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政治思想史》章节试读

当前位置:首页 > > 中国政治 > 先秦政治思想史章节试读

出版社:岳麓书社
出版日期:2010-12
ISBN:9787807614951
作者:梁启超
页数:256页

《先秦政治思想史》的笔记-第34页 - 前论 第二章 天道的思想

及战国末而人智益进,荀子遂大声疾呼,谓:

大天而思之,孰于物畜而制裁之;从天而颂之,孰于制天命而用之。《天论》篇
此实可谓人类对于天之独立宣言。

《先秦政治思想史》的笔记-欧洲的国家主义 P4 - 欧洲的国家主义 P4

《先秦政治思想史》的笔记-平天下絜矩之道 P82 - 平天下絜矩之道 P82

政者正也。“平天下絜矩之道” 《大学》
儒家政治对象在“天下”,于天下不言治而言平,又曰“天下国家可均”。平也,均也,皆正之结果也。何以正之?道在絜矩。
矩者以我为标准,絜者以我量彼。

《先秦政治思想史》的笔记-政治思想问题之内容、分类 P9 - 政治思想问题之内容、分类 P9

《先秦政治思想史》的笔记-第59页 - 前论 第七章 法律之起原及观念

似此,吾名之曰礼刑一致的观念。刑罚以助成伦理的义务之实践为目的,其动机在教化,此实法律观念之一大进步也。

《先秦政治思想史》的笔记-仁,恕 P80 - 仁,恕 P80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论语》)谓对人类有同情心也。
================================
人者,通彼我而始得名者也。彼我通,斯为仁,故“仁”从二人。
郑玄曰:“仁,相人偶也。”(《礼记》)
非人与人相偶,则“人”的概念无法成立。如果世界上只有一个人,那么绝对无法看出所谓的“人格”。人格者,以二人以上相互间之“同类意识”
而始表现者也。也必须二人以上交相依赖,然后人格才能完成。
================================
荀子所谓“有知之属莫不知爱其类也”。爱类观念,以消极的形式发动者则谓之恕,以积极的形式发动者谓之仁。
================================
子贡问一言可以终生行,孔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如心为恕,推己度人。自己不愿意做的事,不要强加给别人。我既为人彼亦为人,我感受此而觉苦痛,则知彼感受焉而苦痛必同于我,如吾心以度彼,而“勿施”,是同情心的消极发动。
孟子曰:“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
================================
孔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譬者比也,近取譬即“如心”之恕也。恕主于推其所不欲,仁主于推其所欲。

《先秦政治思想史》的笔记-第85页 - 本论 第三章 儒家思想(其一)

儒家之理想的政治,则欲人人将其同类意识扩充到极量,已完成所谓“仁”的世界。

《先秦政治思想史》的笔记-秦汉以降国人与法国大革命前欧洲人的自由 P5 - 秦汉以降国人与法国大革命前欧洲人的自由 P5

《先秦政治思想史》的笔记-四海一家万人平等 P51 - 四海一家万人平等 P51

《书》所谓“光天之下,至于海隅苍生;万邦黎献,共为帝臣”。(《皋陶谟》)
《诗》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北山》)

《先秦政治思想史》的笔记-第81页 - 本论 第三章 儒家思想(其一)

爱类观念,以消极的形式发动者则谓之恕,以积极的形式发动之则谓之仁。
然恕与仁复异名者,恕主于推其所不欲,仁主于推其所不欲。

《先秦政治思想史》的笔记-中国文明的气度;流弊随欧洲文明一同出现 P7 - 中国文明的气度;流弊随欧洲文明一同出现 P7

《先秦政治思想史》的笔记-革命与舆论 P37 - 革命与舆论 P37

君子不能践其责任则如之何?人民例得起而易置之。是即体现天意以“改厥元子”也。《尚书》《汤誓》《牧誓》等篇,言之最详。
后此孔孟之徒,主张革命为人民正当权利,其思想实源于此。
革命不可常也。然则平时所以体现民意者奈何?我先民则以采纳舆论为不二法门,所谓“史载书,瞽陈诗,工诵箴谏,士传言,庶人谤”等等,皆舆论机关也。
要而论之,我先民极知民意之当尊重,惟民意如何而始能实现,则始终未尝当作一问题以从事研究。故执政若违反民意,除却到恶贯满盈群起革命外,在平时更无相当的制裁方法。此我国政治思想中之最大缺点也。

《先秦政治思想史》的笔记-大同 P85 - 大同 P85

儒家之理想的政治,则欲人人将其同类意识扩充到极量,以完成所谓“仁”的世界,名之曰“大同”。
儒家悬此以为政治最高理想之鹄,明知其不能骤几也,而务向此鹄以进行。
孔子自言曰:丘未之逮也,而有志也。不仁之极,则感觉麻木,而四肢痛痒互不相知;仁之极,则感觉敏锐,而全人类情义利患之于我躬,若电之相震也。信乎以天下为一家,中国为一人,非意之也。

《先秦政治思想史》的笔记-人类对于天之独立宣言 P34 - 人类对于天之独立宣言 P34

荀子 大天而思之,熟与物畜而制裁之;从天而颂之,熟与制天命而用之。《天论》篇

《先秦政治思想史》的笔记-天治主义与民本主义 P35 - 天治主义与民本主义 P35

《洪范》:天子作民父母以为天下王。
《召诰》:皇天上帝,改厥元子。
元子,众子之长也。
元子谁改之?天改之。天既有动作,必有意志,天之意志何从见?托民意以现。此即天治主义与民本主义之所结合也。
晋师旷《左·襄十四》:天生民而立之君,使司牧之,勿使失性……天之爱民甚矣。岂其使一人肆于民上……
此言君主责任之意,最为痛切明白。而天意既以民意为体现,则君主亦自当以对民责任体现其对天责任。如尧之于舜,舜之于禹,皆告以“天之历数在尔躬”,而又云“四海困穷则天禄永终”,《论语·尧曰》

《先秦政治思想史》的笔记-第221页 - 先秦政治思想史 (附录)

所以研究政治,最要紧的是研究国民心理;要改革政治,根本要改革国民心理。……所以学政治的人,对于本国过去的政治学说,丝毫不能放过。好的固然要发扬他,坏的也要察勘他,要看清楚国民心理的来龙去脉,才能对症下药。
我们的民族性,又是最重实际的,无论哪一派的思想家,都是以济世安民为职志,差不多一切议论,都归宿到政治。

《先秦政治思想史》的笔记-第36页 - 前论 第三章 民本的思想

天子为天之代理人,在天监督之下以行政治,则本来之最高主权属于天,甚明。然此抽象的天,曷由能行使其监督耶?吾先民以为天之只能视听,皆假涂于人民以体现之。民之所欲恶,即天之所欲恶。于是论理之结果,不能不以人民为事实上之最高主权者。故此种“天之政治”之组织,其所谓天者,恰如立宪国家无责任之君主;所谓天子者,则当其责任内阁之领袖。天子对于天负责任,而实际上课其责任者而人民也。

《先秦政治思想史》的笔记-国民意识 P8 - 国民意识 P8

《先秦政治思想史》的笔记-仁,不仁 P82 - 仁,不仁 P82

二人以上相偶,始能形成人格之统一体,同在此统一体中而彼我痛痒不相省,斯谓之不仁。反是斯谓仁。是故仁不仁之概念可得而言也。
曰不仁者,同类意识麻木而已矣;仁者,同类意识觉醒而已矣。

《先秦政治思想史》的笔记-第98页 - 本论 第五章 儒家思想(其三)

要而论之,儒家之言政治,其唯一目的与唯一手段,不外将国民人格提高。以目的言,则政治即道德,道德即政治。以手段言,则政治即教育,教育即政治。

《先秦政治思想史》的笔记-第49页 - 前论 第五章 封建及其所生之结果

真封建自周公始封建制度最大之功用有二:一曰同化,一曰分化。
所谓分化者,概将同一的精神及组织,分布于各地,使各因其环境以尽量的自由发展。
所谓同化者,概将许多异质的低度文化,醇化于一高度文化总体之中,以形成大民族意识。

《先秦政治思想史》的笔记-政治与伦理 P44 - 政治与伦理 P44

凡国家皆起源于氏族。
《尚书·尧典》曰: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
《楚语》云:九族者,上推高曾,下逮曾玄。
古代“百姓”,实为贵族专名。
《尧典》以“平章”言百姓,意谓平等调和各异族云尔。
至于周二发明一绝妙之平章法,曰同姓不婚。
《礼记·大传》云:系之以姓……虽百世而昏姻不通者,周道然也。
天子对于诸侯,“同姓谓之伯父,异姓谓之伯舅”。(《王制》)

《先秦政治思想史》的笔记-第82页 - 本论 第三章 儒家思想(其一)

质言之,则儒家舍人生哲学外无学问,舍人格主义外无人生哲学

《先秦政治思想史》的笔记-礼治主义 P95 - 礼治主义 P95

儒家深信非有健全之人民,则不能有健全之政治。
儒家以礼导民。礼义以为纪……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势者去,众以为殃。《礼运》法是恃政治制裁力发生功用。在此政府之下,不能不守此政府之法。
礼则不然,专恃社会制裁力发生功用,是否守礼随人自由。但此礼既被社会所公认,有不守者则视同怪物。
============================
儒家固希望圣君贤相,然所希望者,非在其治民莅事也,而在其“化民成俗”,劳之,来之,匡之,直之,辅之,使自得之。《孟子》最终目的是使民“自得”。如此,政治家性质,恰和教育家性质相同。
一人一家之外一国,如一血轮之在一体也。或好或坏,其影响皆立遍于全部。所谓“正己而物正”,并非仅是上位者,所有人皆当如此。自天下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大学》修身平天下,非只天子也,庶人亦然。
============================
要而论之,儒家言政治,唯一目的与唯一手段,不外将国民人格提高。
以目的言,政治即道德,道德即政治。
以手段言,政治即教育,教育即政治。
道德之归宿,以同情心组成社会。
“施由亲始”,儒家利用人类同情心之最低限度为人之所同有者,灌溉之扩充之,使达到最高限度,以完成其理想的“人的社会”。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孟子》非旦夕可致。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论语》

《先秦政治思想史》的笔记-天道的思想及天命 P25 - 天道的思想及天命 P25


天,由宗教意味变为哲学意味


 先秦政治思想史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