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思勉说三国

出版日期:2014-1
ISBN:9787214108542
作者:吕思勉
页数:281页

作者简介

《吕思勉说三国:三国纷争的历史真相》堪称历史学家编著通俗读物的代表作之一,由《三国史话》和《三国史论》两部分构成。作者以渊博的历史识见为基础,列举大量《三国志》、《三国志注》等文献中的证据,对三国有关历史人物和事件进行爬梳整理,深入辨析,提出了独到的见解,不仅给读者很多启发,更为后世通俗讲史者树立了典范。

书籍目录

三国史话
楔子
宦官
外戚
黄巾
历史和文学
后汉的地理
董卓的扰乱
曹操是怎样强起来的
曹孟德移驾幸许都
袁绍和曹操的战争
赤壁之战的真相
刘备取益州和孙权取荆州
替魏武帝辩诬
从曹操到司马懿
替魏延辩诬
姜维和钟会
孙吴建都南京
司马懿如何人
司马氏之兴亡
晋代豪门斗富
三国史论
三国之概述
何进之败
董卓之乱
李傕郭汜之乱
东诸侯相攻
边章、韩遂
张纯之叛
袁曹成败
曹操平定北方(上)
曹操平定北方(下)
曹操平关陇汉中
关羽欲杀曹公
曹嵩之死
论魏武帝
魏氏衰乱
魏平辽东
司马氏专魏政
马 钧
君与王之别
刘备入蜀
刘备取汉中
诸葛亮伐魏
诸葛亮南征考
诸葛亮治戎
诸葛亮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
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李 邈
姜维不速救成都
蜀魏之亡
孙氏父子轻佻
孙策欲袭许
孙氏据江东
孙吴盛衰
孙吴之亡
三国之校事
三国时四裔情形
山 越

内容概要

吕思勉(1884~1957)
中国现代“史学四大家”之一,白话国史第一人,中国社会史研究开创者。字诚之。江苏常州人。早年任教于东吴大学、常州府中学堂、南通国文专科学校、上海私立甲种商业学校等。后又在上海中华书局、上海商务印书馆任过编辑。1920年以后,先后任教于江苏省立第二师范学校、上海沪江大学、上海光华大学,1951年以后任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
吕思勉著史,注重排比史料、分类札记,讲求综合研究、融会贯通,同时还吸收了西方的史学思想和研究方法,这使他的史学广阔宏富、别成一派。其代表作品,通史类有《白话本国史》《吕著中国通史》等,断代史类有《先秦史》《秦汉史》《两晋南北朝史》《隋唐五代史》《吕著中国近代史》等,专门史类有《中国民族史》《中国社会史》《先秦学术概论》《宋代文学》《经子解题》等,通俗历史读物有《三国史话》等,史学论文集有《论学集林》《吕思勉读史札记》《吕思勉遗文集》等。


 吕思勉说三国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全书由《三国史话》和《三国史论》两部分组成。前者几乎为白话,且具有一定的系统性。后者是从《秦汉史》、《吕思勉读史札记》、《论学集林》等著作中抽取而成,显得有些杂乱,排版上也有些不太细致。吕思勉先生对三国的衷情于字里行间是看得分明的,对诸多史实的解释也多为创见,对人物的品评也有许多独到之处。相比之下,一些后来者只是在注解吕先生的著作而已,起的是普及的作用。不过,经吕先生这样一解释,诸如“七擒孟获”等经典桥段就成了笑话,所以文学都是骗人的?历史的真相又如何?
  •     《吕思勉说三国》,顾名思义,作者吕思勉,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全书共计22万字。吕思勉,字诚之,严耕望称之为近代史学四大家之一(吕思勉、陈寅恪、钱穆、陈垣),并成为人们的主流共识。本书书名虽然直白,但实际上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名为《三国史话》,曾作为单独书籍出版,以白话为文,第二部分名为《三国史论》,实为作者有关三国问题的文章汇编,全是文言文。诚之先生是白话本国史第一人,也是中国社会史研究的开创者,筚路蓝缕,功不可没。不过因为是第一人,所以实际上行文与现代的白话文还是有差别的。诸君上中学时应该都学过民国时期诸学者的文章,因为常写文言文,故写白话文总不免带有痕迹,不过现代人读来是没有问题的,以我观之,《三国史话》至少要比三国演义白上许多。本书是我读的第一本诚之先生的书,以前也没有专门看过介绍诚之先生的文章,不过看完之后,书中已能体现出先生在史学上的很多观点和治史的方法。如先生对于史料的排比分析,综合研究,所知古籍既多,但绝不迷信古籍,总能得出令人耳目一新又不得不信服的观点。现代人对三国的了解,基本全出自《三国演义》,此书在面世后直到民国时期,产生的影响是大部分现代人无法想象的。我以为,四大名著中,最具文学性的是《红楼梦》,最具趣味性的是《西游记》,最具可读性的是《水浒传》,但要论在民间影响力最大的,首推《三国演义》。大学时我和一位同学看电影《建国大业》,其人对我说,在中国历史上,能看到一个名字就立刻感到熟悉甚至能略想到此人生平的,除了三国就是建国。我虽然没有说什么,其实心中不以为然。至少我想很多人是不能把开国十大元帅的名字说全的,但若说起西蜀五虎将、东吴五儒将、曹魏五子良将,必然能够滔滔不绝。《三国演义》如此成功,自然影响了人们对这段历史真实性的认识。若说不了解,几乎所有人都能说上不少内容,若说真了解,了解的只不过是一部小说。而三国的真实历史对于普通人来说,就几与鸡肋等同,食之无味弃之可惜了。就本书而言,《三国史话》更系统一些,先论述了后汉乱源,即宦官、外戚、黄巾,其次介绍后汉地理,然后才是读者更感兴趣的三国历史。由于是白话文,所以很好懂。《三国史论》则是文言为文,且有不少故史书特点,如出现一个人物时,除了第一次提及此人姓名并略作介绍,之后再说此人便是存名去姓,而三国同名之人其实不少。还有就是以年号纪年,读来多有不便。而且书中会使用一些常用的通假字,如“内”之于“纳”,“县”之于“悬”,“人”之于“入”,“披”之于“被”等。另外,由于本书成书时尚使用繁体字,现在改为简体,有些生僻字的一部分虽然现在在很多情况下已经简化,但此生僻字仍是繁体写法,而书中一律简化,致使我用字典查找一些生僻字时痛苦不堪,查不到的时候还要试着把字中简化部分换成繁体写法来查,即使如此仍有些许字没有查到。而史论中每篇文章皆有本来出处,其中出自吕著《秦汉史》为最多,其他《吕思勉读史札记》、《论学集林•蒿庐札记》、《吕思勉遗文集》等,多为论述之文,即使弃之不用,仅留《秦汉史》内容,亦为通顺。想来是编者为免读者非议,故杂以它文。《孟子》有言,“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诚哉斯言!诚之先生于本书中论述史事,常罗列史料,指明其矛盾之处,于其中分析总结,乃得结论,其中观点颇有与众不同者。如关羽之弃曹,除求秦宜禄妻不得外,尚因欲于畋中杀曹,心不自安故。又如钟会之反,实为扶魏,乃魏氏最后之忠臣。再如曹操之攻徐州,非因曹嵩之死,实为汉末乱世之初两大军事联盟之间摩擦,曹操与袁绍、刘表一党,袁术、公孙瓒、孙坚、陶谦一党,攻伐不断。再如曹操之挟天子,非为令诸侯,因乱世之诸侯非天子之可令者。其他如魏延于诸葛亮殁后,实为与杨仪争权被杀,与诸葛无关。“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之语,乃当时托孤惯例之词,并无深意。诸如此类,各有论据。诚之先生于书中言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之言,仅为旁观者不负责任之辞。因当局者所处之环境,旁观者岂能尽知?当局者的考虑,旁观者亦无法知晓。西方有言曰:一件事发生时,历史便已扭曲。旁观者自以为某事极易解决,洋洋得意,以为古人之不如今人远甚,却不知当局者究竟顾虑何事,为达成何种目的。史学研究之难,正在这里。从前我读史书,总觉艰难(现在亦是),非唯文言难解,亦因史家述而不论、少论。尝以为史书若如学校历史教科书一般,某历史事件总有起因、经过、影响等等,自然更易理解。如今想来,此正是史家严谨之处。非当事之人,如何明了史事之因?不过是搜集史料以相猜测罢了,而历史家的责任,便是要保证这猜测更接近真相。诚之先生常在书中罗列史料后,断言其为事后附会之言,如袁曹之战,荀彧有四胜四败论,郭嘉有十胜十败论,大同小异。再如谋臣所献之计,亦多有文人遐想之处。机密之事,外人不知,知者不述,旁人唯补缀而已。往日读史,虽隐有异感,终未细想,如今想来,诸多不合理处,确如先生所言。今后读史,能有所思,有所感,有所得,皆先生隔世之功。先生不愧史学大家也!虽然如此,先生不能尽信史书,我亦不能尽信先生。现试论二处。挟天子以令诸侯,为袁氏之语,后人以为然。诚之先生力述天子无用,代汉无罪,因为天子只是一个象征,百姓不会关心,诸侯也不会当真听令。曹操成事,乃因拥百万之众,非因天子在许。私以为不然。天子为正统象征,岂无号召之力?得天子即得正统。况曹操所得,非唯天子,尚有公卿。公卿方是统治之基础。明太祖废丞相,此后皇权达到顶峰,是为皇帝独裁,而在此之前,只可称为中央专制。有天子,有公卿,曹操手中不是皇帝,而是汉室中央政府。曹操确非挟天子以令诸侯,实为“挟朝廷以令天下”也。汉室既然尚在,曹操便是中央代表,天下有才之士,自然出仕朝廷,曹操帐下谋士如云,猛将如雨,正是为此,岂能言天子无用乎?至于代汉无罪论,只是以今人思维讨论古人,并无意义。钟会灭蜀后,黜邓艾,好姜维,意欲大举,未发而被杀。诚之先生以为他是魏氏忠臣,乃司马氏篡魏最后障碍,只因其父钟繇,受魏恩典极深,而钟会文人,当有风骨,尽忠魏氏,乃为合理。此论未免太过武断。钟会为司马师、司马昭心腹经年,司马氏独大后,扬州为之三反,会于平扬州中功劳极大,若说此乃谋略,只为取信司马氏,实在难以令人信服。况举事之前,其有言曰:“事成可得天下。不成,退保蜀汉,不失作刘备也。”但观此言,岂是扶魏之语?实欲做人主也。三国之精彩,非演义所能及,止不为人所知耳。袁曹之争,袁氏倾四州之力,徐徐并进,以势压之,岂是演义所言轻敌冒进?但观曹操粮绝,意欲退兵,便可知袁绍之高明。无奈天不假袁,曹操势急之下拼死弄险,火烧乌巢,袁绍当机立断反偷袭曹营,双方胜负之机,转瞬即逝,此战乃曹操最为艰苦险峻之战。观曹操破敌,皆在一二年间,唯独袁氏,所费八九年方毕。又如孙氏之得江东,亦为侥幸。徐州陈元龙,世之大才,徐州为吕布所据时,以陈登使曹,登乃效忠曹氏,临别操以手抚之,言:“东方之事,便以相付。”果奏大功。元龙守徐州,与孙策数番争斗,策不得寸进。后闻袁曹相持,遂欲再征徐州,为许贡门客刺杀。史书言陈登于江淮间威望颇高,有吞灭江南之志。奈何当时江南不为中原所重,乃迁登往别处,孙权遂轻易坐断东南,势成三国。曹操每临大江而叹,恨不早用陈元龙之计,而令封豕养其爪牙。诚之先生极佩服魏武,读《己亥令》流涕,以为史上英雄最为坦白者,是言不虚。然私以为太过坦白反为不美。政治需要手腕,所谓“做人一地肝胆,善恶分开两边”是也。汉以德治天下,尤其后汉政风之优美,举世罕见。而曹操正当乱世,实用主义太甚,求贤不问善恶,政风为之一变,魏国政权自太祖后愈加奢侈淫靡,阴柔过甚,宫闱不宁,权戚相争,至两晋则有过之而无不及,根源皆在此处。魏氏盛衰,果无凭乎?又如魏武“若天命在吾,吾为周文王矣”,诚之先生反以为这是他不肯篡汉的证明,封魏公受九锡晋王爵,先生亦以为与篡夺无关。若果无关,且看历代受九锡者:王莽、曹操、司马昭、孙权、桓玄、刘裕、萧道成、萧衍、陈霸先、李渊、王世充等,哪个不是野心勃勃之辈?若说大部分在曹操之后,则王莽若何?诸君试观南朝袁淑的俳谐之文《驴山公九锡文》,便可知加九锡代表什么了。至于“周文王”之语,即使不是开示儿子篡汉,亦有允可之意。此言之意,仅能自守臣节,不能制子孙,不然何言“天命”?何言“周文王”?先生于魏武多赞美之辞,并无不当,魏武之为英雄,亦是世上最独特之英雄。若非魏国未混一寰宇,兼且早夭,魏武必无如许多骂名。《三国演义》虽将曹操作为反面人物,却不能掩盖他的英雄之气,而在曹操薨后引用的明代竟陵派领袖钟惺《邺中歌》,更颇有敬佩之辞。诗曰:“邺则邺城水漳水,定有异人从此起。雄谋韵事与文心,君臣兄弟而父子。英雄未有俗胸中,出没岂随人眼底?功首罪魁非两人,遗臭流芳本一身。文章有神霸有气,岂能苟尔化为群?横流筑台距太行,气与理势相低昂。安有斯人不作逆,小不为霸大不王?霸王降作儿女鸣,无可奈何中不平。向帐明知非有益,分香未可谓无情。呜呼!古人作事无巨细,寂寞豪华皆有意。书生轻议冢中人,冢中笑尔书生气。”英雄固非众人之能移者,于英雄而言,担当生前事,何计身后评?2015年10月27日星期二晚于皖北

精彩短评 (总计17条)

  •     很多时候,很多事情不是我们以为以及想当然的样子的;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史话看着很过瘾,史论是一点都看不进去啊
  •     名家说三国。后一半是文言文,苦读啊!
  •     史学大家当如是。 吕老给了读者全新的时角去认识历史。
  •     好书,怎么这么少人评论呢?
  •     还是有很多先生自己的观点,但读起来总觉得不够流畅,分析不够深入!
  •     后面半本都是直接录的史料,不好读。
  •     吕思勉不愧是大师,对三国很多细节都有独特的见解。关键是有考据!就是部分文章半古文还是略吃力。
  •     文是好文,编辑差强人意
  •     6个中午,偷了午休时间,在302教研室的皮沙发上,翻开那段诡谲的时代,唯才是举,九品替孝廉。
  •     读这种老头子写的书,不会一开始就引人入胜,但是好处在于定义清晰,不会让你有概念上的误导,如“宦官”, 地理位置等。 书的后半部分都是文言体式,看起来太累。
  •     有新观点,内容有些拼凑
  •     前半还好,后半多东拼西凑、不成体系。
  •     第一次拜读吕先生的作品,作为史学大拿的确观点和普通人的不同。且不论对错,至少他教会了普通人怎么去读史。书的前半本白话颇为有趣,后半本文言部分略为晦涩,没有全部细读。
  •     后半部分全是史料,就没读了。
  •     一半通俗一半高深
  •     古书简略,古人许多经纶,往往埋没不见,是在善读书者深思之。
  •     文的太文 看着累所以后半段没看完也懒得看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