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问一世界》书评

当前位置:首页 > 传记 > > 一问一世界

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4
ISBN:9787214068828
作者:杨澜,朱冰
页数:275页

请不要让我取舍

一个女人的成功,我们往往不仅注重她的事业,也在评论她在家庭中的角色,商场中不乏铁娘子,但是我却不能用来形容她,因为她在两个方面确实都做的很出色。如果只是一个方面的成功,我从未觉得有惊奇,最羡慕不过是这些能在二者之间权衡很好的人物。因为人生中最重要的两件事情,不取不舍,都在上升。人生之美不过如此。在盗版书摊上与这本书擦出了火花,喜欢杨澜的淡定,但是她才40岁。书中分几个篇章,用问去推开杨澜的世界,扣开世界的大门。这不是纯粹的人物传记,因为从杨澜从业之时说起,于《杨澜访谈录》着墨,十年,二十年,不过是种成长与纪念。有信仰,很睿智,勇于尝试,强大的内心,精明的商业头脑,对职业准则的坚守,对自我修炼的提升……她一直都在做的很多,但她的成功并非不可复制,可是她的热情并非有几人能及,她像一个陀螺,很忙碌,但是很清楚自己在做什么,怎样做能更好。这样一个女人怎么能不美,确实找不到什么缺点,这很遗憾,但是她很幸福,这是努力习来的,因为播种而收获。她才40岁,期待她更多的精彩。

很让人失望的一本书

虽然非常喜欢她,但书中文章思路不是很清晰,非常散。而且并不是由杨澜独立完成。一会是自己写的,一会是别人写的。觉得这本书,她还是没用心思出的。展现名人的笔墨的力度也不够,大多数点到为止,然后快马加鞭地讲另外一个人的事。

诚意之作日渐难得,不要希望过高

给大学生当励志书还不错,年青人需要多看看阳光和正面的宣传在我看来就是满篇的花絮、花絮、花絮,当花絮看还算有意思吧。看完掩卷沉思良久——此书敢说自己不是《杨澜访谈录》的广告么?豆瓣说我的评论太短,够了么?够了么?够了么?

实现理想从来都不是容易的事情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这是每一个人在出生后都会询问的问题。“作为电视主持人和记者,我以提问为生,并以提问为乐。提问,不一定来自于无知,相反你只有知道得越多,才会问出更多更有价值的问题。”作为一名媒体从业者,杨澜做了很多中国媒体人敢想而不敢做的事情——走进正大综艺、异国求学、加盟凤凰卫视、创办《杨澜访谈录》、创办阳光卫视等等。在诸多的光环中,欣赏的是杨澜在10年间录制了500多期《杨澜访谈录》,如果每个访谈人物平均要问到20个问题的话,算一下就有一万多个问题。问问题不难,从刚会说话的孩童到年逾古稀的老人,上嘴唇碰到下嘴唇,一个问题便说出了口。但问出一个有水平的难题,问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却可难于上青天,这意味着对采访者细致入微的背景解读,涵盖学术背景、个人习惯,等等等等。完全陌生的两个人,在十几甚至几十分钟便可相谈甚欢,这绝对是一门艺术。而杨澜,作为早起踏入这一领域的中国媒体人,无疑起到了榜样作用。创办阳光卫视,是杨澜作为媒体人职业生涯中的点睛之笔。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从风风火火地筹办阳光卫视,到最后经营出现问题而转手,作为成功者,重要的不是看她如何光彩夺目地走上神坛,而是如何从容地走下神坛。在内容为王的媒体时代,是附庸大众娱乐至死,还是曲高和寡坚持高端定位,杨澜给出了她自己的答案。实现理想从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在这个方面,其实世界对每个人都很公平。但杨澜所作出的尝试,将在中国的传媒史上留下浓重的一笔。以前一次偶然的机会,听到过杨澜的现场英文演讲录像,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大学的她,字正腔圆的英文发音自然不在话下,但举手投足间的那种大气,我相信是很多女人所向往的。可以这样从容不迫地面对观众,是每个人都想得到的。勤能补拙,先付出与之相对等的努力,再去谈论成功吧!大气的女人,也同样有家。女人似乎一结婚,总在面临着一种家庭与事业的平衡,而杨澜却发出这样的疑问:为什么要问我这个问题?因为这本就不是一个问题。很欣赏杨澜对她女儿的一个构想:与其整天围在孩子的身边(幼儿时期除外),不如干出自己的事业,为孩子做出活生生的榜样。也许那一天,自己会发现孩子已猛然间长大。写这篇东西不是为杨澜表白什么。这本就是一本争议的书,很多读者在看完之后褒贬不一,但有一个公认的态度:杨澜是真诚的。读名人的书,往往会被他们的成就所蒙蔽双眼,叹息读者自身的命运不济,抛开名人的自夸与炫耀,认识一个世界,感知一段情感,体验一段人生吧!

很有诚意的媒体入门书、知识拓展书、青春励志书,人生要不断地追问。

一问一世界,所谓杨的世界是用来问的,有点象我们以前的命题作文,更多是感觉后来传记的编辑为了主题而主题,为了命名而命名产生的描述。但不可否认的是,这本书的内容很有诚意,很真诚,平实地描述了杨澜的一些关键时期的生存状态,经历,心路历程,让我们了解到了一个真实的媒体人,成功女性。书中还谈到了很具体的一些名人接受杨的采访的内容、过程,这些人士对一些问题的看法和角度,很有参考意义。同时也反映杨本人对这些观点的意见和看法。相对于现在国内大多无关痛痒的名人传记而言,这本书绝对值得一看,也会引起你的思考,只要你愿意。

这次不是你 而是你的态度 你的角度 你的平和平铺直叙到最后 清水涟漪到高潮迭起 执著与妥协 不是所有人都可以拿捏得当不聪明却很智慧的你 也会有无助而分不清方向的时候眼里饱含了泪水 “诉说”着那些过程人生犹如访谈 不断被他人提问 调整好状态 不断思考 给出一个答案虽是寂寞的 却很勇敢 我是羡慕你的 因为你是真正的幸福之人

就是一句话,对自己严格要求,仔细、努力。

感觉书写的有点空洞,刚开始还比较有兴趣,后来感觉就基本千篇一律的,赞美杨澜的工作认真、赞美杨澜的工作细致、赞美节目制作团队的水平高......而且整个书感觉编排穿插有点乱,总结就是一句话,对自己严格要求,仔细、努力。有点小失望吧。

没有想象中的好

杨澜是我认为比较成功的女人之一,不仅事业有成,关键的是家庭幸福美满。这是很多成功人士不能达到的。大学的时候就读了有关她的书,很佩服她,作为女人,作为女强人。看到这本书,看到了简介之后就迫不及待买下了,可是翻过来看的话,我觉得她自己写的内容太少了。还是朱冰作为评述的内容较多。内容上不够紧凑,也太知道想要说什么。比想象中中的差了很多。之前看芮成钢的书,觉得写的很给劲,一个标题,一种他切身的想法,他想表达的关键,以及当时的场景似乎都呈现在眼前。本来对这本书抱有这种期待,可惜没想象中的好。就他的人来讲,勉强给个3星吧。

多问,多学,多了解这个世界

杨澜的文字,就跟她给人的感觉一样,真诚、大气、不做作所以我很喜欢这本书一直是杨澜访谈录的忠实观众,通过这本书才知道了幕后很多的故事原来每个问题的设计蕴含了那么多人的努力。也知道了,这个世界很大,不要局限在自己小小的视角里。多问,多学,多了解这个世界

杨澜自己写的书哦

终于发现了一本杨澜自己写的书。这些年,感觉杨澜写了很多书,但大多都是借其名义的“传抄品”。上次居然发现有一本书,是用了杨澜说过的24句话来写的,根本不是杨澜的作品。这本书,杨澜围绕六个问题来写,每个问题都很有深度,是在问嘉宾,也是在问自己。我最喜欢的是最后一个问题:你是否站在空空的舞台?脑海里浮现了她与黄霑的对话。这个浮躁的社会,我们总是被繁华遮住了眼。什么时候,我们能虽然在空空的舞台上,内心却无限充盈呢?也许,这也是杨澜的追求。。。很有收获。。。

阿里巴巴英文帐号QQ673833888

阿里巴巴英文帐号QQ673833888-大家好,我现有阿里巴巴国际站中国供应商、国内诚信通会员帐号及慧聪买卖通会员帐号,可以帮助有需要的朋友查询最新求购信息及买家资料,详情咨询QQ:673833888

铺张扬厉代表深刻吗?

铺张扬厉代表深刻吗?——品读《一问一世界》晖见我读书可以安神平心,而且从不白读,总有或长或短的书评现世,就一股脑借我好多,希望我频繁“下崽儿”,包括这本杨澜和朱冰联袂写得的《一问一世界》。众所周知,杨澜是著名节目主持人,阳光媒体集团、阳光文化基金会董事局主席。而朱冰则来自中国传媒大学,学者,资深策划人,独立作家。刚刚拿到书,就被它漂亮的照片所吸引,封面、底页一黑一白两个杨澜,一样的飘逸高贵。书中的插页照片,都是对于气质美女的欣赏,我甚至感觉,同是瘦削、秀气、干练、优雅、灵气的电视人,杨澜和喜欢她的晖真的有几分神似。所以一开始对这本书有些偏爱。然而,读着读着,我竟然几欲弃书而逃。书分两部分穿插,一部分以第三人称客观叙述,一部分以第一人称,资深传媒人杨澜的视角记录一个电视主持人的20年媒体生涯和时代的共同成长。正是这种变幻的叙述方式,以及插图和内文的并不严格对应,还有叙述内容的叠床架屋,使本书显得凌乱无章。令我感到读来累人,而我几欲弃书而逃的原因,更在于书的叙述风格,作为作家,书的另一作者用得更多的是庄子一样的铺张扬厉装饰华美的句子,或者是故作高深、定状补俱全、多重意义杂糅在一个长句式之中的欧式句子。即使我这样一个研究语言、有着杂志背景的电视人,惯于耸人听闻、卖弄辞藻,读来尚感觉不适,对于一般读者来说,几乎就是一种阅读的折磨,和理解的延迟。本来具有人性化的资本,却因为人为的炒作,端着捧着的高高在上、凌驾于读者的语态,因为更多地偏于理性的解析,繁复杂沓的句式,陷于晦涩,而不能彰显和还原人物和节目本身的人性魅力,使传记脱离大众,自毁形象,甚至为亲民的杨澜本身的个人魅力减分。事实证明,以作家的语态、视角来炒作、雕刻电视人,多少有些拙劣,难以不流于败笔。而杨澜自己所写的部分,毕竟是电视人,言语相对浅白、亲民。幸亏有这一部分!而且在“后记”中,杨澜有所觉醒,是对于节目的整体的觉醒和回归,从故作高深的复式提问,变成简单的提问,觉醒到要“带上观众,回归常识”,更喜欢“有趣的”而非只是“深刻的”受众。而从实际上来讲,简单的未必不深刻。和小白的《幸福了吗》相比,同为著名的电视人,记者、主持人,时代的质疑和思考者,同是记录一个人和他的时代,企图把个人命运与时代的坐标相交叉,所不同的是《幸福了吗》跨度是10年,而《一问一世界》则跨越1990到2010杨澜入行的20年;小白惯于用线性线索,以大事件来串联成书,杨澜则以采访的嘉宾的观点、经历和自己的成长历程结构书的架构,显得线索杂乱。透过500余成功人士的成功理念,或是温暖的故事,我们或许可以触摸到成功的模样。书中就引用了些许采访案例。在书中,杨澜提出幸福要靠运气和能力,我以为成功也是的。杨澜认为最上乘的“赢”,在于能够自我掌控,温暖他人,她的赢,是个很春天的概念。读书当中,我觉得杨澜的成功恰好印证了《拆掉思维里的墙》的作者古典的观点,不是所有的坚持都能抵达成功。没有亲情、友情的支撑,尤其是丈夫吴征的鼎力相助,雄厚的资本运作、多项跨界合作,就没有杨澜和她的《杨澜访谈录》的辉煌。作为伴侣,吴征对于杨澜最好的礼物,不仅是一个稳定的婚姻,一双可爱的儿女,还有就是一直站在她的身后,“给杨澜一个更稳定的舞台”,叫她逞心如意地做着自己,张扬本我,养育着她的梦想。这或许是很多男人难以做到的,所以弥足珍贵。我很艳羡杨澜,500多期一对一高端人物访谈,20年,1万多个温暖而睿智的提问,采访的精英涵盖各界,她以自己的刻苦、智慧、幸运,天马行空穿梭于五大洲,仔细地经营着事业家庭,双丰收。在中国电视业界,她绝对是个不能复制的例外。“我要的幸福是丰富而有价值的生命,是充满爱和温暖的情感世界……”从高端+深刻,到简单发问,追求人生的趣味,杨澜的节目更加贴近生活和心灵层面,所以可以预见,受众指数将有所上扬。忽然就想起央视那句极其著名的公益广告: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最简单的几个汉字,奇妙的组合,说不出的深邃与大气。在简洁之中,真理直指人心,深刻而简洁。比较有趣的是,我在书里两次看到过去的旧同事,我们叫做“小乔”的那个漂亮女孩子的名字,为她骄傲并祝福吧。如果杨澜见了我的书评,会生气吗?她忙,没时间读这些东东吧?或者读了,以她的大气有涵养,不过一笑而过吧。但是,我还是坚持自己的观点,在话语权如此分散、下放的当下,公众人物,尤其是电视人,不亲民,不好好说话,“不说人话”,肯定是欠扁的,是要付出代价的。在这一点上,小白、小崔和一丹大姐绝对是成功的典范“名嘴”。电视节目倡导内容为王。深刻从来不是形式所能搞定的。无端地放大语言的功用和张力,不适当地炒作,试图凭空营造深刻的表象和外壳,往往陷于浅薄的泥淖。而形式主义的空壳与虚无背离历史的态势进一步持续发酵,使原本强悍的内容和温暖的真诚大打折扣。电视人必须以此为戒。热爱如风,欢快地拂过梦想的边缘,唤醒了诗意盎然,鲜花开满山坡。如果晖有预见,知道我会大不敬地品评她喜欢的杨澜的书,一准后悔借我这本书了吧,或者,干脆不借我算了。谁知道呢?2012/2/20

写了书评才发现是本好书

这书为什么有两个作者呢?是这么回事,书分五章,每一章都是杨澜写一篇,朱冰写一篇。杨澜以第一人称写自己的东西,朱冰则主要以局外人的身份来写杨澜。但是主题都是一样的。五个主题,可以先来看看:(1)你真的那么有远见吗?正如杨澜自己所说的那样,“远见是一种稀缺资源”。然杨澜渴望拥有它。从商界政界的高端名人那里,杨澜以学生的谦卑姿态提问着自己和全世界都想知道答案的问题。最后杨澜告诉我们答案:远见无他,就是在正确的时间作出正确的决定尔。(2)你不想赢吗?这是杰克韦尔奇对于杨澜的反问,你不想赢吗?在这样一个竞争的社会,谁不想赢?杨澜是一个在努力地寻找着理想与现实平衡点的独立女性,在这件事上,杨澜特想赢。(3)谁能在石头上轻松睡觉?当理想偏出现实的轨道,当热爱遭遇世俗的击打。你会怎样?放弃,抑或重整旗鼓再战?因为一次心灵的安慰,林怀民重拾梦想,再办“云门舞集”。杨澜呢,遭遇阳光事业的失败后,同样调整了梦想与现实之间的关系,再次起航。(4)为什么总问女人这个问题?什么样的女性才是新时代的女性,答:能平衡家庭和事业的女性。如何平衡呢?希拉里,克拉克,陈至立这样的成功女性来告诉你。(5)奥运可以是件很浪漫的事吗?奥运精神是什么?拿金牌?当然不是。展示人性的美好才是。咱也回归人性的美好去看奥运,奥运就可以是件浪漫的事。(6)你是否曾站在空空的舞台?作为一个演员,有一天你忽然发现台下没观众了。这戏还怎么演?有人慌乱,有人却照演不误,用心为自己搭建舞台,自己就是自己的观众。这样的演员是好演员,这样的人生才是淡定的高境界的人生。理想主义者往往喜欢干访谈这种事,你信吗?我信。因为我也是有轻微理想主义的人,我有时心血来潮也特想去访谈一些人。再举个例子,像前段时间的梁文道访谈了15位有意见的人,然后出了本书。所以,有理想主义情节的人爱访谈,这对于我来说很能理解。根本原因在于他们想与这个世界沟通,就像韩寒的书名《我想跟这个世界谈谈》。杨澜也是个理想主义者,了不起的是她把访谈当成了事业来做。做着做着,有了新的目标,做着做着觉得应该在更大的世界中实现自我价值,所以就有了“阳光卫视”。杨澜有一点像我妈,还是个完美主义者,做事抠细节,凡事求最好,为了细节和最终呈现的完美可以不计代价。这是好事,也是坏事。或者说在某些时候是好事,时空条件转换之后可能就是坏事了。比如对于做《杨澜访谈录》这个节目而言可能是好事,但是在做企业的时候就不见得是好事了。做企业,成本控制是个大问题。杨澜就在这个事情上栽了个跟头——阳光卫视做不下去了。失败是暂时的,或者还是那句话,是好事也是坏事。当时是坏事,对于杨澜走未来的人生路而言又是好事。她更懂得了平衡,平衡理想和现实的关系,平衡家庭和事业的关系。她更懂得了人生:回归人的美好本性看世界,拥有一颗强大的内心,学会与孤独为伍,化繁为简,创造幸福,感受幸福……一问一世界——杨澜一问问世界,也问出了自己。新浪微博:http://weibo.com/xinlixiaoshen

多维度

做个好的提问者不容易,严谨而不严肃,随和而不随便。要有多维度的知识储备,也要有多维度的人生体验。毫无疑问传记都有描画的成分,但这本书总体来说还比较诚恳,要说阅读感受的话,有点像白岩松的那边“你幸福吗”。

如果我写一本传记

1、如果有一天我写一本传记《一黑一污点》,会不会将我的黑暗显示的完整无缺,就像天涯上人们用马甲记录下他人不知的自己?会不会阅后的人统统对我嗤之以鼻却忘记了阅读时无法屏蔽的共鸣?会不会有一天他们看到《一黑一污点》作者还长着一张萝莉脸,于是说:“你写的都是在开玩笑对吧!”?如果有一天我写了一本传记《一黑一污点》,我做过的所有的事情是否都被怀疑一遍?还是有人能因此愈发地感受到我所做善事的难能可贵?如果我编造一本自己的传记《一黑一污点》,有多少人会信以为真?又有多少言论随之而生?喜欢提问是我的一个特点,但周围的人们似乎难于应对一些我提出的问题。我在问的是与问题不同的存在,但是如果我问的就是你,你给出的答案又是否是自己?早前曾经厌烦与人交谈的我,只好自己回答自己的问题,久而久之,对一些事物的映射变成了他人眼中无法理解的逻辑。这个问题在我日后与他人交流多了之后显现出来,有的时候我会向他们解释“起点”与“终点”是经过了怎样的连接转换,有的时候我是在不想解释什么了。最常见的反应是【你还真是跳跃性思维啊】以及【你运转的速度还真快诶】乃至【能在短短几秒之内自圆其说真是了不起啊……哈哈哈】。也正是这种自问自答的习惯,有的时候我会很容易地认定一件事情。直到我的结论被坚不可摧的事实推翻。这种现象并不多见。2、《一问一世界》无疑把杨澜写的很像一个女神,尤其是在看这本书的同时我也进行着对《乔布斯传》的阅读。对比之下,两人在书中的差异因为他们对待某些东西相似的态度,反而显得更大了。我没有头绪地就这样地倒在了女神的裙下。在给出某一种情绪时,总是会给的特别彻底,不知是喜是忧啊!但是在阅读到后半部分的时候,我对杨澜与他老公的相识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于是我动用了所有的搜索引擎,却发现了一些打着“真相”标签的言论。我只能说我当时是被吓得倒退三步,瞬间对他们二人的印象跌至谷底。可能看过了《凭海临风》我才能感受到我当初想要知道的他们的相识,可我真的没有兴趣了。I‘m sorry. 书中有言:【真相,就在你不断突破偏见而最终掌握的背景之中】。这句话让我特别害怕,我害怕一个被大多数人认可的善良的人实际上是在运用了炉火纯青的技艺掩盖着真相,却让我们以为自己看到的就是实际上发生的。不过,我承认,我有的时候下结论过于武断。我花了很久的时间搜索“真相”,却发现永远都有两派各执一词。对待网络上的信息还是谨慎点好。杨澜是不是好人对我来说重要么?我又凭什么要求她要做到一个好人?大概是因为在看这本书的时候我把她塑造的太伟大了。如果我写一本传记,我会不会也刻意地淡化一些我的劣迹,就像在生活里总有不希望他人看见的一面?这样的选择性不符合常理么?我要求她要和自己想象中的一样是不是为了满足自己“希望书里这样的人能纯粹地存在”的愿望?好在,后来极端的崇拜和极端的厌恶中和成了一种调和的状态。我带着平静,却偶尔起伏的心把后面的部分看完了。也罢,有些事情确实和我没有关系。但是,在江湖中混迟早要还的。3、评价一下这本书吧,这本书偶尔会让人有一种【他们是不是备了一本《杨澜访谈录》的素材库,然后把一个个符合话题的材料套上去】的感觉。这也是一本没有污点,或者把污点格式转换了的书。即使如此,材料本身还是有一定的价值的。譬如a 杨澜在决定是否要回国时,【用她自己的话说:“我不认为我能够真正变成一个美国人,我觉得自己骨子里的东西已经是中国的了。”她无数次问过自己这样一个问题:通过勤奋工作,你有可能变成宗毓华吗?答案只有一个:没有。】b 【睿智,有时不在于为别人支点了多少迷津,而在于能否在恰当的时候给自己一个正确的选择。】c 【“人一辈子总是要做一点自己的事,有的时候可以拉开很长的时间做,有的时候只能强度很大地做很多的事。这是无法选择的,如果机会来了,没有把握住,懒懒散散,那么过去就过去了,年轻时该拼的时候就要拼一下。”】d【如果一个富有修养的人,在他人的软肋面前,表现出的不是廉价的同情,而是尊重的空间。】d【下山比上山难】e 一种新闻价值观【“突破偏见”:尊重个体生命的经验,而不是简单地武断地贴标签,这种能力叫做分辨力。它不只是迎合某一种思潮,而是有一种相对清醒和独立的思考能力。】f 【在做决策的时候不要有人和幻想,人和的幻想都会让你走向毁灭。】g 克林顿【“敌意是生活的一部分,就如同快乐。我知道我在为什么而战,我努力地寻找着我的理想。人们无法通过施压而把你摧毁,除非你允许他们这么做。换句话说,他们努力要改变我的想法、我的感受、我对自己和工作的看法,我只是把握住自己不受它们干扰,因为我知道这背后意味着什么。”】h 唐·休斯顿【“我不知道严肃的新闻原则和讲好一个故事有矛盾,我的信仰就是这两个一定是可以结合的,关键就是你能讲好一个故事么?”】-___- 不幸地是,在本书最后的那块儿阅读中,我没怎么用笔划什么。既然如此也罢。不得不说,有些观点是很有启发性的~就算我也会不小心地去judge别人,在问自己一些个问题后,我还是能够抛开部分偏见的嘛。

同《精彩杨澜》

杨澜是我很喜欢的一位当代杰出女性,我一直希望成为像她这样的媒体人,既是记者、又是主持,追随自己的梦,走进不同受访者的内心世界,在最短时间里挖掘最多的故事。可惜本书中并没有太多杨澜自身的思考与深度的想法,看上去就是杨澜在职业路上的流水账,穿插着对某些重点人物的杂碎的看法,平淡从容,然而缺少震撼心灵的力量。毕竟她只是主持,不是作家,期待她更好的 作品。

美丽女人

很认真的看完这本书。值得回味和品位的地方很多。这本书记录了一档节目十年的风风雨雨,坎坎坷坷,也书写了一位经典的中国成功职业女性的成长历程。其实,语言的华丽并不重要,因为它不会代表一本书的灵魂。文字是否重复也并不是关键,只要字字透露着真诚。品的出来,这本书的字字句句是用“心”写出的。更重要是十多年岁月沉淀的厚积而薄发。我并没有不间断的看过没一期节目,喜欢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然后从节目中找到印证。但这本书燃起了我的兴趣,让我重新去看那些被我曾经忽视的节目,发现原来那里也有着不一样的精彩。杨澜是中国职业女性的代名词。她的经历承载着一个时代对于女人的期许。她的成功经典却无从复制。天时,地利,人和与一体,获取才能打造一个杨澜。但有很多人,很多中国女性,通过杨澜,找到了自己,看到了自己深藏的潜质,激发了女性成功的欲望。于是,中国便出现了越来越多活的很精彩,很充实的美丽女人。

我伟大的阅读计划开始 读的第一本书

起初看到这本书 是在人人网上当时杨澜好像在北京图书大厦办签售会 杨澜 和鲁豫 算是我最喜欢的主持人了 书嘛 我读完了 感觉没有杨澜本人吸引我呵呵 别想邪恶了 读完这本书 让我了解了 杨澜访谈录 的整个制作过程 以及幕后人员为了一期节目 所作的艰苦努力 也让我发现 杨澜 有多么的幸福 他有一个非常爱她的老公让我们祝福她 也祝福杨澜访谈录越办越好

背景链接的重要性

坚定的向未来冲吧,小v,加油加油加油!!!!成功的意义首先在于做自己有时出身优裕与出身贫困一样容易让人迷失,人的期待就是自己的牢笼我们的社会从要求个体无条件的服从群体,到终于可以让人们理直气壮的做自己,真是不小的进步但是我们回想一下我们从小受的教育当中有多少缓解是在训练我们问问题呢?基本上没有,我们一直受的训练都是回答问题。两大收视群体分别是青少年和退休人群,低龄化和老龄化的趋势明显。收视率的压力,满足两极化的需求,最后是电视剧和综艺类的节目占据黄金时段。这似乎只是一个潮流趋势,我并不觉得这有什么好或不好,这就是我们所处的时代的现实,所有做电视的都必须面对的一个现实。影响有影响力的人在台湾,电视节目不能有品牌冠名赞助,在一切收视率是瞻的情况下,新闻节目也更加娱乐化。当我们去审视一个节目的时候,要看他当时的社会环境,而不能够用一个绝对的尺度去评论他的制作水平和言论尺度今天一个优质报道更多的与背景链接有关,如何把一个孤立的事件放在一定的时间和社会背景的坐标上,给受众一个理解和思考的框架,相关知识越丰富,提问才越有质量。当我们回首历史,我们要问为什么?当我们面向未来,我们要问“为什么不”全球竞争力排名文化归属睿智,恰当的时候给自己一个正确的选择自己若不能把悲痛和怨恨留在身后,那么我仍在狱中评价一个男人,后半生比前半生重要互联网开放、自由的特性,也催生了大量失实的信息,如果信息是来自网络,必须注明来源生活大致平静,心中总有波澜女人就像一个茶袋,只有把它放在热水里才知道她的厉害每天提醒还在看看我为你做出多大牺牲,孩子心理并不一定领情。其实孩子不在乎自己父母有多成功,也不一定喜欢形影不离的妈妈,父母能给孩子最好礼物,一是无保留的爱和接受,二是父母自己能够快乐的生活压力其实是一种思想状态,如果你把注意力放在如何解决问题而不是自怨自怜上,方法一定会有的。敢于求助,善于沟通。不再简单的理解只要是努力奋斗,就可以达到目标,而是一定要定位准确着装风格区分节目繁复的皇家规矩的滋味六年也不短,多少个重大抉择关口的仿徨无助,多少次精神困境中的凤凰涅槃,多少次触动心灵的温暖感动判断一段感情品质的最好方法,就是看感情中的两人是否都有机会成为更好的自己现在的中国有什么能感动人从前一个农夫在田里一天看不见一个人,却与天地相伴,并不孤独,现代人很拥挤,却常常寂寞。他仍然执着的相信真正的摇滚不是为了取悦观众,而是个人与环境冲突所产生的能量爆发重要不是别人怎么看她,而是她怎么看待自己每个生命的尊重十年磨一剑的职业功夫

问答自如

直很喜欢杨澜,这本书把她自己的章节和别人写的分开,算是崭新视角。她的成就到还在其次,关键是我很欣赏她对待人生、对待生活的态度,人生观、价值观才是一个人的根本。就是刚买的新书就坏了一页,比较郁闷。

notes

小的时候很喜欢她,看她的节目,那时她就是央视一道年轻洋气的“风景线”。后来渐渐不喜欢她了,在她加入凤凰卫视之后日渐递增的咄咄逼人的女强人气势之后。前段时间哥跟我提起杨澜,说他多么欣赏她,还要我向她学习⋯⋯⋯⋯这本书让我读到了这么多年来波澜壮阔背后还算真实的杨澜。她真的很聪明和睿智,书中她自己写的部分都让我有很多收获,此书不足之处就是是合著的。这本书带给我挺多鼓励:优秀的人真的好多,做自己,放下多余的包袱,多和优秀的人对话,去学习,专注认真踏实地进步。——————————————成功的首要意义在于做自己。网络地第一波冲击是平面媒体,第二波则可能是电视媒体。(现代媒体趋势的飞速变幻)我并不觉得这有什么好或不好,这就是我们所处的时代的现实,所有做电视的都必须面对这样的一个现实。如果我做节目还停留在讲述人们的所谓成功故事的话,我们也失去了对人性更深层的了解和体会,最终归于肤浅。肯尼迪:当我们回首历史,我们要问“为什么”,当我们面对未来,我们要问“为什么不”。星云大师称:“忙”是一种快乐,也是一种修行,让人生有300岁。王石知道山峰不是用来征服的,她只是允许你靠近。评价一个(男)人,后半生比前半生更重要。“你可以爱我,但请不要来救赎我,因为这样我们永远都不可能平等。”冯小刚:我是穷人家的孩子,有时候穷人家的孩子撒谎,是因为他承担不了诚实带来的后果。我会有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的时候。⋯⋯我说过慌,但我尽量做到说的时候心虚着点,让人能看出来。

精致的女人精彩的人生

暑假在京东网上购书时,看到了杨澜的新书《一问一世界》,我要不犹豫地将它拍下。当一气呵成翻到最后一页的时候,意犹未尽地合上书,舒了口气。今年陆续看了几本书,这是唯一一本看得爱不释手的,有种非一口气看完才肯罢休的感觉。我想其中的原因应该有两点,第一杨澜是我们地区的旅游形象大使,她曾担任开渔节晚会节目主持人,那一年刚好台风经过,由于晚会是在露天举行,所以印象中杨澜是雨中主持,给我的印象是感动、敬业。第二是《杨澜访谈录》的嘉宾绝大多数都是影响这个时代的人物,正如栏目的口号一样“记录一个人和他(她)的时代”,所以自然对这些“大佬”的台前幕后非常好奇。书中,杨澜讲述了她从1990年到2010年的生命跨越和岁月流转:与电视偶然结缘、离开央视、出国留学、创办阳光卫视的失败与艰辛、十年《杨澜访谈录》的台前幕后、担任申奥形象大使等,以及她眼中的传媒江湖。个人命运与时代演进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真实的杨澜和这个时代的真相。读了书的第一章节第一节“世有疑惑,必须发问”就让从事新闻工作的我,受益匪浅。在第一节,杨澜告诉我们,她从不爱提问,到有疑惑必须发问的转变。在本节,杨澜还列举了知名记者休伊特、主持人拉里·金等人是怎样克服困难,提高业务水平,成为优秀的媒体人的例子,让读者明白一个优秀的媒体人所要具备的素质。采访提问时,要让对方知道你并非刻意为难,而是更关心事实真相,这样对方才不会拂袖而去。其次,功课很重要,这样才不会让对方觉得对牛弹琴,影响谈兴。第三,当然是随机应变,灵活以对了。杨澜在这章节还告诉我们在探索世界的同时,我们有机会更好地认识自己。在生命的旅程中其实我们每个人自问的问题可能比问他人的问题更重要,简单的问题比复杂的问题更重要。比如“我是谁?”“我从何处来?”“我往何处去?”“我快乐吗?”肯尼迪曾有一句名言:“当我们回首历史,我们要问‘为什么’,当我们面向未来,我们要问‘为什么不’。”生命有无数的可能性,你的梦想还在沉睡,为什么不把它唤醒?看过《杨澜访谈录》的人都知道,节目的嘉宾基本是影响一个时代的人物,采访的过程并不只是单纯关注嘉宾在各自领域所取得的成就,而是侧重于人性本身,名人、伟人他们本身也是人,他们也有自己的喜怒哀乐,也有自己的七情六欲,而杨澜的提问与嘉宾回答的过程正是试图告诉我们,他(她)影响了什么?他(她)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影响?是什么样的经历让他们在某个时间做了某些事?是哪些人通过什么方式对他们造成了什么影响?他们对于某件事是怎样的观点和看法?他们这样的观点是基于什么原因?他们和我们生活在同样的世界,为什么他们会不同?无疑,杨澜在生活和工作上收获了双“赢”。套用书中一段话,杨澜问通用电气前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杰克*韦尔奇。“你难道在所有的竞争中都必须胜利吗?”“没错,凡事我做的事我都要赢。”这个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CEO,也是《赢》这本全球畅销书的作者杰克* 韦尔奇先生坚定地回答。顿了顿,他又带点挑衅地反问杨澜一句:“难道你不想赢吗?”看完《一问一世界》让我看到了杨澜以及众多精英“赢”的方式和历程。

面朝阳光,原来一切还是这么美好

我爱杨澜,爱这样一个充满着柔弱并坚强的女子,爱这样一个永远在自己的世界里追逐着梦与希望的女子。每个人在生命中多会或多或少的有自己偶像,他们的一言一行也许就会是你生活的风向标,给于你一种生命的新动力。我一直觉得在我的生活里,杨澜就是这样一个人。生活有时候真的很奇妙,也许你们并不相识,也许你并不曾参与他生活中的任何一切,但生活很奇妙的就这样连接了这一端的你和那一端的她。刚刚一口气读完杨澜的一问一世界,本想从书中寻找些许生活的经验之谈,又或者看看成功女人给予迷茫中的自己的忠告,但是读完之后所收获的也许并不是这些,而是一种精神与力量。其实,每个人的人生轨迹并不相同,所以很多时候我们并不能对作者倾尽全力的长篇叙述那样的感同身受,我没有去过世界各地采访过世界名人,也没有当过奥运的形象大使去体味那其中的五味俱全,所以对于那些他描述的经历似乎并没又提起我多大的兴趣点,但是读完了这本书,我却有了一种难以言状的力量。站在十字路口的年轻人经常迷茫着找不着方向,又或者并不知道自己曾坚持的一切到底是不是值得,譬如我。可是在杨澜的生活中,我似乎了解到一种坚持得力量,这个我们羡慕的外表光鲜的女人其实在真实的生活中和我们经历着一样的痛苦与欢笑。在光环下,她也曾疲惫不堪,他也曾经受着各种落泪与考验:卸下光环,他就是一个平凡的妻子和普通的母亲,过着和我们一样的生活。其实,人生应该有一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态度,同样,我们永远不能丢失了心中那一片净土想着梦的方向。所以,就像杨澜一样,我们也应该在生活中找到自己心中的家园然后好好守护她,珍惜她,为他付出自己的爱,不论结果如何,至少奋斗过就不会后悔。杨澜用一个问题打开了他的世界,你呢,我呢,我们手中又会有怎样的筹码去打开属于你我的世界呢

你真的那么有远见吗?

书的文字流畅耐读,如同杨澜的人生一般行云流畅。所谓远见,即洞察力,是对历史发展规律的掌握和对未来趋势的预测。它是某种稀缺资源,不是因为它要求当事人多么聪明,而在于能否在正确的时间做出正确的决定。我相信幸福要靠运气,但是更要靠能力:梦想的能力、创造的能力、感受的能力和分享的能力。总之三个字:幸福里。我要的幸福是丰富而有价值的生命,是充满爱和温暖的感情世界,请不要让我取舍。

一答一乾坤

喜欢杨澜的节目,作为高端的访谈类节目,十几个年头下来,带领我们市井小民见证了许多杰出人物的风采,走进他们的内心,作为主持人的杨澜跟她的团队们,功不可没。本书是一第三与第一人称写的,贴切生动,赋有活力,仅仅从杨澜所采访的人物对话与趣事之中,便已经深深地学习到许多东西,再加上杨澜的个人魅力,一切都很令人舒服。与同为主持人的柴静所写的书《看见》相比,个人更喜欢本书。在内容方面,本书更加强调了背后制作者的贡献。虽说两者的采访类型不同,所以写出来的内容与深度不可同日而语,但就书本所蕴含的知识量来说,我会更加喜欢本书。作为优秀的女主持人,杨澜在我们视野中一直扮演着一个说话的角色,以其独到的问题,撬开智者们的脑袋,让他们突出自己的心声,令观众从中受益。本书开放式讲了许多访谈的精彩内容,也讲了节目制作的艰辛与汗水,欢笑与梦想,书本的内容相当全面。书本主体是围绕着杨澜,真如书名那般,一问一世界,十余年的节目,500多的嘉宾,万把来的问题,会是很生动的思想宝库。对于人文关怀,出了在跟嘉宾的采访之中流露,在节目宗旨的设定也是很下功夫的。对于女性的关怀,奥运的拼搏,通过杨澜作为女性的一面,在她的节目中都流露出这些感性的情感,再加上节目团队的一丝不苟,才成就了如此精彩的《杨澜访谈录》。

逻辑混乱,满篇歌功颂德,极少内涵和思想高度

如题。整体感觉很差,不知道为什么那么多人还给那么高的评价,是在不知道这些人有没有仔细的看。对名人的评述缺乏逻辑性和一贯性,心中浮华,静不下来,没什么价值。要是携程心灵鸡汤型的,这本书比其他的差远了。感觉像个精神分裂的人写得一样,逻辑很混乱,找不到主题,没有用心写。杨澜要反思,为什么这样的书还要问世。

问世界问自己

              、对于我来说书是寂寞的,我可以拿起书读几章但却很少能把它读完,原来自己如此的浅薄只是把书当成了一种功利性的东西。大学刚开始比起朋友们的忙碌我反而很清闲,清闲到让我有些自卑,,怕可能占据我的内心,我怕离开了这些活动无法锻炼什么所谓的能力无法去适应社会,到现在我才明白原来参加的人都是怕的。社会多么残酷的一个词汇,让人为了它频与奔波,我们会觉得成功可能与成就是一样的,光鲜的领导指挥别人、侃侃而谈是成功。但却忽略了自己的感觉,因为你只是在为别人而奔跑。为别人而活,自己该如何安放?01你真的那么有远见吗?政治往往令人望而生畏,其实能进入的人都很优秀,他们的优秀绝不是一种几年的练习就可以获得而是积累的力量,当他们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往往是回归到了做自己。回归到了最朴实的本真,正如美国前总统卡特所言,只要你对土地诚实,就一定会有所收获。。卡特能够折服人的应该是他的真诚。喜欢书中这样一句话《大学》:知之而后能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没有对政治终极目标的坚持,那就谈不上 把握历史的发展趋势并提供给符合人民长远利益的远见了。但一切都来源于你心中有内容。“在1996年杨澜拿到了一个学位,生了一个孩子,做了一套节目,这些在别人看来需要前思后想,来回取舍的大手笔,都让杨澜同时给做了,而且做得一气呵成。有歌者吟唱:每个人都是单行道上寻寻觅觅的跳骚。而杨澜却驾驭着心灵机车奔驰于生活和事业的双轨,以更快的速度,在更远的远方,看到了更美的风景。”无疑杨澜是成功的可关注它背后的当美国精英阶层比作“不污染早餐布的报纸”纽约时报给了几乎半幅版面给杨澜时她告诉我们只是刚刚开始。杨澜这时期所获得的只是一个饥渴的想读书的人所做的,别给自己的潜力下定义让她走得很远。但在这条双轨上杨澜无疑也付出了成功的花儿背后的艰辛。但这样的人生这样的挑战却能让人兴奋不已。因为我们在收获。年轻的我们为什么要告诉自己多么渺小,坦率去追逐梦想这才是人生。在杨澜创办阳光卫视初期我羡慕那段时光,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制作自己梦想的高水平电视,有爱人的支持,有洒下的辛苦的汗水,不管是一踏踏采访人的背景i资料,不管采访前有多么难,为自己的理想付出一切都是美好的。看了书后才知道哪怕是提问人也需要下很大的功夫。试问我自己我真的为未来好好准备了吗?我有过硬的知识吗?我有征服挑战的资本吗?没有。那我还如何去期望人前的光彩,因为我还是张苍白的没有看点的纸。我难道还怕寂寞吗?不,孤单给人一种理性。认真沉下来这是我现在必须做的,未来丰富的人生必须有能力才能玩得起,才能看到更广阔的世界。02你不想赢吗?有钱在当今时代代表了胜利,代表了你的成功,大学现在赤裸裸的变成了培养职场人士的地方,钱,就业当然重要。难道随性的生活真的与适应快的社会结构无法并存吗?我逃避大人们所说的现实,但无法逃开因为要生存。但当看到书中对盖茨和巴菲特慈善的描写:?“盖茨和巴菲特的领导力不仅体现在投资和创业的巨大成功,也不仅体现在巨额的捐赠数字,而更是一种示范:人可以支配金钱而非成为他的奴隶,人有机会在物质和精神层面上都成为富有者。”做自己想做的工作,把不喜欢的当成乐趣,如电影三傻大闹宝莱坞所宣扬的一样你追求优秀,成功就会追求你。把目光盯在事情上而非成功上就这么简单。同时在书中零星看到有关慈善的问题,盖茨可以拿百万美元买错误和经验,证明慈善也是门学问。在中国的慈善不是像盖茨一群只是出于帮助实现价值的单纯慈善,它涉及了政府,所谓的中国形象,出错更是无法避免的。但我们也必须反思,我们国民在郭美美事件中的表现,指责与谩骂,失望与不再信任。这个时代的我们要时刻铭记的是发泄谩骂解决不了这个时期中国的矛盾,要的是像杨澜似的理性看问题,白岩松的尖锐分析,盖茨的敢于从失败中前进。接着读就看到了现实,任何纯理想的东西都必须经过现实的洗涤,杨澜和她的团队做的事真实的高端,在收视率为王的时代,理性遇到了残酷的打击,一面是经营的困难,一面是烧钱的理想,杨澜的坚定让我佩服:我们要耐的住寂寞,一个卫视频道总要有生长期。 但同时也有感动,为她身后作为一个成熟商人的吴征感动,尊重妻子的精神追求,进行各种资本运作只有一个目的,:“只想给杨澜一个更稳定的舞台”在杨澜的团队中,都是执着与理想的单纯的人,郝亚兰着实让我佩服,她的观人用人之道令人赞叹。这时我也才突然明白尽管杨澜多么光彩,她身后的人也不必自卑,因为每个人的角色不同,在你扮演的舞台上你依然可以耀眼夺目,只是摄像头未对准你而已。做好自己的本职我们的人生也很传奇。03谁能在石头上轻松睡觉?在这一部分我看到了更多杨澜的无奈,这种无奈是每个人都有的,是理想与现实无奈。比如商业与艺术,高端与收视率。。。。。但看完杨澜的经历我们在成长,愤青一般的漫骂社会不懂欣赏是无能的表现,“任何痛苦与磨难,都是砥砺性格和信念的机会,理想者总是以这样的方式去撩拨内心不灭的火,谁知道这其中也存在无法控制的因素,面对强硬的无奈,强者和凡人的选择并没有本质区别:要么承认自己的局限,要么埋怨世事的无常。”杨澜选择了前者。她看到了美国CBS传奇主播唐休伊特“,成功的打造了《60分钟》,使其收视率22年稳居全美前10名。原因就在于该严肃的时候就严肃,该轻松搞笑的时候也放得开。任何事情没有绝对,最重要的是变通与适应。当中国同行们努力的从娱乐的丛林中悲壮的突围的时候,唐伊特轻松行进的方式却有趣的要命。他的变通思维就在一瞬间跳出了让我们总是习以为常的非黑即白,非此即彼的思维定势。收视率与节目质量、娱乐与深度并非天敌,”杨澜更学会了平衡:“如果我们没有平衡好收视和节目内涵的话,那么只是因为我们的工地还不够,而不是其他”不再去抱怨现实的摧残,让自己的梦想足够强大,选择一种变通的手段现实和理想可以兼得。就像杨澜之后把访谈录接了地气一般,本来世界如此简单,只是我们把它复杂化了罢了。04为什么总问女人这个问题?渐渐的长大才发现男女真的不一样,有些事情明明女的也可以却仅仅只是因为传统观念。每次上我喜欢的政治课最烦听到的就是男生大多都喜欢看新闻,谈谈你们看法。为什么拿传统去衡量,当我举起手说完我的看法时老师的点头证明了男女兴趣爱好并非完全的泾渭分明。这本书中许许多多杰出的女性一次一次证明着自己的能力,我也才发现原来人都每个人都可以同样的出彩而非性别所能区分,不必去在乎传统的区分,因为传统就是用来被打破的。喜欢杨澜的这句话:“我相信幸福需要靠运气,但更需要靠能力:梦想的能力。创造的能力、感受的能力和分享的能力。总之三个字幸福力。”05奥运可以是件很浪漫的事吗?看了整本很多感触,不得不承认我是带着功利心去看书的,我想解开我的迷惑,毫无疑问我解开了一些,高中把我的洒脱囚禁起来,责任与感恩压得我喘不过起来,但我爱那段时光,因为那让我成长。现在我就像刚被从牢笼释放的小鸟看到外面的世界无比赞叹和迷茫。看完书看到了许许多多的人经历,看到了杨澜访谈录的变化,杨澜从开始认真看采访人的专业背景,问深奥的专业知识唯恐问题太过低级,到10年后从采访人的经历中挖出最本真的问题去打动自己,打动受访人,打动观众。我才明白不需要为了社会去改变,我现在要做的只是随心去学习那广阔的知识,不必再囚禁于几个课本没完没了的读,而是去感受庄子所说的“乘物以游心”。现在此刻当看到书店那满架我渴望的经济书时,当对个个领域都无比好奇时我才发现我是真正的为我而活,为我而学。比进入他人的世界,世界的世界更重要的是打开你自己的世界

一问一世界

杨澜在中国无疑是很成功的一个女人,这本书似乎也是当年的畅销书,主要记录的是杨澜访谈录的一些重要访谈的观点。除了本人比较感兴趣的奥运那一章,印象最深的是她在采访一个外国女的(记不得是哪国的记不得叫什么)的时候,她们两个人一起感慨,说她们才40岁,她们的人生才刚刚开始....做女人当如此!!!我一直以为杨澜是二婚,看了书才知道他和她丈夫相濡以沫一起奋斗了那么多年,还有一双儿女,遇见那样一个老公不得不感慨那都是造化啊....

纠结

书的大部分内容都在写杨润对于工作、对于电视制作的严谨的态度,可是读这本书很让人纠结。不知是印刷的原因还是其他,书中错字非常多,连很常见的标点符号都有些乱七八糟。读书的过程和感觉让人很奇怪,很纠结。

看人生品思考

非常喜欢这本书,书中的文字本身就透出一种杨澜的气质,沉淀着杨澜多年“记者主持人”的感悟和思考。书中以杨澜成长和其节目的成长为主线,向我们展开的图景却远不止如此。我们看到了对成功的思考,对人性的感悟,对历史真相的探求,对体育和爱情的诠释;看到一个女人的强大和细致,看到了她对人生的回望和品读。非常喜欢这本书,觉得里面很多文字都能让我内心产生强烈的共鸣。强烈推荐。

语言平实,偶有亮点

这本书既不是杨澜的自传,也不是关于她访谈过人物的完整的故事,初看时觉得没什么头绪,一切都是碎片化的小段,不知道想要表达些什么。整本书是以问为主轴线,一共6章,6个问题,分别穿插了两个作者的文章,一是杨澜的自述,二是朱冰对于杨澜团队的描述。全书看下来,语言平实,偶有亮点,印象较深的有几个点:1、关于巴菲特和比尔盖茨的慈善事业。他们不约而同的选择了慈善要趁早,不是在死后才捐出财产,而是利用他们的智慧,组建专业的团队,把钱怎么样合理而聪明的花出去,帮助更多的人。——“人可以支配金钱而非成为它的奴隶,人有机会在物质和精神层面成为富有者。”相比于中国某些高调得近乎做秀的慈善家,境界高出不是一点半点。慈善并不只是捐助,单纯的捐助不一定会获得最好的效果,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2、谁能躺在石头上睡觉?石头意味着现实,棱角分明的现实让躺在石头上的人碾转反侧,历经磨练后你会发现,你不能改变石头,也不需要让石头去改变你,你只要找到一个合适的角度,让自己能够安然入睡。——“谁能在石头上安然入睡?两种人:找到合适的石头或让自己适应某一块石头的人。关键是,当一个人决定离开了床的舒适,去石头上睡觉时,他就摆脱了某种惰性,而带来许多可能。“3、高跟鞋和泥土地。关于女性在职场和生活中的平衡,成功的女性总被问到这个问题。杨澜给出的答案是:挑两担水要比提一担水省力,有了家庭这个支持的土壤,才能更无畏的在职场上拼博。就像没有人会问你喜欢你的左腿还是右腿,人是要靠两条腿走路的。何谓幸福?威尔.史密斯说:"这世上很多的不快乐是因为花了没有挣到钱,买了不需要的东西,送给不爱的人。”反言之,幸福就是用自己挣到的钱,买(或创造)最需要的东西给自己心爱的人。幸福要靠运气,更要靠能力:梦想的想力、创造的能力、感受的能力、分享的能力。幸福就是丰富而有价值的生命,是充满爱和温暖的情感世界。4、关于爱情:判断一份感情品质的最好方法,就是看情感中的两个人是否都有机会成为更好的自己。这句话值得好好回味。爱情不是一个人向另一个人的乞讨或索取,也不是毫无保留的给予和施舍,爱情不是依赖,而是相互支持。爱情有它自己的度,衡量的标准就是两个人是否能够从彼此相爱中吸取到向上的力量,变成更好的自己。

一花一世界

主持人出书热,貌似一直就没有断过。从中央台到地方台,再回到中央台;从女人到男人,再到女人;从传记到兴趣,再回到传记;从第一本到签售本,再回归到首印本……从崔永元,到汪涵、从去年的王刚、白岩松、倪萍,到今年的杨澜……台前幕后生生不息,出书签售火热不止……这些名嘴们,不仅现场演绎口才了得,下笔文案亦是鬼斧神工。他们的成长,是一代人的成长,他们的评说是一个时代的缩影……爱看他们在荧幕前星光熠熠,爱听他们在字里行间倾情絮语,这不是一种习惯,而是一种学习,有多少人以他们为榜样,就会铸就多少人的成功……虽然本书作者杨澜不是唯一,但是文笔依然清新;虽然本书纸张有些逊色,黑白图繁星点点,但彩色照的独家呈现,依然精彩无限……怀着对传媒业的展望、对成功人生的探求、对杨澜知性美的感悟……来看这本书,亦不失为闲暇时光的优秀读本,值得推荐。

问谁去。

作为北外孩纸一枚,杨澜触笔朴实,字字珠玑的告知学妹,要找一个可以帮助你完成梦想的男人,才可谓幸福。杨澜的骨子是不安静的,毋庸置疑,任何人的成功都是偶然性与必然性的结合。他也是。从赴美留学的大阔笔,到双赢的阳光卫视,之后的很多事情,我想留给自己去品,闲暇时读起,尽管没有老者的睿哲,但是满腹真实,告知问的意义和问的技巧。

作者写的很匆忙,我读的也很匆忙

基本上是把她采访的人物进行了一次串联,一些片段,几句睿语。似乎开头和结尾是杨澜执笔,中间一段别人代工。像一格格的截取的影像画面,用几句话连起来:第一句:做自己,第二句:挖掘隐藏着的人性,相互理解与沟通,第三句:找到自身与环境最相宜的角度。只是一点感悟。像正餐之间的一些零食。一个聪慧的人疾行中洒落的一些碎片

成功的背后

整本书将三件事交织一起展开写作,第一件事是杨澜本人从事电视行业的心路历程;第二件事是《杨澜访谈录》节目团队的组建、人员分工配合和团队成员做节目所付出的辛酸和努力;第三件事是与这些被采访的“大佬”过招,杨澜以及她的团队如何完成“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如何对嘉宾巧妙提问,如何精益求精地创造这个有价值的节目。每个成功的人背后,都有自己独特的辛酸。与其说人生是命运与我们开的一个个玩笑倒不如说是我们一次次与命运抗争。为此,不管输赢每次都能站起来的人便是成功。

你不想赢嘛?

維珍集團的創始人理查布爾森說:工作只是我生活的一個部分。我覺得人生只有一次,就要活到極致。布爾森一生熱衷冒險,沒有哪家保險公司敢為他投保,所以他乾脆自己開了一家保險公司。對於他來說,贏的定義在于是否發揮了自己的極致,展現了自己的價值。財富是否重要?Absolutely Yes.但是財富的積累不過是證明你自身競爭力的一個標誌而已,當你的財富累計到了一定的程度,你所需要的就不再是物質的簡單追求。人可以支配金錢而非成為它的奴隸,人有機會在物質和精神層面都稱為富有者。多給自己一點思考的時間,你會贏得更多。所以,其實我們可以贏得溫暖一點。这是我看完这本书以后最强烈的感触。或许你可以说我理解不够深刻,是的,我没有足够的学识和阅历完全驾驭,但是我写出了我最真实的感受。

问出来的幸福

看这本书,这里面很多的名人志士,很多的名流奇人,但这却不成为其看点。里面的一句话很给力:所谓高端人士,不是权利或者职位上的高端,而是对人生和社会有着深入理解和独到见地,甚至引领社会价值的人。这里面有创业者的艰辛,有笨大象似的苦功夫和基本功的彰显,有坚强不可摧的强大心脏的搏动。对于事业,更喜欢程蝶衣的信条:不疯魔,不成活。最喜欢的那句话:躺在石头上睡觉,看起来光滑的大石头实际上并不平坦,何况生硬,先是怎么躺着也不得劲儿,后来发现,你没法改变是石头,也不需要改变自己,你只需要找到两者相适宜的角度。最精彩的片段:杨澜和周国平的信件——这个无趣又无奈的时代。最不起眼但是最喜欢的词汇:街头智慧。对于这个世界,总是那么多的不确定,即使你沿着既定的传统的轨道来运转,况且那样是多么的无趣。 倾听自己的心声,即使苦难,即使挫折,也将是幸福的。

一问一世界

之前由于主流媒体的过于正面和吹捧式的评价,对杨澜并无太多好感,也没有主动关注过。直到一位比较值得学习的前辈推荐了这本书,就翻来看看。没想到还不错,至少颠覆了我对杨澜的看法。也让我觉得确实,媒体工作所吸引人的地方。能让人有更广阔的视野,更接触到不同层面的世界,对社会有多重的视角,很棒的事业选择。

我读《一问一世界》

杨澜的《一问一世界》终于看完了。大概4月份的时候杨澜的新书签售会的时候拿到手的,中间因为期末考试、实习的事情耽误了很久。写一下我读过之后的感受吧。因为几乎每周都要看《杨澜访谈录》和《天下女人》,加上杨澜近乎完美的人生,所以对杨澜比较感兴趣。之前看过她写的文章《你唯一有把握的就是成长》,也看过记录她早些年的书《凭海临风》,主要写她在正大综艺时候的感想和留学时候的事情,都有不同的感触。《一问一世界》主要是写她采访过的人物的故事还有《杨澜访谈录》这档节目的成长过程。就《杨澜访谈录》这档节目来说吧,我以前看的时候经常感觉开场白、结束语和串场写得非常流畅,经常产生共鸣,原来杨澜对这些要求非常严格,她本人的文字功底也非常深厚。书中还多次提到杨澜采访前要看很多资料,用她的话来说就是下笨功夫,这在柴静的博客里有一篇博文也特意提到过,说我们中国人自以为很聪明,不愿意下笨功夫。在我看来,“下笨功夫”就是不取巧、踏实吧。另外像每期要采访的嘉宾、杨澜要提问的问题、要穿的衣服等这些以前看节目的时候好奇的问题很多都在这本书里得到了解答。杨澜真的是一个非常有想法的人。这一点在看她节目的时候就有感觉,她经常提出一些不同的观点,不会随便附和嘉宾。在这本书里,有一章特意写了她对于家庭、事业以及做一个什么样的母亲的看法。以前我一直觉得我想陪伴我的孩子成长,为了这我可能宁愿牺牲自己的事业,看了这本书我有所改观。杨澜在书中写到“其实孩子不在乎自己父母有多成功,也不一定喜欢形影不离的妈妈,父母能给孩子的最好礼物:一是无保留的爱和接受;二是父母自己能够快乐的生活”这本书里写了很多杨澜采访过的人,记下那些触动过我的句子吧:女人就像一个茶袋儿,只有把它放进热水里才知道她的厉害。——美国前第一夫人 埃莉诺•罗斯福不论怎样都不要放弃你们自己的梦想,永远力争上游,坚持信仰,被击倒要马上站起来,不要让任何人说你不行。 ——希拉里•克林顿对于个人或一代人而言,成功没有固定的模式可循,是否具备判断力和抉择力才是成功的关键。如果随波逐流,注定以失败告终。 ——美国前国务卿奥尔布赖特所谓压力实际上是一种思想状态,如果你把注意力放在如何解决问题而不是自怨自怜上,方法一定会有的。 ——百事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卢英德

果然优秀是一种习惯

书读过了,有内容,有深度。但结构有些杂糅,时而思考世界政治经济格局,时而感慨个人遭遇。我对世界经济政治格局依然还是不关心的。我只能关注到自己内心世界的成长。优秀的人往往能够在同一时间内做很多事情。以前总给自己找任何借口。手头的一件事情可以使我拒绝很多别的任务。其实我可以完成它们,只是不想。抓住机会,适时地逼自己一把。

真诚是这本书最大的特色

一直以来以为杨澜是幸运儿,在这个时代的舞台上尽情的舞蹈,展现着她的智慧和聪颖,那份成熟与稳重是我一直所追求的。这本书,很真诚的在写着杨澜的心路历程,第一次看到这个女人的无奈与无助,那个光鲜的形象背后所承受的种种痛苦。这本书感觉整体思路有些混乱,有些地方读着读着就会感觉前面已经看过了。印象中最深的部分是林怀民让舞者们在石头上睡觉……这是一种境界,一种修行的境界……

拿到这本书,是借的朋友的。一问一世界,书的封面上杨澜自贬为一个以提问为生的人,杨澜,是中国成功的女性之一。她的事业与家庭相互融合,在事业不断上升的阶段,处理好丈夫的关系。文中介绍了杨澜在正大综艺的主持,到哥伦比亚的留学,成立阳光卫视。这本书以杨澜和她的阳光卫视一步一步的成长,在创业的过程中,遇到过困难,慢慢坚持下去。没有哪个人在成功的道路上会一帆风顺,资金,人员,都是一个在成长中的队伍会遇到的大问题。杨澜在创办事业的过程中,依旧坚持不懈,在适当的情况作出适当的改变。让我感到惊讶的是,原来每个人的成功都是通过不懈的努力而得来的,正是因为有了这些不懈的努力,才会造就后来的平坦道路。每个人的成功也不是一个人的功劳,一个团队的付出,整个成员的坚持努力,为了一个梦想奋斗,那是一件多不容易的事情啊。只有把每件事情,细致,认真的做到一丝不苟,这样才会有可能把努力变为现实。

我喜欢杨澜的感悟

我喜欢杨澜对世界的感悟,看到她的许许心得,在问答间感受人性的力量。寻找自我,寻找真实。、我喜欢杨澜对世界的感悟,看到她的许许心得,在问答间感受人性的力量。寻找自我,寻找真实。、我喜欢杨澜对世界的感悟,看到她的许许心得,在问答间感受人性的力量。寻找自我,寻找真实。

请恕我无罪

真如简介所说“立体展现杨澜20年的非常媒体生活”,太立体了,我这种平面的人没办法读懂,总感觉找不到贯穿全书或是某一章节的主线,一个章节内,甚至一页中的跳跃太大了。也可能是我不是媒体人,不能找到媒体人去理解问题的切入点。总之吧,我费劲读了一般,努力想要走进着本书里面去游览,但是我失败了,恕我无能啊,我深感对作者和编辑的抱歉,抱歉没能读懂她!

问问题的水平证明你的能力

首先对这本书的评价还是较高的,在杨澜与朱冰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杨澜的思想用语言表述出来,是有内涵有深度。然而朱冰的表述我认为第一是宣传《杨澜访谈录》通过结合制片人,导演的故事情节,在事情与人物之间描写的绘声绘色。第二是她与杨澜的写作为两种风格,杨澜阐述故事的进行时,朱冰描写故事的过去式。故事的列举很有情节,在平时的讲话可以应用到其中。其次杨澜的成功离不开吴征的支持。经营家庭与经营公司一样,用心,有爱,奉献,牺牲,关心,容忍。《杨澜访谈录》在前3年亏损千亿港币,一是杨澜的坚持与专注,二是吴征的支持与包容。书中写到,谁能在石头上睡觉?在我理解,是抛去所有个性的一种历练,一路走来如同脚踩石子,波折。走累了在石头上歇一歇,一种精神上的放松,一种无形的压力逼迫你要在这里休息。当你真正的能在石头上睡觉的时候,你成熟了,放下了,自如了,也成功了。

现实主义 vs. 理想主义

看了一半了,想写下这么一对这本书、或者说对杨澜的认识:在追求美丽无比的理想主义过程中,遭遇现实主义的各种围追堵截,这个女子是如何的努力而顽强的面对、学习、调整、接受,而后继续追求中……这是一种现阶段自己所希望的成功心态!未完待续。继续看,继续写……

爱和温暖的情感世界,请不要让我取舍

看这本书,记下的第一句话是:生命有无数的可能性,你的梦想还在沉睡,为什么不把它唤醒? 人生就是要经历一些坎坷,不跌倒怎么去爬起来,更好,更勇敢的走下不,或大或小,或好或坏,都要去遭受一番。鱼与熊掌不可兼得,能与不能全在自身能力。在这过程中,你所受的煎熬,你所享受的换洗,到了最后,走过来了,无论结果如何,你都应该是有所收获的,回头去看哪些难坎,原来也不过如是。在谈到感情,杨澜在书中说,“我欣赏一种观点:判断一份感情品质的最好方法,就是看情感中的两个人是否都有机会成为更好的自己。”我想两个人在一起不会是阻碍前进的绊脚石,反而是相互继续往前走的动力,总觉得,在一起是为了更好,也是能成为更好。

一个睿智的女人

在我眼里,她不是一个很漂亮的女人,但她很美丽,很睿智,很勇敢。从第一次采访的紧张到最后面对各行业大亨的从容不迫,这是一个华丽的转身,当然期间她所付出的努力,那种辛苦,只有她自己最有感触。特别欣赏她在工作和生活之间完美的切换。

杨澜申奥英文演讲稿——网上的全不严谨,自己听着重新写了一篇。

网上的版本全部不是原话,很奇怪。为了原汁原味地还原,找来了视频,一句句地写出来。希望对有同样需求的朋友有帮助。Mr. President, Ladies and Gentlemen, good afternoon!Before I introduce our cultural programs, let me tell you one thing first about 2008. You're going to have a great time in Beijing. Many people are fascinated by China’s sports legends and history. For example, back to Song Dynasty, which was the 11th century, people in our country started to play a game called Cuju, which is regarded as the origin of ancient football. The game was so popular that women were also participating. So now you will probably understand why our women’s football team does so well today.There’re a lot more wonderful and exciting evens waiting for you in the New Beijing, a modern metropolis with 3,000 years of cultural treasures woven into the urban tapestry. Along with the iconic imagery of the Forbidden City, the Temple of Heaven and the Great Wall, the city also offers an endless mixture of theatres, museums, discos, all kinds of restaurants and shopping malls which will amaze and delight you. But beyond all that, this is a city of millions of friendly people who love to meet people from around the world. They believed the 2008 Olympics is held in Beijing. It will help to enhance the harmony between our culture and the diverse cultures of the world. They guarantee their gratitude will pour out in open expressions of affection for you and the great Movement that you guide.Within our cultural programs, education and communication will receive the highest priority. We seek to create an intellectual and sporting legacy by broadening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Olympic Ideals throughout the country.Cultural events will unfold each year, from 2005 to 2008. We will stage multi-disciplined cultural programs, including concerts, exhibitions, art competitions and camps which will involve young people from around the world. During the Olympics, these activities will also be held in the Olympic Village and in the city for the benefit of the athletes.Our Ceremonies will give China's greatest and the world's greatest artists a chance to celebrate the common aspirations of humanity and the unique heritage of Chinese culture and that of the Olympic Movement.With a concept inspired by the famed Silk Road, our Torch Relay will break new ground, traveling from Olympia through some of the oldest civilizations known to man. Greek, Roman, Egyptian, Byzantine, Mesopotamian, Persian, Arabian, Indian and Chinese. Carrying the message "Share the Peace, Share the Olympics", the eternal flame will reach new heights as it crosses the Himalayas over the world's highest summit - Mount Qomolangma, which is known to many of you as Mt. Everest. In China, the torch will pass through Tibet, cross the Yangtze and Yellow Rivers, travel the Great Wall and visit Hong Kong, Macau, Taiwan and the 56 ethnic communities who make up our society. On its journey, the flame will be seen by and inspire more human beings than any previous relay.I am afraid I can not give you the full picture of our cultural programs within such a short period of time. Before I end, let me share with you one story. Seven hundred years ago, amazed by his incredible descriptions of a far away land of great beauty, people asked Marco Polo whether his stories about China were true. And Marco answered: What I have told you was not even half of what I saw. Actually, what we have shown you here today is only a fraction of the Beijing that awaits you.Ladies and Gentlemen, I believe Beijing will proved to be a land of wonders to all of you, to athletes, to spectators and world-wide television audience alike. Come and join us!

关于成功,关于女强人

这是一本畅销书,中间有一些错误,中间洋溢着对杨澜的赞美,虽然她的确值得佩服,但是总觉得有一些过了,中间还有一些不完善的地方,但是,仍然不影响这本书本身所存在的价值,依然给我许多的启发和思考~~~~~~~~~~~~关于成功这是一个俗不可耐的话题年前和一个朋友聊天的时候,同我抱怨,留在上海,沉重的压力压的他已经失去了理想,一年300天的出差,已经没有任何时间做自己的事情然后我问他,那你为什么要留在上海,他说为了修炼自己的内心,追求成功。可是关于成功,我们到底在追求怎么样的成功?什么才是真正的成功?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人比任何一种其他动物都要贪婪,尽管奋斗的目标不同,但始终都逃不脱名利二字,各种变了形,化了妆的名和利。我在想,当拥有名和利的时候,会不会觉得空虚?会不会觉得世界很虚伪?你会怀疑么?怀疑人们对你微笑,到底是对你的人民币微笑?还是对你的位置微笑?你是否也可曾想过,当你除去一切的时候,是否还有人愿意在你身边对你微笑?一首歌里唱到“赢了世界却输了你”,我们在所谓的奋斗的过程中,总是常常忽略身边的风景,忽略身边的人,并且美其名曰,我这么努力不都是为了你么?可是时间不会停在最初的地方,父母、爱人、子女、教育,都不会停下来等你成功,等你有能力去照顾。在陪伴父母的过程中,跟子女一起成长。是我父亲教我的人生哲学,我父亲总是感谢我,与他一起成长,一起读书,一起探讨,一起孝顺爷爷奶奶,他总是说,“嘿!海儿,主要是为了和你探讨一下,我才去研究了一下这个东西”。我们在长大,父母在老去,爱人在离开,子女在成长,教育的时机在错过,别追的白了少年头,留下一生的空悲切。我想真的成功的内涵应该包含为人的成功,家庭的成功。张海迪是成功的,但是当有关领导告诫她应该把烫成大波浪的长发夹起来以符合“英雄模范”的标准形象时,她拒绝了,在聚光灯中心那一瞬间,果断取下发卡,让一头秀发披在肩头,她在做真实的自己。当巴菲特的儿子就职业追求寻求父亲的意见时,巴菲特只是说“其实我们在做同一件事情——我们热爱的事业”,他和他父亲,也都在做自己。这让我想起来朋友口中的修炼,我够不聪明,不能理解其中的奥妙,不能理解那样的心态也很疑惑有很多人这样,因为我总是天真的觉得寻求内心的安宁,并不一定需要形式上的客观的约束,只是需要常常和自己对话,去了解那个最真实的自己。follow your heart。你要保守你心,胜过保守一切,因为一生的果效,是由心发出。成功的定义里面是不是也应该有一点,那就是做真实的自己。~~~~~~~~~~~~~~~~~~~·关于女强人如果说女人是高跟鞋,家庭是泥土地,这两个截然对立的体系,仿佛预示着一个女人的境况,穿着细细的高跟鞋,走在事业的坦途上,却常常陷入家庭生活软软的泥土地的尴尬。家庭和事业的矛盾,是一个女人必然面对的问题。一个阿姨,数年前她放下蒸蒸日上的事业,做起来全职太太,为了家庭付出一切,丈夫对她很好,孩子很孝顺,或许她是幸福的,但是总觉得她少了些什么?她仍然保持最初的事业的向往和冲动,是否在一切中,她丢了自己?只有家庭的女人,并不一定是完整的一个阿姨,事业非常成功,经营一个庞大的市场营销网络,中年离异,带着女儿离开家乡来到北京,每天雷打不动的半个小时瑜伽,一周三次健身房,养生美容一个不少,近五十的年纪看起来不过三十出头,可是,工作累了回家看到空荡荡的家的时候,生病的时候,她是不是少了一些什么?只有事业的女人,不一定是幸福的女人,到底要多努力才能让自己在家庭和事业面前看起来毫不费力?女强人并不只有事业,希拉里是这样,埃莉诺也是这样,安娜·林德也是这样,作为瑞典前外长,她的事情不少,却仍然要求自己尽量回家跟老公和孩子吃晚饭,这样的结果必须是要求极高的工作效率和控制能力,付出比男人们多三倍的努力。杨澜更是,我们看到她的大气睿智,沉稳,家庭幸福,事业成功,可是更要看到她身后,那几乎苛刻的追求完美和努力。也许真正的女强人是指在对事情的处理和决断上,同男人一样的敢于负责,敢于拿主意,意志坚定,坚持原则。而非在为人的性格上,强硬。高调做事,低调做人,应该是大部分“女强人”的处事原则吧。

小 失望, 重 理解

之前看了杨澜最近的新书《一问一世界》,炒得很火,偶然一次去上海书城,还登上了best seller的第一。是带着很高的期望值看的这本书,但看完感觉平平。尤其在之前看了白岩松写的两本类似自传的书《痛并快乐着》以及《幸福了吗?》。不能说是天壤之别,但却有着千差万别。很明显,白岩松是一个非常善于整理自己思绪的人。从某种角度上来说,他们俩都是主持人,书中大篇幅的不免涉及到自己的工作内容,但对于记录的方式却有着迥然不同。白岩松是以时间和时间为线索,讲述自己每一次刻骨铭心的采访经历,读起来有一种清晰,明快,一气呵成之感。而杨澜呢,读起来总觉得表达太浅,欠深度,而且思路稍显凌乱,读罢之后才知道,她是将自己访谈中,四个经典的问题提炼出来,作为每一个小章节的标题,依次为线索,凸显自己的王牌节目《杨澜访谈录》的特点。其次,从她“鲁豫有约”访谈中,她也表示平时很少有时间,也没有习惯,记录自己的感悟心情,有的大多也只是工作总结什么的。所以,两本同是主持人,也同样在自己的行业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的两个人的传记,却有着迥然不同的林林总总。说了这么多,只是想说明,平时记录自己心情,是一件多么值得的事情。

坚持需要汗水和智慧

花了一天的时间读完《一问一世界》。整本书内容有些凌乱,不过透着她的高端视野和真诚。杨澜,在我心里,一直是一个美貌智慧并存的传奇式女子,曾经一度梦想成为她那样的女子。可是当我从书中看到接近真实的她,为了高品质的采访,近乎疯狂地做足功课—搜集大量资料、阅读筛选、独到地提出问题……利用有限的闲暇准备(如在飞机上看被采访者的传记论文等),才明白她并不仅仅是我一向认为的那个神采奕奕的成功人士。无疑,她拥有许多令人羡慕的东西——高学历、多金并深爱她的丈夫、成功的事业,然而这光鲜的背后,有着许多的坎坷和艰辛,比如她高强度工作下的劳累而导致的偏头痛;阳光卫视的入不敷出,以及后来股份的转让。试想有多少人能像她一样,有理解深爱她的丈夫用财力支持自动的坚持(力争访谈的高品质),而不顾盈利收入。不管结果怎样,她有过三年的坚持。她美丽、聪慧、充满灵气,再加上良好的机遇,所以在毕业后很快就成为红遍全国的央视主持人;是她的远见和大“舍”,从而前往美国求学,逐步造就了现在的杨澜,也使她收获了幸福的爱情。成为她这样瞩目的公众人物,除了机遇,还要能力和智慧。我并不想要她这样繁忙并快乐的生活,不过我喜欢她那种为了梦想不断追求的坚持,有梦,我们的人生才能洵烂多姿。在实现梦想的道路上,不断奋斗,坚持,做真实的自我。

随感

看完这本书,我热血沸腾。“一个人和他的时代”——让人向往。如果那个人能影响一个时代,那是怎样的一种气势磅礴与深远持久。直接或间接地决定时代的进程、改变社会前进的方向是一件意义重大而且很cool的事情。希望自己能成为时代大浪中的弄潮儿。理想:也成为影响时代的人,在改变世界的过程中实现自我价值读完这本书也发现,成功远不仅仅是努力那么简单。你需要有强大的内心、运气、远见、准确的分析和判断、周全的思考和时代的成全

中国式敷衍传记中的优等作

是杨澜的经历吸引我看了这本中国人物的传记,起初内容还比较有条理,描述的经历中有精彩的让我崇拜的地方,但是慢慢你会发现内容重复的地方很多,一个事例在几个部分提到,敷衍是中国人物传记中最常感受到的!这次也毫不例外

精致的女人

一直觉得杨澜很精致,是我心目中知性女人的代表。所以买了这本书看看她的专业怎么样。书讲了六个问题,比较有印象的就是关于崔奇和林怀民的了,有挺大的感触。总体来说书里很多故事很精彩,杨澜的文笔很不错,比另一个作者更能打动人。

炫耀丰功伟绩之作

很不喜欢这本书的写作手法, 读起来感觉是杨澜的某位助理为了拍马屁股,便收集了很多杨澜事迹而写出来一本书。 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只有浮夸和炫耀,没有深度和内涵。 也许杨澜很有才,也许她真的很了不起,但,这本书没有使我对她有所喜欢, 反而使得我开始讨厌她。

有点失望

不可否认杨澜是位非常成功的女性,并且也在成功过程中付出了很多心血去奋斗。但看完后就一感觉:好背景+好机遇+好老公+个人努力=成功。事实上,有很多人比杨澜更努力,但不是每个人都像她那般幸运。我不明白为什么许多人会评论这本书很“真诚”,事实上,多处重复的章句、莫名其妙的两个作者(基本上就是先自己把自己的经历“炫耀”一遍然后另一个人再把她夸一遍)、浮于表面的描述,都很难让人从中产生共鸣式的感动。这本书的作用最多就是让人对部分高端人物和杨澜访谈录的幕后故事有更多了解,也就仅此而已了。想要从中获取什么心灵力量的话,恐怕是会失望的。

30岁 很年轻

最近一直被一个‘老’字困扰。 想去读书,觉得自己老了;美国老大问想不想去美国工作,自己想到的首先就是一个老。但是跟杨澜比起来,30岁,或许正是她羡慕的年龄。虽然结婚,虽然生孩子,但是一直没有停止过自己的梦想与追求,30岁的自己,视野开刚刚开阔,多谢这本书,自己可以勇敢的解释面对自己的30岁。可以有和睦的家庭,可以养育子女。为什么不能,为什么只能两者取其一。

“一叶一菩提,一沙一世界”,看到《一问一世界》的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这个俗语,通过问题探析世界,大抵就是这个意思了。此书相当于是“杨澜访谈录”十周年的纪念册,杨澜和老公朱冰执笔,分别写一章中的两部分。按杨澜访谈录节目发展的逻辑轨迹,结合来宾的特点和故事,书写成了六章,每一章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由杨澜结合本章主题讲述来宾的故事和感悟,另一部分是由朱冰来讲述同期杨澜和杨澜访谈录工作人员的故事。这样的写法,让这十年变得有血有肉起来,不只是“伟人们”的故事,也包括了幕后工作人员的故事。从某个角度来讲,这本书也算是记录了一个人的一个时代,和杨澜访谈录的主旨一样。发现班里很多同学也在看这本书,但是大家都表示感觉像杨澜在自吹自擂一样,并不能看下去。然而,我却比较喜欢。首先是选取的主题“你真的那么有远见么”、“你不想赢么”、“谁能在石头上轻松睡觉”、“为什么总问女人这个问题”、“奥运可以是件浪漫的事么”和“你是否曾站在空空的舞台”,六个章节中讨论了很多在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选择,比如在人生的选择中是否忘记了自己的梦想,这是有远见的表示还是没有?比如在轻易的放弃中,是否记得提醒自己,渴望赢的心。比如不是所有的处境都能随我们的心意,就像舞蹈家练习在石头上跳舞时首先要做的是让身体和石头完全的契合,这非常不容易,但是通过长时间的适应,就算躺在石头这样不适应的条件下依然可以轻松睡觉。再比如女性在这个世界上的一些所谓的问题是否真的是问题,女人为何不能兼顾好各方面。比如奥运中关于体育精神,金牌更重要还是在运动中体现的竞技精神和战胜自我的勇气更重要。再比如每当一场演出落幕,我们都曾站在空荡的舞台,回忆刚才的激荡,畅想下次的精彩,落寞却也充满希望。除了主题的选取外,嘉宾和工作人员的故事也让人印象深刻,不失为一本可读的书。人与人的对话往往从“问”开始,问的对,问得好,对话才能进行下去,并交替轮回,产生火花。而问的不对,则往往是让人索然无味。问,也是一项非常大的学问。怎样问才能抓住核心?怎样为才是最容易让人敞开心怀的一个切入点?关于如何问问题,应该都能写成一本书了。每个人的思维体系和立场都不同,对同一个问题有不一样的理解,站在一个中立的角度上抛出一个问题,需要提问的人也有一定的知识构建和经历,需要对这个世界保持强烈的好奇心,需要能够发现和理解。想要问问你,对于一个不认识的我,想要问一个什么样的问题?

坚持就是胜利

到了二十几岁时,终于有了一个希望为它奋斗终生的目标,却总不被人看好,这个时候是该坚持呢,还是该放弃呢?虽然,我不停地问自己,我究竟是要活在自己的梦想里,还是要活在别人的口水中?得到的答案总是要活在自己的梦想里。但是,始终没有十足的勇气。人活着,一个肯定还是很重要的!最终,我在杨澜身上看到了希望。入行二十年,做《访谈录》十年,一直坚持“记录一个人和他的时代”的杨澜,坚守她的那份好奇心,努力地在人文历史领域里撑起一片天空。这一点太让我感动了。忙得像个空中飞人的杨澜却没有停下脚步,因为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是很快乐的,这就不怕辛苦、不怕赔钱、不怕冷落。而最终这一切又得到了无限的回报。于是,我想:人只有这一辈,何妨坚持一下。

充满睿智的文字,令我非常珍惜

多读几本好书、多交几个好朋友、甚至养成几个好习惯。二十岁是投资和储蓄的时候,要养足未来的资本。魅力的三十,不会从天而降,如果之前的29年不够努力,那么过了30岁也不会有奇迹出现。我喜欢这个拥有真诚教养的女子,充满了对一个世界去探索的好奇,以及对人物的敏锐提炼,和做事情的决心。

透过杨澜,看世界

杨澜一直是我成长路上的灯塔,还记得有一次她来我们学校做讲座,我早早起床去抢个位置,整个讲堂被挤得满满的,她拿着厚厚的讲稿,回顾了她作为电视人的成长历程,一个真实的杨澜告诉我,成功从来都不是轻而易举的。带着同样的热情,去看了她的《一问一世界》,从中看到了她的事业起起伏伏,从阳江卫视的创办,到后来的入不敷出,到最后股权转让。杨澜始终带着她的认真和坚持做《杨澜访谈录》,我第一次了解到这个团队的成长、新老更替,看到了杨澜对这个团队的热情,也明白了现在的《杨澜访谈录》吸引我的原因不再仅仅是杨澜,还有她执着、认真的团队。《一问一世界》,一问一内心。感谢这本书让我在短时间内温故了这么多精彩、感动的人生。透过杨澜,洞开视野,打开世界,从他们身上汲取自己需要的养分,强大自己的内心,体会他们心底的温暖、真实、感动。很多时候我们说这个世界太浮躁,其实是我们自己的心太浮躁,你还记得自己的梦想吗?你还在为你的梦想奋斗吗?其实里面有很多专访,我之前都已看到,但当他们一起用文字来冲击我的视觉时,我倍感振奋。杨澜问世界,我问我自己。还好,我仍然能在这座充斥着诱惑的城市里,牢记自己的梦想,并不断努力。依然记得,毕业之际,杨老师认真地跟我说,去深圳,记得这八个字,“忍辱负重,不卑不亢”。谢谢杨老师的忠告,呵呵,更喜欢叫你星姐,我依然是那时满怀梦想的我,我努力、坚持,我知道我不会让你们失望。回到正题,这本书也有让我失望的地方,杨澜执笔的部分不算多,这多少让我有些遗憾,内容多与访谈录重复,可能不是所有人都喜欢。但是我仍然感谢这本书,让我更坚定自己,成功从来都不是轻而易举的,也将此书推荐给那些正在坚持自己梦想的人。

把你的梦想唤醒

朱冰说:杨澜并不漂亮,而是属于美。我以为这话只说对了一半。作为一名男士,我以为杨澜漂亮,尤为美丽。这就像她在《一问一世界》里描述她所看到的世界一样,无论是政界大碗,还是艺界翘楚,乃至普通一老妇,都有着褪去光环或平凡后的,由内到外的大美。杨澜做《杨澜访谈录》,十年来做过500多期。这一对一的访谈,杨澜面对的人物涵盖政治、商业、文化、艺术、体育等社会各界,且这些人物大多“高端”。但是,杨澜并没有将访谈做成一次次展示“成功”的盛宴,杨澜看到的世界不是属于人的成功,而是作为成功的人,他或她的人性之美,以及这种美于大众的无限可能。“观测历史,揣测人心”是杨澜看世界的态度,而这态度,和“贩卖和复制成功”的态度是多么地不同呢!因而,杨澜访谈王光美,让大家看到了历经劫难和沧桑后的“和解与宽容”;访谈克林顿,让大家看到了一个对妻子心怀愧疚的丈夫,一个通过写作还上了债务,并为家人买了房子的男人;访谈“20世纪最伟大的编舞家之一”林怀民,让大家看到了一个“能在青石板上睡着,并在青石板上睡出人形”的对艺术的“静守者”;访谈哲学作家周国平,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爱女儿胜过一切哲学”的父亲……当这个世界到处都在追逐成功的时候,杨澜和她的世界却从成功出发,回到了成功的起点:在世界面前,你是否赢得了自己?面对杨澜,华裔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崔琦先生谈及饿死的父母:“其实我宁愿是一个不识字的农民,留在父母身边……”杨澜的心灵受到巨大的震撼:如果节目只是停留在讲述所谓的成功故事的话,终将归于浅薄。而这一份震撼,又何尝不适于这个“忘我”地追逐成功的时代呢?杨澜眼中的世界,皆源于她的“问”,用她自己的话说,十年来她向这个世界提出了一万多个问题。而颇让人思量的是,杨澜的电视生涯,竟然也是从“问”开始的。当年中央电视台《正大综艺》节目组招聘一名女主持人,面对主考官,杨澜反问道:“为什么在电视上女主持人总是一个从属的地位,为什么她就一定是清纯、可爱、善解人意的……”如果说提出问题是探寻世界真相的途径,可真相从来就不简单纯粹,所有关于真相的见解都是一种偏见,于是“问”便成了杨澜不断突破偏见而最终接近真相的方式。杨澜的每一个问题都包含着对世界的好奇和敬畏,包含着对每个生命的尊重,对客观事物的谦逊。她这样问享誉全球的商业领袖杰克·韦尔奇:“你有没有主观的时候?受主观意识驱动的时候?”她这样问民营企业家郭广昌:“你觉得自己快要接近自己的极限了吗?”当然,杨澜也会经常地问自己,在当年留不留美发展的问题上,她便这样问自己:通过努力工作,你可以成为一个美国人吗?在杨澜看来,“问”似乎与真相并没有直接的关系,我们通过“问”来与自己沟通,与世界沟通,真相便在沟通中接近,世界便在沟通中得以构建。杨澜感慨自己的学生时代不会提问,以致受到外籍教师用一美元向她和同学们买“问题”的“羞辱”,时间过去数十年,家长和老师们可以问问自己:一问一世界,我们的孩子们已经走到了哪里?“生命有无数的可能,你的梦还在沉睡,为什么不把它唤醒?”有空读读这本《一问一世界》,相信你会收获智慧和勇气,向这个世界再一次打开你那好奇的眼睛。

如何去生活

很久没有废寝忘食地读书了,缘于信息爆炸的时代,缘于浮躁的内心。当新的一年来临之时,自己暗下决心今年重读书籍,去体悟,去琢磨。而就在这个当口,《一问一世界》让我夜深仍没了睡意。当看完最后一页轻轻合上书,脑中竟呈现出一个又一个的画面,有杨澜奋斗的过程,似乎又有自己的经历。一本好书,莫过于引起读者的共鸣。或许,也是因为,杨澜做了我想做而没有勇气也没有足够能量去完成的事情。我自知不是女强人的材料,太优柔寡断,太瞻前顾后。然而,我也曾梦想过,走上传媒的道路,为自己喜欢的事业奋斗不息。只是,我对于媒体的认知太浅显,太表面,只看到了光鲜的结果,却不懂其中鲜为人知的的艰苦历程。看完《一问一世界》,我不由得感慨,每个职业自有每个职业的辛苦,是外人所不能体会的。杨澜,不愧为生活的强者,她主宰着自己的命运,在关键时刻做出一个又一个正确的抉择。看着她的经历,我总是在问自己,如果是我遇到这种情况,我会怎么做?然而,一次又一次回答我的,只是空白。或许,是我经历的事情太少,或许,是我终究没有能力成就杨澜那般壮丽的事业,我也只能如平凡女子一样过着平凡的日子,对于未来对于未知,有好奇而没有探索。那好奇,便也仅仅是好奇,而已。这或许和书中所说的“远见”有关。“所谓远见,即洞察力,是对历史发展规律的掌握和对未来趋势的预测,它是某种稀缺资源,不是因为它要求当事人有多么聪明,而在于能否在正确的时间做出正确的决定。”现在,我还没有具备这个能力。或许,随着时间的推进,阅历的丰富,我会越来越有“远见”。但至少在现在这个时点,当我看到这些文字时,感触颇深。“对于身在海外的华人来说,文化归属不是简单的语言问题,它是一套很复杂的体系,是社会环境、群体记忆和个人成长经历的交错。当一种文化占据了一个人最初的认知并形成足够的侵入,那留下的烙印即便时间也难以抹平。”不知是不是我有过留学经历的缘故,看到这一段话时候竟觉得眼眶有点微微的湿润。当我毅然决定回国发展的时候,太多人在劝我:美国空气好,美国生活压力小,美国食品安全……但是,飘在美国的我,一直在寻根。没有本土文化积淀的他乡,再怎么好,也是游子的心态。每个人的境况遭遇不同,或许有人很适应美国的一切,但我,需要的是回归。回来之后很多人都在问为什么,我只有心底深深的感触,却不知如何组织语言道出其中的奥妙。而杨澜的一段话,突然间让我回忆起很多事情,也更加坚定我的决定——生活在哪里,生活的怎样,不是给别人看的。人的一生很短暂,总要生活的让自己开心才好。我很清楚哪里适合我,那有何必为了所谓的面子,非要留在别人眼中的天堂独自拭泪呢?做自己,永远都是最正确的生活方式。书的前言部分有这样一句话:真正的成功,不是赚了多少钱或者做了多高的官,而是有一天你出去这一切身份的时候,还有人愿意在你身边对你微笑。这或许就是人格的魅力。虽然我没有魄力成就杨澜那样的事业,但我还是有信心,做一个有人格魅力的人。如果真能做到这一点,也算是明了生活的涵义了。

你是否也曾站在空空的舞台

人生在世,就应该有点理想。而杨澜,就是如此一位执着坚持理想的人。就在前几天,又传出2名留美学生死亡的消息。他杀,疑似抢劫。2位学生皆属南加州大,实实在在的高材生。可是,说死,就死了。几年前,我会有比现在绝望也痛苦的多的时刻。那时候我想,如果日本,或者中国,达到美国买卖枪支自由的境界,不知道我会做出什么事。于是世界就很有可能再添上一起枪击事件,----“某某学生持枪闯入校园,造成多人死亡,重伤数人。”我由此成名。不过终究是没有发生,实在让人庆幸。我不得不说,我常常很失败。这些痛苦,在夜晚折磨着我。于是我常常做噩梦。其实我是理想主义大于现实主义的人。很多人觉得理想主义太单纯,想问题太简单。我不去理睬,我还是相信,战胜一些东西,获得自我成长,有理想并且让它实现是幸福的。听着beyond歌,感觉着摇滚的气息,尖锐也坚硬,有激情,嗅到燃烧的炮灰的味道、很多年前,那个时候我还没出国。和一个中学的一些人组了乐队在校园里演出。演出之前有一天晚上,我坐在兄弟的摩托车后面,记者打来采访的电话。那时候我很兴奋,也很幸福,我觉得我满足,快乐。虽然这件事本身并没什么好提的,只是对于我自已有些意义。我让兄弟停下车,坐在座位上说完电话,然后再发动车走开。我觉得有理想的人是美丽的。当然选择了理想,意味着承担更多的煎熬。读杨澜访谈录,我也深刻地体会到她的不易,她的辛苦和劳累。不过这些都值得。我一直很讨厌一句话,“认真你就输了”。这他妈的就是扯淡,是他妈的狗屁。当然,有的人当调侃说,当玩笑说,当幽默说。不过也有人对它认真。我想说,你他妈的给老子滚蛋。这句话里面的荒谬在于,它无非是找到了一种类似自嘲的方式,比起直接承认自己的无能与无力,得以相对更轻松地接受自己的失败。杨澜无疑是幸福并且幸运的,当然这种成功建立在多种基础之上,比如说自己的学历,语言能力,阅历,家庭的资本实力等等,但更加重要的是对理想的坚持。我有的时候会觉得,如今对什么的东西的爱都已归于平淡,不再有那么激烈的情绪了。不过我仍然希望有一天,能够以一种方式,实现自己曾经和现在想要实现的东西。我也在继续努力着。你今年34岁了,而一直到大约3,4年前为止,你都过得比现在穷困潦倒得多的多。你在酒吧驻过唱,你说那些人都不喜欢你唱的歌,觉得你唱得难听。你说你睡过地下通道,捡过别人吃剩的盒饭。你说以前有的时候无法去参加朋友的聚会只是没有1块钱坐车。你说你录唱片欠了好多万的债,做演出从来是除了亏还是亏,不过还是接着做。你说你自卑,敏感,很多人看不起自己,自己也对自己看不下去。这样的生活过了很多年。突然有一天,很多人开始仰望你了,很多人高声地说出“我们爱你”。很多人听你的歌流泪,很多人开始追随你。这一天你火了,做到了自己的成功,虽然也还是有不少亏钱的时候,还是有着很多很多万的债。你的这一天虽说不如商界,政结的精英们的成功看似更加炫目或者鲜艳,但道,你付出了艰辛的坚持,即使在最潦倒的时候也不改变。这一天你站在台上,台下是从未有过的欢呼和大量的人群。你的背后是五光十色的灯光。如果我是你,此刻我站在台上,一定会想,演完今晚老子就是死了也不遗憾。可是你也经历过空无一人的舞台很多年,而我,此刻也正在经历着一个空无一人的舞台。我会一直坚持下去,直到有一天,这台下,也站满人群。

不同人的历程

采访过很多很多人,可以了解很多不同的成功人士或者说高层人士的经历。但本书的侧重点嘛,有点著书立传的感觉,回顾《杨澜访谈录》的历史,描述其不容易和杨澜的过人之处。要说过人之处,那肯定是有。但有点偏多的溢美之词总让我觉得有点不太舒服。也许是这个时代太多自谦没有什么市场的,可我又总想看到既牛逼又谦虚的人才会对过多的赞美之词觉得有点小不舒服吧。也许看别人华丽丽的履历,有足够的资本自豪和赞美呢。我还是让自己放宽心,不再纠结于这点就是了。羡慕可以和这么多不同领域的、有知识、有信仰的人士交谈。。。

可有可无的一本书

读完整本书,确切的说经过了一个星期。这不是一本充满吸引力的书应该表现出来的魅力。读完,可以迅速将其从脑海中删除,无需记忆。读一本书,或是能让读者产生共鸣,听到知己的回应。或是能开拓眼界,体会别人的人生,这间接经验也能带给人快感。或是答疑解惑,或是妙趣横生。但这本书,都没有。一问一世界,这“问”是怎样的问?书中零散的说了几个“问”的诞生。这“世界”是如何的世界?书中只是一再重复《杨澜访谈录》中高端嘉宾的成功,这些都是常识。若是说“杨澜的世界”,又是一味的捧高,如同党报中做的某个道德典型的人物通讯,差点人性的体味,差点真情实感的流露。话说,书名“一问一世界”,起初以为是详细讲述杨澜主持人生涯中对于“提问”的深刻研究,这“问”背后不为人知的动人的、惊人的故事。亦或是《杨澜访谈录》这么多年来令人难以忘怀、琐碎但吸人眼球的故事。但书中这“故事”讲的零零散散,像是什么时候想起来了就说一下,没有系统,没有章法。故事也讲得不细腻、不生动。细节少了,文字上在如何拔高,也显得做作。若是立足于对杨澜进行个人自传,书里又是点到即止,展现给大家的是一个道德高尚、漂亮能干、情商智商都高的人。若是杨澜本人能某一天陷入某则丑闻,再过十年二十年写自传,这书会好看得多。目前,她的人生路太顺利,本身就没有多少故事性。整本书逻辑性不强,凌乱且平淡。用杨澜的合影、名人的“百度名片”来撑起整本书,并不是负责任的态度。电视人忙碌,能够真正做来下研究如何把书写得好看,写得读者喜欢看的人毕竟不多。用名来谋取利,人之常情,这是个手段也是比较温和的。

有感

不是想要评说这本书的好坏,只是有所想有所悟。看这书,好像接受了一次杨澜的访谈,又是通过了杨澜访谈了这个世界的其他人。正所谓一问一世界。微博通过图片,简短的文字满足我们视觉与表层精神上的需求,但你却不能通过他人琐屑的唠叨或是搞笑排行榜发现原来母亲在你的便当中放多了两片胡萝卜,某人递剪刀时会把尖的那头对向自己。这些的这些,只有在我们握手时,感知到对方手心的温度,才会悄悄留在心底;只有当你在对方的眸中看到自己的倒影时,才会豁然开朗:这才是我们想要的“关注”而不是那个10元1000个的廉价僵尸粉。我喜欢杨澜的访谈,这样能够互相拥抱,四目相对的交流。愿我们都能回到这个真心世界。

万千钻石面,坚强女人心

有这样一句话:每个人都是一颗没有被打磨的千面钻石,经历的挫折越多,这个钻石的亮度越好。杨澜,这个代表着二十一世纪最杰出的女性,展现给大众的永远是她光鲜靓丽的一面,外人是没有办法体会到她青涩时代时所付出的努力,她再次婚姻是遭受的痛苦,她商场失意时的无奈…经历了这么多人生的历练,使这位女性的文笔很真实,文学功底非常深厚。我不想用简单的好或者不好去评价一个人的心血,只是带着一种探索的心绪去摸索她生活中的点滴,去体会这小小的身躯之下到底有多坚强的一颗女人心!她对梦想的追逐,永不放手的执着,专业的职业操守,这一切一切都深深让我痴迷,陶醉,甚至羡慕…

谁的世界

一问一世界,问的是别人,答案固然也是别人的。书的内容很简单,也很随性,喜欢看书的插图,看着杨澜与那么多伟大的人在一起,那种感觉是难于言语的。也许除了佩服,应该还有些许的羡慕,妒忌吧。做人,做女人能像她那么有气质真的很难。一直觉得杨澜不是属于漂亮的那一类,而是比漂亮更让人神往的气质类,一种由内向外散发出来的气质。能想象她出现在你面前时的气场,是多么强大,也能想象她的气质来自由她的自信。一直觉得有自信,有内涵的女人,才是最美丽的。

歌功颂德的文字

总体觉得很像上世纪的文字,全篇歌功颂德的文字巨多,本身我觉得有很多材料可以写得深刻些,但是浮皮潦草的全部说一遍。有些大标题的写的很深刻,但内容真的是不成。大而空的套话太多。照片和章节内容匹配的不到位,到处都是合影照,而且拍的还不是有什么水平。故,本书随便看看即可。

杨澜 朱冰 《一问一世界》摘记

这是我看到别人总结的,很喜欢这些话。1. 有时候主持人必须知道何时闭嘴。2. 采访其实像是一次探险,是一种对人心的探险。3. 肯尼迪:“当我们回首历史,我们要问 ’为什么‘;当我们面向未来时,我们要问 ’为什么不‘。“4. 有时候政策并非出自道义选择,而完全是各方势力博弈妥协的产物。 5. 杨澜选择回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其中的深层原因就是文化归属。文化归属不是简单的语言问题,它是一套很复杂的体系,是社会环境、群体记忆、个人成长经历的交错绾结。当一种文化占据了一个人最初的认知并形成足够的入侵,那留下的烙印即便时间也难以抹平。6. 睿智,有时不在于诶别人指点了多少迷津,而在于能否在恰当的给自己一个正确的选择。7. 以自己的价值观与不同的生命个体对接的时候,杨澜从对方的眼神里看到了自己的价值。8. 曼德拉:“自己若不能把悲痛与怨恨留在身后,那么我仍在狱中。”9. 美学的至高境界是把情绪控制在宣泄之前,最感人的时候不是受访者泪雨滂沱,而是想哭却又极力压抑的时候。10. 一个富有修养的人,在他人的软肋面前,表现出的不是廉价的同情,而是尊重的空间。11. 好人要进政府。12. 成功就是世界最大的硬道理,只有这个前提成立,远见才能始为远见。13. 人可以支配金钱而非成为它的奴隶,人有机会在物质和精神层面都成为富有者。14. 作为一种动物,想赢是常态。15. 我要看着你的眼睛,看到你的激情!16. 杰克 · 韦尔奇:“难道你不想赢吗?”17. 人生只有一次,就要活到极致。18. 登山中不允许你感情用事,必须时时提醒i自己保持冷静。19. 企业家是个有趣的人群,他们天天和钱打交道,但十有八九不承认钱是他们的第一追求。20. B.C.福布斯:“做生意不是为了赚钱,而是为了创造快乐。”21. 商场上比的是财富的创造与积累,但是不论你赚了多少钱,你只能是财富暂时的保管者,企业家最后在乎的还是精神遗产。22. 卡耐基:“那种以慈善的名义随意捐钱的人比守财奴还要可恶,因为这可能制造新的乞丐。”23. 赢的定义可以很温暖。24. 克林顿的坦诚,让他赢了自己,也赢了一切!25. 朱冰:“掌握母语之外的一门语言,不仅仅是活得了一种工具,而且是得到了一种新的思维方式,甚至是被引领着进入了一个新的世界,进入一种文化的比较,对于不同世界的比较。”26. 成人的世界观也许不可能被后天启蒙,但可以被补充完善。27. 辩论的目的恐怕是以辩论形式充分展开对立双方的观点、相互比照,以利接通趋近真理的线路罢了。28. 约翰逊:“记者最忌一个‘懒’字,落在纸上的东西一定要亲自核实,切不可照搬道听途说。”29. 突破偏见,尊重个体生命的经验,而不是简单地无端地贴上标签,这种能力叫分辨力。30. 维特根斯坦:“语言的边界,是我世界的边界。”31. 临场的那份从容是建立在大量的“功课”基础上的。32. CBS 主播丹·拉瑟:“真想从不简单纯粹。”33. 普列策奖得主艾美·高斯坦:“成为好记者的两个特征---好奇与坚持”34. 真想,就在你不断突破偏见与最终掌握的背景之中。35. 精细不等于吝啬。36. 赢了自己,就是赢了一切。37. 杨澜:“当你为了一个理想去努力奋斗,而且经历过挫折的时候,我认为对整个世界的理解,会更进一步。这是人生非常宝贵的财富,你经历过很大的欢喜,也经历过很大的挫折,但是你还能够站起来,重新回到你要做的事情上来,我觉得这是对一个人很大的考验,哦很高兴我经历了这样一次考验。”38. 躺在石头上睡觉。看起来平滑的大石头实际上并不平坦,何况生硬,先是怎么躺着也不得劲儿,后来发现,你没法改变石头。也不需要改变自己,你只需要找到两者相适应的角度。39. 艺术创作的魅力就是让你在孤独中痛苦,也在孤独中找到一线无法比拟的光芒,成就你生命的意义。40. 能够让一个人开怀大笑,比让一个人哭难得多!41. 石头当然没有床舒服。谁能再石头上轻松睡觉?两种人:找到适合的石头的人或者让自己适应某块石头的人。还有一层意思是说,旁人只看到此人酣然入睡,他是否睡着了,觉醒后是否腰酸背疼,就不得而知了。入世,人选石头,石头也选人。42. 面对强硬的无奈,偶些人承认自己的局限,有些人埋怨世事的无常,杨澜的选择无疑是前者。43. 杨澜并不漂亮,而是属于美丽,一种从内到外的女性的大美,这种质地的美丽不炫目夺人,却有着非凡强大的气场。44. 杨澜:“三年前,我觉得自己就像生活在消息中,周围的水很清,付出的努力和得到的回报都看得清清楚楚。有时候觉得小溪太小了,就会渴望更大的空间,比如进入一条河流。但是河流中泥石俱下,鱼龙混杂,并不是一种很单纯、宁静的环境,需要在危机中求得生存,更需要克服很多情感的因素,去做出理智的悬则不过,要是问我是否后悔离开清澈的小溪,我不会后悔的,因为这是自己的选择!”45. 《杨澜访谈录》的高端并不一定需要光鲜的布景等专业形式,而是到达嘉宾工作额生活的现场,通过真实的记录和面对面的恳切交流,实现驻足采访任务心灵高地的实质目标。46. 我们是高度的理想主义和高度的现实主义的结合。你一个人,没有理想就没有激情,一定要有高度的理想主义一定要有很深的一个想法去做。但是你再具体做事的时候,一定要有高度的现实主义。看到现实的残酷,一是一,二是二,你不要幻想。在做决策的时候不要有任何的幻想,任何的幻想都会让你走向毁灭。47. 掌握平衡,对于一个职业舞者来说是基本的身体技巧,对于经营文化梦想的人来说,需要的是体力和心理上的微妙把握。48. 林怀民:你要放松了才能睡,再慢慢来,一点一点来,就可以在石头上走路,跑步了。49. 敌意是生活的一部分,就如同快乐。我知道我在为什么而战,我努力地寻找着我的梦想。人们无法通过施压把你摧毁,除非你允许他们这么做。50. 做一名客观公正,富有职业良心的记者。51. 唐·休伊特,喜欢竞争,喜欢变通地处理事情,其生存之道中潜藏着实用的街头智慧。52. 在网络时代,权力是扁平的,拥有权力并不意味着能控制多少人,控制多少钱,而在于能再多大程度上,帮助他人、激励他人、改善他人的生活、成就他人的梦想。53.能讲一个好故事,是永不过时的黄金法则。54. 我相信幸福要靠运气,但更要考能力:梦想的能力,创造的能力,感受的能力和分享的能力。总之三个字:幸福力。55. 中产阶级的女性,独立、自我,不把幸福寄托在白马王子身上。他们接受了良好的教育,自食其力,婚前不排斥性生活,享受生活的愉悦。56. 男女领导人都要敢于负责,敢于拿主意。意志要坚强。不要因为怕得罪人就缩手缩脚。57. 对于一个人活一代人而言,成功没有固定模式遵循,是否具有判断力和抉择力才是成功的关键。58. 时装视为一种人生哲学的表述方式,并用其作为战斗的武器,释放内心的激情与困惑。衣服,这样与女人生活息息相关的东西,也与女人的精神内核有着奇异的相同之处。它是展现女人自己的一种方式,使女人在繁华世界中留下属于自己的痕迹。不需要修给世界看,只需要终于内心,表达自我,或许这才是它的本质。

不是很喜欢这书诶

这书读的真是太费劲了。感觉书里面的逻辑有问题。主线好混乱。有些事情被重复了好几遍,可是每一遍都没有深入分析。讲了太多杨澜集团内部的工作的细节,感觉这些细节和主题都没什么关系。好杂碎。读完感触挺少的。

我所崇拜的女性

杨澜 不是漂亮 而是美丽 他真诚的讲述着自己所经历的一切 从不矫揉造作 也不浓妆淡抹 他只是絮絮的讲述着自己对人生的感悟 讲述着自己所见到的世界 通过这本书 让我看到了一个认真而执着的杨澜 看到了一个勇于追求与创新的杨澜 看到了一个追求细节与完美的杨澜书中记录她采访李光耀之子李显龙的一段让我记忆尤深 他为了更好地挖掘李显龙先生对人生的态度 他竟然利用各种琐碎时间读完了其父李光耀先生的传记 包括在机场等机的时间 这让我想到了前不久看到的一段话“在机场 VIP室的人在读书 候机大厅的人在玩手机 飞机上 贵宾舱的人在看报纸 文件 电脑 经济舱的人在看电影 杂志 玩游戏”这真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差别 不要感慨自己为何不如他人 是因为自己没有别人的上进心 没有别人的报负心她访谈王光美,让大家看到了历经劫难和沧桑后的“和解与宽容”;访谈克林顿,让大家看到了一个对妻子心怀愧疚的丈夫,一个通过写作还上了债务,并为家人买了房子的男人;访谈“20世纪最伟大的编舞家之一”林怀民,让大家看到了一个“能在青石板上睡着,并在青石板上睡出人形”的对艺术的“静守者”;访谈哲学作家周国平,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爱女儿胜过一切哲学”的父亲……当这个世界到处都在追逐成功的时候,杨澜和她的世界却从成功出发,回到了成功的起点:在世界面前,你是否赢得了自己?面对杨澜,华裔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崔琦先生谈及饿死的父母:“其实我宁愿是一个不识字的农民,留在父母身边……”杨澜的心灵受到巨大的震撼:如果节目只是停留在讲述所谓的成功故事的话,终将归于浅薄。而这一份震撼,又何尝不适于这个“忘我”地追逐成功的时代呢?但这本书也存在或多或少的不足 标题之间并没有连贯性 而且内容并没有展现出标题的含义 稍稍有些凌乱

「一问一世界」梦想与卓越奏成的一曲“潺潺流水”

杨澜教会我们如何去用细节去触碰内心,用信念去追求梦想,用执着去印证卓越。记者、主持这样的职位可能在一些人看来没有多少专业的要求,然而做到高端时,要求的是一种追求,热情与追求卓越的品质。“一问一世界。在探索世界的同时,我们有机会更好的认识自己。在生命的旅程中,其实我们每个人自问的问题可能比问他人的问题更重要。简单的问题,比复杂的问题更重要。”杨澜本科在北外的英语系读,研究生读于哥伦比亚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一生都在追求着细节与精致。从经过正大综艺的七次面世,到后来的由三个人辛苦打造起来的的"杨澜访谈录”,再到后来纯粹因为想要用电视引导国民价值取向提高人文素养的一个理想而自己一砖一瓦搭造起来的“阳光卫视”。她是带着理想在生活,在工作。她有很多次完全可以选择一种更轻松高收入的道路,然而她都为了心里那份小小的理想而放弃了。我们都为着不同的想法和目标而活着。我当然也明白可能对于一个女孩来说,长着一张漂亮的脸蛋,美美的身材就是一种恩赐,好像凭着它们你就可以理所应当的得到很多人的追捧,很多人的关爱。且不说这种追捧与关爱是否苍白,我们始终应该做的是扪心自问,我们到底追求的是什么。如果有一天你告诉我,你想明白了,女孩子嫁的好就是最大的成功,有人关心,并供得起自己奢侈的生活,过的悠闲而自由就足够了。我会笑笑,对,这确实也蛮好,真心希望你在自己选择的路上能走的轻松而幸福。可能只是因为我一直是这样一个不安份的人,一直坚信人生最大的意义在于追求一种自我价值的实现,看看自己能为这个社会做些什么,战胜了自己的什么。开心固然重要,然而看蜡笔小新得到的快乐 与实现了一步价值得到的快乐绝对不是一个层次,一个等级。总希望自己能做更有用的人,让爸妈放心,让他们骄傲的女儿。对于最后要不要留在美国的问题,杨澜想了很多。很多大媒体挽留她,她却说了这样的话,“文化归属不是简单的语言问题,它是一套很复杂的体系,是社会环境,群体记忆和个人成长经历的交错绾结。当一种文化占据了一个人最初的认知并形成足够的侵入,那留下的烙印即便时间也难以抹平。"觉得很有道理。可能也正是很多人离开了又回来了的原因吧。从杨澜身上,我们学到了很多。更多的问题,还需要自我询问,从心发现更多的温度。

合口胃

我刚准备写书评前,我就看了一下其他豆友写的书评,有赞也有贬的。这个是很正常的。总概来说是一本值得推荐的书。引起我对这个人的好奇心源自于我的一位同事,她在微博上看到杨澜的微博评价,然后感叹,杨澜确实是一位有水平的名人。当时引起我的兴趣,刚好一次出差,在一间西餐厅,让我发现了这一本书,我打开序言看先,很开心,这个就正是我一直在寻找的一些答案书中已经自有了。我很欣喜有了这个发现。书中的观点确实是分的比较散的,但是细读下仍然有很多观点值得赞赏,现在不能一一列出。我希望有时间可以再次阅读这一本书,该有另一番的收获。总得来说这本书很合口胃,哈哈。

推荐的书

这是一本杨澜入行20年写的自传,文章很深刻,我很喜欢......在这个浮躁的社会,我们被繁华遮住了眼,我们到底追求的是什么?成功,不是你拥有了多少物质,而是你失去一切后,还有多少人在对你微笑?

必须发问

一个善于书写的人往往在阅读方面也是挑剔的,但挑剔并不意味着不去接纳什么。上周末两天时间,便读完了杨澜的新书《一问一世界》。在某种程度上说,它是我第一次试图去了解一个电视传媒人的生平,里面的一切对我来说似乎都能引起极大的好奇。于是对于内容的好奇与关注,在某种程度上让我忽略了这本书的其他方面,比如写作手法和表现形式。网上对其的评论褒贬不一。有人指出书中每一章的标题与内容关系不大;有人说书中内容总是有些重复;有人说这本书太单调,几乎就是在强调杨澜艰苦奋斗的历程,读起来像新闻联播;还有人指出说照片都是杨澜与很多著名的采访对象的合影,图片价值不大等等。当我一口气把它读完的时候,我仍然感到自己走入了一个新的世界——记者的世界、电视媒体人的世界。这本书有两条线索,一条是杨澜个人的成长历程;另外一条线索是电视传媒界的兴衰与发展历程。两条线索交织着,按照时间顺序正叙。作为一代中国最著名的记者型主持人,我看到杨澜的奋斗与坚持,也看到很多电视传媒人、世界知名主持人对这个领域发表的观点与思想。它不是一本深刻而严肃的教课书,相反里面更多的是活生生的人与一些看似琐碎实则折射出人性的细节,它由种种真实的故事串联而成,让一个行外人了解到了一个优秀电视传媒人的眼界及思想。读完之后给我印象最深刻启示和思考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我印象很深的书中一句标题是:“世有疑惑,必须发问”。这是书的序言标题。杨澜讲述了她求学时的经历,在美国上大学,她有一种深刻的感受就是之前在国内教育体制下,让中国的学生们几乎不善于提问。而这也是让我感同身受的。我们在上课时,提问方似乎永远是老师而非学生,作为学生,我们只是接受知识,再把这些知识反馈给老师。思考-发问-思考,却是探索的过程。提问,代表着一种思考的积极性与讨论的参与度,它标志着从被动接受的过程向积极探索的过程的转变。第二,如果想要进行跨文化对话,那么掌握一门母语以外的语言,是绝对必要的。这个的重要性自不必言说,掌握一种语言,就为我们推开了另一个世界的大门。杨澜英文专业的背景也为她后来的发展与成就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第三,掌握某一些学科的专业知识是非常有必要的。杨澜在哥伦比亚大学读书时主动选修了社会学专业。杨澜的书中也说过,提问并非来自于无知,相反只有知道得越多,才能提出更多越有价值的问题。杨澜表明了她的看法,如今的新闻时代,早已超越了仅仅是问who,when,where,what,why就能写出一篇好报道。现在,一个优质的报道更多地与背景链接有关,即把一个孤立的事件放在一定时间和社会背景的坐标上,给受众一个理解和思考的框架。而这需要比较专业的知识。能写出优质的文章,总需要有广博的知识与广阔的思考,要么是政治与经济领域,要么是人文科学领域,要么是自然科学领域。第四,无论是不是记者,最重要的都是好奇与坚持。“真相从不简单纯粹”,CBS主播丹·拉瑟曾对杨澜如是说。2002年获得普利策奖的艾美·高斯坦说:“成为好记者的两个特征是好奇与坚持。”不仅仅是记者,在任何一个领域里,好奇心引领着人们一步步接近真相,好奇带来思考,思考引起发问,发问得到答案,然后再质疑,再发问。这个反复的过程就是探索与深入地了解,只有好奇心,那种迫切的想要了解、想要知道的热情能带领我们。坚持的意义在于追求真相与探索真理的过程从不如人们所希翼的那般一帆风顺。道理说出来的时候往往总是很简单,看似是常识一般,而我们却总善于遗忘。记者是以提问为生的人,但提问与思考,对于个人来说都是重要的,对于大多数人的意义,更多的时候,我们不是向别人发问,而是向我们自己,我们的整个生活发问。不仅仅是“让我问问你”,也可以说“让我问问自己”。尽管这本书的线索是杨澜的记者生平和电视传媒业的发展,但它并非是一本教导人们怎样才能成为好记者或传媒圈大事记一类的技术或知识型材料,这本传记更多的是杨澜在探讨她对于事业与人生的态度。而这种秉承着好奇与坚持的态度,足以在这个浮躁社会大环境中引发人们掩卷深思。

世界是用来问的

实事求是的讲,这本书离我的期待还有一定的距离。书里介绍了《杨澜访谈录》的来龙去脉,结构有点乱,我更期待是一本访谈之后的感想随笔。但还是吸引我一直读完了后记,不是作者的文笔,而是采访众生的话。从传奇人物到汶川的孩子,每个人的人生有自己的感悟。不过这本书的目的达到了,我十分想去看几个人的访谈:理查 布兰森;王石;王光美;杰森 韦尔奇;同时我要学习一下如何提问。

一问一世界

杨澜是我很喜欢的主持人,她的成功是机遇和能力和努力地结合!但这本书只觉得一般般吧!如果你喜欢她倒是不妨去读读。里面其实与其说是杨澜的自传倒不如说是杨澜节访谈录一步步发展足迹的追溯。访谈类节目自打看了朱军的《艺术人生》就让我没有什么兴趣了哈!

杨澜的推销之作

一直都觉得杨澜是个很有气质的女性,一直都觉得应该是很讨人喜欢的类型。一直都很喜欢看杨澜访谈录 鲁豫有约,觉得他们有相似之处,但是杨澜的名气要大些。一问一世界,讲的应该算是杨澜过去的人生之路吧。不过,觉得推销的成分多些。推销她的厉害,推销她做节目的能力,推销她领导者的能力等等,对这样的书,一般都是保留意见的。一直都觉得,杨澜,这么出名,她老公会是何许人呢?能配得上杨澜嘛?看了书以后,发现,他确实有他的过人之处的。杨澜的出名,很大程度上,是他老公包装出来的。1、杨澜本身很优秀,也很努力,有自己的观点,所以能够凭自己去主持当时很火的综艺节目。后来果断放弃,考取了哥伦比亚大学,这也说明她是有自己的规划的。所以她有收获,均是自己努力的结果----但是,不见得努力了就能够有她那么大的收获2、她老公,确实帮了她很多,杨澜访谈录的前身,在美国录制那会,吴征就帮她在全国51个省市级电视台播放,使其能够打开知名度3、阳光卫视,也是她老公背后的支持。推断:在他们的圈子里头,吴征,绝对是个成功人士,他有他自己的能力,杨澜,靠着她老公,也确实一步步的实现并超越自己的目标。anyway,还是很喜欢她,呵呵~聪明 努力的人,值得赞赏。

杨澜

额,这本书是我两年前读的。当时是因为老师向我们介绍这个知性且有才的女人,让我对她产生兴趣。读完这本书,并没有什么太多的印象。只是知道杨澜是北京外国语毕业的,她的英语好也在她的事业上帮助了她。她的丈夫吴征帮助她,才有了“阳光卫视”。这之后我告诉自己:1 要学好英语。2 要嫁个能在事业上帮助自己的人(这是个玩笑,女人能靠自己还是靠自己)

做一个精致的情绪疯子

越读越觉得眼前的世界开阔了,从杨澜的世界里我看到了大气、潇洒、精致。享受当下,享受旅行自己梦想的过程,拥有一起努力的伙伴,有舍有得,这种生活怎么能不幸福?有支撑的家庭是因为有努力经营,有内涵的访问是因为有昼夜的准备,有精致的人生是因为有自己在操纵……因为我想过这样的生活,我有了这样的目标,所以我要努力前行,积累资本,蓄势待发。我学到的是我要不断开阔视野,去发现自己的兴趣,去结识更多的人,去探索更多的未知。看书的时候,觉得心潮澎湃的,过去的冲劲还在,过去的疯狂还在,只是一直压抑,所以忘记了。现在我要重新点燃心中的火,我看到了更加潇洒的我,我知道我可以更high更疯狂,我要做一个精致的情绪疯子!这本书带我找到了过去的冲劲,我很欣赏这样的女性,虽然我不一定要成为这样的女性,但我至少会比现在更好!

杨树和兰花之间的选择

杨澜说非要二选一的话,自己宁愿被形容为杨树而不是兰花,正如自己宁愿选择亲近自然的泥土而非符号化的高跟鞋。虽然她也想做既能穿着优雅高跟鞋的幽兰,但如果被剥夺了赤脚踩在泥土里拥抱杨树的机会,她只能放弃。如果说这就像一个女人的两面,那么杨澜已经算很成功的兼顾事业与家庭的女性楷模了。她对于高端访谈累节目及电视的追求太过执着,忽视了中国目前还没有这么成熟的足够数量的细分收视客户的事实。也许她还是太过超前。在经历了不得不卖掉阳光卫视的惨痛经历后,杨澜访谈录也时不时被收视率所胁迫而放弃一些自己的想法。但是她们团队从天上到落地东方卫视这个过程,也体现了她正在探寻自己想法和大众需求之间的契合点。访谈录里面每一个看似轻松问出的问题,其实提问顺序、尖锐程度、背景资料都是经过仔细研究的。虽然也爱出风头,但比只会煽情的倪大妈聪慧很多。我觉得她是一个很了不起的人物,如果坚持自己的方向走下去总会形成固定的收视群体。

读杨澜,就是读世界上最优秀的人

杨澜无疑是中国电视史上一个里程碑式的主持人,从应聘中央电视台《正大综艺》时另类的反问,到事业正红毅然离开央视去美国进修,回国后加盟凤凰卫视,与老公创办阳光卫视…… 有过争议,但更多的是凭借实力征服观众。一个中国的奥普拉,永远都是那么神采奕奕,提问直指人心。面对世界上最优秀的受访者,采访者永远要做好最充分的准备。我也羡慕杨澜,能够在一生中一对一亲密接触世界上最优秀的人。我没有这样的机会,读杨澜,通过杨澜的提问,我也可以接触到这些榜样,似乎这是捷径。

难道你不想要赢吗

此书还是蛮不错的 还没看完 一直都在有空的时候看 杨澜是一位很让人羡慕的女人 爱情和事业两边的天平都很稳定 而且很闪耀 而此书不是教会你how to ask 而是把杨澜曾经做过的一些采访用文字告诉读者 告诉读者想要走的更远 不仅仅是凭借运气 而是要做好准备 只有做好了准备 一些其貌不扬的小小运气就可能让你改变 改变的可能是你整个人生我们一直在做选择 在做周旋 只是 想想这位 杨澜在一年的时间里 不仅在国外研读 而且还孕育着新的生命 同时 在做一个新栏目的开头 这就是生活 不是安逸享乐 而是 你想要什么 走过去就好 深思熟虑太久 反而会让你担心前途迷茫 所以 难道你不想要赢吗

一问一世界

很不错的一本书呢~喜欢她的人喜欢她的全部,她的穿着,她的打扮,更喜欢她为人处事的风格。她是一个值得学习和揣摩的女性,给人太多的启示与激励。喜欢她的气场,那是任何人都学不来的一种场,any!而且只有在她身上才适合。她是一个能正确把握自己的女性,不仅仅是对女性,对男性也是一种启示,一种激励。这样的女人是完美的,事业和家庭都在她的掌控之中。当然,其中有很多的艰辛,这是必然的,我也是有心里准备的。想成为她这样的人,那是需要无比的努力的。小宇宙是很强大的,但要爆发在点子上,不能遇见土坡就爆破,并不是所有的土坡都是碉堡!

打开一扇窗

其实很怕“评”这个字。总觉得底气不足。要评论别人的作品,自己必然得先有相应的积淀。显然,我还不具备这样的功底。抛开专业的解读与分析,只是想写写读过之后的个人感受。第一次读传记体的作品。书是朋友送的,附带着一句话:活出自己的精彩。选得很合适。关注杨澜本是出于拓宽视野的需求,而读这本书的收获也在于此。中国传统文化对女性的定位是以家庭为中心,而且这个家庭一定是由夫妻,父母,子女等等亲属所组成的小家。在这样的文化影响下,很多女性把自己限定在贤妻良母的框架里,对小家之外的事物知之甚少。没有独立的自我意识,也就谈不上自我发展。通篇读下来,感觉自己的世界又拓宽了一点点。因为内容的关系,接触到了一些平时不会关注的政治、经济、体育之类的信息。不能说学到了多少东西。就像打开一扇小窗户,发现有不同的光线透进来,这样就很好。杨澜的人生很丰富。若是年少时读到这本书,很有可能把她作为偶像学习。而随着年龄的增长,会渐渐学会透过炫目的光芒看到自己需要的品质。得到启发。这是读书的一大作用吧。

杨澜,朱冰的《一问一世界》

刚看完杨澜,朱冰著的《一问一世界》。这本书非常有感染力,书中没有华丽的词藻,也没有过多地表现杨澜的睿智,而是贯通全书表达她对事业的勤奋、执着的追求及对于访谈等工作细节精确的掌控。尤其是,她的访谈节目没有过多地挖掘别人的隐私,而是着力通过访谈对象的叙述,对人性更深层的了解和体会,也从一个个影响了世界的人物身上揭示历史的真相,心灵的真实,认识了世界。    摘录以下精髓片段:    谁能在石头上轻松睡觉?  当一个人决定离开床的舒适,  去石头上睡觉时,  他就已经摆脱了某种惰性,  而带来许多种可能。  有一天,  顽石上也会留下他的温度。    当你为了一个理想去努力奋斗,而且经历过挫折的时候,我认为你对世界的理解,会更深一步......这是人生非常宝贵的财富,你经历过很大的欢喜,也经历过很大的挫折,但是你还是能够站起来,重新回到你要做的事情上来,我觉得这是对一个人很大的考验,我很高兴我经历了这样的一次考验。 ——杨澜    杨澜一直在发问,她提出的问题,就像角度不同的机位,观测着人生每个侧面的影像,每一个角度都有关本质,但是每一个角度又都无法正真接近心灵。  因为知道能通过话语表达出来的人生,就一定不是全部。因为知道世间的真相,谁都无法彻底占用。杨澜式的“我问”,这里面包含着对每个生命的尊重,对客观事实的谦逊,对自身的自信和务实。杨澜没有过客的心态,她只是驻足在属于自己的舞台上,世界就在一问一答中若隐若现。   

心的小小旅程

在每一个特定的时期,每个人可能都需要一份来自外界的力量来支持自己,我就在这样一个时期看了这本书。带着一个小女孩对杨澜的喜欢以及崇拜,开始了这样一个读书的小小旅程。虽然都是在讲述她的经历,但是从那些经历中我看到一个女孩,一个女人,一个成功人士的种种选择,种种坚毅,种种痛苦与快乐。

还是那个我喜欢的杨澜

从书名到她对工作的努力都我十分钦佩,这是个有人格魅力的优秀女性,尤其是她与韦尔奇那段对话,太绝了。

两把椅子之间发问的节制与智慧

杨澜也算是我从小仰慕的榜样之一,看到出了这本自传访谈录,自然忍不住拿来阅读。行文顺畅大气,一如其人;不仅反映出杨澜的成长历程与创业故事,也让我看到了所谓的寻求深度和高端人士对于文化、政治、历史的人文关照。令我受益的是,朱冰真诚地分享了杨澜“阳光传媒”受挫的经历,同为文化群体,在内容方面的执着理想与现实商业运营的矛盾,使我看到了文化产业不可回避的问题。杨澜的团队中得力的制片人,也给我启发,原来我所在公司缺少的是一位真正的“管家”:能够撑起一个“家”,照应好柴米油盐酱醋茶。事业虽大,仍避免不了小事细节的堆砌和构筑。本书中杨澜亲笔的文字不算多,采取了和朱冰穿插描述的方式,因而也难免有些段落,观点、事件出现重复描述。不过,依然很多感动,伴随文字浮现出电视画面感的回忆;非常有趣。这也是电视人的欣慰吧。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冷静而寻求客观,“节制'”而适度的杨澜,与依托两把椅子,构架高端平台,智慧发问的访谈世界。

去弄本看看

她老公说,应该给这本书起名《我把世界问了》,杨澜坚持用这个《一问一世界》,幸亏没用前者,又俗又艳的名字,还是后者淡雅清香,还透着女人的小智慧。恩呢,去当当上下单子去。

一直在叙述

看完全书,最深的印象是杨澜采访了一大批国内外的高端人士,而对杨澜的生活历程的细节,描述的不多。这也和书名呼应,重在“问”。全书中,以第一人称叙述的地方应该还是比较少,多的还是朱冰的第三方的视角。但第一作者仍是杨澜。杨澜的确是个不可多得的女强人。

认可其观点

读的很快,一直很欣赏杨澜所定位和传递出来的知性形象。单单就形象传播来讲,还是比较成功的。然而越来越多的关于她涉及的本不欲为人知的事件,对于这个人本身并没有太多感觉。不过书中还是有些启发。比如节目的定位,定位于高端,在与高手过招的时候自己一直在学习和快速成长,同时这些经历也成为品牌的基础,为后续的提升、发展奠定基础。值得学习和借鉴。另外,家庭与生活的平衡,事业再重要,也不能忽略家庭生活的重要。

问然后坚持……

杨澜——我印象中最初的样子是正大综艺那个长长卷发,英文很棒,走过很多国家的女生,英姿飒爽,个性十足。记得那时候电视只有中央一和中央二台,记得那时候娱乐节目只有综艺大观和正大综艺。俩个我都喜欢,一个是平易近人的倪萍,一个是个性十足的杨澜。十几二十年啊,恍如隔世。倪萍演起了电视剧中的妈妈,杨澜却一直为她的梦想努力着。十年的高端访谈节目,杨澜自己说,收视率不是最高,但我们要一直做下去。这就是坚持。杨澜虽然算不得最成功的媒体人,电视人。但我想,她在她自己的人生中是成功的吧。毕竟她为自己的梦想坚持了十年,甚至更久。看完这本书,我不想谈及她一世的成就,不想谈及她成功与否,单单一个坚持就让多少人自愧不如。每个人都有最初的梦想,又有多少人坚持到最后呢?坚持一天不难、一年不难、一直坚持下去却很难。如果我们能一直坚持下去,那么就算不成功,最少没有遗憾。一问一世界中,还有一张书签,上面写着:世界可以很大,也可以很小,比进入他人的世界更重要的,是打开你自己的世界。杨澜告诉读者,问,是打开世界的钥匙。她问了很多很多成功人士,了解了他们的世界,成功的方法,人生的起伏……她更问了自己,想要什么,怎样得到想要的一切。放下书,我也问了自己,我到底想要什么样的生活,我将为之做怎样的努力。我得到了答案。你,问过自己吗?

去24号的签售会的豆豆

我是看到同城活动里,杨澜下周要在西单签售的消息,才跑来这里的。杨澜姐一直是我敬佩的女生之一,不管她的成功需要多少机缘和运气,但她本身的素质也是不可小觑的,毕竟机会来临时,能扼住命运咽喉的人绝对是牛人。我想去见她一面,趁我那时候还在北京,嘿嘿

你的梦想还在沉睡 为什么不将其唤醒

是一本励志的书,主要说的内容就是杨澜整个职业的过程,其中大篇幅的渲染人生理想这样的理念。杨澜作为一个女性的一个典范,具有自己的思想,一直坚持着真人访谈这样的栏目形式,以此来揭开世界的真实的面目,里面有人性最丑陋的一面,也有人世间最温暖的拥抱,对自己的理想抱着最忠诚的态度,一直为此奋斗;我相信,杨澜访谈录作为杨澜一直为之奋斗的 事业已经获得了他 所需要达到的高度,可以成为历史的一部分,也是参考历史的重要素材之一。

值得涉猎

虽然这本书没有很清晰明确的主线,有的内容跨越性很大。但是书中对于很多人物的采访记录还是很值得一看的,不仅浅显地认识了很多名人,了解他们的故事以及一些过去的时事,同时也更有兴趣去更多地了解这些名人。此外,对于杨澜这20年的历程也有了大概的了解,她的坚韧,睿智着实让人佩服,没有成功是没有理由的。

谁的成功都不可复制,但可以借鉴

杨澜的《一问一世界》严格说来真不能算是一部自传,因为书中讲别人的事似乎比讲她自己的事还要多,但这绝对是一本好书,因为杨澜是一个会思考的人。书的第一章叫“世有疑惑,必须发问”,用中学语文的评语讲就是“开篇点题”,在这一章中她讲了自己在哥伦比亚读书的时候的一个故事:因为在社会学这门课上提问太少,被老师认为参与度不高而得了一个B。从这里面她看到了提问的重要性,作为一个传媒人,无论是做记者还是做访谈,提问都是不可缺少的环节,怎样提问,什么情况下提什么问题都是学问。今天在课堂听到一句话:“中国孩子为了装懂而不提问,而美国孩子为了装懂而提问。”我觉得总结得真好。我们从小学的都是回答问题,老师给一个问题,我们要做的就是记住正确答案,并在考试的时候还给老师,似乎从来没想过要怎么提问,而“提问”却是媒体工作的入门技巧,杨澜就是从这个小故事把读者带入她所从事的这个职业当中,然后抽丝剥茧,让我们看到这个职业的内在。她的书中很多这种从小处着眼然后深入分析的例子,看她的书能让人思考。几乎每一个采访对象都能让她有所收获——不仅仅是从工作而言,还表现在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和完善上。那些经历过风雨的受访者(如王光美、如基辛格、如克林顿)的人生态度都能让她从中悟到很多,这不是每一个做访谈节目的人都能做到的,只有愿意静下心来深入思考的人才会有这些收获。当然她自己的经历也很有激励效果,在《正大综艺》最红的时候能够激流勇退,去充实自己,是需要勇气的;第一次怀孕的时候在美国制作拍摄以中国人的视角看美国的节目,第二次怀孕的时候又策划实施阳光卫视的运作,为了争取更好的卫星时间,亲自上谈判桌,则不仅需要勇气也需要毅。最重要的是她在干这些事情的时候是快乐的,她像孕育孩子一样地孕育着自己的节目自己的电视台自己的事业,而且每件事都做得很成功。她也不是没有遇到挫折,由于阳光卫视是一个以历史人文为主要内容的专业电视台,难免曲高和寡,最难的时候家人也试探性的劝她做一些让步,加入一些娱乐性商业性的元素,可是她有自己的坚持,她永远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也自信自己能得到自己想要的,她永远对生活充满了激情,这些积极的品质都让我很....感动和佩服,因为....怎么说呢?我自己的人生态度是不甚积极的,很多时候我都信仰“顺其自然”,却不是很愿意去“争其必然”,对外部世界永远不会比对自己的内心关注更多。所以对于那些对生活充满热情的人我一直是很佩服的。今天老师讲知识分子的“标准”——并不是有知识的人都可以叫知识分子的,要积极投身到社会事业中,对社会事件有自己的意见,对社会改造做出自己的努力的人才能称得上公共知识分子。照这个标准,我恐怕一辈子也成不了“知识分子”。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支撑是圣人之道,而圣人是主张积极入世的,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我自问做不到。所以我佩服那些做得到的人,从事媒体工作对现实社会有着比其他人更深刻的认识,而我看到的那些媒体人却大多对社会抱着一种理想主义的态度,她们看到了比我们更多的丑恶的现实却仍然坚信这个世界会变好,这份内心的坚持是看这些书对我触动最大的一点。我觉得无论是“无冕之王”也好还是“眺望者”也好,这些都是虚的,媒体人真正值得敬佩的地方是他们对生活的一腔热情和对内心理想的坚持。

杨澜的背后

追梦者

关于读书在我还是一个小学生的时候,每每最开心的时刻,便是和老爸老妈到西单图书大厦逛上一圈,在琳琅满目的书架前逗留,好奇的小眼睛划过每一个五颜六色的封皮,随手翻开一本本诱人的书籍,闻着纸张透露出的清雅气息,如若能再挑选起一两本书带回家中,无论之后看与不看,都凭空着油然而生一种自豪感和满足感。这是我与书的缘分与回忆。我以为,长大后,当我不再被所谓的“必须”所牵制,当没有老师每天布置的繁复作业,当我能够有足够自主的空间和时间时,我能成为世界上最最幸福的人,因为终于有足够的时间给我自己,静静地品味在书页中掩藏的他人的人生。然而,长大后,却很少再温习过去那种拿起书本所产生的幸福感,反而整日与网络为伴。书是慢的,它似乎越来越无法满足现代人日益紧张加快的步伐,那一本本被称为大部头的古董,渐渐少了能读懂它们的知音。随手翻开一本书,感受的不仅仅是与文字再次相遇的欣喜,更是一种心境的调整,让我们获得一个喘息的机会,调整过于急促以至快要窒息的呼吸,深吸一口气,回复心脏最原始的跳动,继续上路。关于梦想我想杨澜是幸运的,她遇到了一个能够保护她梦想为她的追梦之路提供坚实物质保障的丈夫。有人说梦想很奢侈,因为只有拥有一定的条件,你才拥有梦想的权利;而有人说梦想很廉价,因为无论贫富贵贱,无论身处何方,你都可以去大胆做梦。我想这两者都对,而我们要做的是,大胆去梦,然后努力为梦想提供一个又一个的平台。梦想似雾里花般浪漫、梦幻而又不切实际,它是美好的,是不受污染的,每一个最初怀揣梦想走进这个复杂社会的人都是可贵的。我们想要留住他们最初的样子,天真烂漫,无所顾忌,有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勇气。然而,现实的棱角磨光了一群又一群曾经锋芒毕露的人,他们有的逐渐背离最初的梦想,有的在经历过种种沧桑后依旧匍匐在梦想的路上。那么,我们又是哪一群人呢,对于梦想。能够实现梦想的人是让人羡慕的,因为那是一件多么令人羡慕的事情。然而,即使没有最终实现梦想,曾经为着梦想倾心努力的人们,也应该在心中给自己一个大大的嘉赏,因为他们不知道,对于很多人来说,这也是一种奢侈。越来越多的人随波逐流,什么被冠上热门的光环就簇拥到哪里去,丝毫没有考虑自己内心所想,或者,他们从未思考过,自己究竟想要得到的是什么。从小,我们就被告知要成为一个优秀的人,而什么是优秀的人却是被周遭成人的有限认知所定义。成绩好,得到老师的认可,获得一个又一个的奖状,考上好的中学大学,有一份让人羡慕的工作,这似乎就是我们一个又一个当代人脑海中所构想的梦想家园的样子。那么,有没有其他的可能?让我们幸福?事实上,选择千千万万,成功的路不止一条,对于幸福的定义也绝不仅仅止于主流社会的评定。当一个快乐的农夫,你照样可以幸福。关键在于,你想成为什么?而你又是否为此付出过努力。幸福,就是这么简单。

一些细节,看出杨澜的软弱与骄傲

书中有说,杨澜有严重的偏头疼,有时疼起来整夜睡不着。这个铁娘子也有软弱之处和痛苦的。陪女儿去滑冰不小心摔断了尾骨,然后抱着个中间凹陷的坐垫去坐飞机,受伤了还得继续工作不是。可以说我有自己自惭形秽的窥视欲吧,总想看看外表光鲜的名人背后,有什么隐痛。虽然这本书里能窥见杨澜的弱点的地方不多,但是看到阳光卫视办不下去时,杨澜也会与丈夫哭着争执,就相信了咱们没那种承受压力的水平,就不要瞧不起这个铁娘子的勇敢和执着。杨澜是幸运的,也是极其智慧的女人。不说她是聪明的,因为聪明往往只能解决眼前的困难,智慧,却能消除未来的隐忧。当然,杨澜自己也说了,她的远见之所以能称之为远见,是因为,远见是建立在成功的基础上的。成功就是最大的真理,只有成功了,远见才能称之为远见。

基本及格!

首先说下这书好的地方:比起国内其他名人的书,还算真诚,从中了解到杨谰作为传媒人的专业操守与执着敬业,还有就是有个好老公,再者了解到了一些国外的习俗以及部分国家(指发达国家)的领袖风采;不好的方面:这本书整体的叙述凌乱,而且6个标题与内容的相关性不大,尤其1和6基本上很牵强,和内容不塔。读到第一章时,真有点读不下去的感觉,感觉作者在自说自话,最后一章也是这样,更夸张的是,对同一个采访对象的几乎相同的文字段落竟然在书上不同章节重复,真是让人无语。不是很推荐,有点浪费时间,我之所以坚持读完了,是不想虎头蛇尾,想看看国内的名人传记到底在什么水平?

烂透了!逻辑混乱!内容肤浅!完全没诚意!

听闻杨澜是做高端访谈的,加上我还蛮爱看媒体人写的传记或者访谈录,就找来她这本看,结果除了烂透了想不出来别的评语。整本书主线混乱定位不清,请问到底是想讲杨大小姐的成长史,成就史,做的访谈的心得,还是什么?就算把这些都塞在一起也要有个偏重吧?而且人称叙述混乱,一会儿是自述,一会儿是第三人称叙述杨澜多么多么牛,一会儿是某同事的角度讲TA经历的事,POV不是这么用的==比如第一章刚开头是杨澜的自述,我怎么样怎么样,我采访了谁谁谁,TA怎么说。虽然讲得比较浅,但是还是蛮合理的,结果讲完查尔斯王子的事儿,讲一下心得,忽然就变成第三视角开始说杨澜怎么怎么样了,被《纽约时报》报道啊,甩了中央台很霸气啊,边怀孕边做节目很厉害啊,她先生如何如何啊,别人怎么夸她啊等等,第一人称和第三视角的在这一章里的比例大约是3:5这样,看着让人很混乱,到底算自述还是他述?以杨澜的成绩,自己说自己的得意之处也没什么,自己不好意思说找别人出传记也行==但是这么穿插着是什么意思?再比如02章的开头是这样的:杨澜问韦尔奇先生:“你难道在所有的竞争中都必须胜利吗?”“没错!高尔夫、桥牌,凡是我做的事我都要赢。”他坚定地回答。顿了顿,他又带点挑衅地反问杨澜一句:“难道你不想赢吗?”盖茨和巴菲特的领导力不仅体现在投资、创业的巨大成功,也不仅体现在捐赠的巨额数字,而体现在他们为我们做出的一种示范:人可以支配金钱而非成为它的努力,人有机会在物质和精神层面都成为富有者。——杨澜这到底是想用什么视角?而且这两个访谈或是其心得不是02章的重点==囧。而且原文格式(kindle版的格式,我没看过纸质书)就是如上述的一样,编辑到底是怎么排版的==另一个很硬伤是前后文联系牵强,比如上述的第一章里讲得好好的,忽然从查尔斯王子的环保行动跳到杨澜的光辉岁月。再比如02章里一段先说:直到现在,杨澜都深深感谢父亲,是父亲的抉择给予她语言的优势,并因这个优势得以走进电视主持行业,与东西方的各路精英们谈古论今。杨澜越来越感到掌握母语之外的一门语言,不仅仅是获得了一种工具,而且是得到了一种新的思维方式,甚至是被引领者进入了一个新的世界,进入一种文化的比较,对于不同世界的一种比较。——朱冰歪楼说一下,我看到这儿非常困惑的一点是,这一段前面是第一人称叙述她出席一个盖茨和巴菲特的慈善晚宴的事儿,那么这里为什么不能第一人称说“我感谢父亲……”而要换成第三视角呢?放下这个问题谈前后文练习的事儿。乃们以后这段话后面要讲杨澜的父亲吗?不是!要讲杨澜某件得益于外语好的事儿吗?也是不!讲的是她和君达、蒋建昌去华盛顿访问的事儿……先讲君达在华盛顿克服各种客观因素带来的摄影机器的问题,然后啪一下就跳到蒋昌建采访,这里还算比较合理,但是前后有个更好的缓和就好了。后面问题就来了,通过蒋提问关于选专业的问题讲蒋的背景还算合理(但是选的内容……不仅重复而且关联牵强),但是忽然跳到杨澜在北外、哥伦比亚的光辉事迹而不是她在选择专业、职业时的心态遇到的问题之类的是什么意思?而且==讲完光辉事迹了,被采访者的关于这个回答又没写出来。。。而且又莫名跳到第三视角了==而且前后内容无意义重复,比如蒋在大专辩论赛上的那句“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在头两章就出现了两三次==比如王光美的采访,同样的内容同样的心得在头一章就重复两次,这样好吗?此外对采访的心得也好过程也好谈的太泛泛了,要么多谈,要么精简提炼出心得或是最重要的几句话,撩一长串杨澜问的问题没有被访问者的回答是什么意思?最后还想知道是谁列的章节标题?好意思吗?小学语文学好了吗?这本书不管是杨澜自己写的还是找人写的都让我特反感杨澜,出书没有文采没有内容也有点诚意啊!

一问一世界

看完,觉得突出的地方,没有详细的采访语录,只有记流水账般的小片段,没有深层次的分析,很多地方也有跳跃,最后一部分写的也都是杨澜自己,用的也是第三人称,到最后这本书是想表达什么?关于采访别人的?还是自己的感悟,还是自己的自传?

知性女人

看她的书,让你感觉真诚,看她的书会让你咬文嚼字的去品味她的思想。看过她写给女儿的十四条人生忠告,我领悟到了女人的知性美,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这就是我心中的杨瑞姐的形象。看她的书,让你感觉真诚,看她的书会让你咬文嚼字的去品味她的思想。看过她写给女儿的十四条人生忠告,我领悟到了女人的知性美,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这就是我心中的杨瑞姐的形象。看她的书,让你感觉真诚,看她的书会让你咬文嚼字的去品味她的思想。看过她写给女儿的十四条人生忠告,我领悟到了女人的知性美,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这就是我心中的杨瑞姐的形象。

“严肃”还真的有活路吗? 读《一问一世界》 后感

中国有句老话,有意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看完杨澜这本自传,知道了最爱得访谈节目“六十分钟”的创始人休伊特、著名记者克朗凯特、华谊诺贝尔物理奖得主崔琦以及形形色色的一些有趣的人。看到了王光美选择对过去宽恕,佩服曼德拉对曾经百般虐待他的监狱守卫们的原谅。从书里,我看到的更多不是杨澜,而是他采访的对象的故事,或许这不是一本合格的自传,更像是采访一些摘录和阳光卫视创立中种种苦难的回忆。但依旧值得我深深佩服的是杨澜曾经为打造一个中国最高端的采访节目而付出的艰辛努力,秋瑾女士曾经写道的“莫言女子非英物,夜夜龙泉壁上鸣”百年之后终于在上海永嘉路387号的小洋楼里得到了印证。一直到现在,我都认为,CCTV从来没有办过任何真正意义上的高端访谈节目,过去没有,现在也没有,将来也不会有。而阳光卫视却曾经让一丝曙光透入,直到现在依旧忐忑前行。香港有句话老话“你要是恨一个人,就让它去办报”。民营新闻媒体在中国得艰辛是人所共知的,各种政策管控,意识形态的控制,资本的角逐,收视率第一的商业文化让严肃类的新闻节目几乎是凋零殆尽。当尼尔波兹曼用专著《娱乐至死》来探究和哀悼没过20世纪后期的文化变故时,人们赫然惊醒到,在21世纪的娱乐时代,畅谈理想似乎是一件奢侈的事情。在21世纪的开始,大部分人选择站好位置,放好手脚,炙热的夏天没有光手光脚的苦行僧。阳光卫视的探路,最后也是纷纷扰扰,归于平静。CCTV曾经访谈杨澜,潜台词是阳光卫视已经失败。可阳光已经投射进来,又怎会静悄悄的离开。或许我们也会错,杨澜也会错,尼尔波兹曼也会错。当我们看到今天的各种达人秀的时候,是否我们曾经以为的梦想已经变成了一个个感人而细小的故事,它由故事的主角自己来表演,自己来讲述。那些曾经看起来遥不可及的伟大的思想者们的力量正在被一个个鲜活的平民百姓真实的喜怒哀乐取代的时,“严肃”还真的有活路吗?记得本科时,讲述现当代文学的老师说,“现在是一个嬉皮的年代”。不嬉皮,往往意味着各种“潜”,各种“被”。你要过于认真,对付你的手法总是有的。断网断电断通信,拆迁杀人不立案,正当防卫永远不成立。这是一个你对它“严肃”,它对你“严酷”的年代。《一问一世界》,我看到了“严肃”,却没有看到“严肃”的出路。2011年6月1日晚读《一问一世界》后感。

问,与梦想有关

世界是用来问的。这本书是杨澜做访谈类节目的一个收获集合吧!买这本书的初衷,是为了更好的了解杨澜,了解访谈类节目。曾看过杨澜参加“说出你的故事”的访谈,那期节目后,杨澜的话让我不能平静,确切的说,梦想让我不能平静。说起我与杨澜的“初识”,那是在小学了,妈妈向我提起了这位年轻的女性。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自己很偏爱主持这样一个工作。而杨澜,就成了我心目中第一个难以忘却的成功女主持,除此之外,她的一些经历更成了妈妈教育我的良好例子。就这样,杨澜,在我心中住了下来。梦想,也住进了我心中。上了大学,关于主持的小小欲望又渐渐冒了出来。当我不能满足于学校的一些活动主持,希望能够拥有一个更大的舞台的时候,我又想到了杨澜。碰巧,那期的访谈节目,杨澜成了被问,而她史无前例的只答不问让我心中难免的激动了。趁着暑假,拜读了她的新书:一问一世界。可以说是收获颇多,这本书和白岩松的《幸福了吗》,一起为我展现了一个崭新而更加清晰的传媒世界。访谈类节目虽说只是在问,不用回答,可是,问,本身也是一门学问。为了问,杨澜做了很多功课;访谈更是一种沟通,高难度的沟通,因为你所面对的,是一个你不熟悉,而大家却很关注的人。这些,都是值得下大工夫的。我想,这本书开启了我心中的另一扇门,也是我靠近梦想的第一步,当我合上书的时候,一直在我心中的关于未来、关于选择的那个“问”,也有了答案。我会坚持我最初的梦想,传媒世界,我来了!

一问一世界--问我们追求

杨澜很优秀的一个女主持人,也许这种访谈性的节目短时间不能了解一个人,却也让我们对她所采访的每个身影有了些许的知道,杨澜本身也是一个很优秀的主持人,也是一个很优秀的女人。。。也许我更应该向这样的女性学习。。。。

预期不同,却仍是好书。

一本书,看到结局有时候会和自己的预期不同,但是它仍不失为一本好书。《一问一世界》就是这样的一本书。原本我以为这么有禅味的书名会勾带出一本如诗如画的人生感悟。但是看过之后,却发现是杨澜及其节目的发展历程。起初却有失望之心,却也把整本都看了下来。虽没有酣畅淋漓的感觉,却觉得也有共鸣与窝心的感悟。一本书,不可能整本都能让人难忘,只要有一两个点能让读者思考人生就是成功的。或许是因为我的个人经历和对媒体的热爱,在这本书中还是读到颇多感悟。比如关于海外华人文化归属的问题,我确实感同身受,这也是我选择回国的原因。再比如,我虽然热爱媒体,却对于其整体流程及工作内容并不十分熟悉,看完整本书,至少我对于一个节目从准备到播出有了一个整体的框架,也了解了每一行都有外人看不出的艰辛与磨难。其实生活和看书一样,不能用自己预设好的结果去判断好坏。换一个角度去想,自己也算是收获了另一番天地。

《一问一世界》读后感

《一问一世界》读后感在一开始书中就提到萧伯纳的话:“一个理智的人应该改变自己去适应环境,只有那些不理智的人,才会想去改变环境适应自己。但历史是后一种人创造的。”能够创造历史的人士极少数的精英,还有很大一部分的人是要过普通人的生活,我想我就是这芸芸众生中的一个,最重要的是要打理好自己的事情。杨澜是一个很有自己主见的女性,正是因为这种非常自主的性格,让她赢得了进入《正大综艺》的机会,在那个年代那时社会刚刚经历动荡,气氛沉闷,人们厌烦了生硬的电视语言,希望通过电视了解外部世界,在更人性化的交流中放松心情,有更多的空间来表达个性。她就以清新、对新事物有种好奇的风格主持者节目,她就是在做她自己,又是在迎合时代的需求,相辅相成,共同成长。制作节目不是社会需要什么就做什么,而是要做一些引导社会向更好的方向发展。做人何尝不是呢?先不说为国家、为民族、为世界做出多么宏伟的贡献,在没实现前都是废话,最少要做好自己的份内的事情,给周围的人一个正确的印象、理智的引导。阳光卫视也是秉承着这种理念“从国家文化的角度,阳光卫视不仅要让世界看到政治和经济发展中的中国,而且还要让世界看到一个有深厚文化底蕴的中国在文化上的演进;第二,未来的电视格局应该是分众的时代,每个观众都有个性化的需求。阳光卫视致力于满足部分观众对深度内容的需求,通过记录一个国家的历史文化,制作高品质的电视节目。”听到“双轨”这个词有点新奇,它的意思大概是在适当的调节下,生活和事业两个列车可以同时前进。杨澜不仅有美满的家庭,她是两个孩子的母亲,还有自己的事业,一个成功的传媒人士。同时做几件事情是比较辛苦的,特别是要兼顾好母亲和公司创始人的身份,为了不妨碍胎儿的发育,杨澜头痛发作时都是苦苦忍受着;怀孕期间对牛奶过敏又时常呕吐,为了不影响工作,她都是呕吐后补个妆又接着忙手头的工作。我想换成是我的话,早就丢下手头的工作回家安心养胎去了,何苦受这份罪,我这就是小人物的想法,哈哈。杨澜的收获是“阳光卫视”成功在香港开播,这也是这位最美丽的孕妇最幸福的时刻。“睿智,有时不在于为别人指点了多少迷津,而在于能否在恰当的时候给自己一个正确的选择。就像聪明的登山者,不是一味攀爬,而总是在山麓小憩时,眺望云海去分辨到底哪一座山峰最终将属于自己。”都些人比较幸运,很快就找到了自己的价格,有些人却要花很多时间去探索,也就有了天才少年和中年(或是老年)得志的区分,总有找到了自己合适的位置,才能绽放出人生的光明,不管是做以颗耀眼的恒星还是闪烁的繁星。惊讶于杨澜节目的魅力,总会能聊到嘉宾一些个性化的生活经历和独特的观点,她做节目一直都是坚持“人都不是完美的,还原不是简单赞美式的描述和概括,而是带着独特的人生感悟,去解读嘉宾的内心成长。”这也是沟通的艺术啊,读到每个人的内心里。杨澜采访的都是高端人士,这些人都已经经历了资本的原始积累时期,在接近事业的顶峰并逐渐下滑回归生活,所以这些成功人士会看淡金钱、名利,更多的是感受生活中的真、善、美。

想问杨澜一个问题

我就想问,你怎么让我们王菲去你的节目的?我就是刨根问底儿的人,看你之前说了那么多,说的都是节目里我能看到的,你这书里有没有说啊,不行我也去西单找你去。你不会因为我冲着王菲才看你的书不高兴吧,.......额 买了肯定会看的啦。。~

我还是喜欢《米娅快跑》那样的

我觉得很累看的,且没有什么此起彼伏,主要内容就是说大家都特别特别努力,付出了很多辛苦才有了今天的一切,我读着都累得不行。。。。其实我更想看一些轻松愉快的小故事什么的,而不是读“社会精英是怎样炼成的”。乱,我也有感觉到,看到后来就一目好几页了。辛苦谁都有,我还是喜欢《米娅快跑》那样的

一问一世界

从前听人说起杨澜,评价她是“知道自己要什么”的女生,并且知道“该怎么做”。我常常觉得,说一个女生“知道自己要什么”,是中性评价。不褒不贬。因为它通常暗示一个人有心机,但又是对其成绩的一种肯定,所以你无可厚非。就像她书中写到成功那一章所说的,“成功就是世间最大的硬道理,只有这个前提成立,远见才始为远见。”看她从大学毕业到进入央视,再到离开去哥伦比亚大学读书,毕业时正好成为准妈妈,生下第一个孩子,创作“杨澜视线”,回国,进入凤凰卫视,生第二个孩子,打造“阳光卫视”,之后的风光与风雨,杨澜的每一步都很清晰明确,坚定而平缓,疾风骤雨也顺理成章,让人不得不臣服。然而,书中一张她登上纽约时报大版面的照片下方,合著者朱冰写下这样一句话:“对杨澜来说,把持好自己的人生,需要的不是技巧,而只是天性。”她以前对我来讲,是一个既遥远也充满诱惑的形象,这可能因为我们是同样的专业,而她从事了一项我向往又觉得很难实现的职业。这本书给了我一个她从前没能给我的印象:诚恳。她谈到自己能走上“正大综艺”的舞台也感到“不可思议”,专业背景和家庭背景都和电视毫无关系,一个完全没有专业培训的女大学生主持黄金挡的最重要节目。但她也提到这离不开当时的时代背景,社会经历动荡,气氛沉闷,人们厌倦了生硬的电视语言,期盼个性与生动。她采访过无数成功人士,也寻求过某种所谓的“成功模式”,却也更加清晰的肯定了成功包含的偶然性。我觉得这才是对成功最成熟和诚实的看法,在“成功学”和“博弈论”充斥图书柜台的今天,大众更需要的,是这样清晰的认识去打消盲从和浮躁的心态。然而杨澜关于远见的定义,却又说中了迈向一条属于自己的成功之路必不可少的一项品质和能力,“它是某种稀缺资源,不是因为它要求当事人有多么聪明,而在于能否在正确的时间做出正确的决定。”杨澜的婚姻曾经也引起一些质疑,坦白讲,第一次看到吴征的形象,我的第一反应也是不信任和不看好。但事实是,杨澜嫁给了一个懂她,支持她,并且最重要的是,有能力支持她实现理想的男人。这恐怕是一个女人最大的福气了。无论是当年她决定回国,他卖掉房子举家搬迁回来,还是创办“阳光卫视”鞍前马后提供最强大的保障,在困境之时尽全力维持到最后,安抚妻子,最后不得不忍痛割爱卖掉“阳光卫视”,他改变了我脑中那个不靠谱的形象,变得朴实和高大。杨澜在书中更多的分享了她这一路遇到的人和事,她前行过程中的迷茫和再认识。她说她的职业是以提问为生,对于如何提问,如何沟通,关注点在哪儿,何时闭嘴,她都分享了很多有意思的经验。她坚持做新闻,做访谈节目,其方向最后要指向人性,对人性的深层了解和体会远远大于对事件表面的关注,把事件放进时代大背景下来探讨,把眼光放远,才更接近真实。然而她也提到,你永远有到不了的区域,因为人性从来都是最复杂最私密的,没有谁能对谁完全敞开,毫无保留,访谈是对人心的一次探险。你保持诚意,结果顺其自然。有意思的是,她提到有一次和蔡康永的对谈。顽童对她坚持做高端访谈10年之久非常羡慕,他提到台湾电视的现状,电视节目不能有品牌冠名赞助,一切唯收视率是瞻。由于特殊的地缘政治因素,民众对国际事务不是特别关心,节目趋向于碎片化,娱乐化。这也让我理解了为什么蔡康永那么甘于去做纯娱乐化的东西还做到那么专业。也让我忍不住想,如果他在大陆,会是什么样?我同意杨澜的团队中有人对她的评价,这恐怕也是大多数人的一个印象。她从来不是相貌惊人的女人,她不漂亮,她只是有一种美,有一种让人信服的气场,让人踏实的亲切。看完全书,印象最深的一个情节竟然是,杨澜在96年10月的一天夜里,在父母和丈夫的陪伴下,在纽约一家医院诞下了自己第一个孩子。女人如此,还有何求?

《一问一世界》读后感

《一问一世界》读后感在一开始书中就提到萧伯纳的话:“一个理智的人应该改变自己去适应环境,只有那些不理智的人,才会想去改变环境适应自己。但历史是后一种人创造的。”能够创造历史的人士极少数的精英,还有很大一部分的人是要过普通人的生活,我想我就是这芸芸众生中的一个,最重要的是要打理好自己的事情。杨澜是一个很有自己主见的女性,正是因为这种非常自主的性格,让她赢得了进入《正大综艺》的机会,在那个年代那时社会刚刚经历动荡,气氛沉闷,人们厌烦了生硬的电视语言,希望通过电视了解外部世界,在更人性化的交流中放松心情,有更多的空间来表达个性。她就以清新、对新事物有种好奇的风格主持者节目,她就是在做她自己,又是在迎合时代的需求,相辅相成,共同成长。制作节目不是社会需要什么就做什么,而是要做一些引导社会向更好的方向发展。做人何尝不是呢?先不说为国家、为民族、为世界做出多么宏伟的贡献,在没实现前都是废话,最少要做好自己的份内的事情,给周围的人一个正确的印象、理智的引导。阳光卫视也是秉承着这种理念“从国家文化的角度,阳光卫视不仅要让世界看到政治和经济发展中的中国,而且还要让世界看到一个有深厚文化底蕴的中国在文化上的演进;第二,未来的电视格局应该是分众的时代,每个观众都有个性化的需求。阳光卫视致力于满足部分观众对深度内容的需求,通过记录一个国家的历史文化,制作高品质的电视节目。”听到“双轨”这个词有点新奇,它的意思大概是在适当的调节下,生活和事业两个列车可以同时前进。杨澜不仅有美满的家庭,她是两个孩子的母亲,还有自己的事业,一个成功的传媒人士。同时做几件事情是比较辛苦的,特别是要兼顾好母亲和公司创始人的身份,为了不妨碍胎儿的发育,杨澜头痛发作时都是苦苦忍受着;怀孕期间对牛奶过敏又时常呕吐,为了不影响工作,她都是呕吐后补个妆又接着忙手头的工作。我想换成是我的话,早就丢下手头的工作回家安心养胎去了,何苦受这份罪,我这就是小人物的想法,哈哈。杨澜的收获是“阳光卫视”成功在香港开播,这也是这位最美丽的孕妇最幸福的时刻。“睿智,有时不在于为别人指点了多少迷津,而在于能否在恰当的时候给自己一个正确的选择。就像聪明的登山者,不是一味攀爬,而总是在山麓小憩时,眺望云海去分辨到底哪一座山峰最终将属于自己。”都些人比较幸运,很快就找到了自己的价格,有些人却要花很多时间去探索,也就有了天才少年和中年(或是老年)得志的区分,总有找到了自己合适的位置,才能绽放出人生的光明,不管是做以颗耀眼的恒星还是闪烁的繁星。惊讶于杨澜节目的魅力,总会能聊到嘉宾一些个性化的生活经历和独特的观点,她做节目一直都是坚持“人都不是完美的,还原不是简单赞美式的描述和概括,而是带着独特的人生感悟,去解读嘉宾的内心成长。”这也是沟通的艺术啊,读到每个人的内心里。杨澜采访的都是高端人士,这些人都已经经历了资本的原始积累时期,在接近事业的顶峰并逐渐下滑回归生活,所以这些成功人士会看淡金钱、名利,更多的是感受生活中的真、善、美。

走进杨澜的世界

书中不难读见杨澜的真诚 。每段文字,我们都可以走进作者内心,感同身受,仿佛身临其境。整本书叙述流畅,表达清晰,不乏华彩之语。但是通读之后,仿佛又没有深刻的记忆,感觉没有重点,就是看了一个又一个采访过程,或者是了解到一件又一件事情的进展。而每个章节也没有体会到要突出讲述的中心意图,不知道为何成为一章。这样的叙写,过于平铺直叙,减弱了我继续读的兴趣。

让人羡慕透的女人

杨澜的努力与收获,让好多人用“完美”一词来形容,在这里记下几方面的艳羡之情。1、作为一个内陆新闻学专业出身的学生,看着杨澜一步步将自己对新闻理想化为实践,羡慕之情扑面而来。她跳出空气中弥漫得像天盖一样的既有是非定论,去思考、去探索、去感受……她的事业即是理想。2、每个人的时间就那么多,而她可以走那么远、看那么多那么宽、社交那么广、思考那么深、感受那么丰富……她的路那么波澜闪耀。3、杨澜作为一个大女人,但又觉着是个被老公宠爱着的小女子,一路陪伴,还可劲儿的“烧钱”帮她实践梦想,理解支持或者更多……唉……一个各方面不出挑又不算差的我,入职场混着混着,到目前也就能想到这些了……心怀满满的羡慕,目前还嫉妒不来,因为自己感觉太远了……呜呜……

杨澜还需扬帆

第一次读媒体人的传记,而且读我特别尊崇的国内高端访谈节目主持人的传记,还是深有感触。首先,杨澜在做媒体方面确实有一个本身的追求和高度,特别是《杨澜访谈录》这样一个具有全局和全球视野的高端访问,在她的定位里是“影响那些具有影响力的人”,也许,在她书中的一句引用萧伯纳的话:“一个理智的人应该改变自己去适应环境,只有那些不理智的人,才会想去改变环境适应自己。但历史是后一种人创造的。“所以,她要做的就是给那些能够创造历史的人予以借鉴。如果基于这种定位,这个受众还是很狭隘的,创造历史的人难道不是从普通民众中产生的吗?从这个理念来说,我更倾向于支持蒋昌建的定位”影响那些能够影响的人“。在书中我们可以零碎的看到杨澜成长的历程,拼凑成一幅完整的历程线路就是,由听从父亲的建议进入北京外国语学校英语系,随后由于自己对央视面试的巧妙提问引起注意进入《正大综艺》节目,接着又辞职入学哥伦比亚大学,此间在美国与吴征结婚,出版《凭海临风》随笔集,接着回国加入凤凰卫视,建立《杨澜工作室》从事高端访谈的起始。接着就是建立阳光卫视,做《杨澜访谈录》至今。从这些散碎经历穿插到本书行文中,带出个人做为媒体遇到的人和事,更多的在于叙事,而没有深究其中的价值和意义。对于普通读者来说,能够得窥当时她采访背后的事件,也算可做茶余饭后的消遣了。但是,我更多的是关注她个人成长和成功的因素。作为一个女人来说,她的成功有自身的也有机会的,我们不妨拆分来分析:1、杨澜个人的目标、格局、能力和勤奋,这是一种硬条件。比如在书中写到她在哥伦比亚大学勤攻英语,补己不足;又如她的助理金嘉楠说到杨澜在采访李显龙时勤奋阅读,并提出不寻常的提问,让人都眼睛一亮的感觉。2、一出大学就进入央视《正大综艺》,这层金不是一般人能够裹上的,而历史却钟情于她。就想应届大学生空白而来,经过多年央视环境熏陶、精英渲染,满腹经纶而出。3、进入哥伦比亚大学深造,这次机会给她全面梳理央视工作经验,学习更多结构知识,并奠定今后发展方向。4、与吴征的结合。吴征是商场的老手,熟谙媒体运营和资本运作。一个深厚的幕后导演和一个最优势前台演员,结果可想而知。5、杨澜的正循环,她与高层人士的接触越多,就越为今后的发展奠定更深厚的基础。最后不得不说一下书的内容,跟一些文化名人写传记比起来,媒体人自己写传记还是存在思路不清、结构不严谨、思想挖掘不深的通病。相信凭着杨澜这张脸能够畅销,但是不能够传世。希望媒体人能够深耕精做,博艺不博金钱名利,对杨澜来说,引用书中的一句话:真正的成功,不是赚了多少钱或者做了多高的官,而是有一天你除去这一切身份的时候,还有人愿意在你身边对你微笑。

展示女性的成熟和睿智

杨澜,这个名字在中国,总是代表着成功女性。她出书不多,但每一本都透漏着真诚,这可能跟她对自己的要求有关,做节目,力争做高品质的访谈节目,出书,也认真透漏着真诚。以前,总认为她是时代的宠儿,可实际上她并不是, 她有男人一般的精力和劲头,但也经历了很多的坎坷,比如阳光卫视的入不敷出,以及后来股份的转让。她其实并不像我们想的那样光鲜和美好,可是作为知名媒体人和公众人物,她把自己最好最优秀的一面展现给了我们。和前面的几本书相比,这本书让我们更多的了解到杨澜的精神世界和更加成熟的观点。可是,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成为公众人物,都能接受大风大浪的考验。我欣赏她的聪慧、坚强,以及向我们展示的强大的精神世界,以前梦想着成为杨澜一样的女人,如今,她成了心中的一个灯塔。相对与大多数人来说,我们只是普通的群体,或许还是那沉默的大多数,但是,心中依然有梦想,依然在梦想被摧毁的时候能够再爬起来,坚定的往前,我想,不论是名人还是普通人,都有这样共同的人性吧!如果能坚持住自己的梦想,做自己喜欢的事情,终究能成为“成功人士”,成功是什么?成功是做自己!杨澜的工作,让她通过提问了解到一个名人的内心世界,而你我,通过追求,可以知道自己所追求的世界。

一部缺乏诚意的充数之作

直到拿到手才看到作者里杨澜后面还有朱冰这样一个名字,起初并不太在意,但是看到一半越来越想不通这本书到底是个什么样的结构。朱冰在杨澜每一篇命题背后加的那一篇文字冗杂拖沓,看不到一条清晰的主题线索,多个段落内容重复,这些就算了,插图的位置也不尴不尬总是要穿插在一句话还没完的段落里,让读者看完这些意义不大的合影还要翻回去再看一眼才能想起刚才讲到哪儿了,把两篇文章全部印完再插图片很难吗?这部书完全可以分两步两出版,一部是真正属于杨澜自己的“六问”,很简要的概括一些采访经历并如她自己所说对“国际政治、商业、文化、女界、体育、艺术”六个领域阐述自己独到的见解,也才符合“一问一世界”这个书名。而剩下朱冰的那部分,如果有读者愿意看的话,就是一本杨澜和她的阳光集团沉浮录。要是杨澜忙到并不了解这本书的构造而就让她这么面世了,真是让她在书里给我的那种追求高标准的印象打了个大大的折扣。

一问一世界,一问一内心

很好的文章架构、很清晰地脉络、很充实的采访内容,一条历史的主线,一条《杨澜访谈录》的主线,一条杨澜个人的人生主线,政治,体育,娱乐、文化,艺术,女性的纵向章节划分,让我看得煞为过瘾!每个人都在自己的故事去寻找书里的共鸣。每个人的成长的经历都是一本书,试想如果给我写自己的这本书,会如何写呢?写这十年,也许我会去写我经历过每座城市的故事、每座城市的语言、每座城市的各式各样的人,和那些戏剧化发生在我的身上的故事。正如本书的后记写的,一问一世界,这个未知的世界,足以让我们心存好奇和敬畏。能作一个洞开视野,打开世界的人,的确是一个有福气的人,从每个人的身上吸取自己需要的养分,强大自己的内心,寻找勇气,体会每个人最柔软、真实和感动的地方。诚然我也许无力去做到,但却能在繁复的日常琐事中,找到自己的内心的力量。分享我最感动的四段话:到底什么是香港精神呢?有人说英雄不问出处。成功只在眼前,这是香港;也有人说务实、应变、勤奋、精进,这是香港。在庆祝香港回归十周年的时候,我们有理由相信,秉持这样的精神,香港的明天一定会更美好。 ——采访曾荫权石头当然没有床舒服。谁能在床上轻松地睡觉?找到适合的石头的人或让自己适应某一块石头的人。。。当一个人决定离开床那熟悉的舒适,去石头上睡觉时,他就已经摆脱了某种惰性,而带来许多种可能。有一天,一块顽石也会留下他的温度。——采访林怀民我觉得不管是青年男性还是女性,战胜恐惧,承担风险,不随波逐流而去追求梦想是需要相当勇气的……要充分认识和相信自己要倾听自己的心声,要做自己喜欢的做的事……追求自己觉得重要的事业是最好的生活方式。——希拉里真正给我很大刺激是1990年我回到台湾。。。计程车司机居然认出了我,就很关心地问到,云门为什么停掉?我就跟他说,坚持做下来很辛苦。他一路表示很了解,也很安慰、鼓励我。后来下车的时候,他跟我讲了一句话。他说,林先生,我们每天在台北街头开车跑来跑去赚生活也很辛苦。他说,每一个行业都很很辛苦。可是台湾没有云门很可惜,我们也觉得很寂寞。他跟着对我大喊道,林老师,加油!——林怀民当然本书唯一不足就是杨澜自述部分跟编辑部分有很多重复,小小的瑕疵一枚无伤大雅~

我要的幸福是丰富而有价值的生命……

比较知名的电视主持人中我最欣赏的当属德艺双馨的杨澜了。欣赏她独立的思想、个性,喜欢她越老越知性的美。前段时间碰巧看到她参加《鲁豫有约》访谈节目,在主持人的衬托下,杨澜的成熟睿智和多年的行业积淀越发让人印象深刻。清晰的人生目标,成功的职业规划,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并成为一项事业,有一个幸福的家庭,这不正是千千万万的我们所追求的人生吗?我很羡慕杨澜、喜欢杨澜,因为她正是我内心想成为的那个样子,想企及的高度。曾经有段时间我对媒体行业充满了极高的热情,那时的我还是个说话吞吐、反应迟缓还带着一身农村气息的家伙。有那么三年的时间,我在媒体界摸爬滚打,有了些不算快也不算惊人的成长和收获,但是却对我后来的职业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所用。跟杨澜这样的成功人士比起来,我的成长和收获并不算什么,但却是种美丽和让人兴奋的开始。接下来我想说的是杨澜的新书《一问一世界》。她的精彩人生我们无法复制,却可以借鉴和寻找灵感。《一问一世界》讲述了杨澜20年的媒体生涯,聚光灯下的台前幕后、真实呈现她的“阳光二十载。可以说早年的杨澜很幸运,大学毕业后有幸进入央视并且成为一档知名综艺节目的主持人。靠着清新的外表、和人性化的主持风格,年轻轻轻便小有名气。但是她却没有眩晕在耀眼的光环下,而选择在事业扶摇直上的时候放弃央视的坦途,出国深造。怀揣人文理想的杨澜回国后,便开始创办自己的访谈节目并在2000年创办了阳光卫视。10年访谈人生,杨澜采访了许多成功人生,一步步靠近自己的梦想。这种精彩的人生让众多普通人可望不可及。不可否认的是,杨澜之所以能把自己的爱好变成一项事业并坚持经营,部分归功于默默支持她的老公吴征,一个能在人生重大转折点给她指引和帮助、在困境时给予全力支持的幕后英雄。但杨澜的成功绝不仅仅靠幸运的开始和华丽的婚姻背景,而是对理想孜孜不倦的追求和急流勇退的果敢以及无人替代的勤奋。不是每个人都能这么幸运地遇到一个可以在精神和物质上都能给你大力支持的后盾,但每个人都拥有不懈追求梦想的权利和努力奋进的心态。《一问一世界》中讲述了杨澜采访过的很多名人故事,通过人物访谈为我们揭示历史真相、心灵的真实、以及开放的视野、文化的包容。特别能打动我的是,杨澜对于人物访谈的节目追求不仅仅是讲述一个名人的所谓的成功故事,而是让一次访谈带有更多人性化的温暖,更深层次地了解和体会属于一个时代的人性特征。这似乎更贴近我内心对文化的一种理解。书中也讲述了杨澜对“赢”的深层理解,并列举了国内著名企业家的故事,告诉我们说:“做企业家也是一样,要能够全身而退才是最有智慧的。”虽然以我的人生阅历和悟性不足以体会这话的深层含义,但我们能看到真正的成功者他们对“成功”的另类诠释。我想,好多事情不是靠我们听一两个故事、读几句圣人书就能理解的,只有当我们真正到了那个阶段,有了类似的境遇以后才能真正有所共鸣、领悟——理解也需要阅历的积累。听杨澜讲述了那么多名人故事,我印象最深刻的还是她对访谈节目的思考以及独特的提问方式。她说“做访谈节目的人是以提问为生的。我们这辈子做的最重要的工作就是不断地提问。但是如果我们回想一下我们从小受的教育当中有多少环节是在训练我们问问题呢?”基本上没有。通过中美不同教育方式的对比,发人深省。我认为这种“发问”的能力培养,不仅媒体人需要,各样各业的人们同样需要。媒体人通过发问的方式获取真相、深刻报道。我们通过发问可以更好地和客户沟通、更好的明确目标、责任、更高效地学习、工作。如何培养发问的能力?我们可以学习杨澜的勤奋和思考能力。在每次访问前,她都会做大量的阅读工作,从大量的材料中发掘不同于以往的问题、寻找她想要的亮点。教育的缺失不是悲哀,当我们意识到后着力弥补尤为可贵。这是我从《一问一世界》中汲取的最重要的营养。喜欢杨澜这样的人生,但不意味着一定要如法炮制。很多时候我们愿意拿这些所谓成功故事来取经并且激励自己。只要梦想在,我们的追逐之路一样绚丽多彩。最后以一句杨澜的原话结束这段文字:“我相信幸福要靠运气,但更要靠能力:梦想的能力、创造的能力、感受的能力和分享的能力。总之三个字:幸福力——追求和给予幸福的力量。我要的幸福是丰富而有价值的生命,是充满爱和温暖的情感,请不要让我取舍。”

一问一世界

喜欢杨澜是在她最早出道的“正大综艺”,清新的她,满足了当时还小的我对“书卷气”的向往。后来再在荧幕上看到她,已经是阳光卫视的杨澜了。依稀记得是一年的人大会,她穿着长款的裘皮大衣,风姿绰越的站在那里。心里似乎有种和青春有关的抗拒,不接受这个清纯女生的转变。于是,有很长时间都不愿面对这个实际上越来越精彩的女人。直到看到她申奥、看到《杨澜访谈录》6周年的主题、看到她说,“婚姻需要爱情之外的另一种纽带,最强韧的一种不是孩子,不是金钱……而是肝胆相照的义气,不离不弃的默契,以及铭心刻骨的恩情。”深深的触动和堵在眼底心里的波澜,让我意识到自己的“小”,呵呵,错过了,错过了亲眼看着一个女人从漂亮到美丽的过程。读了这本《一问一世界》,作为可耻的“补牢”。杨澜从1990年大学毕业,“神奇”的登上央视的综艺舞台。1994年便离开到哥伦比亚大学进修国际传媒,1997年回国并在2000年创建“阳光卫视”,开始了她为理想和使命而行的远征。《一问一世界》讲述的更多是2000之后。掩卷回味,脑海里存留的竟不是那一位位顶尖人士的炫目人生,而是从一个个问题一次次抉择中透出来的,杨澜个人在视野、智慧和情感的波澜和蜕变。十多年来,她带领她的团队虽步履维艰但始终坚守,在当下的收视环境、市场环境之下坚持高端访谈,让我震惊、敬佩之余,隐隐的生出心疼的感觉,呵呵。隐忍,应该就像美人鱼的双腿吧,巨疼巨珍贵,隐忍着要完美的杨澜啊。在理想和现实之中,迎战、接纳、理智的选择,她的这杯酒是个什么的滋味呢?从央视的大舞台走出来,充沛的力物力资源,滋养了杨澜理想主义的情结。于是,她选择了再次进入校园,转身投入到理想的追求之中,从而有了国内高端访谈的开始。这个不太具有成本意识的领导者,带领着一群心怀人文理想的电视人,为大中华区第一个人文历史频道的运作付出了昂贵的代价,不仅有巨额的金钱,还有难以用金钱计量的心血和时间。在体制和市场的发展局限之下,她用三年的时间看到,对于自己而言是“文化理想”的阳光卫视,始终要受庇护于“生意”的盔甲,于是她转出经营权。这份带有让步成分的选择,是否在清冽中有些苦的复杂?《杨澜访谈录》六周年。真的怀疑她已经深深被1939年纽约世博会的《给5000年后子孙的信》所打动,早早准备在这个时点来一个中国式的致敬。她邀请她的嘉宾们一起做了个百年的畅想,实在有趣,各行各业的泰斗站在高高的峰峦上,以他们的视野去看去想百年后的世界,并致以自己独特的注释。她的邀请函里写着“六年并不短,多少个重大抉择关口的彷徨无助;多少次精神困境中的凤凰涅槃;多少次触动心灵的温暖感动。回头一看不仅感叹:总有一些事也没有必要逼着自己做。做与不做之间,是一种价值判断。而我始终认为,真价值不会被时间所腐蚀。也许面对未来才是看清现在的可靠办法。”这份带着回首和眺望的邀请,又是否在甘醇中带了些甜的品咂?很难想象面对一位位世界顶级的人物,个个儿都是身经百战,拥有深邃的内心。怎么设计十几个或者几十个问题,来打开受访者的设防,达到共鸣、侃侃而谈,动辄碰撞出火花。除了拥有深厚的采访功底、高超的对谈技巧,不可或缺的还有大量的准备工作、高质的团队,和一颗慈悲心。 采访的技巧,和许多的东西都一样吧,总要高明到“无招”。杨澜沿着时光的轴线亦在磨练,《杨澜访谈录》伊始,她的方式是努力接近嘉宾水平以取得真诚的回应和深入的谈话,而现在则是“慢慢回到了简单的提问”,十年的时间,杨澜道出了看似简单实际也很简单的思量,“越简单的问题越接近人类普遍关心的共同问题,越简单的问题可以覆盖越多的人共同的命运,只有这样,一个提问才有可能具备“洞开视野,打开世界”的力量”。那么,这份带着领悟明亮的蜕变,是否含有那醺然的醉呢?看看这个手握这酒杯的女人怎么说吧,呵呵,强大、贪心又美好:“我相信幸福要靠运气,但更要靠能力:梦想的能力、创造的能力、感受的能力和分享的能力。总之三个字:幸福力。我要的幸福是丰富而有价值的生命,是充满爱和温暖的感情世界,请不要让我取舍。”

可以细看,可以翻看

主持人心路历程的书,可以细看,可以翻看,但有时收获差不多。一个众人皆知的道理,我们宁愿由他人告诉,甚至花钱去买,因为案例与道理的结合,还有光环的萦绕,符合人们愿意如此接受的心理,还有一些名人崇拜和职业理想。

深度不够

书的名字乍一看让人觉得好像上升到了哲学的高度,本来期待着这本书能够多讲一些关于人生、人性的东西,可惜让人失望了。刚开始看觉得还可以,感觉挺励志的,但是往后看就像是用一些东西东拼西凑来的,说是杨澜的自传,写她的东西也很多,但是写到她的创作团队、写到那些被采访的人物时像是扯得远了点,总之这本书与期待的还有些差距。

问中知世界

我从来没有完整地看过一期《杨澜访谈录》,但是对于杨澜这种女人很佩服。其实和杨澜一样有名的还有鲁豫,我到现在也只是看过一期完整的《鲁豫有约》,那期是讲罗永浩的。对于这两个女人之中我比较钦佩的还是杨澜。毕竟在这两个女性之中,杨澜更独立一点,也相对有影响力一点。杨澜不仅是一个传媒人,也曾经从商过,还算得上比较成功吧。我读这本书的主要目的还是想看看杨澜的文字,但是书的内容并没有太多杨澜的文字。这本书是杨澜和朱冰一起为《杨澜访谈录》写的二十周年回忆录,也可以说是杨澜从业二十周年的一个回忆录,或者说是杨澜的个人传记吧!整个只有六个章节,每一个章节都是先由杨澜写自己从这二十周年的采访人物中选取几个有代表性的人物的理解,并且不断的提炼出人生哲理,然后是朱冰从这些这里之中找出《杨澜访谈录》中的相应场景来与杨澜的回忆来对应。朱冰不仅要写《杨澜访谈录》中杨澜怎么样的令人佩服的表现,还要写出杨澜怎么样利用自己的资源做出最好的《杨澜访谈录》。这之中也包括《杨澜访谈录》中的各个工作人员的不断努力。其实在阅读这本书的时候我就在想,现实之中的杨澜到底是怎么样一个人。这本书就有一章到两章介绍身在职场的现代女性的不幸与悲哀,这也是现代社会的悲哀。在这个社会要成为一名女强人并不容易,也常常难于被别人理解。有的人会想她们肯定难于在家庭和事业之中找到平衡点。但是谁说女性就不能和男性一样在家庭和事业之中找到平衡呢?杨澜应该做得很不错。可能过于忙碌,陪家人的时间并不是很多,但是只要一有假期她就会抓紧时间去陪伴她的家人。在读杨澜的时候我就想起了我一大学朋友。她也是一个女强人。我想她的学习能力和工作能力都十分的出色。她是杨澜的超级粉丝吧,差不多杨澜的每一本书她都回去看吧。现在她在上海工作,应该还不错。她有好多东西都是受到杨澜的影响吧!虽然我们已经有好长时间没有联系了,但是我还是时不时的去看她发的朋友圈,感觉她在职场打拼的这几年已经越来越优秀了。我相信她的未来会比较美好的。杨澜与鲁豫的区别就是杨澜更注重自己的思想,还有就是杨澜更注重国际化和整体观。杨澜有的时候更懂的大局一点。所以才会有更多的受众愿意看《杨澜访谈录》。


 一问一世界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