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记忆1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 > 英语读物 > 冷记忆1

出版社: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1
ISBN:9787305056499
作者:[法] 让·波德里亚
页数:316页

作者简介

波德里亚在1980-1985年间的思想碎片。关于性、福柯、阿尔法·罗密欧、白血病、天主教、柏林路、洛朗·法比尤斯、让-保罗二世、玫瑰、南极洲、列赫·瓦文萨、泥地摔跤、季诺维也夫、色情电影、雪、女权主义、雅克·拉康、史蒂维·旺德、麦克尔·杰克逊、帕勒莫、DNA和恐怖主义。这本书具有一种忧郁的气质,而忧郁正是事物的特定状态。

书籍目录

1980年10月
1981年10月
1982年10月
1983年10月
1984年10月

编辑推荐

  穿衣的女人:必须观看,但禁止抚摸。  不穿衣的女人:必须抚摸,但禁止观看。  不过,这些也许正在改变。  要使一个对象具有色情味,必须让它处于对性的从容不迫的状态中,要更多地梦想,而少一些欲望,要不经意地斜靠着或睡过去,或是在自恋式消遣中心不在焉——那个对象你已经忘记了,它突然以某种奇特的方式奉献于你,带着某种冷漠的动物性,某种温柔的疯狂,某种不情愿的赤裸。只有无欲望的躯体才真正配得上快乐。  然而在真正的冷漠和虚假的冷漠之间还是有很大的区别:唯有真正的冷漠令我们感动。不过这种冷漠实在太少,几乎和美丽或疯狂一样少。  ——摘自本书  穿衣的女人:必须观看,但禁止抚摸。  不穿衣的女人:必须抚摸,但禁止观看。  不过,这些也许正在改变。  要使一个对象具有色情味,必须让它处于对性的从容不迫的状态中,要更多地梦想,而少一些欲望,要不经意地斜靠着或睡过去,或是在自恋式消遣中心不在焉——那个对象你已经忘记了,它突然以某种奇特的方式奉献于你,带着某种冷漠的动物性,某种温柔的疯狂,某种不情愿的赤裸。只有无欲望的躯体才真正配得上快乐。  然而在真正的冷漠和虚假的冷漠之间还是有很大的区别:唯有真正的冷漠令我们感动。不过这种冷漠实在太少,几乎和美丽或疯狂一样少。  ——摘自本书

内容概要

让·波德里亚,1929年出生于法国兰斯,1966年至1987年于法国南特尔大学教授社会学。波德里亚是法国后现代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著有《物体系》、《消费社会》、《生产之镜》、《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象征交换与死亡》、《拟像与仿真》、《冷记忆》等。

章节摘录

  1980年10月  沙漠和加利福尼亚的耀眼景致形成的最初冲击已成过去,然而理性地说,世上是否存在比之更加美丽的东西呢?这真是令人难以置信。那么,应该想到,once in my life,我曾经见过一个最美丽的地方,今后将再也见不着。我同样会理性地想,我曾经遇到一位美丽女子:其美貌令我震惊至极,而失去她又让我伤心之至。同样类型的事件发生第二次就更让人难以置信。毕竟,这类事件的新鲜感和纯真感将消失不再。我同样也可能想到,我曾经写过一本或两本佳作,今后却永远也写不出。事情做过了,它就这样了。第二次感悟要歪曲这个不可逆转的事实,这是完全不可能的事。  我生命的剩余就从这里开始。  而剩余的就是额外赋予你的,让日后命运中的任何事物优雅地或讨厌地展开,其中不乏某种魅力和一种独特的自由。

图书封面


 冷记忆1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1条)

  •     对于这样一本书根本不用作评价,除非那些哲学系的学生。至于我们,各取所需,找到用来完善人生观的东西即可。读书笔记,有些长,没有耐心关掉就好,纯属个人消遣。我们被永远不会发生这个事实折磨得筋疲力尽。最终的悬念,就是我们暂时的永恒。穿衣的女人:必须观看,但禁止抚摸。不穿衣的女人:必须抚摸,但禁止观看。不过,这些也许正在改变。我们变得像一群猫,具有令人发笑的寄生性,具有一种冷漠的奴才气。在社会性中一切都很热烈,而我们的历史激情却屈服于人为的虚情假意的光芒中,我们半闭半开的眼睛只会窥视电视画面里那和平的游行队伍。死亡算不得什么,必须学会消失。死亡隶属于生物的偶然性,它并不是一件事务。消失隶属于更高的必要性。不应该将对消失的控制交给生物学。消失,就是要进入一个神秘的状态,它既不是生命,也不是死亡。有些动物善于此道,有些野蛮人也是这样,他们可以在别人的眼中减去其活着的外表。她:精神含蓄和情感储备中的平衡原则——缺乏柔情。他:多愁善感自我吞没的形式——指责身体。生活的精华就是要在目标的彼岸生活,不管采用什么生活方式。天空对大地的冷漠:无意下雨灵魂对事物的冷漠:无意混淆嘴唇对言语的冷漠:保持安静梦想对现实的冷漠:无意宽恕人们梦想的东西,就是一种美丽的形式上的思想,它明显对其客体感到失望,它会撩开嫉妒的面纱,毫不掩饰地进行报复。如果你不应该让某个人惦记你,那就用不着逃避如果你不应该喜欢这个人,那就用不着他想念你如果你不应该毁灭他,那么喜欢他也就无济于事每个男人都非常害怕不再有某个女性或任何一个女性形象来照料他。任何人都不能在没有女性形象宽恕的情况下生活。人们可以梦想一种理论,如同针灸那样,通过极细致的触摸,通过出乎意料的共同关系,从远处触及那些敏感点,用金针点击那些敏感穴位。对任何体系来说,应该有一个神经痛点,如果你用某种方式触及它,那么,整个体系就像一种结晶溶液,它会自动收缩并发生内部破裂,犹如大脑里被击中的某个精确点,瞬间让整个身体处于休眠状态。应该存在一种梦游般的清醒,能够让人们触及事物的核心,就像身体该有一个奇特的姿态那样,可以让人瞬间入睡。这张脸,十年后我还不知道它眼睛的颜色。但是在大街上,在梦中,我能看到它,消隐在众多的水印式面孔中,这些面孔突然开始和这张脸相像。消失在大众之中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啊!但比沉浸在超验(上帝)中更令人兴奋的是,要跻身于内在性中。进入大众。这是个体梦想自行消失的机会,同时抱怨着人的异化和主体性的丢失。人们发明了大众不就是为了这个目的吗?因为我们发明了大众,就像我们发明了电视那蓝色和冰冷的光线,以便从屏幕的深处去窥视某个终结事件的令人目眩的符号。要使一个对象具有色情味,必须让它处于对性的从容不迫的状态中,要更多地梦想,而少一些欲望,要不经意地斜靠着或睡过去,或是在自恋式消遣中心不在焉——那个对象你已经忘记了,它突然以某种奇特的方式奉献于你,带着某种冷漠的动物性,某种温柔的疯狂,某种不情愿的赤裸。只有无欲望的躯体才真正配得上快乐。一只蜘蛛如此脆弱,如此细小,如此透明,以至于它在纸张的水印上爬行时,就像你皮肤上的小静脉。它不妨碍任何东西,它只是在空无中行走,它匆忙地生活着,也急切地死去。实际上,它的微不足道,它的微观安排对我们这些人类庞然大物来说是一个挑战,它的脆弱只能激起人们压扁它的欲望,而且这还说不上是一种犯罪,以为这两个世界没有任何联系。绝梦比绝经还要糟糕:这是精神排卵的终结。应该郑重其事地说,写作是一项不人道和难以理喻的活动——在这项活动中,必须始终带着某种蔑视,没有幻想,并且让别人去相信自己的工作。放假绝对不是解决城市阻塞和拥挤的唯一办法,也不是解决工作忙碌的办法。相反,人们在普通生活条件的加强中和对形势的任意加重中寻找一种逃避:更加远离自然,更加靠近人造物,更加靠近抽象,更加靠近整体的污染,包括工作压力,拼命努力,高度集中,单调乏味,这些都远远高于平均值——这就是大众消遣的理想。没有人想到要摆脱这种异化,而是一味沉溺其中直到入迷。这就是假期。晒黑身体扮演着超自然的证据,即他们接受了这种正常生活的条件。当她跳了一夜舞,与凌晨五点的时候睡到我的身边,这是一段美妙的时刻。我假装睡觉,她是知道的,在她的身体里还回荡着晚会之夜的回声,现在静静地躺在我的身旁,可是晚会的音乐还在她体内继续爆发。被单下一冷一热,处于她那疲倦的、因灯光和运动而过度兴奋的身体和我的身体之间。而我的身体很卑微,一动不动,用我那微温的身子吸引着她。某种嫉妒感加重了这种奇特的并列:一个身体跳过舞,另一个身体睡过觉。但是,一个身体的表面电荷消失在另一个身体的梦想深处。相反的情形也很美,当我回到家,躺在她熟睡的身体旁边。庆典的兴奋熄灭在另一个人的热量中,熄灭在他那同谋般的寂静中,就像夏末的沙滩上的寂静,阳光还很温暖,但已经无人享受它。在自己面前,需要有无限的时间开始思考,需要有无穷的能量做出一个最小的决定。世界的密度在增加。大量毫无用处的企业让人震惊。必须放置许多的东西才能平衡一架不稳定的天平。人们再也不能消失。人们会在完全的优柔寡断中死亡。这些速度的时代中冷漠的狂热。正像人们通过冷冻饮料以避免分子的加速那样,必须借助对忧愁的制动来暂时忘却人造的欣喜。在身体和思想之前确实存在一种游戏。身体越是显得虚弱,器官的衰弱就越是明显,或者说这台机器就越是破旧,因此思想也就变得越发自由和铤而走险。思想本身也具有一种永远年轻的性质,它与青壮年期没有丝毫的关系。思想并不依靠健康或活力而活着,而是依靠冷静和自负,而身体的衰弱会激发这种冷静和自负。睡梦给各式各样的人一种印象,即它完全拥有他们所寻求的东西。对机敏的人来说有机敏;对真诚的人来说有真诚;对粗暴的人来说有粗暴;对狡诈的人来说有狡诈;对残忍的人来说有残忍。总之你应有尽有。这是激情的血浆,能够在任何系统中循环。一位女士在电话亭里度过了圣诞节的整个白天,却没给任何人打电话。如果有人来,她就离开,然后又回到电话亭。也没有任何人给她打电话,但在街道的一扇窗户上,有一个人整天在观察着她,也许是因为无事可做。这就是圣诞节综合征。幸运事物的巧合是幸运的。但是,有害事物的巧合也是幸运的。任何巧合都是幸运的,因为巧合给精神提供了一种精神的快乐。况且,最让人满意的幸福莫过于由巧合构成的快乐。否则,幸运是否真是一种快乐呢?语言学恐慌:笑话。语言细胞那没有控制的分杈。细胞的恐慌:癌症。对任何范畴的秩序不服从的兽性的微弱愿望。生命的符号:嘴唇的湿润。这就是人们对临终者所做的事情:给他们沾湿嘴唇,为的是让他们不感觉到已经死亡。嘴唇上的水带来的快乐已经超过了饮水的快乐。正如《古兰经》上所说,嘴唇是我们的源泉。触摸嘴唇的享受,嘴唇的永久运动。只有嘴唇的湿润才是爱情的符号,而嘴唇的干燥则是冷漠和死亡的符号。不再眨眼的目光,它也显示出死亡的固定性。不过,眼睛也不能眨得过多,嘴唇也不应该过分湿润。那是我们爱情平衡的脆弱符号。医治我们自己的悲伤是件很困难的事,因为我们就是这种悲伤的同谋。要医治他人的悲伤同样也是很困难的事,因为我们也是悲伤的俘虏。我的洗脸池堵了。我倒进了大量的用热水化开的烧碱结晶。在下水管里,诱导剂和去污剂跟半透明的有机碎屑的凝聚团块进行着一场殊死的搏斗。猛烈的喷溅,硫化物射精似的喷出,证明了浓痰、头发及排泄物的抵抗,这些污秽物随着手淫者的卫生强度而日渐积聚。突然,一下子全部清空,含硫化物的水就像是被一种超凡的速度抽吸着,流向地球的中心。生活可以继续下去。身体变得越来越重,变得一天比一天稠密,不知不觉地,也几乎不改变重量和外形。身体承载着一个死的重量,并且累加到活人的有效重量上。这就像是身体的伸缩性抛弃了身体,让位给了引力的力量。身体远离了舞蹈,却靠近了质量。它远离了初始的运动,却接近了死亡。如果你说:我爱你,你开始爱的就已经是语言了,因此,这就已经是一种感情破裂和不忠的形式。地铁。一个男人登上地铁——通过自己的目光、手势和动作,他占据了一个空间并且保护着这个空间。从那时起,他就根据相邻和相近的分子的游戏来调节自己的游戏。他变成了生理压力的中心,他微微感觉到振动,感觉到敌意的或友好的流露,做好了面对恐慌的准备。他因为害怕而自我对接。他用一种计算好的冷漠遍布全身的神经,将自己包裹在表面的幻想中,这种幻想仅仅是为了与其他人保持一定的距离。他什么都不解读,他自我保护着不受所有目光的交叉火焰的攻击,并将自己的目光放在非交叉的反面位置,用这样的目光盯住车厢的后部,直到这种目光的轻盈使他人在自己的睡眠中移动为止。当车身加速或制动时,所有的身体都被甩向同一个方向,就像同时改变游动方向的鱼群一样。地铁的海底式的神奇的嗜眠症,毛细管系统的自我防卫,模糊思想的残酷游戏——等待着菲岱布-查里涅地铁站的到来。离你而去的事物的速度,那些突然以疯狂的速度离你而去的事物,它们天生就有一种排斥力,如同肥皂从你手中滑落,掉在浴缸里那样。在喷泉的青绿色的水的附近,那个卖首饰的女人的雪青色的眼睛。傍晚时分特雷•斯卡里饭店的冰激凌。孩子们拿着银白色的气球。母亲们穿着袒胸露背的衣服,负担着她们家庭的沉重的愿望。兄弟姊妹在爱情的面具下相互拥抱。乱伦的城市,坐落在大教堂和方尖碑之中。建筑的样式本身也蕴涵着乱伦情调,那些圆柱环抱在一起,呈螺旋状朝着天国和人间乐园的性高潮扶摇直上。在对自己生活的漠不关心中有一种特别的优雅,承认这种对生活的漠然则令人感动,只要有人稍微温柔地告诉你:我不能够爱你,而不是跟你说:我爱你,带着这句陈述所特有的虚假性。某些女人的爱是与对自身的烦恼成正比的,对于这种女人,尤其不要让她们摆脱烦恼。然而在真正的冷漠和虚假的冷漠之间还是有很大的区别:唯有真正的冷漠令我们感动。不过这种冷漠实在太少,几乎和美丽或疯狂一样稀少。我发现,在没有动过的玻璃窗上,即十年来从来没有清洗的痕迹,上面的污垢和灰尘还没有超过一毫米的厚度。实际上并不比在岩壁上,在相同的时期内,风吹雨打剥蚀掉的更多。风化和沉积一样,都具有梦幻般的缓慢速度。由于不断地谈论某些事情,这些事情最后会在你的生活中物质化:仿真、诱惑、可逆性、冷漠。生活逐渐成为上述这些事物的组装物,处于一个由女人、概念、梦想和旅行构成的浮动的循环之中。于是,写作最终会先于生活,并且决定生活。生活最终会适应于一个首先就很潇洒的符号。这无疑是那么多人害怕写作的原因。性事这个词本身便是一种外科手术(F•乔治)。它通过其可操作的指示对身体进行阉割。交际这个词本身也是这样,不一而足。这是一种独身的机械装置,它绝对能够进行单性繁殖(事物的最后状态)。任何东西都不能与大饭店的钢琴演奏者的孤独相比。在他的周围,只有鸡尾酒会和社交活动的喧闹声,而他呢,弹着他的乐曲比在一个岛屿上还孤独。然而在某一时刻,当他突然停下来时,人们就给他鼓掌了。人们会有一种双重惊讶:这个音乐竟然还有结束的时候,而且人们在听着吗?他在演奏着什么,而且他没有白白地演奏吧?他自己好像也感到愕然。不过他心里明白,掌声仅仅是因为音乐停止了才爆发出来,而这些疯狂的人们只是意识到了音乐的停止,就像他们意识到糖块在他们杯子里溶化一样。所以他就像秃头歌女那样,赶快又重新弹奏他的乐曲。人们只能在强烈的光线下,在透明度高的日子,或者在铅灰色的天气下才能拍出好照片。色彩会在这两种情况下显现出来,或是耀眼的光线,或是渐渐地消隐。同样,人们只能在完全的彻悟中或在深深的忧郁中才能写出好文章。
  •     孔亚雷/文(原载《东方早报》)(还没来得及读。先转贴过来,未经亚雷兄同意,道个歉先)  波德里亚的《冷记忆》更像一叠以书的形式出现的私人笔记本,随意而放松,不带任何目的和责任地四处游荡,谈论女人、美国、南极洲、色情电影、梦、迈克尔·杰克逊、玫瑰、天主教、猫、阿尔法·罗密欧跑车……就像爱丽丝不断有各种奇遇一样,他也不断记录下自己那些奇遇般的句子。  “我是真实的!”爱丽丝说着就哭了起来。  “假的就是假的,哭也没办法变成真的。”特威度迪说,“再说,也没什么好哭的。”  “如果我不是真实的,我就不会哭了。”爱丽丝破涕为笑,她感觉这一切都很荒谬。  “我想你不会以为那些是真眼泪吧?” 特威度迪用十分轻蔑的口气打断了她。  这是《爱丽丝镜中奇遇记》里的一段对话。我正在读波德里亚的《冷记忆》,所以这段话很自然地让我想起了他那著名的“幻觉理论”:这个世界的一切都不是真实的,都是某种超仿真的拟像,一切——无论是爱、战争、生命,还是大海、冰镇啤酒、托尔斯泰——都是幻觉。而这又让我想到了《黑客帝国》(事实上,你很难不想到):“救世主”尼奥显然就是一个未来版的爱丽丝。他突然发现自己身处的世界是由一台超级计算机——也就是所谓的“母体”MATRIX——控制的虚拟图像(爱丽丝进入镜中世界),于是,为了摆脱机器的控制,寻找真实的世界,他展开了历险之旅(我是真实的!)。而当他终于找到了MATRIX的“系统设计师”,对方却告诉他这一切——包括他的历险,甚至他自己本身——都只是另一个更庞大的程序的一部分(我想你不会以为那些是真眼泪吧?)。然而,众所周知,《黑客帝国》故事的灵感源头不是爱丽丝,而是波德里亚。导演沃卓斯基兄弟是波德里亚的超级粉丝(他们要求演员在看剧本之前先去看波德里亚的书),在电影里他们用一个细节向波德里亚做了小小的致敬:主人公尼奥手里拿着一本波德里亚的著作,《仿真与拟像》。据说他们甚至曾经邀请波德里亚出演电影中“系统设计师”的角色,但——很遗憾——被礼貌地拒绝了。    如果波德里亚接受了沃卓斯基兄弟的邀请,那么他就又多了一个身份:演员。正如斯特恩斯所说的,“波德里亚永远不会得到确认。这就是他的诱惑。”这个1929年出生于法国兰斯一个普通公务员家庭,2006年死于巴黎一间普通公寓的男人,一生都在难以确认的各种身份间游移不定。当然,他是哲学家,但很多时候哲学家这个称号对他而言似乎过于严肃,也过于无趣。毫无疑问,他是作家, 但仅仅称他为作家似乎又显得太轻浮(再说,在法国,又有谁不是作家呢?)。他是个大学学者,但最终却连教授也没当上。他是个社会学家,但早早就脱离了社会前线。他甚至还是个摄影家(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他在世界各地举办了一系列独具风格的摄影展)。他自称是“知识的恐怖主义者”(多么抽象的身份!),要用“理论的暴力”去攻击原有的哲学体系。而在他的笔记式回忆录《冷记忆2》中,他则将自己描述为“二十岁时是荒诞玄学家——三十岁时是境遇主义者——四十岁时是乌托邦主义者——五十岁时是横跨各界面——六十岁时是病毒和转喻——这就是我的历史。”  这是典型的波德里亚式的自我总结。暧昧,含糊不清,有一种冷淡的诱惑,一种低调的卖弄。在波德里亚那里,悖论不是例外,而是真理。也许我们可以把斯特恩斯的话修改一下:波德里亚永远不想得到确认。这就是他的诱惑。这就是时代的诱惑:这个时代也不想得到确认。从某种意义上,波德里亚可以说是这个时代的哲学代言人。虚拟。碎片。多样化。混乱。游戏。物质至上。这些是波德里亚的关键词,同时——很显然——也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关键词。  不过,波德里亚哲学理论的核心内容其实并不新鲜。客体世界对于主体的侵入,客体世界权力的不断增长和主体权力的逐渐枯萎,这只是一个人类古老主题的新说法。这个古老的主题就是对自我——作为主体的自我——的迷惑和追寻。我是谁?我为什么在这里?我与这个世界到底是什么关系?从《奥德赛》到《爱丽丝镜中奇遇记》,从博尔赫斯到村上春树到保罗·奥斯特,我们从未停止过对这个主题的挖掘(即使明知根本不可能有结果)。甚至早在1921年,罗素就在《心的分析》里写道:“世界可能在几分钟之前被创造,但却拥有记得虚拟往事的人类。”然而,随着互联网和媒体的飞速发展,随着全球化情不自禁的到来,是波德里亚将这一古老主题推向了极致,他宣称客体已经彻底战胜了主体,所谓的自我已经消亡,人类已经或终将完全生活在客体的统治之下。《黑客帝国》则将波德里亚的观点做了最有效的传播。电影里有一句广为流传的台词,抵抗军首领孟菲斯带着尼奥参观不受MATRIX控制的芝加哥废墟时说:“欢迎来到真实的荒漠。”我们可以把这句话套用在波德里亚身上,但跟孟菲斯正好相反,和沃卓斯基兄弟邀请他扮演的那位“系统设计师”一样,他对所谓“真实的荒漠”毫无兴趣(因为真实根本就不存在),他只关注——也只能关注——这个虚拟的冷酷仙境。他,他所有的著作(甚至包括他的摄影作品)似乎都在对我们说:“欢迎来到冷酷仙境。”    如果我们把波德里亚那些理论性的代表作,比如《象征交换与死亡》、《完美的罪行》、《仿真与拟像》等,看成是在向我们阐释“冷酷仙境是怎样形成的”,“为什么我们要——并且不得不——来到冷酷仙境”,那么他的系列回忆录《冷回忆》(1-5)就是他在这个冷酷仙境里兴之所至的漫游——就像爱丽丝那样。这使《冷记忆》在波德里亚的作品里显得相当特别。实际上,较之一套书(一共有五本),它们更像一叠以书的形式出现的私人笔记本。打着“回忆录”的旗号,波德里亚似乎惬意地彻底放弃了理论性著作中不可缺少的主题和系统性,他随意而放松,不带任何目的和责任地四处游荡,他谈论女人、美国、南极洲、色情电影、梦、迈克尔·杰克逊、玫瑰、天主教、猫、阿尔法·罗密欧跑车……他摘引、转述、编造、比喻、胡思乱想、自言自语……就像爱丽丝不断有各种奇遇一样,他也不断记录下自己那些奇遇般的句子。  他提到雪:日常的经验就像雪花那样落下。它是非物质的,晶体的,微型的,它掩埋了所有凹凸之处。它消除了声音,吸收了思想和事件的共鸣,风有时也会以意外的强度将经验驱散。  他谈到语言:空间就是让一切不位于同一个地方的东西。语言就是让一切不意味同一样东西的东西。  他发出奇妙的感慨:要是能从侧面观看太阳,那会是多么美妙的事啊!  他把思考和性连接起来:笛卡儿自己承认,每天只思考两三分钟。剩余时间,他骑马,生活。而每天思考十四小时的现代思想家们,又是些什么人呢?正如巴特在谈论性的时候所言,在日本,性只表现在性事中,其他任何地方都没有,而在美国,却是哪里都有性,只是性事中没有性。因此,我们也可以对思想做出如下评价:在笛卡儿那里,思想存在于思考中,其他任何地方都没有,而在现代世界中,思想无处不在,就是思考中没有。  他描述水:水,本身是肃静的,却只期盼着发出声音。水本身是静止的,却只期待着流动。  正如你所看到的,我必须抑制自己继续引用这些句子的欲望——它们太迷人了。这些懒散的段落短的只有一句,最长也不超过一页。它们像格言,又不是格言。它们像玩笑,又不是玩笑。它们像诗,又不是诗。它们好像说出了什么,又好像什么都没说。它们既合理又荒谬,既疯狂又清醒,既认真又无聊。它们闪烁着,星星点点,仿佛一面碎成无数片的镜子,你已经不可能指望它们拼凑出什么完整的镜像。它们一如既往地那么波德里亚,一如既往地展示着波德里亚对于碎片美学的爱好。它们给人一种感觉:要么是这个世界本身早就已经碎了,要么是波德里亚刚刚把它打碎了。  在评论小说家卡内蒂时,他说:“令我激动的不是他作品的整体,而是其中的一些部分。这部分就像是语言短暂命运的一个核心,一种发出片刻光芒然后就消失的致命粒子。同时,它使得即时转变观点、幽默和激情成为可能。”这段话难道不是更适用于他的《冷记忆》吗?而在谈到自己的另一本著作《致命的策略》时,他说:“你几乎可以将每一段都变成一本书……我想把事情简化……去掉一些东西……在空间之中产生真空,这样就会发生碰撞和短路。”  是的,你几乎可以将下面的这一段变成一本书。  当她跳了一夜舞,于凌晨五点的时候睡到我的身边,这是一段美妙的时刻。我假装睡觉,她是知道的,在她的身体里还回荡着晚会之夜的回声,现在静静地躺在我的身旁,可是晚会的音乐还在她体内继续爆发。被单下面一冷一热,处于她那疲倦的、因灯光和运动而过度兴奋的身体和我的身体之间。而我的身体很卑微,一动不动,用我那微温的身子吸引着她。某种嫉妒感加重了这种奇特的并列:一个身体跳过舞,另一个身体睡过觉。但是,一个身体的表面电荷消失在另一个身体的梦的深处。相反的情形也很美,当我回到家,躺在她熟睡的身体旁边。庆典的兴奋熄灭在另一个人的热量中,熄灭在她那同谋般的寂静中,就像夏末的沙滩上的寂静,阳光还很温暖,但已经无人享用。  是的,这几乎就是一本小说。或者,你甚至可以说,这就是一本小说。通过一种松散的形式,却达到了一种奇异的密度。这让我想起他的同胞,法国新小说的主将之一让·艾什诺兹。J. P. 芒谢特在一封写给艾什诺兹的信中说:“在你的《切罗基》里,除了大量的离奇古怪的谜语互相掺杂在一起之外,真正的神秘之处就是它站得稳,令人着迷,而且好笑。可是我们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和所有的当代小说一样,它都是用边角碎料拼凑出来的。”或许,这正是为什么波德里亚似乎在当代小说家和艺术家那里更受欢迎、更受追捧的原因:因为他的风格超越——或者说覆盖——了他的观点。(在一次采访中他高兴地说:“我的语言形式几乎比我用这语言表达的内容更为重要……这不是观点的问题——早已经存在太多的观点了!”)和那些对他哲学观点的混乱和破碎大肆攻击的哲学家不一样,这个时代的小说家和艺术家看重的不是观点,而是风格。事实上,只要我们稍加观察就会发现,如今这个世界根本就不需要观点。观点就像真实荒漠里的废墟。而在这个后现代的冷酷仙境里,风格几乎就是一切。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冷记忆》不仅是波德里亚可读性最强的作品,同时也是他最重要的作品。《冷记忆》里快照式的段落,与他色彩鲜艳、构图独特、充满奇异感的摄影作品形成了一种对位和呼应,奇妙的是,这些理论的边角料似乎比他的理论站得更稳,更令人着迷,更波德里亚化。它们那冷漠的温柔,那充满自我感的雪、笔记本和汽车,那被折射的无数冷酷仙境的破碎镜片,那爱丽丝般的忧郁的好奇……以至于到最后,“波德里亚”这个词让我们直接想到的更接近于一种颜色,一种氛围,一种笑容,而不是一种哲学。    我看了好几遍《冷记忆》。但我觉得我似乎永远不可能把它们真正看完。因为你可以从任意一页开始,从任意一页结束。你可以看一小时,也可以看一分钟。但始终留在我脑海里的,是《冷记忆2》里第56页的一段话,或者说,是一幅图像(一幅虚拟图像)。它提醒我,不管这一切是真实的还是虚假的,不管我们到底有没有真正的自我,我们都只能在这个有早晨、下午和夜晚的世界里继续活下去。它就像一个有迈尔·戴维斯的爵士乐伴奏的电影长镜头:  确实,早晨的时光是最美的。然后,便是烟雾,下午是呆滞的情绪。傍晚时分,华灯初上,又显出大楼紫色的身影。■
  •     人们只能在强烈的光线下,在透明度高的日子,或是在铅灰色的天气下才能拍出好照片,色彩会在这两种情况下显现出来,或是耀眼的光线,或是渐渐的消隐,同样,人们只能在完全的彻悟中或是深深的忧郁中才能写出好文章。

精彩短评 (总计71条)

  •     有些话读起来很绕,是翻译的问题还是我的问题呢?
  •     神经质老头的碎碎念
  •     充满想像力的思想碎片
  •     封皮略微有点灰,不过一点不碍事
  •     我喜欢用睿智来形容作者大人
    每段文字不多 但多有触动和收获
  •     思想家让 波德里亚的微博,很多话我无法解码,看懂了的还是很有趣。
  •     读这个比刷什么微博朋友圈有意思多了。偷窥智者的头脑。
  •     读冷记忆真的太像在读波德里亚本人的微博了。我也见过不少人的微博里写满了好句子,但他们会将之集合出版吗?现代社会让一些东西廉价化,是不是这样
  •     太需要时间
  •     就是我看不大懂,很催眠
  •     秋冬抑郁时节反复看
  •     小书买在秋叶纷飞的季节,捧在手中看了一个冬天,起初作者纷繁杂乱的写作手法让我手忙脚乱,不过,当夜深人静的时候,细细品味书中的文字,你会发现他们就像是纷飞的雪花,凌乱而不是美丽,不过也得承认,东西方人的思维是有相异的地方的,加上本身的生活阅历的不同,或许这本书对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意义,于我来讲,我更喜欢把它当作入睡前的安眠曲,让我摆脱工作之后的烦恼,享受片刻的宁静。
  •     当初是受到这本书的影响,我才开始记录自己的胡思乱想。
  •     建议大家夏天买来放在床边做个凉飕飕的美梦仿佛作者来到哪里哪里就凝结成了一座冰雕任由自由彻底的观看可是优雅犀利的眼神无可阻挡了摧毁了它们于是来不及尖叫便尘封在了记忆里。
  •     “鲍德里亚微博集”。鲍德里亚可以算是西方“公知”的典型了,虽然他的整个后现代理论我很感兴趣,但是有些“海湾战争没有发生过的”过激言论引起了不小的批评风潮,或许这就是学者与大众无法理解的代表吧
  •     一种空间的敏捷动作:猫w十三点钟到了,这还是一点钟。一些相互嫉妒的概念 这是无足轻重的恐怖体系,塞满粘稠的忧郁…诺言和直觉
  •     Is there anything more beautiful in the world?
  •     值得购入哈。。。我喜欢看这样的片段集。。。。
  •     摘抄大法好!很多句子还不完全懂,断片集的东西需要一次一次看。
  •     喜欢这种 片断的书

    随手翻起 随手放下
  •     我想这是一本要对作者的其它作品有过了解的人才能看懂的书吧,反正我看得似懂非懂的~
  •     一个思想仅仅是不够的 还要穿越它
  •     请说我看不懂这一系列。但我却说连我都能写出来这些哲思片段
  •     无意在图书馆看到 被名字所吸引 来不及翻看就借走了 看了一些之后 发现自己境界不够吧 看不懂 作者的表达也不知道是不是翻译的缘故 总感觉故意用些隐涩难懂的词 不甚理解 正如书名般冷
  •     不轻松..不能读太多..有的不懂可能是译作的缘故
  •     窝也不知道他在写什么但是好吊啊
  •     再次印证没有对话没有情节的书还是别看了。讲道理有什么用。
  •     lulu说又扯淡又好看啊真是的
  •     太高深了……
  •     好像看不懂
  •     读不下去,我太年轻了
  •     语录真的让人很难懂。知识界的恐怖分子
  •     我去过法国,并以巴黎法国为中心,去了其四周的国家蜻蜓点水式的,并在当在土地上撒上一滩尿液完成“到此一游”游览计划;去了到了宾馆自然要打开电视,尽管不知所云,也还是比看风景还认真观摩一番各国的电视节目主持人的风采。欧洲八国游,大多是当年侵略我们老祖的国家。觉得当年我们的老祖竟然给这些弹丸小国打得屁滚尿流,实在匪夷所思。但惟独法国电视电视栏目的主持人的风格让我留下了可畏的印象,虽然听不懂法兰西人们的最自豪,最骄傲的贵族语言,但他们凭着这一份自己给予自己的高贵语言,嘴唇喋喋不休,话锋灼灼逼人,犀利,凌厉得让人肾虚,法国主持人在使用其高贵的语言的同时,针砭时弊,插科打诨,展示出他们的思想的开放,国家的开明。让·-正式在这样的国土里,展开他们DNA祖传就有喋喋不休的本能,在这本能下他对社会的针黹,真知,有其了不起的悟性解读,他短而短暂的文句记录着他的思想的火花,做出对社会,对人类,对人性的试探性的分析发言和最后独断的总结。我用安妮宝贝的对文字的认识来总结他的言行思想,也许对他不敬之嫌,但他的言行给我带来两种感受。正如安妮跟他的M谈话总结的一样:每个人的文字,不外乎是两种结果:一种写出人人想说,人人所想的心声,让人又了共鸣;另一种,是写出他人没法想到,却让人意外意料的文字,让人大开视野,大开情怀拥抱它,这是心灵的共颤。用回广告人的话来说,一种是击中消费者心理,引起共鸣,产生好感,准备行动购买,一种广告是意料之外的空间,有着启示智慧的灵动,将终生潜移默化受其影响而不觉。《冷1》文行里两者兼有。让·--这只有着尖锐思想却用着温和言语的高卢公鸡,为他的社会打鸣。
  •     在先锋书店闲着翻了翻 书不厚 里面很多有趣的言论。
  •     神游的读物都没有发挥最基本的作用。差评
  •     波德里亚初接触,还不错...
  •     灵光的闪现,思想的断片,每个人都有这种札记体的写作,隐秘的思想,赤裸的呈现。
  •     这译文看不下去啊。有机会还是找英文版来看吧。
  •     冷峻,理智
  •     是被书名吸引来看的,不得不说这是一本治愈失眠的好书,看得我几度睡着。现在还不太看得懂,以后还会再看。一些片段很精彩。
  •     辗转数日,终于5本冷记忆都到了,兴奋中。好好阅读,好好思考。
  •     对于这种破碎的片段式集锦消化不能 对现在的我意义也有限
  •     波德里亚一向无法给我良好阅读体验,一会儿这儿一会儿那儿的……一定是我太智硬了。就好像混乱在混乱的碎片里,比消费社会还晦涩,不过再难懂还是要继续ಠ_ಠ
  •     包装还不错,印刷也不错,关键是内容好~
  •     碎片化的思想才最真实,碎片化的文本才能最反映真实。
  •     冷记忆有好几本。曾在书城和网上看过一些。。还不错。。
  •     断章什么的稀里哗啦懒得再看
  •     非常非常喜欢 碎片阅读也完全可以
  •     冷记忆实际上并不好读,都是断章,无所从来,亦无所从去。思绪常常还未开始,就已经结束,就跟书名一样,冷。但不得不说这是非常好的书。它比佩索阿的惶然录还要琐碎,而蕴含的内容却要厚重得多,我断断续续读了好多年这才读完。
  •     看不懂的地方依然看不懂,看懂的地方十分有趣。
  •     我估计他是翻译的不好~大部分都不知所云~
  •     帮人买的,书的质量很好,很有质量纸张也很好。内容我本人是没有看的,听反馈意见说还不错,值得一看。但是如果不喜欢这类作品的还是不要购买,较生涩枯燥。以上仅代表个人观点
  •     随笔的形式比较好读,有一些写的比较精彩,有些则晦涩难懂。
  •     零散,不过在思维上有些借鉴价值。
  •     我觉得适合坐高铁,坐飞机的时候读,仅此而已。
  •     喜欢
  •     很机灵,很虚无,但不够深刻。相比更喜欢他的摄影
  •     不懂 只隐约记得粉状的水加水得到水
  •     当人们不再拥有影子的时候,如何从影子身上跳过去
  •     还有四本。
  •     鲍德里亚才气大发。。启发良多
  •     鲍德里亚是研究色情电影的,冷记忆一共五本,由于太贵只买了第一本。通本以性爱哲学为主。可视化的哲学,性爱里的浪人。
  •     翻译减分 有些语句确实迷人 但是作为微博集实在是不够小巧便携/smile
  •     真正的「思想碎片」。段落,句子,甚至语词都是破碎的。这些碎片透露着一种隐喻式的深邃。没有读出太多的忧郁气质,反倒是享乐主义的色彩更多些。
  •     我是在去丽江的火车上读的它。从湖南到昆明再到大理然后到丽江。整个列车的旅途中无聊时就拿出来转移注意力。没有从头至尾地读。是随手翻到哪里就从哪里读起。所以读得多的句子会有重复看了五次以上。但是看得少的也会有一两次。对于文字本身。没有特别多的印象。只是当有些句子读到时会有那种说中了某些你道不明的东西。而有些本来你没发现的然后在这里看到了也会让你有种心里悸动的感觉。现在离旅行那段时间也有一个多月了。对于书里面的东西所剩的记忆几乎没有了。只是零星的残留这一些感觉上的影子。
  •     鲍德里亚晚期作品,很晦涩,不过还是觉得很过瘾。
  •     是谶语,是晕眩,是先知,是经卷,是左眼凝视着右眼,是右耳倾听着左耳。你以为自己从只言片语中得以彻悟,却仅仅是在这个冷漠的夜里跪拜的更加虔诚。
  •     碎片式的随笔 适合冬天窝被窝里 不用太走心 看书时总在等一个的回复 沉默是永恒的诱惑
  •     没看完,但是有些句子非常好。
  •     2014.5.21
  •     读的很快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