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平杂记

出版日期:2015-9
ISBN:9787515405651
作者:齐如山
页数:232页

作者简介

对故乡故土顾望不已,对故事故人思恋未了。暮年的齐如山细致地勾勒出一幅生动、温婉的古都风物长卷。他像是穿着长袍坐在四合院里,槐花香弥漫着,他一口京腔娓娓讲述着这个令他挚念如斯的城市的种种。古都的大气,民俗的朴厚,前清的逸闻……其言至浅,其情至深,不禁使人追忆着这座古都的前世今生,感慨系之,恍然如梦……

书籍目录

一、前言
7
二、北平的沿革和形势
10
三、前清上朝的情形
14
四、前清皇帝的生活
23
五、北平街道与管理
29
北平的街道
29
城墙之方正
30
街道之平直宽阔
30
建设之完备
32
街道之平坦
34
北平的管理
35
外城的管理
39
六、北平城内的名胜
40
地坛
44
先农坛
45
太庙
47
社稷坛
47
文庙
48
雍和宫
50
先蚕坛
50
东岳庙
51
白塔寺
52
西苑
52
七、北平城外的名胜
56
三贝子花园
56
大钟寺
57
皇木厂
57
汤山温泉
61
十三陵
61
碧云寺
63
大觉寺
64
妙峰山
66
八、北平的建筑
68
九、北平的商业
76
旧书铺
78
茶馆子
80
饭馆子
81
十、北平的工艺
86
古铜作
89
玉工
90
裱工
93
装订书籍
93
小器作
95
鸽子哨
96
绣货工
97
十一、北平为中国文化中心
99
国立北平图书馆
100
国立故宫博物院
103
国立北京大学
国立北平师范大学
105
国立清华大学
105
私立燕京大学
106

内容概要

齐如山(1875-1962),河北高阳人。在北京生活了50年,1949年到台湾,后以87岁高龄病逝于台北。他研究国剧,记录民俗虽多出于个人的兴趣,但皆有大成。
他是与王国维、吴梅并称的“戏曲三大家”。一生致力于国剧的研究,总结出中国戏曲的八字真言“无声不歌,无动不舞”。他对梅派艺术的形成并走向成熟功不可没,后人有“赏梅勿忘齐如山”之说。
他是20世纪中国民俗学领域的一位文化大家,写下了许多独具齐氏风格的“风土志”。他称自己的治学方法是“书本以外找东西”,并非终日在书斋里寻章摘句。他广交三教九流、五行八作的朋友,勤敏好问,广询博访,以鲜活的语言记录下了丰富的人情物理、土俗民风。文笔平实自然,亲切有趣,自成一家。
他是颜李学派思想的实践者,务实励行,重视劳作。对农业、工业、商业,甚至化学等都有研究也有经验。虽出身于诗书世家,簪缨门第,但并不养尊处优,诸如做饭,种花,打扫院子,收拾屋子,样样都来。
他是中国受过完整、系统旧式教育的最后一代知识分子,纵观其一生,学者季剑青评论说:“大俗若雅、既旧且新的齐如山,恐怕也是不会再有的人物了。”


 北平杂记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4条)

  •     “北平”这个称呼,已经是很多年前的旧事了,但和它牵萦的记忆,始终未随着光阴消褪。因了隔在江海茫茫之外,他无从亲睹故城的模样,这篇那篇、这本那本,他渐渐写出很多文章、不少的书,说的都是他的老北平。 他是齐如山,与王国维、吴梅并称的“戏曲三大家”。后人有“赏梅勿忘齐如山”之说,品鉴他对梅派京剧的贡献。他对民俗学亦颇有研究,学者季剑清评论他“大俗若雅,既旧且新”。他在老北平生活了50年,后来去了台湾。这一卷《北平杂记》,合拢了《北平》、《北平怀旧》、《北平小掌故》三册集子,尽诉他的满腔挚爱。 初始读他的文章,只觉得清浅、平易,读着读着,恍然明白淡味最隽永。中国文人的作品,常发思古之幽情,不肯实实在在地说事情。齐如山不是这样的,整本书读下来,看不到半点爱啊、怨啊、心情如何,他就老老实实地讲他记忆里的老北平,前清宫里头有哪些事儿,哪处的风景最漂亮,巷口小吃哪样最馋人,胡同匠人都有哪些行当,年节时候都是怎么过……一件件数下来,细致妥帖、温语入耳,仿佛梧桐树下、水井边沿,老爷爷在讲故事,不乏幽默和通透,话里隐着生活累积的智慧,那一息怅惘藏得极好,轻易不肯吐露,听的人却不知不觉陪了他一起怀旧了。 “前清上朝的情形”这一节,最是有趣。“说庄严是非常的庄严,说腐败也非常的腐败”。何以如此?且听他细细道来。说庄严,要说各种规矩。官员们哪个时辰上朝,谁骑马谁坐轿,穿什么服饰做什么装扮,哪个门儿进哪条道儿过,兵丁差役要怎么喝道,大臣官员要怎么见礼,样样都有规矩,件件小错儿都乱不得。接着说腐败,这一开说就把庄严的劲头碎成了渣渣。大臣们夜半上朝,全副披挂地蹲在大街吃早点;遇到下雨天各种形容狼狈,殿前汉白玉甬道摔了一个又一个;最好笑的是,空置的南书房成了太监放置大酱缸用来赚外快的场所,迎风臭千米不光熏坏了皇上的龙鼻,更熏晕了来访的外国友人。文末淡淡来一句,外国人说笑话,说就以酱缸这件事情,清朝就非亡不可。一篇文章这般束尾,意无穷,您慢慢品。 这就是齐如山的风格。分寸极好。人物掌故难免八卦,然则八卦也有品位高低。比如他说皇帝和妃子难以亲近的尴尬,说皇帝不走的小道上卫生之糟糕以至于遍布人粪,说御膳房偷懒耍奸怎么应付每顿饮食,说西太后因为西医鉴定光绪没病而心生恼恨,诸般种种,不无聊不浮滑不摆姿态不故作义愤,点到即止,意在言外,人物个性他不品评,事件始末更无只语,然而青萍起于微末,一个王朝的衰亡之由,还用得着花费笔墨挑明了说吗? 最难忘,故乡的吃食。人会离开,会走得很远,可不管走得多远,最早尝过的那口菜,那个味道永久地烙于记忆深处。尤其是逢着节庆,清明、端午、中秋、元宵,是真的能提醒人时光更替的,在心灵深处漾起一些关于气味和颜色的百般忆绪。来听听齐如山说老北平腊八粥的熬法,做年菜的讲究,饺子馅儿的花样,热热闹闹团团圆圆,这是老北平人的烟火日子。各种节日仪式自然是繁琐的,可是这些仪式里有一种素朴的情感,有了这些老讲究,人们活得庄重,日子沉甸甸得有意义。 齐如山的字里行间,悄溢着一种况味。北平已然老去。这些寂寂远走的旧日子,不单是他一个人的,如今的北京大约也是难找到了。而这本书赋予过往的暖色,好似把一丝一缕的光阴,一句一行刻下来,让终将流逝的絮絮岁月变得悠然而大气。
  •     南苑的两个地名:新宫 旧宫 一个是明朝的行宫 一个是清朝的行宫 康熙还很喜欢去南苑 后来废弃成现在这德行是因为 南苑在慈禧太后时候为了筹措银两卖给农户了。这两个地方现在都有地铁站。财神庙:据齐先生说,这个地方曾经是北京人大年初二必去之地,位于广安门外,现已不存。据网上说是后来修西三环时候给拆了,应在如今六里桥附近 (莲花桥旁边?)芳草湖:位于今朝阳门外芳草地,看来原来有个湖?也有可能,毕竟东大桥曾经确实有个桥,那旁边有个湖也正常。贤良寺:这个地点比较著名。老十三胤祥的宅子所在地,怡亲王死后改为贤良寺 - 雍正赐名。李鸿章就死在贤良寺,就在王府井东边 协和西边那条街 -金鱼胡同一带。据维基百科,民国时贤良寺对普通游人开放。清朝时,这里还是许多富贵人家操办丧事的场所,民国时,这里开设国殡仪馆,是北京最大的殡仪馆之一,灵柩多停于北墙内,使用到1950年以后停止。如今反正是全拆光了。据说是88年改造之后的。二道闸这个之前没听说过,应该属于通惠河/运河一部分,在通州。据齐先生说,清末时期乃北京人消夏乘船的好去处,周围人声鼎沸生意兴隆。然而民国后开放北海公园大家就都去北海划船了,公路铁路修好之后运河也逐渐废弃,此地没落了。现在在通州有二道闸市场。
  •     【小书自有大情怀——读齐如山《北平杂记》】近读齐如山先生的《北平杂记》,这果真是一本小书,小到几乎每篇文章齐先生都要强调“篇幅有限,不再赘述。”一方面确实空间受限,而更重要的是齐先生秉承了老北京学人的那股谦虚谨慎适可而止的神气,凡是翻阅典籍资料能查到的他绝不“锦上添花”,凡是大众熟知如数家珍的掌故他也绝不“我再强调三点”,凡是有更高明博学的方家专题研究的方向他更是绝不“乱点鸳鸯”,他反复明确地提出就是把一些大家不怎么熟悉的不怎么关注的不怎么重视的北平杂事用自己的亲身经历亲眼观察亲耳所闻亲笔记录下来,并且是尽量做到简短,让人在不那么冗长的时间里津津有味地回味被你忽略掉的北平点滴。齐先生的文字虽然简短,却处处体现着对文化的尊重,而不像现如今把文化作为金钱目的的幌子,比如写到天坛,我们都知道那是明清皇帝祭天祈福的大圜丘,至于怎么个祭法,谁去管他作甚!但齐先生借用珍贵的篇幅一字不漏地摘抄了《律吕正义后编》里对盛典的详细描写,这类原封不动的摘抄还有先农坛一处,却说皇帝老儿的事跟我们也是“吹皱一池春水”,但这种于细微处彰显中国文化的细节再不去注意和重视,那我们将不得不抛弃“文明古国”的美誉并最终与“现代文明”渐行渐远,而这不正成为可怕的现实吗?所以,齐先生原文摘抄这些看似繁文缛节的封建礼仪事小,忽略漠视文化遗产的流失却事关重大。从这些朴实无华的文字中可以真切地体会到齐先生对北平的挚爱,而正是这份挚爱让他一直地都在关注观察观赏着这座即属于天子王公大臣名流达官显贵更属于万千籍籍无名平头百姓的城。小小的一本书,几乎谈遍了北平的历史、建筑、街道、巷陌、衣食住行、士农工商、民俗民风,他一生坚持的“书本以外找东西”的治学方法在这里面淋漓尽致地展露无遗。用脚步去丈量城市的尺寸,用心去感知城市的精髓,用笔去记录城市的韵味,齐先生将他的“齐氏风土志”捧给了半个世纪后的我们,用最短的文字,表达最明确的意思,让读者不拘谨不郑重其事地富有仪式感的似乎要读什么鸿篇巨制,这就是齐先生带着我们在偌大的北平城里看看她的一砖一瓦、一点一滴、一事一物、一人一家,难道这些还不能让浮躁如当下的我们红着脸回归本真和心对话吗?合上书,忽然间想到了孙燕姿的歌曲《我怀念的》,“我怀念的,是无话不说;我怀念的,是一起作梦;我怀念的,是争吵以后,还是想要爱你的冲动。”这虽是一首情歌,此刻却与我读罢齐先生这本书的感觉无限近似。精彩有趣的北平杂记,虽向往之却不能至,但庆幸的是,可以借着齐先生的文字去假装怀念,怀念与她的无话不说,怀念和她一起做一个文化传承的美梦,怀念与她一同经历历史的无情风浪拍打而在时代浪尖困惑的分歧争吵后爱更深情更浓。感谢齐如山先生!让我们看到不为人知的北平。

精彩短评 (总计36条)

  •     不懂北京城的城市规划,前面读的晕头转向
  •     不见一般遗老的忧愤,只有深深的眷恋。北平掌故很有趣
  •     有意思
  •     在时代的面前其如齐先生哀之也无益何
  •     外观、选题都好,只是编得略粗糙。随父上朝的经历有趣……书中反复引用《品花宝鉴》,汗……
  •     齐如山写称呼喜欢“姓谥号名”,一溜长串的挺好玩。齐老那是相当的喜欢北平啊,有点像护自己玩具收藏的小孩,自己的就是最好的。书中记载了许多北平民俗旧事,读起来轻松顺畅颇趣味。不过,这本合集11.6万字,书拿手里当真有点过于厚实了。手头小开本浮生六记13万字,比这本书小了薄了一大圈。
  •     拼盘体验大都不好,编辑需要长点心
  •     2016年5月14-15日读,2016-157。
  •     比较短。关于紫禁城和上朝的东西是我之前没看过的,很有趣。
  •     讲了很多北平城过去的小故事和风俗,挺有趣,不过现在的大帝都已是一片乌烟瘴气,让文字对比现实,就不免失望...
  •     老北京风味儿可以一观
  •     有点儿意思 又知道了好几个地名的来源和消失的地点
  •     好玩儿!遣词造句很平实,整体感觉又颇诙谐。描述了很多冷门少为人知的掌故。
  •     中山公园的长廊,西直门到颐和园的石子路。
  •     北漂者,不读些这样的书,没法儿跟同事聊。
  •     喜欢这种娓娓道来的笔触,想象着那个遥远的城市。北“京”和北平毕竟还是不一样的
  •     齐先生所说北平旧书铺,比现在帝都的书店,“水平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厨行、饭庄子(冷/热)、饭馆子、饭铺——旧时帝都景物,可见一斑。
  •     轻松、细腻的口吻记述着老人对北平的记忆
  •     适合想了解北京历史的人。读起来温文尔雅,如同君子之淡如水。可随时放下,随时拿起。时间碎片化的背景下,值得一看
  •     小书馆最好看的一本
  •     原来关于故宫有那么多趣事,在别处是看不到的,齐如山随笔如名一般,不喧哗、不浅薄。
  •     掌故什么的都有意思,1.京官上朝蹲地吃早点,2.天安门城楼阅兵,曰「较为保险」,3.捧张之洞最高巅的诗,都令人绝倒。奈何书太薄。
  •     北平掌故挺有趣,前边讲建筑街道景点篇幅太长看得我分神,主要我方向感奇差,脑中营造不回北平风貌。老先生在每一篇几乎都有“因篇幅有限,在此便不多言”,看得我兴味索然。
  •     文章见过,重读一遍。装帧好看。帝都忆旧,平实耐读。
  •     旧京风情,人物掌故,齐先生的文章冲淡有味儿。
  •     齐如山对老北平确实爱之深,不过时不时还是会让人感觉到那么一丝丝高傲感。
  •     情真意挚,间有虚夸自矜处,不害其趣。
  •     20170131夜18:50-20:02读。
  •     虽然很冷门,但真值得看看,里面记录了清末民初年代北京城的众生相,大到紫禁城和皇家,小到普通百姓习俗,都有着和历史上完全不一样的视角,篇幅短小,趣味横生,哪怕仅仅拿来涨姿势,也是一本很好的读物。
  •     亞馬遜的版本好像不太一樣……地方志民俗民風很有意思,人物掌故暗諷亦未免太隱晦。
  •     写前清宫禁故事那些段子最吸引人。
  •     好想看一眼作者的北平
  •     显然老先生对故都很深情(尤其说到雪后的北平建筑)。文章格式像近于说明文,可能倒有点点拘束了。
  •     齐如山先生笔下的北平是见不到了。
  •     齐如山先生笔下的旧京掌故一向是好读的,本书三个部分其实以前在齐如山文集里都见到过,而且后两部分均非足本
  •     好多八卦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