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不尽的毛泽东-百位学者名人访谈录(上.下)

出版社:张素华、边彦军、 吴晓梅 中央文献出版社 (2013-02出版)
ISBN:9787507337174

后记

《说不尽的毛泽东——百位名人学者访谈录》一书经过两年的努力,终于全部脱稿。    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毛泽东研究获得了很大进展,但有一个问题,理论性较强,一般读者感觉艰深。为此,我们搞了这么一本书,试图以访谈的形式,用轻松通俗的语言去反映本来就不应该晦涩的关于毛泽东的种种话题。这是有关研究成果的一次小结,但我们想贴近更多的读者。只有如此,学者才能与百姓交流,让百姓认同。    在我们采访的100位名人学者中,有的和毛泽东有过直接的交往;有的对毛泽东有着深入的研究;有的既有交流,又有研究。我们针对不同的情况分别提出不同的选题,本着毛泽东倡导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在讨论中尽情地抒胸展臆,发表自己的见解。我们感觉,他们的看法和意见基本是前沿性的,反映了较高水平。    大凡名人,都很忙,但他们还是愉快地接受了采访。陆定一老人本来已经搁笔,还是破例接待了我们。贺龙的夫人薛明同志摔了腰,是在床上接受我们采访的,她趴在那里为我们签名,校正整理稿,令人感动。这样的事很多。可以说,没有他们的合作,便没有这本书。    此书在成稿的过程中,得到了刘洪妹、曹雪琴、王淑珍、李泊、李秀珍、曹志为等人的诸多帮助。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组的同志为我们审阅了书稿。辽宁人民出版社李英健为此书的出版付出了不少心血。在此,我们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    我们自知能力有限,还有许多该访的名人学者没有全部访上,遗珠之憾和其他疏漏之处肯定难以避免。恳请读者和专家对本书给予批评指正。    谨以此书献给毛泽东诞辰100周年。    张素华  边彦军  吴晓梅    1993年12月26日于北京前毛家湾

书籍目录

《说不尽的毛泽东(上册)》目录: 说在前面 访陆定一——毛泽东和中国的过去与今天 访龚育之——两场革命·两次飞跃·两大理论成果 访石仲泉——毛泽东邓小平:现代中国的两位历史伟人 访张静如——宏观把握毛泽东 访李锐——一个“社会理论”的历史命运 访赵福亭——毛泽东的几次重大抉择 访陈晋——我看毛泽东的文化性格 访高路——毛泽东与中国文史典籍 访任继愈——不研究神学,就写不好哲学史 访吴亮平——学个唐三藏,实是功德无量 访臧克家——毛泽东的诗有“三新” 访蔡清富——毛泽东的诗既要鉴赏又要研究 访陈涌——毛泽东文艺思想之我见 访李树庭——文如其人,书如其人 访庄福龄——讲个大题目:如何建设当代中国哲学 访雍涛——毛泽东的哲学构成体系吗? 访周抗——毛泽东的辩证法有什么特色? 访谭双泉——有独立心,是谓豪杰 访苏星——毛泽东不懂经济吗? 访姚杰——毛泽东百战百胜吗? 访廖国良——毛泽东军事思想还有指导意义吗? 访张家裕——毛泽东在世界军事史上的地位 访周逸——毛泽东一生的愿望:建设好一个党 访黄铸——中国的民族问题解决得好 访陈雪薇——知识分子的毛泽东与中国的知识分子 访王兴国——杨昌济的得意学生 访萧超然——毛泽东和北京大学 访黎永泰——青年毛泽东与中西文化 访盖军——毛泽东上山前后 访于光远——与毛泽东同在一张餐桌 访杨奎松——毛泽东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访温济泽——听毛主席的整风报告 访张居华——《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影响远至国外 访李君如——毛泽东强调人的改造 访赵勇田——毛泽东决策抗美援朝 访汪澍白——建国后毛泽东的文化观发生了变化 访李希凡——毛泽东与《红楼梦》 访卢文——毛泽东、邓子恢关于合作化问题上的三次论争 访李越然——毛泽东说,涉及主权的问题不能谈 访林蕴晖——探索社会主义,毛泽东的成与失 访廖盖隆——毛泽东晚年的失误 访金春明——“文革”起因十说 访于南——从毛泽东处理“九一三”事件说开去 访王年一——毛泽东晚年的一个侧面 访陈明——毛泽东对丁玲说:几十年看一个人 访金冲及——毛泽东和周恩来 访陈绍畴——毛泽东和刘少奇 访刘学民——毛泽东和朱德 访章学新——毛泽东和任弼时 访吴克斌——毛泽东和陈毅 …… 《说不尽的毛泽东(下册)》

编辑推荐

《说不尽的毛泽东(套装共2册)》由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

前言

边彦军:这件事就要做完了。我们先整理出50篇,以飨读者。下面的50篇,也争取尽快与读者见面。面对这一大堆文稿,说点什么呢?道些苦衷、说些辛苦之类的话,读者也能想象。因为现在干成一件事,都不会太容易。    思来想去,我记起了恩格斯在马克思逝世后曾说过的一句话:“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    毛泽东有过敌人么?有过。恐怕最大的敌人是那个“旧制度”,为此,他率领20世纪的已经觉醒了的最广大阶层的中国民众,干成了他自己认为平生所干的第一件事——最后建立新中国。    他有过私敌么?也许有过,比如他的妻子、弟弟、妹妹被枪杀,儿子被烧死。但他从来没有把这些恩怨当作私仇,而认为是两个对立阶级间必然搏斗的代价。他有过失去亲人的痛苦,但更多的是关心普天下受苦难的大众。    中国百姓有条纯朴的信念,叫做:“滴水之恩,当作涌泉相报”。直到今天,当人们说到“毛泽东”这个名字时,还是说:“咱们毛主席”——我看,这就是最好的报答。    然而,毛泽东的确又是一个不容易说清的人物。他建成了一个新国家,希望她长治久安,因此,他又干了他认为要做的第二件事。    这第二件事对中国人民来说又意味着什么?经过十年梦魇,实践作了回答。但事情仍然没有那么简单,所以又带来对毛泽东的一系列议论、一系列之“谜”。    吴晓梅:大学毕业分配,我有幸坐到这张办公桌前。自此,将毛泽东的文稿整理编辑出版成为日常份内的工作。总得有人去做这件事。    谁能否认他的魅力呢?他的思想博大而深邃;他乐于迎接挑战,更不乏“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洒脱,却又常为“小人物”掬一把同情之泪;他沉着若定,有时也喜欢出人意料让人措手不及自己却在一旁微笑;他好词曲诗赋,每逢对手便高谈阔论,却脱不掉许多农家的习惯;他尝过受打击遭冷落的压抑,更感受了高处不胜寒的孤独;他不是神,却是一个非凡的人;他足智多谋有胆有识,是中国乃至国际政治舞台的赢家,但后来输给了自己……    走大街穿小巷,过闹市进书斋,一辆自行车载着我许多感慨。    四季匆匆,每天都会有新感觉。时装精品屋,证券股票交易,跳槽与“炒鱿鱼”,合资的企业独资的公司,还有广告拉锯战与物价指数……    如今,外面的世界一天比一天精彩,是不是?    如今,伏在巨人的身影底下生活,并不是所有的人所能作出的唯一选择。这是我们时代的进步。    100个人眼里有100个毛泽东。只是那个唯一的毛泽东不再醒来。只是我们拥有的今天是他那个时代的延续,这一点无法更改。    我面对着毛泽东,也面对着今天的生活。做你决定去做的每一件事并为此尽心尽力,我这样对自己说,不仅仅是这本书。    张素华:有人说,不了解毛泽东,就无法了解20世纪的中国。    也有人说,毛泽东不仅是一个人,而且是一本书。面对他至今还感到对他的认识和理解远远不够。    还有人说,分不清毛泽东的是与非,就迈不开现代化的步伐。    的确是这样,毛泽东既很伟大又很复杂,有时他距我们很近,有时又距我们很远。但我们必须了解他。这不仅仅因为他改变了中国的命运,而且因为他还影响着我们的现在。    那么怎样才能更客观更深入地了解他呢?有一天突发奇想,如果搞一部百位名人学者访谈录,把各位研究毛泽东的成果,通过交谈的方式,轻松愉快地反映出来,或许对人们深人了解毛泽东有所帮助,这对我们也等于上了一百堂好课。何乐而不为!次日和晓梅谈起,她说好。又找边彦军,他说成。说干就干,我们三人骑上自行车,来往于各位之间。他们谈毛泽东的情趣、性格,纵论毛泽东的成功和失误、辉煌和悲哀,嘹望他在中国及其世界的地位,挖掘他的思想渊源,透视他和战友们的关系等等。或深、或浅、或详、或略,积数年之功,述各家之长。如果读者能有和我们同样的感受,首先要感谢他们。    1992年12月于北京前毛家湾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杨昌济生于1871年,1920年去世。湖南省长沙县板仓人,所以人称“板仓先生”。他出身于一个农村的读书人家,从小饱读儒家经典并精研宋明理学,服膺程朱。19岁考取秀才后,几次参加乡试,均未考上举人。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失败,在爱国热情的激发下,他开始鄙弃科举仕途,关心经世致用之学,并在戊戌变法时期积极参加了谭嗣同等人在湖南进行的变法活动,撰文发表自己的政见。戊戌变法的实践,使他大开眼界,“以为处此时势,非有世界之智识,不足以任指导社会之责,于是出洋求学”。1903年至1908年留学日本,先后在弘文学院、东京高等师范学校学习,主攻教育学。1909年考入英国泥北淀大学,主攻哲学和伦理学。1912年夏毕业于泥北淀大学,获文学士学位。此后在德国进行短期考察,于1913年春返国。1913年至1918年,先后在湖南省立高等师范学校、省立第四师范学校、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湖南商业专门学校任教。1918年夏,应蔡元培之聘,到北京大学任哲学系伦理学教授,直到逝世。主要著作有《达化斋日记》、《教育学讲义》、《论语类钞》及收入其他论文的《杨昌济文集》,译著有《西洋伦理学史》、《伦理学之根本问题》。我下面引用的杨昌济的一些话,基本都出自这些著作。 毛泽东与杨昌济的来往始于1913年秋。其时,杨昌济刚从国外留学归来。任第四师范学校修身和心理学教员,而毛泽东也在这一年春考入该校预科。现存的毛泽东的笔记《讲堂录》中修身课部分的内容,就是1913年10月至12月听杨昌济讲课的记录。1914年第四师范与第一师范合并,杨昌济与毛泽东均转入一师。由于杨昌济学识渊博,贯通中西,加之平易近人,诲人不倦,所以毛泽东对他十分尊敬,课余经常与好友一道去杨家请教、谈心。《达化斋日记》1915年4月5日就曾记有毛泽东与杨昌济的谈话情况,内容除毛泽东自述的家世、个人简历之外,还有杨昌济对毛泽东的评价,认为毛虽农家出身,“而资质俊秀若此,殊为难得。余因以农家多出异材,引曾涤生、梁任公之例以勉之”。1918年4月,毛泽东、萧子升、蔡和森等创立新民学会时,其21个“基本会员”,除罗章龙外,均系杨昌济的学生。所以毛泽东在《新民学会会务报告》中谈及学会缘起时,着重指出,除时代的影响外,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则诸人大都系杨怀中先生的学生。与闻杨怀中先生的绪论,作成一种奋斗的和向上的人生观,新民学会乃从此产生了”。


 说不尽的毛泽东-百位学者名人访谈录(上.下)下载



发布书评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