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学的邀请

出版日期:2015-7
ISBN:9787301259700
作者:塞缪尔·早川 Samuel Hayakawa,艾伦·早川 Alan Hayakawa
页数:299页

作者简介

编者序
本书原名Language in Thought and Action,它所讨论的问题属于语义学范畴。语义学是一门新兴学科,在我们中国,不但知道这是一门什么学问的人很少,甚至很多人连这门学科的名字都不曾听过。照常理来说,我们一定会觉得,这样一门冷僻而陌生的学问与我们一定是格格不入。可是,这本书却绝对是个例外,读起来津津有味,一点儿也不枯燥。这固然要归功于作者“深入浅出”的写作技巧,同时我们也要感谢译者的译笔灵活通达。在改用中国古诗词代替原书例句这一点上,译者更是功不可没。
虽然我们对这门学问很陌生,可是书中讨论的问题却是我们时时刻刻都会碰到的问题。作者写这本书的主要目的是想告诉人们“怎样说话、怎样听话”,话说对了有什么好处,话说错了有什么不好、会惹出什么祸,把话说好是如何重要;也许有人会对此感到惊讶;我们既能读又能写,还要学说话吗?我们一出生就牙牙学语,学到如今还不够吗?谁不会说话,还学它干吗?还要读者本书?且慢,恐怕最需要读这本书的人便是那些自以为早已会说话的人。你究竟会不会听话呢?会不会说话呢?恐怕得看完这本书才能有一个比较可靠的答复。
这本书所说的“话说”或“语言”也包括“文字”在内。第八、九章实则是在告诉我们怎样协作。对爱好写作的读者朋友来说,本书无疑具有更大的意义。

书籍目录

第一编  语言的功用
第一章 语言与生存
第二章 符号
第三章 报告用的语言
第四章 前后文
第五章 有助于社会团结的语言
第六章 语言的双重任务
第七章 控制社会的语言
第八章 传达感情的语言
第九章 艺术和激荡的情绪
第二编 语言和思想
第十章 我们是怎样得到知识的
第十一章 捕风捉影
第十二章 分类
第十三章 二元价值观点与多元价值观点
第十四章 一团糟
第十五章 老鼠和人
第十六章 走向内心和外界的秩序

内容概要

塞缪尔·早川(Samuel Hayakawa, 1906-1992),日裔美籍语言学家、心理学家、作家、政治家;旧金山州立大学英语教授,1968年任代理校长;1977-1983年间任美国参议员。本书为其代表作。
艾伦·早川(Alan Hayakawa),1974-1989年为报社记者,1992-2008年为网站编辑,现为自由撰稿人。


 语言学的邀请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条)

  •     象征化后的符号并不等同于他所代表的意义的本质,因为这个缘故生活中我们对语言的使用常有误会。区分语言本身的内向化含义和外向化本义是很重要也很难的一份工作,在对物体进行抽象化和传播的过程中,人们难免会在这份工作上犯错。书里有个观点我挺认可,当双方持二元价值观点且所持方意见相左,事实上是没有辩论或是讨论的必要的。因为那只会增加没有意义的争吵,对互相汲取经验、学习知识没有任何好处。
  •     题目来自本书的序言。一切开始于语言,语言学,却着眼于心理学。带有迷惑性的书名,尤其是英文(Language In Thought And Action)差点让人相信这又是一本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的语言学,语义学说教式教科书,然而一气呵成读完后却被其深入浅出的讲解,以及简洁理智的世界观,生活哲学所折服和震撼。本书成书于上个世界40年代,那时候的各种信息泛滥程度还远远不及网络信息发达的今天,但作者已明锐地嗅到了信息爆炸的火药味道,对各种来自各个角落的(商业社会,政治生活,他人言论,etc.)语言轰炸,逻辑trick作出了警示并提出了防御机制。稍微Google下作者的背景,感觉Samuel Hayakawa 先生自己的生活轨迹就是这本书最好的注解。他是日裔血统,于1906年生于加拿大温哥华,后一直从事英语语言学教学于美国,70年代,他的重心从学术转向了政治,开始用语言来影响别人和世界,最终逝世于1992年。长长的一生践行了他书中所表达的生存主义哲学:“同类之间广泛利用语言进行合作是人类生存的基本工具。假使应用语言的结果只是产生出更多的矛盾冲突,那么不是说的人有问题,就是听的人有问题,要不就是都有问题。” 未完
  •     1、这本书在中图分类法中归入H0语言类确实不太恰当。它并非讨论语言学,而是从过来人的角度讨论“语言”这一客体。更多的像是一种智慧的思考,且是更接近于哲学意义的思考。如果想了解“语言学”这门研究学问的话,如书中所述,可能还是应该陷入那种学术的陷阱中去。2、从google scholar的视角看,Samuel & Alan Hayakawa 的主要作品以此为尊。从为人、处世的角度而言,这本书可能很有裨益。个人认可其持论,即,语言毕竟是附属于人的外相,不定型的人要想从中得到一个确切的结论。科学确实是在做描绘地图的事情,但语言学是否能作为一门科学,还是要看看其他正统H0系作品为是。3、对于这本书引发的思考,其他豆友很有评论,在此从略。the end...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关于语言,论及的新阐释倒也并不新鲜。但付诸于思想和行动中去考量也极为犀利。带有批判性和见底的书果然是这类著作的共性呢。反思自我用语,夹带这语言后的思维惯性,值得一再阅读。
  •     惊艳到我了,不可多得的好书,好朋友
  •     “交换知识变得日益迅捷便利,反而使得愚妄的行为也传播得更快” 一定要注重亲自观察,而非印象和人言,区分概念与现实 抛开先入之见,避免不必要的误解。
  •     ⭐⭐⭐⭐⭐⭐
  •     …
  •     利用语言进行合作是人类生存的基本工具。假如应用语言的结果只是产生了更多的矛盾,那么不是说的人有毛病,便是听的人有毛病,或者双方都有毛病。因为语言并没有被当做一种社会团结、关系亲密的工具,反而是被用做一种争斗的武器。 让别人的判断(以及我们心目中认为是他们的判断)过分地影响我们,是我们之所以会有渺小感、犯罪感和不安全感的最常见的理由之一。 秩序凌乱的病症之一是太敏感,太容易生气。思维幼稚的人常常把名词当成实物,因此便以为不客气的话就等于不客气的行动,把无害的名词视为有伤人的力量。须知道的是:沸点愈低,死亡率越高。 牛1不是牛2,牛2不是牛3。 当你想要“以火攻火”的时候,记住消防员平常总是用水的。 二元价值观点是启动用的机器,不是驾驶用的机器。
  •     语言思维启迪之书。作者以极为有趣的例子,将晦涩难懂的语义学讲得如此生动活泼,其语言功底可见一斑:且不少见解必然是存在心理学分析的,直击我心。(与《如何阅读一本书》配套使用)
  •     原来平常“吃饭了吗”这种类似的交谈也有意义。
  •     虽然是语言学的书,但是里面通过对语言学概念的介绍和讨论,实际上很有哲学的味道。这实际上是一本关于语言哲学的书,特别是第二编中,关于抽象化阶层、多元价值观、内向观点的内容,对我们如何认知和判断这个世界很有启发。书中有些观点,很像《人类简史》里面关于想象的观点,不知道是不是《简史》有所借鉴。
  •     在台湾遇到译本《语言与人生》的时候浏览了几个小节,嫌书贵就放下了,回来后老师们又推荐才不致于错过。破我当下妄执的一本书,最后几章犀利,灌输多元价值和实用主义,以后给喜欢的人推荐。|| 报告—推论—判断;说明性含义—感动性含义;“我们所谓的‘了解’,事实上就是要使世界给我们的印象能有一种秩序”;“定义对于一般事物一点也不能说明什么东西。它们只能描写大家的言语习惯”;先入之见是一种原型;“从来没有离开过出发点”、“毫无根据的、非常容易‘幻灭’的自信心”、“非常富有陶醉于自己言论中的能力”、“假知识”、“讲话太多”;不是“思考得更多”,只不过是“思考的效率更高”;不可能“完全了解”,而是“来自内心的dynamic security”;“迷失了的孩子”—“父母亲记号”。
  •     语言我们每天都在用,然而除了最基本的沟通之外,很少有人意识到这些零零碎碎的句子还有什么作用。这本书深入浅出地解释了语言对于人类生存、社会团结、感情传达等各方面的作用,还告诉我们如何不偏不倚地看待各种场合的语言,一些观点发人深省,值得一看
  •     启智经典,让我们去感知早已潜移默化的问题。最大的问题不是我们发现不了问题,而是我们没有意识到问题的存在。问题1不等于问题2.这恰恰是我们最应该思考的问题。地图与地域的区别,是我们必须意识到的问题。正确地认识到问题的存在,并积极尝试着去解决问题,为成长之路径。w二元价值论与多元价值论之间的区别,以及二者在实际生活中的用途。回归实体,仔细检查具体事实,勿要停留在抽象层面,还要进行抽象的抽象。这只会让你更加不知所言。
  •     引述一些好观点吧:言辞造就了我们的认知世界;要时刻提醒自己“符号、地图、言辞”不是“事物、地域、事实”本身;文字放到前后文中才有意义;常怀独立、批判、理性的思维观念;多元价值模式才是王道,二元价值思维模式害人害己……书中精美观点俯拾皆是,后续读者自营挖掘吧。
  •     此书涉及心理学、科学等多个方面解析语义学,浅显易懂
  •     如果一个政党觉得自己完全是对的,除它之外,任何一个政党都没有理由存在,当这样的一个政党掌握了政权时,反对党立刻便会被禁止发言。在这种情形下,那一政党便会宣布它的哲学是全国法定的哲学,它的利益是全民族的利益。 希特勒曾说过,宣传的作用就是要使人们能够把平常必须是在暴怒情况下才做得出来的事情,冷静镇定的完成。写的非常棒,有很多观点解释现在社会的很多现象依旧有效,不过语义学的书也引援麦克卢汉还是让我惊讶了一下,最后四章值得五星。
  •     识别出语言是非控制了人的情绪,关于语言抽象层次有启发,提供的几个原则挺有用。
  •     走文艺路线的语义学家。作为哲学不够深刻,作为文学太过理性,作为科学又太过内省。这样的书多了,才是语言学被当做文科而不受尊重的原因吧【算了反正是看着玩
  •     语言学的入门科普读完,虽然不涉及晦涩的语音语法语言史,但足够生动活泼,也足够贴合生活。翻译大赞。
  •     一本根本不像译著的译著
  •     翻译有点过
  •     难得有这么一本有趣的书,忍不住多翻几遍
  •     作为“大学的邀请”的系列也不一定非要把所有的书名都冠以“邀请”的名目吧,书名的英语大概是说“思想与行动中的语言”可能更符合书中的内容。
  •     人生不尽是理智的,语言不可能也不应该是完全理智的,希望大家阅读书籍与观察生活的时候能下意识的思考,我们平时没注意的生活细节往往就蕴藏着伟大的至理 随处留心皆学问。
  •     看了两遍,收获很多,还没完全吸收,过段时间再消化消化
  •     浅显易懂的书。虽然书名是《语言学的邀请》但更像是一本集心理学、社会学、哲学书籍,或许语言学就是如此。
  •     神作感觉每个学科都是打开世界的一个大门当然很多东西都是相通的
  •     提供了一个新的解读世界的角度,就像人类简史提到的想象的世界一样,语言也在塑造人的思想和行为。推荐
  •     原著本身是极好的,但是译者为了“便于中国读者理解”而擅自删改内容,有失翻译“信达雅”中“信”的原则。最好还是读英文原著。
  •     很值得读的一本书
  •     语言通俗,观点清晰,平易近人。语言如何在人与人之间交流中更好的发挥作用,如何能更清晰的面对现代传媒攻势,是本书的探讨主题。
  •     这是一本教人如何正确使用语言的书,强调了一些我以前没那么重视甚至是直接忽略的问题。
  •     第一编后两章还不错,第二编有几章还可以,语言浅显易懂。整体一般,没有特别惊艳的地方。可以看出作者对中国文化很了解,估计会中文,毕竟是语言学家。对二战和二战中日本的态度比较特别,也可能是因为第一次在日本人写的书中看到对这一敏感议题的涉及,应该与作者日裔美国人的身份以及身处时代有关系
  •     很有意思 重新审视周围被当作空气的语言 以及看待问题的态度
  •     2016年第126本书。我们每天都在使用语言,但很少有人去想过语言本身,或者说语言的本质。 这是一本和社会学、心理学、文学、逻辑学、科学哲学甚至数学都能“发生关系”的神书。
  •     第二編值得注意
  •     从语言出发又远远不止于语言,英文名Language in Thought and Action说明了这一点。翻译的也很棒。
  •     研一博士之家上李金铨老师说道对自己影响最大的一本书,台译“语言与人生”,因为一些案例使用被判定不会在大陆出版。结果被编入了大学邀请系列,且译成了语言学的邀请。其实并不是“语言学导论”样的东西,而指出了很多我们习以为常或混淆的关于语言的一些观念。觉得特别适合作为所有人的通识教育,而不是学科入门。特别喜欢关于“词典权威性”的讨论,“字典编纂者是历史学家,而不是制定法律的人。”
  •     经典,只是粗略看了一遍便大有收获。“母牛1不是母牛2” 等等,深入简出的从语言学的视角带读者认识了很多由于语言引起的普遍性问题。 还要看第二遍
  •     简单明了,微言大义。最好玩的是,很多例子改成了中文场景。但对心理学的阐述似乎有些浅了。
  •     挺通俗易懂的~ 依旧觉得语言很神奇~
  •     解答了我心中的许多难题,比如说我讨厌历史政治的语言觉得是废话,我别扭地跟别人问候,讨厌媒体的夸张断章取义,以及诗歌的言之无物,小说电视剧的把生活片段中的爱情,仇恨之类的单面强调 现在我好像懂了,理解之后不是讨厌的情绪,而是想着怎么去使用
  •     才发现hayakawa还是choose the right word的作者
  •     1,看书不是看字,读的多快,看的多少页,都是浮云。重要的是书中构建的观点,自己与书中世界的共鸣。 2,不要轻易地发表评论。重要的是观察。
  •     好书不多,这绝对算的上一本。符号,内外意义,二元价值观点的错误性,语言的抽象等等等等,读完以后有种醍醐灌顶的感觉。强烈推荐!!!
  •     国内首次印刷。台版的《语言与人生》从任真兄分享的书中读过,就是这个译者的版本。开始重读。2016.5.20重读完毕,印象依然深刻。
  •     好书。对人际交流和行为思想都有深入浅出的分析。
  •     这书估计再晚几年会被封……
  •     所以,“只要人人懂点语言学,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     入门书,看得很快。一个字不等于一个字,一个词不等于一个词,句子不等于句子,象征符号不等于现实,惯性言语不等于无意义,作为艺术激荡的言语不等于作为报告的语言。主要内容概括起来如此。感受较深大概有二:隐喻一旦成功风行就会死去;归类之前并无类别。
  •     特别好的一本介绍语言学方面的书,把自己对于语言一些模糊的感觉,清晰的表达出来了! 比我预期的还有收获大! 3.7日读完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