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的终结

出版日期:2014-10
ISBN:9787533940474
作者:易中天
页数:288页

作者简介

易中天剖析帝国的自杀之路:“历史其实是有大限的。大限一至,机会全无。”
《帝国的终结》(2014增订版)是易中天教授最看重的作品。本书以辛辣幽默的笔调,生动详实的故事,栩栩如生地再现了延续两千多年的帝国制度背后的政界博弈、权力角逐,抽丝剥茧、入木三分。读者可以从既严谨又恣意的文字中,感受易中天教授的学者魅力,习得来自古人的智慧和谋略。
“帝国是自己把自己杀死的。帝国制度被废除后,我们民族并没有立即走向共和,而是走过了艰难曲折的道路,并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我们要反省的还不仅是大秦王朝或大清王朝,而是整个帝国制度,是帝国的逻辑与命运。当然,事情还得从大秦帝国的建立说起。”
大秦帝国诞生,中国进入权力社会。
大清王朝倒下,帝国制度退出舞台。
帝国看似强悍,实则脆弱。
它既会因内忧外患而灭亡,也会因繁荣富强而腐朽。
整个帝国制度,是帝国的逻辑命运。
两千一百三十二年间,这制度经历了怎样的变迁,又是怎样导致了帝国的终结?
“易中天先生的《帝国的终结》,就是他对于中国历史的一种解读方式,或者说是对于中华帝国从形成、发展到终结的历史的一种独特理解。读者诸君如果静下心来,细细品味,便不难发现,他对于“封建”本意的理解,对于“天下为公”的“公天下”的理解,都有一些独到的看法,显现了对历史与现实的睿智与敏感。”
——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樊树志

书籍目录

再版前言
序 言(樊树志)
引 言 轰然倒塌的帝国
第一章 天下一统
来之不易的胜利
制度之争
邦国与城邦
封建的秘密
集权是一种必然
帝国的前夜
第二章 中央集权
君临天下
软硬兼施
焚坑事业要商量
盛极而衰
集权,再集权
王朝的气数
第三章 伦理治国
非法之法
无德之德
家天下与泛伦理
文化大战略
一箭双雕
沉重的代价
第四章 官员代理
代理与授权
如此牧民
权力的赎买
自杀政策
龙争虎斗
帝国的掘墓人
第五章 内在矛盾
天下为公
产权问题
无法与无天
谁为帝国签单
变法与动乱
出路何在
第六章 共和之路
歌未竟,东方白
来者不善与徒劳无益
错失良机
缺失的传统
民主与宪政
最后一问
附 录 好制度,坏制度
一 帝国制度
二 中央机关
三 地方行政
四 官员选拔
五 问题所在
后 记

内容概要

易中天
1947年生于长沙,曾在新疆工作。
任教于武汉大学、厦门大学。
现居江南某镇,潜心写作“中华史”。
已出版作品:
《易中天文集》(1~16卷)
《易中天中华史总序:文明的意志与中华的位置》
《易中天中华史:祖先》
《易中天中华史:国家》
《易中天中华史:奠基者》
《易中天中华史:青春志》
《易中天中华史:从春秋到战国》
《易中天中华史:百家争鸣》
《易中天中华史:秦并天下》
《易中天中华史:汉武的帝国》
《易中天中华史:两汉两罗马》
《易中天中华史:三国纪》


 帝国的终结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时代的演化从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此一时彼一时这句话在商场、官场、世界局势上都是放之四海皆准的大道理。易中天先生的帝国与共和三部曲就是要探讨中国为什么常年陷于帝国之中而无法成为共和,实际上经过他的考证可能连“共和”两个字的翻译在中文原有的语境当中也是受到了误解。我们作为一个农业国,实在是不可避免地不可能有共和,而帝国则是相形之下我们仅有的,可能构建出来的文明形态。这一区别正如我们对欧洲的自由主义所无法理解是一样的。帝国有着太多的问题,从经济、政治、官场、民间,无一不会影响到一个国家的现代化进程。过去人们总是会哀叹,为什么中国没有能够进化出自由民主、科学发展的土壤?其实这是一个错误的问题,因为除了西欧以外没有一个其他文明进化出了这一套系统。农业帝国是文明社会最为稳固的社会形态,游牧帝国是内陆地理能孕育的最稳固的社会形态,在欧亚大路上这两个用权力和武力维持的世界是最正常没有了。然而正是权力带来的稳固让各个帝国最终免不了一阵崩塌。权力在人口众多时,就需要让渡和收束,能代表所有人权力者就是他们的首领,不论名称上是叫国王、皇帝、总统还是教宗。掌握权力的欲望是符合人性的,作为一个生物,领袖们本能地想要让自己得到更多的好处,使他的繁殖潜力变得更强。以至于有些非洲酋长完全是以性功能论英雄。兆亿庶民让渡出来的权力就因此而汇聚到了一个人或是几个人的手上,这样一个国实质上就变成了一个家。不仅是中国,所有所谓万世一系君权神授的文明就会成为家天下,对于现代文明来说极为重要的产权就从公产权变成了私产权;乃至于和中国古代一样成为了公私混合产权。产权不明晰的情况下,从未见有谁能激起劳动积极性的。当管理的地域太多,掌权者就又不得不把自己的权力再让渡给能够帮助他使用这个权力的代理人。代理人有两种好的选择:贵族和官僚。可是正因为天下是家天下,产权是私产权,贵族就有了和独裁者叫板的机会。对于中华帝国的统治者来说,这实在是太过危险,于是我们就进化出了官僚系统。官僚就像是今天的职业经理人,产权于他其实是没有份的,国家的富强与大多数官僚是没有什么关系的。仓廪实而知荣辱的民众并不能给官僚以好处,所以盘剥成为了官僚的常态。民间活力死气沉沉,帝国航船明显燃油不足的情况下,皇帝就会意识到这些职业经理人的不上心将会让自己这个船长很为难。于是他们又有了两个好方法:收权和变法。已经派出去的权力无法收回,皇帝本尊的精力也实在有限,就只能增派巡查的官员监督地方官。于是地方官员机构越来越膨胀,常设机构越来越多,官员让皇帝看到自己优良表现的机会越来越低,就只能权利变现。催促官员廉洁奉公的特派员于是催生了“陋规”。变法就更糟糕了。变法犹如猛药,会遭到既得利益者的阻挠不说,变革集团内部有没有能力把变法做下去都很可疑。农业是一个相对恒定的产业,在超级稻发明之前,几千年的粮食产量都不会有什么变化。要想从恒产的土地里边榨出更多的税赋,只有通过国进民退这一个方法。所谓的“民不加赋而国又饶”是根本不可能达成的任务。想要刺激经济活力,帝国只有一个办法:促进工商业发展。可是成熟的商业体制会让人不由得质疑:坐在我头上那个皇上,究竟有什么实际意义吗?再加上在公务机构上班的人,在体制内早就混得人浮于事,哪里还有心思好好促进工商业发展呢?所以帝国的一切变法最终都会变成耍流氓,绝少有成功的。这就是中国,一个农业帝国从娘胎里带来的悲歌。所有的权力都加诸皇帝的头上,可是他的合法性和产权又处处充满了危机。在工商业发展还没有积累到一定地步的时候(也是怪欧洲被基督教控制的时间过长),农业大帝国由于有一个效忠的最高对象,可以集中精神搞出世界上最高的GDP。可是一旦从农业帝国质变到工业帝国,再回头来看中国的时候,就像是科技已经跳升一个维度的新物种,一切都变得纸一样不堪一击。一条符合人性的道路,不可避免地暂时要走上民主和共和,而帝国是不可能拥有共和的。所以,我们要看看,三部曲的第三部告诉我们,怎么获得新的共和。
  •     按《帝国的终结》内容安排顺序,摘录本书内提到的其他书籍或文章。遇多次提及情况,如《史记》一书,则记一次即可。一:序言樊树志《国史十六讲》陈寿《三国志》罗贯中《三国演义》司马迁《史记》黄仁宇《万历十五年》卡夫卡《长城》汤因比《历史研究》史景迁《王氏之死》《曹寅与康熙》易中天《品三国》二:引言“轰然倒塌的帝国”佚名《辎重十一营革命史略》贾谊《过秦论》杜牧《阿房宫赋》三:天下一统柳宗元《封建论》苏辙《六国论》《韶》乐《左传》相传“左丘明”著,存疑《国语》相传“左丘明”著,存疑刘勰《文心雕龙·诏策》许慎《说文解字》刘熙《释名》贾公彦《<周礼·天官·大宰 > 疏》戴侗《六书故》顾准《希腊城邦制度》戴圣《礼记》,小戴礼记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周谷城《中国通史》《反垄断法》马克思《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孟轲《孟子》刘歆《新序》黄仁宇《中国大历史》四:中央集权柏杨《柏杨曰——读通鉴·论历史》黄仁宇《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韩非《韩非子》《七侠五义》石玉昆原著,俞樾修订版班固《汉书》王充《论衡》《春秋》相传“孔子”著,存疑韩非《韩非子》顾颉刚《秦汉的方士与儒生》范晔《后汉书》宋祁,欧阳修,范镇,吕夏卿《新唐书》施耐庵《水浒传》文征明《满江红》沈约《宋书·傅隆传》刘伶《酒德颂》五:伦理治国王夫之《读通鉴论卷三》管子《管子·任法》孔门弟子《论语》毛泽东《贺新郎·读史》老子《老子》庄子《庄子》荀子《荀子》刘向《说苑·指武篇》康熙《圣祖圣谕》易中天《中国的男人和女人》六:官员代理《诗经》《明史》吴思《潜规则》张萱《西园闻见录》《大清会律》张集馨《道咸宦海见闻录》易中天《帝国的惆怅》易中天《鸦片的战争和战争的鸦片》《神宗实录》七:内在矛盾易中天《闲话中国人》范文澜《中国通史》邓晓芒《灵之舞》曹操《蒿里行》王符《潜夫论》八:共和之路赵无眠《中国历代王朝大排名》樊美平《天朝的崩溃与意识的困守》茅海建《天朝的崩溃》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孙中山《孙中山选集》孙中山《伦敦蒙难记》骆驼刺《重读宋教仁》毛泽东《清平乐·蒋桂战争》1928年国民党《训政纲领》1931年国民党《训政时期约法》孙中山《孙中山全集》袁伟时《中国自由民主和法治的开端与挫败》刘军宁《共和·民主·宪政》《汲冢纪年》鲁仲连《鲁连子》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常书远《得天下者未必得民心》清末颁布《宪法大纲》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九:附录——好制度,坏制度无书十:后记无书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感觉只能定义为通俗读物。。不过三个社会的划分挺有意思。。
  •     我却想给差评~
  •     比潜规则学术些,但又不枯燥。很好的历史读物,从制度的角度来看秦汉唐宋明清制度发展,两千多年的中央集权历史,专制与权力,直到今天,仍然能够感受到它的强大影响,几乎无处不在。只是幸好,我们有互联网,不幸的是,谷歌走了,空留度娘称王。
  •     制度之败,帝国终结也是必然的。
  •     易中天居然深入分析了钱穆的书,有胆有识。至少说明了集权分权,管理层级,民主主民,共和宪政,法治法制等等问题。初版时间居然还是2005年,很多问题现在改得火热,可以说很有预见性。
  •     高中读过,只记得大概。看第二遍后再作评论。
  •     尽管是历史。却是历历在目。恍惚之间,与日常见闻似曾相识。
  •     前面几章感觉像是吴思、黄仁宇、钱穆等史论家的读书笔记;最后一章不错,乃真知灼见,部分观点在易中天的《美国宪法的诞生》一书中也有提及
  •     我还是更同意钱穆老师的观点!
  •     易教授老是借古讽今啊,我看这大清国药丸啊
  •     看得非常带劲
  •     帝国终结的核心原因:集权到专制,专制到独裁,独裁到终结。万方有罪 罪在朕躬
  •     看到网友评论,深表同意,前半段叙述很好,逻辑清晰,并带有易中天老师特有的节奏。后半段探讨共和有赘述之感,但仍有一定启发意义。结尾的论《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没看,因为我还没看,那本书和本书一同买的,也算是凑巧。标记2017004
  •     读史使人明智真是一个玩笑。几千年的史都没走出见习迷思的怪圈。日光之下,再无新事,何以定要读史?演化不出恒定的逻辑体系与价值参考,给你万年史,又能读出怎么样的新天地?people never learn也能说,历史会一再重演,过了现象摸索的有为法阶段,就当以有为法来设计结果。如今的TPP也是一样,一个游戏,一样的规则,你不遵守,那wto你自己玩#上帝保佑你们,以你们的自由来推动我们的自由#
  •     看完很有感悟,不同于以往的历史叙述书,这是一本有思想的历代政治制度分析类书,虽然不完全赞成易中天教授的观点,但还是很喜欢他的语言风格!
  •     2016读完的第一本书。有些观点蛮有意思,受到了些启发~又产生了更多问题,谁来给我讲下
  •     易老师的文字有些俏皮,读起来还是挺有趣的,还有易老师好像特别喜欢把中国和美国的政治情况拿来作对比,但是我感觉两国之间的差异还是比较显著的啊!
  •     连着《帝国的惆怅》一起看下来,有很多重复的地方。不过这一部要更深刻、更透彻。帝国的逻辑基本厘清了。
  •     易老师对两千多年帝国制度的论述十分精彩,终于知道以前所学过“这是历史的必然”是什么意思,为什么是这样的必然。“天下为公,一党代理”实际说的是本朝嘛,用国民党将孙中山誉为国父影射本朝挂毛的肖像,这样借古讽今,易老师保重。
  •     算是普及读物吧。翻了一下
  •     政治制度角度解析中国历史,集中比较的对象是现代宪政民主,但是也并不否定排斥中华帝国以往的制度创建,对中华帝国制度性质的发展演化利用相对统一一致的分析视角,也即经济理论中的委托代理结构模型进行分析阐述,就帝国统治的合法性来源(受命于天),最高级的委托人是天而不是民,最高级的代理人则是皇帝,帝国成型之初,皇帝将权力委托给宰相,是为社会中第一层的委托代理关系,负责者宰相问责者皇帝,但是实际制度运行当中,真正对相关政策的实施有着切身体会的百姓既付不了责任,也问不了责任,独裁与民主,泾渭分明。另外则将帝国体制下的官僚机构做为一个有机体纳入分析框架,也详细地分析了官僚集团的行为特征与心理特征所谓气节所谓操守,对群体而言还是抵不上真实利益的诱惑的,伦理高调人人可谈,实践中能投入做的往往少之又少。
  •     眼界开阔,见识深刻,针砭时弊,力透纸背,执中国古代政治史之牛耳。
  •     分析鞭辟入里,但缺少实证。作者事实上从文化角度否认了共和民主立宪在中国历史进程中自发建立的可能性,最后得出的结论也是悲观的。胡适之曾希望先改造国民文化而后进行政治上的努力,最后被五四运动截断,最后的结果我们也正在承受
  •     对传统帝国的解构非常深刻,秦代以前是邦国,本质是贵族政治;秦代之后是帝国,本质是官僚政治。宗法制,家天下,将道德变成伦理,礼治自欺欺人,人治昙花一现。而帝国的变法,不改革还好,越改革越糟糕,体制已经失去了自我变革的能力,注定走向衰亡。思考是:要有自由意志,厘定权责;经济上明晰产权归属,这样实现民主、宪政才有可能。
  •     很乏味,但很受启发,看懂了过去的事,仿佛也不难理解当下的一些事情了。帝国终结,千年一叹... ...
  •     帝国,从一开始就决定了它的结束。好书!
  •     历史课本都是瞎
  •     和之前读的一些内容有重叠。可读性没有预期的那么好,有些地方读不动。
  •     类比与现代中国的现象 开启民智
  •     帝国的终结是为共和,当今徒有共和虚名的假共和国又是如此之多。共和,民主,宪政,都还是那么遥远。共产主义曾被认为是共产共妻,均贫富,大锅饭,又是多么的荒谬
  •     和《帝国的惆怅》差不多,颇析中国古代制度的残缺。对很多熟知的词汇进行了解构,以及历朝历代的政治制度。可作为长篇研究论文阅读,易家之言
  •     帝国,很有意思
  •     任何事物都是从领先慢慢地变得落后,如果你不更新,就会被别人超越!
  •      一直很喜欢易中天先生的作品和风格,历史虽然是个很严肃的话题,但是能把真正的历史以幽默诙谐的语言表达出来,让老百姓听懂,让老百姓热爱,这才是真本事。历史不仅仅需要几个高深的搞历史学研究的教授传承,更需要民族、民族人去知晓、辨别、口口相传,这才是我们民族历史存在的真正价值。 我理解的《帝国的终结》这部书的思路是:探究为什么古代中国没能产生西方国家走民主共和道路的因素?古代中国社会是怎样的制度?这种制度给中国社会带来了什么?
  •     任何变革,都只能在历史传统和现存条件下进行。——P208
  •     给5星是因为很有启蒙意义,书内说法值得细细揣摩
  •     啰嗦一堆,就为了推出一个大家都知道的结论。不敢写就不要写,弄这么一堆就是混淆概念。
  •     典型的文科思维。。很多朝代的灭亡都是小冰河期惹的祸。。天王老子也拿地球周期气候变化没办法啊。。
  •     大清药丸
  •     易式中华帝国制度之弊病解说,详述帝国制度的生死。
  •     “天下为公,一党代表”说的是我朝嘛 ps.易教授为何不明了批判中国历史书?我国自周进入封建,自秦进入帝国主义社会(中国特色),然后当下社会主义。可惜中共照搬西方马列主义描述人类历史原始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硬把我朝特色两千年帝国主义社会直接忽略,这么多年了还不纠正
  •     讨论制度如何变坏,以及如何防止制度变坏的通史型作品
  •     前面四章分析帝国的形成以及制度读来还津津有点味,第五章开始就看得胆战心惊,如此长的铺垫,原来只为宣扬六个字“民主,共和,宪政”……
  •     碎片化的阅读了这本书,虽然取名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批判,但实际根本是批判了中国从秦制到清末的帝国制度以及帝国制度对中国整个社会生态的影响,从易中天的观点来看,中国似乎一直没有真正走出帝国心态,他对“天下为公”、“匹夫有责”的阐释很有意思,易中天先生是个观点偏右的学者,现在他在写的中华史不知道会如何表述中华民国的军政和训政,当然,我个人建议他的中华史能在1921年就点到为止,多虑了,多虑了。2016年8月30日
  •     很多观点以前了解过,这本比较全面地阐述了一遍。
  •     相关内容与中华史一样,没改……
  •     环环相扣,丝丝入理。不单讲秦讲清,而是把整个属于帝国制度的范畴都讲明白了。引经据典,字字珠玑!
  •     十分精彩!
  •     三部中就这部最有深度。
  •     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算正式开了个头,入了个门吧。相关的书,还要接着看下去。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