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然于行的幸福》书评

出版日期:2015-8-31
ISBN:9787569902866
作者:【美】梅丽莎•道尔顿•布拉德福德
页数:288页

何处是故乡

高中时看过的《新蕾story101》里有一期卡莲卡莲的专栏,写关于s先生四处为家,以异乡为家园的。我记得,每当s先生感到周围的人对自己已经熟悉了,就会产生离开这里的信号,然后奔赴下一个不可知的世界。我对这篇字符短小,却寓含无限意味的文章充满了期待,差点以之为圭臬,来指导我的人生。当读完本书,了解了像s先生一样不断迁徙的生活着的梅丽莎的世界,我忽然觉得,也许,迁徙对于大多如普通人而言,并不意味着如三毛流浪那般的自由自在,反而,要面对打包行李,孩子择校,搬家,熟悉周围生活环境等种种让人听起来就头疼的现状来。s先生之所以那么爽快的就能够告别过去,招招手就说再见,首先因为他一个人,一人吃饱全家不饿,其次,他太漠然,光注重自己心里的孤独而对周围没那么关注。相比之下,梅丽莎有丈夫有儿女,并且,她认为:“每件事、所有事、每件物品从根本上来说,都可以任意处置。唯有家人和朋友是绝不能失去的,毕竟,一个人的确无法拥有全部。”少年时,我们都以为仗剑就可以走天涯,直到江湖子弟江湖老,大概才能明白其中的俗世与俗事,与我们的不得已和无可奈何。这本书,其实也就讲了梅丽莎面对丈夫工作的原因而不得不随时准备迁徙到另外一个陌生的国度,从一开始的毫无头绪,到最后的泰然处之。这期间,她去过香港,挪威,凡尔赛,巴黎,慕尼黑,新加坡,书中以日内瓦结束,但是如果兰尔德一天没有退休,可能还会有去往别处的时候。她带着帕克和克莱尔成功进入了挪威的日托中心儿童公园,并在挪威首都奥斯陆这里带着孩子们适应了挪威的生活,还生了一个北欧海盗道尔顿,她的第三子。她了解了挪威民族的性格,低调而简朴,注重平等。而最让我记忆深刻的,是p76页梅丽莎在挪威的日常生活中渐渐抛弃曾经研究生时代一直信奉的女权主义。在我看来,真正的女权主义是想要选择家庭生活就去做一名家庭主妇,想要在职场上一拼高低成为职场精英,那么就去努力做。不会有人瞧不起你做家庭妇女,同样也不会有人对你放弃家庭生活做职场女性而闲言闲语。梅丽莎选择了家庭,那么也许片面而偏执的关注重女性权利而不在意男性的合理权利的所谓女权主义,是并不合适她的。所以,她选择观看茱莉亚查尔德的料理节目。作为异乡的生活者,她感到有时会有迷失感。然而当她回到美国以后,却因为多年的异乡生活而被视为异国人。梅丽莎在这令人尴尬的局面中慢慢反思,意识到,也许,家园就是有家人的地方,而不管他是什么国家,什么城市,有家人的地方心安处即为家。在这本书里,对于像我这样土生土长的中国人,能够了解到挪威和法国的民族性格,生活习俗,教育观念是极为有趣的。而梅丽莎因为儿子帕克的逝去对之后在慕尼黑和日内瓦以及新加坡的方方面面则显然着笔较少。人至中年丧子是非常痛的事,读到伤逝这章,实在眼泪有点抑制不住。幸运的是,梅丽莎和家人在周围朋友和亲人的关怀下逐步走出了这痛苦的境地。我知道,也许失去帕克的痛他们永记在心,但生活毕竟要往前走,他们将痛苦埋藏在心里。追逐快乐对于逝去的人并非是不敬的可耻的,唯愿梅丽莎一家人能够幸福平安。楔子的翻译在全篇文中有点过于生硬,甚至会让人不知所云。但是后面渐入佳境,关于生活,关于女人的职责,这本讲“全球妈妈”的故事是很有意思的。曾经一度迷恋旅行的我,在渐渐厌烦了旅程后,也意识到走马观花式的旅游并没什么实质意义。如同梅丽莎一般,在一个异国异城生活,也许会让你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自己真正在意的人与事,不过,这个过程是有点痛苦的。能够像梅丽莎这样,适应这样的生活,并以之为乐,找寻幸福,也许是我们该做的。

对于陌生的深度迷恋

内心荒凉的人,其实更喜欢热情洋溢、有生活味儿的文字。即便是在不安中,也能闻到幸福。《安然于行的幸福》便是这样一本书,不曾看到消极、恍惚字眼,连抻皮扒骨的痛也够真诚,绝不掩盖自己的情绪,更没有所谓的生活假象,也没有自欺欺人。一家人不断迁移,八个国家、十六处住址。作者梅丽莎不会把自己这种生活,叫做漂泊,这个女人高兴欢喜地说:“我们可以用很多不同的方式来展开自己的人生,而且这些方式都非常优秀,同样珍贵无比。”近四十岁的她看起来漂亮极了,看来好好过生活,也算是一种保养。《安然于行的幸福》关于各处文化的精确再现,无不表现出作者融入异地之深。虽然身在异乡的她,也会感受到无助,更会把车停在山顶上,弓着身子躲在方向盘后偷偷看孩子们玩耍。作者时常想起自己是个美国人,她能做的就是竭力消除这种陌生感,不能以“初来乍到”这个借口来开脱。她不经意间注意到儿子会说挪威语了,儿子是从什么时候学会的呢?儿子是通过怎样的方式学会的呢?作者都没讲,却也难掩她心中的喜悦,融入当地并非一件难事。在书中,作者列举了许多自己如何融入当地的生活。反过来讲,她对于“陌生”其实深度迷恋,极力锻炼语言,不只为自我表达,而是确定语言就是生活的一种。作者梅丽莎在不同文化中旅行,她接触了十几个国家的生活,她想写一个世界。可是她写出了一个女人的幸福,这份幸福既是她的心灵,又是她的世界。她写出各处的迥异生活,平淡不贫乏的语言透露出她更倾向于写出一个“你们也可以栖居的现实生活”。从纽约到挪威,从巴黎到慕尼黑,再到东南亚品美食,最后在日内瓦结束行程。孩子在不同语言的转换中成长,儿子帕克在世界几处地域及环境的滋养下长大,这些铸就了他更为善良、勇敢和完整的人性,生命具有强大的张力,但刚结束高中生活,还没来得及憧憬未来,一切理想与真诚就突然消失在溺水事故中。帕克的离世,好像作者梅丽莎对生活的热情会很快萎谢似的,但她没有,她艰难的走过那段岁月,平静的展开下一段旅途的叙述。此时此刻,生活一定扼住了她的咽喉,但她选择了不予理会,她的所思所想不受外界控制,她知道悲伤也是徒劳。或许,在她心中,早就有了个家园,里面有家人、有爱,无论在地球的任何一角,只要有这个家园,就会有幸福。所以,《安然于行的幸福》至少有两层深意。这本书讲述的是作者一家漂泊24年的生活;这本书讲述了不断漂泊所给予的幸福。正是因为先有前者的认知,才会获得后者的感悟。作者梅丽莎作为书里的核心人物,她使平淡的文字变成宏伟的影像。“我们人类生来也是如此,如果不考虑精神上的联结,我们是通过某些永恒旋转的染色体紧密相连的。如果真的是这样,我们的联结就不会真正地中断。我们讲述的这个故事或我们其他的故事也没有终点。”是的,旅行的开头,并不会映照出结尾,他们这么长时间的旅程,是他们根深蒂固的本能,世界微小的事物永远在变化,她所过的生活,也绝非市井烟火。

用一颗安然坚强的心对待生活

随着全球越来越国际化,许多公司会派驻人员前往其他国家分公司进行工作,家属也会陪同一起前往。梅丽莎就是这么一个人,她陪同丈夫在外进行了24年的漂泊,从美国到挪威,从巴黎到慕尼黑,等等,每次都以为不会再搬迁,都觉得已经开始慢慢适应这里的生活时,又一次的调动就来临了。从巴黎调动到慕尼黑的时候,曾经他们动过分居两地的想法,可终究还是觉得一家人应该在一起,特别是在外的分居并没有任何的意义,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为了家庭的和睦融洽,为了家人背后的支撑,在大儿子高中毕业后,他们继续过着相聚在一起的移居的生活。一直以来,我都觉得移居在外缺乏安全感,不要说是国外,哪怕是国内,从小到大生活的家乡,前往拼搏人生的城市,不会说当地话,不懂当地的风土人情,哪怕是生活上了两年、三年,至始至终在买东西或是请求帮助的时候,依然会被当作外地人看待,在处世办事的过程中依旧会磕磕碰碰。更何况是国外呢?没有任何人的帮助,一切都需要靠自己。要与人交流,必须得学会当地的语言,梅丽莎说:“学习语言的过程并不是潜移默化中的,也不是每天都吃大马哈鱼就可以掌握的。它需要新来者和整个群体全身心的投入和坚持。”从不会说到成为“当地人”,是需要付出的,一种语言刚能掌握,又不得不去学习另外一种语言,这样不断地学习,我想刚开始总是有几分无奈的,不过,梅丽莎却带着热爱去融入每一个她到达的地方,去融合当地的生活。更令我敬佩的是,在移居的过程中,她还生了两个孩子。有人说,孩子是让一个母亲变得强大的推动力。我想,大概是的,在外生活,每一个孩子的读书问题,必然困扰着梅丽莎,怎样的学校能够带给孩子们最好的教育,怎样的模式能让孩子们更好地融入学校生活,都是梅丽莎考察学校的指标之一,她不是光看看宣传单,而是切身去到学校,去观察那里的老师,那里的学生,真切感受一个学校的氛围。她很坚强地做好一个母亲,带好她所有的孩子,哪怕遇到阻力,也坦然处之。当然,在外的生活并非一帆风顺,她头疼过,甚至抑郁过,可终究为了家庭,她挺住了。如果说让她最伤心欲绝地,莫过于孩子的去世,只是,再悲伤也无法唤醒孩子的生命了。唯有更好地生活下去,更好地带好其他的孩子,才是梅丽莎真正要做的。书名叫做《安然于行的幸福》,让我想起“既来之,则安之”这句成语,人生中总非事事都在计划之内,并非事事都能按你所愿,坦然面对,积极处置,大概才是人生的法则,“柳暗花明又一村”,事事都不会把人逼到尽头,只要你坚强地活着,只要你热爱生活,只要你爱着你的家人。

幸福就是我们在一起

当人们沉浸在爱情里面的时候,常常说,只要我们在一起一切都不是问题。然而迎来婚姻组建了家庭之后,生活中的许多事情会让人心生厌烦,一切的琐碎让婚姻都变得没有了幸福,淡忘了当初的誓言。美国作家梅丽莎•布拉德福德的《安然于行的幸福》讲述了美国梅丽莎因为丈夫工作的关系,带着孩子跟随丈夫,踏上一段离奇的全球之旅的经历。二十年的漂泊,看似无限风光,实则困难重重,是什么支撑起了她二十年的生活,一个“家”字足以概括一切。异国他乡的艰辛不间断的旅行,别样的生活,看完《安然于行的幸福》才发现“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是容易的,一个家庭的跨国奔波,做到安然着实不易。刚刚得知要从纽约搬到挪威的时候,作者也是很纠结的,毕竟要结束自己的工作,到一个陌生的地方,从语言开始学习,是需要极大勇气的。为了与丈夫在一起,作者放弃了工作、放弃了熟悉的朋友,一切从头开始。语言也许是最大的难关,起初的语言不通,不敢出门,到后来的鼓起勇气,迈出家门,慢慢将生活变得井然有序,所有的一切都让人看到了一个坚强、独立的女性。除了学习和适应新的环境,作者做出的最大努力是融合,让孩子融入挪威人的生活。然而融入了挪威生活不久,作者又追随者丈夫到了凡尔赛。这就意味着要学习法语,学习法国的生活习惯。比起挪威的生活,法国看似更加困难。因为凡尔赛人对美的追求极高,而两个大孩子已经适应了挪威的生活,新的校园、新的语言都令生活极度艰辛。但最终作者凭借着自己坚忍不拔的精神,和家人的陪伴,克服了所有困难。风景各有特色从大都市纽约到北极光之国挪威,从不夜城巴黎到高速公路之城慕尼黑,继而南下到东南亚,最后在阿尔卑斯山的山巅(日内瓦)。 作者用亲身经历为我们描绘了各处不一样的风景。挪威人的自然纯朴,在寒冷中培养出来的坚强和血性;凡尔赛一切以美为前提的优雅生活;多姿多彩,多种文化交融的新加坡。每一个地方都有其独特的地方,每一个民族都有其生活方式,没有对错,也没有好坏,作者将其描绘得真实而充满挑战。积极乐观的心态在书中,作者面对再多的困难也没有太多消极的抱怨,让我十分佩服。即使深深陷入抑郁症,也能不靠药物得到康复。忽然觉得生活中我们的那些微不足道的小事,真的没有抱怨的必要了。然而她大儿子帕克的不幸去世,让我们看到了一家人的伤痛,但他们用自己的力量,在朋友的关心,互相扶持着走出了阴影,继续坚强勇敢的生活着。看过无数风景,经历过无数磨难,梅丽莎一家仍然在一起,正像书中梅丽莎所说的 “一个人无法拥有全部,所以,我们选择拥有彼此”。不论在哪里,只要有家人在的地方就是故乡,只要我们在一起,就可以很幸福。

MOVE 与LOVE

《安然于行的幸福》这本书的名字和简介,让我想起年少时自己的梦想,于是到处鼓捣翻出20岁生日时写的这首酱油诗:―――――――――――――――――――――――――――――――――MOVE MOVE MOVE 其实最想要的生活~就是不停地MOVE这个与LOVE只相差一个字母的单词 让我很是迷恋~~~~~~~~~~希望毕业后能一直不停地穿梭于不同的城市~~我需要用半年时间去了解去记住去领会去读也许我不一定能读懂的城市然后~~~~坐火车离开它去另外一座城市~~是的,我会坐火车离开`~虽然它有时很拥挤~~但我认为那是离开一个地方最好最好的方法不需要悲伤要的只是对下一段生活的满满的期待我的记忆力是这样的差,所以我只需要用离开它的那一段时间就足够忘记它然后空着脑袋去装我下一段的旅程然后等我看够了等我累了等我老了等我`~~~~~~~~~~`我希望:我能过上关于我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生活!!!―――――――――――――――――――――――――――――――――――――――在我翻开这本书之前,由于中文书名翻译的问题,我的脑海里呈现的是三毛、是荷西;是浪漫、是唯美;是优雅、是小清新……我万万没想到,看完这本书时我内心充满的是难过、是遗憾,但更多的是对作者梅丽莎•道尔顿•布拉德福德这位全球妈妈满满的敬佩。年少时,谁不曾有过流浪远方的梦想。然而毕业后为了生活打拼,大部分人都多么希望能在打拼的地方有一间属于自己的房子,不必因为各种原因搬家,即使是在都能使用中文,没有语言障碍的地方。有如作者在书中所说:“在某种程度上,我们都惧怕未知的事物,害怕被大风吹散、害怕裙子被吹个底朝天,害怕我们的骄傲会受到打击。我们深知,无论在舒适区的边缘地带摇摇欲坠的生活是多么有限无趣,跨进一个地理和文化上的异域,重新安置生活,必然会暴露我们的劣势和缺陷。”对于这位全球妈妈的敬佩,不仅仅是因为她为了全家能够在一起而带着孩子跟随丈夫不断迁移,八个国家、十六处住址;还因为她从一开始进入一个陌生异域时由于无助躲在某个地方偷偷观看、暗自研究,到后来努力地融入当地人的生活,甚至在抑郁时勇敢地把剩下的53粒小药丸扔进了浴室里的垃圾桶里,然后调整自己更好地面对生活;更因为在这样艰难的不断迁徙生活中,她不仅仅通过努力把孩子的成长问题“处理”好,成为伟大的全球妈妈,她也与孩子们一起学习,精通了多种语言,有着属于自己的“个人生活”,书中我们可以看到她抓住所有放声歌唱的机会,而不是抱怨为了丈夫牺牲了自己在纽约的戏剧生活。最大的遗憾是他们的长子帕克意外身亡,作者和她的家人在很长一段时间处于悲痛之中。作者在书中最后一段写道:“由于他的缺席和他无穷无尽的故事,无论我们在这个地球上的哪个地方,他都是永恒存在的,永远和我们在一起,不离不弃。”愿他们永远幸福,愿我们都能在自己的生活中安然前行。

每一次变化来临,都请积极乐观对待

我们中国有句古语是“树挪死,人挪活”。一棵树要想成活必须将根须牢牢延伸至地底,一旦挪动一棵树,如果不做特殊处理,这棵树的成活率不到10%。与此相反的是,人通过不断的搬迁能获得更好的生存机会。古有孟母三迁,近有兰德尔和梅丽莎夫妇一家。然而每一次的离开,都是一段难以割舍的过往。他们历经24年,撵转旅居8个国家,更换过16处住址,生活中需要不停的适应突如其来的改变,学习新东西,新技能以适应新生活,其实有专家指出过,过度频繁的迁徙会让人对生活的安全感大大降低。然而,本书告诉我们,通过父母的积极引导,家庭各成员之间始终相互扶持,相互支撑,在不安定的生活里也一样能安然前行。在拿到这本书之前,以为这是一本图文结合的旅游手记,真正捧到手才发现,这是一本文字性收录的旅居国外生活迁移笔记。曾经我很羡慕那样的生活,如本书描述的一样,时常搬家,从一个已经待到腻歪的地方决绝离开,睡一觉起来后抵达另一个城市,人生就会像换一个身份,换一种姿态全新开始,对于我来说,那样的生活就像超人变身一样神奇,开外挂也莫过于此。然而始终未能如愿,究其原因,其实我不是一个适应力特别强的人,我内心也不太强大,总是不能安然面对生活中的重大变化。我在看书的时候将梅丽莎一家的每次搬家当成一次生活大炸弹,每一次投放都算一次重大变化,但是梅丽莎总有办法顺利解决,全家总能积极高度配合,这样的面对生活的适应力一级棒。本文最大催泪弹是帕克的死,留给梅丽莎和兰德尔夫妇最大的悲伤。然而,夫妻二人并未让其悲观蔓延,他们乐观积极的面对新的改变。这其实是一本很好看,且耐看的好书。推荐给那些因工作涉外需要驻外的同胞,你可以get到很多适应生活的技能。想推荐给有孩子的家庭,书里面的亲子关系也颇有看点,家庭成员之间的默契和成长很有启发意义。当然更重要的,想推荐给内心比较柔弱的一群人,这是一本能让你内心强大的书,在面对一些生活上的大变动,希望每个人,每个家庭都能如本书中的家族一样,齐心协力积极面对。如果你是孩子父母,要像梅丽莎和兰德尔一样积极乐观,引导你的家庭健康成长。总而言之,这本书有股温柔的力量,值得反复阅读。

在别处,在爱里

文/旋栀年少时,谁不曾梦想流浪远方,也拥有一个像荷西一样深情的男人,执子之手,潇潇洒洒地去寻找心中的橄榄树。可是年岁渐长,我们在成人的世界里跌跌撞撞,这才惊觉,生活怎能那般简单随性,我们不过是平凡女子,最终免不了相夫教子,岁月静好。唯一能坚持的,是别让寻常日子耗尽自己的热情和细腻。比起浪迹天涯,能够在较长时间内衣食无忧地生活在别处,才是更为现实的去见识广阔世界的方式。虽不如想象中的浪漫,但是能和家人一起,在一个又一个陌生又新鲜的地方克服困难、构建家园,深度感受异域文化,难道不是一种“安然于行的幸福“么?作为一位在不断迁徙中处之泰然的”全球妈妈“,本书作者梅丽莎勇敢地面对并爱上了众多文化。我们跟随着她,进行了一场跨文化的丰盛之旅:原来在冰天雪地中,挪威人也会热情洋溢的伸出援手;以浪漫闻名于世的法国人居然一丝不苟的要求填写各种象征着“规范”的表格;在慕尼黑,人们也能卸下严肃认真的面孔,温柔的接纳他们的悲伤;接着,他们一家在花园城市新加坡,体会到了一种好似精心编排过的多元文化错乱感。最后,在国际化的日内瓦,她开始审视这一路走来的文化归属感。在一字一句的娓娓道来中,我们不难发现,其实善良和美是全世界共同的信仰。想要安顿在别处,不是一件易事。即便外国有万种风情,一个母亲可能也没心思欣赏和放松,因为孩子的成长问题已经忙得她焦头烂额。他们夫妇俩带着一双儿女,从纽约出发,开始了旅居世界各地的生活,其间,还生育了另外两个孩子。每到一个地方,她都要忙不迭的安置家当、给孩子们择校,解决孩子们的医疗问题……他们在文化碰撞和语言障碍的道路上行走,却能一次又一次的克服畏难情绪,顺利融入新的环境。在长子帕克意外身亡之后,他们举家迁往德国,小儿子道尔顿就此封闭了自己的内心,“哥哥”这个话题成了他的禁忌。梅丽莎在调整自己状态的同时,鼓励孩子释放自己的情绪,向学校里的朋友们讲述哥哥的故事。就这样,尽管经历过绝望,但是慢慢地,艰难地,一家人从失去帕克的悲痛中恢复出来,带着对他的爱继续积极地生活下去。而这,也是成长的一部分。最让我敬佩的是,梅丽莎在操持家务,照顾子女的同时,并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虽然她为了丈夫的工作,牺牲了自己在纽约的戏剧事业,但是在这之后,她并没有安于做一个全职的妻子和妈妈。她与孩子们一道学习,逐步精通了挪威语、法语、德语、中文,交到了五湖四海各有魅力的好朋友。她想念舞台,就抓住任何一个机会放声歌唱——为幼儿园的孩子们唱歌,为教堂礼拜的人们唱歌,甚至优秀得能够在挪威举办全国巡演。她把这几十年不停地搬家、安顿、再离开中的苦与乐积淀下来,呈现给我们这一本真实的书,既展现了家人在一起的温暖,也没有隐瞒面对生活不如意的愤怒。这样一个美好的女人,没有被琐碎的日常消磨,没有被异国的挑战打败,更没有被丧子之痛击垮,她以爱为名,绽放了属于自己的精彩。一直在路上,不单单是地理上的变迁,更多的是一种人生历练。漫漫人生路上,幸福从不是来自于富贵成功,也不是一帆风顺,而是无论喜怒哀乐,都被爱着。记住这一点,做到这一点,我们才有资格收获安然于行的幸福。

彼此拥有便能安然于行

8个国家,16处住址,5种语言,一个家庭二十四年四处漂泊生活——一个人无法拥有全部,所以,选择彼此拥有。在某种程度上,我们都惧怕未知的事物,害怕被大风吹散,害怕我们的生活会受到打击,突然跨进一个地理和文化与之前生活有差异的地方,必然会在很大程度上暴露出我们的劣势和缺陷。但是,我们的内心又时刻渴望到一个新的地方,认识新的人群,看看不一样的风景。当然,有那么一部分人选择漂泊为业,常年游走于这个世界的各个角落,体验各处的风土人情,享受各处的地道美食,并为此感到幸福和快乐。但是,书中的主人公梅丽莎却是不得已而选择了漂泊生活,因为丈夫供职于国际公司,经常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被派到一个新的地方去任职,为了拥有完整的家庭,她选择陪伴而行。每到一个新的国家或地方,丈夫全身心的工作,布置新家,带着孩子们适应新的环境,申请入学……等一系列的事情都是梅丽莎一个人操持。在生活琐事繁忙之余,她将自己及家人的经历用文字呈现给了我们,其中有家人温馨生活的幸福场面,也有对生活崩溃和绝望的瞬间,但最终他们都在彼此关怀中安然前行。其中,《夫人,您的财富》篇,又一次搬家时,梅丽莎说到,如果我长达40立方米的集装箱里的财富沉没于蓝黑色的汪洋大海中,我可以平静地接受这种损失,因为我知道什么是最宝贵的。他们无比珍贵,不可替代,他们就是我的财富,我心爱的家人,我拥有他们每一个人。命运没有给每个人随心而活的机会,面对生活我们无时无刻不在做出选择,然后尽力在工作、生活以及其他事情中寻求平衡,从而获得安然于行的幸福。豆瓣红人鼹鼠的土豆所著的《藏在这世间的美好》中也曾提到“幸福是什么,幸福,其实就是一种平衡”。

搬迁不光是挑战,也是收获

马克•吐温在他妻子逝世时给他牧师的一封信里曾经写到:我是一个没有故乡的男人。奥利维亚在哪里,哪里就是我的故乡是的,在今天这样一个颠沛流离的生活中,每一个我们都不停在各城市之间切换。某些早晨醒来,都不知道身在何处。我们是游子,我们流离失所,我们像游魂一样存在着。我们敏感而脆弱的灵魂在每次迁徙过程中都满是焦虑和无助。第一次离家时的兴奋会很快的被思乡之苦所取代,满腔的热情会被一个叫“外地人”的称呼浇灭。30岁的我,先后生活过7个不同大小的城市,最长的是10年,最短的是2.5年,有些是主动的搬迁,有些是被动的搬迁,每次搬迁总会发生一些囧事,每个新环境都拥有新的挑战:语言、文化、生活的不同;朋友圈的改变;感觉这种自适应是永无止境的,就算你学习得再好,就像本地人一样的生活着,但在社会中你依然是个“外地人”。深爱着上海,在那里生活了6年,曾经以为我会长住上海。突然有一天,身体里那个不安分的我说:“现在惬意的生活是否让你裹足不前了?你现在是否处于温水煮青蛙的状态?”一点儿都没犹豫的开始打包包裹,辞掉不少人羡慕的工作,跟朋友告别,来到一个无限陌生的城市。还记得到达这里的第一个月,因环境和饮食的不习惯而胃痛不止、皮肤发痒、喉咙干哑等等。那时候我多想立刻马上就离开这个“鬼地方”。但经过2年多的生活,在这里我拥有了新的朋友,还找到了自己先生,并且修完了第一个学士学位,而且也拥有了另一个满意的工作团队。此刻我享受着行于途中的幸福。而另外一个叫梅丽莎的美国女作者,她因为丈夫工作的关系,带着年幼的孩子,在二十四年里,从大都市纽约到北极光之国挪威,从不夜城巴黎到高速公路之城慕尼黑,继而南下到东南亚,最后到达阿尔卑斯的山巅日内瓦,一路8个国家,16处住址,5种语言,无数的朋友。这段奇幻之旅,从随性到严谨、从粗犷到精致、从疲惫不堪到融入后的游刃有余,她告别大舞台上的歌唱家身份,而让自己的声音传遍多个国家的社区公园的小舞台上。美丽的梅丽莎在这么多次的搬迁中没有让这个家庭变得浮躁、仓促,而是让这个家庭变得更加充满爱。就如译后的书名“安然于行的幸福”,行的途中满是焦虑和意外,但接受途中的成长,享受行中的快乐。真正的做到:我们不知道路的终点是在哪里,但我们可以选择观赏沿路的风景。谢谢梅丽莎的这本《安然于行的幸福》让一直颠沛流离的我重新认识到搬迁途中的幸福和如何更好的去面对搬迁后的焦虑。

流水账中的百味

看着看着,脑子里就冒出了高晓松的“这世界不只眼前的苟且,还有诗与远方——其实诗就是你心灵的最远处”。现在朋友圈里一直存在想旅游看世界的人,我也有着这样的想法。在这之后,若想再出去,也要多多准备。我没有梅丽莎那么厉害,懂那么多语言,而英语也只是稀松平常的水平,若是到了非英语国家,可能就是另一个巴黎女游客的翻版。当然旅游比起她的居住,可是要省力不少。嫉妒梅丽莎,她是幸运的,生活、诗和远方都凑一块了,流水账中不乏百味。印象最深的就是婚礼与死亡。阅读到挪威婚礼的时候,特别向往。也就200多个人,但是晚宴可以持续4个多小时,唱唱闹闹,这是我无法想象的。参加过不少的婚礼,打底都有300多号人,开场半小时后,新人的敬酒像是结束的提示,零零星星的开始跑路了。等你仔细回过头,就看到人去桌空,心里有点失落。设想着要是我自己的婚礼也是这种情况,玻璃心不得碎的满厅。然后就是帕克救人溺水,当时想着应该有奇迹,帕克可以苏醒过来,我偏爱happy ending。然事与愿违,脑死亡,亲戚朋友来送行。这是一段黑色的记忆,对整个家庭都造成了巨大影响,道尔顿不敢在人前提起有过哥哥,梅丽莎说长子不住在一起。道尔顿在学校的帮助下走出了那段日子,那么其他俩孩子呢,梅丽莎和她老公呢?每个人都有黑暗的日子,真心佩服梅丽莎的勇气,能将这些说出来。同时我也一直存在着一个疑问“为什么那么多人会从世界各地赶来,关注帕克的抢救”?个人原因,不喜欢将自己的负面暴露给别人看,因此也会故意忽略别人的伤病、死亡等偏负面的东西。所以一直无法理解这种情绪,是时候到知乎上提问了么?

生活在别处

擅长创造诸如“四海为家”等词汇却始终眷恋故土的中国人,肯定很难相信,一位美国妈妈竟然用自己的人生最好地诠释了这个词汇。梅丽莎是一位拥有多个头衔的杰出女性,但是她最看重的始终是自己的妻子与母亲身份,不然不会无论如何艰难,始终坚持陪伴在丈夫左右,并且成为这个家庭的黏合剂,让这个家庭不论在何地,不论在何时,都拥有着巨大的凝聚力。读完这本书你会发现,作者为我们描绘的生活绝不像平时所谓的环球旅行一般走马观花浅尝辄止,而是真正扎根到一个地方、适应这里的生活,并最终爱上这个地方。无论对孩子还是大人其中需要学习并适应的东西实在太多了,语言、风俗、朋友以及压力,作者对这一点并不讳言,对于每一种语言的重新学习都是一个绝不轻松的过程,对于不同国家风俗的适应与某些不公正的评判也需要无尽的忍耐,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梅丽莎带领着几个孩子一步步走向了安然从容,他们在任何地方都能扎根,熟练使用语言,赢得别人的尊敬,并找到真正的朋友。这是一个令人欣慰的过程。但是这样的生活也总是被连根拔起,再培植到一块新的土地上,我想读者也会如梅丽莎和孩子一般感觉到郁闷与愤怒吧。但是最终他们也毫无怨言的去到一个新的地方,无论生活如何被打乱、重新安排,依然能够努力去适应,这个家庭为每个读者展示了什么是真正的理解、宽容与爱,家园就是与你在一起的样子,我想这是在这个逐渐动荡不安的社会中,最温暖的一种感悟。在这样的一种生活方式中,不断的来到离开,也让梅丽莎不断思考生活的意义,虽然这种漂泊中貌似有一种随遇而安的淡然,内里却是一种坚持与忍耐,这样的生活让梅丽莎的家庭失去了一些东西,但是却让他们得到了更多的东西,对于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更加深厚,对于自我的完善与丰富,对于这个世界的更多了解与热爱,我想他们无意中为我们展现了一种生活在别处的理想状态。这本书始于餐桌,也终于餐桌,似乎如浮萍般的人生中总会有想要抓住的一件东西,以记取回忆与美好,让你想起曾经的相聚与情义。蔡颖卿选择了桌子,而梅丽莎也选择了餐桌,让它成为流动生活中的固定的部分,在这张桌子上,换过尿布写过文章,聚拢过来自五湖四海的好朋友,承载着最亲密的家人的欢声笑语,我想这张桌子作为一个真实存在最好的诠释了家园与生活的真谛,以及一种生活在别处的人生状态。

此心安处是吾乡

听过很多夫唱妇随的故事,在背后默默支撑一个家庭的女子,结局有幸福的,亦有不幸的。其中不乏优秀者,本可以在自己的领域大展拳脚,偏偏选择投身小世界,令众人惋惜。更可叹者,中年见弃抑或夫君没落,再出山重振事业,满腹心事却也只道出一句无怨无悔。每个人的幸福标准各不相同,把爱看得比什么都重的女子,或许连背井离乡、颠沛流离都可以含笑度过。《安然于行的幸福》的作者梅丽莎因丈夫的工作调动屡经迁居,不仅近乎独自抚养四个孩子,还要不断学习异国他乡的语言、融入当地文化,真是极大的挑战。选择这样的生活是需要勇气的,梅丽莎以她对家人的爱为“此心安处是吾乡”做了极好的诠释。可别以为梅丽莎只是个无甚专长的平凡女子,不得不以相夫教子为业。她是一位作家、大学教授、女高音独唱家、演员,加之四处迁居后精通多国语言,绝对是个不让须眉的复合型人才。这样的女子,本可以选择一份安定的婚姻,兼顾家庭和事业。周游世界看上去很迷人,真的要辗转他乡长期定居,并没有想象中那么有趣。尽管现在,人们的乡愁意识不像从前那么强烈,无论身在天涯海角,还乡之路总不至于不可企及,然而一再颠沛都不是乐事。即便只是在一个地方生活、工作久了都会产生感情,何况梅丽莎和孩子们还要面对不同的语言障碍和文化冲击,困难重重方才柳暗花明,就又要推倒重来,实在辛苦。每一次,当梅丽莎的丈夫兰德尔告诉妻子,他们又要前往一个新的城市,梅丽莎都百般纠结。爱,支撑着她继续前行。前方又有新的挑战,但梅丽莎并不慌张。就算在无人照顾的新国家发现怀孕,她也感到惊喜万分,而不觉得是再添麻烦。迎接新生命,用爱将家庭中的每个人紧紧维系,终归是件幸福的事。惟有这一切的反面——亲人离世才令人心碎。长子的不幸早逝是梅丽莎和家人心中永远的痛。梅丽莎没有在书中粉饰她的情绪,故作坚强或是充当哲人。她很坦率地分享她的伤心,并且认为具体化的故事一定能够唤起共鸣。确实如此,我们都曾见证死亡,亲人的离世是我们心底不经意被触及的隐痛。这种痛,让我们更加珍惜当下的幸福,更加珍惜身边的至亲。本书的开篇,梅丽莎说:“每件事、所有事、每件物品,从根本上来说,都可以任意处置。当你一次次地擦拭、打包、装卸、搬举时,就会明白这些物品的重要性开始变得微不足道,他们会让你远离轻松和优雅。”让人体会其微不足道的却不是一次次的重复,而是生命的终极意义,是不问缘由的爱,是说走就走的追随。当我们学会珍惜的时候,才明白,不止身外物微不足道,连我们自认为优渥的条件、自身长处、原则和底线都变得模糊起来。此心安处是吾乡。——乙未年读梅丽莎·道尔顿·布拉德福德《安然于行的幸福》

“安然”于“行”

在结婚的时候,女生往往想要一个房子,有些男生会以此认为女生过于物质。而对于女生来讲,想要的不过是安稳。对的,就是安稳。在这个浮躁奔放、处处充满不安定因素的社会中,“安稳”是再正常不过的一种态度。这是对自己,也是对未来家庭的负责。在我的印象中也是如此。所以,当我读到书名《安然于行的幸福》时,我甚至没有办法理解,什么叫做“安然于行”。由于丈夫的工作调动,他们离开自己的家乡美国,到挪威,到法国,到新加坡……他们的孩子们没有在美国出生,对挪威语的感情甚至超过了英语。丈夫每到一个新的国家,就要开始“旅行”。不论孩子上学入托,还是搬家安置种种事情,似乎都由母亲一人承包。而她,也毫无怨言地跟着丈夫在全世界奔波。每一次的奔走,孩子们总会因为要离开熟悉的环境及亲密的朋友而显得不那么开心,但他们却清楚地知道,这是对家庭来说,最好的选择。这就是他们的生存方式,也是他们的“安然于行”。我似乎能在书中的各个细节处理解他们的生活,包括对孩子的教育,包括一家人努力的学习各种语言(不仅仅是孩子,家长也如此)。当母亲要用尚未熟练的语言去跟学校、跟房东、跟各路人打交道时,内心也是有恐惧和不安的。然而,这一切又都那么平常。对于他们这个“迁徙家庭”来说,语言的学习能力以及对问题的快速反应处理能力,已经成为了生活的必备技能。我突然明白了为什么要“行万里路”。何为“行”?并不是拍拍照片发个朋友圈就能将这个意义深远的字带过。“行”,需要对另一个非家乡地区语言的应用、文化的融入、习惯的了解。当我们体验过各种人生之后,便会对一切都充满了包容和理解。这也是现在人们常说的“情商”的部分。然而,在书的后半部分,我被深深的震撼了,同时也深刻体会到了所谓“安然”,其实也并不是那么容易。当自己的大儿子为了救人溺水身亡,身为父亲母亲的他们,除了怀念,却做不了任何事情——连捐献器官都因为主人公一家在挪威居住期间曾经有传染病在流行而终止。对于一个家庭来说,这是莫大的损失和悲伤。他们的小儿子,甚至不敢提起自己已经失去的哥哥。逃避,是所有人面对失去和伤痛是最本能的反应。而他们,妥善处理了自己的情绪,继续着在国外的生活。换成我,是断然无法快速走出悲痛的。于是我便懂得了“安然于行”几个字的重量。那是一种奉献、一种理解、一种不畏艰险、一种随遇而安。而书的英文名字“global mom”却有着别样的意味。穿梭于世界的,首先是一位母亲。尽管会有难以抚平的丧子之痛,却仍旧坚强地抚养着其他三个孩子长大。他们会在国外的生活中学到更多,不论是知识文化的包容,还是自己性格的塑造。不论将来他们走到哪里,这些都将是最宝贵的财富。然后,我便又在想最初的问题——想要的安稳,到底是什么呢?一套房子,便能成就所谓的安稳吗?我承认我需要,但同时我也意识到,房子并不是安稳的全部代表。安稳,是一个家同一心,只要能做到这一点,才能让内心长足地平定且幸福。于是才有了那句话:有你的地方,才是家!

迁徙•家园

文/R郭郭动物们迁徙的习性一直就存在着,动物界每年固定不变的迁徙时间并没有改变他们的生活方式,反而让它们更好的在自然界中繁衍生息,它们能做的,就是适应环境,唯有适应,才能生存。我们尊重自然的规律,我们学习自然的规则,我们用自己的方式小心翼翼地寻找自己的家园。梅丽莎•道尔顿•布拉德福特就是一位不定期迁徙的 “全球妈妈”,跟随着丈夫兰德尔•布拉德福特的职位升迁,带着自己的家庭,走过8个国家,搬过16处住址,说着5种语言,在不安的世界中,开启了寻找幸福的家园旅程。她把这些欢乐和泪水写成了《安然于行的幸福》这本书。在梅丽莎的心里,家人就是她全部的财富,“一个人无法拥有全部,我们选择拥有彼此。”《安然于行的幸福》这本书不仅像是作者梅丽莎描写家庭迁徙的自传史,也像是一部深入描写所到之处的旅行笔记。这本书让我了解到挪威人性格当中的谦逊谨慎、内敛和温顺;也让我见识到了法国人在优雅之中的那一股子按部就班的执着;花园城市新加坡则颇像一个各地文化汇总的集中地。语言不通导致的沟通障碍,让出生在奥地利的美国人梅丽莎刚到那些城市的时候,总会怀有一些恐惧而感到无所适从。国家和民族之间的文化冲突,一度成为了梅丽莎心中的一道墙,当一个人处于这个格局之外的时候,总是想用尽力气成为格局里面的一份子。我们面对这么多不同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冲突,能做的就是不断调整和适应,就像自然界中动物迁徙一样,只有适应,才能生存。而梅丽莎真的做到了。梅丽莎和兰德尔每次想要植根深入在这些城市当中的时候,兰德尔的调令总是不期而至。这是上帝跟他们不停地开玩笑吗?可能这就是上帝的考验吧!不停地打包和装修,耗费了梅丽莎很大的精力,可是梅丽莎一点都不觉得后悔,在她的眼中的家,不止代表着一个可以居住的场所,也不止是一个表象意思,确切地说,而是心中的那个完美家园。家园(homeland)相对于家(home)来说,毕竟多了一个“圣地(land)”之意啊!对于梅丽莎而言,“家园意味着相互交织、团结和舒适的一种存在状态,在那里,你不再需要努力缝合精神的接缝和底边才能感到安逸。”在家园当中,语言不通和文化冲突曾一度击败梅丽莎的自信心,但在与之磨合的过程中,梅丽莎也收获了深厚的友谊和珍贵的回忆,这些才是构筑家园最坚固的原材料。对于梅丽莎来说,最最艰难的时期,就是长子帕克的离世,这件事情击垮了坚强的梅丽莎,她在慕尼黑渡过了最黑暗的两年时间,但就是在圣地家园当中,梅丽莎遇到了友谊的援助,还有家人温暖的相伴,梅丽莎勇敢走出了丧子的阴霾,因为她知道,帕克永远会是她捍卫的家园中的一份子,他的勇敢无畏让父母骄傲,他只是用另外一种方式存在,存在于道尔顿的故事里,存在于梅丽莎的书信中,存在于大家的回忆里。迁徙的故事还没有结束,所有历史的痕迹都刻画在梅丽莎家中的那张挪威木桌上,那里有着过去,也有现在,还会有未来。

在旅居之中找寻到生活的意义

“我的愤怒针对生活本身,针对必须继续活下去、必须向前看、必须痛至骨髓、必须用腹部在陶瓷片上爬行。”美国作家梅丽莎•道尔顿•布拉德福德在《安然于行的幸福》里写到生活于我们的意义。哪怕再艰难再痛苦也还是要继续走下去。生活的艰难之于她和家人是不断的迁徙,从一个国家到另一个国家,重新开始学习语言,融入当地的生活,好不容易建立起自己的圈子,突然又被一个电话牵引到别处,于是一切又重新开始。梅丽莎带着孩子们跨越8个国家,换了16个住址,经历了丧子之痛,却也在这不断的行走之中获得了幸福。生活的意义是什么?有的人渴望安定,有一所能够安放不安的房子,在一个地方扎下根来稳稳当当地生活。也有很多人漂泊在路上,收获很多很多的故事,体会到常人不容易体会到的幸福。梅丽莎显然是后者,但是她并不把自己这种居无定所的生活归纳在“漂泊”这一范畴里。她努力的融入当地的生活,学习当地的语言,帮助孩子们去适应陌生的环境,并且尝试去热爱那个地方的人和事。在异国他乡,不做异乡人、外地人。她内心的归属感始终是存在的,哪怕面对的是全然陌生的充满挑战的生活。读梅丽莎的这本书,就像是听一个人在跟你倾诉她生活中的种种,她毫无保留极其信任地把自己的生活状态、内心情感全都展现给你看,于是你看到一个母亲是如何拥有超凡的勇气带着四个孩子辗转于世界各地。她细腻、柔软却又坚硬。她就好像是个全能的超人,披荆斩棘最终收获幸福,但是这其中的惶惶不安、忧虑、紧张、焦急、难过却也不容忽视。在第一篇《餐桌上的故事》里她写道:“在某种程度上,我们都惧怕未知的事物,害怕被大风吹散、害怕裙子被吹个底朝天,害怕我们的骄傲会受到打击。我们深知,无论在舒适区的边缘地带摇摇欲坠的生活是多么有限无趣,跨进一个地理和文化上的异域,重新安置生活,必然会暴露出我们的劣势和缺陷。”但是惧怕不能解决任何的事情,我们要做的是面对,勇敢面对。她随即又写道:“正如挪威人所说,全心全意地去热爱一个新的地方、一类新的人群、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热爱这个词也正是这本书的核心了吧。因为热爱,所以再艰难也可以挺过去。所以他们一家人逐渐摸索到在冰天雪地的挪威的生活之道,去到巴黎、慕尼黑、新加坡、日内瓦这些生活习俗、语言习惯都各不相同的地方之后也能够在不安之后逐渐去适应。在“热爱”这个词语的背后,排列着另外一个词语,那便是“家庭”,对家庭的热爱,想要一家人团团圆圆的愿望,才是梅丽莎一家人最为有力的纽带。无论身处何处,有丈夫、有孩子的地方,才是最终的归属。旅居他国又如何?不停搬家又怎样?生活的意义在于,勇敢地去面对,继续走下去,与自己爱的人创造属于自己的故事,并且讲给自己听。

安然于行就是安然于生活

安然于行就是安然于生活文/斯索以生活于每个人而言,有着不同的面貌,人们正是从生活多样的面孔里看到了诸种姿态的幸福。人心与生活从相遇到厮守,是不断磨合、形成默契、迸发暖意的过程,那些只习惯向安逸、稳定要幸福的人,很难理解“在路上”究竟有着怎样的魔力可以牵住人的一生,那些在流动中才能收获愉悦与永恒感的人,同样难以理解静如止水的生活为什么可以平抚众多躁动不安的心。《安然于行的幸福》所呈现的,正是后一种——“在路上”,却又漫长、琐碎的行旅生活,是一个母亲、一位妻子所写,关于一个家庭、一种人生的,近乎“颠沛流离”大迁徙故事。“我们的公寓坐落在离塞纳河南岸一个街区之距的角落建筑的高层里。公寓窗户下面,有两个男人……今早我正在完成人生中的一件大事,那就是设法搬运一张木桌……我们的新住所位于巴黎一个叫做‘左岸’的地方……。”故事从一次寻常的搬家写起。但这是一件大事,在梅丽莎看来,搬一张木桌仅仅是全部漂泊生涯的一个缩影,8个国家、16处住址、5种语言,这是她生活的地图上所连接的一个个真实的数据。但这么一张取材于静谧的挪威北部森林,然后在同样安静的工作间制成的桌子,却是一个重要的文化象征体。那些在异乡结识的新朋友,曾在这张桌子前比邻而坐,人们的面孔凑在烛光旁,彼此紧密地靠在一起,“谈话经常从一种语言跳到另一种语言,最后又回到共同的语言,停留打转一会儿又加快谈话进度,然后不知不觉地陷入到说不同语言、讲不同故事、打不同手势的绘声绘色的谈话中”。这样故事,发生在奥斯陆,发生在巴黎,发生在慕尼黑,发生在一个家庭及其所遇到的不同的家庭之间。游牧般的生活,是不断地擦拭、打包、装卸、搬运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一些曾经认为重要的东西开始变得微不足道,挣脱了这些东西,意味着你又回到轻松和优雅。因此梅丽莎认为,“每件事、所有事、每件物品从根本上说,都可以被任意处置”,“一个人无法拥有全部”。因此她做出选择,选择拥有彼此。最大的漂泊是内心的漂泊,在内心获得安稳后,漂泊便萌生了温暖和诗意。她把由挪威搬到法国,比喻为“从伊甸园走向世界的迁移”。她开始欣赏法国的美,欣赏凡尔赛宫“完美对称的造型和静静伫立的姿态”;清晨在城市的街道上慢跑,穿越形形色色的建筑和人群;尝试在文字里捕捉和传递美丽的事物,分享自己的观点。这样一颗优雅的心,曾有也有躁动,渴望安逸平静的日子。但生活的不断变动,反而让她找到了另一种生命姿态,那就是“安然于行”——在不断变动的世界里找到内心的安稳,在不断的磨砺中学会消弭不安,享受这个世界不同地域、不同文化所带来的趣味,让内心变得灵敏,在陌生的地方、陌生的人群中嗅出爱和真诚。从这个层面来说,安然于行就是安然于生活,安然于自我,以完整的心看待这个世界。在奥斯陆的日子里,挪威人便教会她“全心全意地热爱一个新地方、一类新人群、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融入”,就是“以他乡作故乡”。那么如何“融入”呢?在梅丽莎看来,“有时候,这种热爱的开始恰恰是粗略模糊的,可能是出于好奇而对这个地方匆匆一瞥”,但正是基于这样的“匆匆一瞥”,她开始观察当地人,观察他们在交谈中的动作、言语和手势,“留意他们在城市公园里给婴儿哼唱的方式以及在集市里怎样与老朋友打招呼”。与当地人实现日常生活层面的沟通,打破了漂泊带来的混乱和无序,慢慢地让一家人越过了语言、文化、生活习惯的障碍,融入了一个截然不同、却仍能相互关爱的新群体。旅行是生活的一部分,旅行本身就是真实的生活,有惊喜,有幸福,也有意外,有迷茫,有伤痛。在经历了失去儿子帕克之痛后,梅丽莎开始研究悲伤,希望从这种缺乏连续性的全球旅行生活中找到一些不变的话题,即人人内心都深藏着的悲伤情绪——“反复地扯掉过去,扯掉过去的一切,并重新扎根在新的土地上,游离在陌生人之中,我们需要的是那些和我们一起经历过苦乐的人”——那些有着类似经历的人的悲伤,恰恰是梅丽莎的“帕克式悲伤”。面对陌生人,有些故事是无法将每一个细节都清晰讲述的,但在相似的经历和情绪体验的基础上,那些未能言说的部分就很容易被传递与体会了。在书中,她把人的一生看作一个永久的叙事,把人与人的遇见与分离看作无数故事的交织,“所以,我们将不可避免地从别人的故事中离开。我们的故事仍在继续,我们的生活也在继续。我们总是身处广阔的、无限延伸的故事之中”。对于正在叙述的故事而言,即使正处于交织中的某个故事突然抽离(如帕克的故事),那么,它也是一种永恒,一种不离不弃,现在所讲的故事曾为它打开记忆的入口,并始终通向那里。在梅丽莎一家丰富而曲折的行旅中,我们看到了生命的柔软、温情,及遭遇苦难时所表现出的韧性。2015.9.1于北京•既往居■提示:如需网络转载、纸媒刊发,请先联系。并注明出处和文章署名。豆瓣地址:http://www.douban.com/people/20979693

万水千山,随遇而安

从小到大,我们也搬家无数,虽不是国与国的差异,但是任何一个地方,即使再小,也会有自己的生活特色和地域文化,以及语言的细微变化。在我们还小的时候不太懂得什么叫做适应,也许生活着生活着就习惯了,毕竟是小孩子,容易融入。小时候每次别人问起来:你家在哪?我们都要切换半天模式,然后反问:你指的是哪个家?老家是爸爸和爷爷奶奶生活过的地方;现在我生活的家是妈妈上班的地方;还有一个是爸爸正在装修的地方。你指的是哪一个?小时候由于妈妈的工作地点提供住的地方,我们一家人就集体住在了妈妈的单位,我几乎是从出生的时候一直长到12岁都是在那里住着,印象最深刻的就是那座矗立在村落中的高楼,绿色的外墙和大大的铁门,院子里有各种各样的花,我们一家人在那里生活了十几年。实际上那里并不是我们的家,可是却拥有我们最多的儿时回忆,却最能引起我的故乡情怀。直到现在谁一说自己是那个村子里的人,我就会觉得异常亲切。后来上了中学,自己和爸爸两个人搬到了县城中的家。那时候周边很多的同学都是从小到大在县城长大的,他们每次聊起哪里小吃很好吃,哪里的地方很好玩的时候我都是一片茫然,自己突然觉得来到一个特别陌生的地方,要和一群特别陌生的人做朋友,特别失落,但是自己的适应能力还是很强的,慢慢的和小伙伴们玩在一起,一起骑着车子上学放学,一起去周边的树林玩耍,我想,一个人要想真正的融入一个地方,就绝对不要排斥和那里的人打交道。因为在当地人的身上是最能体现一个地方的特色和文化,在和当地人交往的时候,才能更加多的了解这个地方,才能加速自己的融入。再后来我上了大学,从刚刚生活了六年的地方离开,又来到了另外一个陌生的城市,这样一生活就是三年,恩,很幸运,学校有来自天南海北的外地朋友一起陪着我适应;再后来我毕业了,去了苏州吴江,那是我第一次跨省离家,那里除了一个朋友之外我没有一个熟人,在哪里我生活了将近一年,那是我适应社会的第一年。因为没有生活压力,刚毕业没有什么职业计划,导致工作安安稳稳,每月吃吃喝喝,也就快快乐乐的过去了。刚到吴江的时候那里的人说的话全部听不懂,当地人虽不是刻意疏远,敏感如我也会多少有些难以融入,因为这里并不是我的目的地,所以我仅仅待了不到一年的时间就走了。离开吴江来到上海,刚开始站在车来人往的十字路口,会恍惚不知自己身在何处,不知又要走向何方。住在一个隔间,足足两个月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每天做着公车看着穿着普通、操着一口上海话哝哝喃喃的互相争吵的大婶大娘们。心里想着这是我一直梦想的城市吗?这不应该是时尚的快节奏的多文明高素质的大城市吗?也许,当时只是见了上海的一隅,并未真正了解她。即使后来我遇见了一群可爱的人,过了一段快乐的生活之后,我也不曾真正的了解过上海。就这样待了一年的时间,奔奔波波,匆匆忙忙,打马而过。接到妈妈病危通知,我赶回老家,和姐姐爸爸一起在医院待了四个月之后,往往返返上海和家乡之后,决定回到郑州,郑州虽然离家不远,也算省会的陌生城市。从上海回来的时候是我第一次到郑州,很庆幸有晓华的帮助,我得以落脚。现在,我已经在郑州住了五年,也已经结婚生子,在郑州买了房子安了家,俨然成为了一个郑州人。也许我还是会听不太懂一些老郑州人说的一些老郑州话;也许我还是不太明白郑州带给人们的特色和文化;也许我还不能够真正的把这里当成是安心的家。但是,我想,这里离我的故乡近,离我的爸爸妈妈近,离我的姐姐近,这里是可以发展的离心念的家最近的地方。这里现在还有我的丈夫和我的孩子,我的工作和我的朋友,我想,我会慢慢的适应这里并把它当成真正的家。我和元宝爸爸商量,以后如果我们的女儿要离开这里,去到她喜欢的城市生活也没有关系,我们同样可以跟过去,即使不在一起住,也要在一个城市方便照顾。所以,什么是家?哪里是家?我想有亲人,有爱人的地方就是家,就算她是多么陌生的地方 只要一家人在一起就不会觉得陌生,只要我们慢慢适应总会发现所在城市的美好。从老家齐岗,到娄堤,到县城,到开封,到新乡,到吴江,到上海,到郑州,一路走来,有的地方有家人陪伴,有的地方独自一人,但都会让我成长很多。无论万水千山,只要我们随遇而安就好。《安然于行的幸福》美国梅丽莎因为丈夫工作的关系,带着孩子跟随丈夫(多像小时候我们为了妈妈的工作也跟随她去了不算故乡的故乡),梅丽莎踏上一段离奇的全球之旅的经历。二十几年的漂泊,虽说是漂泊作者却也有种居旅的味道,看似风光潇洒,实则阻碍重重,困难无数,如果不是和家人在一起,怕也是无法支撑下来的。旅行也好,漂泊也罢,只要和家人一起,认真享受每一天,万水千山,随遇而安,就很好。

漂泊女人心,安然幸福情

如果一个女人频繁的跟随丈夫举家搬迁,那该是怎样的心情?难以想象。我猜,这世界上绝大部分女人还是喜欢安定多余漂泊,尤其是成为母亲之后,虽然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但她们再也不能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的做“女孩子”,家庭的责任和重担让人变得容易渴求“稳稳的幸福”。梅丽莎•道尔顿•布拉德福德,一个特殊的女人,在她的身上有很多光环:她是专业的女高音独唱家和演员;有美国杨百翰大学德语系的文学学士学位证书和比较文学的文学硕士学位证书;她精通德语、法语和挪威语,也熟悉中文;她在大学里教授语言、人文学科和写作课程。如果单单提出以上的任何一项,让一个女人长期耕耘下去,都足以让其成为一名出色的专业人士,但是,对于梅丽莎这远远不够。她因为丈夫工作的关系,带着年幼的孩子,举家搬迁,在8个国家,16处住所不断穿行。《安然于行的幸福》讲述的就是这样一位女超人妈妈的全球旅居生活。我还记得故事的开篇,梅丽莎在巴黎塞纳河南岸的家里指挥众人搬运一张挪威木桌的情形。毫无疑问,她深深爱着这张桌子,走到哪里都带着它,即便是飞越国界的旅行,也不能动摇她带着这件令她感到真实的家具。把巨大的木桌从窗口吊进房间很难,但梅丽莎始终没有放弃。这就如同她一次又一次在地球上的城市之间穿行,虽然时间、地点总是在改变,但她的心永远属于她的家庭。旅行在通常人想象中的美好,对于一个家庭来说却是各种各样的麻烦与困难。梅丽莎一家从美国搬至了挪威,寒冷的气候、语言的障碍、还有各种文化差异,都让她感到担忧和焦虑,但是她还是竭尽所能在融入新的生活。之后,他们又搬至法国,对法语的一窍不通增加了梅丽莎的压抑和抑郁,而这时她又迎来了生命中的第四个孩子……当阅读逐渐深入的时候,我越发感受到,对于一个女人、母亲,不断的更换环境是一种巨大的挑战,没有强大的心脏和坚毅的性格,是很难适应的。虽然梅丽莎在外人看来如此出色,可还是在生活面前败下阵来,焦虑、忧郁、压力、不安围绕着她,而更可怕的是,在这样无休无止的过程中,她还意外失去了自己的大儿子,这对于一个母亲和家庭是何等的打击?时间,唯有时间能治愈一切。在《安然于行的幸福》中,抒写得不全是旅行的美好,甚至可以说大部分都是如何与旅居生活的“抗争”,一个女人如何在不安的世界里找到平衡与安稳,如何去营造一个家庭的稳定与幸福。这是件无比困难和伟大的事,秘诀就藏在字里行间看似事无巨细、无休无止的倾诉之中。书的结尾,梅丽莎一家定居日内瓦,当她在圣诞节前又把目光聚焦在那张着有全家印记的挪威木桌上时,她深切地知道,家庭就是她的信仰,丈夫所在的地方,便是她的家园,虽然有人先行一步,但他们六个人组成的家庭永远不会改变。这张坚实而沉默的木桌承载着一个家庭的过往,也安抚了一颗曾经漂泊的女人心,现在她终于可以停下脚步,安然地在幸福中微笑了。

何以安然,何以幸福

在我的印象里,中国的绝大多数人对于安然与幸福的定义,就是“择一城终老,遇一人白首”。生活如清泉小溪,轻轻地漂过,无需留下太多痕迹,就足以圆满一生。而在读《安然于行的幸福》之前,我从未想过所谓安然的幸福也可以通过另一种方式呈现:书中的美国女作家梅丽莎为了丈夫的事业,带着年幼的孩子们经历了二十年的世界之旅,从纽约到挪威,从巴黎到慕尼黑,再到东南亚、香港……很难想象这样一位“全球妈妈”带着孩子跋山涉水,不停地搬家,接受各种挑战与压力,在如此漂泊不定、浮躁仓促的生活里也可以做到安然于行。但是在这本书里,我的的确确地看到了梅丽莎对于这样与众不同的生活所给予的态度,还有获得的快乐与体悟。何以安然?何以幸福?《安然于行的幸福》告诉我,也许换一种方式,也能够抵达。带着记忆上路,有些东西永远不会变梅丽莎真的是一位非同一般的人,大多数人搬家,选择带走的“记忆”往往是一叠照片,一些纪念品等等小巧玲珑却弥足珍贵的东西,梅丽莎的选择却是一张挪威松木桌,无论搬到何处都会不辞辛苦地将它带在身边,哪怕是为此和巴黎的搬运工忙活上整整一天,累得瘫倒在地。我想对于很多人来说,都很难理解梅丽莎的做法,一张笨重的桌子总是被遗弃的首选,更何况它在不断地使用过程中已经不再完美,作为过去的承载,它亦可被其它所代替。但是梅丽莎是这样说的:“作为一张真实存在的桌子,它已经浸润了真实生活的痕迹……我并不希望这张桌子与众不同,不介意这些小缺陷,实际上它们本身就是生动真实的故事。当我用手抚摸它们时,就像在一片沉寂的象形文字中回顾那些多层次的、自然发展的、引人注目的、永恒的记忆。”当然,更重要的是,会有更多的新朋友一起围坐在这张桌子前聊天畅谈,从而打开一个新的世界。有人说过,记忆可以使人陷入过去,也会使人内心安定。当这张挪威松木桌不再是一个人孤独的回忆,而是所有人的曾经与未来、记忆与梦想时,那么不论这些是否永恒或短暂,这张桌子所持有的特性都永远不会变。而这种特性就是安然,就是幸福。安然是孩子的琐碎,幸福是和他们在一起我记得编辑推荐说过:“真正的旅行,是融入当地人的生活,以‘他乡作故乡’的思维来思考这个世界和自己的人生,如何伟的《江城》,如彼得•梅尔的《普罗旺斯的一年》,还有你手头的这本《安然于行的幸福》。”但是梅丽莎的“故乡”和他们都不一样,她的“故乡”就是她的家庭,整本书里我们可以随处看到她和孩子在一起的时光,梅丽莎通过其敏锐的观察,会在不经意间发现自己的孩子已经学会了一些挪威语,面对不同的生活环境,她会疏导孩子的情绪,同时也会将自己与孩子做比较,从而得出一些新的体悟。很多时候,孩子也许是生活的一种负担与压力,但是换一种方式思考,他们也是我们前进的动力与源泉。他们让父母感觉到家庭的存在与温暖,而家庭正是安然与幸福的第一步。梅丽莎说:“一个人无法拥有全部,所以我们做出了选择,我们选择拥有彼此。”作为“全球妈妈”,梅丽莎选择拥抱了孩子们,拥抱了家庭。从不幸中走出来的安然,才是真正的幸福一直以为《安然于行的幸福》会在迁徙的岁月里步入最终的家园,选择拥有的彼此会一直都在身边,但是故事读到最后却让人潸然落泪。梅丽莎的长子帕克,那个友好善良、拥有着生命无限张力的18岁男孩,因为一次救人事件而不幸身亡,当梅丽莎数着帕克身上的7道伤口,甚至抬不起手去触摸它们时,那种无言的痛苦真的是穿透指尖、横亘肺腑。但是伤痛总会过去,“如果把悲伤比喻为一块大圆石的话,它曾经将我们压在身下,但现在它的尺寸缩小了,我们可以把它捧在手里,然后可以把它在口袋里放一会儿。它就在那儿,我们每时每刻都能感受到它,但我们的双手和心灵可以服务我们周围活着的人。”对于挚爱的逝去,每个人都是无可奈何并且难以接受,但是时间会治愈伤痕。罗曼罗兰说过:“世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在认清生活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只有认清自己的不幸,才能够意识到幸福的珍贵。很多东西我们看不清,是因为我们并未失去。而真正的幸福,真正的安然,只有经历过这样的痛苦与不幸,才会真正明白。

其实,是孩子拯救了即将麻木的父母们

老宋又在为梅子姐的工作操碎了心。为此,我们前段时间还发生了激烈的辩论。在谈辩论内容之前,不得不先说说我和梅子姐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梅子姐从小到大所有重要的事情,几乎都是老彭和老宋一手操办的,花钱上哪所初中,上哪所职业院校,毕业后的工作怎么样,甚至结婚对象也是老宋亲自选的,现在小小丫两岁了,老宋觉得梅子姐应该可以继续上上班,他们可以帮她带着小孩,于是又开始左右起她的工作来。当然,我姐夫是相当赞成老宋的决定的,而梅子姐如果不是偶尔闹点小情绪,也总是乐在其中,很单纯的。而我呢,从初中开始自己选择到外地求学,每年回家三四次;到高中毕业自己填报志愿选择专业,老宋只问过一句,你的录取通知书怎么还没到呢;再到大学毕业,自己选择在哪里工作,恋不恋爱什么的,老宋唯一参与的稍微大一点的决定就是——买房子付首付时,老宋说可以帮我分担点,但是他们没有问过我房子买在哪里,位置好不好,朝向行不行,通不通风,月供压力大不大这些问题。可以说,我一直就是独立成长起来的。当我们的争论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时,老宋特激动的说:“那照你这种逻辑,是不是就不要管孩子呢,仍由他们自己成长就好了。可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那么多家长,还要专门租房子在学校附近,陪着孩子读书呢。难道他们真的就不明白这些道理吗?”“可是,我说得重点不是不管孩子啊,而是老妈你的方式不太正确,你过多的干预梅子姐,剥夺了她的选择权啊。”“每个孩子的情况是不一样的啊,你以为都像你,我们就什么心也不操了!你觉得,我们什么时候过多的参与过你的决定嘛?”“……反正,我还是坚持我的立场。”“那你不觉得,正是因为梅子姐这样的孩子存在,当父母的才会想去多为孩子努力,多给他们创造一些条件吗?”“……好像有些道理。”然后,我承认,我总不是老宋的对手。更可怕的是,这让我意识到,其实带给父母更多快乐的是梅子姐,是梅子姐让即将麻木的老彭和老宋觉得生活是很有趣的。这么多年,是梅子姐一直陪着他们的。每次回家,像个过客一般,这显然不是只有我才感受到的,父母也是可以感受到的。并且,这份独立,除了是我自己喜欢的,身边的多数人都是羡慕着梅子姐的生活的。这让我开始从另一个角度思考问题。看似独立自主的我,根本还不会生活。乐天派的性格之下,恰恰是我对生命完完全全的绝望。而不想给任何人制造麻烦,凡事靠自己的心理,或许恰恰是因为我不愿意任何人给自己造成麻烦。所以,我热情的表态下,其实是一种冷漠。而梅子姐是活在生活里的。最近看得一本书——《安然于行的幸福》,我在其中就感受到了这种热爱,那是绝望之后仍旧不妥协的热爱。或许,很多人看了这本书都会认为作者梅丽莎•道尔顿•布拉德福德是位很伟大的母亲,她温暖的经营着一个“家”,一个会不断迁移的家。她在面临一个个新环境所带来的语言、文化、生活习惯不同上的挑战,让家人彼此温暖的战胜困难,学会相互关爱,把生活过得很精彩。正如出版商在推广这本书打出的口号,“白岩松说过‘家是中国人最大的信仰’,《安然于行的幸福》则告诉我们,家是全人类共同的信仰”。但我在其中读出更多的是绝望,它在绝望里开出花来。而没有让作者麻木的原因,正是因为孩子。这一点,我们不难在书中找到对应的描述。“帕克和克莱尔并没有注意到我的精神萎靡,他们频繁的需求促使我起床,让我绷紧神经,激励着我继续前进。在他们面前,我可以很好的掩饰真实的感受。但我不能对他们视而不见。我已经到了几乎麻木的程度。”(P23)“帕克和克莱尔则待在安全温暖的屋内凝视着我……只是安静地尽着自己的责任,把雪铲塞满雪、把雪投投掷出去、移动推挤如山的雪。”(P32)从这些内容看来,我们可以知道作者并不是那种随时对生活充满激情,正能量爆棚的人,她同样面临着我们多数人面临的责任和疲倦,甚至是对生活偶尔产生的绝望。如果不是孩子们,我想会不会那种间歇的麻木,便会成为了生活的主调呢。特别是《紧密相连》里,作者写道:“一天晚上,我和兰德尔开车去了帕克的坟墓。月亮高高地悬挂在天空中,笼罩着层层黑雾,在冬季荒凉的夜幕下瑟瑟发抖……我在情感上并没有失控。我只有一种感觉:对我来说,帕克的坟墓代表了世界的尽头。”(P279)“我对生活感到愤怒,对生活本身的面貌感到愤怒:我们仍然要继续生活下去。”(P280)“关于我们短暂生活的故事,无论是它的长度、脆弱性,还是密度,我们永远无法完整地讲诉出来。我的意思是说,从一出生,我们就进入到一个永久的叙事之中。当我们的生活被故事填充时,我们亲身经历的故事才刚刚开始。”(P282)也是在这里,我看到了那种绝望之后,产生的强大生命力。而这,或许是做了母亲之后的女人们,才会懂得。我坦然承认自己的浅薄。 PS:书评均为原创,未经本人授权,禁止转载!

柔软的爱

我想这个书名和封面已经捕捉了我所有的专注力了。书中以梅丽莎女士带着孩子四处漂泊为主线,谈及家庭、友爱、责任以及遇到困难的心态。当这个家庭辗转8个国家,16处地址,5种语言,我想很大一部分人定不能在这不安的世界安然前行。会因为语言、习俗、朋友等等各方面因素而胆怯。而梅丽莎身上具有的独特的真诚、灵敏、幽默、体贴、鼓励的人格魅力,打了一场漂亮的一仗。在任何困难都没有退缩的梅丽莎,在自己第一个长子帕克 布拉德福德溺水事件发生后,悲痛欲绝,陷入其阴影之中。失去挚爱的儿子,梅丽莎仅仅用言语描述,便使人感同身受。悲伤,就是一个国家,它成了我的主要居住地。这片千疮百孔的土地地形怪异,沉默是它唯一的语言。它甚至不能称为国家,这是它自己的行星,它有自己的星球、气压和引力。事实上,这很奇怪,许多个月以来,我一直有一种感觉,感觉自己身着宇航服,在这个世界生存。但我被隔离了,难以接近人群,呼吸着另一片空气,通过过滤器听到声响,我含混不清的声音被自己的思想用头盔笼罩住。外人从未理解过我说了什么。我不知他人悲伤是否有这种感觉,但于我自己而言,我悲伤时刻,真的感觉如此。什么事情不过如此。不愿与人交流,觉得一切妄谈。不愿走在人多的地方,觉得嘈杂。沉溺于自己的世界,多几日如此消极,便会去思索活着的意义。而当我们从遥远的悲伤星球上流放的公民发展成为居住在这个地球的公民,我们脱掉了宇航员的防护服,心灵变的更加柔软,开始呼吸新的空气。朋友的关怀、家人的关心、自己的醒悟或者偶然遇见的一件事情,你变想通了。生活,需要继续微笑下去。你不能靠别人的光来温暖自己,而需要自己从内心发出光来。这不是简单的疗伤成功,而是一种转型。这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安然于行的幸福,我想更多是让你心灵得到温暖,从家庭、朋友那里凝聚在一起的爱,储藏满满妥妥的。无论困难如何降临,总有一处温暖来挡的。

安然于行

拿到这本书还没拆封前,对着题目“安然于行的幸福”,封面一个坐在桌前女人的背影,桌上有杉树,一束似乎是圣诞节用的装饰植物,锅盖,杯子等居家的用品,色调清淡。一下子以为是本充满冒险和浪漫情调的书,是书写那种让很多人说出是想要却没有勇气实现的人生。阅读后才发现,它的真正内容像英文名字“global mom”一样直接和生活化。书一开始的楔子里,就在描述怎么搬一张不太好搬的挪威桌,跟搬运工交涉,惹得邻居都看热闹,吵吵嚷嚷好不热闹,哪有优雅可言。那张挪威桌,多时可以挤下16人在20年里跟着女主人跑了8个国家16处住址,这本书也是伏在那张桌上完成的。因为在那么多变动中总得有些不变的东西承载那么多年在那么多不同地点不同语言中发生的事情。不过体型和重量都不小的这张桌子引作者讲出“这本书的核心是一个永恒的真理,一个这么多年来我从游牧般的生活中以及从一系列变化的漩涡里学到的真理。那个真理就是,每件事、所有事、每件物品都从根本上来说,都可以任意处置。当你一次次地擦拭、打包、装卸、搬举时,就会明白这些物品的重要性开始变得微不足道,它们会让你远离轻松和优雅。当事情受到重力的影响而停滞不前时,正如我们的挪威木桌一样,会引起左邻右舍观望的盛大场面,会使搬运工人流汗咒骂,从卡通里的人物形象转变为恶魔。”之后的章节中会看到书中详细描述他们搬到法国时的场景,运输行李集装箱被水泡了,所以她在一旁填满七页笔记本,记录“总共8张床垫和床架,包括床头板和双层床,两个皮椅,自行车,灯具,篮球,长沙发等等”而这些是从挪威搬到法国,不是同城哦。若不是抱定久居的心态,谁会这样大费周折。如何才能安然于行,恐怕是无论到哪个地方都真心以为会在这个地方待很久的心态去对待才可以做到,如果仅仅是用不过是待上一阵子的过客心态,无论如何心都是不安的。所以安然于行,其实是到哪都抱定要久居的念头把自己抛进陌生的语言和文化的漩涡中。这本书就是作者在各地居住发生的故事,主要是挪威奥斯陆和法国巴黎两个地方,或许最开始的日子也过得最艰难和难忘,所以作者分别花了三分之一篇幅来记叙这两个地方发生的故事,而其它地方或许是因为丧子心痛以及小孩子的心理状态问题更加严重而着重于家庭,关于城市和文化的部分显得心不在焉略微单薄,不过也多了“不能拥有全部却拥有彼此”的深情。读来还是非常有趣,奥斯陆的部分强烈地吸引了我。作者一家在那里住了五年,从一个年轻的带着四岁儿子和两岁女儿的年轻美国女人为孩子找幼儿园也就是她所说的“儿童公园”开始走上正轨的家庭生活。因我曾在德国做过一年Aupair,主要任务就是帮忙带德国家庭的两个男孩,本身就是国际家庭,两个孩子又跟着在美国生活过一年多,在台湾待过几个月。跟作者的情况稍有些类似。在那一年里不仅是自己初到德国感受到文化冲突,也有更多的机会来观察两个孩子对不同文化的不适和反应,另外德国和挪威的文化似乎有些相近之处。所以读的时候有时大笑有时摇头,勾起很多回忆。比如冬天小孩子到户外就会穿连体的衣服,小宇航员们唯一的工作就是玩雪;比如冬天下雪很多,法律规定如果有人在你房子前的路上滑倒是要负责的,所以一下雪的工作就是起早铲雪铲雪铲雪,这也是作者在挪威的第一个冬天需要面对的严酷工作;给小孩子准备课间食物有时也会碰到小孩子没动的情况,而大多数原因就是别的小孩子不会带这种东西。不过作者家的孩子上学时带了常规以外的葡萄干,家长就被老师约谈了这件事看起来还是小小震惊了下,于是顺势讲了挪威人的一些准则,世界上居然还有詹特法则这种奇怪的东西。“Jante loven(詹特法则)是丹麦裔挪威作家安克塞•森纳茂斯在其小说中,作者讽刺了斯堪的纳维亚人为了加强平等主义,通过强权镇压和抑制创新的手段。詹特法则可归纳为以下10条定理:1、不要以为你很特别;2、不要以为你的立场跟我们一样;3、不要以为你比我们聪明;4、不要以为你比我们好;5、不要以为你比我们懂得多;6、不要以为你比我们重要;7、不要以为你什么都擅长;8、你不应该嘲笑我们;9、你不应该以为所有人都在乎你;10、你不应该以为你能教我们任何东西。”照书里写的,挪威人正是遵守这个法则的,除了葡萄干事件,当人问“你好吗?”的标准回答是“还好吧”,也可以说“凑合吧”“糟透了”但是不能说“太棒了”“好极了”因为你不能过得比别人好,这是不允许的;石油配给出现问题的时候,国王会骑电动车出现在公众面前;所有人墓碑大小都一样;签名禁止使用“博士”这类称号。。。诸如此类生活的各种场合遇到的事情当然还有生产她的第三个孩子以及之后的取名走手续奇怪的挪威《姓名法》。做为美国人的作者眼中怪异的部分也许跟我们不太一样,不过,也足够反映那些民族特点了。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但是身未动心已远永远都更容易实现,读这样的一本书,随作者的故事去感受另一个地方另一种生活,比旅游指南之类的要深入和美好的多。以上,勉强针对书中的“安然于行”说几句,幸福却是讲不出来的。

生活在异乡

生活在异乡文/Sofia何处是故乡?是生你养你的那方热土,还是在你的记忆中渐渐消逝、最终只定格成背景的帷幕?何处是家园?是你生活的城市,还是你置业的处所,抑或是你家人所在地方、让你身心收获安宁的所在?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中的很多人都别离了自己的故乡,生活在异乡。这里,我之所以不用“背井离乡”“漂泊异乡”这样的表达,是因为我觉得传统的观念里,这两个词或多或少都带了些许贬义的伤感,而事实上,在今天,这两个词却未必只有贬义的伤感而无褒义的温馨温情与豪情壮志。这样的差别只取决于内心,与财富无关,与地位无关。生活在异乡,尤其是生活在不同文不同种的异乡,需要的不仅仅是一种勇往直前的英勇果敢,而需要心灵的慰藉,让心能够妥妥地落到实处,不在虚空之中沉沉浮浮、无枝可依。有的人即便在异乡拥有豪宅名车,却始终像一个过客,融不入当地人的生活之中,甚至无法捕捉到自己生活的脉搏。而有的人,即便是赁房而居,却也能够妥善地安置好自己的生活,甚至能够不着痕迹地融入当地人的土著日常里。解答“融入”这道题的难以程度因人而异。每个人的文化背景、教育水平、心理性格都有所差异。但是,如果想快乐、最起码不那么郁闷地生活在异乡,文化民族的差异是必须跨越的一道坎。你瞧,《安然于行的幸福》一书的作者也会被法国人嘟囔一句“你这个挪威女人”(虽然她是美国人),也会为孩子上什么学校而耗费心思,也会为在新加坡生活时吃什么不吃什么而发愁。但是,问题来临时,是直面问题、解决问题,还是等待上帝来救你?我们中国人有一句老话“车到山前必有路”。事实上并不是到了山前就有了路,而是即便是没路,你也不得不找出甚至自己开辟出一条路来,你不能坐在山前等着愚公或者各路神仙来帮你开路。异乡生活的幸福感就在这座山前有了分歧。心态积极地找路开路的人,安然于行,果敢英勇,他们心怀着对家人、对生活的满腔爱意和热情,勇往直前。而那些瞻前顾后、长吁短叹的人,即便最终找到了可以翻过山越过岭的羊肠小道,却依然满腹委屈,悔不当初——当时怎么就走上了背井离乡的凄凉苦楚之路?这方面,其实我蛮欣赏欧美人的。在离开本土寻觅新生活的道路上,他们表现得更独立。而我们中国人往往采取一种抱团式的温暖。这里不是异乡吗?好,那我就在异乡中寻找到自己的同乡,然后抱团取暖、同进同退。这样的温暖不是不好,但是却阻碍了自身融入当地生活的步伐。你从《安然于行的幸福》一书中,可以看到作者一家是如何渐渐淡去身上的国籍民族差异、融入当地生活的,作者不是没有犹疑、不是没有害怕、不是没有抗拒的,但是她心中有爱,她想让一家人在一起,所以她选择行走,带着孩子们追随着丈夫的脚步周游着世界。看到这里,我想到我的一个女友。因先生调去美国工作的缘故,前一阵子女友也带着一对女儿去了美国与先生团聚。女友的英文并不好,临行前,她满腹忧思,连给大女儿带哪些中文书去美国都成了让她头疼不已的大事。于是,大家对她的劝告颇为一致——别想,什么都别多想,去了再说。即便如此,女友依然是带着一脑子的焦虑头疼、一肚子的愁肠百结和两个女儿去了美国。抵埠第二天,她在朋友圈里晒了一张照片,是先生和两个女儿在夕阳下携手而行的背影,配文是“一家人在一起的温暖幸福”。有意思的是,女友临行前和《安然于行的幸福》的作者一样,都曾为一张书桌发过愁。作者将书桌不远万里千辛万苦地从挪威运到了法国,而我的女友最终因为高昂的运费放弃了将书桌从中国运到美国。书桌是异乡生活的必需品吗?不是!绝对不是!我的理解就是——其实,她们通过书桌想抓住的是对过去生活的留恋,内心里,她们也渴望安定。但是,当生活不能安定时,为了家、为了爱,她们只能选择向前走。生活并没有固定的模样。故乡异乡,这些地理上的问题也不是让人纠结让人愁苦的根源。真正能让人在生活中找到依托、让心落到实处的是心灵的力量,是爱的力量。这种力量,对于男人来说,或许是事业上的高峰或许是让家人得到更好的生活;对于女人来说,更多的却是一家人在一起的幸福。

旅行与家庭的意义?

旅行与家庭的意义?---------------读《安然于行的幸福》 文/纪汐真正在万里路里面获得万卷书的方式是,融入当地人的生活去,把旅行变成生活,用生活的方式去旅行。把自己变成一个当地人,像当地人一样衣食住行,像当地人一样遭遇当地人。说是这样说,但真正这么做的,会有几个呢?因为一旦要想着融入当地的话,我们就要面临各种困扰,语言,文化,生活习惯,朋友圈的改变,等等。想想都觉得问题多多,都只敢想想而已!但是我手里这本梅丽莎道尔顿布拉德福德的《安然于行的幸福》就这样做了,她不仅做了,而且做得很好。梅丽莎因为丈夫工作的关系,带着年幼的两个孩子,从纽约到挪威,从巴黎到慕尼黑,从东南亚到最后止于日内瓦,前后24年,经历了8个国家,16次搬家,5种语言,和另外2个孩子的诞生。然而梅丽莎并不曾抱怨这些问题带来的重重难关,在整本书的字里行间,我们看到的梅丽莎坚强乐观的面对这些难关,并努力学习当地语言,融入当地的生活,也懂得放下担心,放飞孩子,让孩子自行成长。她并没有长篇大论的告诉你她是如何克服这些障碍,她只是告诉你,原来在不知不觉中,她的孩子已经学会了挪威语言,法语,德语时她的雀跃,她只是告诉你,原来圣诞精神竟然也让她落泪了,原来她还是可以使用法语说服了法国医生按照自己的意愿:“自然分娩”下了吕克。同时在梅丽莎的描述里,我们也重新认识了这些国家。对这些国家有了更深的了解。如果说没有帕克的死亡,我都要觉得梅丽莎太过于完美了,能够如此坦然的面对丈夫每次的工作变动所带来搬家的繁琐。可也正是帕克的死亡原因让我觉得梅丽莎是个正常人,却又被梅丽莎更深深地撼动!养育孩子是多么的不容易,可是梅丽莎却养育了4个如此优秀的孩子!无论是主动搭救同学牺牲自己的帕克,还是选择到坦桑尼亚当青少年拘留中心监狱长的克莱尔,亦或是勇敢选择面对哥哥死亡的道尔顿,还有生于法国却时隔多年忘记如何用法语表达的吕克,而且无论丈夫工作任何变动,始终努力一家子在一起。旅行的意义是什么?梅丽莎用行动告诉了我们。正如本书的原名是“global mom”全球妈妈,旅行是让我们更明白家存在的意义,这个以全球为家,处处为家,处处家,她放弃了事业,以家为中心,是因为她至始至终明白,家是她的精神支柱,只要一家人在一起,任何困难都能够解决。我想这是这本书从头到尾给我最大的感触,在万里路获得万卷书,只是为了能够更好的理解生活,融入生活,进而善待我们自己和我们的家人。在这个离婚率越来越高的社会,事业与家庭如何平衡,怎样的互相包容牺牲?确定好这些,自然能够收获美满幸福的家庭,也能因祸得福收获意想不到的友情。2015年8月15日本文均属原创,严禁转载,如要转载请豆油或邮件联系273104504@qq.com .

家是最大的信仰

一个人无法拥有全部,所以我们选择拥有彼此。当报纸盛赞环球旅行,当我们在工作学习之余幻想着来一场“一个人的旅行”时,美国作家梅丽莎•布拉德福德因为丈夫工作的关系,不得不不断迁移,八个国家,十六处住址。面对的不仅是语言和文化的挑战,还有面对陌生环境时害怕未知事物的恐惧和打击。虽然现有的生活很多人都觉得无趣有限,但当你真正踏入异域生活,面对全新的生活环境,恐怕只会没头没脑的学习当地人以及茫然得束手无措。所幸的是梅丽莎做出了离开的决定,不管这决定是否会暴露出自己的劣势和缺陷,她还是选择了踏上安然于行的旅程。这本《安然于行的幸福》并不是现在火热的鸡汤书,是关于心灵方面的书籍,书中谈及家庭、友爱以及责任,总之,这是一本讲述爱的作品。从里面看不到任何消极的元素,当然有时候梅丽莎也会绝望,但绝望中她又会起来行动,带领着孩子四处漂泊,住在世界各地。梅丽莎为了自己丈夫放弃了喜爱的戏剧事业,告别认识多年的朋友,离开熟悉温暖的家乡,来到挪威,凡尔赛以及慕尼黑等等。这样的生活并不是很多人所能接受的,尤其是每到一个新的国家,一切都得从头开始,房子、家具,都要重新置办,事业也需要重头再来,朋友也要重新认识,这对她来说无疑是巨大的挑战。而值得欣慰的是,梅丽莎并没有逃避,而是接受了挑战并为之努力着,最后越过了重重障碍:语言的不通,生活习惯和文化的不同以及朋友圈和儿童受教育方式的改变。梅丽莎在这些迁移过程中懂得了一个道理,那就是:每件事、所有事以及所有物品都可以随意处置,它们并不怎么重要,从根本上来讲。房子、车子和家具,它们在家人面前变得微不足道。困难的事,痛苦的事,不安的事,在“家”面前反而越发的缩小,让人感到温暖和安全,在里面汲取力量,然后重新出发,挑战新的障碍!二十年四处漂泊的生活,让梅丽莎懂得了“一个人无法拥有全部,所以我们选择拥有彼此”,她勇敢地踏上旅程,失去别的物品,她并不在乎,但更在乎的是家人与朋友,看淡名利和物质的她,也收获了不一样的家庭和事业。因为梅丽莎美好的品质,宽广的胸怀,朋友和家人都陪伴在她身旁,不离不弃。《安然于行的幸福》里描写了她和家人在异乡和各国朋友邻居度过的美好时光,当然也有重重困难与阻碍,但她身上的那份坚强与独立值得人们去学习,在旅途中安然于行,这份冷静与骄傲令人敬佩。梅丽莎说“一个人无法拥有全部,所以我们选择拥有彼此。”这些观点的确正确,因为家才是最大的信仰,因为我们选择了拥有彼此。

如果你已厌倦

这并不是一本鸡汤书,也不是一本小说,更不是一本游记。”她”更像是一本工具书,一本足够借鉴和参考的生活指导书。正如书中所写,这本书的核心是一个永恒的真理,一个这么多年来作者从游牧般的生活中以及从一系列变化的漩涡里学到的真理:每件事、所有事、每件物品从根本上说都可以任意处置。除了家人以外,能保持一层不变的有形物品少之又少,当你一次次的擦拭、打包、装卸、搬运时,你就会明白这些物品的重要性开始变得微不足道,因为它们从根本上说可以随心所欲的处理。对于以往看惯了鸡汤类型的人来说,这本书的开篇多少会让你不明所以,但是请一定要耐着性子继续读,你会发现它仿佛秘密花园一般,会带给你一个与众不同的世界。她会让你通过新的生活方式去发掘掩埋于尘世中那些重要的事物。作者文笔细腻而精致的雕刻着她所到的每一个国家、每一次的心理变化以及领悟到的人生真谛。也正是因为作者真正的去生活在这些不同的国家,跟随者她的文字,自己也放佛跟随着作者一起生活其中,去学习、去感受,感受冰雪与暴风的挪威、感受精致优雅的法国、感受充满伤病的慕尼黑、感受花园一样的新加坡…。跟随着作者不仅可以感受那些国家的风俗与特点,更多的是要去面对一切未知以及必须克服心理、身体上不可抗力的东西。比如作者的第一站国家挪威,不仅要面对新的语言,还有寒冷的气候、让人生畏的挪威人詹特法则… …。从陌生到适应到接受到依赖。求学也好、工作也好、搬家也好、旅行也好,我们常常不都是这样一个过程吗?这本书的出现,对于正在犹豫是否要接受公司外派我到另一个城市工作的计划起到了参考的作用。因为我也曾面对着公寓里那些自己精心挑选的桌椅衣橱、碗筷盘碟而恋恋不舍、还有那些熟悉的老友们…。记得我曾把这些犹豫说给一位已跳槽到另一个城市的前辈听,他说,这些真的都不算什么阻碍,你唯一需要做的,就是行动起来!如果你也正如我一样,厌倦了一个地方、厌倦了一层不变的生活,如果你厌倦了自己,这本《安然于行的幸福》会给你更多的勇气,去开启一个新的改变。

修炼内心,在不安中收获稳稳的幸福

文/暖暖蓝田 无论喜静向往在某地安居乐业的女子,还是喜闹憧憬浪迹天涯走天下的女子,可能内心里最隐秘的愿望都是期待有稳稳的幸福。这幸福,不必轰轰烈烈张张扬扬,只要真真切切稳稳妥妥,触手可及就好。这幸福,最大的敌人是——不安定。比如,没有安定的住所,没有固定的朋友圈,没有定期的亲友聚会。《安然于行的幸福》的作者梅丽莎不巧与这不安定狭路相逢,因为丈夫工作的关系,她不得不带着年幼的孩子奔波于世界各地。从开放的美国到遥远的挪威,从法国巴黎到德国慕尼黑,再到东南亚,最后在阿尔卑斯山的山巅——日内瓦结束行程。这一路,并不一帆风顺。每到一个新地方,都会有各种各样的问题接踵而至,让忙碌的梅丽莎应接不暇。作为母亲,每到一个新地方,面对翻天覆地的变化,她必须以最快速度适应,并时刻关注孩子们的适应过程,以帮助孩子们尽快适应新环境。她没有时间伤春悲秋情绪低落,她必须像一个战士一样,将多愁善感抛到一边,迅速适应,以不变应万变。语言的差异足以让人寸步难行,每到一个陌生的地域或者国家,语言障碍不可避免如拦路虎横亘在她和家人面前。文化习俗的差异也让她时常困惑不已。在挪威,某天她去儿童公园接两个孩子的时候,被告知她给孩子们准备的午餐是不被允许的。原因是午餐盒里有其他孩子没有的葡萄干。原来,所有孩子的午餐食物必须是一样的,不允许有与众不同的。虽然梅丽莎觉得很难理解,但还是默默记在心里。对于“你好吗?”的回答只能是“还好吧。”千万不能回答“太棒了!”或者“好极了!”因为无论是你或者你度过的这一天不能比邻居或邻居度过的一天更好。在法国,梅丽莎再次怀孕。然而她自然分娩生下孩子的想法,却引来周围人们的痛苦、窘迫和困惑的眼神,她们竟然一致认为自然分娩是原始的落后的分娩方法。梅丽莎一直心平气和地静静适应着种种差异,种种变化。直到有一天,一个晴天霹雳的到来。她的大儿子,18岁的帕克,一位年轻英俊刚刚踏入大学的小伙子,在一次游泳中,因为奋力营救一同落水的同学而不幸遇难,失去生命。读到这里,我差点落下泪来。她平淡富有张力的文字写尽了一个中年丧子的母亲的悲哀绝望和切肤之痛,她静静描述自己和家人如何一步步慢慢走出这刻骨铭心的打击。然而,当她再次来到儿子的坟墓前,她还是克制不住的绝望愤怒,她甚至萌生了在那里和儿子待在一起的想法。她说:“我的愤怒针对生活本身,针对必须继续活下去、必须向前看、必须痛至骨髓、必须用腹部在陶瓷碎片上爬行。我对生活感到愤怒,对生活本身的面貌感到愤怒:我们仍然要继续生活下去。”这样一个全球妈妈,带着孩子们在世界各地生活,经历了许多,有欢笑,也有眼泪。她面对变化和不幸时的勇气,让我心生佩服。生活中,存在着不安,要收获稳稳的幸福,或许,我们得向她学习,从生活中从那些好的坏的事情中汲取营养,修炼内心。书评为原创,任何形式转载需经本人授权方可,请豆邮或扣扣联系1766097661@qq.com

漂泊女人心,安然幸福情

如果一个女人频繁的跟随丈夫举家搬迁,那该是怎样的心情?难以想象。我猜,这世界上绝大部分女人还是喜欢安定多余漂泊,尤其是成为母亲之后,虽然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但她们再也不能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的做“女孩子”,家庭的责任和重担让人变得容易渴求“稳稳的幸福”。梅丽莎•道尔顿•布拉德福德,一个特殊的女人,在她的身上有很多光环:她是专业的女高音独唱家和演员;有美国杨百翰大学德语系的文学学士学位证书和比较文学的文学硕士学位证书;她精通德语、法语和挪威语,也熟悉中文;她在大学里教授语言、人文学科和写作课程。如果单单提出以上的任何一项,让一个女人长期耕耘下去,都足以让其成为一名出色的专业人士,但是,对于梅丽莎这远远不够。她因为丈夫工作的关系,带着年幼的孩子,举家搬迁,在8个国家,16处住所不断穿行。《安然于行的幸福》讲述的就是这样一位女超人妈妈的全球旅居生活。我还记得故事的开篇,梅丽莎在巴黎塞纳河南岸的家里指挥众人搬运一张挪威木桌的情形。毫无疑问,她深深爱着这张桌子,走到哪里都带着它,即便是飞越国界的旅行,也不能动摇她带着这件令她感到真实的家具。把巨大的木桌从窗口吊进房间很难,但梅丽莎始终没有放弃。这就如同她一次又一次在地球上的城市之间穿行,虽然时间、地点总是在改变,但她的心永远属于她的家庭。旅行在通常人想象中的美好,对于一个家庭来说却是各种各样的麻烦与困难。梅丽莎一家从美国搬至了挪威,寒冷的气候、语言的障碍、还有各种文化差异,都让她感到担忧和焦虑,但是她还是竭尽所能在融入新的生活。之后,他们又搬至法国,对法语的一窍不通增加了梅丽莎的压抑和抑郁,而这时她又迎来了生命中的第四个孩子……当阅读逐渐深入的时候,我越发感受到,对于一个女人、母亲,不断的更换环境是一种巨大的挑战,没有强大的心脏和坚毅的性格,是很难适应的。虽然梅丽莎在外人看来如此出色,可还是在生活面前败下阵来,焦虑、忧郁、压力、不安围绕着她,而更可怕的是,在这样无休无止的过程中,她还意外失去了自己的大儿子,这对于一个母亲和家庭是何等的打击?时间,唯有时间能治愈一切。在《安然于行的幸福》中,抒写得不全是旅行的美好,甚至可以说大部分都是如何与旅居生活的“抗争”,一个女人如何在不安的世界里找到平衡与安稳,如何去营造一个家庭的稳定与幸福。这是件无比困难和伟大的事,秘诀就藏在字里行间看似事无巨细、无休无止的倾诉之中。书的结尾,梅丽莎一家定居日内瓦,当她在圣诞节前又把目光聚焦在那张着有全家印记的挪威木桌上时,她深切地知道,家庭就是她的信仰,丈夫所在的地方,便是她的家园,虽然有人先行一步,但他们六个人组成的家庭永远不会改变。这张坚实而沉默的木桌承载着一个家庭的过往,也安抚了一颗曾经漂泊的女人心,现在她终于可以停下脚步,安然地在幸福中微笑了。

家人在哪里,哪里就是家

“不,我们不能立刻迁移。我们才刚搬过来。但是”他隔着卧室对我点了点头,他正在那里接公司总部的电话。”我可以搬到公司新总部去,我会搬过去。梅丽莎要陪着孩子们留在这里完成学业,直到夏天结束“这段话在书中出现了好几次,每次搬家之前就会有这一段话,可以说这是搬家的前奏,也意味着他们将要离开花费时日已经习惯了的生活,离开已经营的蒸蒸日上的家重新踏上新的旅程,迎接未知的挑战,接受不确定的生活所给与的一切。我们都对旅行有着热切的期待与美好的憧憬,尤其是对充满异国风味的旅途,身未动心已远的热情使我们关注了旅行所具有的积极的充满光环的一面,忽略了很多实际的问题,尤其是对于长期身处异国来说意味着什么我们心里没有底气。而对于梅丽莎来说,她的生活中充满了说走就走的旅行,而且是长期的异国之旅,这些出行全然出于被动,跟着丈夫的轨迹进行,没有回旋余地,更没有回头的机会。前方迎面而来的是什么,全然都在未知中。她也有不舍,有失落,有迷惘,有抱怨甚至愤怒,但是最后她仍然收拾好心情开始在异国他乡的探险。她知道家人是她这生中最大的财富,为了家人的团聚,她不得不舍弃一些东西,在新的地方开始重新建立起一个温馨的家。她是大学教授助理,音乐剧演员,还是歌唱家,有着自己成熟的事业,为了丈夫的工作,她放弃了这些工作机会,夫唱妇随,跟着他满世界的跑,摆脱掉对不确定生活的恐惧与焦虑,走到哪里就在哪里摆好那张松木桌子,重新建立一个家。她甘心做家庭主妇,洗手作羹汤,相夫教子,在生活的琐碎里看着孩子们长大。对她来说,家人在哪里,家就在哪里。她使出浑身解数帮助孩子们融入新的环境,学习全然陌生的语言,交到新的朋友,在与本地人交往中摸索着新奇的文化习俗,时时发现惊喜,活学活用,倒也生活的津津有味,从不觉得自己是外国人。在挪威生活的几年里,她知道了詹特法则是怎么回事,体会到挪威人的谦逊,有挪威特色的儿童公园有何重要性,参加了游行,搞清楚了挪威文化与美国文化中游行的不同氛围,还生下来有着挪威名字的道尔顿,做了”海盗妈妈“;在巴黎她欣赏了法国人的优雅,他们对美的追求,也领教了他们的官僚作风并被折腾的不轻,在这个美丽的国度又诞生了新的家庭成员,一家五口的日子过的其热融融......每到一个国家,她迅速的学会新的语言,寻找到开心的体验,日子总是那么充满乐趣。她也打趣自己是一名全球妈妈,但是她并不是带着孩子们全球去旅行,而是在很多国家为孩子们建立起一个家。她要的是家,不是新奇的异国之旅。正如她说的,家人在哪里,哪里就是家。

八个国家、五种语言和一个家

文/夏丽柠维也纳、中国香港、纽约、奥斯陆、巴黎、慕尼黑、新加坡和日内瓦,也许这些城市是许多人一生中都梦寐以求去旅行、去定居的地方。可是,如果真的给你一次机会,让你在所有的城市都住一遍,你敢吗?语言障碍、居住和孩子入学问题,最重要的是文化差异,该怎么处理?想一想,你的心里就该打起退堂鼓了吧……可是,在《安然于行的幸福》里,我们有幸见识了一位勇敢的“国际妈妈”。作为“世界公民”的美国作家梅丽莎•道尔顿•布拉德福德,亲笔写下了她与丈夫、四个孩子在如上城市的“游牧之旅”,有悲亦有喜。倘若谈及梅丽莎本人,她完全值得被冠以“伟大的女性”。之所以说她“伟大”,不是因为她的作家、独立学者的头衔,也不是因为她精通德语、法语、挪威语和汉语,更不是因为她是专业的女高音独唱家和演员,而是因为她为人妻为人母的“平凡”。她甘愿放弃自己在纽约的事业,随丈夫兰尔德工作变动而举家搬迁。丈夫工作繁忙,她自愿承担起照顾孩子们的重担。梅丽莎娓娓道来的人生经历,令我们认识到了女性的伟大与平凡。梅丽莎家的故事居然是由一张挪威餐桌开始的。这张“委屈”的木桌不得不从它的原产地旅行至塞纳河左岸,费了九牛二虎之力,餐桌才在凡尔塞的房间里定居。餐桌式的纠结就好似梅丽莎决定从纽约迁至奥斯陆,不想来却又不得不来。可是,那时的她根本不会知道她与孩子们就这样开始了“游牧之旅”,奥斯陆之后还有巴黎、慕尼黑……初到奥斯陆,梅丽莎身上还有满满的“美国精神”。她不停地抱怨挪威的语言难学、气候寒冷和黑夜多过白昼。更令她烦心的是,她没办法理解挪威人为人处事的“詹特法则”:永远不能说自己的处境好过别人。那讳莫如深的挪威“文化”给她的人生上了结实的一课。在《我是挪威人》里,梅丽莎聊到国庆游行。若在美国,美国人恐怕更重视游行这件事情。可挪威人却青睐队伍成形。这便是两种不同文化的撞击,相比之下,美国人更崇尚个人意志,而挪威人是乐于从众的。挪威牧师说,“墓碑也一样,都是相同的大小。国家制定了严格的法令……”读着梅丽莎的“怨气”,我想起了另一位旅居中国的作家吉井忍。她的“美食日记”总是一副谦卑的模样,一个相夫教子的小女人形象跃然纸上。可是,梅丽莎就是一个傲慢的美国女汉子!“我的自由呢?我的个性呢?”估计她在居于奥斯陆的日子里,已经千百次地问过自己了。在她眼里,挪威人怎么都这么冷漠!可是,梅丽莎学说,“我没有时间沉浸在牙口无言的状态里”,她开始练习用挪威语写日记。她带孩子去“儿童公园”认识新朋友,请他们来家里坐客,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她说,“我们都缓慢地、下意识地向挪威人靠拢”。梅丽莎在挪威,还收获了上帝的礼物,她的第三个孩子:道尔顿,就像在法国时收获的是最小的儿子吕克。当梅利莎离开挪威时,她深深感到“那些匿名但令我们印象深刻的挪威人,我没有帮上他们任何忙,反而是他们为我的家人和我做了很多”。现如今,有很多中国妈妈移居海外,读读梅丽莎的亲身体验,或许能够成为她们在国外生活的圣经。在法国、在德国、在香港、在瑞士,梅丽莎遇到的问题同样多。其实,除了解决问题,还有每次离开时的不舍。当他们离开居住八年的巴黎时,我陪着他们一起哭了。她说,“一个人无法拥用全部”。每次搬家,你不得不放弃的也许是亲爱的邻居、合手的工具,还有街角那个好味道的咖啡馆。我在北京住了十年,搬了四回家,最长的一处房子住了七年。如今想起那个喝点酒就红脸的老房东,心里还是暖暖的感动,感谢他收留我们七年。每年都客客气气地见上一面,签完合同之后,去楼下的北京菜馆吃上一顿。他讲讲他当年的辉煌,我们谈谈在北京的近况。人与人之间本来就该自然平等地相处,那些时光里的痛与爱,在谈笑间也就灰飞烟灭了。哭过梅丽莎的迁徙,我本以为就是大团圆的结局了。谁知,最痛的还没来。人生里最疼的应该是永失我爱吧?梅丽莎18岁的大儿子,就是那个英俊的鼓手帕克,为了解救溺水的同学,献出了生命。我的世界跟梅丽莎的一样,轰然倒塌了。记得梅丽莎之所以坚定地随夫“从军”,就是因为她说,“一家人一定要在一起。”可是最终,帕克却悄然离去。梅丽莎的人生里又多一项“伟大”的称谓:她是一位“见义勇为”的男孩的母亲。这本书在“挚爱缺席”里黯然收尾。可是,我们不能因此而否认梅丽莎的幸福迁徙。行走在路上,才知人生的可贵。这本书写满了一个国际妈妈的喜怒哀乐、生活挑战和安然于行。一位伟大母亲,将八个国家、五种语言和一个家的全部幸福,写得即饱满又轻盈。我们要习惯生命里的重,可我们也得有本事将重变成轻。转载请豆邮联系


 安然于行的幸福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