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的变换: 互联网构建新世界

出版日期:2015-1-1
ISBN:9787111485718
作者:徐昊,马斌
页数:208页

作者简介

这是一部有深度和前瞻性的著作,将会在互联网历史上留下重要意义和深远影响。它从科技、媒介、人文三个既相互关联又渐进影响的层面厘清了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发展的本质与规律,能帮助我们总结过去,回顾互联网世界已经发生的;驾驭现在,看清移动互联网世界正在发生的;决胜未来,预知信息世界尚未发生的,治愈这个时代的“互联网焦虑症”,让我们更好地应对这个极速变换的时代,迎风飞扬。
科技延伸媒介,媒介更新人文,人文重塑商业规则。这是信息时代进化的必然,更是信息时代发展的主旋律!沿着这一脉络,全书分为五个部分:
开篇:中国移动互联网的大机遇
未来已来,移动互联网究竟会将把我们带向何方?这是我们这个时代面临的共同课题。开篇从技术角度梳理了中国互联网发展史上移动网络设备制造商、移动网络运营商、移动应用服务提供商、移动终端制造商的兴衰和沉浮,解读了由移动终端、移动网络和移动应用构成的移动互联网行业是如何蕴育产品对产品的颠覆、行业对行业的颠覆,最终演进为时代对时代的颠覆的。
上篇:科技在换代
科技是时代进步的原动力,每一次时代变革,都是由科技的革新引发的。上篇从网络、硬件、软件和应用4个视角(每一个视角的发展都可划分为三次重要变革)总结了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脉络,分析了互联网技术是如何更新换代的,以及每一次更新换代所产生的影响力。
中篇:科技延伸媒介
媒介是人类感官的延伸,技术是人类肉体和神经系统增加力量和速度的延伸。科技的换代催生了新的媒介,为信息传播提供了更有效的方式,改变了媒介的传播形态。中篇从信息承载的方式(从文字到形象)、信息传递的效率(从1到N传递到N2传递)、信息传递的数量(从经验到大数据)、信息传递的结果(从不透明到透明)4个维度总结了科技的革新对媒介的深刻影响。
下篇:媒介更新人文
科技的换代,媒介的延伸,最终都会引起人和社会的变化,它们总会通过这样或那样的途径回到人性。下篇总结了媒介更新对人文产生的4大影响:思维方式更新,从理性时代到感性时代;时间感更新,从慢时代到快时代;空间感更新,从科层时代到扁平时代;目标感更新,从奋斗时代到娱乐时代。这些影响将导致商业模式和商业规则发生重大的变化。
结束篇: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的平衡
时代的变换让现实和虚拟两个世界不断碰撞和融合,互相交织,变得空前多元。为了适应这个时代,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从空间和时间中准确找到自己的位置,在互联网构筑的数字世界中找到自己的方向,最终在现实与虚拟的融合中实现“我”和“我们”的平衡。

书籍目录

推荐序 移动互联世界的六度嬗变
前 言 科技、媒介与人文,三股巨流推动时代变换
开篇 中国移动互联网大机遇
第一波受益者:移动网络设备制造商
第二波受益者:移动网络运营商
第三波受益者:移动应用服务提供商
持续受益者:移动终端制造商
上篇 科技在换代
第一章 网络的三波冲击
第一节 网络的第一波冲击:移动通信网络取代固定电话网
第二节 网络的第二波冲击:数据业务取代话音业务
话音占比趋势性下降
短信业务断崖式下降
数据业务占统治地位
第三节 网络的第三波冲击:无所不在的物联网
第二章 硬件的三波冲击
第一节 硬件的第一波冲击:智能手机取代功能手机
第二节 硬件的第二波冲击:移动终端取代个人计算机
第三节 硬件的第三波冲击:多屏争艳
智能可穿戴设备
智能电器
车联网
未来的硬件材料:石墨烯
智能时代
第三章 软件的三波冲击
第一节 软件的第一波冲击:AndroidiOS取代Symbian
第二节 软件的第二波冲击:移动操作系统取代桌面操作系统
第三节 软件的第三波冲击:移动APP取代PC应用
第四章 应用的三波冲击
第一节 应用的第一波冲击:通信的移动化
第二节 应用的第二波冲击:媒体的社会化
社交媒体兴起
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媒体
第三节 应用的第三波冲击:世界的网络化
信息入口之争:通往数字世界的门票
服务场景之争:从粗犷到精细
线上线下融合
小结 构建数字世界
中篇 科技延伸媒介
第五章 科技改变信息承载方式:从文字时代到形象时代
第一节 前印刷时代:语言承载信息
第二节 印刷时代:文字承载信息
第三节 后印刷时代:形象承载信息
第六章 科技改变信息传递效率:从1到N传递到N2传递
第一节 新技术实现N对N的传播模式
第二节 去中心化、无边界的媒介传播形态形成
第七章 科技改变信息含量:从经验时代到大数据时代
第一节 经验时代:每个人都是摸象的盲人
第二节 大数据时代:信息量从样本变为全息信息
全息信息数据采集技术
思维方式的改变-从因果关系到相关关系
第三节 大数据时代的经营
奥巴马团队的大数据战术
大数据与影视剧的联姻
孩子王-有温度的数据
第四节 数据资产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
第八章 科技改变信息传递结果:从不透明到透明
第一节 技术推动信息透明
信息的公开化
信息获取途径便捷化
被监控的世界
第二节 信息透明化的结果
从"前喻文化"转向"后喻文化"
"毁三观"的年轻人
顾客真能成为上帝吗?
隐忧:无法遗忘的时代到来了
小 结 媒介延伸,我们也延伸
"舍近求远"的现象越来越成为生活的新常态
越来越多的人成为"宅"一族
软硬结合带来改变
下篇 媒介更新人文
第九章 媒介更新思维方式:从理性时代到感性时代
第一节 感性时代形成的三大推手
感性的种子-形象展示技术
感性的土壤-丰富的物质基础
感性的催化剂-煽情的媒介
第二节 感性时代的表象
选择的原则:服务体验
决策的依据:感性元素
直接表达情绪
强烈的社交需求
第十章 媒介更新时间感:从慢时代到快时代
第一节 快时代形成的两大原因
科技点燃"快"的火种:视频画面的快速切换
媒介吹燃"快"的火焰:信息加速增长
第二节 快时代的表象
速度加快
频率增高
一心多用
第十一章 媒介更新空间感:从科层时代到扁平时代
第一节 科层制优势在新时代的滑落
第二节 扁平时代的两个铺垫
技术发展的扁平化
媒介传播的扁平化
第三节 扁平时代的表象
人际关系扁平化
组织结构扁平化
思考和学习扁平化
第十二章 媒介更新目标感:从奋斗时代到娱乐时代
第一节 娱乐时代的两大驱动力
技术驱动力
媒介驱动力
第二节 娱乐时代的表象
工作娱乐化
教育、学习娱乐化
生活娱乐化
小 结 科技与媒介更新,催生"自我"时代
以"自我"为中心是社会发展的方向
以"自我"为中心催生新的世界
结束篇 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的平衡
定位:我在哪里
趋势:我到哪里去
融合:我与我们的平衡
鸣 谢

内容概要

徐昊,腾讯移动互联网事业群(MIG)/腾讯学院资深技术培训专家。从业21年,专注于“移动互联网”和“职场中信息传递效率”的研究,对移动终端、移动网络、移动应用技术和移动人才等有系统认识。
1993年开始专注计算机网络的研究,2000年加入摩托罗拉工程学院,专注于移动网络和移动应用技术方向,对移动网络技术有深入理解。同时,对职业化、分工体系和科层制管理有深入体会。2011年加入腾讯至今,研究领域包括互联网行业、业务、技术发展趋势,以及互联网公司文化、管理、人的特点……完成了从科层管理文化向互联网文化的转变。
超过10000小时的授课经验(图中是授课教材的一部分),开发超过100天的授课内容,培养讲师近100人。
马斌,腾讯移动互联网事业群(MIG)副总裁,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MBA。曾服务于松下、西门子通信等知名外企,2004年加入腾讯。此外,还兼任中国青年企业家协会常务理事、中央国家机关青联委员、北京市青年联合会委员、中央金融青年委员、北京大学MBA校友会常务副会长。
从业16年来,一直在实践中思考和参悟人、事、商业、公益、管理的本质。不论在任何公司从事任何职业、职位、职务,不外乎都是势、道、术在时间、空间里通过组织中的应用,以商业、公益、管理的方式来解决人和人、人和事的关系。虽然做了一些尝试,但是还远远未触达真正的路径,而且移动互联网带给这个社会更大的冲击,让所有信息连接后,所有人、事的展现形式都发生了变化。拨开现象看本质,变化已成为时代的主旋律,一起拥抱,一起践行,一起努力找到变化的规律,站在时代浪潮之巅。


 时代的变换: 互联网构建新世界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4条)

  •     1985年,埃弗雷特.罗杰斯的《硅谷热》可以算影响中国互联网的第一书。该书分析了当时美国硅谷高科技公司的互联网创业热潮,对中国早期互联网产生巨大影响力。近些年,随着移动互联网全面普及,人们开始系统回顾互联网在中国走过的点点滴滴。最近,腾讯公司的徐昊和马斌出版新书《时代的变换:互联网构建新世界》,成为国内极少数关于互联网发展史回顾的著作。根据作者多年对互联网亲历、观察的经验,从“科技延伸媒介、媒介更新人文、人文改变商业模式”的思路,对中国互联网发展脉络逐一分析,总结出互联网发展规律,并对移动互联网未来展开畅想,帮助公众认识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变迁规律,在适应网络社会组织变迁的同时把握变革机遇。本书没有从具体的事件发展背景介绍移动互联网在中国的发展史,只简单地将移动互联网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每一阶段都有一个不同的受益者,依次为移动网络设备制造商、移动网络运营商、移动应用服务供应商以及移动终端制造商。随后,从技术层面分析了互联网网络、硬件、软件和应用在更迭过程的变迁。以网络为例,移动网络运营商的兴起推动移动网络取代固定网络,随着移动应用服务供应商的出现,数据业务取代语言业务,紧着,移动终端制造商将可能帮助实现无处不在的物联网。互联网不仅受限于此,从某种程度说是计算机技术的更迭,更是对媒介的延伸,也因此移动互联网作为一种新媒体出现。以传播学学者马歇尔·麦克卢汉的“媒介就是信息,媒介即人体的延伸”观点,作者从承载方式、传递效率、传递结果和信息含量四个方面分析移动互联网作为一种媒介是如何实现延伸的。不过,移动互联网作为一种媒介传播方式也有许多缺陷,早期社会学家和心理学家就从中发现一些担忧,如尼尔·波兹曼在《技术垄断》、《娱乐至死》、《童年的消逝》等多部著作中提出新技术对文化的影响。新技术推动媒介延伸,而媒介是对人文的回归,本书第三部分就是对这方面的解释。作者从思维方式、时间感、空间感和目标感四个方面分析媒介的广泛传播如何改变人们的生活习惯,而创业者又怎样从中发现市场需求,于是商业模式也随之变迁。移动互联网实现从技术向商业规则的变迁,媒介作为传播的介质,也推动新媒体与商业的完美结合。总之,这是一个共赢的时代,任何一个利益相关者都能从中找到自己的需要。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改变了我们的市场需求和生活习惯,反过来,消费者对新产品的消费也会促进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也许有人会问,移动互联网的未来在何方?谁也无法预测,但值得肯定的是,套用尼葛洛庞蒂一句话:“预测未来的最好办法就是把它创造出来。”未经允许,请勿非法转载!本文发表于《经济参考报》2015年1月14日 (原文有改动)《中华读书报》2015年1月21日
  •     培训人员的特征之一当台下坐的都是傻逼,作者确实当读者都是互联网白痴了。作者在最后鸣谢说此书目标人群,是除互联网从业人员之外的传统行业的企业家、政府工作人员。即使如此也不能阻止我抱怨,全书太浅太泛了。互联网时代的书就该象互联网一样吗?一股脑讲了好多现象和状况,没有什么可称道的结论和展望。全书内容铺得挺开,没提起来。只见您的数据,没见您处理挖掘出来什么有益的结论。您挖了,没挖出来。内容简介说是“一部有深度和前瞻性的著作”。不好意思,真没有找到。这两点恰恰是此书欠缺的,缺得厉害。全书出现“微博”44次,“微信”86次。“微博”只有在第四章与第六章的28次出现是作为一个典型互联网产品举例讨论的,其中还有部分字样是属于腾讯微博。其他章节出现“微博”的语境多为与其他互联网产品共同罗列时出现。有些例子分明用微博的更典型,偏偏用了微信。看得出有位作者的偏好还挺大。既然您是谈时代的变换,谈互联网构建新世界,即使您供职于腾讯,也不必如此有意偏颇。至少作者用这本书证明了一件事,自己是“数字移民”。对于互联网还处于雾里看花的状态。另外,全书配图好粗糙。直接从培训ppt上扒下来的吧?估计是作者制作ppt时自己画的,视觉美感挺业余的。
  •     从正和岛的朋友手里拿到这本书,刚刚上市几天,还有几本新书的书稿,就先看了这本上市的书。按经验和理论来分,这本书更多的是讲了经验,有很多故事和很在发生的事情,也整理了一些比较模糊的理论。书中有很多次从人性的角度讲开,说了很多科技的变化,但我没明白这中间是否有必然的因果关系,还是自然演化而成。比如,人性的欲望,要求快,更快,好,更好,多,更好。从基础通信科技到互联网科技都不断的更加快,更加易用,更加舒适,这到底是人的欲望使然,还是科技的进步使然。如果能总结出一套可以复用的理论最好,否则也只能是翻翻课本,得出一些经验而已。我非常关注对未来一代的分析,所谓的90后,00后。这是我们目前服务于且以后将服务于我们的一代人。分析他们的成长环境,时代要素,才能知道他们的需求,理解他们的状态,才能更好的创造吸引他们的产品。这一部分,有点理论导向的意思,但还不是非常清晰。至于互联网的未来,大家都一样,都在猜测、思考。

精彩短评 (总计49条)

  •     概括了一些技术的变迁和文化的演进。不过背后的推动力量和原因分析的很少,略为表面化,2.5星。
  •     新的时代,需要新的玩儿法,不能抱残守缺,像95后看
  •     简介说“这是一部有深度和前瞻性的著作”,这正是此书所欠缺的两个方面。
  •     看到杨澜的推荐读的书,还是有一些收获的。
  •     确实让自己多了一些思考,让我重新认识了我们这一代人。互联网这一个世界以及这个被互联网改变着的世界。
  •     互联网思维。
  •     我觉得这本书写得很好。为什么我自己的短评看不到?终于看到了。下次删除。
  •     移动互联网扫盲教材。本书的人群比较明确,就是互联网从业人员之外的传统行业人,或是对移动互联网的系统和概念模糊的人。相较于同类畅销书,此书胜在条理清晰、简单易懂,优点与《互联网思维独孤九剑》类似。
  •     门外人看门里人的感觉,还是旧时代的人,有读旧报纸的感觉
  •     我觉得这种书书名一定要慎重,房龙可以写人类的故事,那没得黑,这俩写时代的变换,就有点不自量力了,所以是来搞笑的?
  •     以讲概念为主,以一个70年代的人描述互联网的现象,泛泛而谈。。
  •     上中篇梳理了科技推动社会发展的历程沿革,下篇全方位分析互联网新世界,算是干货
  •     科普书,移动互联网给时代带来的变化,科技在换代:信息革命改造工业革命,人类不如信息经济年代。可以延伸媒介:去中心化的自媒体,信息传播速度极快,大数据走来。媒介更新人文:思维变化,理性走向感性,追求娱乐改变商业。
  •     缺乏深度
  •     有一点移动互联网的普及知识,互联网对当代人的影响分钟有点看头,毕竟世界已经因此而改变。
  •     这本书的内容,看目录也差不多读完了。
  •     拼拼凑凑
  •     首先是告诉你历史怎么走,然后告诉你作者的观察和思考。未来是湿的,人们越来越浮躁(及时反馈)。总的来说,本书比较浅。
  •     说实话,比较失望,原以为有啥深入的分析与见解,买了之后发现说的太肤浅,也就是打折企鹅的招牌卖吧
  •     互联网时代进阶梳理,脉络清晰,但内容重复,有充字数之嫌
  •     作者总结了移动互联这个时代,并没有太多新东西,但是分析框架还有点儿意思。
  •     思路还比较清晰有条理,不过内容相对肤浅,比较简陋
  •     还不错。但是还不够深度
  •     条理清楚
  •     为什么简介上要写:“这是一部有深度和前瞻性的著作,将会在互联网历史上留下重要意义和深远影响。” 看完了才看到作者早就对目标受众有了定位,是给除互联网从业人员之外的传统行业的企业家,政府工作人员看的...
  •     7.0 高铁上2H看完的,不是互联网从业者也看得挺通俗易懂的,脉络也很清晰,后面还附赠了思维导图,但也只是一遍互联网进程历史的流水账而已。
  •     变化都能看的到。他为我们很好的总结了现在的社会。
  •     作为一个“数字土著”,墙裂定位本书的阅读目标人群为:传统企业从业者。
  •     还有有一些干货的
  •     读了半本实在读不下去了,没有营养的书没有必要读完。就像《精益创业》所说: 成功地执行一项无意义的计划是导致失败的致命原因。PS:看了评论,貌似是刷的……
  •     你舍得写书我都不舍得看。。炒冷饭的内容还好意思说互联网新思维?
  •     陈述一下互联网的发展代纪,适应并接纳这些变化,没有太多的内容。
  •     越是大佬越会感激自己所处的时代,越能体会时代的风口下,波澜壮阔的大发展大改变之美
  •     不错,逻辑很清晰
  •     这是2015年1月读过的,在地铁里,匆忙撇过,同事的,抓紧读完,记得里面有界到无界,语言到数字,传播渠道,媒体内容等等几个方面,传播硬件、载体//思维几个方面展开。告诉我们平衡时间和空间,找到自己的位置
  •     对于一个从传统行业向互联网行业小跑的人来说,本书非常系统地讲述了近些年这个圈子的现状和变化,看完后,有了系统性的知识体系。
  •     一般般吧,比较浅显,有点腾讯软文的意思
  •     身处巨变之中,曾不自知,尔后经历了从恐慌疑惑到主动了解的过程,这本书是对互联网发展比较全面的一个总结概括。
  •     对于我这种总比时代慢半拍的人还是有知识点和启发性的
  •     对于行业外的人应该会有帮助。业内的人可能难看到眼前一亮的东西。
  •     框架搭得是好的 就是老酒装新瓶 启发性太少
  •     给四星是因为我在这本书问世两年后才读完,书里很多的观点已经从其他地方得到了。读完后最大的一个收获是:随着内容呈现形式从文字到试听的推移,人的感性层面的认知(右脑)逐渐发展,而人工智能的兴起和成熟会在未来进一步替代理性和逻辑性的工作。农业革命解放了人类的消化系统、工业革命解放了人类的双手、数字革命解放了人类的左脑,这些革命都在推动人类将资源最大化的用于创意,下一步解放的是什么呢?
  •     一般吧,大多数内容我都知道了,演讲找素材的参考书吧~
  •     写的确实一般,应该是连续赶稿一周写出来的,没有实在内容和思想,调理有点混乱。
  •     在国内算不错的书了
  •     对我影响比较大的观点是:社会从“科层制”逐步走向“扁平化”。
  •     比较有概括性,但是深度和前瞻性并没有很好地体现出来
  •     并没有什么新的信息量,不过是对时代的变化做了很好的结构性总结。说不定写报告能用到。。。
  •     我们和计算机有关的专业可以读一读,挺不错的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