摇滚不死

出版日期:2014-11
ISBN:9787300199771
作者:(加) 尼尔·杨
页数:324页

作者简介

在这本备受西方评论界赞誉的自传中,摇滚传奇尼尔•杨将自己的精彩人生和盘托出。这是一趟跌宕起伏的音乐旅程,从1960年代初的草创时期、1960年代末的声名鹊起、1970年代的黄金十年、1980年代的实验岁月、1990年代的重回巅峰到新世纪的屹立不倒;这是一部摇滚活化石眼中 的摇滚秘史,夹杂着令人咂舌的摇滚八卦;这是一首亲情、友情和爱情的颂歌,从他饱受脑瘫折磨的孩子们、一位位逝去的音乐战友到共度36年人生路的爱人佩姬,字里行间充满真挚的情意;这也是一个饶有趣味的创业故事,他研发出林克沃尔特电动汽车,主导推出数字音乐播放器Pono,帮助玩具火车巨头莱昂纳尔公司开发多个获得美国专利的电子系统,成立电影公司自编自导自演电影,创立“农场救援”系列慈善音乐会,创办旨在帮助脑瘫和智障儿童的“桥”学校……老杨不停地把一个个想法照进现实。
本书展现了尼尔•杨令人惊奇的坦率、诙谐、乐观和执着。他实现了自己的所有梦想,尽管一生都为伤痛和疾病所困。孩提时传染上的小儿麻痹症、白喉、麻疹等没能击倒他,成年后不断经历的癫痫大发作没能击倒他,60岁时罹患的颅内动脉瘤也没能击倒他。
他的存在本身便代表着他那首《走出忧郁》(My My, Hey Hey (Out of the Blue))中的名句:“摇滚不死”(Rock ’n’ roll can never die)。
媒体推荐:
《摇滚不死》让人不忍释卷。和尼尔•杨的专辑一样,这本书具有异乎寻常的魅力。活泼好玩又变幻莫测的描述,积极乐观又感人至深的情绪。有摇滚人生,更有家庭故事、音乐战友和自然世界……它跳出了传统摇滚传记的窠臼。与其说这是一部摇滚编年史,不如说它是一本自我鉴定书。
——《纽约时报》
《摇滚不死》是一张通往尼尔•杨复杂人生的精妙地图。它是不拘一格的日志、未来唱片全集上的说明文字、一个老嬉皮在后花园里的游记……它是纯粹的、如假包换的尼尔•杨式的。
——《纽约时报》
棒极了的摇滚书:内敛、诚实、巧妙、有趣、不断地感动到你。尼尔•杨带着我们在他的记忆宫殿里漫步。从许多方面来说,与之最为接近的也许是劳伦斯•斯特恩1760年的名著《项狄传》。
——《华尔街日报》
这是一次诚实、动人、富有洞见的文学漫谈,我敢说,它也是趣味横生的。就像是在一家光线昏暗的酒吧里,自动点唱机悠悠传出令人陶醉的音乐,一位老友一边与你对酌啤酒和龙舌兰,一边对你讲述他那些离奇的故事。
——《休斯敦纪事报》
尼尔•杨在65岁时回首人生路。书中充满了随性所至的私语、不可预知的离题和开放式问题……令人捧腹、动人心扉。《摇滚不死》表明,尼尔•杨依旧倔强执拗、才华横溢且独一无二。
——《滚石》杂志
尼尔•杨的冥思中游移着预言、神话、隐喻和疯狂……这是本美好的摇滚书,有血有肉、厚重坚定。他的写法更意识流,而非叙事体。这让读者更觉亲切,阅读本书就如同搭乘尼尔•杨的巡演大巴,听他谈天说地、追忆往昔。
——《温尼伯自由报》
这个鼓舞人心的故事讲述了不幸、胜利和玩具火车等……在尼尔•杨的身上,我们看到了幽默感和对感受、声音、心灵和精神的专注……这是一个英雄的故事:他历经重重磨难和考验,但从未丧失幽默感和勇气,也从未停止与命运抗争,最终,他成了最真实也最有实力的艺术家之一。
——《泰晤士报》
生机勃勃、斗志昂扬、感情浓郁、引人思考……就像他大段大段富有创造力的即兴吉他弹奏一样,织起了水晶般的词句和歌颂友情的音符。
——《出版人周刊》

书籍目录

全书共64章。(依序号排列,无章题。)

内容概要

尼尔•杨,加拿大国宝级摇滚音乐家,以个人及CSNY、“水牛春田”等著名乐团成员的身份活跃于乐坛。他创作了大量经典歌曲,其音乐风格跨越民谣、乡村、民谣摇滚、硬摇滚、电子乐等。
作为屹立摇滚乐坛近半个世纪不倒的常青树,杨广泛而深刻地影响了几代摇滚乐听众,成为摇滚乐的一大象征。杨也是为数不多迄今仍保持旺盛创作精力的摇滚老将之一。他曾两度入驻“摇滚名人堂”。“摇滚名人堂”赞誉其为“摇滚史上最伟大的词曲作者和表演者之一”。


 摇滚不死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9条)

  •     Old man , forever “Young” ——评《摇滚不死》文|杜子腾“My my, hey heyRock and roll is here to stayIt's better to burn outThan to fade awayMy my, hey hey.…………Hey hey, my myRock and roll can never dieThere's more to the pictureThan meets the eye.Hey hey, my my.”写这篇书评的时候我都一直戴着耳机,听着尼尔•杨(NEIL YOUNG)淡然的唱着“Rock ’n’ roll can never die”。可以说,从六十年代开始一直到现在,杨用他的演艺生涯诠释了真正的摇滚精神。即使现年已经69岁的他,俨然一个“old man”的做派,但“Young is forever young”。只要摇滚不死,他就会一直年轻下去。霍华德•汉普顿(HOWARD HAMPTON)在为本书英文版所写的书评中用了111个单词才形容完毕这个才华横溢,精通数业的家伙。其中对杨的一段综合性评价十分贴切,在这里我拿来一用。他写道,“杨是一个不拘小节的音乐完美主义者,热情洋溢的宿命论者,高深莫测的梦想家和人群中的愤世嫉俗者”。(There’s Young the sloppy musical perfectionist, the ebullient fatalist, the inscrutable dreamer, the misanthropic man of the people.)一个发现母带有瑕疵后,将20万张黑胶全部买回并用步枪击毁的完美主义者;一个用音乐来对抗家族性癫痫病史的宿命论者;一个组建电影公司拍摄电影,收藏汽车研发新型电动车,热爱玩具火车参股行业巨擘的梦想家;一个与性、酗酒、吸毒以及反战站在一边的愤世嫉俗者,这些都是尼尔•杨,永不停歇的尼尔•杨。对于一个有如此传奇经历的人来说,只要动笔就是一本厚实的书。然而,杨一直以来都对写自传这件事表现出了极大的抗拒。但当看到晚年在老年痴呆症中度过的父亲时,他竟戒掉大麻与酒,拿起了笔。没有出版商请的“影子写手”,他以他骄傲的家族写作传统开始总结自己的人生。严格的说来,这本由杨自己执笔的自传没有统一的体系,结构上也不同于标准的传记书籍。这里没有严格的时间梳理,也没有开门见山的背景介绍,更没有按部就班的情节铺垫。有的是杨的信马由缰,不落窠臼以及纵横捭阖。似乎英美各大书评媒体都对此十分买账,《纽约时报》说“它是杨的自我鉴定书,不拘一格的日志、未来唱片全集上的说明文字、一个老嬉皮在后花园里的游记……它是纯粹的、如假包换的尼尔•杨式的。”《滚石》杂志则说,“书中充满了随性所至的私语、不可预知的离题和开放式问题……”《出版人周刊》说本书“就像他大段大段富有创造力的即兴吉他弹奏一样,织起了水晶般的词句和歌颂友情的音符。”我自己的阅读感受亦是如此,杨自说自话,想到哪里就写到哪里。就拿开篇第一章内容来讲,先不慌不忙的介绍着自己的玩具火车收藏,一瞬间就跳跃到对自己摇滚生涯中亲密伙伴的回忆,在你猝不及防之际一辆辆收藏轿车又从“好感觉”车库“奔驰而出”。但你盯着这个“老家伙”述说着自己对各种爱好的专注与一丝不苟,完全顾不上他的思维有多跳跃,也一点儿都不觉得他是在自说自话。很难想象这个“老家伙”能扔掉一个招牌摇滚人的烟袋与酒瓶,安安分分地坐在书桌前写下这些尼尔•杨式的文字。写到这里,耳机里响起了老杨那经历沧桑的声音,“Old man look at my life, I'm a lot like you were”。如今,已是花甲之年的杨,除了不断的生理提示外完全看不出他渐渐老去的迹象。一直以来保持不变的高水准、创作不断的惊人耐力与多项事业上的开花让我们从不会留意他花白的头发和日渐松弛的皮肤。在我们心里,杨永远是“Young”,就像不死的摇滚一样,他是不老的尼尔•杨。
  •       一、关于老杨  尼尔•扬今年69周岁了。  按照中国人的说法,这把年纪已经到了“古稀”之龄。按照中国人的活法,或已提笼架鸟、悠哉游哉,或已含饴弄孙、天伦之乐。  即使在国际乐坛,那群如他一样打60年代出道的“music icon”们,青春早逝者有之,颐养天年者有之,啃老本者有之,改弦易张者亦有之;而如他一样从艺50年后依然几乎每年都出唱片、巡演、搞慈善者,却寥寥可数。  2011年,摇滚史上的传奇乐队“水牛春田”进行重组巡演,但仅仅六、七场演出后,巡演演出无限期推迟,而原定他们要演上30多场。官方的解释是乐队成员时间安排上有冲突,但在当时的一次采访中,成员弗雷和斯蒂尔斯都明确表示,体能问题已成为困扰演出的最大因素。换句话说,老哥儿几个“心有余而力不足”。  但在尼尔•扬这里,体能显然不是问题,因为之后他的个人巡演仍然照常进行,2012年他还和疯马乐队再次合作,推出新唱片后马上开始全球巡演,在巡演中途又出了一张专辑,还是张双唱片!  但毕竟已经是年近七旬的“老人”了,在与疯马的巡演中,尼尔•扬的右手手腕始终缠着胶带,这问题困扰他也有一段时间了。  尼尔•扬的脚也受过伤。  2011年一次家庭聚会中,他在游泳的时候碰伤了脚趾,他不得不中断了计划中的巡演。在休养阶段,尼尔•扬写出了这本自传。  虽然从艺近50年,他推出的个人唱片已经超过40张(如果算上他在CSNY、水牛春田乐队的专辑,已经超过50张了),他还制作过电影、音乐剧;他的父亲、哥哥甚至连他同父异母的妹妹都写了关于他的书或文章,而关于他的传记估计也有几十本。但他还从来没有出过书。  按照尼尔•扬自己的解释,闲下来的时候,有些事做总是好的。  二、关于自传  名人自传,大抵不过痛陈家史、炫耀经历,摇滚艺人的自传,更可提供“圈子”里的野史秘闻、陈年八卦,读者在满足了一窥名人隐私的好奇心理外,亦能对摇滚明星奢侈淫靡的生活方式产生无限向往。  尼尔•扬的自传里,恰恰缺少这些所谓“吸人眼球”的东西,最大的八卦可能也就是琳达•朗斯黛linda ronstadt(此人即是《肖申克的救赎》原著里面最后遮挡逃生秘洞的海报形象,电影里面用的是拉蔻儿-薇芝的海报)喜欢吃芝麻酱了。尼尔•扬在写这一段时甚至还带着嘲讽读者的语气,“你们不就是想看这种内容吗”。  如果按上述标准来看的话,这本自传应该是比较“平淡”。如网上某评述所言,不了解尼尔•扬的,看了这本书估计也不会“爱”上他。  但如果你对尼尔•扬有些了解或颇有兴趣的话,这本自传看起来还是蛮“解渴”的。  书中尼尔•扬对自己的从艺生涯、家庭背景、兴趣爱好等等诸多方面都有详细而深入的描述,甚至对某张唱片的产生过程、某次巡演的策划制作都有涉及,也穿插了在不同时期不同阶段他的个人感悟,颇具哲学意味。当然最令人感动的,还是他对身边那群几十年的老朋友的友情的追忆和感慨。  尼尔•扬的老朋友,基本都是在他工作生活中产生过重要影响的好哥们儿,这里面有制作人、经纪人、乐手等等,他们几十年来一直不离其左右,即使是十几年没有联系的朋友,在他的需要下,也是一个电话便“招之即来”。  但世事难料,书中可以看到,这群老朋友中不断有人因为各种因素相继撒手人寰,离他而去。  本•基斯,自从1972年就参与制作他的经典唱片《收获》,2007年开始,70岁高龄的他仍然加入了尼尔•扬的巡演队伍,一直到2009年巡演告一段落为止。然而演出结束不久,本•基斯就因病故去。  此外还有danny written、david brigg、larry johnson……  尼尔•扬除了感叹自己如此幸运,有这么一帮专业敬业的朋友相助的同时,竟然产生了一种自己是不是专克朋友命的“灾星”的念头,还好,“这种念头只是一闪而过”。  年少得志、事业有为、美女环绕、挥金如土,这些东西即使写成文字也不会让人有丝毫感动,只有真挚的情感,才会在冷冰冰的纸张铅字之外,打动人心。  自传也并没有采用惯用的编年史手法,做流水账似的记录,而是跳跃的、闪回式的。可能前一段正在讲60年代如何和一帮哥们死磕,后一段却突然跳到风和日丽的夏威夷海滩,讲述他不久前逛唱片店的尴尬遭遇。  你可能会觉得这并不像一本传统意义的自传,但里面记录的内容、情感又是如此真实浓烈,触手可及。  不按牌理出牌,尼尔•扬的音乐又何尝不是如此!  正如他不愿像其他人那样,把自传变成一本散发着浓浓商业味儿的畅销书,坚持表达个人的真实情感,不向金钱媚俗低头,正是他对待艺术的一贯原则。  拒绝商业化,尼尔•扬几十年来始终在和传统的唱片工业、娱乐产业做着不屈不挠的斗争。  众所周知,1972年的唱片《收获》成为叫好又叫座的畅销专辑,“金子心”更是成为电台热播的“金曲”。如果按照常规思路发展的话,尼尔•扬当可以顺利成章如法炮制,成为一名流行民谣巨匠。在艺术还是商业的十字路口,尼尔•扬断然选择了前者,随后制作的唱片黑暗晦涩,唱片公司拒绝发行;在巡演中,他总是先喝的酩酊大醉,演出内容就是把专辑里的曲目从头到尾唱上一遍,然后下台——可想而知当时等着听“金子心”的乐迷是怎样的失望和惊讶。  三、关于“摇滚”  所以如果你看了这本自传,产生了诸如“这家伙是不是一边喝酒抽大麻一边写东西”的念头,怕也是合情合理。  所以即使这书里面没有通常人们想象中摇滚明星的糜烂生活,但正如国外媒体的评价:这本自传真的很“摇滚”。  这就涉及到了另外一个被讨论很久的话题:长发飘飘、皮衣皮裤、纸醉金迷、夜夜笙歌,是不是很“摇滚”?专注于个人宣泄,置道德良知、社会责任于不顾,是不是很“个性”?  不可否认的是,摇滚乐自从诞生以来,并经历了6、70年代的黄金时代之后,尤其是在提倡消费主义、享乐主义的80年代,已慢慢成为了高度商业化、娱乐化社会下的附属品,无数指望借此成名获利的年青人沉陷在“挣钱、花钱”的怪圈之中无法自拔。90年代一群非主流乐队被唱片公司挖掘出来,风光一时,但一直标榜“地下、另类”的艺人也无法抵抗强大的商业机器。即使如科特•柯本这种始终抵制商业包装的愤怒青年,也只能做孤注一掷的最后抗争,怕也是至今为止摇滚艺人的最后一次抗争。  摇滚乐在港台被翻译成“乐与怒”,但人们往往只注意到了“乐”,忘记了其本质:“怒”。  当然,如何看待、理解这来产生自几十年前的西方流行文化,对于吾等凡夫俗子,怕也是“答案在风中飘扬”了。  2006年,刚刚脑瘤康复的尼尔•扬,发行了一张反战、反政府专辑《战火浮生录》。他表示,自己等待其他年轻艺人出来发言等了很长时间了,但就是没人去做这种不讨好的事,没办法,只能自己站出来了!  话说“人老心不老”, 尼尔•扬在近几年在环保慈善活动方面可以说是异常活跃,2014年的新专辑里面有首歌:谁能为地球挺身而出。  对了,最近他又号召抵制星巴克了,好像是因为咖啡里面添加剂的问题。(原文发于深圳晶报12月7日A12版,有删节,此文为完整版)http://jb.sznews.com/html/2014-12/07/content_3086024.htm
  •     不知道应该起一个什么像样的名字,索性就引用老杨好友大卫的一句名言吧。生活就像屎一样的三明治,要么饿死,要么吃下去。认识尼尔杨就是因为那首my my,hey hey 摇滚不死就是出自这首歌。很好听。单曲循环了很久很久。然而这首歌给我印象最深的却是另一句歌词once you gone,you can never come back 听这首歌的时候正遇上感情的分裂期,心很痛。感谢neil young 陪我度过了那段日子。再后来我就越来越想了解这个摇滚常青树,听了很多歌,不说每一个都有多么好听。不过还是无法自拔的爱上了这位放纵不羁的嬉皮士。老杨以自己的方式谈论的自己经历的历程,没有渲染,也不浮夸,或许他的故事不需要太多的修辞手法就是一本让人回味无穷的小说。他经历的那些痛苦和挣扎也是我们无法承受的过程。他的爱情,对孩子的爱。对慈善的贡献,对音乐的努力,可能不需要更多的评价或者赞扬了。书中最让我感到的就是老杨每次演唱会都极力把真正热爱摇滚热爱他的粉丝安排在前排,和观众一起享受演出的那过程。还有它的老友老黑!希望能一直陪伴他。就写这么多了,结尾就用老杨书中的一句话吧。不要回首过往!希望老杨有生之年能看一场他的演唱会。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脚后跟疼,走姿的问题!
  •     Not your typical rock star's biography.
  •     因人而异
  •     老杨叨逼叨的一本随笔集子,想到哪就写到哪儿。年轻与逝去,读起来也让人唏嘘。和老杨的歌曲相比,他的写作功力着实一般,但是谁又在乎这个呢?
  •     搜肠刮肚后还是找不到合适的词来形容老杨的伟大
  •     故事非常刺激精彩,但是老杨真不适合写书啊,读几页就看不下去了。然而老杨这一辈子的经历给几万颗星都不够。如果是老杨别喝酒边跟你讲这些故事一定会特别好玩。
  •     性情中人
  •     音乐不同于其他,它是感官的风暴狂潮、灵魂的阴晴云雨,更为深邃,更加宽广。它不只是你所看到或听到的。它是你心灵的感受。
  •     流水账应付事儿,写完赏您根儿麻烟儿抽
  •     摇滚不死,每次回头它与青春都在。
  •     我爱尼尔杨,但写书的话……结构也太散乱了
  •     没死+1,感谢尼尔!写了这么本生动有趣不乏味的书,只看了2个月就看完了呢~那本科恩的传记足足看了5、6个晚上呢~
  •     老杨也是真的准备burn out till he dies了 演出 新能源汽车 高音质播放器 还有一个小点就是他书上写到听到了肥伦的模仿说多谢他老杨可以不用上电视了 结果后来还和肥伦一起在台上唱歌了hhhhh 希望老了之后和他一样是个热情满满的老炮 哦对他竟然和查尔斯曼森一起唱过歌
  •     这不是编年体般的自传,老杨想到哪便写到哪,随性而为,十分好读!另外,翻译也很流畅朴实,喜欢老杨喜欢音乐的都该读读它。
  •     看完最后一行的时候,意犹未尽。像是在畅游一个从未到达过的世界,老杨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人生的无限可能都在于自己创造。疾病、贫穷、任何困难都阻止不了前行的脚步,不停地走下去。
  •     老杨真不是写作这块料,但他自己没有意识到,结构混乱。多一星给翻译陈老师,他扯七拉八的文字一定很难译,还有spinal tap“up to eleven”这种一看就是内行的超强注释。
  •     Will to Love.其实可以又名:我的音乐、收藏的豪车及其他。哈哈
  •     与其苟延残喘不如纵情燃烧,摇滚的一个注脚,生俩孩子却都是脑瘫,自己跟妻子都做脑部手术,好友动不动就死于艾滋死于嗑药……要是这一切都没有钱来做底线,还真是挺悲剧的人生。文字功底还是不错的,看传记期间找来了尼尔杨的歌来听,用他最讨厌的MP3的格式。
  •     这人姓年轻,人称老杨,一直年轻的老杨是个坚强的嬉皮,敢做敢为的梦想家,最近几年才戒掉叶子,祝鸡年身体倍儿棒。
  •     翻译能不翻译作品名吗
  •     1
  •     译者依旧用心...没听过他作品的读者绝逼认为尼尔杨是一种新音频格式播放器的开发者...的的确确是没代笔,不了解他作品的读者在各个年代里意识流般玩穿越,光靠乘坐作品里无处不在的玩具火车是不够的...
  •     书皮上这些hippie dream,老杨的经历大概就是该词的诠释吧。音乐,汽车,妹子,心随身动。爱自由,更需要毅力与坚韧吧。118
  •     唯真永生
  •     Just so so
  •     我给老杨五星都不够。
  •     尽管很爱老杨的音乐,书是蛮有意思的,他的歌词那么好,我想他还能写得更好。毕竟不是专业的,跟迪伦差距很大。
  •     癫痫与音乐
  •     赤子尼尔扬先生,又是这么些年过去了,你是否找到了不用“飞”却能写出歌曲的方法?你说写歌的时候切记不要思考,拿起琴来不停的弹,一首歌就慢慢出来了。是的,不停地弹,不停地弹,不停地弹……
  •     不明白这书居然有这么高分。完全就是“写着玩”的最佳范本啊。太流水,随意了。还卖得那么贵。我还是安心听歌吧。这书建议豆友别买浪费钱,更别看,浪费生命。
  •      好看,喜欢这一类摇滚书!
  •     向劳模致敬!
  •     老杨还是有写作意识的,但也几乎仅此而已。。ps.我挺排斥这么夸张的开本(为了圈钱?)而且内封,内封!背面居然有一整面的评(捧)语,无语了
  •     汽车发烧友,音质龟毛处女座,不飞不行帝,装修爱好者,身残志坚典型,录音狂魔,电影玩票家,唐氏儿老爹,潜在的老年痴呆症患者...
  •     Neil真爱格子衫
  •     不死
  •     人生就是一次大考验,太努力你就输了。不是很努力但过得开心,或许就是成功。——Neil Young
  •     跟著老楊和鄉紳水牛春田以及瘋馬開著各種老爺車上路吧。my my hey hey
  •     写的很一般,没什么实际内容,就是撒娇卖萌,这点和他这几年的专辑很像。译者很像翻译成平易近人的口语唠嗑风,结果弄巧成拙
  •     随性自然 敬畏和接受 摇滚之后
  •     老扬本人不喜欢八卦,所以也没什么猛料,都是些回忆的片段和感受,平铺直叙的,比他的歌词差太远
  •     Neil Young 本人的经历太坎坷了,和他相比任何人的意志力都像根稻草
  •      刚开始读不进去,拉家常一样的自白散乱无味,但读到后面越来越入迷。老杨同志的人生确太精彩了!一生跌宕起伏既有功成名就之时也有大大小小的变故和奇遇,甚至觉得他倒霉。看后半部时一边听着那首柔情的《淘金热后》,一边看这个有着《金子心》的《老人》如数家珍的回忆,虽然沧桑无尽但却无限美好
  •     老杨我爱你!
  •     老杨这本书也太碎片了
  •     与其苟延残喘,不如纵情燃烧。
  •     Neil Young在不喝酒、不抽大麻情况下写下来的自传,全篇非线性,想到哪儿写到哪儿,再现了很多经典场景,也让我多了一些关于他、那个年代的了解。
  •     就爱听这老头逼逼叨
  •     不管死不死 飞起来就行
  •     还是专注于你的音乐,没人在乎你的其他东西,朋友劝告他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