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冲击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9-20
ISBN:9787509747704
作者:【德】弗朗克·泽林
页数:426页

作者简介

泽林结合游记与评述的形式,为我们展现出一幅充满吸引力的中国全球化经济战略的图景。
在作者的笔下,用时间路程和头脑刻画出的中国,让世界多了份了解,让中国人多了些陌生。在世界和中国之间,他的文字不仅是桥梁,更是一面镜子,帮助人们彼此参照并能真正的了解自己。——白岩松
本书生动地反映了一位西方资深记者对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技术快速发展的深刻理解,对西方发达国家日渐失去其昔日的优势流露出某种忧虑,并对欧洲少数领导人出于意识形态偏见曾对中国说三道四的不当言行进行了鞭挞,值得一读。——梅兆荣
在当今世界上,好话没任何用处,真话才有价值。本书作者没带着任何先验的视角,只是将自己的走访、见闻、分析和结论真实地写出来一一不料却是一种“不一样”的看法。那么中国人应该从中得到什么呢?我想,思辨今天的自己,为自己的明天定位。——冯骥才
弗郎克•泽林以亲历的形式,写出了西方世界对中国崛起的震惊性体验。弗郎克•泽林的观察和分析极具洞察力。这本书让西方读者震惊,也

书籍目录

中文版序
第一章
中国震惊
第二章
教育家之死
——香港与世界
第三章
矿石之争
——中国与蒙古
第四章
“大胆妈妈经济”
——中国与非洲
第五章
霍乱时期的爱情
——中国与安哥拉
第六章
“黑黄模式”或“一夫多妻式经济”
——中国与尼日利亚
第七章
“轻度”种族屠杀
——中国与苏丹
第八章
波斯地毯上的中国京剧
——中国与伊朗
第九章
世界贵族
——分享的世纪
第十章
附录
- 谢辞
- 注释
- 参考文献

内容概要

弗郎克•泽林,生于1967年,德国畅销书作者、专栏作家、纪录片制片人。自1994年至今居住在北京,被《伦敦泰晤士报》誉为 “德国最具权威性的中国问题专家之一”。主要著作有:《中国密码》(2005年)、《与中国为邻》(2006年)、《后宫经济》(2008年)、《对中国的恐惧》(2011)、《货币大国》(2013)等。


 中国冲击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6条)

  •     这本书原是写给德国读者的,写给那些希望了解全球化演变,以及中国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的德国人。但是对中国读者而言,这本书或许也不失其趣。作为本书作者,我已在中国生活了近20年。如果这20年我是在美国度过的,我大概早已把自己看作是一个有着德国血统的美国人,衣兜里或许也已经揣着一本美国护照。虽然每次在机场填写那张淡黄色的入境卡时,我都会不加思考地在“return home(回家)”一栏前面打上勾,但我从未曾幻想自己有一天会变成中国人,尽管论魅力,中国至少不在美国之下。原因很简单:中国不是一个移民国家。在这里,没有人会期待把一个长着一头卷发的大鼻子变成自己的同胞。也许这正是中国文化与美国文化之间最大的不同点:吸引来自世界各地的人才,是后者赖以存在之基础。从这一角度看,中国是保守而封闭的。这多少有些令人遗憾,但于我却也不乏好处。因为没有被同化,我在中国始终是一个局外人。作为中国的“常客”,我可以隔着一定的距离观察它的变化。我所处的位置可以帮助我更好地甄别哪些变化是长期的,哪些是暂时的,哪些是重要的,哪些则无关紧要。对中国的发展作出判断,是我们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我们应当避免孤立地观察中国,因为中国的崛起同时也对西方产生了深远影响。对我而言,德国和西方也渐渐变成了某种意义上的“异乡”。在那里,我同样是一个“外来客”。我在观察西方的变化时,也是站在一定的距离之外。当我从自己所在的“制高点”上,瞭望各个国家的“营盘”时,我愈加清楚地看到,德国乃至整个欧洲,都普遍低估了金砖国家的崛起给世界带来的影响,尤其低估了上述国家政治影响力的变化对世界究竟意味着什么。有史以来,西方第一次不得不向一群非西方对手让渡自己的权力。所有曾经被西方奉为圭臬的事物都逐渐受到质疑,其中既包括工业标准,也包括各种形式的民主。反过来,中国也没能充分意识到,它所拥有的全球决策权的增长,与其影响力的上升并不同步。中国的强国梦与90年代的美国梦或者中国历史上的“中央帝国”之梦一样,都是难以成真的。在多极化的世界格局里,没有哪个国家还能够做到独霸天下,像20世纪的美国,19世纪的英国,或者18世纪的西班牙一样。多极化秩序意味着对他人的尊重,对自身的调整,以及对妥协的认同。做到这一点并不难,只要各方都能认清,在全球化游戏中,自己并不是唯一的玩家,而是更大的国际体系当中的一员。但是对每一位参与者而言,要放弃世代沿袭的陈念旧习,却不是一件易事。一个突出的例子是中欧光伏之争,该争端堪称是中欧贸易史上最大的一次摩擦。从这场争端可以看出,在现实生活中,全球化网络已经发展到多么紧密而复杂的程度。这场风波于2013年夏天达到白热化,其争执的焦点是一种看似平常的产品:光伏板。中国每年向欧盟出口的光伏产品价值超过200亿欧元,占中国对欧出口总额约6%。欧盟委员会指责中国政府为本国光伏企业提供巨额补贴,并以此对欧洲经济造成损害。这一指责并非毫无根据。中国方面则强调,欧洲特别是德国也以电价补贴的形式对太阳能行业予以扶植。这种说法同样是有根据的。换句话说,指责与被指责方都各据其理。但是,另一个事实也不容置疑:中国太阳能行业的繁荣同时也给德国供应商带来了巨大好处。凭心而论,甚至可以说,中国对太阳能产业的补贴实际上是帮了欧洲经济的忙。仅仅这些关联便已足够复杂,而问题的复杂性还远不止于此。除了经济利益的纠葛之外,欧盟与中国之间还有政治方面的问题在作祟。中国新任总理李克强在今年夏初首次出访欧洲时,选择了实力最强的德国,而把布鲁塞尔撇在了一边。从中国自身角度看,这一选择是可以理解的。欧盟迄今仍是一个缺乏领导力的机构,在方向性问题上也总是表现得犹豫不决,因此没有人愿意在这样一个机构身上浪费太多时间。从另一方面讲,布鲁塞尔为受到冷落而感到不快也在情理之中,因为它毕竟是由欧洲人选出的宪法机构。于是,布鲁塞尔寻找机会对中国的外交挑衅实行报复,并决定对中国光伏产品启动反倾销调查程序。但是欧盟显然并没有在事先准备好一套合理的战略。面对最后的结果,没有一方感到满意。欧洲太阳能行业认为,欧盟的妥协令人沮丧,并指责目前达成的价格无异于一种销售保障,未来欧洲市场的七成将继续被倾销价格的产品所占据,而这必将对欧洲的就业造成威胁。为中方提供原料的德国供应商认为其产品的销售额将会减少,因而也感到不满。而北京政府则由此看到,自己当初的判断是正确的:布鲁塞尔的确是一个轻易不要招惹的麻烦。一场权力博弈很快有了结果:当北京宣布将对欧盟进口葡萄酒展开反倾销调查后,布鲁塞尔被迫屈服。然而,这场权力较量并没有真正的赢家。事情难道必须如此吗?答案是否定的。北京政府应当接受必须与布鲁塞尔打交道的现实,无论欧盟机构是否弱势,是否有先天不足的缺陷,但它毕竟是欧洲人的自主选择。中国新任总理首次出访欧洲时顺路访问布鲁塞尔,似乎是理所应当的。此外,中国政府还应当看到,虽然崛起中的中国越来越强大,却也无法让所有对本国有益的事情都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同。反之,欧盟则应当认识到,西方统治世界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发展中国家不再像过去一样,可以任西方随意摆布。有一句民谚对西方来说相当适用:坐在玻璃房里的人不要乱丢石块。此外,欧盟还应当对当今经济全球化的程度有所意识。全球经济领域的问题,已无法再用“你”“我”的简单概念来加以判定。今天,如果谁还用民主和非民主、市场和非市场经济来划分世界,那么他对世界格局的判断一定是错误的。中欧光伏之争使人们看到:世界正在一天天变得复杂。但是,只要我们努力摒弃自身所固有的僵化思想,学会彼此和睦相处并不是一个空想。新世界应该是怎样一幅景象?在新世界里,利益同盟的组合变化将成为一种常态。欧洲很可能在某一问题上与中国有更多的利益交集,而在另一问题上却与美国或巴西站在一边。中欧双方特别是欧洲还应当清楚地意识到,如果没有共同利益的联合,任何事都将行不通。欧洲不应再对自身强势抱有幻想。到2050年,欧洲占世界人口的比例将减少到5%至7%。这意味着,欧洲只有通过与他人联合,才可能使自己的意志得到实现,而联合的对象将必然是非西方国家,因为欧洲的西方盟国在人口上目前已然处于劣势。另外,对利益联盟发挥支撑作用的稳定可靠的全球性机构也在发生变化,它们将不再像过去一样,成为西方实现自身目的的工具。我希望通过这本拙作,使更多的东西方有识之士加入到这场改变世界的进程中来。所谓有识之士,是那些不相信一个国家可以只顾一己之利而不用考虑别国利益的人;是那些有能力对自身地位做出现实判断并愿意做出让步的人;是那些从利益联盟不断演变的角度来思考,致力于建设符合各国共同利益,而非受部分国家操纵的全球性机构的人。弗朗克•泽林2013年8月
  •     “征服”or“改变”?“作者从德国来到中国,十五年的时间里,一边生活一边思考与观察。这一次,为了更深入地了解中国,他去了世界上更多的国家。于是,在他的笔下,用时间路程和头脑刻画出的中国,让世界多了份了解,让中国人多了些陌生。这了解这陌生,正是本书的吸引力所在。相信中国人不会因为这陌生而有太多盲目的自大,世界也不会因为更多的了解而放大来自中国的威胁。因为作者的真正用意在于:在世界和中国之间,他的文字不仅是桥梁,更是一面镜子,帮助人们彼此参照并能真正的了解自己。”这是白岩松为《中国冲击——看中国如何改变世界》一书所作的推荐语。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该书作者的写作意图,这个意图就是让西方人摒弃固有的僵化思想,学会与日益强大的中国和睦相处,并促使更多的东西方有识之士加入到改变世界的进程中。据《环球时报》所载可知:自进入21世纪以来,以德国为典型代表的欧洲各大书店中开始出现一系列有关中国政治、经济等相关问题的研究著作。这些专著对中国政治、经济的发展变化有着自己的看法,其中与以往最为不同的一种观点是主动接受中国崛起的事实,认为中国崛起是大势所趋,是对世界稳定发展的最大贡献。中国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世界经济中心之一,且不追求霸权。这些著作中就包括原德国经济周刊驻华记者弗朗克•泽林的作品。《中国冲击——看中国如何改变世界》究竟是一本什么样的书?一位什么样的作者会这样来看待中国与西方国家的关系?该书作者弗朗克• 泽林(Frank Sieren),是当今德国最受欢迎的作家之一,他撰写的每一本书都会给德国乃至欧洲带来不小的思想震动,而《中国冲击——看中国如何改变世界》(以下简称《冲击》)正是弗朗克• 泽林的代表作,也是继《中国密码》(Der China Code :Wie das boomende Reich der Mitte Deutschland verändert)之后又一中文译本。泽林以其多年担任驻华记者的便利及出身政治经济学专业的独特观察力,将中国这十几年的崛起过程一一记录在案。其观点、视角“同主流的西方对华政策倾向十分不同,可能出乎西方多数习惯了对中国猜忌、恐惧、偏见、防备的读者的意料”(史世伟语)。泽林的观点在他一系列论著中保持高度的一致性,并引发德国乃至欧洲人对中国的重新思考。诚如其在《冲击》中所说:“作为中国的‘常客’,我可以隔着一定的距离观察它的变化。”“我们应避免孤立地观察中国,因为中国的崛起同时也对西方产生了深远影响。”“德国乃至欧洲低估了中国政治影响力的变化对世界”。《中国冲击——看中国如何改变世界》的德文书名为DER CHINA SCHOCK:Wie Peking sich die Welt gefügig macht,其中“Welt gefügig macht”是使世界服从的意思,即中国如何征服这个世界。虽然作者是怀着较为善意的观点来看待中国的崛起及对世界的影响,但还是不免流露出对中国的一丝担忧,这种担忧是从西方国家实力日益削弱的境况中表达出来。中国到底是在“改变”世界,还是在“征服”世界。中国的发展是对现有世界体系的冲击。二战结束后,世界形成了两大阵营,冷战格局建立。当时的中国政府试图走第三条路线,即不结盟运动和联合第三世界国家。但随着苏联的解体和东欧剧变,两极格局随之瓦解,出现了美国一家独大的局面。这个时候的中国进入到了改革开放的关键期,在处理国际关系上实行“韬光养晦”政策,但同时保持“有所作为”。中国官方宣传的重点是“韬光养晦”而非“有所作为”。但实际情况却非如此。从《冲击》一书中即可看出中国政府不仅仅是“韬光养晦”,其在处理国际事务中一直是“有所作为”的。这也正是白岩松所讲的“让中国人多了些陌生”,这些“陌生”原本是不为我们所知的。泽林的描述其实是在帮我们还原历史的事实,看清我们自己发展的本相。当今的中国正在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这种复兴在某种程度上就是恢复近代中国不断下降的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恢复中国传统社会那种世界中心的地位和被人尊敬的感觉。而2008年金融危机的爆发为中国带来了机遇。金融危机过后,西方世界陷于一片衰退之中,可对中国来说却成为了一个机遇。原有的“韬光养晦”政策和宣传已难以为继,西方各国开始要求中国“有所作为”,并且要“大有作为”,这无疑客观的提高了中国自身的国际地位。这可能就是作者所说的“Welt gefügig macht”,中国使世界服从,中国要征服这个世界,即全世界都要让中国来领导。由于实力的再次逆转,西方国家不得不接受这个现实,让渡自己手中的权力,同时也生出对中国的恐惧感,觉得自己要被另一个蒙元帝国所征服。但事实并非如此。如今,弗朗克•泽林就视中国为欲征服世界之蒙元帝国,他把中国与蒙古、安哥拉、尼日利亚、苏丹、伊朗等亚非国家的经贸和政治往来作为证据,将中国大规模地投资与援助视为是对亚非拉势力的扩展,来证明中国欲征服世界的态势。这之间没有西方势力的身形,没有西方国家的影响,中国远远将之抛在身后。  《冲击》的德文版本是为西方读者打造,使他们更多的了解全球化的演变,以及中国在其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但遗憾的是,西方人的现代中国观是否就如他眼中所认为的一般“征服”?我想本书的译者已经给出了很好的回答,那就是:中国绝非“征服”世界,而是尝试去努力“改变”,让这个世界的梦想实现。
  •     弗朗克`泽林(Frank Sieren),原德国《经济周刊》《时代周报》驻京记者,自1994年至今居住在北京,现为德国《法兰克福汇报》《时代周报》等报刊特约撰稿人,纪录片制片人,被誉为“德国最具权威性的中国问题专家之一”(伦敦《泰晤士报》)。 “埃蒂安大使讲一口流利的英语和法语。我们的谈话不断在两种语言之间转换,而我则比他吃力得多。春天的阳光暖暖地照在身上,令人心旷神怡。在泛泛几句寒暄之后,我单刀直入地问道:‘中国在非洲所做的事情,是不是新殖民主义?’ 大使坐直身子,同样毫不客气和直截了当:‘这种说法对中国和非洲都是一种污辱,中非关系和殖民主义没有丝毫关系。’ ‘那为什么西方总是这么说呢?’ ‘我不知道。也许是出于傲慢,也许是因为愚蠢或者嫉妒,要么就是想找我们的茬儿。我认为,传统意义上的殖民主义早已过去,现在确实有一种新形式的殖民主义。比如说美国目前的所做所为,就可以称作是新形式的经济殖民主义。’ ‘但是您不担心被中国控制吗?中国如今已是一个强国,而很多非洲国家却很弱小。’ ‘任何一种刚刚建立起来的关系,都不可能只有阳光的一面,必然存在有待解决的问题。比如其中一个问题是,中国企业在非洲开发矿产资源,却不在我们这里加工。另外,他们向非洲出口许多廉价产品,而不是在这里生产。但是,我们已经开始就这些问题进行探讨。’“ 以上对话摘自本书,这段对话可以很好的反映本书的内容以及作者的写作方法。其主要内容和核心观点可归纳如下: 中国的迅猛发展令世界为之瞩目,同时也给西方国家带来巨大冲击,引起不小恐慌。近年来,面对中国能源和原材料需求的迅猛增长,许多西方国家纷纷将国际能源和原材料价格暴涨归咎于中国;而中国与非洲国家经贸关系的积极发展,更被指责为“新殖民主义”。 作为一名在中国生活了十几年的西方记者,弗朗克?泽林对此另有看法。他以记者的身份走访了许多第三世界国家,特别是与中国关系较为密切的石油、煤炭资源丰富的国家,采访了众多政界和经济界人士以及当地的中国企业,结合新闻报道与政论的形式,依据翔实的史料和现场采访得来的第一手资料,详尽分析了中国与这些国家经济往来的真实现状。通过分析,作者得出如下结论: 中国与非洲等国家关系的发展带来的是双赢的结果,它使世界变得更加公平、更加多元化;中国的国际化战略真正顺应了全球化浪潮,中国的崛起势在必然。 相反,西方国家却迟迟不愿接受全球化带来的世界格局变化,只是摆出一副居高临下的傲慢姿态,一味地将矛头指向中国。如果不积极面对全球化,改变自身态度和做法,以公平坦然的心态面对中国崛起,西方很可能将成为全球化的最大输家,在竞争中被中国甩在身后。

精彩短评 (总计42条)

  •     新中国外交史
  •     未来世界是能源的战争。
  •     作者的观点不片面,对中国也抱有乐观态度,只是对有些观点我不太赞同,譬如对我国某些行为应当关注等。不干涉他国内政是西方最需要学习的。
  •     大陆版的好像有删节,对非洲那部分感觉挺意外
  •     绝佳的阅读感受,对中国的国际援助战略以及中石油等国有企业的海外基建工程深感震惊(与大型国有企业在国内被广泛批评不一致,在这里其战略地位很明显,有哪个民资有这样的能力呢)。如果我自己能通过游历和阅读达成这样的理解那不也是很刺激的事么?和学术文本的发达相对应,这类文本在中国很稀缺,后果就是缺乏具有理解力的公民(?)。
  •     如果说言论自由比读书识字更重要,如果明主价值比一日三餐更重要,那么这些崛起中的国家难免会产生怀疑:你所关心的是意识形态,而不是人的疾苦;是自己在世界上的地位,以及对失去这一地位的恐惧。
  •     中国政府总是在我们都不知道的情况下做了很多利国利民的事情。这本书真应该给那些天天喊着对外援助不如捐给山区小朋友的那些人看看,懂不懂什么叫合纵连横,什么叫外交战略。不过作者作为一个德国人,看中国的角度明显地太偏向中国一方,也可以看作是外国人对自己的国家的一种鞭策吧。PS里面有些敏感词还是通过了审查,比较震精
  •     不知道有没有删节,但至少多了个视角。同时推荐《十亿消费者》
  •     有血有肉。
  •     比较翔实的记录,绝不当头,有所作为
  •     与中国人所知的不同,没想到中国与伊朗等国家的关系是这样的。
  •     虽然厌倦着国外学者对天朝盛世的歌颂,但这本书偶尔有些少得可怜的信息给我们
  •     德国中国通的世界观察,从蒙古到非洲,第三世界无可奈何地欢迎中国人。劳工、资本、文化,以至于大举移民,非洲成了中国近十年来贸易投资的重头戏,权力与资本掮客们穿插其中,穿针引线。
  •     的確有些國內看不到的國際關係的資料,然而中國威脅論以一種務實的方式傳遞出來,口氣和心態都很奇怪。#壹陸讀#052
  •     高度肯定中国的崛起,但视角与国内某些领导人的翻译很不同。可读性很好
  •     不知道今年考研会不会考全球化。。。
  •     海外看中国
  •     近年流行的“出口转内销”图书。一个常驻中国的德国记者写给德国人看的中国崛起,又翻译成中文给中国人看。写的挺浅白的,没什么振聋发聩的惊世内容。安哥拉,苏丹,伊朗几节的历史问题写的明白,采访内容有新意值得一观。不做普遍推荐,不过常常跟着转发我兔星辰大海好大棋的朋友,我建议你读读这本书。【部分文中数据我没有核实,但感觉有偏差】
  •     政治比以为的更复杂。政府在海外做了这么多事情,大部分说不定国内也有报道,但都放在哪?至少我相信大多数国人并不清楚政府在海外做了这么多。作者的态度很务实,但估计是因为职业习惯,对问题的涉及很浅,更像说明文。中国政府比其他的发展中国家政府好太多(哦,原来发展中国家的政府可以表现得这么糟糕和无力),但距离我心中的目标还差太远。可能是在经济方面的表现太好反衬得政治方面慢吧。
  •     另一个视角。
  •     我一直担心记者写的这种东西流于所见,缺乏深度,看完之后起码没让我太失望,第九章不错
  •     甲骨文系列也有不好的书。
  •     从亚洲到非洲,一方是跑得飞快的记者,一方是身经百战的政客,针锋相对的戏剧化冲突背后,仍是在中国的外交基本法中绕.虽然作者这样热情,但还是要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
  •     自己知识储备需增强。看到了与国内不一样的观点和视角 只是看完没有那种打开新世界大门的通透感
  •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所输出的是堂吉柯德式的中世纪骑士精神 捍卫封建贵族 领主的地位与价值
  •     这么跪舔 也没给你绿卡啊
  •     甲骨文系列里最差的一本
  •     想起了小平同志那句名言:不改革就是死路一条!看来这句话不仅适用于中国,也适用于西方。
  •     这本书不错,另一个角度的中国
  •     内容偶有错误,尤其数据错误不能忍受,作者在某些数据举例方面没有系统,讨论宏观话题时数据却不够宏观性。
  •     书挺不错的,角度比较客观,适合学财经类的人阅读
  •     喜欢这种外国作者以独特视角描述中国经济的著作,几年前的著作了,随着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提出,中国的海外并购触角已经伸到了中亚等地,但引发的争议也是越来越多。
  •     德国记者写给德国看的,中国冲击在亚非的体现,以及建议。
  •     很好读
  •     能够看出是一个久居中国的记者所写的关于中国与世界其他地方关系的游记+评述性书籍,从对"中国冲击“的分析中看出,中国的冲击不是直接针对发达国家的,更像是在包抄那些西方国家,尤其是那些饱受西方批评的国家,如伊朗、苏丹等。从中也能看到一些没有被中国媒体爆出来的中国-西方决策的博弈,中国媒体常说西方世界没有听、也不想听中国的声音,这也算是广大中国人也没听到西方人的声音。在其中,作者也带有德国人的视角老对比德国和中国崛起当中的异同和升华性思考,对于中国的崛起西方更像是无可奈何,也提醒警惕西方世界走向保守派和极端派,因此要”设法集中知识分子力量,让这些"世界贵族”中的思想进步者,改革派带动那些持温和立场的中间力量,孤立保守派和强硬派“。在P268,唐-阿巴斯王朝在今蒙古国境内接壤,属于明显的错误了。
  •     德国人的有趣视角,资料满分,叙述和故事满分,如果你想知道中国商人在海外的趣闻逸事,值得一看。在政治分析中体现了德国人一贯的蠢萌和方脑袋,作者如果写成纯游记过纯学术体裁更好。
  •     这本较强时效性的报告文学意义在于介绍了普通中国人不清楚的中国在新兴国家的各种动作,在作者看来中国的实用主义使西方在那些地方望尘莫及。同时我们要注意的是中国如此大规模的对外投资(援助)来换取资源是不是合算的,能不能获得长期和稳定的收益。
  •     甲骨文丛书第一本阅毕。作者不断抱着大胆妈妈大腿,评述我国对外如何抢占先机夺取经济,评击作者国家总理多无作为,这样真的好么?!国家对外发展经济,跟现在贫富差距这~么~大!真的没关系么!?何况书中采用的诸多数据的可确性值得怀疑,就国内三个运动死亡人数我就想撕书!
  •     看了这本书感觉中国好强,到处在下棋
  •     新资本主义势力对老帝国秩序的冲击,金钱/资本的力量,势不可挡
  •     有些地方的错误明显是因为不走心;材料很不错,他关注的正是我之前很少了解的,但议论感觉有点牵强;作者疑似布莱希特粉。70/100
  •     大势已去者有一个通病,他们不愿意认真分析其基础崩溃的内在原因,而是在其他人身上寻找罪责。他们攻击的目标永远是那些同时代最有成就、最聪明的后起之秀,当年是生意上聪慧过人的犹太人,今天则是头脑精明的中国人。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