佣兵队长

出版日期:2016-5
ISBN:9787532160106
作者:[法]乔治·佩雷克
页数:216页

作者简介

《佣兵队长》写作于一九五七年到一九六〇年间,按照佩雷克自己的说法,这是他“第一部写完的小说”。佩雷克去世三十年后,这部早期作品才被发现并公之于众。
小说主人公加斯帕尔•温克莱尔几个月以来投身于仿作一幅《佣兵队长》,并在各方面都与卢浮宫里那幅《佣兵队长》旗鼓相当,真品是意大利画家墨西拿的安托内罗一四七五年的画作。加斯帕尔•温克莱尔虽是画作伪造者中的佼佼者,却只是其赞助者安纳托•马德拉的执行者而已。
这是一部侦探小说,书的第一页便从温克莱尔刺杀了马德拉开始。为什么会有这起谋杀?为什么加斯帕尔•温克莱尔在想要与墨西拿的安托内罗比肩的计划中失败了?他在成为造假的高手时想要寻找什么?他想要在这名雇佣兵的脸孔所体现的掌控和能量的形象中获得什么?为什么他将谋杀马德拉当做一种解放?《佣兵队长》能让人隐约看见对这一问题的探寻:在与假象的斗争时,如何最终获得真相?
造假的主题在佩雷克所有作品中都有体现:《人生拼图版》,《W或童年回忆》,以及佩雷克在世时发表的最后一部小说《爱好者的收藏室》,这是一部围绕着复制品和造假的魔力而创造的绝妙作品。

书籍目录

1、佣兵队长
2、爱好者的收藏室

内容概要

乔治•佩雷克(Georges Perec),法国当代先锋小说家,一九三六年出生于巴黎一个原籍波兰的犹太家庭,童年在美丽城街区度过,一九六七年起成为文学实验团体“乌力波”(Oulipo,潜在文学工场)的成员。他的第一部小说《物:六〇年代纪事》出版于一九六五年,荣获雷诺多文学奖。《W或童年回忆》出版于一九七五年,这是一部自传体片段式写作的小说。三年之后,《人生拼图版》出版,荣获当年的美第奇文学奖。佩雷克于一九八二年在巴黎近郊去世。十年之后,写作于早年的《佣兵队长》手稿被发现,并于二〇一二年出版,这是他唯一一部遗著。


 佣兵队长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5条)

  •     该怎么给《佣兵队长》写评论,才会问心无愧要给《佣兵队长》写评论,是件既简单,又复杂的事,说它简单,只要描述一下含糊的故事,然后感叹一下原作与伪造,真实与虚幻之间的关系应该就成了。因为故事真的不是这小说的主料,尽管看简介,这还是个挺有料的故事,有名画赝品,还有血腥谋杀,要是再来个到各种保险设施齐全的密室里偷画,那就是一个色香味俱全的商业故事。但法国作者乔治佩雷克可不是这号人,他也算是个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家伙。起初看到这是本法国小说,还是法国新小说中的一本,我已经做好了心理准备,应该是很难啃的一块欧陆大骨头,但真到嘴边时,发现比想象中还要难啃,几乎是看了两遍,还是没怎么看懂,这种没看懂不是那种小处能理解,大局却懵懂的难懂,而是从很多细节处,就不知道他为什么要那么写。这应该不是翻译的问题,字里行间还是感觉这翻译是下了不少工夫的。这不禁让我想起那种法国电影来,看完之后是一头雾水,不知怎么就结束了,但这真的是法国电影,或小说从骨子里,应该散发出来的气质与状态吗?想来应该也不是,要知道很早之前像虎口脱险,像佐罗那样的片,是老少咸宜的。聊得有点远,现实的问题还是没解决,书看完了,还不止一遍,那这篇书评该怎么写?其实以字数来说,已经都快写到一半了,却还一副不知道该咋写的模样,也不知道是假老实,还是真流氓?我想了一下,干脆就以《佣兵队长》这小说的风格,来写这书评,也甭管这算是意识流,还是什么没预兆的换视角换人称,反正是把内心真正的絮语吐出来,权当是这书评的后半段。想来这种方式本身,也有种伪造的感觉。拿到书,份量不重,开本不大,黑色的,看介绍是一幅法国油画,暗红色的书名,字体很大,据说这书名也是一幅画的名字,但为什么要这么取?不知道,看完后会知道吗?也不太知道,好象应该知道吧,但不能肯定。前言之后,正文就开始,立马就是一幅谋杀的场景,虽然不是那种标准的侦探小说的写法,但好在还算提神,而不是一上来就是一个中产阶级贵妇的日常絮语,絮个好几十页,还没完没了。除了环境描写之外,大段的都是内心独白,惶恐,惊悚,自我安慰,有癫狂,有种人格分裂,精神崩溃的感觉。如果说一般的作者只是在冷静的描绘,最多是做一番煞有介事的体验,但这个乔治老兄他是要把自己强行挤压到书中主角的内心,或是灵魂中去。我承认这么说,有点装,有点故作文艺范儿,或者是强作解人。不过回过头来想,好象也找不到别的更贴切,更实在的话。因为如果不是这样,有谁会写得出来这样的句子,这是第035而,第三段:事实。只有事实。我杀了马德拉。我杀了安纳托。我杀了安纳托·马德拉。我,我杀了安纳托·马德拉。我,我进行了谋杀。谋杀了安纳托·马德拉。所有人都杀了马德拉。马德拉是个人。人是会死的。马德拉是会死的。马德拉写了。马德拉应该死。马德拉会死。我只是将时间的进程稍微加快了一点……对吧,他真的是纯粹的体验派,不厌其烦的描写着内心的癫狂。如果这是他要渲染的狂乱情绪,我承认自己被感染到了,这可能就是这种写法的魅力所在。但又一次回过头来想,这有没有可能是作者在凑字数呢?也没准,这本书的字数本来就少,后面还塞了作者的另一部短篇《爱好者的收藏室》,风格虽然不同,行文正常许多,但也同样并不好懂。我突然跳出自己此刻书评者的视角,想象要是有人正在看这篇文,看到这一段,这几个字的时候,他,她,它会不会认为我也是在凑字数呢?为了把此文凑满一千多字?这样的想法到底是邪恶的,还是有足够理性的呢?在这种可能的当头棒喝中,我会不会辩称这其实是一种致敬,或是灵魂深处,跟作者进行一次跨越时空的对话,或是所谓的文本对照呢?说实话,我也不知道。
  •     文/吴情伪造是一个有着漫长历史的社会现象,也是一个久为人道的话题。说到伪造,不少人愤愤然,恨不得一口倾诉曾经遭遇伪造的不幸;有的人则一脸正气,表示相关部门必须对此严厉打击。不过,文学领域内,表现伪造的作品则并不多见,有名的如《伪币制造者》更是少之又少。但是,这一鲜为文学表现的主题,恰为解读法国先锋小说家乔治·佩雷克的重要文学密码。他的很多作品都涉及了伪造现象,同时兼有形而上的哲学思考,如《爱好者的收藏》和遗作《佣兵队长》。在艺术品收藏、拍卖领域,伪造的现象屡禁不止,《爱好者的收藏》和《佣兵队长》都涉及对这一行业的书写,只是写实不多,先锋性更明显。《爱好者的收藏》发表于一九七九年,副标题为《一幅画的故事》,主要讲述了一幅画如何帮助其拥有者瞒天过海,发下不义之财,以伪造名画搅乱艺术品市场的故事。该画如小说题《爱好者的收藏室》,是一副“画中画”:在有限的空间内,人物包裹在一群画之中(原画作亦在画廊中展览)像在欣赏,又像沉思。该画的作者署名恩里赫·古尔兹。古尔兹在画作中呈现了名家名作的微缩版本,本属小技,但却意外吸引了参观者的极大兴趣。人们近乎疯狂地探究仿作与原作之间的关系,最终促成了其他名家名作的拍卖。殊不知,这些名家名作,其实,不过出自同一人之手的伪造产品;而且,这个人的真名,不叫古尔兹。艺术品行业,真品往往是自身的全部代表,而伪造品则无时无刻不为自己证明,好以假乱真。而世界的荒诞之处在于,我们很多情况下缺乏专业的鉴别何谓真品、何为伪造产品的能力。于是,我们甘愿欺骗自己,也为他者欺骗,以一系列与真品无关的奇闻异事、坊间传说等。其实,每个人的人生,又何尝不是如此,我们总希冀找出生活的真意,却常常以谎言自欺;毕竟,谎言在很多情况下远比真相美好,它充满了各种可能。与其批评人性,不如多加理解。另一篇《佣兵队长》为佩雷克的遗作,迟至二零一二年才与读者见面。此前,该作常遭驳回,不得出版。一句“至于《佣兵队长》,将来读它的人活该。”毋宁是对它最恰如其分的评价。《佣兵队长》不以情节见长,但故事的主体内容仍比较清晰:艺术系的高材生加斯帕尔偶然被人赏识,在成为艺术品修复师后受雇于人,开始从事艺术品造假行为。这一行为使他获利颇丰,财富与美女兼得。然而,在机械式的行为中,他逐渐迷失自我,寻求改变时遭遇阻力,最终犯下了杀人罪。小说从杀人写起,混乱不堪又处处遮掩的叙述中,是痛苦、不安与焦灼。而杀人的原因或动机,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为解读整篇小说的关键。艺术品行业,即便是伪造产品,亦需要极高的艺术技巧。不过,伪造产品始终是伪造产品,无法成就自身,哪怕一时以假乱真,但终究没有任何意义,将被历史遗忘。复制不是创造,因而自始至终为“零”,再多的复制都归于“零”,都不是能在历史中显示其独特性的“一”。一旦不甘于永远为“零”,也就意味着打破旧秩序的大部,即便这意味着杀害曾经的友伴。存在哲学意义上的人,其实亦复如是。萨特认为,人是“自为的存在”,人赋予自身目的,人可以为自己做出一系列选择,也须对自己负责。当然,在许多情况下,由别人代替选择,至少能在心理上全部或部分免除我们承担即将到来的责任的沉重感。不过,有自由意志的人,他(她)会发现,人,始终是自己的主人。只有他(或她)自己,能够决定自己将会成为谁。是复制品,按照他人的意愿生活?抑或是跟随自己的自然本性,坦率面对一切,勇敢做自己?如要转载,【豆邮】联系。
  •     6月10日晚上在上海法语培训中心有一场关于乔治• 佩雷克的讲座,抽空去听了听,了解了不少关于佩雷克的奇人异事,比如他的文字游戏,他曾写过一部没有字母e的小说《消失》,这有点像我们写了一部没有“的”字的小说。当然这是雕花小技,诧异一下便好了,最让我有兴趣的是,佩雷克曾跟卡尔维诺一起混过一个名叫“潜在文学工场”的组织,他们尝试突破各种文学和数学形式的限制,创造艺术。其实光听名字就先锋得不得了,再看看我们身边那些某某文艺协会,就知道人家的文学创意是潜入生活任何细节里,装不来的。知人论世之后,再读《佣兵队长》时,我似乎有了底气,但在读时依旧禁不住倒抽了一大口凉气,虽然篇幅不长,却是难啃的骨头。对于谁是佣兵队长,以及这幅名画,我本来一无所知,从前言中只知道书稿曾遗失三十年,是佩雷克早期的退稿之作,在其死后才重见天日。布热朗教授的前言中引了佩雷克在被退稿的失落中所说的一段壮语,“将它留在原来的地方,至少现在。十年后如果是一个可以将它当作伟大作品的时代,再将它拿出来,或者我将在坟墓里等待直到一个忠实的评论家在曾经属于你的陈旧的手提箱里找到它并将之出版”。真可谓一语成谶,而且此书也着实弹得起此等豪迈。《佣兵队长》算不得伟大,但“伟大”从不是评价小说的唯一标准。此书成于上世纪60年代,既有现代主义式的烦琐心理描写,也有新小说的高度恋物式描述,读来一点也不流畅。可我还是给他的文字摄住,就咬着牙读完,反复读前言后,才开始理解它原来是两面相对着的镜子。故事讲一位名叫加斯帕尔的赝画师伪造一幅名叫《佣兵队长》的文艺复兴名作,他要以此证明,他的赝画并不只是复制,而是独立自足的艺术创造。谁不知最终他只画了幅自以为失败之作,他无法忍受自己只能复制别人这个现实,于是,他杀死了长期雇用他画赝画的雇主。我觉得,艺术家的创作自我,跟这个自我为何总是格格不入,这是永恒的小说母题。这个母题,后设,私密,既是自我辨认,也是自我治疗,而更不可否定的是,它即使注定跟社会现实缺乏强韧的纽带,它还是那么像切肤之刀,雕刻出书写者的文学潜能。《佣兵队长》博杂谲诡,就像两面镜子对映照着同一主体,既是自我看见,自我复制,也是在自我复制中遇到镜中消失点上的无底洞。读起来,确是晕眩,这是佩雷克最初的对文字的摆布。

精彩短评 (总计6条)

  •     欣赏不了的佩雷克,催眠利器《佣兵队长》,晚安!20170326睡前
  •     对绘画无感的人大概很难找到乐趣吧
  •     前面20来页特别难进入,读得人烦燥,一二三人称任性切换,混乱的叙述,不知道在讲什么。但坚持一下就好了,后面渐入佳境。强烈的文艺青年腔调,但非常成立,读完之后,第一次觉得文艺青年没准还真是一种合理的存在。
  •     难读。
  •     不怀好意的献给所有写作未遂者。
  •     !!!!!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