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人的天使,自己的上帝-莎乐美传奇

出版社:长江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3
ISBN:9787535454676
作者:莎乐美,黄宏
页数:240页

作者简介

《男人的天使,自己的上帝:莎乐美传奇》由莎乐美原著,黄宏译著。她是一位沙皇宠爱的俄国大将军之女。十九岁毅然离家出走,在欧洲各国游历,最后定居德国。在罗马结识哲学狂人尼采,并用特殊的方式拒绝了尼采的求婚;但同保尔·里和尼采结成独特的“三位一体”。安德烈亚斯强行求婚,四十多年没有性生活的婚姻惊世骇俗。然而她超人的学识受到杰出男性的青睐,和德国著名诗人李尔克的邂逅充满了诗意,三十多年的情爱感人肺腑……完整的人生体验构成非凡的一生,面对死亡她写下了《生命的回顾》。《男人的天使,自己的上帝:莎乐美传奇》适合传记爱好者阅读。

书籍目录

第一章 将军的女儿
第二章 叛逆的青春
第三章 彗星般的尼采
第四章 “三人同盟”解体
第五章 无性的婚姻
第六章 在巴黎和维也纳的日子
第七章 与里尔克相遇
第八章 重返俄罗斯
第九章 爱难成为往事
第十章 师从弗洛伊德
第十一章 世纪之初的乱象
第十二章 这回忆永存
附录一 主要参考书目
附录二 莎乐美生平及主要社会关系与活动

编辑推荐

《男人的天使,自己的上帝:莎乐美传奇》介绍她是俄罗斯流亡贵族的掌上明珠、有着男性思想和性格特征的叛逆女子、才华横溢的作家、特立独行的女权主义者、无性婚姻的出墙红杏、一个征服多位天才的女人!

内容概要

俄罗斯流亡贵族的掌上明珠,有着男性思想和性格特征的叛逆女子,才华横溢的作家 ,特立独行的女权主义者, 无性婚姻的出墙红杏,一位征服多位天才的女性

章节摘录

版权页:   逃过了世界大战的炮火,躲过了十月革命的风暴,我侥幸地活到了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我的那些老相识里尔克、尼采、瓦格纳、托尔斯泰、安德烈亚斯、保尔等人都已作古,老朋友弗洛伊德和我一样都是拖着病体老态龙钟了。来日无多,我决定利用剩余的岁月,来回顾自己的一生,让那些湮没在时光中的人和事,得以重现。作为我们相识一场的纪念。 我后来的种种经历,可能都与我的出生、我所受的教育、我所认识的人和事有关。尽管我一直表现得很独立,但不可能不受到这样或那样的影响。 我出生在俄罗斯。父亲的一方有法国、德国和波罗的海血统。法国大革命之后,我们家由德国来到波罗的海沿岸,在斯特拉斯堡定居了许多年。 我父亲古斯塔夫·封·莎乐美一八。四年出生在波罗的海。这是一个大家庭,他有九个兄弟和一个妹妹。因为兄弟多的缘故,再加上那个时期崇尚武力征服,父亲在少年时期就被送到圣彼得堡一个军事学校学习,那还是亚历山大一世统治的年代。 在一八三。年前后发生的波兰起义中,我父亲作为一名陆军上校在平息战争时立下赫赫战功,得到了沙皇尼古拉一世的赏识。沙皇在他的法国贵族头衔上又加上了俄罗斯贵族的头衔。父亲从此官运亨通。我记得当时家中有一本关于贵族盾徽的证书,上面有沙皇的签名,这记载着父亲作为一个军人所获得的荣誉和梦想。 后来,等我年纪稍大一些,就可以看得懂上面的文字,那里记载着我的家族的荣光。亚历山大二世在给父亲颁发的金色勋章上写着:“为了你的勇敢、奉献、荣誉和光荣”,“纪念1831年8月25日一26日攻打华沙”。帝国还按照爵位规定,赠给我母亲一枚金色的胸针,样子很像一把荣誉之剑,它是我父亲所有荣誉的缩影。 我母亲生于圣彼得堡。她父亲的一方来自德国汉堡,她母亲的一方来自丹麦,属于北欧的血统,她坚忍的性格可能与此有关。父亲因为是个职业军人,长期呆在部队里,结婚得较晚,我母亲要比他小十九岁。这样,他俩相处得反倒比较好,一个人发脾气,另一个人就会主动忍让。 我的血统差不多覆盖了半个欧洲。很难说我们在俄罗斯时一开始说的是哪种语言。俄语在普通百姓中流行,但我们几乎一直都是在说德语,父亲的名字,还有我们平常写信,用的都是德语。也许这是与我母亲的祖国保持联系的纽带。在这方面,语言几乎和血缘一样的重要。 我们在德国仍然有很多亲戚朋友,德国总是让我们感到某种亲近性。这种亲近性,与其说是跟德国的政治有关,还不如说是跟那些说德语的人有关。语言的联系真是根深蒂固,就好比我们走到再远的地方,一听到故乡的方言,就像遇上了熟悉的朋友,自然而然地亲近起来,所有的警惕都会放松。

图书封面


 男人的天使,自己的上帝-莎乐美传奇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4条)

  •     “感觉就是一切,名声如过眼烟云”——歌德 这句话居然成了莎乐美年轻时候的一句座右铭。十几岁的时候她把这句话加入到牧师基洛特的福音书中被朗读出来,被基洛特责怪了。基洛特送给莎乐美一句话:“别害怕,因为我选择了你,我要用你的昵称来叫你,你是我的。”——《出埃及记》莎乐美:我早在与基洛特分手时,就暗暗地发誓,如果我不属于基洛特,我就不会属于任何一个人。但是这并不是说,我要与爱绝缘。基洛特是一个43岁的牧师,但他教给18岁莎乐美的不是教条,而是卢梭与康德还有叔本华等人的哲学。莎乐美很爱他,可是不喜欢他逾越他们之间的纯洁友情,更不愿意太年轻就走入婚姻。以基洛特的年龄和学识,他的爱是成熟的理智的。可以理解莎乐美因为太年轻对基洛特的迟疑,也可以理解她身边有一个保尔而没能接受尼采,但是真的不能理解和原谅她跟保尔相爱同居的同时却接受了另一个男人的求婚并要求对方答应保持无性关系,一个女人如此残忍地伤害了保尔,导致了保尔的不幸。居心何忍?安德烈亚斯当年以一个陌生人的身分很有魄力地突然出现在莎乐美面前求婚,后来用刀子刺伤身体差点掉命逼着莎乐美答应了他。安德烈说:“你可以做你想做的事,也可以不做你不想做的,但你这一生必须是我的妻子。”而其实他是一个很有才华的教师,有很多学生跟从他。他淡泊名利,性格狂热又温柔。如果安敞开自己的内心思想与她象朋友一样好好交流肯定会是另一种状态,但莎乐美最终没能走入他的内心,在他死去以后,她对他有了无比的怀念。可是他不知道了,他在生前没能将她唤醒。保尔就错在失败了一次之后没有尝试第二次,他太软弱了。莎乐美最爱的人还是基洛特,没有得到的总是最好的?也许因为那是她的初恋。但她同样也拒绝了他。对于一个爱好自由与独立的女性来说,婚姻对她是个束缚。一直到了老年,她的心才安定了下来,跟着安一起稳定地度过了一段时光。一个女人的男人缘太好并不是一件幸福的事,取她为妻的男人更是一件不幸的事,除非她的心能专一,除非那个男人百分百能降服她的心。 莎乐美的婚姻没有身心合一,总是有缺憾,她几度出门认识了不少朋友,谢绝了男人的暧昧与求婚,在外面久了总还是心里不踏实想着要回家,后来36岁时遇上了小她14岁的里尔克:“我不要鲜花,不要天空,也不要太阳,我要的唯有你。”她决定为自己恋爱一场,为自己活过一回。她认为爱一个人,或者被一个人爱,都不是罪过。在里尔克这里,她感受到做为女人应当享有的爱情,他们身心合一,精神默契。但她总觉得他是一个长不大的孩子,既为了他好,也出于她自己的思想与身体及年龄原因。她在他们没有任何矛盾的情形下,坚决跟他分了手,因为她对自己的婚姻有承诺给不了他未来,也因为自己到了四十岁的年龄内心的力量开始枯竭。里尔克两个月后很快就跟罗丹的学生克拉拉结了婚。分手前她跟他承诺她的家门永远随时都为他敞开着,他如果有困难可以来找她,她对他除了爱情还有女性的亲情一样的母爱。后来他们再次相逢的时候,依然相爱,里尔克经历了父亲的死亡与结婚得女再离婚的变化。莎乐美在五十岁时师从了弗洛伊德学了一年心理学,以后他们保持着朋友与师生的关系还有书信上的往来。她跟安德烈斯的婚姻签约,保留婚姻她可以享有有自由,使她没有受到婚姻的束缚,她的社交与学习及爱情生活丰富了她的人生。其间安德烈有跟莎乐美为她挑选的保姆生过一个女儿。到了快七十岁的时候,他们不再纠结于给予和拒绝,在家里开了家心理诊所,后来所有的时间都留在了家中。在安84岁走了以后,她才感到了深刻的孤独,她那么渴望被他拥抱。她虽然很有爱情缘但却不了解爱情的神秘,只能用自身的体验来理解爱情和错过爱情。她觉得安德烈斯性格中最吸引人的地方就是有着分享别人快乐的能力。在老年的时候,里尔克又来看她了,他们紧握着双手,她最牵挂的就是里尔克的健康。再后来,里尔写信请求她的建议,他爱上了女画家,有一天,他结婚了。她在等待里尔克的来信中忧伤的老去,她觉得人不会因衰老而死亡,而是因为忧伤。他后来还是写诗寄给她,他之前一直慢性中毒,51岁断为白血病而死亡。他是她一生最爱的人,他们象夫妻一样生活过。他的位置无人代替。基洛特、保尔、尼采、里尔克、安德烈斯他们都走了,最后只有莎跟她的心理学老师弗洛伊德了,两个见面的时候紧紧拥抱,老泪纵横。人生就是一场旅行不经意就已经走到了尽头,最温暖的回忆在爱中,那些爱过自己的,自己爱过的人。
  •     莎乐美,一个对我们来说比较陌生的名字,但说起跟她有瓜葛的男人,我们应该都不会太陌生。哲学家尼采、诗人里尔克、心理学家弗洛伊德……除了这些世界名人,还有她的初恋情人牧师基洛特、丈夫学者安德烈亚斯,在当时都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与一定的社会影响。说到这里,你一定很好奇,是一个什么样的女人,可以吸引到这么多优秀的男人,且听我慢慢道来。我在思考,莎乐美究竟是个什么样的女人呢?出身显贵?聪明灵秀?倾国倾城?抑或是天生风流,放荡不羁,特立独行,若即若离?在我眼里,她算不上大美人,但在男人眼里应该具备某种致命吸引力,她是俄罗斯将军的女儿,她对神学、哲学、心理学、文学都有着浓厚的兴趣和不错的造诣,她爱人但不占有人,她的生活是关于爱,但更多是关于自己的兴趣,我想这就是她与俗世女子不一样的地方。相信大家跟我一样,对她的情史最感兴趣,我稍稍梳理一下吧。初恋:基洛特 职业:牧师 年龄:43已婚,育有2女 莎乐美时年1818岁时,莎乐美正处于叛逆时期,二人的爱源于师生关系,莎乐美向基洛特学习宗教与哲学,被他的特立独行与学识口才深深吸引,但这段忘年恋注定不得善终,虽然基洛特向莎乐美求婚,但终究二人还是分道扬镳。莎乐美选择了出游欧洲,忘记这段伤痛。虽然后来二人一生仅见了几面,但初恋对她的影响是不可小觑的。正如她所说“我早在与基洛特分手时,就暗暗地发誓,如果我不属于基洛特,我就不会属于任何一个人。但是,这并不是说我要与爱绝缘……”相好:尼采、保尔 职业:哲学家 年龄:38、32 莎乐美时年21他们相识于罗马的文化沙龙,通过讨论各种哲学、宗教学、心理学、文学的问题,她渐渐与保尔越走越近,然而在没有跟她提前沟通的情况下,冒失的保尔向她提出求婚,然而当时她还没有从初恋的阴影中走出来,完全没有结婚的准备,“在我看来,对于一个二十一岁的女孩子来说,在刚刚经历了一段失败的恋情之后,不必急着用另一段感情来填补。还有的是时间,还多的是选择。这和一个女人在三十岁之后的情形完全不一样。”(此处一声长叹)对于尼采,莎乐美对其大名早有耳鸣,她用“不期而遇”来形容这场见面。“我们是从哪颗星球上一起掉到这里的?”莎乐美后来这样形容这句话“这是一个多么诗意的人,简直让人相见恨晚。”看吧,女人就是吃甜言蜜语这套,就算是一个多么脱离了低级趣味高尚的纯粹的美丽的女人!毫无意外的,过了一段时间,尼采也向莎乐美求婚了,他感到“一个女子进入了他的生活,他感到了一种久违的幸福”,然而同样的,莎乐美还没有结婚的打算。她只是想跟尼采、保尔建立一种“三人同盟”,住在一个屋檐下,保持战友般纯洁、神圣的关系,讨论各种高大上形而上学的学术问题而已。1882年,莎乐美和保尔在柏林定居,“三人同盟”正式瓦解。这种“同居”生活过了5年,“直到1887年,我们分手,也没有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夫妻。这是上帝的安排,还是命运的使然?我真的说不清楚。就像别人用怀疑的目光打量着我们时,我也没法解释两个人的关系。就是解释了,别人也未必肯信。后来,我们就不解释了。我们两个人都是未婚之身,本无家庭的羁绊,也就谈不上什么道德上的约束,别人想怎么看,就怎么看吧。”但是最后莎乐美不无遗憾地说过,“他是一个真正的好人。如果时光能够逆转,也许我会重新选择我的人生。但是,这只能是假设了。”丈夫:安德烈亚斯 职业:学者 年龄40 莎乐美时年25应该说,安德烈亚斯是一匹黑马,扭转了莎乐美的“不婚主义”。某一个夏日,正在写作的她迎来一位不速之客,在她毫无防备的情况下,开门见山地说要向她求婚,接下来就是各种天天死缠烂打,即便是被告知其与保尔的同居关系,他依然毫不在乎地表示“如果你们俩真的要在一起,那早该在一起,我想肯定是有什么阻碍着你们。”他的咄咄逼人令莎乐美无处可躲,最后只能缴械投降,“这是一种力量、勇气和意志,就像我那当将军的父亲一样。”女人骨子里都是需要被保护的,一种强大的、阳刚的力量对女人有着致命吸引力。就这样,莎乐美屈服于安德烈亚斯暴风骤雨般的求婚。然而,他们的婚姻是建立在两个条件上的:男方要尊重女方与保尔的友谊;不能过夫妻生活。让安德烈亚斯与读者都没有想到的是,这两条竟然是真的,特别是第二条!直到二人去世,他们之间都没有跨越过男女界限。虽然安德烈亚斯试图做出努力,但莎乐美软硬不吃,加上二人思想上、灵魂上一直没有达到契合,也就如同伴般搭伙过日子。莎乐美可以自由来去这个家,每隔一段时间她就会出去旅游,后来还遇到她此生的挚爱,谈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姐弟恋。对此,安德烈亚斯这样表态:“你可以做你想做的事,你也可以不做你不想做的事,但你永远必须是我的妻子,这是法律规定了的。”相好:乔治.勒德布尔 职业:估计也是学者 年龄不详 莎乐美时年31莎乐美这样形容他:“在那些与我最亲近的人之中,从人性意义上而言,最重要的是乔治.勒德布尔。”然而,两人仅仅有着美好而短暂的几个月,就分手了。挚爱:里尔克 职业:诗人 年龄:22 莎乐美时年36二人邂逅于慕尼黑,后租房同居3年,后分手,再3年后恢复通信交往,成为一辈子的挚友。他们一起讨论诗歌,一起拜访托尔斯泰,一起谈论人生,一起感受古老的俄罗斯与旅行的快乐……“一年之前,是天意把里尔克送到我身边,改变了我整个的生活。到这个时候,我作为一个女性的生命才完整起来。一个没有爱情的女人,不是一个完整的女人;一个身体上没有得到充分释放的女人,也算不上一个完整的女人……爱一个人,或者被一个人爱,都不是罪过。”而里尔克也在他的《爱情诗》中作了最好的注解:“我该怎样把持我的灵魂,让它不去触碰你的灵魂?我该怎样举它越过你,向别的事物?啊, 我多么愿意把它安置在幽暗中随意一个失落的东西旁,在一个陌生、寂静,不随着你内心深处波动的地方。可是,与我们, 与你和我接触的一切把我们结合在一起,象琴弓从两根弦拉出同一个声音。我们被绷在什么琴上?哪个奏琴者把我们握在手中?哦, 甜美的歌曲,梦一般。” 这些美好的文字,向我们展示了爱情带给人的力量,它让人疯狂,让人着魔,让人变得浪漫而可爱……然而好景不长,两人由于现实的差距,还是逃脱不了分手的命运:“其实,我跟里尔克的分手,并不是我们之间发生了什么矛盾,而是来自身体和思想的反应,里尔克必须独立起来,我也不能和他总是扯在一起。”后来,莎乐美师从弗洛伊德,进入精神分析学领域,并于弗洛伊德保持了终生的友谊。里尔克跟其他女人结婚,后离婚,他与莎乐美也保持着若有若无的关系,二人分手后仅仅见面4次,时间跨度长达19年。1937年,在一次次目送那些爱过她、她爱过的男人离开这个世界后,她也结束了自己这精彩而丰盈的一生。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几点感受就是:1、有着自己专注的女人最有魅力,让女人美丽的不是倾城美貌,也不是火辣身材,只有丰盈的内心与精神世界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越发闪亮。2、莎乐美确实是才女,她的文字美妙且细腻,特别是对众多大自然的描写,让我对满天星空的乡间小路及山间生活充满了憧憬。3、最令我好奇的是莎乐美与丈夫的生活是如何维系的,他们没有思想交流,没有身体接触,没有孩子,是什么东西维持了二个陌生人共同度过43年的婚姻?在所有莎乐美对安德烈亚斯的描写中,我完全感受到一种旁观者的角色,好像没有感情色彩,也没有走进对方的内心,但安德烈亚斯呢?爱莎乐美吗?我不是男人,解答不了这个问题。印象最深刻的是莎乐美曾提到,婚后有一次她单独去旅行了很长一段时间,回到家后看到丈夫很亲切,她暗暗在想,要是丈夫提出任何要求,她都可以同意,但是丈夫没有。于是错过了那次,他们就再也没有走进彼此内心的机会。爱情有时就是这么莫名其妙,人与人相处讲的是缘分,是感觉,是天时地利人和,一段情,一生缘,原不是这么简单的事。书的封底这样描述莎乐美:俄罗斯流亡贵族的掌上明珠,有着男性思想和性格特征的叛逆女子,才华横溢的作家,特立独行的女权主义者,无性婚姻的出墙红杏,一个征服多位天才的女人……”这些标签每个都很厉害,我突然在想,我此生又有哪些词汇可以形容?
  •     当莎乐美遭遇尼采、里尔克知道莎乐美这个传奇女性的名字,是在2009年7月读到她写的《情遇尼采》,也许这本书也可以翻译成《尼采及其著作》,改为《情遇尼采》可能有吸引读者眼球的的目的。买到这本书后急不可待的阅读,立刻被这种人物思想传记似的描述所吸引。作为女性,从特殊身份的角度以睿智的目光理性的评论尼采这个作为世界思想界世纪转折点上的人物诚属举世罕见。尼采是莎乐美的崇拜者,她将尼采灵感的火焰煽得灼灼发光,照亮了整个欧洲。也许这个比喻有点夸张,但是莎乐美的确是对尼采的生命和创造力产生过影响的人。更难得的是她能够冷静的从与尼采的特殊关系中抽身出来,对尼采的一生特别是其内在精神思想脉络进行客观的梳理,给读者展示一个活生生的充满矛盾而富于创造激情的思想家真实生动的形象。《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是尼采著名的诗化哲学著作,那些著名的、大胆的、惊世骇俗的思想语言段落挑战冲击着流行的时代思想价值体系,鞭挞着世俗世界陈旧的传统主流思想观念。最著名的论断当属篇章《在幸福岛上》,他大胆冒失的宣称:“上帝是不存在的。”在《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这本离经叛道的书中,仿佛充满了呓语和谵妄的呐喊宣泄,充满了个人对权力意志和成为“超人”的渴望。这个偏执的思想家和诗人,实际上是一个身患疾病、内心矛盾甚至有些孩子气的普通人,不过他的思想比普通人更活跃,感觉比普通人更敏锐。尼采的父亲是一个牧师,具有一种“神秘的高贵气质”(《情遇尼采》莎乐美),但是在这样的家教氛围中,却诞生出一个宣称上帝死亡的叛逆者。虽然他是一个基督教的叛逆者或者说是一个亵渎神灵的人,他身上具有浓烈的宗教气质,言行举止有一种宗教般的狂热。莎乐美这样写道:“大部分具有宗教天赋的人都力争通过理智的因素,在痛苦的战斗中与他们的信仰观彻底决裂。”虽然尼采狂热,但是他在狂热中孤独的思考,拓展新的道路。不仅尼采是这样,英国诗人威廉·布莱克也是如此,而为尼采写传记的莎乐美也是如此。莎乐美少女时代莎乐美出身于一个俄国将军的贵族式家庭,母亲是德国人,是一个虔诚的基督教徒。从小她就在宗教氛围浓厚的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中长大。当时的俄国社会,如果一个人出生后没有宗教信仰,那么家庭和社会均会对其视作大逆不道的异类。由此可见俄国社会的宗教信仰的历史渊源之深及对社会的巨大影响力。莎乐美从小就是一个谨守教规的虔诚的基督教徒,当青春时期的忧郁降临到她生命的发育阶段时,经历了和荷兰牧师基洛特的一段恋情,这段恋情却导致了她对世俗教会的质疑。这段恋情没有使她继续沉迷于信仰,反而使自己开始反思过去循规蹈矩的宗教生活。当基洛特向她求婚时(当时的基洛特已婚,有儿女),她清醒的认识到:自己的爱从开始就不是指向庸常的世俗生活,而是指向某种具有宗教意义象征性的意象。自己爱的实际上只是这样一个潜隐的角色——基洛特只是一个上帝的替身,她爱的不是一个喻体基洛特,而是喻体所指的本体——上帝,基洛特的求婚将事实的本质彰显出来,她感到上帝在她面前消失了……于是她脱离教会,逃离俄罗斯,实际上她逃离的是一种似是而非的男女关系。她开始游历欧洲,遇到尼采,这个和她有类似经历的人。两个具有相同离经叛道经历的人相遇,其思想的交汇必然会产生精神上此呼彼应的共鸣。特别是对于尼采,这个一直在不断进行自我否定不断更新自我的思想家,莎乐美的出现使他的精神面貌为之一振。尼采本是个自我非常强大的人,他曾在《曙光》中写道:“我独自一人呆在那里同大海商量。在黑暗中,努力追求着自己的白昼,自己的拯救和自己的曙光。”一直处在思想巅峰的孤独漫步者,在遇到莎乐美这样一个绝世的奇女子的时候,他的强力意志使他充满了对爱情冒险的渴望。强势而自信的尼采迅速对莎乐美展开爱情攻势。对于尼采,莎乐美从内心是非常崇仰的,她这样描写尼采:“在尼采的精神本能中具有——已上升到伟大——某些女性的东西……如果我们进入他的哲学,就会有充满阴影的树林在我们的周围呼呼作响……”在这里可以理解为莎乐美对自己性别优势的肯定,又对具有强力意志的男性力量的肯定。尼采曾以自己孤独寂寞、离群索居的方式抛弃世俗世界,拒绝世人跟随他的神秘主义哲学,在他拥有一个只属于自己的世界时,同时也否弃了另一个世界的存在理由,因为他大胆的否定了传统的道德谱系。就像尼采在《善恶的彼岸》中所写的一样,他是一个自己让自己受胎分娩,不断产生新思想的天才。当尼采不顾莎乐美的感受向她提出求婚时,莎乐美退却了。尼采的神经质、性格的偏执不可避免的使莎乐美对他产生了自己的判断。不轻易屈从于别人思想有着独立自我的莎乐美当然不甘心融化消弭在尼采爱情之火的狂热燃烧中。当时还有个叫保尔的男人同时含蓄的爱着莎乐美,他们组成的“三人同盟”在完成一张奇怪的合影之后,尼采和莎乐美的恋情和友情无疾而终。这张合影后来被尼采在《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借老妇人之口写下的一段话来进行诠释说明,这段话就是:“你到女人那里去,千万别忘了忘记带上你的鞭子!”而这张合影的策划者就是尼采,莎乐美和保尔都是被动的被他导演着摆姿势。莎乐美、尼采、保尔1900年8月25日,尼采因精神疾患病逝。而照片中爱慕莎乐美的保尔也在1901年的深秋坠崖身亡,不知道他是否是自杀。尼采虽然离世,但是我们会记住,就像他在《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所写的那样,曾经有一个疑似“超人”来过世界:“我好像一个先知者,充满了圣灵,漫游于两个大海之间的山岗,——漫游过去和未来,如同一片浓云,——反对一切酷热的平原,反对一切倦怠的,反对一切不生不死的:在自己的黑云的胸脯上准备着电火,孕育着预言的电话!——”就在尼采离世的那一年,莎乐美也和里尔克分手。里尔克,既是诗人又是基督教思想家,出生在一个天主教家庭,身体孱弱多病,孤僻、忧郁、敏感,但又充满隐秘的激情。在遇到莎乐美之前,一直处于对爱情的向往和憧憬的青春萌动期,当时他还是慕尼黑大学法律学院的学生。他从小因破碎的家庭而缺乏父母之爱,特别是匮乏母爱,他常在父母之间逡巡摇摆。由于他的天赋秉性和生活经历,在进入世俗世界之后自然会遇到诸种与之无法契合相容的尴尬窘境,在他的内在世界深处常常充满矛盾挣扎。而在他的诗歌中,贯穿的主题常常是生命、死亡、孤独、绝望、信仰。他曾写过一首诗《孤独》:“孤寂好似一场雨。/它迎着黄昏,从海上升起;/他从遥远偏僻的旷野飘来,飘向它长久栖息的天空,/从天空才降到城里。//孤寂的雨下个不停,/在深巷里昏暗的黎明,/当一无所获的身躯分离开来,/失望悲哀,各奔东西,/当彼此仇恨的人们/不得不睡在一起://这时孤寂如同江河,铺盖大地……”以一种绝望的姿势驻守在孤独里。他也专门以死亡为题写过一首诗《死亡》:“我们一点也不知道这一番分离,/因他非我们能体验。我们并没有/理由来对死亡表示过分的惊奇/或爱或仇恨,一个假面上的唇口/……/然而当你离去,穿过一小条空隙/而离去,突然有一道真实的亮光,透入到我的舞台上:一切绿色里/最真实的绿色,真实的林木,太阳。/……/”这种对死亡的描写也许是想通过死亡的终极呈现化作一种陪衬或背景,来呈现对比对生命的礼赞。而天使则是里尔克诗中最重要的象征意象。他写过很多首关于宗教信仰的诗歌:《一个年轻修士和呼声》、《佛祖》、《主啊,你是邻居》、《在寺院里》、《迦拿的婚礼》、《玛利亚之死》、《扫罗在先知之间》、《撒母耳显灵在扫罗面前》、《以斯贴》。最著名的当属《杜伊勒哀歌》。《杜伊勒哀歌》中的天使是他反复咏唱的意象,天使是他获得拯救的理想和希望。这个从小生活在欧洲传统天主教家庭的人,仿佛对圣母的依恋稍逊于对天使的崇仰,他钟爱天使,无不和他的成长经历有莫大的关系。他总是像孩童一样仰望上帝,哪怕是在他晚年的创作中,在《杜伊勒哀歌》中他写道:“向天使赞美尘世,不是那不可言说者,/你不可能向他夸耀所感觉到的美妙;在宇宙,/那个他比你更敏感的地方,/你是一个生手,/那么让他看看简单事物,它由世代塑造而成,作为我们的一部分,就在手边和目光中,/向他说说这些事物吧。他将会比你更惊诧,/当你们站在罗马制绳工人或者尼罗河畔制陶工人身旁时。”又如:“如果我呼喊,各级天使中有谁听见我?/即使有一位突然把我捧向心头;/我也会从他更强健的存在那里消逝。”天使是对超越此岸抵达彼岸的预告者,同时也是此岸存在可能性的肯定者。通过此岸对彼岸天使的祈祷能使圣灵介入到属人的世界中来,使属人的生命升华到属灵的境界。当然,他也写过一首非常男人非常阳刚的诗歌《豹》:“它的目光被那走不完的铁栏/缠得这般疲倦,什么也不能收留。/它好像只有千条的铁栏杆,/千条的铁栏后便没有宇宙。//强韧的脚步迈着柔软的步容,/步容在这极小的圈中旋转,/仿佛力之舞围绕着一个中心,/在中心一个伟大的意志昏眩。//只有眼帘无声的撩起。/于是有一幅图像浸入,/通过四肢紧张的静寂——/在心中化为乌有。”这首诗是里尔克涟漪微泛的诗歌湖面偶尔喷出的一股强有力的泉水,却呈辐射状的散布到世界各地,后来被人们认为是他的代表作。其实这首诗虽然写得非常好,却完全无法涵盖他大量诗歌的主旨。莎乐美、尼采、德罗欣当36岁的莎乐美从柏林来到慕尼黑,人们给她介绍了只有22岁里尔克。从此里尔克天天来拜访莎乐美,在这个自己仰慕的女人面前,倾诉自己内心翻江倒海的爱情。他对她说:“我不要鲜花,不要天空,也不要太阳,我要的唯有你……只要想到你,我就愿意为你受苦。我只想追求你,我愿意在你面前长跪不起……”不管男长女少14岁的年龄差距,里尔克投入了义无反顾的狂热恋情之中……里尔克像个半大孩子,莎乐美是个成熟的女人。尽管如此,两个人彼此毫无保留的把自己交给了对方,像夫妻一样生活在一起。正是这段经历,在里尔克的回忆中被看作一个出类拔萃的诗人迅速成长起来的重要原因:“我变得成熟,可以表达质朴的东西,都因为我幸运的遇到了你,那时我正处在将自己流放于随意的危险之中。”莎乐美在这种关系中认识到自己不仅对里尔克有爱,还有一种帮助他成长的责任。她深知里尔克置身于群体的孤独,置身于孤独的内心分裂状态;她深知他多病的身体妨碍创作的进程:“他的身体就像一座监狱,只会对他发出嘲笑。”(《莱纳·玛丽亚·里尔克》莎乐美);她甚至深知里尔克“自身肉体和精神之间的尖锐矛盾几乎使他放弃写作”(《莱纳·玛丽亚·里尔克》)。莎乐美写道:“……自古以来,这就是女人命运的神秘性,正是这一点使里尔克把所有女性都看成自己的姐妹;正是这个原因,使得里尔克的早期诗歌以及后来一再出现的女性诗歌显得那么柔和,忧郁,而不是人们常常认为的那样由于少年里尔克女孩子般的害羞。”其实,两个人身上都兼具男性和女性的双重气质,正如莎乐美写道的:“双性因素的周围缠绕了一个隐秘的共同性;二者都要求诞生生命,要求对自我的本质、对超越自己之外的生命进行表达。”两个人共同度过的岁月积淀出浓郁温融的爱,升华外化为文字在诗行中灼灼发光……这期间,里尔克写出《旗手奥托·里尔克的爱与死之歌》,成为里尔克创作的丰碑。诗中写道:“谯楼的房里是黑暗的。/然而他们的脸上由他们的微笑照亮了。他们向前面摸索,像瞎子,一个人摸到另一个人像摸到一个门。简直像小孩子,怕夜,他们互相偎抱。然而他们并不怕。没有什么妨碍他们;没有昨日,没有明日:因为时间已经坍塌了,他们从它的废墟里开花。”他们摸到对方,就像摸到一扇通往永恒之门,时间已经停滞了,成为一片荒漠和废墟的背景,只有里尔克和莎乐美的爱情欢欣的绽放着,尽管当时莎乐美和安德烈亚斯还维持着漫长的无性婚姻。他们的爱已经超越了时空和市俗的偏见。如果说莎乐美和尼采的相遇展现的是男权色彩浓厚的单向征服态势,那么和里尔克的相遇则是双向的平权接纳,彼此互为镜像,彼此互相塑造,终至水乳之互嵌相融。为了同莎乐美一起游历俄罗斯,里尔克着迷于俄罗斯文学,卖力的学习俄语,阅读托尔斯泰,还写下《关于艺术》的文章来回应托尔斯泰的《什么是艺术》。他们游历俄罗斯,参观星罗棋布的教堂,还游历西欧各国。在这期间,里尔克写下了《时间之书》。从俄罗斯返回的里尔克发现了一个与俄国发现的上帝不一样的上帝,这是从他内在心灵反馈出来的上帝形象。在这个上帝面前,因受到护佑而产生了虔诚和信赖,而这虔诚里充盈着颤栗的谦卑和文雅的温柔:“你从巢穴掉落,你是/一只小鸟,长着嫩黄的爪子,/眼睛盯着我让我感到悲哀。/我的手对于你太大。/我用手指从喷泉里蘸起一滴水,/看你是否口渴欲饮,/我感到了你的心跳,/还有你受到的惊吓。我用颤栗的双手,/把散落的树枝一枝一枝堆积起来。/但是,谁能把你建成/你这么大的一所教堂呢?”温馨宁静甜美的诗歌,没有灵魂的挣扎和搏斗,在诗中,上帝彰显自己,创造自己,而里尔克在没有惶恐的信仰中把上帝当成和谐有序的完美原则来体验。最终,莎乐美清醒而理性的意识到,两人相伴的日子该划个句号了,如果继续延续下去,会限制双方的成长和发展。莎乐美写道:“就像当初不属于尼采,不属于保尔,不属于安德烈亚斯一样,我也应该不属于里尔克。”(《男人的天使,自己的上帝》)她坚信:“我属于我自己,里尔克属于他自己。”她写道:“里尔克不是我的未来,我也不是他的未来。”其实,里尔克和尼采的人格中有某种同质性,不过尼采更自大狂傲,感情宣泄如暴风骤雨;里尔克则更忧郁缱绻,感情抒发舒缓徐慢如拂面的微风。里尔克以孩子般的纯真坚守着自己的宗教信仰,虔诚的靠近上帝,渴望着天使的守护。两个不同凡响的男人分别以不同的方式走进过莎乐美的世界,在她灵魂的沃土上种下过色彩相异的奇葩。现在和里尔克也该是道别的时候了。莎乐美离开里尔克那一年,莎乐美40岁,里尔克26岁。后来,年届50的莎乐美结识了精神分析大师弗洛伊德,于是她出于对自身内心世界和他人内心世界探索的愿望开始学习精神分析理论。她一边学习一边和弗洛伊德展开精神分析领域的研究和探索。潜意识对人的行为模式的影响;用梦的隐喻进行精神分析;力比多及移情和升华;孩童经验对生命成长的影响;性压抑导致精神疾患;性关系中男性的施虐倾向和女性的受虐倾向等……都是他们学习研究的范畴。莎乐美在这个领域也小有成就,她曾经担任柏林一家医院的心理治疗师。晚年的莎乐美一直和困扰自己的糖尿病作斗争。而里尔克则在离开莎乐美后结婚又离婚。二人一直保持通信往来,继续用文字神交,并关心着彼此的生活状况。他们曾经还见过两次面,里尔克又与雕塑家罗丹的学生再婚。最后一次见面在慕尼黑,两个饱经风霜的曾经情侣重逢,里尔克带着他的新夫人,忧伤像风一样裹着他离去的背影,就像里尔克写给莎乐美的一句话:当美好的时光过去了,我就要离开了,就像动物那样。最后几年,里尔克一直潜心创作《杜伊勒哀歌》,这首长诗耗时十年。他在诗中写道:“驱使着恋人们成双成对,/大地沉默的秘密,不正是会每一个事物/在他们的情感中动人心魄的存在?/门槛对于两个相爱者来说,/又算得了什么?他们会把自己古老的门槛/一点点踏破/在以前的很多人之后,/在未来的很多人之前,轻而易举/……愿我有朝一日,在严酷的认识的终端,/向赞许的天使高歌大捷和荣耀。/愿新锤明快的敲击无一失误,/紧扣松弛,疑惑或断裂的琴弦。/愿我流泪的脸庞增添我的光彩:/愿暗暗的哭泣如花开放。/哦,那时,你们会何等可爱,黑夜,/历尽忧患的黑夜。我不曾更虔诚的/承纳你们,难以慰藉的姐妹,不曾/更轻松地投入你们松散的长发。我们,痛苦之挥霍者。我们预先/怎样估量它们,关注悲哀的延续,/它们有无尽头。然而,它们却是我们历冬的树叶、我们深绿的意蕴,/乃是地点,垦殖地、宿营地,土地,栖居。/……/而我们,只惦念上升的幸福,/怎能不为之感动,/几乎深心震撼,/当着幸福物沉坠。”天使既是里尔克内心秘密的守护者又是内心这些圣洁心迹的见证者,特别是当幸福物沉坠时,里尔克就这样一步步的走向亘古不变的永恒……那时的里尔克虽然被越来越强烈的死亡感受攫住,但是温馨美好的回忆一直回荡在他记忆的门楣上方,抚慰他忧伤悲戚的心灵……莎乐美认为里尔克在《哀歌》中肯定了自己的绝望,当时彻底的绝望是二十世纪初逐渐蔓延开来的世纪病,里尔克也不能幸免的坠入存在主义的漩涡中。《哀歌》成为里尔克以生命奉献的换取的礼物回馈给他的的命运。1926年12月,里尔克死于白血病。他写了几十年的诗歌,临终最后一个短句是:“但是,地狱。”诗歌赠给他生命中熊熊燃烧的美丽火焰,也烧毁了他的身体……他受够了疾病的折磨,他要像动物一样离去,里尔克写的一首《诗人之死》是他自身死亡的最佳写照:“他躺着,头靠高枕,/面容执拗又苍白/自从宇宙对宇宙的意识/遽然离开他的知觉,/重新附入麻木不仁的岁月。//那些见过他活着的人们/不知道他原与天地一体,/这深渊、这草原、这江海、/全都装点过他的丰仪。//将他的眷顾博取,眼前怯懦死去的是他的面具,那么柔弱,那么赤裸,就像/绽开的果肉腐烂在空气里。”这个一直仰望着上帝的孩童,受到天使的守护,或者自己就是天使,只是将面具扔向时间,在永恒里向我们敞开他圣洁的歌喉,哪怕是恐惧的,也是美丽的!当我们读着里尔克的诗句,我们不断成长的心灵也得到了一种装点!莎乐美、安德烈亚斯订婚照而莎乐美在余生的岁月中一直和安德烈亚斯厮守在一起。这是一桩很奇怪的婚姻,他们遵守着不进行性接触的契约一同生活了四十多年。安德烈亚斯是哥根廷大学语言学家,追求完美主义,他居然接受了莎乐美的苛刻条件和她一起生活。虽然他也曾嫉妒吃醋发怒,但是在契约的原则上他完全没有越雷池一步,就这样两个人靠亲情相伴到老,在莎乐美的回忆中依然有很温馨感人的细节和片断。莎乐美曾经这样描述自己:“当我写作学术文章时,我好像在做一件女子气的事情;当我写诗的时候,我似乎感觉自己投入到一项‘阳刚’任务,尽管这源于生活的创作方式在本质上是‘阴柔’的‘女性’的,我的很多作品可能不是写给某个读者看的,而是对上帝的窃窃私语。”这段描述和描写尼采时有相似之处,并且表明一个曾经脱离教会的女人始终没有离开上帝,总是在和上帝相遇和对话……莎乐美是女人中的女人,她得到上帝的恩典太多,是一个几百年才出的唯一的奇女子。当人们读着尼采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读着里尔克的《杜伊勒哀歌》和那首著名的《豹》时,有可能会想起一个名叫莎乐美的女人。

精彩短评 (总计52条)

  •     通过朋友,知道了莎乐美,因此产生了想要了解这个奇特女人的历史,关于她,关于与她相关的人。男人的天使,自己的上帝。到底一个女人,如何才能做到这样。让我慢慢走进你。
  •     在书店看见这本书,被它吸引,觉得莎乐美很有个性
  •     一个自由女性,不受婚姻的束缚。基洛特牧师是她的初恋。
  •     假期前听朋友推荐买了这本书,假期间翻阅了两遍。莎乐美是个传奇的女人,为什么传奇?不仅仅因为她的血统,她的叛逆,她的才华,她的特立独行,单从她生命中经历的星光闪烁的男人们可以看出。
    书中有一句话特别欣赏,“我们设法让每个平凡乏味的日子都绽放出春天的色彩”。也许我们注定不会有莎乐美般的传奇,但都市中平凡、庸碌的生活一样有很多真实的色彩,真诚而不做作地活着,该笑的时候笑,该哭的时候哭,会愤怒,也会发傻气,永葆好奇之心,期待奇遇。
    梦想也许不是一个目标,是一种气质。
  •     看过她写的《马尔特手记》,喜欢莎乐美,买她的传记来看,一定不会失望。
  •     透过一个时代名流的朋友圈会让我们对那个时代及那个时代的人有更深的了解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命运 不同的是时代相同的是人的本性 果真有相似的人 林徽因?却似乎比林徽因更深刻? 晚年部分却不太理想?不够圆满!
  •     传奇女子,听朋友推荐。
  •     莎乐美的初恋是基洛特,她说:“如果我不属于基洛特,那我将不属于任何人,但不等于我没有爱。感觉就是一切,名声如烟云。”
  •     要学会心平气和,做你自己,而且要亲手去做。上帝已经帮我安排好了一切。 你要你觉得快乐就行!
  •     因为是我的女神 所以和尼采的书放在一起 嘿嘿
  •     本来看自传,是想了解她为何能够吸引无数的男性,不过看了一小半好像没有觉得她是怎样一个有魅力的人,只是不时的有人跟他求婚,爱慕她,那她的吸引力又在哪里呢?不知道看到后面是否可以感受到~~~
  •     很喜欢,适合细读的书
  •     有些地方有共鸣
  •     追求自己的自由,不受世俗意见的左右,坚持自己的想法。
  •     还在继续中
  •     应该还好吧 读完后再评论吧
  •     一天就读完了,莎乐美的故事真的是不知道怎么形容,希望再找几本莎乐美的著作好好了解一下这位女子。
  •     不太喜欢这个女人.
  •     翻了一下,还没看。印刷没有想象中那么好,不过也不错了
  •     以前一直以为莎乐美是男人的玩物,绿茶婊一样的存在,现在改观。以前一直以为嫁给声名显赫伟大人物是值得骄傲的事,现在觉得嫁一个性格稳定、乐观向上,有共同志向的男人才不会让自己太累。
  •     优美的文字,真挚的情感,珍贵的史料,不可多得的好书。
  •     感兴趣,就收吧
  •     纸张不是很满意。感觉很黄皮纸的感觉。
  •     一生面对真实的自己,一生不断挣扎的美丽女人,与众多男性如尼采、保尔、里尔克、佛洛依德有着紧密的或情人或朋友或师生的关系。新时代女性的好友,光辉不减!
  •     莎乐美-一个很独特的一位女人。
  •     从里尔克开始的后半部分比较喜欢,回顾生活的时候诚实比较,而回忆更年轻的时候和青春期的时候,似乎是有些刻意地想要掩饰年轻时候做出的傻里吧唧的决定,其实谁年轻的时候没做过蠢事呢。书名太烂!
  •     非常喜欢这本书,已读四遍。
  •     了解主人公在爱情和事业方面的认识和看法,以及对婚姻的了解
  •     莎乐美是里尔克心目中的天使,不然他写不出《杜伊勒哀歌》。
  •     “应该抛弃那些四平八稳的衡量标准,要下定决心过一种完整、完全、完美的生活。”
  •     那个时代他们旅居生活,住农村,接近自然,穿越半个意大利和整个俄罗斯,散步交流,这样的生活和思想碰撞让人向往。
  •     刚开始觉得写的有些乱,后面才发现是自己阅读力跟不上。对其他几位如雷贯耳的大人物分析的倒也透彻,尤其是尼采。可惜提及自己就乏力了。不如之前精彩,认识自己永远是最困难的吧。真是迷人的女性。
  •     让我从另一个角度认识了尼采。
  •     一个永远忠于自己内心的女人。
  •     好想吐槽书名……
  •     我如此想要迫切的想要了解她,一探她的究竟。这种感觉太妙了,甚至有些激动。
  •     读完再次印证了已婚已育人生轨迹的无趣及重蹈覆辙
  •     男人的天使,自己的上帝。标题就很喜欢。
  •     女人作到这份上。。。也到头了。
  •     除了书名 都挺好的 感想太多了说不出来了。
  •     总是感觉一种莫名的吸引力。看看停停,停停看看。
  •     赞,超好
  •     喜欢莎乐美的文字
  •     这本书跟我想象的不大一样 只是叙述莎乐美的生平 并没有过多对她思想活动的描写
  •     有几个地方感觉语句不对,不知道原文是怎么样的
  •     题目有点雷...传奇的女人...
  •     法文的翻译作品很难见到佳作
  •     莎乐美就是一个传奇,因为她,莎乐美这三个字也成了一个永远的组合。
  •     一个女人的自白……
  •     这个版本太糟糕了。
  •     莎乐美是一个很特别的女人。一个特别的女人背后,可能有一群特别的男人。莎乐美出生在俄罗斯的将军之家,生活在俄罗斯的动荡时代,在她的背后站着尼采、里尔克、弗洛伊德、托尔斯泰这样的男人。有的人是她的精神导师,有的则是她的红颜知己。这些人影响了莎乐美的一生。他们成就了莎乐美,也可能是毁掉了莎乐美。如果没有他们,莎乐美也许可以过上平凡而幸福的生活。作为人物传记,这本书读起来脉络清晰,适合喜欢文艺味的读者。
  •     迷乱众生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