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与感》书评

出版日期:2014-8
ISBN:9787508645138
作者:黎万强
页数:292页

从《参与感》读粉丝

夜半失眠,重翻这本《参与感》,写此心得。作为传统教育培训从业者,这种带有移动互联、网联网思维、硬件设备等概念的书一开始是嚼不动的。好在两年前开始尝试过一些线上教学产品的设计与推广,读起来代入感还是很强。边读边反思,边读边设计。书中有太多概念可以套用在教育培训行业中大聊特聊了,一堂英语课的设计、一次市场活动的推广、一次教学服务的反馈、甚至一个短短五分钟的英语口语测试的流程设计都可以在此书中找到强共鸣。粉丝效应“台风口上,猪也能飞”雷军的阐述为“台风”不仅代表行业大势,用户粉丝的参与也是“台风”。粉丝效应是无法设计的,可以理解他是KK在《失控理论》的一种表现。用户群体性的无意识认知,最终选择决定了最适合该群体的行为方式,而这其实是最优化的结果呈现。粉丝效应都是丛一个小族群开始。大家因为某个共同兴趣而聚在一起。去中心化的互联网,未来将分化出无数的兴趣族群。小米从最开始的MIUI的橙色星期五,邀请粉丝参与设计。当用户自发性的愿意在一个帖子里讨论你的产品、你的服务时,不管是在赞美还是吐槽,起码粉丝社群已经初显雏形了。这种粉丝间无中心化的互动才最能创造出有价值的内容。蹦进脑里最深刻的例子就是,班主任宣布完一个决定后离开,五分钟后教室里乱作一遭、你一言我一语,直到意见领袖(或是班长或是坏小子)站出来。罗辑思维的粉丝效应用的也是招招制胜,罗胖从开始就一直在做一件事“服务自由人的自由连接”其实就是粉丝社群。现在第三期会员招募,罗胖又用城市微信群召集这些有兴趣之人,挖掘粉丝内的高手,探索更有参与感的活动。话说回来,粉丝参与如果能让产品变得更好,能让服务更贴心,能让推广给高效当然是玩的好,有玩的差的,反而就成了永远被黑的对象了。

忽悠吧,继续!

这是我第一次写书评,虽然通过豆瓣读书这个渠道,最近读了点书,有些还真不错,有些,只能说纯属商业炒作,这本就是。为什么说是商业炒作呢?一本好书,其思想要经得起时间和事实的考验,道出真谛,然读者从中受益。而商业炒作的书,是借助一个火热的事件,成功的事件就构建为什么会成功的理论,失败的事件就构建为什么失败的理论。因为事实这个果已经在脑海里了,有果导出来的因,一般只要不太偏题,听众都会接受,觉得是正确的,因为我们的大脑是结果主导型的。小米为什么成功?对此没有标准答案。是很多偶然事件组合出来的,这个事件的系统复杂性和人体系统的复杂性一样,作者对这个问题也有自己的思索,提炼出参与感,口碑,互联网思维的概念。但是这些真的就是小米成功的关键吗? 我看不是。小米手机最大的特点就是高性价比,他是如何做到的呢?其实用到的是蓝海战略的几个基本原则,对重点价值增加投入,非重点价值减少投入,最后组合出的结构,就是有高性价比的特性。比如,他在手机运转速度,手机屏幕,外观这些手机的重点价值上投入比较大,做得也比较好,但是在手机的声音,小米手机听歌,那效果是完全没法和苹果手机比,(要用森海塞尔之类的耳机才有很强烈的对比感),所以这里他删减了成本,广告投入这块,借助新型媒体也节省成本,导致最终的高性价比。而国内其他低档货手机,在做低价格的时候,就是全方位的用低配置,导致手机的核心价值:屏幕,运转速度很差,这样在消费这心中的印象就很差,直接把手机做成了地摊货。整本书基本在介绍小米的各种优点,对于小米犯过的错误,这些对于创业者才有价值,只字不提。所以,此书是典型的借着小米事件在炒作的一本卖虚构理论的炒作之作。鄙视!

他身上有些文人气息~

我本人对数码用品没有兴趣,用手机,魅族我觉得很好,小米的营销太闹了,让我有种远离之的心态。读了这本书,我的小米手机多了很多好感,我看到他们是怎样做的,怎么将热爱,执著或者说梦想加之于这个手机,那是一个让人尊敬的态度。隔着这本书,我看到小米团队的这位设计师身上有些文人气息,我很喜欢他和记者的这段对话:“你对未来有什么期望?”“保持热爱。”“能具体点吗?”“安静下来的时候把曾经拍过的照片画出来。”后面他总结了这么一句:我内心始终相信能穿越时间的不是商业,是哲学,文学或者艺术。我想这是我阅读这本书最大的收获。虽然我看这本书,本来是怀着学习营销的目的。

《参与感》——黎万强

1.雷军:猪会飞的背后,参与感就是“台风”。2.雷总曾讲过创业成功的三个关键因素:选个大市场,组建最优秀的团队和拿到花不完的钱。3.和用户做朋友这个观念转变,是因为今天不是单纯卖产品的时代,而是卖参与感。4.克里斯*安德森在《长尾理论》里的说法:过去,专业者和业余者之间永远存在一道界线,但在未来,将两者分开来谈也许变得越来越难。5.人生是一场修行,见自己见天下见众生。

运营一个产品也像写一篇小学作文

书结尾说“每一个产品,每一次创业就是一次人生,一次人生的缩影。尼采关于人生哲学的三个问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将到哪里去?”不免过于沉重,不如轻松点,运营一个产品其实也挺像写一篇小学作文,先别急着落笔,想想四要素——WHO(产品本身及目标客户)、WHAT(战略)、WHERE & HOW(战术)。WHOWHO包含两方面——产品本身及目标客户定位分析。产品本身定位,我们想做什么样的产品,其实准确说我们能做什么样的产品。书中提出企业和用户的关系,不应该是让用户下跪,我倒不以为意;如果你确实能做出完全跨时代的产品或者让人不得不膜拜的产品,用户自愿下跪也并非不可。比如苹果,大家吐槽为“肾机”(卖肾换手机),但还是有那么多人趋之若鹜,与夏娃牛顿的苹果放在同一个等级上,将“乔帮主”尊称为神;比如各种奢侈品牌,有些人省吃俭用几个月就为了买个包/表。所以我们得客观看待我们能够创造出来的产品,以及我们所能吸引的人群。(否则像锤子手机一样雷声大雨点小,还毁了“情怀”二字)目标客户定位,此处就彰显了小米对自己的清晰认识以及巧妙定位——“为发烧而生”。在手机市场竞争异常激烈的今天,技术供给充沛导致产品同质化严重。一方面,小米并非是什么跨时代的产品,确实得通过价格来吸引客户;另一方面,价格战并非长久之计,如何让客户在众多几乎相同性价比的产品中选择你,你得提供给客户另外一个维度——品牌粘度即忠诚度,而发烧友正是培养初期忠诚度的最佳人选。(他们愿意花大量时间在手机上)WHAT当你做好定位,则需通过战略制定告诉自己应该做什么,而战略需要知己解彼的深度分析后制定出来。产品本身,如上述,产品本身定价不会太高。目标客户,手机发烧友,追求极致、关注细节、寻求趣味、喜欢快速更新的事物,普遍是年轻人,“爱梦想、做自己”,渴望得到关注,渴望与外界发生互动,喜欢挑战权威,寻求话语权,怀旧,有一定情怀倾向,等等。而小米的“三三法则”中的三个战略“做爆品、做粉丝、做自媒体”,雷军所说的“专注、极致、口碑、快”,甚至整本书一直讨论的参与感都不得不说都是基于对于目标客户的分析。WHERE & HOW基于三大战略制定了三大战术“开放参与节点、设计互动方式、扩散口碑事件”,可是任何战略战术都必须进行的实际操作(HOW),而这些操作你必须在合适的平台渠道(WHERE)进行投放。文章中有具体的案例,以作参考,但最主要的是寻找匹配渠道的方法,其实还是要回到之前的定位分析找渠道这样一种循回往复的过程。比如:论坛,这是一个适合做沉淀的渠道,积攒最初最忠诚在客户,就先在这里深扎将根基扎稳(这也是小米手机出之前MIUI系统就已经有大批粉丝的原因);微博和QQ空间,虽然同是社交网站,但里面的用户群体存在差异,QQ空间的用户群应该整体收入比微博用户,这也许是价格比小米更加低廉的红米为什么会选择在QQ空间首发而不是微博首发的另外一个原因吧;电视广告,其实难以讲清楚产品的特质,更加适宜做公司形象的广告;等等。不同渠道对于不同行业来说效果是不一样的,也许需要我们更进一步的分析和探究,尤其当公司产品线如此丰富,到底哪些产品适用于“参与感”,哪些产品不适用于,或者该以何种方式适用;这都需要我们分别认真分析我们可以及应该着重的组群以及他们的特性。大方向往前,小步快跑,最怕的是最开始的定位就出现了问题导致完全朝相反的方向跑。P.S. 看完《参与感》,不得不说这书其实本身也是小米很好的一个营销手段,甚至是大家花钱看他打广告,好的是至少还是能够引发大家的一些思索。

半传记半思想的畅销书——这本书也是被做起来的

《参与感》分别从参与感概念、产品篇、品牌篇、新媒体篇、服务篇、设计篇讲述了小米如何利用这一概念在电子消费品行业利用互联网思维成功创业的。书中引证了很多案例,其中重点案例当然是小米本身的,进而将这一概念描绘的生动可感,容易理解。但是本市从小米这个企业出发的,自然有狭隘之处。讲述方法有结构逻辑,但是没有明显的先后顺序。产品篇,讲述的是小米产品打造的几个要点——用户参与的模式、用户反馈需求的处理、用户体验的模块的设计、活动与产品的关系,以及产品开发过程中团队管理的经验。品牌篇,先表达了一个观念,即品牌并不是由公司植入的,而是用户本来就存在,由公司开发探索出来的。接下来分几篇文章,详细描述如何从用户角度出发打造公司的品牌——用户忠诚度先于大众知名度、粉丝效应、用户关系。接下来讲述的是公司品牌建立初期的一些技巧或者原则,比如初始定位、品牌形成的基础是产品,再比如传播技巧、产品发布会、广告投入。最后讲述了品牌建设中的创始人团队的态度问题。新媒体篇,个人认为是最浅显的一章,这一章完全可以再展开为一本书。先讲出新媒体运营的基本思路:不是广告而是通过自媒体展示品牌调性。这里的讲述侧重于如何利用参与感的基本概念来做新媒体。其中包括微博、QQ空间、微信、论坛。服务篇,这一章主要讲述用户服务中如何更好的管理员工,从而达到服务口碑的传播,所以重点在于员工管理。开篇也是先铺垫基础原则,即员工在服务中的重要作用和服务在小米成功道路上的重要作用。接下来的详述包括:用户服务场景要灵活要贴近用户,服务门店的设计标准,服务的重点是快。有两个创新之处令人称赞:服务的非标准化(这里的非标准也不是为所欲为)和员工工作环境的重视。设计篇,也令人感觉十分受用。开头几篇,分别讲述几个原则,包括一剑封喉的直接、有温度的感知、留白设计、设计成果的检验标准是现场、一图胜千言。最后两篇文章带过设计师的招聘原则和技巧和设计管理的重要原则和方法。最后一章大概是作者想跟读者交流关于高科技公司的方方面面的一些事情,是个人观念的个性化表达,也是非常受用的。以上是本书的结构和脉络大致也能感受到小米的创业之路。整体而言,如同副标题的说法,本书更多的是从公司角度来写的,并非以行业或者社会角度,这必然让人反思适应性和普遍性。虽然不是公司的传记,但是也能看出公司艰苦卓绝而精彩纷呈的成长过程,所以我认为这的确让人拍手叫绝,但同时也因此暴露了一个问题——基于小米的创业经验写的东西,有些观念和经验是很适合小米这样的电子消费品行业的,却不一定每一个公司都可以推广,尤其表现在品牌篇、产品篇、新媒体篇。书中虽然也有提及这样的意思,却不够明显。任何书的任何思想都是有局限的,承认这一点,才会让书显得更加真实,留给读者一些反思,其实会让书更加丰满。其次,我认为对于参与感这一概念,在用户运营方面的确很值得推崇,所以在服务篇、设计篇以及一些个别文章,确实有让人不得不佩服,不得不学习的地方。总结一下便是:不管从服务、设计、产品、品牌,多多考虑用户参与,会让企业或者意想不到的产品完善、用户满意和品牌传播的巨大收益。最后,说说书本身的设计和编辑。首先,书的纸张很厚很重,个人不太喜欢这样有分量的纸张,最终甚至导致书脊处粘合不结实,有一种随时会有书页脱落的感觉。其次,每一篇文章都配一个彩页,这还导致了部分篇章出现了一整页的空白,个人认为这样有点浪费,如果去掉或者缩小配图,至少省去30%的纸张。所以,这本书的出身即是利益相关。。。

成功不能复制

看这本书的感觉是,在读一篇篇自吹自擂的命题式博客文章。作者既要紧扣主题,又要达到自吹自擂的效果,所以真实的逻辑因果必然要牺牲一些。不过,看书不要在意这些细节,抓住核心思想就好了。当有人成功了,大家都会问他为什么会成功?我可以复制吗?看这本书的人大抵怀着类似的目的吧。先来看第一个问题,小米为什么会成功?1.时代背景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智能手机成为人民群众的刚需。今年,中国移动互联网的网民人数首次已经超过了PC。所有想跟上时代并且可以跟上时代节奏的人,都需要智能手机。比如,连我妈都要用智能手机刷微信了,9岁的外甥考第一要的奖励就是小米手机~在这样好的市场氛围下,接下来要做的事情就是找个角度切一块蛋糕。那么从什么角度入手呢?2.目标用户定位中国什么最多?屌丝(其实就是老百姓)。3.你了解屌丝吗?就像毛爷爷对中国社会阶层的深刻理解是他取得最后胜利的关键一样,小米也对中国广大屌丝群体的特点和需求了如指掌。a.性价比下图为三类用户的购物观 ,屌丝介于土豪和山寨机买家两者之间。用户类别对产品的要求土豪好用,品质感屌丝够用,性价比山寨机买家能用,便宜围绕屌丝用户的购物观,小米在产品、宣传两个方面突出自己”性价比”的产品调性。产品这方面不赘述了,对比一下苹果、山寨机、小米手机的价位和质量就知道了。重点说一下宣传这方面。小米用量化、直接、简单的方式呈现信息,没有啥直抵心灵或者灵魂共振的虚头巴脑,有的就是实在、性价比。虽然,书里一直在反复强调”产品好”、”体验好”,”精心打磨产品”,但在宣传上主打性价比高,这是为啥呢?首先,”体验”实际上是难以言说的,它是一种 complicated feeling,谁用谁知道,知道了还说不出具体原因。其实体验最好的必然是最自然的,是最不易察觉的。这种玄乎的东西真的不好向普通受众宣传,因为真的没法对没吃过梨子的人描述梨子到底什么味道。另外,只有懂行(对这个关注)的人才关心这些设计细节,所以小米只在发布会和行业文章里讲这些琐碎的东西。其次,小米的”体验”只是还好,绝对没有到可以拿来大说特说的程度。在苹果这个业界标杆面前,还是老实说自己的”性价比”比较明智。最后,小米把配置高转化成”快”这种谁都能理解的体验进行宣传。其本质上,还是在强调性价比很高。都说”什么样的人做什么样的产品”,我看完这本书之后,觉得应该再加上一句”演技好的除外”。这本书本身也是一个产品,产品调性是直接、亢奋,书的很多细节都有体现,比如书的封面用色(橙色作为底色,文字和图案用了对比强烈的黑白),书里随处可见的感叹号,每章开头各种视觉冲击力很强的招贴画,书中口语大白话的行文风格……也许黎万强就是这样一个人,也许这是他职业化扮演的一个角色。这本书是”在哪里,对谁说,说什么,怎么说”这句话的最好佐证,这是一个具有一致性的成套的体系,每个环节都围绕同一个中心展开,这样可以最大程度的增加产品信息的传达率。b.信赖口碑这几年有个词很火,叫”业界良心”。在这个急功近利、无商不奸的时代,大家觉得有良心都算是一件值得称颂的事情了。作为资金有限的屌丝消费者,那感觉是好像哪儿哪儿都是坑,不留心仔细就要多花冤枉钱。假如有一种产品让那颗唯恐掉坑变傻逼的心放下来,那么它不光减轻了屌丝们的经济压力,更重要的是减轻了屌丝们的精神压力,口碑大大降低了产生损失的风险,不用再为选择发愁费神,这是多么大的福音啊。所以,有良心这件事本身就值得口口相传,这是时代的需求和人民心里最真切的呐喊,是人人都关注的话题。昨天在朋友圈里看到不在互联网行业的朋友转发的一篇文章,标题是”雷布斯说从做好一件T恤开始”,雷布斯和小米不知何时已经被人民大众投射成了”有良心”这种稀罕物的象征了。c.洗脑还是主动被洗脑自我服务解释偏好:人在做完决定之后,会自动列举很多理由、证据证明自己的决定是对的。购买前,用户的想法是:小米还行,我考虑买它。购买后,用户的想法时:我买了它,所以它定非常好。所以它不仅仅是不错,是很棒。再来看看摆在屌丝面前的现实:苹果需要5~6k,而小米只需要2k。在没有肉眼可见的风险面前,人的自我服务解释偏好会显示出压倒性的影响。屌丝用户会想:”我买小米是因为我很明智,小米性价比很高”,而不会想”我买小米是因为我没钱”。之后,在跟朋友谈起手机时,那些证明自己明智的信息也会自动跳出来(因为已经反复宣传好几遍,而且跟用户内心的消费观一致),比如”小米手机性价比高啊,配置***”之类的。各种围绕性价比的宣传,不仅在购买前起到说服用户的作用,而且在用户购买后起到保护消费者自尊的作用。所以,你可以说这是一个洗脑过程,也可以说是消费者自己选择了被洗脑。因为,360度的真相让人不舒服。总的说起来,我觉得小米之所以这么火的原因如下:有刚需+了解屌丝追求性价比的心理+全方位贯彻”性价比”品牌形象=脱颖而出接下来,看看第二个问题,其他产品能复制小米的成功经验吗?个人觉得,如果想像小米这么火,目前来说很难。但,还是有些事可以尝试去做。1.产品的调性是什么样的?是否和时代精神契合?是否是人们关注的热点。与这个时代所追求的、缺乏的、迷茫的核心问题相关联,更容易打动用户,被用户感知到。因为这些核心问题得不到解决,就会被反复拿出来讨论,传播力很强且效果持久。比如,网易新闻的有态度就是一个很好的产品调性。2.是否在产品的各个方面体现了笔记的调性。从功能取舍、运营、品牌等等,从各种角度把这样的调性。当代热点信息不光”有良心”这一个,还有”成功”、”自我成长”、”信任”、”自我”、”安全感”等等很多。 3.在宣传上,利用新媒体。比如,是否能抓住社会热点,结合产品调性写点鸡汤文在朋友圈、微博大v转发起来。

不是雷军,怎样学习小米?

过度追捧下的小米现象。前一段时间看到一个卖茶叶,搞各种封测,经过几次的改进种种的,俨然就是茶叶界的小米。但是茶叶这种东西,是树上长出来,参与感能让茶叶长得更好吗?所谓的改进,不过就是动动包装。这样的微创新未尝不可。但是这种在术层面的模仿,终究不过是昙花一现。互联网改变了什么?我所理解的参与感书中提到互联网让信息传播发生重大转变。信息对称下消费者有了更高的认知,更高的话语权。参与感是在基于这种变化的一种营销方式。参与感,为何有一个“感”。而不是参与。如果一个产品由大众完全的参与,会磨灭了创新。对于消费者来说,也是一个完全不会出乎预料的产品。是一个平庸的产品。参与感,是在恰当的时间点,与消费者互动。让其有参与其中的感受,并更愿意将他“有份”参与的产品扩散出去。互联网没有改变什么互联网改变了信息的传播方式。但是消费者本质的需求并没有改变。一个好产品,更容易口碑相传。一个坏的产品,也更容易被唾弃。所以不要迷信互联网思维。利用互联网,更好的接受消费者的反馈信息。不断对产品进行优化,改进。让消费者超出预期的产品,才能激发口碑。核心:产品,产品,产品小米很火。第一代的时候,我觉得一家软件公司怎么做得好手机。到了小米3,我觉得一个手机能卖到第三代还火应该不差。推荐老婆买。但在使用几个月里,手机屏幕就出现乱点,甚至自己拨号。到小米之家更换了主板。又过了几个月,开机键又不灵敏了。一家高速成长的企业,会掩盖掉许多的问题。很多人会跟风去购买小米手机,但小米如果无法解决核心问题:产品。台风过后,就只剩下摔死的猪。回归到书本身,书有不少的干货。值得一读,但切勿照帮。

读书笔记

——第一,通过用户参与能够做出好产品;第二,一个好产品通过用户的口碑,是能够被传递的。——互联网思维就是口碑为王,因为今天用户主要以口碑来选择产品。**应该说互联网的是用户体验至上,而用户体验的直接反馈就是口碑,这也是互联网信息对称的结果。**——而今天口碑为王的背后,我理解我们面临的信息传播发生了以下三个重要的转变: 1. 信息从不对称转变为对称; 2. 信息传播速度暴增,影响范围空前扩大;3. 互联网信息是去中心化的传播,通过社会化媒体,每个普通人都是信息节点,都有可能成为意见领袖。**传统模式下,只有厂商传播产品信息。互联网模式下,用户可以传播体验信息,同时也能或许广告之外的产品信息,比如参数。并且成本为零。——以前不对称体现在只有厂商对产品有话语权,用户的话语即使发出,也无法传播。现在的对称,体现在用户也对产品有话语权,而且传播更广,权重更大。****信息传播的边际成本为零**——社交网络的建立是基于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关系,信息的流动是信任的传递。企业建立的用户关系信任度越高,口碑传播越广。**社交网络的建立应该是基于兴趣关系,维护才是基于信任关系,或者说没有利益冲突下的信任关系。而其中信息的流动和传播,个人觉得有其自身的复杂性,比如信任,比如兴趣,比如用户自我单纯的Show。很难理解用户与企业的信任度这个关系,口碑应该是基于用户对产品和企业的好感度。** ——互联网思维核心是口碑为王,口碑的本质是用户思维,就是让用户有参与感。**参与感应该是用户体验的一个更深层次的体验,不仅用户能反馈自我体验,还能看到自我体验在产品上的体现。**——构建参与感,就是把做产品做服务做品牌做销售的过程开放,让用户参与进来,建立一个可触碰、可拥有,和用户共同成长的品牌!**这应该是小米最领先的地方,也是很难模仿的地方。**——三个战略:做爆品,做粉丝,做自媒体。——三个战术:开放参与节点,设计互动方式,扩散口碑事件。——“做爆品”是产品战略。产品规划阶段要有魄力只做一个,要做就要做到这个品类的市场第一。——“做自媒体”是内容战略。互联网的去中心化已消灭了权威,也消灭了信息不对称,做自媒体是让企业自己成为互联网的信息节点,让信息流速更快,信息传播结构扁平化,内部组织结构也要配套扁平化。**做自媒体,不能定位为传统媒体模式,要定义为朋友模式。**——消费者正凭借独一无二的个人经历在创造价值的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正如克里斯 安德森在《长尾理论》里的说法:过去,专业者和业余者之间永远存在一道界线,但在未来,将两者分开来谈也许会变得越来越难。——传统行业的品牌路径是,先砸知名度,再做美誉度,最后是维护忠诚度。互联网企业由于产品即品牌,所以通常是先做美誉度,然后再做知名度。在强调工具化价值的互联网产品中,忠诚度基本很难建立。小米做品牌的路径:一开始只专注忠诚度,通过口碑传播不断强化这一过程,到了足够的量级后,我们才投入去做知名度。——对于一个品牌,知名度意味着能让用户听见,美誉度意味着走到了用户身边,而忠诚度则代表已在用户心里。所谓的粉丝文化就是看你的品牌有多少忠诚的用户。——互联网是注意力经济,一个品牌和事件的关注度,一定要有碰撞、有矛盾、有张力才起得来。所以,传播途中有不同声音不但正常,还可能是好事,在其中因势利导、抓主流就可以了。一件传播事件中,如果有七成是正面声音就很好了,剩下三成负面的其实也无所谓。**不像传统思维,高大上伟光正才是正确的。有话题,有讨论,才能传播更广更快。**——用户对服务的根本需求是什么?他们要你发货快,咨询响应快,售后解决问题快。因此,要做好服务的核心,就是一个“快”字。——如果纵览当代消费电子发展史,我们会发现,当社会经济增长出现跃升、基础科学技术刚刚开始工业化应用、电子产品性能出现跨时代巨大提升时,有着夸张未来感、科技感的设计会大行其道;而当“摩尔定律”适用性开始模糊,“消费主义”风潮涌起之后,用户们的口味则更倾向于科技语言取向平和,更婉转地融入生活设计场景中。

即使是猪,也不一定飞得起

10月份在卓越网上买来了一本《参与感》,到今天算是基本上读完了。很早以前就听说了小米的牛逼不是因为他们有雷军,而是因为他们还有一位精于营销和善于管理的联合创始人:阿黎(小米联合创始人黎万强)。早在2008年雷军在很多场合提到所谓的互联网思维就是:专注、极致、口碑、快。虽然字很少,但这七个字的背后深藏着许多故事。专注和极致是指的他们的产品目标,他们希望将服务产品化、营销产品化,用专注的精神状态和追求极致的韧劲来做“产品”;而“快”指的是行动的准则,也就是一切行动“唯快不破”!;那么“口碑”则是整个互联网的核心,既然是核心必定不会一个组织和个人轻易就可以获得的,这需要从产品的美誉度出发,通过与客户互动提升产品的知名度,最终在产品使用者当中自发的形成好口碑。阿黎在加入小米之前做过设计师、销售、营销等工作,一个有着重度文艺情怀的男人,用最细腻的手法精雕细琢,凭借着追求极致到几乎苛刻的态度,他带领团队一次又一次创作了许多网络神话。这些或许也是阿黎自己先前没有预料到的。雷军总说自己是站在风口的猪,被时代潮流吹起来,显然这是一种谦虚的吹牛,只有真正走过了创业初期的痛苦的人才能如此轻松淡然的说出这句话。要知道不是仅仅有风就可以飞得起来,作为“猪”如果没有一定的本事,即使风再大也难以飞得起来。在没有翻开本书前,我大概了解这是一本分享小米公司这几年在市场、营销、服务、设计等方面的经验宝典,许多人在刚出版的时候就一拥而上,唯恐错过了首版,唯恐错过了这个全新的商业时代。同时,我也在思考,为什么小米公司敢于公开自己内部的管理经验?他们就不怕别的公司小米的精华吸走,然后潜心苦练一举超过小米吗?这个问题一直未解,直到有一天早晨听罗胖的语音说起一个类似的故事,这段语音也提供了这个问题的另一种解答:我才不怕别人来学习,我之所以敢于将自身的管理经验、营销案例甚至是压箱底的秘籍都公之于众,是因为我们对自己的商业模式有充分的信心,我们对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有信心,如果你觉得我们的模式是对的,是好的,你可以来学习,那么同时也将意味着你要放弃你自己原来的模式和经验,投入一个新的环境,而这个心的环境对我们来说再熟悉不过了。看到这里,我也只能做“呵呵”评价了,自古商人多算计呀。好了,还是说说读完这本书的体会和收获吧。首先作为一个在传统通信行业工作多年的市场人,《参与感》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窗口,不论是以客户为导向的营销还是产品化的服务体系建立,对我现在身处的企业乃至整个行业都是一个大胆的突破,比如在小米之家的体验店放置香薰,让用户进入店内就立即被清爽舒适的味道感染,有一种特别的味道,让客户潜移默化中通过味道来记住“小米之家”,而这一点几乎是完全学习星巴克的传统:走进地球上任何一家星巴克你可以感觉到那种独特的浓郁的咖啡味,这是留给客户的“专属记忆”,也是任何视觉宣传、广告文案所不能抵达的器官。将传统的做法移植,再加入自己独特的元素,这就是创新。服务如此,市场拓展呢?我们知道小米从创立之初到初具规模基本上没有做什么广告投入,为什么她的粉丝像滚雪球一般越来越多,这就得益于——互联网这个工具,他将气味相投的人连接起来,用一个又一个独具创意的活动将人们团在一起,彼此升温彼此发酵,这就是罗胖常说的社群效应,小米要做的就是搭建一个足够让人去“爽”的平台,让用户找到做小米主人的感觉,说白了《参与感》就是玩感觉,客户感觉对了,忠诚度就高了,忠诚度自然口碑就好,一环扣一环。当然,在特殊时期,小米也推出了极具特色的短片或广告,这些精短的视频,狠狠地抓住了8090一代,当他们的眼球看到《100个梦想赞助者》时,他们读到了自己,他们跟随,他们热爱。这些或许就是小米的“精明”之处,通过小小的细节向世人展示其智慧和灵动,有些传统企业看到小米模式后会尝试照搬照用,甚至完全拷贝小米的做法,就连体验厅使用的家具都选用同一个牌子,但真正能否学到小米的精髓?我想,能否学到小米的精髓,这还得取决于机构的底层运行逻辑。而这又给了我以及和我有类似情况的人一个启发,很多企业从成立之初就已经确定了姓甚名谁,而底层运行逻辑则是受内外部多数因素影响而成的,也就是说有些企业是没办法学会小米的。阿黎在这本书中所介绍了许多“一剑封喉”的创意、那些让读者尖叫的设计还有行之有效的管理、营销方法都是其“无私的奉献”。正如这本书的侧面写着:翻开本书,就是翻开一个崭新的商业时代。我们也可以看出阿黎是总结和提炼方法论的好手,不管是在现实工作中或者是撰写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其对于问题的分析非常到位,眼神犀利,态度明确,行动高效。这些作者不曾自夸的闪亮点对于我个人来说,从另一个角度给了新的启示:追求极致的生命体验就是某些人毕生的追求,他们希望将自己想法付诸实施,同时又不失接地气,让自己的智慧在广袤的土地上生出鲜花来。2014年即将过去,我很担心自己永远成不了猪,至少我身边很多人没有变成猪,即使成了猪也不会长出一对绚丽的翅膀,就如《参与感》的书本封面,那只高昂着头的猪面带微笑向上飞着,这也正告示我们,不是所有的猪遇到风都能飞得起来,你需要一对翅膀,这对翅膀就是你的核心竞争力,小米的核心竞争力在哪里?我的核心竞争力在哪里?在这个即将翻页的年底,一切变得无比沉重而又激动人心。

名气大,但一般。推荐指数3颗星吧

1、《世界为何存在》逻辑思维推荐的,哲学入门通俗有趣的读物,推荐!2、《系统的哲学》,关于系统论的书籍,通俗有趣,推荐!3、《管理效率3法则-10年沉思笔记》关于管理类的书籍,通俗有趣有料,推荐!4、《一课经济学》关于经济类的书籍,通俗有趣有料,推荐!暂时能想到这些,以后更多的再推荐吧!

书中最重要的三大点!

就像很多书评写的那样,小米的经验不能适合所有人。但更多书评没告诉你,总结总结,大抵上你需要了解的东西也全部在书里了。大致上就三块:1.对产品 2.对传播 3.对人1.对产品专注、极致、快,都是建立在①领导人脑袋清楚 ②大家财务自由,不差钱——所以你可以认为这是“对公司”具体我不展开讲了,领导人脑袋清楚决定了战略决策、公司定位、产品定位和营销策略,不差钱决定了你能做好这些事情2.对传播叫“对营销”也好,“对市场”也罢,大抵上就是那个意思。在好产品的基础上,记住考虑互动性、趣味性。这里和第三点“对人”有交集,你要知道如何对待每一个种子用户。3.对人对人大抵上是对受众和对自己人两种。我想强调的是后一种——对自己人。我在广告公司,此感受更甚:大家无非拼的就是人的水平,你招高水平的人,给他好的待遇好的关怀,再来那么点情怀,都会帮你做好事情。你招一般的人才,给不好的待遇,那么你只能期待应届生不断流动,不断招人。给你的员工参与感,对他们好一点,然后再期待做好产品做好传播,好么?以上。

参与感是互联网思维的灵魂

互联网时代是一个人人追求个性化的时代,是一个人人都在时刻刷存在感的时代。特别是随着互联网成长起来的新一代,他们喜欢标新立异,存在感强烈,最喜欢通过参与获得被认同。因而企业必须要明白,必须要让互联网时代的消费者参与到企业的经营之中,企业才能实现更多的价值。从传统来看,经常看到的企业和用户之间的关系,要么是企业“给用户下跪”,仿佛说用户是上帝,是爷爷是奶奶,只要用户肯掏钱买我的东西,怎样都好!要么是企业高高在上“让用户下跪”,仿佛说“我们的产品最好,不喜欢就滚!”无论以上哪种方式,都是弱用户关系,都难以让用户对品牌和产品发自内心地热爱。传统方法下用户和产品之间,就是赤裸裸的金钱关系。当消费行为发生之后,企业和用户之间的关系基本上也就断掉了。甚至有的企业还会希望用户购买了产品之后,就最好不要再发生任何联系了,因为这可能意味着售后、投诉、纠纷、成本、公关危机……做企业就像做人一样,朋友才会真心去为你传播、维护你的口碑,朋友是信任度最强的用户关系。这便是“参与感”。什么是参与感?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从产品的研发到营销,企业应该始终同用户在一起,让企业的每一个环节都有用户来参与,不仅可以为产品提供更好的优化建议,更可以让用户产生“主人”的感觉,这很容易获得用户的认同,这会让企业在竞争中抢占先机。“参与感”虽然只有简单的三个字,却微言大义。那么,企业如何才能让用户拥有这种参与感呢?在这方面小米科技做的非常成功,它就是通过论坛、微博、QQ空间、微信来实现用户的参与度。论坛是一个方便呈现品牌的场所,可以用来积累用户;微博和QQ空间适合举办活动,用来维系用户关系增加用户粘度;微信则是一个用户服务平台。让用户参与到企业的经营中来,并结合互动、口碑模式让更多的潜在用户也参与进来,这样小米不仅积累了大量的用户,用户关系也变得越来越好,销售业绩起来了。一种说法是,参与感是互联网思维的灵魂,是用户至上思维最重要的体现。一方面可以让用户参与到产品的研发与设计之中,为产品的不足和确定提供修改建议;另一方面是让用户参与到企业的品牌传播之中,也就是所谓的粉丝经济,可以进一步提升品牌影响力。现在,越来越多的企业学习小米的互联网思维,其实参与感是最不可忽视的关键环节。企业让用户真正参与进来,让用户具有了参与感,是企业与用户保持紧密关系的最好办法,让用户获得参与感的同时积累丰富的用户资源,同时,当这种参与感深入用户的内心之后,用户就会获得强烈的存在感,并通过口碑传播来影响更多的潜在用户,扩大活动和企业品牌的影响力。互联网思维强调的是用户至上原则,参与是企业获得用户认可最佳方式,因而说参与感是互联网思维的灵魂是有一定道理的。

整明白小米神话的三个为什么?

整明白小米神话的三个为什么?作者:荣振环最近“读客图书”的朋友送了我一本书《参与感》,按理说是抢鲜阅读,可是一直没有时间写书评。不是懒了,而是不知道从何说起。现在外界各种解读小米的声音,各种学习观摩小米的团队,林林种种的业内人士现身说法,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刮成了一股台风,把一只叫做小米的“猪”吹上了天。终于,我们等到了业内资深人士黎万强现身说法,公开了其多年工作的笔记。当然,也会有些朋友讲,这个你也信,成功了才叫故事,失败了就是事故。很多理论不是成之后总结出来了,原来干的时候有个屁理论啊。话说,要是在以往,我信这句话。企业里的很多方法论是总结出来,实际做未必如此。后来自己也在实践中运用某种自己叫不出来名字的套路在行事。这个套路在产生一定的成效之后,有时也会把它总结为吓唬人的模式。我发现,这里面是有章法可循的。所以,我比较认可小米手机的一些经验分享,参与感也好,三三法则也罢,以及具体的一些方法和理念,我觉得挺有价值的。我最近遇到一些做企业相对比较牛逼的人物,大家对小米的种种成功经验还是比较欣赏的。相反,遇到一些做企业相对不那么成功的人物,反倒是对小米嗤之以鼻。这让我想到“信则有,不信则无”这句话。如果你认为对自己有帮助,并且结合自身特色因地制宜,随需而变,你可能就会取得不一样的收获。但是如果你开放性心态不够,不懂取人所长,那么你就只能停滞在自己一亩三分地里走原路,在自己的井底点评像井盖般大小的天空。总之,不管小米怎么说,黎万强如何分享,我信了。当然,我这么说完,有些人会不会想,这丫是不是收小米钱了,这么推崇小米。其实,我还是相对比较客观的。我认为小米的营销以及小米在品牌建设的功力要远远胜过小米的产品。我以前也写过小米的主题文章、在各种论坛、培训课上推崇小米的经验。为啥呢?主要是在互联网时代,他们的营销做的真滴不错。尽管雷军也好、黎万强也好,说他们很少营销,做广告,那是因为他们找到了在互联网时代推广自己,营销自己的好办法。今天咱们就了解一下这些好办法。我把本文标题起名为《小米手机的三个为什么?》其实,最开始,我想把本文标题起为《小米手机的三个绝招》,这是一种又土又傻但是可能会有点营销力的名字。就和前段时间热火的互联网思维独孤九剑一样。傻B的名字总是能够激起涟漪。但是,我想了想,还是朴实一点吧,我想把我一直没整明白了内容通过本书整明白。所以,本书评就是“整明白小米神话的三个为什么?”第一个,为什么是参与感?雷军说:猪会飞的背后,参与感就是“台风”。可见参与感在雷军心目中的地位。雷军提到,不管这个公司未来能做多大,我们一定要把小米办成一个像小餐馆一样,能让用户参与进来的公司。老板和吃饭的客人都是朋友。黎万强也提到信息传播发生三个重要转变:1、 信息从不对称转变为对称;2、 信息传播速度暴增,影响范围空前扩大;3、 互联网信息室去中心化的传播,通过社会化媒体,每个普通人都是信息节点,都有可能成为领袖;这种情况下,用户不参与,就难以获取真正的口碑。那么如何做好参与感呢?黎万强提到三三法则。三三法则是:三个战略:做爆品,做粉丝,做自媒体。 三个战术:开放参与节点,设计互动方式,扩散口碑事件。有的人说小米的经验不咋地,我总想反问一句:你有爆品吗,你有粉丝吗,在这个基础上你有自媒体吗?企业千万不要做了几天微博、玩了几天微信,就说自媒体这条路行不通。很多情况下,你玩不好是因为压根就没有开放参与节点,没有设计互动方式,更没有扩散口碑事件,啥都没有,你凭啥说小米经验不好呢?第二个,为什么小米用二流产品做出影响力说实话,我用过小米手机的产品,当时是双枪战略,一手苹果,一手小米,一个移动,一个联通。后来发现小米手机明显不堪负重。发热就不用说了,最后是奇慢无比,到最后是拨电话拨不出去,拨了没反应,当你放下手机,过了五分钟人家自己拨出去了。后来果断换成了三星和苹果的双枪战略。之前看过一个段子:列车上乘客都低头摆弄着手机渐渐地有一部分乘客放下手机,满怀惆怅地望向窗外:他们手机没电了,他们是iPhone用户。列车又经过了几站,又有一部分乘客放下手机,满怀惆怅地望向窗外:他们是Android用户,他们第二块电池也用完了。突然打雷了,车停了,部分乘客举起手机,砸开了车窗,他们得救了;他们是诺基亚用户。时间很久了,救援的人还没来,夜幕笼罩,人们陷入黑暗和恐慌中,突然附近传来震耳欲聋的《爱情买卖》,几个大哥举着和探照灯一样的东西将前方照得通明,他们是勇敢的山寨机用户!天淅淅沥沥的下起了小雨,几位小青年拿起手机放在头上遮起雨来,他们是三星用户!也有几个小青年太冷了,他们在抱着自己的手机取暖,他们是小米用户!小米,只为发烧而生。这个段子显然就是针对小米产品的缺点的。所以,小米手机在我心目中只是一个二流的产品,无论硬件配置多么豪华,它真滴不如三星和苹果。当然,价格也低很多,所以叫做一分价钱一分货。但是,小米的品牌影响力要远超过它的产品,为啥呢?他们选择用户模式大于一切工程模式。他们内部设置“爆米花奖”,根据用户对新功能的投票产生上周做得最好的项目。他们让用户深入参与到产品研发过程中,设计了“橙色星期五”的互联网开发模式,核心是MIUI团队在论坛与用户互动,系统每周更新。他们以论坛建立起了10万人的互联网开发团队,这样用户和员工的界限越来越模糊,这些都是用户思维。于是,尽管小米手机有各种各样的毛病,但很多发烧友和铁粉都是其中的一部分,自己参与自己可以忍受,自己可以改进,这叫做“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当员工和用户一起做出有爱的产品,用户不断倾注爱,产品就是优缺点,用户也会很宽容的说,那不是缺点,那是创新的源点和改进的机会。第三个,为什么品牌总上头条?从小米手机出来我就一直关注小米的品牌传播策略。发现他们经常能够上头条。光新闻联播就上了好几次了。当然,这里面自然有雷布斯的光环效应。除此之外,他们有很多差异化的做法。比如,先前我们理解品牌是现有知名度再有忠诚度。他们反向游泳,是先有忠诚度再有知名度。小米一开始只专注忠诚度,通过口碑传播不断强化这一过程,到了足够的量级后,才投入去做知名度。知名度意味着让用户听见,美誉度意味着走到用户身边,为了走进用户身边,小米额外重视参与感,从小米的内部口号:因为米粉,所以小米;到《100个梦想的赞助商》微电影;小米的同城会、每年公司的米粉节,爆米花线下活动,小米手机创造一个又一个和用户一起玩的机会。用户有机会和小米的团队一起,成为产品改进、品牌传播的大明星。所以,从用户的角度,当内容里面有我,我就会传播,大家都传播,小米上头条的概率就更大了。总之,本书是黎万强的工作笔记,也是智慧心得。我觉得对于其他企业了解互联网时代的营销打法是很有意义的。最近我接触了大量期望向互联网转型的传统企业老板,大家都苦于没有思路,也没有切入点,其实我觉得黎万强最后分享的“暴扁爽”三部曲倒是可以给大家一个参照。第一个就是产品策略、产品结构要爆,先弄一两款爆品;第二个就是组织结构要梳理,要扁平化。互联网时代必须走群众路线,组织结构要扁才能做出符合用户需要的速度;第三个就是团队激励要爽。员工爽,他会自我燃烧把热情传递给产品,把爱撒给用户。所以,当你搞懂了三个为什么,理解了爆扁爽,然后全方位拥抱互联网,让用户参与你的事业,你不一定会是下一个小米,但绝对不会被小米们所淘汰。敬请关注微信公共平台“荣振环微书评”:这是中国最为睿智的移动互联、营销与品牌、新技术、新思维的微书评。微信号:rongzhenhuan.荣振环图书推荐,每日推荐一本好书。让你“好读书、读好书、读书好”。好书活用,智慧伴侣。中间穿插微品牌策略、微营销策略、微文化智慧。让你学到即能用到。每日一书,人生不输。欢迎朋友们把好书分享给你的朋友,传递书香,共享智慧。

不可复制的小米

写这笔记时,boss正要求做一份转租过来创意园的"定位"案,上手要建立一个杭州的艺术中关村,并邀请了D姓著名策划界大佬,从价值观、政府区位规划、产业升级、扶持创业,最后甚至通过打包、接入电商平台……而事实上这产业园,就是老板租下再转租,连外立面都没改,无非是去忽悠租客的。我想这就是小米的魄力与胆识,受到我Dang一贯路线的启发,大部分企业喜欢高大上的理念,言必谈“顶级、最、第一、领军”,把噱头当卖点来震慑,先抛口号梦想理念,剩下的产品、体验、服务骑驴找马,靠天吃饭。土豪是绝对不会用“小X”的名字的,不够大气、不够国际化,土豪品牌是不会用大白话的,我们品牌“从创立之初”,“就秉持XXX的伟大梦想”,“通过强有力的XXX”,“力争XX”,巴不得气吞山河、囊括宇宙。然后呢,依托特殊资源的关照,许多都是站着把钱给赚了,一方面你是眼睁睁看着贵贵贵,恨得牙痒痒就是没辙;另一方面看到人家企业福利好得,你又进不去,心痒痒也没辙。吐槽至此,仅仅是空口无凭的瞎掰。全书其实是 流水帐式的职业经理人笔记,文笔一般理论中下掺水较多,但是——人家是大佬,废话都有哲理。全书其实是小米过去的部分战略,加上后期美化和案例。事实上,小米的模式一般企业是玩不起的,找对了一个时间点切入,靠大资本支撑、找最牛的团队做上等产品卖下等价格、长线多平台渗透式洗脑、单点集中引爆再水军扩散美化。比当年的凡客来得还凶猛,除了雷大佬的魄力格局资源,还有谁?尽管内容注水,但小米的案例,应该给想做真正品牌的企业,一个脑瓜吧,躺着把钱赚的时代快要过去了。xmind思维导图读书笔记分享下载:http://www.xmind.net/m/7ZZN/

看起来很美好,现实很骨感

基本逻辑都是事后总结出来的,开始做的时候真没写起来这么轻松愉悦。每天都是压力,只是当时大家都很拼,也很敢试错,做的速度又快,其他人还没搞明白我们在干啥,就那么把之前的经验都像发大招一样发出来,中奖率比较高而已。明显有拔高的倾向的书。不过还是值得看看,算是普及下常识吧。

路人转粉的一本书

路人转粉的一本书这是一本关于小米的书,说实话自己虽然用了一年红米,也算不上多了解小米,只是觉得MIUI用起来(之前的defy刷成MIUI后用了一年多直到报废)很流畅,而且小米自带的云盘,便签功能都深得我意,所以是带着好奇看这本书的。作者黎万强是小米的联合创始人,2000年毕业后先在金山和小米工作。书名所说的参与感,指的是小米的营销模式,即是将用户做朋友,相比之前的商家,小米的营销是面对所谓的发烧友的,这些人不光是客户,而是朋友。书的前一半主要是围绕这个展开的,其中有些也让我看得很感动。诸如:1小米最早建立时并不刻意打广告,而是从MIUI做起,在论坛上吸引最早的一批发烧友,这些人的试用和意见构成了小米改进的巨大推力,小米的工程师于是在每周五发布新的rom,这也打破了传统的系统更新迭代方式。2小米手机rom出来后,将前一百个发烧友的论坛ID放到开机界面上。3小米的电视广告是在成立后三年才开始投放,而且选择了春晚前夕,这里有一个特点,就是小米的广告除了结尾时有一句“小米,为发烧而生”以外都没有任何产品的具体介绍,里面只有各种各样的年轻人。4小米之家的氛围。作者的文笔其实不好,最后那几章确实鸡肋了。不过算是分享作者的兴趣吧,而且也毕竟推荐了书呢!

这一波xiaomi抢购,血槽已空

最早关于小米的印象,来源于大学时期的某个周二,两个寝室联合抢购小米手机的疯狂举动。当时的情形还记忆犹新,大概是这样子:“大家准备好了吗?”W喊了一句,“妈的,马上12点了,兄弟们打起精神来啊!”空气中气氛异常紧张,当时阳光正好,年轻的我们却没有去浪费这大好的日头,全部盯着电脑。“10秒了,刷新页面……”“一直刷着呢?咦!时间不对啊!”“咋啦!胖子。”“我的时间好像跟你们不一样,慢了。”“CNMD,一直F5就行了。”2s……1s……倒计时“卧槽……卧槽……卧槽……操……”“草……操……曹……槽……”“@#¥%……&*”“页面卡了,动不了了。”“我连点都点不进去。”“日了,说了办个4M的电信,你他妈不办吧!这龟速的网……”“说个diao啊!淘宝有卖啊!才他妈50快。”“还在排队啊!这队真他妈长……”“谁排完队的……”一片沉默,过后。“日了,没抢到!”“没有哦!”“小米这傻逼,饥饿营销你妹!”“老子再也不买小米了,cao”在不到5s的时间内,我们仿佛经历了一整个下午的长跑,一个个精疲力竭。每个人的电脑像中毒似的,显示着一样的页面:未成功抢购。未完待续……

参与感

书评基于“七分钟悦读会”的口头分享,小组链接:http://www.douban.com/group/seven_minutes/ 小米为什么能在短短几年时间做成业界前几?秘诀是什么?负责小米市场营销、电商和服务的作者黎万强在这本书里给我们总结了一个答案:参与感三三法则,包括产品、用户、品牌相关的三大战略,以及开放参与节点、设计互动方式、扩散口碑事件的三大战术。这里不再细说这些具体内容,感兴趣的可以买本书来看,这里说说几点自己的理解:把用户当朋友:我们通常会说把用户当上帝,于是通常会设置专门的客服部来伺候上帝,但通常客服系统都建设成了用户和企业的防火墙,用户并不能了解更多的信息,无法参与到产品的创造过程中,用户一般只在有问题想骂人时才会找到客服。而小米是将用户拉到产品创造的过程中,让用户参与到整个环节,按雷军的想法,要把小米办成一个像小餐馆一样,能让用户参与进来的公司,老板和员工和所有客人都是朋友。如果在互联网时代以前,这样做的沟通成本非常高,但是现在通过论坛、微博、微信等方式已经比较容易的做到这点,不是把用户当作上帝、小心的伺候着,而是当作朋友、亲人,让用户到身边来,参与到产品的创造中来,随时倾听用户的声音,帮用户解决问题。用荣誉感代替KPI:KPI一直是很多企业热衷使用的法宝,做计划时制定指标、然后一层一层的向下摊派,这个看起来是简单、易行容易获得效果,但如果考虑不周那么这是最简单粗暴的做法,企业中很多的资源、人力消耗在为KPI服务上了。谁才是真正的上帝呢,对员工来说是KPI,极端情况为了达成KPI指标甚至于消耗大量的精力来造假,就是为了报告做的好看,造成PPT上的繁荣!小米强调的是让员工爽,通过让员工首先成为产品的粉丝,做值得自豪的爆品,以用户反馈来驱动开发、快速响应。当你自豪了,只要不是傲娇了,别人提出建议时,老板不让你加班都不行,一定想第一时间解决掉,当然这个前提是真让员工爽了,自豪了。互联网产品一定要好玩:现在是体验为王的时代,体验不仅仅是从使用产品开始,参与产品生产、营销的过程本身也是一个体验,必须要有趣、好玩才会有那么多人关注你,成为产品的粉丝。在参与感三三法则的设计互动方式中强调和用户交流一定要说“人话”,说接地气的话,而不是说千篇一律的正确的废话、官话。在营销过程中,善于借助当下好玩的社会流行事件、流行语嫁接到营销过程中,让用户感觉亲切、有趣,用户就会免费的帮你做病毒式传播,口碑也顺带出来了。看完这本书能对小米快速发展的秘诀有个较好的了解,也帮助理解目前流行的互联网思维,值得读一读。

越简单的道理,越不容易做到

偶得这本书,想到小米的火爆就读了起来,不可否认读的过程中心情有些激动。作为一名互联网从业者,身边无时无刻不充斥着用户、体验、口碑、服务这些词汇,但真正能沉下心来,像抚育一个孩子一样,陪她一起成长,允许她犯错,接受她的不足并帮助她改正的心态去做产品的企业真是少之又少。所谓的用户体验,客户至上,在很多现实面前显得那么的虚伪和苍白无力。感谢这本书让我看到了这样一群人,他们有激情,有梦想,有坚定的信念和足够的资本可以静下心来从容地去做一件伟大的事。书中的观点都比较朴实,甚至可以说道理很简单,汇总一句话就是做好的产品,让用户参与进来,然后传播出去。但往往越是简单的道理,越不容易做到。小米能够做到,首先他们有钱(PS互联网创业,有钱真的很重要!),其次有一群有梦想,有激情的人,最后他们有头脑,懂坚持。小米的模式可能不适合你,但如果通过读了这本书,重燃了你的梦想,哪怕梦想很小,也非常值得。学习别人成功的经验,剥离其中的道,找到适合自己的术,相信你的梦想终会实现。

适合入门级选手观看

因为最近在学习互联网营销的一些知识,经人推荐看到了这本由小米科技设计师所写的一本关于小米是如何做互联网营销的书。总的来说,这本书还是比较容易阅读的,容易阅读的意思是没有太多晦涩的语言,都是用大白话说出来的,基本上就是想在聊天一样,很快就把这本书给看完了~看到有其他同学说这是一本鸡汤文,不可否认的是这本书确实没有就某个具体的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基本都是讲了一个大概的方向而已~不外乎就是小米之所以这么成功,就是小米的粉丝化经济,让用户参与到小米的成长过程中来,这样一来用户就会产生一种莫名的依赖感,并潜意识的告诉自己是小米不可分割的一份子。从而增加用户对小米的粘度。但是这样一本通俗易懂的书籍,对于初学者的我来说已经足够了,不管这本书有没有讲到具体的东西,就这本书向读者指引了一个现在互联网行销的一个方向来说,他已经完成了任务。记得作者在回忆雷军说的一句话:要想做成大事,必定要顺势而为,站在风口,猪都能飞起来~从而强调顺势的重要性~这说明在做一件事的时候,一定要想清楚方向,这个对于创业的人来说应该极其重要,只有方向对了才能不断的向目标靠近,不然只会南辕北辙,越走越远。小米的七字诀也是值得一提的一个点:专注、极致、口碑、快。雷军能在创立小米的时候就提出这样简练准确的东西,说明雷布斯早早的就已经看清了互联网营销发展的方向。纵观现在人人手机里都有的公众号,不就是在执行着这七字诀嘛~现在已经很难看到那些做得大而全的东西了,看准一个点,一个方向,把它做到极致,这才是现在做自媒体的生存之道~你的煎饼铺得越大,说明你的煎饼做的越薄,越不精,因为你也没有那么多的精力去做精它~移动互联网时代,人人都是自媒体,人们不再需要等到官方发布消息,某条新闻发生一分钟之后就有可能传遍整个中国,这就是科技带给人的便利性,获取信息的成本在慢慢的变低~这本书还提到了一个很不错的观点,那就是我们的消费时代一共经历了功能式消费,品牌式消费,体验式消费~相信大家看到这些名字都不会陌生,因为随便拿身边的一个东西来例子就能明白~小米别具一格的提出了适合现今社会的消费时代,那就是参与式消费,让你们的产品能够跟用户互动起来,不再是想以外那种我只要买了东西就不再跟你有半毛钱关系了~而是从你开发,到我使用。我都参与到了其中,我可以给你的产品提出我自己的意见和想法,如果有这种想法的人足够多,就有可能会被设计出来满足我们的需求~这样子培养出来的用户才是你真正的种子用户,对你不离不弃的用户~最后需要强调的就是所谓的服务,所有公司都说要好好的服务自己的客户~可是真正能站在用户角度想问题的有几家公司呢???这点应该值得大多数厂家反思。。。。

小米是否会火下去,能否活下去?

四年前的那个下午,我和同事随意翻看第一代小米手机的发布会新闻,当时大家手里用的初露锋芒的iPhone 3GS和HTC,没有小米。大家不怀好意的点评小米在模仿苹果手机发布会的风格,笑话那个没有乔布斯气场,邯郸学步般的”雷布斯“,对小米手机总结为4个字:新山寨机。等着小米的忽悠以闹剧收场。四年后,小米的成长速度成为行业神话,气场不够的雷布斯成为互联网思维最知名的标杆。无论是“专注,极致,口碑,快”的互联网七字决,还是“风口猪会飞”都成为互联网创业大军的口头禅,甚至随意说的几句“Are you ok?”都成为某些KTV点唱的前三名。小米成为现象级的企业,它的模式随即成为显学,成为各种产品、营销培训的招牌菜。就连当年嬉笑小米的我,也买了这本小米联合创始人写的《参与感》来学习。书里的干货很多,废话不多。清楚的讲了小米为什么要走参与感的路子,怎样营造参与感的法则,以及小米团队对各种产品设计、开发、营销运作的方法和操作细节。同时打消了我曾经的看法,认为小米的成功是找到了风口,加上雷军的人脉和资源,一路牛逼轰轰的做出来的。”牛逼的背后都是苦逼“,“不要迷信大师,也不要迷信灵感“书里的这几句话,是今天创业大潮中的个人和团队值得思考的。再好的干货,也无法照搬!站在再好的风口,也需要在背后苦逼够!那么,除了看到一些不能照搬的战略战术,看这本书有什么意义呢?我看到的是两点:A级小组、重构。A级小组,是指组成团队的最好人才。他们以创业心态去面对工作。比如雷军,比如黎万强。作为传统软件行业的成功者。在小米并没有延续固有的经验,而是开创了一整套的新玩法。只有创业心态才能做到。小米的成功模式无法照搬,但一切模式都是人创造的,是像这样一群组成A级小组的人来创造的。牛逼如雷军,找这样的人也拼到了使用疲劳战术,不间断的跟人持续聊一天,使对方招架不住,同意加入。真的是用生命在招聘。想学小米一样颠覆行业,首先是否为找到A级小组这样的人才有这样的热情投入?重构,在这本书里没有直接提到这个拗口的词。但每个章节展示出了小米团队本身和对行业重构。简单的说就是,打破常规,创造新玩法。”如何搞定第100万个用户“,”能不能建立一个10万人的互联网开发团队“”产品做出来了,能不能不花钱打开市场“。在四年前,你会怎么给出怎样的解答。我们都习惯了传统成功的经过验证的经验。而小米在这些问题上,小米从雷军到黎万强到整个团队,对自身已有经验的重构,创造了新玩法。所以带来了超越传统的速度和成就。在旧有模式迅速倒下,新兴模式不断崛起的互联网行业,停止重构的个人和企业是没有竞争力的。小米是否会火下去,能否活下去?至此,你该发现这个话题不是读这本书最值得思考的,无关紧要。紧要的是:丢掉幻想,开始奋斗。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这是一本好看的书,一如小米的风格:追求极致。。一、团队建设——“产品第二,团队第一”和“让用户来激励团队”黎万强在书中强调创业成功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团队,其次才是产品,有好的团队才可能做出好产品。马云带领团队1995年做中国黄页,失败;1997年做网上中国商品交易市场,失败……今天他一鸣惊人,而支撑他商业帝国的最有价值的其实就是他背后的团队,尤其是“18罗汉”。雷军也深谙此道,所以在小米成立的第一年花了绝大多数的时间在:找人!小米找的人要“最专业”也要“最合适”。“最专业,就是行业经验和专业能力,尤其是招聘工程师,1个靠谱的工程师不是顶10个,可能是100个;最合适,则是他要有创业的心态,对所做的事情极度喜欢。员工有创业心态就会自我燃烧,就会有更高的主动性,这样就不需要设定一堆的管理制度或KPI考核什么的。”创业心态更通俗地说就是热爱。那么如何持续地激发团队的热爱?小米是这么做的:第一步,让员工成为粉丝,新人入职即可领到一台工程机,要当日常主机使用;第二步,让员工的朋友也成为用户,每位小米员工每月可以申领几个F码送给亲朋好友优先购买小米手机;第三步,要和用户做朋友。小米要求研发部门也要养成泡论坛和用户接触的习惯,甚至将Buglist测试系统与用户社区做在一起,用户与内部开发组反馈的问题出现在同一个任务列表上,以相同的级别去对待。这时,产品就像所有小米人的孩子,而用户也和小米共同面对问题,共同成长。小米团队和用户是站在同一战线的,用户的爱会持续激励团队[读者的爱会持续激励作家创作……人对一件事付出能持久必因得到回应。]——这也许就是《参与感》的精髓之一。二、用户参与——“口碑的铁三角”和“参与感三三法则”口碑的铁三角:1.发动机:产品——产品品质是1,品牌营销都是它身后的0,没有前者全无意义。2.加速器:社会化媒体——在传播中,要懂得把好产品输出成精彩的故事和话题。3.关系链:用户关系——做企业如做人,要和用户做朋友,让朋友真心地为你传播、维护你的口碑。参与感三三法则:1.三个战略:做爆品,做粉丝,做自媒体。“做爆品”是产品战略。产品规划阶段要有魄力只做一个,做到这个品类的市场第一。产品线不聚焦难以形成规模效应,资源太分散会导致参与感难以展开。“做粉丝”是用户战略。“吐槽也是一种参与”;其次是荣誉和利益,只有让企业和用户双方都获益的参与感才可持续!“做自媒体”是内容战略。鼓励引导每个员工、每个用户都成为“产品的代言人”。2.三个战术:开放参与节点,设计互动方式,扩散口碑事件。“开放参与节点”。筛选出让企业和用户双方获益的节点,开放的节点应基于功能需求,越是刚需,参与的人越多。“设计互动方式。互动建议遵循“简单、获益、有趣和真实”的设计思路,也要持续改进。微信红包是极好的互动案例,有趣而且简单。“扩散口碑事件”。先筛选出第一批对产品的最大的认同者,小范围发酵参与感,把基于互动产生的内容做成话题或可传播的事件,让事件产生裂变,从而影响跟多人参与。这同时也放大了已参与者的成就感,让参与感形成螺旋扩散的风暴效应。2013年现象级的“疯狂猜图”和“找你妹”做得很好,每天都有几十万条信息从产品里简单分享到微博、微信等社会化媒体中。三、品牌战略——“潜入大脑”和“先做忠诚度再做知名度”书上说:品牌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是定位问题。经典定位理论是指开创并主导一个新品类,如何在潜在用户心智中与众不同。小米手机的胜利,首先是“互联网手机”这个品类的胜利。看其他领域的品类杀手,仔细研究他们的广告语,都不是简单的营销而是强化品类教育。红牛功能饮料,“渴了喝红牛,困了、累了更要喝红牛”;加多宝凉茶,“怕上火,就喝加多宝”;云南白药创可贴,“有药好得更快些”等。另外在互联网时代,靠口碑渗透这种潜入用户大脑的方式,虽然慢,但威力比轰炸式的广告更大。通常来说,传统行业的品牌路径是,先砸知名度,再做美誉度,最后是维护忠诚度。互联网企业由于产品即品牌,所以通常是先做美誉度,然后再做知名度。在强调工具化价值的互联网产品中,忠诚度基本很难建立。小米做品牌的路径:一开始只专注忠诚度,通过口碑传播不断强化,到了足够的量级后,才投入做知名度。做品牌传播时,小米有两条线,一条是正面发布会,和媒体面对面的聊天;另一条,小米用了很多搞笑娱乐化的视频和段子。即要有幽默感,敢于自嘲甚至自黑。其中“盒子兄弟”两人叠罗汉站在小米手机2代包装盒上的合影是个极好的传播素材。四、设计管理——“人比制度重要”和“设计管理三板斧”小米把KPI只作辅助的参考,真正重要的是“和用户做朋友”,让大家发自内心的地服务好用户比一切都重要。黎万强对新来的客服主管只给她一个指标:怎么让你的小伙伴发自内心地热爱客户服务这份工作?信任是小米企业文化的特色。小米的一线客服,在帮助用户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都有权限直接送给客户一些小礼物,而无须向他们的主管申请。小米内部讲忘掉KPI,底气是以用户反馈来驱动开发,响应快速。比如MIUI的开发、设计师、工程师全部泡论坛,每周根据用户意见来迭代。甚至内部奖励,也是依靠用户选票选出来的,大家公认的好设计才是好。这种力量是循环互动的,当你很认真地对待用户时,用户才会用真心对待你。有玩者之心的团队,才会真正爱自己的产品,爱自己的用户,这才是解放团队的核心。

和用户做朋友

首先,这本书是组内推荐看的,在多看下载时,追捧声一片,看完觉得离预期略有差距。然后说说这本书的内容吧。1、什么是参与感书名是参与感,起初以为是讲团队成员的归属感打鸡血之类的书,读几页之后便发现它的核心,说的是用户在产品中的参与感。万变不离其宗,用户至上的观点在互联网时代根深蒂固。小米优化迭代的计划都来自于用户意见。2、营销手段小米的饥渴营销,和用户做朋友,不是嘴上说说的,而是真正深入到群体中,线上线下的互动。在外部用户使用的产品前,内部员工一定要参与进来。F码的激励等。3、产品迭代速度世上武功,唯快不破。所以互联网折行也不是人干的,想做出个啥来,必须连轴转。印象比较深的产品进化论是:功能型→口碑型→体验型→参与型。感觉自己好像还停留在前几个阶段。共勉。

参与感

前段时间看过一篇罗辑思维的分享,说是现在围绕企业的一切关系(公司和用户,公司和员工的关系)都在发生变化,公司和种子用户的关系不只是买卖,种子用户给予公司的帮助相当于创始股东,所以公司应当和种子用户分享成长。而未来公司组织的作用就是赋能,它强调组织本身的设计,人和人的互动,赋能比激励更依赖文化,文化才能让志同道合的人走到一起。得闲看了黎万强的《参与感》,再对照这篇文章,不知道是great minds think alike呢还是这说的就是小米呢。看完《参与感》,我的感受是很爽,他既是小米口碑营销内部手册,也算得上是小米的硬广。小米引以为傲的参与感,总结为两部分。一是用户的参与感(公司和用户的关系),与用户做朋友。利用社会化媒体,通过各种生动有趣与时俱进的方式和粉丝的互动,让他们参与到产品设计中来,并快速处理他们的诉求,让粉丝变相成为研发、推广和客服人员。小米的参与感三三法则——三个战略(做爆品,做粉丝,做自媒体)三个战术(开放参与节点,设计互动方式,扩散口碑事件。),互联网七字诀——“专注,极致,口碑,快”,虽然道理讲得通俗易懂,案例这么真实有力,但毫无疑问小米的模式是无法复制的。几位联合创办人都是为了梦想而成立小米,都想狠狠玩一把,受梦想驱动而非利益,虽然梦想和利益并不冲突。雷军讲创业成功的三个关键因素:选个大市场,组建最优秀的团队和拿到花不完的钱。很多创业公司没有那么多钱,有钱的公司,可能没有恰好的产品和市场,有市场的公司,可能没有那种情怀,有情怀的公司,很有可能又没有那么多钱。 二是员工的参与感(公司和员工的关系)员工的参与感的基础,是平等和尊重。有一个小故事我看了很感动,一个客服接到一个老人的电话要买小米手机但是没有网银,后来这位客服用自己的网银帮老人买了手机而老人也专门把现金送了过来,别人问她为什么会这么做,她说,第一,要解决用户的问题,第二,他相信这位老人不会骗她,第三,如果老人没有还钱,他相信主管不会让她独自承担这个费用。这是参与感的结果。小米坦言在这方面他们是学习了海底捞的(即首先做到高度关怀自己的员工),所以”给了优秀员工好的待遇和期权,给了他们各种信任,他们会感觉到即使是客户服务工作,也是值得被尊重的,像我们的研发同事一样”。”建立专门的‘米粒学院’,给基层员工进行培训和职业技能认证,这一切都是为了让这个员工产生对企业的归属感,让每一个基层客户员工都能够发自真心的热爱这份工作。”虽然客户服务工作并不能直接为公司带来收入,但是我们就当在客户服务方面的投入是我们的市场营销广告费用好了,我相信,我们在客户服务方面的每一分投入,都会带来更大的回报。”我喜欢这本书里小米散发的情怀,情怀听来是一种没有用的东西,但小米有今天的成绩,是情怀支撑的。它是一种自信,坚持自己的个性,不急功近利,不忘初衷。当然,小米虽然传奇,从成立到这本书的出版,也不过短短4年。互联网时代变幻莫测,小米以后走得如何,还需要时间去检验。

营销圣经

看书之前就听说 黎万强这本书是营销者的圣经。作为小米手机创始人之一,这本书的插图、案例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参考性。看完之后,受益无穷,以至于我开始犹豫买一本纸质版珍藏。签offer之初,一直为自己的岗位所不耻,一个学新闻的去做营销,总觉得有那么点对不着口,总觉得营销等同于销售,似乎靠的是嘴皮子功夫,跟卖保险的是的。然而,了解的越多,越为自己的无知而自惭形秽,互联网时代,不懂营销的企业根本无法立足,营销之于产品的重要性更甚于价格。对自己的岗位有了热爱,才有了兴趣,才激起更多想要探索的欲望。会营销的人不只是会卖东西,要理解用户的痛点,营销手段就像运营一个产品一样,直戳痛处。互联网时代,懂营销,不仅要会用文字讲故事,更要用图片说情怀,不仅要会用微博、微信等新型的工具,更要开创参与感的互动形式,要热爱自己的产品,要创新要设计要思路。黎万强讲消费时代的变革,功能型-品牌型-体验型。而能参与到体验型消费变革时代的产品不多,汽车、手机、相机等娱乐功能强,开发空间广的消费品才能参与其中。我很荣幸,加入了智能手机的大潮之中,希望自己成为移动互联网的浪潮里面的一份子,也许能赶上这场大的变革。作为学新闻的学生,受到传统的新闻专业主义教育很多,一直对于微博等崛起的自媒体采取鄙夷的态度,觉得它们不专业、不具备权威性,报道新闻标题党、内容空洞、信息碎片化、即便是四大门户网站,头版头条都经常错误百出。 现在 却越来越意识到自己的封闭和错误,新媒体时代是历史趋势,不是任何人任何行业可以扭转的,我们排斥,是因为冲击了我们新闻人现有的利益,冲击了记者原本对信息掌控的权力,冲击了我们享有传播媒介特权的成就感。看着没受什么新闻专业主义教育的普通学生,甚至是基层工人,一个手机,一个微博就可以成为媒体传播的源泉,新闻人、传统媒体的利益集团危机四伏。我们应该意识到,用包容的心态去参与其中,更有效的利用新媒体传播,努力去克服现有的不专业、不权威的缺陷才是解决之道。自己就很欣赏澎湃新闻 虽然被誉为网络版环球时报,但是澎湃的新闻确实具备大部分新媒体不具有的新闻专业主义,为自己开辟了一条生路。写营销的书评,不小心就跑题了,总之,学长说得对,专业不会白学,新闻专业这四年让我学会了辩证思考问题,学会了对新事物充满好奇心,学会了及时搜集最前沿的信息,学会了寻找新闻当事人取证,学会了不轻易下结论。而这些,潜移默化融在骨子里,相信会让我用一个新闻人的角度做好营销工作。看完这本书,不仅在营销方面受益,看待问题的角度,处理事情的态度都学到很多,赞!

一本真实的书

《参与感小米口碑营销内部手册》读后感读完此书感觉跟读完张天一的《伏牛传》的感觉是一样的。那就是互联网思维的企业都有一套自己独特的企业运行的规则和理念。本书里面讲了很多小米创业过程中的真实案例。体现了创业者在自己专业里的职业素养以及他们在新的互联网时代下的大胆创新和思考的能力。非常佩服小米能把这些创业过程中的干活分享出来,这样其他企业就可以从这样现成的互联网思维运行公司经验里得到好的启发,甚至是直接照办或是模仿这些成功的经验。当然现在的小米公司在发展上遇到了一些瓶颈。不知道后续他们能不能坚持自己以前成功的经验和思路。个人感觉中国的企业不管是不是互联网企业,都是有创新能力,他们能在某一方面做出一些创新。但是他们的持续创新的能力却不是很强。所以经常看见中国企业总是虎头蛇尾。希望小米不会是这样的一个企业。到底怎样做才能培养出企业的持续创新能力呢?这个问题就跟怎样保证经济的持续增长一样难回答。也许本来就不是有什么东西可以持续永远的发展下去。

小米,我的一点思考

小米本是一种农作物,当我在百度上键入“小米”这个关键词时,出现在百度页面上排在前几位的条目上分别是小米手机官网,小米公司,还有小米公司出品的个系列手机;现在提起“小米”恐怕大部分人首先联想到的是手机而不是一种农作物,就如iPhone手机之于苹果一样,提起苹果让人想到的不是吃的水果而是用的手机;想想这是一种多么强大的洗脑力量,完全把一些慨念信息嵌入了人的大脑,这也就不难理解小米公司短短几年时间就取得了这么大的成绩。现在我们先看看小米公司成长的历史和取得的那些成绩,我们都知道世界上有一个人叫乔布斯,他的一句“活着就为改变世界”不知激励着多少怀揣梦想与理想的青年才俊前扑后进的走在了路上;无疑雷军就是这么一个典型的代表,本可以轻松的走下来,却在自己刚过四十不惑年龄的酒局上不断地追问,自己这么劳模的勤奋、努力为什么却赶不上别人;抑郁苦恼伴随着他突然想明白做事要“顺势而为”;四十岁再起步,2010年顺势成立了小米公司,小米通过先期开发miui系统,米聊即时通,小米4代手机,以及小米电视,平板,滤油器和周边产品,经过四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一个600亿的大公司,公司的发展速度在全球范围来看也是绝无仅有的,雷军后来也被米粉追称为雷布斯。看到这里恐怕大家都会有这么一个疑问,小米一个从来没有做过手机的后来者怎么会发展的这么快,弯道超越中国的四大手机制造商中华酷联,还有一直以工匠精神做手机的魅族(最后解剖),而曾经的手机巨头诺基亚却难逃被收购的厄运,此中逆差悬殊恐怕狄大人在世也会问一句”元芳,你怎么看";接下来我们聊聊小米手机的崛起。雷军说过一句话“猪在风口上也能飞起来”,很多人不以为然觉得这是成功之后的客套话,其实不然;这就要说起咱们前面提到的“顺势而为”了,所谓这个风口就是我们讲的势,在2010年小米公司成立做手机时,主要有一下三个方面的大趋势:首先是智能终端的集中爆发,由于07年苹果公司推出iPhone4时,我们所用的手机基本上都是功能机,比如音乐手机,拍照手机等,而经过几年的发展手机厂商都在往智能手机转型,这就引导了手机用户的换机潮,10年正好是用户从功能手机向智能手机转换的元年;其次是社会化媒体的发力,这个最典型的代表就是新浪微博的崛起,还有后来的微信公众号,什么叫社会化媒体,定义是这样说的社交媒体(Social Media)指允许人们撰写、分享、评价、讨论、相互沟通的网站和技术,社交媒体是人们彼此之间用来分享意见、见解、经验和观点的工具和平台,而且最重要的一点是社交媒体的信息可以像病毒一样快速的传播和扩散,直达每个用户的成本低了效率高了,并且每一个用户都可以参与讨论、发表见解形成互动,这个是小米崛起的核武器,后面会详细介绍。第三就是互联网电商爆发式增长,这个我想大家都会深有体会,随着淘宝网的攻城略地,我们很多人的消费习惯都从先下转到了线上,10年我还清晰的记得第一次在网上买东西时的心态,每天追着快递单号,就怕整丢了,现在想想当时是有点不信任了,由当初试探性的买本书等小额产品到现在在网上买数码产品,大家电甚至汽车飞机等大额产品,现在我想大家都不会有这个顾虑了;比如10年团购元年的千团大战,双11的购物狂欢,都使我们体验了在网上购物的乐趣。我想当时雷军悟道“顺势而为”的同时,一定也看清了这三大发展趋势,这就好比战国时期的西陲秦国一扫东方六国统一华夏时的趋势一样,时也势也,顺之者昌逆之者亡。我们的常态是只看身边的一亩三分地,当然没有那些大拿犀利的眼光能看着好几年的发现趋势,并能及时的乘上顺流的大船;所以相比眼光远见我们更关注的是怎么能顺利的乘上这条顺势大船,具体应该做什么,怎么做,下面咱们一起探讨一下这个问题。雷军在不同的的场合一直在宣扬小米公司成功的七字口诀“专注、极致、口碑、快”,我们就先从这七字口诀中去解码小米的成功;其实我们可以把这七字口诀分为两大模块:一个关于产品的专注、极致、快,一个是关于新媒体营销的口碑;什么叫好产品,怎么样才能做好产品,这个问题完全超出自己所理解的范围,咱就从七字诀的字面意思理解,专注就是把公司的全部力量集中到研发某个产品或两个产品上来,不宜过多,这就和苹果公司做手机的战略一样,一年只做一款手机,做到最好也就是极致,相比于其它以前的手机制造商,一年出品好几十款的手机型号,只专注做一款苹果手机的产品性能、工艺、美感完全超过一年制造好几十款手机制造商的产品性能,一款iPhone4让我们记住了智能手机,为它尖叫,人人都以拥有一款苹果手机为荣,甚至出现了有人为了拥有一款苹果手机而出卖身体器官的荒谬事情,而那些还遵循总有一款适合你战略的一年生产好几十款手机制造商没有出品一款让用户记住的产品。小米手机就是走的精品战略,制造的每款手机都要让用户为之尖叫,总结一下小米让用户尖叫的手段说到底就是产品性价比高,什么叫高性价比,简言之就是高配置低价格,超预期的体验,什么叫超预期体验,举个例子,当你去5星级酒店消费并不会感到这个酒店的好,因为你花的是五星级酒店的价格理所应当,但是当你去3星级酒店时享受的却是5星级酒店的服务花的却是3星级酒店的钱时,你就会觉得特别好;所以能抢到小米手机的用户就像在马路上捡钱一样占着了大便宜而心里非常的爽,从而乐意去炫耀影响到身边的人再去购买。这里我们又有一个疑问为什么小米手机就能把同配置的手机价位拉的这么低,而其它的手机厂商却不能做到那;这可以从四个方面解释:一方面是小米做期货,电器元件有一个摩尔定律,其内容为:当价格不变时,集成电路上可容纳的晶体管数目,约每隔18个月便会增加一倍,性能也将提升一倍。换言之,每一美元所能买到的电脑性能,将每隔18个月翻一倍以上,这一定律揭示了信息技术进步的速度。小米手机都是长期订货,过一定时间集中发货,不但成本降低了而且还造成人为的热销供不应求,从而激发了人们更大的抢购欲望,从这里看人都是有点犯贱得不到的永远是好东西!另一方面是小米做电商直销,减少中间环节,减少门店费用,人工成本,做到利益最大化;第三个就是小米通过新媒体营销减少了巨资的广告成本。第四个就是小米要建立一个生态系统,通过服务赚钱,比如内置的软件多看读书,将来硬件完全都可以成本甚至贴钱销售。接下来就是当我们有了一款好的产品,怎么样卖出去就是关键了,其实在这个物资丰盛的时代,百分之九十的公司都是销售驱动型的,把自己生产出来的产品卖出去往往是公司最核心的工作;我们一直在疑惑小米为什么能这么快速爆炸式的发展壮大,因为它有核武器,这个核武器到底是什么那?现在咱们聊聊小米的核武器——新媒体的营销;我们讲新媒体营销是小米的核武器一点都不夸张,你想想还能用什么词来形容这么一个快速发展的公司。先看一下什么叫市场营销,市场营销的概念是在创造、沟通、传播和交换产品中,为顾客、客户、合作伙伴以及整个社会带来价值的一系列活动、过程和体系。说白点就是公司制造的产品怎么直达用户,宣传公司的产品理念,给公司带来收入,给客户带来价值,给社会增加税收和就业。从小米的案例我们总结这么一条规律,小米通过精品战略制造出让用户尖叫的产品,在一定的用户中产生良好的口碑,再通过核武器新媒体工具的营销互动让更多的用户知道小米的手机,这些新发展的用户再通过口碑传播达到更多的用户那里,从而不断扩展用户群体。曾经有这么一段时间,身边的人都在说小米手机好,性价比高,体验顺畅;我就问“你用过小米手机么“,他答:”没有”;我又问“你见过小米手机么”,他说“也没有,见过图片”;这就好比人人都在谈金融危机,你问他怎么产生的,说不出所以然来,但聊起来还那么理直气壮;谈足球只知道有个世界杯,问几年举办一次,他说我年年看,还理直气壮的说我支持中国球队夺冠;小米新媒体营销就有这么大的威力,使小米手机和金融危机,世界杯有同样的影响力,这应该是人人都应知道的,人人茶余饭后的谈资,不知道也要装知道,要不就怕别人说你out了;我们可以想想当一款手机成为全民茶余饭后的谈资时这将是蕴藏了多么大的能量;以前广告的都是暴利切入,比如电视广告,当你愉快的看电视剧时突然插播一段广告是由不得你做主的;广告的目的就是让用户知道公司的产品,做好自己的品牌包装,让人记住公司的产品、品牌;当人想买这方面的东西是首先想到的就是自己的公司产品、品牌;怎么的广告才能让人深深地记住那,这就和学生时代怎么记住单词是一样一样的道理,一是不断地重复,二是通过联想,三是通过理解帮助加深记忆,还有就是这个单词比较有特点;这就好比脑白金的广告,两个动漫娃娃跳来跳去看着让人都烦,还有那“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只收脑白金”的病句广告语不停的一轮一轮播放,听也都听腻歪了;但不可否认的是,当你烦了,腻歪了,心理情绪波动了,你也就记住它了,回家过节送礼你也就不自觉的选脑白金了,同时广告商的目的也就达到了;但是在社会化新媒体营销里,它不仅仅让你记住它,还可以让你参与,从而产生情感上的共鸣,精神上的契合,它可以深入人认知事物过程的更深的一个层次。现在公司和用户就像是一个男女恋爱过程,以前是公司生产出来产品,也不管用户需不需要,自己有什么特色,马上就向用户表白,“我爱死你了,我们在一起吧”,有时你的一厢情愿换来的却是女孩嗤之以鼻的不屑一顾;而现在,公司生产出来的产品先让自己变得高大上,高富帅,一副高傲的气质,对美丽的姑娘都抬起高高的头来,反而那些白富美却不断的涌来,还不一定能铺着,名气越来越大一传十、十传百,方圆百里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其实广告、营销的过程就是引导人认知新事物的过程,我们人类认知事物的过程是人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地反映客观事物特征与内在联系的心理活动。它由人的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想象层层递进的,越到深的层次认识越深刻。小米在有了新媒体营销思维核武器后是怎么具体一步步做大的那,小米的营销发端之路是先期通过论坛做起来的,先期就如毛主席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样,注册多个论坛账号,在各个论坛里灌水发广告,找到先期一定忠诚度的发烧用户,在一定的基础上在建立自己的论坛,把各个论坛的发烧用户引导到自己的论坛上来,细分自己论坛的各个模块,达到一个流畅的信息交流,有时可以举办一下线下活动,加强黏性增强感情,这也就是自己的先期的革命根据地,补给能量的大后方;在有了稳定的后方根据地后,开始使用自己的秘密核武器——微博,利用新媒体营销制造社会舆论,热点,扩大自己的影响力,不断地拉粉丝,壮大自己的队伍;把用户在引导到官网,qq空间进行售卖。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给用户惊喜,超过期望的体验,产生良好的口碑在进行下一轮的传播,好的口碑就是的民心,得民心者的天下。小米的成长史的过程已经讲完了,但是还要问一句小米的忧虑是什么;小米快速崛起在它赶上了时代的潮流,快速的动作;但是潮水来了还总有缓退的时候,现在智能手机的换机潮已经过了,而且其它手机厂商也已经体会到个中滋味了,都在准备夺回自己失去的土地,再说小米本身也就是个组装工,没有形成自己产品的风格,机型在不断的变化,没有自己的核心技术,CPU处理器需要外购,显示屏、电池也都是外购的,所以其它厂商造出一款高性价比的产品也不是什么难事;就在魅族前几天发布的MX4系列手机来看,各项性能指标都在小米4之上,从产品工艺做工到美观度直接完爆小米手机,就连小米一直引以为傲的高性价比也完全被打破,好多用户都跑到小米的根据地示威,雷军的微博下也是用户的1799的宣泄曾一度关闭微博评论,魅族72小时订货770台照样按时发货,小米手机供不应求的假象也要被打破,用户早对这饥饿营销的的把戏早就失去了耐心,小米一直遵循的以情感为纽带,与用户交朋友的方法还能不能走下去,在我看来粉丝是没有忠诚度的,情感,交朋友都是伪命题,这需要你持续不断的拿出高性价比的产品,当你不能拿出高体验的产品时,用户会毫不留情的抛弃你,甚至会咬牙切齿的骂你是个大骗子,伤了我们的感情,期望越大失望往往也就越大,爱之深痛之切。这就好比一些脑粉丝对明星的狂热追捧一样,其实殊不知他们追捧的明星只是被包装出来的假象,而不是明星真正的自己,就如追捧的国民女婿黄海波其实会去嫖娼的,帅气摆酷的柯震东会去吸毒的,甜美清纯的好莱坞明星会去裸奔的,我们会大呼被骗了,其实不是别人骗了你,而是自己骗了自己。当然我们期望一个不断壮大的小米,走出中国,走向世界。

小米,我的一点思考

小米本是一种农作物,当我在百度上键入“小米”这个关键词时,出现在百度页面上排在前几位的条目上分别是小米手机官网,小米公司,还有小米公司出品的个系列手机;现在提起“小米”恐怕大部分人首先联想到的是手机而不是一种农作物,就如iPhone手机之于苹果一样,提起苹果让人想到的不是吃的水果而是用的手机;想想这是一种多么强大的洗脑力量,完全把一些慨念信息嵌入了人的大脑,这也就不难理解小米公司短短几年时间就取得了这么大的成绩。现在我们先看看小米公司成长的历史和取得的那些成绩,我们都知道世界上有一个人叫乔布斯,他的一句“活着就为改变世界”不知激励着多少怀揣梦想与理想的青年才俊前扑后进的走在了路上;无疑雷军就是这么一个典型的代表,本可以轻松的走下来,却在自己刚过四十不惑年龄的酒局上不断地追问,自己这么劳模的勤奋、努力为什么却赶不上别人;抑郁苦恼伴随着他突然想明白做事要“顺势而为”;四十岁再起步,2010年顺势成立了小米公司,小米通过先期开发miui系统,米聊即时通,小米4代手机,以及小米电视,平板,滤油器和周边产品,经过四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一个600亿的大公司,公司的发展速度在全球范围来看也是绝无仅有的,雷军后来也被米粉追称为雷布斯。看到这里恐怕大家都会有这么一个疑问,小米一个从来没有做过手机的后来者怎么会发展的这么快,弯道超越中国的四大手机制造商中华酷联,还有一直以工匠精神做手机的魅族(最后解剖),而曾经的手机巨头诺基亚却难逃被收购的厄运,此中逆差悬殊恐怕狄大人在世也会问一句”元芳,你怎么看";接下来我们聊聊小米手机的崛起。雷军说过一句话“猪在风口上也能飞起来”,很多人不以为然觉得这是成功之后的客套话,其实不然;这就要说起咱们前面提到的“顺势而为”了,所谓这个风口就是我们讲的势,在2010年小米公司成立做手机时,主要有一下三个方面的大趋势:首先是智能终端的集中爆发,由于07年苹果公司推出iPhone4时,我们所用的手机基本上都是功能机,比如音乐手机,拍照手机等,而经过几年的发展手机厂商都在往智能手机转型,这就引导了手机用户的换机潮,10年正好是用户从功能手机向智能手机转换的元年;其次是社会化媒体的发力,这个最典型的代表就是新浪微博的崛起,还有后来的微信公众号,什么叫社会化媒体,定义是这样说的社交媒体(Social Media)指允许人们撰写、分享、评价、讨论、相互沟通的网站和技术,社交媒体是人们彼此之间用来分享意见、见解、经验和观点的工具和平台,而且最重要的一点是社交媒体的信息可以像病毒一样快速的传播和扩散,直达每个用户的成本低了效率高了,并且每一个用户都可以参与讨论、发表见解形成互动,这个是小米崛起的核武器,后面会详细介绍。第三就是互联网电商爆发式增长,这个我想大家都会深有体会,随着淘宝网的攻城略地,我们很多人的消费习惯都从先下转到了线上,10年我还清晰的记得第一次在网上买东西时的心态,每天追着快递单号,就怕整丢了,现在想想当时是有点不信任了,由当初试探性的买本书等小额产品到现在在网上买数码产品,大家电甚至汽车飞机等大额产品,现在我想大家都不会有这个顾虑了;比如10年团购元年的千团大战,双11的购物狂欢,都使我们体验了在网上购物的乐趣。我想当时雷军悟道“顺势而为”的同时,一定也看清了这三大发展趋势,这就好比战国时期的西陲秦国一扫东方六国统一华夏时的趋势一样,时也势也,顺之者昌逆之者亡。我们的常态是只看身边的一亩三分地,当然没有那些大拿犀利的眼光能看着好几年的发现趋势,并能及时的乘上顺流的大船;所以相比眼光远见我们更关注的是怎么能顺利的乘上这条顺势大船,具体应该做什么,怎么做,下面咱们一起探讨一下这个问题。雷军在不同的的场合一直在宣扬小米公司成功的七字口诀“专注、极致、口碑、快”,我们就先从这七字口诀中去解码小米的成功;其实我们可以把这七字口诀分为两大模块:一个关于产品的专注、极致、快,一个是关于新媒体营销的口碑;什么叫好产品,怎么样才能做好产品,这个问题完全超出自己所理解的范围,咱就从七字诀的字面意思理解,专注就是把公司的全部力量集中到研发某个产品或两个产品上来,不宜过多,这就和苹果公司做手机的战略一样,一年只做一款手机,做到最好也就是极致,相比于其它以前的手机制造商,一年出品好几十款的手机型号,只专注做一款苹果手机的产品性能、工艺、美感完全超过一年制造好几十款手机制造商的产品性能,一款iPhone4让我们记住了智能手机,为它尖叫,人人都以拥有一款苹果手机为荣,甚至出现了有人为了拥有一款苹果手机而出卖身体器官的荒谬事情,而那些还遵循总有一款适合你战略的一年生产好几十款手机制造商没有出品一款让用户记住的产品。小米手机就是走的精品战略,制造的每款手机都要让用户为之尖叫,总结一下小米让用户尖叫的手段说到底就是产品性价比高,什么叫高性价比,简言之就是高配置低价格,超预期的体验,什么叫超预期体验,举个例子,当你去5星级酒店消费并不会感到这个酒店的好,因为你花的是五星级酒店的价格理所应当,但是当你去3星级酒店时享受的却是5星级酒店的服务花的却是3星级酒店的钱时,你就会觉得特别好;所以能抢到小米手机的用户就像在马路上捡钱一样占着了大便宜而心里非常的爽,从而乐意去炫耀影响到身边的人再去购买。这里我们又有一个疑问为什么小米手机就能把同配置的手机价位拉的这么低,而其它的手机厂商却不能做到那;这可以从四个方面解释:一方面是小米做期货,电器元件有一个摩尔定律,其内容为:当价格不变时,集成电路上可容纳的晶体管数目,约每隔18个月便会增加一倍,性能也将提升一倍。换言之,每一美元所能买到的电脑性能,将每隔18个月翻一倍以上,这一定律揭示了信息技术进步的速度。小米手机都是长期订货,过一定时间集中发货,不但成本降低了而且还造成人为的热销供不应求,从而激发了人们更大的抢购欲望,从这里看人都是有点犯贱得不到的永远是好东西!另一方面是小米做电商直销,减少中间环节,减少门店费用,人工成本,做到利益最大化;第三个就是小米通过新媒体营销减少了巨资的广告成本。第四个就是小米要建立一个生态系统,通过服务赚钱,比如内置的软件多看读书,将来硬件完全都可以成本甚至贴钱销售。接下来就是当我们有了一款好的产品,怎么样卖出去就是关键了,其实在这个物资丰盛的时代,百分之九十的公司都是销售驱动型的,把自己生产出来的产品卖出去往往是公司最核心的工作;我们一直在疑惑小米为什么能这么快速爆炸式的发展壮大,因为它有核武器,这个核武器到底是什么那?现在咱们聊聊小米的核武器——新媒体的营销;我们讲新媒体营销是小米的核武器一点都不夸张,你想想还能用什么词来形容这么一个快速发展的公司。先看一下什么叫市场营销,市场营销的概念是在创造、沟通、传播和交换产品中,为顾客、客户、合作伙伴以及整个社会带来价值的一系列活动、过程和体系。说白点就是公司制造的产品怎么直达用户,宣传公司的产品理念,给公司带来收入,给客户带来价值,给社会增加税收和就业。从小米的案例我们总结这么一条规律,小米通过精品战略制造出让用户尖叫的产品,在一定的用户中产生良好的口碑,再通过核武器新媒体工具的营销互动让更多的用户知道小米的手机,这些新发展的用户再通过口碑传播达到更多的用户那里,从而不断扩展用户群体。曾经有这么一段时间,身边的人都在说小米手机好,性价比高,体验顺畅;我就问“你用过小米手机么“,他答:”没有”;我又问“你见过小米手机么”,他说“也没有,见过图片”;这就好比人人都在谈金融危机,你问他怎么产生的,说不出所以然来,但聊起来还那么理直气壮;谈足球只知道有个世界杯,问几年举办一次,他说我年年看,还理直气壮的说我支持中国球队夺冠;小米新媒体营销就有这么大的威力,使小米手机和金融危机,世界杯有同样的影响力,这应该是人人都应知道的,人人茶余饭后的谈资,不知道也要装知道,要不就怕别人说你out了;我们可以想想当一款手机成为全民茶余饭后的谈资时这将是蕴藏了多么大的能量;以前广告的都是暴利切入,比如电视广告,当你愉快的看电视剧时突然插播一段广告是由不得你做主的;广告的目的就是让用户知道公司的产品,做好自己的品牌包装,让人记住公司的产品、品牌;当人想买这方面的东西是首先想到的就是自己的公司产品、品牌;怎么的广告才能让人深深地记住那,这就和学生时代怎么记住单词是一样一样的道理,一是不断地重复,二是通过联想,三是通过理解帮助加深记忆,还有就是这个单词比较有特点;这就好比脑白金的广告,两个动漫娃娃跳来跳去看着让人都烦,还有那“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只收脑白金”的病句广告语不停的一轮一轮播放,听也都听腻歪了;但不可否认的是,当你烦了,腻歪了,心理情绪波动了,你也就记住它了,回家过节送礼你也就不自觉的选脑白金了,同时广告商的目的也就达到了;但是在社会化新媒体营销里,它不仅仅让你记住它,还可以让你参与,从而产生情感上的共鸣,精神上的契合,它可以深入人认知事物过程的更深的一个层次。现在公司和用户就像是一个男女恋爱过程,以前是公司生产出来产品,也不管用户需不需要,自己有什么特色,马上就向用户表白,“我爱死你了,我们在一起吧”,有时你的一厢情愿换来的却是女孩嗤之以鼻的不屑一顾;而现在,公司生产出来的产品先让自己变得高大上,高富帅,一副高傲的气质,对美丽的姑娘都抬起高高的头来,反而那些白富美却不断的涌来,还不一定能铺着,名气越来越大一传十、十传百,方圆百里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其实广告、营销的过程就是引导人认知新事物的过程,我们人类认知事物的过程是人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地反映客观事物特征与内在联系的心理活动。它由人的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想象层层递进的,越到深的层次认识越深刻。小米在有了新媒体营销思维核武器后是怎么具体一步步做大的那,小米的营销发端之路是先期通过论坛做起来的,先期就如毛主席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样,注册多个论坛账号,在各个论坛里灌水发广告,找到先期一定忠诚度的发烧用户,在一定的基础上在建立自己的论坛,把各个论坛的发烧用户引导到自己的论坛上来,细分自己论坛的各个模块,达到一个流畅的信息交流,有时可以举办一下线下活动,加强黏性增强感情,这也就是自己的先期的革命根据地,补给能量的大后方;在有了稳定的后方根据地后,开始使用自己的秘密核武器——微博,利用新媒体营销制造社会舆论,热点,扩大自己的影响力,不断地拉粉丝,壮大自己的队伍;把用户在引导到官网,qq空间进行售卖。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给用户惊喜,超过期望的体验,产生良好的口碑在进行下一轮的传播,好的口碑就是的民心,得民心者的天下。小米的成长史的过程已经讲完了,但是还要问一句小米的忧虑是什么;小米快速崛起在它赶上了时代的潮流,快速的动作;但是潮水来了还总有缓退的时候,现在智能手机的换机潮已经过了,而且其它手机厂商也已经体会到个中滋味了,都在准备夺回自己失去的土地,再说小米本身也就是个组装工,没有形成自己产品的风格,机型在不断的变化,没有自己的核心技术,CPU处理器需要外购,显示屏、电池也都是外购的,所以其它厂商造出一款高性价比的产品也不是什么难事;就在魅族前几天发布的MX4系列手机来看,各项性能指标都在小米4之上,从产品工艺做工到美观度直接完爆小米手机,就连小米一直引以为傲的高性价比也完全被打破,好多用户都跑到小米的根据地示威,雷军的微博下也是用户的1799的宣泄曾一度关闭微博评论,魅族72小时订货770台照样按时发货,小米手机供不应求的假象也要被打破,用户早对这饥饿营销的的把戏早就失去了耐心,小米一直遵循的以情感为纽带,与用户交朋友的方法还能不能走下去,在我看来粉丝是没有忠诚度的,情感,交朋友都是伪命题,这需要你持续不断的拿出高性价比的产品,当你不能拿出高体验的产品时,用户会毫不留情的抛弃你,甚至会咬牙切齿的骂你是个大骗子,伤了我们的感情,期望越大失望往往也就越大,爱之深痛之切。这就好比一些脑粉丝对明星的狂热追捧一样,其实殊不知他们追捧的明星只是被包装出来的假象,而不是明星真正的自己,就如追捧的国民女婿黄海波其实会去嫖娼的,帅气摆酷的柯震东会去吸毒的,甜美清纯的好莱坞明星会去裸奔的,我们会大呼被骗了,其实不是别人骗了你,而是自己骗了自己。当然我们期望一个不断壮大的小米,走出中国,走向世界。

看得过瘾,做起来很难的一本书,值得推荐

之前看过这本书,与自身所做的事情联系起来,边看边思考也许是一种更好地学习和吸收。写了一篇文字《参与感》与敏捷个人,感兴趣的可以访问:http://mp.weixin.qq.com/s?__biz=MjM5Mzk0MDA4MA==&mid=203443665&idx=1&sn=63956f7a5a65129a2a6ba16a253a5522#rd

成功无侥幸

对于已经买过四个小米手机的用户来说,看这本书还是会很有感触的。小米从2010年走到今天,这个公司本身已经很值得称道。小米不论是做产品、营销、设计、服务,都有其独到之处。他们所创造的业绩也是惊人的。本书的作者黎万强作为一名设计师,小米的联合创始人,与雷军并肩作战14年的战友确实有这个资格写下这样一本书来回顾自己、介绍自己,让大家知道小米究竟有什么过人之处(除了这本书定价确实有点贵)。本书开篇即提出参与感以及参与感三三法则,并且将这种原则贯彻本书始终,我想这确实是小米成功的关键,也是小米最坚持坚守的原则。小米的论坛做的如此之好,媒体的信息引 爆,MIUI每周更新一次,线下“爆米花”活动的火爆,这些都离不开参与感三三法则,都离不开将用户当成朋友的理念。这确实符合互联网时代的营销特点。也许现在这些方法看来不足为奇,编写成书也没什么了不起,但是当时的时代还是具有开创性的,想到这些方式是通过小米创始人们一点一滴思考、摸索、探寻,而又最终能在实践中全面开花,这本身已经足够让人激动。这一点恰好再一次证明了那个观点:无论科技多么进步,始终引领着前进步伐的还是人的思想。我想即使在现在所有人都领悟了参与感原则并且能够灵活应用的时代,这些想法依然能为我们提供一些灵感。另外这本书为我们描绘出一个更清晰轮廓的小米公司,小米的成长,小米的理念,其中不乏一些新的营销概念,比如小米品牌先做忠诚度,再做知名度;不是做广告,而是做自媒体;人比制度重要等等。这些都会给营销人员未来的工作提供灵感。但是我认为这本书最大的意义还是在于为我们展现了一个新型的、有竞争力的企业的运作模式,首先立足于产品,然后再做好用户战略,然后再提高自己的内容。而这一切都要以用户体验为核心。我们的很多品牌,并没有在产品上下功夫,而是去做宣传、做营销,这样的方式都是本末倒置,没有立足的根本,谈何成功?另外小米给我们上的另外重要一课就是做事就要做到极致,不论是做爆品,还是将粉丝当做朋友,一切为了用户,每一环都是精雕细琢的产物,有时候,我们太急于成功,反而会忘记了成功的基础是什么。另外我很赞许的一点就是作者总结的未来的商业模式是以移动互联网应用服务为主,而不是以现在的手机硬件利润为主。这或许也是未来互联网产品形态的新变化。我想看了这本书大家都会感觉到小米公司能够取得如今的骄人成绩并非浪得虚名,他们的每一步都踏的坚实、沉稳,走在时代之先。希望小米继续这样走下去,为我们带来更多的快乐、感动,以及更好的产品以及理念。

科技要有慰藉人心的力量

印象最深的是MUJI的那张海报。一个人,在世界的尽头。MUJI的简洁风个人很喜欢,尤其是在生活中已有那么多复杂的东西需要处理的时候,回到家,只想看到干干净净、为数不多的好物。互联网思维就是口碑为王。雷总讲到创业成功的3个因素:选个大市场、组建最优秀的团队、拿到花不完的钱。1 小米在创业初期就拿到了足够的钱2 创办小米,雷军要求只专注于一点:口碑。2008年雷军提出‘专注、极致、口碑、快’的互联网七字诀。口碑为王的背后,是因为信息传播发生了以下变化:1 信息从不对称转变为对称。2 信息传播速度暴增,影响范围空空前扩大。3 互联网信息是去中心化的传播,通过社会化媒体,每个普通人都是信息节点,都有可能成为意见领袖。历史的发展都遵循这样的规律,每个新理念的提出与实践的成功,都赖于大环境下该理念需要的条件是否成熟,VR被提出的再早,技术不成熟还是没办法得到普及。滴滴打车等模式的成功更是赖于智能手机的普及。我们只能追随科技带给我们的启发,而不能超越他的步伐。多少有点历史宿命的感觉。口碑的铁三角:发动机、加速器、关系链。发动机:产品加速器:社会化媒体关系链:用户关系“快”。“好看”、“开放”是小米的三个口碑点。社交网络的建立是基于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关系,信息的流动是信任的传递。企业建立的用户关系信任度越高,口碑传播越广。小米的用户关系指导思想---和用户做朋友!互联网思维核心是口碑为王,口碑的本质是用户思维,就是让用户有参与感。消费者选择商品的决策心理在这几十年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从最早的功能式消费,到后来的品牌式消费、到近年流行起来的体验式消费,而小米发现和正在参与其中的是全新的‘参与式消费’。现在的全民娱乐时代,全民参与,全民创造。《娱乐至死》。参与感三三法则:三个战略:做爆品,做粉丝,做自媒体。三个战术:开放参与节点,设计互动方式,扩散口碑事件。用户模式大于一切工程模式。能不能建立一个10万人的互联网开放团队?为了让用户深入参与到产品研发过程中,我们设计了“橙色星期五”的互联网开发模式,核心是MIUI团队在论坛和用户互动,系统每周更新。消费者也是生产者。《长尾理论》:过去,专业者和业余者之间永远会存在一道界限,但在未来,将两者分开来谈也许会变的越来越难。刚好凯文凯利在新书《必然》中也讲到过这个道理。好用是第一位的,“保证好用、努力好看”。好看:第一阶段个性漂亮,第二阶段形成风格化。设计的原点不是产品,而是人---创造出用着顺手的东西,创造出良好的生活环境,并由此感受到生活的喜悦。极致就是先把自己逼疯。改改改!这方面,雷军有乔布斯式的疯狂。创业成功的要素:团队第一,产品第二。最专业,就是行业经验和专业能力,尤其是招聘工程师,1个靠谱的工程师不是顶10个,可能是100个;最合适,则是他要有创业心态,对所做的事情要有极度喜欢。员工有创业心态就会自我燃烧,就会有更高主动性,这样就不需要设定一堆的管理制度和KPI考核什么。经典定位理论是指开创并主导一个新品类,如何在潜在用户的心智中与众不同。小米品牌的胜利,首先是“互联网手机”这个新品类的胜利。传统行业的品牌路径,知名度--》美誉度--》忠诚度互联网企业的品牌路径,美誉度--》知名度。忠诚度很难建立,因为互联网产品强调工具化价值。小米:忠诚--》知名--》美誉粉丝效应是无法设计的,可以理解它是凯文凯利“失控理论”的一种表现。但可因势利导,给予他们更多的可参与的互动模式。粉丝效应都是从一个小族群开始,大家因为某个共同的兴趣集合在一起。在去中心化的互联网,未来将分化成无数的兴趣族群。做品牌传播,要有幽默感,勇于自嘲,甚至自黑。做产品,噱头成不了卖点;做市场,段子也成不了头条。互联网公关要练“不生气功”。企业自媒体,做好内容。内容运营,先做服务,在做营销。用户关系:用户关系越弱,信任传递就越弱,参与感的口碑事件扩散效果也越弱。微信是强关系,其次是qq空间和论坛,最后是微博。微博是广场,论坛是俱乐部。营销绝对不要讲空话,把最能打动用户的话用最直接简单的方式说出来就可以了。人在世上,就是不断通过实践去验证自己的理论想法罢了。成功的案例有说服力,失败的,就默默自己吞下。一图胜千言。直观可感知。有玩者之心的团队,才会真正热爱自己的产品,爱自己的用户,这才是解放团队真正的核心。科技要有慰藉人心的力量。未来属于能真正理解消费情绪的品牌,而品牌背后的团队除了工程师,更应该有设计师和艺术家,他们都是对生活高感知的人群。真正的发烧友关注什么?新奇特、高精尖。产品在某一方面做到极致,就自然能得到发烧友追捧。能穿越时间的不是商业,是哲学、文学或者艺术。人生是一场修行,见自己见天下见众生。

口碑为王的互联网时代,企业该何去何从?

说实话,第一遍通读的时候,还是感觉蛮激动的,因为觉得整书通俗易懂又都说到心坎里去了,但是第二遍再次选读的时候,就没有第一次那么兴奋了,发现很多观点都浅尝辄止,再也找不到G点了。不过,总的来说,还是一本值得推荐的书,特别是书中提到的“参与感三三法则”,其中的部分对于大多是企业是很多参考价值的。当然,具体情况也是需要因企业而异的,毕竟每家企业的“体质”都不同嘛,更何况小米是由一群搞互联网的专业人士创办的,从一开始整个企业的氛围就不一样的。书中提到的产品要做爆款,其次是好用,最后才是好看。其实这些道理都是相同,只不过小米把它发挥到了极致,并且显示出了最大的效用和影响力。书中关于社会化营销的部分也值得借鉴,当然小米公司的社会化营销跟普通公司的肯定不一样,一个普通公司哪里能去找腾讯谈合作呢?再者就是产品的特殊性,如果不是快消品,如果跟人类的生活不那么息息相关,没有那么大的用户基数,如何找来的那么多话题参与互动?书中关于产品文案和设计、以及发布会的一些内部信息,对于我来说觉得很值得,一直很想知道大公司里面的做法是不是都特别高大上、他们的员工的想法是不是都特别犀利,现在终于满足我的好奇心也抚平了一点点自卑心理,嘿嘿~ 还有一种偷窥别人秘密的感觉(书都出来,偷窥个毛线啊~)最后的阿黎笔记部分中的那句“科技要有慰藉人心的力量”让我很动容,我们所创造的产品,如果没有了使用者,那么它们的存在也就没有了意义。而如何让使用者能够喜爱它们,就是要在使用者心中有分量,如何有分量呢,就是能够安抚、慰藉他们的内心?我们看那些传承下来的历史文物、字画古玩,无一不让人在看到它们的第一眼就为之动容,我想这大概就是慰藉人心的力量吧。

先要行动,然后才有所成。 这才是参与感吧

我一无所成都来大言不惭了。。。《参与感》看书名是一份好鸡汤,随手翻翻以为是萌系漫画,看完目录是小米广告集,读一遍是产品PPT,读2遍是营销说明书,回一下味是……这得看你是厨师还是食客了。那么问题来了:不想成为厨师的食客不是一个好经理,我们该以什么样的体位读这本书呢?1、大众的存在感和厂商的参与感以前有个段子“早晨起来看微博/微信,国家大事潮水般涌来,需要迅速作出各种判断,提出各种建议,做出各种批复,做各种转发。各种忧国忧民,各种踌躇满志,各种美景美食,各种美女美酒,各种心灵鸡汤,各种警世名言,万物皆备于我。点赞转发:朕知道了!”嗯,我看完了这部书,朕知道了!这个段子描述了互联网时代大众迫不及待表达“存在感”,和小米创造的“参与感”非常对位,这种需求和供给的匹配让我想起勒庞的残忍命名《乌合之众》。小米深刻理解和善于激发群体心理,让“成千上万孤立的个人获得一个心理群体的特征”,通过互联网营造粉丝文化,营造参与感,“为一种教义或观念的凯旋提供了保证”,转化成小米营销的成功。参与感。小米产品的意见收集和反馈机制,通过意见领袖/种子用户的不断传播(“群体领袖及其说服的手法”),通过论坛互动、发布会、新媒体、甚至这本书本身的传播,“参与途径”成了小米生产线的一部分,也即“参与感”是小米的一个产品特征,让营销受众/潜在客户怀有好奇心“这是个什么东西,它到底怎么样?”——买个试试吧。小米的第一个产品MIUI开始就注重营造使用者的深度参与感,让潜在用户成为粉丝,并转化为实体产品的第一批种子用户,“怀着赢得荣誉的热情赴汤蹈火”。买买买。综上,值得借鉴的是,小米营销的一个关键点是参与作为一种产品特性和实体产品密不可分,及多种参与渠道的开发。这似乎和乔布斯宣称的从不做需求调研截然相反,乔布斯的逻辑是:我是神,你们这些庸众不知道自己要什么,我的产品摆在你的面前会让你觉得“啊,这正是我要的产品”。而雷军的逻辑是你们要什么说来听听,我帮你造出来。为什么会这样呢?一方面是不同的厂商特质、不同产品特质,以满足用户不同的心理需求“英雄崇拜”或者“自我肯定”;另一方面是依据不同的市场形势而采取的不同商业策略,苹果几乎是在智能机开天辟地时节以“重新发明手机”颠覆功能机,而小米是在苹果和三星等智能机铺天盖地的乱世里寻找出头了。小米简直就是隆中对,判天下大势定策三分天下,产品定位是非“帝室之胄”而是带大家一起玩。所以,一个产品的成功必须研判产业形势来定位自己的发展策略,以“观念”定义一个细分用户群,同时,一个好的产品在满足功能性需求之外,必须具有满足客户的心理/精神需求,并把心理需求做为产品可以言传的、昭然若揭的特质——要有情怀。这是可传播的基础。我们可以学的就是分析市场来定位产品,在设计上不仅重产品功能,同时一定要思考并提炼产品的精神特质,以情怀的基础上吸引参与感,进而社会化媒体传播。参与感只是激发客户的购买倾向,并不构成客户的购买决定,客户购买决定的是可预期的功能性和超出预期的低价(这本书没有谈低价),引爆销售的是社会化传播,口碑。2、口碑三角:先产品,然后再有其他社会化媒体使得市场环境从信息不对称变成信息对称,但是他是双刃剑,好事传得快坏事一样传得快,所以产品还是基石,依然是第一位的“1”。所以我们在谈论参与感,谈论口碑之前,先谈论产品。产品和用户不仅是购买动作,而且是拥有实体产品后的不断互动。不仅是用户,而是持续的用户关系。实际上这和传统的定制 IT系统的产业没有不同,他告诫我们:重视产品和用户关系,同时如何补上传播这一环。3、企业成功的三个关键因素雷军讲创业成功的三个要素:大市场、最优秀团队、花不完的钱。 作为小米之前已经打造过10亿美金产品金山的互联网大佬,这话说的云淡风轻。但是这个论断可能并不是普世的金科玉律,对我们来说可以去掉那几个美丽的修饰语去思考问题,即市场、团队、钱。市场。作为互联网初创者,问题不是要大市场,而是,市场是个大问题。首先要找到一个真实的需求市场,那已经很难了;其次,它不能的太大,太大的利基市场往往的竞争激烈,要避免BTA窥视的市场领域;再次,大市场可能意味着大投入,而且这个市场不能是一个重资产行业,你没有那么多钱。 所以, 寻找的市场应该是一个垂直的窄行业,通过早期的社区运营积累客户。团队。不要幻想着最优秀的团队,因为最优秀的人年轻轻的早早就在最优秀的团队里了,后来又该组织了自己最优秀的团队,这是达尔文的自然选择,百度系企鹅系阿里系所谓的“系”实际上就是这种进化结果。反证,你不在最好的团队里你就不是最优秀的人,即使最优秀是潜在和习得性的,你没在最优秀的团队你没学的对象你学不着你怎么能学会,最优秀的能和你组团?这么一说真是五雷轰顶呢,实事求是的说先“有共同愿景”的、“合适”的 、“团结”的人吧。何为“团结”?,首先是能“合适”的关系,相契的人,然后是合理的责任机制和风险收益机制。我要说的答案是,对于团队先求有成再求最优吧。——现实的目标是“成长”。钱。小米之初已经有花不完的钱,这是大多数团队面临的截然相反的局面。为什么小米有那么多钱呢?因为小米团队已经在金山证明了团队的能力。我们米有钱,也未曾证明互联网领域的能力。如果风险偏好大,且有的一点点智力和信心和干劲,可以了,以战养战吧。4、以战养战,行动先于一切我们面临的问题是么市场么团队么钱,我们必须以战养战。“战”可以证明市场摸索的起步,可以养成团队的成长,可以以成长交换投资。市场从来不是显而易见的摆在眼前的, 你不可能住在陌生人家也不可能让陌生人住在你家吧?而这个疯狂的市场探索证明airbnb的千亿市场。市场需要探索、发现甚至试错:市场需要行动来证明。团队的目标是成长,滴滴创始人程维及团队毫不了解出租车市场,滴滴第一个DEMO是外包的,行动才吸引了强人,以战养成最优秀的团队。成功获得投资的创始企业,大部分是连续创业者,投资人青睐在战斗中证明自己的人,钱购买的是行动。以上。“懂得很多道理,为什么依然过不好这一生?”。如果骚动挥之不去,首先要有行动,然后才有所成。这才是参与感吧。

出书是最好的广告

一本介绍经验的书,不会有什么革命性的观点,也精彩不到哪去。无非是告诉我们是怎么成功的,至于为什么成功也不一定讲的特别清楚。看完本书之后最大的感受就是:出书是最后的广告。作者觉得小米成功最重要的是让消费者有参与感。确实,这个观点爷可以通过有相关的心理学原理进行解释。但这只是对一小部分喜欢折腾的消费者来说是这样的。对于大部分消费者来说,他们最看重是小米的手机配置别人好,却比别人便宜。本来对小米并不很感冒——我一直有个想法,一个追求性价比的产品不会好到哪里去,现在却有种想买一个小米用一下的感觉。

会飞的猪

就如本书作者所说,一个设计师来讲营销,很碎片化。整本书读下来确实是这个感觉。还有数不清的小米成就,颇有软文之嫌。但小米的成绩确实很耀眼,书中所说的营销观点和做法还是有很多值得学习和揣摩的。如何在互联网思维下做品牌,作者说了:要做爆品,要增强客户的参与感,要培养忠实客户,要按美誉度、忠诚度、知名度的着条路走。很多观点抛出来了,但真要领悟到和做到还需要多修炼。想把这本书当做教材来学习,但又不能系统化。暂时,就零零散散的写点还能记住的吧。

参与感笔记

参与感篇小米:“专注,极致,口碑,快”专注,极致,是产品目标;快,是行动准则;口碑,则是整个互联网思维的核心。口碑营销背后,信息传播的变化:1. 信息从不对称转变为对称。2. 信息传播速度暴增,影响范围空前扩大。3. 互联网信息是去中心化的传播,通过社会化媒体,每个普通人都是信息节点,都有可能成为意见领袖。口碑铁三角:1. 发动机:产品2. 加速器:社会化媒体3. 关系链:用户关系互联网思维核心是口碑为王,口碑的本质是用户思维,就是让用户有参与感。构建参与感,就是把产品做服务做品牌做销售的过程开发,让用户参与进来,建立一个可触碰,可拥有,和用户共同成长的品牌。参与感三三法则:三个战略:做爆品,做粉丝,做自媒体1. 做爆品产品战略。做这个品类的市场第一。产品线不聚焦难以形成规模效应,资源太分散导致参与感难以展开2. 做粉丝用户战略。参与感能扩散的背后是“信任背书”,是若用户关系向更好信任度的强用户关系进化,粉丝文化首先让员工成为产品品牌粉丝,其次要让用户获利。3. 做媒体内容战略。让企业自己成为互联网的信息节点,让信息流速更快,信息传播结构扁平化内部组织结构也要配套扁平化。产品篇三个战术:开放参与节点,设计互动方式,扩散口碑事件1. 开放参与节点把做产品做服务做品牌做销售的过程开放,筛选出让企业和用户双方获益的节点,双方获益的参与活动才能持续。基于刚需,参与的人越多。2. 设计互动方式根据开放的节点进行相应设计,互动建议遵循“简单、获益、有趣和真实”的设计思路,互动方式更像做产品一样持续改进。3. 扩散口碑事件先筛选出第一批对产品最大的认同者,小范围发酵参与感,把基于互动产生的内容做成话题做成故事,影响更多人参与。消费者不再只求物化的属性,更多延伸向了社会属性:今天买东西不再简单的是能干什么,而是我用它能做什么,能让我参与到什么样新的体验进程中去。如何处理碎片化的需求:1. 先处理浮出水面的需求。也就是优先解决人数比较多的需求2. 第一时间公示需求改进计划3. 让团队结构也“碎片化”开发团队化整为零,和用户交流,只要大方向不错就行。为谁设计-好用-好看,用户体验的核心是为谁设计:为谁设计是设计师的原点,它确定后,设计坐标系统才能明确下来;而如果没有它,就无法正确定位产品好用、好看的努力方向。产品活动化:产品具有运营思维,把一些活动的环节植入设计成为产品的功能。活动产品化:把活动当作产品来运营和设计,持续优化。以前是竞品思维,现在是产品思维竞品思维在前期分析可以使用,但是在做产品的过程中很忌讳只关注对手而不是用户。品牌篇以前是劈开脑海,现在是潜入大脑劈开脑海试图洗脑式教育用户,长期狠砸广告;潜入脑海则是口碑推荐,让用户参与进来。小米品牌传播的路径:一开始专注忠诚度,通过口碑传播不断强化这一过程,到了足够的量级后,我们才投入去做知名度。对于一个品牌,知名度意味着能让用户听见,美誉度意味着走到了用户身边,儿忠诚度则代表已在用户心里。所谓的粉丝文化就是看你的品牌有多少忠诚的用户了。名字,标志和域名做到三位一体基本素材是传播的生命线营销同事要对产品和技术的了解不亚于工程师,因为你只有自己明白后才能将技术语言翻译成“人话”讲给用户听,发掘到真正对用户有价值的特点。小米营销是基于口碑传播,口碑本源是产品。所以基于产品的卖点和如何表达卖点的基本素材是传播的生命线。互联网产品做电视广告1. 要全网互动,把电视广告本身当作产品的二次传播;2. 偶尔到电视上做广告,信息越简单越好,尽量做品牌而不是功能广告;3. 电视资源段选择上,选最大平台集中爆破。对于互联网负面声音:1. 如果是有明确商业目的,有预谋,成规模的攻击,就必须第一时间警觉,敢于果断“亮剑”。2. 对于产品或者服务的吐槽,要快速回应,能解决的以最快速度、最大投入第一时间解决,不能马上解决的,就要果断道歉以及善后。3. 对于那些误解,只要不伤筋动骨,在策略层面大可闭眼不管,会被新的信息覆盖掉。4. 对于有代表性、规模出现的误解,我们要“亮出底裤”,进行系统性解决。新媒体篇不是广告,而是自媒体新营销的第一步,让自己的公司成为自媒体。做自媒体是公司要坚持的内容战略,也是品牌战略。企业做自媒体的内容运营,要先做服务,再做营销。社会化营销是主战场四个核心通道:论坛,微博,微信和QQ空间传播属性:微博和QQ空间传播一对多,适合做事件传播;微信一对一,适合做客服平台;论坛也是一对多,但相对较慢,类似于门户,容易沉淀信息。用户关系:微信是强关系,其次是QQ空间和论坛,最后是微博,对于很多微博大V来说,99%的用户都是弱关系。微博是社会化媒体第一站:1. 把微博账号当成网站一样去运营;2. 把微博话题当成网站的频道一样去运营;3. 一定不要刷屏微博是广场,论坛是俱乐部。小米做论坛的方向是用户俱乐部,更是老用户的家。如何构建用户关系是最关键的,让用户去帮助和管理用户,官方团队反而要在背后辅助论坛的核心用户团队。服务篇客服要忘掉KPI。KPI指标只做参考,真正重要是“和用户做朋友”。同时要快。提供标准之上的非标准化服务。对客户好,对自己人员的环境也要好,人是环境的孩子,环境影响人。广告设计篇对于文案策划和画面上的表达:1. 要直接,讲大白话,让用户一听就明白。2. 要切中要害,可感知,能打动用户。其他产品文案策划的缺陷:1. 玩虚的,高大上,伟光正,有画面感,但是抓不住心。2. 经常把噱头当卖点,没有把产品那个最大的点,最本质的点讲清楚。所谓营销绝对不要讲一堆空话,把最能打动用户的话用最直接的方式说出来就可以了什么才是好设计:在哪里(where),对谁说(who),说什么(what),如何说(how)互联网转型需要内外兼治,由内而外,“爆扁爽”。1. 第一个是爆,产品策略,产品结构一定要爆。2. 第二个是扁,组织结构要梳理,要扁平化。3. 第三个是爽,团队的激励,就是一个爽字。

雷军想法的实践者&牛逼的设计师

黎万强对在小米从无到有中间使用的方法总结的非常系统到位也讲述了在很关关键时刻雷军对他的影响也能够看到他们在那个时代参考的事件和品牌推荐的设计中的设计也是非常不错的一本书 针对用小成本去做营销的人有参考意义看完更期待看雷军的自传了,市面上没有

评《参与感》 余仲泉

日前,市场研究公司Gartner发布了2016年第一季度全球智能手机的市场数据,小米 一季度销量1504.8万部,市场占有率为4.3%,全球智能手机排名第五。在小米的这个时机 翻起曾经代表小米成功之道的《参与感:小米口碑营销内部手册》,总觉得有点恍惚隔世 的感觉。 粉丝经济、饥饿营销,曾经的小米完爆对手的玩法,现在却回天乏术,被对手步步紧 逼,雷军说:“你不要用战术上的勤奋掩盖战略上的懒惰”,现在看来小米曾经玩出花样 的战术,是不是掩盖战略上的懒惰?

关于小米公司营销手段的个人理解

在互联网时代,传统的营销手段已渐渐跟不上潮流,小米公司通过熟练运用参与感这一心理,让客户参与产品的制作等过程,让使用者从心底里将小米的产品看做是自己的孩子一般,参与越多,对于产品的便越热爱,从而形成一种粉丝文化。米粉们对小米的产品有着护犊般的热爱活跃在各大论坛,微博等平台,为小米的营销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而小米公司在整个过程中几乎没有花费什么财力,人力去公关,去打广告。他们通过将心交给客户,爱客户同样收获了客户对小米的爱。可以说小米正是打的人情牌及心理牌牢牢地套住用户,让用户心甘情愿地为小米的产品进行最大努力地推广。当然这一切的前提便是小米确实有着优秀的产品。这才得以使得产品能被大家以口碑式的营销手法售卖出去。希望小米公司能够继续保持产品的专注,将产品做到极致,生产出更多让大家满意的产品!

《参与感》——片段式读书分享

无论什么时候,都保持一颗谦逊的,不断学习的心。文中有这样一段话:“我常常想起十多年前,每次跟父母一起看电视时,我就在玩手机电脑,而父母会对此不悦,会唠叨说看得不够专心。同理,我们对弹幕起初的诧异只是对年轻人的不理解而已。”其实,我自己对于弹幕,也是不大能理解的,但是我不反对别人对这种方式的喜好。就像父母喜欢看电视,而作者少时喜欢玩手机,作者口中的年轻人喜欢看弹幕,只是一种不同年龄段的爱好,同样都是爱好或者说消遣方式,为什么要评论我的就一定比你的好。随着年纪的增加,很容易掉入一个误区,对于自己觉得不喜欢的东西,往往有很大的偏见,觉得别人也不应该喜欢它。特别是出现在角色是父母和孩子之间,长者和年轻者之间,而产生这种偏见的原因用一句俗语,就是“我吃过的盐比你吃过的米还多”。即将为人父母,不断提醒自己,随时保持一颗谦逊的心,不断学习,接受新的事务的出现,不要被时代抛弃,用旧的思维活在新的世界。参与感强调的是用户的参与,不管你的产品是什么,最终都是为人而设计的。就像无印良品的设计总监原研哉所说的:“设计的原点不是产品,而是人——创造出用着顺手的东西,创造出良好的生活环境,并由此感受到生活的喜悦。”同时参与感也强调员工的参与,小米的很多微创新都来源于小伙伴们的提议,例如小米粥啊,小米之家配香薰机啊等等。员工的参与感很大程度上是来源于互动,如果你提了一个当下你觉得很棒的建议,但是没有人响应,如此两三次后,那么在下次好的idea来临的时候,你肯定会觉得算了吧,所以很多传统企业会愁说没有创新,其实不是没有,只是被扼杀掉。而小米有个挺好的机制,就是开发了一个小米服务体系的“点滴系统”。每个人都能看到别人的建议,评论它,给它打分,点赞。好的建议,不用通过什么会议,直接通过系统提交,只要运营小组有超过3个人点赞同意,就意味着建议已经被采纳并会在实际工作中推进实施。这个机制我觉得很棒,说明确实公司在乎员工的建议,而不是说说而已。而员工在提建议的过程中,肯定是把全心参与到公司来。若建议被采纳,肯定有满满地幸福感,而若没被采纳,最起码受到了起码的尊重。对于设计而言,作者提出了一个观点,“一张突出鲜明的图片胜过华丽的长篇大论。”我非常认可,在现在这个年代,我们每天接收的信息非常地多,例如朋友圈大量的信息刷屏。当信息量过大时,我们往往不会每样都去认真研读,而一张突出鲜明的图片一定会第一时间吸引住你的眼球。作者很推崇无印良品,品牌给他的启发是,美好的设计传递的情绪能够如此慰藉人心。这点我也很赞成,作者推荐了两本书,一本是无印良品官方出版的产品设计册《无印良品》(Muji BooK),另一本是原研哉写的《设计中的设计》,我会去找这两本拜读下。“每次帮雷总准备发布会演示文稿,讲到产品技术时他都会叫负责该技术的工程师在白板上画原理图。他说只有他自己弄明白了,才知道演示文稿怎么写,才能自信地讲给用户听。”我觉得这个在白板上画原理图这个很棒,就像浩哥说的,“我非常不善于用电话和投资人沟通,最擅长的表现形式是给我一个白板。当我站在白板前,我知道我就能把马化腾Hold住。”由此我也想到之前快乐学习提倡的“白纸复习记忆法”,就是作为学生,有那么多的知识点需要记住,有什么方法可以很好地用来检验是否记住了这些内容,那就是拿一张白纸出来,在上面写出你所复习的内容,或者画出框架图,画得出来,画得清晰,那么说明这个知识点你就OK了。如果那些开会一开就是2、3个小时的领导,每次开会,也可以这样拿个白板出来,列出各条各项,那么会议肯定会有效得多。在目前这个时代,时间是很多传统企业的天敌,有时候其实你并没有做错什么,只是时代不需要你了,这是非常大的悲哀,就像柯达,诺基亚。所以无论哪行哪业,都需要与时间赛跑。你想了一个很棒的idea,可能在其他地方同时有10个人也想到了,而最后成功的那个一定是那个把idea最早付诸实践的。就像小米提出的“红色星期二”、“橙色星期五”,时间节点是以周为单位,是我非常欣赏的。如果一个企业做事情拖拖拉拉,一个月前提出的想法,过了两个月有个方案出来,修改又用了三个月,最后找谁来实施又拖了四个月,这个其实是很崩溃的,所有你想做好一件事情的激情和成就感都会在消磨殆尽。而在小米内部,“快”是作为一种企业文化,在投入足够多的重视之后,“快”的服务会成为品牌的核心竞争力。越接触人力资源,越发现一个公司人力资源的重要性。乔布斯有一句话,很震撼,“我过去常常认为一位出色的人才能顶两名平庸的员工,现在我认为能顶50名。我大约把四分之一的时间用于招募人才。”据说乔布斯一生大约参与过5000多人的招聘,组建由一流的设计师、工程师和管理人员组成的“A级小组”,一直是乔布斯最核心的工作。而作者的观点也是,要用最好的人,为了找到好的人,一定要不惜血本去找,千万不要想偷懒只用培养大学生的方法去做。最好的人本身有很强的驱动力,你只要把他放在他喜欢的事情上,让他自己有玩的心态,他才能真正做出一些事情,打动自己,才能打动别人。办一场剧场式的发布会,这点应该跟苹果很像,之前苹果每一个产品出来,乔布斯都会亲自参与发布会的设计,并且非常在意发布会上的所有细节,而小米也是。包括起的名字都很相似,小米、苹果都是吃的。我觉得小米在很大程度上,有很多地方都是在模仿苹果。突破性的创新其实不多,但是能不能在有突破性的创新的时机出现后,紧紧地抓住这个势头,可以学习,可以模仿,但有很多适合自己的小创新出来,那也是非常棒的。其实,就是能不能随时抓住那阵风,做一头站在风口的猪,借着这个势,去体验飞翔。小米非常强调很重要的两点“第一,通过用户参与能够做出好产品;第二,一个好产品通过用户的口碑,是能够被传递的。”这应该就是参与感。传统的产品,跟用户接触应该是从用户购买了然后使用开始,如果这个产品很烂,那么也不会有后续的口碑传播了。而现在的互联网思维,小米所提倡的是跟用户交朋友,前期做产品的时候,让用户参与进来,从而有了感情,中期使用过程中很棒的体验,使得在后期用户会去跟自己身边的人推荐这个产品,从而形成一个良性的滚雪球的效应,越来越多的用户积累起来。

牛逼的背后都是苦逼!

做产品或策划时,我们往往过分迷信大师,迷信灵感。所谓大师或灵感不过是给我们指出正确的方向,这也仅仅是开始!极致的产品背后都是极大的投入,都是千锤百炼改出来的。牛逼的背后都是苦逼!第一次用小米产品,还记得是平均年龄高达42的中老年大叔代言的青春版小米手机。打开包装盒那一刻,大大超过我的预期,简约却极富品质感!对于恋物癖的我,毫不犹豫将包装盒当收纳盒,至今依然放置在宿舍书桌上,虽然手机早已易主。看到阿黎分享的小米3包装盒背后的设计改进过程。惊叹不已!整个设计团队为了一个小小的手机包装盒,历时6个月,经过30多版结构修改,上百次打样,做了一万多个样品,最终才有了现在的样品。为了保证纸盒边角的“绝对棱角”,专门从国外定制了高档纯木浆牛皮纸,材质选择还只是开始。包装工程师除了改进制造工艺之外,还对纸张进一步加工。揭开包装盒表层就可以发现,纸张背面的折角位置事先用机器打磨出了12条细细的槽线,这样才能确保每一个折角都是真正的直角。一张牛皮纸的厚度只有零点几毫米,要在上面精密开槽。除了棱角之外,为了保持它的坚固耐用度和使用便利度,工程师们做了大量的试验。比如包装盒在制作成型后通常会略向外扩张,因此要将盒壁设计成向内倾斜合适角度以抵消膨胀。又比如为了避免手机晃动同时又能轻松取出,手机托盒底部边长都比上部减少了1毫米形成梯形。不仅手机包装盒,就连每次新品发布会的PPT,小米会成立专门的PPT撰稿组,包括文案和设计师,5人左右团队会工作一个半月。雷军甚至会直接牵头参与设计,大到内容框架甚至小到一个文字的配色,大家很难想象,这些文稿都改过近百遍。2013年4月9日的发布会,在8日晚上团队彩排到凌晨1点;在9日开始前半小时,雷军提前到会场,穿过人群走到中控台,对负责文档的设计师说:“昨晚的基础上,还有几个地方,我们再改改。” 改!改!改!再改改!小米的牛逼,背后都是这群苦逼在垫底。

让产品成为“我们的”产品

北京时间9月10日凌晨,苹果公司发布了iPhone 6,没出意料之外,中国内地不在首批发售范围之内。同一天,我的一位旅居瑞士的朋友在微信朋友圈发了这样一条内容:“比起爱疯6首发,小米手机在瑞士上市更让我兴奋不已。”这两件事可以解读为:世界一流的手机品牌在首轮发售时没有理会中国市场,而中国的一流品牌手机已经在立足中国市场之后,打入了欧洲。这是一个创新必谈苹果,营销必谈小米的时代——现代汉语没有“互文”这个概念了,但这句话实际上就是一种“互文”,因为创新和营销往往是相辅相成的,有时候甚至就是一回事。没有创新,营销就没有点;而营销活动本身就需要创新。小米的营销就有了很多的创新,所以才会有“营销必谈小米”的说法。很多人都在研究小米在产品和营销上的创新,也有很多人在模仿小米的这些手法:比如限时抢购、弄邀请码等等。但是局外人的研究总是有那么点只见招式而未见心法之感,小米创新的内涵究竟是什么,小米一些做法的出发点是什么,局外人只能是猜测和探究。而现在,小米公司的联合创始人、小米网的负责人黎万强先生自己写了本书,将“小米口碑营销内部手册”直接出版,而书的名字只用了三个字就高度概括了小米公司的“口碑营销”的心法秘诀——《参与感》。“参与感”,是小米公司独特的营销法宝。其他公司之前的营销手段说白了无非两种,用黎万强形象的比喻就是:“给用户下跪”和“让用户下跪”。前者是所谓“用户就是上帝”,无底线地向用户溜须白马;后者则是认为自己的产品就是上帝的杰作,即使不在你这儿首轮发售你也会排着长队卖着器官来买。小米的营销两种都不是,“小米的用户关系指导思想就是——和用户做朋友!”,黎万强进一步解释,“和用户做朋友这个观念转变,是因为今天不是单纯卖产品的时代,而是卖参与感!”小米卖参与感其实是其基因决定的,众所周知,小米公司的创始人雷军本就是在互联网领域玩得风生水起的人物,而小米公司最初创立的时候推出的第一款产品其实还不是小米手机,而是MIUI系统。MIUI系统的所有设计都不是雷军带着一伙人拍着脑袋想出来的,而是让几乎所有的用户都参与进来,让他们提出各种希望并对各种失望吐槽,小米公司再根据这些反馈进行每周迭代。如果没有众多用户的参与,每周迭代根本就不可能实现,即使实现也没有实际意义。正是吃到了参与感的甜头,小米公司的营销无一不是立足于参与感。先进的营销方式是让产品说话,最牛的营销方式则是让用户帮你说话。小米营销都是在想办法让用户帮你说话。黎万强在书中举过一些例子,他们在构思一个营销点的时候都是要寻找画面感,要去想像当用户向他们的朋友介绍这款产品的时候会说什么。比如小米耳机。黎万强和他的伙伴们设想,当一个人向另一个人介绍他的耳机的时候,他是不会说耳机的阻抗失真度这类的术语的,但简单地说音质又没什么说服力,最后他们想到的一级卖点是“99元听歌神器”,两个二级卖点则是——一体成型的铝合金音腔和军用标准的拉线。而在我看这本书之前我恰恰向朋友介绍过我的小米耳机,说的就是这两条。在《参与感》一书里,黎万强关于小米营销的道和术讲得很多,而且讲得很真诚。书里还有大量妙趣横生的图片,足见黎万强这个科班出身的设计师的能力。语言也很风趣幽默,有很多在网络上流行的东西,但用得也很收敛,完全不用这些来当噱头。作为小米网的负责人,黎万强当然对网络用语很熟悉;而作为一个产品经理,他又深知内涵的重要性。正像黎万强自己说的那样:“亚文化是产品经理的必修课。”其实“参与感”,说到底就是让一个产品成为用户“自己的”品牌,对于小米公司来说,就是让雷军的小米成为大家的小米,成为“我们的小米”。

我们的时代必须参与

我们这一代,算得上真正活在互联网上的第一代。我们经历着网络的蓬勃发展、日新月异、目不暇接。丰富的设备传输着无穷的信息连接起网络世界与现实世界,生活的面貌已经被互联网改变:习惯促使变化的设备逐渐改变了我们的习惯,无尽的信息也我们的思维慢慢零散而细碎。我们乘着互联网的东风坐上了一张巨大的飞毯,畅游在新时空里。小米则借助这股时势的台风飞了起来,成了一只成功并快乐的“猪”。这本图文并茂的橙色手册,交织着感性与理性的火花,记录了小米发展壮大的轨迹。虽然我不是米粉,但是在阅读间无刻不被书中传达的活力所感染。书中不乏大量的具体数字作为小米以效果为王的铁证,但是书中流露出的信念与情怀才是这本“自传”最动人之处。文字里行间没有生硬和炫耀,满满的自信与自豪,书中有很多地体现了分享。其中的理念包含不少极有启发的内容:1. 互联网七字诀“专注、极致、口碑、快”,其中“专注”是对团队的要求、“极致”是对产品的要求,“快”是对服务的要求,而“口碑”是通过社会化媒体在企业和用户之间建立的一座看不见却影响深远的桥。2. 新型用户关系指导思想“和用户做朋友”。现在都强调做服务和体验,但最根本的是应当关注企业与用户之间的关系转变。当用户对企业品牌和产品发自内心地热爱,这份热爱会建立起一份强大的信任感,最终实现最美好的共赢。3. 参与感即是“互联网思维核心是口碑为王,口碑的本质是用户思维”的具体体现。消费者在当今的消费时代中已经不再满足于漫长等待和被动接受,自媒体的崛起已经让互动成为日常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企业让用户收获参与感,并和用户共同成长,浇灌出真诚之花,一起采摘饱含热情的果实。围绕核心理念,全书记述的方方面面从这个核心展开,从产品到品牌看设计,从媒介运用到服务做法,一圈一圈地扩大,拼接出小米至今的全景版图,这里生机勃勃,阳光灿烂,同时包含了一个值得期许的未来。哪怕在理念指导下的执行并非四海皆准,并不能作为复制成功的模板,但所有记叙的一切都没有离开原点,带来的不忘初心的感动已足够珍贵。看完这本以“内部手册”为名的梦想书,会自然产生一种条件反射的冲动,作为时代洪流中的渺小一枚,看到青春在流淌,梦想在原地等待,热情尚未熄灭,难道还要等待?

雷军、罗永浩和傻呆萌萌哒的小米

这本书比我想象的好看得多。毫无疑问,以小米目前的受关注度,风口浪尖上的企业,阿黎的这本《参与感》卖个几十万册,应该问题不大。但这本书的制作之精良、内容之厚道,仍然超出了我的预期。它读起来很好看,纸张、颜色、插图都很讲究,尤其“参与感三三法则”的提出,明显就是奔着易于传播、引爆流行的方向去的。毫无疑问,微信上很快就会有大量这方面的文章。但是,除了“参与感三三法则”,这本书还写了什么有意思的东西?第一个吸引我的是雷军。尽管书中对他着墨不多,但少数的几处却有亮点:雷军说,创业成功要有三个关键因素:选个大市场、组建最优秀的团队和拿到花不完的钱。——精辟!怎么叫大市场?你会发现小米的思维特别清晰。尽管雷军自己也鼓吹互联网思维,但那只是“术”的层面,具体怎么做市场定位,还是回到了经典的定位理论——品类为王。例如,小米手机开创的是“互联网手机”这个新品类,小米电视开创的是“年轻人的第一台电视”,红米打的则是“千元神器”。因为用户做选择时,他的内心是先选品类,再选品牌。可以说,小米的“用户思维”最首要的就是“品类思维”,品类是1,其他才能是0。怎么叫组团队?阿黎回忆,在小米成立第一年,雷总花了绝大多数时间做的事情就是找人!一谈谈10个小时,一跟跟两个月。因为想找到最专业、最合适的人。最专业指的是行业经验和专业能力,好的工程师能以一顶百;最合适则是他要有创业心态,对所做的事情要极度喜欢,“员工有创业心态就会自我燃烧,就会有更高主动性,这样就不需要设定一堆的管理制度或KPI考核什么的”。到现在,你想起小米的时候,总是能想起一群人,就像150克青春的照片,林斌、洪锋、刘德、阿黎、周博士……雷军真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怎么叫钱的用处?书中谈到了晨星创投的刘芹。但阿黎更坦诚的说到一点,“雷总跟我们合伙人、核心员工一进来就讲明白,把很多事情都摆在桌面上。今天人才竞争这么激烈,没有足够的利益驱动,纯粹讲兄弟感情的话,其实很难”。因为雷军,我第二个想起的是罗永浩。10年前,我就是个罗粉。一追追了10年。但我发现罗永浩错了。工匠精神看重的仍然是功能,但雷军从一开始就认定:产品形态已经发生了变化,未来的硬件肯定是成本定价,由此,商业模式要以移动互联网应用服务为主,而不是以现在的手机硬件利润为主——还拼什么呢?毫无疑问,罗永浩是一个牛逼的人,但他是一个人,而不是一群人。更麻烦的是,罗永浩的彪悍让他很难得到用户的谅解,而相比之下,雷军和他的小米都显得有些愚笨。雷军的口才远在老罗之下,他每次都要特别努力的去模仿乔布斯,用他那一口明显的仙桃方言,却总是弄不好,最近的这次“一块钢板的艺术之旅”,又是被媒体一通调侃。但似乎正因如此,小米反倒让人觉得真实、认真、一直在努力。就像是一个天赋平平,但是特别肯学、老实巴交的孩子,哪次考试考得不理想,谁又能说他什么呢?阿黎在书中谈到,小米早期也面临过产能不足的问题,论坛里同样骂声一片,但竟也收到了一段发在小米论坛里的视频,全国各地的用户在视频里喊出了四个字:“小米加油”。那一瞬间,他热泪盈眶。阿黎说,米兔的个性就是“不装不端有点二”。我觉得,米兔的形象就是小米的形象。唉,老天疼憨人。第三个让我觉得好玩儿的是,《参与感》一书中披露了许多小米公司内部管理的趣事,鲜明的游戏化管理,甚至让人对这个组织有些心向往之。比如,买过小米的人都知道小米网每周二中午12点开抢,这被米粉称为“红色星期二”,但因为激增的流量,服务器可能突然挂掉,这一天的开放购买日也被工程师叫作“黑色星期二”。有一次,一位主力工程师经过很大努力优化了程序,但仍然心里没底,于是在办公室烧香求保佑,结果那天系统真的经受住了考验,甚至后来死机的情况都少了。于是,工程师在办公室烧香成了电商开发部门的一个小传统。再如,MIUI会在每周二让用户提交使用过后的四格体检报告,倾听用户反馈。于是内部就设置了“爆米花奖”,根据用户对新功能的投票产生上周做得最好的项目,然后给员工奖励。奖品就是一桶爆米花,以及被称为“大神”的荣誉感。阿黎回忆,小米的第一个办公室,为了省钱,购买办公桌椅的时候,他们跑到远郊的家具加工厂直接进货,公司第一天开工,他老爸早上5点就起来熬粥,整整熬了1个小时,熬了一锅热气腾腾的小米粥,顿感“小米加步枪”的气质。——从此,小米公司每次搬家都保留着喝小米粥的传统。这是一群好玩的人,办了一个有爱的公司,还特认真。书中有一段话特别打动我。曾有位记者问阿黎,对未来有什么期许寄望。他回答:“希望能一直保持热爱”。阿黎深谙借势营销的道理。今天,MIUI 6精彩登场。但我从这本书中读到了满满的真诚。读到深夜,依然温暖。故此推荐。PS:同时欢迎订阅我主持的微信公众号:管理经典阅读(management_reading),定期推荐好书。刚刚开始,请多交流。

参与感:从小米的互联网七字诀说开去

最近小米很火,新年送员工每人一个米4手机,随后又破天荒的首次在一季度开新品发布会,再加上自去年11月以来持续吸引眼球的you+国际青年公寓,即将迎来五岁生日的小米正大踏步的向BAT外的第四巨头迈进。从2014年公布的手机销量数据来看,小米成功击退苹果和三星,成为中国销量最高的智能手机品牌。从雷军自己公布的数据来看,快速成长的小米更是让人惊叹。2013年小米手机的销量为1870万台,2014年则高达6112万台,年销量增长227%。仅仅成立四年的公司,市场估值已经达到470亿美元,其发展的神速令其他互联网企业蠢蠢跃动,也让更多的传统企业对互联网转型跃跃欲试。在全民学小米的热潮下,小米联合创始人黎万强以内参形式出版的《参与感:小米口碑营销内部手册》,立马成为年度畅销书。书中提到雷军的互联网七字诀让我记忆极为深刻。互联网七字诀就是——专注、极致、口碑、快。简简单单七个字,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专注,就是要对自己的创业方向有明确的路线,求精求专不贪多。用互联网思维来讲就是做单品,做爆款。周鸿祎在自己的《我的互联网方法论》中也讲“与其做五十个挣10万的产品,不如做一个可以挣500万的产品。”单位时间内,人的关注度有限,精力有限,能力也有限,怎样做一个广受市场好评的产品,那就是集合最大的人力物力和时间,投入到一个产品的打磨中,用毛泽东的军事理论来讲就是集中优势兵力,重点突破,唯有如此,方能有所成就。大家是否记得小米的标志广告语——为发烧而生。发烧,几乎专属于年轻人的定位,于是小米手机就基本定位于年轻人市场。同时,雷军工程师般的屌丝气质和小米的高配低价十分符合年轻人中最大群体——屌丝——的需求。这就叫市场定位准,就是专注。极致,是做产品最最重要的态度,是一个优秀产品经理的必备素质。说白了,就是追求完美,一加手机宣扬的“不将就”,罗永浩说的“我不是为了输赢,我就是认真”,都是一个理儿。从小米改造安卓的操作界面,研发出MIUI,再看这本书中每一个海报级别的插图,就看的出来小米公司的认真劲。快,加快产品的研发速度,提高产品的问世普及率。“试错”是“快”这个环节的关键词。只有用户喜欢的产品才是好产品,设计师无论怎么打磨怎么钻研出来的工艺品如果用户不喜欢,消费者不买单,那就不是好产品。所以,更快的交出产品,接受用户的反馈,第一时间改进,快速推出升级产品,在市场的检验下实现产品的飞速完善,达成成就爆款的目的。口碑,是七字诀的最后一步。口碑是互联网公司的立身之本,凭借优惠甚至免费的优质服务,吸引海量的用户,随后通过增值服务盈利是互联网公司最主要的盈利模式,而口碑就是吸引粉丝,显得尤为重要。做到好的口碑,专注于产品,完善到极致,更快更新的打入市场中,三环相扣,不可偏废。那么问题来了,看似如此简单的道理,为什么小米做成了,魅族、华为、联想、甚至是锤子,都没有解决呢?很多初创公司也想专注,可是没法做到。如果没有足够的财力支持,怎会有强大的信心在手机推出之前先行研发系统长达四个月之久;如果没有长久的行业资源积累,怎么能够找到均能独当一面的七个联合创始人(加上小米盒子和电视的负责人王川应该是八位了)。秋叶老师评论《参与感》时写到,“钱不能买来一切,但是钱用好了,可以买来从容”,可谓一针见血。想看这本书么,买买买,不论是普及互联网思维还是当做插图样本册,都值得掏钱交学费。不要想着找我借,咦,我的书呢?(哪个天杀的借走还没还我)P.S. 秋叶老师的评论更为精彩,请戳http://book.douban.com/review/6912142/

《参与感》读书笔记 ——从乔布斯的不参与到雷布斯的参与感

《参与感》读书笔记——从乔布斯的不参与到雷布斯的参与感封面解读:1、书名参与感,很朴实的名字,个人认为即使是2C的,参与和不参与都一样能创造出伟大的产品2、副标题有个“内部手册”,第一想到的是党和种种组织的各种内参,如《参考消息》。内参主要是给内部人看的,对外人应该仅仅是参考,照搬会死得很惨3、封面的那只猪,雷军的话是:台风口上,猪都能飞。(据说版权可能归韩寒)仔细看这只猪,很有意思,长翅膀了。大约是台风可以让猪飞起来,想持续飞行,还是得有翅膀总结:1、从乔布斯的不参与到雷布斯的参与感 碰巧在三周前读完了《乔布斯传》,再读这本书,终于明白为什么叫雷帮主、雷布斯了他们做事有着惊人的相似,都将产品的用户体验追求到极致,即使包装盒也那么酷。营销手法也是特别而有效的不同的是,乔布斯不让用户参与,雷布斯让海量用户参与从硅谷的不参与到中关村的参与感,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不知道是跟中美差异有关,还是跟最近5年来移动互联网环境变化有关雷军的伟大之处在于,学苹果,但能把乔布斯的不参与变成雷布斯的参与感2、创业雷军说创业成功的三要素:足够大的市场、找牛人、融到花不完的钱。很认可,不过那是做伟大产品的三要素,我们做稍微牛逼的产品,最重要的是人,当然钱要够花3、营销与客服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营销的前提是产品足够好即使是2B的,也有适合口碑传播的小公司客服,更突显人比制度重要自媒体营销,与它媒体一样,话筒很重要4、关于参与感想起CJ期间哪些赶场子,晒朋友圈的商务们。那种不屈不挠的参与感实在让人感动在一个普遍缺乏创新、缺乏独立思想的环境里,让更多的人参与,是做不坏的产品的捷径(相对于iphone、三星,小米算是不坏的产品)by:12年用过一年小米rom,今年买了2部红米给家里老人用。

参与为何起作用

《参与感》写的精彩的地方在于其第一部分。从七字真言“专注、极致、口碑、快”中的口碑入手,提出制造口碑、获得口碑、传播口碑之法皆在于参与。为何是参与,因为如今互联网改变了千年以来信息传播的方式,信息不对称被大大消除,人人都是信息节点,人人都可以快速、大范围地传播信息。所以一个产品被投入的关注远超以往,在基本的功能需求,更高的品牌需求被满足后,选择产品的动机有了新的变化。但是这个变化到底实质如何,变向哪里,这本书没有讲明白,或者并没有去讲,他只是用小米的成功经历,提出“参与”就是变化的趋势之一。我想,在信息传播越来越简单容易的情况下,群体的组织聚合也随之越来越容易,任何一种兴趣或者关注点都可以轻而易举地在互联网上建立自己的族群,小米起家用户就是像雷军这样的在互联网聚集的手机发烧友。书中通过小米早期对手机发烧友的管理,说明如果能让这样一群的对手机有着更多关注和投入的群体充分地参与到手机的生产中,在产品中体现出他们的想法,那么这些人会成为产品的铁杆粉丝,不仅会自己购买产品,更会去不遗余力的推荐这样的产品。具有参与倾向的用户再多,在整个市场上充其量也只是一个小众市场,如何从小众市场向大众市场迈进,是更为关键的步骤。而前面所讲的群体正是市场上选购手机的“意见领袖”,对着周围人选购手机具有不小的影响力,如何让这些人的影响力传播出去成了关键,小米“参与感”发挥作用的第二个平台就在这个传播阶段。小米通过一种极容易参与又充满乐趣和分享价值的“参与”式营销过程,将核心用户的某种特质,如对手机性能的追求或者某种口碑扩散出去,让其他用户在参与的过程中把这些特质转换为自己身上的标签,完成路转粉的转变。这两个阶段的目标都是获取用户,方式都是参与感,区别只是第一个过程是核心用户参与产品制造,制造口碑和影响力;第二个过程是非核心用户以参与的方式获取、再传播前一阶段制造的口碑,实现用户从小众群他到大众群体的转变。“参与感”表面讲了一种借助的是互联网的信息传播能力将过去缓慢的小众文化向大众文化过程加速,快速实现获取用户,传播品牌。扩大用户的销售方法。但我认为一种方法的成功,背后其实隐含的是一种趋势。“参与感”凭借的趋势就是消费品从标准化生产转向非标准化生产。这样趋势产生的原因在于:一是标准化生产往往给企业带来更大的便利,给企业带来便利的同时就必然会给消费者带来某种程度的不便,这就形成了用户痛点;二是标准化带来的只是功能和品牌上的价值,是很难满足消费者越来越强烈的个人特色或者精神层面的价值需求。如果说3D打印技术未来可以在终极层面上解决上面两个问题。在达到此阶段之前,企业所要做的就是在保持独有特色和批量生产的天平两端做好平衡,这会是企业兴衰的关键因素,如果真的如此,那么苹果从过去独树一帜到今日逐渐泯然众人就是这个问题的真实写照。

为什么小米的“参与感营销”你学不会?

最近《参与感》这本书很火,很正常,因为小米太火了,作为小米的创业联合创始人之一黎万强出书介绍小米成功的秘诀,自然能引起大家学习的欲望。黎万强把消费者选择产品的过程走过了三个阶段,分别是产品稀缺时期--——>功能型消费消费文化时期-——>品牌型消费个性至上时期-——>体验型消费现在小米认为消费者进入了更高的阶段,希望能参与到自己喜欢的品牌发展中来,他把这种叫做“参与式消费”。按黎万强的说法,构建参与感就是把做产品做服务做品牌做销售的过程开放,让用户参与进来,建立一个可触碰、可拥有,和用户共同成长的品牌。构建参与感的三大战略是做爆品,做粉丝,做自媒体。在具体战术上是策划开放参与节点,设计互动方式,扩散口碑事件。这些观点很新鲜,也启发人思考。不过秋叶我看了以后,很想给很多做参与感的朋友泼一桶冷水,做参与感,小米行,你不行!为什么小米的“参与感营销”你学不会?作为一个自认为早就深入研究了小米模式,并一直在努力学习小米模式的人,请看秋叶对雷军提出的“专注,极致,口碑,快”七字诀的分析,如有不妥,欢迎探讨。一、你拥有参与感强的产品吗?——论极致的背后不是所有的产品都能培养出有参与感的粉丝。小米的手机是智能手机,智能手机本质是一台小电脑,这种产品具有足够的空间让消费者体现自己的个性,并分享自己的个性玩法引起大家的认同。比如手机可以做桌面、屏保、APP、拍照、外饰,太多太多了。假如你的产品是一台普通的微波炉,请问你想怎样让粉丝制造出参与感?其实微波炉还不是最惨的,至少还能分享做菜的攻略,可能性还是很多的,但是洗衣机和冰箱呢?能否拥有诱发参与感的产品,的确不容易的事情。化妆品能做参与感营销吗?有的有希望,有的很难。更多是玩品牌轰炸或社交口碑传播。杜蕾斯的卖萌互动营销算小米式的参与感吗?我看也不是,但人家至少在努力做一个有性格的品牌。我觉得杜蕾斯这么努力,也很难成为小米的原因,就是因为它的产品本身很难有太多使用内涵,只能靠话题吸引粉丝热爱这个品牌的形象设计,而不是靠参与感。杜蕾斯的微博内容更多也是靠团队运营,来自网络奉献的目前还不够吧?这么说起来,我觉得目前能打造出参与感的产品并不多,简单说,如果一个产品自己都能形成一个论坛进行交流讨论,那么这个产品就可能具有培养参与感粉丝的可能性。看看这样的产品,似乎是汽车,电脑,手机,相机,各种工具软件...做爆品,前提是做一个好单品。做一个好单品,前提是这个单品有足够的空间容纳不同的人想象力。所以在很多行业,不得不搞细分市场,比如空调,各种规格,各种马力,各种外形,你没有办法简单做单品。目前这不是智能商品,无法去做一款产品打天下。产品线一长,只能简单做赔本价格战的爆品,而不是玩粉丝营销的单品。你如果想拿钱赌一把,做一个极致的单品,但问题是赌输了怎么办?所以你想做参与感营销,请先想想你的产品让粉丝们参与的点在哪里呢?如果你把微博转发就当参与感,那就算了吧。二、你拥有养粉的耐心吗?——论专注的背后小米论坛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黎万强自己在书里也说经历了很长的时间。在小米发布第一代手机时,MIUI用户已经50万。而为了积累这50万原始潜在用户,小米也用了整整一年多的时间。做到这一切,黎万强在书里面也坦承:老大带头,亲自泡社群,和用户互动,每天至少15分钟,一般是至少一小时,从高管到员工都不例外,整整一年。这个到今天有几个公司学得到?全员粉丝化,哪里是那么好学的?一般的企业高管生怕员工上班不务正业。而小米要求所有的员工都必须上论坛。黎万强强调雷军这次创业心态很成熟,早已功成名就,不差钱,不差人脉,就是想实现自己的一个梦想,可以自由尝试自己的构想。和他一起创业的联合创始人,没有一个是让自己生活还有巨大压力的,都是牛人。所以这样的老大发烧友,想做一个社群,已经具备了建设“社群”最关键可能性——慢养。社群是慢慢养出来的,靠金钱想短期砸出来,做不到。产品的社群,学习的社群,文化的社群,兴趣的社群,凡是能运营得好的,往往都是在开始运营一年后才能慢慢找对感觉,慢慢做大的。我们不能简单说小米成功是因为创业有钱,关键是他的确因为有钱有资源拥有普通人不具备的心态——从容。在社群运营上,从来都是“少就是多,慢就是快”。早年玩论坛,一开张就开几十个分论坛的,死得快,好论坛都是慢慢做起来,慢慢找到新版主,慢慢扩张的。后来写博客,一开始就列一堆目录写N个方向的,往往写不出名堂,专注一个领域的,倒是成就一批专业博客。再后来微博,真正的微博红人,哪个不是身上有一个明确的标签?不管这个标签叫“公知”还是其它。开始积累品牌的过程是很慢的,但是积累起来了,就可以加速成长。问题是在这个瞬息万变的互联网时代,太多的人担心“快鱼吃慢鱼”——我想慢慢长大,问题是市场马上绞杀。雷军总结的一个“专注”,说起来很对,但做起来并不容易。因为在一个方向做出足够大的深度和影响力,第一专注并不容易,第二能找到这样大的市场让我们专注更不容易。所以很多企业的运营策略其实是多元化,反而是借助自己的资金和经验,在不同相关联的领域,甚至是不想干的领域做多元化投资,也许是获得商业回报的更好方式。但不专注,也就无法做到极致。专注首先就得要求创始人专注。领导不是专注者,员工表示要专注也一定是口头的拥护者。雷军团队能把产品做到极致,一个要命的原因就是他们能专注,他们之所以能足够专注,我觉得一个关键原因是,他们都足够有钱。钱不能买来一切,但是钱用好了,可以买来从容。太多的企业,特别是创业者,不是不想专注,是没有办法先靠专注自己能做好的事情熬到有商业回报的那一天,因而不得不先去做一些其它的事情曲线救国,但往往一曲线就回不来了。三、你是一个有创意有执行力团队吗?——论快的背后如果你的产品有足够的包容度,你们也有足够的积累去打造一个极致的产品,那么是不是你们就可以玩有参与感的粉丝经济了呢?我的答案依然是否定的。发烧的人很多,但是又发烧又会玩的人才是王道。怎么叫发烧?是你比别人更专业。怎么叫会玩?是你比别人有创意。两个加在一起,你才会做到“快”,你总是快粉丝一步,粉丝才愿意追随你一起玩,你才能带着粉丝追随,并激发粉丝的创意,做出更有趣的群体创意,大家变成了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在我们看到小米的各种经典营销时,你敢问自己,如果你是雷军,你会和他一样把《致青春》玩得这么有情怀吗?如果是你,你会想到做一个晒一晒你用过的手机拼图发微博的创意,并能够马上找到人做出来上线吗?就说这本书《参与感》吧,内容可是动了很多脑筋在诱发大家进行互动,处处有小创意。再说一节,小米的员工是以加班文化出名的,而且小米的员工很多具备互联网创意实现能力的程序员,美工或者文案,甚至是摄影师。他们不仅仅是手机发烧友,也是各种好玩发烧友,如果没有这样的员工,仅仅靠老板发烧,创意也玩不起来,如果能找到外包,那一般也快不起来。没有一个快,就是企业追随会玩的粉丝,而不是粉丝追随企业了。有了“专注”,才能“极致”,有了前两者,才能“快”,三者合一,才能积累“口碑”。而粉丝的口碑,第一能带来购买力,第二能带来成就感,这就让投入其中的人更加热爱自己的产品和工作。然后业务越来越快!这就是一个正循环。这个正循环什么时候被打破呢?答案很简单,规模是社群的敌人。

积聚势能

小米的成功得益于其所拥有的一帮核心粉丝,这帮核心粉丝为小米产品的研发、服务提供了的帮助,也积聚的足够大的势能,使其能不花一分钱,通过用户之间的口口相传,积聚大量忠诚的用户,使其在品牌发展的过程中走美誉度-忠诚度-知名度的路径。互联网时代,特别是移动联网时代,我们在做产品时应时刻十劳记小米专注、极致、快的真经。我不是一个米粉,但是读完这本书有了买一个小米产品的想法,去体验一下小米产品"爆品"的感受。

猪能上树,亦能飞,难道不是大风吹?

猪能上树,亦能飞,难道不是大风吹?——评《参与感》文|杜子腾最近,靠《后会无期》又火了一把的“国民岳父”韩寒飙金句的能力依然不减当年。一句“台风口上,猪都能飞”无不精悍的嘲讽了中国电影业的现状。但精于营销的小米却“厚着老脸”硬是借力推出了讲述其公司口碑营销的书籍《参与感》。封面标志性的小米黄外加一只蠢蠢的“擎天小白猪”简单明了的诠释了小米一路走来的不易。首先,我得自我剖析一下,因为笔者本身是小米产品与服务的用户。且小米在初创之时,我是属于小白“脑残粉”。这样的经历有利有弊:利在于我可以检验本书的作者黎万强有没有说实话;弊在于我或多或少是比较偏向小米的理念。所以,各位读者在看本评时请自行斟酌。言归正传。小米的崛起对“创业屌丝们”来说无疑是个极大的鼓舞和振奋。在互联网时代,我们最喜的戏码无非就是屌丝反转,升职加薪,当上总经理,出任CEO,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巅峰。小米从最初的默默无闻到如今的家喻户晓,整个过程简直能感动中国……我们仿佛能听到赵忠祥那富有磁性的嗓音在身边响起:又到了一年一度的交配季节,美丽的非洲大草原处处流动着荷尔蒙的躁动。但这次有所不同,因为一只小白猪的出现,改变了整个草原的生态。(注意:画风要改变了,请自行脑补黄健翔的解说状态)它不是一只猪在战斗,伟大的创意灵魂附体,他长了翅膀!飞起来了!飞起来了!飞起来了……是的,小米赢得了屌丝,所以它也赢得了世界。这恐怕是概括小米成功最不“高大上”、“伟正光”的文字了吧!从本书来看,黎万强黎总真正做到了挖掘小米的核心竞争力,并且将小米的成功经验广而告之。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本书对于很多创业者与经营者都是不可或缺的学习对象。作者作为小米公司的联合创始人之一,深谙小米成功之道。全书便按着他的思路分为了“产品篇”、“品牌篇”、“新媒体篇”、“服务篇”、“设计篇”这几个部分。每个部分都是小米经验的布道大会,挑出了其拿得出手的“小鲜肉”,以飨读者。除这些“全方位立体式的庖丁解牛夸赞自己法”外,一头一尾分别是“参与感篇”和“阿黎笔记”,前者是整本书的核心思想,后者是作者的总结陈述。如今的小米如日中天,集结粉丝,营造参与感的能力也是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走到现在。所以它夸夸其谈自也无可厚非,只希望黎总别再一个劲儿的巴结雷总了。唱赞歌这些的往往都不是什么好事儿,上一次被唱赞歌的大佬我还清楚地记得:薄重庆已经在蹲号子了。除却书里爆棚的自信心和营造神话的渲染感为我所不喜欢之外,大部分的干货还是值得每位读者好好消化吸收的。首先是其反复洗脑的“参与感三三法则”,即三个战略:做爆品,做粉丝,做自媒体;三个战术:开放参与节点,设计互动方式,扩散口碑事件。小米的用户和小米同时成长,这种用户与品牌之间的强关系依据的就是此法则的灵魂指引;其次讲到产品,小米有其作为互联网企业独特的产品观。从设计之初就充分学习了维基百科的经验,将团队由内而外,从工程师扩展到用户,使得产品的打磨在发布之前就已经趋近成熟;细化到问题反映机制,小米的“优先处理浮出水面的需求”在管理学里不是什么新的知识,但却是其在新背景下实践的成功案例;还有“活动产品化”以及“产品活动化”的提出,则是小米对产品的微创新,体现了其别具一格的产品观。说品牌,小米走的是“潜入大脑”的口碑营销。硬实力是公司与用户共同成长的强纽带,这才是核心。其他模仿公司的照葫芦画瓢形不成口碑效应,因为他们太想一劳永逸,所以只能流于形式了。还有小米对新媒体的重视,保证了它随时的变通能力,这是企业不断适应社会发展的必须。不断加强的客服让人们已经忘记了创业之初无力吐槽的售后,学习无印良品的极简风和科技生活化则让小米成为了文青和小资,极客和发烧友的共同爱好品牌。这些干货够有心人学习消化一段时间了。但求别成为下一个创新人物和财富新人物!哈哈。曾经我们形容不相信,我们会说,“母猪都上树”。但你严重低估了猪的能力,创新的号召力永远是出人意料的。雷军说,台风口上,猪也能飞,而小米这头屌丝“猪”的腾飞,离不开参与感这阵台风。猪都飞了,你再说上树还有意思吗?

去中心化背后的中心

我相信人有灵魂。每个人性格习惯特异,而在某种特定的形式或环境下,或是某种利害关系(注意:不是利益关系)的推动下,人可以通过去个性化而达到一定程度上的合一,比如抗战时期的工农红军、政客惯用的党同伐异。所以多人聚集的地方,如公司、学校和家庭等,必须有一种理念和方式使“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人群为共同的愿景联合起来,人人为主,机会均等,享有发言权。小米这本《参与感》,用一个在人类历史上已经发展了数十年的科技产品,在一个人类高度自我中心化的社会里,点燃了一颗“去中心化”后商品与用户和谐相处的炸弹。引爆商业上的巨大成功的同时,小米团队亦做的不亦乐乎,使在这个商业时代同样高举建团队、做产品、供服务的我们,不得不开始思考:是噱头引爆了小米的成功吗?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我们如何利用新型互联网商业模式传播品牌?在“参与感三三法则”中提到自媒体战略、扩散口碑事件等“方法论”中,无不感受到小米团队对于活动和产品及其周边业务的精心设计。为上市不到3个月的产品设计的购买节点“红色星期二”、雷军与董明珠的十亿赌局、与QQ空间携手引爆红米热销等,在强调将参与权交给客户的同时,小米有一些核心的东西,或成为企业的灵魂,是我们应该去看见和思考的。随性盲从,只会适得其反。核心竞争力《参与感》告诉我们,小米成功最重要的因素是团队,其此才是产品,有好的团队才有可能做出好产品。乔布斯说“我过去常常认为一位出色的人才能顶两名平庸的员工,现在我认为能顶50名”。创业并非修长城,人不在乎多,要精!心要齐!“基甸三百精兵”的故事告诉我们,三百人打败非利士十万大军的关键在于,为了胜利而摆上的合而为一,犹如一支利剑穿透敌军阵营。所以统一思想很重要。在创业的时期,企业需要的是一种通过员工自己的思考和挣扎之后的求同存异。小米的联合创始人要求工程师们养成泡论坛接触用户的习惯。一开始,资深工程师认为没有必要,将这份活当作工作考核。而在日积月累的实际工作中发现,平台搭建妥善之后,让一线产品经理和开发工程师一起面对用户,才能够抓住用户的调性,明白他们真正要什么。对于员工而言, 除非有不顺服的自由,就不可能有发自内心的顺服。那么员工凭什么听你的呢?员工激励,俗称打鸡血,一定是从精神和物质两方面齐头并进。小米的核心思维是:做出有爱的产品,用户就会回报予爱。用户的爱会持续激励团队。特蕾莎修女说过:“以爱待人,旋即得之”。圣经中也提到:“你想让别人怎么待你,你就要怎么待人”。当整个企业都充满了爱和互助,并切实让用户能够感受到产品和服务中满满的爱意,他们自然以爱回馈团队。小米没有KPI和考核制度,而是在跟用户的互动中促进员工的使命感与责任感。这种使命感和责任感会变为员工的有高度的愿景,而在团队的共同努力下,愿景也能落地实现;同时,小米给予员工的待遇在市场上是颇具竞争力的。比如对于客服一类的职能岗位,小米出价略高于当地的平均工资,员工能安下心踏实地干活。做工的得工价是应当的,如果得的高出自己的预期,员工就把家搬到公司来誓与企业共存亡。第二的产品定位,第一的产品质量这个年代不再是勤扒苦做起早贪黑就能产粮食了。得用户心者得天下。做食品的要注重安全和味道,做衣服的要注重材质和品位,我们应该思考的是,做英语的,除了学习效果,还应该做什么?传统产品的全新品牌,营销的核心就是口碑传播,口碑本源是产品。所以基于产品的卖点和如何表达买点的基本素材是传播的生命线。好产品自己会说话,产品给力才能不断积累起品牌势能,外部平台合作是功率放大器,是给势能转化为市场动能时提供加速。如果势能本身不够,那样无论选择什么样的平台做怎样的营销,即便合作伙伴愿意支持,恐怕也能有让人满意的结果。从前营销是媒介为王,现在是内容为王。在什么平台上做不重要,重要的是做什么。 产品本身和作为自媒体手段的论坛、微薄和微信,都在做显性知识的传播。而显性知识在这个时代已经不稀缺了,能用数据、模型和参数来描述的产品无法孕育出忠心又火热的粉丝。小米产品背后隐藏的情感、信念和价值观等隐形知识的传播,是知识转移创造的起点,决定了商业的胜负。精准品牌战略用户选择产品的时候,内心先选品类,再选品牌。许多行业传统的打法是:我打广告劈开用户的大脑,将信息植入;或者我降价做竞品干死你,以本伤人。而小米的品牌推广方式,首先,将竞品思维转为产品思维,关注的是产品所创造的价值,把产品做到极致;其次,将劈开脑海转为潜入大脑,做口碑推荐,让用户参与进来,尊重每一个用户的调性,也注重自身品牌的调性。新成立初期小米号称自己没钱没资源(没钱其实不等于穷),所以不打广告,不找白富美代言,而这正好成为小米建立自己独特的人人皆中心、皆被去中心的商业模式的机会。好的品牌宣言和愿景要简单纯粹,表达自己内心的愿景,也能激发大家对美好的向往。小米利用手机及其周边产品,为用户搭建了一个平台,无论你是谁都可以来到这个平台上耍。最初的MIUI用户只有100人,通过口碑传播不断扩散,如今已超过6000万人。小米也一直在认真维系粉丝用户,通过提供参与感来让用户持续喜爱,成为朋友。他们建立起的商业模式,叫做不忘初心:让用户发自内心喜欢他们的产品,怎样能把产品的体验,把产品的美誉度做到用户的心里去。当品牌忠诚度酝酿到足够成熟,小米开始做知名度。参与感线下玩法的精髓是:满足客户的社交需求。在“爆米花”活动时,不要为粉丝设限制,只提供机会和场合,让他们自己玩。甚至不做产品体验,也不做广告,就是和大家一起玩,是用户展示自己和认识新朋友的舞台。集体去个性化所带来的结果,就是参与者乐在其中,而无需耗费组织者过多的精力去试图掌控每一个活动的流程和细节。再者,“沉浸感”的剧场式发布会。所谓沉浸,就是产品分量,内容够清晰气场够集中,让与会者进入那种完全投入的“超临场感”中。孔子曰:“礼主敬”。必要场合中的仪式感,能将产品的宗教价值而非实用价值推销至极致,迎合用户心中对超自然情感需求的满足。服务是信条,快速是必杀技服务是不需要去中心化的,服务的本质就是解决某一中心的核心问题。人是理性和感性并存的生物(我相信人还有灵性存在,比如仪式感满足的就是这部分)。论坛上成天泡着的工程师们可以解决用户理性需求,而服务要做的,就是深入探索人类极其脆弱却又不断傲娇膨胀的感性世界,并在那个世界中与用户亲密沟通,并与理性世界的小伙伴们联手,来实际解决用户的问题。在我本人与各类平台服务环节的交流过程中,总结最令人发指的神服务有三类:1.系统自动回复;2.山路十八弯地输入关键字后依然没有令人满意的答案;3.没人理我,连机器人都没有。当用户的问题没有在他的第一时间被解决,他的感性需求其实不仅没有得到适时补充,反而被掘地三尺地深度放大,对于客户体验和口碑传播会带来极坏的影响。所以,小米要求服务团队要对产品和服务的吐槽要快速回应,以能解决的问题最快速度、最大投入,第一时间解决;如果不能马上解决的就要果断道歉给善后。所以,小米的成功并非因为玩噱头,而是整个团队打造出的过硬质量的产品;这个团队就是创业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而在这一切的背后,是一种追求卓越、深切关怀、实现愿景、并不断突破困境的内在驱动力,政客叫它核心价值观。它是团队创意、动力和执行力的来源,就像不断浇灌园子的水流,从团队流入产品、从产品流出品牌,从品牌流进客户的心中。

如果可以,我想去小米工作

作为一个擦边球"卖机佬",看到小米这个业内专家的书后,迫不及待的就看起来。这本书跟小米一样,还没用,已经觉得舒服。小米的盒子,可以站上两个壮汉,做工精湛,而这本小米营销的书,纸质厚实顺滑,质感舒适。封面设计以富有冲击力的橙色为底色,配上白色飞翔小猪,简洁清晰,就跟小米的包装类似。每个小章节前面有一副色彩绚丽的画,很醒目,适合有点小时间读一段。非常喜欢快速的开发是王道给我印象最深的是MIUI快速的迭代速度,一个星期一次!这是什么概念阿,在我工作的地方,提一个系统优化流程都不止一个星期。这就涉及到小米的组织架构,它是工程师直接在论坛中面对客户的点评,然后进行迭代开发,一个星期就能了解一次客户对新功能的感知,直接了解到底有多大需求量的客户需要某个功能,对这项新功能的反响如何,可谓与客户零接触。而我们是产品经理自己想,然后提交需求。深入的社会化媒体运用小米不是什么社会化媒体红他就用什么!它对整个社会化媒体的运营有清晰的布局和认识,微博微信是很多企业都爱凑热闹用的社会化媒体,咱不谈。光说Qzone,一个出来很多年的东西,用它的有几个?但小米根据自己目标客户的年龄等特点,将新机首发放到了Qzone上,这决不是领导拍脑袋看新闻能像出来的东西。他将论坛定为知识沉淀的地方,将微博定位为信息发布的地方,微信定位为客服。在论坛这个伴随互联网发展最古老的交流方式中,小米没有放弃,相反精细的将其用户根据使用频次、深入程度进行有效的细分,真正的把媒体当产品在布局经营。质量的精益追求小米可以为解决盒子的质量问题,而反复深入的实验,采用不同的材料,进行多角度的试验,在牛皮纸上压出浅的纹路,保证成型的美观。我们看到的每个精致细节,大抵都来自于材料的反复甄别,工艺的多次改善。而小米,作为差不多最有名的国产手机,能一炮而红,这方面真没少下功夫。独特的核心能力手机现在已经差不多是很可以对比的标准化产品了,无非是cpu、内存、摄像头、屏幕分辨率等要素,再来就是跑个分了。但小米有在一众国产手机中的最大特色,就是系统,这真是华为这种技术流都没法比的。MIUI小清新的感觉,丰富的色彩,层测感的布局,跟小米的年轻化的客户定位很一致。也许有厂商觉得做系统没有太大的专业性,但能把系统做的如此之好的,国产手机只此一家。以至于我和好几个用htc的朋友都刷了小米的系统。最后我想说,小米30%的机器出货的那个渠道,您别再想做什么互联网化了,好好的当渠道吧,您那庞大的身躯能把渠道做好就不容易了。

小米新书大起底:到底讲了什么?

小米近年来很火,尤其是小米颠覆性的营销理念,使得外界一直有一种误解,说小米手机是善于营销才做到今天。实际上,小米手机第一次发布会是在2011年8月16日,是在MIUI发布了一年之后,而那个时候MIUI已经有50万用户了,那期间小米没有做过任何营销活动。没有任何营销活动,纯粹依靠用户口碑,小米积累起了最早的核心用户群,这就是小米联合创始人黎万强的新书《参与感:小米口碑营销内部手册》将要揭示的秘密。一、口碑:不花一分钱营销的秘密2010年8月第一版MIUI发布时,小米只有100个用户,当时雷军的要求是:不花一分钱做到100万用户。唯一的方法就是抓口碑,因为没钱可花。而要让大家主动夸你的产品,主动向身边的人推荐,就只得专心把产品和服务做好。一个企业想拥有好口碑,好产品就是口碑的发动机,是所有基础的基础。产品品质是1,品牌营销都是它身后的0,没有前者全无意义。MIUI口碑最初建立时,有三个节点十分重要,这些节点是口碑传播的“故事和话题”。“快”是第一个口碑要点,这个快不仅指的是小米手机使用更流畅了,给常用联系人发短信,一般系统要3~5步,小米只需两步。更重要的是小米用户服务反应都特别快。用户提一个意见被小米采纳,发布出来只需要一个星期,这在传统手机企业是没有办法想象。诺基亚时代,三五年不更新一次系统,小米是每个星期更新一次,我们就是用这个效率。“好看”是第二个口碑要点。那个时候,相比苹果,安卓系统的原生界面算是难看了。我们先优化程序让系统更快,大概三四个月后开始做“好看”。“开放”是第三个口碑要点,MIUI系统允许用户重新编译定制。这意味着什么?很多国外的用户参与进来,他们自己发布了MIUI的英语版本、西班牙语版本、葡萄牙语版本等。这种开放策略吸引了国外很多发烧友用户去深度传播MIUI,国外的口碑又反过来影响了国内的市场传播,类似出口转内销。二、参与感:小米品牌理念的灵魂基于互联网思维的参与感,对于传统商业而言,类似科幻小说《三体》里的降维攻击,是不同维度世界的对决,更通俗地讲是“天变了”。互联网思维这个词现在很热门。互联网最先吃掉跟他最近的行业,软件行业。被革命之后,我们开始想互联网到底是什么?其实互联网我们自己也用,但是为什么软件行业受到这么大打击?因为互联网其实是全新的方法论。在企业运营过程中,如何快速构建参与感?构建参与感,就是把做产品做服务做品牌做销售的过程开放,让用户参与进来,建立一个可触碰、可拥有,和用户共同成长的品牌!我总结有三个战略和三个战术,内部称为“参与感三三法则”。三个战略:做爆品,做粉丝,做自媒体。三个战术:开放参与节点,设计互动方式,扩散口碑事件。“做爆品”是产品战略。产品规划某个阶段要有魄力只做一个,要做就要做到这个品类的市场第一。粉丝效应是无法设计的,可以理解它是互联网思想家凯文•凯利“失控理论”的一种表现。用户群体性的无意识认知,最终选择决定了最适合该群体的行为方式,而这其实是最优化的结果呈现。粉丝经济效应出现后,有的企业也看到了其中价值,但他们恰恰做反了,在开始做用户互动之前就刻意策划设计了粉丝群体名称等,反而让用户失去了至关重要的参与感,这并不可取。粉丝效应都是从一个小族群开始。大家因为某个共同兴趣而聚在一起,未来将分化出无数的兴趣族群。小米先做了MIUI软件系统,再发布手机硬件。软硬件都是坚持“为发烧而生”,手机硬件高性能,软件系统可定制可玩性很高,产品特征鲜明,吸引了很多发烧友用户。MIUI最早的100个梦想的赞助商是小米用户的原点,MIUI发布一年后的50万发烧友是小米手机硬件的种子用户,小米手机上百万的论坛活跃用户是小米所有几千万用户的原点。参与感是小米品牌理念中的灵魂。黎万强认为,年轻一代消费的是参与感,他不单单说我看到你、摸到你,还需要能够参与进来跟你一起成长。三、用户体验就是“好用好看”有一次黎万强和晨兴创投的合伙人刘芹在北京四环边上的一个酒店会面,那天聊到很晚。刘芹看重的是小米软硬结合的创新模式和对用户的理解,聊着聊着突然他问我一个问题:“什么是用户体验?”黎万强当时回答说:用户体验就是“好用好看”。翻译成设计语言是UI/UE的话题,但是,“为谁设计”是最重要的先决条件。定义为谁设计,这是产品经理、设计主管,甚至CEO的活儿,而如果CEO没有这样的认知,那么设计师就有责任且必须担负起这样的思考。“为谁设计”,很多人都可能忽略,但这是用户体验设计的原点,在它确定之后,设计坐标系统才能明确下来;而如果没有它,就无法正确定位产品好用、好看的努力方向,产品设计就会很苍白,因为不同用户群体的需求可谓千差万别。比如老人群体、女性群体,我们就必须进行针对性的设计。试想,如果老人机的界面按钮配色用“中性灰”,而不是用“撞色的强对比”,那老人用户用起来就看得极度吃力。而在好用、好看之间,好用永远都是第一位的。我们的原则是“保证好用、努力好看”。这其中就涉及取舍。比如我们的“短信最近联系人”功能,其实原本有另一个设计方案是将其关掉的,这样能显得界面更优雅简洁。但我们发现用户对这项功能非常喜爱,好用的价值显然大过了好看的价值,于是我们又重新加了回来。又比如我们的下拉通知栏是九宫格形态的,如果仅仅从视觉体验性角度看,关掉它可能更好看,但是从用户反馈看,仍然是效率第一、好用第一,于是我们就保留了这样的设计方案。在好用之后,我们的追求是好看。好看这其中也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就是个性漂亮;第二阶段则是形成风格化,是好看的“进化”,让设计变得系统、独特而优雅。MIUI的设计已经进化到第二阶段。MIUI从2010年第一版到2014年第五版,我们都在力求好看,所以我们拿出了“百变锁屏、千变主题”。“好看个性”是我们当初挑选并坚持的突破口,因为早期安卓系统还比较粗糙,界面也实在不够美观。我们甚至提供了可编程级的主题,做了极深度的美化,甚至连锁屏界面上都可以玩游戏、做交互。MIUI不断发展,经历五个版本之后,小米也开始确立起风格化路线了。小米手机的视觉、交互元素更系统更规范,更有自己独特的DNA,类似全局的圆点按钮和消息弹窗设计。无印良品的设计总监原研哉也说过:设计的原点不是产品,而是人——创造出用着顺手的东西,创造出良好的生活环境,并由此感受到生活的喜悦。

《参与感》的读书笔记

一、序言小米的核心理念:【把用户当做朋友】(传统的“顾客是上帝” 等是弱用户关系)实现方式:操作系统一周迭代模式“对于操作系统来说,最难的就是怎么管理好用户需求,怎么听得懂用户要什么,然后把它实现出来”二、参与感1、互联网时代特点:互联网行业本身变化太快+信息从不对称变成对称+信息传播快 => 【互联网时代口碑为王】2、雷军七字经:【专注、极致、口碑(终极目标)、快(行动准则)】只有专注,才能做到极致,做到口碑,做到快,而专注、极致、快又决定了口碑 3、对口碑的理解:你做的好不好,不是你说了算,是大家说了算互联网营销的本质是口碑营销4、参与感三三法则:【三个战略】:做爆品(专注地做该品类的第一)、做粉丝(用户战略:功能、信息、荣誉、利益)、做自媒体(有用、情感、互动)【三个战术】:开放参与节点(产品服务品牌销售)、设计互动方式(微信红包)、扩散口碑事件(从原点人群下手,然后发酵)5、参与感意味着消费者需求发生了一次关键的跃迁:【消费者需求】第一次超越了产品本身,不再囿于产品的物化属性,更多延伸向了社会属性。三、产品篇1、小米最初20人想建立一个10万人的互联网开发团队,方法:降低用户的参与成本、把互动方式产品化。【消费者也是生产者】。比如:维基百科这种模式下,用户不仅使用产品,还拥有产品,拥有感使用户遇到问题后不仅是吐槽,还会参与改进产品2、【用户模式】是互联网上最好的产品开发模式。用户模式大于一切工程模式。例子:微软3110,却敌不过谷歌、FB,因为用户声音为03、【fail fast】4、活动产品化(让预约购买成为话题)+产品活动化(把活动植入产品)5、【不要迷信大师,也不要迷恋灵感。所谓大师或灵感只是指出了正确的方向,其实才刚刚开始!极致的产品背后都是极大的投入,都是千锤百炼改出来的。牛逼的背后都是苦逼!】——这句话也送给自己——实习以来最大的收获之一即是如此吧——产品经理想出一个点子来,这只是万里长征的开始,究竟怎么实现、可行性、实现方案,所有的一切都需要具体落实到点。极致就是把自己逼疯,改改改改改改!6、【产品第二,团队第一】——创业团队人员构成的重要性真的不是随便找两个人就能做出来的,这点很赞同。热爱+有能力7、让员工成为粉丝8、让一线产品经理和开发工程师直接面对用户,听用户的声音四、品牌篇1、小米的品类定位是:【互联网手机】即通过互联网研发、发行。内核有变:产品形态上,系统变活了;商业模式上,成本价出售,以APP为主要盈利模式(传统手机盈利模式是硬件)2、传统:知名度=>美誉度=>忠诚度互联网:美誉度=>知名度小米:【忠诚度】=>知名度(原点人群)3、“小米”的品牌名【简】4、盒子兄弟=>要想【少花钱办大事】,就要充分利用互联网思维,有幽默感、用于自黑5、春晚4000万广告=>【钱要花在刀刃上】6、产品和营销的关系:没有产品,一切都会没有意义,基数是0,倍数无论多大都没有意义7、【互联网公关危机】:“不生气”功互联网是注意力经济,有不同声音很正常,学会因势利导,眼睛里要容得沙子,心里要强大,不然玩不了。对恶意抹黑要立场坚定,对吐槽误解要迅速善后,对规模出现的误解要系统性解决。互联网领域,发挥娱乐精神。(10亿赌局)五、新媒体篇1、【讲人话】,不讲高大上的宣言,【有用、情感、互动】2、【炫耀与存在感】,是后工业时代和数字时代交融期,在互联网上最显性的群体意识特征(我是手机控)六、服务篇1、客服有权限直接赠送客户礼物2、天下武功,唯快不破3、有人情味的回复,而非标准化的冷冰冰的及其回复4、小米之家:高大上的员工内裤福利环境七、设计篇1、要分清楚卖点和噱头,不要把噱头当卖点,要把产品最本质的点讲清楚2、想想你会怎么跟朋友推荐,肯定不会说高大上伟光正的广告词,你会说的是小米手机就是快,iPhone就是漂亮,耳机就是便宜,而是直接简明说最重要的要素“所谓营销,绝对不要讲一堆空话,把最能打动用户的话用最直接简单的方式说出来就行了”3、小米电视的设计思维,完全从消费者角度去思考:我有多大的房间,我是什么样的人,我喜欢活在怎样的空间里,我需要什么样的电视4、关于【解码】这件事,你思考的层次越深,绕的弯越多,用户需要解码的时间越长,记忆是思考的残留物,就会留下印象,还会触动心灵。不动脑筋的设计只会造成空白的哦,用心的设计才能打动人心。5、【读图时代】,若能用图片表达,就不要用文字【一张图片的最佳状态】多一点会干扰最重要信息,少一点信息传达会不完整一图胜千言,一视频胜千图6、如果你决定创业,一开始就别忘了找一个靠谱的设计师7、设计师:①个人气质穿搭范儿=>看审美品位②【一个人对自身所在领域,如果没有持续的尝鲜冲动,没有研究和玩的热情,我不相信他能成长为优秀的设计师】③【深度阅读习惯】(碎片化的资料阅读只能提供灵感,系统性的知识才能真正培养设计思维)④做设计的作品细节、风格稳定性、态度8、不懂用户就没有设计(微博、论坛)9、这个时代的【恋物癖】呈上升趋势八、阿黎笔记1、做爆品2、组织结构扁平化,不要那么多层级3、团队激励的核心就是一个字:【爽】员工爽了,用户才能爽。尊重员工,就是尊重用户

《参与感》读书反思-魏巍

最近阅读了《参与感》,它是我2014年阅读的书籍中给我运营管理工作带来最大启发的一本书。这本书的作者是小米的创始人之一黎万强,吸引了很多人的眼球。本书主要讲的是三个字:参与感。小米手机的产品研发以及热销主要来自于这三个字。参与感里面很多的观点都很新颖独特,符合当今互联网时代的营销。里面有一些是值得我们做英语培训思考的内容。首先,我们内部员工和老师的参与感的培养。我们对内的服务程度往往决定了对学员和家长服务的质量,所以要给教职员工提供超级一流的服务,让员工成为课堂的粉丝,开设内部员工课程,让员工彻底的爱上我们的课程产品。而且,不是要爱,而是要超级热爱,这样员工会忍不住把我们的课程推荐给更多的学员。让老师的收入远远高于其他培训机构老师的平均水平,让老师具有稳定感,价值观,荣誉感,尊贵感,温暖感,让员工的家人免费享受旅游的福利。让我们的团队变成学习型团队,让老师在团队中实现自我成长和提升,让老师参加最好的培训和实现自我的平台,让老师感受到可视化进步。让老师有一定权限,自主权,给予学员赠送给学员小礼物等,只要是为学员服务的,老师可以拍板儿决定一些事情。这些,我们都需要我来进一步的去做好。甚至未来教师激励措施是让老师的课酬跟班级的学员人数有关,让老师全方位体验到“参与感”。其次,让学员具有参与感。我们不仅仅有每个课程的结课学员打分。教师讲课大赛的评分,也加入学员打分的权重,让学员评价老师课程的好坏。老师讲课的好坏,不要总监和主管评价,不要老师自己评价,而是让老师直面学员,让学员说哪个老师讲课好,哪个老师讲课最喜欢,让他们来提意见和建议,形成“参与感”。学员说好,才是真的好!这也是我们一直在做的,我们还要在这个方向上面继续精细化。让学员都变成粉丝,让粉丝未来渴望转化为我们的员工。最后,团队第一,产品第二。有了一流的团队,好的产品和服务是自然而然的事情。我们目前新东方都是牛老师,我需要做的是从这些牛老师中寻找最牛的员工和老师,一起跟学员研发新产品。其实,有了最牛的人之后,内部的管理的成本会大大降低。当然,这个前提是我们团队的每个人,包括管理者在内,都要好学精进,这样才可以影响和带动身边的人。而且,要像艺术家创造般热爱,一个人在事业上取得的成就跟他是否热爱这个事业以及有多么热爱这个事业息息相关。“专注,极致,口碑,快”,是互联网思维核心词。其中专注和极致是产品目标;快是行动准则;口碑是互联网思维的核心,满足消费者需求。专注来自于聚焦,我们要做最好的课程,未来我们聚焦的是大学生市场,用社交带动大学生学习,为大学生提供学习、交流、培训的平台,还有一个出口,就是就业平台。各位可以拭目以待。我们要把课程做到学员的心里去,真正给到大学生全方位素质的发展,让更多的大学生因为我们而受益!

小米的口碑营销实践

这本书围绕口碑营销实地讲了除技术以外,小米公司如何运作的。但是我好奇的是,一家科技公司,如果科技部分不是他的核心价值,那这家公司在手机领域还能走多远,靠着粉丝的忠实度能持续多久。说到底,小米是一家手机公司,提供给客户的是手机产品,而不是营销公司。

小米的粉丝价值

与小米公司的人有过两次的接触,当时QQ空间与红米的跨界合作,带来空前的成功,在短短的90秒内(据说不到90秒),10万红米手机一扫而光。正是因为这次的合作,QQ空间的领导请来了黎万强做分享,报名的人数可想而知有多火爆,但这次的分享却让人有些失望,不知黎是不是不方便讲小米的营销模式还是咋的,两个小时的分享很水,完全就是在宣传小米的品牌,没点干货,估计是对这次的分享有过多的期待。后来一次是手Q部门请了小米的运营总监分享小米新媒体及用户品牌的运营,虽然这次来的title比黎的要小得多,但还算是挺多可操作性的内容(后来才知道,这些内容在参与感上全都有)。正因为听了这两次的分享会,对黎的这本《参与感》就更多的期待,想彻底地了解下小米红得这么快的秘籍。《参与感》这本书主要是讲如何构建参与感,把做产品做 做销售的过程开放,让用户参与进来,建立一个可触摸、可拥有,和用户一起成长的品牌,即小米的“参与感三三法则”,如果用另一个互联网的词语来解释,参与感无非就是用户的2.0,小米在做的就是想法设法让用户来帮小米服务,测试、提建议、传播等。书中很多围绕用户参与小米的各个环节中,不管是初期帮小米手机做测试,提建议还是后期小米手机的上线等,以及线下米粉节选场地等,用户在这过程中,为小米出不少力,也省下不费用。正是小米懂得利用这帮忠实用户群体的资源,开放了参与节点,通过粉丝的力量去扩散口碑,从而形成用户的忠诚度。假如没有这些用户的参与,小米要通过自己的人力以及像传统一样从做广告做起,估计现在就没小米什么事了。

参与感是第几层需求?

参与感看完了,有些感悟写出来更加方便自己理清楚。最直接的一个点就是,黎万强说,米粉给自己命名是自发的行为,千万不要在一开始就给自己给粉丝命名,不然会适得其反,大概是这么个意思。我之所以印象深刻,是我们自己走了这样的弯路,在还没有多少个粉丝的时候就绞尽脑汁的给粉丝命名,现在想想很傻,这样一件事情就足可以看出“参与感”的本质,就是“参与其中的人能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当然,说大一点,这是一个群体性的意识。把名字强加给用户,从本质上就没有将用户整体作为一个可思考的对象来对待,一个可思考的对象,是不需要你去给他命名的,不需要你把他当白痴,也不需要你把他当上帝。我不知道小米的创始人们心里到底是怎么想的,我也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揣测下他们心里可能会有用户都是SB的念头。可是他们表达得很成功。他们自己都信了自己是为了梦想,所以才能去感染别人;这总比一开始就抱着用户都是SB的念头还不加掩饰来的好些。看书的过程中我一方面被感动,被触动,被一周一迭代的速度震撼到;一方面忍不住的想,为什么小米手机的质量。。。刨去这种很主观的感受,书里提到的参与式社交令人耳目一新,我忍不住去想,参与式社交到底是马斯洛需求的第几层?我认为它超越了社交需求,到达了尊重的需求,甚至有些许的自我实现的意味。参与感的一个重要表现应该是有发言权,用户可以发出自己的声音,这个声音能确认被倾听到 ,这是尊重;如果声音有一定价值,还会被实现出来,这是一定意义上的自我实现。从这点上来说,参与感这本书为公司和用户之间的关系定义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但是这就像是别人家的孩子一样,你也是教育,别人家也是教育,可是你却教育不出来“别人家的孩子”,这是从一个公司本身的基因决定的。基因基本上就是创始人了。说说三家公司,海底捞、星巴克和小米,有个共同点就是对员工的关怀,给员工的福利比较好,员工本身有了参与感觉得被尊重,才会卯足劲工作去创造价值。当然我是站在一个员工的角度上去评价这件事情,如果是创始人看到我的言论,就当我是站着说话不腰疼好了。总结起来不外乎:不只是用户需要有参与感,自己的团队更是需要参与感。撇开内部的参与感去谈用户的参与感简直就是假大空。别动不动就拿情怀、未来给员工画一个饼,这样跟裸婚里的刘易阳有什么区别?

金错刀:小米式口碑的7个内部铁规

最近,雷军在金山战略会上,专门推荐金山高管看一本书《三体》,他最想推荐的是《三体》中所说的“降维攻击”,他甚至在内部强调,“《三体》的哲学道理对制定公司三到五年战略非常有帮助”。我印象最深的是,雷军甚至把“降维攻击”称为互联网公司挑战传统最致命的武器。  小米的几大“降维攻击”武器中,最被大家关注的是小米式口碑营销。在外部,黎万强曾总结过小米式口碑的好几个关键词,比如发动机、关系链、放大器、自媒体等。但我印象最深的,也是小米4年最坚持的,则是一个关键词:参与感。  黎万强把自己4年的工作笔记结集出版了一本书《参与感:小米口碑营销内部手册》,这本书的确很内部,是他4年的内部笔记,是小米4年来口碑营销的内部总结,也是一个创业公司4年的血泪经验。当然,也是这套互联网武器的首度公开。  我一直认为,决定公司生死逻辑的不是外部的评论,不是投资人的钱,不是利益相关方的战略捆绑,而是一个公司的内部逻辑和内部基因。就参与感,跟黎万强也深入聊了好几次,这次,看看什么是小米内部做口碑营销的7条铁规:  不花钱,就死磕口碑。  雷军讲“专注极致口碑快”这七字诀,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可是字字血泪。  说个小米早期的血泪段子,2011年6月,小米开始找小米手机的营销负责人,雷军、黎万强见了若干人,来的人总爱说,“你去打广告”、“你去开实体店”……大家很失望,小米要找的并不仅是销售,而是一个真正理解小米手机互联网理念的人。  两个月过去了,还没有找到合适的人,雷总说:阿黎你上吧。  小米刚开始做手机时压力山大,黎万强专门研究了当时两个大热的品牌。一个是凡客,媒介投放资源上很聚焦,只投放路牌广告,而且一投就打透。代言人选得也好。另一个是OPPO,媒介资源的整合非常彪悍,几乎把所有卫视与音乐、娱乐相关的节目都冠名了。  一开始,黎万强团队做了一个3000万的营销计划,想借用凡客已有媒介资源计划做一个月的全国核心路牌推广,结果当面被雷总“拍死了”。他说:“阿黎,你做MIUI的时候没花一分钱,做手机是不是也能这样?我们能不能试试不花一分钱去打开市场?”  然后,就只能死磕社交媒体了。  不是把新媒体当试验田,而是当战略。  再讲个血泪段子,2011年7月份,小米刚做电商时,黎万强一次跟技术王海洲去凡客谈事情。当时凡客还在东三环的乐成国际,很高大上的地方。正好遇到下雨,两个人只穿着拖鞋和短裤,但是车停在马路对面,两人在雨中一路狂奔,围观者众。 “当时觉得很屌丝,做不好真的对不起我们自己”。  不能花钱,阿黎团队拼命在论坛和微博上想办法。一开始,他们选择熟悉的论坛进行操作,论坛的最大特点是能沉淀老用户,但它在用户群扩散方面速度比较慢。当时微博刚刚兴起,阿黎认为微博是论坛的一个很好的补充。这样倒逼他们好好研究微博的玩法。  2011年7月小米刚刚宣布要做手机,虽然小米已有50万的MIUI用户,但是整个市场对小米还是几乎是一无所知的。如何让更多用户还没有见到小米手机,就先对小米的品牌有认知呢?2011年8月,小米在微博上做了第一个活动“我是手机控”,没有花一分钱推广,当天晚上上线,一下子转发就突破了10万次。这个活动在很短的时间就有100万用户参与,大家都争相来炫耀我至今玩过哪些手机,整理自己的玩机经历。  小米的口碑营销,一开始就是做参与感,竟然杀出一条血路。  我是谁?我跟谁在一起?  再讲个内部段子,小米的名字最早很奇葩,比如红星、千奇、安童、玄德、灵犀等。比如灵犀,想取 “心有灵犀” 的意头,甚至在纸上画过犀牛吉祥物的草图。差点定的一个名字是 “红星” ,它有很好的识别度,但不好注册。最后选了小米,就是因为易记易传播。  我是谁?这是做品牌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关乎定位。我和谁在一起?这是做品牌要解决的第二个问题,关乎传播。  小米做手机,开创了一个全新的品类:互联网手机。小米做电视,也是开创了一个新品类:年轻人的第一台电视。  黎万强在《参与感》中强调小米口碑营销的内部手册:以前是劈开脑海,现在是潜入大脑。劈开脑海的典型做法,试图洗脑式教育用户,长期狠砸广告;潜入脑海则是口碑推荐,让用户参与进来。  参与感三三法则  “参与感三三法则”是小米不花广告,但做出一个千亿级品牌的核武器。很多公司做社会化媒体,就靠一招:病毒营销。小米内部不说病毒营销,但每次都能制造病毒级的传播,就是靠“参与感”。  这个三三法则是黎万强在2014年一个内部会议上,急就章总结出来的。很简单,很实战。构建参与感,就是把做产品做服务做品牌做销售的过程开放,让用户参与进来,建立一个可触碰、可拥有,和用户共同成长的品牌!黎万强总结有三个战略和三个战术,小米内部称为“参与感三三法则”。  三个战略:做爆品,做粉丝,做自媒体。  三个战术:开放参与节点,设计互动方式,扩散口碑事件。  不是做海量,而是做单一爆品。  再讲个段子,紫米算是小米第一家战略投资和孵化的硬件公司,主要做移动电源。小米进去之后,最大的调整是做爆品,用顶尖的团队,最好的材料,做一款高性能的移动电源,价格打一半。这种玩法,传统硬件制造基本是想都不敢想的。  小米的路径表明,一个单一爆品是能成就一个巨大商业模式的。  黎万强在《参与感》里做了爆料:爆品是产品战略,是小米最简单也是最根本的逻辑,如果我们不做“爆”的产品,是没法让用户尖叫,让用户有参与感的。“爆”不仅仅是做精品,很多时候大家都想做精品,但精品有可能大家会想做十几款,这都是错的。能不能只做一款,能不能只做两款?一两款爆款就可以了。  不是做渠道,是做粉丝,  “做粉丝”是用户战略。参与感能扩散的背后是“信任背书”,是弱用户关系向更好信任度的强用户关系进化,粉丝文化首先让员工成为产品品牌的粉丝,其次要让用户获益。功能、信息共享是最初步的利益激励,所以我们常说“吐槽也是一种参与”,其次是荣誉和利益,只有对企业和用户双方获益的参与感才可持续!  很多公司也做粉丝,但为什么没有像小米一样做出爆炸一样的效果。我认为,最关键的原因是没有把粉丝当做商业模式的核心,而只是一个战术。  黎万强认为,把粉丝服务好,不仅是老板的一个信条,更是小米商业模式的信条。从商业模式的设定上,小米就是把硬件产品当互联网软件看。而互联网软件就是通过海量、微利的方式盈利。你赚小费的公司还不把客人服务好,那肯定是要歇菜。雷军在多次内部会议上跟大家讲:“我们把产品、服务做的用心一点,让用户喜欢我们。用户喜欢我们了,“打赏”我们一点小费,我们挣这个小费就可以了。”  不是做广告,做自媒体  再说个段子,小米4发布会当天,小米4百度指数达到113万的搜索指数(小米4,小米官网,小米,米4,小米手机4的搜索指数是321万),而韩寒的百度指数最近30天最高是17万,郭敬明的百度指数最近30天最高是11万。小米4的百度指数相当于4个韩寒加郭敬明,这是什么节奏?  传统思路是做好媒介渠道,现在是做好内容。以前是找媒介,现在是媒介来找你。这其中,内容很关键。  传统营销是用广告去轰炸用户,洗脑式的让用户接受产品理念。小米选择了和用户零距离接触,直接和用户站在一起,我们就是用户的媒体。  “做自媒体”是内容战略。互联网的去中心化已消灭了权威,也消灭了信息不对称,做自媒体是让企业自己成为互联网的信息节点,让信息流速更快,信息传播结构扁平化,内部组织结构也要配套扁平化。鼓励引导每个员工每个用户都成为“产品的代言人”。做内容运营建议要遵循“有用、情感和互动”的思路,只发有用的信息,避免信息过载,每个信息都要有个性化的情感输出,要引导用户来进一步参与互动,分享扩散。  这些7个铁规,是小米的内部武器,也是互联网的升维武器,更是未来武器。哪个更具杀伤力?

繁华万象其实都是世界的背景!你需要做的就是埋头前行,并热爱自己的生活。

这本书是老黎的产品心得,可借鉴的内容很多,属于“术”的一部分。读完书后,小米做得每一个动作都充满了设计的元素,甚至连这本书的封面都是小米的企业色-橙色。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出书感觉又是小米的一套营销手段。它可能试图通过这本书拉动平时喜欢阅读的做产品的人,来试一试小米,然后成为小米的好朋友,参与到小米的产品设计中来。因此在书中提到的不管是小米的态度还是小米的行为方式都多少带点广告植入的意思。他们鼓励员工多泡论坛,多和用户交流,为客户解决痛点,通过和用户做朋友而真正做到“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全书让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记者问老黎对未来有什么期许?他的答案是:希望能一直保持热爱。这句话同罗永浩的“我不在乎输赢,我就是认真”有异曲同工的妙处,可以说是猩猩相惜。有的企业就怕别人知道自己的秘密,小米却不惧怕把自己的经营思想公开出来。小米产品第二,团队第一,他们已经充分相信自己这个团队。我们最容易看到表象,也最容易只看到表象,在夜阑人静的时候,我们想的更多的应该是洪流之下的暗涌,这些变化背后不变的原点是什么?什么“和用户做朋友”、什么“专注,极致,快”、包括书中提到的“产品”“设计”“服务”,无一不是为了最后能造就用户的“参与感”,于是顺理成章地成了本书的书名。

口碑为王的互联网时代

近日互联网上传播甚广的ALS冰桶挑战,由雷军被点名为始,在中国掀起了一股关注的热潮。不少明星、互联网大佬们都纷纷加入这个游戏,尽管最后这个游戏的初衷有些变味,成为新一轮的营销大战,但也不可否认有更多人对渐冻人这类罕见病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在互联网时代,这样双赢的案例比比皆是。所谓的口碑营销,在那些善于此事的营销高手手中,逐渐开始有了条框和规律。本书是对口碑营销的成功法则的总结,作者黎万强在2010年时参与创办小米科技,作为一个深深浸泡在互联网中的人,他非常善于利用新媒体平台进行推广和营销。仅凭小米手机在国产手机中的异军突起,就值得看一看它的联合创始人的经验总结。我认为一个企业做推广有三大要素:品牌的建立、团队的专业素养、产品的质量。在这三点上,小米确实都做的非常不错,尽管与国际一线品牌相比,仍然有差距,但起码可以看出小米科技是一个在用心做产品的企业。小米在品牌知名度的建立上应该说是最为成功的。我没有用过小米的手机,却一直非常赞赏多看阅读这个app,不仅是这个app比其他同类产品界面好看、功能好用又容易上手,重要的是它对kindle的多看系统的长期维护,正如黎万强在书中所写的,先培养忠诚度再做知名度。日本知名的掌机游戏公司,实际上并非在硬件上赚钱,而是靠精心制作的游戏来吸引用户,增加用户黏性。小米也正是摸透了这其中的奥妙,才做了精心的打算。黎万强在书中强调,“产品第二,团队第一”。不论是做产品设计、营销推广、亦或是售后服务,拥有专业的人才,才不会出岔子。行业经验和专业能力,是决定一个团队最终能否成功的基础条件。乔布斯将四分之一的时间用在人才招聘上,造就了一个风靡世界的苹果,可见小米在这一决策上的成功。不过说起产品,小米手机确实在一些细节上胜过了大部分的国产手机,也可以看出团队在做产品的良苦用心,但实际上手机的质量还有很大改进的空间。当然在成本和质量之间的平衡也要靠团队的努力去实现。总而言之,小米还是一家有很大进步空间的企业。尽管成功不可复制,但它的成功经验也是值得参考。不过话说,段落首行不缩进真的有点不适......

英语老师读“参与感”- 刘堃

英语老师读“参与感”老师为啥读“参与感”国内的语言培训行业,不管是几线城市,竞争还远没有到狭路相逢,刺刀见红的程度,几个寡头船大难掉头,多数中小机构择树而栖,偏安一隅。对比互联网行业,语言培训业对于业内前沿理念,模式的思考相对滞后,对客户和需求的研究未成体系,产品的更新迭代速度更是没有跟上节奏。所以,了解一下拼杀在深红海域中人儿们在干嘛,无疑对培训业是有前瞻性的。另一方面,所有的成功经验和案例无非是胜者为王后的自我总结,然后将其理论化,借鉴思维模式即可,绝不能生搬硬套。一.从产品开始教学产品设计的逻辑,是先定义客群,挖掘痛点,找出解决痛点的路径,然后实体化。而现今语言培训业中还有大量严重老化,依靠显性知识不对等存活的产品,多少年换老师,换教材,换硬件,外教一对四,电话约课... 殊不知互联网时代,显性知识已经越来越不值钱,换汤不换药的做法只会稀释品牌,丢掉市场。黎万强对于消费的定义除开其功能性,还要更进一步,提出了体验式消费,强调客户在消费产品过程中的体验,而不仅仅是解决问题的功能。参与式消费,on the other hand, 是让客户参与到产品的设计中,并依据客户反馈迭代产品,做客户员工化,员工客户化。体验式消费放在培训业中最简单粗暴的打法就是开低价大班,先用低价降低学生预期,再用最好的老师干货加励志,配上适当服务,做最好的体验吸引流量,然后再做转化套现。这样的打法无疑会成就一部分名师,大胆猜测一下,在不久的将来,国内培训业中就会出现一大批港式补习天王,天后依托某个品牌统治市场,但死的更多。所以作为一个有狼性的培训机构老师,不断提升自己的学术能力是基础,除此之外,现在就得开始组建团队,抓紧包装,挖掘自己的“故事性”和“亮点”。而参与式消费绝对不是简单的开放一些产品设计的节点给学员,让其共同设计,这只是最浅层的理解。参与式消费的核心是做出产品与客户的“共同进化”。二.与学员共同进化 一个“生态”中存在着各式各样的共生现象,就如鸻与鳄鱼,斑马与鸵鸟,白鹭与河马。一种生物总要依托另外一种生物才能生存,又或生活的更好,所以它们不断微调自己适应对方的需求,注意,是双方都会调整。一个生态发展到越高级的境界,生物共生的现象就会越发显著。教学产品与学员其实就是一对共同共生的伙伴,以往,由于产品设计的滞后性,这个共生特别不平衡,学生在不断微调自己的需求以适应课程,而课程则从不会主动改变,适应学员的需求(班教),又或课程一味适应学员的需求(VIP)。生态中最重要的是“平衡”二字。先进的教学法与多年的经验让老师比学员更清楚他们需要什么,而根据学员非常具体的需求,课程又必须不断快速微调,这需要一个能反馈需求并能瞬时调整的回路,就如蒸汽机的阀门,又或巨炮的杠杆旋钮。想做到共生,产品必须有自己的教学思路与理念,保证最先进,最前沿,能保证绝大多数学员学习的效率,同时,学员需求反馈的最佳回路并不是一个或几个能力超卓的学管,而是一种能让学员参与甚至主导的课程。以英语口语培训市场为例,传统的中低端新东方,中高端新动态,韦伯等机构均日暮西山,在挣扎中求生。相反如杭州ISHOW,北京成熙英语等一票原本完全无法入眼的机构正在蓬勃发展,归根结底是因为模式。这些机构硬件不如韦伯,新动态;师资,教学不如新东方,然后活得有滋有味。因为,它们在与学员共生,在产品微调的过程中在与学员共同进化。以上的各种概念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掌握“平衡”。做老师,就依托团队,提升学术,寻找亮点,把自己玩成名师。做教学产品,就守住理念,保证效率,同时直接开放部分课程给学员参与,甚至主导。先求共生,然后是共同进化。

小米赢在聚合粉丝的力量

小米并非赢在营销,而是赢在了聚合粉丝的力量。首先,小米对产品的把握和专注令人称赞。做什么,不做什么,从用户出发,战略清晰,战术超前。例如小米电视从年轻人的需求和场景设计样板间的案例,“我有多大的房间,我是什么样的人,我喜欢活在怎样的空间里,我需要什么样的电视”,这是我们的整体设计思维。其次,企业全员成为小米手机发烧友,懂产品是一切的基础,这是很多企业,很多岗位人员做不到的,非研发人员可能连自己的产品具体有哪些功能和原理都说不清楚。再其次,全员与粉丝打成一片,令人佩服,真正做到了用户至上。一开始只专注做粉丝忠诚度,认真维系粉丝用户,通过提供参与感来让用户持续喜爱,成为朋友。通过口碑传播不断强化这一过程,到了足够的量级后,才投入去做知名度。作者对产品营销的观点也很有益:绝对不要讲一堆空话,把最能打动用户的话用最直接简单的方式说出来就可以了。列举的案例也清晰易懂。难怪米粉对小米的发烧到如此地步。

七字诀背后不一样的东西

从2008年的互联网七字诀:“专注、极致、口碑、快”到2014年的“猪会飞的背后,参与感就是台风”。互联网的整体环境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小米也很快有了自己更多的口碑,于是也就有了参与感三三法则:三个战略:做爆品,做粉丝,做自媒体。三个战术:开放参与节点,设计互动方式,扩散口碑事件。而如果问互联网领域口碑营销做的最好的,那非小米莫属了,每一次活动背后米粉的出谋策划,100位梦想赞助商,阿黎用参与感告诉了我们什么叫做口碑营销。这也是中国商业史上前所未有的奇观。消费者和品牌从未如此相互贴近,互动从未如此广泛深入。通过互联网,消费者扮演着小米的产品经理、测试工程师、口碑推荐人、梦想赞助商等各种角色,他们热情饱满地参与到一个品牌发展的各个细节当中。

用户,营销,与品牌

记一些关键点,日后需要参考时好找。用户:明确用户定位为手机发烧友;定期(每周二)收齐用户反馈,并且为用户反馈设计简单易用的四格漫画式;定期(每周五)更新版本;定期公开预订;每季度或半年一次焦点小组;每年一次米粉节。将用户分梯度,每个梯度的更新速度不同。体验式消费、参与感消费品牌:先做美誉度,再做忠诚度,再做知名度营销:从员工内部开始的F码发放;使用粉丝做口碑传播;事件营销;做爆款产品;营销方式中重视体验与参与感:让用户二次创作、让用户猜想等注重设计中的导向

从员工价值培育到客户价值传递 - 魏宇

商业书籍读多了会浪费时间,但参与感这本书非常值得一读,这本书可以看做是Heskett的Ownership Quotient(下称OQ)一书的经典案例,后者是理论,小米是成功案例。谈一个观点,两个方面。一、团队第一这个观点极有震撼力,正如OQ中所说的价值观选人,提供完善的技能培训。一个团队需要产生的是1+1大于2的力量,这种力量的根基是一致的价值观,价值观一致才能有共同的愿景,为一个使命而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通常情况下,当业绩出现问题,客户不买单的时候,我们往往第一个想到的是产品问题,继而苦苦寻找客户需求,调整产品内容,甚至产品体系,开发迭代产品。然后又发现,产品更新了,客户还是不买账,原因何在?以教育培训产品来说,学习效果固然重要,我们需要注意到这是一个结果,这个结果的实现需要过程的铺垫,在这个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是否到位非常关键,如果这个过程的每一个环节僵硬死板,缺乏互动,就算结果是好的,客户仍然不会买单,反之,如果过程到位,即使结果不那么尽人意,客户也会买单,我们购买任何产品,不都是一个体验的过程吗?而这个客户过程体验的关键又在何处?答案就在我们的员工身上。要选出价值观一致的人,这个价值观可以去具体化,看这个人是否与这个公司有着共同的情怀,看这个人的工作意愿,是否具备相应的能力,这个可以在后期进行技能培训,因为如果连意愿都不具备,基本的思想不一致,就算具有再高的技能,谈何发挥呢?在思想一致的基础上,提供相应的技能培训,提供相应的资源支持,尊重来自员工的建议和意见,通过放权来培养员工,让员工更多的参与,体现出员工自身的价值,提升对工作的满意度,这种满意度自然会传递给客户,最终体现为客户价值。因此,无论做什么工作,第一个要ready的应该是团队,否则再好的产品也是0。二、产品第二产品的开放性,哪些可以必须自己控制,哪些可以开放给客户参与?以苹果为例,无论是Macbook、iPad还是iPhone,由于OS和iOS都是封闭的,与硬件相匹配,这就事先保证了无与伦比的产品性能,因此在这个部分,苹果没有进行开放,那为何客户体验又可以那么高?因为客户参与度极高!而且不仅有客户,还有软件开发商。1、开放参与。APP Store可谓全开放,你来开发,我来审核,我给你分成,我拿一小部分,你拿一大部分。别小看这玩法,正是这些参与进来的软件开发商,很大程度上又一次决定了苹果的成功,使移动设备和电脑设备发挥出了无法想象的力量,安卓平台的app数量远不及iOS和OS,在本来就很优秀的硬件和系统基础上,使这个产品更加卓越。小米不也是如此吗?如果没有那些发烧友在论坛上反复的抱怨,又怎么出现爆品?2、多边平台。看看苹果产品自带的这么几个东西,iTunes、Podcast、iTunes U、iBooks、App store,集合了音乐、电台、教育机构、出版商、开发商多边关系,这个产品应该是一个参与媒介,应该是能让更多的客户参与进来的媒介,也就是一个多边平台,共同来完善这个产品,让这个产品变得越来越出色。客户价值,通过产品与人两个方面的结合最终得以体现。如此看来,参与感三个字如果说是口碑营销,那也许低估了参与感的力量吧。

小米的“参与感”并不适合所有产品

无疑,小米是成功的,小米手机的成功却并不能简单复制,文中通篇讲述小米的成功的经历、过程,也给小米做了又一次的PR。手机的特殊性、可创造性决定了他可以作为大众口碑传播的产品。而其他产品呢?如果将手机这个产品换成一个桌子、椅子,这样的物品能够引发人们发烧的热情吗? 就好像杜蕾斯官微,已经是围脖营销的前卫成功者,也只能借用产品本身的性属性来做文章。脱离性之外,杜蕾斯只是避孕套。人们能大谈避孕套的性能吗?成功不能简单复制,但一些好的思想却能给人启发,比如小米在做产品初期的极致投入,对用户体验的重视与尊重。

伟大的背后都有一个梦

理性客观之外还兼有思想和情怀。作者是一个设计师,小米联合创始人之一,对小米的创业精髓把握的也恰如其分,书名《参与感》也足以概括小米的核心理念。文字简洁扼要,内容重点突出,读起来很舒服,处处流露出了小米以用户为核心的理念。这本书讲了什么?其实就是小米的生存之道。从核心理念参与感讲起,之后从产品、品牌、服务、设计几个方面介绍了小米都是如何做的,可以从案例和故事中看到小米是如何把战略口号和运营融合在一起的,在战略战术上保持一致。小米的核心理念就是把用户拉进来一起做产品,不需要调研,不需要拍脑袋,直接让用户自己说出需求,甚至让用户来参与产品设计。雷军打造了一种新的产品开发模式。即使如微软有上万人的工程师团队,不说运营成本如何,把握用户需求仍然有困难,而雷军建立了一个让用户发声的生态圈,提供一个好用、好玩的平台,集结了十万核心用户来做产品经理,当然这十万用户都是像雷军一样的手机发烧友,他们懂手机,对手机有极大的热情和各种各样的想法,雷军把这些想法挖掘出来,让用户投票来决定。其实雷军就是带领了和自己一样的一批手机发烧友做出了小米。其实是公司考虑用户有哪些需求和发烧友设计手机的强烈渴望两者的需求巧妙结合在一起,是一个双赢的商业模式。这个平台是对有意愿设计手机的用户开放的,就像淘宝是对有意愿开店的消费者开放的,代码开源是对有意愿写代码做开发的程序员开放的,将众人的智慧结合起来,让众人参与进来发挥自主创造力,就是一个好的商业模式。如果这些众人刚巧就是这个行业的翘楚,那就可以引爆。而这个行业的产物不能太简单,像煎饼,研究放多少芝麻没有多大意义,这个产品最好好用、好玩,有足够大的市场,这样的产品更有前景。以前认为小米是个屌丝公司,是被苹果这样的高富帅所不屑的,现在觉得小米还是一家人性化、有追求的公司,我开始有兴趣想去了解一下雷军。想起一句话,要走向一个人的深处才会喜欢上他。人性化不仅仅指小米在用心做产品,用心做服务,还有对待员工、对待用户的态度,信任员工,和用户做朋友。学习海底捞,给员工一定的自主决策权,与用户做朋友,尊重用户,做好服务。KPI考核无关业绩,而是“和用户做朋友”,起码这不是一个冷冰冰的公司。这就是企业文化。另外,在公司定位、营销渠道定位小米都有自己坚持的主张。营销的渠道要考虑渠道覆盖的用户群、适合的传播内容、适合的营销产品,不同的渠道有不同的玩法,整体来讲营销要好玩、容易参与。雷军一直坚持要顺势而为,这种思想也很值得借鉴。小米是顺应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的必然产物。不可避免的,我们要回到人性本身,整本书里透出来一股燃烧的激情,阿黎说小米是梦想驱动的,雷军想做的就是做一个伟大的公司,当一个有梦想的企业家带着一群有梦想的发烧友来做一件伟大的事情时,想不成都很难。

不是书评,是一篇阅读笔记,或者干货的提炼总结吧

思路清晰到爆表,围绕口碑、参与感、品牌、新媒体传播这几个关键词展开,分析得十分透彻,然后穿插着创业期间关于雷总的一些小故事,真是非常有爱呢。实用,实在,干货~口碑的铁三角:解释了口碑来源于哪里,以及口碑如何传播发酵产品是发动机,社会化媒体是加速器,用户关系是关系链。关于“用户关系”的一段理解我很有感触,用户的消费模式早已从最初的功能消费——品牌消费——体验消费——参与消费进行了迭代。“顾客就是上帝”没错,但遇到无理取闹、无事生非的顾客,他还是上帝吗? “与客户做朋友”似乎是这个时代更好的一种营销方式,买卖归根结底是建立在“大写的信任”基础之上,信息之所以会流动会传播,是因为有信任在其中做推力。用户关系的信任度越高,口碑传播才会越广。传统的跪舔客户,把客户奉为上帝;或者高高在上地等着客户来跪舔,这两种用户关系在互联网产品中并不适用了。参与感三三法则:1.三个战略——做爆品是产品战略、做粉丝是用户战略、做自媒体是内容战略做内容运营很重要的一点是遵循“有用、情感和互动”的原则。有用的对立面是没用,没用的东西浪费时间,谁看?大家精力都很宝贵的。有情感的对立面是空洞,没有血肉和人格的内容,存在无意义。互动等于交流,有了交流才能愉快地做朋友嘛~2.三个战术——开放参与节点、设计互动方式、扩散口碑事件书还没看完,持续更新中——————————————————————

台风口上,猪都能飞

小米成功的开启了销售手机的“小米模式”。它的成功,突然也是顺势而为。借此我看了小米联合创始人黎万强的《参与感》。简单谈谈我对小米营销的一些想法。这本书我感受到传统企业与互联网企业的不同。传统企业与用户的关系要不是企业高高在上,要不就是用户高高在上,这不有句话说“顾客是上帝”。然而,小米模式和用户的关系是和用户做朋友,企业不是一个冷冰冰,它也和人一样有情感,可以和用户平等的沟通交流。也就是小米说的“参与感”,让用户参与到产品的完善,功能的优化。每周小米都有话题让小米有持续的热度,持续的曝光度。例如小米每周二的开放购买,每周五的系统更新迭代,橙色星期五的策划等等。小米的理念“专注、极致、口碑、快”,说小米是靠互联网思维火起来,什么是互联网思维?那就是创意,新鲜,出其不意。让用户参与到整个手机功能的开发,认真听取用户的心声,做到与用户零距离接触。小米是站在台风口的猪,有点我不认同,每个企业都想要构建自己的生态圈,小米继手机之后涉及手环,路由器,电视和空调等领域,致力打造小米智能家居。这点我还是比较保守,小米在手机的成功不能代替所有产品的成功,比如空调我还是比较信赖专注空调的企业,这是不是与小米所谓的“专注”相悖。延伸到此,雷军与董明珠10亿赌局,格力也涉足手机领域。把“饥饿营销”做到极致的也是小米倍受诟病的原因。小米前期由于供应链不完善,采用“饥饿营销”的方式无可厚非。但是现在小米2015年上半年出货量达到3470万台,供应链已经相对完善,为什么还需要预约抢购?而线上其他交易平台的机子不断货加价购买泛滥,这些黄牛是否与小米有关系,还有待商榷。小米在做大做强的同时,能够给喜欢小米的用户足够的货量,期待小米在这方面做好。回到小米的设计,黎万强工业设计出身,对小米的设计有独特的视角。“米兔”的造型生动有趣,把一个冰冷的,高高在上的企业具象化,让用户感受到小米的亲和力。每一次的产品效果图,留白与主角配合恰到好处。黎万强以无印良品的极简主义为榜样,在小米海报设计,产品渲染图等做得很出色。小米深深把握住了移动互联网的浪潮,正如雷军所言“台风口上,猪都能飞”,小米能走多远,还要让时间来揭晓。

实在看不下去,扔在回家路的一个石凳上

本人喜欢物尽其用,好书看完赠送朋友或者出手,但这本,我要是转卖都特么要遭受自己的良心谴责阿,垃圾书,只能扔了只能说,黎万强的写作水平实在太差!本人喜欢物尽其用,好书看完赠送朋友或者出手,但这本,我要是转卖都特么要遭受自己的良心谴责阿,垃圾书,只能扔了

关于理论的梳理笔记

参与感理论体系梳理——小米的参与感是怎么做的?1、做爆品——开放参与节点、产品活动化、活动产品化需要引爆的产品要做到极致,让用户尖叫,才会让用户传播。而如何做到极致,必须专注,集中火力单点突破。而在专注突破的产品功能点上,可以开放用户参与节点,并且把开放参与节点的过程做成活动,及产品活动化、活动产品化。2、做品牌——品牌不是劈开大脑,而是潜入大脑。如何潜入大脑?先做忠诚度、后做美誉度、再做知名度。做忠诚度的核心是建立信任感。真诚相待最初的粉丝们,给予他们足够的尊重、话语权和回馈,他们就会回报以信任和支持。所以,赢得信任的根本首先是做人的道理。3、做传播——社会化媒体是传播的加速器。微信朋友圈中,人与人之前的连接是强连接的渠道,传播可信度高。而微信群、qq群中的传播弱连接多。强连接渠道是建立忠诚度的必要条件。所以忠诚度传播首先加强强连接。用户关系越弱,信任传递就越弱,参与感的口碑事件扩散效果也就越弱。微信是强关系,其次是 QQ 空间和论坛,最后是微博。4、做设计——在这个读图的时代,小米非常重视精美的图片设计对于新媒体内容运营的积极作用。我们为微博、微信、论坛等运营团队都配备了专业的设计师,以保证运营的内容让更多用户喜欢和主动传播。5、做服务——做服务的本质不是用KPI设计服务标准,而是做好对员工的尊重和信任。有了尊重和信任,不用设计KPI,员工会做的比你想象的要好。没有信任和尊重,KPI变成冷冰冰的任务和考核数字,令人反感。人才是提供极致服务的根本。对人的尊重,是小米传递的人文理念和企业文化。这才是小米参与感成功的根本。6、做文化——小米的参与感背后其实是人性的挖掘,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人人都有被尊重、被认可的需求,归属与爱的需求,实现自我价值的需求,而且越是金字塔塔尖的需求,越是能够人们内在动机的需求。当参与感的背后体现的是个人价值的实现或自我超越时,人们往往会激发出无限的创造力。所以从这个角度上来说,小米的成功,恰恰是人本文化的成功。

读书笔记

读完此书有几点感想:1、做和用心做,产生的结果差距真的很大。2、你观察问题的方式决定你的人生状态。3、产品本省并不值钱,而是产品之外的附加也更具有价值。4、顾客和商家,将会是更加紧密的共赢关系。5、供应链的每个环节都非常的重要;连接各个环节的链条更重要。

读《参与感》——团队第一!

读《参与感》——团队第一!【背景】第一次读《参与感》,是今年10月。当时读完每个章节,除了惊叹小米的团队和产品外,都能映射回国内的成人口语培训行业。小米有太多的点需要我们去学习。1. 团队第一,产品第二。2. 先做忠诚度,再做知名度。3. 做爆品、做粉丝、做自媒体4. ......第二次读《参与感》,是今年12月在微信上的线上读书会,在头儿的组织下,十几个虽在不同城市但做着相同事情的人,每晚准点凑到一起分享读书心得,一周之内我们把这本书又啃了一遍,且就一些点进行了深入探讨。对我而言,印象最深的就是“团队第一,产品第二”。【现状】现在成人教培行业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是——急。机构急业绩、教师急课酬、学员急进步。1. 机构急业绩小米起家时,创始人们基本都是财富自由状态,别着饱满的荷包,走上了理想的道路,一个不小心被风口吹上了天,于是就有了小米手机的辉煌,也有了《参与感》的面世。而现在的线下口语培训机构,不管是打江山的还是守江山的,哪个不是盯着钱包在干活,真正能够放开业绩不看先把事儿做好的太少了。2. 教师急课酬一旦机构急着业绩,整个团队就只能被赶着奔跑,虽说奔跑效率高,但是教师毕竟不是运动员,而是艺术家,需要沉淀与交流。培训机构的老师领的是计件工资,不上足课,工资无法得到保障;上足了课,也就没什么时间去思考什么才是对学员最好的课程,以及开发并推广对学员最好的课程。虽说每家机构都有自己的教研组,且不论教研的质量优劣,单从教研小组开发-->大量老师使用-->学员被动接受这点来看,就基本注定了这些机构无法做出类似“小米”手机这样的爆品,因为一没有从终端客户出发,二没有借足产品和服务的一线传递者的力。3. 学员急进步各种浮躁的心态和机构夸大的宣传,使得多数学员都很急。成人学英语,本就大多处于功利的目的。在我做面询的成人学员中,10人之中有7、8个都是因为想换一个更好的工作或者争取出国培训的名额而来学习英文的,因此也就避免不了想要短期出效果的强烈期待。这也对教师的教学和机构的课程设置造成了错误指向的作用——重噱头、轻质量。【方案】如果要将现有机构拨乱反正,或者做一家新的机构,那么就必须要想好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否则长远不了。看完这本书后,我更加笃定了第一步应该是“团队第一、产品第二”。只有当团队价值观保持一致,内部形成合力,才可能破掉“急”的怪圈。多少分离都是由于“不和”,当人心不和,便无法做出员工满意的产品,员工都不满意的产品,如何能够做到让客户满意呢?没有好的团队,一切产品的想法都白搭;有了好的团队,产品是自然而然的事情。而只要产品的确牛逼、有料、有效果,在这个自媒体时代,做出口碑比通过砸广告要来的实惠方便的多。团队搭建四步走。第一步:用价值观招人。价值观不合适的人,招来只能是祸害,要么是短期无法磨合想法,要么是长期带走员工或客户,无论怎么算,这都是一笔赔本的买卖。招来三观一致的人,才有可能一起发力。雷军创业初期花了80%的时间找人,最终找到了7个牛人合伙,公司成立2年内,他还每天花一半的时间来招人,前100名员工每名员工入职,雷军都会亲自见面。就是对志同道合人才如此这般的渴求,给小米的日后辉煌铺就了道路。第二步:用规则管理人。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小米不实行KPI考核,并不意味着他们就没有制度。反而,是一项更为大胆且被证实到目前为止有效的制度——扁平化管理、小团队作战、数字化运营、涨薪为奖励。你可以继续采用KPI或者其他管理制度,也可以选择学习小米,但无论如何要让团队达到思想的统一,遵守工作的准则,其余扬其所长。第三步:用平台培养人。发现特别优秀的人,除了涨薪,还要给他练手的机会。不要怕错,不要在乎他的资历与年龄。在不影响公司根本性利益的前提下,让人才进行充分锻炼,他能给你带来的肯定会越来越多。(当然前提是,这个人不能学罢走人,这就给第一步提出了要求。)第四步:用薪资留住人。精神食粮虽振奋人心,但也切忌滥用,否则将渐失功效。如果一家公司在初期给员工打气,中期给员工画饼,后期...就没有后期了...谁还跟着你干啊。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要想公司实现可持续性发展,必须让员工先逐步改善生活质量,过上体面的生活。只有满足了员工的基本需求,才可能持续谈精神谈情怀。一个怀揣梦想、拥有情怀的公司,相比创业初期纯业绩导向的公司,可能走得更加长远一些。但前提是有梦想的同时,你也得有钱才能如此任性,否则第一下出来就被拍得永无葬身之地还谈什么发展。具备充足的资金链(机构不急),加上价值观一致的人才团队(教师不急),再寻找一批学员做参谋团,好的产品也就在不远处了。当教学产品的确做到了业内领先的质量时,学员也不是傻子,市场也不是计划经济了,你总能做好!自认为现金流不足以支撑公司情怀的,请要么赶紧抱资金大腿,要么和团队做好思想工作(如同马云当年那般)。因为一旦机构急了,老师们也不会得以安生,那么对学员来讲就是一场灾难。最后,自诩为大公司、好品牌但却不出好效果的,一般在团队上都出了问题。所以想翻身的公司或想创业的伙伴,请暂时先把产品抛一边,从团队入手吧!

专注、极致、口碑、快

《小米口碑营销内部手册:参与感》——黎万强标题:专注、极致、口碑、快这是我读的第二本读客的营销类书籍,对于一个营销学小白来说,这两本书的意义于我非常重要。第一本是读客的华杉/华楠著的《超级符号就是超级创意》,书中讲述中国本土产生巨大作用的营销故事和经验之谈,让人学习到非常多的东西。你用“华与华”的理念、套路去模仿和学习解释生活中的营销行为,也是颇为得意的一件事情。第二本就是黎万强写的《小米口碑营销内部手册:参与感》,内容详实、有趣、解析的非常到位,至少小米的成功用这一套理论能解释的清楚,这就是一本好营销学书籍的基本评判标准之一。关于小米恐怕在当今中国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了,每次打电话回家爸妈也都会问这周抢到手机了没有。小米的火爆与之前微博、微信所有各大机构、各大专家、学者解释的“饥饿营销”完全不是一个层面上的认知,这是我看完的感触。如果社会上学者、专家分析的小米成功的只有饥饿营销的成功,我觉得这样的作者和专家只能看到最表现层面上的内容,完全忽视了很多内在性的关联和实质性的状况。我认为小米成功是多方面的,有雷军说的“台风口的猪”理论因素,也有“天下武功唯快不破”论调因素,更有小米自身的努力、成长和尊重用户、尊重国情、顺势而为的方法论,外人所说的饥饿营销、只会跑分、不懂情怀等等问题,在这本书里都没有一一作为解释,因为不需要解释。你读完这本书,那些所谓的“饥饿营销”论调和跑分的诟病都会一一被解释,这本书无疑是理解小米成功的最佳利器之一。我觉得这本书非常棒,每一张的标题和配图都非常有意思,特别的凸显小米的个性特征。雷军总结的小米成功七字诀是“专注、极致、口碑、快”,我觉得这本书也可以用这7个字来总结。专注,是这本书的特点之一,他没有去介绍大量的营销学理论,也没有去回答外界所质疑的那些问题,只是讲述小米的成功和小米成功的相关因素;只专注在小米成功这件事情上,不外离,无取宠。在讲述小米成功理论的地方,也当然会涉及到各家理论知识和现在流行的一些方法,但小米用这些理论与方法创造出来的价值,是有目共睹的。专注在自身成长和学习经验分享上,不受外界评论的误导,算是专注的一种体现了。极致,每一章节的标题、插图与文字总结的非常好,用极致不为过。要想说明一个问题,不是你说了多少话,而是你做了多少与你说的相当的事情。你说苹果不好吃,那你吃过多少种苹果呢,你是否改造了你觉得不好吃的苹果的特性呢?你说苹果手机不好用,你做出多少比苹果好用的手机呢?行动,做到极致,是每一个完美主义者的使命追求;如果你也是一个完美主义者,你会懂的。口碑,书的出版最大程度的说明了这个问题。好的产品会说话,好的书同样会讲述很多对读者有价值的内容。这本书在没有出版之前就已经关注过了,在拿到手之后则立马就喜欢上他了。本以为小米应该是一个极其简单,不会有什么新东西会出现在这本书里的(内心很鄙视那些还没有出名就出书的行为,书的内容空洞的多,有见识的知识少)。拿到书之后翻看的过程中,越来越发觉自己之前对小米的理解是肤浅的、不足的,完全不懂小米的成功与外界渲染的“饥饿营销”有任何实质性关联。快,这个字是最难理解的。小米出手机的品类是所有厂商里面最慢的,一年才出不到5款手机;你想三星每年多少款手机,你去看华为一年出多少款手机……但这个快却体现在小米身上,确实有一些深入理解的必要。快有时候不是为了说明一种速度,有时候是为了说明一种思维。小米在营销上,速度是快的;在与用户互动上,速度是快的;在尊重用户现在问题上,反应是极其迅速的……这些快,让你匪夷所思又不得不拍案叫绝。今年发布会上发布黄页功能中演示的拨打麦当劳的电话,你拨打这个免费电话后可以直接点餐了,而不是需要使用那么负责的电脑排队系统点餐、投诉,这是让所有公众账号、广告媒体动容的用户体验。当然,这本书里面介绍小米成功的最大成功因素是“与粉丝做朋友,让粉丝参与产品开发,让粉丝称为专家”,即所谓的参与感。现在很多培训机构、商场、会员都基本是一次性的,你在他们那儿消费过之后,他们就再也不会理你了(他们需要你的时候会叫你,不需要你的时候是不会理你的);小米的粉丝经济确实有很多落到实处的效果,他们没有投入多少钱却总是让很多粉丝心甘情愿的去追捧、宣传和诉说小品的产品,这种粉丝管理是非常成功的。朋友是经常联系,经常交流的,而有了金钱关系的朋友很难保持纯友谊层面的关系,小米在粉丝管理这一块做的非常棒。专注是小米的经营特性之一,极致在是对自身完美的不懈追求,口碑则是人民群众的喜闻乐见,快是只做好一个产品。

来,一起玩!

来,一起玩!《参与感》是一本烂透街的书,因为小米太出名,概念也标新立异,我是一个很不喜欢改变的人,所以我一直都很抗拒,不想去读它。(事后发现它是一本对我现阶段很有用的书,所以以后一定要改变我这种抗拒变化的心态。)近几年小米实在太出名,东西也不错,一定有人说就小米那东西还不错?是的,的确不错,就那么低的价钱,那么好的包装那么好的兼容那么好的产品设计,已经抛离很多传统制造业的企业很多了,小米不代表最好,但代表一种与消费者的新对话方式。话回正题,我一直对小米不感冒,但因太出名,自己又是做生意,总忍不住去关注,每次小米出新玩意,总是想知道它是怎么样,不知不觉就总共在小米网买了27件商品,用完感觉都不错。我想,连我这样的人都是这样去支持它,那小米的成功肯定是有原因,于是在上个月我买了他们的《参与感》来看,看完之后,收获真的非常的大。从写书的角度来说,黎总这本书行文并不好,就是因为不好,才够真实。这本书有很多干货,建议想去优化公司经营朋友可以去看看,时代变化太多,要多看新东西,你不变,世界还是继续向前的!这本书进了很多内容,我感悟比较深并可以用在工作中主要有三方面:一、 互联网七字诀:专注、极致、口碑、快。专注和极致,指的是产品目标;快,是行动准则;而口碑,是整个核心。我看完分析了一下公司业务构成,不能贪多,企业首先应以盈利为目标,应更专注,只在自己擅长的事情上去极致,而不擅长的要最快速度去变化模式。二、 “三三法则“:三个战略(做爆品,做粉丝,做自媒体)与三个战术(开放参与节点,设计互动方式,扩散品牌事件)。虽然更适合产品制作企业,并不适合所有的企业经营形式, 但我从中体验到一些新一代消费者的消费心里,这对我的知识储备也有很大的作用。三、 关于广告传单:这一技能也使我很着迷,如果有细看每次小米发布的产品广告,会发现其实很洗脑,这就是为什么我不知不觉购买了27件产品(其实很多我并不需要)。小米是个实用主义者,广告传单主要构成是:简单的背景,突出的产品图片,抢眼的价格,洗脑式的三层产品介绍(这是最让我着迷的)。小米的产品介绍一般只有三层(第一层大字体,高大上的产品名称;第二层中字体理性表达产品的特点;第三层小字体对产品特点,比如功能比如体验比如玩法的几点细化表述)。这其实很符合大多数人的大脑反映习惯,多不记不了,少了没入脑,对产品表达者也要求很高,少就是多,简单更难。以上就是我看过的一些小感悟,能看完的人都是真爱。

读书笔记

小米观点:一、互联网思维:1.雷军:台风扣上,猪也能飞。凡事顺势而为,行业大势是台风,用户参与感是台风。2.互联网革命是信息革命,将来一旦信息对称,所有品牌都是高度聚集的,一个品类只有三五个品牌聚集。3互联网思维的核心是口碑为王,今天的用户以口碑选择产品。口碑的被指是用户思维,让用户有参与感。4.企业互联网转型需要“爆爽扁”a)爆,产品策略、结构需要爆,一两款爆品即可。b)爽,团队的激励,让员工给予参与感与成就感。c)扁,组织结构梳理扁平化,三个层级:员工、核心主管、合伙人5.互联网思维:专注、极致、口碑、快,就是产品思维,把产品做到极致。6去中心化的互联网,未来将分化为无数的族群。粉丝效应不可设计,但可因势利导,给予他们更多可参与的互动方式。------------------------------------------------------------------------------------------二、企业管理:1.创业成功最重要的因素是团队,然后才是产品。好的团队才有可能做出好的产品。2.乔布斯,把1/4的时间用于招募人才。3.尊重人性,员工才会准中客户。4.将业绩驱动转化为创造力驱动。5.相信优秀的人在自己热爱的事务上的投入与创造。6.去KPI,用最好的人。------------------------------------------------------------------------------------------三、营销与品牌:1.小米营销是口碑传播,口碑本源是产品。2.少花钱,做大事,善用巧劲,四两拨千斤——就是要有幽默感,勇于自嘲,敢于自黑。3.小米不清明星不做代言,因为产品就是明星,用户就是明星,小米的态度就是明星,用户喜欢小米产品、团队、精神才选择小米。4.小米社会化营销四个通道:论坛、微博、QQ空间、微信。------------------------------------------------------------------------------------------四、产品思维——用户参与感:1.消费者也是生产者。克里斯.安德森:过去专业者和业余者之间永远存在一道界限,但在未来,两者分开来说也许会变得越来越困难。2.参与感是基于情感互动和价值认同的新消费需求3.现在已进入参与式消费的时代,这是一场消费理念的整体革命。4.参与感是小米品牌的灵魂,从设计的时候让用户参与进来做二次创作,然后根据用户参与的意见不断完善我们的产品,用户在参与过程中,也会不断获得成就感,这个链条会形成正向循环。5.参与感三三法则:a)策略:做爆品,做粉丝,做自媒体b)战术:开放参与节点,设计互动方式,扩散口碑事件6.活动产品化,把活动当成产品来设计和运营,持续优化

让”米粉“为小米代言

我没有用过小米的手机。我没有关注过小米手机。但是我身边的人有蛮多用小米。虽然有个但是,但是我觉得即使我看完这本书后,没办法像看完乔布斯传一样写感悟,因为我觉得还是不够有发言权。但是,里面有些观点还是很干货的。例如,创业要有一个好的团队,这是最重要的,也是我最深有体会的。因为我现在就在一个创业公司中,身为8个团员的一个人,我时深感悲切啊。说不了说不了。总之,要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精的地步。一切还是要靠不灭的热情和极度的专注。还有一点,我觉得小米很能抓住人心。在这样的一个时代,大家心里都有一个不见天日的偶像就是自己。新新人类对自我的关注度更高,“为什么他们是明星,为什么我不能是明星"。小米,在这一点上做得很好,他没有代言明星,他还有自己的杂志,把米粉当成明星一样捧,让他们参与手机的成长,让他们为它代言。这是参与感,更是存在感。但这种方法虽然新颖,也不是适用于每个公司。没有人的成功是可以复制的,但是可以借鉴,可以修改。

《参与感》对互联网思维的入门书

每个企业都在寻求转变,力图与当今时髦的互联网思维挂钩,然而大多数传统企业的转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道路曲折坎坷。就小米公司来说,其对互联网思维的运用是极其成功的,从《参与感》这本书中,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小米的发展史,而我们大多数人,也在小米的发展史中留下了痕迹。就我个人而言,2011年,还在上大学的我在刷人人网看到了小米手机的宣传片,当时还在用索尼W580的我果断被其强大的功能所折服成为死忠米粉,人人网转发视频,微博转发所有关于小米的信息,预约第一代小米手机,一到周二中午12点准时抢手机,终于在小米手机青春版开放购买的时候抢到了一部。之后又用我的号,帮朋友抢购了一个小米2,帮妈妈买了红米note,买了四个移动电源等等。虽然在使用小米手机一年后因手机容易自动关机而换了苹果后,再没用过小米手机,但是,小米的诸多活动的策划和广告宣传,还是可圈可点的。现在仔仔细细的看了小米公司的创始人之一黎万强的书,再结合已经工作的诸多事宜,对其中很多提议感触颇深。小米公司的“三三法则”三个战略:做爆品,做粉丝,做自媒体。三个战术:开放参与节点,设计互动方式,扩散口碑事件。首先,做爆品。做天猫的人都知道,打造店铺爆品可以带来可观的流量,这些流量又能带领着店铺其他商品的销售,我觉得,传统企业难转型,在于大多数企业的产品结构杂、多。想要转型,就需要在原有商品基础上,找到所在领域的消费人群的痛点,进行单个爆品的打造,做到专注、极致。其次,做粉丝。小米的营销打破了传统模式“知名度→美誉度→忠诚度”,而是先做粉丝,先培养粉丝的忠诚度,让粉丝为其宣传,这就是小米在用最少的成本做了最大宣传的核心。最后,做自媒体。自媒体在这几年逐渐流行起来,而小米正是借助了互联网微博、微信的发展,做自己的社交平台,放下企业的架子,与粉丝面对面的够沟通,做很多年轻群体喜欢并热爱的活动和内容,让粉丝发自内心的去转发,去推荐,这就是为什么小米“不做广告,做自媒体”的原因了。服务是小米商业的信条现在的互联网平台中,不能是单纯的只做一个销售的平台,关键在于要转换观念为做服务的平台,做好服务,客户体验上去了,那么订单自然就来了。小米做服务的极致,真能与海底捞相媲美了!一图胜千言由于我是做设计出身,对文章中的设计篇也是感触颇深,所谓“一图胜千言”,好的设计师能引导客户的点击,直白的说就是吸引流量。我们做互联网,不就是“得流量者得天下”嘛!本书值得互联网人去翻阅,取其精华,并能紧跟时代的发展,随机应变,举一反三的运用书中的案例,对一些企业的转型还是很有参考价值的。

全文内插各种软文

拿到手许久,断断续续看了一周,终究没有看完。全文贯彻的思路就是要让消费者参与进来,促使他们主动去消费。各章节举例了很多小米的实际操作,神奇的是推广过程中几乎没有碰到过什么坎坷,各种夸奖小米。成功不可复制,看看就好。

读《参与感》,初识小米

小米出的《参与感》封皮是亮橘色,上面画着一只长翅膀的飞猪,给人充满活力又不枯燥的第一印象。书读了一半,聊以下几点。“产品第二,团队第一”团队合作是至关重要的。小米在搭建硬件团队时花费了最多的时间,几个创始人对硬件方面都不太了解也没有相关人脉,大家和几个“候选人”谈了两个多月进展很慢,有的人还找来了“经纪人”谈条件,不仅要求高期权而且还要比现在的大公司还好的福利待遇,有次谈到凌晨雷军、林斌和作者黎万强都觉得快崩溃了。直到周博士出现,雷总说第一次聊了一个小时就敲定了,后来周博士也说当谈到第15分钟他就决定了一起来“闹革命”,他自己多年的夙愿也是做最好的手机按成本价卖。读到这里我被感动了,创业是热情要实现梦想的价值,找到志同道合的人很不易,像起初那些“候选人”衡量再三,确保自身万无一失的情况下还有诸多类似保险的附加条件,当对方的重心总在这里和你周旋时不免觉得心力交瘁,双方的关注点不一样想达成共识自然是费劲,后来遇到了周博士,合适的人一拍即合,大家共同协作想想就很是愉悦,遇到困难一起解决也是有意义的挑战和配合。后来一个月内就又敲定了10多名拥有近15年工作经验的硬件工程师。很多人一聊就是近10小时,现在的硬件结构工程负责人是雷军从早上10点聊到晚上11点多谈下来的,该负责人后来半开玩笑说当时答应是因为体力不支了。看到这我被雷军的执着和认真逗笑了。在小米创建四年后市场估值100亿美元,小米依然不惜花费巨大的精力寻找人才,要最专业,最合适。专业是行业经验和专业能力,尤其是工程师,1个靠谱的工程师可顶100;最合适则是有创业心态,有自己的喜欢和热爱在里面,就不用过分的规则去强制员工,大家会主动积极的完成工作。大局观团队建设好了,人员布局完毕,接下来就是商业战略布局,同样赢在布局上的还有京东,书中提到刘强东起初在中关村做第一家明码标价的商家,起初差点无法生存,但三个月后却因为客户口口相传打赢了翻身仗,这里的共同点是口碑为王,而口碑的核心是品质,品质做好才有好的口碑,所以从最核心的品质来说,小米就毫不心虚,努力做得就是品质,不怕质疑。红米1代因为硬件流畅性不达标被放弃,损失4000万元,小米精益求精,直到红米2代的发布。布局铺好大方向就正确了,“只要持续走,不是反方向或原地踏步就好”。根基立稳后是营销策略,书中提到凡客和某品牌手机(我猜是OPPO)的传播方式,凡客是找新生代明星铺开标价的路牌广告,OPPO则是用巨星代言,冠名各种电视节目,在平时关注娱乐和音乐的“电视型”人中有了知名度,国际范的包装主打二三线城市。小米做品牌的路径是一开始只专注忠诚度,通过口碑不断强化这一过程(在论坛和微博平台),到了足够量级才投入去做知名度。MIUI从100个粉丝开始累积到6000万,在口碑好的基础上赢得了足够的忠诚度后才在春晚期间做了广告,这时进一步扩大知名度,再来看小米的评价都是大家良心推荐,从而良性循环,在品牌推广传播这方面取得了成功。关于传播更多写在后面。产品产品不能从一开始就死盯竞品,这样首先就把自己视野窄小化了,就像微信的成功不是针对和微博一样的模式,小米的定位是互联网手机,MIUI的“橙色星期五”互联网开发模式让每个用户都参与了开发,随着MIUI的迭代完善,成就了用户最想要的,也为小米赢得了口碑和用户量。“品牌的起跑线”和传播小米花了心思起名字,买域名,想到代表战略的品牌宣言,设计了感性的吉祥物米兔,三位一体把品牌树立的稳实接地气。小米的传播手段是做具有情怀的正能量的自媒体。说到情怀就想到老罗的“锤子”,在我看来这无疑是个反面例子,情怀二字让老罗活生生的变成了引起我反感的字眼,事事都讲情怀不免矫情,没有真材实料的吹嘘和空谈玩坏了“情怀”和“工匠精神”,书看到这里我才了解到小米的情怀先于锤子,青春、崛起、参与和平凡的力量都掺杂在其中,可以看出有不少米粉是真的被打动了。正能量在这里就不多说了,小米不仅正能量还偶尔会有调侃幽默的娱乐精神,背后还是认真和坚持。自媒体层出不穷,正面的例子就有王自如和他的ZEALER,还有“二环十三郎”陈震等,无论是良心品质测评还是高超段子手,能博取大家眼球的大V就是信息传播的喷射口。这里跑个题,不知道今天参加“大V影响力峰会”的小马甲露出真面目会不会掉粉哈哈...透明的小米小米的路由器让米粉手动组装,小米的开放日让相关人士参观工厂和物流线,直观了解每一部小米从诞生到送达用户手中的过程,让有权威的人事见证了真相。小米就是这么透明,这么硬气,没什么好遮掩,这让人感到安心与信赖。

很接地气互联网化的一本书

作为PM,对于营销费用为0创造销售业绩神话的小米一直很感兴趣。之前领导让我研究小米,我说小米最赞的是米粉,是小米文化,口碑营销,但领导说我没看透。A型血的我又开始纠结……终于盼到小米口碑营销内部手册,发觉确实从点滴报道中,我们可以对小米略窥一二,但针对小米如何打造小米文化,粉丝文化,总是不够尽兴。阿黎站在参与者的角度,娓娓道来,创业背后务必艰辛,而0元的市场费用也是被逼出来的结果。正中那句话,强人都是被逼出来的!推荐产品经理\市场营销\运营人员,还有想要用互联网方式创业的童鞋必看。传统砸钱的方法已经Out,口碑不花钱高销量死忠才是王道!

不错不错、参与感

从喜欢小米公司起,就一直很好奇。一个互联网公司几年内能做到这么大,看到阿黎的这本书、第一之间买回来看了....很不错。我本来学的专业课就是学市场营销的,对我来说非常不错。强烈推荐。。。。最主要就是那 铁人三项 ,哈哈

从看懂到看透,读《参与感》

和许多人一样,我是去年末知道小米出了《参与感》,其风靡一时的盛况至今历历在目。这本书火了以后,我做了两件事,首先是立马跟风买了一本,其次是随即犯了拖延症扔进了角落。但是,我从字面上好好的思考过“参与感”三个字,加上对作者背景和各类书评的断章取义,我曾经迅速做出反应,把参与感用在了工作中。在此说明一下,我的工作是创业服务,基本内容就是邀请创业者参与线上线下活动,并精选优秀的创业项目给予最大扶持。具体的做法就是:1、在工作的微信公众号中加入了一些提高读者参与感的元素,比如大转盘抽奖、专项调查等;2、在工作的伙伴和客户的相处中,鼓励同事多探索和尝试,主动和客户寻求意见拉近距离;3、在线下的活动中邀请不同的展示商和赞助伙伴,让大家参与活动的同时也可以接触更多层面的信息和服务,增强体验和互动性。这么践行至今,效果还是很明显的,但总是心里没什么底。后来,我终于痛下决心看完了这本书。首先,翻看过目录,我基本确认此书的通篇内容与我想象的一致,许多的鸡汤类经管类的书都具有让人一望而知的特性,从书名就能看出主旨,诸如《精益创业》、《金字塔原理》等都是如此,因此可以庆幸的是,我之前唐突做出的工作实验,是符合小米大神的谆谆教诲的。其次,这本书比我想象的引人入胜,不费吹灰之力就能一口气通读。原因大概有两点:一、大多数的经管书都来自国外,比如德鲁克和大前研一,翻译的损耗无可避免,再加上国情和案例的不熟悉,往往增加阅读难度;二、《参与感》的作者是一直跟雷军奋斗了十几年的阿黎,他的实践经验非常丰富,案例栩栩如生,结构上又具有技术范的清晰特征;三、书中的每一章节都有一幅风格统一的手绘画,简单明快,一针见血,此为亮点,也再次成为电子书不讨人喜欢的佐证;四、最后的“阿黎笔记”,和参与感关系不大,但一看就知道是阿黎自己最放不下的心头所好,在前文中看到小米门店的布置,每每令人想到无印良品和原研哉,最后果然在文中提到这家品牌和它的设计大师,让人对小米的脉络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全书可谓亮点迭出,字字珠玑。综合以上,我认为此书被封为2014年中国经管排行第一,实至名归。最后,我想稍稍说点遗憾。最大的遗憾莫过于对微信的提及篇幅太少,却花了大量篇幅在日渐式微的微博之上,这可能是因为成书之时尚未具备大量的微信运营经验。在这里,我不太认同阿黎所说的:微信只适合做服务而不适合做营销。我认为微信是目前中国最好的沟通平台,服务和营销可以并蒂开花。《参与感》对我们的参考价值是显而易见的,我非常佩服小米有这样的共享精神、小米的高层有这样的表达能力。剩下的,就靠我们自己参悟了。作为一只默默无闻的工作菜鸟,我期待自己从简单的看懂,到不留痕迹的应用,最终轻松驾驭参与感的法术。

口碑营销和参与感,酒瓶新酒的成功典范

以下的心得纯属个人主见,欢迎指正。这本书是朋友介绍我看的,说是如果以后打算从事互联网,会特别有用。小米是近年来利用互联网火起来的品牌之一,还有一个应该就是AFU,让人觉得火的有点不可思议。第一次小米发售的时候,可能很多人会和我一样以为是饥饿营销,一群水军的烟雾弹,但是当身边的朋友也开始用红米,会为了一张预约卡去花100块钱购买的时候,才真正发现,这个公司,已经做到了我们的身边。但是对于这本书,我个人觉得和所有的那些企业家书籍一样,有看点,有值得学习的地方,但是不值得购买。赶时间的可以去豆瓣读书看一下书评,特别是那些摘抄,基本就能掌握大致内容。很多是对已经被认可的理论的实践和扩散,更容易看懂,但是别轻率模仿。对了特别看了下出版社——中信出版社,如果没记错的话,这个集团最喜欢出各种心灵鸡汤有爆点的内容,SO,56元的定价~电子版你们懂哒~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印象就是:要认真对待用户,对待每一件事。参与感只是旧瓶装新酒,小米的整个战略感觉更像是融合了国外成功企业的精华进行了中国式的改进,比如小米之家,第一感觉就是苹果的体验店;比如论坛运营和用户的参与设计,其实和APP STORE的第三方开放有异曲同工之处;比如做粉丝,和AKB48的运营策略等,包括让每一个员工成为品牌粉丝等,沃尔玛等大型企业早有系统的理论。以前和一个HR聊,谈及为什么中国的论坛很少能单纯的纯活下去,我们一致的认为是太注重盈利,或者说太注重功利性明显的盈利而破坏了用户的体验感,而小米做的最好的就是保留了用户的体验感,尽管其中也有差评口碑,比如我室友的红米接电话又噪音打了N个电话客服都是推脱没有实际解决方案。但不得不说,小米确实抓住了80之后的一代的心理,以我为主,不愿意被忽视,极强的创造力以及对于自身影响力的追求。小米给了年轻人归属感,有可能成为中国年轻人的“苹果一代”。总体上来说,小米在营销上实现了马斯洛需求理论最高等级——自我价值实现。无论是在微博还是在论坛以及微信,小米的很好的抓住了网络一代用户炫耀与存在感的需求,以及怕麻烦的心理,所以在自媒体的活动中,将活动步骤简化,帮助用户在社交媒介上的分享,特别是书中提到的“晒用过的手机”并计算出总花费,最后生成图片分享到社交媒体上,其实和淘宝的年终晒消费额是一样的玩法。小米已不单单是一个科技公司,从最初的系统,到手机、路由器、以及电视等等他遵循了苹果做爆点,将单一产品做到极致的方法,同时在定价上又迎合了国内收入均价的考虑,但是能否走出去,特别是欧美高端市场。我还已然保持怀疑的态度。最后以书中的一句话作为结尾:未来属于能真正理解消费情绪的品牌,而品牌背后的团队除了工程师,更应该有设计师和艺术家,他们都是对生活高感知的人群。个人看下来确实有所收获,并做了些我觉得值得的摘抄,从金山时期,我们讲究“风暴式营销”到小米时期的风暴式营销讲究“海陆空”三军并进,“空军”指整体市场造势,“陆军”指组织地面推广团队进行线下传播,而“海军”则是选择各路销售渠道进行合作。在2008年,雷总就提出了“专注、极致、口碑、快”的互联网七字诀。专注和极致,是产品的目标;快是行动准则;而口碑,则是整个互联网思维的核心。在今天口碑为王的背后,我理解我们面临的信息传播发生了以下三个重要的转变:1、信息从不对称转变为对称2、信息传播速度暴增,影响范围空前扩大3、互联网信息是去中心化的传播,通过社会化媒体,每个普通人都是信息节点,都有可能成为意见领袖。我理解的口碑传播类似动力系统有三个核心,内部称为”口碑的铁三角”:发动机,加速器和关系链。发动机:产品加速器:社会化媒体关系链:用户关系互联网思维核心是口碑为王,口碑的本质是用户思维,就是让用户有参与感。做内容运营建议要遵循“有用、情感和互动”的思路,只发有用的信息,避免信息过载,每个信息都要有个性化的感情输出,要引导用户来进一步参与互动,分享扩散。活动产品化,把活动当作产品来设计和运营,持续优化。招员工需要牢记:最专业,就是行业经验和专业能力,可以以一顶百;最合适,则是他要有创业心态,对所做的事情要极度喜欢。员工有创业心态就会自我燃烧,就会有更高的主动性,这样就不需要设定一堆的管理制度或KPI考核什么的。做社交媒体的运营,要尽可能贴合社交媒体自身的属性。比如微博就要用有趣的内容和适当的奖励,去鼓励用户转发;QQ空间就要用好内容吸引用户去点赞;知乎的问答平台,则是需要技术范的干货帖;而微信的使用是和手机密不可分的,比如微信有重要的功能:语音。图片可以表现形象和色彩,文字还需要阅读和转译。从信息传递的角度,视频比图片还要高效。一图胜千言,一个视频胜千图。在移动互联网公司,设计师和工程师一样重要,在社会媒体传播中,很多事件都要求相应速度很快,为了要保证图片输出速度和质量,内部设计师团队的配备很关键。在这个读图时代,你如果决定创业,一定要一开始就别忘了找一个靠谱的设计师。

小米营销

小米有着自己的特色,定位非常清楚。并且从专注做到了极致,因而带来了口碑,必定会火。在互联网时代,所谓的口碑营销,在那些善于此事的营销高手手中,逐渐开始有了条框和规律。本书是对口碑营销的成功法则的总结。   我个人认为企业做推广有三大要素:品牌的建立、团队的专业素养、产品的质量。在这三点上,小米确实都做的非常不错,尽管与国际一线品牌相比,仍然有差距,但起码可以看出小米科技是一个在用心做产品的企业。      

《参与感》--小米口碑营销内部手册

1.关于信息。信息由之前的不对称变为对称;信息由匮乏变得过载,很大一部分的成本在信息筛选;最后一点就是去中心化,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信息节点,进行信息过滤或者放大;2.互联网的七字诀。专注、极致、口碑、快!3.消费理念的变更:功能式 》 品牌式 》体验式 》参与式依次可以理解为功能机时代,然后进入品牌时代,各种企业争相建立品牌,其中以保健品和酒业最为突出(这块可以看一下吴晓波先生的《大败局》),最后是体验式,例如APPLE、三星等的体验店,最后是参与式,这块就可以看一下粉丝经济,包括微博营销,微信营销等等,例如小米,老罗,逻辑思维的罗胖子等等。4.构建参与感的,三三法则,就说三个战略和三个战术。三个战略:做爆品,做粉丝,做自媒体;三个战术:开放参与节点,设计互动方式,扩散口碑事件;做爆品是产品战略,产品集中力量只作一个,做到市场第一,做成一个爆品。做粉丝是用户战略,就是让信用背书,是弱关系用户想强关系用户进化;做自媒体是内容战略,之前说的信息的三个特征,完全可以让企业自己成为一个自媒体,成为一个信息节点,尽量扩大信息的影响力;开放参与节点:筛选出可以让用户参与的节点,让双方都可获益。开放的节点应该是基于功能需求,越是刚需,参与的人越多;设计活动方式:根君参与节点相应设计,互动方式组遵循的也在是简单,有趣,真实和收益;扩散口碑事件:先筛选出第一批对产品认同感最大的人,,小范围发酵参与感,把基于互动产生的内容做成话题做成可传播的时间,让口碑产生裂变,通过自媒体,产生风暴效应。5.微软的311模式属实屌!即是说3个工程师,一个UI,一个产品经理。6.极致就是把自己逼疯,不疯魔,不成活!7.卖点分成两类,一级卖点和二级卖点,一级卖点只有一个,这样用户才能记得住,如果你说三四个就等于没说,二级卖点是辅助一级的,一般有两三个。产品思路其实是一样的,寻找核心的需求点。举个栗子:例如小米移动电源的额文案与slogan方案一:小身材,大容量;方案二:重新定义了移动电源。方案三:超乎想象的惊艳;方案四:最具性价比的手机伴侣;方案五:一掌之间,充足一天;(我喜欢)方案六:小米最来电的配件;方案七:69元充电神器;(最终选择的)8.设计的场景。留白的意义!9.之前:知名-美誉-忠诚现在:美誉-忠臣-知名

参与感是表层,重要的是参与的反馈机制

这个是同事推荐的一本书,平时工作中,我们最不愿意的是自己“闭门造车”,最不希望的是“偏听偏信”,如何在产品定位和用户需求表达间判断取舍,是一个比较考验人的问题。《参与感》这本书没有什么方法论的东西,更多的是在传递一个态度。而个人感觉,参与感后面的反馈机制/响应机制/判断标准,才是让参与感得以生效的关键。(这本书对这方面只是浅浅交代几句)下面分享下团队内部分享的读后感,隐掉了部分自己的工作案例,可能会对内容完整性有一定的影响。(突然发现,豆瓣书评居然没有上传图片的功能……那只能贴ppt的关键字了,这个字真心少的可怜呀……)---------------------------------主要信息:构建参与感:就是把做产品做服务做品牌做销售的过程开放,让用户参与进来,建立一个可触控,可拥有,和用户共同成长的品牌!参与感三三法则三个战术:做爆品,做粉丝,做自媒体三个战术:开放参与节点,设计互动方式,扩散口碑世界“在好用、好看之间,好用永远是第一位的”“极致,就是把自己逼疯,敢于改!改!改!再改改”产品点分为噱头和卖点。卖点是用户愿意为之掏钱的,噱头是有意思但用户不会为之掏钱的。卖点的定义分为一级卖点和二级卖点。一级卖点只有一个,这样用户才能记得住,二级是辅助一级的,一般2-3个。宣传重点:经典,让数据说话!在好用之后,如何表达“情怀”举例:产品篇:用户最想解决的问题是什么?那产品的一级卖点就是他!能怎么高效/简捷的操作使用?那产品的二级卖点就是他!服务篇:不用您找,你在我心上,提前为您所想!thank you!

参与感读完后觉得重要的句子推荐

1. 相比结果,我们更关注过程。员工只要把过程做好,结果是自然的。位置 #1891-1892的标注 2014-11-08 13:21:402. 未来属于能真正理解消费情绪的品牌,而品牌背后的团队除了工程师,更应该有设计师和艺术家,他们都是对生活高感知的人群。位置 #1759-1760的标注 2014-11-08 13:17:423. 无印良品,“无、空”是它的一个很强的设计理念,就是无也亦所有,这是原研哉对它整个的定义。位置 #1743-1744的标注 2014-11-08 13:17:144. 美好的设计传递的情绪能够如此慰藉人心。位置 #1716-1717的标注 2014-11-08 13:15:095. 今天如何看品牌影响力?我们主要看百度搜索风云榜(index.baidu.com)和淘宝排行榜(top.taobao.com),前者是市场指数,后者是销售指数。位置 #927-928的标注 2014-11-08 12:49:496. 内容。在小米的论坛,我们做“学院”这样的栏目主要是想普及手机的各种玩法,帮助用户成为玩机专家;而类似“酷玩帮”、“随手拍”的栏目,很多资深用户每天都产生了大量的原创内容,这些内容都会再度给微博、微信扩散出去。位置 #895-897的标注 2014-11-08 12:46:387. 小米新媒体运营团队,很多都是从粉丝中招聘过来的。位置 #882-883的标注 2014-11-08 12:45:198. 传统思路是做好媒介渠道,现在是做好内容,以前是找媒介,现在是媒介来找你。这其中,内容很关键。位置 #873-874的标注 2014-11-08 12:44:109. 如果没有好产品,一切都会变得没有意义。而如果产品给力,哪怕营销做得差一点,也不会太难看。位置 #823-823的标注 2014-11-05 23:37:5510. 也树立一种全新的双赢合作模式,小米手机作为“爆品”的能量能为合作平台注入大量流量,让合作方可以充分展示自身价值。位置 #803-804的标注 2014-11-05 23:35:4011. 通过互联网引爆核心城市后,开始做全国性市场,要快速渗透二三线城市,就算作为互联网企业,目前央视也还是极重要的选择。我们在央视投放策略是不做日常,但选择春晚作为最大爆破点。位置 #787-789的标注 2014-11-05 23:31:0012. 这也是我们一直坚持不请明星、不找代言的原因,因为我们的产品就是明星,我们的用户就是明星,小米的态度就是明星。用户是喜欢我们的产品、团队、精神才选择小米,这才是我们要的。位置 #764-766的标注 2014-11-05 23:27:5813. 如今,我们追求做有“沉浸感”的剧场式发布会。位置 #734-735的标注 2014-11-05 23:25:3514. 互联网上反对高大全,所以我们用了一种娱乐的方式,使用巧劲,最重要的是直观可感知。这比自己喊口号“不仅是世界五百强”什么的有意思也有效多了。位置 #704-706的标注 2014-11-05 23:20:3315. 小米的标志图形设计,是Mobile Internet(移动互联网)首字母组合“MI”,也是“米”的拼音字母。标志图形180度倒转后近似一个汉字“心”字,只是少了一点,意即“让用户省一点心”。位置 #628-630的标注 2014-11-05 23:11:1616. 1.中文名要易记易传播; 2.配套的顶级域名可获得; 3.商标可注册; 4.便于国际化推广; 5.生活中早已熟悉,本身带有色彩感和富于情绪。位置 #619-621的标注 2014-11-05 23:10:0917. 我们和用户一起玩,不管是线上还是线下,无论是什么时候,我们都在想,怎样让用户参与进来,让他们和小米官方团队一起,成为产品改进、品牌传播的“大明星”。位置 #614-615的标注 2014-11-05 23:09:2018. 小米做品牌的路径:一开始只专注忠诚度,通过口碑传播不断强化这一过程,到了足够的量级后,我们才投入去做知名度。位置 #532-533的标注 2014-11-05 23:00:5919. 中是很忌讳的,变成只关注对手而不是用户。互联网思维讲的“专注、极致、口碑、快”就是产品思维,关注的是产品所创造的价值,把产品做到极致。劈开脑海的典型做法,试图洗脑式教育用户,长期狠砸广告;潜入脑海则是口碑推荐,让用户参与进来。位置 #492-494的标注 2014-11-05 22:56:5620. 1.以前是竞品思维,现在是产品思维; 2.以前是劈开脑海,现在是潜入大脑。位置 #490-491的标注 2014-11-05 22:56:2421. 小米品牌的胜利,首先是“互联网手机”这个新品类的胜利。位置 #477-477的标注 2014-11-05 00:10:2122. 用户和小米的关系不仅仅是买和卖的关系,而是用户深入参与到小米的成长过程中,和小米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位置 #471-472的标注 2014-11-05 00:09:2923. 我过去常常认为一位出色的人才能顶两名平庸的员工,现在我认为能顶50名。我大约把四分之一的时间用于招募人才。”位置 #433-434的标注 2014-11-05 00:04:3124. 最合适,则是他要有创业心态,对所做的事情要极度喜欢。员工有创业心态就会自我燃烧,就会有更高主动性,这样就不需要设定一堆的管理制度或KPI考核什么的。位置 #431-433的标注 2014-11-05 00:04:0525. 实现了“活动产品化”,把活动当作产品来设计和运营,持续优化。位置 #374-374的标注 2014-11-04 23:56:0526. 实现了“活动产品化”,把活动当作产品来设计和位置 #374-374的标注 2014-11-04 23:55:5927. 设计的原点不是产品,而是人——创造出用着顺手的东西,创造出良好的生活环境,并由此感受到生活的喜悦。位置 #344-345的标注 2014-11-04 23:51:5128. 而在好用、好看之间,好用永远都是第一位的。我们的原则是“保证好用、努力好看”。位置 #332-333的标注 2014-11-04 23:49:3929. 做内容运营建议要遵循“有用、情感和互动”的思路,只发有用的信息,避免信息过载,每个信息都要有个性化的情感输出,要引导用户来进一步参与互动,分享扩散。位置 #226-228的标注 2014-11-03 23:59:5830. 三个战略:做爆品,做粉丝,做自媒体。位置 #218-219的标注 2014-11-03 23:58:1931. 用户购买一件商品,从最早的功能式消费,到后来的品牌式消费,到近年流行起来的体验式消费,而小米发现和正参与其中的是全新的“参与式消费”。位置 #200-201的标注 2014-11-03 23:56:3932. 产品品质是1,品牌营销都是它身后的0,没有前者全无意义。位置 #160-160的标注 2014-11-03 23:52:2033. 一切以用户为中心,其他一切纷至沓来。”位置 #130-131的标注 2014-11-03 23:49:3134. 炫耀与存在感,这是后工业时代和数字时代交融期,在互联网上最显性的群体意识特征。位置 #945-946的标注 2014-09-14 11:58:4335. 我们为微博、微信、论坛等运营团队都配备了专业的设计师,以保证运营的内容让更多用户喜欢和主动传播。位置 #898-899的标注 2014-09-14 11:54:0836. 我们坚信,互联网手机的盈利,不是靠硬件来赚钱,而是要像互联网产品一样,未来靠增值业务来驱动。位置 #869-870的标注 2014-09-14 11:51:06

小米已今非昔比

这是一本很有用的书,这本书能够让我们更加多角度的了解小米,平时我们或多或少的知道小米的事情,通过网络,通过产品,都是片面的,这次是一个全面知道的过程,知道小米互联网思维的来源,这之后就不觉得奇怪了。说道小米,绕不开魅族,舆论认为小米是抄袭的魅族互联网思维的,其实不然,小米取众家之长,合而为一,才有了今天的小米。他学了魅族的粉丝,学了苹果的营销,等等,很多地方青出于蓝胜于蓝。现在小米已经不再追求硬件的极致了,开始做生态,做配件,做内容,往上游做芯片,这些都是很多厂商不涉及到的,比如国内华为没有内容,vivo缺少生态,魅族刚起步,等等,大家还再模仿两年前的小米,以为再网上卖,减少中间环节,有个抢购,买不到就是互联网思维。一家企业能这么快做到产值如此高,其实非常花功夫,不是随便说说就好,真的是猪站在风口都会飞起来吗,为什么诺基亚还倒下了,摩托卖掉了,只是一句营销的说词罢了。这文不是给小米洗地,我们只是嘲讽小米,又能怎么样,学习他,才是战胜他的前提。

因为米粉,所以小米

换手机之前,咨询了很多朋友,应该选择哪个品牌。有些品牌,遭到了它们使用者的无情吐槽,并让我不要购买,而使用小米的朋友,却都选择了向我推荐,我想这就是所谓的参与感,小米有这样的魔力。后来其他品牌手机的朋友看我用米三也会惊奇——“您这是神机啊,看了这么久的视频还有电”,“你手机怎么会有这种功能”,“我去,你手机怎么得这么快”等等。使用者可以感受到它的性能。用书中的话来说,这是口碑铁三角的发动机:产品。然而这份参与感并不局限于营销,其实贯穿于始终。在设计产品时,小米先提供给发烧友内测版本,使漏洞更易被发现,需求更能被满足。发烧友的心理就更向小米贴近了,自然会大力支持。在售后方面,MIUI的论坛每天都会有各种问题被提出,工程师可以据此进行产品的改进(小米要求客服对产品有几乎仅次于工程师的了解,又要求工程师泡论坛干这种客服干的活,我觉得很有意思)。有了参与感,觉得被重视,就会产生热情。甚至在于消费者不相干的地方,比如盒子兄弟的喜感图片成为米粉的PS素材,比如小米路由器的局部图被网友稍加想象成为土豪豆浆机,比如发烧友晒出用真正小米制作的小米手机。他们参与进来,传播开去。再说说书中屡次被提到的小米的快。现如今是快节奏的时代,可很多企业的快仅仅是更新换代,为了赶超竞争对手,为了站在时代前端,让消费者顶礼膜拜,却忽视了这也是为了方便顾客快节奏生活。针对这一点小米说:“快是做好服务的根本。”有购物经验的你我都会深有体会,网店客服久不回话,订单发货缓慢,售后拖拖拉拉,而小米创建了规模很大的服务平台,以求第一时间响应用户的售后请求,并推出核心城市急速配送,这才是真正适应了“快”的时代。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一小时快修敢赔”服务,即一小时内修不好就赔二十元,或掷骰子获得小礼物,这一方面是出于对自身产品质量的信心,才敢做出快速修理的保证,另一方面也是对客户的负责,使之有信赖感。《参与感》一书不仅对其他企业经营模式有借鉴意义,在其他的团队管理中也有其道理。

小米已经不是一年前的小米

2015年黎万强“宣布闭关”,2016年初朋友圈被“黎万强开完摄影展回归小米做影业”的消息刷屏,在微博上他则为我们带来了小米5将在春节后发布的消息,如今正在量产备货。选择这个时间点,在读完本书半个月后,我来谈谈一些感想。和雷军一起创业做小米,阿黎负责了很多事情,有些大事是从外行入门的,但是最终效果做得很好,MIUI这件事是最好的注脚。结论是:阿黎很努力,阿黎很牛逼。在本书的前三分之一,阿黎有点三句话不离雷总的感觉,将本书的写作当成是向雷军交作业,他很尊敬雷军。结论是:能被牛逼的人佩服的雷军更牛逼。小米和雷军有多牛逼已经不用再论证,小米创立近六年了,一路走来,有太多事实可以证明了。一般提到小米,或者以小米为主角写书,即便是类似自传的本书,一个中心主题都是“赞赞赞”。小米有做得不好的,犯过错误,不过在辉煌前都被一笔略过。当然,错误只要不致命都可以忽略,谁不犯错误呢?时间来到2015年10月,说小米不妙的声音越来越多了。魅族投靠阿里之后,手机业务发展很快,对小米形成追赶之势。双十一,华为和小米在天猫广场上狠狠斗了一场广场舞,都不服输要争第一。说起华为,手机业务分拆出去又是一个世界500强,说起小米便是一个大大的问号:小米手机还有优势吗?当然可以唱衰小米,苹果、谷歌、脸书等大公司都一次又一次被认为将在今年倒下,苹果在乔布斯走了之后被唱衰的声音更是此起彼伏。不过如今他们都活得很好,且各项业务都有所发展。优秀的公司就像优秀的人一样,他自有一身本事,或者具有某些卓越的品质,这些东西会支撑着这家公司越走越远。苹果股价在2015年年末跌了,2016年开年又继续跌,不过放心,会再回升到原来的高点的。看看本书中介绍的那些让阿黎引以为豪的小米品质,它们是小米继续发展的支撑。小米则早已经不是一家手机公司,从一开始小米就是以苹果为标本,同时又比苹果更开放。手机、路由器、电视、平板、智能家居设备和各种配件,魅族、华为等厂商后来都是循着小米的线发展。未来的小米,还有很多做手机起家的公司,包括BAT,可能他们的目标都是成为人工智能公司,通过智能设备为人们提供更好的服务,创造更好的生活,从而赚更多的钱。不过谁也不知道巨头和独角兽什么时候会倒下,我们去看和苹果微软同一时期创立的美国科技公司和互联网公司,即便曾经发展成某一领域的老大,如今绝大多数也没落了。时间不过过去不到30年,近些年来美国市场,和Evernote一同成长起来的独角兽都纷纷在走向衰落。我们中国的BAT也在时时自危,警惕着推翻他们的公司和产品。阿里巴巴算是暂时站稳了脚跟,腾讯拿到微信这张票,百度仍在豪赌O2O的路上。小米到底会不会倒下,我们只能走着瞧。任何预测都不会准,败像已露可能柳暗花明,如日中天可能遭遇晴天霹雳。至少在未来五年内,小米这个公司还会存在,即便成为了即将倒下的独角兽。体量这么大,彻底倒地也需要更长时间。真正倒下的时候,可能会伴随着地震。对于米粉来说,小米正成为一个可以完全信赖的品牌,所以凡是和小米沾边的东西都会尝试一下。如今小米影业成立,我们来看其投资的电影会不会证明这点?还在努力将家里可以换的东西换成小米产品的同学,可以快一点了。或者干脆就不要换了,以免今后丢垃圾堆会累死。我个人嘛,作为拥有10件小米产品的魅族手机用户,我看好小米未来的发展。

有收获!可读性比较强

两年过去了,虽然有些内容已经不适用了如微信玩法 不做线下店 不清明星代言,但关注品牌宣传 ,怎么做设计,怎么和用户玩起来,这几方面还是值得借鉴的。印象最深的一句话“创业三要素 市场足够大 团队牛 钱多” 很难所以很多玩法也很难借鉴遗憾14年没有读这本书!

还行,就是这还只是小米的一个侧面而已

小米七字诀“专注、极致、口碑、快”雷教主七字诀确实精到!如果用一个字总结,就是“透”,把事情做透,则无坚不摧。其实,这里隐含的一个重要条件是,雷教主不差钱。对于ToB的业务,真材实料的“优质产品+贴心服务”可以体现这个七字诀。信息对称移动互联网带给消费时代最大的冲击是,原来商家赖以生存的“信息不对称”基石变得瞬间消失,“信息对称”的关系让消费者权力变的强大。消费者甚至比商家更能了解商品生产成本的细节,他们只会选择出价更低的商家,而在更低的价格情况下,商家还要产生利润只有选择“作假”。这是淘宝的悖论。把消费者当作“朋友”、“亲人”和“投资人”,当作他们对你无所不知,用这样的心态去经营才有机会。创业团队 对于公司来讲,人比一切都重要。对于创业公司来讲,创始人团队比商业模式更重要,而稳固的合伙人关系更是公司发展的必要基础。IT行业的迭代周期高于传统行业,互联网行业的迭代周期又大大高于传统IT业。小米公司从2010年4月成立,到目前市值达450亿美元,其钻石级创业团队是首要原因。雷军:1992年加入金山,1998年任CEO,2007年金山上市,后作天使投资人;林斌:1995-2006年,微软亚洲工程院任工程总监,2006-2010年,Google全球技术总监;黎万强:2000年加入金山,设计总监;周光平:1995年加入摩托罗拉,北京研发中心高级总监;黄江吉:1997年加入微软,中国工程院开发总监;刘德:毕业于世界最好的设计学院Art Center College of Design;洪锋:2001-2005年甲骨文,2005年进入谷歌,高级产品经理。客服中心 无论什么行业,大多数企业都在口头上宣称“客户服务”很重要,但在企业内部却把服务部门仅仅作为成本中心,给服务部门员工的薪水也相对低一些。但事实的情况是,客户服务部门是企业最能接触到客户痛点和需求的地方。要提升企业的盈利能力,必须要将服务+产品+销售综合考虑。

一本果然只能称为“手册”的书

作为一个从来没有用过小米、不了解小米的一枚内容运营,抱着学习运营的心态阅读这本书。拖拖拉拉倒是看完了,没用了多长时间,因为没什么干货。个人认为,小米强在营销,而非科技,而非服务。强在“顺势”,强在“造势”。不知道是因为作者不舍得放干货还是怎样,整本书读下来觉得小米很多节点的成功,它的营销方式并不可复制。有必然性,因为生于论坛,有它的粉丝基础;又有偶然,比如和新媒体的结合,赶上了新媒体社会化营销的好时候。想想,如今再复制,可行吗?必须肯定的是,小米论坛的成功,以及书名说的“参与感”,它确确实实做到了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参与感的作用。或许这个路子是可以参照的。诸如我们的各个兴趣小组/部落/贴吧,一群狂热的发烧友在一起,如果再有个雷军这样棒的领头羊,或许论坛资源都是可以变现的。比如小红书,海淘发烧友造就了海淘电商;宝宝树母婴社区造就了母婴电商;随手记记账app的理财论坛,造就了理财产品电商......诸如此类~最后,作为一个文科生,想评价一下这本书本身:阿黎绝对是营销的一把好手,却不是写文的一把好手。整本书的结构就像是起草好了大纲(大小标题),然后往里填充例子和结论,例子是大概地描述一下,结论也是浅浅的说明,甚至整本书结论有很多重复、反复的地方。再一个,互联网行业真的是日新月异,成功的商业经验著书发行的时候,经验或许已经不适用了。没有什么收获,没有什么共鸣,感慨就这些了。

台风过后,小米会是那头摔死的猪吗?

这是一本系统介绍小米成功学的书,也是一本系统阐述互联网思维的书。关注小米很久,其实书中说的大多数观点都已多多少少有了解,但这本书算是一个系统性。关于小米有很多文章写的很好,我也就说几点自己的感受吧。第一,所有关于成功学的书,都有一个共同特征,那就是他所渲染的那整套东西,只能成就那个具体情景下的那个具体的人或事。因此,成功学的书,都是读着膜拜的,仅此而已,不要奢望自己能用同样的方式成功。首先,尽管雷军一直说小米是顺势而为,但小米的成功不论怎样其实都是黑天鹅事件,初始时,除了合伙人,几乎没有人认为他们会成功,而事后的可解释和可预测也是重要的表现。其次,我一直认为在成功的道路上没有主要因素和次要因素,所有的因素都是最终结果的必要条件,我们更容易关注99%,但少了那1%,往往就注定还是失败。所以小米的成功是独特的。第二,书中总结的互联网思维又具有普遍意义。专注,极致,口碑,快,非常精炼, 再具体点说就是,极致的单品,社会化营销,快速的创新,用户的参与,粉丝的口碑。其实再想想几乎所有我们能想到的制胜的互联网企业都具有这些特点。但有一点,小米可能是主观忽略了互联网思维很重要的一个维度,就是免费。免费模式实际也是小米成功的关键因素。这个可能有一定的争议,但只要P<C就是可以说是免费模式。免费模式+极致产品,我认为是互联网思维最核心的两大杀手锏。当前也有很多对小米的批评,但我认为小米是一个伟大的公司。有一种观点认为,小米不断拓展品类,是因为手机已经不能支撑其高速增长,特别是在电视上的不成功,迫使其加快在其他智能产品的拓展。首先,品类和新业务拓展是所有企业惯常的策略,也是企业成长为大企业的一个标志。其次,小米的品类拓展与其他大企业(比如华为)相比有很大不同,华为这个量级的企业只会选择一些重量级的领域进入,而小米是生态战略,不论新品类是大市场还是小市场,丰富生态才是核心。当然如果能再把握一个类似智能手机这样的大市场产品自然最好,电视是一个,汽车是更重要的一个,所以我预计小米肯定会做汽车。当然,做大品类有大品类的难度,不像做个手环,做个智能灯泡那么简单。互联网思维讲求的是简单和快速,而不同产品的产业链复杂程度不同,会对转型的快慢有决定性影响。关于这个就不展开了,需要专门写个文章才行。还有一种观点是说,小米现在越来越专注于低价手机,背离原来中高端的初心或产业升级的方向。实际上,传统产业或企业的成长路径确实是从低端向高端升级的过程,但以小米为代表的企业则不是如此,整体单品价格越低才是小米的方向。从799的红1,现在推699的红2,未来可能会推399的红3,红4,再未来可能会推99甚至免费的红5,红6。而且,这种价格下降,并不是牺牲产品的性能为前提的,相反,手机性能一代比一代牛。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小米实际上是一个类似360的企业。这就是我说的免费模式+极致产品。还有观点说,苹果都没在生态上挣到什么钱,依然是靠硬件销售收入为主,小米更没可能从生态中挣到钱,手机行业的核心逻辑还是没变。对于这种观点,我只能说苹果卖的那么贵,活的太优越了,生态不过是服务于卖手机的(苹果的核心逻辑就是卖硬件挣钱!),而小米恰恰相反,卖手机是服务于其生态的(硬件可以不挣钱!),这是根本不同的。即使如此,我想苹果仅生态收入的绝对量,应该还是大过很多手机公司的(回头查查),收入应该是已经非常可观了,苹果在资本市场的表现一定体现了这部分的价值。其实,这种观点更不值得一搏的道理在于,几乎所有依托免费模式起家的互联网企业,在高速成长的很长时间都没有清晰的盈利模式,阿里的淘宝免费了五年不知道怎么盈利,腾讯的QQ免费了N年(具体我不清楚)也不知道怎么盈利(微信也是如此),谷歌也是如此,创始的很长时间内只能向Yahoo挣点技术服务费这点养家糊口钱,但最后这些企业却都赚的盆满钵满,所以未来小米怎么围绕生态赚钱不用外人着急,先让参与小米生态的人挣到钱才是打造持久竞争力头等重要的事。(PS:在性能和品质上,小米手机自然没法与苹果手机相比,但从性价比,从考虑价格之后的那个性能水平而言,小米绝对牛。就像360是免费的,但并不意味着360的产品就是低端的次品。其实,智能手机发展的现阶段,特别是对于普通用户而言,小米手机绝对已经是性能过剩了。)还有一点是小米生态的活力应该非常好(猜测,从作为小白用户的我自己使用小米手机看是这样的)。就从多看来看,我之前很震撼于kindle,早就入手,并买了很多电子书。但现在渐渐越来越多用手机多看了,kindle也刷了多看系统。因为,比较多看和kindle,首先,书的价格上差不多,但多看的制作都是精品,而且交互性很强,体验完全不一样。其次,更重要的是,小米活力很强,创新玩法很多,比如最近正在尝试限时免费阅读,就成功的吸引了我。未来肯定有更多创新玩法。我想小米是要把免费玩到底了,未来可能所有书都可以免费看了(这是对人类文明和进步是无可限量的贡献),而且不是网络上免费的盗版txt文档,而是超越kindle体验的精品图书。当然,还有专利问题饱受诟病,这个我就不多说了,我看见的是小米积极、自信、从容的心态。(PS:苹果好像也没多少发明专利,主要是外观设计专利,但是比所有手机发明专利多的企业都发展的好,当然这个具体数据我回头得查查)

纸上得来终觉浅

我读书少,猪是否真的能飞起来,不知道。但是,我知道有新闻报道过,台风来时,猪被吹上天,然后摔死了。这几年,中国互联网最火爆的公司当属小米无疑。所以,小米以内参的形式出版的书,必然一样的火爆。看到很多人传《参与感》这本书,于是搜索了一下。一看价格,顿时不想买了,292页,56元,这样的页数,这样的价格,一看就知道是书商在玩生意。恰好,晚上路过朋友的办公室,看到桌上有一本,于是花了大概4个小时一口气读完了。《参与感》是一本极好的书,光看书名就知道。当然,即使写的不好,有小米这个招牌背书,也不会差到哪里去,一样会有足够多的人追捧。这事儿就像是,大家都以为现在的互联网是属于自媒体的,当然,这话没错,但是,归根结底还是属于那些拿话筒的自媒体的。对于互联网上那些拿话筒的人来说,其实没什么变化,只不过是话筒的形状变了,如此而已。扯远了,拉回来,重新扯这本书。如果这几年你一直在中国,在关注中国互联网,我建议你在看这本书之前,先自己总结一下,总结一下小米这个公司的营销打法、设计风格、传播方式、迭代思路。然后,你再来看这本书。你总结完之后,翻开这本书,如果你发现,他讲的很多内容跟你之前总结预想的差不多,那么,恭喜你,你是一个优秀的互联网从业者。看完书,在脑海里回想一下,其实那些法门,你我都知道,只是,很少有人做到,更加很少有人这么肯花钱的去做到。我们都知道玩法变了,要用新的思路去跟用户沟通;我们也都知道用户变了,用户更需要参与感,需要归属感;我们都知道平台变了,用户需要的是对话。但是,我们始终逃不开想去刷一下数字,假装自己飞起来了。原因只有一个,急功近利。《参与感》,将成为又一神书。上一本神书记不得是什么时间出来的了,反正此神书出来之后,每个人仿佛都被加持了,闹的整个产品经理行业都很头疼。这本书很可能也是一本神书。因为很多人看完之后,只能记住名词,记住优美的招式,然后就以为被加持了,大摇大摆要去闯江湖了。可是,别忘记了,这本书里其实花了足够多的篇幅都是在将招式的,而这些招式的内功心法,这本书压根没讲过。什么是内功心法呢?你做一个简单的实验,你现在在你的公司试着推行小米的这些做法,你试试看,会遇到什么样不可预知的阻力。少年,好自为之。

参与感的时代

这是好朋友力荐给我的书,据说是小米内部必读。主要讲小米创业前4年的快速成长中,管理层运用参与感的新思路改造了用户管理、产品管理、经营管理、品牌管理的实验记录和总结。对于我这个一直在竞争不够激烈的银行行业工作的人而言,以前看互联网思维难免隔岸观火,看看亲身实践这些思维的企业自己怎么说,还是很受启发。参与感确实是有核心魅力的一件事。每个人都希望自己在做的事与自己有关系,这样做起来才更有动力更有激情。互联网时代的各类产品之所以用户体验远胜于二十年前,参与感在其中起到的作用不可估量,用户觉得这个产品是跟自己有关系的,世界有我从而是不同的,为之投入的动力远胜以往。这有点像《小王子》里面小王子对小狐狸和玫瑰花的感情,只有自己真正参与其中互动过的产品,才是“我的”产品,用户才能更投入其中。人类社会和经济关系的变化过程,也一样是参与感的变化过程。原始社会的每个人一起给集体干活,变为奴隶社会的奴隶主圈定奴隶给他干活,再到地主经济里农民只要交够租金其他的都是在给自己干活,发展到工业时代工人通过劳动换取工资,再到现在的公司员工全员持股,这个过程其实对于每个劳动者个体而言,是参与感不断增强的过程,劳动力和创造精神也因此被激发的越来越高。公司内部的管理中,让员工有积极性最重要的也是参与感,被安排交代一件事机械的去做,和按照自己的规划想法去做一件事,每个人的做事激情完全不同。让员工从一开始就保持参与感,又能在统一价值观下向一个方向做事而不互相消耗,需要更高的管理技巧。在造星娱乐领域,akb48和tfboys已经给了我们参与感的绝佳范例,伴随着偶像一起成长,显然让铁(nao)杆(can)粉更铁杆,粉丝可以参与偶像的选拔,面对面的接触偶像,tfboys还搞出偶像帮你做家庭作业这样的活动,偶像不再是一声巨响天神下凡,而更像一个粉丝自己身边的朋友,随着粉丝一起互动一起成长,这样的偶像对于粉丝而言,就像是自己曾经精心爱护浇灌过的花朵,除了偶像本身的优秀以外,更让粉丝带有了对自己的投入对其产生影响的感情代入感,这样的偶像粉丝关系显然更为牢固,即使偶像短期内有着这样那样的不足,也让粉丝就像父母看自己的孩子一样,感觉瑕不掩瑜,期待他们未来会更好。说到底这种营造出来的幻觉反映着人类一种强烈的情感需求,受欢迎的产品一定首先是满足这种情感需求的。创造10万人的开发团队(能不能建立一个10万人的互联网开发团队?这是我做MIUI时一个疯狂的想法。当时,MIUI团队只有20多人,MIUI是小米真正意义上的第一个产品,也是小米第一次对用户参与感的尝试。为了让用户深入参与到产品研发过程中,我们设计了”橙色星期五”的互联网开发模式,核心是MIUI团队在论坛和用户互动,系统每周更新。MIUI以论坛建立起的10万人互联网开发团队,团队核心是当时我们官方的100多个工程师,核心的边缘是论坛人工审核过的有极强专业水准的1000个荣誉内测组成员,最活跃的用户是10万个对产品功能改进非常热衷的开发版用户,最外围的是发展至后来有千万级别的MIUI稳定版用户。)(我知道有不少企业限制研发部门和外界接触。在MIUI起步之初,我曾要求工程师们养成泡论坛接触用户的习惯。一开始有些很资深的工程师觉得不可思议,像他们都是五年、十年的工作经验,觉得自己安心写一小时的程序,远比面对一个用户唠唠叨叨的价值更高,基本都是这样的理论:“为什么不让小米客服面对用户就行了?”我说:”在小米不能这样干,如果你不理解,你就把它当工作考核。”在小米泡论坛就是工作,不忙时泡1个小时都可以,如果很忙那就15分钟。......我们让员工和用户通过论坛零距离接触,做得好的功能得到用户表扬,团队自然很开心;当一个产品经理和工程师负责的功能被用户吐槽甚至大骂的时候,不用开会不用动员,他们自然而然地会加班加点,全力去改进。让一线产品经理和开发工程师面对用户,才能够抓住用户真正需要什么。开发团队面对的不再是冰冷的数据报表,用户面对的也不是单调的更新日志。)(小米负责工程的联合创始人黄江吉(KK)原先在微软工作,他有一次做内部分享,对比过微软与小米开发模式和信条的差别:微软的人才以及内部流程,早年他曾认为基本上已经是无敌了。做每一个版本的操作系统时都有五六千个开发人员,可以想象,五六千个最顶尖的软件开发工程师,分成一个个小组,每组配5个人,311配备----即每3个工程师就要配1个产品经理和1个测试,但用户的参与和声音基本为零。......微软在互联网时代遇到不少挫折,当时他感觉比较痛苦,不明白为什么谷歌、Facebook甚至其他一些非常小的公司,竟然在直面微软的竞争压力下,发展得那么迅速,甚至某些方面超越微软?做小米后,KK意识到了微软的短板,因为微软一直在追求“最完美”的开发模式,那是一种让你不可能犯错的开发模式。每个周期都是那么严谨,要执行这个计划的话,没有人可以犯错。这本身就是一个问题。他把微软的开发模式称为”3110“,前面三个数字不管放大多少倍,多少人去做这样的项目,在开发过程中,代表用户的这个数字还是零。)和用户做朋友(从传统来看,我们经常看到的企业和用户之间的关系,要么是企业“给用户下跪”,仿佛说用户是上帝,是爷爷是奶奶,只要用户肯掏钱买我的东西,怎样都好!要么是企业高高在上“让用户下跪”,仿佛说“我们的产品最好,不喜欢就滚!”。我觉得无论以上哪种方式,都是弱用户关系,都难以让用户对品牌和产品发自内心的喜爱)(做企业就像做人一样,朋友才会真心去为你传播、维护你的口碑,朋友是信任度最强的用户关系)在银行工作这些年,无论是“给用户下跪”,还是“让用户下跪”的事,都做过许多许多。其实这个过程中一直总是隐隐地感觉特别别扭,但却说不出应该怎么做才合适。而对于“和用户做朋友”这个思路的坚持,想想确实能让沟通变得更自然,以此作为基础去设计一切沟通的方式,小到销售话语,大到品牌形象,才能让用户更有参与感,把企业和产品更自然的融入用户的生活。仪式感的发布近年的企业产品营销,确定一个固定的日期,例如苹果每年都是10月发布新产品发布会,淘宝的双十一更是无须赘述,小米在运营上也敲定了固定发布新版本MIUI系统的“橙色星期五”,和抢购新上市产品的“红色星期二”。在这点上理财类的公司完全应该借鉴。给用户一个稳定的预期,做爆品,才能集中精力办大事。说与做虽然没用过小米手机,但小米手机的图标设计总还是觉得有点低端,这个可能是单纯从用户参与感角度不容易解决的地方。另外,小米在书里强调的是专注做爆品,可眼见如今小米的产品线已经林林总总从手机到电视盒子到插线板到空气净化器到平衡车到旅行箱,至少已经几十个大品类了。我有点怀疑小米是否真的能把3年内发展出来的这么多新品类都做好,很多事真的知易行难。金融领域的所谓“专业”“高门槛”“普通人高不可攀”早已经是过去式,今天我们能不能也做出让用户有参与感的金融?

《参与感》笔记

书名:《参与感:小米口碑营销内部手册》作者:黎万强出版社:中信出版/2014年8月【序言】1、雷军:猪会飞的背后,参与感就是“台风”台风口上,猪也能飞——凡事要“顺势而为”,如果把创业人比作幸运的“猪”,那行业大势是“台风”,还有用户的参与也是“台风”。——【雷军的投资公司叫“顺为”,顺势而为,形势比人强,猪就是这样飞起来的】【参与感篇】1、互联网思维就是口碑为王/003①.创业成功的三个关键因素:选个大市场,组建最优秀的团队和拿到花不完的钱。②.互联网七字诀:专注、极致、口碑、快。专注和极致,是产品目标;快,是行动准则;而口碑,则是整个互联网思维的核心。③.互联网思维就是口碑为王,因为今天用户主要以口碑来选择产品。2、口碑的铁三角/011①.互联网思维的要诀是只有专注,你才能做到快,才能做到极致;只有做到极致,才会有好口碑。②.口碑的铁三角:A.发动机:产品;B.加速器:社会化媒体;C.关系链:用户关系。③.社交网络的建立是基于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关系,信息的流动是信任的传递。企业建立的用户关系信任度越高,口碑传播越广。④.小米的用户关系指导思想就是——和用户做朋友!⑤.和用户做朋友这个观念转变,是因为今天不是单纯卖产品的时代,而是卖参与感!3、参与感三三法则/017①.互联网思维核心是口碑为王,口碑的本质是用户思维,就是让用户有参与感。②.让用户参与,能满足年轻人“在场介入”的心理需求,抒发“影响世界”的热情。③.参与感三三法则:三个战略:做爆品,做粉丝,做自媒体。三个战术:开放参与节点,设计互动方式,扩散口碑事件。 ④.《消费者王朝》的作者普拉哈拉德曾经说过:“公司中心”型创新方式已经消亡。相反,消费者正凭借独一无二的个人经历在创造价值的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因此,公司必须建立新的组织架构。【产品篇】1、用户模式大于一切工程模式/025①.人人都是产品经理。2、优先处理浮出水面的需求/031①.先处理浮出水面的需求。②.第一时间公示需求改进计划。③.让团队结构也“碎片化”。3、用户体验的核心是为谁设计/035①.用户体验的三个“渐进式命题”:为谁设计、好用、好看。②.原研哉说过:设计的原点不是产品,而是人——创造出用着顺手的东西,创造出良好的生活环境,并由此感受到生活的喜悦。4、活动产品化,产品活动化/0415、极致就是先把自己逼疯/045①.极致就是先把自己逼疯!就是敢于改!改!改!再改改!6、产品第二,团队第一/049①.最重要的是团队,其次才是产品,有好的团队才有可能做出好产品。②.最专业,就是行业经验和专业能力,尤其是招聘工程师,1个靠谱的工程师不是顶10个,可能是100个;最合适,则是他要有创业心态,对所做的事情要极度喜欢。员工有创业心态就会自我燃烧,就会有更高主动性,这样就不需要设定一堆的管理制度或KPI考核什么的。③.乔布斯:我过去常常认为一位出色的人才能顶两名平庸的员工,现在我认为能顶50名。我大约把四分之一的时间用于招募人才。7、让用户来激励团队/053①.创业心态有时更通俗地说就是热爱,如何持续激发团队的热爱?②.让一线产品经理和开发工程师面对用户,才能够抓住用户真正需要什么。③.做出有爱的产品,用户就会回报以爱。用户的爱会持续激励团队。【品牌篇】1、不是劈开脑海,而是潜入大脑/059①.口碑渗透式,在用户使用过程中不断做产品和服务创新。2、先做忠诚度再做知名度/065①.知名度意味着能让用户听见,美誉度意味着走到了用户身边,而忠诚度则代表已在用户心里。3、粉丝效应让猪也能飞/069①.粉丝无法设计,但可因势利导,应给予他们更多可参与的互动方式;②.粉丝效应从小族群开始。去中心化的互联网,未来将分化出无数的兴趣族群。4、每个用户都是明星/075——【去中心化,用户成为主角,产品就是生活本身,形成粘性】5、做品牌不要输在起跑线上/081①.创业的第一步是确定产品是什么,要解决什么样的痛点。第二部才会思考公司名字、域名、品牌宣传和吉祥物等。②.公司起名字:中文名要易记易传播;配套的顶级域名可获得;商标可注册;便于国际化推广;生活中早已熟悉,本身带有色彩感和富于情绪。①.如果自己都不能真心满意,又如何去打动用户?6、基础素材是传播的生命线/089①.基于产品的卖点和如何表达卖点的基本素材是传播的生命线。7、四两拨千斤的传播技巧/0958、办一场剧场式发布会/101①.做沉浸式的发布会,现场布置越简洁越好;②.现场的座椅应该一致;③.发布会时长不要超过90分钟;④.发布会的核心是产品,关键表现形式是演示文稿。⑤.发布会上新产品是唯一明星,产品有料才能获得大声量的传播。9、用互联网思维做电视广告/105①.要全网互动,把电视广告本身当做产品做二次传播;②.偶尔到电视上做广告,信息越简单越好,尽量做品牌而不是功能广告;③.电视资源段选择上,选最大平台集中爆破。10、抢首发,上头条/111①.产品和营销的关系,是1和0的关系。你的包装、海报、营销、推广,都是跟在产品这个“1”后面的0。如果没有好产品,一切都会变得没有意义。11、互联网公关要练“不生气”功/115【新媒体篇】1、不是做广告,而是做自媒体/121①.新营销第一步,让自己的公司成为自媒体。要坚持内容战略,也是品牌战略。②.企业做自媒体内容运营,要先做服务,再做营销。③.我们内部不仅不仅要求员工成为粉丝,甚至还尝试让粉丝成为员工。④.发动用户来产生内容。2、社会化媒体是主战场/127①.小米的社会化媒体营销人的第一要求,不是做营销策划,而是做产品经理。②.社会化营销四个核心通道:论坛、微博、微信、QQ空间。③.今天如何看品牌影响力:百度搜索风云榜(index.baidu.com)和淘宝排行榜(top.taobao.com),前者是市场指数,后者是销售指数。3、微博是社会化媒体第一站/131①.把微博账号当成网站一样去运营;②.把微博话题当成网站频道一样去运营;③.一定不要刷屏。④.炫耀与存在感,这时后工业时代和数字时代交融期,在互联网上最显性的群体意识特征。4、年轻人的QQ空间/143①.QQ空间是年轻人的第一传播阵地。5、微信的新玩法/147①.如果把微信当营销平台,就等于走到死胡同了。基于天然的通讯录好友关系,微信更适合做服务平台。6、小米论坛是老用户的家/151①.微博是广场,论坛是俱乐部。【服务篇】1、人比制度重要/161①.客服:忘掉KPI,和用户做朋友。2、服务是小米商业的信条/1673、用户在哪就到哪做服务/1714、把服务门店做成家/1755、快是做好服务的根本/1816、标准之上的非标准化服务/185①.真诚最重要。②.说人话。7、人是环境的孩子/189①你给员工提供怎样的办公环境,他就会回报你怎样的工作成果——【相对的,不是绝对的】【设计篇】1、一剑封喉/195①.产品文案策划和画面表达上有两个要求:一要直接,讲大白话让用户一听就明白;二要切中要害,可感知,能打动用户。②.海报的整个信息结构要清楚,从上到下:第一句一级卖点,第二到第三句二级卖点,价格、产品图、购买网址和公司标志,把价格放到很重要的位置是小米的特色,因为性价比是我们的关键标签。2、没人会喜欢塑料花,真实才动人/207①.我们做的设计,要有体温,要有感情,才能打动人。情感化的设计有两处可着力:A.从产品定义本身就开始考虑;B.善用经典的生活场景或节日文化。3、设计要有期待感/213①.留白是一种设计上的选择、精粹、顿挫与控制,呈现的是关键的核心元素,以隐喻的方式或表达情怀、或展现质感,留有足够意味的想象与期待。4、现场是检验设计的唯一标准/2215、一图胜千言/225①.移动互联网时代用户注意力极其稀缺,在海量碎片化的信息中让用户注意并停留,一张突出鲜明的图片胜过华丽的长篇大论。②.设计图片的小窍门:A.简单直接;B.可感知的情怀:不用文字也可以表达情怀;C.适合移动设备阅读:每一张图片都应该考虑在手机、平板电脑上的阅读体验。6、面试设计师的一看二问三PK/2297、设计管理三板斧/233①.三个关键词:坚持战略,死磕到底,解放团队。②.忘掉KPI,以用户反馈来驱动开发,响应快速。③.解放团队的核心是:员工要爱自己的产品,爱自己的用户。【阿黎笔记】1、亚文化是产品经理的必修课/239①.如何做出年轻人热爱的产品?必须到年轻人生活的第一现场去,感受一下那里不一样的环境和温度,才能积累起做产品的感觉。②.去充分展示年轻人兴趣和表达方式喜好的亚文化群体社区了解。③.成规模的亚文化群体聚集的社区不仅仅是内容的产生源,背后也都有着成体系的产品机制的支撑。④.年轻人总是渴求不同的个性并渴望找到同好。⑤.消费观念的进化:功能式消费→品牌式消费→体验式消费→参与式消费。⑥.我们会不断地去琢磨做产品、做品牌营销的流程,推敲怎样从开始设计的时候能够方便用户来做二次创作,能够参与进来。然后根据用户参与的意见不断完善我们的产品,用户在参与过程中,也会不断获得成就感,这个链条会形成正向循环。⑦.凯文凯利:颠覆的创新来自边缘地带。2、科技要有慰藉人心的力量/247①.寄情于物,寄关怀于物,注入可被感知的用心,从无生气的工业品变成对自然生活充满关怀的符号,让物件本身能够盈出给人慰藉的情绪。②.未来属于能真正理解消费情绪的品牌,而品牌背后的团队除了工程师,更应该有设计师和艺术家,他们都是对生活高感知的人群。3、像艺术家创作般热爱/255①.创业如创作,从开始第一步到最后冲刺,掌声与关注之外,更多的是寂寞的长跑。能支撑你咬牙坚持的,除了热爱,还是热爱。4、烧”摄影器材的口碑启示/2615、企业互联网转型需要“爆扁爽”/267①.爆:产品策略、产品结构一定要“爆”;②.扁:组织结构要梳理,要扁平化;③.爽:团队的激励,就是一个“爽”字。员工爽,他就会自我燃烧。【后记】①.我是谁?是产品选择。我们要问清楚自己的产品所创造的价值是什么;②.我从哪里来?是团队选择。产品来自团队,这不是个人英雄的时代,我们要尽全力组建一个好的团队;③.我将到哪里去?是用户选择。这个产品为谁设计?这个产品首先要为自己设计。【阅读小结】小米成功之道:乔布斯的苹果高度中国化!小米这四年所取得的成就,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神话。四年做到800亿人民币营收,净利率35%。传统家电企业要用20年的时间,净利率5%。更重要的是小米很轻,而他们很重。归结小米的经营之道:1、顺移动互联网兴起之势,进入最大最核心的智能生活领域——智能手机——【感谢iPhone】2、以互联网思维做硬件——【专注、极致、口碑、快】3、以硬件为载体做互联网——【智能硬件规模化之后形成生态环境、用户粘性】4、爆款+性价比——【中国特色:人多市场大消费低——屌丝经济学】5、粉丝+参与——【新生代、新生活、新经济】6、品牌+设计+运营-制造——轻资产、高效率、广资源——【苹果模式】7、高效率+低成本:①.少做事,做核心的事;②.雇最好的人,1个顶50个;③.去掉中间环节,把产品直接卖给用户;④.规模大,成本低。这种创新的商业模式是对工业时代的颠覆。本书是对小米文化与理念的传播,在销售自己的同时分享小米的经验,也意味着小米已经进入巨头的行列。——2014/12/5

博采众长 做到极致

我曾经的老大希望在我们的品牌销售额达到1个亿的时候,写一本类似于《参与感:小米口碑营销内部手册》的书,讲述品牌成长背后的故事,分享品牌的成功案例。很可惜,我们花了很多时间,探索了很多种方法,直到老大离开,团队解散,也未能实现。所以,当我看到小米出了这样一本书,就毫不犹豫地要了一本。大概没有几个人没听说过小米手机,一两年前街上到处都是iPhone,现在越来越多的小米。我没有用过,但是听周围不止一个人说过小米的性价比很高,尤其是那699的红米。前段时间我换手机,还真的被说得去预约红米手机。抢了两次没抢到,加上有人用小米用坏掉的,始终心存疑虑,并作罢。最近又有朋友买了小米3,外形和小米2相比更时尚轻薄了,整体的美观度提高了好几个档次,2000以内的价格也很有吸引力。如果我还没有换手机,可能我就会选择小米3了。看了这本书,更想体验一下小米手机了。要说技术问题,我肯定是不懂的,但要说做事的方式和态度,每个人都很清楚。这本《参与感》关键词当然是参与感,在如何增加用户的参与感问题上,小米可算是费尽了心思。书中无数次提到雷军的追求极致的做事态度和小米如何重视人才的招募和筛选。我能领悟到的,也值得借鉴的几个方面有以下几点:创业者追求极致的心态在追求完美和完成之间,管理者对下属的要求是先完成再完美,但他们对自己的要求绝不仅限于完成,而是做到极致。比如小米在新品发布会之前会成立专门的演示文稿撰稿组,包括文案和设计师,5人左右的团队会工作一个半月。在设计表达上,要求每一页设计都是海报级。文稿保证5分钟出现一个尖叫点,时长控制在90分钟,以免听众产生疲劳感。据说文稿修改过上百遍,在发布会前半个小时还在修改,撰稿组的人最后都快疯掉了。我看过小米新品发布会的PPT,真的很漂亮,只是没有想到这背后这么折腾。平常我们觉得一个东西改十几二十次都会受不了,跟小米比起来,真是太惭愧了。发布会PPT只是一个缩影,推而广之,小米在其他方面也是这样的心态。小米发展成现在的样子,跟雷军所要求的极致不无关系,否则,小米可能就只是一个手机,仅此而已。团队第一,人员是关键不管做什么,首先得有人。乔布斯说,一个出色的人才能顶50名平庸的员工。黎万强认为,能顶100个。这是老板和管理者最应该考虑的问题,是宁可用一个优秀人才的薪水拆分出来招两个平庸的人,还是招一个优秀的人。道理大家都懂,但是操作起来却不见得。小米在创业初期花了很长时间去找人,比如他们的工程师一定要有创业心态,对所做的事情极度喜欢。因为这样的人会有更高的主动性,会自我燃烧。我们常常再说,希望能有一份自己热爱的工作,不仅仅是为了生存。小米这种理念和环境会让它聚拢越来越多它所需要的人,对于员工本身的发展也是极其有利的。博采众长,融会贯通有了合适的人,有了追求极致的心态,还要有好的做事方法。小米很擅长学习,它善于把别的品牌的成功经验用到自己身上,甚至做得更好。很典型的两个例子,发布会的PPT和路由器产品。看过iPhone的新品发布会,再来看小米的新品发布会,是不是觉得演示文稿很像?同样的亮点,同样的视觉冲击。小米并非单纯的模仿,就像前面提到过的,它经过了一段时间一个团队的反复锤炼和完善,变成它自己的样子。再来看路由器,模仿的是宜家让用户自己组装的理念,增加用户的参与感。几块木头随便拼一拼可以理解,电子产品让用户自己组装,得把配件做得多完美才能有这个自信呢?小米做到了。致力于解决用户的需求产品好不好,当然是用户说了算。很多时候,企业容易闭门造车。小米的硬性规定是工程师必须泡论坛,解决用户的需求和不满。甚至客服部门和研发部门的座位是挨在一起的,如果某一个问题客户反映比较多,客户要马上提交到研发部去解决。不仅要解决产品问题,还要把用户当明星,解决用户的存在感问题。“爆米花”活动和《爆米花》杂志就是很好的案例。“小米和很多传统品牌最大的不同:我们和用户一起玩,不管是线上还是线下,无论是什么时候,我们都在想,怎样让用户参与进来,让他们和小米官方团队一起,成为产品改进,品牌传播的 “大明星”。借助台风,让猪飞上天小米不做广告,不请代言人,致力于零成本做新媒体。书中分享了很多小米的推广案例,其中值得借鉴的是如何利用热门影片来吸引用户。在《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儿》风靡大江南北的时候,小米7个合伙人一起拍了《致青春》的海报,同时推出《我们的150克青春》微电影和海报。海报和视频火了之后,还发行了片中出现的笔记本和T恤衫。在《来自星星的你》大结局的当天,在食堂发出通知,说如果千颂伊没有和都敏俊在一起,周五食堂将提供免费啤酒和炸鸡,以示安慰。通知的照片发到官方微博,很快就被转发了数千条。这样的内容既贴近当下的热点,也会让用户感觉到小米的人文关怀,提升小米在用户心中的形象。

当我们谈论小米的时候,我们在谈论什么?

在今天小米已经成为一家现象级的公司了,铺天盖地都是关于小米的消息。或褒或贬,或看好或看衰,都能找出各自的论点,似乎也都言之有理。但当我们在谈论小米的时候,我们是否足够了解小米?这本《参与感:小米口碑营销内部手册》无疑是我们了解小米的第一手资料。一句话总结小米的成功的缘由,那就是天时地利人和。智能手机的普及,移动互联网的兴起,中国庞大的消费人群,作为世界工厂拥有的强大的产业链配套体系,以及至关重要的雷军本人在金山的经历,做天使投资时累积的经验和人脉,这些条件因缘际会,共同造就了小米。小米成功一个关键就是重视“用户”,贴近用户,让用户可参与,可体验,可分享,让用户创造内容,让用户成为企业的考评者。另一个关键是重视员工,当然这个前提就是雷军说的做企业成功的关键之一是要有花不完的钱,有钱自然任性,可以给员工足够好的薪酬和办公环境,但对人的重视和充分信任,可恐怕也是小米推崇海底捞的缘由了。小米的成功还离不开“创新”,这个是争议最大的。小米的产品,确实不同程度有抄袭存在。这里说的创新主要是模式上的。小米造就的互联网手机模式,直接导致智能手机的普及和国产手机品牌的再一次崛起。而这本书揭示的小米在人才制度,营销传播、客户服务等各方面的全面创新。这本书告诉我们的其实就是:成功并不简单,小米真的也是蛮拼的!

话说豆瓣对这本书的内容简介好贱啊,言过其实了

书里面提到产品设计、开发,包括作为重点的口碑营销,对于互联网从业者来说,都不是陌生的,至少很多像产品快速迭代、用户体验为中心、社会化媒体传播都听了太多,不光雷总,周总、马总们的态度也都差不多并已经各种表态了。和用户做朋友,强调沟通,让员工的丈母娘都成为小米的粉丝,这点印象深,热爱的前提是亲自体验从中获益,就像餐馆的老板和顾客都吃一样的饭菜,那这家店肯定是让人放心的,得到信任的。小米的成功是因为把听说的都变成做到并做到极致的,这些是值得学习敬佩的地方。但也有不认同的地方,比如,口碑营销,从100人扩大到几十几百万人的规模,具体到怎么做,由于强调通过社会化媒体传播,一定程度是强迫用户利用微博等转发分享,门槛还是挺高的,多一步操作都会增加用户负担,用户凭什么这样做?难道就是因为小米机器好(功能强大?可是还没有买到没用过啊),还是因为价格便宜(真的便宜吗),还是有其他激励用户的不可告人的原因在推动?还有,在包装设计上的“别有用心”,整个设计团队历时6个月,包装成本10块钱,说到底还是用户买单啊,“好看”对设计师等专业人群是敏感的,或对送礼什么的特殊作用有需求,对屌丝、女汉子来说,有多少人在乎,只有发烧友在乎,话说回来,发烧友是自发的还是养成的,所以发烧友的养成是重点,书里谈了太多避重就轻的东西了,只讲了一些隔靴搔痒的小故事。雷总在序言就给这本书定了调性,小米是好产品,这本书呢,是软文。

知易行难

透过本书可以看出,小米的成功在于把产品的思维贯彻执行到做每一件事情中。而产品思维的核心正是UCD的思想,从内部公司的kpi考核方式、产品的开发模式到对外的发布会、库房、活动,无不体现其出色的执行力。把这一思想发挥到 极致的一种方法便是让用户参与进来,即参与感。然而小米的成功无法复制,归根到底还是知易行难,盖因人和环境使然。

参与感,看看站在风口上的猪怎么飞起来的!

昨天,天津滨海新区发生了爆炸,首先先祝福那里的人们,一切安康。黎万强,从金山时期就开始跟随雷布斯,他身上很多的个人魅力和性格其实有一部分受到了雷布斯一定的影响。整本书从宏观战略上将小米成功的7字诀“专注、极致、口碑、快”用一些实际的案例和方案的制定的准则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其实理念大家都可以学,但学以致用又需要你对实际工作中的观察、实践以及反思到达一个新的高度。很多小米用过的方式,目前很多互联网公司都在学习,甚至更加极端,不过取得效果的却寥寥无几。首先,成功是需要机遇的!雷总和黎万强他们创业时已经具备了很强大的基础,无论是资金还是人脉,他们在找合伙人时不只是停留在随便拉几个人进来入伙就可以的层次,而是首先需要你个人能力很强,强的同时认同公司理念的人,首先你要把这只猪搭上翅膀,而这些牛人就是猪的翅膀!其次,成功的经验必然是建立在成功的事实的基础上,如果小米到今天依然默默无闻,那么参与感或7字诀,你可能永远也不会听说。和黎万强在书中说的一样:事是人做的,人是第一位,其次才是产品。只要你有了牛逼的人,这些帮助公司成长的方法都会有的,只不过可能中间会走一些其他的弯路而已。第三,找好入手点,也就是产品和市场的定位,小米公司在这点上可谓是花足了心思,其实说白话,小米就是屌丝产品,虽然他们一直不承认。而且在最近的转型上以及投资的其他公司硬件产品上也确实在逐步向中高端领域进军。其实高性价比或者说便宜是因地制宜的,因为国内的用户更容易接受这个价位的手机,同时配合饥饿营销这么新奇的引爆点,产品是风口,而营销就是风。这头站在风口上的猪就这么飞了起来!Ps.话说你可以学小米,但是不要抄小米,策略的制定还是要审时度势,三思而行~

一个手机品牌崛起的背后——评《参与感》

寒假稍纵即逝,计划好要看的书只堪看了两本:《参与感》和《乔布斯传》,一本营销手册一本传记,然而共同之处是两本都是关于传奇,发生在不同国度的两个传奇,前者看的比较快,不到一个星期就完结了,后者则在开学第一周赶了下工才得以完结。下面先就《参与感》絮叨一番,理顺一下思路。之所以看《参与感》,一本与专业和工作都毫无关系的商业书,是因为对小米的迅速崛起满怀好奇,在2012年之前完全没听说过,而今却成了几乎最具知名度和普及度的国产智能手机品牌,而包括我自己也与小米缘分非浅。2013年暑假回华师读研,我拿着大学时候一直用的老式手机,一款三星的功能机,在一年未见的同学各种高大上的智能机面前相形见绌,并且因为功能机不能连无线网的缘故,那时候我连Wifi是什么都不知道,天上地下,那个悲叹啊。于是让同学帮忙网购了一台智能机,就是小米2A,这算是人生中的第一个智能手机了,之后感觉进入了一个全新的世界,因为小米,“认识”了知乎,迷上了“多看”,“邂逅”了kindle,并且开始使用“懒人听书”“网易公开课““多米音乐”等富含干货的应用来消磨时间,就像小米所宣称的,“美好的事情正在发生”。它颠覆了我对手机功能的偏狭的认知,手机的另一端,连接的不单是亲戚同学朋友,还有一个足够绚丽缤纷的世界。之后我又买了小米的平板,耳机,充电宝等产品,算是被小米的产品生态圈成功网罗,成为米粉一枚了。看《参与感》,其中的营销理念和案例,于我是陌生的,门外汉也就看个热闹,然而这本书让我真切感受到了小米的脱颖而出并非只是单纯地逐着互联网经济的浪潮而被推上位。卓越的领导者,优秀的团队,良好的企业文化和营销理念,精致的产品,各种因素的交错综合,才成就了这个横空出世睥睨江湖的企业。“专注,极致,口碑,快”,这是小米对互联网思维的理解,如果它确实做到了,那么它的成功就是自然而然的了。做到专注,那么少而精的的产品就能产生,做到极致,那么超越其他同类产品的产品就能产生,做到口碑,那么就不用愁销路,做到快,那么在唯快不破的互联网江湖之中就能占有一席之地。很叹服于小米的这一理念,这不光是一个企业成功的秘诀,做人不也是如此吗?做到了这七字诀,那么你即便不是非凡之人,也必定不会平庸。“参与性消费”,这是小米对互联网时代消费结构的认识,这也直接导致了其注重“参与感”的营销策略。怎样让用户参与?“参与感三三法则”的诠释是——三个战略:做爆品,做粉丝,做自媒体。三个战术:开放参与节点,设计互动方式,扩散口碑事件。雷军说:“不要用战术上的勤奋掩盖了战略上的懒惰。”小米的战略和战术都是有清晰界定的。遵循着做爆品的战略,我们看到了小米五年内即从小米1做到了小米4,并且在14年推出了自己的平板,手机受人追捧,平板也是安卓平板中的佼佼者,此外,小米的耳机、小米电视、小米路由器都做的足够精致。而这一系列产品又并非杂而不当,相反,它们是相互关联的,有些功能可以交互使用,这相当于构建起了一个优质产品的生态系统,各种产品的销售也可以相互带动。遵循着做粉丝的战略,小米通过米粉节、米兔、米聊、小米之家,以及各种小米纪念品、找粉丝拍微电影等,赢得了大量的用户。而做自媒体的战略,更是凸显出小米的高明之处。《参与感》中对微博、QQ空间、微信、知乎、论坛等的传播特性做的分析让人耳目一新:微博中多意见领袖,喜欢发表观点;QQ空间中多青少年,喜欢点赞;微信用户越来越多,且相互间是强关系;知乎适合分享干货,论坛方便集结精华。微博、QQ空间、知乎、论坛等都是一对多,适合传播;微信是一对一,适合做客服。这样的认知使得小米在用自媒体做广告时候针对不同的平台制定了不同的策略。如在QQ空间中小米的公共主页经常分享“好”的内容和链接,方便点赞党点赞和怀着好奇心点开链接,而在微博中小米经常发布“有趣”的内容,方便吐槽党各抒己见。小米很少做电视广告,几乎都只在自媒体上运作,并且广告植入十分有水准,有时甚至除了小米的名称以外并无任何产品广告内容,然而仍然成功的打响了名气,并不比大量做广告的企业逊色。此外,在具体的战术操作上,MIUI系统的每周升级,被称之为“饥饿营销”的星期二开放购买日的抢购,双十一战绩传播,小米都做的有声有色,尤其是其没有专门零售店而是在官网上开放购买的销售模式,堪称互联网营销的一个创新之举(当然,本人多次抢购均告失败,表示不服╮(╯▽╰)╭)。此外说个细节,书中对小米的logo的介绍和其网站域名的介绍让我很是惊奇。我的小米2A用了有一年半了,现在都已停产,而对着其上面的“mI”的logo我从来不知道可以视作“mobile internet”(移动互联网)的首字母摘取,以及把这个logo反过来就是一个中文的“心”字少了一点,意为让用户省心一点。不管是否牵强附会,这样的解读倒也有趣。至于网站域名,小米的官网本来是“xiaomi.com”,买下这个域名花了几十万,而后来改成了“mi.com”,少了四个字母,然后花了360万,还是美元!为了更适合国际推广,小米也真是舍得下血本。总之我想这本书加深了我对小米的认识,作为一个初级米粉,看了之后再用手机、平板时候有了不一样的感觉,“为发烧而生”“相信美好的事情即将发生”,“专注、极致、口碑、快”,小米的理念和追求让它们看起来似乎有了生命力。虽然小米与苹果这样的开创性品牌相比还有很大的距离(看了《乔布斯传》之后这种感觉尤其强烈),但是还是很感谢它对我生活的改变,也很希望它越来越好吧,毕竟,买苹果是需要很大的勇气的。就这~

猪都会飞,只欠东风

刚刚看完前阵子挺火的《参与感》,小米作为一个现象级的公司,确实也应该总结一下了。印象比较深的有三个地方。1,成功三要素第一个地方,雷军说,一个成功的企业需要三点,一是广阔的市场,二是最优秀的人,三是花不完的钱。做到这三点的时候,猪都会飞,因此也可以说小米的成功是必然的,而在成功是必然的时候写这么一本书,参考意义并不会有大家想象中的那么大,只是在思路上给了我们一个引导。2,参与感过去是功能式销售,后来是品牌,再后来是体验,现在是参与感。当用户成为自己人,即使有些地方不到位,用户不但不会介意,甚至还会替你说话。一个朋友的话与此有类似的地方,他曾经开一家旅社,我给他说了很多细节上的意见,他说了一句话:“其实,你只要在客人进来的时候,多和他聊几句,让他和旅社有感情交流,即使很多细节不到位,他也会很开心。”这位朋友是一个善于抓重点的人,做事情只要重点抓住了,其余的大差不差都可以,这又是另外一个道理了,用80%的精力去做20%的事情。3,爆款+粉丝+新媒体道理也不难理解,现在中国风头最旺的莫过于,淘宝、微博微信,而淘宝的核心在于爆款,微博微信则极大地冲击了传统媒体及广告业。将爆款与新媒体结合,再与用户建立密切的反馈,自己的档次又不低,结果就是轰动性的粉丝效应。4,最后,补充一点。看得出,作者黎万强是个博学的人,他在书中提及了《三体》《失控》《长尾理论》乔布斯的用人观……失控中也提到,新时代,颠覆一个行业的往往是外来者,专业人士与业余人士之间的鸿沟将逐渐消失,颠覆主流文化的往往是亚文化。于是,当我们对爆满、二次元嗤之以鼻的时候,也是时候开始用更好奇的眼光去打量这个全新的世界和自己了。

参与这个世界 带着热情

看完这本书,会被小米吸引,我想这是他们营销的一部分,但是他们真的很用心。这是一本饱含热情的书。热情总是被时光消磨,然而恒久的热情是保持灵魂鲜活的必须,所以多难得。从产品品牌到服务设计,本书都有谈到,如果是做营销的人,应该会从中得到不少启发吧。里面多次提到“台风口上,猪也能飞。”、“参与感”还有“把用户当作朋友”,每个品牌都有自己独特的信念,才能在这个“百花齐放、群雄争霸”的年代生存发展。一度很喜欢营销方面的书,觉得里面不仅仅是在说商业,背后往往反应的是做人的信念。比起纯文的书籍,反而是带着“商业、科学、设计、'恶'趣味知识”的书籍读起来感觉更好,这些书似乎和'文'的东西毫不相关,却意外地带着安定感,让人感到某些方面是在直抒胸臆,为什么?我想,这些也是在'借势',这些书是在参与这个世界,而不是在纯粹地表达感受,所以然人觉得舒服。我最喜欢“阿黎笔记”部分,感觉是,“工作日志+随笔+日记”的感觉,“你的未来有什么期望?我说 保持热爱。她继续问,能具体点吗?我说,安静下来的时候把曾拍过的照片画出来。我内心始终相信:能穿越时间的不是商业,是哲学、文学或者艺术。”他们把一个商业化的手机,当作可以注入热情的艺术品来做,人们的生活在一个选择越来越多的时代,取胜和被选择的关键常常就是美和乐趣。其实不止是商品,以专注,沉静,包含热情的“匠人之心”去生活和做事,参与这个世界,却又保持独一无二的灵魂,才能安然饱满地活着。最后还想提到的,是其中一个小故事,一位老人,想要给孙子买手机,却不会,网银,客服就用自己的钱帮老人买了,书籍的重点,偏向了,员工的优质,和对公司文化的褒奖,然而我读到的时候,禁不住想像了下故事的全貌和场景,谁家的小孙儿,那么幸福,真是个温暖而让人感动的故事,而他们确实也做得很好,那样的组织,吸纳了那样的员工,让这一切发生。放权是要承担风险的,那个度,就是人心。

知易行难,坚持,方得始终

看了电子书,五六十页,简单说下感受。首先,小米的成功很难复制,要不然也不会只有小米能做的如此风生水起了。自然,也不仅仅是有无雷司令的区别。你能说周宏伟不懂做产品,马化腾不懂用户体验,锤子不懂造势。只不过小米走的更早,想的更好,从容,有资源,有人脉,不趋于眼前利益,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真正的事业),最终成就了一批十年磨一剑创业人的成功。其次是小米懂得中西结合,重视人才,敢于放权,即要外来兵,也不忘本土兵。人心,是创业过程中,不经意被忽略的重要点。雷军,这方面,还是有一套手法的。参与感,记录了小米成立到时下风光无限的点滴。有一些我们耳熟能详的段子,故事,手法。道理,都很简单,在其他领域都已经早使用过,或则是变个法子,只不过,能坚持下去的,亲力亲为的确实太小了。风投口,能把猪吹起来,但是,没有沉淀,猪会被吹的左右摇摆,最后升天都是小儿科。

战略融进骨子里,再配合落地和坚定执行力,这才是成功的秘诀。

就以本书的内容来看,小米确实把“参与感”融到了骨子里,里面有一篇文章“不能输在起跑线上”也可以大概看出一些原因,小米起步的时候虽然没有形成“参与感”这种战略,战术,但是确定了做什么产品,解决的需求痛点,小到域名,大到“信仰”,也是后面形成这种深入骨子里面的战略的催化剂。产品篇:产品是1,营销什么都是后面的0,以小米的话来说,小米一开始就确定了“硬件产品后面是成本定价的确实”,就学习360软件免费的,服务收费,圈用户。(小米硬件基本白菜价,miui是核心,MIUI6已经融入了很多O2O的内容,产品已就位,用户已就位,就等银子了。不得不佩服小米的眼光),小米的高性价比,MIUI每周5迭代,好产品,吸引的用户不可小觑。产品不能求大而全,追求大而全,往往会落入平庸吧。每款相机,每款镜头都有其优势和劣势,但是正因为其独特的优势,发烧友对其如此如醉,也就忽视了其缺点。互联网思维“小而美”,也可以套用下,雕爷的的“蓝海战略”,其实也就是一个加减的过程,战线太长,反而思路一条,为何不专心精品功能卖点,做爆款呢?产品的卖点可以提炼一个一级卖点,几个二级卖点。产品的描述一定要直白,讲大白话,什么”灵动,鸿篇巨制“,用户听了可能就没感觉,因为对朋友会这样讲么? 不过小米的一级卖点提炼的过程。。。呵呵。。。服务篇:其实小米的服务篇感觉有点小广告味,不过也不得不佩服小米的服务模式。与用户做朋友,用户在哪,服务做到哪,小米之家事真正的”家“,人毕竟是环境的孩子,什么样的环境催化出什么样的人。”扔色子“确实是一个好的细节。服务也是这么好玩。设计篇:设计篇,是一些老生长谈的一些原则,不过如果真正做到了,他的力量是多么的不可多得,情感化的设计,留白的设计,有悬念的设计,用户懂得设计,值得实践检验的设计。新媒体篇:对于新媒体这篇,结合产品核心,一如既往关怀粉丝的态度,再加上对每个平台的理解,技术是底子。充分借势,造势,日积月累,坐等功成名就。其他:用户去激励团队;产品活动化,活动产品化功能-品牌-体验-参与战略融进骨子里,再配合落地和坚定执行力,这才是成功的秘诀。

会飞的猪

猪能飞起来,背后有台风。什么是台风?一是大势,二是参与感。用了两个下午的空闲时间读完本书,感觉就是一部介绍小米发展史的书。整本书看起来有点厚,但文字、图片排版很好,读起来不费劲。不满足的地方是,新媒体篇讲小米的新媒体营销讲得太简单了些。

时代变了,用户可以参与到产品开发的非常早期的阶段。有点像公关文案

反复强调的是时代变了,互联网时代,用户可以参与到产品开发的非常早期的阶段。强调小米从发烧友起步,让核心用户满意后去带动更多的用户。强调用户体验非常重要。感觉不像是黎万强认真总结经验后写出来的,更像是公关部的文案。不过涉及到小米这家比较优秀的公司的一些营销方面的具体细节,还是值得看一看。

用心做事

看完《参与感》合上书,脑子里面有很多的概念在不断的碰撞,体验经济,参与经济,铁三角,专注极致口碑快。看完这些我觉得小米作为一个“手机厂商”被其他厂家不断的模仿,其实这个只能学得形似,小米是传统手机厂商学习不了的,因为小米根本就不是手机厂商,他是互联网公司。组织架构到企业文化的根基都是不一样的,结合线上和书本上作者的介绍我们可以看出小米不仅仅有战略上面的规划还有战术层面的执行力。其实书上面讲的用户为中心所有的企业都在讲,其实所有的企业最根本的都是以用户为中心,因为不论大小,每个企业都有服务的对象,服务的对象不论大小都属于用户的层面。其实雷军提出的互联网七字诀其实专注极致口碑快其实不仅仅是互联网生存的诀窍,更是我们生活在互联网社会中的人们做事情的准则。不仅仅是一个企业或者一个产品可以按照上面的准则去做事情,我们同样可以用那样的准则让自己的工作在平时的工作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把自己的每一件事情做到极致,把自己的工作上面的事情专注极致的去做,还会有什么不成功呢?不论小米后面的发展是怎样的至少到目前为止他们是在用心做事,用心做事情其实并没有那么难,把每一件事情想清楚,做到极致就是在用心做自己的事情和自己的事业。作者对于微博微信,空间等的社交媒体在企业级的应用上面也做了简单的阐述,其实我们在自己平时的生活中玩这些AP的时候就可以自己总结,玩转经常使用的社交软件,这样可以大大提高自己的认知能力。

破坏性创新的法则

和菜头在微信上发文章问「什么是好的产品经理」时,用莱特兄弟制造飞机的照片作为了解答。伟大的产品经理,一定是说:「恩,让我们来做一个东西,它可以帮助用户解决一个XX问题。」而普通的产品经理则会说:「哈!这东西太烂了,我找出一百个优化点!想出了一百个新功能!提升了一千项用户体验!」归根结底,产品经理就是要创造一项全新的产品,他能够解决某个实际的问题,无论是在互联网行业还是传统领域。同时,产品经理就应该是这个问题的困扰者,能够抓住用户的心理。说了这么多,无非是想引出「参与感」这本书。在我看来,雷军和黎万强(还有其他创始人)就是创造了小米这么一个全新的产品,改变了国产手机当时的困境。小米通过用户参与,通过粉丝经济,口碑,创造国内当下最火的产品,按照雷军在序中所提:台风口上,猪也能飞——凡事要「顺势而为」,如果把创业人比作幸运的「猪」,那么行业大势是「台风」,用户的参与也是「台风」。本书的作者黎万强(简称阿黎),原来是负责MIUI的研发,因为找不到合适的营销人才,阿黎无奈披挂上阵,然后就是一次又一次的小米用户奇迹。社会化微博营销「我的手机控」活动,超过1700万用户讨论;红米手机QQ空间首发,小米手机在QQ空间的粉丝数超过1000万人数;小米14年春晚的广告「我们的时代」,全场只讲性格与情怀,没有任何品牌和产品,直到最后一秒才出现小米公司标志,广告在春晚前播出就超过了400万次(当然也有失败的,那个嘿嘿。。。);还有小米的发布会,砸金蛋,点赞等每一次活动,都有无数的用户参与。不得不说,小米的这种营销真是做神了。阿黎通过本书总结了「参与感三三法则」的营销方法,即三个战略:做爆品,做粉丝,做自媒体;三个战术:开放参与节点,设计互动方式,扩散口碑事件。我就按照我的思路来理解吧,尽量简化一点:1. 做爆品:产品战略,只做一个产品;史玉柱在广告推广上也运用了这一方案,十年只打一句广告语。至少我现在都还记得小米手机的各种型号,这一点主要针对传统行业。2. 做粉丝:用户战略,粉丝文化;首先公司内部员工成为粉丝,然后传播到用户。3. 做自媒体:内容战略,让信息传播扁平化;互联网的去中心化已经消灭了权威,消灭了信息不对称,每个用户都可以成为「产品代言人」。4. 开放参与节点:把做产品的各个过程开放,让企业和用户互动。小米的论坛,有用户可以直接提出产品需求,如果通过工程师就需要直接去改进。5. 设计互动方式:根据开放的节点,持续的和用户互动,各种活动也都让用户参与进来。6. 扩散口碑事件:靠口碑传播,引发蝴蝶效应。参与感的力量相当强大。信息时代的产品,是以用户为导向,产品经理可以思考出产品的方向,特点,但他无法代表所有的用户群体。而如果你的所有用户都来跟你吐槽呢?还是主动行为,所谓的大数据,其实还是在被动的收集和猜测用户的需求点,因此我个人认为粉丝文化,用户参与感来创造和完善产品,相当的靠谱。----------------------补充下,对于小米的各种成功营销活动,评价往往十分容易,正如上述的拙评。总结则相对复杂,是对全局的思考,阿黎给了我们答案。困难的是如何利用法则,创造属于自己的全新的营销活动,甚至是全新的产品。有了「风」还不够,还得去创造一对「机翼」。

社群所引爆的商业模式反转

今天做创业的人,学BAT会输的可能性极大,而学360和小米则很多可能会成功。我自己总感觉,在当今中国互联界,周鸿YI和雷军有着特殊的存在意义。他们都是从用户和产品起家把产品做到极致进行颠覆式创新,从用户那里找到商业的需求、灵感和反馈,做社群来逐渐引爆市场,把营销做成服务,代表了互联网时代一种新的商业范式。更拔高一点说,是一种商业社会更文明的表现。

参与感读书笔记

这本书是小米营销联合创始人黎万强写的营销手册。我收到这本书的过程,也算是体现《参与感》营销思路的一个小案例了。在图书上线之前,读客的图书编辑们通过豆瓣、微信等渠道,找到了一些互联网、营销、阅读领域的KOL,说明小米的联合创始人黎万强近期会出一本关于营销的书,征得大家同意后,会向大家寄出样书并邀约书评。用《参与感》一书中的“参与感三三法则”来看,就是要有开放给大家参与的节点。从写书的过程来看,选题,写作,传播这三个主要的环节来看,试读相当于在正式发行前向相关圈内的KOL成员,开放一个提前参与《参与感》一书在社交媒体上传播的机会,KOL意见领袖之所以是意见领袖,也正是因为他们对于业内动态的了解,以及对于行业规律的洞察。圈内朋友愿意参与的原因也很简单:第一、话题是大家感兴趣的。第二、作者有影响力,作品应该不会差第三、提前拿到样书,其实和电影发布会、时装周的定向邀请或类似,都是向参与者提供一种向周边炫耀身份的机会,所以大家也乐此不疲。----读书笔记部分参与感三三法则:参与感的构建,就是把企业做产品,做服务,做品牌,做销售的过程开放,让用户参与进来,做出一个可触碰可拥有,与用户共同成长的品牌。三个战略:做爆品,做粉丝,做自媒体三个战术:开放参与节点,设计互动方式,扩散口碑事件。做爆品,目标就是瞄准细分领域中的第一,聚焦资源。设计互动方式时,注意有用、情感和互动,全体员工和消费者参与到品牌传播中来。参与感构建,要降低用户的参与成本,并把互动体验产品化。小米的粉丝活动“爆米花”,不做产品体验和路演,用户和品牌一起玩,做用户展示自己和认识新朋友的舞台。---小米的品牌路径,先做好产品培养忠诚度,通过口碑传播不断强化这一过程,积累到一定程度,再做知名度。消费领域发生的跃迁:产品的功能属性转向产品的社会属性,不光是购买后可以怎么用,而是购买后会参与到怎样的创新体验中去。--IT领域,1名优秀的人才能顶100名乃至于1000名平庸的人。招聘团队,第一看专业能力,第二看心态,要有创业心态,对于所做的事情要有热爱。做好产品,用户就会回报爱,用用户的爱来激励团队。面试设计师:看着装,看玩什么,看读什么,看作品的PK。---**如何梳理卖点对于做口碑营销的产品,只需要考虑一种场景,你会如何向亲朋好友推荐这类产品。例:你不可能和朋友说“小米手机卓尔不凡”,你更可能说“小米手机就是快”。一级卖点只有1个,多了记不住。二级卖点是辅助2-3个,卖点是顾客付钱的主要理由,而噱头不是。体验设计三个阶段:为谁设计,好用,好看好的设计,大多寄情于物,把了无生气的工业产品变为对自然生活充满关怀的符号,让物品给人以慰籍。

我不是米粉

自始就不是米粉,也从不主动关注小米,还有那么段时间很瞧不起米粉。。原因是抢购的画面很容易联想到演唱会追明星的脑残粉。。看过黎总这本《参与感》使我对小米的印象有很大的转折,之前我会过多的认为小米的成功是因为粉丝的脑残,牛皮吹得好粉丝好忽悠,cosplay苹果等等。通过读这本书,开始关注小米的举动,我知道了 ,小米的成功不是偶然,他用心了,也许其他传统厂家也同样用心,关注品质,关注售后,但没有用心与客户沟通,没用心考虑用户的想法,没用心和用户交朋友。。。没真正的以用户为中心。。。看《参与感》前,正在读一本关于分析”粉丝“的书,翻开参与感读了几页,相比较前本语言罗嗦,不停阐述概念,本来描述的简单东西反而要凑上N多页的字。。最讨厌这种凑字数的书了。。也许因为有了对比的感觉加上这本《参与感》纸厚字少还有插图,便觉得黎总语言简练,观点明朗加之用小米案例说明,要简单易懂的多。。看了前面书评,有朋友说,黎讲了招式却没讲心法,招式套到自己企业并不见得会有效果,我很赞同。。。

我理解下的小米模式

上周五在一个朋友的力荐下,我在网上买了小米营销手册《参与感》,快递很快,昨天就送到了,粗略读了一下后,对书的内容不敢苟同。特向献上一说。首先,我只看了第一章的章节,对于“小米的营销就是口碑营销”这句话有些歧议,不喜勿喷。为什么我有歧议,如黎万强所说。小米准备做手机的时候MI UI 已经有100万用户,但当时对于很多人来说,守着一亩三分地的小米,维系到的用户量级并不多。而小米真正进入大众眼球的还是因为小米手机。回忆2011年,小米手机初次进入大众眼球之时,一部具备苹果配置国产机价格的手机,一款高性价比的手机迅速占领各个论坛首页,在微博上喜闻乐见(那时微信还很少),继而小米更发明了一个词,或者说一个概念更为合适——发烧友。一款为发烧友提供的手机。一款发烧友做出来的手机。还好,发烧友一下子又在微博上被刷爆了屏。  好,做完话题营销后,小米手机的关注度有了,小米网的流量自然提高了。一般的手机首发喜欢针对线上的,但小米不愧是小米,可以说小米单方面抛弃了他们(不要问我为什么单方面,要是你们产品有这么高关注度,你想进驻阿里或京东,那不把他们乐得),选择了自己单干。单干可以,小米官网做为电商网站,在商品单一的情况下应该如何给自己创造粘度呢。这时候小米的抢购模式上来了,可完美地弥补了商品单一这一个致命伤。销售环节的订单查询,快递查询,退换货,支付;论坛环节miui,小米手机 讨论区等等,小米官网流量也上来了。自此小米布局的生态链亦将于官网中展开,一个自营的自媒体平台,一个B2C商城,一个操作系统,无数的硬件设备。以前的我常觉得,小米是硬件公司,但后来常听别人说,小米是互联网公司,至此我也慢慢明白了。前两天看到科客网一篇文章《我要怎么说服大家,小米是来统治地球的》深有感触,又有朋友极力推荐此书,故畅叙其想。后面有新的见解将继续与各位分享~~

化腐朽为神奇,把不简单变得简单

好多好多的人在谈营销,各种各样的课在说营销,这个词似乎成为了热门。热门就是有用的东西吗?我表示怀疑。本人不是小米手机用户,也不是苹果手机用户。营销是增大顾客购买可能性的手段,而不是顾客必然会买的万金油。真正的订单,是下给产品的。而我认为,小米的一些活动,和卖东西的方式,也是一种产品,能给自己品牌和手机产品增值的产品。当顾客产生需求,且顾客心理估价大于产品售价的时候,顾客就会下单。1.小米的10w台限购,是出于物以稀为贵的道理,增加了买到顾客对产品的评价溢价,也增加了买不到的顾客更强烈的欲望。当然,也使得一些想用此款手机的人不得不买了别的品牌,造成了内心的不满。2.小米的论坛和MIUI的更新,这就关系到两点,第一,用户的参与;第二,快递迭代的互联网思维。客户可以发表自己的建议,让系统做的更好,增加了客户的满足感;系统的快速升级解决bug,提高用户满意度。这就是双重的加分。3.小米线下活动,让小米粉丝成为明星。每个人都是明星,读者就觉得很加分。而且中国这样混乱的社交环境下,这种有组织活动,显得太棒了。4.小米之家,简介的布置,专业的员工,和谐的气氛。这是一条完整的销售,提升,售后的链。如何管理员工?让员工直接面对顾客的要求,并以满足客户为目标,员工自然工作高效,创意不断。这也是小米的参与感。

“用户参与”模式成功之后的回望——评黎万强《参与感》

29、“用户参与”模式成功之后的回望——评黎万强《参与感》文/北风来袭《参与感——小米口碑营销内部手册》是一本小米公司联合创始人黎万强写的关于小米创业的故事。全书共分为参与感篇、产品篇、品牌篇、新媒体篇、服务篇、设计篇等几部分,披露了一些小米诞生、成长、发展、壮大过程中的一些花絮和内幕,一些不为外界所知的细节从此可以知晓一些。小米创始人雷军说过“台风口上,猪也能飞”。本书的封面主体就是一个长着翅膀的“飞行猪”。这无疑说出了一个比较宏大但不为人关注的道理:只有趋势投资,才能顺势而为,才能站在时代的风口浪尖上,有所作为。如果逆势而动,既使小有所获,获得的与承担的巨大风险是不成比例的。小米自2010年成立至今已有六年,发展速度惊人,尤其是小米手机已成国产手机的翘楚。但作者本人却没有使用过一部小米手机,原因是对于小米模仿苹果的“饥饿营销”很不感冒,也不是非得换成小米手机。因此,对于小米手机及其MIUI的优劣无从评价。“本人一直用的是另一个国产系列的手机,为避免广告之嫌疑,不说名字了。”但小米终究是个现象级的事件,至少从目前来看,小米是非常成功的。成功了自然要把成功的道路展示一下,不然终究有锦衣夜行的遗憾。这也无可厚非,成千上万的米粉都在那里翘首以待呢。说实话,本书的文采并不是十分的出众,连本书的间架结构都不是那么有序,连作者本人都承认是一种“碎片化”写作,因为作者是名设计师,不是名专业的作家。他只是把自己的观点说出来,有看点就可以了。这种自己人讲述成功企业的管理之道的书也看过一些,总之觉得是另一种官方的主旋律书,看着是创业的艰辛,一步步都很成功和幸运,败走麦城的事从来没有说过。成功企业自有其独到之处,尤其在成功之后回望之时,总是可以总结出一些管理的特点来。当然,这些管理的特点或经验或作法,有的也比较普通,并没有什么大于过山的独到之处,如果是别的没有成功的创业者说出来,可能不值一提,但如果从成功企业的口中说出来,那就几乎成了管理圣经。说了这么多,可能更多是羡慕嫉妒恨。虽然黎总的书讲了很多东西,信息量也很大,我觉得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或者说小米模式归结到一点,在于成功地和用户交互,让用户在企业的成长过程中参与进来,这种获得的参与感可以使用户对于产品的忠诚度大大增加。你看,这种用户至上的理念是不是别的企业都或多或少地提过啊,为什么成了小米的成功之道呢?或者下一部手机该入手一部小米体会体会了。作者: 黎万强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副标题: 小米口碑营销内部手册出版年: 2014-8页数: 292定价: 56.00元装帧: 平装ISBN: 9787508645131@口袋书香本文首发于新浪博客,同发豆瓣读书和读书宝库!

唯有热爱,才能成就

怀揣着激情和感动看完这本书。这和以前看万科销售团队长阳笔记的感受是一样的。但不同的是,万科销售团队的背后,是业绩和成就,而小米团队的背后,是用户和热爱。我理解的小米口碑营销,一是要是过硬的直击痛点的产品,去繁就简,去伪存真,用真本事说话; 二是要以用户为中心,在企业的生产、管理的每一个环节都形成与用户的良性互动,从用户上汲取力量;三是扁平化的组织,最优秀的员工,让员工成为粉丝,给员工信任,让员工分享利益。一切之中最根本的是驱动,这个驱动源于热爱,而不只是利益。

了解小米的一本好书

小米已经成为销量第一的国产手机,大家都想知道小米到底做了什么?虽然网上可以找到不少资料,但这本黎万强的总结能帮助我们更系统地了解小米是如何打造这样一个品牌的。1、可读性很好此书分为6个篇章:参与感篇、产品篇、品牌篇、新媒体篇、服务篇、设计篇。参与感统领其他各个篇章,每一个篇章都有小米的实际案例作为辅助,让大家非常有画面感和想象空间,虽然细节不是很充分,但是足够让大家了解其方向。我基本上是每天睡前看一个章节,然后记录下简短的读书心得,后来没忍住,后面几个章节一口气给看完了,说明此书的可读性非常不错,因为所有的章节都有小米的具体事例分享,而这些分享的案例又非常贴近我们这些普通读者的生活。比如新媒体篇就讲了如何利用QQ空间、微博、微信等媒介来推广产品;服务篇就介绍线上线下的各种服务如何运行,设计篇更加直接地贴出自己的设计。让我印象挺深刻的一个就是小米电视的推广:如何避免和商场里面其他品牌的电视竞争,因为混在其中一点都不显眼,小米选择的方式独辟蹊径,只做了样板房间,不但是卖电视,而是帮你进行室内设计。2、营销性不错这本书的小标题是“小米口碑营销内部手册”,但对于购买此书的人来说,却是一次非常好的外部营销,让读者通过此书来了解小米,而且让你看到它们想让你看到的部分。我没有用过小米手机,也没有使用过小米的其他周边产品,但是看完这本书之后,我潜意识觉得小米的东西应该不错,它们这种做事的态度应该不会做出太烂的东西。虽然我未来也没打算购买小米手机,但是却很有可能购买其周边产品,这就在一定程度上被这本书给影响了。3、实用性参考我们能不能从此书中学到一些东西呢?当然还是可以的,虽然有的地方我们学不来,但有些地方却不妨一试。参与感三三法则:做爆品、做粉丝、做自媒体;开放参与节点、设计互动方式、扩散口碑事件。手机是一个特殊的产品,它可以搭载非常多的其他东西,包括操作系统、无穷无尽的app等,所以,虽然是单款产品,但是却可以幻化出多样性。而如果你是一个制造公司,面对多样化的需求,你不可能只做一款产品,因为订单量不够。作为生产企业,比如富士康的一线工人,如何让他们变成富士康的粉丝?又如何让他们参与到公司的产品中来呢?开放参与节点、设计互动方式、扩散口碑事件,这些似乎和游戏化思维有点像,让大家资源参与到你的活动中来,积极互动。虽然有些公司的产品无法让让大家成为粉丝,也很难让他们有参与感,但公司内部的一些项目和活动却可以借鉴游戏化的参与感方式。大家参与要能获益互动方式要简单、有趣、真实要提供互动工具、并且让大家可以炫耀和分享。总之,这本书还是值得一看的!

透视互联网思维

用几天的时间陆陆续续的看完了这本由黎叔写完的小米口碑营销内部手册,看完了之后脑袋空空的,只来来回回飘荡着几个字“真牛逼,真牛逼”。为了消除这种脑袋空空的感觉,我又做了个简易的思维导图,看了几篇有深度的书评之后,简单的梳理了一下脑中的思路,写写我从这本书中学到了些什么。那到这本书的第一刻起,就看到了这本书封面上大大的三个字------参与感,心想本书一定是围绕着这三个字来展开的,等梳理过这本书的架构之后,看到黎叔从团队成型伊始,产品开发的战略和思路,品牌的建设和维护,新媒体的定位和利用,服务中品牌价值的渗透和相关功能的定性,以及产品设计开发中的整体价值观的建设和主观能动性的推动和控制,其背后都印着参与感这个烙印。估计这本书的封面设计也有黎叔的参与,参与感这三个明晃晃的黑体字简直“不忍直视”。“参与感”,很简单的三个字,但是对于一个新兴的互联网企业,什么是参与,为什么要参与,跟谁参与,哪些方面参与,参与的程度与把控都是这个企业需要直视的问题。正如小米,我为什么需要参与,跟谁参与,这涉及到整个企业的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和建设,也是初创团队统一口径的底线。让团队参与进来,让用户参与进来,让舆论参与进来,是这个创业团队在统一价值观时达成的共识,也是后来小米走大众路线,“红色星期二”和“橙色星期五”的主要推动力。看这本书的时候就在想,小米创业前期战略思路成型之后,后来的很多决策都是用户推动出来的。估计看过这本书的童鞋都被服务篇中那个给不会用支付宝大爷而自掏腰包买手机的客服打动了吧,感谢分众传媒的江南春在其评论中对这个举动进行了深层次的剖析,他认为这个举动背后的实质有三个部分,这就是这个整个小米服务体系最核心的体制。最为一个小米的客服,他的KPI核心就是当你碰到困难的时候,当你打电话的客户是朋友的时候,你会怎么做,这是一个核心标准,也是第一个判断,是要贯彻的。有时候这也是一个口号,但是最终客服毫不犹豫用自己的支付宝付上了;另外的第二个判断就是在互联网时代,并不是所有的决策都可以蹭蹭上报的,他的这个举动的思维判断核心是在最底层决定的;其次第三个判断就是这个客服说了这样一句话“如果这个老人是个骗子,这个老板不会让他付钱的”。在看完这个故事之后我起初是很感动,可是后来就惊叹于小米文化的巨大杀伤力,这个客服价值准则的清晰度以及这个自然而然付钱的举动,说明整个企业的文化都已经渗透到一线,渗透到了底层。这样的公司不是靠打口号赚吆喝,而是把自己代位在客户的角度上去理解客户,服务客户。结合《互联网+:小米案例版》和《参与感》这本书的一些理论和观点,自己总结了一些关于在如今互联网时代进行初创企业的一些信息,愿看到这篇书评的童鞋们能提出批评,并共同探讨:1、互联网时代,信息瞬息万变,怎样在这个时代中抓住自己的脉搏,需要对这个时代的背景有个宏观的了解并从中慢慢发掘出自己喜欢的点并予以放大和深入;2、雷布斯说过:不要用战术上的勤奋掩盖战略上的懒惰。初创前期就要构思好未来的企业发展愿景,这样企业发展过程中很多难以解决的问题只要符合总体愿景就可以去尝试,不然战术在勤奋,战略不清晰,定位不准确,只会让自己迷失了方向,更不用说使用你的产品的客户了。这也是维护品牌忠诚度的一个重要的点;3、要用牛逼的人,多用专材少用全材,不要想着用培养大学生的思路去培养自己的员工,这样是在浪费企业的资金和精力,把更多的钱花在更少的地方上;4、让用户参与进来,前期要培养客户对品牌的忠诚度,再做知名度和美誉度。黎叔的参与感三三法则很好的讲述了一个互联网品牌该怎么让客户和媒体参与进来,首先是三个战略:做爆品,做粉丝,做自媒体;其次是三个战术:开放参与节点,设计互动方式,扩散口碑事件。从产品,从设计,从服务全方位的让用户参与进来;5、良好的服务也是其中最重要的一截,在小米公司里,不只有客服在做服务,整个公司上下都在做服务,直面客户的质询和要求,所以才有了MIUI的每周五更新,才有前面客服掏钱给用户垫付钱款的故事。同时,企业的文化和精神是否贯穿整个公司,在服务这一块也能完整的表现出来。此书看过一遍,只能理解到这个深度了,很羡慕江南春先生的眼光独到和理解深刻,让我自己考虑前面的客服案例是理解不到这么深刻的。很希望能和大家一起讨论有关互联网时代的一些问题和想法,睡觉去喽!

没有什么新奇

我是整体来说用了两个小时便快速读完此书, 因为是当当免费10天的电子书,还有其它要看, 什么看得快?因为只是好奇看看内部人是怎么写的,里面介绍的好多内容其实大家都已经知道了,只是没有他写出来这么系统,不过还是那句,不能复制,只不过给其它行业的人事一个参考罢了,特是那些守旧的生意渠道模式!如果你是经常接触互联网的人,可能一小时就看完 ,56元的书真的很贵,我觉得只是值20-35元,不过我觉得这本书,应该会出英文版本,外国人看会比较精彩,他们不太了解中国的营销模式!

没时间看又得写读后感的可以拿这个糊弄领导

参与感篇1.信息从不对称转变为对称2.信息传播速度暴增,影响范围空前扩大3.去中心化,意见领袖七字诀:专注、口碑、极致、快三三法则:“做爆品”的产品战略,——战术:开放参与节点“做粉丝”的用户战略,——战术:设计互动方式“做自媒体”的内容战略;——战术:扩散口碑事件口碑铁三角:发动机:产品加速器:自媒体关系链:用户消费者的决策心理转变:功能式消费(能打电话、发短信,待机时间长)->品牌式消费(诺基亚“科技以人为本”)->体验式消费(各种体验店)->参与式消费(小米)产品篇活动产品化 产品活动化100开发团队、1000荣誉开发组、10万论坛活跃用户、6000万所有用户渐进式命题:为谁设计、好用、好看品牌篇定位:品类逻辑 开创新品类先做忠诚度再做知名度:美誉度-忠诚度-知名度名字 标志 域名 三位一体好的公司名字:1.中文名要易记易传播2.配套的顶级域名可注册3.商标可注册4.便于国际化推广5.生活中早已熟悉 本身带有色彩感和富于情绪将技术语言翻译成人话 将卖点转化为设计语言海报级PPT抢首发 上头条 做第一传播技巧:娱乐的方式 使用巧劲 直观可感知(这个词多次提到) 盒子兄弟例子自媒体内容:有用——不讲废话情感——讲人话互动——引导用户分享扩散,引导一起玩新媒体篇门户时代:内容完全由编辑采编博客时代:用户采编、编辑推荐微博、微信时代:编辑以无法对其控制社会化媒体是主战场社会化媒体营销人的第一要求:不是做营销策划,而是做产品经理。四个核心渠道:论坛:沉淀用户、发烧友。金字塔形用户关系。直播发布会。微博:一对多,适合做事件传播;弱关系。酷玩帮(新奇内容)上午发,随手拍中午发,鸡汤晚上发。案例:我是手机控(实际是论坛活动分享到微博;从小众的发烧友产品走向大众产品)、150克青春、来自星星的你(借势)微信:一对一,适合做客服;强关系。语音功能(吼一吼)QQ空间:一对多,适合做事件传播。年轻在25岁以下,喜欢拍照上传,70%用手机拍照,喜欢点赞。红米首发。不同的平台不同的玩法。服务篇标准之上的非标准化服务说人话、灵活、跟用户做朋友点滴系统设计篇文案策划和画面表达要求:让用户一听就明白;能打动用户。卖点和噱头:卖点是用户愿意为之掏钱的;噱头是有意思但用户不会为之掏钱的。情感化设计:1.从产品本身就开始考虑2.善用经典生活场景和节日文化有留白,有想象空间。设计的3W+1H:在哪里,对谁说,说什么,如何说一图胜千言:1.简单直接(信息传达);2.可感知的情怀(调性、风格);3.适合移动设备。阿黎笔记亚文化是产品经理的必修课无印良品口碑启示(单反发烧友)

互联网营销推广讲的很实在,很多案例,但条理性差了些。

4,推荐看。内容的条理性不强,但是很实际,有小米推广的实际案例,可以直接借鉴和学习。参与感就是与用户做朋友,把你愿意用的好东西分享给朋友。幽默感、勇于自嘲、甚至自黑(比如罗辑思维的死胖子,呵呵)。自媒体用了微博、微信、qq空间、论坛是4个核心平台。炫耀感和存在感是分享、扩散的两大动力。1、三个战略:做爆品(专注)、做粉丝(参与感,参与需求,参与设计、参与bug、参与活动等)、做自媒体(发展自己人、用户都来扩散);三个战术:开放参与节点、设计互动方式、扩散口碑事件。2、营销。一个预约活动,也做成了营销,让大家通过微博、微信等去分享预订成功的喜悦。比如分享你最喜欢小米手机那个功能,最喜欢那种代表你个性的多彩后盖等;小米电视,甚至还让用户搭建虚拟客厅,然用户来选择电视的颜色,最后帮用户生成精美的图片,再分享出去。3、MIUI升级。看完升级视频引导大家去论坛交流;升级完毕后引导大家去微博做分享。4、传统的品牌路径:知名度、美誉度、忠诚度;小米的路径是:美誉度、忠诚度、知名度。5、100个梦想的赞助商。种子用户,核心用户。6、创业的第一步确定产品是什么,解决了什么样的痛点;第二步是公司的名字、域名、品牌宣言和吉祥物等。(中文名要易记易传播、域名可获取,商标可注册、便于国际化、生活中熟悉,富有感情色彩)。7、小米电视2上市,专门做了一个相当专业的产品站点,介绍相关的各种知识。8、关于发布会。有点才会做发布会,不是为了发布会而发布会,产品本身才是关键。做沉浸感发布会,现场简单、干练,时间不超过90分钟,场外设置互动内容,让到得早的用户可以玩,而且给外地用户做好后勤工作,比如如何坐车到达会场,如何去北京周边游玩。9、小米广告上春晚。已经有了比较大用户基础再做广告,要做就做最高级别覆盖面最大的广告,而且最好是做品牌层面,而不是具体的产品/功能。在这次春晚广告期间,也是提前在线上做了提前的发布,预热。10、微信的运营,新产品有关的内容的打开率60%,一般只有12%左右。内容运营的关键是:有用、情感和互动。有用就是不要讲废话,情感就是讲人话(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情感),互动就是引导用户分享扩散,引导一起玩。不要刷屏,小米的规则是除了办活动,一般每天不超过10条。11、互动活动。我是手机控,大家来选择我用过哪些手机,然后做分享炫耀(百度魔图就是将自己的图片与明星的放到一起,看相似度);150克青春,大学寝室,贴近目标客户。来做星星的你,借势传播,自己食堂的通知“由于星星的你xxx,今天中午供应啤酒炸鸡安慰大家”。吼一吼活动,我爱小米,看谁的声音大,有机会中奖,以及活动及其优惠的价格购买小米手机。12、分析微博与论坛的关系。前者的内容碎片化,论坛可以专题结集,比较社和深入内容传播,比如手机刷机方法,拍照技巧等。13、论坛的运作:2000万的用户论坛,让用户区帮助管理用户,官方团队在背后辅助论坛的黑心用户团队。一些活动:F(Friend code)码就是给老用户的特权,让老用户可以第一时间体验我们的新产品;14、客服:帮助70岁老人晚上买手机,然后地址写到老人的地址。15、雷军说的:我们把产品和服务做得用心一点,让用户喜欢我们,用户喜欢我们了,打赏我一点小费,我们挣这个小费就可以了。16、管理:点滴系统,每个人都能看到别人的建议,评论它、给它打分,点赞。我们还成立了专门的点滴系统5人运营小组。负责对一线员工在其中的建议进行公布、奖励、评比和实施;系统中的建议,不用评审,只要有3人同意就是可以在实际工作中采纳和推进了。17、关于卖点与噱头。卖点是用户愿意为之花钱的,噱头是有意思但用户不会为之掏钱。卖点分两级,一级卖点只有一个,这样用户才能记住,多了等于没说;二级是辅助描述一级的,一般有2-3个。18、设计。案例1:小米手机就是快。二代的核心是性能翻倍;案例2:99远听歌神器,案例3:10400毫安时,69元。海报,是抓在手里的感觉,突出手持感好,小巧。19、节日文化。5200移动电源赶上情人节,就与先发布的10400搞情人节档的上市宣传海报。一大一小,手牵手,脱光了。20、营销的4要素:在哪里,对谁说,说什么,如何说。21、如何选设计师:一看衣着有没有品;二问玩什么(关注面大不大),看什么(是否有深入阅读的习惯,不仅仅是碎片化阅读);三PK(看其作品细节、风格稳定性,做设计的态度)。22、亚文化,不用年龄段关注的内容不一样,百度搜索风云榜,理解趋势。“B站”,在视频的画面中聊天。23、推崇无印良品,记下了2本书。

海底捞的精神,小米学会了,并且超越了,因此成功了!

这本书的的标题揭示了这本书的核心,通过用户的参与感,进行口碑营销。简单一句话总结就是用超出你期望(高性价比)的产品和服务,通过引导和鼓励用户口碑传播,实现薄利多销。书里全是干货,框架清晰、语言通俗易懂,总结精炼到位、全面而深入。其中对定位、品牌、运营、服务、口碑营销、新媒体运营全方面做了深入地分析和实战经验总结,看完很有收获。1、口碑的铁三角:发动机(产品)、加速器(社会化媒体)、关系链(我理解是用户和用户关系链,主要通过社会化媒体链接,社会化媒体就像一个网,一个个用户就是网上的各个节点,每个节点又链接着很很多用户节点,最后就像6度分割理论一样,连接无穷的用户)。《社交红利1》里也讲到社交红利有三大原则:信息(传递的内容要有吸引力)、关系链(传递的渠道,要利用用户的好友圈)、互动(传递的频率和深度,激发用户自动反馈和评论)《引爆点》里讲到引爆点三原则:个别人物法则(联系员、内行、推销员,优点类似现在的关键意见领袖KOL)、附着力法则(传递的信息还有吸引力)、环境威力法则。其实都在证明影响传播的三个核心因素、传播内容(产品或信息)、传播渠道(社会化媒体及关系链)、传播过程(是否能病毒式扩散?)也就是口碑营销最重要的还是产品要过硬,产品就是数字前面的1,社会化媒体就是后面的0,社会化媒体既是传播的渠道,又是获得用户的渠道和途径。通过社会化媒体连接企业和最终用户,并且让用户变成我们的粉丝(推销员),通过用户自己的关系链,进行口碑和病毒式的加速扩散和推广,最终不需要媒体,而成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之势。2、参与感三三法则:三大战略:产品战略(做爆品,附着力法则)、用户战略(做粉丝,个别人物法则)、内容战略(做自媒体,环境威力法则)可以看到,参与感三大战略就是针对口碑营销铁三角制定的,与它一一对应。三大战术:开放参与节点、设计互动方式、扩散口碑事件。3、自媒体运营三大原则:有用(我理解是与产品和品牌定位相关)、情感(我理解说人话)、互动(是核心,不然就是以前的媒体、网站)。4、战略就是做什么不做什么;战术就是具体怎么做?这是我第一次这么简单清楚得理解战略和战术的意思和区别。5、社会化营销4大核心渠道:论坛(深度、延时)、微博(碎片化、即时)、微信(少而精,即时)、QQ空间(90后的天下)6、小米营销7字诀:专注、极致、口碑、快。因为专注,所以才能极致,因为极致才有口碑,因为快才有口碑。7、新媒体营销活动互动的几个创新案例:晒单赢免单、转发即预约、点赞领礼品,制作个性化宣言。8、新品发布会:演示文稿成立专门的5人小组,包括文案和设计,要求每张PPT达到海报级别标准,制作期1个半月,修改上百遍,可见互联网行业的宣传也不是速成的,也是千锤百炼的。9、产品选名字原则:三位一体(名字、产品标志图形、域名)都要符合要求。考虑理由:1、中文名称要易记易传播;2、配套的顶级域名可获得3、商标可注册4、便于国际化推广5、生活中早已熟悉,本身带有色彩感和富于情绪。现在冷静地想想,其实看完这本书,会对小米全部渗透用户为王的这种思维方式深深拜服,不过书中确实没有看到产品方面的天才式的别具一格的创造性和创新能力,从这点上,与苹果产品一出来就惊世骇俗、绚丽夺目,让人崇拜的感觉,还是相差甚远,不过从这方面说,小米本身的定位,亲民,不装不端有点儿还是很符合的,因为他的目标用户就是1000-2000元手机的中低端用户。跟苹果的高大上范不是一类。

干活是需要自己筛、自己悟的。

  不知何时,互联网上出现了“干货”这个词,具体啥意思相信大家都明白什么,但是当我看到上面的一些站着说话不腰疼的人说干货少,那我只能把他们和“伸手党”这个词联系在一起了。  所有的人都说小米的模式是成功的,包括雷军自己也表示小米的模式是可以复制的,我个人认为这种说法不太现实,毕竟企业文化很难改变。  在读本书之前对于小米的了解还是比较笼统的,但是度过本书之后,受益匪浅,其实本书说白了就是两个词:        用户,思考。  产品经理最基本的素质要求就是站在用户的角度上做产品,这是行业皆知的,但是又有多少企业如同小米一样方方面面都以此为根基。真正的把服务做到了极致。  当下,竞争对手互相抄袭已经成为了一种潮流,在互联网时代,强调创新的大前提下,争相模仿,真不知道产品经理在想什么。  当然,有的人会说,我不抄,对手就抢占市场了,那好,请问你全盘抄袭,有何意义?复制过来的功能适不适合你?有没有微创新?这是每个产品经理需要思考的问题。  本书适合产品经理、企业管理者阅读,至于程序员、设计师,请把时间放在自己专业领域的书籍吧!

道不易,法简易,术常易

2012年买了一部小米手机,用了一个星期后存储卡出问题,当时也许是我自己对于互联网了解太少,没找到合适途径反馈信息,自认倒霉重新买了张存储卡。用了一年后手机出问题,重新买了部苹果,新手机到后,小米手机居然奇迹般又复活了,转给老爸用到现在。所以不知道应该说小米手机质量好还是不好,单就体验而言,用过小米之后用苹果,真的觉得不知提升了多少倍,当然价钱不同,不可相提并论了。《参与感》这本书买了半年了一直没翻,只是一直听周边人谈论其中的观点。看完这本书之后其实略微有点小失望,因为像我这样急需获取行业经验的人,总希望从别人的故事中找到直接为自己所用的东西,而这本书似乎大多总是在讲述小米的丰功伟绩,总觉得有点吹嘘甚至夸大的感觉。但是仔细想想其中的道理,似乎也确实是能让一个互联网企业成功的关键,道就是那些内容,接着就是看怎么结合自身需要来灵活变通使用。2015年真的是互联网企业集中爆发的一年,言必谈创业,圈子里红红火火,不知是真的形势大好,还是又一次的互联网泡沫。台风来了,所有的猪都想飞,但是最后是否都能安稳着陆,实在是值得思考。本书中雷军讲创业成功三要素:选个大市场;组建最优秀的团队;拿到花不完的钱。看字面意思很浅显易懂,但是有多少人能够有足够的洞察力,在恰当时机选对一个大市场,又有多少人能够慧眼识珠一呼百应打造一支优秀的团队?更别提拿到花不完的钱,有几人能有如此手段与资源。所以一切“道”都是看似普适,实际应用时都需要结合自身条件及周边环境,制定具体策略,然后落地实施。本书中另一个关于雷军所描述的互联网思维的核心“专注、极致、口碑、快”也是他自己成功经验的总结,但是具体使用,还是要自己仔细思索,如何将其转化为自己工作过程中的行动指南。与雷军互联网思维一脉相承的“参与感三三法则”是本书的主线: 三个战略:做爆品(产品战略),做粉丝(用户战略),做自媒体(内容战略)三个战术:开放参与节点,设计互动方式,扩散口碑事件这是小米在互联网思维指导下的具体战略与战术。小米专注将某一产品做到极致打造爆品,并充分利用粉丝的口碑效应,通过自媒体达到快速传播,并且产品迭代特别快。具体到战术层面,小米的所有产品及其活动设计都会以粉丝为基础,考虑如何能让更多粉丝参与其中,并且会对活动的内容(满足用户虚荣心、炫耀感)及参与流程进行设计,减轻用户参与互动的负担,提供内容及工具支持用户参与,使得活动能够迅速在大范围扩散开来。产品篇,小米在产品研发的全过程都有用户参与,用户可以通过四格体验报告提供反馈,并且对于一些功能的设计也会由用户来讨论或投票决定,从而构建参与感。在设计的过程中要先了解目标用户是谁,然后做到好用,继而进行优化,达到好用且好看。品牌篇,必须要有明确的定位,突出产品特性与卖点,与其他品牌区分开来 。在创业之初应该周全考虑名称、配套域名是否可获得、商标是否可注册,是否便于推广,最好是生活中熟悉的,并且带有色彩和富于情绪。与小米战略相对应,小米在品牌战略上先做忠诚度然后再做知名度,首先培养一批核心种子用户,通过产品打开用户心扉,然后利用粉丝效应,扩散口碑事件,收获品牌知名度。在品牌传播过程中,出现矛盾与碰撞都是正常情况,要因势利导、抓主流,只要有七成正面声音,剩下三成负面也无所谓,有点娱乐精神更能打动人。新媒体篇,小米主要做社会化媒体:论坛、微博、微信、qq空间等。必须要了解不同渠道属性特点,结合自己产品调性,确定使用哪种媒体。服务篇,小米重视服务,并且重视人性化服务,对于自己服务团队的建设,不以KPI为主要考核方式,提高服务人员待遇,改善其办公环境,让其在一个轻松和谐的环境中完成工作。设计篇,要简洁,突出产品卖点,并且可传播。有温度有情感最好能够给用户以想象空间,带有话题性可参与。且一定要注意设计的使用环境及场景,明确给谁看,在什么地方。个人理解,小米参与感的构建之道就是在产品各个环节,开放参与节点,利用积累的一批种子用户现在小范围内发展,然后利用形成的话题及内容全面利用各种社会化媒体迅速扩散。《后会无期》里说,听过许多道理仍然过不好这一生。同样道理,看过这么些小米成功的理论与案例,还需将其与自己的实际工作结合,毕竟我们不是雷布斯,没有花不完的钱,如何构建用户参与感,还要依据自身实力。结合产品特性、卖点与目标用户情况,在经费允许的情况,全面挖掘各种运营方式,制定活动方案,通过数据分析,不断优化,最终得到适合企业发展之“道”。而作为一名互联网入门从业者,保持不断学习,理论与案例结合,形成自己的价值观,方法论。

江南春的《参与感》读书笔记 谢璞

作者:谢璞上周,我在北京的望海楼参加了黎万强《参与感》读书分享会,当然,也是这本书销售40万册的庆功会。分享会上,分众传媒老板,江南春聊起他读这本书的感悟。《参与感》这本书,让我想起一句话,“我们所称之为实现的一切,都是通过我们所参与的、积极的营造来显现的”。读书,是个私密的体验,一万个读者,就有一万个哈姆雷特,有比较浓重的个人色彩,与每个人的经历、阅历以及所处环境有关。所以,关于江南春先生如何读《参与感》这本书,我们不作修饰,实录下来。前一段时间跟阿黎吃饭的时候,把阿黎这本书报备了一下,阿黎非常吃惊。我给他看,作为一个中文系的同学,在读这么一本严肃书的时候,我们做了多少的笔记。我估计我笔记的字数并不比他写的字数少。那天我们交流,我就说了几个我感受最深的,也是在最近我经常和我的很多朋友、客户交流过程中,我觉得印象特别深的。最后总结了一下,我印象最深的是,大家看这本书里面有一个服务的意识:一个客服面对,一个老人要求把小米手机送给他的一个孙子,没有支付宝,买不了,也不会网上购物怎么办?当即客服立刻决定打开支付宝,替他付上,就直接寄出去。客服在回答他做这个动作的时候,实质上背后有三个部分,就是整个小米服务体系最核心的体制。他KPI的核心就是当你碰到困难的时候,当你打电话的客户是你的朋友,你会怎么做,这是一个核心标准,也是第一个判断,是要贯彻的。有些时候也是一个口号,但是最终你可以看到,这个人就毫不犹豫的把支付宝付上了。他第二个判断,我认为在互联网时代,很多的决策不能层层汇报的,他的核心是在最底层立刻做判断、做决策,这个是他自己做的。第三个判断,我认为这个客服人员讲了一个最核心的话,如果这个老人真的是一个骗子,这个老板不会让他付钱的。在很小的故事当中,我们可以看到小米成功背后的巨大文化杀伤力,他做服务的时候价值观准则的清晰度。第二部分说大家看到这个客服,觉得在这个公司他很轻松,“我做了这个决策,最后肯定这个钱不是我付的”。如果是这个情况,一个底层的客服人员都有这样的决策力和价值观,我觉得它是文化渗透到底部。很多文化都是我们创业者的文化,创业者文化是不是都能渗透到底部且都能被实施起来。小米把这个文化渗透到每一个细胞当中,每一个人的价值观当中,每一个人的行动准则当中。最后那天我跟阿黎吃饭的时候,他总结了一句话,这部书远看是看营销,再看是小米的产品,再往深的看就是小米的商业模式。这个又使我回去做了笔记。小米为什么培养出这样的客服人员。因为雷军第一天就说过,小米公司不是靠硬件赚钱的,是靠用户打响赚钱的。所以要依靠用户打响赚钱的时候,你不把用户当朋友,你不能做这种选择和价值观,根本无法立足。这就揭示了我们这部书讲的最核心的部分,就是小米第一天所定的商业模式决定了它日后的很多成绩、很多的文化塑造和价值的体现,所以这次我的印象非常深刻。那天我们聊天的时候也在谈,哪些公司都面临转型。而且关于转型,阿黎也给了我一个非常好的建议。第一个建议,情愿在那边修修改改,不如推倒重来。我跟他讲了很多,我说怎么做,他说打分度的时候,通过标签指数,通过它的搜索,现在搜索是移动搜索,它会出现经纬度,经纬度里面我们跟对13种品类,汽车有100多个关健词,在这栋楼里面搜索100多个关键词的、在这个经纬度之下搜索这100个关健词的概率是多少,怎么做到更加精准。我们在淘宝数据上,一些数据我们双方在对接,你送货给一个人的数据肯定是隐私问题,但是一个小区、一个写字楼,它最后被送了哪些东西。这些数据出来之后,他用这些数据包,对分众的楼的定义会产生很大的价值。像阿里巴巴既是有关搜索,又有刚才购物的数据情况,对分众的标签化非常重要。但是阿黎当时讲了一个对我非常有启发,虽然我们都在做这些优化,但这不是颠覆性的革命,我在我们原来的江山上,我们经常讲优化一下,但是实质上它不具备革命性,包括我们做的把所有的机器变成WiFi,我们给自己说,我们是移动互联网上的定标,我们是在移动互联网上做的基础设施,我们做了这些东西之后,使得所有的客户端,比如这些淘宝的客户端都可以摇一摇,在分众的屏幕上WiFi跟他们联动,没有线上线下之分,一摇就弹出来广告线上。这些东西我们确实花了很多时间把O2O怎么做起,怎么基于移动大数据做,包括我们如何做市内WiFi地址库的扫描,确实我们分众在互联网焦虑的症状推动之下做了很多的尝试。但对于这些尝试,阿黎讲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我们都是在不断的修修补补。与其相比,他举了一个金山的例子,当年在互联网转型当中花了很多的事情,他们几个人决定跳出金山,做一件东西。一个公司、一个创始人要放弃他自己原来做的东西,要跳出来,说我把这些东西不修补了,我就出来干一件事情。雷军虽然干了小米,但是还回来指导一下,我觉得要有这个决心,这对我们也是一个启发。有时候我们是不是在原来的产品上做了太多的优化,但是没有革命性的出来,重新另起炉灶,因为做旧房子和造新房子,是不是造新房子更重要。这是给我们的启发。其实他强调了品牌过程当中,那天我们讨论怎么先做忠诚度,有了网上的忠诚度和口碑之后,落地到生活当中,成为生活组成部分的时候再扩大知名度,消费者知道这个知名度还会回到网上搜索相关的东西,这时候你在网上积聚的能力瞬间发挥作用。就是说忠诚度被做到高度的时候,在社交媒体上把忠诚度做到一定能量之后落地,落地到生活化中间当中,转化成实际销售力的情况,能量宣泄到世界的销售能量当中也是很大的启发。但是那些我回去之后做了一个印象最深刻的,品牌度和信赖程度。雷总说分众是一个他认为非常有效的媒体,但是他提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分众的品牌本身已经不是那么新的东西了,它已经是老化的了,可能10年前我们出来的时候是带着整个新媒体的颠覆浪潮。但是在今天,当这些习以为常的东西产生之后,比如小米今天很发烧,三年以后会不会还保持那么发烧,那么性感的感觉呢。他觉得一个公司要去做很多东西,一种是不忘出新,就像很多美国公司一样“我第一天出发的时候我就要做一个什么东西”,所以很多人开始坐无人驾驶的飞机,还有谷歌的地图扫描等等类似像这样的东西,包括我们讨论的百度做了一双筷子,你说最后筷子做出来成本3000块钱不会有人买这个筷子。但是这件事情做了之后,它带来的会是什么?带来的是这个品牌的感觉发生改变。因为你觉得这是蛮性感的事,因为这个公司做了这么一件令人奇怪的事情。那天回来之后,有主办方在我们微信群里面说,把2月14号当天,三千万的广告不要了。我们那天就不做广告了,我们这顿饭成本很高的,我们要把当天的广告全砍掉,不准贩卖2月14号的广告。当天待幕,全部黑屏。比如淘宝和各个客户端的人,你直接在上面说,微信扫一下分众公众号,比如你女朋友在招商局大厦,你就点一下招商局大厦,然后直接在上面讲话,或者把自己的照片、女朋友的照片传上去,你的示爱、求爱立刻就被发到上面。他批判我不性感怎么办呢?我回去把自己裸露得性感一点之后,我绝对把广告费退掉。阿黎这本书很大的核心,我看了好几遍,很多地方,包括我们跟阿黎座谈、聊的过程当中,有非常多对当前面临过程中的维度和启发,这部书是我当前所看到的这些书,对我们这些启发,在互联网浪潮焦虑当中转型意义最深刻的,以及像错刀所说的有行动指南的意义。他能够给你一个事情,让你说我后面做的公司决策有实际的影响,很多书看完之后懂了一个理念,就像马云说的每天晚上想了很多,第二天早上就看怎么弥补,我觉得它是一个对行动可以有指南性的东西。我非常惊讶,虽然我跟阿黎认识蛮久的,我是中文系的,我经常出诗集,我觉得自己的文案能力和文稿能力都是很强的,最后我看了阿黎的书来说,我对我们中文系产生了怀疑。他不是中文系的,但是他整个文稿语言的风格非常简洁,还有他的语言就像小米当中有论述,像每一个广告里面的每一个思考一样,不只是说文案怎么做得更优美,以及它如何形成更实效,更打进消费者心中的那个气。包括终于发现阿黎把自己文艺小清新的范儿和完美主义情节的强迫症的东西都融入其中,这是我读的过程当中作为中文系读者的最强体会。

这样一本好看的书,如何做到“好用”?

这本书很好看,不须置疑。做为小米联合创始人黎万强的出品,从形式到内容,都非常精心,尤其是其中的插画,生色很多,整本书虽然厚,但是读起来不吃力,让人有拿起来就想一口气读完的冲动,毕竟,小米对大众来说,存在很多好奇之处,虽然外部已经有很多观察,但毕竟出自外部,自己人怎么说?小米到底为什么这样成功?这本书是否能够揭秘?这些,都是吸引人读下去的点。读完以后,的确也不失望。这是目前关于小米的最好的书。如果要研究小米,这本书也是必读的。对于很多企业,也是有借鉴意义的。不过且慢,是否这样就够了?读书,如果是从皮相上读,拿来就用,以为自己也可以照抄,那就错了,大错特错。这本书本身也是小米的广告,非常高超的广告。这里面公布的小米的经验教训,也是真实的。但是,对于很多企业,却未必适用。记得有次移动互联圈子的聚会上,谈粉丝经济,我就说,粉丝经济有其适用范围,比如小米,做为小米的粉丝可以很光荣地宣布,但是,一个人好意思说自己是杜蕾斯的粉丝吗?当时还提到一个家庭用监视器的产品,我说,要是我,我就不好说这我是这个小机器人的粉丝。粉丝经济本身没有问题,但是不能套在所有行业、所有产品上。另外是一个参与感的问题,冈本可以在自己的微信上做些小游戏,但很多产品可能不好做参与设计,如果此路本来不通,绞尽脑汁地硬做也无济于事。我一直也记得,我曾经给一位朋友一个很大胆出位的营销建议,结果他不敢做,怕影响节操。传统企业固然羡慕小米的成功,但如果让自己的老板也天天上微博,可不可以?就算上了微博,能不能玩到雷军这样?这些,都是未知数。削足适履的事,通常不讨好。罗永浩也只能以罗永浩的方式做锤子,而难以采用小米的模式,因为他也无法山寨小米。那么,如何做到好用?学其实质,挖掘小米成功的各种理由,包括参与感的三三法则等,思考自己的行业特性、企业特性、产品和服务,思考有没有共通点,如果有,怎么办?如果没有,怎么办?哪些路可以走?哪些路不可以?高管和员工思维怎么转变?存在哪些缺口?把书中的内容结合实务去思考,这条路起码不会错。不至于邯郸学步。有时候,不参与,也不见得不成功。乱参与,反而坏事。

用心知心,小米大战略

《参与感》用心知心,小米大战略《参与感》说:做企业就像做人一样,朋友才会真心去为你传播、维护你的口碑,朋友是信任度最强的用户关系。这可以再用书中的一句话再让这句话再深刻一下“小米不做广告,做内容”!所以,如若不是对小米有情怀,也不会去阅读这本书。乔布斯说过一句话:“我过去常常认为一位出色的人才能顶两名平庸的员工,现在我认为能顶50名。我大约把四分之一的时间用于招募人才。”《参与感》中,小米学习了这样一个内容,对于人才,不仅要有细致的思维,还要有极致的内容!不但是书中所说的,从平常对小米的关注也觉得,对于小米而言,口碑传播的意义远大于销售的意义。在互联网发展到今天的这个阶段,能够做到比别人有预见,比别人更善于去合作,用传播的方式积累口碑和粉丝,只能说,小米比所有把小米当对手的公司对当下的形式的分析更透彻,做出的努力更多。突然想到那句“不走寻常路”的广告语,小米不就是这条路上杀出来的黑马吗?合作,在用小米手机的时候已经发现了,做到极致的感觉。未来的世界,不再是一家独大的世界,,人们会选择最好的服务或商品。小米手机中,用的是百度音乐、猎豹清理大师、腾讯安全服务……对于营销更有新浪微博、QQ空间、微信……各种社交平台。不得不说,这样的合作让小米失去了一些阵地,可收获了整个战场。和小米的感情,不单单是手上有一部小米手机,或者微博微信的互动。家里电视上的小米盒子、用的小米路由器、戴的小米手环……生活中到处是小米的影子。今年暑假去北京小米之家,感受到的就是书中“标准之上的非标准化服务”,线下的同城会更是增加了参与感的乐趣和结识朋友的机会。《参与感》,带给米粉的是《参与感》之下的参与感,带给大众的是了解小米的机会,带给小米的是一种认同。2014.09.16

不是所有猪都能进入台风口都能飞

书的封面是一只飞翔的猪,正好应雷军的话——站在台风口上,猪都能飞。能把己形容成世俗认为是贬义的猪,是自黑也是自谦,这需要清楚的自我认识以及一颗强大的心。我看过一个研究说,猪的智商在自然界排在第十位,仅次于灵长类的人与大猩猩海豚猫狗这些。话说回来,不是所有的猪都能找到台风口的,找到风口也是粉身碎骨。那么问题来了,小米是如何飞翔在这场台风之中的呢?先分享一些书中的干货商业模式包含产品模式,用户模式,推广模式,收入模式。参与感三三法则:三个战略——做爆品,做粉丝,做自媒体;三个战术——开放参与节点,设计互动模式,扩散口碑事件。爆扁爽:爆品,扁平化,爽。几个例子MIUI,先做基础服务,人肉拉来100个种子客户,先软后硬。微博,当下热门关联,盒子兄弟,炸鸡啤酒发布会的PPT,反复修改,用大字体,不要高大上,要直白,说人话,让人看得懂。给媒体有传播价值。小米商场的杂志级大图,读图时代,一图胜千言,米2的快,小米电源的数字电芯。支付系统,员工自己买可乐测试系统。小米论坛,老用户的家。小米之家,没有预算限制,一小时快修,超时返20。扔大色子抽奖。三个广告,央视春晚;《100个梦想赞助商》;《150克青春》书中没有提到的,我看就是屌丝经济以及饥饿营销。得屌丝者得天下,互联网时代推崇屌丝经济。小米的价格,绝对是大杀器。买不到,刷网页的焦躁,万恶的F码。小米发展至今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如雷军前期人脉打造的梦幻团队,智能机市场技术的推动,网速的大幅提升,网名的人数激增,亲民的性价比,成熟的代工流水线等等对我的启发:要创业先做好基础的种子用户,互补的团队,找一个小的轻资产的切入点,顺应形势,做自己真心想做的,并发展成一个企业,做出一番事业。

【笔记】参与感——小米式营销

【信息传播的变化】移动互联网的信息传播相对以往发生的变化:1. 产品与用户间的信息传播从不对称转变为对称2. 信息传播速度加快,影响范围扩大3. 传播去中心化,社会化媒体使每个人都成为信息节点,更有可能成为意见领袖(传统的商业营销本质上是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通过广告公关等形式将产品信息传递到用户端。互联网时代,特别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社会化媒体提供了产品到用户之间更畅通的传播渠道,信息传播的速度和范围都得到大幅度提升。)【消费者决策心理的变化】消费者购买一件商品,从最早的功能式消费,到后来的品牌式消费,到近年流行起来的体验式消费, 而小米发现和正参与其中的是全新的“参与式消费”。构建参与感,就是把做产品做服务做品牌做销售的过程开放,让用户参与进来,建立一个可触碰、可拥有,和用户共同成长的品牌!参与感在我的理解中至关重要,它意味着消费需求发生了一次关键的跃迁,消费需求第一次超出了产品本身,不再囿于产品的物化属性,更多延伸向了社会属性:今天买东西不再简单的是能干什么,而是我用它能做什么,能让我参与到什么样新的体验进程中去。(功能、品牌、体验、参与,这是小米总结的四个消费者决策心理阶段,小米特别提倡为用户营造参与感的消费体验。另一方面,并不是任何产品都适用小米的这种参与式营销,例如普通的日化快消产品就无法适用。 ) 【固定的版本发布与用户活动】系统每周周五”橙色星期五“进行更新,下周二用户提交四格体验报告,汇总上周版本中哪些功能最喜欢,哪些觉得不够好,哪些功能正广受期待。MIUI的升级制度因此形成了不同的灰度和梯队版本,更新最快的是荣誉内测组的内部测试版,每天升级,有最快的新功能尝试和Bug修正测试;其次是开发版,每周升级;随后就是稳定版,通常1~2个月升级。MIUI基于用户意见每周更新的“橙色星期五”,小米网开放购买的“红色星期二”,还有,小米线下活动的“爆米花”,每年的公司庆典“米粉节”,这些都是我们给粉丝提供的参与感!【不同营销通道的对比】小米做社会化营销有四个核心通道:论坛、微博、微信和QQ空间。传播属性:微博和QQ空间都有很强的媒体属性,传播是一对多,适合做事件传播;微信基于通讯录的好友关系,传播是一对一,适合做客服平台;论坛更多是用来沉淀老用户,论坛也是一对多,但论坛的即时性没有像微博那样快,同时在信息编辑推荐上有版主的人工介入,容易沉淀信息。用户关系:用户关系越弱,信任传递就越弱,参与感的口碑事件扩散效果也就越弱。微信是强关系,其次是QQ空间和论坛,最后是微博。【QQ空间的用户运营】QQ空间(QZone)的用户群体,大多数年龄在25岁以下。根据数据分析,QQ空间用户很喜欢上传照片,其中用手机拍的照片比例接近70%,而小米手机在整个空间用户上传照片的安卓机型中排名第一。QQ空间的运营有两个经验:1.QQ空间的产品形态和微博有些类似,有转发传播的属性,很适合用来做事件营销。但是他们用户的属性不太一样。空间的用户比起微博用户来更年轻。微博用户大多觉得自己是意见领袖,喜欢发表观点。而空间的用户更喜欢点“赞”,单纯地表达他们对某一件事情“知道了”或“还 不错”的感觉。2.QQ空间用户相比起新浪微博的用户来,内容里外部链接的点击率更高。做社交媒体的运营,要尽可能贴合社交媒体自身的属性。比如微博就要用有趣的内容和适当的奖励,去鼓励用户转发;QQ空间就要用好内容吸引用户去点赞;知乎的问答平台,则是需要技术范的干货帖;而微信的使用是和手机密不可分的,比如微信有重要功能:语音。【论坛的用户运营】我们常说“刷微博”和“泡论坛”,它们不一样,比如在微博上,今天你有吸引眼球的话题,大家就来关注你,讨论你,甚至就是刷个存在感。明天你没有话题了,大家又去围观别人。但是一个论坛的用户习惯来到你这里“泡”,就真的像泡吧一样,他会没事也来这里看看,和别人聊聊天,向你提提意见,论坛能够把用户沉淀下来。进一步看看两者差异:1.内容形式:微博内容碎片化;论坛内容可以专题结集,比较适合深度内容传播,比如介绍手机刷机方法、拍照技巧等教程。2.用户结构:微博基本是平行结构,只有认证与否;论坛用户关系则是金字塔结构,类似组织协会,有很强的数字成就驱动,可以凸显专业性。更直白比喻:微博是广场,而论坛是俱乐部。小米做论坛的方向是用户俱乐部,更是老用户的家。【卖点与噱头】做产品,噱头成不了卖点;做市场,段子也成不了头条。在产品的文案策划和画面表达上有两个要求:一要直接,讲大白话,让用户一听就明白;二要切中要害,可感知,能打动用户。很多企业在设计上,第一个陷阱就是玩虚的,比如高大上、伟光正。这套设计你觉得用在你的产品上挺好,用在别人身上也挺好,看起来很潮很炫,想展现品牌高大上,简单说就是“要画面”,觉得用在哪儿都挺好,但就是不抓心。第二个陷阱就是经常把噱头当卖点,没有把产品那个最大的点、最本质的点讲清楚。产品点分为卖点和噱头,卖点是用户愿意为之掏钱的,噱头是有意思但用户不会为之掏钱的。卖点定义分为两类:一级卖点和二级卖点。一级卖点只有一个,这样用户才记得住,如果你说三到四个就等于没说。二级是辅助描述一级的,一般有两到三个。(当竞品间的卖点都相同的时候,噱头才能更吸引用户并影响用户做决定。)【其他】社交网络的建立是基于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关系,信息的流动是信任的传递。企业建立的用户关系信任度越高,口碑传播越广。小米销售渠道只有两个,一个是小米网电商,第二个是运营商。小米网电商销售占比是70%,运营商是30%企业做自媒体的内容运营,要先做服务,再做营销。今天如何看品牌影响力?我们主要看百度搜索风云榜(index.baidu.com)和淘宝排行榜(top.taobao.com),前者是市场指数,后者是销售指数。从商业模式的设定上,小米就是把硬件产品当互联网软件看。而互联网软件就是通过海量、微利的方式盈利。 小米的商业模式决定了服务就是核心竞争力。真正的发烧友关注什么?一言蔽之:新奇特、高精尖。

打嘴炮人的永远只会打嘴炮, NB的人真正在做产品,在执行, 在思考。

看了,还是蛮受启发的,由书所我联想到的衍生想法不下10个,能让我思考的书,我都认为是好书。 书中的一些核心思想: 1. 产品做到极致,做一至两个性价比爆棚的产品,而不是做一堆”你有我也有的产品“ 2. 用户体验做到极致3. 客服需用“真心“去做,客服应做到海底捞的心态 4. 员工应是产品的第一批粉丝 5. 把最能打动用户的话用最直接简单的方式说出来6. 新一代用户更注重参与感,与产品共同成长7. 关注亚文化,现在的亚文化就是未来的主流文化 8. 产品要含感情,用户体会到了感情,会对产品自动产生共鸣和认同感 9. 宁缺毋滥, 队友永远找最好的,聪明,有经验,对创业/产品有热情,三点都需要, 对企业,一个好队友可能顶10个甚至100个差队友10. 团队扁平化,KPI只是辅助工具,关键激发每个人的潜质,并且利益分配合理 我的总结,所有成功都不是偶然的,打嘴炮人的永远只会打嘴炮, NB的人真正在做产品,在执行, 在思考。

成功不能复制

阅读这本书的初衷,是因为最近公司的boss、主管都在学小米,每天开会就把“粉丝”、“产品”挂在嘴边,于是就想瞧瞧这小米到底有什么可以学的。此书是由负责小米网的黎万强整理编制的,先将小米的营销模式归纳为”参与感三三法则“,之后又分别从产品、品牌、新媒体、服务以及设计几个方面具体讲的小米营销策略。摘抄的比较有意思的几点:1、客户会先选择产品品类,再选择品牌;就像:互联网手机——>小米手机2、互联网带给品牌定位的变化:是从竞品思维演化为产品思维(即:专注、极致、口碑、快)3、 忠诚度 ——>知名度 ——> 美誉度(进入客户心里) (让客户听见) (走到客户身边)4、创业的第一步:问自己”自己要做的产品是什么?“”要解决什么痛点?“5、自媒体:要先做服务,再做营销(与产品和服务相关度越高的内容打开率越高)6、新媒体环境中:用户与企业的信息是对等的,在随时发生着交互7、当代互联网最显性的群体特征是:炫耀与存在感8、”人是环境的孩子“你给员工提供怎样的办公环境,他就会汇报你怎样的工作成果9、论坛是俱乐部,微博是广场;10、在定义产品卖点的时候,只需考虑一个场景,你在当下会向朋友怎样推荐产品11、”颠覆的创新都来自边缘地带“==>主流文化来自于亚文化==>不是老师变坏,而是坏人变老”12、当代产品应更多的加入设计感与情感因素,给予用户慰藉13、我是谁——>产品的选择我从哪里来——>团队的选择我将到哪里去——>用户的选择以上几点是我在阅读这本书的时候,最有感觉的地方。因为最近公司的主管有意做家装市场的APP,想要通过移动端搭建一个平台吸引地区家装人员,从而产生粉丝效应,通过粉丝再来进一步做。乍一听,感觉有戏,但看完这本书我就越想越觉得主管想法不靠谱。首先,小米当初搭建论坛来做MIUI,是因为当时有一批对于刷机、操作系统感兴趣的发烧友,不管是在年龄、文化水平、热情度方面都远远甩掉了我们公司的用户群体。我们面对的是哪些人?包工头(平均年龄40)、施工工人(文化水平均在小学)、小装饰公司老板...在跟他们聊天的过程中,很容易发现这个群体的利益性很强:以显而易见的利润点为目的。其次,我们在人才、资金、技术等方面也十分欠缺,换句话说无法将所想变为所得。大家都想在互联网这个大蛋糕上割块肉,传统企业忙着转型,创业小企业想破脑袋找创业切入点,张口闭口学小米,学来的却只是表面,没学到那份小米刚创建时的那份每周加班加点修改用户反馈的MIUI问题的热情。总之,有些成功不可刻意为之,更复制不来。

新瓶装老酒,不变的是品质,变的是展示。

这本书,很明确的说明了一点:核心的“商业价值观”是优秀运营主体诞生的基础之一。所谓的互联网企业,其实就是将互联网这个工具运用的更好的企业,无疑小米在这一点上是成功的,所以它成为了“互联网企业”当中的标杆,很高大上也很与时俱进的称呼,但读完这本书,却真切的感受到,所谓的互联网企业,他们的核心其实就是在如今这个高度发达的商业社会中,逐渐被人们所忽视的一些传统理念,如“客户就是上帝”、“攘外必先安内”等。只是各自的玩法不同罢了。通过这本书确实可以宏观的了解小米的运营模式(微观的就算了,除非它肯把内部各部门岗位的操作细则以及制度都提供给你去了解)。一本书可以引发无尽的思绪,无数的观点,但对每一个人来说最核心的就是一点——所见即所得。而我所见,皆为营销,毕竟无论将互联网论鼓吹的多牛逼,你也上不了天,下不了海,只是多了一个信息传输的渠道,信息传输的类型也变得多样化,所以说这是营销者的福音!毕竟没有线下的基础建设,再牛逼的互联网思维也生产不出实际的产品,牛逼的营销想要将威力发挥到最大,也要看供应链是否跟得上速度!

小米已经嗅到了:互联网的商业模式是粉丝经济

这本书读完感觉最精彩,也最值得人借鉴的是品牌篇和新媒体篇。 其实,就是小米如何形成自己的粉丝文化,到形成购买力,最终成为粉丝经济。黎万强说,未来的硬件是成本价,那利润哪里来呢?是以移动互联网应用服务为主。他没继续说,移动互联网应用服务从哪里来?答案:粉丝经济来。不是你天天在电视上砸广告你的品牌就有很多粉丝。放眼很多行业,很多品牌,甚至大品牌,都没有自己的粉丝文化。当然有粉丝文化的基础是你有容纳足够想象力的产品,有想象力才有参与的价值。空调能不能做粉丝文化?我们只要它性能好,价格合适就行了,不需要去泡论坛成为空调发烧友。所以,董明珠其实对那个打赌不必太当真,你卖空调的和人家卖智能手机的,经济思维已经不一样了。不是一个起跑线,怎么比?黎万强提出的参与感三三法则,是小米运营的基石,是他们总的战略和战术层面。在P19页: 三个战略:做爆品,做粉丝,做自媒体 三个战术:开发参与节点,设计互动方式,扩散口碑事件 这里,每个点背后都可以挖出很多东西来。比如做爆品,什么行业的产品能做爆品?娃哈哈能做吗?你的行业能做爆品,你敢不敢做?你背后有没有钱让你玩得起来?大家各自分析吧。我只想说说小米的营销。玩得很有创新,即便你是在传统行业,也不妨琢磨一下,有没有哪些可以自己也是可以用的?小米做产品、做营销,就像是一场华丽的魔术秀,做得好看好玩,跟其他冷冰冰的有距离感的某星不一样。我觉得雷总骨子里应该是一个文艺中年。 小米这个品牌,从一无所知,到人人争抢,他的营销功,是值得让人深思和回味的。当然,小米产品做得很好,这是基础,没有好产品,花再大的力气营销,效果也难让人满意。小米营销是从产品开始(这部分在产品篇里有讲述),后面主要在社会化媒体上耕耘(详细地讲了如何运用微博、微信、QQ空间、论坛),用最少的钱获得最大化的效果。这跟某星只在电视上做高大上的广告完全不同,可想而知,某星把广告费都间接转移在产品上了,卖得死贵,而产品的性能其实不比小米好多少。除了苹果,接下来手机的档次大家都差不多,比拼的就是性价比。 品牌篇: 1 前期定位 小米给自己的产品定位为“互联网手机”(注意不是智能手机哦)。利用互联网研发,利用互联网发行,以互联网服务盈利。为自己创造一个全新的品类,并做到老大。 2传播路径 一开始只做忠诚度,通过口碑传播不断量化,到了足够量级,在做知名度。(这与传统行业一上来拼命砸广告是相反的) 3做粉丝文化 粉丝文化的效应无法估计,未来是一个经济体。里面举了高端耳机Beats 的例子,它的粉丝文化使得它超越索尼、BOSE成为高端耳机的第一品牌。 新媒体篇: 1,让自己的公司成为自媒体。 2 做社会化媒体。小米目前在社会化媒体平台上投入的人力有上百人(这点让我所在的行业汗颜,观念要转变,别再认为新媒体营销就是玩玩微博发发微信) 3 微博,微信,QQ空间,论坛的不同属性,不同的营销法

小米的成长史

全书都在讲述小米的成长国曾真正给传播带来颠覆性变化的不是互联网,而是互联网当中的一类——社交网络。社交网络把大众媒体的“媒介-受众”二元结构彻底结构掉了,在微博、微信上面,每个人都是受众,每个人也都是媒介,二者是一体的。所以,现在不存在以前“搞定媒体就搞定了受众”的逻辑,而是“搞定受众才能搞定受众”。

雷军亲笔序言:猪会飞的背后,参与感就是“台风”

7月初的一个晚上,阿黎(黎万强)抱着一堆书稿,说他来交作业。他说,我十年前希望他写一本关于用户体验与设计的书,他弄了十年时间,终于写完了。2000年,阿黎大学刚毕业就加入金山,担任软件界面的设计师,很快他的能力得到了我们的认可,然后组建了金山用户体验设计团队,这是软件产业最早做用户交互研究的团队。他们做了金山毒霸、WPS等产品的软件交互设计,受到了用户的广泛好评。2004年,我希望他写一本书,把金山做用户交互的经验分享出来,分享给行业,推动整个行业的发展。他开始着手准备,稿子已经写了一半,他调到互联网业务部门去推动金山互联网转型,工作一忙,书稿的事情就搁下了。2009年年底,阿黎离开金山了,来找我,说他想去玩商业摄影。我告诉他,我计划再创业,要不要一起干。他不假思索就答应了。当时,我愣住了,“你知道我要干什么吗?”他立刻回答,“你要做手机。”阿黎知道我是一个狂热的手机发烧友,关于做手机,有自己一些独特的想法。我爱玩手机,更重要的是我做了二十多年软件产品,有很多自己的想法。每次,见到一个手机公司的人,就拉着别人提意见。大约十年前,诺基亚鼎盛的时候,我认识诺基亚全球研发的副总裁,给他提过上百条意见。所以,我特别想做一个能让发烧友一起参与的公司,我觉得这才是未来的真正有价值的公司,用户能一起参与进来做产品。四年前,创办小米的时候,我的想法就是,不管这个公司未来能做多大,我们一定要把小米办成一个像小餐馆一样,能让用户参与进来的公司。老板呢,跟每个来吃饭的客人,都是朋友。这种朋友的方式,才是可以长期持续发展的方式。我们抱着这样的想法做了第一个产品——MIUI。MIUI严格来讲,是基于安卓深度定制的手机操作系统。操作系统很复杂,基于这样的复杂程度,没有几个人能够把操作系统做到听取用户意见,因为它的研发周期很长。我们在想,怎么能够把操作系统做成能够听取用户意见的系统,后来我们借鉴了互联网软件的开发模式,提出了每周迭代。为了适应每周迭代,对于操作系统来说,最难的就是怎么管理好用户需求,怎么能听得懂用户要什么,然后把它实现出来,质量控制,怎样做到一周就能发布……我觉得小米在这里面花了很多力气去琢磨,也是全球最早做到一个操作系统一周就能迭代的模式。通过这个模式,我们聚集了第一批用户,也使我们验证了这个模式的有效性。为了验证这个模式到底是好还是坏,我们初期对外都是保密的,而且我们不做公关,不做营销,我们就是做实验,看看基于这个模式的口碑传播,到底有多大能量。可能大家有一种误解,说小米手机是善于营销才做到今天。实际上,小米手机第一次发布会是在2011年8月16日,是在MIUI发布了一年之后,而那个时候MIUI已经有50万用户了,那期间小米没有做过任何营销活动。这一点,可能是大家不太了解的地方。台风口上,猪也能飞——凡事要“顺势而为”,如果把创业人比作幸运的“猪”,那行业大势是“台风”,还有用户的参与也是“台风”。通过小米创业的第一年,已经充分验证了:第一,通过用户参与能够做出好产品;第二,一个好产品通过用户的口碑,是能够被传递的。这就构成了小米后来很重要的两点:第一是和用户互动来做好产品,第二是靠用户的口碑来做传播和营销。这是小米的核心点,我们把用户的参与感看成整个小米最核心的理念,通过参与感我们来完成我们的产品研发,来完成我们的产品营销和推广,来完成我们的用户服务,把小米打造成一个很酷的品牌,就是年轻人愿意聚在一起的品牌。这就是整个小米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一个理念,那就是“把用户当朋友”。阿黎作为小米的联合创始人,一起创办了小米公司,初期负责MIUI研发,后来负责小米网(mi.com)。非常感谢他能够在如此繁忙的工作中抽出时间写了《参与感》这本书,把小米的经验总结出来,和大家一起分享,特别是阿黎总结的“参与感三三法则”,从三个战略和三个战术层面完成了对参与感的构建和论证,有极大的行业意义。更让我感动的是,阿黎还记得十年前的承诺,并且终于完成了。

浅谈“参与感”

“营销书素有骗子书之称”不知道在哪里听过这句话。读完《参与感》,认为也对也不对。书名"参与感"我是用三个词来理解的:大众的、新奇的、体验。让大众参与进参与到产品设计、从用户体验中不断去改进。这些改进的点子根据用户需求来自用户,又反过来回馈用户。再让这些用户对这种参与欲罢不能,直至沦陷。其中提到的几个比较大的点,其中产品是本质,最核心的东西。“发动机:产品”,不管你是从产品设计、创新度、实用性、价格等方面来打造产品,产品本身总是要有实质性的能够让人倾心的内容在。口碑营销是建立在长久以来用户对产品的信赖。新媒体则是产品知名度,品牌影响力的加速器。灵活运用新媒体,适时制造噱头造势,夺人眼球,以此来拉拢更多的关注度。新媒体造势快,去的也快,新媒体要想有所成就,你必须保持实时性,实时的新鲜感。让用户感受到你这种层出不穷的创意,继而打响“为发烧而生”的口号。服务也是较为实际性的存在,在广告天花乱坠的时候,你必须要有脚踏实地的产品和服务来支撑。如果说新媒体是虚伪浮华的外衣的话,在长久的产品使用过程中,产品和服务才是人们最终可以依靠的、培养客户忠实度长久性的强大支柱。在这几个大点中,用户体验、新鲜感贯穿始终。本书所介绍的营销策略其实觉得在生活中还挺常见的,但是真正运用善用,准切抓住用户需求有所成的企业并不多,或许这本书本身就是小米宣传造势的一种手段。但是,本书的字里行间也透露着一点真诚。这也是我认为开头这句话也对也不对的原因。

风力多大,猪才能飞?

由于工作上的原因,当听说小米的黎万强出了一部介绍小米公司营销策略的书籍《参与感》之后,并未作过多的了解,直接就下单了。买这本书并不是出于我是一个米粉,我没有用过小米的手机,只买过俩充电宝,主要还是便宜。而买这本介绍小米营销逻辑的书也只是为了了解这家近几年突飞猛进的手机互联网公司是怎么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实现这一成就的,故借鉴小米经验的意义大于其他。如果说一个公司出版介绍自己成功秘诀的书会使人产生误解的话,这种猜想往往是正确的。所以读这类书更加要抱有怀疑的态度来读,千万不要把“参与感”当作小米制胜的根本法宝,正如雷军在对本书做的序言里提到,“台风口上,猪也能飞——凡事要顺势而为,如果把创业者比作幸运的猪,那行业大势是台风,还有用户的参与也是台风” 。故第一条“行业大势”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起到的是风向的作用。如果让我来说,那么行业大势是风向,参与感是台风,两者的结合才能使公司走在正确的道路上。当然,雷军还说了,创业成功有三个关键因素:选个大市场、组建最优秀的团队、拿到花不完的钱。因此,如果说行业大势可遇不可求,参与感这一营销思路并非任意一家公司能够具备并采纳,那么雷军说的三大关键因素则是除了前两者软件的硬件因素了。总结一下:小米创业成功:软件因素——行业大势+参与感的营销思维;硬件因素:市场潜力大+团队非常优秀+钱花不完。互联网思维的要诀是只有专注,你才能做到快,才能做到极致;只有做到极致,才有好口碑。因为我并未用过小米手机,所以不便于评价手机是否好用,用过后是否会推荐给朋友购买。但我知道很多像我一样的朋友提到小米言必称便宜。如果小米的用户认可的是小米的价格,而不是真实的喜爱小米手机的产品本身,那么用户也许某一天看到苹果出了一款低价机子,是否会纷纷掉头呢? 当然这只是揣测,这种情况也许永远不会发生。再以我为例,看完这本书之后,我不得不说小米是一个很伟大的企业,至少我不会排斥购买小米的手机和其他产品。看来这本书也是一个很好的企业价值观的传播载体,通过阅读,企业获得了更多读者的认同,这也是很有意思的现象。参与感这本书讲的更多的是战术,比如怎么使用微博、微信和qq空间等进行参与营销,怎么和用户交朋友,小米论坛怎么做活动,参与感三三法则等,这部分对于部分企业的营销方式选用是一个参考,但一味的模仿肯定不行,你要去揣摩小米打出这套战术背后的背景知识,这一点更加重要。此外,这本书也处处彰显了对自己公司价值观的赞美,提到了很多与用户交朋友的细节,追求产品做工极致等,让人很容易产生一种错觉:即注重细节是一家公司成为伟大公司的充分条件,而让人忽略一些更加重要的东西。以上,希望读过的和想要度的小伙伴积极探讨吧~感谢欢迎关注我的微信:yueduquan 回复1参与赠书,赠送你想读的书。。。

典型内容空洞的畅销书

核心内容:构建参与感的三个战略“做爆品、做粉丝、做自媒体“典型将大家熟知理论包装成新概念的畅销书,作者写的舒服,读者看着也舒服,可以不加思考的感慨有道理……。出于商业机密保护或者其他原因,避重就轻,对于“为什么要做这件事、为什么用这种方式做这件事”简单带过,大部分在描述做了在三三原则他们做了什么事情。在知识越来越碎片化、分散的时代看这种书弊大于还,真正需要的是基于深刻思考后内容严谨成体系的书。看这种书唯一的作用就是可以说“我又看了一本书”。或者是参与感中的一环,对黎和小米都是一个品牌宣传,让更多的人“参与其中”

说说小米

这本书既然是说小米的,那我也来说说小米。从营销上讲,我觉得小米是非常成功的。广告基本不打,但是又非常深入人心,甚至像我这种米黑,一边一次次的大骂“以后再也不买粗粮的东西”,一边又会在有需要的时候不自觉的以小米的产品为标准。不管最终是否能转化为实际的销售量,这种营销和对用户的影响程度确实做到了一种极致。小米基本不在传统媒体上打广告,至少我这种轻度电视患者还没有看到过,能做到这个境界,像黎老板所说,靠的就是口碑为王。不论我对他们的产品有何偏见,但是他们的营销手段我确实十分佩服。但作为一个用户,我对小米的产品是十分不满意的,神级的营销和非常低下的产品质量形成了非常鲜明的对比。周围用小米手机的,没有一个说用的很顺畅的;用小米手环的,没有一个不说这个是半成品的;我自己用小米的电视盒子,卡就不说了,一个自动重启问题更新了无数个固件都没有解决。前几个产品有问题我可以理解为要快速抢占市场,以及积累不足,但是时至今日仍然对产品质量问题如此忽视,我认为这个已经是企业责任感问题了。与其你在包装盒上把自己逼疯,为什么不做到在产品质量上给出一份满意的答卷?最后吐槽一下,300页不到的流水账敢要价56块,腰斩一半我觉得差不多。

浅谈互联网时代几点新方向---读《参与感》

要说现在比较红的公司无非就是那几家互联网公司,ABT,小米等。阿里的上市让世界对中国刮目相看。而小米的迅速壮大则堪称奇迹。四年时间从0到400亿美金的估值,光是这一点就足以载入史册。近来看完黎万强的《参与感》深有感触。小米的成功并非偶然,用雷军的话说就是台风口上猪也会飞。简单的说就是时事造人。总结下全书,也结合自己的看法,谈谈互联网新时代的几个新方向。虽然不一定对,但是也代表着我的思考。互联网时代是一个全新的时代,现在才只是刚刚开始,信息革命的兴起将颠覆许多行业,或者说未来将颠覆一切。当然,最需要颠覆也最难颠覆的还是思维。人的思维本质上都是守旧的,除非被动颠覆,但是如果被动颠覆则颠覆变得一文不值。只有主动颠覆才能创造所谓的奇迹。然要违反人类本性的颠覆既有思维是很难的。怎么样真正做到以用户为中心?--参与感很多年很多年前我们就会提到以用户为中心,这个观点并不新鲜。但是却有多少真正做到这一点?几乎没有,传统的所谓以用户为中心都是建立在自己的主观臆断上,所以那并不是真正的以用户为中心。互联网时代带给我最大的变革就是平等,信息的传递更加快速。正是由于这种信息的爆发性的增长,以及信息的快速传递。使得当今时代要想少数人控制信息资源变得不可能。每个人都能够更加透彻的了解这个产品。使用者也能够将自己的使用感触分享到网上。这也就让用户自己参与到产品制作设计成为可能。每个人都能够平等的可达的提供自己的帮助和建议。让用户真正参与到产品的设计上来,这样必然使得对该产品的投入更多,让用户产生成就感。真正的让用户参与进来,用户就会想对待自己儿子样对待这个产品。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以用户为中心。用户一旦参与进来了,一个更大的好处就是能够为你做免费的宣传,也就是所谓的口口相传。当然这个也是建立在下面一个前提之上的,那就是口碑。好的产品就是好口碑?NO!好口碑必须要好产品你有好的产品,但是不一定会有好口碑。但是好口碑必须建立在好产品的基础之上的。一个烂的产品是不可能建立持久的好口碑的。当你围绕着用户,将产品做好了。各方面都做到极致。这样在这个信息传输急速发达的时代,也就达到了两个总要的方面。哪些参与到你的产品中的人,或许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粉丝,就会帮你宣传。当然,我们可以发现,这些粉丝并不是小白,而是在某个领域的意见领袖。比如我玩摄影,在我周围的圈子要买相机就首先会想到问我要我推荐,而我就成了所谓的意见领袖。然后他们就会根据我的推荐去选择去购买,这个范围往往已经 很小了。如果产品的使用体验真的如他们所愿,也就是说得到好的口碑,那么这个小圈子或者说在互联网这个信息迅速传递的时代,口碑信息就能成爆发性的增长。当然反过来,要是你的产品没有好的口碑,同样对于你的产品和品牌的影响都是致命的。好产品必须做到极致,做爆款在互联网时代,一个专业领域就是赢家通吃。前五之后的都得死,甚至能够真正存活的只有第一。比如说到搜索你肯定想到百度谷歌,买东西就是淘宝京东,社交就是腾讯。所以做一款产品一定要做到极致。做到第一,这个时代第一和第二的差距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做好定位,精准宣传信息爆发性增长带来的坏处就是,来得快去的也快,很难让人记住。所以运用传统媒体做宣传不但价格高昂而且效果甚微。有一点你或许被发现,三星今年慢慢的衰落,但是三星一年广告费都是一百多亿美金,很多大厂一年销售额都没这么多,你发现出去什么地铁,什么楼宇,满世界都是三星的广告,但是在互联网上的提及却不及国内那些厂家。传统的宣传已经慢慢走向衰败。新的思维需要新的方式。互联网大数据时代给我提供了精准投放的可能。当然精准投放的前提是产品有明确的定位。比如定位年轻人,则可以根据年轻人常出没的地点,如空间,如微博,甚至可以精确到到什么类型的微博。这样使得广告更加有效,成本更低。服务必须是标准化加人性化虽然这个社会的产品越来越多的标准化,但是未来将会有更多的人性化。所以企业应该给员工,尤其是一线员工更多的自由维度。规矩是认定的,不要用户以来就说没办法这是我们的规定,这话是每个用户都不愿意听到的。需要多给员工一些自由的维度,同时对于谈话交流也不应该过于标准化。如果能够更加亲近人性化的服务,相比用户会给予更好的口碑和评价。设计简洁实用近年扁平化设计风格风靡世界。苹果的简洁设计也被誉为经典的经典。现代社会已经由以前华丽的审美风格向简洁简约的设计转变。要做好简洁的设计比华丽的设计更加难。不但简洁,还需要使用,百看不厌。所以也要从以前设计的做加法转变为做减法。好的设计是需要用最简单的东西突出最为核心的东西。让人第一眼看着就懂,然后还愿意继续去探寻。如果第一眼看上去搞不懂是什么那么必定是失败的设计。如果知道是什么,而没有让用户有去探索这个东西的想法,那么只能算是平常的设计。好的设计是深入人心让人念念不忘的。这就是苹果带来的标杆。能够真正达到这种要求现在看来只有苹果。管理的扁平化工业时代最为典型的管理模式就是金字塔式的管理。所以一个大公司一般都有严格的等级制度,信息一级一级传递,往往效率低下,缺失严重,决策层往往不能知道最原始的信息。在互联网时代,信息传递的快速性,使得管理的模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那就是扁平化。大公司不再是金字塔式的一级一级的结构,而是打破金字塔结构。构建无数个项目组。无数个小单位,然后通过互联网将信息链接。以便保证信息的最原始和最有用。使得信息传递更加高效。当然这种模式还只是趋势,要完全实现并不是一朝一夕可以的。但是扁平化带来的好处也是显而易见的。最为直接的就是高效。而这点在新时代可以说是生存的必须。互联网更新换代的速度由以前的几年到一年到现在的几个月。这一切发展都非常快,你要是不能快速反应,那么你肯定会落伍。所以在信息爆炸时代你必须不断学习,不断接受新的知识和信息。一旦你停下来就会落后。最后简单的谈下我对未来公司模式的看法就如同马克思眼中的社会主义社会。如今我似乎能够理解那种社会的可能性。当然那是十分遥远的事情。那么我觉得稍微近点的迈向社会主义社会路上的公司文化变革。这个畅想或许必须要到互联网颠覆传统的中后期。那时候的公司很少有现在这种多元化的巨头。更多的是专业化巨头。而那时候工作的模式都是以专长兴趣为模式的。每个人都是公司的合伙人(有点类似与华为)。简单的说,就是一群对这个领域感兴趣的人聚在一起做一个事业。每个人都是这个公司的主人, 没有一家独大。人们根据不同的能力分居不同岗位。都能够发挥自己的长处为其他人服务。而行业将愈来愈细分,细致分工。人性话服务,每个细分行业不会有太多的公司。全球化的加速也使得公司都会更加全球化。像如腾讯这种在中国是条龙到国外是条虫的将很少了。说了这么多,可能都是谬论。谁都不知道未来会是什么样子。要是能够有所眉目把握住机会那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当然,最重要的还是要走好当下,多学习只是,既要看手机上网浅读网络时评,也要多抽空看书深读系统之思想。总之,生命不止,学习不停.....

推荐给那些产品经理以及正在经营产品的管理者们

首先,我认为这本书极度推荐给那些产品经理以及正在经营产品的管理者们,也许正在此刻你们还没有意识到传统方式的产品理念与经营方式已经过时。最近几年小米的成功大家有目共睹,无论你是否认可小米的产品,你都不可否认小米在当今国内手机市场的地位,在销量仅次与苹果与三星的背后,我想一定有他的秘诀与原因。说起小米的营销策略,口碑式的营销确实对于传统的营销是一个新的理念,新的冲击。这种利用人们对于一个品牌或对于一个产品的口碑来进行宣传的方式,我想也只有在当今这种互联网极度发达的年代才可以做到。人们可以很轻松的在互联网上发布关于这个产品或品牌的口碑意见,也更加方便快捷的在网络中查询到别人的意见,以这种购买者对产品的评价为依托来做出购买的决定。特别是书中提到的“要与用户做朋友”的理念是非常值得称赞的,这也让我想起了多年前就有很多人提出的父母与子女的关系方式,要随着孩子的成长而成为朋友的方式。因为只有这种与用户做朋友的方式才可以与用户走的更近,用户才会更容易的来购买产品,用户也才会更容易的帮助你提高产品的品质。所谓众人拾柴火焰高,我想如果没有众多的粉丝与网友给小米提出各种的改进意见,之后小米又进行一定程序上的改进的话,小米也不会有今天的地位。而对于小米的本身的管理理念,我想也是现代很多的公司应该值得去学习的,公司内部没有KPI、舒适的工作环境、可以个性化的装饰等等。与现在很多的公司死抱着KPI、所有事情死守着条条框框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或许你并不看好小米,或许你也并不认同小米的经营理念,又或许你并喜欢小米的产品,但是,我只想说的是“是时候该转变了,事实正在发生。”个人读书笔记: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8f063b0102v2f0.html

神马是互联网思维

小米认为的互联网思维:专注极致,把自己逼疯,该改改口碑,让用户有参与感,参与开发提交需求快,做好服务的根本介绍了小米使用的一些营销、宣传方法,做产品的心态书的内容也是文集,结构比较散

看完《参与感》后,明白小米为什么这么火了

因为热爱,因为专注,所以无论是产品还是服务都是做到极致。团队首先要爱自己的产品,走进用户,和用户做朋友。建立和维护和用户之间的信任关系,信任度越高,口碑传播越广。一切以用户为中心,做事以人为本,用心,走心。让用户感受到背后是一个有爱的团队在提供产品和服务。从上至下均传递给用户正能量。如微电影和广告片均充满了情感及正能量。好的用户体验就是,好用好看。但是为谁设计是最重要的先决条件,这是设计的原点,是正确定位产品好用,好看的方向。因为不同的人群,需求是千差万别的。在好用,好看之间,好用永远都是第一位。做设计要有情感,才能打动人。设计执行过程中也要做到极致。极致就是敢于改,改,再改,改。要相信每一次优化,修改,都是变好的过程。我们要保持对产品和用户的热爱。因为热爱,不管事情大小,我们就会愿意持续学习,钻研,持续用心做好每一件事情。做出好用有爱的产品,用户就会回报予爱。用户的爱会反馈回来激励团队。

还在继续中的书评

书是借同事的,还没看完,感觉参与感是写给米粉和准米粉的,而非创业者对创业者的经验分享,不知道其他人是不是也有同样的感受。

口碑营销怎么做?看看小米就知道了!

一句话总结:小米口碑营销=爆品(产品本身就是话题)+粉丝(内行+免费推销员)+社会化媒体(自媒体,沟通渠道)简述:口碑营销怎么做?我觉得看看小米的《参与感》就懂了。这本书的标题就揭示了这本书的核心,通过用户的参与感,进行口碑营销。小米可能是互联网行业学得最像海底捞的了,而且在很多方面超越了,因此最后迅速成功了!看完这本书,特别是最后看到服务篇,我心里一直在说,这不就是海底捞精神嘛!全员营销,让员工爽,发挥员工打鸡血似的积极性,最后提供用户神一样的服务。小米的营销,本人简单一句话总结就是用超出你期望(高性价比)的产品和服务,通过引导和鼓励用户口碑传播,实现薄利多销。书里全是干货,框架清晰、语言通俗易懂,总结精炼到位、全面而深入。其中对定位、品牌、运营、服务、口碑营销、新媒体运营全方面做了深入地分析和实战经验总结,推荐给大家看。1、口碑的铁三角发动机(产品)、加速器(社会化媒体)、关系链(我理解是用户和用户关系链,主要通过社会化媒体链接,社会化媒体就像一个网,一个个用户就是网上的各个节点,每个节点又链接着很很多用户节点,最后就像6度分割理论一样,连接无穷的用户)。《社交红利1》里也讲到社交红利有三大原则:信息(传递的内容要有吸引力)、关系链(传递的渠道,要利用用户的好友圈)、互动(传递的频率和深度,激发用户自动反馈和评论)《引爆点》里讲到引爆点三原则:个别人物法则(联系员、内行、推销员,优点类似现在的关键意见领袖KOL)、附着力法则(传递的信息还有吸引力)、环境威力法则。其实都在证明影响传播的三个核心因素、传播内容(产品或信息)、传播渠道(社会化媒体及关系链)、传播过程(是否能病毒式扩散?)也就是口碑营销最重要的还是产品要过硬,产品就是数字前面的1,社会化媒体就是后面的0,社会化媒体既是传播的渠道,又是获得用户的渠道和途径。通过社会化媒体连接企业和最终用户,并且让用户变成我们的粉丝(推销员),通过用户自己的关系链,进行口碑和病毒式的加速扩散和推广,最终不需要媒体,而成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之势。2、参与感三三法则三大战略:产品战略(做爆品,附着力法则)、用户战略(做粉丝,个别人物法则)、内容战略(做自媒体,环境威力法则)可以看到,参与感三大战略就是针对口碑营销铁三角制定的,与它一一对应。三大战术:开放参与节点、设计互动方式、扩散口碑事件。3、自媒体运营三大原则有用(我理解是与产品和品牌定位相关)、情感(我理解说人话)、互动(是核心,不然就是以前的媒体、网站)。4、战略与战术战略就是做什么不做什么;战术就是具体怎么做?这是我第一次这么简单清楚得理解战略和战术的意思和区别。5、社会化营销4大核心渠道论坛(深度、延时)、微博(碎片化、即时)、微信(少而精,即时)、QQ空间(90后的天下)6、小米营销7字诀专注、极致、口碑、快。因为专注,所以才能极致,因为极致才有口碑,因为快才有口碑。7、新媒体营销活动互动的几个创新案例:晒单赢免单、转发即预约、点赞领礼品,制作个性化宣言。7、新品发布会演示文稿成立专门的5人小组,包括文案和设计,要求每张PPT达到海报级别标准,制作期1个半月,修改上百遍,可见互联网行业的宣传也不是速成的,也是千锤百炼的。8、产品选名字原则三位一体(名字、产品标志图形、域名)都要符合要求。考虑理由:1、中文名称要易记易传播;2、配套的顶级域名可获得3、商标可注册4、便于国际化推广5、生活中早已熟悉,本身带有色彩感和富于情绪。PS:现在冷静地想想,其实看完这本书,会对小米全部渗透用户为王的这种思维方式深深拜服,不过书中确实没有看到产品方面的天才式的别具一格的创造性和创新能力,从这点上,与苹果产品一出来就惊世骇俗、绚丽夺目,让人崇拜的感觉,还是相差甚远,不过从这方面说,小米本身的定位,亲民,不装不端有点儿还是很符合的,因为他的目标用户就是1000-2000元手机的中低端用户,跟苹果的高大上范不是一类人。另外,这本书很多内容点到即止,估计是考虑到怕人模仿,刻意有所保留。不过书能有这么多干货、实例,已经很让人感激了。知乎姓名:Lilyhttps://www.zhihu.com/people/cao-li-li签名:走在营销、策划的道路微信公众号:口碑营销说明:分享个人对口碑营销的策划案例、观点、体会、笔记等,希望大家多多交流哈!

参与感读书笔记

近期读了《参与感》这本书,感触最深的莫过于三个地方:产品、团队、新媒体。第一,产品为核心。互联网思维核心是口碑为王,口碑的本质是用户思维,就是让用户有参与感。构建参与感,就是把做产品做服务做品牌做销售的过程开放,让用户参与进来,建立一个可触碰、可拥有,和用户共同成长的品牌!我总结有三个战略和三个战术,内部称为“参与感三三法则”。三个战略:做爆品,做粉丝,做自媒体。三个战术:开放参与节点,设计互动方式,扩散口碑事件。“做爆品”是产品战略。产品规划阶段要有魄力只做一个,要做就要做到这个品类的市场第一。“做粉丝”是用户战略。首先让员工成为产品品牌的粉丝,其次要让用户获益。功能、信息共享是最初步的利益激励,所以我们常说“吐槽也是一种参与”;其次是荣誉和利益,只有让企业和用户双方获益的参与感才可持续!“做自媒体”是内容战略。互联网的去中心化已消灭了权威,也消灭了信息不对称,做自媒体是让企业自己成为互联网的信息节点,让信息流速更快,信息传播结构扁平化,内部组织结构也要配套扁平化。鼓励引导每个员工每个用户都成为“产品的代言人”。做内容运营建议要遵循“有用、情感和互动”的思路,只发有用的信息,避免信息过载,每个信息都要有个性化的情感输出,要引导用户来进一步参与互动,分享扩散。“开放参与节点”,把做产品做服务做品牌做销售的过程开放,筛选出让企业和用户双方获益的节点,双方获益的参与互动才可持续。开放的节点应该是基于功能需求,越是刚需,参与的人越多。“设计互动方式”,根据开放的节点进行相应设计,互动建议遵循“简单、获益、有趣和真实”的设计思路,互动方式要像做产品一样持续改进。“扩散口碑事件”,先筛选出第一批对产品最大的认同者,小范围发酵参与感,把基于互动产生的内容做成话题做成可传播的事件,让口碑产生裂变,影响十万人百万人更多地参与,同时也放大了已参与用户的成就感,让参与感形成螺旋扩散的风暴效应!根据这些理论,结合我们的实际工作,我们做的第一个尝试就是可以将老师的赛课全部开放出来。对于培训学校而已,课堂就是我们的核心产品,产品若是爆款,才有可能汇聚一群脑残粉。所以邀请我们的同事来做评分,让员工成为我们的粉丝,给我们提出宝贵的意见。邀请我们的客户来做评委,让他们也成为我们的粉丝,从用户角度给我们更中肯的意见。想要把事情做到完美,先把自己逼疯。就是敢于改,改,改!改!改!第二,团队是关键!最重要的是团队,其次才是产品,有好的团队才有可能做出好产品。找人!--人才要最专业,也要最合适!乔布斯最核心工作之一!最专业,就是行业经验和专业能力,尤其是招聘工程师,1个靠谱的工程师不是顶10个,可能是100个;最合适,则是他要有创业心态,对所做的事情要极度喜欢。员工有创业心态就会自我燃烧,就会有更高主动性,这样就不需要设定一堆的管理制度或KPI考核什么的。前提是我个人要提升自己,用自己的学习力影响带动身边的人,进而带动部门所有老师。用敏言公司群组的学习精神传递给部门最核心的员工和老师,进而辐射部门全体。工作中,我们往往会按照人来匹配相应地岗位。往往把老师的招聘工作拿给学科教研组长去筛选,最后自己把关。这样做看似规范了招聘流程,加快了招聘进度。但是人是一个团队的核心,找到那个对的人,可以给自己的工作效率提高的不只10倍,当然也需要花去你的成本,这就包括时间成本,当然也有高额的人力成本。第三,营销渠道是加速器。关注90后喜欢的新媒体。自媒体运营策略:有用、情感和互动,有用就是不讲废话、情感是讲人话,互动要引导用户分享扩散、引导一起玩。同时要做到让员工成为粉丝,让粉丝变为员工。(也就是做到首先我们自己要热爱这个)新媒体和传统媒体营销的最大不同时:营销不再是单向的灌输,用户和企业之间的信息是对称的,交互随时随地都在发生。因此作为新媒体的运营人员,一定要懂产品。员工对产品的理解和热爱会决定他是否能够做好新媒体运营。小米的社会化媒体营销人的第一个要求就是:不是做营销策划,而是做产品经理。同时我们的每个产品,都是我们自身先玩,然后“感同身受”的指导用户怎么玩,他们的注意力和兴趣路径如何演进的。小米做社会化营销有四个核心通道:论坛、微博、微信和QQ空间。微博和QQ空间:很强的媒体属性。一对多。适合做事件传播。微信:基于通讯录的好友关系。一对一。适合做客服平台。论坛:沉淀老用户。一对多,即时性稍差。容易沉淀信息。用户关系越弱,信任传递就越弱,参与感的口碑事件扩散效果也就越弱,微信是强关系,其次是QQ空间和论坛,最后是微博。90后更注意到体育比赛,网络评论,演唱会以及杂志等接触点的广告。他们更关注明星,关注娱乐,精美的广告会吸引他们的眼球。百度贴吧,人人网,微博等是90后的最爱。智能手机是90后接触外界的一个重要渠道,尤其是晚上9点过后。我们在与客户互动的时候应该更多地采用这些新的媒体渠道,设计更贴近客户习惯的互动方式。例如app的设计可以采用打游戏闯关,发朋友圈炫一下等等的互动方式。

小米的成长史

全书都在讲述小米的成长国曾真正给传播带来颠覆性变化的不是互联网,而是互联网当中的一类——社交网络。社交网络把大众媒体的“媒介-受众”二元结构彻底结构掉了,在微博、微信上面,每个人都是受众,每个人也都是媒介,二者是一体的。所以,现在不存在以前“搞定媒体就搞定了受众”的逻辑,而是“搞定受众才能搞定受众”。

大道至简

个人觉得是目前看过的广告书籍当中,比较值得一看的(当然,作为一个初级广告狗,我看的专业书籍不到10本吧,哈哈),因为是2014年出版的,加上小米又是一个新型的互联网品牌,所以书里的很多观点新颖却接地气。如同小米的设计一样,这些观点往往是很简单的,所谓大道至简,大约类同。窥一斑而知全豹,在此分享一些里面的一些核心观点,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看看这本书:1:本书认为消费者的消费理念,是这样子变迁滴:功能式→品牌式→体验式→参与式2:自媒体现在很流行吧?其实小米就是把自己的企业打造成了自媒体,把企业打造成了一个好像做自媒体的人,如果你崇拜的偶像,每天发些信息,跟你唠唠嗑分享一些好东西,你会不会也觉得很亲切?比面对冰冷的企业好吧?小米就是个调皮的小米,它把信息个性化情感输出,引导用户进一步参与互动,分享扩散。3:里面介绍了一个个人觉得蛮喜欢的方式,就是当工程师开发了一个功能时,放到论坛让用户评分,评分高的有奖励,低的自然也会思考自己的问题。个人觉得这样比企业自己判断功能好坏,或者等研发完善后再去调试要好很多,调动了顾客和员工共同的参与感。是可以被多次模仿的理念。4:小米虽然内部较为人性化,但是还是有个非常不人性化的品牌习惯,其实你一定也很懂这种感觉那就是“改,改,改!”据说雷大叔的ppt,发布会开始前一个小时都还在修改。“极致就是把自己逼疯!就是敢于改!改!改!再改改!”5:小米传播,初期几乎没有花钱。因为:(1)以前是竞品思维,现在是产品思维;(小米前期产品基础不错,底子不错,各方面条件都能跟上去了,所以一旦被发现,口碑传播,影响无穷。)(2)以前是劈开脑海,现在是潜入大脑(比如脑白金就是劈开脑海,我去,头真疼,哈哈哈。潜入大脑,就是前期口碑做好,让用户参与进来)最后最后,小米用的是新媒体传播!你造吗?那些微博,那些微信,连空间也用上了。当然,个人突然觉得这些也落伍了,因为现在太多了,现在流行的是整合营销吧?小米的营销告诉我们,大款可以乱烧钱,对消费者进行洗脑,不过,现在消费者可聪明啦!穷的,就算了,还是先打好产品和口碑的基础吧。6:小米说参与感的顶点是让用户成为明星,反正小米说要陪我们一起玩,玩就玩吧。据说各地的小米之家,下雨天还可以去借伞,不知道是不是吹牛的,可以去体验下哈。7:关于新品发布会,小米也有话说!它说明星神马的我不要,我的产品才是明星!(所以你们那些还在用车模的车企,嗯嗯,好吧对于男生来说也许还是车模好。)产品的每一张ppt都要有张度,整个发布会,要让产品闪亮,要制造发布会的沉浸感,就是产品够分量,内容够清晰,气场够集中,让与会者进入投入的“超临场感”中。8:关于小米的文案,它是这样描述的,你怎么跟你的朋友推荐产品呢?你会说唯快不破,还是会说小米手机就是快呢?小米,就是这么直白,无需解码的广告语,够直接。9:书里说,亚文化,是产品经理的必修课。其实亚文化,就是那些你早年认为的脑残喜欢的那些东西,比如exo,当然黎哥说的是,b站,弹幕视频等。所以以后不要鄙视脑残粉啦,迟早他们会统治天下,好好研究研究他们吧。10:企业互联网转型的问题。(恩,其实我们公司也在转型,准备做电商。)—爆扁爽爆—爆款,款式不在多,款款是爆品即可。扁—扁平化设计,呵呵,最近也在研究哈,还是蛮喜欢的。爽—就是得让员工爽。(觉得我们老板应该看看这个,我现在很不爽啊!哈哈哈)11:没人会喜欢塑料花,真实才动人。恩,小米想说设计要融入温情。其实,一切都是啊,愿世界充满爱。不仅要科技生活化,生活也要生活化呢,生活不要科技化就好了。总结完毕,昨晚花了一个小时,以上是自己比较喜欢的观点,觉得比较经典的都写下来了。大家也可以不看书了,不过如果想了解更多,可以去书店看看。看一遍即可啦~~都是简单的道理。

把握时代战略,立足卓越执行

昨天通过百度阅读看了这本书,其实的关键词是风口、人才、服务;雷军过去的金山同样很刻苦,但是所获得成功远远没有小米的手机获得好,关键在于把握了时代的趋势,记得当时通过杨澜访谈录收听雷军的访谈的时候,雷军就一直强调把握时代的趋势,非常的关键,在社会发展的时候,我们除了需要看到机会,同样需要看到发展。马云当时的一句话告诉我们,政府扶植的,我一定不做,第一是大量的人蜂拥而入这个行业,第二是这个口号是一时的,还是符合市场的。只有符合市场的,才是可行的。记得一篇文章读书不能让你富有的文章写道其中一个购买剧本的制片方,说的一句经典的话,我不懂剧本的好坏,但是我懂市场的需求,可想而知一个让你只有把握了市场的需求,才能通过低买高卖获得更多的财富。基于这个价值杠杆,我们需要做体量大的事情,而不是自己擅长的事情,自己擅长的事情只能让自己成为一个小专家,而做体量大的事情,却可以获得更多的财富积累。找到了时代发展的风口,还需要完成是人才的搭建,联想的总裁告诉我们的是一个公司的CEO应该完成的是定战略、搭班子、带队伍,定了战略是基于时代的需要,搭班子是找到好的人完成产品的执行,带队伍是完成二级人才储备,完成公司的可持续发展。所以找人就非常的关键。如何才能找到符合公司发展的人才,决定了公司的成败。facebook的总裁扎克伯格就说过找到一流的人才,给予他们自由发挥的时间,一定可以创造出不一样的产品。把握了趋势,找到了人才,还需要的是执行,执行力的高低决定了公司的战略是不是可以获得保障。一个只有为公司思考解决问题的人,才具备提升的空间,一个只会找借口的人,始终不堪大任。提高服务,说的更加彻底一点就是服务好产品、服务好客户、服务好领导。有了好的产品,才能有好的客户,具备了好的客户,才能获得盈利反过来服务领导,达到三赢,只有以上的三者的利益达到平衡的时候,才能让自己的利益获得最大的保证。所以多阅读可以提高我们自己灵魂的高度,当我们的灵魂的高度足够高的时候,我们需要的是提高我们的执行,在执行当中获得专业度的提升,当专业度的提升的时候,我们需要完成的是人际沟通的提升,在每一个成长的时刻,不断的强化自己的长板,在长板中找到更好的组织,完成自我价值的最大化的提升。

台风口上猪会不会掉下来?

详述了与用户紧密联系的营销模式,不是适用于所有互联网企业,能把用户的参与感做到极致也是一大牛啊!虽然小米在走下坡路,但如果能在产品突破上有所建树,凭借高于华为的用户活跃度,还是能够继续继续屹立不倒的!真的也算是信息爆炸时代的伟大的互联网企业,应该会被载入历史吧 哈哈哈哈

一本营销的书

从上一家公司离职的时候,老板给我推荐这本参与感,并说哪天拿给我看看,后来还是选择离开……自己读过之后,并什么精彩的地方,也没有参悟出前东家让我读此书的是让我领会什么精神。此书或许只是借着小米的势头出版此书,并且定价好高…互联网现在确实是火,此书放到几年前应该就不错了。

互联网思维就是口碑为王

只用了短短的3年时间,小米成为了家喻户晓的一家互联网公司,小米手机更是得到了无数手机发烧友的追捧和喜爱。成功的小米公司已经被很多人解读,但我想这本《参与感》应该最能解释小米成功背后的原因,因为书的作者黎万强伴随了这家企业的成长。互联网思维就是口碑为王,细细品读之后,这句话背后隐藏了很多的内容。互联网思维就是口碑为王,这句简单的话给了我两个重要概念——互联网思维,口碑。所以我想针对这两个词谈一下我对这一章的感想和启示。首先,互联网思维。这个词伴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被无数次地提及,但真正运用互联思维创办、发展一家公司的是少之又少,成功的公司更是寥寥无几。互联网思维,不能流于形式,不是华丽丽的外表,它是企业的血液,流动于企业的任何一个部分。小米公司就是这么一家以互联网思维为血液的公司,从其公司的运作模式中可见一斑,雷军将其概括为七字口诀“专著、极致、口碑、快”。小米与传统的互联网企业有哪些区别呢?第一章中,黎万强将小米与之前金山公司做了一个比较,揭示小米与之前公司的不同之处:产品周期从过去的“里程碑式”每年发布,变成了每周快速迭代;不再”全员会战”,而是要求全员客服;进行用户体验调研不再是每月每季度,而是每天都在和用户交流;把产品的“风暴式”营销推广变为潜入式互动;营销不再刻意营造“高大上”,我们直接说大白话。从小米的运作模式中,可以看到,小米的工作重心全是围绕着用户在展开,一切都以用户体验为依归。我想这应该是互联网思维的本质和核心。良好的用户体验才是互联网公司的核心竞争力。腾讯公司内部有一句话:一切以用户价值为依归。在《腾讯方法》这本书中,它讲述了腾讯为了开发天天系列游戏软件,精心设计了很多款初型,每一款初型都要让用户体验,让其筛选留下用户最喜欢的初型并听取用户的反馈意见,然后在原本基础上再次进行改善优化让用户感受,直到最后让所有的用户满意为止。这种追求极致的工匠精神深深体现着腾讯公司以用户价值为依归的理念。小米公司更是这样,小米公司成立之初,不做手机,先做MIUI系统,在论坛上和粉丝互动,听取粉丝的建议并不断改进系统。1年后论坛积累了100万用户,MIUI系统也趋于成熟,小米才开始做手机。手机在做出来以后,也保持着每周迭代一次的效率听取用户的建议改进手机系统,这不是为了用户体验又是为了什么?用户并不傻,他们会拥护一款手机,成为忠实的米粉,一定是这个公司有打动他们的地方,为他们创造了价值。第二个词,口碑。传统企业也看重口碑,但互联网对口碑的关注程度远远超过了传统企业。互联网打破了地域、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它和传统企业完全不是在一个维度。互联网上信息传播的速度和广度是以分秒计算,这是传统信息传播根本无法比拟的。所以,基于此它也对互联网企业提出了更加严苛的要求。如何能得到用户的口碑?第一、好的产品,这是维系口碑最根本的途径。小米手机有高性价比,很多喜欢手机的朋友都选择小米,因为产品不仅价格实惠,更重要的是手机的性能很高。前文也讲到小米为了良好的用户体验对产品每周进行迭代和优化,这么好的产品用户想不选择它也很难。第二、超出用户预期。雷军说过,做出让用户尖叫的作品,必须要超出用户的预期。有了这种超预期的惊喜,用户才会愿意成为你的忠实用户,为你的产品宣传。每次在小米的新品发布会,雷军在台上侃侃讲述完产品优质性能后,最后在揭示新品价格的那一刻总会引起不小的轰动,超乎预期的价格使在场的观众和观看直播的用户都感到振奋和激动。当然在这种兴奋的驱动下,用户极可能就会积极地为产品进行口碑的宣传,甚至是为它买单。第三、为用户解决问题。产品不是销售出去了之后公司就与用户没关系了,相反,这是关系建立的开始。用户在使用产品后如果有问题,就应该有便捷的途径与公司联系上,公司也应该努力为用户解决问题。小米在这点做的很好,论坛上有客服和资深的米粉为用户解决问题,微博和微信上也有客服回答用户的疑问。线下有小米之家和售后点为用户提供服务。这让用户即使在手机出现问题了也没有任何担忧。这么全面细心地替用户解决问题,大家当然也会为小米宣传口碑的。互联网思维就是口碑为王,很对。但要做到这点,并不简单。一家成功的互联网公司需要深谙互联网思维,并真正地做到一切以用户体验为依归,切实地为用户解决问题。很多人说小米的成功是饥饿营销,我不觉得。小米是一家以互联网思维为血液的公司,它真正做到了以用户体验为依归,它的成功绝非偶然!

从小米模式想到快捷酒店

作为比较早的MIUI用户一直有关注小米,书的前半部分基本新闻报道合辑,后半部分涉及小米内部的管理和文化氛围,媒体上看到不多。MIUI论坛上有人晒送爸妈的红米,小米从发烧友自己用,慢慢占据了送父母的手机市场。(更新:目前送父母似乎坚果更合适一些。。。)当初快捷酒店兴起,将路边不知名的招待所整合成连锁酒店,提供标准化服务,减少不确定性 - 需求方更愿意买了解和确定,又觉得“超值”的东西。 当连锁快捷酒店提供了比较稳定的服务内容和选项,服务稍用心一点儿,大家就觉得比不知名的招待所好多了。小米做的似乎是类似的事情- 在选手机的时候,选个熟悉感觉性价比不错的,比其他品牌的似乎更靠谱一些,小米依托的MIUI软件,类似是快捷酒店在服务内容方面的选择和服务流程设计。 当然,供给上差异还是挺大的: 小米是自己产能的扩张,而不是像快捷酒店收编加盟:快速消费品和服务业的差别。可以大规模量产的话,扩张起来要容易的多。 这么想起来,小米和快捷酒店的共性,就是利用“标准化”减少不确定性,从而整合吸引了更多需求。

只管抓药,不管疗效的阿黎笔记。

虽然身边朋友吵得热闹,但是没有一个人花40多块去买纸质版《参与感》,我自己花9块9在多看上买了电子档,看看这本产品经理必看神书到底几何。如同所有小米产品一样,在看之前我就知道这本书不会差,会有高品质,但对于一个高标准的人而言仍然无法让你非常满足。就像卖1999的小米手机会让想买3000块手机的人满意,但不会让想买5000块手机的人满意一样。《参与感》更像是一本互联网硬件思维的总结报告,里面的观点意见大家都知道,很多公司也都在模仿,但是小米厉害之处是可以在没有历史包袱的情况下以一个创业公司的姿态来执行,而别人,知易行难。阿黎在书的最后给想转型互联网的传统企业开的药方是“爆扁爽”:1. 做爆款,做精品;2. 管理架构扁平化;3. 让员工爽。这里面每一条都比登天还难。当老板看到有人打比我低端的市场的时候,紧张了,我们也要有对应低端款型!看到高端形象的对手赚高利润了,我们也要有精品!但是,我们主力的性价比产品也不能丢!精简产品线就是句空话。架构扁平化,如果员工个人素质个人能力不够强,中间这层管理者就会累死。一管就死,一放就乱。如果再摊上个不懂业务又想参与决策的老板,基层员工就会面临最上层的压力。让员工爽。呵呵。我们都是讲先付出后回报的。所以,大家看完这书先别激动,先掂量掂量自己的团队有几斤几两,关键,还是在人。阿黎在书里说了好多营销技巧,而这本书,又帮小米做了一次营销,看,他一直在贯彻执行他的营销策略。只学表面,学费就又白交了。

极致专注,保持热爱。

11年底的时候,人在徐州,那会想换手机,也不知换啥,经常去客户那的信息部,信息部的那个客户一直在关注小米,还拿到了预约号,可激动地给我展示小米的论坛,还跟我讲小米即将推出的手机配置以及这个参数那个参数,听起来性价比确实挺高,而这哥们暂时不买,就宅心仁厚得把预约号给了我,然后我就买了小米1。也许是第一代,所以一定程度上就是小白鼠,也可能由于安卓本身的问题,手机用着用着,速度就会死慢死慢的,再后来莫名得每天都会自动重启几次,到售后修过一次,说是主板被摔过,重新给修好了。可后来没过多久,还是会每天不定时得莫名自动重启,让人抓狂得要命,狠狠弃之。而这时小米手机已经在市面上风起云涌,通过饥饿营销的方法,较高的性价比,夺得无数人的欢喜。去年天猫双11,获得品牌销售额第一名的好成绩,5个多亿,而今年双十一,更是创下15亿多遥遥领先的地位。而在今年双十一前,拜读了小米联合创始人黎万强写的《参与感》,对小米的成功、营销方法、设计等等都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与认识。书中提到做产品有四种类型:功能式、品牌式、体验式、参与式,而小米先做出不错的系统,在论坛发布,培养出一批忠实的用户,让这批客户充分使用,把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反馈给小米公司,而小米公司积极响应用户的所有问题,及时修改升级系统。让用户参与其中充分互动。小米不仅通过论坛、微博、qq空间、微信等方式与用户进行实时、紧密互动,还有粉丝节或者发布会中邀请铁杆粉参与相关环节,把用户至上进行到底。而小米一开始的忠实用户又通过口碑相传的方式,把小米品牌推广出去,一传十十传百,再加上公司本来的营销运作,使得购买小米手机的人越来越多。而小米手机也打破一般品牌从知名度到美誉度再到忠诚度的转变,而推行出从美誉度到忠诚度再到知名度。比如很多品牌是先从打广告开始,变得越来越被大家所知,而小米先做用户,用户数增长到一定阶段,再通过广告做更大范围的辐射。通读这本书,真的会被小米公司把每个细节都追求完美的那份执着与笃定震撼,做到产品活动化、活动产品化。做产品时用运营思维,把一些活动的环节植入设计成为产品的功能。而做一场活动都当做一个产品,尽善尽美,最大化的让用户参与并形成宣传载体(具体案例在书里,由于看得电子书不太方便回查,想了解的可以看看这书便了然)。总之任何事情都产品化,都极致死磕、还又不断创新,真是太拼了。而在阅读这书前面章节的时候,有时也会好奇,这联合创始人真够可以的,书写得如此简明扼要又抓人眼球,而关于小米几次发布的产品海报都呈现得如此简洁、明了,看到后来才知道原来作者是设计出身,真难得而又眼前一亮。书中作者说:创业如创作,从开始第一步到最后冲刺,掌声与关注之外,更多的是寂寞的长跑。能支撑你咬牙坚持的,除了热爱,别无他途。也许只有真的热爱,才能如此苛责每一个环节,如此尽善尽美。作者说:好的设计背后流露着同一种思维:寄情于物、寄关怀于物,注入可被感知的用心,从无生气的工业品变成对自然生活的充满关怀的符号,让物体本身能够盈出给人慰藉的情绪。而无印良品的艺术总监原研哉给一家妇幼医院设计形象识别系统,指示牌用了棉布包着,让人心生柔软、温暖。这应该是好设计的最佳诠释。记得有次分享会,一个学设计的女嘉宾说:中国无设计,最好的设计在日本、德国。而对设计丝毫没啥概念的我,之前去无印良品,也没留下多少印象,而看了这书,似乎对设计多了几分兴趣,不知以后读了作者提到的《无印良品》、《设计中的设计》这两本书,再去无印良品店,会不会有不一样的感触。记得双十一的时候,还感慨:中国企业越来越向全球化迈进,互联网的发展越来越迅猛,朋友笑说:是不是入错行了,好像一直不在时代跳动的脉搏上。其实如果身心一直在别处,肯定很难做好。渐渐地也许我们不应该再是跟随者,相反更要立足当下,立足自己所处的行业,扎扎实实,努力去争取做一名开创者。 作者还说:能穿越时间的不是商业,是哲学、文学与艺术。专注、热爱、极致、保持。这本《参与感》确实写的很不错,推荐。虽然我不是小米粉。

仅是世界观,而非方法论

这是一本结构清晰明了的书,就是告诉你小米是如何运用“三三法则”取得成功的。坚持三个基本战略:做爆品、做粉丝、做自媒体。采取三大战术:开放参与节点、设计交互方式、扩散口碑事件。不论是小米模仿苹果的只做优质单品、先做论坛聚集大量发烧友再发散开去还是不打传统广告自营社交媒体账户,都是开天辟地、独辟蹊径的奇招。现在再学,也不过是杏坛三千门徒中的一个,随大流而已。也就是说,这条路在小米走过、成功后、出书宣传后,已然成为互联网时代的“成功大道”,有心要走的人又变成了“千军万马”,最多只能做到“以正合”,而不再能“以奇胜”了。再者,真正能学小米的又是寥寥。以互联网理念建立起来的纯血统互联网公司可以说是一颗互联网种子长成一棵互联网大树,结出互联网时代最美的花,一切顺理成章。而你想让一颗改革开放初期种下的陈年老种长成的参天老树再通过嫁接结出甜美的互联网时代好果,难度肯定是前者的几倍,至少前几千年都没有这嫁接的技术不是。为什么会难呢?嫁接技术先放在一旁不说,愿不愿意嫁接就是第一道坎。为什么在众人膜拜小米的时候,董明珠还要提出对赌呢,显然就是不服、不信甚至鄙视。而有这样情绪的人肯定不止她一个。肯定有一群这样的老干部,因为小米跟他们尿不到一个壶里,引领着跟他们头脑中的商业逻辑大相径庭的“异端邪说”风尚,打心眼里看不上小米,在等着看小米的笑话。就像很多叫嚣“90后”如何如何的人一样,他们不理解,也不愿意去理解,小米也好,90后也罢,反正我就是世界的中心,你们都有问题,迟早要吃亏,再来听老人言。能不能嫁接又是一道坎。大脑接受了这一理念,身躯四肢就能跟着做了吗?人接受一种理念是不易的,要让一群人一起接受一个理念更为不易。有些企业本就如金字塔一般几十层、若干级,平时传达个信息都费劲,现在想贯彻一套新的做事方法、风格理念,简直跟人要做手术换一副骨架一样。再说了,在商业模式确定的企业,会突然将产品组打散成游击小分队、什么配件都顶级化、富养自己的客服团队、豪华装修品牌零售店吗?会取消KPI、强调人大于制度吗?能先做粉丝再来赚钱吗?作为一个刚起步互联网公司的员工,不客气地说,我们都没能做到——看完这本书再创业的老板也没能学会,难以掉头的大船船长们,能做到吗?因此这本书虽好,但跟着练肯定是要走火入魔的。

那些知道,却未必做得到的金科玉律

  看完一遍《参与感 小米口碑营销内部手册》,做完一遍思维导图,而后开始写这本书带来的感觉:那些大约都知道,却终究少有人做得到的。正如道理很多人都懂,但知道和做到却从来都不是一回事。  书配图好看好玩,生动有趣。书写的通俗易懂,没有高深的理论,信手拈来仿佛是我们周边熟悉的不能再熟悉的技巧,可同时又觉得似乎收获了什么。一页页翻,很容易很快便翻完了,如若不做思维导图,不会发现原来有那么多点那么多知识那么多需挖掘的;如若不写文字,大约便如此忘记了,脑海里仿佛记住了,实际大约该记住的都记住了,该忘记的也都忘记了。  我不是小米发烧友,不妨碍我觉得它还不错。不经意见我周边那么多人在用,仿佛一夜之间大家都在抢小米,仿佛除了苹果就是小米。如此火爆,似乎有那么多人被裹挟其中,无论是主动还是被动,我们便如此自然的知道小米的存在。  “参与感”,小米的核心理念,让用户参与其中。“参与”的概念对于关注互联网的小伙伴而言是再熟悉不过的概念,从博客到微博,从微博到微信,所有社会化媒体无不强调参与、强调互动,强调朋友关系、强调用心交流。只是如此费时费力费心的“参与”实在没几个人、没家企业做得到。交流与否、用心与否,看心情看状态,大部分时间木有心情木有状态,原谅我如此随心所欲,实在是用心交流、相互参与实在太费时费力费精神。好吧,所以我注定是小角落里的围观者。  一粒小小的围观米粒,写博客写微博写微信,用互联网高大上的概念来说,似乎那都是我的自媒体,其实……其实……那真和媒体无关、和别人无关,没有营销,运营不了,那不过是我自娱自乐的小打小闹的小场地。互联网时代,仿佛每个人都有发言权,可声音那么多,哪里听得过来呢?最终还是需要一个平台聚拢庞大的人群,在大市场里说出的话才会有回响。如书里所说的,创业三个关键要素:选个大市场,组建最优秀的团队,拿到花不完的钱,这哪里是轻易可以做到的。  这些年一直在互联网里打酱油,各种蹦跶,尽管依旧是路人甲一个,可关于小米公司的营销方法、传播方式、产品理念、品牌运营看来是如此的清楚明了。好多话看起来就是废话,因为这明摆着就是做品牌、做运营、做传播、做产品的人知道的,如潜移默化的品牌影响,自媒体时代要说真话,有幽默、感自嘲、能自黑、会卖萌,先服务、后营运,可恰恰是这些貌似废话,真正能够执行到位的终究只是少数。也许是没人、没钱、没时间,没有足够的钱请对的人,没有时间挖掘对的人,没有对的人一切都是白搭。可对得人终归难以撞见,道理都知道,却未必做得到。

参与 hcl想要马甲线

书不错啊,试试啦!喜欢小米手机啊,当小米开发产品时,数十万消费者热情地出谋划策;当小米新品上线时,几分钟内,数百万消费者涌入网站参与抢购,数亿销售额瞬间完成;当小米要推广产品时,上千万消费者兴奋地奔走相告;当小米产品售出后,几千万消费者又积极地参与到产品的口碑传播和每周更新完善之中……

比市面流行的管理书更有可读性的软文

作为一名互联网媒体工作者,《参与感》确实是有借鉴性的。比如营销活动的打法,品牌的口碑建立以及与粉丝的互动等等。之所以打三星,是因为这本书在字里行间透漏着小米对消费者的软性营销。像小米之家和售后带给消费者的心理体验等场景,让我一个业内工作者都不得不对小米的品牌有了好感度。再者,虽然招式漂亮,但更关键的内功心法仍然讳莫如深。最后,定价太高。刨除以上三点,这本书非常值得一读。个人认为,最具价值的是产品篇,品牌篇和新媒体篇。但我们与小米不同的是,没有超强的研发团队来为交互做强硬的后台,所以小米的模式对大部分企业具有不可复制性。但小米在新媒体玩法与产品理念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书中关于微博与微信的说法,是近年来我看过的对二者评价最贴切的:微博是媒体,适合一对多的传播,而微信是封闭的,适合做产品客服。然而现实是很多企业都出现随大流现象,哪个APP火就把关注点转移到哪,这样做的结果就是没有一个平台可以长久地留住粉丝。如此,企业又将陷入洗脑式广告的恶循环中。从运营角度看,小米带给我们的经验就是内容为王。虽然所有人都深谙这个道理,但能做到的人不多。我们的发展模式是如何让客户满意,但我们应该做的是如何让粉丝满意。在缺乏研发交互内容的情况下,尽可能地利用微博和微信等新媒体,创造出更多能够和粉丝互动的玩法。因为在互联网时代,粉丝就是上帝。

弄懂“三三三”这本书也就不用读了

参与感的三要素:可触碰,可拥有,共同成长;参与感的三个战略:做爆品(产品),做粉丝(用户),做自媒体(内容);参与感的三个战术:开放参与节点(主人感、荣誉感、拥有感),设计互动方式(融入感,共赢感,成就感),扩散口碑事件(病毒式扩散)。年轻人心理:在场介入,影响世界。只要抓住年轻人想要参与进来,进而影响世界、改变世界的心理,并善用“三三三”原则,没准儿你也能玩好营销……

你可别骗我啊,猪能飞起来?

读完这本书,第一感觉是它很务实,干货不少。不同于部分所谓商业大咖拼凑痕迹明显的书。 看着封面上赫然飘着的那只猪,我在想它真能飞起来么?你可别骗我啊。雷军给出的答案是:凡事顺势而为,台风口上的猪也能飞起来。的确,雷军和他的团队用“参与感”让“小米”在短短四年里腾空而起。但愿他们能持续飞下去。社会化媒体的出现,使信息传播去中心化,这也让信息传播链条的速度提升了百倍甚至千倍。每个行业都在思考在移动互联网里如何顺势而为。对于一个品牌,知名度意味能让用户听见,美誉度意味着走到了用户身边,而忠诚度则代表已在用户心里。所谓的粉丝文化就是看你的品牌有多少忠诚的用户。一般而言,传统行业选择的路径是:先砸知名度,再做美誉度,最后是维护忠诚度。与这一思路匹配的行事哲学便是将目光集聚于所谓大牛们,而不问产品市场定位如何,好似只要能搭上大牛,让其帮忙转发某产品相关信息,便可坐等收成。然而,市场给出的反馈却是,非也。互联网企业由于产品即品牌,所以通常是先做美誉度,然后再做知名度。在强调工具化价值的互联网产品中,忠诚度基本很难建立。小米是如何顺势而为呢?小米选择的品牌路径是美誉度—忠诚度—知名度。首先,找到一级痛点,即用户最痛的需求点。然后,据小米产品的定位及消费者特点,先只专注忠诚度,通过口碑传播不断强化这一过程,到了足够的量级后,我们才投入去做知名度。具体而言就是通过一个一个从第三方论坛“人肉”拉来最初100个种子用户,凭借用户的口口相传,没有投一分钱广告,没有做任何流量交换,到2011年8月16日,MIUI发布整整1周年时,已经有了50万用户。正是这样用户深度参与的机制,让MIUI收获了令人吃惊的好口碑,和令人吃惊的增长速度。这份口碑,也构成了小米在日后发布手机后,火爆的用户基础。小米用论坛来沉淀老用户,用微博、QQ空间做口碑传播,用微信做客服平台。顺势而为,风口上的猪真能飞起来!

只要有信念,猪也能飞上天

我本人绝非小米控,甚至没用过小米的相关产品,但是小米的大名作为一个中国人想不听到都很难,而在看完这本书之后,对于小米的了解透彻了许多,也更深入了许多。黎万强在书中经常强调,小米的工作者们就是一只幸福的“猪”,而能够使这只猪飞上天的台风则来自这个时代的“势”与强大的用户群体的支持,这确实不容易,窃以为能有这种观念和意识的创业者,他们会获得的回报就不会太差,更何况是一个极力强调用户参与感的企业呢?其实小米成功的办法很简单,甚至可以说很接地气,那就是走群众路线,听上去简单做起来难,想让更多的猪飞上天,还是需要更加地把用户与消费者放在第一位,我想这才是这部书最大的一个启示吧。

定位和方向很重要

定位,渠道,方向,要做的事情很重要。无论是在营销中对于渠道的定位,还是对于公司目标的定位,还有关于如何影响用户,让用户参与的定位!有一种力量叫做借势营销。有一种源泉叫做用户参与。有一种目标叫做向前看3-5年,或者3-5个月。目标,规划,路径,简约不简单。有的标准需要格式化,有的服务却不需要。微信不是一个营销的战场,是一个服务的平台。微博是一个广场,是意见领袖的广场,QQ空间是25岁以下年轻人的传播平台,论坛是一个沉淀用户的平台。

互联网带来的颠覆,改变了传统的营销套路

本书整体讲的是市场营销,也涉及其他方面的东东,例如产品策划、人力招聘等等。对我感触比较深的,有几点:1, 互联网带来的颠覆,改变了传统的营销套路。传统产品的营销办法,知名度—>美誉度—>忠诚度,代表产品:脑白金、加多宝。互联网产品的营销路径,美誉度—>知名度—>忠诚度,代表产品:优酷土豆、爱奇艺。小米手机的做法,忠诚度—>美誉度—>知名度。(从这方面讲,这是互联网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巨大福利。)在强调工具化价值的互联网产品中,忠诚度基本很难建立。工具本身具有可替代性,所以很难有用户忠诚度可言。不过,换个角度去想,手机不也是一个工具吗?!为什么小米能搞定用户,视频大佬搞不定用户。于是,就看如何定义“工具”了。手机这个工具,水很深,能养活大鱼。在手机这个“大工具”下面,小米有很多具备市场竞争力的“小工具”,比如miui操作系统、小米手机硬件、社交营销套路。每一个“小工具”都可以单独被市场接受,并且足以在细分市场处于领先地位。但是,如果把它们集合在一起,做到极致,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形成生态,一个完美的闭环,小米手机整体就很难被超越,很难被模仿,只能望尘莫及。另外,小米迅速崛起最重要的一个因素是行业背景——移动互联网的崛起。忠诚度,露骨地理解,可以理解为“被忠诚度”,即,用户的强烈的需求 + 小米超越同类产品对用户的绝对诱惑。互联网是工具,智能设备才是趋势。随着“互联网手机”的流行,小米手机迅速站稳脚跟,并逐渐辐射到其他领域,尤其是智能家居。在行业发展前景无量的情况下,小米才能一直“跑”下去,否则,如果赛道都很模糊不清,领先的运动员也很难继续保持领先地位。2, 用户是上帝,还是小白?!周鸿祎认为,用户是小白,需要反复教育和引领。黎万强认为,用户是上帝,工程师和用户直接接触,一切开发由用户需求唯一驱动。我只能说上述两个观点都是片面的,我们的ZZ提出的观点,最中肯:听用户说,但不能严格照做,要清楚用户的根本诉求。3, 为何读书学习。坚持读书学习,即使它不能解决你现在的问题,甚至不能解决你以后碰到的问题,但是,这些作品本身蕴含着的对创作的热爱、对美好事物和理想的向往与坚守,能使我们保持一颗殷切的求知心、对卓越艺术的虔诚信仰、对更优美精准呈现的单纯向往,等。所以,这种热爱是通过自我驱动、自我沉浸,让我们从中回归本原,间或忘却得失,却恰恰可能是将我们领向卓越的最重要的动力************************************************************参与感三三法则构建参与感,就是把做产品做服务做品牌做销售的过程开放,让用户参与进来,建立一个可触碰、可拥有,和用户共同成长的品牌!我总结有三个战略和三个战术,内部称为“参与感三三法则”。三个战略:做爆品,做粉丝,做自媒体。三个战术:开放参与节点,设计互动方式,扩散口碑事件。先做忠诚度,再做知名度小米做品牌的路径:一开始只专注忠诚度,通过口碑传播不断强化这一过程,到了足够的量级后,我们才投入去做知名度。对于一个品牌,知名度意味能让用户听见,美誉度意味着走到了用户身边,而忠诚度则代表已在用户心里。所谓的粉丝文化就是看你的品牌有多少忠诚的用户。不是做广告,而是做自媒体新营销的第一步,让自己的公司成为自媒体。传统思路是做好媒介渠道,现在是做好内容。以前是找媒介,现在是媒介来找你。这其中,内容很关键。************************************************************摘记用户体验的核心是为谁设计。什么是用户体验?确定为谁设计、好用、好看,这是我理解中用户体验的三个“渐进式命题”。身体力行地与用户互动,扁平化结构,让功能开发者与功能使用者直接沟通。开发团队面对的不再是冰冷的数据报表,用户面对的也不是单调的更新日志。对未来的思考。经典定位理论是指开创并主导一个新品类,如何在潜在用户的心智中与众不同。小米品牌的胜利,首先是“互联网手机”这个新品类的胜利。通常来说,传统行业的品牌路径是,先砸知名度,再做美誉度,最后是维护忠诚度。互联网企业由于产品即品牌,所以通常是先做美誉度,然后再做知名度。在强调工具化价值的互联网产品中,忠诚度基本很难建立。小米做品牌的路径:一开始只专注忠诚度,通过口碑传播不断强化这一过程,到了足够的量级后,我们才投入去做知名度。对于一个品牌,知名度意味能让用户听见,美誉度意味着走到了用户身边,而忠诚度则代表已在用户心里。所谓的粉丝文化就是看你的品牌有多少忠诚的用户。品牌的发展历程无外乎是知名度、美誉度、忠诚度三步。知名度是让大家知道你是谁,是出现在用户视野内;美誉度是让大家觉得你不错,走到了用户身边;而忠诚度则是让用户真正爱上你,走到了用户心里。总结下如何用互联网思维做电视广告,我有3个建议:1. 要全网互动,把电视广告本身当产品做二次传播;2. 偶尔到电视上做广告,信息越简单越好,尽量做品牌而不是功能广告;3. 电视资源段选择上,选最大平台集中爆破。做全国性品牌,要考虑新旧媒体组合。中国的人口是金字塔形,北上广是塔尖,大城市人口占比是比较小的。通过互联网引爆核心城市后,开始做全国性市场,要快速渗透二三线城市,就算作为互联网企业,目前央视也还是极重要的选择。我们在央视投放策略是不做日常,但选择春晚作为最大爆破点。好产品自己会说话,产品给力,才能不断积累起品牌势能,外部平台合作是功率放大器,是给势能转化为市场动能时提供加速。如果势能本身不够,那样无论选什么样的平台,做怎样的营销,即便合作伙伴愿意支持,恐怕也难有让人满意的结果。所以我们说,产品和营销的关系,是1和0的关系。你的包装,你的海报,你的营销,你的推广,都是跟在产品这个“1”后面的“0”。如果没有好产品,一切都会变得没有意义。而如果产品给力,哪怕营销做得差一点,也不会太难看。每个人都成为自媒体,带来了传播形式和获取方式的改变,媒介的权利给重新分配了。门户时代,内容完全是编辑采编;博客时代,内容由用户参与采编,但依然由编辑来推荐;而现在的微博、微信的信息流通,编辑已无法对其控制。企业要花精力让自己成为能持续提供优质内容的自媒体,同时,也应该发动用户来产生内容。人是环境的孩子。用制度规范出来的“服务”,是假的,用环境塑造出来的服务,是真的。之所以这样做,第一,是为了提高我们的工作效率;第二,还是所说的“人是环境的孩子”,你给员工提供怎样的办公环境,他就会回报你怎样的工作成果。员工从公司对自己的服务中体会到的感受,将直接反馈到员工对用户的服务态度当中。移动互联网时代用户注意力极其稀缺,在海量碎片化的信息中让用户注意并停留,一张突出鲜明的图片胜过华丽的长篇大论。直观可感知,一图胜千言,这是“读图时代”最显著的注意力红利。在移动互联网公司,设计师和工程师一样重要。这社会化媒体传播中,很多事件都要求响应速度很快,为了要保证图片输出速度和质量,内部设计师团队的配备很关键。在这个读图时代,你如果决定创业,一定要一开始就别忘了找一个靠谱的设计师。消费观念的进化,变化的本质是消费需求。功能式消费---品牌式消费---体验式消费---参与式消费。亚文化是产品经理的必修课。主流文化也来自亚文化。《失控》的作者凯文凯利曾经说,颠覆的创新都来自边缘地带。我们也会发现,很多的主流文化其实都是来自于亚文化。等眼下这群喜欢暴漫和AKB的孩子们长大成熟,我们可以想象下十几二十年后主流文化圈又会变得怎样丰富多彩。未来属于能真正理解消费情绪的品牌,而品牌背后的团队除了工程师,更应该有设计师和艺术家,他们都是对生活高感知的人群。设计哲学的两本书:《无印良品》、《设计中的设计》。这些不朽作品本身蕴含着的对创作的热爱、对美好事物和理想的向往与坚守。我们的热爱来自自我实现,它关乎欲望,如成就感、荣誉感;又关乎内省,如对卓越艺术的虔诚信仰,对更优美精准呈现的单纯向往。所以,这种热爱是通过自我驱动、自我沉浸,让我们从中回归本原,间或忘却得失,却恰恰可能是将我们领向卓越的最重要的动力。互联网转型需要内外兼治,由内而外,我有一个词叫做“爆扁爽”。第一是爆,产品策略、产品结构一定要“爆”。第二是扁,组织结构要梳理,要扁平化。第三是爽,团队的激励,就是一个“爽”字。

返璞归真的小作坊时代来临了~

周末趁老婆回娘家,把这本书看完了很多人对我说这本书有许多干货值得借鉴,我看了一遍后觉得:这些小技巧不错,但是我更关心的是技巧背后的现象为什么小米的参与感会那么火?因为是他们无意中打开了网络时代的小作坊经济假设,在几百年以前,有一家酒店这间酒店不大,就和武林外传一样,不外乎是老板娘,跑堂的,打杂的,厨师,算账的基本就够了酒店开在小镇上,小镇不大,从东到西走走也就半天因此小镇上每一个人都很酒店的人很熟,男人们每天晚上来没事喝酒聊天,大家一起侃大山,女人们则带着孩子来吃饭没带钱的可以赊账,反正大家都那么熟了。酒店不需要广告,因为大家经常来,打酒方便,可以聊天,几代人的感情但是随着小镇的扩建,从东到西走不再是半天了,可能走一走要两天从镇东往镇西走,万一晚上回不去怎么办?当然是要住店?可是到当地又不熟怎么办?随便找个陌生人问住的的地方你敢相信?所以,酒店开始打广告:本店24小时热水,入住只要300文一晚,还有wifi不对!那个时候好像还没有wifi不管如何?这就是广告的意义让远道而来,又或者不熟悉你的人知道你然后在需要的时候想起你就够了所以广告所谓的高大上,什么传播概念,什么精准定位,乃至后来出现的话题营销都是都是基于这个理念后来广告越来越大,以至于出现了广告公司我一只觉得:广告的出现是因为这个世界越来越大了,我们彼此都不了解那个时候世界还只是电话,只有广播,只有电视,只是电报,只是火车,只是飞机不管如何我们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需要时间,了解需要成本后来网络出现了开始的时候,大家把广告的那一套放到网上玩但是却不知道,网络的本质是沟通,而不是单项的传播所以有了口碑营销这一类的雏形但是却没挖掘出网络的真正潜力以前不是有一句笑话么网络让地球,变成了地球村彼此之间的沟通更方便了,比如想买lv,打开代购网就行了,就和以前出门打酱油一样,简单方便小米却发掘出网络时代真正的潜力他让营销重新回到了几百年前的小作坊时代不论是米粉,不论是F码,或者是海报以产品为主的参与感这些都是基于互联网带来的改变但是与其说改变,还不如说回到过去互联网思维的核心是以用户为中心的思维——这话说的很奇怪,我从没见过一家好的店服务员是苦着脸在买东西,也见不到一家服务态度不好的店能开的长久的说到底,以前的那些大厂商被惯的太久了,出来混的久了,终于到了该还的时候其实大家不必看着本书只需要知道,这本书代表着几百年的小作坊时代来临了~你当明白,所谓的爆点就是旧时酒客之间的起哄,所谓的爆品,就是人们借之发挥的主题,所谓的F码,是给客人喝酒之余的花生米所谓的参与感,只不过是客人与老板之间的插科打诨而旧作坊的哪些桌子,如今变成了网络……在这里没有广告,也不需要广告,大家都彼此了解这就是网络时代的作坊知道这些就够了

《参与感》心得

小米堪称业界明灯,黎万强堪称点亮这盏明灯的人。他的《参与感》主要记录了他对小米营销推广的理解。通读全书,充满干货,黎万强也写的很认真,说一些自己的看法:1、无论有多少人否认,我都认可小米的成功起源于产品的说法,更准确的说是定价,价格低廉到足以引发口碑,这是小米手机口碑的基础,任何功能的传播也都基于此。2、懂传播。小米对于传播的理解超出我之前的想象,小米在每个物料中都植入了不少传播点,这个传播点既是用户可以理解的,又是媒体喜欢的。这种传播只要可以传播就好,无论正面负面,举个例子,小米总是在无意中模仿苹果,难道他真不能做点不同的?当然不是,这种模仿不仅可以引发争议(我甚至觉得小米有意放出的一些争议物料),利于传播,更让用户潜移默化的建立小米就是中国版的苹果的联系。3、善于讲故事,小米一直在做最简单的事情,用用户通俗易懂的语言告诉用户:我是多么的牛逼。用户喜欢故事,于是小米在不厌其烦的给用户讲故事,故事很动听,很吸引人,用户也很喜欢,也愿意传播。4、理解用户。这种理解既是指理解用户喜爱什么样的交流方式,又是理解用户喜爱什么样的内容,这一切都源于不停的与用户沟通,做用户调研。启示:学会讲故事,讲用户喜欢的故事学会传播,理解媒体的基础上,将一切内容进行传播层面的策划学会跟用户沟通

烧钱烧得够隐秘的

开始知道小米,知道他采用了不花钱的口碑营销,很是膜拜。但是。。。。《参与感》告诉了我:烧钱烧得够隐秘的!别人花钱请PR公司,请广告公司,请写手,你的方法就是把人都【高薪】请进了公司。。。于是几倍(至几十倍)于常规创业团队人数的“小米团队”就创造就不花钱的口碑营销“神话”。。。!“雷总曾讲过创业成功的3个关键因素:选个大市场. 组建最优秀的团队和拿到花不完的钱。”—— 全书就这点最实话,尤其最后一个因素。

口碑与参与感的融合

知道小米,是源于三年前它的第一场手机发布会,和那一句“为发烧而生”的广告语。当年的雷军穿着一件黑T恤,一条牛仔裤就出现在了荧幕前,因为和苹果发布会的相似场景而一度被网友们戏称为“雷布斯”。如今,小米的市值已经达到了100亿美元,产品越来越多元化,用户数量从刚开始的几百人发展到了现在的6千万余。虽然到目前为止,我还没有用过小米的产品,但从小米手机的第一场发布会以来,关于它的消息就一直不绝于耳,从2010年小米创立至今,它的曝光率也未曾减弱。我想,小米成功的关键就在于雷军的七字真言“专注、极致、口碑、快”,其中口碑最为核心。小米的专注点只有一个——即口碑,互联网思维就是口碑为王。小米既不奉用户为上帝,给用户下跪,更不视自己为大神,让用户下跪,小米把用户当做朋友,处处以用户为核心,建立与用户之间的信任度,让用户真心为自己传播口碑。而用户的参与感则是快速进行口碑传播的秘诀。小米不仅让用户参与产品研发,根据用户的反馈不断改进产品;还有爆米花、米粉节这些线下活动,让这群有着共同爱好的发烧友们互相结识;更是特意制作了向最初的100个用户致敬的微电影等等。在我看来,小米的自媒体做得非常成功。雷军在序言里写道:台风口上,猪也能飞。而这股“台风”,就是行业大势和用户的参与,它利用时下流行的微博、微信、QQ开展各种新活动、新玩法,独具匠心,什么时候有新软件流行起来,就什么时候借势传播,这些新兴的社会化媒体平台让信息传播相较传统快上几百几千倍,一条信息不过几秒钟,就能被大众转发,引起热议。这种交互式的营销方式让小米在已经拥有了一批稳定用户群的同时不断开发潜在用户。《参与感》这本书其实也在潜移默化中发展着潜在用户,书中向读者展示了不少小米的产品图片和线上线下的活动图片,让人在不知不觉中渐渐产生兴趣。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小米对于用户的服务理念。它积极地培养自己的员工先成为用户,只有自己成为用户,才会知道用户最需要的是什么,自然而然会设身处地站在用户的立场思考问题,满足用户需求。用户最需要什么?不是机器式的官方式回答,而只有一个字:“快”!这个总结虽然简单粗暴,但完全是所有用户的心声,没有人会愿意在一家手机维修部做遥遥无期的等待,用户所关注的,就是效率二字。雷军有句话我非常喜欢:“对自己不满意的行业,就自己开创满意的事业。”虽然这并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但《参与感》不失为一本值得学习研究的营销宝典。最后的最后,不得不为阿黎的十年守约点个赞!

参与感,不神秘

小米的成功与其说是“互联网营销的”胜利,还不如说是商业思维的胜利。这个商业思维的胜利,就在于以商品为中心,向以用户为中心。互联网在其中只是一种载体,并不是这场胜利的Key。好比说黄金与货币的关系。马克思“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这里可得:新的商业思维天然不是互联网,但互联网天然是新的商业思维。参与感是建立在web2.0之上的,是用户创造内容的产物,也是其发展的必然。小米参与感第一次让用户参与到了一个工业化产品的设计、生产与消费中,是一种颇受年轻人喜欢的互联网模式的方式。书中讲的,爆品、三三法则、品牌、设计、服务可以说都并没有比传统的商业模式进步太多,只不过是都与Web2.0下的用户创造内容相结合,最终还是普通互联网用户向前进了一步。雷军说,别人可以效仿小米的模式,但,效仿者们,学到了什么。。据观察,国内的中华酷联更多的是在销售端效仿互联网营销的方式,并没有从设计、生产等环节上进行学习。从我在一些互联网公司的经历来看,即使是互联网公司,也存在较浓的传统思维,公司费尽九牛二虎之力建立了一些客户服务平台,也鼓励员工去跟用户交流,但往往都是一阵风,这阵风是老板们、高管们额一阵风,毫无持久之势,高官们学到的只是形式,没有本质。根本就没有建立起一个稳定的与用户进行交流的平台,徒留下一个壳子。总结一下:不谈爆品,不谈设计,不谈服务,只说参与感,就是拉近公司业务与用户之间的关系,让用户能够感知到研发中的产品就是自己的产品,就是自己未来使用的产品。

很喜欢这本书。小米终于揭开了神秘的面纱,毫不吝啬的向世人展示他的营销真经。

我认为“用户第一”是小米参与感的核心,也是小米成功的核心。之于这本书:1. 第一印象中信出版社、彩色内页、胶版纸,这本书拿在手里有非常好的质感,翻阅这本书的感觉就像触摸婴儿肌肤的感觉一样。2. 内容书中附有大量彩图, 有道是“一图胜千言 ”,插图简明直接的道出了小米参与感的招招式式。黎万强本身是做设计出身的,这本书也可以称得上一件艺术品。3. 综述其实这本书给我触动最深的不是前面一大片讲小米参与感的内容,最让我难忘的是最后一部分阿黎笔记,在这部分内容中阿黎道出了他的人生哲学,真诚的语气让人感受到丝丝的感动。“繁华万象其实都是世界的背景,你要做的就是埋头前行。”

真能得书么?参与喵喵irisღ

小米终于出书了!雷军亲笔作序,小米联合创始人黎万强著。《参与感:小米口碑营销内部手册》揭开小米4年600亿奇迹背后的理念、方法和案例。了解小米,必读本书!迄今为止关于小米最权威、最透彻、最全面的著作!做这个真的可以得书吗,从来没有参与过,试试吧。参与喵喵irisღ

有启发,有共鸣,有广告。哈哈哈

设计出身的小米合伙人写的关于互联网营销的书,作为同为设计出身有在传统行业创业经历的我来说,有很大启发!值得再第二遍深入研究。后面介绍无印良品原研哉深泽直人设计中的设计那块儿简直乏味。。。基本上照搬原书。。但是全书只在吧啦小米成功的地方以及炫耀一个个里程碑式的数据,不免有广告鼓吹之嫌疑,看看手里买来第一天就磕掉一个凹陷的红米2边框,不由心生怀疑,真的有说得这么好吗?作者的口吻仿佛跟Jonathan Ivan在说Macbook的框架工艺差不多。。。这点比较让我无语。丝毫没有提及小米的任何犯过的错误,显得不是那么真诚!总体全书广告感略强,也许是作者是营销人员的职业病吧,哈哈。。

值得阅读和借鉴

互联网思维就是口碑为王雷总曾讲过创业成功的三个关键因素:选个大市场,组建最优秀的团队和拿到花不完的钱。在2008年,雷总就提出了“专注、极致、口碑、快”的互联网七字诀。“口碑的铁三角”:发动机、加速器和关系链。1. 发动机:产品;2. 加速器:社会化媒体;3. 关系链:用户关系。2010年8月第一版MIUI发布时,我们只有100个用户。这100个用户的能量、质量,其实也很重要,他们需要是《引爆点》里所说的专家或联系人。到2011年8月小米手机发布时,MIUI拥有了50万的发烧友用户节点是口碑传播的“故事和话题”:- “快”是第一个口碑节点,使用更流畅了。- “好看”是第二个口碑节点- “开放”是第三个口碑节点,我们允许用户重新编译定制MIUI系统高效的传播渠道——把“社会化媒体”作为口碑传播的“加速器”互联网思维核心是口碑为王,口碑的本质是用户思维,就是让用户有参与感。全新的“参与式消费”参与感三三法则”三个战略:做爆品,做粉丝,做自媒体。三个战术:开放参与节点,设计互动方式,扩散口碑事件。“做爆品”是产品战略;“做粉丝”是用户战略;“做自媒体”是内容战略,做内容运营建议要遵循“有用、情感和互动”的思路。“开放参与节点”,把做产品做服务做品牌做销售的过程开放,筛选出让企业和用户双方获益的节点,双方获益的参与互动才可持续;“设计互动方式”,根据开放的节点进行相应设计,互动建议遵循“简单、获益、有趣和真实”的设计思路,互动方式要像做产品一样持续改进;“扩散口碑事件”,先筛选出第一批对产品最大的认同者,小范围发酵参与感,把基于互动产生的内容做成话题做成可传播的事件,让口碑产生裂变。扩散的途径,一般有两种,一是在开放的产品内部就植入了鼓励让用户分享的机制;二是官方从和用户互动的过程中,发现话题来做专题的深度事件传播。用户模式大于一切工程模式MIUI以论坛建立起的10万人互联网开发团队,团队核心是当时我们官方的100多个工程师,核心的边缘是论坛人工审核过的有极强专业水准的1000个荣誉内测组成员,最活跃的用户是10万个对产品功能改进非常热衷的开发版用户,最外围的是发展至后来有千万级的MIUI稳定版用户。进行参与感构建,要尽量减少用户参与的成本以及把互动方式产品化,我们把MIUI每周升级时间固定就是一个减少记忆成本的考虑,用户提交使用报告,我们设计成四格报告是对参与成本和产品化的考虑。MIUI10万人的互联网开发团队模型处理碎片化的需求,我们的方法有三个:1. 先处理浮出水面的需求。2. 第一时间公示需求改进计划。3. 让团队结构也“碎片化”。“为谁设计”是用户体验设计的原点我们的原则是“保证好用、努力好看”。今天的互联网时代,定位在操作方法中,还是和以前一样讲究用户群聚焦和传播信息简化,但我认为有两个重要变化:1. 以前是竞品思维,现在是产品思维;2. 以前是劈开脑海,现在是潜入大脑。传统行业的品牌路径是,先砸知名度,再做美誉度,最后是维护忠诚度。互联网企业由于产品即品牌,所以通常是先做美誉度,然后再做知名度。每个用户都是明星 —— 这也是小米和很多传统品牌最大的不同:我们和用户一起玩,不管是线上还是线下,无论是什么时候,我们都在想,怎样让用户参与进来,让他们和小米官方团队一起,成为产品改进、品牌传播的“大明星”。四两拨千斤的传播技巧我们选择了让用户自己来动手组装路由器。它符合我们公测招募的极客用户群的精神属性,也是最为直接让用户感知品质的方式。“每个产品都需要有属于自己的木盒子”,需要找到自己的“爆破点”办一场剧场式的发布会首先,有“点”才做发布会。第二,发布会最重要的元素是产品本身。有“沉浸感”的剧场式发布会。1. 做沉浸感的发布会,现场布置越简洁越好。2. 现场的座椅应该一致,毕竟大家都是来听产品介绍的,不是来摆谱的。3. 发布会时长不要超过90分钟,因为这是听众疲劳感的阈值。4. 场内要简洁干练,元素集中。5. 发布会的核心是产品,关键表现形式是演示文稿。社会化媒体是主战场 —— 小米的社会化媒体营销人的第一要求,不是做营销策划,而是做产品经理;这个时候,作为新媒体的运营人员,如果你不懂产品,就很难把产品的特点和用户讲清楚。

有温度的情感营销

作为一直混迹于手机圈,就职于某韩企手机公司优秀基层员工(脑补呕吐表情)),一直关注小米手机的销售。直到看了这本书对小米有了全新的认识。也明白了小米为什么会在众多的手机厂商中脱颖而出,并拥有大批粉丝。此书与其说是小米内部的营销手册,更像是面对公众讲解小米是怎样从无到有成长史的。从小米成立初期雷军招兵人马就决定了小米的DNA是产品至上的企业策略。文章也详细讲解了小米公司对粉丝的情感营销,比如将100名用户的论坛ID写在开机画面上,写在自己的第一部微电影上,所有的一切让大家感觉到小米不在单单是一个手机,而是一个有温度,有参与感的感性的产品,我甚至有买一台的冲动。小米不仅靠营销和水军,它是一个随众多米粉一起成长的艺术品~

参与感8大案例整理

近期,小米联合创始人黎万强的《参与感:小米口碑营销内部手册》很火,已经迅速成为出版界、财经界、IT界的现象级热书。雷军一直说“小米销售的是参与感”,还说“除了行业大势是台风,用户的参与也是台风”。黎万强也在书中说,相对于传统商业而言,基于互联网思维的参与感是降维攻击。参与感为什么有那么大威力,小米如何靠参与感卖出600亿,闲来无事,整理了关于参与感的8个案例。TOP8:某智能硬件公司据《创业家》报道,一家智能硬件公司的L同学,刚开始创业,模仿小米初期满世界泡论坛,找资深用户,几个人注册了上百个账户,天天在一些知名智能硬件论坛里灌水发广告,被封号后换个号继续灌。因为他们的可穿戴设备比较新颖,一个月内,就拉了几千个初级用户。然后,再通过一步步的筛选,筛选出1000个比较认可产品的用户,建立二级群。接着,通过测试和样本筛选,精选出100名忠实用户,建立一级群。这100个人,就是L同学说的“超级用户”,即粉丝。《创业家》记者形容“当时看到L同学走到这一步的时候,我非常震惊,因为我想不到黎万强说的这条路是真实存在且可复制的。”后来,L同学开始组织这100个粉丝线下聚会、线上讨论,参与产品的设计、研发、反馈等。而L同学也开始引导这些人将他的产品传播出去,形成口碑辐射。但是,走到这一步,L同学的问题来了。这100个“超级用户”的确对产品有很大的喜爱度和忠诚度,也愿意介绍给身边的朋友。但是,当产品到达二级辐射圈时,它的接受度和喜爱度却不是很理想,到三级、四级辐射圈时,他的产品口碑已经非常弱。显然,它的口碑效应是在递减,而不是像MIUI一样在几何倍增。L同学失败的原因也是在这里。他做的是可穿戴设备,一款智能手环,但是作为一个手环,它价值近千元,既不像MIUI早期的不花钱,也不像小米手机那样高性价比。黎万强早期做小米手机营销,雷军砍掉初期3000万广告预算时,心里也直突突,MIUI是不花钱,一个手机两千块钱,能行么?小米如果做可穿戴设备会怎么做?结局大家都看到了:智能手环,定价79元,直接把价格打到底。知名商业观察家金错刀曾经问过小米营销负责人黎万强一个问题,为什么在小米内部不提病毒营销,而提口碑营销?黎万强的解释,口碑的源头是产品,而病毒营销未必是。L同学的例子,从反面证明了参与感的可行性,也从反面证明了产品的重要性。TOP7:九阳铁釜饭煲当外界都在讨论着火得发烫的互联网公司“参与感”时,一家传统的上市公司也正在迈出它互联网营销的“参与感”初体验:就在前不久,九阳推出一款IH铁釜电饭煲新品,通过互联网新媒体狂送10000台的颠覆式营销中,吸引了无数网友热情参与。铁釜电饭煲首发活动一开始,依靠意见领袖等自媒体制造大话题,认准铁釜电饭煲内胆3.1斤的这一新品差异点,做足文章,发起全民“晒胆”活动开始之后,微信的朋友圈被刷爆了……仅仅三天时间,2500张晒胆图片从民间产生,15000次留言互动,特别是微信“集助力”活动达到 30万人参与,九阳微信公众号的服务器后台终于被挤爆了。数据显示,微博晒胆活动连续几天成为微博首页热门话题前几名,10000台铁釜的轰动效应,也使得该话题累计达到近2亿的阅读量。“与其我来说我的产品好不好,不如你来告诉我我的产品好不好。”参与、体验、感受、评价,从“品牌自己发声到让用户来说话”的改变,也是九阳互联网营销玩法的一个核心转变。其实,在此之前,九阳曾经尝试过一次借助互联网来首发新品:一款家用全自动面条机。初次尝试,效果不错。如今的九阳,对社会化营销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和理解。10000台铁釜电饭煲的免费赠送,目的并不仅仅是能带动销量的提升,更重要的一点是:通过零距离的交流,通过与潜在用户的互动,让每一个参与进来的用户,有着更为强烈的参与感,进而能够成为九阳自己真正的粉丝。得粉丝者,得天下。TOP6:凡客诚品“帆布鞋试穿,让我明白了用户的参与是最重要的事。所以,决定再找1000用户,试穿衬衫。” 这是凡客创始人陈年8月15日的一条微博。陈年近期的演讲最近在网上流传,作为雷军系企业,凡客受雷军及小米模式影响甚深。如今凡客转型,让用户深入参与到产品开发,帆布鞋就是一个典型例子,用陈年的话讲用户提的意见“比历任的鞋品经理都好”。凡客的转型,是否成功尚未可知,但是让用户参与进来之后,效果的确显著。有陈年发布会演讲为证:“当时我们正在做一件事情。就是测试凡客的帆布鞋。有一个用户特别小,叫刘梦,是成都一个小姑娘,今年大概20岁。我给她通了很长的电话,关于帆布鞋的痛点,她谈的非常好,都比我历任的鞋品的经理都好,难道这个孩子是天才?关于这个问题我想了一晚上想明白了,因为她是每天穿帆布鞋的用户,她每天穿帆布鞋,她从初中就喜欢帆布鞋了,她了解帆布鞋的每一个细节。得到这个答案之后,我在想我应该和每天每天穿衬衫的人聊衬衫。每天穿衬衫的人都是谁?我在微博上问用户,微博上的用户给我写了50多种职业。后来我们总结了一下,发现排名在前面是银行,公务员,4S店,保险、老师、新郎、还有发型师。当时我们做了一个决定,就是在这个衬衫没有上市之前,我们应该大面积送给这些职业的用户试穿。用户给我出一个主意,在私信里面晒工作证。过去我们的私信是这样的,工作证、名牌,还有喜帖。”TOP5:奇虎360360在开发360搜索时,通过用户微博投票来选定360搜索的网址,并让用户参与到产品的更新和完善之中。360搜索发布了“拇指计划”,让用户帮助360把好的结果顶出来。除了拇指计划以外,360搜索还做了一个“中指计划”。有很多恶意网站,挂木马的网站,就可以用360搜索来判断,但是,还有些网站带有灰色的,它伤害用户了,却不一定可以辨认出来。当一个用户在某个网站上了当,用户就可以对这种网站“亮中指”,消费者可以把这种网站举报出来。举报多了,就可以对这个网站进行提示和标识。360通过几亿用户,把网民充分带入进来,给360发现好的网站,也帮360发现不好的网站。在产品开发层面,360开机小助手,就是在用户参与之下产生的。360在给用户提供技术支持服务的时候,发现这样一个现象:很多普通用户的电脑越用越慢,于是就以为自己的电脑中毒了,然后就用360杀毒一遍一遍地查。但他们根本就查不出来什么,还是慢,因为电脑根本没中毒,于是他们就开始骂360杀毒没用。360开始意识到,用户需要的不是杀病毒,用户需要的电脑启动快。而电脑启动慢是因为电脑加载了很多软件的开机启动项,类似播放器、下载器、聊天器等软件,开机的时候这些软件会随机启动,占用了太多内存,于是,360倾听用户的需求,开始研究启动项。TOP4:TFBOSY组合TFBOYS是谁?百度上输入“TFboys”,能搜到1亿条相关信息,而输入“金秀贤”也不过7000万条。今年5月在长沙录制《快乐大本营》时,黄牛票卖到6000元,上千人的粉丝队伍更是让芒果员工感慨“踏破了马栏山”。再看看TFboys的微博,成员王源在六一当天发布的微博转发量达8.5万,评论接近8万条。成员王俊凯在5月10日发布的一条微博强调临近中考,“复习真累”,引起27.4万的转发和28万的评论,被誉为“史上最牛中考生”。中考期间,“为王俊凯中考送祝福”的微博话题攀登上热门榜,点击量超过2亿。TFBOYS是The Fighting Boys的缩写,意喻加油向上,三名成员王俊凯、王源和易烊千玺均出生于1999年左右,平均年龄在15岁左右。与传统的艺人出道不同,TFBOYS的出道,是经纪公司时代峰峻围绕粉丝进行设计和打造的。传统的偶像出道通常是这样的——唱片公司(或经纪公司)根据“专业眼光”挖掘艺人,签约,宣布艺人出道,召开发布会,邀请媒体报道,广发通稿,出专辑,演影视作品等等。粉丝(用户)一般处于最末端,几乎毫无参与感。而TFBOYS所在公司办公室主任马女士提到,一个练习生能否出道,除了前期严格选拨,重点后期还得看粉丝买不买账。在马女士看来,王俊凯王源脱颖而出,是粉丝选择的结果,“从2009年开始,我们就为很多练习生录制简单视频放到网上,看粉丝的反应。”TFBOYS所借鉴的日韩偶像的“养成模式”——粉丝一路陪伴偶像长大。前期,是公司鼓励粉丝提出意见,到了后期这些阿姨姐姐已经会主动在微博上@时代峰峻的艺人策划进行各种“爱的吐槽”,除了希望三位少年能够得到进步,甚至还会为公司发展规范提出意见。粉丝的一些意见会在自制综艺节目中被采纳,她们提的各种怪问题也会在“粉丝提问”环节中让TFBOYS抽出然后解答。养成模式在日韩非常流行,富有打造少年偶像经验的业内人士称,“爱豆(IDOL)就是贩卖梦想,让粉丝在爱豆努力的汗水和笑颜中获得正能量,获得梦想和希望,在这个梦想实现的过程中,粉丝还能感同身受地参与梦想的缔造、见证他们的成长。这样的粉丝群很容易成为黏度很高、狂热度很高的粉丝群体。”TOP3:百田儿童在线娱乐平台百田作为一家比淘米网成立时间晚、融资时间晚、上市时间晚的儿童在线娱乐社区,如何逆袭?靠的就是参与感。某种程度看百田,会发现听取用户意见,让用户参与产品开发、运营,每周更新,跟小米有着惊人的相似。百田在产品研发的每个阶段会征询小朋友的意见,小孩子的思维跟成年人的相反,他们没有生活上的逻辑。那怎么了解孩子,让他们指导做出正确的内容?百田训练自己的员工尽量接触小孩,去培养那种感性的东西。但靠某个特别有童心的设计人员,去想小孩子会喜欢的所有的东西,这就有点太依靠偶然性了。那怎么去建立一个研发体系,让真实、充分、彻底的了解小孩子的需求并设计他会喜欢的产品这件事越来越有把握?从2008年《奥比岛》上线开始,百田监测了用户的每一个行为。从注册到变成活跃用户或流失掉,他干了什么、在哪里做不下去了……百田把这些数据汇集起来作分析,慢慢地形成了很多基于大数据的分析模型。只靠统计分析也不能完全掌握用户的真正喜好。幸好儿童喜欢表达,会跳出来批评或表扬的欲望非常强烈。比如百田设计了一个森林,很多小孩子说这些树为什么不是巧克力做的,那我就可以一边玩一边把它们吃掉。所以百田最重要的产品设计理念就是:让用户充分地表达。百田在游戏中设计了大量便于用户反馈的口子,小孩子可以在虚拟世界里向百田输送很多意见。百田还设立了很多鼓励措施。比如谁提的意见被采纳了,百田就会给一些荣誉,小孩子们就很高兴。百田每个星期都有一个用户反馈分析会。这种工作很辛苦,但确保了百田不断从用户那里得到灵感,进而不断优化产品内容。一般某个反馈意见数达到上万条,百田就会做个相关的调研来调整产品。哪里做得不好,也可以及时修改。小孩子喜欢扮演成年人,百田就开设医院、邮局、银行。春节时,百田设计过一个时空变化的场景让小孩子回到过去打年怪,过完年百田去掉了这个设置。但小孩子提意见,百田就做了个纪念馆。当百田发现新的需求无法增加到现有产品里,就会做一个新产品。与传统互联网公司的前期研发投入大相比,百田每个虚拟世界上线前的研发投入都很少。百田会先花6至12个月做游戏的基础架构,就是充足的场景、基本的逻辑体系和一定量的内容,然后让它上线。这个版本,简单点的,三五个人就能做出来,复杂点的需要近20个人。在产品上线开始运营后,百田的研发人员会越来越多。百田每周发布新内容跟用户互动,小孩子来了,百田再通过数据分析和用户反馈决定后几周的内容要不要调整。随着用户量的增大,需要增加、修改的内容也会越来越越多。看上去,百田的产品和同行差不多。但百田的每一个产品上线后都比较成功,生命周期比较长,用户数一直在增长。百田CEO吴立立说“这不是因为我们有什么特殊的资源,或者市场推广比较狠,最直接的驱动原因就是我们发布的内容效果好。而这又是因为我们对儿童喜好的了解、产品研发的体系和手段都比较深刻。”别人可以学百田,但它是不是能每星期、每年都把内容做好?每天做内容,一年做52周,连续做6年。用户要喜欢,并发容量、服务器带宽等硬件问题也要解决。百田成立以来,产品从来没有延期过。TOP2:AKB48AKB48相当于TFBOSY的前辈,业界有很多报道,在小米联合创始人黎万强新书《参与感:小米口碑营销内部手册》中也有很多论述。黎万强认为AKB总制作人秋元康是一位“非常伟大的产品经理“。AKB Group是日本最为当红的少女偶像团体,整个AKB Group甚至有着200多人庞大的分支和派生组合。从8年前诞生到今天,AKB48几乎拿遍了日本所有唱片和娱乐奖项,连续数年包揽日本全年单曲销售总榜的前几位。年初,AKB48推出新专辑《下一个足迹》,创下16天销售破百万的佳绩,在唱片业低迷的今天,实属奇迹。初创时,AKB48只是活跃在东京秋叶原的地下偶像团体。但AKB史无前例地提出了“可以面对面的偶像”这一颠覆性概念,设计出了众多与粉丝亲密互动的方案,甚至可以由粉丝参与影响运营方略。比如她们的“总选举”制度更是重大创新,粉丝购买单曲CD获得选票为自己喜爱的成员投票,总决选的结果将与各成员未来一年的发展直接挂钩,公司会根据排名顺序决定每个人的工作份量,粉丝之间展开了如火如荼的声援大战。更曾有男性粉丝不惜花费550万日元(合33.5万人民币)买了5500张CD支持偶像大岛优子。TOP1:小米公司互联网思维核心是口碑为王,口碑的本质是用户思维,就是让用户有参与感。基于互联网思维的参与感,对于传统商业而言,类似科幻小说《三体》里的降维攻击,是不同维度世界的对决,更通俗地讲是“天变了”。小米开放做产品做服务的企业运营过程,让用户参与进来。和用户做朋友就是和用户一起玩,不是做形式化的用户调查或高大上的发布。和用户如朋友般一起玩、讨论产品,通过论坛、米聊或微博等沟通就是需求收集,就是产品传播。和用户做朋友这个观念转变,是因为今天不是单纯卖产品的时代,而是卖参与感!在企业运营过程中,如何快速构建参与感?构建参与感,就是把做产品做服务做品牌做销售的过程开放,让用户参与进来,建立一个可触碰、可拥有,和用户共同成长的品牌!以MIUI举例,为了让用户深入参与到产品研发过程中,小米设计了“橙色星期五”的互联网开发模式,核心是MIUI团队在论坛和用户互动,系统每周更新。在确保基础功能稳定的基础上,小米把好的或者还不够好的想法,成熟的或者还不成熟的功能,都坦诚放在用户面前。每周五的下午,伴随着小米橙色的标志,新一版MIUI如约而至。随后,MIUI会在下周二让用户来提交使用过后的四格体验报告。通过四格报告,可以汇总出用户上周哪些功能最喜欢,哪些觉得不够好,哪些功能正广受期待。小米成立四年来,参与感在实践中的深度和广度都在不断提升,它已不仅仅局限于产品和营销,更是深入到全公司的经营。(以上内容摘自《参与感:小米口碑营销内部手册》)用雷军的话解释:“我们办小米的目的就是聚集一帮人的智慧做大家能够参与的一款手机,当你真的参与完了以后,你提的这个建议被我采纳了,我手机有这个功能,再有人抱怨晚上被谁吵醒的时候你说改用小米,这个功能我设计的,你看我自己多牛,你看小米按我这个改了吧,就是我设计的,这种荣誉感是他们推销小米很重要的动力。说得直白一点,小米销售的是参与感。”

学学招数尚可,要练内功没戏

小米很火,《参与感》也火。但《参与感》却是近期唯一一本觉得看不下去,勉强看完的书。看完全书,发现居然只做了6处书签。为什么?因为《参与感》以及网上看到过的所有跟小米有关的报道,都让人觉得招式无比华丽,遗憾无从学起。先从“参与感”说起。互联网对社会最大的改变在于缩短了“连接”的时空。因此,如果能对用户open,让用户参与到产品的设计、制作、测试、营销当中来,无疑是保证产品体验和口碑营销的最佳方法。但问题出来了,是不是每一种产品都适合让用户参与进来?• 对专业性要求不是特别高• 由兴趣驱动,可玩性高• 可炫耀以上是适合“参与感”的产品必要考虑的三个因素。传统工业化产品往往对专业性要求极高;冰箱、空调,正常人都没兴趣拿着它们不停的把玩吧;杜蕾斯,敢于拿它来炫耀的估计还是不多。所以这么考虑下来,手机和汽车大概是最好的单品。而手机的受众更大、专业性要求更低、对启动成本要求更低,不得不佩服雷军的慧眼。中华大地,人才辈出。能由上面一系列考虑想到做手机的人,绝对不止雷军。为什么偏偏雷军做成了呢?好嘛,第二个问题出来,有了“雷军”这块招牌,就有了源源不断送上门来的钱,也就有了屁颠屁颠入伙的各路神人。《参与感》里有很多好招,这是让读者垂涎并憋劲学习的。这些招都是他雷军一个人想的吗?当然不是,你们铺五个人干的事情,小米铺10个人,还个个比你的人强;你凭什么干过小米?小米的成功是必然,因此你必然不可复制。忘了什么七字诀、风口的猪。冷静下来,学习小米团队把用户当朋友的诚意和态度,学习其在各个细节问题处理上的高招儿,才是王道。


 参与感下载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