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娜·卡列尼娜》书评

出版日期:2014-4
ISBN:9787544740889
作者:[俄] 列夫·托尔斯泰
页数:764页

向死而生

似乎是海德格尔的描述,人是被抛入了这个无意义的荒诞的世界。加缪也曾经以西绪福斯隐喻无意义的人生。在一切开始之前,人生的无意义的本质,就已经被安排好了。个人的一切成就,人类的一切伟大,都构筑在这个充满悲怆意味的基础之上。小说中,列文一度觉得宇宙浩瀚,而自己则是浩瀚宇宙中一个小小的水泡,他的存在无关紧要,他的破裂也无关紧要。可是,这就是生命的残酷事实。如何面对呢?有的人幸运而又不幸,他们用忙碌使自己遗忘,在声色犬马或者汲汲营营的人生中,在被欢愉和艰辛包裹着的生活中,没有时间,不给自己时间思考这个问题。渐渐的,他们也许真的可以忘记生命的残酷;或者,失去认识这一本质的能力。认识到自己的存在,这是多么让人战栗的事。除了遗忘之外,有的人天性诚实,诚实于自己,诚实于这荒谬的、无意义的生命本质。他们苦苦追逐,要在这无意义的人生中为自己寻求一个支点,寻找生活的不变法则。列文是这样,安娜也是这样。不同之处在于,列文的追逐是自觉的,安娜则是不自觉的,依循自己的真实本质。这样两个人,总是与周遭的环境格格不入。列文并不热衷公共慈善,不懂得选举,被大家认为是怪人。安娜也决然地冲破了社会习俗的约束,甚至——这是违背她自己生物本能的——抛弃了自己的孩子。列文苦苦追求自己的信仰,毫无疑问他希望自己拥有信仰,但他决不愿意被告知信仰——就像少年时期的自己以及大多数人被告知的那样。他苦苦思索,同自己的内心作战,同周围的人争论,他也因此而痛苦:尼古拉的死让他深切感受到死亡的力量,感受到人的渺小;他爱妻子,然而却感到不可言说的孤独;面对自己的儿子,一个新的生命,他只感到困惑,觉得又厌弃又怜悯;他收起绳子、枪支,约束自己结束生命的冲动……最终,列文是幸运的,他找到了想要找的东西,这种东西并不存在于宗教中,而是存在于每个人自身,一种人一出生即被赋予的能力——不经理性便可感知善的能力。这样的幸运没有降落在安娜身上。在遇到伏伦斯基之前,安娜近乎拥有一切。无与伦比美丽、尊贵的社会地位、关心她的丈夫、爱她的亲人朋友、儿子……但这一切并不能让她快乐,也不能让她满足。她并不在意自己的美丽,没有什么可抱怨的,但她的生活是在忍受和惯性中缓缓前行。安娜的行为并不可被简单归为伤风败俗。她是有强大道德意识的人,因此做出这样的选择令她格外痛苦。她一面不断谴责自己的行为,另一方面,则以一种向死而生的态度,决然地追逐自己所以为的人生意义——爱情。列文一见到安娜便改变了看法。她不是他所以为的荡妇,她是一个痛苦着追求生命意义的人。这和他是一样的。正是因为安娜赋予了这份爱情如此无与伦比的意义,所以,当伏伦斯基并不像安娜所期望的,用自己的生命来爱她——就像她所做的那样——时,安娜感到悲伤,愤怒,绝望。对方的热情冷却,这是几乎每个女孩子都要经历的事,而在安娜,这却格外叫人绝望,原来她所以为的人生意义,她所为之抛弃一切的爱情,并不真实。她终于选择以死对抗一切,以死亡、以结束自己的存在而宣示自己的存在。————————————记得以前读过《燃灯者》,其实回过头来想想觉得都是人生的寻常和幸运。但周辅成的一个评语让人久不能忘:最伟大的天才创作文学。越来越觉得这话真实不虚,仅凭理性,怎么可以认识人生的全部,世界的全部?而托尔斯泰的伟大之处在于,他的冷峻和怜悯。

爱得自私所以毁灭

可怕。我常常想到爱情,就想到美好。可是安娜的爱,焚毁了自己,也焚毁了他人。有一种观点,安娜的毁灭是对贵族阶层,上流社会的抵抗,是自我价值对于摆脱束缚的要求。我不喜欢这种教科书式的评判。这种说法才是某种不带人情味的说教,将一出悲剧当做枪口,以貌似理性,深刻的口吻来抨击某个阶层、时代、现象。当然可以这么说,一个文学研究者,可以很轻松的跳出当时的历史局限,以一个现代人局外人的身份发表一些很正确的历史规律。甚至更多的现象都能套入其中。这样貌似深刻而实际空泛的样板,我讨厌。卡列宁不是冷冰冰的机器,他的人生重心在事业,可并没有因为功名而毫不在乎安娜,事实上他因为安娜的变心痛苦不堪。他也想到往事,想到最开始的结合,想到婚后美好的时刻。只是他心中的某种懦弱与善意互相促进让他不善表达。他选择事业的忙碌,宗教的神秘,宽恕的狂喜来释放这种痛苦。(你不能以重心在事业与重心在爱情而论孰高孰低,起码在我看来卡列宁比起安娜更对得起家庭)。伏伦斯基不是纯粹的花花公子,他尊重安娜,爱安娜,也为此抛弃了他曾经执着的功名。但是安娜的爱不满足,她要求他不止于此,抛弃自己的追求,抛弃个人生活,只有她。伏伦斯基自始至终没有背叛,没有侮辱安娜,只是有所冷落。因为他无法像安娜一样,抛弃一切抛弃自己,他受不了这样爱的绑架。我们说当时的社会,我觉得那时的风气可是宽容多了,人们以为青年才俊赢得已婚贵族夫人的芳心是某种光荣。即便此事一发不可收拾,木已成舟,圈子里的某种眼光与谈资,也数正常。遑论丈夫的宽恕,以及许多对安娜的怜悯或羡慕。至于现代,这样的事情只会引发无尽的侮辱与谩骂。有没有资格的人都会占领道德高地叫嚣并制定他们要别人遵守的准则,恨不得要出事的人丧失为人资格。综上,我认为当时的社会很包容,安娜还可以出入社交场合,即使有不友好的眼光,但她并没有被禁止。在乡下她和伏伦斯基也生活得很自在。只是她把一切寄托在爱情,剥离了家庭,责任,道德认同,甚至剥离了自我价值,让爱情来代替。爱的狂热,爱的自私,抛弃一切甚至自己,也只剩毁灭。她死之前,想到的是一种惩罚情人的快感。我讨厌别人玩味死亡的神秘庄重。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当它来的时候,人会懂。所以我不喜欢时不时的把它挂在嘴上,放在心上。夸夸其谈不会让人更深刻。某些营销文作者的关于人生无意义的空心病文章也令人厌恶。有些跑题。所以爱,不是轰轰烈烈容不下其他的。责任,家庭,理想,就列文和吉娣来说,还有对天父的爱,这些丝毫不妨碍他们的爱情,而是促进了他们的幸福美满。最后,我承认我不喜欢安娜。PS:同样的不顾社会眼光追求爱与幸福,玛格丽特米切尔笔下的郝思嘉却令我喜欢钦佩,可能是她强烈的要生存的欲望,她未曾意识的对土地家园的热爱,让她与安娜有相同也有不同。一些啰嗦,有感而发。


 安娜·卡列尼娜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