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情人》书评

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3
ISBN:9787214078902
作者:韩东
页数:240页

《中国情人》评论-2分

韩东在《天注定》里出演了一个角色,戏份很少但很有意思,我得来找本他的书看一看。封面上写着“18岁以下读者谨慎阅读”,我一想,那我就不用那么谨慎的阅读了,我可以随意阅读。这本书的艺术范儿比较明显,虽然韩东是以文字为创作手段,但故事内容,作者的经历,甚至是封面,都透露着艺术气息,感觉很亲切。文字简洁通俗易懂,读起来速度也比较快。故事开始于大王村,这种艺术家的集合地国内倒是有很多,如北京798,上海红坊,都是以出售艺术品为目的的,很多热爱艺术的人,即便倒贴,也愿意参与到其中,寻找机遇和理想,万一不小心实现了呢!三个执着的犟种:张朝晖,画盘子,要出国,有理想。常乐,画老虎,后来成了国学专家。瞿红,有钱,后来从事艺术品收藏。他们的故事看起来毫无厘头,每个人都有强烈的个性,并不能被大家所全然理解,但作为从事艺术学习和创作的人来说,这很正常,因为他们的脑子里其实都很单纯,有了一个自己的追求,其他的东西就可有可无了,张朝晖追求成名成家,瞿红追求张朝晖,常乐追求瞿红。非常简单清晰的线条嘛,生活的目标非常清楚,而且也不会因为时间的过往而改变。我很赞同他们的人生,有理想的生活才有波澜,才惊心动魄,才活的有价值。虽然在过程中失去的东西也很多很多,但至少好过平庸的无为。

荒诞时代,错位人生

看完韩东的《中国情人》,有两三天我都沉浸在文中营造的荒诞又魔幻现实的气氛之中无法自拔,感觉看到了许多生活的要义和真相,但好像又什么都没有看见。这种感觉就像人喝醉了酒走在又冷又黑的冬夜里,虽然看不真切,但知道身心很爽。这部长篇小说的语言轻松平实,风格简约轻盈,人物关系也简单直接,还有许多黑色幽默的段子,讲了一个非常世俗又常见的故事。这个故事能够让读者很快进入其中,找到阅读快感,酣畅淋漓地读完。90年代,在北京郊区大王村搞艺术的张朝晖和常乐是好朋友,但是张朝晖一心想出去美国,天天在村子里向别人换硬币打越洋电话,在张的不懈努力和有钱的同居女友瞿红的帮助下,张终于得偿所愿。出国前他将女友托给常乐。十四年后,张朝晖回国,一切都变了,中国走在一条迅猛发展的路上,北京的大街小巷沦为一片工地,人手一部手机。常乐虽没有和自己喜欢的瞿红结婚,但成为国学大师,电视上的教授,开着悍马出入,名利双收。瞿红与丁姓老板同居,并成为一家艺术品投资公司的董事,身家几千万。而只有张朝晖除了变老,还是一个混得很不怎么样,住不起高档酒店,习惯节俭的外国艺术家,回国也只是为了联络一个国内的艺术品经纪人石川,以便推销自己的作品。故事到这里已经诸多荒诞了,三人再聚首,故事又将荒诞继续到底。瞿红依然深爱着张朝晖,愿意与之再续前缘,共同经营艺术投资生意。但她怀了丁老板的孩子,为了表在一起决心,自己偷偷拿掉了孩子,结果却换来张朝晖无情的抛弃,他以自己不能与一个杀人犯缔结婚姻为由离开了她。最后挨了常乐一顿打的张朝晖在石川家签了合同离开北京,而常乐娶了瞿红,并凭借自己的国学大师的身份,带着瞿红、代孕的大猫和保姆轻松一起奔赴美国。看完这个故事我不得不感叹一句:“不是我不明白,是这个世界变化快。”个人在迅猛变化的大时代下,人生常常错位,命运显得被上天玩弄。张朝晖费劲出国,渴望某一天辉煌腾达,衣锦还乡,可是回国时他却落魄狼狈。他想通过瞿红或者石川让自己的艺术品打开市场,最后却签了一个吃了大亏的合同。瞿原想与张在一起,携手人生,却在为其牺牲了做母亲权利的同时也被其冷酷抛弃。常乐不是以画家的身份出国,而是以国学大师的身份轻易将全家带出了国……真是荒诞时代,错位人生呐。这个故事中的许多细节都透露出荒诞的意味,荒诞细小又密集,如一个个小地雷在文中密布着,阅读之人一不小心踩上去就被炸个晕头转向,震惊发懵。比如,瞿红因为一次找厕所认识了张朝晖和常乐,第二天就与张朝晖同居了。张、常都是画家,张朝晖在盘子上画名人,常乐对着花猫画老虎,瞿红在做爱的必须拿着画有张朝晖自画像的盘子才能达到高潮。十四年后,张朝晖回国时和新朋旧友聚餐,他们吃着中国火锅,却说着苏格兰、英格兰和阿姆斯特丹的趣闻轶事。火锅吃完又去泡会所,玩一个以“我从来没有”为句式的说实话游戏,主题围绕性展开,拥有洋人身份的张朝晖却显得非常纯真,大部分人做过的事情他都没有做过。张朝晖去石川家,却被其胁迫着跪在灵堂,对死者遗像磕头,每磕一个石川都要叫一声:“好!”最后签了一个与事先商定出入很大的合同……荒诞、黑色幽默、讽刺、隐喻、夸张、淡淡的魔幻意味你在这部小说中都可以找到。书中的内容涉及爱恨情仇,聚散离合,饮食男女,兄弟友情,人生梦想,艺术追求,中西文化差异等,但每一个元素似乎都不是最重要的,它们杂糅在一起,彼此交叉,构成当下中国一副荒诞不经的生活画卷。作者在写作中采用“去作者化”的写作方式,这是我自己起的名词,意思是作者在作品中不出现,他不站在任何一位主人公的立场上,对他笔下人物的性格、态度、价值观、行为也不做任何评价,发表任何看法。比如难以怀孕的瞿红为了爱情的纯粹去堕胎,有的人会认为这是一种付出与牺牲,但另一些人,如张朝晖却认为这是谋杀生命的不人道行为。这种“去作者化”的写作方式相当于让读者做一道开放性的题目,每个读者都会有自己的立场和看法,每个人在喜欢或者厌恶的角色上都折射出自己的价值观。韩东比较厉害的地方在于他让这个简单的故事包含了无限丰富的内涵。你可以认为这是一部两个男人和一个女人跨越十四年的爱情小说,你也可以认为这是一个追梦者梦想落空的记录之歌,你还可以认为这是讽刺当今中国拜金主义,物质至上的现实主义作品。不足之处在于这部小说无法真正打动一个人的内心,什么都说了,但是什么都说得不够深刻和真切,爱情不真挚,兄弟情不结实,梦想也没有完全破碎,给人浮光掠影之感,稍显遗憾。

欢迎洞察真相世界

欢迎洞察真相世界文: 朱白当下中国现实光怪陆离,比起拉美作家笔下的魔幻现实主义有过之而不及。这并非某个人的功劳,而是全民上下齐心协力的成果。作为生活在当代中国的作家,有意念和责任的人难免产生力不从心感觉,因为面对浩大而诡异的现状,舞出怎样艺术风格的舞蹈、以何种舞姿去阐释和彰显,既是题中之意,也是普罗米修斯盗天火的行为——难度和牺牲性不言而喻。韩东的诗,是曾经文学运动巅峰的见证和启蒙;韩东的随笔,是精神萎靡物质暴乱时期的抚慰和救命的稻草;韩东的小说,是秉承某种文学理念小说家的“教科书”和枕边书,是这个时代先锋而体面的文学读物。在阅读和理解韩东小说前,有绝对而严重的必要来介绍韩东的纯粹文学意义。从韩东的文字中,不难发现这是一个敏感而细腻的人。周遭变幻无穷的世界对敏感之人的侵犯,估计早就在他身上形成了千疮百孔。但韩东又是一个纯粹写作意义上的“局外人”,他参与文学活动,却远离文学之外的喧嚣和繁华。这并非一个作家的自律,而是一个人的过度敏感天性使然。在《中国情人》中,韩东无意去勾勒中国近年的具体变化,他只想呈现十几年来巨大变化带来的强烈反差感和剧中人附着的颠沛感。这种反差感和颠沛感于小说阅读,就是一种审美活动。小说的第一部更像是为了让读者有对比而做的铺垫,贫瘠、活力、性和努力向上的进取心,不仅仅是艺术家身上的显著符号,也是上个时代的人文风光。接下来故事进而跳跃到十四年之后,也就是“此时此刻”的当下之中国,伴随着“张朝晖”从美国回到北京,一场盛大而隆重的欢迎仪式开始了。不仅仅是朋友之间的见面,以及朋友在这十四年中的变化,更为重要的是“十四年”这个看似称不上悠长的一段历史之后,中国以及这里的人们发生了滔天之变,这“变”以及变化之后呈现出来的种种社会现象,是当代作家无论花费多少笔墨也无法描述完整的。仅凭无法完整描述这一点,就值得期待。而谁能找到切入的角度和与之匹配的艺术表现形式,是比诺贝尔文学奖更有魅力的一道谜语。旅美画家“张朝晖”,这位从北京艺术家村混出去的画家,坚持画画,“画”早已经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创作,更是一股安身立命的本钱,早在艺术家村落魄之时,他就已经具备脱颖而出的素质。“艺术”正像小商小贩手中的待售商品一样等待着艺术家安排她随时出场,在能否卖上一个好价钱的心理上,可以说艺术家要比临街的商贩更怀揣期待。在韩东笔下,一连几个人物出场,除了保持既傻又纯本性的“瞿红”以外,均是令人讨厌的角色,你可以称之为垃圾,但却也是日常生活中最难以回避的人。“张朝晖”势利而腐朽,十四年前他亲手埋葬一段爱情,那是因为他要一心势利地奔往美国,进而打开自己所谓的艺术大门,十四年后他不能接受“瞿红”为之堕胎行为而再次离开,不是文明与野蛮的冲突,而是骨子里的腐朽在时刻教唆他如何成为一个注定被遗弃的人;“常乐”浮夸而嚣张,这人的成功正是建立在如今流行的“忽悠”上,并非不学无术,但所学都是围绕着中国人身上最庸俗和势利的元素展开,比如如何运用传统国学排解成功人士的苦恼,这与当下风靡已久的百家讲坛走红的于丹或者机场成功学贩卖者如出一辙,他们并非这个时代的最败坏分子,但他们的存在和释放,却成了这个败坏时代最好的垫脚石;还有财大气粗的“丁老板”,除了勇猛地操了一回“瞿红”以外,他的呆傻做派成了当下所谓大款“软实力”的整体体现,蛮横、无理、无品、无趣,他们只能用钱堆起自身的审美和消费观,在唐突而近似胡闹的消费行为里,他们扮演这个时代最不可救药的一群人,在这个所谓杰出、成功的人身上你只能找出一点点可爱之处,如果你把他被戴绿帽子尚且当成可爱的话……“坏人物”的涌现与接连倒塌,你见到了真相,却不一定感到心灰意冷。倘若绝望可以解决生之人活着的问题,那世界早就太平了。如此洞察真相之后,眼睛进而雪亮了,更应该的是拍拍身上的灰尘,继续跟这个狗日的世界死磕,或者沦落成一个自暴自弃的旧人,过点喧嚣之外的生活。总之,你更觉醒了,在如此“坏人物”霸道横行甚至统治价值观的今天,没有什么比清醒和拒绝更珍贵的礼物了。正如很多情感故事那样,很多时候只要纠缠继续就行了,辗转反侧寝食难安都只不过是我们为自己提供活过的证据。韩东用精致乖巧通俗好看的长篇小说《中国情人》在向荒诞而鬼魅的世界问候,它提供给你的不是教你如何应对坏时代、坏人物的办法,而是看清楚这里的龌龊真相然后继续前行。这以后路上的风景就交给你自己的眼球了。

欢迎洞察真相世界

[南方都市报] 当下中国现实光怪陆离,比起拉美作家笔下的魔幻现实主义有过之而无不及。这并非个别人的功劳,而是全民上下齐心协力的成果。作为生活在当代中国的作家,有意念和责任的人难免产生力不从心的感觉,因为面对浩大而诡异的现状,舞出怎样艺术风格的舞蹈、以何种舞姿去阐释和彰显,既是题中之意,也是普罗米修斯盗天火的行为———难度和牺牲性不言而喻。韩东,作为一个文学从业者,一直在试图摆脱先天观念和某种立场地写作。不被挟持和保持独立精神,这应该是一位作家的“底线”。但这对于现实并非放弃言说,更非放弃立场的中庸主义,而是不受“文学”之外的障碍制约的一种独立写作。韩东的诗,是曾经文学运动巅峰的见证和启蒙;韩东的随笔,是精神萎靡物质暴乱时期的抚慰和稻草;韩东的小说,是秉承某种文学理念小说家的“教科书”和枕边书,是这个时代先锋而体面的文学读物。在阅读和理解韩东小说前,有必要来与韩东的纯粹文学意义来一次坦诚相见。仅在韩东的文字中,不难发现这是一个敏感而细腻的人。周遭变幻无穷的世界对敏感之人的侵犯,估计早就在他身上形成了千疮百孔。但韩东又是一个纯粹写作意义上的“局外人”,他参与文学活动,却远离无杂质纯文学之外的喧嚣和繁华。这并非一个作家的自律,而是一个人的过度敏感天性使然。在《中国情人》中,韩东无意去勾勒中国近年的具体变化,他只想呈现十几年来巨大变化带来的强烈反差感和剧中人附着的颠沛感。这种反差感和颠沛感于小说阅读来说,就是一种审美享受。小说的第一部更像是为了让读者有对比而做的铺垫,贫瘠、活力、性和努力向上的进取心,不仅仅是艺术家身上的显著符号,也是上个时代的人文风光。接下来故事进而跳跃到十四年之后,也就是“此时此刻”的当下之中国,伴随着“张朝晖”从美国回到北京,一场盛大而隆重的欢迎仪式开始了。不仅仅是朋友之间的见面,以及朋友在这十四年中的变化,更为重要的是“十四年”这个看似称不上悠长的一段历史之后,中国以及这里的人们发生了滔天之变,这“变”以及变化之后呈现出来的种种社会现象,也是当代作家无论花费多少笔墨也无法描述完整的现实之貌。仅凭无法完整描述这一点,就值得期待。而谁能找到切入的角度和与之匹配的艺术表现形式,是比诺贝尔文学奖更有魅力的一道谜语。旅美画家“张朝晖”,这位从北京艺术家村混出去的画家,坚持画画,“画”早已经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创作,更是一种安身立命的本钱,早在艺术家村落魄之时,他就已经具备脱颖而出的素质。“艺术”正像小商小贩手中的待售商品一样等待着艺术家安排她随时出场,在能否卖上一个好价钱的心理过程中,可以说艺术家要比临街的商贩更怀揣期待。商贩一笔买卖不成,还可以有下一笔,一朝经营失策,还可以重新再来;而艺术家的招牌和名字令他们充满了固定感,一次失败恐怕就是砸了招牌,从来没有一个行当比“艺术家”更能将名与利贴得这么紧密。在韩东笔下,一连几个人物出场,除了保持既傻又纯本性的“瞿红”以外,均是令人讨厌的角色,你可以称之为垃圾,但却也是日常生活中最难以回避的人。“张朝晖”势利而腐朽,十四年前他亲手埋葬一段爱情,那是因为他要一心势利地奔往美国,进而打开自己所谓的艺术大门,十四年后他不能接受“瞿红”为之堕胎行为而再次离开,不是文明与野蛮的冲突,而是骨子里的腐朽在时刻教唆他如何成为一个注定被遗弃的人;“常乐”浮夸而嚣张,这人的成功正是建立在如今流行的“忽悠”上,并非不学无术,但所学都是围绕着中国人身上最庸俗和势利的元素展开,比如如何运用传统国学排解成功人士的苦恼,这与当下风靡已久的百家讲坛走红的于丹或者机场成功学贩卖者如出一辙,他们并非这个时代的最败坏分子,但他们的存在和释放,却成了这个败坏时代最好的垫脚石;还有财大气粗的“丁老板”,除了勇猛地办了一回“瞿红”以外,他的呆傻做派成了当下所谓大款“软实力”的整体体现,蛮横、无理、无品、无趣,他们只能用钱堆起自身的审美和消费观,在唐突而近似胡闹的消费行为里,他们扮演这个时代最不可救药的一群人,在这个所谓杰出、成功的人身上你只能找出一点点可爱之处,如果你把他被戴绿帽子尚且当成可爱的话……“坏人物”的涌现与接连倒塌,你见到了真相,却不一定感到心灰意冷。倘若绝望可以解决生之人活着的问题,那世界早就太平了。如此洞察真相之后,眼睛进而雪亮了,更应该的是拍拍身上的灰尘,继续跟这个狗日的世界死磕,或者沦落成一个自暴自弃的旧人,过点喧嚣之外的生活。总之,你更觉醒了,在如此“坏人物”霸道横行甚至统治价值观、占领生活情操舞台的今天,没有什么比清醒和拒绝更珍贵的东西了。正如很多情感故事那样,很多时候只要纠缠和继续就行了,辗转反侧寝食难安都只不过是我们为自己提供活过的证据。韩东用精致乖巧通俗好看的长篇小说《中国情人》,在向荒诞而鬼魅的世界问候,它提供给你的不是教你如何应对坏时代、坏人物的办法,而是看清楚这里的龌龊真相然后继续前行。这以后路上的风景就交给你自己的眼球了。

当代爱情的浮世绘

对于当下的中国人来说,现今的中国是一个中国人可以尽情挥洒想象力和欲望的舞台,而对于美国友人来说,中国人是一个混杂着想象和晦涩指向的混沌所在。美国人可以和中国人在生意上紧密合作,但在思想上的互相沟通上却表现得经常像是陌生人。而对于去国怀乡,刚刚能够荣归故里的中国人来说,会是一个什么情况呢?这本书将情感,欲望,金钱等元素混合在一起,在短短的二百多页小说中迅速的完成了一次中国现实的浮世绘。说是浮世绘,但是这本小说对于中国现场的描述应该说是比较小众化的。众所周知,韩东的小说主要集中于描写艺术家,作家等类型的人群。这本小说也不例外。小说描写的故事很简单,类似于韩国导演洪尚秀的电影情节,几个简单的场景和人物,夹杂着个人理不清化不开的情感,构成了这一整本书。还有一个类似的让我感受到的参照作者就是导演娄烨的作品,里面的情感看似淡薄却敏感如刀锋,直刻薄入骨却又绵软无形。之所以我会连续用两个电影导演来比较作者是因为这本小说有着明显的影像化特征,作者被称为是中国作品最有电影化特征的作者之一,而作者本身也曾经从事于电影业。这本书篇幅虽然不长,但由于场景简单,因此对于细节十分用心。里面提到的一些细节道具,代替作家对读者做了很多暗示。但总感觉细节虽然有了,但是小说的中心人物性格侧面还是比较简单不够鲜明,使得情节转换比较突兀。可能是对于这个小众圈,一般读者不太熟悉吧。小说的情节十分简单,画家张朝晖为了出国大业日夜奋斗,突然天上掉馅饼似的来了一个狂热的追求者:女富二代瞿红。他们富有默契的达成了一种奇特的感情关系,用只谈片刻欢愉不谈长远未来的方式一起生活到了张朝晖出国之际。二十年后一晃而过,张朝晖还是没有在国外混出个样子来。他回到国内试图能够炒作自己的身价,突然发现中国的气氛已经不再是二十年钱的气氛,而原来身边的故交都已经完全变换了生活状态和生活轨迹:瞿红已经成为了国内有名的艺术商人,高中文化没有的落难哥们常乐已经成为了电视上飞机场边口灿莲花的国学大师。。。。。各种新鲜事物和新生人类冲击着他的视野和思想,张朝晖决定和瞿红重归就好,最终却由于以外的一次流产而终止了他的想法。小说中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就是那种将时代气氛融于个人情感中的信手拈来。小说一开始就是上世纪90年代的北京,艺术村里的艺术家为了获得世界的认同和名利的收益而日夜奋斗,张朝晖为了追寻远方的世界冷酷的丢弃了瞿红,从这方面来说张朝晖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自私自利者。那也是那个时代的特征,当每个人的发展机会稀缺的时候,试图抓住成功机会的人只能抓住一些机会丢弃一些机会。但是命运石如此的吊诡,如同一个巨大的搅拌机把每个人的生活打碎。当张朝晖回到北京时,发现他已经无法适应当今的生活了,难道是生活欺骗了他?当他千辛万苦的仍然无法再北美艺术圈出人头地,常乐已经靠嘴皮子成了国学大师,还有很多新鲜人类的不断冒出使得张朝晖觉得前往北美的他似乎成了土包子,而留在北京的人享受到了时代发展赋予的新鲜物质享受,体会到了滚滚向前的潮流感。但是时代在赋予人一些东西的同时,也拿走了一些东西。张朝晖和瞿红的爱恋再也无法回来,而常乐和瞿红是爱吗?好像也比较难说,时代使得每个人都成为了爱无能。张朝晖选择彻底的离开这片故土,在这片故土上他已经成为了一个精神上的异乡人,这可能是他做出这样的选择的终极原因。而对于常乐这个享受着日常生活的胜利乐趣的国学大师而言,与瞿红结婚可能更多的是一种胜利感,而不是爱情。小说的最后是瞿红和常乐一家前往美国坐月子,原因是常乐成了孔子学院的负责人,这个富有时代气息的情节被作家演绎的像一幕荒唐剧,尽管场景从中国即将切换为美国,看上去也不怎么美。

关于爱,关于他和她

关于爱,关于他和她文/六回阅读韩东的小说,于我已经是一种迷信,看完韩东的一部有关爱情的小说,我的生活总会发生些变化。这是从阅读韩东在2005年出版的长篇小说《我和你》开始的,当时看完《我和你》不久,我就爱上了一个姑娘,或者说,姑娘忽然就冒了出来。而韩东其他非爱情故事的小说却起不到这种迷信般的效果,比如之间2008年的《小城好汉之英特迈往》和2010年的《知青变形记》。因此,我一直在期待韩东的这部《中国情人》。我喜欢韩东的小说,甚至到了铁杆粉丝的程度。在中国作家中,韩东是我最爱的小说家之一。一看完《中国情人》,那种久违的幸福感油然而生。一方面是,大爱这部《中国情人》。另外一方面,我以为我的生活中新的一位姑娘或许即将要出现了。《中国情人》这部书并不长,12万字左右。花了几个小时就看完了。小说中的情绪是淡淡的,讲述的故事也有点“小”,主角仅仅是三个人,两男一女,有点轻的感觉,一点都不重,虽然时间跨越十几年。这都是很美好的阅读体验,像似看了一部很特别的文艺电影。甚至可以说,看完后,感觉似乎没有多说些什么,“艺术家”张朝晖和女友瞿红从认识到分别,“艺术家”张朝晖终于去成了向往的美国。十几年后,“艺术家”张朝晖回国,三人再次相遇,一切都已物是人非,但情感故事却又像刚开始一样继续再来一次,当然结局是另外一种选择,另外一种人生。之所以喜欢韩东的小说,就因为韩东总能把一件小事写得像一件小事,又不像。就拿爱情来说,它或许是小事,或许也是人生中的一件大事,人生故事和社会变迁都在这爱情故事之中,爱情它可大可小,于她或他都是不同的。看《中国情人》,难免会拿《我和你》来比较。在我看来,《我和你》像青春期的爱情小说,或者也可以说是哲学级别的爱情论小说,探讨爱情的本质要更多一些,就像书名“我和你”,说的就是爱情本身,一个爱情故事中本能的激烈就像荷尔蒙一样让人激动。而《中国情人》明显要复杂一些,或者说通俗一点,像一个成熟中年人的爱情故事,涉及事业和社会变迁,分分合合,平常又意想不到般的现实。认真看韩东的小说,似乎能感觉到韩东在写有关爱情小说时,他的语言和他别的小说是不同的。像《我和你》和《中国情人》,表面看起来依然是一副“流水账”式的叙述,幽默、冷静,娓娓道来,但其中我还感受到了一股小心翼翼的劲,和冷静中的一丝忧伤。这大概是我更爱看韩东写的有关爱情小说的原因之一。或许是我先入为主的缘故。关于爱,关于他和她的故事,应该看看韩东的小说,推荐这部《中国情人》。(刊于成都《明日快1周》2013.3)

爱是怀疑(韩东爱情小说合议)

在这个物质生活远胜于精神生活、金钱的意义胜过一切的时代,“爱情”,这个曾被人们奉为神圣而不可亵渎的名词所体现出来的价值,在当代一些小说中遭到了质疑。在那些解构性的文本中,它不再是作家歌颂甚至膜拜的对象,相反,作家们用戏谑甚至反讽的笔调描绘了“爱情”在物质、金钱面前不堪一击的现实,揭示了现代人——尤其是现代都市男女精神生活的脆弱与空虚,实际与庸俗。但这种“解构”也仅仅是一种表面意义上的。而韩东将对爱情的怀疑延伸到了哲学层面,他对“爱情”进行了形而上的拷问,在小说中将男女之间交往的细节挖掘发挥到极致,从而通过这些看起来不起眼的“日常”描写将“爱情”这个“本世纪最著名的神话”一层层瓦解掉,使每个部分的集合大于整体,最终使人们感受到“爱情”作为一种为他人“牺牲”的愿望的产物其情感平衡的力量之所在;作为一种“交叉跑动”的人际关系的虚无与不可靠,以及肉体与精神的冲突与磨合关系。一、“我”和“你”不等于“我们”有的时候,男女之间的关系与其说是相互爱恋,只不过是一种牺牲自我的力量在作祟罢了。在这种力量的牵制下,男人和女人各自寻找削弱自己的机会和对象,同时又在别人身上找到补偿,“我”和“你”虽然在一起生活,但却只是为了满足彼此“得失相长”的愿望,因而这样的“我”和“你”永远也凝聚不成“我们”。韩东小说《我和你》中的“我”——徐晨,和“苗苗”就是这样一种关系。在潜意识中,徐晨仍然爱着他的前女友朱晔,但苦于在朱晔身上得不到性的满足:“她的性冷淡非同一般,是非常彻底的那种”;苗苗的出现无疑让徐晨满足了这一幻想,但他也并不是只贪图苗苗的肉体,而是愿意全身心地为苗苗付出,“为苗苗一人游泳,我花钱买了三张门票”“我收到了一笔三千块钱的稿费,从邮局取出后我交给了苗苗,让她用自己的名字存起来”,虽然有时候“我”也怀疑自己对苗苗的感情“我们拼命地做爱,感觉的确有些异乎寻常。我没有想到自己竟会如此激动,大概是因为孤独吧?”,但他仍然执着地为苗苗付出,在苗苗家着火后主动去帮忙清洗墙面,以至于“右手的一个手指开始发炎,指甲盖可以掀开,下面的皮肉已经化脓”。但苗苗呢?她的心中也依然记挂着前男友李彬,为他而哭泣,因为他和徐晨吵架,对徐晨大吼:“我从来都没有爱过你!你算个什么东西啊!我只爱李彬,这辈子就爱他一个人!”并最终与李彬“重归于好”,徐晨只有感叹“苗苗是一个深情的女人,而李彬是一个守信的男人,这还有什么好说的呢?时辰一到,两人马上接上了头”,似乎他与苗苗五个月的恋爱都是一场幻梦。但讽刺的是,李彬和苗苗也没能走到最后,仍然以分手告终。于是徐晨不禁思考,爱情的意义和价值到底何在呢?韩东在《我和你》的最后用了将近12个页码的篇幅阐述了他对“徐晨”和“苗苗”这一爱情悲剧的总结:“伤害,惟有伤害,才会使我们(我和苗苗以及所有热烈而无望地爱着的男女)如此地肝肠寸断、心如刀割”。爱,是基于削弱自己、牺牲自己、为他人所奉献一切的愿望的产物。徐晨对苗苗的爱,无时无刻不伴着“消耗自我”的努力,无论是金钱、物质还是精神。反过来说,苗苗对李彬也是如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唯有削弱、牺牲、消耗才可能是获得生命意义的道路”,人们通过付出自我来达到情感上的平衡。“此世的亏空自有前世的原因,来生也会得以补偿”。前生今世的平衡过程通过“爱情”来完成,因而爱情也是一种平衡力量的体现。有得必有失,有牺牲也有抛弃,平衡的力量烙印在每个痴情男女的心上,标志着人们“曾经生活过,爱过也被爱过”。人们不停地为他人付出,从而削弱自己、牺牲自己,在削弱自己的过程中感到身心的愉悦,但又因为他人最终拒绝了自己的这种牺牲和付出而感到痛苦,因此,人永远活在矛盾中。二、人生就是“交叉跑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时会呈现“X”型。两个本素不相识的男女因为偶然的原因而相识,进而相恋,发展了一段亲密关系,这个“偶然的原因”(可能是一个人、一件物品或一个事件)也就成了他们关系中的连接点,但这种关系是不稳定、不永久的,“X”随时都可以因连接点的消失而处于解体,那时男女双方的关系又恢复到陌生状态,因为他们本身就不属于同一世界,失去交集的同时“关系”也趋于消失。但这种状态又不必然具有唯一性的,人的一生中可以遭遇很多次这样的“关系”,有时甚至呈“相遇——结合——相离——再相遇……”的循环状态。这种关系在韩东的小说中也是常见的。韩东对这种关系进行了新的“命名”:“交叉跑动”。同名小说《交叉跑动》中的李红兵和毛洁是这种关系的典型。李红兵是一个曾有过很多女人的刑满释放人员,毛洁是建筑系的大四学生。两人的世界本来没有交集,是在一次舞会上通过国强介绍认识。随后两人发展迅速,不停地在对方身上发泄自己的欲望,彼此感觉很合拍,但“迄今为止毛洁一次也没有对李红兵说过‘我爱你’”,“性交和爱相联系在李红兵的经验中并不是必然的”。但李红兵随之发现毛洁只不过是在他身上寻求性的安慰来弥补去世男友朱原给她的心灵空缺,于是便失望地选择了失踪。两人虽有“性”这样一个交集,但却最终分道扬镳。从某种意义上说,《我和你》中的徐晨和苗苗也属于这种“由他人介绍认识——因‘性’而结合——因所爱不同而分离”的模式。在韩东最新的长篇小说《中国情人》中,“交叉跑动”的关系被发展为极致。瞿红因寻找厕所而偶入“大王艺术村”,结识了张朝晖与常乐,并因看到画有张朝晖头像的画盘而爱上了张朝晖。每次与张朝晖做爱时,她都“会伸出去一只手,握住画盘”。这个“画盘”成了瞿红与张朝晖关系的连接点。但他们的追求和价值取向仍然是不同的,张朝晖是一个贫穷的艺术青年,却一心要去美国发展自己的艺术事业,无心眷恋瞿红对他的爱情。瞿红是一个“长相漂亮,家里也有钱,什么都不缺,除了生活的目标”的女人,她所要的只是张朝晖对她的爱情。常乐虽然一直暗恋瞿红,但却没有表白。这样看来张朝晖与瞿红的关系已趋于分离状态了,似乎常乐与瞿红的关系才具有潜在的可能性。但韩东并没有让故事戛然而止,而是写了十四年之后张朝晖回国与瞿红的再度相逢。此时张朝晖除了一个“美籍华人”身份后仍然一贫如洗,而此时是瞿红已成为著名收藏家,常乐也成为著名“国学大师”。可以说此时常乐和瞿红的身份状态与价值趋向才是相同的,但瞿红仍然爱着张朝晖,甚至为了他打掉了自己与丁老板的孩子,但张朝晖却认为“瞿红真是太可怕了!中国人真是太可怕了!”撕毁了与瞿红的婚约,也使得常乐一气之下与张朝晖绝交。张朝晖灰溜溜地回了美国,而一直暗恋瞿红的常乐最终与瞿红结了婚,在他们做爱的时候瞿红打碎了画盘,“终于以此方式向自己的过去进行了圆满的告别”,画盘的破碎意味着瞿红和张朝晖两人关系的解体。  不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甚至起点也不同的两个人,虽然为了暂时的需要和一时对对方的认识与理解而走到一起,也就是所谓“缘分使然”,但毕竟他们还是属于不同的世界,有着不同的目标与追求,因此分开也是必然的。但再次相遇的人,就一定会保持稳定与永久的关系吗?答案恐怕也是未知的,上一次的“交叉跑动”的终点也许就是下一次的起点,就像韩东在《中国情人》中设置的开放性结尾一样,常乐、瞿红等人要去美国,他们在机场一起抬头看飞机,但韩东并没有交待他们到美国后会怎样。常乐会和瞿红白头偕老吗?张朝晖会不会与瞿红再度相遇?美国,是他们生活新的起点,但并不是他们生活的终点。命运的悖论无处不在,人生就是由一次次“交叉跑动”而组成的。韩东在小说中演绎出的这些“交叉跑动”的关系,恰恰表现出了他对人与人关系在爱情方面稳定性的质疑,而“交叉跑动”更深层次的原因,恰恰是命运的悖谬性所造成的。始于偶然,终于偶然。三、“我是一个不相信爱情的人”有批评者指出韩东的小说中的性爱描写是一种“欲望化叙事”,我对此持保留态度。韩东小说中的性爱描写意图并不在于刺激读者的感官,或是一味宣泄人的动物本能,他笔下的“性爱”都多少带有些苦涩的味道,男女主人公各怀心事,只有“性爱”把他们联系在一起,而这种关系是不稳固、不长久的。正如评论家林舟所说,这种“性爱”在本质上是绝望的。里尔克有一首著名的诗作《寂寞》:“寂寞像一阵雨/它从大海向黄昏升去/从遥远而荒凉的平芜/它升向了它久住的天国/它正从天国向城市降落/像雨一样降下来在暧昧的时刻/那时一切街道迎向了明天/那时肉体一无所得/只好失望而忧伤地分散/那时两人互相憎厌/不得不同卧在一张床上/于是寂寞滚滚流淌……”。这首诗写出了寂寞的男女同床异梦的状态。两个孤独的灵魂享受着一段只有肉体关系而没有心灵碰撞的“爱情”,即便他们在对方身上寻求到了疯狂而愉悦的肉体刺激,但心中所想却仍是他人,“灵”“肉”分离,“性”“爱”分离。肉体上的愉悦常伴随着精神上的虚无与绝望。《交叉跑动》中的毛洁和李红兵是这种关系,《障碍》中的“我”和王玉也是这种关系。而最绝望的却是《我的柏拉图》中王舒对钟建珊说的那句话:“你知道的,我是一个不相信爱情的人。”说这句话时王舒与钟建珊已发生了肉体关系,王舒并不爱钟建珊,他与钟建珊关系的潜在背景是王舒对女学生费嘉的单恋趋于绝望,讽刺的是钟建珊正是费嘉的同学,王舒还曾利用钟建珊打探过费嘉的消息。可以说,王舒对费嘉的爱是柏拉图式的“精神之爱”,韩东在小说中也详细描写了王舒因费嘉而产生的心理状态和行为动作,如为费嘉写诗、为与费嘉单独接触把考试定为一对一口试、给费嘉写信等。当王舒被费嘉拒绝后他也辞职离开了学校,并逐渐从对费嘉的迷恋中走出,意识到“爱她这件事无论在今天还是在过去都是一个不切实际的幻觉”,实质上这种幻觉的破灭就是“精神之爱”的失落与绝望。王舒与费嘉之间存在永远都不可逾越的“障碍”,所以只能无奈地掩饰“不相信爱情”。实际上,韩东的这种“不相信爱情”的性爱叙事,其潜在指向是现代人灵魂的寂寞与失落,人与人之间心灵的疏离与关系的虚无。“性”作为肉体的、形而下的存在呈现了男女之间因寂寞和失落而达成的一种交合,肉体的宣泄过后仍然是心灵的空虚。而韩东并没有在小说中给出“怎样消除寂寞和空虚”这个问题的答案,这使得爱情神话再次遭到了质疑。韩东爱情小说的出色之处在于他不仅仅是“呈现”男女之间的情感故事,而是通过“呈现”这种途径直抵爱情存在的内核,并通过人物关系的细节描绘与剖析一层层揭开蒙在爱情表面的面纱,拒绝将爱情神圣化,而是通过不动声色的叙述展现了他对爱情的怀疑。在这个众声喧嚣的时代,说“我不相信”很容易,但难能可贵的是冷静地分析拒绝相信的原因,韩东对爱情的怀疑,体现了他对无限接近真理的一种尝试,而这种尝试必然伴随着“去蔽”而进行。

丑陋不堪是_中_ 国_最亲密的情人

韩东先生,从各个方面,充分嘲讽了中国人。正如我的题目,这本书与“情爱”其实没什么关系。每一个人物都显现出了不同种类的中国人的丑陋嘴脸。从虚伪的“张朝晖”,到傻了吧唧的“瞿红”,再到叫兽派的“常乐”,还有超开放没皮没脸的“大猫”,以及典型中老年人的代表“丁老板”。作者以一种近似“艺术”的手法,把每一个人展现在眼前。臭不要脸的人永远都有,给点儿阳光就灿烂的人也大有人在,两者兼而有之的我总称为“人渣”。就算最后张朝晖变成了“华人”,但他身上也没有半点儿美国人的味道。仅仅靠着一种“女人不能打掉自己的孩子,你们中国人真可怕”的思想,身上也不可能流出资本主义的血液。从刚开始和瞿红在一起的时候,就是因为占便宜没够,到后来瞿红住在自己那儿,给他做饭买衣服,然后又掏钱给他办签证。俩人摔盘子的时候都抱着迥异的想法。张朝晖想着的永远都是怎么占便宜。到了最后,把瞿红托付给常乐,要么说这艺术家真是风格难以捉摸呢,自己的女人,还能转手他人,说的还大义凛然。臭不要脸到顺其自然的境界,这也不是所有人都能的。14年后回到中国还要费尽心思打扮一下自己,至于吗?图什么?想让别人看出来他是与众不同的中国人?就像看到电视剧《离婚前规则》的时候一样,觉得哪儿都让人生气,后来才发现,原来这部电视剧,就是演的所有的典型人物,每个人身上都有缺点和难以治愈的缺陷。实话说,我也没见过哪个火锅店门口有一排“北京大妞”排排站,90度鞠躬喊:“欢迎观临!”的。韩东先生这写的不是《中国情人》,倒像是《中国人的丑陋嘴脸》吧。常乐也不是什么好东西,典型的“叫兽”。在电视上穿着唐装像个人,在私底下又是泡妞儿,又是满嘴脏话,不是这个傻逼,就是那个傻逼的,就他自己最不傻逼。豁不出去的人是没有前途的。瞿红不傍上膀大腰圆的丁老板也是不会开着“保时捷”满大街转悠的。在中国,有各种人。赚的钱不一定干净,但花的时候一定都是豪爽的。女人这一辈子,没有爱,有钱就够了。 最后的结局再怎么光鲜亮丽,也是透着浓浓的悲哀。看完之后就像吞了一块不知道是什么滋味的糖,化在嘴里,回味悠长而苦涩。

我爱你与你无关

一开始看并没有觉得这可能是个直击人性的故事,不过是艺术家与富二代女孩之间的“露水姻缘”,分开两地时间长了自然就淡了,大家都各归各位,经营着自己的生活上演着自己的悲欢情仇,曾经的那个人不过是路过走廊上的一幅画一个装饰,很美,但只能在原地。其实到最后,女主之后的命运并没有改变什么。只是所谓的“东西方文化”的冲撞在张朝晖身上表现的并不十分张扬。他默默地十三年之后回来了。谁也不晓得他到底是不是真的在那边就是单身一人,是不是过得帝国主义剥削普通工人的醉生梦死的日子。只是到最后,与瞿红,张不是一张走廊上挂着的廉价油画,而是她心房里的一张落地大照片,只有二维,真正能温暖的还得是床上那个三维带着热度的男人。而张朝晖,他的所谓寻“根”的一趟旅程,终究在一场曼妙的傍富豪“表演”中彻底幻灭,哪怕是在瞿红眼里的“小混混”与他也是“救星”和“恩人”。各人守着自己的原则和选择,回到各自的生活里。瞿红爱着张朝晖,但与张朝晖无关。是不是就像你我之间,爱情从来都是单向的,哪怕你渴望死了对方对你会如同你对TA一般,但终究TA们依旧我行我素地用自己的方式在爱着我们。人的心再敞开跟外界也隔着一道透明的墙,你不能知道我到底是冷到什么程度,我也不知道你到底午夜梦回的时候是多么地渴望有个伴。人终究是孤独的物种才会渴望群居,才渴望有一个终身不变的伴侣。不小心扯远了。

享受这带有痛苦的快感

或许是习惯了妄自菲薄的原因,更有可能是因为我有足够的自知之明,但凡看了一本稍有深度的作品,在写评论的时候我就会心怀忐忑,如履薄冰。韩东的《中国情人》,读的时候还是如几年前读《小说月报》似的那般惬意,甚至有了一种重与故人相见的亲切感,只是在读完之后打开电脑要写评论的时候,那手突然就僵硬起来。虽说韩东起了一个非常通俗易懂的书名,只是因了这题目背后隐藏着的绝不止是爱情与责任,更多的是对于多种流行社会现象的深层次探讨和剖析,而一旦涉及到此,我就会无话可说。这是一部严肃的小说,虽然部头不大,命题似乎也毫无深刻可言,而韩东在此却是寄予了它某种比较崇高的使命,虽然这话看起来有些不着调,但我以为作者在创作此书的时候态度肯定是极其严肃,并且试图让自己的作品承载某些发人深省的东西,譬如试图对人性进行某种程度的理解与探讨、对于现今艺术圈、文化圈的种种怪现状的揭露与分析等等。我是一个完全与深刻不沾边的俗女人,所以,我想,我要写一篇不至于让自己都感到恶心的书评,还是应该从“情人”这个词说开去。瞿红是张朝晖的情人,从始至终。“情人”这个词不知道度娘是怎样给的一个解释,只是在我的心里这是一个并不够光明正大的词,至少带着那么一股子阴暗和发霉的气息,而同时似乎又有些恼人的香艳,这矛盾的存在撕扯着让人产生那么点儿痛苦的快感。而这感觉就是《中国情人》给我的感觉——贯穿始终。瞿红遇到张朝晖的时候,因为那个莫名其妙的道具给了她一份突如其来的快感,然后她就这样一厢情愿地认命,对着那个不阴不阳不言不语不死不活的张朝晖把姿态放低下去,做他的情人,因为他总是要去美国的,他不能跟她结婚,而且从来没有这样的想法。他要的是绿卡不是老婆,他的世界里只有Eric,瞿红只不过是一夜激情的延续,她可以满足他作为男人最原始的欲望,在张朝晖的眼里,瞿红不过只是一副不赖的女人躯体而已。所以他在离开的时候根本看不到那女人的伤心和决绝。张朝晖的心里一直只有自己,即使是在十四年后归来,瞿红再次送上门来的时候。张朝晖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呢?如果一定要较真,给出一个比较中肯的答案,那么我想,他首先是一个自私的人,其次是浅薄、懦弱甚至于猥琐——即使在听到瞿红为了他将腹中的孩子打掉后表现的是那般的义正词严。他从来没有爱过这个女人,这次之所以想要结婚也不过是因为这个女人可以帮他做到一个他甚至不敢企及的事业高度,然而他的内心却又是怯懦和不甘的,所以在得知瞿红怀了一个别人的孩子后,他就已经表现出后退的姿态,他模棱两可地说如果是三个人那么刚刚憧憬的生活就又将是另一幅姿态了。于是,瞿红为了爱去做了,而这也恰好给了张朝晖一个道貌岸然离开的最好借口。因为他无法忍受这样的“中国人”!他怀揣绿卡却始终不能觉得自己是美国人,而站在阔别十四年的中国土地上他也只能感到茫然和无助,他其实谁都不是,自私如是,他感受不到他人的存在,最终也丢了自己。瞿红在《中国情人》里虽然从来不是以弱者的形象出现,却一直都是被侮辱的一个对象。面对不爱她的张朝晖,她都一直心甘情愿一味付出,最后那个跪在张朝晖的面前痛哭的形象给她与张朝晖之间的纠葛定了格——她是跪着的痛苦的,他是坐着的法官一般的。你不觉的吗?这个时候的张朝晖甚至有一种道德审判后的沾沾自喜呢。常乐最终兑现了娶瞿红的诺言,他带她去美国——那个因为张朝晖在而让瞿红一直却步的所在。只是这个时候他还得搂着另一个女人,那个女人肚子里是他和瞿红日后要养的孩子。《中国情人》的结局颇有画面感,男人的左拥右抱,飞机在这几人面前升空,本来是一片歌舞升平,为什么却让人心生悲伤?韩东的笔是克制的,所以读《中国情人》并没有大喜大悲,却又有一种挥之不去的阴霾无处不在……

关注当下

亚马逊打折,买了6本,先看了这个。因为在手机上看了开头,就是在张朝晖去美国之前的部分。总体感觉一般,当然韩东写的东西质量是有保障的。开始时三个人的关系,包括张朝晖回国后酒桌上的描写,把每个人都写的很清楚。印象最深的当属张朝晖在月光下看见大猫屁股那一段,让人感觉十分美妙。这些都是韩东的拿手好戏。类似读上一部知青变形记的感觉,我对小说里故事的设计十分不以为然。最生硬的当属张朝晖得知瞿红做掉孩子以后的反应,似乎作者对这个设计也有些疑虑,张的内心和行为都很做作。也许作者认为这属于读者应该坦然接受的部分,美国14年已经将其改变,但是当涉及到根本性质的问题时,说服力就不强了。而且前面又有非常中国化的结婚情节的设计。好吧,就当结婚是全世界通用的,可是承诺结婚的过程中功利性的想法是非常中国的。还有就是张的沉默寡言似乎也是造成两人误解和产生裂痕的原因,这个是非常臭的设计。之所以叫中国情人,我想是韩东关注当下而产生的吧,现实的中国多么复杂强大,任何人都难以忽视,作家更希望从中看出些什么来,摸出些什么来,或者探索出什么来。这种大的设计我非常不以为然,尽管我喜欢韩东,包括对他推荐的人都感觉不赖,但是我还是觉得他应该回到自己身上来。非常简单,这本书里的常乐,张朝晖,瞿红,都十分表面化,瞿红比之段丽在古城南京差远了,虽然是朱文写的,但是韩东也写过一个短篇叫归宿在异乡吧,这个叫什么敏的女的比这个瞿红也写的也好。抱歉,瞿红其实写的不错,我就是为了论证。但是其他人真是不怎么样,丁老板和老猫更是不值一提。。反正整个故事的设计大而无当,不过是拼凑。手机打字,先这样吧。

让女人认清男人,让男人认清女人

让女人认清男人,让男人认清女人古老民族的情欲史,少年中国的反转片西方价值遭遇中式思维,会有怎样的尴尬?看韩东归来!剑指中国人的狂欢与沉沦。让女人认清男人,让男人认清女人古老民族的情欲史,少年中国的反转片西方价值遭遇中式思维,会有怎样的尴尬?看韩东归来!剑指中国人的狂欢与沉沦。

三重门

三重门:读《中国情人》文/叶三一般来说,一流的诗人写不出一流的小说,一流的小说家写不出一流的诗。譬如顾城,再譬如大名鼎鼎的博尔赫斯。但这事情到韩东身上,好像不一般了。诗与小说是截然不同的两种思维方式。是以读《中国情人》时我首先感觉诧异,诗人韩东的内省和阴沉无迹可循,甚至《爱情力学》中英伦式的精准思辨也都不见,《中国情人》完全是热热闹闹一幅浮世绘——换句话说,一部传统意义上的、真正的小说。故事不复杂,两男一女与中国的十四年变迁。甚至我可以说它是现实主义的——我是多么不爱用魔幻现实主义这个词啊。在《中国情人》里,现实生活被饶有兴趣地编译为一个所谓爱情故事,或者更准确一些,被煮成一锅火锅汤。对《中国情人》进行解码应该是个非常引人入胜的工作:第三世界情结、文化对撞、小镇精子、人性和性;从各种方向,各种大词都可以被引用得极为妥当,就像一锅真正兼容并包的火锅。张朝晖、瞿红、常乐和大猫,这些人物则是从生活中发轫而最终落户在小说里,读后让人忍不住臆测,这人物的原型究竟是谁,或者他们否着实存在。这使得《中国情人》充斥着清末官场小说一般的嘲讽气息。“三间客房”大概是《中国情人》的高潮,也是最具讽刺意味的一个章节。海龟艺术家张朝晖在其中一间与老情人瞿红做爱并谈生意;在另一间“充满血腥味的”房间里他们决裂,张朝晖宣布他无法与“杀死自己孩子的中国人”合作;最后在另一间“只有宾馆气味”的房间里独自睡去;而瞿红则在摆放着张朝晖的画盘、“有爱情气味”的第一间房里接受了本土追求者常乐。实际上,他们全在同一层地板上被两堵墙隔开,他们都无处可去。欲望、爱情、金钱及信念无处可去,这是当代中国的三重门——并列的,由张朝晖的中国情人瞿红支付房费。韩东在隐喻性叙事上的熟练程度固然令人惊艳,文字却挥洒而平实。《中国情人》之叙述不仅接地气,几乎有锅气。而我以为,起决定性功效的仍然是细节,如写瞿红和老情人艺术家重温旧梦,“她是被一个男人和一个饱满欲裂的事实操着”;写张朝晖兜里揣着美国护照逛南锣鼓巷,“他才如此真切地感受到自己是一个美国人”;写瞿红被老情人厌弃之后“在这之前她必须哭,于是瞿红就哭了”;写张朝晖凛然拒绝为他堕胎的瞿红之后说:“美国也有堕胎的⋯⋯但他们⋯⋯会经过一番痛苦的挣扎”——叙述在这些时刻偷偷地飞了起来,以一个全知而阴险的角度,向它的人物们放出冷针。如果说《中国情人》是在进行“世相描绘和人性勘探”(《时代拐角处的世相描绘和人性勘探》/赵庆超),正是这些冷针命中了脉门——作者隐藏的鬼胎遂迷人地呈现了出来。在故事的结尾,成功人士常乐和瞿红携手准备杀入美国,不仅带着输出价值观的宏愿,还带着他们的代孕母亲大猫。跟美国人张朝晖一样,中国人常乐同样拒绝大猫堕胎,他说“就要把孩子生到美国去”。一票人望着蓝天上的飞机出神,只有身后的保姆刘嫂没有抬头——她背着所有的行李。《中国情人》就在这里戛然而止,好比一锅火锅汤烧到沸点正准备冷却,而呕吐即将开始。

忍不住吐槽

這兩天看了韓東的《中國情人》後,忍不住要來吐槽一番。故事講述的是一個富家女無意間闖入一個藝術村,然後癡迷於一個畫盤子的落魄藝術家。富家女當晚便跟藝術家睡在一起,次日更是搬來行李與他共住。從此這位藝術家有了人煮飯,有了人收拾屋子,有了人暖被窩,他理所當然地享受這一切,並且從不給點溫暖的臉色,只一心等待機會出國。當出國的機會降臨,他才露出些許不捨,要好友接收富家女。14年後,藝術家仍然落魄地回國,又聯繫上好友和富家女,富家女仍對他癡心不改,甩掉自己的名列福布斯排行榜的男友,流掉男友的孩子,追隨藝術家。然而,藝術家可以接受富家女幫助自己賣作品、陪自己睡覺,卻接受不了她所謂不尊重生命,最後寧願受騙也不願意跟富家女有瓜葛。富家女便接受了藝術家好友的告白,跟他結婚,兩個人找了這好友從前的小情人代孕生孩子,最後一起去美國。看完這故事的時候,我的感覺是:真的太佩服自己的忍耐力了。落魄藝術家一心想要出國,但是小說中沒有說明他的藝術有多麼的好,你要是懷才不遇我也要好想一點,但是通篇看下來,沒有發現他有有一點藝術才華。那些畫在盤子上的畫,先是各種古今中外名人頭像,後來在獲得去美國的邀請卡後畫各種克林頓的頭像,都沒看出有什麼藝術價值可言。藝術家當然可以猖狂,可以與眾不同瘋瘋癲癲,但是缺少扎實的藝術創作怎麼都是難以服眾的。而且,怎麼看這個藝術家都是渣男中的戰鬥機,而本來鑲金戴玉的富家女卻對其着迷得完全失去自我,這情節合理麼?我國以雷、狗血著稱的電視劇都不屑這個橋段了,這裏卻用得如此的得意,這不合最最基本的人間感情啊!說到這裏,這本小說更讓我無法接受的第二個原因是,對女性角色的矮化和丑化。本來富家女很有言情女主的潛質的,但是這麼傻這麼白癡的估計也找不到什麼觀眾了。關鍵是這個情感白癡的身邊從來不缺追求者,而且全是大富大貴之人,這些大富大貴之人都不在乎她的一切白痴行徑,只要她肯嫁,他們就歡歡喜喜地娶。這麼一個角色,還是個收藏界的大拿,橫行國際沒有話說。另外一個女性角色是藝術家好友的小情人,以及藝術家跟富家女結婚後的代孕母。這個小情人只要給錢好像沒有事情不肯乾的,無視一切倫理道德。作者似乎有意以她來表現當下的中國物慾橫流、禮崩樂丧的狀況,但是讓一個女性角色去承擔社會之惡,而放過那些更死不要臉的男性,吾未見其明也。許多評論家說,這部小說是以荒誕的手法來寫現實,但荒誕也有荒誕的內在合理度,不是把現實誇張和濃縮過頭就是荒誕的現實。對藝術村以及一些藝術家們心理狀態的描述當然有那麼一些準確,但這應該是作為一個已經知名的作家的基本功吧!這部小說唯一的作用是警醒廣大女青年,遠離平庸的瘋子們。藝術同樣有三教九流的貨色大行其道,在觀望的時候要帶腦子。

结局很颠覆

作者韩东很强悍,看了他的人生履历我觉得自己真的不够努力。一个六零年代的人,先写诗,又改做小说家,同时还拍电影,是中国的时尚界名人,文字丝毫不古版,比九零后还出位……人家真努力啊。看完全书的结论是:美国无梦。可是我还是很想去。分裂了吧,是很无法理喻的。看来我和小说的男主人公张朝晖真不是一路人:他是有梦就去追,为了去美国每天晚饭时打电话给那个美国人,这电话一打就半年,换了整个大王艺术村人的硬币投进电话机;我也有梦哦,不过我是把梦就当梦来做的人,我不轻易的改变自己的生活和人生轨迹,不敢。我怕一改我就会粉身碎骨似的。说我现实也不对,张朝晖应该比我更现实,好在他的现实比我更骨感,于是理想也比我更丰满。他在大王村呆久了,感觉没有出路了,于是就想换地方,换舞台谁不会啊,可是有时候我们要记住这两个字:坚持。当他到了美国,到了更大的舞台,一呆十四年,仍然是人生惨淡。于是他又想回国发展,转了一转又回到了起点。他是站在起点张望着,而原来陪他一起张望的人都发达了,比如小红瞿红,比如旧哥们常乐。作者是要告诉我们这个么,通过这个故事告诉我一个颠覆性的答案,只要够胆,在任何小地方都能找到大舞台。不过我真不相信,只有小学文化的常乐,如何成了国学大师?央视包装出来的么?“看月亮”那一章的开头写得很美哦。张朝晖提着一只酒杯去了酒吧外面。酒吧外面是一个小花园,新鲜的空气扑面而来,张朝晖深深地吸了一口,觉得舒服极了。他走向不远处的一个凉亭,在栏杆上面坐下来。亭子的一个角上挂着一轮月亮,又大又圆。张朝晖坐看明月,不禁有些发痴。我读到这里也发痴了。有钱人的日子是真爽,夜生活太丰富多采了,这是他们换的第三个娱乐场所,是个什么高级会所,玩游戏喝酒,身边有美女作陪,有身份有地位更有品味……这故事的结局太意外了。常乐娶瞿红?十四年前的暗恋,十四年后仍然热烈?这十四年中他看着她跟自己的哥们睡了一年,又看着她跟丁老板睡,而他自己也没有闲着,大猫成了他的专属情人,甚至还签合同给他生孩子,因为瞿红不能生了。这些艺术大师们的生活我真的不能理解了,只能说他们不是凡人,果然也不做凡事。可是为什么呢?真的是为了爱情?他们如此有钱,难道常乐重口味的老个老女人结婚,再跟一个小情人生子,而这两个女人却相安无事,甚至天天玩得很high,世界果然是色彩粉呈,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张朝晖明知道石川不是什么好东西,而且合约内容也跟之前谈的不一样,却必须要跟他签约,为了签约而签约。人生就是拿来赌的么。这明明不是赌,是拿来毁的么?在美国生活了十四年,就被美国洗脑,也不至于洗得这样干净,一个女人为了投奔另一个男人堕掉前夫的孩子,却非要上升到“杀人”的高度。结局颠覆了我所有的想象。

中国骨肉皮

《中国情人》这个颇具暗示性的题目让我想到了珍玛琪俏皮的帽子和梁家辉紧窄的臀部,难道,这又是一个“一树梨花压海棠”的禁忌之恋?读着读着才发现,自己是被题目所误导了,这是一个非常规的“中国骨肉皮”的故事,这题材甚好,故事也新鲜且出人意表,填补了这一题材的历史性空缺。本来嘛,中国艺术界(包括摇滚圈、民谣圈、地下文学圈、诗人圈、画家圈等)早就和西方接轨了,从来都不乏骨肉皮的存在。可是这一话题从来都是遮遮掩掩上不了台面,如今,韩东终于正视这一群体的存在,并为之著书立说,可说是我们社会和意识的进步。故事分为十几年前和十几年后,十几年前的九十年代初,瞿红不经意间(其实是为了找厕所)闯入了京郊某画家村的两名屌丝艺术家的生活,画盘子的张朝晖一心想出国,画老虎的常乐则是对瞿红一见钟情。当然故事总是这样发展的,眼高于顶的瞿红偏偏爱上了不把她放在眼里的张朝晖,为他洗手作羹汤,结果张朝晖还是出国了,出国前交代常乐,请常乐娶了瞿红。十几年之后,张朝晖回国,依然一文不名,可是瞿红已经是成功的艺术品收藏商人,而常乐摇身一变,成为了经常上电视的国学大师,三人再度聚首,而瞿红依然独身,张朝晖突然发现了瞿红的“价值”所在,这个故事,究竟会如何结尾?是张朝晖这个屌丝终于逆袭成功?还是瞿红这个“中国骨肉皮”变身女王快意恩仇?还是看似没心没肺的常乐痴痴守候终于抱得美人归?按理说,瞿红不应该成为骨肉皮的。因为她本是高高在上的白富美,男人们都是匍匐着想要拜倒在她的石榴裙下,她根本无需依附艺术家来成就自己的名声;她又不热爱或者假装热爱艺术,所以更谈不上为艺术献身。所以她完了,她是个爱情至上的骨肉皮。一旦简单的事情里掺杂了一些复杂的东西,例如爱情,就注定有人会输的一败涂地。历史上那些大名鼎鼎的骨肉皮总是目标很明确的,例如Marianne Faithfull,她的名言是:“我的第一步就是让滚石成为我的男朋友,我跟滚石的三名成员上了床,最后觉得选择主唱是明智的。”还有Nico,她的猎艳薄上赫然有阿兰德龙,Tim Hardin,Tim Buckley,Ramblin Jack Elliot,甚至包括16岁的Jackson Browone的名字。她的名字更因地下丝绒的灵魂Lou Reed和John Cale为她争风吃醋而炙手可热,她却没有和任何人在一起,只是借机开创了属于她自己的事业。离我们最近的著名的骨肉皮就是法国前总统萨科齐的娇妻布吕尼了,她的名言是:“我觉得我该找个拥有原子弹的男人。”于是乎,她成功了。这些有理想有手段的成功案例总是让一些天真的姑娘们前赴后继趋之若鹜。可是大多数人都是有理想而无手段的,更可怕的是,连理想都没有,就懵懵懂懂的被人睡了。她们总是想,自己还年轻,还有机会,而有意无意的无视了那些个前辈们颓唐的结尾,例如Marianne Faithfull如今的苍老面容和刀刮金属般的嗓音,或是Nico的孤单猝逝。她们想,国内也有成功案例的,例如王菲和周迅。瞿红倒是像她们多一些,她们都是执着的相信过爱情,因此显得自己处境很尴尬的骨肉皮。陷入爱情的时候,她们往往会抛却一切,自尊、名声、理想、权势等等全被舍弃,只是摆出极低极低的姿态来,全心全意的付出,却不问值不值得,就像当年王菲洗尽铅华端着痰盂在胡同公厕外面排队一样,纵使看客们纷纷嗟叹,她们却甘之若饴。而这样的付出,却往往换来背叛的下场,张朝晖的屡屡不告而别,瞿红无疑是受害者,可是她从来不以可怜示人,她虽然活的迷迷糊糊,但却永远像没有失去过勇气一般的投入到纷乱的生活里,我想起李少红评价周迅的一句话:“她是在用她的身体认识这个世界。”瞿红们可能不聪明,但是爱情的光芒使她们保持纯真,所以她们往往可能会获得一个不那么完满却足够幸福的结局。例如王菲和李亚鹏,瞿红也如是。站在那个世俗庸常的结尾里,我想,也许对于他们三人来说,最失落的也许不是感情的流逝,而是时代的更迭,他们的未来不再有无限的可能性,而是已经定格。就像有篇写地下丝绒的文章里说到的,“对于青年,不会再出现那样的时刻:这个世界如此古怪,而我的内心又如此新鲜——因为在任何城市的周边,再也找不到一处荒原。”


 中国情人下载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