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蛀空》书评

出版日期:2015-11-1
ISBN:9787307169339
作者:月下
页数:264页

铺天盖地的寂寞

我们生活在大都市,那是灯红酒绿的都市,车水马龙的都市。但是那些繁华喧嚣不过是身外之物。就算偶尔能走进心灵,也不过是匆匆过客。它们永远不能取代我们心底的寂寞,那里是一片寸草不生的荒原。当我合上这本书的最后一页时,那种寂寞的感觉仍然挥之不去。它像是一张巨大的网。铺天盖地袭来。我们毫无还手之力,甚至无力挣扎。越挣扎,被缠绕得越紧。我们闯不出那片铺天盖地的寂寞。那种感觉从字里行间缓缓溢出,冲击着心灵脆弱的方位。事实上,它比我了解哪里更脆弱。书中的一个个故事里,我们看到了一个又一个寂寞的人。他们大都不安于现状。想尽力改变一切。但是,每一次尝试都弄得自己遍体鳞伤。走出一座寂寞的围城,却迈进了一座更大的围城。寂寞无处不在,我们永远找不到尽头。月白,清秋,虞琼,浮疏。单单是这些姓名,都冷的让人无法接近,那是锥心刺骨的冷。而他们的故事,更像是青梧蓝底白花的床单,统统浸在浓郁的冷色调里。他们不惜折却生命去追求爱情,试图与对面的人缩短距离来温暖自己,但是靠过来的却往往是一颗更加冰冷的心。两个人一起寂寞的滋味可更不好受,难堪的相对早就打破了独处的寂静。有些时候,我们感觉生活不再那么糟,并不代表事情真的在向好的方向发展,而是我们习惯了那些无可奈何。所以那片刻宁静的时光来源于他们习惯了那种无孔不入的寂寞。时间磨钝了触角,安于麻木的习惯反倒成了心灵鸡汤。时间流逝不能解决任何问题,但是可以治愈很多伤痛,这是无数人的亲身体验得出的结论。当然也有些刚烈的人,不撞南墙不回头。于是虞琼香消玉殒,于是宋篱自愿就戮,于是扶疏甘心服输。那是摆脱寂寞通往安宁的另一条路,也是一条捷径。偏生我们芸芸众生没那么拿得起放得下,于是我们在人海中起伏颠簸,在世界中挣扎沉浮。我们习惯于机械刻板的生活,早就忘了自己和别人有什么不同——不过是庞大机器上的一颗颗螺丝钉罢了。当螺丝钉破旧损坏了,立刻就会有新的前来替换,旧的立刻被扫倒垃圾箱,从此无人问津。所谓家人则客气而疏离,所谓朋友则情谊淡如清水。我们所在的家园,那个巨大的城市,不过是光怪陆离的水泥森林,哪里摸起来都是冷冰冰的。我们生活在无边的寒冷中,寒冷包裹着我们的寂寞。我们试图从书中找寻知音,于是我们去读卡夫卡,但是读到的却是满纸的冷漠。我们去看电影,却深深陷入王家卫所构造的世界里,卷入更深的孤寂。深夜是安宁而静谧的,但我们却被噩梦压得透不过气来。白天我们经历的一切,全都扭曲变形,然后张牙舞爪向我们扑来。我们无路可退。当我们面带笑容的说:“明天太阳照常升起”的时候,头脑却往往开了小差。也许明天就世界末日了,谁知道呢?我突然想,如果我们脑子里掠过的那些细碎思绪都能在纸上铺开,怕这世上不会只有一本《尤利西斯》吧?所以当我读到书里那些细微的意识流描写的时候,真的是感同身受,甚至有“英雄所见略同”的感叹。曾几何时,我们把自己裹在了厚厚的假面里,却没意识到我们之间的疏离便是从此开始。寂寞铺天盖地,我们无处逃离。是该安之若素,还是决然离去,这是个问题。

都市迷林中的灵魂埙音

有一种书适合在深秋落雨之日读,带三分缠绵,两分凄冷,还有一分天清地净的肃杀。比如,月下的这本短篇小说集《蛀空》。读这本书时,我感觉像在林间缓步而行,空山上随云飘来一阵骤雨。萧疏古木中偏有孤灯一豆,远远散发微弱的青光。秋风如啸、如歌、如叹息,就像人的灵魂破了一个洞,在风吹过的时候,呜呜呦呦发出埙的陶土之音。《月白》这一篇小说让人恍惚,不仅仅因为它的名字,还因为它的奇异氛围。乍看来 ,它有一点张爱玲《金锁记》的影子——月下和我都是张小姐的粉丝,然而它又有着截然不同韵味。在这篇小说中,月下浓墨重彩写了几个女人,她们或阴冷歹毒,或柔弱可悯,或伶俐可人,或愤懑积郁,形象各异,个个生动丰满,像庙里的塑像,眉眼如在眼前。其中,“若木”给人的印象最深。月下对她的刻画也下笔如刀:“阔大的遮阳帽半掩着她那露出矫揉的苦痛的脸。瘦削的肩上搭着一截黄绸子坎肩,像蛾子,偶尔忽闪两下,仿佛要飞到院中那晕红一片的花间去,杏花正开得繁盛,却从来没有结过杏子,泠风一吹,落下几瓣堆叠到墙根底下。墙角堆了几根朽木,一撮黑紫色的木耳钻出来 ,倒没有人瞟见过闲散地走过去采摘下来,只一任它疯狂地滋长……”此处,景物即人生,那舞动的蛾子,未曾结果的杏子,何尝不是她的人生写照?而那丛黑木耳,则是人心深处的蓬勃欲念与“恶之花”。文中,类似的隐喻很多,让人读来心惊胆战。“月白”这一人物,与人们读过的绝大多数小说的男主人公形象都不一样。这也是月下匠心独运之处,她故意将这个“男一号”塑造成为“无面人”。读完整篇小说,都难以说出“月白”的形象到底如何,但是他作为氛围笼罩着整篇小说。他柔弱、软弱、孱弱,但他无处不在、无所不为,成为所有事件的驱动力。所有女人,因为他而神魂颠倒,突破了道德,颠覆了伦常,杀伤了人命,而他却成为受益者。“月白”的底色是人心底里的一抹微光,他的无辜也是他的强大之处,而爱情则是他的护身符。因为“人在做,天在看”,有神站在天平的这一边呢。《故事的终结之处》是一部值得认真回味的小说,它让人看到了这一片片都市迷林,在人身上投下巨大的暗影,而那影子也已印入每个人的内心。“人群中这些面孔幽灵般显现;湿漉漉的黑色枝条上朵朵花瓣。”这句庞德的诗,是女主角“思睿”所喜欢的。她的爱情让她沉湎,疲惫,心力交瘁。且看这样几个句子:“‘但是,我不喜欢你。’她说,‘你不是我喜欢的类型。’她又说:‘我一向只说实话。’郁言实坐起来,望着她,苦笑着说:‘是因为寂寞吗?’她不置可否。”他在黑暗里找袜子。门轻轻地关上了。她和“郁言实”的关系直接而又疏离,这让人感觉荒谬而又心疼。因为,爱情往往不正是荒谬吗?虽然你不承认,但它终究来过,这让你沮丧,觉得爱情不该是这样一副面孔。对于我们生活的这个城市,月下在书中这样说:“我曾经希望这个世界清澈而彻底,可是,每一个人都在结网,千丝万缕,把自己和别人都缠得动弹不得,每个人都有着不只一段纠结不清的关系,在头脑里挤压着,冲撞着,人人都养成了吃着锅里的看着碗里的想着盘里的习惯。”这样的句子,不可谓不透彻,它如刀片一样,一点一点分开人们皮肉相连的地方,将连自己也已经当成皮肤的外壳、假面剥下来 。血肉模糊,但是能让真身见到光 ,哪怕是冷光、月光、泪光,也好。书中其他篇章也多有可观之处。比如,《当年的ABC》讲述合租的生活、情愫,接地气,有切近感,可读,且叙述绝不拖泥带水,读来有凌厉的快感。《风住尘香花已尽》是月下在古代小说上的一点尝试,它讲述了一个为爱情而死的pose,被一把剑钉在竹子上,“一双斜眯了的眼睛,带着些微的笑意,静静地望向夕阳——”有时候我想,月下这本《蛀空》带有几分奇诡的气质。这让我想起徐訏《鬼恋》中昏黄的灯,抑或是《楚辞》中的山鬼形象。里面的女子是美的,带一点荒蛮,有几分混沌。她们小心翼翼,以为汤是汤、水是水,样样分得清。殊不知,这本就是一个淅淅沥沥的世界,有红尘三千,白发半头,几人不堕污淖里?

如果说寂寞,我是那棵黑色的树

大抵是因为喜欢文学,所以人们常常谈及文章。我也谈文章,但我谈不出学派与成就。我只谈文章里的故事与感悟。每每想起故事与感悟,我总会想到自己;每每想到自己,我总会想起爱情;每每想起爱情,我总会起故事与感悟。这些东西自然构成了一个圆,我可以站在任何一个地方。可是,如果这个圆是“时间”,我就不能为所欲为了。比如,我想回到初次与爱情说“你好”的那一刻,已经不可能了。月下的这篇文艺小说集,我读来读去,却觉得昏天暗地。这里面哪有什么爱情?分明是一个个寂寞的人,各自挣扎又彼此慰藉的关系。我捧起这本书,若有所思地看起,一个个故事看下去,我却忽然分不清,这些故事倒像是精灵,迅速地重新排列,把我自己的故事召唤出来。脑海中嘈杂声不断,就好像大脑未经我允许,擅自开启了“穿越模式”非要带我回到他的面前,重新来过一样。我坐在铺满阳光的沙发上,看似静若止水。《在我的开始就是我的结束》中描述了这样一段话:“夜风轻轻地吹着,黑色的树在天空茂盛地荫蔽着。街上行人正多,忽明忽暗的广告牌在空中机械地招徕着倦怠的目光,霓虹灯魑魅的眼睛般闪烁于繁华又冷漠的街市。”我被“黑色的树”所吸引,陷入寂寞孤独的漩涡。月下作为一位情感作家,她的从容、智慧是谁也无法否认的。她是如此贴于人间,感受着人情冷暖,寂寞悲伤;可她又仿若离于地面,活在精神的境界之中。她的小说迎面扑来的,自然也是这样一股浮游在人间的仙气。正是如此,我才甘心在茫茫书作中捧起她的小说,奉她一句“作家”。如果说,要我从这几篇故事中挑选几篇印象深刻的,亦或者是一篇最经典的,我是拒绝的。因为,我把这些故事看做一个原型,那个人就是我。故事本身讲述的是一个个看似寂寞,充满无奈的爱情小说,却也是月下灵魂深处对感情的思考。她的思考来源于生活,来源于智慧,才让我恍然间以为那是在写我的故事。这便是作家的巧妙之处,精准之处。《人和猫一样寂寞》中,清秋的爱意不是不存在,相反,多数人在爱情里,恰是一只寂寞,苦苦追求的猫。因此,当我读到这个故事的时候,我便是那只猫,便是那个清秋。《在我的开始便是我的结束》中,她终于醒悟地想要开始一段感情,却被残忍的命运拒绝,她面对结果,毫无抵抗的能力,又或者说,她都不知道该要往什么地方用力。因此,当我读到这个故事的时候,我便是她,亦错过以为不屑的爱情。《故事的终结之处》中,我看不到结尾,却已经结束。就像作者写道:“我看着罗的头像,自言自语地问了一句:为什么今夜你不失眠?那天我问他:为什么这么晚了又来上网?他答:失眠。那是十年前的事了,我再也没见过他,罗的离开让我彻底陷入孤独。”我被这样一段简单的对话打动,不是因为它有多美,不是因为它有多讨巧,不是因为它有多精确,而是因为我与故事同样寂寞。“为什么今夜你不失眠”,我像文中一样,坐在沙发上,端着手机,问道。可是,没有人打来,这就是我所有的寂寞与渴望。我如一棵隐在黑夜的树,净是黑色,没人看得见。所以,我想,与他而言,此时的我就变成了那“黑色的树”,寂寞如我,白天被忽略,夜晚则隐去。因此,月下是懂我的,故事也是懂我的。我这颗“黑色的树”如此被爱情“蛀空”却只有她知道。

走过。

一切喜欢 一切情感 在岁月长河中 以 我们看不见的形式在进行 好或不好 都是人生 才是人生。爱情 爱 和喜欢 不一样的地方大概很多 可很多人终其一生 不过 一直在寻找的过程中 走完了这旅途 懂得了固然好 还不懂 也不必遗憾。正因为这寻找的过程中 不断的得到与失去 不断的怀疑和自省 才成全了这精彩又丰盛的一生。

爱情是条虫

爱情是条虫,我的灵魂已被蛀空......看到这本《蛀空》,我听到了一条虫子的声音,在某个地方细细咀嚼,然后一点一点的蛀空,仿佛月亮之下的某个轻盈透气的灵魂里生长出了一个洞,那个洞,唤作寂寞。有时候,这条虫子会干扰你的心智,令你思念起某个人,然后不甘心的宣泄寂寞,无奈的找人靠近,希望就此能获得温暖和爱,可是靠近之后才发现自己更加寂寞,仿佛浸在长河水底下的人,无论去哪,都只有冰冷刺骨的流水灌进嘴里,令人更加窒息,而不是温暖的怀抱与另一个人的牵挂在身边。那条虫子,在我的灵魂里蠢蠢欲动,一次次期待着谁的安慰或热情能令它陷入冬眠,不再困扰主人的灵魂,然而,被蛀空的灵魂是否能找到别的东西填补寂寞?亦或是越来越空虚无眠?清秋、虞琼、天碧、栀子、月白,这一个个陷入爱情的女子,又一个个寂寞的人,她们在爱人眼中的黑夜里迷失,灵魂被爱情蛀空,心被石头割破,整个心灵伴着不具形体的忧伤,缓缓地将爱情的真面目一一揭露:狰狞却带着孩子气的微笑,令人心生恐惧,令人倍感悲凉,却有令人沉醉其中不得不为之向往。月下的文字优美,带有某种忧伤又具有诗意的魔力,故事里面的人被爱情的那张网束缚其中,却又不得不找到貌合神离的人作伴,一个个寂寞的人挣扎却又不得不彼此相互慰藉的关系。只是,当她们找到相伴的人,却又不得不逃离,被伤害,又继续寻找人去慰藉,陷入名为寂寞的更大的一张网中,无法逃离,也无法丢弃,只能挣扎着越来越寂寞,身上心中的伤也越来越深,直到鲜血淋漓的灵魂遍体鳞伤。爱情,是否真的迟迟不能寻觅得到?《在我的开始便是我的结束中》她终于开始认真的对待起一段感情,只是却被拒绝了,心中的无力如打在棉花上的拳头使不上力,这让我想起了一段错过的感情,女孩老是不以为然地在他面前要么是炫耀自己的感情要么是痛诉另一个人的冷漠残酷,而那般静静听着的并给予建议的,只有他。终于有一天,女孩发现了他的心意,只是她并不当一回事,甚至开了一个玩笑,说只要他说他爱她,他们便开始交往,于是他当着众目睽睽之下说了那句话,得到的却是残忍的拒绝与冷漠的答复,她开玩笑似的话语像一把锋刃的刀割伤了他的心,他便再也没有理会她。直到某一天,那个女孩才在另一个人身上明白他的冷酷无情,而自己已经离不开那个温柔善良的他,于是她去找他,得到的只有拒绝和如她般的冷漠无情,此后她唯有在酒精的作用宣泄着自己的寂寞和思念。是否在我们真正明了爱情的珍贵,完全了解了那个人的心意,才会变得真正懂得和珍惜?这我不懂,但我懂的是,每一个人都是寂寞的,在这个钢筋铁骨的城市里。而每个人的灵魂早已被一条虫所蛀空,带着些许的寂寞与不甘,还有鲜血淋漓的伤害,它的名字,唤作爱情。

色即是空

80后美女作家月下新著短篇小说集《蛀空》,可以看作是她上一部书《那些叫爱情的伤,我们总会痊愈的》的姊妹篇,延续着她对当代都市青年女性的情感世界和爱情问题的刻画和探讨,但也依然和上一部一样,由中并不能看到真正的爱情,看到的只是彻头彻尾的无望的空虚。空虚,不知词源为何,单从通常的字面意思,好像不是一个好词儿,代表着一种不好的让人难堪的状态。但如果较深入地推敲玩味,就会悟到“空虚”起码是个客观中性的词,它所代表的状态其实是人生的常态,甚至是本质,对它的认识具有类似于“生命意义的有无”这样的终极价值。这样的认识与把握恐怕也可看作佛家“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所蕴含的无穷内涵中的一维。以这样的认识为基础,像接受“生命本无意义”那样去接受空虚,进而善待空虚,调适好本我与空虚的关系,最终反而能获至内心和生活真正的充实,并以自己的所作所为赋予生命以意义。然而,现在的人们实在是太繁忙了,繁忙得没有功夫去探究更深一层的意义;现在的社会实在是太刺激了,那么多诱惑那么多欲望,刺激得麻木不仁没有意识去分辨真伪美丑。于是,任由自己囿于表面的浮光掠影里。那么繁忙那么刺激,人们容不得自己空虚,尤其不能让别人认为自己空虚,要想方设法努力拼命把自己填满。但是空虚是“常”,是一种“实在”,特性宛如漫漶的沼泽,越挣扎陷得越深。比如,土豪们挥金如土变着花样炫富,贪官们暗度陈仓包养众多情妇,都是想要克服空虚填补空虚,但让人看到的是更形膨胀的空虚。 恰如月下书中《深绿色的毛线裤袜》一篇里的一句:他拥有很多,真正属于他的又太少,所以贪婪,为着他的空虚。对于这种通常的字面意思的空虚,据心理学的分析,主要发生在两种情形之中:一种是物质条件优越,无需为生活烦恼和忙碌,习惯并满足于享受,看不到也不愿看到人生的真实意义,没有也不想有积极的生活目的,譬如上面提到的土豪和贪官;另一种是心比天高,对人们通常的目标不屑追求,而自己向往的目标又无法达到而难以追求,结果心灵虚无空荡,精神无从着落。对于旨在观察并展现当代中国都市人群精神世界和情感生活的青年女作家月下来说,她的系列作品便精准地捕捉、定位并剖析了这一种更普遍更悲哀的空虚。书中小说里的女主人公们独自生活在某个城市,远离家人,经济独立,正值青春妙龄,相貌娇好,身材轻盈,具有一定艺术气质和才华,如《在我的开始就是我的结束》里的思那样写作,如《寂寞梧桐》里的清梧那样弹琴或者如《故事的终结之处》里的思睿那样写诗,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不乏常见这样的女孩子。她们沉静的表面之下有着正常的青春骚动和欲望,工作学习之外也难免有多余的精力和闲情,却难得能好好谈一场朴素踏实的恋爱,因为身边的人和生活都显得那么凡俗,即便有条件不错人也可靠的追求者,类似《深绿色的毛线裤袜》里的李岩、《故事里的终结之处》里的宇清,却总无法满足关于爱情和爱情对象的缥缈想象,一腔春情无处安放,空落落地形成一种自我消耗的空虚,而那些不愿割舍不着边际的向往,又形成了一种郁结的情执,加重了空虚。网络的出现与普及,便利我们生活的同时,它无限的丰富似乎也恰好安放消解了人们的空虚,但虚拟的本质又决定了它实质上是空虚的催化剂和放大器。就像人们空虚时上网,而网聊等又让人更加得空虚。小说里的女主人公那些女孩子也便如此,在空虚中寄托网络排解空虚,却不料正落入另一类人精心编织的网中。他们或如《人和猫一样寂寞》里的“恶魔”与梧桐、《深绿色的毛线裤袜》里的一峰那样的以猎艳为乐的浮浪子,或如《第三支玫瑰》里的“我”、《故事的终结之处》里的“朽木”那样的倦怠于婚姻的已婚男,出于自己的空虚以及情欲、色欲的驱使,网络成为他们的渔猎之地。他们多少都有几分才情,不足以成就造福社会,适足于济奸伪装自己,让她们以为遇见了“懂得”,找到了“感觉”,就此得以解脱于空虚,而结果却如月下写道的“往往,爱情是一首浪漫的诗,而现实却是一部悲剧小说”,“那些人,却像醉生梦死的白白胖胖的蛹虫一样蚕食着她的生命”,她们为此浪费了光阴,耗损了健康,透支了感情,甚至如《第三支玫瑰》里的虞琼那样牺牲了生命。她们看似那么爱惜自己,却让自己在最虚无的纠葛里伤痕累累;她们看似那样玉洁冰清,却坠入最龌龊的污沼中和光同尘,最终只落得如《故事的终结之处》里的诗人思睿那样悔恨却无用的嚎啕“……毁坏了我的清白……洗不掉的肮脏痕迹啊”,没有了一丁点儿诗意。月下把这部小说集定名为《蛀空》,诠释为“爱情是虫,我的灵魂已被蛀空”,但如以上分析的那样,小说中并没有朴素踏实的爱情,那如“白白胖胖的蛹虫”般的“爱情”,来自一方为填补自己空虚而泛滥无归的情欲和另一方导致自己空虚的缥缈无依的情执,空虚与空虚的遇合显然无法造就充实,只能叠加出更大的空虚,倒象是“色即是空”表面字义的实景展现。这愈加弥散庞大的空虚吞噬蛀空了裹挟其中的芸芸众生,他们如《人和猫一样寂寞》里的清秋觉悟到的那样,“变成了一具行尸走肉”,在寄食的城市,在雾霾与空虚交织的混沌中,拖着空空的皮囊踽踽徘徊,没有目标,了无生气,连灵魂也早已消散了。如空虚是人生的常在,这样的“色即是空”,这样的“行尸走肉”也是我们生活的城市、我们所处的社会中一种普遍普适的现实。月下的小说观察并书写了以上的现实。虽然她的文笔清丽、淡雅甚至唯美,但却准确传神地刻画了真实。这组小说是时代人心的浮世绘,是一面镜子,现世的男女都可以从中照见自己情感和欲念的幽微与空虚处。

林少华序:用文字搭建心灵的迷宫

对一个作家而言,保持敏锐的神经尤其重要。敏锐的神经之于心灵,犹如根系枝梢之于参天大树,在上可以触摸到清风玉露月色星辉,往下能够探寻黑暗土壤的秘密和小生命的私语——哪怕是世间最细微的变化,也像一场风暴。读月下的文字,仿佛是在破解心灵的迷宫。曲折,幽暗,繁复,充满知识和智慧,但又不是纯粹理性主义的机械,而是每一个语句都带着温度和质感。或是灼热的,或是冰冷的,或是温软的有气息的,仿佛来自神经末梢的体验或幻觉。总之,她不是靠知识来写作,也不满足于文字游戏,而是企图搭建心灵的迷宫,以超验和审美来对抗庸常的生活。 博尔赫斯说,一条大河是水的迷宫,丛林是树木的迷宫,城市是街道的迷宫,图书馆是人类思想的迷宫。月下则以敏锐的内心构建了月下的文字迷宫。也许人类的心灵本身就是一个迷宫,月下只是将那些从神经末梢滚落的语句排布在了纸上。就像一位骄傲的公主把珍珠宝石肆意抛洒出去,任其弹跳出一片又一片华美的光芒。读惯了故事情节呈线形发展的读者,大概会对月下的写作技巧感到惊异。毕竟热爱迷宫的人,大多都有相当高的智商和审美水准。她打破故事的时序,不断插入内心的独白和对往事的回忆,使正在推进的故事和已经过去的故事交叉在同一感觉层面上,让作品处于一种亦梦亦幻的氛围中,仿佛时间凝固成了一帧一帧的电影胶片,往复播映。月下的小说的语言当然是母语,却又似乎带有某种非母语的特质。想必受过西方文学、尤其是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影响,其语言的质地不但隐约折射出卡夫卡、普鲁斯特、乔伊斯的影子,而且多少映照出尼采、弗洛伊德、荣格和柏格森的神采,不妨说是文学、美学、哲学和心理学的混血儿。不过她并非西方文学的追随者,而仅仅从中汲取营养,力图创造出属于自家风格的作品。与此相关,月下小说一个主要特点就是偏重于心理感受。从心理而感觉,以感觉触及时空、山川、人物、动物,以此营造出近乎迷幻的艺术氛围。人性的扭曲、压抑都被抛掷在荒诞的现实中。清秋有气无力地躺到床上去,等待黎明的一线曙光。路灯的光像一团团黄晕洇湿了窗帘,混沌且暧昧。风在盲的夜里呜咽,张牙舞爪的树枝在窗上影影绰绰,像兽的影子。她别过头去,不想做恶梦。远处一声火车的啸鸣。她睡着了。《人和猫一样寂寞》我的手从她的颈部向下摸,那薄如蝉翼的衫子像被吸铁石吸走了一样在她身上一件件剥落。我俯在她的身上,亲吻着她的身体,却有冰冷透明的液体在她的脸上渗出,我不是很清楚她为什么会流眼泪,眼泪与那样淡漠的脸很不相宜,然而她却真的哭泣起来,无声无息的,我的心也开始阵阵的绞痛,我想到了她会从我的生命中消失,想到了死亡。一大段一大段的哀吟像孤独的猫头鹰在深夜里哭泣,我从她悲哀的眼睛里觉察到那哭泣来自我的嘴里,不禁诧异了。为了不至于在这痛苦里窒息,我拼命的把自己嵌进她的皮肤里,用身体的疼痛来驱除心灵上的痛苦,遗忘明天,明天的明天,竭力地让自己专注到这一刻上来……《第三支玫瑰》又是深夜,天空落下霜来,像雪,一片一片的,滑翔在她的头顶和肩头。她站在缠绵悱恻的灌木丛中,手足无措。倏忽之间,那么诡异地,他的灵魂进入了她,她的灵魂进入了他。伴随着的疼痛带着无可言状的舒服和不可挽回的失落。她看着他哭泣,转过头去,把自己的眼泪吞下去,像水一样分散到血液里,肿胀,每一个毛孔都在抗议,发出声音:早晚都要分离的,何必呢?然后是真的分离——一根断木上,趴着一只青蛙。睁着眼睛熟睡。她要走,他轻笑着,也不挽留。她就走了。《在劫难逃》类似的氛围营造方式的例子还有很多。将感觉嵌入现实,或将现实融入感觉,二者几乎达到了天衣无缝的程度。应该说,月下非常在意表达的精准度,精挑细选的语言,力求在华美之中呈现语言的力度。好比高明的将军,巧妙安排一兵一卒,推出风雨不透坚不可摧的阵列。与此同时,作者对美的要求也达到了近乎偏执的程度,不时打破装满珍珠的翡翠瓶,让华美的语句滚落一地。空气里氤氲着的饱满的水气,萋萋的春日也变得迟滞而凝重,满树的桃花沾露带雨,怯怯的花瓣儿像流离的粉蝶悠悠飘落,褐赭色的土地上铺了一层。风一吹,它们向了同一个方向,唰唰地滚动着,仿佛一件薄纱裙从晾衣绳上吹到这稀有人烟的地方来,零落成泥,而落在水中的桃瓣儿漂漂荡荡,渐远了。天碧立在桥上,望向远方。水中一船驶来,船头坐一白衣少年,天碧心中一沉。《风住尘香花已尽》夕阳已经沉落,天色灰暗的让人心里不舒服,仿佛这灰暗撺掇着石灰墙壁里的噪音变成了乌云,一团团地把他包围起来。他抬头望了一下天空,喃喃自语:《缠绵往事》将真成为往事了。火一样燃烧着的梧桐叶子次第落下来,在这个深秋的傍晚,梧桐树开始变得光秃了。《寂寞梧桐》此外,作者在浓墨重彩勾勒人物内心和荒诞变形的现实时,并未忽略故事架构,具有高超的故事设计技巧。她通常先在故事外部留出一个宏大的轮廓。轮廓有时候是若隐若现的,有时候干脆是一片空白。而后开始花大力气排布精密的故事内核,悬念迭起,出人意料,似乎要将一个有无限可能性的故事关进密不透风的小环境内。最典型的是《风住尘香花已尽》和《月白》这两篇,《风》将故事收紧在宫廷,《月》将故事集中于豪宅。《月白》背景是两座大宅,一座宅子是荒草丛生形同废墟的苍家老宅,一座宅子是桃红柳绿宛若王府的若木之家。某日,一直大门紧闭的荒宅里忽然来了个女人。女人带着一个男孩,这个男孩就是月白——小说的男主角。男孩成年后,豪宅中的两姐妹都爱上了他,一个是天真活泼的扶桑,一个是聪明伶俐的扶疏。用她们母亲若木的话说,一个聪明得可厌,一个天真得可耻(事实证明她对自己的两个女儿都不了解)。月白喜欢的是扶疏,又不拒绝扶桑。未来的岳母为他牵的线是扶桑。遵从未来岳母的意愿,他不但能获得美眷,还能继承家产,从而恢复自己已经败落的家族。其实,若木对月白怀着刻骨的仇恨。准确说来恨的是月白已经去世的父亲,现在转嫁到了月白身上。她为月白和扶桑牵线,不过是为了证明她能控制这一切。然而,人也许可以通过手腕来掌控现实,却不能掌控自己的心。她万万想不到,她自己的女儿扶疏会杀了她,随后扶桑又枪杀了扶疏……而月白并没有为扶疏报仇,甚至对命运没做任何反抗,他接受既成事实娶了扶桑。多年以后,月白已经白发苍苍,儿孙满堂,苍氏家族也早已恢复了声望,而对门却成了废宅……作品设置了很多悬念,月白的父亲究竟因何入狱,他与对门豪宅内美丽的女主人若木有过怎样的恋情?月白的母亲究竟是因何而死,是被若木谋杀的吗?扶疏死后,月白是怎样接受扶桑的?没有讲述的故事太多了,这是一个浓缩了巨大外延的作品。从表面看,这是大概发生在清末民国年间的家庭故事。而就家庭伦理和人性而言,永远不存在过去与现代的问题。作为母亲,若木爱自己的两个女儿——扶疏和扶桑,但这个爱不过是出于一个天然的前提,即她生了她们。抛开爱的血缘属性,若木完全不了解自己的女儿,似乎也没打算了解她们。她对她们好,不过是想把她们当做实现自己目的的工具。同样,承担恢复家族事业重任的月白,难道就没有利用爱情和婚姻达到现实目的的嫌疑吗?作者在这里把人性的虚伪、自私乃至扭曲刻画得淋漓尽致,使我们看到了女性文学作品并不多见的批判色彩。无需说,文学的目的主要不是为了解决问题,也很难解决现实问题。但它可以深入人的灵魂,把人性剥开,让人发现美与爱、善与恶,及其根源所在。月下作品中的人物,是栖居在一层层雾后面的,是不完美的,甚至是残酷的,丑恶的,但其中有文学的真实,一如文字迷宫中的米诺陶洛斯那个牛头人身的怪物,具有人(善良)和牛(扭曲)的二元性。不再饶舌了,是为序。林少华二零一五年九月十九日灯下于窥海斋时青岛风清月朗玉露生凉

(书评)《蛀空》:让孤寂的生命在指尖飞扬

(书评)《蛀空》:让孤寂的生命在指尖飞扬文/王麟与作家月下素未谋面,只透过对方优美的文字窗口,窥探到一个在松海清风中踽踽独行的身影。落英斜披肩头,飘零成诗歌脉脉;眉梢秋意绵绵,凭栏处雅韵轻吐。不同的作家,对于文字的把控和敏感度迥异,不同的生活境遇以及浸淫在某个名家思想海洋中的深浅,也会影响文字对于广博精神家园的描述与刻画。文字的魔力就在于,它是思维体操的载体,是生命张扬的音符,是渡己到彼岸的扁舟。文字既是遮蔽严寒的锦衾,更是盛夏销暑的雨露。生命多情,路途坎坷,文字伴随身边,在青灯照壁之下,幻化成心灵投影,在洁白的幕布上展现出内心最复杂、最具魔幻的图景。或者欢欣,或者悲泣,或者挣扎,或者沉沦,看眼泪飞跃彩虹,爱别离时光停滞。一沙一世界,一花一菩提,万般倾诉,碧水泠泉,文字所表达的内涵与感情也是千变万化的。苏东坡的“大江东去”慷慨激昂,令人热血沸腾,需执牙板,捋虎须,擂战鼓,笑谈间樯橹灰飞烟灭;李易安凄凄惨惨戚戚,看华灯初上,红藕香残玉簟秋;辛稼轩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作为一名情感作家,月下这部小说集《蛀空》,用看似漫不经心、实则极为讲究的文字,为读者创造出一个又一个互相关联却又风格迥异的爱情独白。漫步在字里行间,我们感受到温暖中隐含着冰冷,孤寂中张扬着青春的骄傲。女主人公不管采用多少化名,不管是否穿越古今,都像一团包裹在女性肉体中的火焰,穿梭于尘世之间,想要挣脱那张无形之网,但却难以改变那些冷冰冰的现实;她又像一个飘忽不定的精灵,在情感的风中摇曳不定,每当想要登陆坚实的陆地,却又被无望的爱情之痛击中心脏,倒在了咫尺岸边。《蛀空》这部小说集撷取了月下十篇中短篇小说精品,“讲述一些人的情感世界,透视灵魂深处,细腻地捕捉起伏不定的情绪,展现一个个独特的人物个体世界。”每一篇都会让我们徜徉在淡淡的寂寞风中,捕捉稍逊即逝的情感风暴;每一段文字,都给我们美的享受和无言的迷醉。小说中重点刻画的“都是些执著于自我,执著于内心的人,收获的结果却各不相同,人生只是种种偶然性的相加,笼罩在宿命的影子下,却归入一个必然的悲剧结局。”因此,阅读这部小说集,读者要有所心理准备,那就是,当我们被一个又一个爱情蛛网所俘虏之际,能否很理性地跳出被捕食者的身份,去揭穿爱情假面之下的虚伪和肮脏,远离那惹人厌恶的直男癌。即使重归身心孤独,也不能随波逐流。书中刻画的那个缥缈如烟的美丽女性,有很多个不同的名字。在《人和猫一样寂寞》中她叫“清秋”,与一只猫同病相怜,在被爱情伤害之后,她“长长的睡袍拖在后面,像猫追着自己的尾巴。”在《第三支玫瑰》里,她叫“虞琼”,因为爱情的梦幻支离破碎,为一个有家室的男人孤独自杀;在《风住尘香花已尽》,她叫“天碧”,孤寂痛苦的心灵,挣扎在两个青梅竹马的男孩之间,爱恨情仇,灭族之怨,终归假于她手而归于平静;在《当年的ABC》中,那个女孩没有名字,在南方的城市里,遇见了三个莫名其妙性格古怪的男孩,她游走于三者之间,身心俱疲,感受到了喧嚣背后的可怕孤独;在《深绿色的毛线裤袜》中,女孩变身“栀子”,在一座陌生的城市里遭遇了一段奇缘;《在劫难逃》中,面目模糊的女主人公“仿佛被困于天网之中,喘不过气来,却又逃不出。”除此之外,她可以叫“青桐”,也可以叫“月白”,既化名“月下潇湘”,又以“思睿”示人。然而无论如何千变万化,唯一不变的是萦绕在女孩身边无处不在的寂寞孤独。可以这么说,这部小说集是一场关于咏叹生命“寂寞与孤独”的音乐剧,作家让女主角游走于不同的爱情舞台之中,尝尽了生活的酸甜苦辣。她用热情拥抱别人,拥抱生活,然而,激情与梦想却被爱情逐渐蛀空,只留下无尽的怅惘与绵绵孤寂。(2015-10-16)

一抹被放逐的风

最近几天一直在读月下的短篇小说集《蛀空》,作者的文字有一种来自夜色深处的苍凉,这是一种放逐。乔伊斯说,放逐是我的美学。作者笔下的人物,大抵都处于放逐中,既有现实的迷失,也有灵魂的放逐。他们生活在现代都市的每一扇门后,拥有普通人所拥有的一切特征,却追求非凡。只有非凡之人,才配得上放逐;否则,不过是迷失。追求非凡,意味着向凡庸挑战,挑战的结果也许仍旧是被现实的强大力量裹挟而去,但他们身上纯粹的气质,使人想到一些和青春有关的东西。这世界上有一种人,终身都与青春为伴,离经叛道,只为自由而顾,不为框框条条所役。然而,这是有代价的,非凡意味着一种危险,它可能随时与周围的一切发生冲撞,而庸常则安全的多,不但“大象无形”,而且便于在现实中轻松取利。故而,相较于非凡,大多数人选择庸常。《寂寞梧桐》中的叶青梧,《深绿色的毛线裤袜》中的一峰,都呈现出某种“非凡”气质,在与现实的冲撞中满地找牙,一个用卡夫卡式的严肃抵御现实的诱惑,一个用萨特式的外壳包裹起自己的劣根性。月下擅长心理和对话描写,由内而外的塑造人物形象。一环一环铺开的叙事模式,仿佛是大海喷涌的层层浪涛,推进着小说情节的发展。她的笔下没有所谓“理想”或者“完美”的人物,作品中的大部分人物生活在主流社会的边缘,彷徨而且焦灼,颓废而又敏锐,充满了梦境般的不真实,索漠,不着边际。在放逐与迷失之间,究竟有否一条明确的线?其实未必。放逐的人会丧失初心的清醒,迷失的梦里人会拥有智慧。没有真正完美或无暇的人,但却有人在泥沼里也保持自己的纯粹。现实本身是无序的,植根于现实的文学,其无序性意味着某种意义上的“求真”,这种“真”同时又是超越于现实的,这就颇有几分庄蝶不辨的意味了。《深绿色的毛线裤袜》中的一峰,多少令我想到日本作家村上春树的小说《1Q84》中的天悟,他们都不遵从主流社会的价值观,不以买房,买车,娶妻,生二胎为目的,而是把“做自己”做为生活的唯一目的。他们切断与社会之间的深层联系,就像长在地表的热带植物,随时准备连根拔起逃跑。囿于篇幅,为了不使话题过于分散,笔者暂且以《深绿色的毛线裤袜》这一篇为代表来谈谈。小说中的主人公一峰是一位诗人,长发,帅气,甚至可以称得上漂亮。一峰早年到处流浪,写诗,毫无积蓄,一无所有,并且一事无成,然而却住在进电梯需刷卡的高档小区里。当然,这不是他的,而属于当律师的女友。一张帅气的脸固然不能当卡刷,但也算是一种资本。毕竟这个世界上帅气的男人并不多,何况是漂亮的,所以他拥有一个有钱的,被称之为“恩人”的女友。古今中外,除了兼职在大学里当教授,诗人恐怕很难养活自己,才大如李白尚且需要当翰林,不羁如雪莱,还要依靠遗产度日,一峰自然也不例外,写诗养活不了自己。所以,写诗之外,一峰的工作是在咖啡馆里给人算命——也就是摆塔罗盘,他以此给咖啡馆招揽生意,同时赚几个小钱。算命和写诗一样,除了其本身的意义之外,还有另外一项功能,那就是勾引姑娘。一峰认识的姑娘很多,简直可以用“五湖四海”来形容,当然不限于隔空调情,免不了鱼水之欢。实际上,这源于一峰与女友之间的一项奇特约定,在不分手的前提下,他与女友各自拥有找情人的自由。因着诗名和帅气,总有女孩不远千里的来“看望”一峰,重庆的妹子,香港的俏妞,乃至网吧里卖烟的小姑娘……都是他的情人,这是一个被女人宠坏了的大男孩。照主流价值观,一峰有“贤内助”之资,不必为生存而奔波,大可专心写诗,或者从事与他的才华相匹敌的创作,就算不如此,也不该写诗约炮,算命勾女。在这里,作者用她娴熟的对话将一个自我放逐的灵魂描摹出来,笔者不妨节录部分对话。栀子:你看了几千部的电影,那来的时间?一峰:我是最近才到咖啡馆看星盘的,以前天天呆在家里,不是看电影,就是看书。栀子:这么悠闲啊。一峰:如果不是她(指女友),我哪里有现在这么安逸的生活。许多男人在我这个年龄,都在为房子车子孩子奔忙,耗去半生的精力……栀子:可是你这半生的精力用来做了什么或者即将准备做什么呢?一峰:我什么都不想做,我发现我只要认真做一件事情就会陷进去,我怕最终导致疯狂。栀子:呵呵,无所事事,你不觉得这样活着很无聊吗?一峰:有时候也会,所以就找情人啊。栀子:你不想干点正事吗?一峰:我现在不就在做塔罗盘占卜吗?……谈话最终以一部和萨特有关的电影而提升到道德评价的争论,争论的内容且不论,我们真正要探究的还是一峰行为逻辑背后的意义。表面上看,一峰的生活是哲学式的实践,实际上却是对现实生活的拒斥。一切与主流社会价值观不相符的生活方式,都是抗拒。就像《1Q84》中的天悟(天悟是补习学校的老师,学生是长期流动的,他与同行交往较少,单身住在僻静的公寓,除了一个编辑朋友,不参加任何社交活动,简直像隐修士)一样,尽可能少的介入到现实社会中,实在不能避免,就只建立单项的联系。什么是单项的联系呢?就是以自己为中心,与他人建立联系,但却很少他人的反馈。一峰的职业特点,显然具备这种特征。算命术士尽管会接触很多人,但大多是一面之缘,这和一夜情有极大的相似性,都是后会无期。主流社会是以建立稳固的人际关系为基础的,稳定的夫妻关系,多年的商业伙伴,几十年的老朋友,由血缘建立起来的亲子关系……总之,每一步都像植物扎入大地的根系,一旦扎下就不可撼动。而一峰与现实的关系,就像是一阵风,刮到那里是那里,这是一种满世界流浪的态度。由此可以说,一峰与女友的约定,首先是对稳定的夫妻关系中性伴侣的专一性的挑战,至于这究竟是放逐,还是迷失,从作者设置的关于电影《花神咖啡馆的情人们》的争论中可以看出端倪。为了更透彻的讨论一峰这个人物,不妨再节录一段对话。一峰:有些人是过程主义者,有些人是目的主义者,萨特追求的是自由,是当下,是此在。栀子:他不过是用才华给自己的劣根性涂上一层神圣的油,把贪婪包装成自由。果然是彼此的垫背。我玩累了的时候还有你,你玩累了的时候还有我。一峰:因为责任被死死地绑在一起的两个人就是高尚的吗?道德不过是道学家们为了自己的乐趣实施的泯灭人性的游戏——也罢,人生就是一场游戏。栀子:在这场游戏里,一定要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吗?一峰:痛苦?栀子:你没看见,波伏瓦一生都在赌气。一峰:我们是自愿的,这是约定,甚至是她的约定。栀子:那么,那些被你们玩弄过的人呢?有没有女孩子因你而痛苦?一峰:我从来不欺骗她们,都是一开始讲好的,我有女友,我不会离开她。她们一开始都说不在乎,只是后来……女人嘛——栀子:你们是强者?一峰:我并不想伤害别人——栀子:你爱她(指一峰女友)吗?一峰:我们不谈爱情,再说时间长了感觉已经疲沓,其实婚姻就是两个人搭伙过日子,老了有个伴儿。栀子:你会为了爱情离开她吗?一峰:爱情是什么,一刹那间的感觉而已。当然,如果她有了所爱的人,要离开我,我不会成为阻碍的,这里什么都是她的——除了这两架书,我搬出去好了。栀子:你这样的态度永远不能和任何人保持长久的感情关系——我是说你那些“小情人”。一峰:我也想啊,但是人家要离开——到后来她们就会有要求,无法满足的时候就离开了。如果说,在前一段对话中当一峰谈及自己不愿陷入主流社会所认定的正当工作的虚无性当中是为了抗拒,是主动的自我放逐。那么,在后一段对话中,他实际上已经陷入了冲突乃至虚无,一方面他认为被责任和道德所限定的情感关系和爱情无关,另一方面拥有众多情人的他和女友并不谈爱情,恒定的女友只是为了老了或暂时无人安慰时有个伴儿,最终还是落在了工具性上。说穿了,他们只是结伴各自玩儿,当没有别人可玩的时候,便彼此玩儿,仅此而已。就像一个为着某种崇高事业而被放逐的人,悲情且坚定,但越往前走越发现那所谓的崇高事业实际上是一个玩笑,这时候他究竟何去何从?实际上,这本小说中到处都是这种背反,无论精神还是生活都是二元性,是放逐和迷失之间的挣扎。

蛀空灵魂

《蛀空》是一本小说合集。书中的故事各有迥异,但是意境大抵相同。所有的人都迷失在都市的寂寞里,他们用力想赶走眼前的寂寞,却不知道这种气氛从四面八方乘虚而入,最终甚至成为了他们自己的一部分。归根到底。还是无法逃离。在书里,所有的爱情故事全都像是旷日持久的战争,打到最后,谁都疲惫不堪。虽然每段故事都溢满情欲,但我们都能看到情欲之下那一个又一个空虚的灵魂。如同书的开始便有这样的一句话:“爱情是虫,我的灵魂已被蛀空。”很好奇作者月下是怎样的一个女子。她究竟目睹了多少悲欢离合,才能演绎出如此多的凉薄情史。或者是因为在大都市里浸淫得久了,才能如智者般冷眼旁观,看透那诸般繁华热烈爱情的本质居然是如此的不堪。爱与性本质相同。男人来的快而猛烈,高潮后发觉索然无味;女人来的慢而持久,高潮前便知所托非人。想要步调完全一致不是不可能。只是路途太长太辛苦。那篇《月白》里,月白在两姐妹间举棋不定。他更喜欢扶疏,但偏偏造化弄人,和他共度余生的人是妹妹扶桑。更兼那个像足了曹七巧的岳母若木从中作梗,本来就错综复杂的三角恋爱故事更是扑朔迷离。陷入这样的漩涡,就算如何选择,恐怕都难免伤害另一个。本来扶疏已经服输,但是扶桑做得更彻底,一枪抹杀了一切旁逸斜出的可能性。正因为如此冷静与无情,所以这段故事才有了个平静的结局。而在《风住尘香花已尽》里的篆儿就没那么好运气了。他的“情敌”宋篱死在他的面前,但是他的妻子天碧却永远心系那个死去的人。就算他贵为天子,给了天碧母仪天下的荣耀,也都是无济于事的。天碧和宋篱本是中表之亲,如果能喜结连理更是亲上加亲。偏偏他们无法左右命运,于是阴阳永隔。从此天碧虽然坐享皇家荣华,却又如何?如同当了皇太后之后的甄嬛,再多的荣耀集于一身,也不过是一个千古伤心人罢了。这两个故事看起来离我们最远,但是他们故事里的寂寞和清冷,却是我们触手可及的部分。比起其他那些都市里的故事,这两个故事更让我们感到寂寞的无处不在,无论如何驱赶也无法抹去。爱情是虫,任谁的灵魂也会被蛀空。

做一个懂得珍惜爱情的人

做一个懂得珍惜爱情的人——读月下的小说集《蛀空》在这秋高气爽的时节,收到了月下的小说集《蛀空》。期间因为出差,一直未能好好地读完这本小说集,在我从深圳出差回武汉的高铁上,一口气读完小说集,回武汉后,收到作者的QQ留言“HI,书评写了没”。赶紧提笔草就此文。不知道他人写没有写过,如果我写读后感,我就写《做一个懂得珍惜爱情的人》。《蛀空》收录了月下的十篇小说,部分是短篇小说,例如《人和猫一样寂寞》、《第三支玫瑰》等。读这些小说,我仿佛是在读一片新鲜而充满激情的文字。或许因为我多年未读小说了,读着这些文字倍感亲切。不过,在《蛀空》里,我最喜欢的是月下写的《第三支玫瑰》、《人和猫一样寂寞》等。这些小说平铺直叙,不讲技巧。但是,就这些不讲技巧的小说,深深地打动了我,让我读着读着,就被小说中的人物所感染。月下在《第三支玫瑰》里说,因为很喜欢一句台词,女主角问:“你在哪里?”男主角回答:“我在你隔壁。”,我就想起了在很多电视剧中这句台词后的故事。合上《蛀空》,我有时想,不知道有多少个夜晚,“就算没有我,琼也一样会死去,这样一个神经质的女子——我安慰着自己。”那种男人想获得家里红旗不倒,外面彩旗飘飘的“妄想”在这里可以找到答案。《蛀空》中的唯一中篇《故事的终结之处》读后让我难忘。为这篇小说中网络语言、经典对话、诗歌的描写叫好。为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叫好。“他说写作是欲望的满足;在我,写作是一个自残的过程。一大片一大片的回忆,把我拉离此一刻的生活,放逐到阴暗、缠绕,野兽随时出没的情绪森林里去。 “35岁的男人会把X生活当成一件严肃的事。我很奇怪这些年你是如何拒绝这种美妙的?”你却一边享受着自己妻女的天伦之乐,一边让别的女子日夜等待着你的垂怜。”“情人”这个美好的词汇在中国已经变得相当恶心,她觉得恶心,就去了洗手间。“我向来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揣测中国人,每个人手中都握有一把匕首,有形的、无形的,有意无意地刺戳着别人,利己主义是最初的人性。让读者从里面读懂了人性。一句“即使是顾城和海子,也还得看市场,这样的诗只合你们两个私下里相互吹嘘自我欣赏去,你不也这个水平嘛。”说明了当前日益拜金的世风,也可以看出作者对自身创造诗歌的自信。月下出版过长篇小说《你是笙歌我是夜》,短篇小说集《那些爱情的伤,我们总会痊愈的》;文化随笔《爱恨不如期:遗世独立张爱玲》《倾我至诚 为你钟情:张国荣的影梦人生》;人物传记《三毛:浪漫是一种病》《此生注定爱就是痛:萧红别传》。月下可以为她的小说集取个吸引读者眼球的名字,但是,她没有这样做。她为她的小说集选择了《蛀空》这个很难引起读者注意的名字做书名。她这样做,我想,是因为她的质朴与真实。对于本书,可以看出,作者赋予小说中的人物,或是执着,或是淡然,正是因为这样的人生处事态度,导致了各自不同的命运,人生幸运是一样的,可是不幸却有着千丝万缕的不同,其实也就是一场《蛀空》。这些关于婚姻爱情的言论,通过小说中的人物以网路对话的语言,以诗歌的形式表现出来,值得我们认真思考,人生和爱情是我们一生的必修课,做一个懂得珍惜爱情的人,我们能够做到,也一定要做到。最后,我想说,本书要是有一些作者写的述或者跋就更完美了。

爱情美如罂粟,小心上瘾

爱情美如罂粟,小心上瘾-评月下小说《蛀空》文/信实的精灵我一直以为是我自己赢了,直到有一天看着镜子,才知道自己输了,在我最美好的时候,我最喜欢的人都不在我身边。——王家卫《东邪西毒》只有一个人懦弱的时候,才会用最直接最恶毒的语言。每当你感到无力,你就会用最武断的话。因为你懦弱,所以你总是用赢来支撑自己。一个人甚至于觉得用“老婆”“老公”“男人”“女人”这样的词汇都是过于粗俗的话,那他/她真的不适合婚姻了。爱情至终要转化为亲情,一起在柴米油盐里面浸泡煮熟,如果一直活于自己的理想世界中,该是多么可怕,最终都是可悲。如果一个人仅仅没有了爱情,就觉得生活完全没有了意义,就时不时想到自杀,那对于他/她来说,即使拥有爱情也会一样寂寞,一样填补不了内心漫无边际的空虚。在某一个不经意的瞬间,他还是会选择放纵自己来进行一个人的狂欢。我想爱情不是这样的,它应该轻松、舒服,还是那句话,她想要的是朋友而不是对手。然而语言是惯性的,反击成了习惯。总觉得作者月下应该是一个极端孤独的人,可以把一个人的孤独与寂寞写得这么露骨。龙应台在《寂寞》中写道,“两个人不一定就比一个人不寂寞”。寂寞是一种发自内心深处的声音,当一个人的生活中没有找到可以让他/她充实起来的事物时,所以外在的美好都是假象,所有的伪装在触碰到某一个点的时候会轰然倒塌。“你是一个自我意识太强的女子。自我意识的本质就是一种冲突,我们时时刻刻都被各类现实的冲突包围着,所以才会不断地渴求自我解脱,自我遗忘,自我消失,体会迷醉的滋味。但是你不能,你时刻清醒,时刻冷静。”这是月下笔下的朽木对思睿的评价。思睿和朽木是这样,都是极端缺乏安全感,极端较真的一个人,甚至于在QQ聊天上面的一句话都会被彼此翻来覆去研究好几遍,揪住几个词掰扯不清,这样算是爱么?在我看来,并不是。思睿后来和宇清也是这样的感觉,即使在你看似很爱的一个人面前,都提不起精神来,不是你爱的那个人病了,而是你病了,而且病入膏肓的感觉。在月下故事中的男男女女,都是特别自我甚至于特别傲娇的一个个存在。我们可能在寻找爱情最开始的时刻,找到一个任何方面都跟自己是一个节奏的人,可以吟诗作对,然而走着走着就凉了。甚至于徐志摩和林徽因(自认为找到自己的灵魂伴侣)在最热恋的时候也都还有矛盾呢。每一个偏执的人陷入爱情中都是痛苦的,梦想着全世界都是他的,甚至于连她都完全是属于他的,甚至于她的每一篇日记他都会去揣摩和审查,爱情如果这么累,有什么必要呢?“何苦费这般苦心?朋友之间是没有承诺的,在你无需对我隐瞒的时候你仍旧对我隐瞒,说谎已经成了你的习惯——从那一天开始,她再也不相信他。信任是需要一点点长久建立起来的,而不信任却只需要一秒钟就可以建立起来。”爱情是一门很深的功课,需要我们用一生去经营,而不是随着自己的性子任意去践踏它,随意被对待的爱情都不叫爱情。今天我心情不好了,那我是不是可以随心所欲地发泄自己的情绪,让另一半尴尬无比。明天他心情不好了,是不是可以肆意辱骂和贬低。要知道,在爱情中只要经历过缝隙,即使重新修补回来看起来完美无瑕,一旦一个诱因触发内心里面深深隐藏的悲愤,任何一个导火索都可以引发“世界大战”。“范柳原说:如果你知道从前的我就会原谅现在的我,我要说:如果你知道从前的我,就会理解现在的我……”每一个男人都会为自己对待爱情的“疯狂”态度找出很多的借口和理由。既然爱,就请深爱;如果爱,请进入婚姻一起体验柴米油盐酱醋茶的平淡夫妻,所谓的精神伴侣其实都是扯淡。在精神伴侣的谎言伪装下,只会让人对爱情更加失去信心,如月下笔下的一对对男女。比如,我家那位S先生无论在任何场合下,都会提到我的存在。甚至于周末如果让他出去的话,他都会说:“我可否带着我的妻子”。这是一种爱情和婚姻里面的尊重,爱就是毫无保留、完全接纳,时时刻刻内心里面容不下其他人的存在。"不过在戏台上罢了,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讥讽又不过是喜剧的变简的一支流。但悲壮滑稽,却都是十景病的仇敌,因为都有破坏性,虽然所破坏的方面各不同。鲁迅在论及悲剧社会性冲突时则指出:“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出自《再论雷峰塔的倒掉》 “看起来有很多路摆在你面前,其实每一条都行不通。”——关于一个与自己的妻子貌合神离,却佯装自己没有出轨的人。关于爱情,历来话题数不胜数,每个人都有自己关于爱情的理解:或痛彻心扉,或恩爱永偕,或缠绵悱恻,或相敬如宾。每个人也都有自己对待爱情的态度:或执着专一,或玩尽天下负心男,或将一个个男人玩弄于自己股掌之中,然而,终究,他/她会爱上一个人,耗尽自己的心思、体力。可进可出,若即若离,可爱可怨,可聚而不会散,才是最天长地久的一种好朋友。——三毛月下笔下的那些人永远做不到这一点,只懂得进,不懂得退,所以,爱情如同虫一样,把他们完全蛀空,耗费得体无完肤。为你弹奏肖邦的夜曲,纪念我死去的爱情。——周杰伦《夜曲》从古至今多少人因为爱情走上了不归路。或许有人因为爱情春风得意,比如《苏丝黄的世界》中的黄美玲和罗伯特,可以跨越种族、身份和地位的差别走到一起;又或者梁山伯和祝英台无缘在世成为夫妻,那就双双化作蝴蝶翩翩飞。又或者张爱玲,自认为她是很懂爱情的一个奇女子,可最后,她还是败倒在胡兰成的脚下。无论忘记多少次,只要存在于我们彼此之间的感觉和引力不变,我们之间永远都会互相吸引,重新建立属于我们的友谊。——致你们这是对于友谊的至高境界,然而拿着这个标准去衡量爱情,那就需要斟酌再斟酌。吸引之后的爱情也许会变得纠缠不清。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孤单星球,我们的相遇是找到另一个自己。一个人吃饭,一个人逛公园,一个人看电影,一个人面对生活的所有刁难,寂寞痛苦无人分享,心底的声音无人倾听,最后你会发现,其实一直陪着你的,是那个了不起的自己。——《孤单星球》如果爱情能够把人蛀空的话,还不如一个人进行着自己的精彩。经验之所以比实物更能让人快乐,部分原因是经验带有较高的社会价值:大部分要花上100美元以上的活动都是我们跟别人一起进行的活动,但是昂贵的实物消费行为往往有部分原因是出于想让人艳羡的心理。活动让我们和别人连接起来,物质却会加大我们跟别人之间的距离。——《象与骑象人:幸福的假设》有些承诺如一根针,毫无重量,却凛冽锐利,能直挺挺地插进每个人心里,伤口细微到毫无疼痛。——刘同《你的孤独,虽败犹荣》月下笔下的一个个男男女女总是一次次在许诺,却总是一次次在打破自己的诺言。三百年前,诛仙台上的她绝然转身跳下,让铜镜那边的他亲眼见她隔世永别。 这世间再没她这样一个凡尘女子了,九重天上的太子夜华,不过是她做的一场梦。情深不渝枯,三生三世等成灰。他和她,是否注定背负一段纠缠的姻缘?他和她,是否终能互许一个生生世世的承诺?——《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在现实中,如果女子都能做到浅浅对待夜华的态度,或许爱情也就不是那么复杂的一件事情。然而月下笔下的女人都是如猫一样寂寞的东西,总是需要用爱情来填补自己。在一次次的爱情幻灭之后,一次次残忍地对待自己。曾经相信过海枯石烂作为永恒不灭的表征,后来知道,原来海其实很容易枯;石,原来很容易烂。雨水,很可能不再来,沧海,不会再成桑田。原来,自己脚下所踩的地球,很容易被毁灭。海枯石烂的永恒,原来不存在。——龙应台《目送》所谓成熟,就是我们慢慢变成了自己当初讨厌的那种人。——咪蒙《五岁熊孩子教我的事》所谓爱情,就是虽然美如罂粟,会让我们上瘾;然而终究需要理性去应对。PS:作品虽有限,但均为原创。如需转载或者另作他用,请豆邮或664591856@qq.com联系本人。谢谢您的尊重~

像手术刀一样锋利——关于《蛀空》

那天,已经是深夜,我躺在床上刚刚读完月下的新小说集《蛀空》,此时,床头台灯散发出安静的光芒,手机提示微信朋友群里有一条新信息,我读完这位朋友发表的一段话后,叹了口气,给她留言:给你推荐一本书,《蛀空》。她的话是这样的:“何为爱?就是喜欢到不行。无关贫富,无关贵贱,无关任何条件。是否爱?心会告诉你真相。对于你们,彼此的笑容就是五月的风、晴朗的阳光,分分钟让你心动。在身边会喜悦,分开会心痛。就算容颜老去,你不在乎他的皱纹、白发、驼背,他也不在乎你的色斑、松弛、臃肿,“在一起”比什么都重要。”对于这样一个对爱情充满憧憬和幸福向往的女子来说,我向她推荐月下的《蛀空》,似乎有点残酷。然而我在潜意识里,又带着某种快感,因为我迫切想让她通过月下的《蛀空》,了解到所谓爱情的真面貌,从而减少那些肤浅而空洞的浪漫非分之想,由此回归到生活的本真,寻找到平稳而世俗的情感归宿。“爱情是虫,我的灵魂已被蛀空。”月下用孤绝的姿态,表达出对爱情的失望和绝望。而当我们浸没于小说里那些疏离、清冷、孤独、纠缠、卑鄙、冷酷的故事里的时候,就会有一种被手术刀解剖般的残忍。在这本书里,月下对那些耽溺于爱情里的人进行了外科手术式的剖析,她用其文字、其结构,其深刻细腻的心理描写和其精湛的文学技法为手术刀,一点点切割,解析那些饮食男女的骨骼、灵魂,让她(他)们露出其真面孔,让那些带着假面具的人生,显现出真实而残酷的丑陋来。《诗经》里,那位被薄幸之人伤害的女子发出千古的哀叹和劝告:“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而月下的《蛀空》里,几乎每一位动情的女子都毫无例外地重复着诗经《氓》里的故事。爱上不该爱的人,被不爱的人爱上,爱上的人滥情滥心滥交,爱的人伤痕累累却又挣扎成孤傲执拗的姿态。譬如《故事终结之处》里的思睿,《寂寞梧桐》里的叶青梧、《像猫一样寂寞》里的清秋,等等。她们都是一些清绝的女子,既想用爱情填充空虚和寂寞,却又精明地意识到真爱的匮乏,乃至于她们本身都失去爱的感觉。“爱情,不像村上说的那么浪漫,人,一直被它欺骗。爱情只是一种错觉,像雨像雾又像风。”(《寂寞梧桐》)“不再喜欢他没关系,问题是她渐渐地发现这个世界上在没有一个人能让她喜欢,再没有什么疼痛能够刺戳她的神经。”(《像猫一样寂寞》)“我所计较的并不是我想计较的,我所爱的也不是我喜欢的,我所厌倦的却是摆脱不掉的。”(《故事的终结之处》)爱情里充满欺骗,几乎所有的男人都不干不净,他们游戏在爱情场里,以所谓的“我爱你”,掩饰着自己内心的空虚和不堪。《第三枝玫瑰》里的男人,作为有妇之夫,以“爱”的名义俘获了虞琼,然而面对虞琼莫名其妙的溺亡和妻子的突然出现,他甚至连去探看和追究的勇气都没有,却又虚伪地自我安慰:“一滴眼泪滑下来,我决定在她的墓碑上写:我最心爱的人,琼。”,然而实际上,他怯懦地一个字都没有写,也不敢写。当然,女人也不见得都完美。月下在用手术刀解剖男人的同时也在解剖着女人。女人的清高,聪明,冷漠,怀疑,也同样预示着她们最终也难以得到那种世俗的爱情幸福。爱上的人都不纯粹,或者是有妇之夫,或者是偏执之徒,或者是薄凉之人;冷静理智聪明最终导致的是“水至清则无鱼”的爱情荒凉结果。不要指望从月下那里得到“从此之后,公主和王子就幸福地生活在一起”的大团圆,熟知月下风格的人都会明白,这不可能。大家不会忘记,就在此前,她发表了《那些叫爱情的伤,我们总会痊愈的》这部短篇小说集,其基调同样是绝望的,爱情一地鸡毛。这是不是非常让读者失望?因为对俗世的男女来说,完美浪漫的爱情结局才会让我们内心安慰。人生已经无聊,生活如此悲苦,现实又是如此残酷,读者更希望有小说虚构的完美爱情来给孤独的人生开一剂精神的鸦片,让人觉得“爱情真的回来过”。月下却偏偏打破了读者的幻想,她用手术刀一样的锋利,剖析着人性,审察着人心,正是这种无情让月下的小说卓然不群,故事是灰色的,然而你一旦读进去,你会不自觉地被《蛀空》珠玉一样简练而优美的文字和语言吸引。读月下的小说,你有一种审美的高度愉悦感,华语丽句形似编贝,精言警语处处可见,你会被月下的语言张力以及其精妙的构思牵引着,不知不觉地陷进去,与小说里的人物一起悲欢离合。米兰.昆德拉在《关于结构艺术的谈话》里说:“要抓住在现代世界存在的复杂性,在我看来需要有一种简洁凝练的技巧。不然的话,您就会陷入没完没了的冗长的陷阱。”毫无疑问,月下做到了。她的小说里,交叉、复沓运用顺叙,倒叙,插叙、心理活动描写以及独白 等手法和技巧,使小说的展现变得层面丰富,情节曲折,跌宕起伏。有时,仿佛不经意的几笔就埋伏下一个大的想象空间,从而使短小的故事充满了更大的外延。譬如《月白》里,整个故事所有的叙述和结局其实都吸附于扶疏扶桑之母若木和月白之父的上一代爱恨情仇,然而月下只用若有似无的交代就让整个故事产生了巨大的张力感和沧桑感。杀死月白母亲的鲤鱼腐肉里的甘草,导致月白父亲自杀的监狱里的谈话,这些交代都是淡淡的,却又充满着凝重的力量,使有限的故事内核充满了无限的想象空间。必须承认,《蛀空》具有手术刀一样的锋利,它将世人眼里爱情美丽的肥皂泡毫不留情地刺破,把灵魂深处的种种不堪揭示出来。虽然未免让人沮丧无望,但又何尝不是一声振聋发聩的呐喊和一剂良药,喊醒和救治那些为爱情飞蛾投火奋身不顾伤痕累累的人们:“爱情只是一种错觉,就像眼前的月亮,看着很近,其实很远。”(《寂寞梧桐》)


 蛀空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