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形成论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4-7-1
ISBN:9787300057262
作者:卡尔・R・罗杰斯
页数:422页

后记

卡尔·罗杰斯(1902-1987)是著名的心理学家,人本心理学的创始人。20世纪50年代以来,他的影响遍及全世界,至今魅力不减。他的当事人中心疗法、以人为本的社会思想,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改革与创新,今天看来仍然具有鲜明的时代精神和重大的现实意义。罗杰斯是一个十分真诚的人。罗杰斯的真诚,不仅仅是坚持不说谎话、假话、空话、套话的操守,更有“诚于中而发于外”、心口相应的仁者精神,以及本心发动、念念俱是良知的率真存在的自觉。作为一个心理治疗家,他终生致力于帮助当事人脱离心灵烦恼的苦海。而要实现这一目标,他自己就必须做一个这样的先行者。在更加终究的意义上说,他自己必须首先历经甚至“成为”一条这样的人生道路。他必须经历每个人都要经历的生活磨难和锻炼,也就是说,既要身体力行做一个日常生活的凡人,又要修炼圣贤一样的超越气质去追求那难以言说的真实境界。这样一番艰苦的事业,假如没有存在的真诚和勇气,根本是难以想象的。

作者简介

这是――本写给“有智慧的普通人”的书。   20世纪50年代,罗杰斯成名以后在各地作演讲,本书即主要根据这些演讲和未发表的文章整理而成,体现了罗杰斯的基本思想。   本书包括罗杰斯与各种各样群体的对话,对人们善意的提问和攻击性的挑战的回答,主题涉及罗杰斯的个人背景与生活经历、关于助益性人际关系尤其是治疗关系的实质和要素、个人形成的方向以及过程、人生哲学的讨论、对心理治疗的研究,还包括当事人中心治疗观在学校教育、家庭生活、企业组织沟通甚至国际关系领域的应用含义。   罗杰斯的声音――充满爱心和激情,自信而恳切――将《个人形成论》中的多篇论文连成了一个整体。与我们对话的这个人知识异常丰富,而且又十分耐心,他仔细聆听别人,也聆听自己。这种全神贯注的聆听有利于促进个人的成长,也有利于我们思考这个宏大的理论问题:成为一个人究竟意味着什么?

书籍目录

导言
自序 致读者
第一编 从个人的角度说话
第二编 助益性的人际关系
第三编 个人形成的过程
第四编 一种关于人的哲学
第五编 让事实说话:研究在心理治疗中的位置
第六编 生活的实践应用
第七编 行为科学与个人
罗杰斯著作年表
主题词中英文对照
译后记

编辑推荐

罗杰斯的声音——充满爱心和激情,自信而恳切——将《个人形成论》中的多篇论文连成了一个整体。与我们对话的这个人知识异常丰富,而且又十分耐心,他仔细聆听别人,也聆听自己。这种全神贯注的聆听有利于促进个人的成长,也有利于我们思考这个宏大的理论问题:成为一个人究竟意味着什么?

前言

我做心理治疗师(或者叫做个人咨询师)已经33年有余,对此我自己都感到有点儿吃惊。也就是说,在三分之一个世纪中我一直在努力为各式各样的人们提供某种帮助:儿童,少年,成年人;在教育、职业、个人和婚姻方面遇到难题的人;被分类为“正常的”、“神经症的”、“精神病的”人(使用这些引号表示我认定这类标签完全是误导性的);自愿来求助的人以及被人强迫送来的人;问题轻微的人以及深陷绝境、希望渺茫的人。有机会与如此众多而独特的人们如此亲密、深入地交往,是值得我深深感谢的一种特别恩惠。 总结这些年来的临床经验和学术研究,我已经写了几本书,发表了多篇论文。

内容概要

卡尔・R・罗杰斯(1902-1987)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人本心理学的创始人。他认为人性本善,有自我实现的发展潜力;他创立的“当事人中心疗法”主张心理治疗师要有真诚关怀当事人的感情,在真诚和谐的关系中启发当事人运用自我发展潜力促进自身的健康成长,增强自信心。   罗杰斯的心理疗法在当今欧美各国广泛流行。他认为这一原理也适用于教师与学生、父母与子女以及一般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他的影响遍及全世界,而且至今魅力不减。

媒体关注与评论

与我们对话的这个人资源异常丰富.然而又十分耐心,他仔细聆听别人.也聆听自己。这种全神灌注的聆听有利于促进个人的成长,也有利于我们思考一个宏大的理论问题:成为一个人究竟意味着什么?  ——彼得·科雷莫

章节摘录

第一章 “我是这样的一个人”——我的专业思想和个人历史的发展这一章把我的两次个人谈话合在了一起。五年前,我被邀请与布兰蒂斯(Brandeis)大学四年级的学生座谈,不是讲我的心理治疗思想,而是谈我自己。我对自己的思想是怎样认识的?我是怎样成为我自己的?我发现,这个邀请让我产生太多的感慨,我尽力试着满足学生们的要求。在过去的一年中,威斯康星的大学生联合论坛委员会也曾提出相似的请求。他们请我在“最后的演讲”系列申谈谈我个人。这个系列假定:因为某些理由,一个教授在发表他的最后演讲时有可能会真切地讲到自己的为人。(这是对于我们教育体制的一个很有意思的看法,就是假定只有在最极端的情境中,一个教授才会以个人的方式表现他自己。)在这次威斯康星讲演中,我第一次充分表现了我个人的知识或者哲学主题,以及它们对我所具有的意义。在这一章中,我把两次谈话合在一起,并尽量保留原来非正式演讲的特征。 这两次谈话的反响使我意识到,人们是多么渴望了解那个正在谈话或者演讲的人。因此,我把此篇作为本书的第一章,希望它能够传达有关我个人的一些情况,从而为后面的章节提供较多的背景和意义。

图书封面


 个人形成论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7条)

  •     这不是一篇书评。最近刚和大学同学见面,有一番激烈的聊天。他持的观点是人都是善的,都有学习能力,因此不需要太多鞭策,可以进行自我完善;而我承认人有太多弱点,总是需要靠环境、外界的推动才逐步改变。因此达不到共同结论。有意思的是,这大概和我们接触到的事物,和看待事物的方法有关。他搞的是纯理论,环境相对宽松;而我做应用,随心所欲的情况有限。对他来说,理论创新是一切;而对于我,往往高明的见解,在实际情况面前不堪一击,只有有用才是关键。当然我不否认他所说的,人性本聪慧良善。就像是人都有自我修复的能力,小病小痛没有必要吃药打针。但是去医院看看,那些愁眉苦脸的人们;去办公楼待久了,成群亚健康的工作者们——现实永非小病小痛这么简单。我承认自己读书的时候总是充斥着自己的观点,否则,对于不研究心理学的普通人,完全没有办法了解到作者想要表达什么。作为自认为的科学工作者,我在这本书里看不到太多数据,看不到逻辑推导,甚至连放宽定义的“合理分析”都不足够。作者陈述了他个人的经历,少量的数据,以及大量的类比和带强烈主观色彩的导引。没有对比,没有限制范围,没有自我怀疑。理性来看,我不相信书中所说的每一个字。然而人类是怎么思考的?仅仅凭借思维思考,还是借助于平日的日常生活经验?是仅凭自己的心理状态,还是能由此及彼,类推出他人的心境?能不能凭借一种方法,从一个领域跃迁到另一个领域?我似乎读出了某种文本之外的东西。我并不需要研究心理学。但是多年的经验告诉我,人和人,人和事之间的关系,终究只是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最美妙的结论并不是凭空蹦出来的,和研究者的状态、方法有关。同样,精妙的理论被傻瓜使用,没准还会起到反作用。更不用说心理学研究的本就是人与人之间了。大多数时候,数字、分析、逻辑是有效的。但有些时候分析无能为力。或者说,智慧无能为力。也许是因为智慧太少。为什么有时候思考令我肌肉紧张,又有些时候思考却可以达到冥想的状态?是需要先进行思考的思考,才能正确思考呢,还是说,思考本就内嵌在每一个机体里,即使完全不了解其机制,也能思考出正确答案?似乎从来没有人能确定,什么是正确的思考方式。就像我的同学,他坚持认为最好的思想不一定能被人理解;如果不是老聃骑青牛度玉门关被阻拦,也不会留下五千字真言;区区五千字,有谁能声称真正理解?什么是理解?有人说创造是理解的必要条件,有人说能清楚解释是理解的必要条件;但有人能解释却难以创造,有人创造了却口齿不便。都说逻辑是追寻真理之路。我认为,逻辑只是一条坦途。它是很有利的工具,但不是唯一工具。荆无命用剑,李寻欢用飞刀,小马用拳头,——韦小宝连拳头都不用。但是谁不曾将敌人置于死地?我感兴趣的是,当心理学被传闻得神乎其神的时候,能看到这样一本书。作者未必算是了不起的科学家(心理学是严格意义上的科学吗?),但是字里行间,可以感受到他对自己工作的热忱,不受他人干扰地选择一条自己认为正确的道路,行走下去。他所关注的,是人本身。不再是研究对象,不再是数字,或者某种会说话和思考的机器。换种说法,他研究病人,但也研究自己。科学最难以模拟的是心灵,那么怎样用所谓科学方法来医治心灵?用心灵来引领、治疗心灵,是否是一种可行的方法?而所谓正确的方法——绝对正确本来就是现实中不存在的。但能够做到的,只是尝试更多,思考更多。把握住唯一原则——是人,科学与非科学,你最终面对的还是人自身。然后我又想到了我的同学。从某种意义上,我把他当成坐标系中的某个方向,对比着我的大学、我的研究生生涯、我未来的方向。我从未如此清晰地感觉到我们两人走上了两条截然不同的研究道路。但我并不知道自己将来会变成怎样,相信,他也并不完全明白。我们就像作者写下这本书的心理状态,相信着、迷茫着、挑战着、沉思着,也有挫折,也有痛苦,也有徘徊。但最重要的,我们都知道自己选择了什么,也知道自己坚持着什么。有时候我思考,究竟是我们选择了道路呢,还是某种程度上被道路选择着,这是个无解的命题。但是,也许我们并不真正需要那个解。无论选择的是哪条道路,我们作为真正独立的人,往前走着,去追求,就足够了。
  •     卡尔·罗杰斯带来的观念是革命性的,虽然他的“人本主义”在最粗浅的心理咨询教科书里都能找到,虽然他确立的几个简单原则:真诚、共情、积极关注……刚开始学习心理咨询的人都已耳熟能详,但真正做到、并发自内心相信仅凭这些就能给来访者带来改变的人并不多见。和罗杰斯的相遇需要一些基础,这种基础不是知识的积累或思维的训练,而是经历和体验。在我刚刚踏入这个行业的时候,只有高深的理论、可操作的技术和像系统排列那类的神秘玩意儿能吸引我。装备前两者让我在来访者抛出的问题面前颇有安全感和作为的可能,对第三种东西的心向往之又能让我感觉自己不是那么地“僵化”、“死板”、“学院派”。在这些东西构成的丛林中兜了几圈,才发现身处原点时就犯下的一个错误:来访者总是带着问题前来,但他不是他的问题,他首先是一个人。问题召唤的是答案和解决,而一个人,召唤的是另一个人以人的方式来对待他,当他发出声音时,对方以其真实的一面(真诚)作出回应(共情)。对方允许他成为他自己,对他作为人的普遍性和作为他自己的特殊性,都给予接纳和尊重。过程中,问题解决的时刻更像是一个婚礼,它是相爱的两个人经历种种艰难后水到渠成的仪式。恋爱以结婚的可能为前提,但以谈论怎样结婚作为恋爱的主要内容,这样的婚姻多半危机四伏。恋爱的过程很重要,正如咨访关系中,每时每刻的相处、互动——罗杰斯所谓的“存在的质量”很重要。人本主义的心理治疗提供的不是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案,而是一个让人(所有人)的状态更容易向好的方向转变的关系空间。罗杰斯跳出了那个“问题”和“答案”一起玩躲猫猫的迷宫,以他自己为工具,直抵人性本身。想象一个人本主义的咨询师在来访者面前遇到的挑战,就能窥见一部分罗杰斯提出自己理念时在业内遇到的挑战。来访者是目标导向(一个更大的环境是目标导向),而我们要给来访者提供一个真诚、安全、信任的氛围,并让他相信,当他能够在这里自然地放下防御,体验到自己内心更深层、更丰富、更微弱、更隐蔽的感受,试着表达并接纳这些感受,那么,他的失眠可能会改善,他的抑郁可能减轻,他也许不会再每天洗手上百次,他的伴侣也许不会离开他,他的老妈可能不会再那么唠叨……而在同一条战线的另一端,穿白大褂的医生拿着国外最新研制的药物,所谓的专家教授手捧大堆论文,装扮得像是成功人士的培训师指着PPT上的STEP1、STEP2……如果不是亲身行过,我也会投身后者。也许这就是人本主义的易懂难学。也许当真理被表述后事情还远未结束,因为它的被聆听和被做到是如此艰难。而罗杰斯的愿望不限于此,他希望把人性从精神分析营造的那种对潜意识的被害妄想中解放出来:“如果当事人对他的经验保持开放,他就会开始感到他的有机体是更加值得信任的。他对自己所拥有的情感反应不再那么害怕。他逐渐地越来越信任乃至越来越喜爱存在于他身上的有机体层面的这种复杂性、丰富性、各种各样的情感和趋向。意识,不再是对于危险而且不可知的、很少被容许在日光下曝露的无意识冲动的看守官,而成为一个由无数冲动、情感和想法组成的自由社会中一名轻松自在的居民。如果这些冲动、情感和想法不再被充满恐惧地防备着,它们就能够非常令人满意地实行自我管理。”他尝试对更好的生活作出界定:“用幸福的、满意的、至乐的、愉悦的以及诸如此类的形容词,来描述我称之为美好生活的这个过程,似乎都不是特别恰当,尽管这个过程中的当事人在适当的时候确实能够体会到这种种感受。但是,似乎更确切的形容词应该是丰富的、激动的、有益的、挑战性的、意义深长的,等等。我深信,这个美好生活的过程,绝不是为怯懦者设计的生活。它涉及当事人潜能的日益拓展和成长。它涉及生存的勇气。它意味着使自己完全投身于生活的洪流。”他还希望他的经验不仅能改善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也能促进团体和团体、甚至国家和国家之间的相互理解,促进全人类的和平和相互连结。我们和罗杰斯仍处同一个时代,这个时代宁愿耗费巨资研制核武器,也不愿花费其九牛之一毛去了解为什么和你的同床共枕之人无话可说。我们希望自己成为更强大的、更富有的、更风流倜傥的、更文质彬彬的、更有范儿的、更牛逼闪闪的,我们希望我们的父母成为别人父母那样的、伴侣成为别人伴侣那样的、孩子成为别人孩子那样的……而罗杰斯,在邀请每个人,成为他(她)自己。
  •     人性是个黑洞,任何思考人性善恶的人,都有可能被吞噬。认定人性恶的人,难免被人性的善所困扰,也会被自己的恶和别人的恶夺取希望,多是绝望。这种绝望,难道是在彰显人性向善离恶的本能?认定人性善的人,难免被人性的恶所突袭,最终被人性的恶所围困,也满是绝望。这种绝望,难道是在彰显人性善之所以转向恶的现实无奈?其实,大部分人都认定,人性无善恶,人性是一条流动的河。杀人者对被杀者是恶,对自己的亲人来说,他是善的。当他杀人时是恶的,当他怀抱自己的孩子时,是善的。但是,人性的黑洞在这种认定下会流于随波逐流的迷茫,在迷茫中无奈到绝望。难道这种绝望正好彰显了那些认定人性本善本恶的人们最初的愿望?罗杰斯在这本书中选定了人性本善,变得更美好的那种趋势。这一点很多人在很早、在很多次其实都说过了。最重要的是,老罗这次提出了实现人性善的具体方法。假设有一个善人,对他人,他具备三个条件:1、真诚透明他对自己真诚透明,所想所说所行都是由心而发,不欺骗自己,内外一致。他对别人也是如此。2、无条件接纳他对自己无条件接纳,先不评判自己,先单纯感受自己的情感、行动和所处环境,自然而然,无论好坏,因此,他对自己而言是安全的。他对别人也是如此。3、共情理解因为对自己真实和真实感受,能体验到自己人性中那些人性的共性,也就能够体会到他人人性中的那些喜怒哀乐,加上不用价值评判。对他人,就能做到人心同己心。于是:1、他人就会真诚透明,开放自己的感受,真实感受自己的现在和当下;2、他人就会感觉到安全,抛开价值评判,接纳自己的好与坏;3、他人就会解放自己,按照天性的善,向着善,自我实现,让自己更美好。4、这样的他人,就是一个与自己和社会和谐的人。虽然这些观点已经成为全世界心理咨询的基本素养要求,无分学派。也确实让接受心理咨询的来访者感觉到了安全和精神的放松,起到了一定的治疗效果。可是,社会的复杂往往会给任何社会理论以最为无情的攻击。在错综复杂的社会因素面前,一个善人,做到三点,并不能撼动被包围的那个人,尤其是被那么多相反因素包围的那个人。也就是说,如果社会的存在时扭曲的状态,善人是如何能出现呢?即使善人出现,他做到了很多点善举,但是社会中不是一个人,是很多人,面对根本利益冲突的时候,面对在有限的空间、时间中都要自我实现、而彼此的自我实现都会妨碍彼此的自我实现的时候,人性这个被认定的固定答案马上就会变成一个没有必然方向的选择题,而且没有标准答案。人性的河流,泥沙俱下,千回百转,大势向海。大师们在这条河流上孤帆航行,看到了远方的海,希望河流也如海般广阔和蔚蓝,这就是人性的美好和可贵啊!

精彩短评 (总计86条)

  •     真不愧是二战后最伟大的心理学家
  •     不仅仅能应用在心理咨询领域,对于我们日常跟别人的交往也是有很大的指导作用。真诚、共情、表里如一,这样的人才能获得别人的信任,才能让别人愿意跟你坦露心声,愿意跟你做深入交流。仔细环顾身边的亲密朋友,无一不是双方之间都是采取这样的相处模式,不需要刻意的迎合。
  •     人本主义的代表作吧
  •     来访者中心疗法的理论
  •     这本书看了,真的很好,质量也不错。
  •     看了经验的部分 科学的部分没看
  •     我也觉得这本书非常棒!他的书也验证了很多我在摄影中领悟到的东西。
  •     这本书有点深,都是学术演讲或是学术研究,所以可能需要一定的基础心理学知识。但我觉得这是我看到给我最多启发和思考的心理学书。主要启发有两点,一,健康的关系帮助人成长,以及什么是健康的关系并且建立健康关系的条件是什么。二,什么叫做接受另外一个人。
  •     言简意赅、通俗易懂、触及核心,不愧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经典!作者细致地描述了为了成就一段帮助性关系(即旨在帮助对方心智成长的关系,如亲子,师生,心理医患),帮助者需要具备哪些条件,以及被帮助者心性成长的过程。书中充满了对人性的切身的体会,深邃的思考,以及精辟的洞见,值得反复阅读。
  •     书很好,翻译也很好,罗杰斯的语言有种温暖的感觉,而翻译是不是功劳也很大呢,我真的很喜欢这本书。
  •     一本非常经典的书。理解个体差异,从爱和支持中获得力量。
  •     很好的一本书,对个人的成长与自我实现会有很大的帮助,希望对广大朋友们也能有帮助!推荐一下!
  •     想给二十颗心!!! 人说情商低的人可以多读心理学书籍,诚不欺我~
  •     如果你喜欢探索自我,这是一本值得一读的书.而且需要一读再读.
  •     罗杰斯真实的分享自己,缓缓剥开自己,诉诸笔端的真诚。

    读书的人,和他一起体验生命的变化,
    有一份超过文字和道理的部分,
    让我们和他一起改变了,这就是心理学家,至今还存在的辅导力量。

    翻译也还好,译者也尽力地表达了。
  •     看哭了TOT
  •     很多人推荐,对从事心理学的人员来说,很值得一看。
  •     真的很好,想对佛教有些了解的人,或者想从佛教中吸取些有益的东西的人,就看这本书好了。完全没有迷信的色彩。在我看来,也的确没有偏见和邪见。
  •     作为一个非心理治疗师,看这本书感觉不是顺畅。个人感觉如何要追寻自我,这本书写得不够明确。 罗洛·梅的人的自我追寻,感觉更好一些。
  •     虽然作者书中说这本书适合各种人群看,可是我看到后面的内容发现前面一部分非专业人士也是可以看看的,但后面内容读起来就不是那么吸引人。
  •     促进成长的条件:真诚透明的态度,无条件地积极关注,接纳对方的情绪与感受,共情体验。最深的绝望是选择成为一个他人而不是自己,成为真实的自我是人生中最重大的责任。“从长远来看,积极或消极的评价在对方身上都会产生不好的影响。”关于这一点我想到了老子说的“宠为下”,真正真实的关系需要是真实,重要的不是评价,而且理解与体验并且参与进去。自我发现是无法传授的,我们能做的只是为对方创造某些条件,就像农民不能强迫胚芽从种子中发芽,他唯一能做的就是为种子提供发展自身潜能所需的营养条件。从心理治疗的角度怎么看待生活、教育、艺术以及科学,罗杰斯说了很多,简单说最重要的就是还人以尊严、落实到对人的关怀之上,而这个内核是在人类历史上被反复诠释的。作为人应该以何种方式存在,这是人类所有探索的根源。
  •     我不喜欢写评论,因为不想别人受到我的影响,每个人对各种事物都会有自己的看法。但是,在一个朋友让我帮她订这本书时,看到上面这位朋友的评论,我实在是不忍其他朋友受到他的影响。我几年前就看了这本书,这是一本好书,不仅是对专业人员,而且是对我们每一个想要“成长”的人。我这里将“成长”加了引号,是指作为“人”的成长,而不是仅仅指作为“生物”的成长。
  •     这本很有心意,翻译的也很到位,要知道这些见解在1950就。。。
  •     接纳,助益性的人际关系,人格成长
  •     还可以,就是看不太懂
  •     数的质量没问题 送书也很快 可惜书中所讲实在难以令人信服
  •     基本是田野实验,一手思考
  •     在我看来,实质上每个人都在问:“我到底是谁?我怎样才能接触到真正的自我,在我所有行为底下的那个自我?我如何才能成为我自己?”
  •     粗看了一下,感觉不够精炼,多余的话太多。
  •     遇见自己
  •     没完全读下去的一本书,书的主旨大致是真诚面对自己,坦诚面对和接受别人,相信别人是完全有自主能力的完全人。
  •     核心观点很有价值,有点儿罗嗦,可跳读。最后一章特别惊喜!
  •     接纳,是一种很自然的神奇力量,让成年人的人格生长成为可能。
  •     悦纳自己,才能悦纳他人。
  •     我是心理学的业余爱好者。这本书还没看,但是我相信罗杰斯的书!感觉翻译一般般
  •     几个译者分部分翻译的,就一个单词一个意思的直译,好好的书给糟蹋了
  •     作者罗杰斯是人本主义学派大牛。这是一本写给“有智慧的普通人”的书,内容为罗杰斯的演讲集锦,读完就知道到底什么是人本主义了。
  •     睡前读物 陆陆续续花了有半年 大概
  •     罗杰斯何止是在心理治疗领域精通,他很有远见地指出了科学的道德假设,以自己的方式影响了哲学和教育学~我倒有个想法,如果共情、接纳等等操作受制于咨询师个人的经历,我们也许可以评定一个社会的共情、接纳程度,将人本主义心理学运用到社会学和历史学中去~
  •     这本书是买错了的,所以没有仔细的去看过,但是有空的时候还是可以好好看看
  •     还没看完。。。。不过书很新~
  •     听导师推荐的,还没来得及看.
  •     从超越自卑到爱的艺术到本书,从阿德勒到弗洛姆到卡尔罗杰斯,一路真是获益良多,对诸位前人大师们说声受教了,感谢你们能写出如此饱含情感和智慧以及深入人性的著作。尤其本书,对来更像是一场对自己的心理治疗,慢读间也同时细细体验着思索着琐碎矛盾而又完整的自己~ 15/11/8
  •     罗杰斯的经典著作,进入过美国畅销书排行版。我曾把它作为礼物送给过两位朋友。这是对个人成长帮助很大的书,很多在我国教育环境下形成的扭曲之处,都可以借之得以反映。至于读后要怎么做,那自然是自己的事情了。面对真实的自己,的确需要不小的勇气。
  •     已购
  •     与大师碰撞一下心灵。
  •     灰常灰常好的一本书,不过得有一定心理学基础的人可能才会容易理解一点,当然,非专业人士读了肯定也会有不一样的收获!
    还推荐罗杰斯的其他书籍……
  •     最重要的一本启蒙书,于个人的。
  •     不愧是心理学大师的经典之作!
  •     如果事实性知识是弹药,不要做一辆该死的弹药车,要做一支来复枪
  •     这是当代人本主义学派的代表成就,阐述了人的自我完善倾向在人的一生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不能否认人本主义学派在实践中的非科学性和经验性,但至少这揭示了作为一门不完善的科学,心理学尚有太多疑问需要探究。
  •     我不是学心理学专业的,偶然看到卓越有卖这本书,就顺便买了看,同时,我还买了佛落伊德的《梦的解析》,不过《梦的解析》我实在看不懂,看了3页就扔一边了。奇怪的是,这本《个人形成论》我却一看似乎就能明白,用它说的:“接纳,共情理解,无条件积极关注,真诚的聆听我自己”去实践我自己,发现还满管用的,也因为这本书,我觉得原来心理学还有可爱的一面,容易懂贴近生活的一面,这个... 阅读更多
  •     本文的封二上写着:本书是写给有智慧的普通人的书。我想,什么是智慧呢?也许智慧就是希望通过自我身心的调节来更好地生活,认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一种能力吧。如果你是想这样生活,有智慧地生活,本书值得一读。
  •     唠唠叨叨的第一章,读的急死了
  •     推荐~
  •     经典,但不太好读
  •     这是理论书籍,得慢慢消化。
  •     极力推荐给重自我发展和想做咨询师的人!!
  •     除了两三篇没读,基本是读完了。其实人本现在运用的满多的,但感觉还是太理想了,特别在物质缺乏、人性恶的方面显现的时候,虽然我也支持反行为控制。刚好最近在听自体的音频,里面说到,过于的关注与爱反而会使来访者不去调用他可用的资源。
  •     里面案例的对话 非常精彩
    罗杰斯对思维的描述 非常精妙!
  •     我最近就在研究人本心理学,并购买了这本书..老实说,要研究以个人为中心心理学的话,这本书是必读作品!不论是内容还是装订和纸张,本书都非常令人满意!!以前用这本书都是台湾的版本或者是看英文版的,现在有简体中文版的,非常好!
  •     聆听别人,聆听自己,成为真实的自我。
  •     无上认同,受益良多!
  •     对于一个无法真切感受到自身情感的人来说,这本书无非就是老生常谈。而对于陷于无尽的自身情绪纠葛和困惑的人来说,它疏通了淤塞的心绪。 有的人根本就不去了解自己,更别谈去理解别人。 有的人感受到自己的一言一行,却给自己带来无穷无尽的困惑,而这无非是仍未认清自身。
  •     到底是做学问的,而且是心理学的,书的内容连贯,逻辑很严密。我读了前头,感觉已经很好,对于个人的自我发现有帮助,对于以后的人际交往也有好处。我认为进这本书,进、可以作为对心理学的学习教材;退、可以作为个人的学习和修养锻炼,很不错。当然,不喜欢心理学或者哲学的人建议不要读。暑假我要继续读下去。呵呵。推荐!
  •     很好,即使不是从事心理学工作,也可以吸收里面的观点,然后以后在自己的人生中实践。
  •     学做人系列
  •     罗杰斯的书读起来让人身心愉悦,而更重要的一点是,读过以后还留有厚厚的余味,有能量在不知不觉间流动,读书时有如树叶得光照而获得成长的力量。
  •     多了就不说了,绝对是经典。唯一的缺点就是准野性太强。没有兴趣建议不要看。
  •     治疗师以肉身陪伴来访者的地狱,仍然失败,仍然受伤,地狱仍在却罪不至死,经验变得流动而开放。“这些变化不会很快、可能花费数年,或根本不会发生”,开始看到这句话十分失望,没想到真切发生在自己身上,买书时企图施救他人,合上书却治愈了自己
  •     新人本主义代表作 提出无条件积极关注 共情 真诚透明等概念
  •     2016-11-21
  •     positive psychology帮了我太多=)感谢一路罩我的人们
  •     让人疲惫的说教
  •     未看完, 表示头晕,心要很静
  •     物有所值,当当,放心
  •     相见恨晚的一本。
  •     同原著差太多了= = 好懷疑譯者的理解能力= =
  •     其实多读读心理学的书,情商会增长很快,比那些所谓的情商书强多了。而且能够更好的理解自己。
  •     但是,感觉有些重复,还有一些地方不太好理解。看完以后记得的东西很少,也许是个人能力有限
  •     适合专业人士用普通人没必要了真的要不然你买了会后悔而且很贵
  •     前部分对我的影响蛮大的,后面的有些啰嗦
  •     如此相见恨晚,历久弥新的一本书。
  •     关于个人经验和体验的高度认同,以及坦诚透明开放接纳真实的自我和他人,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心理治疗只是人际关系的一个特例,要发展一种助益性的人际关系,可应用在各个方面。当然这本书很容易沦为励志鸡汤,并不具有实践指导意义,比哲学著作差远了。
  •     感受是源于人的意识深处的,并不是理智可以左右,理智可以左右的是你的表现,但是表现出一个你自以为合适的态度是不利于关系的来往的,可能因为掩饰增加距离感,真实的关系才是可靠的。确实有一些感受是不利于关系的,但是应对的方式绝不是掩饰。
  •     真诚透明,完全接纳,共情理解,人本主义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