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到死,一步三回头

出版社:长江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11-1
ISBN:9787535468475
作者:袁劲梅
页数:224页

作者简介

“我唯一的能耐,是用故事说出常识。”
16篇小故事主题鲜明,不愠不火也不矫情做作,粉饰太平,有些是她自己的经历,有些时别人的经历,它们个个自有灵性,散落各处,多有人苦苦寻觅,此次集结出版,以飨读者。
当世界变得锱铢必较时,作者告诉我们:看见自己的小,人们就能心安理得地做着小事了。
编辑推荐
1、演员陈坤、歌手张靓颖、媒体人杨锦麟、学者费勇、作家绿妖
等转载推荐,借以呼唤社会良心回归。
2、“我必须告诉长江和长江边的不肖子孙我父亲的故事。我父亲到死对长江都是一步三回头。我希望等到人们总算懂得该向自然谢罪的那一天,会想起我的这些故事。”——袁劲梅

书籍目录

序 打开我们的颜色盒 \\
第一集 我的和你的父辈
我的和你的父辈有着不同的肤色,长着不同的脸,说着不同的语言,干着不同的事情,但他们是我们的父辈,他们爱我们。他们拼了老命,要把一个他们认为好的世界交给我们。他们做了。我们会记住的。
一步三回头 \\
不变 \\
希望之洞 \\
男孩城 \\
养女 \\
政坛『骑士』 \\
第二集 我的和你的文化
我和你很不同。我用象形文字思考,你用字母。我用汉语说话,你用英语。我想的、干的,你也许不会理解,你想的、干的,我也不能全懂。但是,请不要期望我会变成你,或者努力使你变成我。我们已经共属同一个『人类』。『不同』不是『不好』。世界因为『不同』才多样,才有趣。
当春 \\
两点星 \\
吱吱响的木桥 \\
我们这条安赐街 \\
拆墙 \\
第三集 我的和你的爱情
爱情是一个好果子,让我们分享。这果子不一定每一个都甜,但每一个都新鲜。当爱情的果子落在我们之间的时候,这个果子是晶莹的。我通过它看你,却看见了我自己。
绿豆儿 \\
蓝鸟啾啾 \\
无边的大牧场 \\
金草地 \\
青春作伴 \\

内容概要

袁劲梅
已故生物学家袁传宓之女,美国克瑞顿大学(Creighton University)哲学教授。近年来,在海内外各处发表大量散文、诗歌、小说及哲学论文。作品曾获“联合文学奖新人奖”、“汉新文学奖”等多种奖项。中篇小说《忠臣逆子》获2003年台湾“联合文学奖、 新人奖”首奖,“北京文学2004-05年中国最佳中篇小说奖”。纪实文学《一步三回头》获“2005年《侨报》五大道文学奖。小说﹑散文多有收入年度佳作文集﹐如《2005年最佳中篇小说》,《北大年选——2005散文卷》,《2005中国年度随笔》,《读库0603》,《散文精选2006》,《散文精选2007》。


 父亲到死,一步三回头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8条)

  •     这本书的名字起的好,因为只有第一篇最好看……第一篇是一个偏纪实的故事,讲的是作为环境学者的父亲对祖国江河的深沉感情,里面人与自然,游子对祖国山水的情感很动人。之后的小说大多数的模版就是一个白人男人和一个有中国血统的女人的故事。中间有所谓文化冲突,也有文化融合与理解,但是在我看来都略有些刻板印象:白人男人一定是虽然开放但是负责人的,中国女人一定是很婉转但是有些刚强的。嘴毒一点,就是中年华裔女性的yy小说……中间也穿插着比如非法移民啊,猥琐又直男癌的中国男人对奔放的金发女郎的渴望和爱啊这样的故事。时不时有一些有关生命啦,文化啦这种东西的思考,但是总的来说还是一个知识中产阶级的小情怀,不管是题材、情感还是笔力都远远不及第一篇。感觉需要深入的部分深入不下去,应该调侃的部分调侃不起来,额……还时不时透露出一些莫名的优越感,槽点蛮多的。不过最近读的书大多比较严肃,读读这种小品还是挺轻松舒适的,间或在吐槽中触发思考,还是可以看看的。
  •     在这部3集共计16篇文章的文集中,从她以哲学教授独有的缜密和思辨精神倾注其间的文字里,我读出了一位内心世界丰富、充满了爱心和责任感的高级知识分子,对曾经生活过的中国、对现在定居的美国以及全人类的博大的爱。这份爱超越了国与国之间的壁垒,摈弃了狭隘的种族观念,传递着文明和友谊,向全人类播撒着进步与希望。全书三集,各有侧重又一脉相承。第一集《我和你的父辈》应该是本书的核心章节,五篇文章里,作者为我们讲了不同肤色的父辈们,他们所做着的同一样的事情,即“拼了老命,要把一个他们认为好的世界交给我们。”这里面最令我感动的是《一步三回头》和《希望之洞》两篇文章。《一步三回头》直指环保问题,在作者的笔下,我看到了一位堂吉诃德式的教授父亲,西装的裤腿高高卷到膝盖,脚蹬一双解放鞋,带着他的研究生,在长江鱼儿回游的季节,站在葛洲坝边上用大水桶提着一桶桶鱼将它们运过坝去……父亲到死,对长江都是一步三回头,他以自己的微薄力量,祈愿着唤醒人们对自然规律的敬畏与尊重。《希望之洞》则更让人伤感,父亲“杆子”为了让瞎眼的“籽秀”见到光明,至死都活在希望的“黑洞”里却无怨无悔。两个父亲,一个为大家一个为小家,悲壮之深、凄美之至,可见一斑。第二集《我和你的文化》里,很有意思,也令人很无奈,这里面分不清谁对谁错,只能说是不同文化背景下,不同种族的主人公自然而然的言行流露。比如在《当春》一文中,直线型思维的艾诗碧和曲线型思维的依葚,她们都各自遵从着自己的思维习惯和处事方式,永远也不可能改变。这些也逼着我们反思自己的文化:有些地方我们是不是真得换一种思维模式呢?第三集《我的和你的爱情》里,作者通过几个小故事让我们见识了美国人的爱情观和婚姻观。如在《青春作伴》一文里,作者为我们生动展示了一群大学生的恋爱观、道德观,有些地方让我们忍俊不禁,有些地方又值得我们深刻反省。其中他们大胆而认真的探索和求知精神,着实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        在看这本书之前,我从不知道“袁劲梅”这个名字;在看这本书之后,我把袁劲梅已出版的所有书都加入了亚马逊的购物车。   这个女人的文字里有一种很原始的感染力,与形式无关,那是语言本身的力量。已经有多久没有看到这样的文字了?没有浮饰,没有虚矫,看不出匠气,像在清水里漂过的白布,与华美无关,可是干净,有优良的质感。   她的故事也和她的文字一样,没有什么跌宕起伏、风起云涌,也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大道理,都是平常人的平常事,家长里短的,非常生活化。可是,就像她自己说的:“咀嚼起来,像是老字号酱园坊腌制的脆甜萝卜,很有味道。”   我在这些故事中更多的看到的是一种叫做常识的东西。常识,在百度百科这种的释义是“普通的知识,众所周知的知识,一般的知识。一是指与生俱来、毋须特别学习的判断能力,或是众人皆知、无须解释或加以论证的知识。另一意思是指对一个理性的人来说是合理的知识,即‘日常知识’。 ”从前我一直以为前后两种解释是一致的,可是看了这本书,我突然发现,原来这两种解释可以有很大区别——众人皆知、无须解释的知识不一定是合理的,而对一个理性的人来说合理的知识却可能被人们主动或被动地遗忘。   比如,在袁劲梅的故事里,常识是鱼会生病,鸟会中毒,小孩子会死,是江鱼在产卵季需要洄游,是工厂的污水排放会污染水资源,会让人生癌;而在我们的认识里,常识是建坝蓄水能发电,提高产能,是建工厂抓生产能扩大经济效益。   说不上谁对谁错,都是常识。可是不同的选择却会造成完全不同的结果。我们很显然选择了后者。对此,袁劲梅的解释是:“我们是一个非常功利的民族,而且是只要眼前功利的民族。我们可以把属於我们子孙的资源提前拿来快快地挥霍掉或糟蹋掉。我们喜欢子孙满堂,可是我们的关爱最多沿及到孙子辈就嘎然而止。至於我们的曾孙,重孙有没有太阳和月亮,清风和蓝天,我们脚一蹬,眼睛一闭,眼不见心不烦。”   这样的例子在书中新手一抓就是一个,可以说整本书都在说着这样一些不同于常识的常识。   作者告诉我们民主精神的意思是“公民为先,议员为辅”——如果谁要想在民主制度里当议员,掌握权力,她/他应该首先是一个合格的独立公民,议员,只是他作为公民的义务。他们必须有自己的职业,不能靠当官过生活。所以,只有真正有民主精神的政坛“骑士”才能干好这个工作。   在我们的认识中也有“人民公仆”的说法,但那只是响亮的口号。人们去做官的真正目的何在是“不足为外人道”的。我们还停留在需要“高薪养廉”的阶段,民主精神,那是遥远的梦话。   她写政坛“骑士”乔治·鲁瑞思从小家贫如洗,所以对财产看得很淡。这里的“所以”一定会让很多人不解。因为在一般人的理解里,越是底层出身的人对财富的欲望越强烈,因为他吃够了贫穷的苦,更常见的说法是“穷怕了”。而鲁瑞思的想法是清贫使它“丢掉了所有对失去财产的恐惧”,他发现“对穷人家的孩子来说,快乐不一定非得从财产中得到,简朴的生活,广阔的田野和一场好梦同样可以……”还有那个“无家可归者”勒姆,不上班,不工作,每天要做的只是去图书馆看书。住在别人家的阳台上,却从不心存感激,反而觉得理所当然。不创造价值,脾气却大得不得了。用达尔文的理论来说,这是该被社会淘汰的人,可是他却在安赐街安然度过几十年,而且受人尊敬。   这对于从小就被教育要做“人上之人”的我们来说简直不可理解。在我们的文化里,从小接受的是厚黑学教育,崇拜的是孙子兵法、三十六计,从小学起就记住了那句苦大仇深的“落后就要挨打”,电视上最流行的节目是甄嬛传,连小学生都知道要好好学习,因为不好好学习就赚不到钱买房买车,而没房没车是娶不到老婆的。“人穷志短”是我们的常识。   作者是大学老师,她在逻辑课上让学生们改写《桃花扇》的结局,有一个学生研究了中国古代妇女裹小脚的原因,认为那与男性生殖崇拜有关,所以他对《桃花扇》结局的逻辑解释是“李香君在长年的战乱流离中,为了行走方便,拿掉了裹脚布,脚变大,变平。对侯方域的性诱惑没有了。又因为他们深爱过,此时,侯方域的最佳逻辑选择就是出家当和尚。”而另一个学生则认真研究了中国男人的儒道思想,认同“没有哪一个成熟的中国人是纯粹的道家或儒家。他们是一半一半,谈恋爱的时候他们是道家,出门见人的时候他们是儒家。年轻的时候是儒家多,道家少。年老的时候是道家多,儒家少。他们会变。可以因时因地根据需要变”的观点。所以他认为《桃花扇》的结局是“侯方域虽然出家当了和尚,环境一变,有小桥青山,说不定他又会变成一个情种的面貌”。两个人的作业都得到了老师的肯定。   看到这儿,您就知道,我肯定要拿这事儿和中国对比了,可是我要比的不是中国的老师面对这样的答案会是何反应。而是中国的学生能不能写出如此富有个性的结尾。中国的学生会不会为了一门哲学课程的小作业去翻阅佶屈聱牙的文言戏文,会不会去查阅相关的理论著作,去了解历史深处的文化渊源,去为人性注解。我不知道答案。   ……   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这样的思想冲击也不少。袁劲梅的故事就是这样,每一篇都让人一看三叹,看完之后还要再细想一番,反刍一遍。可谓微言大义。   可是,不应该是这样的,读者正常的反应应该是会心一笑,然后点点头就翻过去了,因为她说的都只是人人都该知道的常识而已啊!   她说自己最擅长的是“用故事讲常识”,她讲的也确实是常识,可是那本该是常识的东西却被我们遗忘了,丢弃了,误读了。我们给自己找来另一套理论,精细包装一番,然后谓之曰常识。所以“人往高处走”是常识,所以“发展才是硬道理”是常识,所以“人在河边走,哪能不湿鞋”是常识……这些所谓的常识慢慢麻木着我们的神经。所以当看到袁劲梅这些原汁原味的常识时,我们才会这么激动,因为我们看到了这个世界本该有的面目。   这些不同于常识的常识也是需要有人时时重申的。否则的话,就要从常识的位置上被挤下来了。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读了两个小时。周日。
  •     这本书我在读库上看过一部分,就是这一部分让我觉得买一本回家做睡前读物也不错,但是除了我看过的那一部分,其他我都不喜欢。
  •     冲着第一篇内容去的,然后发现以后的散文和小说跟第一篇都没关系……其中的《蓝鸟》在半个月前某没去过的银行的杂志里看到了,我说看其他篇的文风怎么这么眼熟……
  •     正如对此书的介绍,16个主题鲜明的小故事,不愠不火,不矫情,不造作,似乎是在平铺直叙,但字里行间也能读出或伤感,或唏嘘,或慨叹,或惊喜。买这一本书,是因为看到对此书的介绍,说是柔柔的文字,看吧,很好看。还有,就是书的题目。一直以来,我也想写一本哪怕只是一篇追忆父亲的文字,但自己真的是疏于动笔以致于不知该如何下笔,说来是自己懒散。把书拆开后,三两天的时间就看完了。从这几篇故事里,看到了中西文化的差异在人际交往中的体现,看到了人情世故,但终究到底,还是人情大于一切。喜欢这看似淡淡的文字,但又处处洋溢着人间真情。其实写作也就是这样吧,不矫揉造作,你认真书写就好,把你想说的表达出来,一段一段,也许就是一篇好看的文章了。其实,我该拿起笔来。Now, 22:50, January 22nd, 2015。
  •     这本书的名字差点让我放弃看 再去无锡的车上看完 不温不火 慢条斯理的讲故事 很不错
  •     求同存異,哪有那麼簡單。
  •     “我唯一的能耐,是用故事说出常识。” 强推第一篇文章,看散文的质朴及故事美。也许,人到老了也就不在乎花前月下了,只要说话有人听,就是在谈恋爱。这也合乎逻辑,因为年轻人谈恋爱,说的也几乎都是废话。几年后就全不记得了。
  •     越来越喜欢不矫情不造作,平实自然的讲述。
  •     生动感人的小故事,在中西文化的辨析中,催人自省。很好看。
  •     “我唯一的能耐,是用故事说出常识。”就为第一篇文章《一步三回头》,力荐。“也许,人到老了也就不在乎花前月下了,只要说话有人听,就是在谈恋爱。这也合乎逻辑,因为年轻人谈恋爱,说的也几乎都是废话。几年后就全不记得了。”
  •     写的挺好的,就是作者身边都是善良美好的米国人和龌龊愚昧的中国人让人费解。我不否认她写的那些中国人确实存在,可是我的生活中有交集的基本没有。我不明白为什么用这样的人来代表中国,他们不是我,不是我的朋友,不是我的亲人,可是他们是全世界甚至中国人心目中的中国人。每个人都以为在中国世人皆浊我独清,然后拼命的嘲讽别人以为能唤醒神马,只换来越来越多的视不认识的其他人为渣滓,自己的圈子为清流,这就是我们要的?
  •     有几个还行 只记得一步三回头和希望之洞 序让人讨厌
  •     总的来说,这本书是用无数个故事拼接起来的人生哲理,关于人生、责任、爱情、社会,从某种角度来看,也算是从点点滴滴来讲述社会的方方面面,值得读一下!
  •     90年代文风,全有关责任、付出和人情味,有心酸有顿悟。一开篇就看哭了。
  •     有一些不错,还有一些是读者范儿
  •     很棒
  •     第一篇十分好,后面…可以忽略。
  •     除了《父亲到死,一步三回头》,其他都太读者风了,欣赏不能。
  •     可能是今年结束前读过得最好的散文了
  •     读起来有点艰难
  •     买的主因是书题文章。这书很轻盈,捧在手上阅读非常舒服。最重要的还是作者的每一个故事都能触动人心。
  •     用了速度法大概每分钟1000+字。不影响理解。是以,一个多小时就翻看完。很高兴,又有了点儿可以读小说的希望了。杆子和聋女的故事,多希望是he。本书是个文集,我觉得重点在谈希望与尊重,侧重点是吐槽中国人(特别是传统男人)与西方价值观冲突。泪点是开篇文。
  •     除了“父亲”其他无感
  •     2014年11月8日读,2014-372。
  •     感觉作者是想写得发人深醒。恕我愚钝,有种点了没点透我的感觉,一直憋着。
  •     有能够回味的故事
  •     15.04.21 17Q以为写的是亲情,其实不然,开篇就让我揪心。语言质朴,内容有关责任,感触良多。
  •     硬皮小开本字大行疏,完全没必要,印成小册子或翻翻电子书即可,不需要买这本。
  •     纪实文学,几十篇小短文,体会着国内国外的不同观念思想。
  •     夏末秋初多雨的周末,在卢湾区图书馆的书架间站着读完第一篇,不时有种凉意。这位父亲辛苦了。
  •     书名根本是欺诈,第一篇之后都是普通软文,自己是为了第一篇才买了这本书,结果还是在豆瓣上读过的,不增不减,扫完目录心情可想而知。不过这都是出版社书商的问题,还是很感慨“一步三回头”,比起歌山颂水,这才叫自然文学。
  •     《希望之洞》简直棒哭了!看完就掉泪!整本书的故事都蛮喜欢,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故事,以及共同真挚的情感。
  •     文化差异的对比,中国人的世界观,感情观都体现的很明确。
  •     偶得的一本书,平淡的讲述美式价值观
  •     3.5分吧 有几篇还行,就是寓意太重, 偏胜过情感 。 除了第一篇怀念父亲的,剩下的都是中西文化人文情感的故事,也算是和作者所生存的环境相符,主要还是作者叙事风格没打动我,在单位午休时看看打发打发时间。
  •     一步三回头/吱吱响的木桥/我们这条安赐街/拆墙/大牧场/金草地
  •     读者文摘集锦,一个半小时可以看完,书名和内容并没有啥关系。
  •     很有感触,文化的不同没有对错。 但父亲写一篇值得思考。
  •     被书名触动了,也不管作者何人,有谁推荐,封面多精美就一鼓作气买下来了。我的和你的父辈、文化、爱情如此不同,却都逃不掉生活在同一片天空下的命运。很喜欢书里的一句话:风吹得好的时候,日子就越过越热闹。
  •     一些文章有点观念先行的感觉,最喜欢写父亲的那篇
  •     最早看的《罗坎村》最好
  •     一个多样的世界,看见自己的小,人们就能心安理得地做着小事了。
  •     这本书是个惊喜。因为被处处转载的同名标题文章而看,但发现这其实是短篇散文和小说合集,文章之间并无关联。大部分文章都在说移民和中西文化差异,文笔流畅,部分段落很优美,有点李娟的意思。
  •     看的时候感觉作者一直在耳边喊:找个美国男盆友吧!对于中国家庭文化的讲述还蛮切实的,还有恋爱观和婚姻观也很客观。小故事,读起来很快,闲暇之余读读很有感觉。
  •     本想给三星的,看这宣传架势,还是给两星吧。除了第一篇以外都不值一看,太做作了,真诚在第一篇用完了。很后悔花钱买了这一本。
  •     有几篇很好
  •     不温不火,有几篇挺感人的,比如《一步三回头》,比如《希望之洞》。不同的文化,不同的观念,不同的生活,同样都要敬畏自然,同样都要经历希望、失望、死亡……是为人生。
  •     非常喜欢希望的洞这篇文章!
  •     
  •     完全是标题党嘛。。。。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