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佣兵队长》书评

出版日期:2016-5
ISBN:9787532160106
作者:[法]乔治·佩雷克
页数:216页

该怎么给《佣兵队长》写评论,才会问心无愧

该怎么给《佣兵队长》写评论,才会问心无愧要给《佣兵队长》写评论,是件既简单,又复杂的事,说它简单,只要描述一下含糊的故事,然后感叹一下原作与伪造,真实与虚幻之间的关系应该就成了。因为故事真的不是这小说的主料,尽管看简介,这还是个挺有料的故事,有名画赝品,还有血腥谋杀,要是再来个到各种保险设施齐全的密室里偷画,那就是一个色香味俱全的商业故事。但法国作者乔治佩雷克可不是这号人,他也算是个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家伙。起初看到这是本法国小说,还是法国新小说中的一本,我已经做好了心理准备,应该是很难啃的一块欧陆大骨头,但真到嘴边时,发现比想象中还要难啃,几乎是看了两遍,还是没怎么看懂,这种没看懂不是那种小处能理解,大局却懵懂的难懂,而是从很多细节处,就不知道他为什么要那么写。这应该不是翻译的问题,字里行间还是感觉这翻译是下了不少工夫的。这不禁让我想起那种法国电影来,看完之后是一头雾水,不知怎么就结束了,但这真的是法国电影,或小说从骨子里,应该散发出来的气质与状态吗?想来应该也不是,要知道很早之前像虎口脱险,像佐罗那样的片,是老少咸宜的。聊得有点远,现实的问题还是没解决,书看完了,还不止一遍,那这篇书评该怎么写?其实以字数来说,已经都快写到一半了,却还一副不知道该咋写的模样,也不知道是假老实,还是真流氓?我想了一下,干脆就以《佣兵队长》这小说的风格,来写这书评,也甭管这算是意识流,还是什么没预兆的换视角换人称,反正是把内心真正的絮语吐出来,权当是这书评的后半段。想来这种方式本身,也有种伪造的感觉。拿到书,份量不重,开本不大,黑色的,看介绍是一幅法国油画,暗红色的书名,字体很大,据说这书名也是一幅画的名字,但为什么要这么取?不知道,看完后会知道吗?也不太知道,好象应该知道吧,但不能肯定。前言之后,正文就开始,立马就是一幅谋杀的场景,虽然不是那种标准的侦探小说的写法,但好在还算提神,而不是一上来就是一个中产阶级贵妇的日常絮语,絮个好几十页,还没完没了。除了环境描写之外,大段的都是内心独白,惶恐,惊悚,自我安慰,有癫狂,有种人格分裂,精神崩溃的感觉。如果说一般的作者只是在冷静的描绘,最多是做一番煞有介事的体验,但这个乔治老兄他是要把自己强行挤压到书中主角的内心,或是灵魂中去。我承认这么说,有点装,有点故作文艺范儿,或者是强作解人。不过回过头来想,好象也找不到别的更贴切,更实在的话。因为如果不是这样,有谁会写得出来这样的句子,这是第035而,第三段:事实。只有事实。我杀了马德拉。我杀了安纳托。我杀了安纳托·马德拉。我,我杀了安纳托·马德拉。我,我进行了谋杀。谋杀了安纳托·马德拉。所有人都杀了马德拉。马德拉是个人。人是会死的。马德拉是会死的。马德拉写了。马德拉应该死。马德拉会死。我只是将时间的进程稍微加快了一点……对吧,他真的是纯粹的体验派,不厌其烦的描写着内心的癫狂。如果这是他要渲染的狂乱情绪,我承认自己被感染到了,这可能就是这种写法的魅力所在。但又一次回过头来想,这有没有可能是作者在凑字数呢?也没准,这本书的字数本来就少,后面还塞了作者的另一部短篇《爱好者的收藏室》,风格虽然不同,行文正常许多,但也同样并不好懂。我突然跳出自己此刻书评者的视角,想象要是有人正在看这篇文,看到这一段,这几个字的时候,他,她,它会不会认为我也是在凑字数呢?为了把此文凑满一千多字?这样的想法到底是邪恶的,还是有足够理性的呢?在这种可能的当头棒喝中,我会不会辩称这其实是一种致敬,或是灵魂深处,跟作者进行一次跨越时空的对话,或是所谓的文本对照呢?说实话,我也不知道。

《佣兵队长》:复制者的经历,伪造犯的悲欢

文/吴情伪造是一个有着漫长历史的社会现象,也是一个久为人道的话题。说到伪造,不少人愤愤然,恨不得一口倾诉曾经遭遇伪造的不幸;有的人则一脸正气,表示相关部门必须对此严厉打击。不过,文学领域内,表现伪造的作品则并不多见,有名的如《伪币制造者》更是少之又少。但是,这一鲜为文学表现的主题,恰为解读法国先锋小说家乔治·佩雷克的重要文学密码。他的很多作品都涉及了伪造现象,同时兼有形而上的哲学思考,如《爱好者的收藏》和遗作《佣兵队长》。在艺术品收藏、拍卖领域,伪造的现象屡禁不止,《爱好者的收藏》和《佣兵队长》都涉及对这一行业的书写,只是写实不多,先锋性更明显。《爱好者的收藏》发表于一九七九年,副标题为《一幅画的故事》,主要讲述了一幅画如何帮助其拥有者瞒天过海,发下不义之财,以伪造名画搅乱艺术品市场的故事。该画如小说题《爱好者的收藏室》,是一副“画中画”:在有限的空间内,人物包裹在一群画之中(原画作亦在画廊中展览)像在欣赏,又像沉思。该画的作者署名恩里赫·古尔兹。古尔兹在画作中呈现了名家名作的微缩版本,本属小技,但却意外吸引了参观者的极大兴趣。人们近乎疯狂地探究仿作与原作之间的关系,最终促成了其他名家名作的拍卖。殊不知,这些名家名作,其实,不过出自同一人之手的伪造产品;而且,这个人的真名,不叫古尔兹。艺术品行业,真品往往是自身的全部代表,而伪造品则无时无刻不为自己证明,好以假乱真。而世界的荒诞之处在于,我们很多情况下缺乏专业的鉴别何谓真品、何为伪造产品的能力。于是,我们甘愿欺骗自己,也为他者欺骗,以一系列与真品无关的奇闻异事、坊间传说等。其实,每个人的人生,又何尝不是如此,我们总希冀找出生活的真意,却常常以谎言自欺;毕竟,谎言在很多情况下远比真相美好,它充满了各种可能。与其批评人性,不如多加理解。另一篇《佣兵队长》为佩雷克的遗作,迟至二零一二年才与读者见面。此前,该作常遭驳回,不得出版。一句“至于《佣兵队长》,将来读它的人活该。”毋宁是对它最恰如其分的评价。《佣兵队长》不以情节见长,但故事的主体内容仍比较清晰:艺术系的高材生加斯帕尔偶然被人赏识,在成为艺术品修复师后受雇于人,开始从事艺术品造假行为。这一行为使他获利颇丰,财富与美女兼得。然而,在机械式的行为中,他逐渐迷失自我,寻求改变时遭遇阻力,最终犯下了杀人罪。小说从杀人写起,混乱不堪又处处遮掩的叙述中,是痛苦、不安与焦灼。而杀人的原因或动机,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为解读整篇小说的关键。艺术品行业,即便是伪造产品,亦需要极高的艺术技巧。不过,伪造产品始终是伪造产品,无法成就自身,哪怕一时以假乱真,但终究没有任何意义,将被历史遗忘。复制不是创造,因而自始至终为“零”,再多的复制都归于“零”,都不是能在历史中显示其独特性的“一”。一旦不甘于永远为“零”,也就意味着打破旧秩序的大部,即便这意味着杀害曾经的友伴。存在哲学意义上的人,其实亦复如是。萨特认为,人是“自为的存在”,人赋予自身目的,人可以为自己做出一系列选择,也须对自己负责。当然,在许多情况下,由别人代替选择,至少能在心理上全部或部分免除我们承担即将到来的责任的沉重感。不过,有自由意志的人,他(她)会发现,人,始终是自己的主人。只有他(或她)自己,能够决定自己将会成为谁。是复制品,按照他人的意愿生活?抑或是跟随自己的自然本性,坦率面对一切,勇敢做自己?如要转载,【豆邮】联系。

在自我复制中走向毁灭

6月10日晚上在上海法语培训中心有一场关于乔治• 佩雷克的讲座,抽空去听了听,了解了不少关于佩雷克的奇人异事,比如他的文字游戏,他曾写过一部没有字母e的小说《消失》,这有点像我们写了一部没有“的”字的小说。当然这是雕花小技,诧异一下便好了,最让我有兴趣的是,佩雷克曾跟卡尔维诺一起混过一个名叫“潜在文学工场”的组织,他们尝试突破各种文学和数学形式的限制,创造艺术。其实光听名字就先锋得不得了,再看看我们身边那些某某文艺协会,就知道人家的文学创意是潜入生活任何细节里,装不来的。知人论世之后,再读《佣兵队长》时,我似乎有了底气,但在读时依旧禁不住倒抽了一大口凉气,虽然篇幅不长,却是难啃的骨头。对于谁是佣兵队长,以及这幅名画,我本来一无所知,从前言中只知道书稿曾遗失三十年,是佩雷克早期的退稿之作,在其死后才重见天日。布热朗教授的前言中引了佩雷克在被退稿的失落中所说的一段壮语,“将它留在原来的地方,至少现在。十年后如果是一个可以将它当作伟大作品的时代,再将它拿出来,或者我将在坟墓里等待直到一个忠实的评论家在曾经属于你的陈旧的手提箱里找到它并将之出版”。真可谓一语成谶,而且此书也着实弹得起此等豪迈。《佣兵队长》算不得伟大,但“伟大”从不是评价小说的唯一标准。此书成于上世纪60年代,既有现代主义式的烦琐心理描写,也有新小说的高度恋物式描述,读来一点也不流畅。可我还是给他的文字摄住,就咬着牙读完,反复读前言后,才开始理解它原来是两面相对着的镜子。故事讲一位名叫加斯帕尔的赝画师伪造一幅名叫《佣兵队长》的文艺复兴名作,他要以此证明,他的赝画并不只是复制,而是独立自足的艺术创造。谁不知最终他只画了幅自以为失败之作,他无法忍受自己只能复制别人这个现实,于是,他杀死了长期雇用他画赝画的雇主。我觉得,艺术家的创作自我,跟这个自我为何总是格格不入,这是永恒的小说母题。这个母题,后设,私密,既是自我辨认,也是自我治疗,而更不可否定的是,它即使注定跟社会现实缺乏强韧的纽带,它还是那么像切肤之刀,雕刻出书写者的文学潜能。《佣兵队长》博杂谲诡,就像两面镜子对映照着同一主体,既是自我看见,自我复制,也是在自我复制中遇到镜中消失点上的无底洞。读起来,确是晕眩,这是佩雷克最初的对文字的摆布。

《佣兵队长》:对造假行径的一记愤怒的棒喝

《佣兵队长》:对造假行径的一记愤怒的棒喝《佣兵队长》是法国作家乔治•佩雷克所写的一本小说。这名作家的多部作品,在中国都有译本,如被称着是他的处女作的《物》(新星出版社,2001年版)、《人生拼图版》(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令人啧啧称奇的是,《佣兵队长》实际上是乔治•佩雷克第一部写完的小说,只不过,这本小说当时并没有被出版商相中,而失去了面世的机会。当时作者写作这部小说的年龄约在21—24岁之间,处于人微言轻、不名一文的尴尬阶段,这本倾注了作者心血的真正的处女作,就此尘封搁置起来,一直不为人所知。在缺乏慧眼相知的伯乐赏识的情况下,乔治•佩雷克一直到1965年才出版了自己的正式的处女作小说《物》,并由此打开了自己的知名度。他现在已“被公认为法国当代为数不多的具有世界性声誉的作家之一。”(《物》,新星出版社,2001年版,P111)。只是令人感到遗憾的是,乔治•佩雷克46岁时身罹肺癌去世,一代文豪,英年早逝,令人惋惜,如果假以时日,他定会能够在作家最成熟的年华里写出更多深刻精致的作品。值得庆幸的是,在作者去世三十年后,当初当年投稿未果的作品《佣兵队长》在废纸箱里被发现,就是我们目前看到的这本并不算太长的小说。今天看来,《佣兵队长》带着作者通常被划归到法国名噪一时的“新小说”派作家队列中的先锋意味,但这并不影响整个小说蕴含着的对心灵秘密的深刻揭示。小说的先锋性体现在叙事上作者有意设立的错综复杂的层层迷障。小说开篇,虽然采取的是一部侦探小说惯常设计的引人入胜、骤然出现的“一具尸体”,足以吊起读者一探究竟的阅读胃口,但很快小说文本就在“人称”选项中随心所欲的变换,阻隔了读者对一起蓄意杀人案追访下去的兴趣。我们看到,乔治•佩雷克在这部小说里,实际上比他后来所创作的小说偏离得现实主义更远、更极端一点,在他后来俨然致敬巴尔扎克《人间喜剧》的巨著《人生拼图版》里,作者虽然在结构上立意创新,但在叙事上相当单纯、明晰,一丁点不见人称叙事的混乱重叠(人称混乱是现代小说令人摸不着边际的最大难题。《尤利西斯》的难度就是因为里面在同一段文字中混杂着不同时空中的多个人称,阅读这类小说,读者必须做的第一项事情,就是要像考古学家那样,去考证不同人称的不同指向)。这种人称堆砌中,时而是杀人者的“我”的内心叙事,时而是一个不知身份的叙事者对杀人者称呼为“你”的臆测性叙事,然后,还有一个代表着“上帝视角”的指称杀人者为“他”的貌似客观叙事。这三种视角,实际上代表了三种不同的眼光,更意味着这背后的叙事的真实性问题,如此三种叙事层层叠加出来的效果,就是让一起杀人案变得扑朔迷离,云山雾罩。但是一个伟大的作家,他所设置的迷障,如果直到小说的结尾,依然是迷障的话,那么,这样的作品就是毫无意义的废品。《佣兵队长》的可贵之处,就是随着情节艰涩地向前推演,迷雾一般的人称堆砌逐渐廓清,真相像礁石一般渐渐地从一片混沌中澄清出来。在之后的叙事中,作者甚至用一种直逼心灵的对话体,来与杀人者进行一段近乎是公堂问案的对质,杀人者在这一段无所隐讳的自白中,详细地交待了自己为什么会杀人。至此,小说的先锋性蜕尽了它的所有拉大旗、扯虎皮的狐假虎威本质,而将作者曲意陈述出来的对人生、对心灵的深刻体悟坦露无遗地推到我们读者的面前。小说中的这个杀人者温克莱尔,艺术学院的毕业生,从事的是艺术品修复一职,但是,他却被造假者利用,由造假者提供食宿费用,专门经营造假的勾当,这一干就是十二年。他模仿艺术大师的作品,为他的后台老板赚得盆肥钵满,他自己也过得衣食无忧,潇洒自在,按照某种人生法则来讲,他过的也算是风光红火,称心如意。对照当下中国造假行为风卷残云的态势,这位老兄完全可以称得上是一个人人称羡的成功者。但是,西方小说从来没有在“金钱与财富”面前止步,从十九世纪到二十世纪,甚至沿袭到好莱坞电影,我们都可以看到,这些作品,不管出于什么对仇富心态的迎合,或者是因为故作清高的矫情,总是一成不变地刺破金钱万能的华丽面具(好莱坞电影如《穿普拉达的女王》),而力图恢复过滤掉金钱本色之后的心灵的纯真与清净。温克莱尔在造假时最大的痛苦,是他在复制前辈画家作品时,真实自己的迷失,因为他的所有的作品,都不过是对前人的亦步亦趋的效仿,他的每一个作为,都必须彻底抛弃真实自己,或者说是杀死掉真实的自己,让自己沦为一个他者,以他人的思想与灵魂去思索、思考与创造,一句话,他是彻底丧失了自我。小说里,温克莱尔在自白中,不断地重复着自我丧失所带来的毁灭性的灾难,看看作者是如何表述自我丧失后“生不如死”的尴尬情境的:——这就是说在一天,一个月,一年的时间里把自己当做别人活着……(P103)——需要做我自己……我想要,在一生中,任何一天,任何一夜,能够抓下我的面具成为伪造者之外的人……符合我的生命……(P105)——做伪造者,就是说我们从其他人那里拿来一切而不会付出自己的任何事物……(P105)可以说,作者在这里,通过一个艺术品伪造者的心灵自白,揭示出这个世界上的任何领域里的造假者,实际上都在给自己带来着一种伤害。而这种伤害,在一个主体意识明确觉醒的个体里,带来的那种痛苦可以说是灭顶之灾的。所以,温克莱尔需要自救,需要让真实的自我从苟延残喘中复苏,他追根溯源,必然会看到真正压制他的、毁灭他的就是那个雇佣他的造假后台老板。在小说里,温克莱尔几乎像哈姆莱特一样以火山般的炽烈的语句,向压制他的真正的敌人也就是那个用资本操纵他的老板发出了愤怒的控诉:“我曾经被压迫而他就是这压迫者,我是奴隶而他是主人,我是农奴而他是领主。我欠他一切,他负责我的开销,他让我活着。我只通过他才活着,但是我拥有了站起来并且将他杀死的力量,使我摆脱他的力量……他死了而我赢了……”于是小说开头设置出的杀人迷障,便在这最后的宣言式的表白中,落定了最后的暴力动机原因。而直接触发温克莱尔冲破困厄的原因,就是小说标题《佣兵队长》这幅名画,温克莱尔正是在复制这幅名画的时候,发现自己在经典作品的强大力场面前,已经无力操纵自己的复制能力了,这种被复制原作刺激出的力量,激发了他对自己真我的恢复渴望,并为自我的新生,不惜铤而走险,采用了最没有技术含量的暴力手段,杀死了那个操控自己、掩埋掉真实自我的画廊老板。值得注意的是,在本书中,还收有作者的最后一部小说《爱好者的收藏室》,这样,本书的两部小说一本是作者的最早的作品,一本是最后一部作品,但不知是巧合,还是作者内心里几十年如一日不容更改的心结,两部小说竟然在主题上出现了遥相呼应的对应性。《爱好者的收藏室》在技法上早已不见了《佣兵队长》中对先锋性小说技巧的迷恋与炫技,整个小说更像是非虚构小说的缺乏文彩、有一说一的如实呈现,更接近于作者的另一篇长篇巨制《人生拼图版》的直白体叙事风格,但是,这部小说的立意,也述说的是艺术品造假的主题,如果说《佣兵队长》描写的是一个艺术品造假者的反抗与报复的话,那么,《爱好者的收藏室》则对应的是造假流水线的末端市场也就是一个收藏者的反应。小说里描写一个收藏者,在发现自己收藏的作品都是假作的时候,他决意报复,与自己的侄子设了一个特别的局,造假了一幅收罗了自己所有假画的真正的“假”画,引起了一时的轰动。可以看出,作者虽然在小说里,把他的描述对象定位在艺术品的天地里,但是,我们稍微延伸一下,就可以感悟到,作者在他的这部早期产品里,是意图用他的如橼之笔,鞭辟入里地揭示出造假的伤害不仅是向外的,同时也是朝内的。小说外在形式上的迷障,使作者的小说并没有在当时获得认可,但作者在二十多岁时凝注于小说里的真知灼见却能够超越时代闪现出天才般的金色光泽。我们可以从作者对伪造这一行当的锋利的解剖中,能够收获很多的教益。小到一件模仿作品中真实自我的沦丧,大到一件专利性产品中鹦鹉学舌中的为人作嫁,本质上都反映了伪造者能够得到的都是蝇头小利,伤害的却是自我创造性的发挥,抑制的是个体灵魂的渲泄与表达,造假,完全是一件损人不利已的事。一篇并不长的小说,在当代却寓有不可忽略的警示意义,它用一记棒喝告诉我们:任何时候我们都不能丧失自己的原创,只知道模仿与抄袭的人、社会甚或国家,都是没有长远发展前景的。

杀人后,你内心无权保持沉默

杀人后,你内心无权保持沉默杀人需要理由吗?应该需要吧。当然随着时代与人心的发展,那种所谓的变态连环杀手,可以跑到大街上,毫无理由的杀死一个人,就分割的单独一件案子来说,这是没理由的,容易逃出法律,甚至是人性的制裁。但这种超出理性,甚至激情之外的谋杀,会上瘾,于是一发不可收拾,连续的犯罪行为中,渐渐露出了端倪与模式。《佣兵队长》中的男主人公加斯帕尔也杀了人,粗看是属于激情犯罪,手法也很简单,就是拿剃须刀抹脖子,事先没有设计好整个流程,现场证据的抹除,不在场证据的预设,对方还是他名画造假的赞助者,脱不了干系。整个行为甚至有点愚蠢,他和尸体一起被困在一间屋子里,外面还有造假团伙的目击者……这是这篇小说中最实在的情境,肯定称不上是密室谋杀,因为凶手还活生生的被困在室内,也没有侦探一类的人物在外面徘徊。但对于加斯帕尔的内心来说,这倒是个密室,或者更准确的说法,像个高压锅一般。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加斯帕尔自己就是个侦探,对自己犯下的行为,进行侦破,或者是辩护。这个内心的侦探,即使跟硬汉派的侦探相比,也是絮叨的,虽然他们同样都喜欢喝酒,但酒品不同,更像是伍迪艾伦,或者是希望在一万句话中,总结出一句让自己醍醐灌顶的语句来,而不是靠一句来顶一万句。虽然主人公的内心也想替自己脱罪,比如那种超脱又天真的说法,人总是会死的,即使他不杀那个马德拉,他也是会死的之类。幸好,作者和男主人公都没有把这种情绪放大与拖延,因为这不是重点,主人公不是个普通人,而是个伪造文艺复兴时期名画的造假者。他年复一年的揣摩死者的想法,灵感,不仅仅是在意识层面,还包括手部的动作,因为对于画来说,手指与手腕的轻微抖动,带来的区别是巨大的,似乎是致命的。虽然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都有崇尚的艺术,而且会说这些东西,包括肉体都是永垂不朽的。但刻薄点说,只是一种修饰,或者说是一种良好的愿望,而当主人公每时每刻要去揣摩死者的轻微笔触时,自己那韧带关节,神经末梢所产生的肌肉冲动,只有用死亡来描述,可能才是贴切的。而最后,他习惯拿画笔的手,被内心塞进了一把剃刀,而手腕动作,可能还是一样的轻灵与敏感。主人公不甘心只当一个造假者,他要反抗,不管消极还是积极的那种。但想想是一回事,真正做起来就是另一回事。当杀人后,他不断在回忆,闪回,之前有很多机会,对造假团伙说不,但他没有说出口。无数的不字被积压起来,变了形,竟然扭曲成了个杀字。这虽然是个中文字体的比喻,但相信即使换到一个法语的环境里,也是能勉强成立的。暴力一般会跟性欲结合起来,男主人公没有忽略这一点,但显然他并不是弗洛伊德忠实的信徒,小说中关于性的部分不多,只讲到了他的一些前女友,特别是其中一位在关键时刻没有接他的电话。在他看来,如果那个女友那时拿起听筒,接了电话,这样一个简单的动作,应该就会改变所有的一切。但这样的由性欲激发出来的各种情绪,也只是点到为止,没有继续生发出去。《佣兵队长》这部小说,据说是作者佩雷克真正完成的第一部小说,但遭到退稿和奚落,之后搬家时又被当成废纸给丢掉了,佩雷克的心境估计比他笔下的那个杀了人的主角好不到哪去。这本小说的风格与题材,影响了他接下来的一些作品,而且佩雷克比一般作者,还要喜欢建立虚构与真实,小说与生活中的关系,沉溺于这种真假莫辨的对照中。男主人公的心境与志气是触底反弹的,他想从一个卑鄙的造假者,通过一些拼贴,杂糅的手法,形成一种超越,当然这是很玄虚的技法或说法,小说中的加斯帕尔是失败了,这可能是导致谋杀案发生的最大内心驱动力,而小说之外的作者佩雷克,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成功了,不然我也不会看到这本小说,而他之后写的〈沉睡的人〉《人生拼图版》都有各种借鉴,引用前言撰述者克洛德布热朗的话来说,“文中那么多方面都有相似之处,就如经历过的处于抑郁中和没有生活欲望之间的关系,它充满了对各种作者隐蔽的借用”。这本上海文艺出版社的翻译版本,文中一些注释的部分,主要是讲哪一段原文是英文或者意大利文,说实话,这种对于理解小说本身来说,意义不大。从我个人角度,我更愿意看到一些对于文中段落,或是一些很陌生的典故与整体的关系,译者做一些更详细的解读,而不是简单的加一条注释。即使那种解读会很个人,甚至会影响到结构,或者读者观感上的一气呵成,但我觉得还是有助于读者的理解与接受。不然说实话,这样一本小说,对于读者来说挑战实在太大,很难找到足够的理由与勇气,把它从头到尾,一丝不苟的全部读完。


 佣兵队长下载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