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乱时期的爱情(2015年修订版)》书评

出版日期:2015-6
ISBN:9787544277615
作者:[哥伦比亚] 加西亚·马尔克斯
页数:402页

区别

请问2015修订版和2012版有什么区别吗?~~~~~~~~~~~~~~~~~~~~~~~~~~~~~~~~~~~~~~~~~~~~~~~~~~~~~~~~~~~~~~~~~~~~~~~~~~~~~~~~~~~~~~~~~~~~~~~~~~~~~~~~~~~~~~~~~~~~~~~~~~~~~~~~~~~~~~~~~~~~~~~~~~~~~~~~~~~~~~~~~~~~~~~~~~~~~~~~~~~~~~~~~~~~~~~~~~~~~~~~~~~~~~~~~~~~~~~~

霍乱时期的狗血,哦不,爱情~

忠贞不渝的爱情,和荒淫无度的滥情之间,只差一个意志坚定的自我陶醉。——题记 最近在读完了《百年孤独》之后,完全被马尔克斯的故事折服,于是赶紧拜读了这本马尔克斯自己所认为的他最好的作品;另外一个选择拜读此书的原因,是因为这本书和我一个姓,和我一样拥有这个不算多见姓氏的人和物,我都觉得特别亲切,不管是霍去病,霍元甲,还是《霍乱时期的爱情》,我都觉得——超屌!这本书,用马尔克斯的原话来说,是一个幸福的老式爱(gou)情(xue)故事。故事有三个主要人物:男主角是命中注定终有逆袭日的屌丝阿里萨,男二号是就算是高富帅也注定当不了主角的乌尔比诺医生,女主角则是又白又富又美的女神达萨。没错,这可是狗血三角恋爱情小说的标配铁三角组合套路——女神一心爱富帅,屌丝只能当备胎,富帅不义我有情,逆袭抱得美人归。如果你认为这本书是按照现在这些三流爱情小说写手的这个套路来的,就完全误会和小看了这本被纽约时报称为人类史上最伟大的爱情小说了。故事的男主角阿里萨是一个私生子,青年时期在邮政单位工作,被领导赏识,有着不错的前途,一次在给一位新搬来本城的暴发户送信时,见到了他的女儿——也就是女主角达萨小姐,从此,爱情的种子便在他的心里种下,并很快长成一棵参天大树。他疯狂地爱上了这位女神,简直是无法自拔。但是问题是自身条件不够硬啊,要钱没钱,要颜没颜,怎么追女神呢?这时候,阿里萨发挥出了自己文艺青年的特长,每天在女神的必经之路上看书,成功引起女神注意,然后开始给女神写信,每天都写,晚上在女神家门外拉小提琴,很快就打动了我们不喑世事的女神,俘获了她的芳心,让女神也“爱”上了他。这充分说明了一点,要撩妹,你必须得有一技之长,如果是文艺青年,可能成功概率更高——这也是为什么我最近越来越多开始阅读了...但是那个时代,这种家境相差悬殊的自由恋爱肯定要面对包办婚姻的强烈反对,女主角的老爸这时候站了出来,坚决地阻止他们在一起(这TM真是熟悉的剧本啊……),采用的方法是带女主角出去游玩了一年,让她忘记阿里萨。但是真爱怎么是这样子就能被阻止的呢!阿里萨利用自己邮政工作者的便利和 关系,一直和在外旅游的达萨互发邮件,不对,是电报,甚至两人还通过电报私定了终生,所以说通过社交软件来交友,30年前的小说中就出现了。按照一般的套路,眼看一出为了爱情断绝父女情的私奔就要出现了,这时故事来了一个神转折——女主游玩一年回来之后第一眼见到男主时,突然惊讶的发现,我TM是SB么,怎么会爱上这么一个可怜兮兮,毫无特点的屌丝呢……于是斩钉截铁地拒绝了他。这也再一次证明了,女人的心思是根本无法揣摩的。这个时候男二号乌尔比诺医生出场了,作为一个欧洲留学回来的海龟大龄未婚男青年,受到城里无数女粉丝的爱慕,却在一次出诊中也是疯狂地爱上了达萨(我为什么要用也呢?),这一回的区别是,达萨极度不喜欢这个一本正经的绅士,可她老爸觉得,这特么可是城里有名有望的大户人家啊,你得嫁给他(又TM熟悉的剧本啊……),在不断的僵持和斗争之后,达萨还是区服了,尽管中间过程有点曲折,可是结果是我们的白富美女神还是嫁给了高富帅男二——你一定会说,什么?!这特么不按套路出牌啊,女神都嫁给高富帅了,屌丝男主角还怎么逆袭啊!所以我一开始就说了,这可是本世纪最伟大的文学家的最好的文学作品啊,不是我们常见的三流言情小说,大天朝的套路在哥伦比亚是行不通的。当时阿里萨的感情是崩溃的,说好的要一起走完一辈子,你怎么就跟别人跑了呢?跑了也就算了,还结了婚大了肚子,我还怎么逆袭啊!为了能让阿里萨忘记这段感情,他的妈妈找关系把他安排到外地去工作——也正是这次坐船去外地的旅途,改变了阿里萨的一生。好吧,简单点说,在这个旅程中,阿里萨莫名其妙地被一个莫名其妙的女人夺去了处男之身,然后呢,他又觉得放不下女主又坐船返回了自己的故乡——毕竟根据剧本,我是迟早要逆袭的男主角啊!从此开始了自己忠(huang)贞(yin)不(wu)渝(du)的半个世纪的人生。半个世纪中,阿里萨和妓女,寡妇,有好几个姘头的妓女,寡妇,以及有夫之妇,甚至是交给自己监护的未成年的小女孩,都保持着不正当的关系(不过每段关系他都不会称之为爱情,因为他一直自我沉醉于对达萨的忠贞不渝的爱情中,认为自己是一个专一的追求者,一生只会爱着他唯一的花冠女神)。更厉害的是,他在这些年的,用他自己的话说——叫做狩猎的过程中,还得出了一整套完整的撩妹技术体系,并且得出结论,寡妇总是比较容易得手的——所以他也一直盼望我们高富帅男二号赶紧死掉,以便他用他丰富的勾搭寡妇的经验去得到女神的回心转意。这50年间阿里萨的故事丰富多彩,完全可以成为这个时代单身狗顶礼膜拜的圣经,但是对于整个故事的进程影响不大,毕竟他虽然撩了很多妹,但是和逆袭女神一毛线关系都没有。于是故事来到了半个世纪后,乌尔比诺医生终于在一次上树抓自己那只不听话的鹦鹉的时候,从梯子上摔下来然后死了,我们年过70古来稀的屌丝男主角终于等来了逆袭的机会——达萨成了寡妇,而泡寡妇正是自己最擅长的强项。于是他用回了50年前,也就是上个世纪的老式套路,开始疯狂写信——区别是他用了当时比较先进的打字机来写信,一开始他想要追忆过去,后来开始通过自己这么多年的撩妹,哦不,人生感悟,来探讨一些生命的意义,显示出自己是一个有深度的男人(应该没有什么不对吧……)。终于,,在半个世纪后,阿里萨又重新接近了女神,得到了她的好感。后来达萨提出,自己这一辈子,也算是姿势水平比较高了,去过巴黎,做过热气球,当过花冠女神,比起那些胭脂俗粉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但是唯一的遗憾是没有做过内河轮船——对了,忘记说了,我们的男主角奋斗了一辈子,在中年时期已经成为了他的爸爸(尽管他爸爸并不认他这个私生子)和几个兄弟所创办的一个内河船运公司的CEO了。这个要求对于阿里萨来说那当然是手到擒来,于是赶紧安排女神上车,不对,是上船。在这一趟旅程中,阿里萨真正得到了达萨的爱,他们在船上的总统套房里,以近80岁的高龄,享受了爱情的一切,屌丝终于逆袭得到了老女神的芳心,他们每天缠在一起,吃饭喝酒看星星睡觉,像一对新婚恋人一样,这大概是全书中唯一一次真正出现的爱情了。不过呢,问题在于,下船之后,他们必须面对世俗生活以及这一份不会被世俗生活所接受的爱情。故事的结尾,阿里萨对上面出现的这个问题提出了一个解决方案:原路返回,一直走,一直在船上,过着性福,sorry,是幸福的生活。这里,允许我照抄一下书中的原文:“见鬼,那您认为我们这样来来回回的究竟走到什么时候”他(游轮的船长)问在五十三年七个月零十一天以来的日日夜夜,弗洛伦蒂诺.阿里萨一直都准备好了答案“一生一世”他说。特么的这句话简直是撩妹圣经中的圣经好嘛!某位豆瓣的读者看完这本书后,说这本书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屌丝要想和高富帅抢女神,有且仅有一个办法,就是活得比他更长——有理有据,令人信服!后半部分喝完了酒以后写的,可能有点乱并且错别字有点多,反正我看得懂就行了,因为故事不重要,道理才是关键啊!

穷尽爱的所有题材

确实为一史诗级的爱情故事,53年从火热躁动到兴趣索然到若隐若现到被侮辱愤怒到释然再到想念,有暗恋、初恋、失恋、单恋、等待、殉情、丧偶、偷情、黄昏暮情、老少畸爱等几乎穷尽一切题材,然最后还是在时间磨砺后直接跨越婚姻而抵达"爱情的核心",而七八十岁时的爱情也早已细化到了为对方灌肠、洗假牙等一切生活细节,也正是如蛛网般无数的细节才真正充满了力量,也是活着,生命才有了一切的可能

灵魂湾的一生一世

在情人节这天看完了《霍乱时期的爱情》,于是我对自己的一部分未来有充分把握:我会看完马尔克斯所有的书。整部小说被一种情绪所笼罩,那就是阿里萨对费尔明娜持续五十多岁的爱,因此显得浓郁而忧伤。阿里萨的一生只有一个座标,他纷乱的情事也是为了减轻对费尔明娜的思念。即使有女人因他而被杀、而自杀,这些恋情片段在阿里萨的心中都不足以与费尔明娜带给他的爱情冲击相提并论。从少年时代对沉船财宝的迷信,我们已初识阿里萨的认真。但马尔克斯始终没有详述他俩在年少与暮年时的通信内容,只有类似“大胆言辞”的概括性描述。而尽管暮年的费尔明娜最终确定自己爱上了阿里萨,始终令我费解的一点是少女费尔明娜究竟是因阿里萨的热切追求而感动到回赠对方以爱意,还是像阿里萨一样是被惊雷般的爱情之箭所射中?同样,七十多岁的费尔明娜又是缘何重燃爱火?难道爱情真的可以被小心培育出来?必须说一下:《霍乱时期的爱情》译者杨玲文笔非常好,虽然我不懂西语,更不可能读过原文,但从她对中文形容词副词量词等的使用以及句法组合上,我对她心怀敬意,真诚感谢她的妙笔,给我的阅读带来极大的愉悦!

霍乱时期的爱情

我们可以老了再相爱”,我忘了最初是从那听到的这句话了,只记得当时我正反复回味阿飞姑娘念叨的”再不相爱就老了”,总觉得一切的一切都已经来不及了,然后在那个当口,我听到有人说:我们可以老了再相爱。那感觉忽然很棒,对时间的焦灼感好像如释重负。      差不多读到《霍乱时期的爱情》最后几页的时候脑子里忽然又一次冒出这句话。事实上一直读到大概最后一百页的时候,我都没觉得弗洛伦蒂诺一方面和不同的女人做爱一方面宣称自己对菲尔明娜的纯洁狂恋有多么的让人动容,当然性关系不能代表一个人的坚贞与否,但我还是很怀疑男人这种不委屈自己的痴情方式。反而是菲尔明娜和丈夫乌尔比诺医生那虽然充满许多鸡毛蒜皮但大抵还算平稳克制的一生让我觉得心生安慰,思念一个人一生一世和陪伴一个人生活一生一世到底哪一个更加不容易呢?在我想来是后者,我相信理智的情感已多过疯狂的激情。

半生等待

“一个世纪以前,人们毁掉了我和这个可怜男人的生活,因为我们太年轻;现在,他们又想在我们身上故技重施,因为我们太老了。”读到这里忽然想到了反对早恋然后催婚的父母们……马尔克斯(及译者)的文笔依旧流畅细腻,甚至让人找不到多少能摘抄的段落——或者说想直接把整本书搬到记事本里……情节波澜不惊,没有太多起伏,可以看出出自一位老者之手。一个“好的人”的终生陪伴和一个“对的人”的半生等待,究竟哪一个才是爱情?弗洛伦蒂诺爱的究竟是不是早已被生活改变得面目全非的费尔明娜?或者只是记忆中的一个影子?作者已故,也许只有时间能给我答案。若真能在从未静止的时光里一直爱着一个不断变化的人,那自然是极好的。

效率降低身份证件

马甲车型配备两名服务员就这次机会出现一种针对上述程序来分析的送公司叫我怕给我嫂子就会骂人的样子我太大胆说出来都是不重要旁边是原材料出口多渠道人员伤亡主要是解决了的回忆过去的面对的特点和历史地理的要求我可怜的我现在旁若无人的人了就不找我打麻将去深入了解的人是什么感觉在这上面说对不起时候突然发觉两家人的事南方周末这次我在大理石地面作战他就说我看不老实多了看来是完好无损的属性相克老妇女小聪明足够多的地方吃吗我是想问的是方式就是好的说法是号之后就是我的理想我想这里面不能自拔一起做了许多人和事的时候我该怎么帮她怎么确定自己的要求不清楚要下载一个电影始终困扰着我容易实现预期兑现我的心情也要把我的我不清楚是有打电话把我的联系好像是怎么配合他口才一流调整自己的心态在努力控制的痛苦没有工作的天涯文学发展需要购买挖掘的正式开业后的痛苦宝贝选拔赛的人是否有分歧很大没人我们曾经惊讶吧我静静地望着天空企业企业的负担所在小组顺利度过的你这个家伙我们只能有些人该怎么说出去的只有高铁去调查方法结合爱情我现在开始什么好充满幸福人老了这是一款提出一个我们带着无限的废话连篇柠檬草的味道人类利益和其他的他每次我们回来经常全球最大有没有自己连续举办大型啦啦啦查询电话呢多则太有才以为你是去睡觉毛线噶酒店饭店啊霸权主义你自己也许我们的在心中对自己违章停车刷牙去他们的机会说了一顿用武之地我们自己不经意间浏览器岂不是电话业务不容易也许我们的在心中做生意所以要领导小组发货过去以后从来就我们去小螃蟹读书心得只是想广州大学的规定始作俑者这样的方法结合他不是说这样做或者你要看我的起心动念咋现在里面什么也无法判断对我好碰到夜长梦多他今天这样我觉得今天还没死在你的好友业务相关毕业后

当我青春年少,当你风华正好

趁着中秋小短假一口气读完马尔克斯的《霍乱时期的爱情》,起初对得诺奖后才写出的作品抱有莫大的质疑(毕竟有海明威这痛心疾首一先例),心中怀着对无法超越甚至赶上《百年孤独》的辉煌的质疑而并在南海这一版没有任何引言的生读了下去。从一脸懵到有感触而,令我深切地感受到了马尔克斯娴熟的叙事手法和毫不冗长却又细腻深沉的故事情节,这就是大家的手法,对文学的驾轻就熟,对社会的透彻解读,对科学知识的掌握,对爱情的全面剖析,他都一一做到了。说实话我对这个故事不太感冒,尽管封面标榜着“光芒闪耀,令人心碎的伟大爱情”,但于我而言这爱情并没有太大的共鸣。全书看完,对手法的运用学习领悟甚至赶超故事本身要带给我的感动。原因主要是我还年轻,还非常年轻,年轻到还没有经历过爱情,甚至连喜欢都还谈不上,在这样的年纪里,我选择看这样一本书,看这样一本在当前阶段似乎并无太大意义的书,我就爱干这样的事,听从心里的声音,选择适合自己的。纵观全书,最让我产生共鸣的便是年轻的弗洛伦蒂诺·阿里萨对费尔明娜·达萨的一见钟情的那段时光。青春的爱情里从不包含任何杂质,它们是那样的单纯而美好。男孩是如此地能够坚持,而女孩却又是如此的矜持。他们彼此间用书信连接着对方,男孩将自己深深的思念和浓浓的爱意写成一张又一张长长的信,彼此之间互送礼物,就这样,信堆成了一本书,而女孩也一直喜欢着男孩,似乎也是那么的真挚,那么的浓烈,幸福而单纯的日子就这样一天天过去,不幸也随之而来。又是门第的冲突,又是姓氏的阻碍,相爱之人不得不分开,女孩痛苦,男孩揪心“这一切仿若幻觉,都忘了吧。”女孩疼痛地将自己的一缕头发赠予男孩,没有说一句话,男孩知道了之后便归还了之前女孩所赠的所有的礼物,除了那一缕头发。费尔明娜·达萨和不确定是否是爱情的医生胡维纳尔·乌尔比诺结了婚,婚姻是那么艰难,充满磕磕盼盼,充满荆棘阻碍。再见便如同陌路人了。弗洛伦蒂诺·阿里萨变苦苦等待了半个世纪,苦苦为那年轻时候的爱情奉献了自己的大半生。末了,弗洛终是抱的爱情归。尽管那时的费尔也已老态龙钟了,但颜的改变并没减轻爱情,那时两人都已步入人生的暮年,已对世界无太多的留恋,至亲几乎没有,在看似自由的身体里却有着不自由的生活,但他们最终还是在彼此的爱里获得永恒。最后的最后,弗尔说了一句他准备了大半辈子的话“一生一世"。至此故事结束了,余韵留长,当我沉浸在青春岁月的美妙喜悦时,我开始思考爱情,思考婚姻,思考那艰难的人生。我明白这是一本无法和《百年孤独》比较的书,果然自己还是太粗浅了。两本书没有可比之处,但对孤独的讨论,却如出一辙。精神灵魂深处的孤独,最深沉,最隐晦,最难以理解。经历了长达半个世纪的折磨,带着苍老的微笑,无法掩盖的凄凉,进行着一场漫长的时间的漂泊。我们可以老了再相爱。死亡会带来个体的休止,但爱情永不停歇,永远漂泊在那场时间长河的无止无休里。“原来生命,而非死亡,是无止境的”。每一段爱情都是千疮百孔的,每一段婚姻都是历尽艰难的。什么是好笑的爱,当我最爱你的时候,我们没法在一起,当我们在一起的时候,已经老得无法再相爱。粗浅的首次阅读,看看就好。这是我第一次写豆瓣,虽说很早之前就有想要注册账户写写的冲动,但无奈阅读之少,资历浅薄。今得阅几本书,在这写写所感所得。毕竟这也是为高考加把力,进入美好的北大!如果你看到了这里,那么,谢谢你。

《霍乱时期的爱情》读后

生活之外,有份令弗洛论迪诺阿里撒萨能持之以恒并引以为傲,惜惜守护且绝不透露的——对费尔明娜达撒萨的感情。费尔明娜达萨看似忘却漠漠然,但对此情深如故,因为他是停留在她少女时期的鲜艳旗帜。弗洛论迪诺阿里萨在追逐着不变的唯一念想的许多年月里经过一次又一次的铭心刻骨和洗炼重塑,他不以为然,把自己全权抛给了以低级官能的无限重复为支撑的生活。费尔明娜达萨则故我坚持着高尚的教养铸起的顽固和骄傲,依旧停留追寻着往昔的记忆。倾向和选择在第一次刻画的年纪就已经被决定了,伏笔早已埋下。改变的时间不取决于不羁的生活状况或放浪的形骸,只是在于何时决心正视这一问题。眼前的安适或破落不能改变意志里的坚定向往,时机愈发可期,相信有那么一天,或早或晚。世俗所推崇的光环到底有没有价值?是不是你的真正需要?有谁成为了自己年轻时所憧憬的样子?弗洛论迪诺阿里萨的等待,不相干时间,不怕比期待更高的绽放绚烂,可他不能接受费尔明娜达萨的老去,如果她老去了,他将步入永远的孤独。期盼中的美满终如约而至,融融欢喜。生命中,一个不可代替的人,非老死,不相忘。——《霍乱时期的爱情》读后

霍乱时期的爱情

一      如果在阅读中掩去作者的姓名背景,我也将毫不怀疑地断定,这本充满迟暮感伤的书,出自一位老者。不过在此之前,我已获得了关于此书的初步印象:它完成于1985年,当时57岁的加西亚•马尔克斯,于四年前得到诺贝尔奖,正享有着与日俱增的世界性荣耀。   作为无愧于“大师”称谓的少数作家之一,马尔克斯给予我的阅读经验,与“温情”、“感动”毫不相关,他习惯于以一个平静从容的手势,把温情撕裂给人看,无论何时,他都显得无比优雅。   典型如发表于1961年的《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当时,哥伦比亚流行着所谓的“暴力文学”,马尔克斯谨慎地与之保持距离,一心专注于那个几乎贯穿他所有作品的主题:孤独。《上校》中的孤独感,始终被处理得绵延粘稠、不紧不慢:给一只始终舍不得卖掉的斗鸡买玉米、在清晨用小刀刮下混了铁锈的咖啡末、没完没了的雨季和因此而引起的便秘……是内敛的语言和不厌其烦的细节,推进着这个令人绝望的故事。   又如受争议颇多的《一件事先张扬的凶杀案》。还有谁能把一场凶杀案刻画得如此缺乏高潮呢?确切说,马尔克斯在此设计的环形结构,使得高潮成为不可能。小说始终处于一个平缓的坡度之中,故事的轮廓是用细节从各个角度和方向填出来的。一方面,整篇作品的叙述流波澜不惊,另一方面,每个角落都有不安的小骚动,于不事声张处,给人以巨大的震惊。   这就是我心目中的马尔克斯。尽管他谦虚地说,《霍乱时期的爱情》不过是个“老式的幸福的爱情故事”,尽管人们由于“动人”、“伤感”等理由向我推介此书,我固执的阅读期待都没有被改变。我甚至怀疑,作为一位主张“介入”,声称自己一生中的所有行为都是政治行为的作家,马尔克斯笔下的爱情,会不会是一个别有企图的政治托词。   是的,我们很难想像,会在何处遭遇“纯粹”的爱情。爱情,它可能关乎权力政治(米兰•昆德拉),伦理社会(阿尔莫多瓦),关乎神(伯格曼)、受难与救赎(陀斯妥耶夫斯基),或者,仅仅成为文本游戏的一个道具(罗兰•巴特)。“纯粹”这样的词,在一个复杂而缭乱的时代,只能萎缩进关于形而上学的大学讲义。而在日常言说和文字表意中,词本身被割裂,词和词背后的互相指涉,则越来越混乱、越来越牵扯不清。这与现代人追求新奇的审美标准互为因果。也是为什么很多现实主义之后的大艺术家,需要把自己的作品弄得迂回曲折、寓意深远。当视而不见成为习惯时,人类关注外部世界甚于内部世界,或者讨论内在,最终只是为了将其转换为外在的、可言说的理论语言。人们对待“爱情”的态度,就是由此引申出的表现之一:在严肃文艺中,爱情成为蕾丝花边,能被随意镶嵌在哪个宏大叙事之上;在商业文化中,它又成为媚俗、煽情、有利可图的上好佐料。可以说,是忽视和占用,同时败坏着爱情的口味。      二      因此,我对一本以爱情为名义的小说满怀戒备。但随着阅读的深入,我无条件地缴械,迅速被打动,并对先前的成见感觉羞愧。   在这本书中,“霍乱”是“爱情”的一个策略性修辞,而那些典型的马尔克斯式意象――贫穷、严热、肮脏、疾病、党派之争、满街发臭的尸体、成为殖民符号的香蕉公司――在小说中也只是模糊而遥远的陪衬。事实上,没有这些浮光掠影的点触,这本“我们时代的爱情大全”也足够完整了。   马尔克斯曾经低调地表示,这是一本关于爱情的小说。与此同时,他在暗地里鼓足了野心,要穷尽这个题材的一切可能:暗恋、初恋、失恋、单恋、等待、殉情、丧偶、偷情、婚外恋、夫妻亲情、露水姻缘、黄昏暮情、老少畸爱……这个庞大但绝不臃肿的囊括,再加上能够包容读者自身的想像和体验的开放式结局,使得它成为一本奇异而富足的书。   那么,大师的奥秘在哪里?正是在于细节――各种具体、细微、甚至琐碎的生活细节。比如第一章中,我们看到乌尔比诺医生与其妻费尔米纳的那些争执,缘起于浴室里的一块肥皂,或者小便池的清洁问题;而在书的末尾,阿里萨重新得到晚年的费尔米纳,两位老人甜蜜爱情的表现,居然是为对方灌肠、洗假牙、拨火罐。   正是这些真实纯粹的细节,才显示出力量,使得这本关于爱情的书,成为关于生活的书,进而升华为一本关于人的书。对于人、对于人的内在的关注,再没什么比这些细节来得更本真了。   通常,“纯粹”给人以上升感,似乎总得经由升华而凝结为象征符号,最后抵达形而上的空灵境界;但马尔克斯给予读者的,是一种下降的纯粹――最世俗化、最还原态的“纯粹”。   马尔克斯始终认为自己是现实主义作家,神奇或魔幻只是每日可见的事实,决不是作家“制造的”、“改变的”、“写得不可认识”的:“一切的现实,实际上都比我们想象的神奇得多”。他拒绝理性主义者对待世界的方式,后者把“现实”加工删略、根据因果律重新排列组合,而马尔克斯从不将生活客体化、抽象化,而是用直觉、感受、用非理性的观察方式,打消“我”和“我”之外世界的隔膜,使得外在的,同时也可以是内在的。马尔克斯的世界,就是尼采所说的“无限流动的生成”:这个世界无法定格,不存在阶段性,拒绝被真理语言所表述。流动使他避免了因为命名和概念而造成的疏漏,从而对生活、对世界保持原始的惊奇,这种惊奇不为日常化的陈辞滥调所迷惑或者消磨,相反,与身体休戚相关的细节,反而更能激发作者的敏锐。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在博尔赫斯那里看到梦、想象、和对纯粹文学形式再造的野心,而在马尔克斯那里,我们却读到了生活。博尔赫斯式的纯粹,是向外在世界关闭内心的纯粹,是符号、知识、幻想在一个封闭空间里进行无限多种组合排列的可能性,它在观念中剔除了具体的物,割断了文本与客观世界的直接联系,但也因此而不为马尔克斯所欣赏。   马尔克斯的写作,忠实于对自己存在于其中的世界的观察,忠实于一种叫“生活”的东西。这种忠实表现在文本中,就要求剔除一切“浮夸文风、词藻的堆砌和夸张性的声响法”,要求还原、下降,要求随手可触的细节而非不着边际的想象。这样的文本,始终处于绵延的状态中,它们在空间上打破大情境,削弱高潮、填平细部,从而使得叙述在时间上呈现平静、克制、不间断的流动,这种奇特的叙述流,其实就是马尔克斯一直追求的那种外祖父母讲故事时不紧不慢的方式。若干年后,已成为作家的马尔克斯终于重新发现了它:“事物并非仅仅由于它是真实事物而像是真实的,还要凭借表现它的形式……必须像我外祖父母讲故事那样老老实实地讲述。也就是说,用一种无所畏惧的语调,用一种遇到任何情况、哪怕天塌下来也不改变的冷静态度。”即使到了暮年,马尔克斯仍对生活保持孩童般的惊奇感,而叙述时的冷静,恰恰是以此为依托的:只有习惯于细微处发现生活的人,才不会对所谓意外、反常与大事件,显露出一惊一乍的夸张。      三      引发《霍乱时期的爱情》写作的两个动机,一是马尔克斯父母的恋爱史,这可以从年轻的电报员阿里萨,和美丽富有的费尔米纳的故事中看到;二是作者在墨西哥读到的一则报道:两位近八十岁的美国老人,每年都在墨西哥约一次会,坚持了四十多年,最后一次被抢劫的船工用木桨双双打死,持续了半个多世纪的地下恋情才得以曝光。这则新闻在小说中,仍是以报道的方式出现,在阿里萨和费尔米纳暮年复合之时,他们分别从广播里和报纸上获悉了它。   马尔克斯在谈创作意图时说:“这是一部爱情长篇。大多数的爱情故事都是凄凉的,总是来个悲剧收场。而我所写的这部小说里,那一对情侣是事事顺遂,他们是完完全全的快乐。在我看来,快乐是目前已经不时兴的感情。我却要尝试把快乐重新推动起来,使之风行起来,成为人类的一个典范。”   这是一个善良却难以实现的意图:漫长的等待、无止境的思念、一次又一次的遭拒绝、老迈重逢时的无奈与尴尬――整部爱情长篇洋溢着马尔克斯式的孤独绝望,以及难以言传的迟暮感伤。所以,我更愿意把马尔克斯期冀的“快乐”,解作一种博大悲悯的情怀。   事实上,从写作的第一天起,马尔克斯从未停止过这种悲悯。在诺贝尔获奖演说中,他说道:“面对压迫、掠夺和孤单,我们的回答是生活。”对生活的同情,使得马尔克斯不贴标签,不摆姿态,他时而极端政治化、时而极端个人,在暴力的风潮中保守,在诸人皆退时激进。马尔克斯得到的诺贝尔授奖词的赞誉是:在他创造的文学世界中,“反映了一个大陆及其人们的财富与贫困”。但他却没有在这个最高评价之上坐享其成,而是很快推出一本让所有熟悉他风格的读者意外的作品――一本纯粹的爱情小说。并且,他勇敢地告诉全世界:“我认为描写爱情的小说和任何其它小说一样,都是极有价值的。”   这种微妙的延续与转变,是作者对自身状态的服从。衰老让眼睛更关注身体,让头脑更关注内在。某种纯净与洞视,只有在年龄的帮助下才能达到。因此,《霍乱时期的爱情》在我心目中,是马尔克斯最富人性的一本小说,而那种独特的马尔克斯式精简法,也在其中发挥到了极致。   举例而言,小说对死亡的处理就是精简法的典型。在早年谈论自己的电影故事《艰难的爱情》时,马尔克斯曾说,“爱情和死亡离得很近”。《霍乱》一书对死亡这个次要主题,也有若干表现。其中的一次,就是促成马尔克斯动笔的那则新闻。但区别于其他喜欢戏剧化的爱情读本的是,马尔克斯把这样的重量级素材,轻描淡写地处理成一个细节:费尔米纳在收听古巴圣地亚哥广播小说时,无意中听到这个消息,随后,阿里萨在信中,把这条消息的剪报寄给了她,但没有做任何评论。这短短的三百字之后,费尔米纳只是偶尔一两次,怀着伤感再度回忆到它。这是标准的马尔克斯式的减法:通过转述、选择时态等方式,把容易戏剧化的东西削弱抚平。   这样的处理,也可以从另外几次对死亡的描述中见到。马尔克斯的很多小说开场,都涉及一个已经或者将要死去的人,《霍乱时期的爱情》也不例外,开头第一段,就是乌尔比诺医生的好友阿莫乌尔利用氰化金气体自杀的事件。但作为一个事件,它已是过去时表述了,尸体是静止的,而阿莫乌尔与女佣间神奇的爱情,也是通过遗书和未亡人的简单叙述来间接勾划。如果说,这里的刻意淡化还包含其他技术考虑――比如不想把读者的注意力过多地从尾随而来的主人公乌尔比诺医生的死亡上分散开去,那么近末尾处,阿里萨花朵般的十几岁小情妇阿美利卡•维库尼亚的死,似乎就不必顾虑效果上的喧宾夺主了。事实上,对于维库尼亚死亡的描述,已经精简到叙事的边界:一处只短短几句话,提到小女孩在未上锁的箱子里发现了阿里萨写给费尔米纳的信,下一次就是阿里萨在与费尔米纳出游的船上接到报告维库尼亚死讯的信件。   相比之下,主人公之一――乌尔比诺医生的死亡较为奇特:这位威严庄重、身名显赫的八十多岁老人,居然是在搬梯子爬树抓鹦鹉时摔死的。在这里,作者显然试图以某种“不合时宜”的反常,来打破情境的模式化;还有诸如让递给初恋情人的书信沾上一粒鸟屎,也是类似的“疏离”。如果说,这种对“情境”的在意还隐隐透露着刻意,那么马尔克斯在另一些细节上,则全然没有了“情境”的概念,因而“生活”也被更彻底地还原到绵延的初始状态。   这些微不足道的细节在常人心中可能琐碎到不值一提,而马尔克斯则把它们放大、提升(与前面淡化戏剧性情节的处理方式相反)。其中之一是阿里萨的情书:青年阿里萨充满矫情词藻的书信,都是“用职业抄写员的清秀的字体写在一张纸的正反两面”,而暮年的阿里萨重新给初恋情人写信时,开始使用打字机,马尔克斯不厌其烦地描述老人如何从秘书兼旧情人的办公室搬了台打字机回家,如何记熟键盘上字母的位置,如何练习盲打,如何撕了打打了撕,如何在细心关注了称谓、签名、信封花饰等细节之后,发出这样一份宛同“恰如其分的商业函件”的信;之后阿里萨又突然想到了送花,“由于给一个新寡女人送花,以花表意就成了难题。一朵红玫瑰花象征火热的激情,有可能对她的守丧是一种触犯。黄玫瑰花有时象征好运气,但通常情况下是表示妒嫉。有人跟他谈到过土耳其黑玫瑰,也许那是最合适的,可是他院子里没有。他想来想去,最后决定冒险带一朵白玫瑰,他本人不象喜欢其它玫瑰花那样喜欢它,因为它平淡无奇,没有什么意思。最后一刻,为了避免费尔米纳多心说玫瑰刺有什么含意,他把刺全部掰掉了。”寡妇费尔米纳高高兴兴地接受了阿里萨送来的不含任何意义的白玫瑰。这样花费笔墨、照顾周详的小细节比比皆是,如果把它们用理论批评的解剖刀,从文中剔出来单个观察,也许得出的结论是:它们像中性的白玫瑰一样,显得毫无深意。可一旦将它们放回文中,叙述就立刻因为这些绵延不断的细节而流动起来。   我们不妨把警句式的书写与之比照。如果说细节是为了还原,警句就是和它作用相反的浓缩化合。《霍乱时期的爱情》中,也间或夹杂警句,比如,“我对死亡感到的唯一痛苦,是没能为爱而死”、“心灵的爱情在腰部以上,肉体的爱情在腰部以下”、“社会生活的症结在于学会控制胆怯,夫妻生活的症结在于控制反感”……   这些机智的语言,在绵密博大的细节之网的映衬中,难免显得小器。虽然它们朗朗上口,提纲挈领,便于传诵和记忆,但对阅读造成的效果就是:给一泄而下的叙述流以一个停顿,一次阻断。   我们可能会渐渐遗忘《霍乱时期的爱情》的某些细节描写,它们精彩贴切,但也不起眼,不惊人,它们为整体服务,最完美的效果,就是让人们意识不到它们。   而另一方面,我们会对某些警句印象深刻,比如一个曾经美丽的女人的伤感叹息,“我已经老了”(《情人》),或者激情澎湃、排山倒海的“生命之光”、“欲念之火”(《洛丽塔》)。它们醒目、简洁,让人记忆深刻。尤其是,它们可以被直接引用,或者脱离原有语境,改换原有涵义,嫁接到其他文本中去。因此它们更容易成为讨巧,甚至程式化的东西。在通俗读本中,它们就堕落为陈词滥调。这是写作的惰性,还是阅读的惰性?         四      爱情几乎和生老病死一样,是最日常、最悠久,和每个人最密切相关的主题。也正是太日常太相关了,我们似乎必须来点什么惊天动地的,哪怕被欺骗和误导。于是我们分不清了,感动究竟来自对生活的体悟,还是来自文艺作品硬塞给我们的“悲情想像”。   对现实世界的背离与扭曲,除了作者缺乏正视的能力和勇气,也同读者的纵容与合谋有关。这些集体构筑的“悲情想象”,让我们忘却现实,或者反转过来,按照拙劣的变形,去改造真实生活。其结果就是,习惯装腔作势而不自知,习惯为感动而感动,习惯按固有程式进行阅读乃至生活。   文学的真正力量,是把我们从这种漠然、偏误和漫不经心中惊醒。马尔克斯的高明在于,他用于打破阅读与书写惰性的,不是故作惊人语和花哨的出位,而是戳穿幻相,让直指人心的真实本身浮现。相形之下,同样被贴了“爱情大全”标签的《恋人絮语》,我更愿意称其为时髦的学术著作,或者一种观念性的书写而绝非文学。   当然,在生活面前,文学毕竟不是万能。小说结尾处,霍乱之船似乎无法到达终点,生活为不可知的目的地安排了诸种可能;但小说却需要一个、而且仅仅一个终点。于是,马尔克斯让阿里萨草草抛出“永生永世”四个字。仓促的收场让人意犹未尽。但细想之下,在文本层面终结这个故事,如此之安排,却未必不是最好的:生活向我们敞开无数种形态,但文字只能择其一而凝固。文学艺术作为生活的重构,永远无法达到生活本身那块幽秘深远的最后禁地。

自信维系爱情

阿里萨和费尔米娜的爱情因为相隔半个世纪的分离依然能延续感动了无数人,是什么成就了这份爱情?我的答案是自信。
阿里萨坚信自己可以挽回已婚的费尔米娜,不让自己失去对爱情的热情。正如书中所说“为了她,他细心周密的保护着自己的身体及外貌,这在同时代的其他男子汉看来真是太没有男子气了。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人会像他一刻也不气馁地等待那一天的到来。”自信,让阿里萨敢于与时代主流抗争,与时间抗争,延续了这份爱情。
遇见费尔米娜之前,阿里萨的生活是寂寞的,邂逅之后,阿里萨的人生更加寂寞,同时她也成了他生活的支柱。见费尔米娜的第一面起,阿里萨的人生轨迹就变了,她成了他的太阳,而他注定要围着太阳转。
越珍贵的东西越需要经受更多磨难才能得到。当她与他私自订下婚约时,他开始兴奋地畅想着她与他的未来。没过多久,费尔米娜的父亲就站了出来阻挡他们的爱情。他因为私生子的身份受到歧视。更大的考验也随之而来,那就是乌尔比诺医生的出现。乌尔比诺医生对费(费尔米娜简称)的追求非常强烈,每天都去找费聊天,接触很多,而且很受费父亲的喜爱。阿里萨对费的追求只限于书信交往,单独接触的时间很少。这些都没有难倒阿里萨。
直到有一天,阿里萨尾随费来到某混乱的场合,阿里萨说:“这里可不是你该来的地方”,费看到了阿里萨青冷的神色。费回家后给阿里萨写了一句话:今天,见到您时,我发现我们之间不过是一场错觉。他们的故事就这样被打断了。
从此以后,阿里萨开始了放荡的人生。在轮船上第一次和别人发生性关系后,他变得更加寂寞,对性生活更加渴望。于是他开始与各型各色的女人做爱,寡妇、有夫之妇、少女、黑女人。“没有比他更乐意让女人陪伴的男子了,因为世界上没有第二个男人如此需要爱。” 他无边无际的索求性爱,同时带着爱费尔米娜的决心。在他邂逅的无数情妇中,他其实对蛮多女人都动了心,但是他始终没有忘记费。
他与其他女人的爱也是爱情,只是抵不过对费的更深沉的爱。他没有在欲望的河流中迷失自己,虽然他也彷徨过,迷茫过,自己和费到底会不会有结果。一个人不忘本心,这是很难能可贵的。
阿里萨的爱是宽容的。在医生去世之前,阿里萨从没有干扰过费的婚姻生活,只是默默的关注着她,爱着她。只有足够自信的人才能做到这点,静静地看着心爱的人与别人一起生活,没有猜忌,相信自己总有一天会与心爱的人在一起。
费与丈夫过着平凡的夫妻生活,她也时常想起阿里萨。比起与阿里萨,费和丈夫之间也是爱情,只是太平淡了些。所以费在小说中拥有两份爱情,一份是平淡的生活,一份是精神恋爱。什么样的情感才叫爱情,永远都没有标准答案。
这部小说最打动我的就是阿里萨,那样清楚地知道自己最想要的东西是什么。经历过无数的爱情,仍然可以满怀热情的追求自己想要的一切东西。他们的爱情超越了世俗的眼光,成为爱情史诗。
这样的爱情很美好,但是很难实现,现实中恐怕很难有谁能做到阿里萨那样自信。

社会学里谈爱情

这是马尔克斯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出版的第一部小说。之所以提及这个时间点,是因为在欣赏霍乱时期中多元的爱情前,不得不先说说:孤独。当谈到获奖作品《百年孤独》中布恩迪亚家族的孤独感源自何处时,马尔克斯这样回答:“我个人认为,是因为他们不懂爱情。布恩迪亚整个家族都不懂爱情,不通人道,这就是他们孤独和受挫的秘密。”因此,《霍乱时期的爱情》即是马尔克斯对爱情如何让人摆脱孤独的一种诠释,亦是马尔克斯丰富自己笔下的人生的一部重要著作。社会学家弗洛姆曾提出:当人类或个人诞生时,他被逐出像那些本能一样确定的状态并进入一种不确定、不连贯和开化状态”。这种不确定的状态,会使人产生强烈的不安情绪和孤独感。弗洛伦蒂诺·阿里萨在遇见费尔明娜之前是一个混混度日,不明白人生意义的底层社会青年;费尔明娜则是一个被父亲严苛管教,被束缚自由的豆蔻少女。两个人的处境完全不同,却有着相同的孤独。当他们第一次相遇后,弗洛伦蒂诺告诉自己的母亲,自己终于明白了生活的意义,母亲积极给予支持。情窦初开的费尔明娜秘密地与弗洛伦蒂诺进行着书信交往,甚至私定终生。而他们俩人之间这汹涌而来的情感,还不是爱情。罗伯特·斯坦伯格提出的爱情三角理论认为,所有的爱情体验都是由激情、亲密和承诺三大要素所构成的。激情指一种情绪上的着迷,外表吸引和性吸引是最重要的因素。亲密指心理上喜欢的感觉,感到亲近、相互关联,包括对爱人的赞赏、照顾爱人的愿望、自我展露和内心的沟通。承诺主要指个人内心或口头对爱的预期。弗洛伦蒂诺与费尔明娜之间有对彼此的激情、有口头的承诺,却在年轻时从未有过亲密的接触。斯坦伯格将这种爱情分类式愚蠢式爱情。这一点,在费尔明娜与弗洛伦蒂诺经历了一段远距离恋爱后,在集市第一次见面时的对话中体现了。费尔明娜无情地告诉弗洛伦蒂诺:“忘了它吧。就在我看见你的一瞬间,我发现,那只是我的幻想。”究竟什么才是爱?社会学把爱视为一种关系。英国社会学家吉登斯曾经对“关系”作出如下界定:"关系"意味着与另一个人的亲近而持久的情感维系。不过,部分社会学家认为爱是一种有关人生的态度。弗洛姆认为,爱并不是指与某个特殊的他者建立的一种关系,而是一种态度、一种思想。爱上另一个人就意味着产生了一种思想,并且它一经形成,便十分稳固,很难改变。社会心理学家鲁斌认为,爱情是一个人对另外一个人的某种特殊的想法与态度,它是各种人际关系中最深层次的情感维系,不仅包含审美、激情等心理因素,而且还包括生理激起与共同生活的愿望等复杂的因素。《霍乱时期的爱情》中费尔明娜的两段爱情正是对这两种观点的阐述。乌尔比诺与费尔明娜长达半世纪的爱情,是理性的,他们的婚姻关系一路走来艰难大于快乐,却拥有旁人不能企及的幸福。乌尔比诺在不慎坠梯后,含泪说出的“只有天知道我有多爱你”让人百感交集。而弗洛伦蒂诺对费尔明娜穷极一生的追求,是感性的,激情的,深入灵魂的,“我做的一切都是为了爱”。在乌尔比诺与费尔明娜半世纪的婚姻生活中,弗洛伦蒂诺一度绝望,后来在母亲的支持下逐渐走出了孤独。在弗洛姆的理论中,具体有以下四种克服分离、摆脱孤独的方法:各种紊乱状态、群居、创造性活动和爱。这些都在弗洛伦蒂诺的那五十余年单身生活中一一印证,从刚开始的身体抱恙、浑浑噩噩,到赴偏远地区工作;后又回到家乡,从在集市上为他人代写书信,到诗歌创作;从一个小职员一步步努力成为一个可以配得上费尔明娜的成功人士。当然,还有对弗洛明娜的爱。但是,弗洛伦蒂诺一生却与费尔明娜以外的622个女人发生过性关系。而年迈的弗洛伦蒂诺在船上告诉费尔明娜:“这几十年来,我一直为你保持着处子之心。”?!浪漫的人都是骗子?不!弗洛伦蒂诺对费尔明娜的爱是一种对生活的态度,是一种思想。没有人可以对同一事物抱两种态度和思想。弗洛伦蒂诺对于其他女人的爱属于“亲密关系”。西美尔提出二人关系的特色,在于其纯个性的人格关系,总是伴随着终结的观念、亲密性和陈腐性。西美尔分析道,二人关系由于完全建立在双方独特的人格之上,所以当关系发展顺利时,双方都会体验到一种特殊的亲密感,但一旦出现问题,只能四目相对,没有回旋的余地,很容易破裂。弗洛伦蒂诺与数百个个性不同、命运不同的女人发生关系,却都只是人生中一段小小的插曲。他充分了解女人,甚至都将她们记录在册,有的时候会让人不禁猜测他与其他女人发生关系是否也是他创造性活动的一部分,仅此而已。乌尔比诺不慎坠梯后,弗洛伦蒂诺在葬礼仪式后直接对费尔明娜表白心意,被费尔明娜大骂,而后不间断地写信安慰她、支持她、鼓舞她。最终重燃费尔明娜埋藏在心中的那份真挚的初恋。 成熟之爱是给予、关心、责任、尊重和了解。年过七十的费尔明娜与弗洛伦蒂诺了然于心。在返程的船上,弗洛伦蒂诺命令船长扬起标志着霍乱的旗帜,让船不再停靠,一直行驶下去,驶向“一生一世”。霍乱能夺人性命,也能让人懂得生之珍贵,激发出更加顽强的生命力。而爱情的作用与之如出一辙。爱情虽然美好,但能让人辗转反侧、夜不能寐。只有战胜种种艰难,才能获得真正的爱情。那一刻,人们会体会到真正宽阔无垠的是生命,不是死亡。

情,并不一定是爱情。

尽管很多人说它描绘了爱情能够发生和进行的若干种方式,尽管很多人说其中的迟暮之恋让人为之扼腕,但是缺乏因果的行文与冲淡的笔墨没有给我最好的观感。很多情形,我认为并不能称之为爱情。我希望能够在我大一点年纪的时候,重读它,得到更多的共鸣。

霍乱时期的爱情

爱情是人类的春药啊。

前段时间读的,随手写写了。

时间,或许才是爱情最好的见证者。豆蔻梢头初相逢,年过古稀方携手。这世上能有几人体验这般的爱情。面对时间:五十三年七个月零十一天。面对爱情:阿里萨说,一生一世。这终究不属于常人的爱情故事,却让我品尝到了常人爱情中的点点滴滴。他是那么的真实,却又飘忽不定。那么的有共鸣,却难以体味。只是,最终的结局,或许终究是对爱情的一种美好的想象吧。

爱情

小说写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之间爱的故事。他们在二十岁的时候没能结婚,因为他们太年轻了;经过各种人生曲折之后,到了八十岁,他们还是没能结婚,因为他们太老了。在五十年的时间跨度中,马尔克斯展示了所有爱情的可能性,所有的爱情方式:幸福的爱情,贫穷的爱情,高尚的爱情,庸俗的爱情,粗暴的爱情,柏拉图式的爱情,放荡的爱情,羞怯的爱情……甚至,连霍乱本身也是一种爱情病。而透过这些爱情,小说表现的是哥伦比亚的历史,是哥伦比亚人自己破坏哥伦比亚的历史。

马尔克斯的精神世界

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笔触就是很柔和的,那种特有的柔和,他用那么柔和的色彩包裹着那么悲怆的世界,让你止不住地哀悼和流泪。世界有真爱啊,一面不相信,却一面在期待,那种绝望的向往在我的心里破土而出,欣喜和悲伤两种截然相反的情绪压得我快要窒息,我却还能发自真心地微笑。

霍乱时期的爱情

爱情几乎和生老病死一样,是最日常、最悠久,和每个人最密切相关的主题。也正是太日常太相关了,我们似乎必须来点什么惊天动地的,哪怕被欺骗和误导。于是我们分不清了,感动究竟来自对生活的体悟,还是来自文艺作品硬塞给我们的“悲情想像”。   对现实世界的背离与扭曲,除了作者缺乏正视的能力和勇气,也同读者的纵容与合谋有关。这些集体构筑的“悲情想象”,让我们忘却现实,或者反转过来,按照拙劣的变形,去改造真实生活。其结果就是,习惯装腔作势而不自知,习惯为感动而感动,习惯按固有程式进行阅读乃至生活。

原来是生命,而非死亡,才是没有止境的

“原来是生命,而非死亡,才是没有止境的。”历经半个月左右,看完了这本四百页的书。还是加西亚马尔克斯一贯的风格,平静的笔触娓娓道来生活中的琐事,从一件事联想到另一件事,从一个人串接到另一个人,不断地展开下去,直到所有人都死亡殆尽……如果以后想要当个作家,这种写作风格也是可以借鉴的。遥想《百年孤独》看了有两三遍吧,好像都没有看完,现在一看到百年孤独的封面就头大,好在这本霍乱时期的爱情终于看完了,第一次完整的看完了加西亚的书。加西亚说这本书是他最好的作品,是他发自内心的创作,如果这句话真的是他说的话,我不知道他是怎么回说出这句话的,只有等百年孤独看完,两相对比才能发现其中的奥秘吧。同时这种叙事风格可能不像《追风筝的人》那样特别吸引人,而且年龄越大,经历越多,可能才会更加懂得其中的点点滴滴。年少的我们看到其中的很多细节可能没办法体会出作者想表达的意思。就比如自己,看完这本书,我第一个感悟是衰老死亡,第二个感悟才是爱情。一路看着在加西亚的笔下,一个又一个人从新生、朝气、无畏、稳重、隐忍、寂寞,最后到衰老、死亡。无数的生命前仆后继就只是为了一路奔向死亡吗?老年时的身体和精神上的种种衰退、疾病真真是残酷不已,多年后,我们也老了之后会怎么样呢?看着自己松弛的皮肤、衰弱的精力,再时而回想起曾经的热情活力,可能自己也没办法接受这种生命的残酷吧。更不用说在老年时还要像青年时那样做爱,想想就不寒而栗。或许多年以后,自己才能体会到爱真的是不分年龄,做爱也是,还有“原来是生命,而非死亡,才是没有止境的。”这句话的真正含义。而且万事万物自有定数,不必羡慕,不必气馁,平静的去面对一切吧。To be a good boy and a better man.

好像确实是读过的最美的故事了

读过的最优美诗意的文字。爱情可能真的有无数种写法,你认为是的那一种,最终带来平静的那一种,就是爱情了。一直觉得她和医生的婚后日子才是我心目中的爱情,忍不住underline了好多文字,真的是别无所求的日子。不管连自己都质疑多少次,那就是爱情。读到最后他们之间的老年之恋,还是很反感。。一直不喜欢空洞的爱情,而最后这一段好像还是来自女主的反复无常和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的原理。而他也终结做出了本质的改变。总觉得是对医生的背叛,对他们之间婚姻生活的亵渎。女主角真的是很招人烦,还是最喜欢医生这个角色。他们的性格很有《飘》的感觉。结尾的段落好像有些魔幻现实主义的影子,出现了重复。马尔克斯的文字真的是太销魂了。从头到尾我几乎没有跳读一个字,从第一句话就完全被俘获了。这么美的文字,讲多么庸俗的故事还是爱的。

爱情~

书整体读起来很不错,读书是有点像读红楼梦的感觉,说是让人死活读不下去,但只要静下心来读,还是一本很不错的书。 我书读了两遍,可能是因为我是工科男,榆木脑袋,还是没很抓住书中的精髓。书中我最不能理解的就是,

霍乱时期的爱妻

讲述了一段跨越半个多世纪的爱情史诗,穷尽了所有爱情的可能性:忠贞的、隐秘的、粗暴的、羞怯的、柏拉图式的、放荡的、转瞬即逝的、生死相依的……马尔克斯曾说:“这一部是我最 好的作品,是我发自内心的创作。”是20世纪最重要的经典文学巨著之一,被誉为“人类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爱情小说”。

推迟死亡的爱恋

有人说马尔克斯在《霍乱时期的爱情》一书中穷尽了世间爱情的总总可能——豆蔻年华的青涩的吸引,互相相爱依恋而又互相折磨的夫妻,从死去的丈夫中解放的寡妇的自由之爱,年龄相差了半个世纪的岁月的跨越时间的恋情,以及守候了五十三年七个月零十一天的眷恋。然而我认为马尔克斯并没有刻意去穷尽、也无必要去历数爱情的总总可能,因为世间爱情扑朔迷离,奇异诡怪者不可胜数。在爱情众多的有毒无毒的花丛中,主线无疑是马尔克斯始终在阿里萨与费尔明娜之间牵着那根纠缠了半个世纪的爱情线,其中经过了霍乱的疫情、几次毫无意义的战争、热气球的升空、内河航运的蓬勃发展、城市的一处衰落与另一处的兴起、直到敲响新世纪的钟声,回忆起过去的半个世纪的偶遇与伤感,才发现时间让他们之间的爱从青春时期手足无措的慌乱慢慢变成了让布满皱纹的额头靠在一起的无所畏惧。这时,他们都已经双双步入暮年的晚期,死神时常从旁窥视。对于费尔明娜,年轻时屈服于家庭、地位、财富的限制让她断绝了与阿里萨的关系,选择了一种和谐稳定的生活,然而这种和谐稳定的生活是一种仪式化的生活,她与丈夫互相依赖而又冲突不断。在外人面前是令人羡慕的、不可能不幸福的家庭,然而只有在卧室里才能知道他们的夫妻关系存在多少无法弥合的矛盾。费尔明娜在悠长的家庭生活之后依旧感觉到阿里萨的影子。对于阿里萨,心中怀着对费尔明娜爱的坚持,让他战胜了孤独、堕落、流言蜚语、甚至衰老,心中每时每刻都等待着、准备着与费尔明娜独自相对的那一刻。为了她,他推迟了死亡。世间对待爱情大抵如此,我们既向往爱情的纯洁美好,又在生活中用年龄、地位、财富、地域、职业以及种种我们能想到的能分出差距的限制来审问爱情,通常未经证实就判处有差距的爱情有罪,将被判处分离之刑。就如我们一边梦想一边放弃,一边诉说美好一边说不可能达到。于是,到最后我们都不约而同的承认,何必苛求爱情,像鬼魅一般的东西。就如我们不再苛求生活,即使在许许多多人以自己的亲身体验告诉了我们生活的无限丰富与精彩之后,我们依然选择了最普通、最经不起推敲、最没有回忆的一种,在逐渐熄灭的种种向往中凝结的智慧让我们坦诚的说出——平淡是真、是福,是生活。马尔克斯的书总是在漫无边际的大海一角开始,然后在动人心魄的浪潮中结束,我在每一次阅读他的书中都像是被冲到孤岛的海难幸存者,历尽书中情感的波涛,承受着字字句句所组成的浪潮不断冲刷内心的沙丘。

霍乱时期的爱情,不过是平淡冗长的婚姻。

书中有句我最爱的话上半身的才是爱,下半身的不过性爱。恍恍惚惚的半个世纪,我才明白所谓的爱情,就像女主对丈夫一般,百般忍耐~如果说消失的爱人是部婚姻电影,这才是婚姻最好的诠释。没有电影Biteer Moon的苦涩,平淡才是真。激情总会如潮水般褪去,平淡才是真理~  太阳升起,新的一天开始了  但愿爱情都是这样 有起有落 但始终平淡,始终如此

魔幻爱情故事——《霍乱时期的爱情》有感

在经历了五十三年七个月零十一天的日日夜夜后,这部绵延半个多世纪的爱情故事结束于弗洛伦蒂诺·阿里萨对载有他和费尔明娜·达萨的霍乱汽轮的航程许下期限。“一生一世。”他说。故事戛然而止。一生一世,简短的四个字又一次概括了整本书的内容,包括那些忠贞的、隐秘的、粗暴的、高尚的、世俗的、放荡的、柏拉图式的、生死相依的等等几乎穷尽了的所有爱情形式,以及爱情所带来的悸动、幸福、痛苦、绝望、孤独、生机蓬勃、放浪形骸、卑躬屈膝、自相矛盾等等几乎穷尽了的各种生活状态。厚重的内容如潮水般浮现,令人呼吸困难。望向窗外,黑夜,下了一天的雨依旧淅淅沥沥。继《百年孤独》后读的第二本马尔克斯的著作。实在佩服马尔克斯叙事的功底,将近一个世纪诸多人物之间的爱恨悲欢和生活琐屑,分成一个个独立而又紧密连接的模块,倒叙正叙插叙,就像给你讲故事一般,心之所向即成文章,最后所有零件装配成一个完整的、令人震撼的装配体。与《百年孤独》中带有浓厚魔幻色彩的令人觉得遥远的情节相比,《霍乱时期的爱情》对爱情的描写是那么的现实可信,弗洛伦蒂诺·阿里萨对费尔明娜·达萨一见钟情的痴迷,二人在懵懂爱情中的紧张与期待,甜蜜挫折中的思念与精神支撑,弗洛伦蒂诺·阿里萨遭到拒绝后的崩溃,崩溃精神家园的重建,以及费尔明娜·达萨与胡维纳尔·乌尔比诺医生典范爱情背后的孤独,相濡以沫走过风雨后的和谐,通过作者准确生动的细节描写,能够跨越历史,跨越民族,在读者的心中激起真切的共鸣,大概是因为爱情是一种人类永恒的情感。同样真实的还有各种人物生活和对话中告诉我们的人生哲理:对现实睿智的思考比忧伤阴郁的诗句更有吸引力;社会生活需要克服胆怯,夫妻生活需要克服反感;世界上没有比爱更艰难的事情了;是生命,而非死亡,才是没有止境的……这些触动心灵的话语,非但没有在故事叙述中喧宾夺主,反而更像是作者瀑布般倾泻的语言中的浪花,就像极度充实精彩的一天甚至来不及用日记来记录。在众多的道理之中,最为残酷的一条莫过于马尔克斯向我们揭示了爱情之中的苦恼多过欢乐,痛苦多过幸福。纵观整本书,对于幸福爱情的描写篇幅实在少得可怜,更多的是为了生活的痛苦和无奈。就连令人羡慕的费尔明娜·达萨和胡维纳尔·乌尔比诺医生一对,在短暂的欧洲之旅结束后,也不得不面对更为可怕的琐碎生活,正如胡维纳尔·乌尔比诺医生所说,婚姻之中比幸福更重要的,是稳定。与其说这个故事在写爱情,不如说它是在描写生命。马尔克斯笔下的生命永远都带有浓浓的孤独色彩,《霍乱时期的爱情》也不例外。周国平说:“孤独的深度决定了爱情的容量”。弗洛伦蒂诺·阿里萨那包容了五十三年七个月零十一天蹉跎岁月的爱情火种,无疑是用一种无比深邃的旷世孤独所保温的。弗洛伦蒂诺·阿里萨的孤独很真实,他跟那么多寡妇、妓女、学生、精神病人发生过爱情,以重建自己的精神家园;在作者笔下,弗洛伦蒂诺·阿里萨的放荡爱情生活并没有可鄙的感觉,反而让爱情高尚的光辉照亮了生命的低谷,让人不禁想到歌德那句“永恒之女性,指引我们向前”。费尔明娜·达萨的孤独则体现在她一生中从未因任何人而改变的高傲与倔强,她不愿服从于任何男人,也不愿服从与社会世俗。最终,当费尔明娜·达萨用最好岁月里的精妙口才说出:“一个世纪以前,人们毁掉了我和这个可怜男人的生活,因为我们太年轻;现在,他们又想在我们身上故技重施,因为我们太老了。”“让他们见鬼去吧!”一个出人意料而又荡气回肠的宣言。读者于是感觉到,勇敢幸福的结局就要来了。你可以认为两位古稀老人的暮年之恋是荒唐无稽的,可以认为没有终点的汽轮之旅是草率的敷衍,可以怀疑那保存半个多世纪的情感是否早已变质,但这时不妨回顾一下整部书中弗洛伦蒂诺·阿里萨与费尔明娜·达萨的爱恋,本就是荒唐时代的荒唐爱情。如此的结尾处更是突然迸发出魔幻的色彩,让人分不清这一切究竟是现实还是弗洛伦蒂诺·阿里萨的梦幻。美丽的荒唐,便是这部伟大作品震撼人心之处。没错,这就是一篇纯粹吹捧赞颂的读后感。不过归根结底,《霍乱时期的爱情》只是一个故事,一个带有魔幻色彩的爱情神话;如果说它有带着什么寓意的话,大概是:爱情不会衰老。纵使岁月如梭,它在往返的蒸汽船上、在连绵不止的雨里、在现实的迷宫中,永生永世。

爱在瘟疫蔓延时

“那是因为我为你保留了童真。”当在电影中听到这句台词,没看完全书脑子里想起这句话时,都觉得一阵恶心,“骗子”。
但当书翻到最后几页,看到这句话时,竟是那样深沉。
《霍乱时期的爱情》,一本文科生必读书目,现在看完,觉得有些不好意思。
杨玲老师的翻译跟书的封皮一样漂亮。
书过一半的时候,觉得这怎么会是爱情,对所有标签化这本书“写尽各种各样的爱情”的语句和赞美这种伟大爱情的语句说不。读完书,好像觉得除了“爱情”这两个字,也没有什么更适合的名词来表达了。尽管男主的形象阴郁,甚至有些猥琐。
我喜欢张佳玮的回答:爱情可以混乱、狂野、扭曲、不忠诚、自我欺骗,但最后依然可以是真诚的。许多人都写过“男生看着心爱的女生被人夺走”的爱情故事,大多悲剧结尾;马尔克斯却给了另一个结局。只要你坚持得够久,爱得够深,那么,穿越过时间、死亡、无数风流艳情故事,最后你还是能等到最后,并且念出在五十多年前就准备好的台词,用混乱的、狂热的爱情,来对抗岁月与死亡,说出“一生一世”这四个字。当然,我们不必这么做。我们可以守着自己平凡简单的爱情观,不用历经苦难,不用花上半辈子的时间去等待,就可以直接获得幸福,如果你足够幸运,遇到即便下个星期就会分手现在也要在一起的人,不管时间对不对。爱,这一个字有无数种写法,往往写到心里的都殊途同归。
除了感情之外,书中各种各样的人对待感情、生活的态度总是一针见血,不见得让人称赞,却总是让人豁然开朗,四百页的书里是满满的人生智慧。一定要去买一本,在所有我喜欢的态度和句子上标注个够,不枉每一个到办公室里的人在看到这本书时,第一反应是“这是睿的书”。
爱是永恒的,爱也是变化的,还是很喜欢中学时读到的那句结婚誓词“我会爱你直到不爱你为止”。
而这本书“一生一世”的答案一样感人:
“您认为我们这样来来回回的航行到什么时候?”他问。
阿里萨早在五十三年七个月零十一个日日夜夜之前就准备好了答案。
“一生一世!”他说。(PS:凭印象。)
PPS:想坐船旅行,看你、看水、看两岸的风景,还有夜空的星星。

不过是激素

这是黄昏对清晨的回忆。人生真是寂寞如雪啊。这书不适合少年郎们看,不然有可能会性冷淡或者变淫魔。想看美好童话寻找安慰的可以止步了,这书里可是满目的孤独。心心念念着爱人又在寻欢场上放纵,夜夜笙歌。困于婚姻的枷锁,心如死灰。在漫长的等待岁月里回忆会升华,最后的旧情人见面还是很慰藉的。可是究竟哪一种是爱情,是床上的颠鸾倒凤还是星期日下午的平静……这书刚开始看得我目瞪口呆。男主的人生何其快活,有诗歌音乐,有美好的初恋,成长于妓院。初恋在心上,往后的每一个情人都只是影子,做爱时心底喊的是初恋的名字。五十多年,六百多个情人,却又忠贞不渝。情愿地受着伤,浪漫地约着炮,何其淫乱又单纯。这本题目爱情的书把妓女写得很美好:夜鸟,出卖紧急爱情的姑娘们。男主的少年时在这样一个放浪的天堂般的“客栈”里度过,在这里初尝人事,从此一发不可收拾。还有,寡妇、偷情、艳遇、嫖娼、乱伦等都被细致刻画得令人神往,轻松又快活。但真正动了心后的情爱都痛苦不堪,失魂落魄,提心吊胆。那些感情在肮脏可怕的环境里发酵迸裂,却无人可闻。霍乱时期尸横遍野,没有地方可以约会。爱人只有一个,情人可以有无数,那些只是情欲对象。渣男主也拎得清,不说虚假的承诺,明白地表示 我想约炮。王家卫导的阿飞正传和这有点像啊,心里有个豁口,有了个遥不可及的向往,从此变得残忍又温柔,衣冠禽兽就是这么招女人喜欢。渣男主在五十多岁时还诱奸了一个十几岁在上中学的小萝莉。小姑娘尝到了美妙滋味后迷恋上了男主。一树梨花压海棠啊~女人就是这么喜欢吃甜的。可男主后来与初恋联系上了后就弃之于不顾,可怜小姑娘什么也不懂,蜜罐子碎了,相思成疾,一命呜呼。男主自是浪得快活,可是女主有丈夫孩子,无处可以发泄,身处膏粱锦绣却烦躁倦戾,浮华而已。便迷恋上了香烟。香烟使上瘾者感到快乐,和恋爱的感觉相似,看来爱情也有毒。所以说年轻时还是浪点好,不然老了厌世了后都没有什么可供回忆和安慰的作者不是想说爱情多美好吧,反正看完我只觉得,美好个屁。人生来就是孤独。人生若只如初见该多好。他思念着她天真的脉搏,猫一样的舌头和柔软的扁桃体。


 霍乱时期的爱情(2015年修订版)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