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问一世界》章节试读

当前位置:首页 > 传记 > > 一问一世界章节试读

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4
ISBN:9787214068828
作者:杨澜,朱冰
页数:275页

《一问一世界》的笔记-第2页 - 01 你真的那么有远见吗?

所谓远见,即洞察力,是对历史发展规律的掌握和对未来趋势的预测。它是某种稀缺资源,不是因为它要求当事人有多么聪明,而在于能否在正确的时间做出正确的决定。——杨澜

《一问一世界》的笔记-第1页

所谓成功,不是你拥有多少钱或做了多高的官,而是有一天当你除去这一切的时候,还会有人愿意对你微笑。

《一问一世界》的笔记-第2页 - 序

在我看来,成功的首要意义在于做自己。

《一问一世界》的笔记-第1页

lz

《一问一世界》的笔记-第1页

在石头上睡觉。需要的是长年累月的习惯,把不适变为融为一体。

《一问一世界》的笔记-第1页

杨澜气质和内涵融为一体的耀眼魅力女性,新书《一问一世界》听上去极具有禅理哦,一问一答,似在进行人生的反思,好期待哦!呵呵

《一问一世界》的笔记-第1页 - 1

不断地提问,可以检验你对这本书到底了解多深,是否被认真阅读。讨论的过程是对知识的高度提炼和表达能力的锻炼。
文化差异,不同背景决定各自想法的迥异。无障碍的语言交流不等于情感的共鸣。
作为媒体人,不管你的平台多么国际化,关键在于你与观众建立起来的共同情感归属。

《一问一世界》的笔记-第1页

什么是成功,成功就是失败了之后,也能收到别人的尊敬;古老的文明是经得起碰撞得的。交汇处,自会山岭巍峨;相融处,又何妨柳暗花明?

《一问一世界》的笔记-第1页

这本书都是取材于杨澜之前的采访内容,她把本书分为了6部分,并且每部分都有一个标题,但我觉得它们之间并没有什么联系,也许作者自己也是这样处理的,另外每一部分的内容基本上都是一个个没用什么联系的故事在证明标题,因此在读完整本书时也看不出作者到底想表达什么的意境,并没有带动我的思考,有点像是凌乱的流水账。不过作者的文字功底是很值得学习的。

《一问一世界》的笔记-第3页

在当今世界上,虽然交通和通信科技发展迅速,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人们可以更好地相互理解和沟通。相反我们看到隔膜和分离带来的误解、偏见和仇恨,甚至杀戮——前美国总统卡特

《一问一世界》的笔记-第2页

<原文开始><我们生活在一个渴望成功的时代,我也想成功,我也想证明自己。我跑遍了世界各地去寻找那些成功的人,然后去询问他们有没有什么成功的秘诀。我采访了 500 多位精英人士,对成功的定义有了质疑。到底什么算成功?更成功又怎样?我们的社会是不是患了 “成功综合征” ?为了 “成功” ,我们常常忘记自己的初衷和内心真正的渴望;为了“成功” ,我们急急忙忙地赶路, 经常撞着这个碰到那个, 我们是不是想过把他们扶起来, 说声对不起?
为了“成功” ,我们忽略了路边的风景,忽略身边的人,我们能不能停下脚步给他们一个微笑,给他们一个拥抱?我曾接到一个短信, “真正的成功,不是赚了多少钱或者做了多高的官,而是有一天你除去这一切身份的时候,还有人愿意在你身边对你微笑。/原文结束>
是不是功成名就的人到最后都会发一发这样的感慨?
后面杨澜也说了:<原文开始><难道你不想赢么?/原文结束>,作为还在路上的人,没有身份的人,我只知道我身边的、社会的人,充满了焦躁不安的症状,虽然同样走在前进的路上,我尽量不会与人冲撞,我身边的人也愿意对我微笑。
继续读下去,杨其实写了蛮多她现在这个年纪和视角的沉淀,拜读中......

《一问一世界》的笔记-第1页 - 序

生命有无数可能,你的梦想好爱在沉睡,为什么不把它唤醒?
真正的成功,不是赚了多少钱或做了多高的官,而是有一天你除去这一切身份的时候,还有人愿意在你身边对你微笑。

《一问一世界》的笔记-第1页

名人出书,都是有预谋的,为了某个炒作目的,大多都很肤浅潦草,浪费纸张和社会资源。这本也不例外啊!

《一问一世界》的笔记-第2页

在我看来成功的首要意义在于做自己更让我感动的是在20世纪80年代的政治环境下,当有关领导告诫她应该把烫成大波浪的长发夹起来以符合“英雄模范”的标准形象时,她在进入人民大会堂,进入聚光灯中心之前的一瞬间,果断地取下了发夹,让一头秀发瀑布般地披在肩头。她不要做被造型的英雄,她要做真实的自己。许多富家子弟仅仅是为了满足父母的期待,就放弃自己真正的梦想,成为某种传承的工具。股神巴菲特的儿子彼得在这一点上是幸运的。他19岁时做出决定,不进入父亲呼风唤雨的金融界,而选择音乐作为自己的职业追求。当他忐忑不安地寻求父亲的意见时,巴菲特说:“儿子,其实我们俩做的是同一件事——我们热爱的事!”我们的社会从要求个体无条件地服从群体,到终于可以让人们理直气壮地做自己,真是不小的进步。我们一直受到的训练是回答问题,先把老师教的答案记住,然后在考试的时候再还给老师。
美国学校的老师特别鼓励学生提问我觉得做传媒的人需要有一些社会学方面的基础知识。我反问她:“为什么在电视上女主持人总是一个从属的地位,为什么她就一定是清纯、可爱、善解人意的,而不能够更多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和观点呢?以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为例,它在大学本科是不设立新闻学院的,通常也不鼓励学生从本科毕业直接上研究生。它更欢迎有专业背景和一定工作经验的人。今天的一个优质报道更多地与背景链接有关,即如何把一个孤立的事件放在一定的时间和社会背景的坐标上,给受众一个理解和思考的框架。而对背景的介绍通常需要比较专业的知识,他们更希望是由专业背景的人进入到传媒的这个行业。相关知识越丰富,提的问题才越有质量。在他的职业生涯中,他以高度的敬业精神和职业素养,特别是高度的社会正义感和诚实客观的精神,出色地完成了不少经典报道真理和真相永远是隧道那一头的光。挖掘真相、追求真相、报道真相,永远是我们最应关注的事
第11页我问崔琦:“有没有想过如果当年母亲没有坚持把你送出来读书,今天的崔琦将会怎样?”我期待的回答是,知识改变命运等等。但是他却说:“其实我宁愿是一个不识字的农民。如果我还留在农村,留在父母身边,家里有一个儿子毕竟不一样,也许他们不至于饿死吧。”我听了心灵受到巨大的震撼。诺贝尔奖也好,科学的成就也好,社会的承认也好,都不足以弥补他的失去和永远的心痛。他25岁那年因为坚信中国最终的出路在于大陆这一边,抱着两个篮球泅海从金门游到内地。虽然后来终于与妻子团聚,但父亲在台湾临终时他却因为还戴着“投匪”的罪名而无法见最后一面。这样的人生遗憾与痛楚,情何以堪?世事人心,王光美看得太多,经历了太多。出狱之后,看到了昔日丈夫的同事们是如何在判处他死刑的文件上签字。一个人经历了这么多的仇恨与背叛,见识了这么多的丑恶与黑暗,她究竟以一种什么样的心态活过来?我问她:“当初你身边的工作人员中有人教你的女儿唱打倒自己爸爸妈妈的歌曲。你不想知道这个人是谁吗?”王光美说:“我不想知道。如果我要查任何一个人,这个人和他的家人肯定也会遭受不少麻烦。为什么要让痛苦延续下去呢?所以我不需要知道。”肯尼迪英俊潇洒,衣着得体,沉着镇定,仿佛拥有整个世界;而尼克松面有菜色,汗流浃背,看上去疲于应付,两人形象,立见高下美国前财政部长罗伯特?肯尼迪曾有一句名言:“当我们回首历史,我们要问‘为什么’,当我们面向未来,我们要问‘为什么不’。”生命有无数的可能性,你的梦想还在沉睡,为什么不把它唤醒?
第21页在他的健身房,墙上贴满了他不同时期的泳装照,有展示肌肉的,也有做鬼脸的,有些造型相当搞怪雷人。中国的改革开放当时已经让中国经济起死回生,社会不再封闭,人民生活有所改善,这样的政府不太可能倒台。如果中国的改革再晚10年,情况就很难说了。李光耀告诉他,秘诀就是全球竞争力排名。它是综合性的概念,不仅包括基础设施这些硬件,更重要的是法治环境、政府效率、商业友好、社会开放、劳动力素质等软件因素。他的话给江泽民带来了启发。在当今世界上,虽然交通和通信科技发展迅速,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人们可以更好地相互理解和沟通。相反我们看到隔膜和分离带来的误解、偏见和仇恨,甚至杀戮。隔离只会积累怀疑和产生新的仇恨在这个世界上,对话与沟通是明智的选择,这需要政治远见,更需要政治勇气。布莱尔还告诉我,他的儿子从7岁起就开始学习中文了。
第31页星云大师不紧不慢地说:“我想看的就看得见,不想看的就看不见!领先时代并不一定总被欣赏,受到嘲笑倒像是更容易发生的事有一次在克拉伦斯宫(查尔斯王子的寝宫)举行的晚宴上,有一位英国的企业家向王子建议,等金融危机过了再推出这个项目也不迟,王子突然正色道:“我的一生都在等待,想做事就有人阻挠,甚至被揶揄贬低。我受够了。只要是应该做的事就马上去做。况且经济不好时投资环保正可以拉动增长,成本也较低,有助于科技的进步。为什么不做呢?” 所谓远见,即洞察力,是对历史发展规律的掌握和对未来趋势的预测。它是某种稀缺资源,不是因为它要求当事人有多么聪明,而在于能否在正确的时间做出正确的决定。秉承精确和负责为生命线,《纽约时报》被誉为具有“报格”的报纸,更被美国精英阶层比做“不玷污早餐桌布的报纸”。杨澜发现克林顿并不是为了赢得选票才做出一种亲民的姿态,她所接触的克林顿,是位有着十足亲和力的沟通高手。
第41页对于身处海外的华人来说,文化归属不是简单的语言问题,它是一套很复杂的体系,是社会环境、群体记忆和个人成长经历的交错绾结。当一种文化占据了一个人最初的认知并形成足够的侵入,那留下的烙印即便时间也难以抹平。文化的差异就在于此。不同的生活背景决定了各自想法的迥异,无障碍的语言交流不等于情感的共鸣,这样的共鸣也不可能通过后天的学习实现。“作为媒体人,不管你的平台多么国际化,最终你和你的观众建立起来的共同情感、共同归属才是最重要的,这是成功的关键。”习惯对东西方媒介进行对比观察的杨澜,却在美国看到了另外一种令她惊喜的态势:综合频道日渐式微,专业化频道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人一辈子总是要做一点自己的事,有的时候可以拉开很长的时间做,有的时候只能强度很大地做很多的事。这是无法选择的,如果机会来了,没有把握住,懒懒散散,那么过去就过去了,年轻时该拼的时候就要拼一下。”
第51页1987年,周七月受美国帕库拉公司的邀请,来到美国参与《明天早上见》的节目制作。这是周七月第一次美国之旅。然而,他受到的最大触动不是美国先进的节目制作理念,而是美国乡村公共厕所里的卫生纸和水管里的热水。他惊诧地发现:在美国,不管地方有多荒僻,公共厕所里也会提供卫生纸,水管里也会有热水流出。

《一问一世界》的笔记-第2页

好期待看“你能在石头上轻松睡觉吗?”

《一问一世界》的笔记-第1页

开始

《一问一世界》的笔记-第1页

真正的成功,不是赚了多少钱或者做了多高的官,而是有一天你除去这一切身份的时候,还有人愿意在你身边对你微笑。萧伯纳曾经说过:“一个理智的人应该改变自己去适应环境,中有那些不理智的人,才会想去改变环境适应自己。但历史是后一种人创造的。”

《一问一世界》的笔记-第2页

我很喜欢杨澜,特别希望自己长大后能够象她那样子,所以特意看了她所写的一些书,从中感受她的观点与看法...

《一问一世界》的笔记-第1页

很久以前就仰慕杨澜了。

《一问一世界》的笔记-第2页

人一辈子总是要做一点自己的事。这是无法选择的,如果机会来了,没有把握住,懒懒散散,那么过去就过去了,年轻时该拼的时候就要拼一下。

《一问一世界》的笔记-第2页

真正的成功,不是赚了多少钱或者做了多高的官,而是有一天你除去这一切身份的时候,还有人愿意在你身边对你微笑。

《一问一世界》的笔记-第2页

成功的首要意义在于做自己。

《一问一世界》的笔记-第1页

真正的成功,不是賺了多少钱或者做了多高的官,而是有一天你除去这一切身份的时候,还有人愿意在你身边对你微笑。
历史选择的人,人创造的历史。

《一问一世界》的笔记-第1页

《一问一世界》的笔记-第1页

我更愿意将这本书看作是女性成长的借鉴与参考。杨澜的内心世界很丰富,可她太端庄,端庄到很多人认为她做作、虚伪,没办法,不是所有的人都会喜欢你,我对她不痴迷,但我喜欢她、欣赏她,这点不假。

《一问一世界》的笔记-第1页


中国这么多女人,却只有一个杨澜,一个柴静,一个胡舒立,一个王利芬
她们都是优秀的女人。
杨澜说,优秀的女人都没有好下场
除非,她找到一个好老公。这句话女生奉为圣经
而能找到好老公的女人,要么她具有卓越的美貌,比如李嘉欣,要么,要有卓越的能力
采访了多少丰富阅历的人,不能代表这个人也是阅历丰富
采访多少思想深度的人,不能代表这个人思想多有深度
看一个人的地位不能看她采访了哪些人,应该有时媒体会背当做工具。
看一个人的内涵却可以通过她的提问与对话体会出来。
杨澜的采访,从30到40岁,女人的10年
我看到的,都是她各种颜色职业装的样子
一直想,她24岁的时候是什么样子的,25的时候呢?
这本书断断续续的看了一个月,一档节目,不应只看到主持人的灿烂,背后人员的
付出更加值得尊敬。
成功的人有着成功的必然,性格决定命运,气场决定成败。一个女人,她做到了精彩。

《一问一世界》的笔记-第1页

到底什么算成功?更成功又怎样?我们的社会是不是患了“成功综合症”?为了“成功”,我们常常忘记自己的初衷和内心真正的渴望;为了“成功”,我们急急忙忙地赶路,经常撞着这个碰到那个,我们是不是想过把他们扶起来,说声对不起?为了“成功”,我们忽略了路边的风景,忽略身边的人,我们能不能停下脚步给他们一个微笑,给他们一个拥抱?我曾接到一个短信,“真正的成功,不是赚了多少钱或者做了多高的官,而是有一天你除去这一切身份的时候,还有人在你身边对你微笑。”

《一问一世界》的笔记-第1页 - 一问一世界

这本书,让我在心情浮躁,本外界所打扰时,可以更加平静的接近内心,并能够更加宽容的对待人和事。
对于女人来说,这是一本应该读的书。

《一问一世界》的笔记-第1页

萧伯纳曾经说过:“一个理智的人应该改变自己去适应环境,只有那些不理智的人,才会想去改变环境适应自己。但历史是后一种人创造的。”在我看来成功的首要意义在于做自己。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妄谈创造历史,但做自己是可望可及的事。

《一问一世界》的笔记-第1页 - 代序

真正的成功,不是赚了多少钱或者做了多高的官,而是有一天你除去这一切身份的时候,还有人愿意在你身边对你微笑

《一问一世界》的笔记-第2页

人的期待就是自己的牢笼。

《一问一世界》的笔记-第1页

萧伯纳:一个理智的人应该改变自己去适应环境,只有那些不理智的人,才会想去改变环境适应自己。但历史是后一种人创造的。
在20世纪80年代的政治环境下,当有关领导告诫张海迪应该把烫成大波浪的长发夹起来以符合“英雄模范”的标准形象时,她在进入人民大会堂,进入聚光灯中心之前的一瞬间,果断地取下了发夹,让一头秀发披在肩头。她不要做被造型的英雄,她要做真实的自己。
股神巴菲特的儿子彼得在19岁时做出决定,不进入父亲呼风唤雨的金融界,而选择音乐作为自己的职业追求。巴菲特在2010年出版的中文版自传书名就叫《做你自己》
做访谈节目的人是以提问为生的。我们这辈子做的最重要的工作就是不断地提问。但是如果我们回想一下我们从小受的教育当中有多少环节是在训练我们问问题呢?基本上没有。我们一直受到的是回答问题,先把老师教的答案记住,然后在考试的时候再还给老师。
20-50岁左右的社会中间力量、精英力量更多地从网络上获取他们需要的资讯和娱乐,即使是电视节目也常常是在网上搜索收看。在收视率的压力下,电视人必须要满足这两极化的需求,最后的结果往往是电视剧和综艺类的节目占据黄金时段。放眼全国的各省级卫星频道,几乎都把新闻压缩到最小,每晚连续播放2-3集的电视剧,再加上原创或引进的综艺类节目,访谈类、专题类节目已经都移到11点以后了。
在《正大综艺》开播的第一集里我在主持词里加了一句这样的话:“希望我们的节目能够为大家在茶余饭后增添一些生活的情趣。”这话今天听起来稀松平常,但当年部主任开会批评说这句话说错了:“我们的电视是教育人民、团结人民的,怎么能只为大家增加一点生活的情趣呢?”所以当我们去审视一个节目的时候,要看到它当时的社会环境,而不能够用一个绝对的惊讶去评论它的制作水平或言论尺度。
已经退休的美国CBS的老主播沃尔特·克朗凯特先生过去总以“that's the way it is ”来结束每天的新闻节目,如今人们已经能够从网络接收到少量的信息,电视新闻未来的角色会是什么?what is the way that will be? 他说:无论人类社会如何发展,无论人们的资讯有多少不同的道路去获取,真理和真相永远是隧道那一头的光。挖掘真相、追求真相、报道真相,永远是我们最应关注的事。
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六十分钟》的创始制片人唐·休伊特1952年在芝加哥组织报道提名艾森豪威尔为总统候选人的共和党大会时,现场有4位出镜记者,沃尔特·克朗凯特是其中之一。休伊特说:“你们四个就是一个接力队,克朗凯特跑最后一棒。”这最后一棒即是英语中anchor一词,以后“电视主播”就被称为anchor。20世纪50年代,美国的电视新闻刚刚兴起,影响力还不能与广播、报纸等传统媒体相提并论。1960年美国总统大选,电视第一次转播了总统候选人的辩论。当时负责转播工作的休伊特建议尼克松化妆,但尼克松因为听到肯尼迪不需要化妆,遂拒绝了这个建议。可是他没想到,肯尼迪英俊潇洒,衣着得体,沉着镇定,仿佛拥有整个世界;而尼克松面有菜色,汗流浃背,看上去疲于就会,两人形象,立见高下。而很多听收音机的人都认为尼克松占了上风。肯尼迪遇刺之后,休伊特制作了一个特别节目,尼克松也参加了节目录制。当年曾被他回绝的化妆师正在为他化妆。休伊特忍不住说:“如果四年前您接受化妆的话,您本应成为总统。”尼克松不紧不慢地说:“是啊,不过那样的话,我现在也已经死了。”
从未上过大学的休伊特从4岁起就立场成为一名记者,在他眼中只要有一顶呢帽和一件防水风衣,就可以做记者了。
为了接近访问美国的赫鲁晓夫,他临时加入当地的警察局,获得了在警戒区活动的自由;为了证明使用假冒身份获得证件有多容易,他创造性地使用了隐藏的摄像机……
美国谈话节目主持人拉里·金从业60年。早年他训练采访基本功的方法就是搬把椅子坐在超市门口,随机采访每个进门的人:你叫什么名字?做什么职业?买什么东西?干什么用?你最擅长的事?最烦恼的事?他说,一个好的主持人要做到无论面对何时、何地、何人都能有话题、有问题。而简单的问题,好过复杂的问题。一个这么关于沟通的人却以离婚次数多而著称。他说觉得最对不起朋友的事,就是让他们刚记住他上一任妻子的名字,就又要记新一任妻子的名字
美国前财政部长罗伯特·肯尼迪:当我们回首历史,我们要问“为什么”,当我们面向未来,我们要问“为什么不”。
一个政策的制定过程起码是三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即国家利益、部门利益和个人利益。就拿美国的军费开支来说吧,地缘政治的考量是国家层面的,国防部的预算关系到部门的权力和其他部门的关系,而总统和他的主要幕僚们的个人观点和情绪,甚至偶发事件都有可能左右最终的决策。回顾历史中一些重要的政治决策,并不神秘。有时是基于领导人的高瞻远瞩,力排众议,如林肯之解放黑奴,不异南北交战;邓小平之改革开放,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有时不过是审时度势,顺应民意,如奥巴马之当选,是美国公众对布什政府不满的积累和对一位能诠释美国梦的有色民族总统的期待的结果。有时政策并非出版道义选择,而完全是各方势力博弈妥协的产物;甚至是纯属偶然,事后才有好事者穿凿附会,歌功颂德。错综复杂的政治道路足以让人迷失,这让我想到《大学》中所提出的思维过程是非常可取的:“知止而后能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没有对政治终极目标的坚持,那就谈不上把握历史的发展趋势并提供符合人民长远利益的远见了。
1996年2月8日,美国通过《1996年电信法》,相比《1934年通讯法》,这部新出炉的美国通信和广播电视事业的基本法大大放松了美国政府对广播电视业的规制,使其朝着有利于市场的方向发展。这一政策响应了传统的广电产业与数字化技术、网络经技术彼此渗透的态势,使得美国的媒介产业加快自身重组的过程中,加大了向便于扩张的步伐,直接侧重了少数媒介巨头。
文化的差异就在于此。不同的生活背景决定了各自想法的迥异,无障碍的语言交流不等于情感的共鸣,这样的共鸣也不可能通过后天的学习实现。“作为媒体人,不管你的平台多么国际化,最终你和你的观众建立起来的共同情感、共同归属才是最重要的,这是成功的关键。”
一次去危地马拉“争取面子”,该国的奥委邀请何振梁坐上自己开的飞机,为了北京申奥,他将自己的生命交给了这位驾驶技术很差的委员,随他在空中颠簸、摇晃,而且满脸装着笑容和他聊天。为了民族与国家的荣誉,何振梁先生搭上自己的命“争面子”。
评价一个男人,后半生比前半生更重要。
日本的“经营四圣”:日本京瓷集团和KDDI的董事长稻盛和夫、松下公司的松下幸之助、索尼公司的盛田昭夫、本田公司的本田宗一郎
《圣经》上说,富人入天堂比骆驼穿针眼还难。18世纪,顺应新兴资产阶级的需求,新教又宣扬合理获取财富是上帝对善良勤劳者的奖励。商场上比的是财富的创造与积累,但是无论你赚了多少钱,你只能是财富暂时的保管者,企业家最后在乎的还是精神遗产。19世纪美国的工业巨富卡内基与洛克菲勒先后决定捐出大部分财产成立现代意义上的慈善基金会。卡内基:在巨富中死去是一种耻辱
但仅仅捉鱼还不够,他同时认为钱应该捐给那些愿意为改变命运而努力的人,所以教育就自然成为他的首选。他在《财富的福音》一文中声明:“那种以慈善的名义随意捉鱼的人比守财奴还要可恶,因为这可能制造新的乞丐。”
当比尔·盖蒋决定捐出400多亿美元的个人资产成立基金会后,他发现捉鱼有时比赚钱还难。他提出了做慈善要允许犯错的主张,甚至每年会拿出百万美元做“试点项目”,买的就是错误和经验。他曾捐巨资发送美国的基础教育,却发现吃力不讨好,因为人们对教育的标准有着千差万别的认识,而且很难分清政府的职能与公益组织的作用。于是他把目光投向贫穷国家的公共卫生,通过基金会下疫苗订单的方式给制药企业提供市场,再交给这些国家的政府分发接种,从而形成政府-企业-慈善三足鼎立、相互支撑的模式。股神巴菲特认同盖茨的慈善理念和管理能力,决定把自己400多亿美元的资产分年度逐渐转交给盖茨基金会。
2010年9月,北京“巴比晚宴”
杨澜的新闻价值观:“突破偏见”。尊重个体生命的经验,而不是简单地武断地贴标签,这种能力叫分辨力。它不只去迎合某一种思潮,而是有一种相对清醒和独立的思考能力
1999年5月7日,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发射导弹袭击中国驻南斯拉夫聪明共和国大使馆;2001年4月1日,中美发生撞机事件。2001年911事件的爆发是个转机,共同对付恐怖主义的袭击使中美两国发现彼此的需要,也使得两国关系出现了发送迹象
2001年10月19日,江泽民和布什在上海参加亚太经合组织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时举行了会晤;2001年12月27日,布什签署命令,正式宣布给予中国永久正常贸易关系地位。
一场谈话一旦进入核心地段,所谓真相大门的轮廓就开始变得扫地清起来,因为它们总爱隐匿于所谓的灰色区域,作为访问者要接近这个区域,有时需要跨越的不仅是历史的空间,还有语言的疆界。譬如台湾问题。布热津斯基在1977-1981年期间曾经担任卡特政府的国家安全事务助理,是中美那次过程中卡特与邓小平的中间联系人,并亲自出使北京,最终就台湾问题与中国政府达成了协议。
签署第二份《联合公报协议》,双方为何要将“对台军售”问题放在一边,布氏:我们其实解决了这个问题,那就是同意双方保留不同意见,是的,我们向中国政府清楚地表明,即使是在宣读《联合公报》的那一天,我们也这样告诉他们,我们对协约的理解是:我们同意终止防御条约,但是我们依然保留在历史过渡期对台出售武器的权利。

《一问一世界》的笔记-第1页

我那天顺道去新华书店,一进去就看到了这本书,书质蛮喜欢,给人淡淡的感觉,看看内容,很温和,很适合安静的时候看看去。。。。很喜欢这样有气质的女女。。。

《一问一世界》的笔记-第1页

真正的成功,不是赚了多少钱或是做了多高的官,而是有一天你除去这一切身份的时候,还有人愿意在你身边对你微笑。

《一问一世界》的笔记-第1页

我花了一天的时间看完了着本书,值得一看,在石头上轻松睡觉,杨澜我一直很欣赏的女人,温柔善良有进取心。。。

《一问一世界》的笔记-第1页 - 世有疑惑,必须发问

对杨澜一直觉的太官方,太阳光,读了前序发现,其实作为一个媒体人,那些对业务的执着和认真的态度,是必须的。而我以往,经常混淆了“正能量与“矫情”之间的区别,矫枉过正,那么,就算这本《一问一世界》带有些许矫情,那就带着学习的心认真的去读,认真区别,吸收能量,过滤矫情。

《一问一世界》的笔记-第1页

a

《一问一世界》的笔记-第1页

很认真的看完这本书。值得回味和品位的地方很多。这本书记录了一档节目十年的风风雨雨,坎坎坷坷,也书写了一位经典的中国成功职业女性的成长历程。
其实,语言的华丽并不重要,因为它不会代表一本书的灵魂。文字是否重复也并不是关键,只要字字透露着真诚。
品的出来,这本书的字字句句是用“心”写出的。更重要是十多年岁月沉淀的厚积而薄发。
我并没有不间断的看过没一期节目,喜欢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然后从节目中找到印证。但这本书燃起了我的兴趣,让我重新去看那些被我曾经忽视的节目,发现原来那里也有着不一样的精彩。
杨澜是中国职业女性的代名词。她的经历承载着一个时代对于女人的期许。她的成功经典却无从复制。天时,地利,人和与一体,获取才能打造一个杨澜。但有很多人,很多中国女性,通过杨澜,找到了自己,看到了自己深藏的潜质,激发了女性成功的欲望。于是,中国便出现了越来越多活的很精彩,很充实的美丽女人。

《一问一世界》的笔记-第1页

萧伯纳曾经说过:“一个理智的人应该改变自己去适应环境,只有那些不理智的人,才会想去改变环境适应自己。但历史是后一种人创造的。”在我看来成功的首要意义在于做自己。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妄谈创造历史,但做自己是可望可即的事。张海迪以残障之身刻苦学习,终有成就的故事固然让我敬佩不已,更让我感动的是在20 世纪80 年代的政治环境下,当有关领导告诫她应该把烫成大波浪的长发夹起来以符合“英雄模范”的标准形象时,她在进入人民大会堂,进入聚光灯中心之前的一瞬间,果断地取下了发夹,让一头秀发瀑布般地披在肩头。她不要做被造型的英雄,她要做真实的自己。

《一问一世界》的笔记-第2页

总觉得杨澜的提问具有富贵化,可能是因为她出道以来都采访的是名人,对比于奥普拉的脱口秀有明显的区别,各有风格吧,最近采访蒋介石孙子的那一集还不错~~

《一问一世界》的笔记-第1页

如果有一个社会或时期,人们会以某种知识为耻(无论是关于什么事物的知识),那么对这个社会或时期人们的理性就不能抱有太大的希望。对这样一个社会最精辟的概括只能是乔治.奥威尔在他那本闻名遐迩的预言体小说《1984年》中所说的:战争即和平;自由即奴役;无知即力量。
他究竟想拍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故事?一言以蔽之,就是拍“不合时宜”的人。《霸王别姬》里的程蝶衣、《梅兰芳》里的十三燕莫不如此。“如果在这个社会中大伙儿都是那么识时务者为俊杰,没有棱角,美其名曰圆润;活得挺精明,美其名曰智慧。这让我想起苏东坡写过的一个故事,说的是方山子从小学剑想匡扶天下,失败;苦读诗书想兼济天下,也失败。一贫如洗,然而他的妻儿面有得色。我喜欢这样的牛人。”
当杨澜问到1991年云门舞集为何又重新开张时,林怀民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真正给我很大刺激的是1990年我回到台湾,有一天我乘坐计程车,计程车司机居然认出了我,就很关心地问到,云门为什么停掉?
我就跟他说,坚持做下来很辛苦。他一路表示很了解,也很安慰、鼓励我。
后来下车的时候,他跟我讲了一句话。他说,林先生,我们每天在台北街头开车跑来跑去赚 生活也很辛苦。他说,每一个行业都很辛苦。可是台湾没有云门很可惜,我们也觉得很寂寞。他跟着对我大喊道,林老师,加油!我就这样愣在街上不敢动。

《一问一世界》的笔记-第2页

一个理智的人应该改变自己去适应环境,只有那些不理智的人,才会想去改变环境适应自己。但历史是后一种人创造的。

《一问一世界》的笔记-第1页

好奇心,对世界的好奇心,让我倍感幸福!

《一问一世界》的笔记-第1页

1、一个崛起的中国向世界散发出的强大气场
2、在一个伟大的时代里,她再不需要做个旁观者,而是要做个见证者和参与者。
3、睿智,有时不在于为别人指点了多少迷津,而在于能否在适当的时候给自己一个正确的选择。
4、美学的至高境界是把情绪控制住宣泄以前。
5、真价值不会被时间所腐蚀,也许面对未来才是看清现在的可靠办法。
6、判断一份感情品质的最好办法,就是看情感中的两个人是否都有机会成为更好的自己。
7、林丹打得如有神助。
8、运动员的职业生涯无论多么辉煌,通常都会在与自然法则的较量中渐渐败下阵来,接受它,欢迎它,放开它,拥有了一路走来的风风雨雨,拥有了充实的青春和不平凡的成长,拥有了拟合一份踏实的感情,我复何求?
9、即使有一天离开,也留下一段不平凡的爱的记忆,从这个意思上说,成长本身就是一件浪漫的事。
10、自由而无用的灵魂——复旦
11、快乐就是一种道德,它符合人类的本性。
12、记者:“你认为刘翔退赛,到底是伤痛因素多,还是心理因素多呢?”吴征:“这一点只有刘翔本人才知道,不过这并不是重点,重点在于中国人可以尊重和接受一个运动员的选择,而不是吧集体的意志强加给他,这就是中国的进步。”
13、真正的奥林匹克精神,应该是对完整人格的尊重,而不是与人性背道而驰的金牌膜拜。
14、我希望做一个浪漫的开幕式,我认为我们的祖先,我们的美学,是最高级的浪漫,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张艺谋
15、生活给每个人的都不同,要看你怎样看待它。
16、给地震灾区的孩子沟通的“不要”:不要欺骗;不要强迫他回忆和说话;不要粗暴地“干预”他的情绪,他有自己的发出情绪的方式;不要表现出他很可怜,需要被同情的样子;不要试图取代他的父母;不要过度的给予;不要以为自己是救世主,不要以为只有自己能帮助他,让他先找到康复的方法,启动每个人自我疗伤的能力。
17、只有心和心之间自然真诚地对接,才能产生情感的共鸣和沟通的渠道。
18、从前有个农夫在田里一天见不到一个人,却与天地相伴,并不孤独;现代人很拥挤,却常常寂寞,你能告诉我是为什么吗?——黄露
19、如果我休息,就会生锈(If I rest,I rust)——多明戈
20、我有我的根基。生活就像一把梯子,人们都以为我在一步一步地向上爬。他们有所不知,我实际上在一步一步地往下走,回到了我的根基——那些爱我、我爱的人当中。——席琳迪翁
21、突然有一天听说禅宗里的化屎大法:你把自己想象成一坨屎,种出很漂亮的花来。——黄秋生
22、我觉得不管是青年男性还是女性,战胜恐惧,承担风险,不随波逐流而去追求梦想是需要相当的勇气的……要充分的认识和相信自己要倾听自己的心声,要做自己喜欢做的事……追求自己觉得重要的事业是最好的生活方式。
23、作为一个正在崛起的中国,中国必须学会和美国打交道。
24、以时事热点为经度,以历史的纵深为纬度,从亲历者们提供的鲜为人知的事实真相中还原出历史留变的全景文本。
25、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世界的新秩序正在形成,意识形态之争更多的让位于经济发展的需要。
26、记录一个人和他的时代
27、采访此时此刻因某事件而超越了行业局限而成为全世界关注点的嘉宾。
28、Go,baby go!
29、人生仿佛一次旅行。当每天早晨醒来,我们确定自己还在这条路上继续前行时,本身就是一种莫大的幸福。
30、是什么使一个人区别于他的同行,就是一个人可以还原为一个人,但是同时又能够凝聚人内心深处的一种信念和理解。
31、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
32、文明冲突——文明对话
33、深厚的文明是经得起碰撞的。交锋处,自会山岭巍峨;相融处,又和防柳暗花明?
34、真相,只能接近,而不敢妄称得到。

《一问一世界》的笔记-第3页


这段写的好有意思,洪博培超帅!!
2011 年 2 月,我在北京采访了即将卸任的美国驻华大使洪博培。媒体纷纷
预测这位前犹他州州长很有可能是回国为 2012 年的总统竞选做准备。采访中他
向我说起了一个故事:1971年,他当时只有11 岁,因其父担任尼克松总统的特
别助理而有机会到白宫去参观。这一次他看到时任国家安全事务助理的基辛格
博士正拎着一个公文包向门口的轿车走去。洪博培主动帮博士拎包,还随口问
了一句: “您这是去哪儿啊?”基辛格轻描淡写地回答道: “去中国。 ”而这正是
当时美国最大的国家机密!当然小男孩完全不知这个信息的重大历史意义和新
闻价值。在当时的情形下,就算他告诉了别人也没人会相信。我问大使对比当
年,现在对外交官的要求有何不同?他说: “大概是沟通吧。当年政治家们可以
关起门来进行秘密外交,今天领导人还没见面就要向媒体说明自己要谈判的内
容。与公众的沟通意识和能力至关重要。 ”如果放在今天,那个小男孩很有可能
把基辛格的回答挂到微博上。

《一问一世界》的笔记-第1页 - 世有疑惑,必须发问(代序)

为了“成功”,我们常常忘记自己的初衷和内心真正的渴望;为了“成功”,我们急急忙忙地赶路,经常撞着这个碰到那个,我们是不是想过把他们扶起来,说声对不起?为了“成功”,我们忽略了路边的风景,忽略身边的人,我们能不能停下脚步给他们一个微笑,给他们一个拥抱?我曾接到一个短信,“真正的成功,不是赚了多少钱或者做了多高的官,而是有一天你除去这一切身份的时候,还有人愿意在你身边对你微笑。”
萧伯纳曾经说过:“一个理智的人应该改变自己去适应环境,只有那些不理智的人,才会想去改变环境适应自己。但历史是后一种人创造的。”在我看来成功的首要意义在于做自己。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妄谈创造历史,但做自己是可望可即的事。张海迪以残障之身刻苦学习,终有成就的故事固然让我敬佩不已,更让我感动的是在20 世纪80 年代的政治环境下,当有关领导告诫她应该把烫成大波浪的长发夹起来以符合“英雄模范”的标准形象时,她在进入人民大会堂,进入聚光灯中心之前的一瞬间,果断地取下了发夹,让一头秀发瀑布般地披在肩头。她不要做被造型的英雄,她要做真实的自己。

《一问一世界》的笔记-第1页

为了“成功”,我们常常忘记自己的初衷和内心真正的渴望,为了“成功”,我们急急忙忙地赶路,经常撞着这个碰到那个,我们是不是想过把他们扶起来,说声对不起?为了“成功”,我们忽略了路边的风景,忽略身边的人,我们能不能停下脚步给他们一个微笑,给他们一个拥抱?
我们走的太快,太匆忙,以致我们走了很远一段路后会茫然地站在路口,这才意识到忘记了出发的目的。

《一问一世界》的笔记-第1页

无意间看到杨澜的访谈说到这本书,于是在网上订了一本,书还没有到,期待它的到来,读完再跟大家一同分享!

《一问一世界》的笔记-第1页 - 第一章

真正的成功,不是赚了多少钱或者做了多高的官,而是有一天天你除去这一切身份的时候,还有人愿意在你身边对你微笑

《一问一世界》的笔记-第1页

非要对着一本书才能写笔记吗?我只想随记那时那刻那种心情,并配以唯美的图片,来点音乐就更完美勒!


 一问一世界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