犁痕桨迹

出版日期:2016-8
ISBN:9787543581183
作者:何伟俊
页数:557页

作者简介

本书是一位小学语文教学研究者数十年经验的总结,分为读书笔记、课堂实录和教学研究三部分内容。作者认为:
读书,是教师最重要的“备课”,也是永远的“备课”。带着自己的生命体验,在阅读中寻找人的信息,聆听文字和人(作者或作品里的人)的声音,复活久远的人的生命,复活躺着的看似没有生命的文字的生命。 在生命的传递与聆听中,你的心灵、精神在发育、成长。当你的心灵变得丰满,智慧变得深邃,教学对你来说就是一种享受。
语文教学应该在学生的精神世界里留下形象、留下情感、留下语言。语言是语文教学的根,有了对语言的感受、理解、品味和积累,情感、态度、价值观、品德修养、审美情趣等,才会从语言这个根上长出来的,语言的运用能力才能生成。

书籍目录

“学”语文:把读“过”的书变成读“到”的书
理解“教学”,才能更好地“教学”
——读《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
通往语文教学的密林深处
——再读《给教师的建议》随感
汉语,你真的懂吗?
——读《汉语与中国文化》
思想,是相互照亮的
——读《论对话》
让语言获得新生
——读《博尔赫斯谈诗论艺》
真正的教育呼唤真正的教师
——读《第56号教室的故事》
语用与文本解读
——读《语用学与语文教学》
叙事学对阅读教学的启示
——读《叙事学》
教育力=学习力+梦想力
——读《教育力》
听文字讲那过去的故事
——读《文字的故事》
读书快乐和读书的功利
——读《如何阅读一本书》
读经,你怎么看?
——读《读经二十年》
没有“越界”,不成阅读
——读《越读者》
诗心不老人
——读《叶嘉莹说诗讲稿》
阅读,是和自己的约会
——读《孔子的乐论》
人与历史
——读《秦崩》和《楚亡》
阅读,就是寻找心中的“桃花源”
——读《“天命:之谓性!”片读〈中庸〉》
又见迟子建
——读《群山之巅》
不该遗忘的学术史
——读《发现李庄》
参禅,就是寻找自己
——读《禅与心理分析》
人与书的相逢
——读《书时光》
成长,从独立旅行开始
——读《独立,从一个人旅行开始》
感性与理性的统一
——读《尼采与形而上学》
林语堂眼中的孔子
——读《孔子的智慧》
人生,乃学习之人生
——读《孔子的一生》《鲍鹏山说孔子》
希腊神话的隐喻
——读《西西弗斯的神话》
守望乡村教育:守望心灵,守望真诚
——读《麦田里的守望者》
心灵的相遇
——读《秋华与冬雪》
生命的学问
——读《禅来禅去》
一个神秘的族群
——读《额尔古纳河右岸》
一束语言的子弹
——读《送你一颗子弹》
用概念框架和想象力把握思想
——读《当代哲学问题九讲》
由苏格拉底想到孔子
——读《斐多》
语言的魔力
——读《战争》
中国靠什么站起来?
——读《中国站起来》
追溯中华文化的起源
——读《中国文化十一讲》
“教”语文:留下形象、留下情感、留下语言
朗读,如何成为教学内容
——《二泉映月》课堂实录及点评
踏上阅读的发现之旅
——《特殊的葬礼》课堂实录及点评
语文可以这样教
——《金子》课堂实录及点评
紧贴地面的行走
——《螳螂捕蝉》课堂实录及点评
让文本发出光来
——《一路花香》课堂实录及点评
让学生成为阅读者
——《天鹅的故事》课堂实录及点评
追寻文本发生的踪迹
——《天游峰的扫路人》课堂实录及点评
爱国自有别样情:发现“钱学森式”的爱国
——《钱学森》课堂实录及点评
从感受语言到享受阅读
——《望月》课堂实录及点评
学习是自己事
——《少年王冕》课堂实录及点评
“说”语文:还文本以生命
语文教学给学生留下什么
——兼评于永正老师执教的《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为语文教育打开明亮的窗扉
在词语的池塘里游泳
——谈《二泉映月》的词语解读及教学
唤醒与对话
——刍议“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
教材解读的问题与对策
文本解读,必须关注人
花香来自何方
——《一路花香》解读
在语言的丛林中追思
默默奉献的“落花生”
——《落花生》解读
对话·建构·生成
——《琵琶行》解读
人类心灵永远的“村居”
——《清平乐·村居》解读
与天地和心灵对话
——《江雪》解读
诗意中的教育理趣
——几首古诗的教育解读
漫话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
——做一个有思想的读书人
语言:语文教学的根
架起理论与实践的桥梁
——我的教学研究心得
读书确定信仰,知识生成力量
从“佳话”到“文化”
——孙双金老师《推敲》(第二课时)评析
悬置后的建构
——刘发建老师《鲁迅是谁》评析
心忘方入妙
——窦桂梅老师《我的爸爸叫焦尼》(第一课时)评析
不立文字,直指人心
——窦桂梅老师《我的爸爸叫焦尼》(第二课时)评析
于氏教法老更成
——于永正老师《学写对话》评析
依“标”据“本” 学有所“长”
——吴小健老师《奇妙的国际互联网》评析
品尝语言,神遇作者,对话中心心相契
——《青海高原一株柳》同课异教评析
附录1
“学”者何伟俊
附录2
“论语里住着”的味道
——关于教师读《论语》的对谈
附录3
何伟俊:读书当及时
后 记

内容概要

何伟俊,江苏省兴化市戴南镇人。兴化市教育局教研室教研员,从事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以读书教研、树蕙滋兰为终身志业,热心并坚持推动地区内师生阅读。1998年创办兴化市小学青年教师读书班,至今18年未间断;2010年创办兴化市小学教师“心远”读书会,从中走出一批省内外有影响的名教师。出版《小学语文教学散论》、《互动学作文》、《在书香里成长》、《论语里住着的孔子》等书。《论语里住着的孔子》,被评为《中国教育报》“2015年度教师喜爱的100本书”之一。


 犁痕桨迹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秋夜,微凉,钢琴声弥漫小屋。翻完手边何伟俊老师的《犁痕桨迹》一书,心生淡淡暖意。土黄色封面,古朴雅致,一道白色印痕从书脊向中间漫延开去,有如一条长长的河潺潺而流,又似一道窄窄的路伸向远方。行者不息,踽踽而行,一犁一桨,留下痕迹。“人充满劳绩,但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在语文的田园里,何老师是劳作者,是思想者。他点燃我读书的热情,启发我对语文的思考,包括对自身职业生命的省察——我们这一拨人都尊称他为老师。读何老师的书,第一个感觉是亲切。一是何老师本身平易近人,二是这些话语太熟悉了。不仅熟悉话语内容,还清楚地记得一些说话时的背景、场合、语气,甚至脸上的表情;第二个感觉是厚重,557页,600千字,这样一本大部头凝聚作者多年心血,这亦是一份时间的厚礼;第三个感觉是深邃。副标题是“我的语文行与思”,何老师边行边思,其中关于语文教学方面留下许多耳熟能详、发人深省的思考,独树一帜,在小语课改领域留下深远的影响。11998年创办兴化市小学青年教师读书班,2010年创办兴化市小学教师“心远”读书会,何老师凝聚一群爱读书的老师,也从中走出一批省内外有影响的名师。他本人对读书是情有独钟,阅读涉猎极广。第一辑“学”语文即是他的读书笔记,阅读之,仿佛走进他的书房一角:《教学理论》《汉语与中国文化》《语用学与语文教学》《叙事学》《尼采与形而上学》……他这样谈读书对于教师的意义——“读书,是教师最重要的备课,也是永远的备课。带着自己的生命体验,在阅读中寻找人的信息,聆听文字和人(作者或作品里的人)的声音,复活久远的人的生命,复活躺着的看似没有生命的文字的生命。在生命的传递与聆听中,你的心灵、精神在发育、成长。当你的心灵变得丰满,智慧变得深邃,教学对你来说就是一种享受。”他是“主动阅读者”,他认为读书分两种:读“过”的书和读“到”的书。读“过”的书,很快云散烟灭,随时光消逝;读“到”的书,就是“属于你自己的书”,它留在你的心灵里,留在你的生命里,和你的心智一起成长。如何读书呢?他推崇乡贤刘熙载的“读义理书,须推出事实来;读事实书,须推出义理来。”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他提倡不能死读书,要有自己的思考、判断,经常用《中庸》的“博学之、慎思之、审问之、明辩之、笃行之”来提醒大家独立思考,形成自己对教育、教学的理解。同时,他又从《如何阅读一本书》中获得启发,明确“写”在阅读中的价值。凡是推荐给大家的书,他都认真阅读,留下笔记。留在他生命里有两本书,一是《给教师的建议》,二是《论语》。前者,他写下了大量的读书笔记,从苏霍姆林斯基的观点一点点生发开去,作实践性的解读,谈词语教学、语感培养、帮助学困生、共建智力生活等,用理论之光照亮现实。例如书中建议要在脑力劳动中让学生克服困难,这是脑力劳动的本质。何老师阅读时,联系三年级学生成绩大幅下降的事实,一针见血地指出“思维能力、思维质量、思维习惯的断裂是原因之一。在低年级没有适度的思维负担,学生感到一切都轻而易举,养成了思维惰性。”他又联系中高年级的阅读教学现状,提出“通过语言的创造活动,发展学生的积极思维。”后者,他进行主题阅读,阅读大量与“孔子”有关的书籍,细读《论语》,为我们开“《论语》与现行教育思考”系列讲座,讲稿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结集出版成《论语里住着的孔子》一书,入选中国教育报2015年度教师喜欢的100本书。2第二辑是“教”语文,是他的课堂实录与点评。何老师一直行走在课堂上,将自己的读书思考用于教学第一线。听过他的《青海高原一株柳》《一路花香》《荷花》《鞋匠的儿子》《望月》等课,这些课堂都有何老师鲜明的个人印记,一言以蔽之,何老师的课堂是关注学生的课堂,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课堂,学生的精神在真正地生长。我曾写到:“一直喜欢沉浸在何老师的课堂上——此时,他不是坐在台前侃侃而谈的教研员,而是以老师的身份,和孩子一起穿越语言的丛林,探寻言语的奥秘,获得美好的情感体验。何老师始终不疾不缓地陪伴孩子学习,温和而从容。在他的悉心点拨下,学生的言语和精神同构共生,教与学相得益彰。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言,只要拨动学生心灵的琴弦,就会发出美妙的乐声……”如在景范小学执教的《一路花香》(非书中实录),两课时80分钟。何老师先花30分钟带领学生好好地读书:听范读、指名读、自由读、齐读。一遍遍下来,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充分透彻,完完全全地跳入语言的海洋中,拥抱文字,获得语感。接着,用了25分钟带领学生学生字,进行比较识字、指导书写、当堂练写与朗读指导。最后的25分钟,和学生讨论了两个问题:“这两年中,挑水工为什么不换掉破水罐?”“挑水工为什么不接受破水罐的道歉?”这两个问题指向文本的核心,对学生的理解是一个挑战。何主任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在不同的小组内进行悉心指导,保证每个人都有发言的机会,都有讨论的时间。综观这两节课,真正地做到把学的时间与空间都还给了学生。这在当下的公开课堂上,是多么的不易——老师们常常忙着秀着自我,忽略了学生。再如《望月》一课,他以语言领悟为中心,指向学生的内心感受。他带领学生反复品读文字,展开想象的翅膀,穿越到现场,和作者一起来感受那轮清亮的明月,感受到作者那颗欣赏美的心。他以学生学习为中心,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他先放手让学生大声朗读,不提任何要求。在充分地朗读后,让学生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根据学生的问题来组织教学。抓住“朗读文本语言,分享内心感受”这一核心教学内容,带领学生反复咀嚼文字,将文字“吃”下去,再“吐”出来,“吐”出自己的感受、个人的见解。他以能力培养为中心,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一次次追问,促使学生积极联系自身经验,与文本发生勾联,表达能力在提高;课堂上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批注,在与文本对话中,思维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学生从表面上的“是这样”,向深层次的“为什么是这样”推进。可以说,他的每一节课,都是语文教学思想的外化。他对文本有独到的见解,所以课往往不落窠臼,更重要的是心中装着学生。“慢慢说,不要紧”“我相信你一定会读好的”“被你发现了,你真不简单”……这些话语如春风般吹进学生的心田。何老师就如农夫,不怨天,不怨地,给每一颗种子以希望。3第三辑是“说”语文,收录何老师的讲演稿与重要言论,为语文教育打开明亮的窗扉。何老师常常谦虚地说自己不擅长当众讲话,其实每一次他的发言都会令听众获益良多。他对于语文教学的思考,常常发人所未发之言,拨开眼前迷雾,返朴归真,直达本质。本世纪初,他提出语文教学的“三个留下”产生广泛的影响,至今仍有不少人引用——“语文教学应构建以读这轴心,融读、说、写、听、思于一体的学生自主语文实践的方式,通过语文教学给学生留下形象、留下情感、留下语言。形象是理解、运用语言的重要背景,情感是理解运用语言的动力,语言是语文学习的归宿。”当时,学科课程标准尚未颁布,何老师可谓高瞻远瞩,洞察语文教学的方向。2007年的小语年会上,他作《在语言的丛林中追思》的报告,报告中指出“阅读课应该教语言而不是内容,教形象而不是概念,教情感而不是道理和结论。学生只有经历了感知、感受、感悟具体语言材料的过程,只有积累了丰富多样的语言材料,阅读能力才能形成,语文素养才能提高。道德、情感、品质、价值观、品位、审美情趣等都蕴含在具体的语言之中,都是从语言这个根上长出来的。没有对语言的感受、理解、感悟、品味,这一切只能是无源之水、镜中之花、水中之月。”当下很多语文课堂缺少语文味,根源不正是在此吗?语文老师对语言不敏感,能上好语文课吗?持久深入的阅读与思考让何老师看待教材的眼光与常人不一样,他在多种场合与老师们交流文本解读的方法与路径。一般解读只关注文本的情节与内容,他认为“文本解读,必须关注人”。解读《天游峰的扫路人》,就不再纠结于“扫路人有多辛苦”,而是挖掘出作者的心路历程,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使学生与作者产生共鸣,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普通人。解读《钱学森》,不是口号式的“爱国”人物形象分析,而是领着学生踏向了发现旅程——“钱学森的爱国和我们一般人的爱国有什么不一样?”进一步探究人物的内心世界。解读《天鹅的故事》,不满足于体会天鹅顽强的生命力,一种勇敢精神,而是从语言出发,从叙述的视角出发,感知斯杰潘老人对天鹅感情变化的历程,体验老人对生命的理解和感悟。网络时代,信息扑天盖地,保持原创何其困难。这些个性解读的背后,既有陌生化的理论,又有接受美学的理念,还有文本细读的方法,更有一种独立创造的精神——何老师真正将书读“到”心里去,由此可见一斑。4何老师平日里喜欢到乡间田野走走,对一草一木很有感情。有一年秋天,我陪他到兴化大垛的郑板桥陵园参观。他特地来到公园里的池塘边,看一看夕阳下的芦苇。远方的地平线上,一轮太阳将要落下。晚霞映红了天空,也映红了眼前的小池塘。遍地的小草、俊秀的大树都镀上了一层金黄色。四周寂然。只有风中芦苇在摇曳,在思想,在低声吟唱……2016年10月5日星期三初稿2016年10月6日星期四修改

精彩短评 (总计1条)

  •     厚重之书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