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一部电影的诞生

出版日期:2014-8
ISBN:9787550229139
作者:[美]让-克里斯托弗·卡斯泰利(Jean-Christophe Castelli),李安 扬 ·马特尔 作序推荐
页数:168页

作者简介

全程追踪剧组拍摄
官方资料首度公开
独家授权·深度访谈·拍摄笔记·特效揭秘
美术图稿·高清剧照·原色原寸·全彩印刷
本书全面记录了影片《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从前期策划、辗转世界各地的拍摄到后期视效合成的制作流程: 由感动世界的原著出发,你将跟随李安、派和老虎帕克的脚步,从印度的古老城市到台中的废旧机场和垦丁的海岸线,最后到达了蒙特利尔。你将看到一个大型团队专业而富有创新精神的合作,将看到绿幕和摄影机环绕下的游泳池变成了暴风肆虐的大海,将看到一只活生生的老虎从计算机中生成,还能见到日复一日的思考、讨论以及趣味盎然的八卦琐事。这些专业的工作细节能给你带来电影制作的直观感受,使你了解一部奇迹般的影片如何成型,以及具体到细节的不可思议的视觉奇观又怎样一步步地诞生。
本书由原著作者扬·马特尔和导演李安作序推荐,精选275幅官方概念图、工作照、故事板等,更特别收录了摄影师玛丽·艾伦·马克和艺术家亚利克西斯·罗克曼作品。
对所有参与其中的人而言,《少年派的奇幻漂流》都是一次充满了冒险精神并带来大量全新制作经验的旅程。就像派与理查德·帕克最后在墨西哥海岸登陆一样,我们终于带着这部电影到达了旅程的彼岸,现在是回望我们工作最后一眼的时候了。
——李安
让·克里斯托夫·卡斯泰利这本内容详实的著作,不仅揭示了李安的才华和技术如何被结合在一起,同时也展现了那极为细致、耗费大量人工与时间、充满了灵感的电影幕后工作。
——扬·马特尔

书籍目录

李安序 另一维度:关于《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的一些思考
扬·马特尔序
前言
两场暴风雨
1绘制航线:项目拓展阶段
2扬帆起航:前期筹备阶段
3漂洋过海:拍摄阶段
4抵达彼岸:后期制作阶段
鸣谢
图片版权说明
出版后记

内容概要

让-克里斯托夫·卡斯泰利(Jean-Christophe Castelli)曾以杂志编辑与自由撰稿人身份在《名利场》《时尚先生》及《电影制作者》等杂志上发表过文章。投身电影界后,在独立电影制片公司“好机器(Good Machine)”担任剧本监制,参与了众多电影项目并开始了与李安的长期合作关系,第一次是为1997年的《冰风暴》进行文化背景研究,紧接着是为2000年的《卧虎藏龙》做故事拓展。在进行自己的写作项目同时,卡斯泰利还在继续为李安做相应的研究与拓展工作,并以联合制片人的身份参与了《少年派的奇幻漂流》。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一部电影的诞生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4条)

  •     读过到这本书的第四部分后期制作阶段,我就在觉得,作者让-克里斯托弗•卡斯泰利应该是特效制作的门外汉,读过最后的鸣谢,答案果真如此。但这对于一般的读者,却是一件好事,他能事无巨细的为你讲解那类复杂的电影特效背后的秘密,生怕你也会搞不明白。如何制作齐姆楚姆号的沉没和神之暴风雨,如何制作3D的老虎理查德•帕克,如何制作将CGI和实拍素材完美融合,我们在【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的蓝光碟八成会看到类似的花絮,但解说绝不会这么精细用心,简直就是手把手。无论这一切有多么的复杂,一切是怎么制作出来的,最后观众记住的依旧是一个男孩的故事。超越了这些繁复的制作流程,关键还是这个故事能否打动你,让你开始拥有信仰。这是一个复杂的故事,生命、死亡、神灵、人与动物之间的关系、男孩的成长,还有信仰,从扬•马特尔的原著小说,到李安和编剧大卫•麦基改编的剧本,电影的改编思路很清晰,就是一个男孩的成长,同时在海上冒险中完成心灵的蜕变,在很多时候有一种不真实的梦幻觉,骨子里却又是那么的残酷。在这本书的第一部分项目拓展阶段,我们就随着主创们踏遍了印度的很多地方,看景,并寻找灵感。剧组所做的研究非常精细,比如片中为什么会出现那么多榕树,榕树的树根以及它的意象,为什么会安排书中本来没有的少年派的初恋,女孩为什么会被安排跳卡拉克雪特拉舞蹈,派的父亲的动物园和食人岛是如何制作出来的,如何根据洋流设计派漂流时的正确路线等等。但这一部分最让人长知识的是摄影指导克劳迪奥•米兰达和李安对于3D电影的看法,解密李安眼中的3D和2D的不同,也很好的解释了为什么片中的3D效果会是那么出色人,这是第一部分最有价值的干货。相信很多影迷都有想跟组拍电影的想法,体验一把拍片的生活,甚至很多人也付诸实践过,就像我当年一样。《少年派》是部好莱坞大片,它的项目拓展和前期筹备阶段,其实和国内的一些大制作的片子区别不大,所以这本书对于有猎奇心理的影迷是个不错的选择。你会惊叹于好莱坞剧组的事无巨细,他们会把剧本中的一切都用直观的图标表现出来,包括他们对片中所有细节的掌控,各种概念图、细化的方案、各种微观模型和剧照。这部的重头戏是寻找少年派、训练少年派的过程,还有剧组在台中市郊区已经废弃多年的水湳机场如何“挖出”一个巨大的造浪池,整部戏75%的时间都将在这里。之后的第三部分拍摄阶段也提到了很多有趣的细节,甚至可以让人在回味一下电影的情节,有些细节估计就算看片时你注意到了,也不想到导演那么安排的用意,比如大船沉没那场戏时出现的路人“乘客”杰拉尔•德帕迪约,比如莫利托游泳池那场戏中服装设计师阿尔琼•巴辛和艺术指导大卫•葛罗普曼为什么独特设计感的用意。当然这部电影很不一样的地方也是它的大量的场景都是在摄影棚内的造浪池里拍摄完成,都是蓝幕,甚至饰演少年派的苏拉•沙玛和理查德•帕克都没有过“对手戏”,片场只有一个标注老虎位置的蓝色道具,甚至只有提示演员视线位置的标记,这足以让所有人崩溃。剧组的工作人员开玩笑在工作室隔壁的厨房墙上贴了张打趣道“别忘了,不过是船上的一个男孩而已,很简单。”演员阵容只有一个人,这,简直太可怕了!还不如印度拍摄时动辄几百名的群众演员拍起来简单,至少实景实拍来的更加传统,就像李安说的,他在这一部分都不需要前期的视觉预览。这本书很全面的纪录了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的诞生过程,影片台前幕后的方方面面,精选了275幅官方概念图、工作照、故事版、置景等图稿,还包括一些摄影师玛丽•艾伦•马克用徕卡相机拍摄的复古黑白照片。读完了这本书,让人很想把电影再找来看上一遍,这一遍肯定又会是另一种与众不同的感受。永远的真理再次得到印证,“没有计划,就没有奥斯卡”。这部电影事无巨细的诞生过程,就是这句话的最佳诠释,这也是全世界的电影人都该学习的地方,无论你手头在拍的是什么。
  •     是的,我们可以在一生里活出多生的精彩,这个前提是:我们要学会造梦。学会游走于现实和梦境之间,学习在繁花之上再生繁花,梦境之上造出梦境,学会用间接体验丰富我们的生命,让我们在短暂的生命里,虽然长度有限,然而深度和广度都可以不断扩展。电影,是其中的一种途径。电影,是伟大的发明。目前,是声、光、色、影,并且立体,未来,可能还会拥有味觉、结合虚拟实境,让人如临其境,从而使间接体验接近于直接体验。事实上,如果一个人真正“会看”电影,现在也已经可以做到这样,因为,眼前的幻像,可以调动实际的感受。《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是让人看后叹为观止的影片,而我一直怀有好奇:它是怎么拍出来的?对于一个研究知识管理的人来说,探究“how”和“why”等可说是一种本能。感谢后浪赠送我这本书,让我知道谜底。当我拿起这本书,我一口气读完,因为舍不得放下。在我记忆所及,还没有一本书能够做到这样:把一部电影的幕前幕后剖析得如此细致全面,虽然以前曾经看过《暮色》系列的电影画册,也看过叶锦添的《赤壁》,不过那个还不够,它通常是更多地解释剧情、人物、道具等,不够深入,不够全面,另外,从艺术成就的角度来说,那几部片子都并不如《少年派》。看后,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原来如此!过程中,让我深深感到震动的,就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以及这个过程中所透出来的真正的情怀:那种想要把某种东西透过声光影像、人物塑造、故事情节等传递给观众的东西,如同漫天烟花,承接在不同人手里,幻化出不同的面目,然而有那样的一种东西在,它是背后所付出一切艰辛努力的支撑。一部电影,似乎不过是娱乐,它能够有多大的意义?不,它当然有。它拥有巨大的力量,这种力量,可以影响无数人,可以嵌入他们的生命和记忆,成为他们的一部分。所以,在《遥远的救世主》中,丁元英劝芮小丹不要再做警察,而要开一家文化公司,以此为载体,传播“强势文化”。丁元英看得通透。而李安做到了——我当然不是说李安传播的是强势文化,李安有自己的梦想和诉求,想要放在电影里面表达的东西。电影,可以当作是纯粹的娱乐,走出影院,哈哈一笑,也可以成为生命体验,令人痴迷,看一场电影如经历一场人生,从而在这一生里活出多生。我自己,愿做后者。
  •     常数π——圆形的周长与直径之比——是一个无理数,一个无限不循环的无理数,永不重复也永不结束。在他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当中,扬•马特尔似乎将π作为未知、荒谬的生命天性。但对我来说,π与《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的制作紧密相连。理性像一座动物园,而人类则是独一无二的一种动物,因为我们为自己打造笼子如——社会、家庭、学校、宗教组织——并且选择居住于其中,刻意地利用限制范围来防止我们自身去接触未知。因为未知代表着令人恐惧、同时也具有诱惑性的事物。艺术,尤其是讲故事的艺术,有着不同于理性的接近无限的方式:艺术可以将无限转化为包含着开始、过程以及结局的一个故事;与此同时,它还允许我们通过影像和隐喻等手段,来窥探那些令我们恐惧却又不断吸引着我们的非理性与未知。这样一来,讲故事就为全体人类提供了一些慰藉,填补了理性不能给予我们的精神所需。但光有讲故事还是不够的:即使我们在理性地生活的时候,我们之中的一部分人仍继续行进在通往未知的道路上——这说明人类的内心渴望着从属于未知,向未知臣服,并且希冀自己成为某种载体,去承载远远超越我们本身的超能力……而这正是信仰的来源:它既不像理性一样充满着限制,也不像迷信那般混乱不堪。信仰是一种手段,能令人类从被局限的这一观点到达非理性和未知的境界。而这两者之间并没有桥梁,有的只是一段缺口。想要跨过这一段缺口亦没有别的方法,只有飞跃过去——并且,这样的飞跃只会发生在不同于现实的另一个维度里。当我第一次阅读《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原著时——那大概是在2001年——那本书令我神魂颠倒。记得当时我想,正常人一定不会想要把这小说拍成电影的:从理性出发,这么做的花费实在是太大了。但从非理性的角度来说,这本书又的确紧紧地抓住了我的心。7年过去,福斯2000电影公司的总裁伊利莎白•加布勒找到我来导演这部小说。我一度犹豫不决。之后福斯电影娱乐公司的董事长与执行总裁汤姆•罗斯曼(Tom Rothman)也前来劝说,他深具说服力,我便如此这般被《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电影项目引诱且挑战着。最终我还是同意了,即使依然对此抱有怀疑。我的第一直觉是正确的:制作《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实在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光是对这个如此特殊的项目做合理的预算就已经让我们觉得走投无路。这看起来简直就像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像是变圆为方(除过π之外的第二个数学上的比喻),而且在不止一次的场合下,我都几乎要失去信仰,想要放弃所有,逃之夭夭。之后有一天(应该是2009年中的某天),我突然意识到自己需要将另一维度引入电影,从而赋予派以鲜活的生命,最终跨越这部电影的艺术潜质与制作现状之间巨大的缺口。紧接着,一系列的选择方案交替着在我脑海里上演:另一个维度——从字面意思讲,如果我们把《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做成一部3D电影,会怎样?我在《阿凡达》上映很久之前就已经想到这个。当然,那时我脑海里只有一个模糊的影子。另一种结构:如果我们把讲故事的过程放进故事之中,在银幕上,让中年派和作家呈现在银幕上的同一个叙事框架中,会怎样?另一位演员:如果我们选择一个默默无闻的16岁男孩来扮演派——即使他将不得不担起这整部电影的重任,会怎样?另一只老虎:如果我们将活生生的真老虎和电脑合成的数字老虎结合起来使用,为自己设定一个制作难度极大、但可以保证尽可能真实的呈现标准,会怎样?另一处地点:如果我们在印度的本地治里市和慕那尔市,也就是《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的故事发生地来拍摄,即使那里完全没有能够进行大型电影拍摄的相关基础设施,会怎样?另一片海浪:如果我们设计并建造一座属于我们自己的造浪池,在模仿辽阔海域的潮涨潮落、喜怒无常方面可以超越以往任何一个的造浪池,会怎样?最后,另一个国家:哪一个?哪里才是拍摄的主要场地所在?我们看过了包括美国在内的很多国家,但它们都不具有合适的元素。也许,小说本身就为这次探索未知的旅程提供了的线索和导向图。书中,齐姆楚姆号货船就沉没在马里亚纳海沟(Mariana Trench)的北部,因而派就沿着北回归线穿越太平洋,向着北美大陆漂流而去。而最靠近派的漂流之旅的土地,恰好就是台湾——这座漂浮在太平洋上的岛屿,也正是我成长所在的“动物园”。于是,一切敲定。《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注定会成长为一部电影。我们将台湾作为拍摄的主战场,尽管自1966年之后,再也没有什么电影公司的大制作到那里取景拍摄过。但更重要的是,在台湾拍摄这部电影,需要的是一次关于信仰的巨大飞跃,但我最终还是承受了下来。你可将其称之为“命运”,或是这次旅程当中的意外,但该来的总是要来:在长时间的背井离乡之后,我又回到了家乡,一次轮回因此而圆满。我们在印度本地治里市和慕那尔市度过了无与伦比的三个星期,与当地极为优秀的电影工作者共事;最后以在加拿大蒙特利尔市的两天拍摄作为结束。但是,《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的前期筹备和拍摄阶段的主要部分,超过80%的工作都是在一座废弃机场(坐落于台湾第三大城市台中市),以及台北动物园和垦丁的海岸沿线完成的。拍摄过程中有些十分特殊的事情。想想看,总计超过100名来自不同国家的剧组工作人员汇聚台湾,其中中有许多携妻带子,但它们都渐渐适应了台湾的生活方式,一如在台湾土生土长的工作人员也学习着大投资电影的制作门道,他们的工作同样完成得非常出色。说来奇怪,在老台中机场,当我们携手工作,以及在由机场登记处改造而成的食堂里共享一日三餐时,语言已不再是障碍,这个老机场就像是全世界电影工作者们梦想中的乌托邦。我并没有过分夸大台湾部分拍摄在《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整个制作当中的分量:我们获得了来自台湾信息办公室的大力支持;台中市政府也提供了台中机场和造浪池;屏东县——我出生的地方——提供给我们的外景拍摄地;台北动物园以及六福村主题公园更是批准我们拍摄他们园内的动物。从最大的造船公司,到地方工业与街坊小商贩,大家对于能够在台湾这个小岛上完成这部不可思议的好莱坞电影都感到激动不已。这种正能量的注入,使得我们的拍摄和制作变成了分享同一个梦想的过程。在福斯电影公司的支持之下,我们为这部电影创造出了异于其他任何电影的特殊条件。对于所有参与其中的人而言,《少年派的奇幻漂流》都是一次充满了冒险精神,并带来大量全新制作经验的旅程,因为我们要以十分灵活与创新的方式工作,不同于以往总会被一些不相干的事情所束缚,这一次我们创作出了一些绝无仅有的东西。故事与信仰是保证这部电影的制作得以顺利进行的两个要素。在此,我们的旅程告一段落了。就像派与理查德•帕克最后在墨西哥海岸登陆一样,我们终于带着这部电影到达了旅程的彼岸。现在是回望我们工作最后一眼的时候了,在此之后,我们就要让它飞跃到现实世界中,期冀着它能讲述出更多的故事,更多在你们心中、脑海中,属于自己的故事。李安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不同于其他电影记录书 坑钱的记录书只是放一堆精致的剧照然后再补上几段记录 这本书从准备工作到开拍都有一个非常细致的说明 一部好电影不容易诞生 少年派的视觉上的成功真的有赖于幕后完美苛刻的追求 决定看完这本书之后再重温电影一遍
  •     我对这本书最感兴趣的部分是少年派在海上精彩的训兽生存斗争,读起来酣畅淋漓。动物的等级排列,包括人类自身,往往是靠气势而不是武力。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自然法则下,想要不被淘汰,实力不够情况下只能气势来凑。在逆境中,能拯救自己的不是信仰,是沉着冷静的理性。
  •     因为看过电影的缘故,会先入为主的去以电影来引导阅读,但相对而言,李安的电影中的派和老虎经过电影镜头艺术化的处理,更简洁、纯粹的述说了整个故事。但在书中,这个故事叙述更具象、更直接、更直击人心,细节描述和场景感描画也十分突出,起初我带着电影的结尾来从头去读书,两个完全不同的故事交错延展,有如巨浪和暴风纠缠不清,这时候刻意的去寻找具象的表征反而破坏了书中的意境,所以,读这本书的时候,更适合忘掉电影去看。这时候你所见证的,将不仅是获得奥斯卡最佳导演、最佳摄影、最佳原创配乐、最佳视觉效果的传奇钜著,而是一个人类航海史上罕见的一个故事,太平洋的巨浪和飓风来自你的想象,斑马、猩猩、鬣狗纤毫毕现的形象要你和作者一起描摹,海龟的鲜血、鲯鳅的生肉,还有海藻缠绕成的海岛,以及更淋漓的画面。
  •     好看的,前半本书充斥着满满的印度味道。【苦行僧——卸下了所有身外之物的流浪圣人(一无所有,更没有什么能阻止他们成为群众演员。)】
  •     李安的电影,我准备每年回顾一次~每次都会有不同的感受~我不擅言辞~但内心的感受是不用言语的~
  •     像是上帝的胸膛
  •     第一次了解电影的制作流程,真是一件辛苦又美好的事。国内电影和好莱坞电影的差距不在金钱,在细节。非常非常非常喜欢李安。
  •     "这个世界并不是它本来的样子。它是我们所理解的样子。在理解某件事情的过程中,我们加进了一些东西,难道这不使得生活成为了一个故事吗?"——pi
  •     船舶设计和人造浪那段看得出来还挺专业的…
  •     李安太神奇了,工作细节需要细读学习!美国电影工业不是中国一朝一夕的事情。
  •     人性
  •     电影大概是最讲究工程的艺术了,少年派的拍摄和制作过程真是叹为观止。我们今天互联网应用中所谓的3D技术相比之下就是玩具。李安对演员、场景、气氛、情感的追求之极致,已超越技术范畴。每次看到拍摄过程中那些美好的时刻,就有一种天时地利人和的感觉,真的是有神的眷顾吗?
  •     这本书完全看不下去
  •     没有计划,就没有奥斯卡。
  •     和电影一毛一样
  •     看电影没怎么看明白,买了书看,从此爱上了看纸质书,一发不可收拾啊
  •     细节成就伟大。一部电影,就是一个世界。
  •     “生活是一次迫使你作出选择的惊心动魄的冒险,而不是一项你必须规避风险的精准计算。”
  •     「李安和大卫·麦基认为小说的主题是故事帮助我们渡过难关的不同方式,无论它是宗教故事,或是以字面意思来看,只是讲故事的行为本身。《少年派》讲述的是一种可能性,即为生活的劫难穿上一层故事的外衣,并在这种结构中寻求劫难带来的意义的可能性。」
  •     如果是在实体书店见到绝对不买,可惜,是在网上书店买的,另外,后浪系列的纸,总是软软的,不好,
  •     #2015年读的书#一部好的电影,需要故事演员技术的支撑,这本书从起源开始,讲述这部电影的细节,如果当时刚看完电影来看就更好了,还想再看一遍。
  •     一个没有宗教信仰的,在面对弥留之际的白光,只能伸着手指想着嘴巴啊地想表达什么!
  •     比电影更现实。
  •     电影比书赞!唯一的一部!
  •     伟大电影,是由无数个伟大的细节一毫厘一微米组合而成的。而这无数个细节之所以伟大的最重要的一点—正如这本书最后所说的—是因为它们让你忘掉了它们的存在。(并不推荐非影视从业人员阅读,留一个只停留在屏幕上的奇幻故事,其实是很好的。)
  •     读到最后让人觉得细思极恐……
  •     电影制作不容易,尤其是好电影
  •     看了电影再看的书。还行,感觉电影更好看。
  •     看得我虎躯一震,久久不能平静
  •     每个人都是被抛到世界(大海)的少年派……
  •     电影看完后再来补原著;看了原著越发觉得李安是个大神;不仅忠于原著,同时给了原著无限的诗意和美。那样美的星空和大海。这些场景后来出现在我的梦中,黑夜中我四肢舒展仰面漂浮在海里,头顶上是漆黑如绸缎的夜空及星辰,清凉的海风吹拂。有时候做一个美好的梦就如同度过了美好的一天一样,这样鲜活的体验就如同镶嵌在了记忆之中,所有的感官体验可以随时调用如同井水一般取用,让人心存感激。愿我好梦,愿你好梦。愿祝我好梦的你,永远都有好梦,谢谢你。
  •     看完电影就很喜欢,书的内容基本和电影一致,看书后才知道作者是学动物学和宗教学的,真心喜欢这种交叉学科的文字
  •     翻译略差
  •     比电影更多关于宗教的
  •     看过电影后才来看的小说 发现还是小说更细腻一些
  •     好的电影看过就会去补看原著。这本已经好看到让我补完原著还要补看一下它是怎么拍出来的!很好,真的非常好!拍摄的过程,正如导演的序中所写,亦是一个从理性飞跃到未知的过程,体验到的就是信仰的力量。
  •     迅速复习一遍后的最大感想是,李安是个天才。他把这部小说的精髓,展现到了极致,电影里瑰丽的想象甚至是超越小说的,那种宗教和灵魂探寻的玄妙气息同样也超越了小说(不知道是不是中文版翻译的问题。。)
  •     李安出品!
  •     值得一读再读的书
  •     看过电影之后再读的原著,佩服李安的改编实力与银幕呈现力,当然原作比电影更加残忍与重口
  •     能将一个史上最悲惨和争议的故事拍成美如画的故事,李安真牛。
  •     其实没读懂宗教的暗示
  •     安叔写文章很有意思
  •     心有猛虎。
  •     性窒息那一章看得好震惊
  •      没看过电影,直接读的小说。小说和电影从来都是两回事,两种不同的创作,虽然有谁生出谁的那种裔亲关系,但都是独立的个体。 小说是我阅读经验里不多的好作品,看得心潮澎湃,让人手不释卷的那种。小说关于宗教、信仰、坚强、毅力、自然的力和美以及危难之时人对生之渴望。 小说对于宗教的比喻,是我见过最透彻的。一个有宗教信仰的人,就像生活在动物园的野生动物,围栏是它们的限制也是屏障,它们远离园外的自由,但也远离了园外的厮杀、饥饿、凶险。宗教是信教人的庇护所,它们在里面得到内心的安宁,找到最好的自己,并与自己和谐共处。 我从不是个只为好故事读书的人。
  •      看过了三遍电影,读完书之后表示,电影可能没看懂,或者书没有读懂。。。。
  •     孤独的极致。太平洋的每一条鲸鱼
  •     电影带小说是我最喜欢的形式,电影告诉我情节和画面,小说给我人物内心的真实感受。
  •     不好看。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