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思勉说三国》书评

出版日期:2014-1
ISBN:9787214108542
作者:吕思勉
页数:281页

吕思勉说三国

全书由《三国史话》和《三国史论》两部分组成。前者几乎为白话,且具有一定的系统性。后者是从《秦汉史》、《吕思勉读史札记》、《论学集林》等著作中抽取而成,显得有些杂乱,排版上也有些不太细致。吕思勉先生对三国的衷情于字里行间是看得分明的,对诸多史实的解释也多为创见,对人物的品评也有许多独到之处。相比之下,一些后来者只是在注解吕先生的著作而已,起的是普及的作用。不过,经吕先生这样一解释,诸如“七擒孟获”等经典桥段就成了笑话,所以文学都是骗人的?历史的真相又如何?

投身乱世即豪杰,心怀天下是书生

《吕思勉说三国》,顾名思义,作者吕思勉,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全书共计22万字。吕思勉,字诚之,严耕望称之为近代史学四大家之一(吕思勉、陈寅恪、钱穆、陈垣),并成为人们的主流共识。本书书名虽然直白,但实际上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名为《三国史话》,曾作为单独书籍出版,以白话为文,第二部分名为《三国史论》,实为作者有关三国问题的文章汇编,全是文言文。诚之先生是白话本国史第一人,也是中国社会史研究的开创者,筚路蓝缕,功不可没。不过因为是第一人,所以实际上行文与现代的白话文还是有差别的。诸君上中学时应该都学过民国时期诸学者的文章,因为常写文言文,故写白话文总不免带有痕迹,不过现代人读来是没有问题的,以我观之,《三国史话》至少要比三国演义白上许多。本书是我读的第一本诚之先生的书,以前也没有专门看过介绍诚之先生的文章,不过看完之后,书中已能体现出先生在史学上的很多观点和治史的方法。如先生对于史料的排比分析,综合研究,所知古籍既多,但绝不迷信古籍,总能得出令人耳目一新又不得不信服的观点。现代人对三国的了解,基本全出自《三国演义》,此书在面世后直到民国时期,产生的影响是大部分现代人无法想象的。我以为,四大名著中,最具文学性的是《红楼梦》,最具趣味性的是《西游记》,最具可读性的是《水浒传》,但要论在民间影响力最大的,首推《三国演义》。大学时我和一位同学看电影《建国大业》,其人对我说,在中国历史上,能看到一个名字就立刻感到熟悉甚至能略想到此人生平的,除了三国就是建国。我虽然没有说什么,其实心中不以为然。至少我想很多人是不能把开国十大元帅的名字说全的,但若说起西蜀五虎将、东吴五儒将、曹魏五子良将,必然能够滔滔不绝。《三国演义》如此成功,自然影响了人们对这段历史真实性的认识。若说不了解,几乎所有人都能说上不少内容,若说真了解,了解的只不过是一部小说。而三国的真实历史对于普通人来说,就几与鸡肋等同,食之无味弃之可惜了。就本书而言,《三国史话》更系统一些,先论述了后汉乱源,即宦官、外戚、黄巾,其次介绍后汉地理,然后才是读者更感兴趣的三国历史。由于是白话文,所以很好懂。《三国史论》则是文言为文,且有不少故史书特点,如出现一个人物时,除了第一次提及此人姓名并略作介绍,之后再说此人便是存名去姓,而三国同名之人其实不少。还有就是以年号纪年,读来多有不便。而且书中会使用一些常用的通假字,如“内”之于“纳”,“县”之于“悬”,“人”之于“入”,“披”之于“被”等。另外,由于本书成书时尚使用繁体字,现在改为简体,有些生僻字的一部分虽然现在在很多情况下已经简化,但此生僻字仍是繁体写法,而书中一律简化,致使我用字典查找一些生僻字时痛苦不堪,查不到的时候还要试着把字中简化部分换成繁体写法来查,即使如此仍有些许字没有查到。而史论中每篇文章皆有本来出处,其中出自吕著《秦汉史》为最多,其他《吕思勉读史札记》、《论学集林•蒿庐札记》、《吕思勉遗文集》等,多为论述之文,即使弃之不用,仅留《秦汉史》内容,亦为通顺。想来是编者为免读者非议,故杂以它文。《孟子》有言,“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诚哉斯言!诚之先生于本书中论述史事,常罗列史料,指明其矛盾之处,于其中分析总结,乃得结论,其中观点颇有与众不同者。如关羽之弃曹,除求秦宜禄妻不得外,尚因欲于畋中杀曹,心不自安故。又如钟会之反,实为扶魏,乃魏氏最后之忠臣。再如曹操之攻徐州,非因曹嵩之死,实为汉末乱世之初两大军事联盟之间摩擦,曹操与袁绍、刘表一党,袁术、公孙瓒、孙坚、陶谦一党,攻伐不断。再如曹操之挟天子,非为令诸侯,因乱世之诸侯非天子之可令者。其他如魏延于诸葛亮殁后,实为与杨仪争权被杀,与诸葛无关。“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之语,乃当时托孤惯例之词,并无深意。诸如此类,各有论据。诚之先生于书中言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之言,仅为旁观者不负责任之辞。因当局者所处之环境,旁观者岂能尽知?当局者的考虑,旁观者亦无法知晓。西方有言曰:一件事发生时,历史便已扭曲。旁观者自以为某事极易解决,洋洋得意,以为古人之不如今人远甚,却不知当局者究竟顾虑何事,为达成何种目的。史学研究之难,正在这里。从前我读史书,总觉艰难(现在亦是),非唯文言难解,亦因史家述而不论、少论。尝以为史书若如学校历史教科书一般,某历史事件总有起因、经过、影响等等,自然更易理解。如今想来,此正是史家严谨之处。非当事之人,如何明了史事之因?不过是搜集史料以相猜测罢了,而历史家的责任,便是要保证这猜测更接近真相。诚之先生常在书中罗列史料后,断言其为事后附会之言,如袁曹之战,荀彧有四胜四败论,郭嘉有十胜十败论,大同小异。再如谋臣所献之计,亦多有文人遐想之处。机密之事,外人不知,知者不述,旁人唯补缀而已。往日读史,虽隐有异感,终未细想,如今想来,诸多不合理处,确如先生所言。今后读史,能有所思,有所感,有所得,皆先生隔世之功。先生不愧史学大家也!虽然如此,先生不能尽信史书,我亦不能尽信先生。现试论二处。挟天子以令诸侯,为袁氏之语,后人以为然。诚之先生力述天子无用,代汉无罪,因为天子只是一个象征,百姓不会关心,诸侯也不会当真听令。曹操成事,乃因拥百万之众,非因天子在许。私以为不然。天子为正统象征,岂无号召之力?得天子即得正统。况曹操所得,非唯天子,尚有公卿。公卿方是统治之基础。明太祖废丞相,此后皇权达到顶峰,是为皇帝独裁,而在此之前,只可称为中央专制。有天子,有公卿,曹操手中不是皇帝,而是汉室中央政府。曹操确非挟天子以令诸侯,实为“挟朝廷以令天下”也。汉室既然尚在,曹操便是中央代表,天下有才之士,自然出仕朝廷,曹操帐下谋士如云,猛将如雨,正是为此,岂能言天子无用乎?至于代汉无罪论,只是以今人思维讨论古人,并无意义。钟会灭蜀后,黜邓艾,好姜维,意欲大举,未发而被杀。诚之先生以为他是魏氏忠臣,乃司马氏篡魏最后障碍,只因其父钟繇,受魏恩典极深,而钟会文人,当有风骨,尽忠魏氏,乃为合理。此论未免太过武断。钟会为司马师、司马昭心腹经年,司马氏独大后,扬州为之三反,会于平扬州中功劳极大,若说此乃谋略,只为取信司马氏,实在难以令人信服。况举事之前,其有言曰:“事成可得天下。不成,退保蜀汉,不失作刘备也。”但观此言,岂是扶魏之语?实欲做人主也。三国之精彩,非演义所能及,止不为人所知耳。袁曹之争,袁氏倾四州之力,徐徐并进,以势压之,岂是演义所言轻敌冒进?但观曹操粮绝,意欲退兵,便可知袁绍之高明。无奈天不假袁,曹操势急之下拼死弄险,火烧乌巢,袁绍当机立断反偷袭曹营,双方胜负之机,转瞬即逝,此战乃曹操最为艰苦险峻之战。观曹操破敌,皆在一二年间,唯独袁氏,所费八九年方毕。又如孙氏之得江东,亦为侥幸。徐州陈元龙,世之大才,徐州为吕布所据时,以陈登使曹,登乃效忠曹氏,临别操以手抚之,言:“东方之事,便以相付。”果奏大功。元龙守徐州,与孙策数番争斗,策不得寸进。后闻袁曹相持,遂欲再征徐州,为许贡门客刺杀。史书言陈登于江淮间威望颇高,有吞灭江南之志。奈何当时江南不为中原所重,乃迁登往别处,孙权遂轻易坐断东南,势成三国。曹操每临大江而叹,恨不早用陈元龙之计,而令封豕养其爪牙。诚之先生极佩服魏武,读《己亥令》流涕,以为史上英雄最为坦白者,是言不虚。然私以为太过坦白反为不美。政治需要手腕,所谓“做人一地肝胆,善恶分开两边”是也。汉以德治天下,尤其后汉政风之优美,举世罕见。而曹操正当乱世,实用主义太甚,求贤不问善恶,政风为之一变,魏国政权自太祖后愈加奢侈淫靡,阴柔过甚,宫闱不宁,权戚相争,至两晋则有过之而无不及,根源皆在此处。魏氏盛衰,果无凭乎?又如魏武“若天命在吾,吾为周文王矣”,诚之先生反以为这是他不肯篡汉的证明,封魏公受九锡晋王爵,先生亦以为与篡夺无关。若果无关,且看历代受九锡者:王莽、曹操、司马昭、孙权、桓玄、刘裕、萧道成、萧衍、陈霸先、李渊、王世充等,哪个不是野心勃勃之辈?若说大部分在曹操之后,则王莽若何?诸君试观南朝袁淑的俳谐之文《驴山公九锡文》,便可知加九锡代表什么了。至于“周文王”之语,即使不是开示儿子篡汉,亦有允可之意。此言之意,仅能自守臣节,不能制子孙,不然何言“天命”?何言“周文王”?先生于魏武多赞美之辞,并无不当,魏武之为英雄,亦是世上最独特之英雄。若非魏国未混一寰宇,兼且早夭,魏武必无如许多骂名。《三国演义》虽将曹操作为反面人物,却不能掩盖他的英雄之气,而在曹操薨后引用的明代竟陵派领袖钟惺《邺中歌》,更颇有敬佩之辞。诗曰:“邺则邺城水漳水,定有异人从此起。雄谋韵事与文心,君臣兄弟而父子。英雄未有俗胸中,出没岂随人眼底?功首罪魁非两人,遗臭流芳本一身。文章有神霸有气,岂能苟尔化为群?横流筑台距太行,气与理势相低昂。安有斯人不作逆,小不为霸大不王?霸王降作儿女鸣,无可奈何中不平。向帐明知非有益,分香未可谓无情。呜呼!古人作事无巨细,寂寞豪华皆有意。书生轻议冢中人,冢中笑尔书生气。”英雄固非众人之能移者,于英雄而言,担当生前事,何计身后评?2015年10月27日星期二晚于皖北


 吕思勉说三国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