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们的书

出版社:南海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14-1
ISBN:9787544268318
作者:(英)A.S.拜厄特
页数:752页

作者简介

2009年布克奖五部决选作品之一
华盛顿邮报年度图书
如果你把《孩子们的书》埋在地下几英寸,它会开始发芽——这本书就是这样生机勃勃、强而有力。——奥普拉
这是一本黑暗的小说,对人性不留情面的认知和对人的完满性的清醒分析推动着故事的发展。——《卫报》
--------------------------------
内容简介:
如田园诗 般开始,如在地狱般结束。
1895年6月的一天,伦敦亲王博物馆,珍稀金属制品专管员凯恩的儿子朱利安和童话作家奥丽芙的儿子汤姆盯上了一个守在玻璃柜前画速写的邋遢少年,跟踪他进入了博物馆迷宫般的地下室……
托德福莱特。田园,阳光,森林,迷人的童话作家和她风流倜傥、富有才华的丈夫,一群自由奔跑的孩子。绚烂如烟花、艺术名流云集的仲夏节派对。
帕彻斯庄园。破败,空旷,包围在沼泽地当中。暴躁阴郁的陶艺大师和他美丽但总是心不在焉的妻子。沉默的大女儿、时常裸身梦游的小女儿,以及急于摆脱家庭的儿子。
维多利亚-爱德华时代的两个艺术家庭。被艺术吞噬的艺术家以及他们的孩子。包围着他们的是陶艺、童话、木偶戏,无政府主义、费边社、社会主义、自然主义、性解放、女性选举权,直至一战悄然降临,收走了一切繁华、精致、温馨,还有那些不能言说的苦痛。

内容概要

A.S.拜厄特,英国著名女作家、文学评论家。1936年8月24日出生于谢菲尔德。先后毕业于剑桥大学、牛津大学,1972年起在伦敦大学学院教授英语文学。1983年辞去教职专事写作,同年成为英国皇家文学协会会员。1990年,获颁大英帝国司令勋章。1999年,获颁大英帝国女爵 士勋章。
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占有》《天使与昆虫》《传记作家的故事》《孩子们的书》等,以及《蜜糖》《马蒂斯故事》等多部短篇小说集。1990年出版的代表作《占有》荣获布克奖。2009年出版《孩子们的书》。


 孩子们的书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6条)

  •     葱郁的森林边上,美丽的托德福莱特庄园里,大儿子正在准备考剑桥,大女儿长大了想做医生,二女儿说要当妈妈,小女儿说要做巫婆,表妹说要研究童话……庄园女主人、童话作家奥丽芙则在屋子里埋头写着童话,她要给每个孩子都写一本没有尽头的童话。他风流倜傥的丈夫正打算辞去银行里满是铜臭的工作,做一个针砭时弊的专栏作家。他们那些富有才华的朋友随时会来造访。仲夏节的夜晚绚烂如烟花,名流云集。这是白天的故事。黑夜的故事不动声色地隐藏其中。伊甸园里的亚当和夏娃同时也是草地上的两条蛇。岁月倏忽,金色童话终究破碎成灰,昔日热闹的庄园在芳草萋萋中寂寥败落,那些怀揣美丽梦想的孩子们不知去了哪里。一首田园诗结束在地狱深处。拜厄特的书常常看起来像是一株挂满了故事的树。以上是树干。至于那树枝上,有我们的女主角童话作家在,书里奢侈地散落着各种风格迥异的童话;女主角的朋友中不乏鼎鼎大名之辈,史书中那些被标了生卒年供起来的名字在书里显现为活生生的存在,在你意想不到的地方以你意向不到的模样蹦出来,令你目瞪口呆;而我们的配角们在他们自己的故事里也是光彩夺目的主角,假如你乐意驻足,随时有幽深曲折的通道为你开启。有人说拜厄特总喜欢显摆她的无所不能,能写长诗,也能写童话,能写短篇,也能写大部头,还了解无数文学史、艺术史、思想史上的轶事八卦;但是作为读者,在冬日里抱着塞满了好料的七百多页的大部头,想必会觉得很富有很幸福吧。
  •     2012年的时候,A.S.拜厄特来过一次上海,和王安忆在外滩圆明园路的一座老式洋房里有过一次公开的对谈。除去各自的名声之外,这两位著作等身的女作家在小说美学观上的确也有诸多共鸣,可惜的是,她们那一次难得的相遇,最终却只被一个相当无趣的关于女性写作的话题所裹挟。她们都反对所谓的“艺术创造”,也对“灵感说”都不屑一顾,她们都认为艺术作品是被一点一滴制造或构造出来的,像《孩子们的书》里被着力描写的陶罐制作,或者像《天香》里三代女人心血浸染的绣画工艺。她们对于细节都深度迷恋,为达到精确不惜繁复,同时在语言上也都极力锻造,不只是作为自我表达,而是相信语言的确可以表明事物,或者说语言本身就是事物一种。《占有》和《孩子们的书》里对维多利亚时期文化的精确再现,首先表征为对维多利亚时期语言和文法的重构,而《天香》的叙述语言,明显也体现为对明清白话声色气息的致敬与改造。她们都想写出一个世界,但也正是在这一点上可以看见她们的不同。对王安忆来讲,她最终是要写出一个作家的“心灵世界”,写出她所认为的“生活应该是怎么样的”;而拜厄特更倾向于写出一个“读者似乎可以栖居其中的物质的世界”。《孩子们的书》落墨于被雷蒙•威廉斯称为“中间时期”的历史阶段,从19世纪80年代至20世纪10年代。所谓“维多利亚时代的”道德气质行将终结,英国出现了一些新人,他们出生于田园诗般的千禧年氛围中,浸淫于罗斯金、威廉•莫里斯的遗风余韵之中,被鼓励追求某种由艺术和劳作共同铸就的、更为完整与自由的人性,并在短促却安宁的爱德华时代进入青春期,还没来得及探索成长,一切理想与热情就迅速夭折于一战的腥风血雨之中。这是在艺术、理性、自由与费边主义的滋养下长大,具有无限可能性,却转瞬间被战火无情毁灭的一代人,或者更确切地说,一代的孩子们。与此相关,在这段世纪之交的文化思想中,拜厄特还敏锐地觉察到一种对于“儿童”的普遍崇拜,这是被《爱丽丝漫游奇境记》和安德鲁•朗格《蓝色童话书》熏染过的时代,也是诞生吉卜林《丛林之书》、詹姆斯•巴里《彼得•潘》和肯尼斯•格雷厄姆《柳林风声》的时代,是一个夏令营和童子军盛行的时代,人们怀揣对童年的强烈兴趣和怀恋,“每个人都在读本来是写给孩子们看的故事——魔幻故事,探险故事,仍然跟古老大地有联系的半人的故事,会说话的动物、人马、潘神、恶作剧的小妖精的故事”,“这个时代最伟大的作品是儿童文学,这些作品成年人也在阅读”。因此,《孩子们的书》这个书名至少具有两重深意,这是一本讲述那些因为战争永远停止在生命年轻阶段的“英国孩子们”的书;这本书讲述的是一个被“孩子们的书”所滋养浸润的时代。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前提,而不是相反,拜厄特选择让一位写作童书的女作家奥丽芙和她的六个孩子,作为这本小说的核心人物群体。某种程度上,这是一部从《仲夏夜之梦》般的明媚童年开始,却在维尔弗莱德•欧文《将死者圣歌》式的悲怆青春中结束的,宏伟且深邃的长篇著作。批评家经常习惯做的工作,是把对作品的批评转换成对作品主题的寻究、对小说人物的分析,以及对内容梗概的意见;而小说家也常常会顺应批评家的这种欲望,将种种事先想好的寓意编织在文本细节和情节之中,期待批评家前来寻宝的足音。这种小说家与批评家的共谋,每每把小说简化成某种意义的祭品,并且还多是陈腐无趣的意义。很多平庸的小说会屈从于这样的共谋,并轻易地接受被概述的命运,但类似《孩子们的书》这样的著作,会天然地拒绝被如是摆弄,以其庞大的体量,以其百科全书般的丰饶自足。呈现丰富的人物群像和宏大广阔的文化背景,一直是拜厄特在长篇小说里孜孜以求的特质。库切曾就此讥讽过她,“狄更斯小说中的小人物在其微观世界中自成体系, 而拜厄特的人物却毫不客气地出自电话簿……马克•吐温这样说过,当某个美国作家不知道故事如何结尾时,他会把所能见到的一切人物都杀了。当拜厄特不知道下一步应该如何发展时就在舞台上匆忙开启一个新的人物频道”(杨向荣译)。但平心而论,用狄更斯来比判拜厄特,其实是有点不公平的,因为拜厄特并无意向狄更斯一般,用滚滚向前的戏剧化情节来吸引报刊连载小说的读者,拜厄特的文学偶像是乔治•艾略特、巴尔扎克和托尔斯泰。她希望在小说里展现一个丰富而精确的世界,其中的人物关系是因为这个世界丰富和精确程度的递增而变得愈加有趣,而不是相反,不是因为存在一些有趣的人物关系才让这个世界变得丰富和精确。《人间喜剧》和《战争与和平》中,存在无数看似离题却精彩绝伦的叙述,它们都并非单纯的、埃德温•缪尔意义上的戏剧小说或人物小说,它们可以被一再地跳读,同时,也能承受反复地重读。《孩子们的书》同样也是如此。阅读它的感受像是置身一个繁复迷丽的花园,有无数小径交叉,似乎每一条岔路都可以发展成一部单独的著作,但它们就是在某一刻汇聚成一个整体,充满暧昧的过去和模糊的未来,且随着我们的行走,一些地方渐渐亮起来,另一些地方随之又暗下去,而推动我们前行其中的,仅仅是一个个句子。“也许所有的作家都有充满魔力的句子,幻化出自己的力量,这是写作的内在本质。”借着对女主人公奥丽芙写作心路的描述,A.S.拜厄特也在讲述自己对写作的认识,她的笔下同样涌动着充满魔力的句子。“他在鹅卵石上坐下来,感觉暖暖的,开始吃自己带来的面包、奶酪和苹果。他想一定要带块石头回去。从到处是石头的地方带块石头回去,观赏它,赋予它某种形式,某种生命,把人类与没有人性的石头联系起来,这是一种根深蒂固的本能。他不停地捡着石头,然后又扔掉,有时石头上的一块黑斑、一条裂纹、一个钻透的洞孔会让他着迷不已。他拿在手里,端详着,然后又扔掉,再去收集别的。他最终选定的那块——现在他几乎是暴躁了,对这堆丢弃物聚集而成的堤岸感到很焦虑——呈鸡蛋形,上面带着白色脉线,还有几个细小的孔眼,但并没有穿透。那是小生灵、沙地蜘蛛或者细若发丝的蠕虫的藏身之地。他花了大量时间画了不少东西——海甘蓝的叶子,古怪的椰壳,褪色的浮木,只是为了享受观察和学习的乐趣。他不时偷偷地看看海水,看看它是否发生了变化——它永远都在变化着。”这段讲述年轻的陶艺师菲利普去海边写生,类似这样的文字,即便是通过译文,读者也能强烈地感受到其中的曼妙。无数的生灵,慢慢化为尘土,凝固成没有人性的石头,和所谓的历史,又在某一刻,被艺术家重新唤醒,赋予新的形式,找回新的生命。“我想要那些总是会消失不见的东西,”在小说的开头,年轻的女作家奥丽芙去拜访博物馆员普洛斯珀•凯恩,寻求他的帮助,“当然得连着一个故事。它们适合具有某种奇异的特质,比如一件护身符,一面镜子,能照出过去和未来,类似这样的东西。”是的,“想要那些总是会消失不见的东西”,这样精确的物质需要实际上也构成了拜厄特诸多小说的开端,最终,借助故事的形式和力量,她令那些消失不见的孩子们,令那些消失不见的历史,统统得以复活。(《新京报·书评周刊》2014.3.15)
  •     这是我第一次阅读有这么大野心的作者的书。她的书对于阅历很浅见识很少的我来说像一本百科全书,从这本书里我查询到那些文物,那些只在史书,或者肖像上远观的名人,还有那些我目前还不是很想仔细了解的历史,所以也导致这本书的有些地方我看起来有点枯燥。但不妨碍我爱这本书的,就是它呈现给我的我不曾了解的那些妖娆的艺术。看完后不用去翻还能清晰想起的艺术按顺序就是陶瓷、木偶、童话写作,还包括后部分一点伊莫金的银器制作。拜厄特她的这些描写,为我16岁看这个世界的狭窄的目光寻找到了一扇灵巧的窗户,机灵的带我进入她描绘的艺术的世界。所以真的,这个世界就能称之为伊甸园。虽然书中描绘的四个家庭,尤其是托德福莱特和帕彻思庄园这两个地方,在极度脱离现实世界的美好虚幻中都交织着很多于常人而言不正常,扭曲的因素,但丝毫不妨碍在我眼里的美好。因为那些真正的艺术家,他们的思维如此绚丽,如此让我叹服。本尼迪克特·弗鲁德,奥丽芙·威尔伍德,以及菲利普·沃伦,安塞尔·斯特恩和奥古斯特·斯坦宁,有关于他们的艺术创作的部分尤其能带给我惊喜,又尤其是木偶戏《沙人》,和插入的几篇奥丽芙的童话故事,最让我痴迷,完全游弋在那个世界中。这本书对于情感没有那么多的描写诠释,就是通过角色淡淡的语言,一些动作,隐隐约约的透露出来。让我感动的有伊莫金和普洛斯珀·凯恩之间,查尔斯·威尔伍德和艾尔西·沃伦之间,以及菲利普和多萝西之间(他们两人书里真的一点那个意思都没有,但我就是觉得,这两个人即便没有那个意思,做一对永恒的好朋友也让我喜欢)。普洛斯珀发现伊莫金的才华,帮助她独立,帮助她有了自己的艺术创作和事业,伊莫金对他怀着对父辈般崇拜感激的爱情,他们最终能走到一起并有个可爱的孩子,对面对整体而言还是悲惨结局的我来说是莫大的安慰。查尔斯和艾尔西跨越阶级的感情,那句“当你像这样表情焦躁端直肩膀时,我就很爱你”,成为感动我的敲门砖。我最喜欢菲利普和多萝西,一个是天生就觉得,他就该做瓶瓶罐罐,一个是说出口的瞬间就明白,她就是应该做医生,两人都是没有理由的追求着自己想要的。结尾菲利普被炮弹击中送到多萝西处救治,那句“我常说你有一双好手”,让我仿佛在那瞬间看到了菲利普遍布泥巴的脸蛋,听到了这句话清晰的爬进我的耳朵。还有多萝西哭了后对菲利普的回答“有时会哭,太残忍了。真想不到会在一块泥蛋糕中发现老朋友”,让我几乎落泪,也在顷刻间对多萝西,这个成长在飘渺的伊甸园,却无比现实,无比坚韧的女汉子,多了一份柔软的解读。我很感激作者让这两人活着。表达对一个角色不能复制无法撼动的喜爱,那就是汤姆·威尔伍德。你说你永远不想离开托德福莱特,只想永远做个小男孩;你被送到马洛威,受到老生的欺负,你能忍受一切,却不能忍受他烧掉对你而言“一切都因此不同”的故事;你出走了,失踪了,从树房子被多萝西找回,却再无实际目标,四处游荡;压死你的最后一根稻草,就是一直以来对你无比重要的,妈妈单独为你写的童话故事,在没有跟你商量的情况下被改编成木偶戏在剧院演出。你看完演出后走了,本快要到家,却改了路线,选择那些名字是你喜欢的路走,最后来到邓杰内斯,来到弗鲁德走进大海的地方,你脱掉束缚,也走进大海,浪来的时候你没有挣扎。汤姆,现实生活中要是有你,我不会喜欢他,但因为你是在故事里,我就可以毫不避讳的说我喜欢你。因为我也是你这样,我从二年级开始希望自己不要长大,希望时间停滞,希望能永远过着上学玩闹,放学回家有妈妈的热菜热饭,每天有妈妈陪伴,跟妈妈撒娇,捉弄妈妈的生活。我也希望自己能永远不离开家,起码也是,最远到这个小县城的边缘,不要远离我的家,不要远离我童年安宁的生活。我也很不适应学校,我一直忍受的很痛苦,小学几乎看不出来,初中露端倪,高中终于爆发,考试时出逃带来处分,很多出格我自己都无法理解的行为必然的招致老师同学的不喜,最后以高二休学告终。我当然知道我不能选择你的路,因为我的妈妈不会把我和她之间私密的故事当做成就她事业的手段,因为我的妈妈是毫无保留的爱着我,我当然也不会带给她失望。我和你不一样。我会走出去。我会活下去。但是我将永远把你珍藏在内心。最后给作者全书最后一段添汤的温馨描写点无数个赞。“蒸气升上来跟烛烟相会,在微微摇曳的烛光中,所有人的脸庞似乎都显得更加柔和。”PS:尼玛,书里有些地方很明显错别字,还有打错的啊。书这么长可以理解,手抽了打错,但是作为出版的书,还是应该小心吧。

精彩短评 (总计37条)

  •     “我想要那些总是会消失不见的东西,”……“当然得连着一个故事。它们适合具有某种奇异的特质,比如一件护身符,一面镜子,能照出过去和未来,类似这样的东西。”
  •     喜欢汤姆,多萝西,菲利普。喜欢奥丽芙的童话故事,喜欢安塞尔·斯特恩和奥古斯特·斯坦宁的木偶戏,尤其《沙人》。喜欢作者创造的维多利亚时代的这个小世界。
  •     我还依然是个森林里头一个疯狂懦弱的生命,自从,汤姆逝去,一切都不关乎我。我将永远努力抗争,一种世界,一种不整合的世界。
  •     从秋天读到了冬天,好在我是一个肯坚持的人,某种程度上还有点强迫症,开始了就一定要完成
  •     其实相同气质的故事,我们不是没读过——红楼梦,故园风雨后……孩子们在丰饶的精神沃土中挣扎成长,出落成性格各异的大人。时代洪流滚滚而过,他们站在门口回望,才突然意识到童年的终结。我笔力太差,或许说的不好。相信很多人会觉得拜厄特不算是个友好的作者:七百余页的大块头,第三人称叙事占了很大部分而对话略少,还掺杂了各类文艺政治时事,这书确实不好读进去。但就像Possesions一直让我惊艳的最终章一样,拜厄特时不时来一句戳心之语的笔法实在太厉害了,“我常说你有一双好手”,读到这里简直放声大哭。在汤姆的人生落幕之后,感谢作者在三倍速收尾(&碾压生命……)中,写下这个略带微光的尾声。
  •     说实话,读不下去~~~又厚又长......书非借不能读要限于小说了
  •     挺有意思的,买回来快一年才看。一个家庭从兴盛到衰败,诶,怎么有点像红楼梦???
  •     英文读了,so权当中文本读过了吧,因为不想买,冲平装降一星。
  •     《开端》确实是田园诗,但明眼人都看出了文学与艺术背后的阴郁和丑陋。《黄金时代》一章里对人性犀利的洞察让人叹为观止,谎言在精致的艺术品下面蠢蠢欲动。《白银时代》不仅旧谎言伤人,新的骗局,甚至新的幸福,都在伤人,孩子们都在逃离家庭,却不知往何处去。《灰铅时代》里差不多每一段叙述一个战场,无情地切割掉几乎所有男孩的生命,快速、冷酷、绝望,就像战争,它让人来不及悲伤。
  •     还没看完,但是好喜欢啊,有一种克制的美感。说起来我已经两三年没读过长篇的虚构小说了,不知道以前怎么做到一整天待着不动看一本书。我自己觉得很幸运的一点是,95左右的这群人小时候还没web2.0,我们在开始建构自我意识和价值观的时候首先接触到的是书籍,而不是社交网络上的碎片化阅读。
  •     太难读的一本书。作者野心太大,重构一个整整一个维多利亚时代,时间跨度大,人物走马灯样乱串,费边主义、神智主义、女权政治、儿童文学、无政府主义、世博会、东印度公司和战争一锅端成大杂烩
  •     才學一流,陰柔味華麗,智力或可稱是稍欠但無妨,心腸實誠黑白兼備。細節驚艷,總體大好。有段時間沒接觸到這麼喜歡的女作家了。
  •     这是一本黑暗的小说,对人性不留情面的认知和对人的完满性的清醒分析推动着故事的发展。
  •     太长了,结局居然是在战争的背景下匆匆收笔,有点单薄,不过因为全书内容太丰富,所以可以写的东西还是很多的。
  •     这是我读过的两本最厚的书之一(《孩子们的书》752页),另一本《20世纪思想史》930页。巧的是都在寒假,都用了9天,只是相隔6年。看来这些鸿篇巨著只能放在假期了。
  •     内容太丰富了,有点没怎么看懂。。。
  •     很浪漫的一本书,最让我向往的是,大家一起排演莎士比亚的戏剧~
  •     读了一个多月终于读完了,书里信息量太大,比隐之书还不好消化。每一个孩子都是好孩子,每一段感情都很真挚。最后一章描写一战时他们的命运,心都要碎了。
  •     梦一般的青春年少,田园生活,黄金时代 那些喜欢男孩的男人,喜欢的无非是美罢了
  •     高中学校图书馆借的,没怎么看过
  •     被朋友推荐A.S.拜厄特之前,我并不熟悉她。《孩子们的书》这本晚期作品就足以体现,现年已经78岁的这位女勋爵名不虚传。 这本700多页,62.6万字的大部头作品 从微观讲,这本书生动描绘了众多角色,从其身世经历到言谈心理;从宏观讲,这书成为了一副19世纪末英国的全景画卷,时事世情、艺术文化无所不包。 从翻译后的文本都可以看出原作者的文笔有多么华丽。 尽管是虚构类作品,但给读者的好处远不止消遣。
  •     天真与经验之歌。
  •     读到一半才慢慢开始有感觉 我们最终是要长大 渐行渐远 不再陪伴 虽然从来都无意于此 看似完全一样的每一天 悄悄的变了模样
  •     当梦幻童年还未来得及虚度,青涩青春已经悄然而至。张扬妄为还没纵情欢愉,生命已随岁月卷入沉重混浊无情又必经的历史烟尘。经年过往,无人能免,用血泪书写自己的故事,泪光充盈闪烁,洗净双眸,尚如孩童般纯真。
  •     超喜欢。毕业论文就它了。
  •     拖了几个月读完,狂赞。仲夏夜之梦的童话里开始一战地狱诗结束。贯穿始终的童话戏剧艺术植物学和性别文学政治人权每个主题都丰富,全景描写细腻360度无死角投影维多利亚黄金时代英国面貌,独特的诡幻风格。怎么说呢,时光穿梭机般的书,给Byatt大神跪了妥妥地。以及比隐之书好读很多诶。
  •     丰满 绚烂 无情
  •     信息量巨大 历史背景 文学艺术 政治协会 所有小孩都在洪流里主动被动地纠结着自己的立场与道路 最后天真的汤姆什么都不想做选择了离开 最后无情的战争让一切都显得白费 最后贵圈太乱这是一本一点都不适合孩子看的孩子们的书
  •     此书读毕,作者到底想要表达什么的问题一直在脑中萦绕,作者以其深厚的语言功底,犀利的人性洞察,巨大的信息量,维多利亚时代英国的社风民情,写出了生活美如画的的童年,渴望叛逆自由的青春年华,道出了光鲜亮丽背后的丑陋,以及风平浪静下的暗涌,懵懂青春冲动后的代价。直到一场战争夺取了他们的生命和未来,只留下支离破碎的家庭。狂轰乱炸让一切戛然而止趋于平静,就这样以不能言说的痛苦结束。
  •     不紧不慢地编织出的斑斓繁复的童话之网,事件与历史如振动的脚步声们,然后战争撞碎一切,结尾的光像以前看过的一幅油画。拜厄特在叙事上的沉稳以及安排丰富材料的能力叫人赞叹。
  •     通常把1890s~一战称作“爱德华时代”,虽然维多利亚女王1901年才去世,但是英国人就是这么划分的
  •     为作者勾绘宏大场景的能力折服,那么多的角色,却各有特点,仿佛鲜活的站在你面前。没有看过《仲夏夜之梦》,但在托德福莱特,一大群孩子奔跑着,嬉闹着,梦想着未来,那就是我心目中的仲夏夜之梦。
  •     四个家庭的故事,人物刻画得很棒。不过我一直以为,弗鲁德失踪的这个伏笔会有后续的,以及会交代清楚他家的秘密= =……anyway最喜欢的还是理性又勇敢的女汉子多萝西!
  •     鲜花未开就凋落什么的最悲伤了o(︶︿︶)o
  •     才看了五十页,目前三星
  •     非常好看
  •     真美好!看了好书我就伤心。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