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心安处是吾乡

出版日期:2015-6
ISBN:9787229094879
作者:季羡林
页数:296页

作者简介

本书是季羡林自德国回到祖国、受聘为北大教授并在北大组建东语系这一时期生活、工作、社会交往的原始材料。先生生前发表的一些怀念性文章中,提到的一些人与事,比如与陈寅恪、胡适、汤用彤、梁实秋、邓广铭、臧克家、李长之等人的交往,在这本日记中都可得到印证。虽然只是短短一年多时间的日记,但从中可以看出季羡林的很多方面,比如个性率真、节俭、勤学苦读、尊师重道、待人真诚、作息规律,等等。从中可以看出一个真实、鲜活、朴厚的季羡林。

内容概要

中国著名语言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翻译家、散文家。精通12国语言。曾历任中国科学院哲学与社会科学学部委员、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科院南亚研究所所长等职。其著作汇编成《季羡林文集》、《季羡林全集》(30卷)等。


 此心安处是吾乡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6条)

  •     作为近年来季羡林先生“最新”作品,《此心安处是吾乡:季羡林归国日记1946—1947》让人眼前一亮。可以非常中肯的说,本书的一大特点是“真”。虽然只是短短一年多时间的日记,但从中可以看出季羡林的很多方面,比如个性率真、生活节俭、勤学苦读、尊师重道、待人真诚、作息规律等等。比如,在北平,一次季羡林本想去拜访清华校友、北大同事梁实秋,结果“走进大门,一看门上糊了白纸,心里一惊,一打听,原来他父亲死了”——梁实秋的父亲去世了。季羡林先生是怎么做的呢?“我于是也没有进去。就到市场去,看了几个旧书摊,买了几本书” (1946年9月29日)。旧时君子之交淡如水,想来季先生不愿意去给梁家添麻烦吧。季先生的个性率真,还有一处清晰记载,让人读来不觉莞尔。“六点出来到市场润明楼吃晚饭,到东来顺去,任继愈请客,我不高兴吃,所以先吃了。看他们吃完,一同回来”(1946年11月23日)。任继愈在东来顺请客——估计是涮羊肉了——可是季先生偏偏“不高兴吃”,竟然自己在润明楼“先吃了”。然后到东来顺看着“他们吃完,一同回来”。其实季先生是很爱吃涮羊肉的,比如“我请他们吃涮羊肉,已经十几年没有吃了,真可以说是天下绝美” (1946年9月28日)。看着别人吃,自己不吃,这是一种什么境界啊!说到生活节俭、嗜书如命,例子就更多了。比如1947年10月3日写道:“这是一条有名的旧书店街,我以前还没有来过,我因为钱已经不多了,不想再买书。但一看到书就非买不行,结果又买了两万元的书,旧书真便宜得要命,其实不够纸钱。他们自己也说,看着书卖出去,心里真痛,不卖又没钱吃饭。一直看到两点还没完……四点到图书馆去看报,忽然看到《益世报》上登了一篇访问我的记录,我于是就到市场去买了份《益世报》,不由不到书摊上去看了趟,结果又买了一本。决意十天不上馆子,只啃干烧饼。”果然晚上没有吃正经的晚饭,“回来吃了几块饼干,因为没有电,很早就躺下。”季先生作息规律,随手翻看一页,就看到“七日 早晨五点多起来…… 八日 早上六点起来……九日 星期日 早上六点起来……十日 早晨六点半起来……十一日 早晨六点起来……十二日 早晨七点起来……十三日 早晨七点起来……”整本书,竟然找不到一日季先生睡懒觉的记载。即使是困住南京的日子,也起得很早,如日记1946年6月7日记载:“七日 早晨五点多起来,洗过脸,看《吾家》及《西北大地研究》,虎文同西园只是不起来,看看过了九点自己肚子里已经饿得响起来”。季先生生活节俭还有一例,即他的早饭经常以花生米代。花生米富含蛋白质和氨基酸,想来在物价飞涨、收入有限又爱书如命的情况下,最大限度地满足了季先生大脑对营养的需求。比如:“七日 早晨六点多起来,洗过脸,吃了几个花生当早点”(1947年10月7日);“十日 今天是双十节,早晨七点前起来,洗过脸,又是吃花生米当早点” (1947年10月7日);还有“十一日 早晨六点半起来,洗过脸,又是吃花生当早点。” “十三日 星期日 早晨六点起来,洗过脸,吃了几个花生当早点”。“三日 星期日 早晨快到七点才起来,洗过脸,看了会书……石峻、王金铳、杨翼骧到我屋里来玩,我请他们吃花生。”看吧,连请人吃小吃,都是“吃花生”。季先生勤学苦读,基本每日的日记都是自己一天读书的书单。比如1946年11月10如写道:“十日 星期日 早晨七点起来……看王静如的《论吐火罗及吐火罗语》,十二点多去吃饭。吃完回来……到图书馆研究室,去念《方广大庄严经》。三点半回来看《大公报•星期文艺》和《文史周刊》,五点半到理学院去吃饭……回来看《印度古佛国游记》。”再比如1947年2月11日:“十一日 昨晚躺到十二点多还没睡着。早晨七点起来……看李俨《中国算学史》……又回到研究室看钱宝琮《中国算学史》。五点到对面小馆吃过晚饭,回来,看报,看钱著《中算史》。”季先生当时想做“数学与印度文化影响”的研究,后又去“阅览室去查《诗经》《易经》《礼记》《孟子》等书的索引,找关于数学的材料。”季先生做学问、搜集资料,真可以说到了他自己所言“竭泽而渔”的境地。季先生待人真诚,虽然自己是一个清贫的教授,可是对待国际友人、访问学者师觉月却毫不吝啬:“九点到翠花胡同去找Bagchi(师觉月),同他一同到故宫博物院去……我们一直逛到十二点……到润明楼,我请他吃午饭,结果每个人吃了两份,我们一同走回来。”(1947年3月29日)。对待旧友、北大同事,时已渐受时局“裹挟”的沈从文,也是一片赤诚。如日记中经常提到: “五点到中老胡同看沈从文先生,谈了会。”“九点,到沈从文家看了看,十点回来。”“从文来,谈闲话,我把印度美术书籍,拿给他看,这是一位很可爱的人。” “遇到老常,吃完一同到中老胡同去看沈从文……六点到沈从文屋去坐了会,一同去吃饭,吃完又同到他屋里谈到八点回来。”“到沈从文家里去看他,他病还没有好。”季先生对待自己的老师陈寅恪先生,更是体现了他尊师重道的传统美德。如1946年6月20日写道:“二十日 早晨七点起来,吃过早点,就出去……九点半到慈悲社去看陈寅恪先生,正有一个小孩子替他读报纸。他的眼睛就目前看起来非常不好,我们谈了许多问题,我报告了下我的研究近况和研究计划,一直谈到快十二点才辞了出来。到一个小饭馆里去吃了点东西。”当时陈寅恪先生生活拮据,资金紧张,时任北大校长胡适决意给陈寅恪先生一些美元以维持生活。然而陈寅恪先生却婉言谢绝了胡适的好意,提出以自己的藏书卖给北大图书馆。作为学生和北大教授的季羡林,又为老师跑前跑后:“同汤先生谈了谈买陈寅恪先生书的问题”(1947年4月28日);“同汤先生到秘书长办公室去看郑天挺,谈买陈寅恪师书的事情”(1947年4月29日);“先到陈寅恪先生家,看了看他的书,问了他几个问题。”(1947年4月30日)“到陈寅恪先生家,开始开一个详细书目。他要把关于梵文的书卖给北大。”(1947年5月14日);“下了车先去看邵循正,同他一同到陈寅恪师家把书价议定。” (1947年6月10日);“三点半到骑河楼等汽车到清华去,下了车到邵循正家同他一同去看陈寅恪先生,把支票交给他,立刻又回到校门赶汽车回来”(1947年6月13日)。“ 醲肥辛甘非真味,真味只是淡;神奇卓异非至人,至人只是常。”在这个本《此心安处是吾乡:季羡林归国日记1946—1947》中,这样的小例子比比皆是。相信你在阅读此书时,也会感受到季羡林先生的真挚、勤奋与纯粹,在淡然中获得感动和启迪。
  •     暑假如期而至,也许对许多没有假期的人来说,有一个假期是梦寐以求的事情,我也曾经在休息之前这样兴奋的告诉自己,也许这个暑假会是多么多么美丽的开始,美丽的回忆,我们都需要将未来想象的很好,然后你会发现其实全然不是这样,你会在突然闲下来之后而无所事事,突然发现没有事情做得日子简直就是煎熬。虽然无数次过过如此无聊的日子,并且无数次发誓自己不要这样过,但是严重拖延症的自己还是没了方向。静静地躺着,然后想去做事,但是却感觉没了力气,这种类似癫狂的无聊的状态持续了好几天。终于拿起了书,随手拿起放在沙发上的书,有时不得不说我会将看书当作任务,因为喜欢书,又不会敷衍写书评,我总是会将时间放的很充裕,本来申请了很多很多好书,可是却似乎反而没了心境。我终于要问问自己,可是这个答案却是在季老的书中找到了答案。这是一本外包装有着惹人暖心的绿色的书,包装精良。书不厚,打开有着淡淡的纸香,细读文字更是如此,这本书是以季老的日记来整理的。提起日记,我的青春时代有一箱子的日记本,那里面记录着我的懵懂生活,自己的疑惑和一些也许不希望看到的心里话,我们也经常定义日记本。因为是属于一个人最真实的生活的记录,往往最真实。而这本书也正是如此,季老的日记不长,每篇的开始都是以几点钟起床开始的,记录的都是琐事,我也曾经怀疑过,觉得为什么这么琐碎的事可以这样集结出版,是不是有点太小题大作了,但是自己的迷茫却是在这样一个个短小的日记中找到了方向。你也许会幻想季老的生活是很忙碌光鲜的,其实很简单,他每天好好地吃饭,然后起身去图书馆或者会朋友,然后吃饭,休息,继续自己的平静生活,有时去讲个稿子,有时去逛逛花园,抑或看看天边的风景,日记随着自己的脚步不断地转换着地点,有时他在香港,后来就去了趟上海,还会在北平过上另外的生活,我看着这一点一滴地生活记录,反而平静了这许久都焦躁的心。我们总是希望自己能够活的轰轰烈烈的,其实在这短暂的生命的旅程中,我们最应该追求的是平凡而有平静的生活,总是觉得别人的精彩自己也要复制,却在不自觉中丢失了真正的自己。我很羡慕季老能够在图书馆里一呆就是一天,细数夕阳西下,然后期待明天继续在书中继续精彩的故事。我很想随着这样一位世纪老人的脚步去生活,也许我们都不如他幸福。也许这篇书评在严格意义上说不是评价书的内容,而是评价了书的影响和精神,这中内在的品质也许会因人而异,但是至少我从中获得了平复自己的力量,这是一本好书,至少我是这么认为的。
  •     以前上小学的时候,语文老师要求我们必须写日记,那个时候真是绞尽脑汁地冥思苦想,把写日记当做沉重的负担。现在回过头翻看自己的日记本,才发现当初的坚持为自己留下了弥足的珍贵资料,日记反映的是自己真实的思想和生活,《此心安处是吾乡》便是季羡林1946年归国后一年半的日记合集,由此书可以看出一个真正文人的真实生活。季羡林是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散文集、翻译家,精通多种语言,我看得比较多的是季羡林先生的散文作品,《此心安处是吾乡》让我第一次接触到季羡林先生的日记。读日记不能用品读文学作品的眼光来看,如果连日记都粉状雕饰,那就不叫做日记了。就像季羡林在《清华园日记》自序中所言“我的日记是写给自己看的,能够出版是当时做梦也没有想到的。我看到什么就写什么,想到什么就记什么,一片天真,毫无谎言。”用这段话来形容此书最恰当不过,这本日记合集没有任何修饰,只是用最平实的语言记录每天所发生的一切,如实记述起床、洗脸、吃饭、见朋友、读书,甚至很少表达自己的感情,是一本真正写给自己的日记。读别人的日记不像读小说那样畅快淋漓,也不像读散文那样舒心惬意,那读日记到底有什么用呢?当然不仅仅是窥探隐私这么简单。就像读季羡林先生的这本《此心安处是吾乡》,可以看出季羡林先生生活和做人的方方面面,如率真的个性、朴实的生活、规律的生活习惯。作为一位国学大师,他的各方面成绩都在于平日生活的日积月累,在日记中我们就会发现他坚持读书学习,非常刻苦勤奋。若是研究季羡林先生本人和相关友人,日记便是非常重要的研究史料,因为它最真实客观得反映了当时季羡林先生和友人的细微生活和交往。读完这本日记,其实自己感到的是惭愧。现在的人总说自己忙忙碌碌,时间都不知道跑哪去了,倒不如像季羡林先生那样学学,坚持记下每天都干了什么,看看自己到底把时间都用到哪了,大概无非是刷微博、刷朋友圈而已。如果能够有季先生一半的勤奋读书的劲头,相信每个人都会小有所成了。

精彩短评 (总计15条)

  •     流水账、真性情
  •     平实的日记合集,季先生可真是勤奋啊,学习
  •     日记形式,大师风范
  •     在1946年5月1日~1947年10月5日,17个月的时间里(这其中还包括多次轮船、火车的路途辗转),季羡林先生共看了78本书(平均1个月4.6本)!所看内容大部分为学术专著,其中不乏大量外文原版和中国古代典籍。学者治学之勤奋,一份书单足以说明问题。
  •     和之前看的读书笔记一类 但是不同的事作者一直在写作 交往的又都是大家 让我想起方洪建 那个一直不学习的人 鲜明对比
  •     本书是季老“最新”作品。编辑对手稿做了认真的编加工作,增加大量注释,并请季羡林先生之子季承先生审读校勘、请卞毓芳先生作序,是珍贵的史料和真实的心声。
  •     此心安处是吾乡
  •     每个人可能都会经历一个等待的过程,在这段时间可能是最彷徨的时段,一个思考未知未来,而又对将来不确定的阶段。我们可能很容易看到别人获得尊重的那一刻,可是每个人在混沌中坚持初心的那份纯真和无助,是要自己渡过的。
  •     学者治学的勤奋,一份书单就说明问题。
  •     过生日送给自己的礼物,心气浮躁的时候就翻一翻,很容易就能平静下来。
  •     醲肥辛甘非真味,真味只是淡;神奇卓异非至人,至人只是常。读时主要关注了季老读书的时间和书目。昨天下午去首图还书顺手借了他写的《留德十年》。
  •     善良的人就應該幸福地笑。
  •     记录了季老刚归国后的一段日子的日常
  •     翻过一遍,不错。最后一页的三个外国人,第一个是白春晖,曾教饶宗颐先生梵文,第三个是傅汉思。另外,跟季羡林学梵文的那个女学生钟莉芳,即是夏志清《红楼生活志》里的钟小姐。
  •     起来,洗脸,吃早点,炸糕,烧饼,牛肉,生病,抄书,写文章,取钱,寄钱,买书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