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想,天开:极富创造力的人做的10件与众不同的事》书评

出版日期:2016-8-19
ISBN:9787508664477
作者:斯科特•巴里•考夫曼(Scott Ba
页数:208页

【幸福进化】从未如此喜爱这样矛盾的自己

最初看到《异想,天开》的介绍,说是“展示了神经学与心理学方面的最新研究”,瞬间击中我对心理学的兴趣点。拿到书后,本以为要颇费一番精力地理解一些专业术语以及现象分析,从理论上一本正经地了解“创造力”是怎么一回事,但不成想,在通俗易懂案例详实的阅读过程中,我的思绪飘回了童年,在读完本书合上书本之时,竟有一种想泪流满面的冲动。我读书识字很早,三岁时开始阅读长篇小说等大部头书籍。按照现在的育儿理论,过早识字会抑制创造力的发展,我也曾怀疑自己是否是“受害者”。但是从我的成长经历来看,我似乎没有受到“识字过早”的负面影响,而且一直被周围人归类为“与众不同”的那一挂。虽然我一直知道我的性格充满了矛盾,也曾在年少时对照着各种性格分析书籍将自己归类,企图暗示自己我的各种矛盾并非“反社会人格”。直到读了《异想,天开》这本书,看了书中提炼的极富创造力的人做的10件与众不同的事,我才恍然,如果说我是富有创造力的那种人,那么我所有与生俱来或者后天形成的矛盾,各种拧巴别扭的性格,其实是有来由的。我看似温顺不争,其实骨子里有主见到固执的要死;生活中希望自己低调到不被任何人注意,但对思想观点上又追求表现的标新立异;人多的场合经常充当活络气氛的开心果角色,其实相较于众人作乐的喧嚣场合,更喜欢一个人独处的空间;接受的是逻辑严谨讲究推理的理科教育,但很多时候更凭直觉做决定;平时大大咧咧一直被认为是粗线条的男孩子性格,其实对周遭的变化极为敏感,只是用故作洒脱掩饰内心的多愁善感;明明是心比天大的乐天一派,却总喜欢时不时地来点自虐让心比黄莲还苦,哭过累过虚脱过反而觉得充实了……了解我的朋友们经常会很认真地问我:“你为什么自找别扭还乐此不疲?”其实,我没有自找别扭,我一直以为这是我性格的某种缺陷,虽然这种“缺陷”让我经常可以自得其乐。我曾经也想让自己表现得像年轻人那样合群,而不是喜欢自己“发呆”,尽管前者让我觉得荒废时间而后者让我在自己构建的世界中自在沉浮;也曾经在一些没什么原则的问题上试图让自己在其他人们陈述完观点后简单地来一句“我也是这样想的”,而不是惯常说的“我倒不这样认为”,尽管更多时候我还是会忠于自己所想因而导致会议时间延长、或者掀起新一轮达不成共识的讨论……书中提到,“孩子天生是不从众者”,而提倡标准化测试的教育系统却正是压抑自由思维的始作俑者。我庆幸我生长在一个开明的家庭,我从小被灌输的思想不是要“整齐划一”而是要“做独特的自己”。书中提到的极富创造力的人做的10件与众不同的事——充满想象力的玩耍、热爱、白日梦、独处、直觉、对体验的开放性、正念、敏感、把逆境变成力量、以不同的方式思考。看着每一个特性举到的名人事例,我头脑中不断闪现的一直是小小的自己:那个小时候过家家把红砖块磨成粉末当辣椒面的自己、为了改编学校舞台剧从来不熬夜却接连两天不睡依然能量满满的自己、那个冬天跑到海边冻到没有知觉只为了感受海浪声音的自己、那个看一轮落日听一曲音乐会突然潸然泪下的自己……这本书被归类为企业管理,但我却生生读出了文艺类书籍的感觉。我并没有那些大科学家大艺术家们无与伦比的天赋,也不曾经历什么刻骨铭心的创伤让上帝为我关上一扇门的同时打开另一扇窗。我只是同绝大多数人一样,在力所能及地用不错的成绩和良好的表现迎合世俗的评判。也许不同的是,我的初心不是为了赢得主流的好评,而是以此来呵护我的赤子之心。在成人的世界不矫情地保持赤子之心,体会并承受各种矛盾的冲撞,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容易,但是读完《异想,天开》这本书,我前所未有地清楚,我尚未忘记初心。所以,我也从未像现在这样如此喜爱这样一个矛盾的自己。

创造性思维,是可以运作的

《异想,天开》由两位作者共同完成创作,美国的斯科特·巴里·考夫曼和卡罗琳·格雷瓜尔。一个是伟大的思想家、创造力领域一流的研究者。一个是有名的作家、才华出众的科学记者。当他们珠联璧合,开始提出创造性思维运作的新范式,让我们相信,创造性思维是可以运作的。本书的副标题是《极富创造力的人做的10件与众不同的事》,书中详细介绍了这十件事情:充满想象力的玩耍、热爱、白日梦、独处、直觉、对体验的开放性、正念、敏感、把逆境变成力量、以不同的方式思考。这个时候,我们都会想到爱迪生那半句被大家记在心头的话:“天才,百分之一是灵感,百分之九十九是汗水。”然后还有我们遗忘的下半句“但百分之一的灵感是最重要的,甚至比那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都重要。”或许,这是正确的。但是,在灵感和努力的基础上,还需要有把逆境变成力量的动力和锲而不舍、永不放弃的创新精神。对于创造者而言,他们的梦想和爱好,就是创造,创造,再创造。爱迪生最成功的发明就是电灯。但在他所申请的专利中,大约有1/3被拒。即使他获得了1093项专利,但真正了不起的发明可能用一只手都能数得过来。但是“每当爱迪生遇到临时的障碍时,他总是可以把努力引导到其他地方”。由此可见,爱迪生失败的创意,比他全部专利更能反映出他的创新精神。除了爱迪生之外,莎士比亚、贝多芬等人也并不是没有失败的作品。但是即便如此,那些伟大的创造者,也是万里挑一的、不可替代的!但是对于我们普通人而言,看看创造者做的这些与众不同的事,我们或许可以找到运行创造力思维的方式。既然有梦想,就去热爱它,为它疯狂,努力去将梦想实现。在实现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多一些时间进行有想象力的玩耍啊,也可以给自己一些独处时间,找到一个开启灵感的开关,做一些白日梦去开启自己的创意流,在专注和走神之间,寻找到适合自己的中庸之道,完成自己的超越。而在面对困难的时候,我们换一种角度,换一种方式,以一个新的眼光去看待世界,增加对体验进行开放性。从这些角度入手,创造性思维,通过对的方式,我们也可以变得更具创造力。对天才来说,创造依然是“混乱”的事情。所以创造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也不可能一帆风顺,一蹴而就。重要的要有创造的心,勇于面对失败的勇气和永不服输的个性。书中,将那些创造力十足的创造者与创造力有关的事情进行了完美的结合。让书变得更有可读性,可以在轻松的范围中,愉快地阅读故事和理论,并试图找到属于自己的创造模式。

【幸福进化】“创造力”是怎么创造的?

一直对富有创造力的人很好奇,到底他们是如何产生这么棒的想法和创意?看了这本《异想天开-极富创造力的人做的10件与众不同的事》,或者我们不可能马上成为极富创造力的人,但可以从中得到一些启发。这十件事分别为:1.充满想象力的玩耍2.热爱3.白日梦4.独处5.直觉6.对体验的开放性7.正念8.敏感9、把逆境变成力量10.以不同的方式思考说说我印象较为深刻的热爱、白日梦和正念:【热爱】书里有这么一句“在工作时,他们像激光束一样专注,进入心理学的心流状态,这种状态的特点是专心致志、快乐、失去了主观上的时间感。”有一瞬间竟然被这句话激励了,感受到那种为热爱的事情不顾一切的奋斗。我暂时还没遇到这种热爱,真希望未来不远的某一时刻能遇到“明朗化体验”, 寻找到真正热爱的事情,为某种东西而深深地、深深地热爱!不过这种对某一事物的热情是可分为两种:和谐热情与强迫性热情。和谐热情与强迫性热情是有区别的,和谐热情是可控的,与自己的热情合为一体。强迫性热情是不可控,因外在动力才创造。多数人是强迫性热情,例如对工作的投入,很多时候是由于利益驱动。培养热情是需要计划。奥丁根心理对比的方法:想象渴望的目标——设想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障碍(内部和外部)。这种方法不仅有助于明确梦想,而且有助于发现障碍并制定出应对障碍的策略。【白日梦】走神绝非不动脑子,也绝非是坏事。这篇没什么太大的新概念(对于我来说),我一直就认为梦是创造力的灵感之一。我有个朋友曾经梦见一个追击战的故事情节,完全是一篇短小说的情节。提到的“在淋浴中蹦跳”,即在淋浴中得到灵感。许多人都会在淋浴中非常放松,唱歌,幻想一些有趣的事情等。如果在想一件事怎么也想不到的时候,建议中断或转移注意力,有可能做到以不同的方式看待事情,例如站起来走一走,去一趟厕所,甚至上面所说的淋浴等。【正念】如今各种短信、电话、提醒等不断将我们的注意力从手头任务上吸引开,严重干扰我们的注意力,使我们很少留意身边事物。正念是一种积极主动地关注新事物的方法。而冥想是培养这种注意力的有益工具。正念与前面提到的“白日梦”似乎矛盾。因此在专注和走神之间实现平衡,可获得最佳的认知灵活性与最佳的创造力。get到的技能:1.随身带着笔记本,随时记录无意中听到的对话、一闪而过以及点滴生活,可更好地了解“做我的感觉”。2.超然冥想:一天两次,每次默默重复20分钟自己的祷文。最后,如前言和“敏感”那一章所说的,多数极富创造力的人情感极其矛盾,在舞台可能魅力四射,但私底下却内向而脆弱。这大概解释了为什么很多有精神病的人都有一项天才般的技能,情感的矛盾导致他们可以感知到更多普通人忽视的事物。

你远比自己所认识的更有创造力,只是不知道而已

创意在生活中无处不在:一段新奇的广告、一个新的电子、一张别出心裁的设计稿、一首新曲子、一个新的作品、一部别样的电影……可以说,创意每个人与生俱来。只是,你是否思考过这些问题:为何有些人新点子层出不穷?我们常说“灵感”,它究竟从何而来?为何我有时候经常遇到,而有时却经常处于“枯竭”状态?极富创造力的人做的10件与众不同的事情究竟为何事?创造力真的只是“异想天开”吗?在《创意,是一笔灵魂交易》中作者曾提到:“所有生命都有潜在的创造力。”只是现实的社会中,往往在这句话后面还有一句——“只是创造力往往会因受到各种阻碍而逐渐开始进入沉睡状态。”这也是为何看到这本《异想,天开》就心动不已。创造力真的只是“异想天开”吗?不,我想用这本书的书名来解释——异想,天开。请别忽略了中间的逗号!这些能够发挥极大创造力的人,不过是做了其他人所忽视或从小被不小心抹灭的极为普通的事情罢了。是的,极为普通。普通到一打开目录我就傻眼了——这不就是小时候常做的事情?这不就是长辈们一看到就极有可能说“不学无术”、“懒”、“调皮捣蛋”“浪费时间”诸如此类话语的事情?这不就是每个孩子必经却无奈被剥夺的事情?这不就是现在很多心灵课程一直在提倡我们去做的事?……我看过一个作文水平一般的孩子,短短2天的时间可以写出上百首有涵义的诗;我也遇见,那些曾经被贴上“好动、叛逆、不懂感恩”等标签的孩子,写出让现场家长感动到说不出话的场面。就发生在我的身边,而且每周都会有奇迹发生(应该这么说:这不是奇迹,只是我们以前不知道,认为这不可能存在罢了)。不信?联系我,我带你亲身感受。每个孩子都是天才,每个孩子都是艺术家,包括我们也是,只是大部分成人“天才”和“艺术家”的本能几乎被埋没。那么,作为成年人,我们如何找回失去的创造力(或者该说被埋没的创造力)?作为父母和老师,如何保护孩子的创造力,激发孩子的创造力?作为孩子,又该如何保护自己的创造力并发挥出来?每个孩子都是艺术家,问题是,如何让他们在长大之后仍然是个艺术家。——毕加索一起来看看富有创造力的人做的10件与众不同的事吧,嗯,他们只是做了其他人所忽视或从小被不小心抹灭的极为普通的事情。【充满想象力的玩耍】至今我依然记得小时候在树林中自由奔跑,和小伙伴们玩角色扮演,躺在溪水边、脚丫子踩着溪流,闭着眼想想着我们在某个梦幻王国……可以说我现在写作时的素材有一大部分而且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是来源于童年和长大后的旅行,当然还有和长大后养成的晨间笔记(具体见《创意,是一笔灵魂交易》)记录下来的灵感和梦境,生活中的观察、自身已有的相关知识、通过不同途径搜集而来的资料等也不可或缺……都说玩是孩子的天性,可是,现在的社会更多的是用填鸭式的学习取代了玩,甚至周末、小假期、寒暑假等更多的是看到爸爸妈妈们把孩子送进各种补习班、兴趣班,甚至比上学时还要忙。我并不是不赞同有兴趣班,只是,需要留给孩子玩的空间和时间。表面上孩子缺失了玩,却获得了更多的时间去学习,但实际上是得不偿失,因为“玩”被剥夺而损失的代价,往往是不可估量的。正如《异想,天开》书中所说:· 对于儿童来说,他们会运用内在的好奇心,将不熟悉的事物转变为熟悉的事物,而玩耍则成为试探物体意义的方法。· 儿童在用物体进行建造和玩耍时,常常会投入到寻找个人意义的过程中,这是持续不断地理解他们自己,理解他们与环境的关系的过程。· 富有想象力的玩耍,不论是探索物品、想法、情感还是幻想,对各学科的创造力都很重要,从科学技术到富有创意的写作、音乐、视觉艺术等都是如此。· 儿童基于他们对环境的了解和希望来编造故事,他们在玩耍中努力战胜自己的恐惧,他们在玩耍中排练。当他们在玩耍时,其实是在对观点、概念和情感做实验。· 童年的假装游戏(如假装有生命的玩具、想像中的伙伴等),本身就是富有创造力的行为,因为儿童从无到有创造事物,就像艺术家那样。这其中发生了对创造力非常重要的认知过程和情感过程。看,其实玩是儿童发育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就如我曾经分享过——当幼儿在自主阅读绘本时,除非他主动找你,否则请不要打断,也不要催促或做评价,孩子对于感兴趣的部分停留的时间长短不一,甚至激动时会抓着人(没人时自言自语)编故事,更甚者直接来一场现场角色扮演;而对于不感兴趣(或恐惧、厌烦等)的部分则会直接飞快地略过,这是儿童对于“阅读乐趣”的体验。玩耍同样如此,如果看到孩子们正专注地做着某件事(幼儿有时会持续着某一些动作:如不断地把积木叠高、推倒;不断地画同一幅画;不停地把球拿起、放下……这是很重要的过程!),在允许的条件下,请不要轻易打断;当孩子正在游戏时,如若不赶时间,打断之前请先留意孩子正在做什么(有可能不经意的打断会让孩子损失一次重要的成长机会)。每个年龄都有属于孩子的敏感期,更多信息推荐阅读孙瑞雪的《捕捉儿童敏感期》。当然,还有智商和情商方面的:控制冲动,计划,理财,组织,问题解决能力,听说读写能力,语言发展,象征,理解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概念,数学能力,好奇心,发散思维(如果……将来会……的思维),对不同事物和内容的认知整合,灵活性,情绪调整,缓解压力,认知与情绪的整合,共情,同理,尊重,谈判,团队意识,分工与合作,宽容……嗯,看到这里,我相信很多爸爸妈妈们开始会有意识地挪出时间让孩子充分、充满想象力、自由地玩耍了!除了孩子自己、同伴间的玩耍,亲子之间的游戏同样也很重要哦,而且还能增进家庭成员间的关系。嗯,记得是高效陪伴哦,想想最近的“萌点+泪点”动画片《逗鸟外传·萌宝满天飞》里面内特一家。那么,对于已经是成年人的我们,要回到过去重新来过肯定是不可能(至少现状是如此),要如何做呢?不能回去当孩子,那就像孩子一样的玩乐吧!平衡工作中的严肃与乐趣,既要努力也需要放松,找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唱歌、跳舞、画画、种植花草……),探索新的事物,做傻事自嗨下,开心无顾虑玩……想必很多人看了会觉得“这不人人都在说么,谁不会啊”,可是,你真的有去做吗?做了多少?做了多久?是经常去享受生活呢?还是只在需要时才突然想到呢?是让这些融入到自己的生活中呢?还是只搁在一旁当“备胎”,需要时才想到,甚至有时候连需要时都遗忘了呢?是否曾经试过,坐在某个安静的咖啡屋窗边,透过玻璃看街上形形色色的人们,他们的表情是怎样的?通过表情和动作,他们可能要去哪里?他们可以遇到了什么事情?是否有去观察过他们的状态,此刻的情绪可能是怎样的?为什么我会这么判断?……是否曾经试过,在旅游的时候,不再一味地赶场,只是慢下来,或许是让自己停在溪流边,感受着风,听着溪流的欢唱声……(你是否留意到了溪流也会因着风的强弱而改变自己的声音?又是否观察过周围,或许那里有一个顽强的生命正在盛开,或许,那里正有一群小昆虫们在开会……)【热爱】很多地方都提到热爱,生命、工作、生活、成长、兴趣……对的,就是热爱!(或许用心流状态解释会更好)有这么一个循环:在这部分还提到了两个常见的字——灵感。时常听到有人在喊:啊,没灵感啊,写/画/设计/想不出来……;对,就是这样,我想到了,吧啦吧啦……那么,灵感是什么?在创造力上,绝对占重要部分的它,是什么?如何获得?为什么有些人多,有些人少?但丁在《神曲》中曾经提到:每逢缪斯给我灵感,我便把它录下来,就像它是我心中的主宰,让我如实地表现出来。备注:在希腊灵感被认为来自缪斯,她是掌管文学和艺术创作的女神,会把灵感直接告诉艺术家。而在历史中,许多伟大诗人都曾经将缪斯融入到他们的写作中。在我们“多拉梦”灵感教育国庆7天的特训营里,也有位小朋友针对灵感写了这么一首:宇宙老师宇宙老师有智慧,教我写诗教我玩。整天坐着在冥想,这个老师在心里。在《异想,天开》中是这么描述灵感的(概括,具体见24-25):· 灵感有三个最典型的特点:1、始于“唤起”:收到某些启发,通常是无意识的2、超越“唤起”:将此变得清晰并意识到新的可能性的时刻,通常是由创意的想法或洞见引发3、努力转化、表达或实现新想法、洞见或愿景。· 享受高频率、高强度灵感的人对新体验持有更开放的态度,在从事他们的活动时会更专注,更容易进入心流状态。同时激励他们的主要在于对活动本身的热爱,而非外在因素。嗯,那么,灵感是什么?这看起来似乎有解释又似乎没有。不同人有不同的解释,是那么一瞬间突然其来的想法,是如柯南、福尔摩斯探案时那一闪而逝的灵光,是说某一段时间创作时源源不断的输出内容……所谓“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吧”,正如老子所说的“道可道非常道”。每个人都有灵感,只不过是对灵感的灵敏度不同罢了。而这个灵敏度又随着我们的教育、环境等等而变化。这就是为何我在开头敢说短短2天就会有奇迹发生(写文言文、诗集等),我们只是帮助这些孩子去发掘他们的潜能,学会去找到灵感,并运用。是的,就是这么简单。毕竟孩子本身就是天才,我们人人都是冠军。【白日梦】在第二部分还提到过梦想,还有包括寻找灵感,提升敏感度的一些途径,我想挪到这里来。年幼时的梦想其实与成年后比较成熟的白日梦存在连接性。而这,又与灵感相关。白日梦,不只是做梦;走神,也并非不动脑子;而所有人都有成为艺术家的潜能,因为我们都会做梦。很多作品都出自于梦中哦,《创意,是一笔灵魂交易》中提到“晨间笔记”,属于自由写作的一种,我自己坚持下来有450余天了,满满的一摞本子和A4纸,一开始还买了特别漂亮的本子写,后来发现消耗太快了,成本有点吃不消,直接拿着A4纸写。每天3页(甚至有时候写了十几页),里面有记梦境,自己的总结反思,情绪变化过程,就某件事或观点展开的延伸……有字体潦草到完全没看懂的,也有不知道在画什么的,有前言不搭后语的,也有跳段写的……这些,现在都是满满的创意和素材(刚写的建议至少一个月后再去翻看,好的重新整理出来)。当然除了是素材外,450余天的坚持,让我与灵感更近了,无形中的收获。嗯,还有其他的收获,慢慢去体会吧。嗯,具体的方式不多说了,自己去阅读。(如果想尝试自由书写,欢迎参考剑飞组织的“国庆写作马拉松”,相信你从中会有收获的。) 我自己在寻找灵感时,也会进入走神状态。还记得小学和初中上下学阶段,如若是独自一人时,我经常是到了家门口或者是坐在教室里才发现已经到了,而那个阶段时常会有很多点子出现,那些点子被我记录在本子上(当时还没有录音笔,有些来不及写就浪费掉了),现在是我创作时很好用的素材之一。很神奇,但就是这样。现在,有时候也会让自己进入到放空的状态,做冥想,或者去参加团队骑行,去看电影,来一场“黑暗魔法师之旅”(黑暗中不受干扰地写作),独自一人做个“艺术家之约”,即发现生活中的美——找安静的地方,一般是公园、林间小道、海边等,当然这是我自己比较容易获得灵感的几个地方,因人而异,但大自然是大部分人都比较能够获得灵感的地方,毕竟那里最接近生命、接近宇宙,更容易让人观察到内在(本书第57页,李卡德所描述的在大自然独处时所感受到的与生命之流的联系)。不管这个创意大小也好,简单还是复杂,都记下来。但是千万不要为了记笔记而记笔记,要好好思量这个想法,然后把它转化成符合实际,可以实现的目标。如果不记下来,那么还没等到你出门,它就随风消逝了。”——理查德·布兰森根据情况我会选择带纸笔(当然这是包里必备的),录音笔(不一定会带),有时直接用手机的笔记软件记录(但不是很推荐,最好是断网状态或者没有消息通知,否则灵感很经常会被微信等通讯消息“吓跑”)。本书中也提到(第40页):· 找到自己的“淋浴喷头”(可以让思绪自由流浪到它想去的地方)本书中对于梦想,更倾向于注重过程:· 爱上有关未来自我的梦想,爱上成为那样的人的过程,包括做好日常单调乏味的工作。“心理对比方法”(29页)有助于实现目标:· 想象渴望的目标,设想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障碍(含内部及外部障碍)。【独处】人可以在社会中学习,但灵感却只有在独处时才出现。— — 歌德首先,在说独处时,必须先强调一点:独处≠孤独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往往倾向于将“独处”等同于反社会人格或忧郁性格、有抑郁倾向的征兆,把独处的时间看成是被浪费的时间,然而,这是概念的混淆,独处并不一定意味着孤独。你是否曾经有过独自一人时的平静,或是单独工作时的高效呢?是否有过正思绪如流地完成文案或项目时,突然被外界打扰后思绪全无的情况呢?就如我们的工作,既需要独处(单独完成)也需要合作,而创造,同样如此:(原理见52-54页<独处中的大脑>)· 创造行为需要我们找到独处的时间,把速度放慢到足以听到我们自己的想法(好的和不好的)。· 为了完成创意工作,艺术家需要某种程度的孤单,因为他们不断在头脑中加工观点或项目。· 独处、幻想、沉思和私人时间能够提供不可估量的慰藉。· 大脑必须要有安静下来的时间和空间。· 独处不是逃避世界,而是与世界相遇。就如前面分享的,我自己大部分灵感的来源来自于独处(不管是写晨间笔记,还是小学上下学“神游”的阶段,或是来一次“艺术家之约”等)。当然,这不只是我自己的经验,大多数如此。嗯,分享下自己的经验,时常在灵感来时(有时候就只是刚好在看电影或者练字而已)会就着电脑码子(刚好电脑开着的情况)或者手写、录音,如果觉得必要会适当放一些相关的轻音乐或冥想音乐,但不一定。时常我爸回来会过来敲门之类的,灵感一下子就断掉了,即便还能继续码字,但也有限。后来我就在找灵感时先在门上贴一张留言牌(当然,有些时候没来得及放牌子,被打断的事情还是会时常发生)。因此,真正的、有建设性的、有意义的独处时间是必要的,就如我前面提到的,当我们看到孩子专注做某件事情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请不要轻易打断。现在的心灵成长课程多数在让我们与自己的内在相处,在我们的父母觉醒课程中也一直在强调着:了解“我是谁”,学习做自己、爱自己。这里,我想用书中提到的一段话来分享:为别人我们已经活得够多了,让我们至少把一小部分余生留给自己。现在让我们把我们的想法与意图还给我们自己,还给我们的放松和休息……对一个人来说,最好的事情就是知道他是他自己的。【直觉】前面有提到我会去整理曾经写过的“晨间笔记”的内容,把“认为有用的”整理出来。那么,如何判断有用?没有所谓的判断标准,就是“认为、觉得”有用,甚至有些看似枯燥无比的小片段或是完全没懂的鬼画也被我另外单独收起来,找灵感时翻阅。还真别说,有些用到了,甚至用了不止一次,而且用的地方还不一样(或许是每次看的角度不同?)。当然我也会定期去做断舍离,用同样的方式再次删减。什么方式?除了一眼就能确定的之外(一般都是一些理论、方法、风景、场景等),其他的拿着看10秒,有“感觉”的就先收起来。嗯,直觉。真美,除了灵感外又来了一个无法用语言描述清楚、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词汇。本书中提到:· 很多发明家说难以捉摸的解决方法在灵光一闪中出现。· 艺术家说他们最好的创意好像是凭空出现的。这其实就是一种“潜意识思维”,而现实中,潜意识往往被压抑,不被认可。(推荐与潜意识更好链接的书籍:《内在小孩——在荷欧波诺波中遇见真实的自己》,刚拿到这本书不到一个小时就看完了,但现在每天晚上睡前或早上醒来我都会去朗读一段。)书本中提到很多因直觉而生的“产物”:如阿基米德的直觉;牛顿发现的万有引力那一瞬;迷幻药的发现;双螺旋结构的发现……因此,善于抓住那一闪而逝的灵光至关重要。然而,有时太倚重直觉,有可能会陷入认知陷阱。因此,在做出明智决策前,需要知道什么时候该相信直觉,而什么时候该持谨慎态度。同样,在创造时,单纯的凭借直觉“潜意识思维”是不够的,作者在“两种思维的故事”(67—69页)中提到:· 受控过程(理性思维)和自发过程(潜意识思维)的价值体现在创意过程的不同时期:· 创意产生阶段:自发过程· 创造性认知的探索阶段:用有意识的理性思维探索、尝试新创意,发现其用处· 刚遇到创意问题时:倾向于放松、分散注意力· 需要相处如何让创意发挥效力时:有意识地重新集中注意力。嗯,培养直觉、灵敏度,除了与潜意识链接,平时也可以进行发散性思维、联想法等的培养,这能够提升把看似毫无相关的事物进行关联的能力(想想牛顿的万有引力与苹果吧)。因此,在亲子教育与孩子的互动时,记得多用开放性的话题和问题哦。嗯,思维导图也是一种方法。【对体验的开放性】有一句话叫“入居者迷,旁观者清”,我想,对于创造力来说,这句话也同样适合。处于“圈外人”的思维方式,有利于创造力。本篇章前期会有较多的理论知识,但若能够静下来细读后会有不一样的收获。或许会突然恍然大悟“哦!原来是这样”“原来我的孩子有时候做出这样的行为有可能是这原因”……嗯,这里不细说,详见81—89。对体验的开放性,可以用更为通俗的话语来说明其中的一部分涵义:摆脱舒适圈,用新的眼光看待事物,做新的尝试。这也是增加开放性的方式,即便是不能时常去旅行依然可以做到(当然,旅行是一种拓宽思维的很好的途径)——尝试用不同的视角看待事情;做没有做过的事情;尝试接触不一样的人群……。在本章的“小扉页”写着这么一段话· 把对未知的恐惧转化为好奇,我们便开启了无限的可能性。我们或者可以让自己的生活被恐惧所左右,或者可以像孩子一样充满好奇,扩展我们的边界,跳出舒适圈,接受生活给予我们的一切。好奇心,是的,我们与生俱来的能力。“求知是人的天性。”可是,什么时候开始,我们变得对周遭发生的事情越来越习以为常?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对新奇的事物开始漠不关心?什么时候开始?我们更多的是把习惯放在身边,自动忽略了那些我们不熟悉的领域?或许,是处于“十万个为什么”阶段的好奇宝宝受了委屈,一个不小心问多了为什么和是什么,被缠得不耐烦的大人们选择用简单粗暴的方式含糊过去,变得越来越不去思考,变得开始把“嗯,这没什么好奇的,本来就是这样”放在潜意识里;或许,是处于那个时常把“观察蚂蚁搬家”、“研究小昆虫爬树”“观看苍蝇和蜘蛛大战”“蜗牛回家”等自然中的各种现象当做是一天的功课,甚至废寝忘食,结果被莫名贴上“荒废功课”“淘气”“整天就知道做些把自己弄得脏兮兮的事情”之类的标签,解释了却被驳回,于是开始认为这些都是“浪费时间的事情”;或许,是根本无法接触到这些,有时候连出去和小朋友玩也被催着回家学习……请记得,对自己,尝试新的事物,找回失去的好奇心(或许把自己当作是5岁左右的孩子更容易哦),对于孩子,请记得保护好孩子的好奇心(依然还是推荐那本《捕捉儿童敏感期》),而若自己是孩子,请不要轻易让自己的好奇心失去,多问几个为什么,如果身边没有人适合问,那么在心里问吧,记下来,找途径去发现更多的奥秘。【正念】初看到“正念”的人或许会觉得这跟前面提到的“白日梦”和“走神”是矛盾的,嗯,在某一方面来说,这两者之间是相反的。包括书中也提到,有些冥想会提升正念,但会抑制走神而影响创造力。本章节让我感觉到的是“矛盾中共存”。作者提到:· 最佳的创造力可能来自于专注,又来自于走神。· 富有创造力的人需要在两种模式之间轻松转化。· 实现专注与走神之间的平衡可以获得最佳的认知灵活性与创造力。· 为提升创造力,不应把头脑中的想法清空,而是在他们产生时充分参与。活在当下所带来的有意识的觉知状态不足以产生创造力,拥有或通过训练获得细心观察的能力,留意从心灵之眼前经过的现象。这有点像是“中庸之道”。中庸并非指中立或被动,而是· 调和相反因素,获得最大限度的和谐与效率的方法。我们经常匆匆略过周围的世界,因为觉得习以为常,当却会遗漏那些美好的东西。细心的观察,或许从前面提到的“艺术家之约”做起,留心周遭的小事,发现生活中的美,哪怕是一朵花,你也可以看到它所向你传递的讯息——每个角度的颜色变化、每个角度的味道,每个角度的不同姿态,绽放的情况,每个角度品味时自己所联想到的……随身带一个小本子,一支笔,养成随时记录的习惯(不经意的念头,生活中的观察,他人的话语……)。想想小时候自己是如何花上半天、一天甚至一个星期或者更长的时间去观察一群蚂蚁怎么搬家,蜗牛从这个角落爬到另外的地方花了多长时间又留下了什么,嗯,观察。【敏感】在世人的“定义”里,“敏感”一次似乎更多的是代表不好的意思,说到敏感,你可能更多想到的是抑郁、忧郁、歇斯底里、易被刺激……等词汇。似乎也对,在我们“知道的”艺术家里,有很多孤僻、抑郁、不合群、性格怪癖……。然而,本章节从中立的立场来分析,并且告诉你敏感对于创造性的重要性。当然,就我个人,更多的是从本章节学到了“平衡”、“任何事情都有两面”以及“不要只看自己想看的部分”。如文章所提到的“5种过度兴奋性”的特点和表现(仅概括部分,详细见131-133):想象的过度兴奋性:· 想象力丰富、生活在幻想世界中,生动想象、丰富联想,对幻想、诗歌、神奇故事、奇幻的思维和想象出来的朋友的兴趣。· 过度的兴奋同时会造成对未知事物的恐惧和焦虑。· 想象的过度兴奋性与失眠、焦虑、对死亡的恐惧存在关系。· 死亡是终极的未知,但它会引导我们创造出伟大的艺术、诗歌和文学。不用我再点出什么,上面这一段就能很清晰地表达出其好与坏的一面。情感的过度兴奋性:· 强烈的情感和情绪,深层的人际关系,对自己与他人的同情心和责任感。· 害羞、抑郁、需要安全感、难以适应新生活、苛刻的自我评价。· 情感的敏感性可以使人变得变态或神经质,但另一方面可能会跳动一个人全部的心智去达成自我实现的目标。正如我们经常在情商课程跟孩子提到的:“每个人都有情绪,是被允许的,情绪没有好与坏之分,只有因为这个情绪而所做的行为才有好与不好的说法。”,敏感也没有好坏之分。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性格,如若我们自己本身或者发现我们的孩子就是这种性格,那么我想这个章节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与自己相处,帮助我们知道孩子的内心,知道用什么样的方式去教育。(如若想知道自己孩子的天生气质和培养方法,推荐书籍《心理营养》)如果担心该性格的孩子最终走上抑郁、自杀的路(毕竟这个社会上的例子有太多了),这需要去了解什么是抑郁,除此之外,在孩子的成长阶段,是不是可以去做一些预防,除了智力的学习方面,也需要提升孩子的情商(抗压性、情绪管理、人际关系、自我管理、问题解决等),就如我们接下来所要探讨的富有创造力的人所具有的一项非常重要的能力(所有成功人士都必须具备的能力)。世界上没有所谓的垃圾,只有放错地方的宝藏。【把逆境变成力量】· 我所认识的最美的人是那些经历过失败、痛苦、挣扎、丧失并找到了走出深渊之路的人。这些人对生命充满了感激和理解,他们是敏感的,满怀同情、温柔和充满热爱的关切。美丽的人不是偶然形成的。凡事都有两面性,最近关于“抑郁”因艺人乔任梁的自杀而火热。而关于抑郁的评价,很多专家学者都表示其除了具备破坏性外,同样也有积极的一面。成功度过“抑郁阶段”的人反而从抑郁的过程中收获更多的灵感和创造力。成功者,除了需要外在的自信,还需要内在自信(抗压力)本书145-146很详细地提到了“创伤的重建过程”,这其中我想重点把“思维反刍”拧出来(因为抑郁与这部分有关)。· 思维反刍:反复考虑消极的想法和情绪。· 思维反刍一开始通常是自动、本能、重复性的消极想法,但一段时间后,个体对创伤性事件及其影响的思考方式会变得更加有组织、有控制,更加周全,并开始成为寻求意义的过程。· 成长需要脱离、放弃根深蒂固的目标、同一性和假设,还需要建立新的目标、模式和意义。这个过程很痛苦,但往往曾经把过去的伤口撕开去看、去面对的人,获得了重生。创伤确实能够带来一定的创造力,但不表示为了创造力就要去找创伤,本书作者提出:· 不提倡寻求不幸,而是当遇到不幸时找到途径(看到创伤的积极性)。· 最可能带来成长的是以意义为基础的积极事件,这些经历是对灵性的唤醒、新生活的礼物、对互联品质的领悟。我们可以学会把生活中所有有意义的时刻(所有好的、不好的事情都可以是有意义的),都看成是灵感和动机的潜在来源,去“冒险”,准备好失败。【 以不同的方式思考】向那些疯狂的家伙们致敬,他们特立独行,他们桀骜不驯,他们惹是生非,格格不入,他们不人云亦云。— —苹果公司广告“不同凡响”我们在提倡创新的同时,却也在“打压创新”。在阅读本章时,在我的脑海里多次浮现的是那个曾经兴致勃勃和爸爸谈论“我的梦想”的小时候。那个时候,我很幸运,也很不幸地是一个单亲家庭的孩子,于是我的梦想只能跟爸爸讨论(这是不幸,但却也是幸运,如若和妈妈讨论,我想就没有现在这个依然为梦想而奋斗的我吧)。老爸做得最让我印象深刻的一件事情,是当我们躺在屋顶,看着满天繁星时,我在问了一连串的为什么之后,一本正经地跟老爸说:“我未来要当一名科学家,我要去探索星空!”而老爸并没有嘲笑我异想天开,只是和我探讨起了天上的星星,甚至在第二天不知从哪里变来了一个望远镜(当时我们的生活根本负担不起这玩意),经常带我去图书馆,跟我分享那些科学家们的故事。我们一直持续,知道我的梦想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改变。即便随后这个梦想就被我抛到脑后,但那些科学家们的故事,老爸当时的陪伴我却忘不了,即便我的梦想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改变,但也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老爸一次又一次的支持(每次我都会和老爸分享我的新梦想,而老爸也会尽他所能地支持我),我学到了:探索。是的,探索。然后,在一步又一步的探索中,还有贵人们的帮助下,在我成年后,我的梦想,我的目标开始愈来愈清晰……而我,一路走来,从老爸将的各种故事,带我做的各项探索,给我的不断支持,我也学会了坚持,哪怕在一开始遭到了身边所有人的反对(包括老爸一开始也不赞同),我也依然能够走过(这也源于小时候老爸不顾他人的反对而一直坚持在支持我吧)。或许这件事对于老爸来说已经忘了,而分享这件事情,只是想提醒大家:当孩子提出“我未来的梦想是……”时,先别急着去否定和嘲笑,而当孩子们不断地失败时,也别急着打压。想想1903年莱特兄弟的“痴人说梦”,却成功地试飞世界上第一架飞机;想想1886年卡尔本茨的“荒诞无稽”,却取得了“汽车”专利;想想爱迪生的“天方夜谭”,他确实“世界发明大王”;想想1776年瓦特的“异想天开”,却让世界更为便利……说说现代的,手机、各种3D电影技术、支付宝、微信……我们常用的,在出现、被认可之前,哪些不是曾经的“异想天开”,哪些不是曾经被质疑,哪些不是曾经失败过再尝试……富有创造力的人同样也可能是失败的,他们的产出不平均,大量失败中混杂着少数伟大的点子。伟大的创意秘密似乎是以不同的方式做事,即使那以意味着失败。这也意味着“试错”的重要性。只是,回想下,现实的生活中,我们是否允许自己去“试误”?是否允许孩子体验失败?当孩子把自己的玩具拆开时,我们训斥,于是孩子不敢去探索玩具的世界;当孩子走得太快被绊倒时,我们去责怪地面,于是孩子不会去找自己摔倒的原因;当孩子做手工时,我们在旁观“这个不对,那个要这样”,于是孩子更像我们的傀儡,用一条无形的绳子在操作着,他们不敢反抗,更不敢去尝试他们的想法是否可行,因为尝试了就不对,会被骂……嗯,写完也差不多把本书梳理完了,当然还有很多点我只是记录在自己的笔记本上(必须承认这是除了涉及到专业的书籍外,做笔记最多的书之一)。本书的重点很清晰,从封面就可以看出(极富创造力的人做的10件与众不同的事情),而围绕这10件事展开的话题,让我最有收获的是:接纳、相信。接纳自己的过去与现状,相信自己有能力,因为那是本能。接纳世间每件事情背后都至少有两面,凡事把握度。今天看到Frank分享他之前与李海峰探讨时的内容:一个人要达成目标必须要做到三点。第一,制定目标的人必须要相信自己有成功资格。第二,制定目标的这个人必须要相信这个目标会实现。第三,这个人必须要有达成目标所具备的能力Frank在分享写作之路时说如果你不相信自己的生命有价值,你就会自卑,你就会自惭形秽。如果你不相信自己的生命有精彩,你就会仰望大神,一直仰望到死。能力很重要,但信念,不容忽视。嗯,每天给自己正向信念吧,祈祷文是个不错的选择;如果已经开始在写晨间笔记,结尾采用正向信念,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哦。如果,你对创意持着怀疑状态,而又刚好在泉州或附近,请与我联系,我来让你看到真相。最后,重复下我推荐的书籍:关于灵感、晨间笔记、艺术家之约:《创意、是一笔灵魂交易》孩子的成长阶段及表现:《捕捉儿童敏感期》每个孩子的天生气质及培养方式:《心理营养》与内在小孩(潜意识)相处:《内在小孩——在荷欧波诺波中遇见真实的自己》自由书写:《故事疗愈的力量》;国庆写作马拉松


 异想,天开:极富创造力的人做的10件与众不同的事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