被batman电影里的小丑影响比较深,对于这些小丑们的感觉也是恐怖大于怜悯。小说里用大段的篇幅描写了一个小丑,他是丑王巴佛,小丑中的小丑。他也是一个以小丑为生,在短时间内失去了自己最爱的母亲和刚出世的儿子,以及难产死去的最爱的妻子的男人。他流着眼泪举起双手大喊:“整个天空都是鲜血的颜色!”观众回报他的是爆笑的掌声。“瞧那小丑,他还真的哭了呢!”丑王巴佛说:“小丑表演之美,就在于一成不变。”他在原地不停地旋转。他说:绝望是小丑的忠实伴侣。当我们决定扮演小丑时,往往不是出于自愿的。直到第一次取笑小丑之前,小孩的笑声都是纯洁的。小丑所创造的欢乐,与他被迫忍受的羞辱成正比。咱们小丑是人类之子。小丑也许是欢乐的来源,但是,谁来逗小丑笑呢?…………没人逗小丑笑,他们也在严重的精神分裂里面走到了人生的尽头。这也或多或少的告之我们大家,不要强颜欢笑吧。可是他们就算不是强颜欢笑,也因为自己的职业和所处的位置,做什么都很可笑。这是最悲哀的。看完这本书我对于本书主人公并无好感,相反,我对于她自私的生活方式还充满了鄙视。虽说最后貌似他们过上了幸福的生活,但是却是以一个谎言的笑声结尾。这是一本很诡异的书,让我看完不知道是怎样一种感觉。最后,让我为书中死去的动物献上真挚的同情,被射杀的老虎,被炸死的大象,被祭司杀死的那么多的熊,还有那只无家可归跟着主人公们走,却被当做食物吃掉了的可怜的小狗……希望你们都能到达没有寒冷和悲伤的天堂。

非典型女性主义的关怀

安吉拉·卡特生于1940年,1992年去世,在她短暂的人生中,一共出版了9部长篇小说,多个短篇小说,并著有诗歌和文艺评论集。杰夫 范德米尔曾称安吉拉科特是二十世纪当之无愧的,最具创造性的作家。整本书洋溢着对女人的关怀和爱,对身为男人发泄工具的女人的同情,对迷娘的歌唱天赋与与生俱来的优雅的赞美,对飞飞的与众不同的自信,对女囚犯与女看守之间晋级之爱的崇拜,都让女人有一种溢于言表的激动。这是一个女人的乌托邦,不仅在于她在这里解放了女人,而是她重塑了女性的形象,解构了千百年来父权制对于女性的界定。作者运用书中的魔幻意向,来反抗这些传统的主导理念。她赋予女性种种魔幻力量,来改变他们在男性占主导的社会体制中所扮演的角色,与强加在她们身上的理所当然的看法。记者华尔斯,本来是抱着怀疑与不屑的态度去接触飞飞,意图戳穿她“伦敦维纳斯”幌子,找出她的破绽。可随着一次魔幻般的采访,他渐渐对飞飞产生了好奇心甚至是好感,进而放下工作追随着她去圣彼得堡与西伯利亚的世界巡回演出。飞飞身上对散发的魔力是真实与虚幻交错的味道,她虚荣,可以用自己的性爱的价值来换取钻石珠宝(虽然最后没有),但她也可以随手就扔掉了价值连城的珠宝给烧火的小孩,对于一把廉价的镀金玩具短剑视若珍宝,因为那是抚养她长大的妓院老鸨送她的“护身符”。卡特是一个“非典型”女性主义者,说是非典型,是因为她虽然关注女性在社会中的遭遇与地位问题,但是她对于解决这些问题的做法又与其他女性主义者不同,她只做自己觉得对的。在她作品的字里行间处处渗透着她对女性生存处境的关怀和女性解放、两性平等的憧憬。她笔下的女性没有一个不是命运多舛的,她们对于自己的命运也经常茫然无措,但她们从来没有放弃过憧憬与希望,正如作者对于女性解放充满信心一样,这是一条异常坎坷,但是不得不走的路。并且,她也提出了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即男性抛弃父权制理念来得以重生,女性对其产生纯洁的异性之爱,来达到重塑两性关系的目的。整个作品的魔幻风味十足,展现了世纪交换之时,一个让人迷幻的包罗万象的马戏团之景。巴洛克似的叙事手法,华丽而细致,让人有一种置身于其中的感受,演员更衣室中的脂粉不经意间就洒落在你的肩头;飞人一飞冲天,仿佛从你眼前略过,眼睁睁看着从她翅膀上掉落下来的2根色彩斑斓的羽毛扫过你的鼻尖;珍馐美味觥筹交错与饕餮般的进食背后情欲身处脚趾来撩娑着你的大腿。在这里,“叙述”这一本来很严肃的事被戏弄了,故事与故事层层堆栈交错,呈现如万花筒般炫惑迷人的架构,看似丑陋而不可思议的其实都是有据可循的,有时出现的一些意外却又似真亦假,让人不停地在思考眼前的这段文字是真是假?整部小说看似记实,又似谎言虚构,作者就是一个说故事的女巫,在读者眼前上演前所未见的文字马戏。

色诱女作家2:恶趣味,安吉拉卡特

色诱女作家2:恶趣味,安吉拉卡特有些人写作是靠倾诉的欲望;有些人呢,是因为虚荣作祟;有些人读过太多的书,不得不把那些世界和生命倾泻出来,以免被孤独和艺术反噬其身;有些人希望自己能留下声音,在遥远的未来唤醒可能存在的心灵。但是,有很少数的人,写作源自他们生命的流淌,文字是他们的灵魂映照世界时,洒在思想表面的影子。很明显,安吉拉卡特属于最后一类人。她用生命写作,或许正因为如此,她的生命很快就用完了。真正喜爱现当代外国文学并且也有那份领悟力的读者,在选择书籍时往往会有一些标准,这标准可不是三言两语就能说清的,比如需要有对文学作品的鉴赏力和预感什么的,当然有一个最简单的办法就是,看这本书获没获奖。但是对于安吉拉卡特,获奖显然不是选择的标准了,她几乎没有获得过什么具有普遍意义的国际大奖,不过,没人能否认对于世界文坛来说,她是作家中的作家。文学奖项只能代表某一时期,某一部分人对于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和口味,其它什么也代表不了。卡夫卡也没获过什么奖,《尤利西斯》还被禁了呢。看知名度,似乎安吉拉卡特也是慢热型的作家,在英国本土受小众追捧,被大陆读者所熟知则是近两年的事。然而,卡特都死了整整二十年了。不管怎么说吧,她的境遇可能会像卡夫卡,也可能会像艾米丽勃朗特,其实从现在的趋势来看,她比他们的命好多了。安吉拉卡特出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的英国,年轻时曾经在日本旅行,所以后来她的一些作品中总能看到日本的影子,她为人耿直思想犀利,我猜跟她谈话简直就是淑女们的噩梦。她对于人们最隐晦最避而不谈的污点有种嗜血般的迷恋,她喜欢割开他们,把最恶心的东西展示出来,她天赋中还有种能力能直击人类灵魂的肮脏,以及我们心痒难耐却又惧怕的触碰过的邪恶。如此说来,她没有获得过某些大牌奖项就难怪了,你没办法把阅读当做通往装逼高雅号游船船票的同时忍受船票上印着你在厕所自慰的照片。好吧,原谅我这些粗话,这文章本来就有些恶趣味。探寻卡特女士的写作源泉不得不攀爬民间童话故事这座大山。哎呦,爬这座山可真够受的,很多野兽都曾经是你身边的乖宠物,只是它们做你宠物时都被阉了,没被阉割的野兽们着实不是孩子的好伙伴啊。就算翻过去看到泉眼了,又只是源头之一。文学作品大都会有些原型和母题,安吉拉卡特充分在原始母题中开采野性的部分然后大加发挥,这样的写作方式很危险,就好像你是个抓鬼的道士,没有足够的道行就只能一起做鬼了。安吉拉卡特本身也是其他作家写作的原动力,最明显的莫过于珍妮特温特森和萨尔曼拉什迪。当我读过卡特的短篇小说后,我发现实际上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的小品文明显的也受到了卡特写作风格的影响。也难怪阿特伍德会说:“如果你想以安吉拉卡特的风格来再现她的作品之诞生,那么你需要召集一整个戏班的神人之幽灵围拢在她的打字机旁随侍。王尔德必须在场,爱伦坡也要来,还有布拉姆斯托克、佩罗、玛丽雪莱、甚至麦卡勒斯,以及一群热爱蜚短流长的鸹噪老太。”从这段话,我们可以尝试找出安吉拉卡特和一些作家的共同之处。我主要想说的两位作家是王尔德还有爱伦坡,现在你该明白了,他们共同的特点便是为了艺术而艺术,为了美而美。安吉拉卡特即是如此,并且,最不应该忽视的是安吉拉卡特的娱乐性,她虽然难以理解,她却坦诚普罗大众的需要。那么,我们来看看她的作品好了,先从早期的《魔幻玩具铺》说起吧。《魔幻玩具铺》是安吉拉卡特二十多岁时写就的作品,仅凭开头一段对女性身体探索的美丽史诗便令人惊艳不已,不过,刨去开篇的惊艳,这本书就没什么可说的了……好吧,语言瑰丽又诡异,场景奇特,意向也都到位,很多场面的描绘匠心独运,可是相比之后的安吉拉卡特,差了一大截子。《新夏娃的激情》,重口味加群P加调教性奴加变性,哎呀呀,总之,好书啊好书。开过玩笑呢,要说点正经的了,《新夏娃的激情》大胆奔放才华横溢,对意向的使用,对哲学的思考,对两性关系的批判程度,还有文学艺术的运用简直让人咂舌。卡特的天才此时已不再只体现在语言和想象力上,更加和思想还有文学统一起来使得整部作品在各个方面都出挑难忘,卡特大肆嘲弄美国的同时依然桀骜不驯,你甚至能感觉出来她刻意浮夸卖弄刁难一切,可是除了张大嘴巴我们也做不了什么。《马戏团之夜》,此时的安吉拉卡特没几年好活了,她什么都没变,只不过老了。这本小说该算是魔幻现实主义风格的代表作品之一,内容丰富多彩但又有点模凌两可,文本开放性相当强,虽然略显内敛,但却是安吉拉卡特多年写作经验与才华结合的相当完美的作品。《焚舟纪》,这本集子是安吉拉卡特短篇小说全集,包装典雅精美,乃装逼人士收藏之绝佳必备。安吉拉卡特的才华注定了她更善于创作短篇小说,她的长篇总会因为篇幅,结构,人物的冲洗而流失一部分才华,短篇小说却能让她的激情集中爆发出来。这套书真是做得相当出色,卖相诱人品质出色,只是翻译的个人风格有点喧宾夺主。纵横于卡特短篇小说的世界,想象力奇诡,文字惊艳老道,故事清新又恐怖,她的写作脉络很明晰的显现其上,童话故事伪装成邪恶的巫婆后躲在林中勾引路人,好在我们只是走走。《明智的孩子》,能和百年孤独媲美的作品不多,本书不是不能媲美,只不过不该被硬放在一起。背面介绍说这是一本女性版的百年孤独有那么一丁点关公战秦琼的意思。书里有很多小错误,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卡特已经病痛缠身的原因。本书出版后不久,卡特便与世长辞。作为她最后一部作品,明智的孩子内敛多过奔放,激情仍在,但卡特已无力挥放自如。《明智的孩子》或许是她最好的作品,但给我更多的感觉是卡特力不从心。如若她能活到现在不知会创作出什么样令人惊讶的文字。我们不该要求的太多,存在即合理。

光怪陆离的鸡尾酒

这绝非恶趣味的黑童话,而是光怪陆离的鸡尾酒。——题记《马戏团之夜》,在上图附近的小店发现这本书。之前西班牙有部关于马戏团的电影看得让我好生恶心,不知道这本书又会是怎样的奇异旅程。作者在国外挺出名,从事哥特式文学,这部作品还被改编成舞台剧。太好了!读起来。很难得读到一本书,让我这么迫切希望知道故事的结局。因为我相信奇怪的事发生必有原因,可是过程枝蔓又很复杂,让我又不得不静下心来。首先,历史的大背景刻画得很有英国人味道,人物命运在整部作品中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当初将我们结合在一起的命运,如今却一定要拆散我们,就像所有人,我们也屈服于命运的安排。不过,无论我们流浪到哪里,无形的情感纽带永远把我们紧紧牵系在一起。”当然还有写到穷苦社会,讽刺残酷现实,借动物嘲讽人类,显示上流社会的兽性与奢腐,有些语言够尖锐。在火车被烧后,动物尚有自省意识,会清理现场,反倒比人类高尚。在描写上,没有一味给予穷人同情,而是不失偏颇。“穷人也同样糟蹋了贫穷的价值:他们从来不晓得如何善用事物,就跟有钱人一个德行,只差在没钱而已。”其次,作者雄奇的想象与修辞的独特、诡异、恶趣味是小说的最大特色。作者像是戴着尖顶帽子的魔术师,对语言的把控力就是魔术棒,让文字为情节服务,很多运用外语谐谑的说法、修辞、双关等等,读来不禁莞尔。希腊神话、圣经等等,加之想象,古典今用,就像外国版的《山海经》,引经据典好似随手拈来,包装成个美妙的魔术,不得不佩服功力。行文语言,常是以粗俗的语言讲出大实话。比如:“结婚是啥玩意儿?不过就是给一个男人嫖,而不给众人嫖罢了。”把强奸合法化。“只有婊子,才会对婚姻寄予厚望。”不知道为什么,好像在扇自己耳光,因为她急切需要被人救赎,本质并无区别。有时又沦为文字游戏,也有卖弄才性之嫌。“乞丐变成小偷时,虽然在道德上失去优势,却也在自尊上扳回一城。”“既然能从欺骗中获得更多智性的满足,又何必去偷窃呢?”一些景物描写等运用通感之类的,让中国人也见到了外国人的修辞。“天空湛蓝得好似婴儿的眼珠。”“广场一幢忧郁的大宅,哀伤的花园,长满了萎顿不振的草和空枝无叶的树。”“当晨光的指头搔到房屋,它已经在拨弄天空的裙边了。”“夜色正以蟑螂的形态爬行在各个角落里。”“许多流浪街头的小孩,他们都是这个城市意外制造出来的儿女。”三、男人男人在书中就是个很矛盾的动物,以至于我看了以后一度对雄性动物很排斥。比如,照理军人把自己训练得如钢铁般坚强,可是在表达感情是,仍然以眼泪等示弱的方式。男子汉真是太矛盾了!旅行只会让男人心智平庸?“男人为求生存而跟大自然打交道的过程愈是艰辛,便可能会制定愈多的法则来规范同胞,让大家遵守纪律。”小丑当然是马戏团必不可少的,小丑也是主人公哦,不过以下这些话倒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绝望是小丑的忠实伴侣。小丑所创造的欢乐,与他被迫忍受的羞辱成正比。小丑也许是欢笑的来源,但是,谁来逗小丑笑呢?”“我真心认为小丑是一项违反人道的罪行。”愚圣holy fools,完全不掩饰愚痴的人,才能真正实践上帝的意旨,彰显真理。我也要为我的帽子缝上铃铛,这样“才不会听到自己的脑汁滴淌出来的声音。”四、女人书中主要聚焦女性,关注女性,可能也因为她们仍是弱势群体的事实。包括写景隐含对女性的敬仰。“曙光将圣保罗大教堂的圆顶染成金色,像城市的神圣乳房。”“这座城市,这个以城市的形貌存在的睡美人,微微颤动着,低喃着,满怀期待。”“心怀邪念者可耻,堕入约尼。”约尼即女性阴部,或是不存在,或是无底深渊、地狱、可怕的裂缝,将一切事物吸入其中的漩涡。“明教”将善恶视为两股原始的力量,妇女与物质是根本的罪恶。我同意以上观点。除了关注女性群体,还凸显女性自救的强大本领。“残酷无情的男人把她当成脏手套般地扔掉,而我们女人却过去捡起她,把她送到洗衣店来。” 有段是写女监里牢犯如何越狱的事,觉得这个有点儿分散了故事主线,不写也罢。“女人被认为是男人的财产,就像酒瓶,一旦里面盛装的内容被喝光后,便可以就近方便地砸碎了事。”最后,飞飞希冀“所有的女人都拥有翅膀……全世界的鸟笼都释放关在里面的鸟儿,让它们同声合唱黎明之歌,歌颂者新的、已经改头换面的……”新时代!!!养母与女儿飞飞的对话让结局蕴意深刻。一是回顾经历,沉淀为历练;而是梳理了两人关系。她们像欢喜冤家,相依为命,相互依存,却因为太熟悉对方而彼此有罅隙。“在伟大的生命三段论中,每个人都代表了一个不同的命题。荒野发挥了道德放大镜的作用,夸大了某些人的缺点,而对于我们以为一无是处的人,这面镜子却凸显了他们的优点。那些从经验中学到教训的人,已经结束了旅程;有些永远学不乖的人,正急急忙忙、连滚带翻地冲回文明去,跟以前一样幸福地陶醉在愚昧无知中。” Travel hopefully is a better thing than to arrive, and the true success is to labor. 雪的荒野,重组了秩序先后、地位尊卑,重新洗牌,好像到达真空境地。迷娘是个我很喜欢的人物,作者赋予她一个很有历史意义和文化背景的名字。她纤弱,她命运多舛,她手无寸铁,她心有莲花。“她太常绽露的微笑里,蕴含着一种涣散无力、几近惧怕的神情,以至于看到她快乐的样子,总会忍不住想:“那维持不了多久的。”她身上散发着一股狂热的欢乐气息,那是没有过去、也没有现在的人所特有的气息。不具记忆或历史,只是因为她的过去太凄凉,不堪回首,而她的未来又太可怕,令人不敢预期。她是一枝破裂的花朵,只存在于当下。”“她的记忆极为短暂,那是唯一将她从悲惨中拯救出来的力量。”“她的举手投足展现着如此令人心碎的优雅。”有个问题一直盘亘在我脑海,是飞飞谙于世故、成熟风韵惹人爱呢,还是迷娘沉迷世事却依旧清新惹人爱?迷娘与公主都“具有一种浪迹天涯、与众不同的特质。”公主与老虎的契约并非为了促进感情,而是为了预防敌意。我在想这其中蕴含怎样的深意,为了达到共同目的,我们与别人互相利用,不惜冒险,不也是这样吗。当娇小纤弱的迷娘在老虎群中放声高歌时,便是情节的一个高潮,我突然很感动。“你知道那个有柠檬树生长的国度吗?……在那里,在那些美丽的柠檬树下,天真无邪的猛兽和聪明睿智的孩童一同玩耍,老虎克制凶猛,孩子也不用心机。”老虎滴下琥珀色的泪珠,好像为了自己暗哑无知的命运而悲伤。这是怎么样的乌托邦呀!没有你争我夺的血腥、没有尔虞我诈的算计,有的只是郁郁葱葱、欣欣向荣的柠檬树。在后文华尔斯与母老虎共舞的时候,“他望进母老虎清澈见底如宝石般的眼睛,看到倒映在其中的另一个世界,那是一个由毛皮、肌腱和优雅所构成的世界,在那个世界里,他才是笨拙的闯入者。”不由得惊叹,难道老虎代表乌托邦世界里的主宰者,也就是现世当中的人类?所以华尔斯才是野兽,老虎则是美女?构思巧妙!五、意识形态经历可以磨平棱角,但是内心孩童的本质未曾失去。“习惯性的疏离不是做判断的结果,而是再做判断的时候,要决定自己相不相信。”冷漠,一种刻意培养的冷漠,便是自我防卫的方式。“在世俗的年代,奇迹必须包装为骗局,才能博得信任”。联想到前阵子看的少年派,这是为什么呢?讲的虽是事实却没有人相信。Jam tomorrow,明天永远不会来。我们总是活在当下,活在现在时里。Future perfect will never be realized, the present is the best present. 世界的存在就是场梦,或者是意念,其构成了他们全部的现实意识,只是在意外的情况下, 这种现实才会冲击到真正的现实。国家与教育文化体系构筑出一套意识形态,借以掩饰并扭曲社会真想,确保农工阶级即使在极端不公的条件下,依然对剥削他们的优势族群效忠。“百合花不汲汲营营于累积资产,但仍在上帝眷顾之下欣欣向荣。”六、感情最后是感情,唯一可以传递温度的。“你叫什么名字?你有灵魂吗?你能够爱吗?”卷尾飞飞振聋发聩的发问萦绕耳际,最后故事的结局总是有情人终成眷属,是爱的力量充盈了他们的灵魂,踏破了界限与束缚。飞飞与华尔斯的感情萌芽是故事的主线,如果他们早在一起,故事就不会进行下去,双方个性让纸没有那么早捅破。“人情好比稻草人,我们在上面找到的爱,也不过就是在风中摇摆的几块破布。”“人心是个靠不住的器官。”“纯洁的心灵最适合变成钱箱了。”“为朋友舍命,人的爱心莫甚于此。”如果这本书要选男主角的话,必须让裘德洛来演!因为他的镇定当中透着一丝神经质。说说书的翻译,应该是位台湾人。所以行文语式有那么些文绉绉,不甚习惯。但或许恰好符合作者的意思。时间是个调酒师,随着书本一页页翻过似酒杯逐渐见底,“杯底只留下薄薄一层寻欢作乐的残渣。”


 马戏团之夜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