權力的毛細管作用

出版社:聯經
出版日期:2013-4
ISBN:9789570840759
作者:王汎森
页数:680页

作者简介

《權力的毛細管作用:清代的思想、學術與心態》收錄中央研究院院士王汎森研究清代學術、思想、心態方面的12篇專文和一篇附錄。本書標題「權力的毛細管作用」,說明了清代社會中政治、道德等權力無遠弗屆的影響。
「權力的毛細管作用」觀念來自傅柯(Michel Foucault, 1926-1984)。傅柯對權力的了解很有創見,他不像過去的人只注意權力在大的、公開的場面的展示,同時也注意到權力在微小的、隱密的、日常生活空間中的作用。從《權力的毛細管作用:清代的思想、學術與心態》一書中可以看到「政治」、「道德」、「權力」等各種力量,就像水分子的毛細管作用一般,滲入日常生活中每一個可能的角落,並發揮意想不到的影響。
思想史」與「生活史」的聯繫也是《權力的毛細管作用:清代的思想、學術與心態》一書的主軸之一,譬如〈明末清初的人譜與省過會〉、〈日譜與明末清初思想家〉這兩篇專文,就是以「人譜」、「省過會」等修身冊籍及團體為例,展示道德意識呈現的方式與轉化,以及道德理想如何影響日常生活的實踐。

书籍目录

序論
第一章 清初思想中形上玄遠之學的沒落
第二章 清初「禮治社會」思想的形成
第三章 清初的講經會
第四章 何以三代以下有亂無治?──《明夷待訪錄》
第五章 明末清初的人譜與省過會
第六章 日譜與明末清初思想家──以顏李學派為主的討論
第七章 從曾靜案看十八世紀前期的社會心態
第八章 權力的毛細管作用──清代文獻中「自我壓抑」的現象
第九章 對《文史通義.言公》的一個新認識
第十章 程廷祚與程雲莊──清代中期思想史的一個研究
第十一章 清代儒者的全神堂──《國史儒林傳》與道光年間顧祠祭的成立
第十二章 道、咸以降思想界的新現象──禁書復出及其意義
附錄:從東亞交涉史料看中國

内容概要

王汎森  臺灣雲林人,1958年生。臺灣大學歷史系學士,臺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博士。任職於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先後擔任助理研究員、副研究員、研究員、特聘研究員,其間曾任歷史語言研究所副所長、所長,並於2004年當選中央研究院院士。主要研究領域為明清到中國近代的思想史、學術史等領域。著有《章太炎的思想》(臺北:時報出版公司,1985)、《古史辨運動的興起》(臺北:允晨文化出版公司,1987)、Fu Ssu-nien: A Life in Chinese History and Politic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0)、《中國近代思想與學術的系譜》(臺北:聯經出版公司,2003)、《晚明清初思想十論》(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近代中國的史家與史學》(香港: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2008);主編《中國近代思想的轉型時代:張灝院士七秩祝壽論文集》(臺北:聯經出版公司,2007)等書。


 權力的毛細管作用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不久前,学者陆扬在他的微博上调侃,当下的中古史研究中势力强大的是“拜物教”(material culture)、“多神教”(popular belief)与“刑侦验尸学”(the true story of X, Y, Z),“政治挂帅”(political history)则十分稀缺。我在转发之时加上了一些评论,大体是觉得在思想氛围不那么宽松的时代以及商业意味浓厚的社会环境里,学术和其它话题的泛娱乐化自是必然,“政治挂帅”的研究和批评也当然会退居边缘或成为抽屉文本。已故普林斯顿大学教授刘子健曾以“中国转向内在”为题探讨两宋之际的文化转型,对此我总能够鲜明地感觉到当前中西方有关历史的研究似乎都已“转向外在”,研究者关注的对象越发细碎甚至到了“无聊”的程度,有关思想文化史的研究尤其不受欢迎。或许,在猎奇求新的心态之外,历史研究者们的精神上总有某些不自觉的自我束缚之处吧。直到读完王汎森教授《权力的毛细管作用:清代的思想、学术与心态》一书,我才恍悟上述现状与精神困顿的由来。所谓“权力的毛细管作用”之说来自法国思想家福柯(Michel Foucault),其意为权力像水分子的毛细管作用一般,会渗入每个角落,人们日常生活的任何区域都会受其影响。王汎森以明清易代之际出现的《明夷待访录》、雍乾两朝曾静案与当时的社会心态、清代文献中的“自我压抑”现象和道咸以后禁书的复出等为切入口,讨论了清代的政治压力实分为显隐二径:一方面是官方的禁制政策,另一方面则是其所造成的一种无边的氛围而由此产生权力的毛细管作用。在此环境下,群体心态中泛滥着以往并不为学者所关注或意识到的“自我压抑”的成分——此时,从“下”向“上”地考察古代某一时期的皇权力量和专制程度,似乎显得更为便捷、有效和入旨。今天充斥着我们耳目的各类清宫戏,似乎在不断提示人们康、雍、乾三朝是帝国的盛世,彼时的经济、政治、军事力量达到近世的极盛,像这样百代不遇的黄金时期值得我们不断歌颂和借鉴。可是,往往越是盛世,人们的精神自由越会收到更多的压抑。康乾时期大兴笔祸,国力的强盛令君主骄横狂傲到认为权力能够无所不及、无所不控,柳诒徵谓其时“志节之士,荡然无存”,“稍一不慎,祸且不测”。王汎森编入《权力的毛细管作用》中的数篇专文,均在讨论彼时中央政策与作为的“受众”、“被影响者”、“被支配者”的思想世界,在影响和支配下,他们的言行有何种“创造力”——“人们可能尽其所能地‘创造性’地减少或回避影响与支配,而其最终的结果却每每吊诡地扩大了官方政策的实际作用,形成一股席卷每一个角落的旋风”。我特别注意到书中所收《从曾静案看十八世纪前期的社会心态》一文,盖有关曾静及《大义觉迷录》的编订、印行、传播与禁毁事,既是雍乾时期一桩影响极大、牵连甚广之案,也恰可窥见清代文化政策与君主心态的变化。从雍正的“奇料理”到乾隆忤悖父意背后所隐藏的满人自我认同意识的加强,中有许多异质文化间碰撞而生的莫名其妙的枝节,细细考察体会涉案材料,是非常有意味的。美国学者史景迁(Jonathan D. Spence)曾在《雍正王朝之大义觉迷》中这样解读雍正、乾隆父子对曾静案的不同态度:“或许可以说,这两位皇帝都错了。一个皇帝以为向天下人说明对他不利的传言,便可让流言不攻自破,因为眼睛雪亮的后代会尊敬他。但是他的子民却记得了谣言,而忘了皇帝的苦心。另一位皇帝却以为把书毁掉,便能告慰父皇在天之灵。而他的子民却以为他之所以想毁去此书,就是因为书中内容乃真有其事。”与史景迁偏重于描述案件史实的写作方法不同,王汎森关注的是曾静本人的生活状况和思想转变,他认为出身贫穷的曾静认为贫富不均应该归罪于雍正的失政,认为井田制、封建制宜当恢复,向往乡约制度,并以理气之分来解释华夷之别,这些主张连同他对雍正在继承皇位问题上的质疑一起,在理论上构成了对满清政府和雍正统治“合法性”的双重威胁。在此双重威胁下,雍正作为被告宽宥了原告曾静,并将辑有审判、辩论和曾静悔过自述的《大义觉迷录》颁行天下,但却在涉及种族思想的问题上作为原告对吕留良一门严惩不贷。就在雍正发动这场宣传战的时候,许多敏感的读书人或久沉下僚的官吏纷纷撰写“读后感”以为回应暨表态度。王汎森还特地举出齐周华一案来论述《大义觉迷录》在浙江一地的舆论影响,齐氏大惑于雍正对曾、吕二人处置的不同,因此强调曾静嫁祸吕留良之不当,要求对浙江吕门亦加宽恕。王汎森由此提出浙人对案件处理吕留良却不严惩曾静这一结果的反感实有三个原因,一是晚明浙江抗清义师规模为诸省之冠,故成为彼地生活之记忆,二是吕留良长期教书为业,影响极大,在士子中颇有声望,三是雍正四年因査嗣庭案浙江已被停止乡、会试一年,因而浙江士人对清廷严厉打击同为浙人的吕留良十分敏感。而当乾隆即位之后,处死了曾静等人,并严厉查禁其父颁行的《大义觉迷录》,舆论又呈现出另一情状,即便是小说家言,亦谨小慎微地不敢直陈其事,乃以“弥天重犯”来代指曾静,至于当在狱中的齐周华闻知曾静伏诛之时,则以“不胜痛快”来表达自己的心情。与该书同名的《权力的毛细管作用——清代文献中“自我压抑”的现象》,是王汎森综合统治者和被统治者双方知识背景、文化主张和思想心态各方面来谈“寓禁于征”及“自我删篡”等问题的文章。王汎森指出,乾隆认为考据稽古之学蕴含道德上的严肃性和知识上的苦行精神,鼓励人们忠实于先贤的教训,而宋儒的讲学之风不免滋生个人意见、影响政治安定,由此禁抑人们的思想,而知识人也在文字狱的压力下自我压抑,在皇权所及之前,小心翼翼地先进行一番自我审查,于是,设置隐语系统、挖改原文、撕去封皮、刊以墨钉等行为随时随处可见。不唯作者、编者和刊刻者,读者在阅览时涂抹掩改、民间自发的焚书运动,也是数见不鲜。罗振宇在《一个公务员的海市蜃楼》中介绍《饥饿的盛世:乾隆时代的得与失》一书时,谈到张廷玉与乾隆的关系似是一对“不能离婚的怨偶”,盖极权之下,臣民不光时间精力为君主所有,甚至身体、精神皆要受其绝对控制,因言“当自己的生存是以他人的赏赐为前提的时候,就没有自由主义了,有没有皇帝都一样”——我们可以想象,在那间乾隆皇帝永不可能驾临的小书房,主人在偶然面对书中稍有涉禁的文字之时,依然恐慌惊骇不能自已。今年初,余英时先生出版了他的新著《论天人之际:中国古代思想起源试探》,他在这本书中论述了早期中国思想中政治权力对天人关系的介入,以及沟通天人作为一种技术如何在“轴心突破”的背景下由巫、君独掌的局面而遭受“超越”。我读后深受启发,因此以“沟通天人:权力的垄断与转移”为题来写成文章以梳理和描述余先生的思路和观点(发表于2014年3月2日《南方都市报》时标题被改为“余英时的天人沟通论”),正是感觉到余先生关于轴心突破时期权力转移问题的阐述特为精辟。而在《权力的毛细管作用》中,相对《论天人之际》,我则不无惊奇地看到了二著之间似乎形成一种关于思想背后权力运作模式的相应叙述——从先秦到晚清,知识人由最初的主动以思想疏解权力对形上世界的控制,逐渐变成为以思想和知识依附权力、促成权力在全社会形成毛细管的作用。作为余先生的高足,有着“小余英时”之称的王汎森也在思想史的研究过程中高度关注政治意涵的有无和显隐,他在《权力的毛细管作用》里详审地描述出清代思想文化怎样由在政权相对强势时的“去政治化”到内外动荡时表现出的“政治化”,而“政治”的内涵又在此过程中如何从汉满矛盾转易为中西矛盾。数篇专文之间,似无题目的一贯性,然则内里却有着潜在的历史逻辑线索。尤其令人觉得有意思的是,不知是王汎森亲自选用还是出于美编的意愿,台版《权力的毛细管作用》以清代画家罗两峰的《斗笠先生图》作为封面画,画端罗两峰题跋云:“我不化你书经造像,我不化你利物斋僧,也不化你心疼的银钱地土,只化你本有的良知良能。一念中有些差池,五更头还该醒醒。休认作零碎机关,归账时终须结总。”这位斗笠先生的化缘歌诀颇有些禅宗化的儒学的意味,《孟子》言:“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二程更将良知良能认为是“无所由”、“出于天”和“不系于人”的,跋中所谓“只化你本有的良知良能”,所指或是廓清迷障、激诱人们内心本有的素质。在那个专制权力无比强大、异质文化激烈碰撞的时代,曾经无比纯粹的知识人是否还有参会“天人合一”的意愿和自证“良知良能”的觉悟呢?历史于今早已“归账结总”,只待我们细心的考索与沉静的观察了。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王汎森在思想背景上,其实深受后现代主义的影响,本书的书名即与福柯氏所谓无处不在的权力规训有关。在他的相对主义中,传统所谓文字狱迫害被部分消解,他说乾隆当皇帝以前也被迫害,所以迫害者与受迫害是一种相对关系。并引用黑格尔的意思,说什么“东方专制主义”。在他的叙述中,乾隆的文字狱禁书标准,居然是乾隆认信“儒家”的一个结果,实在是匪夷所思。此书好处是多发新议,材料多可参看。敝处是后现代毒,相对主义,虚无色彩。
  •     前年读的联经版
  •     從借得此書到剛才讀完,花了近兩月時間,此書實是文集,但各文頗有脈絡。王確實是大家,雖然沒有宏觀的大判斷,但中層判斷和細微之考辨,則多精審不能移。而文章之樸實,史料之詳盡,西方理論之如鹽著水,更是令人嘆服!
  •     当做文化史或书籍史来读还这么好吗?
  •     1.当代西学眼光。2.搞近世历史如果不考虑“东亚交涉”真是罪过,尤其是要通日语。
  •     上学期读的。"集体的共谋"启发很大。
  •     32
  •     三星加,还不错,第二章有用。就是读得比较吃力。
  •     没想象中的好
  •     吐血推荐!!即使有了明清思想那一本在前其中关于心学到朴学的转变仍然让人读得津津有味,毛细管及相关篇目更是让我等墙内人不胜唏嘘再三。如果一定要挑毛病就是(除了太厚[喂])仍然有那么一点点点点悲情──这当然是自解,没有经历过白色恐怖的人是没有资格说三道四的。只是现实的意义就是在于我们的被抛入…吧?或许。
  •     涉及文化社会史的部分还凑合,可见思想史比前两者还不堪
  •     难以理解居然这么多任打五分?一群跟风狗。。。非常反讽的是,这本书所收论文中,最具有启发价值的并非是王院士提出的“权力的毛细管作用”,而是有关明末清初思想史变化的问题——通过聚焦“省过”(self-examination and confessions of sins)这一现象,从中揭示出由内在伦理学转向外在规范的礼仪、由内向外(外转)、去形而上学的思想史转型现象。至于其他的文章,我只能说,一如既往的过分谆谆教诲,过多的资料堆积(当然倒是有助于我以后的资料搜寻),让我读到最后,真是不胜其烦,烦躁不堪。对不起,我需要的是思想的穿透力。学思想挖掘机技术,还是另寻高就吧。
  •     左手政治史,右手思想史,不乏精彩之处,也是最近读得最吃力的一本书。
  •     炉火纯青
  •     印象最深的还是《权力的毛细管作用》那篇
  •     哎呀媽呀!變腦殘粉了!
  •     说实话,很喜欢台版的封面。之前翻开王先生中国近代思想与学术的系谱,发现不是很能看下去。这次再翻开王先生这本书,刚看了个序言,便感觉极有意思。同时看了圣路易的目录,感觉都有从受众书写历史的意思的,对这方面的题目极感兴趣,所以也很想看先生这本书。听说大陆要出版了,不知要等到何时,封面应该没这个好看了吧?补注:读完此书,极好,只是因是论文集,估计编排仓促,体例颇不统一,有意犹未尽之感。
  •     第八章最为深刻。另外,王叔叔变啰嗦了……
  •     一本文集,没啥意思,评价这么高,好像没看出什么新意,感觉这本书是浪费钱,
  •     刚好以看这本书为契机把明清学术串了一遍,把三观也刷了一遍。其中最不感兴趣的就是和书的标题同名的那篇文章,啰嗦半天还是什么都讲不清楚。标题党王汎森。
  •     :无
  •     太精彩了,史学四大家中,唯有钱穆-余英时-王汎森一脉代有才人出。王氏继承这一脉左手政治史右手思想史的传统,又从生活史角度研究思想史,转开一新的格局。
  •     用福柯观点解读清代学术,非有深厚史学功底者不可为。王老师让人受教了
  •     读了其中两篇,非常好的论文文笔,清晰而能包容复杂性
  •     极为精湛!具有很特别的深度和广度。写历史也要追求“以心正物”、“万物一体”,不仅写“有”还要写“无”,聚集一个时代思想的面貌在各处的碎片,这样文章才不会成为史料的注释。
  •     纯陌生领域,毫无鉴别力,但很长见识。文献做得好,勾勒出纠缠的明末清初思想派系发展,清中期几篇倒感觉一般。稍觉得有点理论先行,但还是厉害。
  •     近几年来看过的最有想法而又有史料支撑的思想史著作,古典今典相互照应,然而又是事实而非借古讽今
  •     现在再读王汎森的书早已没有刚进大学时的那种山崩地解的震撼了。这书有些标题党。王善于抓思想史中的“普遍现象”,但为了证明这种普遍性不得不反复述说。省过会那篇长文无疑将社团史做到极致,堪称标杆。关注思想与社会,与政治之交集,承其师衣钵。还剩一本古史辨,王就读完了。
  •     视角出色独特,细致且给人启发。但在文字狱的论述中有一些不解,1书中在文字狱论述中使用了“维民所止”的案例,可实际上并不符合史实 2文字狱论述中说被沾上文字狱的很少能够幸免,可我手中的清代文字狱档(增订本)显示,记载的约90起案件中,系诬告并在查明后为被诬人平反的案例就有18起,超过20%。3 并未给出文字狱的定义概念,在清朝涉及到文字的案件中,有一些案件比较特殊,诸如 反清案件,政治性打击朋党案件,违反当时法律案件,疯人疯语奉承讨官案件。这些是否应该纳入到文字狱中,或者是否影响庙堂草野?
  •     就算有所谓的“内在理路”,清代的思想学术也让人喜欢不起来。
  •     生活史與思想史結合
  •     有几篇很不错,但曾静案和自我压抑两篇,是自己期望过高?感觉仍未达一间。。。曾静案想做大众心态但曾静的心态都很模糊,自我压抑感觉在用福柯的理论说着一个不那么新鲜的结论
  •     于经学理学我是外行,从古代文化的角度看一个时代风气为之转变,往往是人们普遍朦朦胧胧地觉察到了某种危机的初兆,知识阶级第一个反应也是利用手头现有的资源,也就是复古,手段的迂阔与现实关怀的深切恰成正比。历史就这样在盲动中缓慢地转身。
  •     200頁之後就讀不下去了,看來果然不習慣讀王的文章吶!
  •     又是一本我读得泪流满面,坠入云雾之中的书哇。~~o(>_<)o ~~
  •     已有电子版
  •     不能不佩服論文的綿密與扎實,題目之下,應有盡有,且史料豐富,理論思考與借鑒也融匯其中,不愧大家之作。但說實話,六百多頁的書讀完,受電之感卻一次也沒有。感受到的只是精雕細琢,卻無靈心巨眼。又,王先生某些理學的解釋讓我不太確信。而他在涉及文學的問題上則表現了相當的隔膜。
  •     印出来作个笔记。
  •     我看的是大陆版,懵懵懂懂。不知道有没有删节。第一次看王汎森的书,非常有才学。以社会史贯通思想史。开始几章,并不是那么好读,但慢慢看下来极有收获,尤其是以第八章。我说太恐怖了,有人回我,难道是人吃人吗?我回答,人吃人其实不算恐怖。当你看到权力作为一种异化的文化以万形而无形所达到的自我思想行为压抑时,才会毛骨悚然。二百年多年了,依旧是如此。不研宋明理学,不足以了解我们的今天,未来。
  •     PDF把人读得头晕眼花。
  •     读过其中五篇,呵呵呵。翻译腔让人作呕
  •     两篇长文,读经会用晚明社团的传统主题来具体化老师的著名观点,非常精彩。毛细管讨论文字狱造成的自我压抑,可以和杨先生江南做个比较,因为二者都用到了文字狱曾静案主题,在还算新的理论视野里处理文献,不以解决具体问题为标的,而用了叙述的笔调。就印象而言,在材料搜集编织的广度技巧性,论证的清晰与说服力,文笔的流畅不造作这三点上,杨都照王差一截。 搜讨无遗,考证的当,而文笔晓畅,不使人觉,是王先生巧慧绝人处。而且文不虚作,皆为当下的思想观念寻讨源流,可谓于谱系学尝髓知味。最爱读经会众神殿两篇,读罢此书,才真佩服王先生的学问。1404.
  •     从社会的各个层面(思想)来剖析历史。第七章比第八章更好读
  •     在圖書館港台書庫看了一部分,回到寢室下載了電子版。王汎森這本書一直沒能在大陸出版。其研究文字獄下文人的自我禁抑,似乎別有所指。而今文網綿密,自不可令這類滿紙荒唐言流入,自是情理之中。
  •     佩服先生收集史料的细心和耐心!“权力的毛细管作用”尤其精彩。先生擅长把握无形之风,该书描绘了明末清初思想转玄为实,学术从心学到考证,士人心态从解悟成圣到落实纪律于伦常日用,呈现了一代氛围之转变下士人的生活史和社会史。印象最深的是本书对前后相续的晚明心学与清初考据学的分析,思想史上矛盾的两者在历史上并非矛盾。本书也提及一些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比如传统文献的谁是作者的问题。稍显不足是,个别篇章由于史料繁复,论点显得不够清晰。
  •     购自京东。
  •     比以前的著述更详细,但也更啰嗦,极好
  •     自我审查那一节肥肠精彩
  •     前面幾篇舊作當做文化史來讀很有趣,立論精采。但細部思想論證尚待考述,有些論證亦下得過快。後面新作毛細管和曾靜案才是這本書的重點,也是其學術縝密處。與陳永革先生論清初的政治認同可互相參見。
  •     值得参考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