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舍谈吃

出版社:山东画报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5-02
ISBN:9787807130574
作者:梁实秋
页数:232页

作者简介

梁实秋先生是公认的华语世界中的一代文化宗师之一。他的许多文学作品都流播海内外,被人们赞为经典。其中“雅舍小品”更是他的代表作,先后印行了三百多版。《雅舍谈吃》是梁实秋先生一生在饮食文化方面才华的集中展示,如果您也喜欢吃,就和这位美食家一起去大饱口福吧!

书籍目录

序言
集内文
西施舌
火腿
醋溜鱼
烤羊肉
烧鸭
狮子头
两做鱼
炝青蛤
生炒鳝鱼丝
酱菜
水晶虾饼
汤包
核桃酪
铁锅蛋
瓦块鱼
溜黄菜
酸梅汤与糖葫芦
锅烧鸡
煎馄饨
核桃腰
豆汁儿
芙蓉鸡片
乌鱼钱
韭菜篓

炸丸子
佛跳墙
栗子
海参
满汉细点
菜包
糟蒸鸭肝
鱼翅
茄子
莲子
白肉
干贝
鲍鱼
咖哩鸡
烙饼

黄鱼
八宝饭
薄饼
爆双脆
拌鸭掌
鱼丸
腊肉

饺子
锅巴
豆腐
烧羊肉
菠菜
龙须菜

味精
集外文
北平的零食小贩
读《媛珊食谱》
豆腐干风波
康乃馨牛奶
吃在美国
吃相
请客
关于苹果
《饮膳正要》
由熊掌说起
千里莼羹 未下盐豉
“疲马恋旧秣,羁禽思故栖”
读《中国吃》

面条
再谈“中国吃”
读《烹调原理》
萝卜汤的启示
喜宴

喝茶
饮酒
狗肉
饭前祈祷
圆桌与筷子
烧饼油条
“麦当劳”
窝头
炸活鱼

粽子节
记日本之饮食店
大菜
说酒

内容概要

梁实秋(1903―1987),20世纪华语世界中散文天地的―代宗师,给本世纪文坛留下了2000多万字沉甸甸的著译的文学大师.梁公散文自然、真率、豁达洒脱;亦庄亦谐、“绚烂之极趋于平淡”;旁征博引、中西逢源等特色,我们从他的作品中遴选了有代表性的散文、小品、杂感、随笔,合成四卷本“雅舍文集”。我们深信,只要抛弃偏见,读者不难从中感受这位大师个性独异的文心、文气、文调,领略他的积学之厚、腹笥之富和经泽之熏,走进一片高雅脱俗的美文世界。


 雅舍谈吃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63条)

  •     以平实的笔触描述了许多关于各种菜肴的炮制,味道。背后的人,背后的事。读着读着,,不知不觉地进入到梁实秋先生营造的与其生活经历息息相关的美食天地里。。。淡淡地还能察觉到一点怀旧的气息。。。。想来这是我看的第一本关于食物,烹饪的书。。。回想起来当时我的生活根本就不能称之为生活。。。行尸走肉般的过每一天。。。不想神化或妖魔化这本书的作用, 可能是冥冥中我潜意识地在寻求改变, 而它在这个时间, 这个地点,正好出现在我的面前。。。给我带来了第一缕阳光。。。。。。。过去不堪回首。。。还是往前走。。。
  •     最近馋得很,连着看了一些说吃的文字,先后有《味觉森林》、《2个人的意大利》、《雅舍谈吃》、《中国吃》等,真是各有各的味道。两位北派的老先生——梁实秋、唐鲁孙,资格虽然老,却未必盖过后起之秀。私心里十分佩服“森林的火焰”小小年纪便大嚼了《红楼梦》,博知老道不下于前辈老者。同样博知老道的还有张佳玮公子关于吃的网络文字,惜未结集。张国立和赵薇(不是皇阿玛和小燕子)的意大利之旅同样引人垂涎,没有旁征博引,一径轻松写来,让人一径胃口大开地看到底,原因在于他们是真正的馋痨胚。张国立之能吃号称胜过意佬,要吃到“意大利人今后见到东方人就喊,赶快把粮食藏起来哟,台湾郎来了!”而赵薇是看到食物会打从心底里发出微笑的人。视吃为快乐的人是令人快乐的人。说到馋,有软硬之分。硬馋是因饿而馋,软馋则是上升到更高层面的。梁实秋对馋的评论甚高,说是“重在食物的质,最需要满足的是品味”,又说“文化发展到相当程度,人才知道馋”。这其实说的是软馋,即并非由饥饿导致的贪食欲。因为梁老是从唐鲁孙的《中国吃》引出的馋,所以自然把“馋”上升到了“馋文化”。其实馋不一定那么有品,所馋之物也不一定非得上乘之物,有时候突然起意极想吃一样东西而不得,自然不惜奔走以膏馋吻,更不要说异食癖了。当然要成为一个馋人,必须有一个健硕的胃口。虽不必象刘姥姥那样“老刘,老刘,食量大似牛,吃一个老母猪不抬头”,但凡胃口好的人对吃就有兴趣,也喜欢尝试不同的东西。比如同样是锦心绣口,吃一点蟹夹子肉就闹心口疼的林妹妹的口福就不如割腥啖膻的史湘云好。而唐鲁孙、梁实秋、沈宏非、蔡澜、张国立等等称道食坛的诸君,无一不是好吃的大胃王。真是一群馋痨胚。其实我宁可称之为馋痨胚,也不愿意派送“美食家”的称谓。一归到“家”了,就易流入一家之言,站在一个小圈子里指东道西,未免可笑。好吃并留下墨迹的,一种是吃的多(胃口好、有见识),一种是写的好(有文化),两种并称,即成为馋文化。而成为文化了,最怕的就是武断和先入为主。梁老虽在多食多见方面略逊唐鲁孙,究竟看高一层,识见不凡。摘梁老之见以飧众人:“我生平最怕谈中西文化,也怕听别人谈,因为涉及范围太广,一己所知有限,除非真正学贯中西,妄加比较必定失之谫陋。但是若就某一具体问题作一研讨,就较易加以比较论断。以吃一端而论,即不妨比较一番,但是谈何容易!我们中国人初到美国,撑大了的胃部尚未收缩,经常在半饥饿状态,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哲学尚未忘光,看到罐头统品就可能视为“狗食”,以后纵然经济状况好转,也难得有机会跻身于上层社会,更难得有机会成为一位“美食者”。所以批评美国的食物,并不简单。我年轻时候曾大胆论断,以为我们中国的烹饪一道的确优于西洋,如今我不再敢这样的过于自信。而且我们大多数人民的饮食,从营养学上看颇有问题,平均收入百分之四十用在吃上,这表示我们是够穷的,还谈得到什么饮馔之道?讲究调和鼎鼐的人,又花费太多的功夫和精力。民以食为天,已经够惨,若是说以食立国,则宁有是理?”这样的视野胸怀,有几人能及!有趣的是,梁老提及有人说北平人之所以特别馋,是由于当年的八旗子弟游手好闲的太多,闲就要生事,所以在吃上打主意。而唐鲁孙正是破旗人一枚,这不是贬义,说“破”是指破落了,由盛而衰,所以见过世面,虽今不如昔,但馋瘾犹未断,兀自念念不忘。追思的力量是很强大的,说的那些门道,正补了那一时期饮食及民俗文化的缺,不容小觑。奇怪的是,饮食南北各有所长,只听得北边爷们津津乐道,虽然有些吃法不敢恭维,如吃涮肉,“熟客还可以要一个锅子底儿,那就是别人涮过的剩汤,格外浓”(读《中国吃》),南锅比北锅讲究得多,而南方食客说唱声势大不如北方。看了沈宏非的写食主义,还是曲高和寡。况且沈爷到场,店主便隆重以待,同一道菜,他吃到的与大堂众人吃到的硬是不同。看吃的水准,还得看寻常食物,方得众人呼应。《雅舍谈吃》也好,《中国吃》也好,在我看来,引人动心之处在吃之上,那是一种对逝水流年的追忆,象普鲁斯特记忆中的玛德莲娜蛋糕,香胜于味。张爱说,做成的蛋糕远不及制造中的蛋糕,蛋糕的精华全在烘焙时期的焦香。不停地追忆,不停地烘焙,带着记忆和乡愁的香,是吃的精华。
  •     我特别不擅做读书笔记。要我看书,可以,且乐意得很;但要我抽丝剥茧把脑海中存在的对书本文字的理解化成自己的文字,实在是很痛苦的事情。同时,这样一种思维上的落后,一度让我懊恼不已。近几日看了几本谈吃的书册,除勾起馋虫和动手的欲望外,最多的还是想起了很多往事。这些往事快要从我的记忆里消失了,我努力想努力想,也只能抓住一点尾巴。它们承载的童年往事,已经由彩色变成黑白,黯淡无光了。或许还能引起一点共鸣,毕竟我流泪了。这不是关于梁实秋《雅舍谈吃》的书评,只是一些记忆碎片罢了。》》醋溜鱼&两做鱼我是极爱吃鱼的,但是凉瓦不爱。他嫌鱼腥,嫌挑刺麻烦,被我纠缠追问得出结论,这厮就是懒。对鱼没有欲望,确是千真万确的事。自从去年和两位豆友一起吃过烤鱼之后,心心念念不能忘怀,遂来京后坑蒙拐骗凉瓦一起再食一次。江边城外,网上说京城最好的烤鱼店,特意跑去验证。期间担心友人心存疙瘩,毕竟是我的喜好兼无理取闹,便有意将肉多且嫩的部分留给他,特意选了他爱吃的西蓝花、海带结等配菜,以期减少他内心里对我的怨念。如若能让他对鱼产生兴趣,那真是可喜可贺的事情。我吃过的鱼的做法又是极少的。家里人都实在,这种实在体现在食物上,便是不那么讲究。我父厨艺不精,喜食清蒸鱼,将鱼搁在碗中,放油盐葱姜和紫苏、很多辣椒,本味道不差,却又习惯性倒许多酱油,以致最后的鱼呈黑色,过咸。全家人都没胃口了。家里关系和谐,显得没大没小,我和聊辰左一句有一句打击埋怨,我母一旁含笑,我父便傻傻地乐呵,偶发只言片语的牢骚:两个小兔崽子,不好吃就别吃了,哼,我一个人吃!另外,我母和聊辰的做法都是先下锅煎,再加点水煮,出锅后,焦黄的鱼皮略软,鱼肉和鱼汤鲜嫩爽滑,好吃极了。大二那年被鱼刺卡过,在川菜馆吃酸菜鱼的时候。和张生、脖子一起,见我突然着慌地叫服务员端醋来,都吓了一跳。但这次不似以往,在饭馆里喝了一杯醋还是不见效,吞白饭也无效,一顿饭不了了之,离开的时候回头看这一桌子美食,心里肉疼得紧。但还有更重要的事,姑娘们去超市买了一袋醋来,强迫我喝下,这在我简直是比喝农药还要痛苦的事情,最气人的是根本不起作用。那两天身心都难受,可又没办法,只能慢慢熬。第三天慢慢没了痛感,恰好下午体育课上老师说起强咽鱼刺致食管破裂的新闻,吓得我后怕不已。此后吃鱼便小心多了。》》烧鸭还有一件丢人的事情,和学妹吃干锅辣鸭头的时候被鸭骨卡喉,最后因食道处恶心,全部吐出方才舒服。眼泪都流了出来,心里尴尬得要死,让新晋学妹和店员们看见如此狼狈的自己,后悔,兼之懊恼,以及想寻地缝钻进去。北京烤鸭是很有名的,06年第一次进京,带回去了两只,并不好吃。这几年吃的也并不很多,现烤现吃的味道倒还可以。今夏又带回两只,一给恩师,一自家吃,味道也不尽如人意。祖母去世时,丧席上知道侄儿爱吃,想着要让他吃个痛快。我实在是很心疼他。》》生炒鳝鱼丝我有很多年没吃过鳝鱼了,但小时候是吃的。日前在姐姐家聚会,听其他人说起,似乎他们还一直认为这是一种无与伦比的美味。也许他们偶尔还会吃上一回。难得有部分感觉和梁老一致。我很怕鳝鱼,但我见过我父和哥哥宰鳝鱼,印象深刻。“鳝鱼是放在院中大水缸里的,鳝鱼一条条在水中直立,探头到水面吸空气,抓它很容易,手到擒来。因为它粘,所以要用抹布裹着它才能抓得牢。用一根大铁钉把鳝鱼头部仰着钉在砧板上,然后顺着它的肚皮用尖刀直划,取出脏腑,再取出脊骨,皮上粘液当然要用盐搓掉。血淋淋的一道宰杀手续,看得人心惊胆战。”哥哥很会做,他更像个老饕,即使日子再拮据,也要紧巴着吃好。生炒鳝鱼丝、鳝鱼火锅、鳝鱼汤,这些用宰过的鳝鱼做成的美食很香滑,但都不及整蟮爆炒来得好吃,虽然看着很恐怖。我吃东西能不用到手就不用,吃整蟮的时候,用筷子夹住,牙齿咬住鳝鱼头下部,筷子找准角度一撕,鳝鱼便完整分成背脊部分和肚子部分:背脊部分还有脆骨,会顺势转圈缠绕在一块;肚子部分里面还有内脏,嫌麻烦便弃置,耐得烦便剔除,又是另一种味道。现在简直不敢想象当时那种野蛮的吃法,但真的是唇齿留香。吃鳝鱼的时候是夏天,全家人从农田里回来,哥哥也会来我家吃饭。他喝点小酒,对我和聊辰说,多读书,读书才有出路。喝高了便有耍酒疯的趋势。但一家人总归是其乐融融的,夏夜的星天透着静谧和喧嚣,我点头的瞬间是对他许诺我考上大学考上研究生的礼物的憧憬,但从没想过长大后连叫声哥哥的机会都没有了。》》酱菜保定府,三宗宝,铁球、酱菜、春不老。买过一整套礼品盒送恩师,买过一对精致的铁球送外公。自己家里带过面酱和酱菜,都被父母和聊辰给深深地鄙视了。我是南方人,虽是吃货,但有些喜好,怕是永远都变不了了。我母赶集时从某人家中买来的萝卜条,是我这辈子吃过的最好吃的萝卜条。》》汤包家那边的包子面发得软,里面肉馅多,多年前五毛一个,很大。现在则又贵又小了,味道也不复以往。湘人早餐多吃粉,里面的配料和汤不可忽视,粉吃完,汤也恨不得全喝干。来北方后再没吃过了。也再没吃过烧卖。这些存在于我的记忆里,让我每每想起家乡时,总归有了些实实在在的念想。》》酸梅汤与糖葫芦幼儿园的时候尿过裤子。因为偶然得到一包杨梅,这在那时真是很令人惊喜的事情,我小娃娃的心中也能腾升起难得的幸福感和对赠予之人的感激来。一部分直接送口里吃了,一部分搁进了水瓶里。浅尝一口,酸酸甜甜太可口,以致停不下来,一个早读时间将一大瓶水全部喝完。那时我还是个没长开的丑姑娘,也自卑,大概是不得老师喜欢的吧,想上厕所也不敢提出来,便一直忍,最后没忍住。裤子和凳子下湿了一片,心里很尴尬,但小小的心思也想不出什么办法,便只是茫然无措,一边有着释放的快感,一边又充斥着黏腻的不舒服感。终究是被咋呼的同学发现了,他们最快时间向老师告状,围着我笑和闹。那恐怕是我人生里第一次觉得人心残酷导致的无助和难堪。也有孩子对老师说:是她的水瓶倒了吧,里面的水都没有了。老师出乎意料地像是维护了我,对幼儿园的孩子,这似乎又是必然的了。后来怎么结束的那一天,我已经不记得了。但我想,我恐怕是那时曾产生过要变优秀变成全班的焦点的宏图大志。后来入小学,便开始了这样一条不归路。这算是我第一次接触酸梅汤。此后的将近二十年,再没有和这样饮料有关的记忆。大学旁边有家酸梅汤很好喝,我这才开始让它成为我最爱的饮料之一。槐城直隶总督署旁边有家“葫芦王”,糖葫芦很有名。味道很好,一年只卖几个月,每天的队伍很长很长。我是从来不爱吃的。》》莲子我爱莲子,是因为它与荷花有关。今夏吃了两次,第一次在家,第二次在京。此前上网时,QQ上有人加我为好友,能加我的都是知道我名字的熟人(验证的原因),便同意了。我像对待一直很宠我的同学的语气问他是谁,他说“我是你哥”。像玩笑话不是么?然后撒娇傲娇地坚持索要姓名,想过是调皮的男同学,想过是总让我叫他哥的表弟,想过是很宠我的表哥,但又一一否定。他像是生气了,说“除了我,你还有哥哥吗?”一时愣住,半晌反应过来,眼泪竟像是要夺眶而出。堂哥才是亲哥哥,上面提及的那位哥哥已经不在了,我的哥哥真的只有他了。在姐姐家我在吃路上买的莲蓬,他很惊奇居然能吃,尝试后惊喜地说“真能吃耶,不苦耶!”我像是急于讨好他而又实实在在存在一些对他的心疼,便将剩下的莲蓬全给了他。我看着他一个人坐在窗前的躺椅上认真而专注地剥莲子,心里不知为何总觉得空落落的。一个月前阿花进京,和她在后海边买了一把莲蓬。可惜很苦,我不愿吃。》》笋小时候家前有一片竹林。哥哥们和嫁到市里的姐姐携姐夫喜欢去挖笋吃,他们唿扇叫上我们一群小孩子,跟在他们的屁股后面提笋,看他们那样张扬的青春各自在心里羡慕得很。小时候我是不爱吃笋的,现在爱吃了,却又离家千里,那片竹林也没了,感觉再也吃不到童年味道的鲜笋了。》》腊肉梁老说“湖南的腊肉最出名,可是到了湖南却不能求之于店肆,真正上好的湖南腊肉要到人家里才能尝到。”这话我是赞同的。家里厨房一角落还留有一个土坯灶台,父母买来猪牛鸡鱼肉悬挂于灶台上方钩子上,长时间烟熏火燎,有时候我母还特意上山找来某种植物的根茎,据说烧出来的烟火有特殊的香味。时日久了,熏好的腊肉甚至会渗出金黄的油滴下来。我父便爬上凳子取下一块,切成薄片,放上调料和辣椒,往锅里一蒸,很是好吃。开学时我母用袋子严严实实裹上一块,供我带去学校,找外出租房的同学家改善改善伙食。除难洗一点外,加上香干和萝卜干,一道香干腊肉不比小湘做的逊色。离家不远的隔壁村里有一户宰牛场,剩下的边角牛肉卖给附近的乡民。牛肉质量很好,只是不完整,价格是很低的,很多人家都早早电话预定。我母买来用一个铁筛在留有余温的柴火炕上慢慢烤,最后的牛肉干特别好。阿姨便总嘱我家代办,我母偏爱她的妹妹,便不厌其烦地付出人力物力。今年上半年某天,只有我父在家,灶上的腊肉滴下的油,加上稍显高温的灶头,导致起火,厨房差点没了。事后我打电话询问,我父在一旁嗫嚅,我母骂骂咧咧真真假假总要啼笑皆非好一阵。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这真的是一本看了会饿的书,尤其以北方的食物为多数,想起去年冬日去北京,让我最难忘怀的驴肉火烧。
  •     吃在极雅致的吃货口中也变得精致起来
  •     非常喜欢的吃货有两个,一个汪曾祺,一个梁实秋
  •     中国吃文化博大精深,喜欢吃,要会吃,更应该懂得吃的内涵
  •     吃的是中国文化
  •     梁老写吃真是太懂行的吃货了,特别喜欢书里面浓浓的北平味……各个地方,在什么地方吃什么东西,勉强不得。看得馋,馋比食而不知其味好太多了
  •     有趣
  •     真是有趣的人啊,好想认识这老头。
  •     见过很多很多自称懂吃的人,可是又有几个能有这样文笔能看起来毫不费力却无可挑剔的去形容那些吃的?
  •     其实应该给四星半 梁实秋这本书的重要意义在于 它成为所有食评撰写的模板 足见地位之高
  •     飞机上看的
  •     简易薄、填鸭子,说起来好吃就是“七十多年前的味道一直萦绕心头”,越读越饿……
  •     物无定味,适口者珍。三分顾情,五分怀人,剩二分予以天地食材。
  •     回味无穷
  •     可以看出作者真的很注重吃并且很会吃 我也希望我自己做个会吃的人 不是为了果腹而是品尝 用健康食物果腹用美食解馋 饮食还是要克制并且养成吃好吃的习惯 对吃的要求高 宁可饿着也不吃不好吃的自己不爱吃的 嗯 希望我慢慢养成这样的习惯
  •     对于吃可谓信手拈来 款款道之 自食材 主食 前菜 主菜铺设文章 以主要的生活经历 连接全文 文字朴实 饱含对中华饮食文化的深情讲述一个简单不平凡的吃货世界
  •     吃货谈吃,怎能不有趣,何况还是高级吃货。
  •     用睡前时间读完,甜蜜的折磨。同为爱吃之人,梁老雅致太多。
  •     No 2 # 平易近人的谈美食 不噱头 不故弄玄虚 读完了 开心
  •     梁实秋先生写吃,十分能抓住精髓,一看就是个十足的吃货!美食的魅力不完全在于味道,更多的是生活的洗礼、回忆的珍藏和文化的碰撞。但是我认为整本书缺乏一条贯穿的主线,仅仅是随笔而已,所以读起来稍有乏味,读完后印象不深刻。
  •     从来对吃不感兴趣,这是我自己的问题,不怨作者。
  •     斜风细雨倚窗读,文字洗练质朴,清水一般,洗净铅华。
  •     看着就饿了
  •     梁老真是会吃会生活啊,深夜看菜单真是残忍。
  •     语言平实,生活中的星星点点融入了平实的语言中
  •     此文与现在网上一般介绍美食很大的区别是,它有着许多食物的来源,并引出一两句古句,加之作者曾多年生活在故乡异地,其感情更是容易被人看见。莴苣,紫云英,荠菜,豆汁儿。。。。这才是正宗的美食书
  •     读起来让人精神愉悦,梁老先生会吃,也会写吃,字里行间勾起人的食欲。 想家了。
  •     有文化的吃货一枚
  •     在一饮一啄中细细体味人生百态……
  •     每每读之,腹中必传来雷响
  •     吃也能吃出文化,高雅的吃货! 20161231读毕
  •     边读边在大众点评上看这些老字号的馆子还留着多少,北京到底不是北平啊。细细体味每一道菜,描写的十分准确到位,像是味道已经钻入唇齿间。 不着笔墨写对食物的感情却处处是情。所有的感情都在其中了。
  •     什么时候看,什么时候饿。
  •     吃本身就是一件趣事,能吃,会吃,且吃的雅。
  •     寻死觅活的时候可以看看,美食算是我在人间的最无法割舍的东西之一吧。最好的一本食传了,通过美食写文化,那么丝丝入微。蔡澜之类的都没法比。以后一定要买纸质版收藏
  •     真正爱吃的人是不会在意食之贵贱,吃不再是为了饱饭为了生存,而是一种享受,不止是味蕾还是内心。我一直很佩服那些能把食材做出各自特有的味道,看他们做的过程何尝不是一种享受,而本书的字里行间中又带着一种吸引力,不禁引人发问你有多久没好好品尝一道美食了?
  •     读得很慢,没办法谁让一拿起书读起来就饿,只能饭后慢慢看... 这本书让我对鲁菜有了新的改观,也试着按老爷子笔下知名馆子的古法做了几个菜,味道确实不错~
  •     梁老是会吃的!馋非罪!回味无穷馋虫发作的煎熬让人感同身受,心疼徐志摩的桂花煮栗子,《这年头活着不易》!民国这么几批人真妙啊,一身传统功底在西方历练融会,社会动荡不易心志,最后炼磨得豁达烂漫,爱世人,爱世界,文章里处处开着花冲你笑。
  •     越看越饿。汤包部分笑出声
  •     梁老必然是资深吃货,尝遍天南海北,品出人生百态。没有对生活的热爱,是难有此等在餐桌上的闲情逸致的。
  •     这才是食谈的佳作 比今人的拿捏作态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
  •     多热爱生活才会写得这么诱人的吃啊
  •     我也想吃啊
  •     浅读。吃得讲究,食味可能不复当年。
  •     排版很有趣的一本小书。不过说实话,先生这谈吃,吃货读起来并没有食指大动。也许要把吃写得好,真的太难吧。
  •     很不错
  •     晚餐伴侣。佐餐的无上妙品,梁品味极佳。
  •     梁老是吃货,可惜我不是。挑食的毛病让我无法看得起劲,大部分都没共鸣,感觉好遗憾。BTW 也明白了只有『生活』才能塑造文学
  •     先生写吃写的真是太棒了,很想把书中的吃食都吃一遍看看!只不过,怕是有些已经吃不到了
  •     大晚上看饿了。碎觉。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