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读

出版日期:2015-1
ISBN:9787549558345
作者:唐诺
页数:440页

作者简介

比无限清单更好的阅读,那就是重读
每一次我们重读一本书,这本书就与从前稍有不同,而我们自己也与从前稍有不同。——博尔赫斯
一个优秀读者,一个成熟的读者,一个思路活泼、追求新意的读者,只能是一个“重读者”。——纳博科夫
14个作家、14本书,还有两位自由主义大师——所谓的遇见,其实是一种保证的相遇
本书收录的十六篇文章,一句一字,都是作者数年来定时定点、在台北某家咖啡馆里写下的。无有节制的所思所想,关于那些应该一读再读的了不起著作,关于当今正在失落的幸福题材、价值理念,更关乎我们自身。面对书籍与人生的无限清单,重读,毋宁是一次中途的驻足和折返,想清楚自己究竟要接近什么、看到什么,以及为什么出发。因此,所谓的遇见,其实是一种保证的相遇:现实世界里好东西来得快消散得也快,你得上下求索,自备而来。
美丽的东西没理由死在我们这一代人,这是犯罪行为。——唐诺

书籍目录

简体版说明
前言
渡过这条河,到树林子里死去
神说,只有我能令日头停止
大海•作为一个史诗舞台
一本没读过的契诃夫小说和小说的无限之梦
大麻•鸦片•人造天堂
普宁•以及纳博科夫
《八月之光》,以及约克纳帕塔法小说
被思想扭曲的小说灵魂
有关认识博尔赫斯的几点补充
《一个烧毁的麻风病例》以及格林自己
我想,也可以这样读《波多里诺》
关于《巫言》
走过神迹之门
集体性暴力迫害的秘密及其终结
附录一 自由的核心
附录二 在天命使者和君王策士之间
本书各篇文章出处

内容概要

唐诺
本名谢材俊,一九五八年生于台湾宜兰,毕业于台湾大学历史系。
曾与朱天文等共组著名文学团体“三三集刊”,后任职出版公司数年。
近十余年专事写作,曾获多种文学奖项,朱天文誉之为“一个谦逊的博学者、聆听者和发想者”。
2013年出版散文力作《尽头》,探索极限和人的现实处境,获评《亚洲周刊》年度十大好书与台湾金鼎奖。


 重读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6条)

  •     简体版说明来到大陆,这本书变得稍稍不同,却是多出来的—一是它多了个书名,叫《重读》;二是多找出来两篇文字,咖啡馆里又遇见了两个作家、两位自由主义大师,小密尔以及以赛亚•柏林。只是,得委屈他们躲附录里,其实大家的存在位置当然是完全平等的。校对这两篇文字,把我自己带回到稍早几年的台湾,2004年前后,那是台湾民主的反挫时日,或者说,暴现台湾民主根基严重不足、民主原来这么脆弱,民主一再轻易滑向民粹、眼前所有人忽然翻脸变得无知无识也似还极残酷的时刻。作为一个选书编辑和半个书写者(当时),我能做的,无非是希望人们好好多读几本书,重新学习民主政治的ABC,重读小密尔、柏林等人老早已仔细讲清楚并殷殷叮嘱的著作(《论自由》、《现实感》等),希冀以知识的光来对抗无知无识的黝黯,并假设这个世界仍是讲理的。其实,原已收录的讨论《基甸的号角》(宪法和大法官制度)和《替罪羊》(民粹的集体附魔现象及其神话,及其制造操作)这两篇,都是一样的思维和企图,写于同一段时日,也都伴随着原书的出版作业(当时定名为“台湾民主丛书”,但果不其然销路不佳)。这几篇文字或称之为书的引论,也就是竭尽我所能地把大家引到、骗去原来那部应该一读再读的了不起著作去。想起来,《基甸的号角》和《论自由》二书更早都已在台湾出版过(今日世界出版社和协志工业丛书),我自己第一次阅读分别是小学六年级和高一。这算重新出版,重读之前的必要重新出版,这也呼应了小密尔这番我牢记的、并希冀它确实如此的断言—真理并不一定获胜,事实上,更多时候真理一直吃败仗,甚至会被彻底歼灭。但真理有个很动人的特质,那就是它不会就此销声匿迹,它仍会被再说出来,也许隔一段时日,在不同地方,由不同的人,这会一直发生,直到它终于获胜,或至少站稳脚跟取得承认为止。我不知道别的人怎么想,对我自己是,这非常重要,这么多年来,我知道怎么和失败每天相处,不至于丧失勇气。重新出版联结着重读。重读,这个多出来的书名,作为一个再次的相互提醒,是理想国这群每天和书相处的编辑朋友讨论出来的(一再以各种方式重读同一本书是他们工作的一部分),我欣然接受,因为这本来就一直是我的想法、我对阅读一事最根本的主张,这也合于这本书的全部事实。以下简单的话是作为一个读者、而不是作为一个书写者说的。我自己偶尔也参与书写这一侧,不过是让我经验地、实地地证实而已—重读,有一部分是意识到时间这最根本的东西,包括时间总量的截然差异,还包括时间位置的微妙但也许更重要差异。一个最简单的事实是,书写者耗用于这一本书、这一题目和思维的时间总量,总是远大于阅读者,比方两年的书写/三天的阅读,粗糙的估算是243比1;如果我们再合理地假设,书写者极可能是比我们要聪明而且专注的人(书写过程正是一段最专注的思考过程),也必定是之前就比我们准备更多更好的人,这个时间比例的实质差异势必拉得更开,所以,书怎么能够不重读呢?此外,也就是这里我真正想讲的,时间的拉长,意味着一个书写者跨越了星辰日月不同季候,曾站在不同光影、温度、氛围、不可见空气中分子的种类和浓度,不同情感和眼前之人的不同触发可能的各种时间位置,重读,尤其是相隔一段时日的重读于是非常非常必要,丰硕的事物一次只露出一面、一部分,三天内,你大致只在同一个时间位置、同一心绪和视角里,来不及让这本书、这个观看思索对象转过来。一个只见一次的人,我们称之为认得、知道,也许可能就这样失去理智爱上他,但我们不会也不敢说了解他;一本才读过一次的书,我们则称之为开始,这才开始。这样。
  •     最近的床头书是唐诺的《重读-——在咖啡馆遇见14个作家》。刚开始读时,通常顺手扔掉的腰封这次看了一眼后,扔掉前先抄下了上面的宣传语,“比阅读更好的事,那就是重读。”“每一次我们重读一本书,这本书就与从前稍有不同,而我们自己也与从前稍有不同。”这两句话来自博尔赫斯,唐诺先生常常引用提起的心爱作家之一。这是一本完全彰显了唐诺“职业读书人”头衔的著作,十四部小说的个人解读,外加附录的两位学者,洋洋三十多万字,涉及和提到的,则远远超出这十几本书,而是来自作者心中一幅横跨中西的文学地图。理论上,这本书最完美的读者,是和唐诺先生一样,熟读书中提到全部著作的人。自己读过,有个人的观感,才方便和书中评论印证对照。因此起初还曾生出野心,想顺便把书中提到的十四本小说里没读过的补齐,但翻开第一章就几乎打消了“补齐”的念头。这章写的是海明威小说《渡河入林》,第一段就开宗明义声明:“绝大部分的文学评论者认定,这本书正是海明威一生最糟糕的东西……”为什么要重读并郑重书写这本失败之作?唐诺娓娓道来:写作这本以老兵之死为题材的小说时,海明威本人也正步入人生的下坡路,身体精神的衰老和时代的更迭同时袭来,“曾经对他那么善意到几乎有求必应的大世界已缓缓掉头而去了”,虽然海明威本人并不肯承认,但写出的作品却诚实地表现出了他面对这片衰败的生命废墟时心中的恐惧。《渡河入林》的失败,是因为终生以英雄自诩的海明威,无力完美妥帖地捕捉表现这些对于他而言十分陌生的情绪。《渡河入林》遭到了评论界一边倒的恶评后,满心愤怒哀伤的海明威找回悲剧英雄的心态,在极短时间内一挥而就《老人与海》。然而,更加悲剧的是,这部代表他晚年文学高峰的作品和由之而来的诺贝尔文学奖,并未照亮海明威心中的阴影,更未能阻挡他把枪口对准自己扣动扳机。在这里,唐诺先生示范了重读的至高境界,读的不仅是文本,还有文本背后的人,以及这个人的一生,也许还要加上,这个人所处的时代。就算达不到这样的境界,重读和初读还是不同的。就像本书封面上那句话说的:“唯有重读,才是真正的阅读。”影评人大卫·吉尔莫在他的《父子电影俱乐部》中有句类似的话:“你第二遍看到的东西才是真正的第一次看到。你需要先知道结果才能从头欣赏它完美的结构。”说的虽然是电影,但用来描述阅读也同样适用。著名的爱书人,《查令十字街84号》的女主角更在给书店老板的信中表示她只买看过的书,并说买没看过的书就像买衣服不试穿一样不可思议。在互联网时代,看过电子版后再下单买一本实体书,是对这本书的至高礼赞。电影《春光乍泄》里的何宝荣常说:“不如我们从头来过。”后来,他因为不再能从头来过而失声痛哭。人生诸般无奈,许多美好一去不返。好在,总算有件事可以随时轻易做到——翻开一本旧书从头读过。那些熟到随手翻开任何一页都能看下去的书,听到上句对白可以顺口接出下句却永远会在相同的地方第一百零一次欢笑叹息的电影,单曲循环一天都不会厌倦的音乐,才真正是精神世界的地基,人生画卷的底色。
  •     (壹) 他在咖啡馆写作五年前,有一部台湾纪录片,缓慢而有力地讲述了岛屿上的六位文学大家的写作人生。太平洋的风啊,美丽岛的歌,一片芭蕉叶,一群把中文点染出传奇的孤独者。杨牧、余光中、郑愁予、周梦蝶、林海音、王文兴……的确,每个名字都带着一串著作与光环,闪闪璀璨。但今天要聊的不是他们任何一位,却是同样在这座岛屿上写作的“后辈”,一位每天准时去咖啡馆开始写作生活的自律的自由职业者,一位与其说是作家,不如说是帮助我们“解剖”作家的老辣评论家——谢材俊。(贰)很头疼遇见你或者我们从现在开始就可以说一些非常“谢材俊”味儿的话,当然,对他的任何模仿都是拙劣不堪的,但愿他看不到这篇文章,而我也倒上一杯咖啡定定神,开始尝试重读这本《重读》。对,要是你还不习惯我冒昧地直呼名讳,那我们还是转到这位先生的笔名比较好:唐诺,在咖啡馆遇见了14个作家。很头疼,遇见你。朋友们听说我又在读唐诺,不是不惊心的。从较为轻省的《阅读的故事》、《文字的故事》开始,到厚如砖头看到如坠五里雾的《尽头》,再到用强念力说服自己肯定会因为看过而补习世界经典推理的《八百万另一种死法》和《那时没有王各人任意而行》,最后我来到新近的两本,一本谈数千年前人们如何爱欲死生的《眼前:漫游在<左传>的世界》,以及这一本整整读了半个月每夜睡前只敢鼓足勇气读一篇都读到气滞郁结又连连动容的《重读》。我尚未穷尽唐诺,而唐诺已为我打开了许多阖不上的大门。不知道写下长句表达的感情能否被读出深浅,但有一点异常清晰:我的喜爱之情在他的文字面前,全化为了不知所措。(叁)是chong读, 还是zhong读?蠢问题永远不嫌多:这本书的名字……是多音字的二选一,还是也可以作双关语?唐诺的文字很容易给人一种迷惑感。你眼睁睁地看着他掉你看不懂的书袋,可你就是不厌恶他,你明明觉得他在几本书里就是翻来覆去说那么几个人(博尔赫斯、纳博科夫、卡尔维诺……),甚至盯死美国的纳瓦霍民族种种神话絮絮叨叨,但你就是无法厌倦他,他的阅读质量和写作水平远在多数读书写作人之上自不必说,可一个远通神话近懂足球的科幻迷推理迷书评家怎么又可以轻松到以近乎闲聊的口吻杂糅这所有而不跑题,切切实实说出一些悠哉哉又很扎实的道理。他是怎么做到的,写数万字十万字乃至百万字长篇评论而使读者不觉面目可憎指手画脚好为人师。他又是如何用化骨绵掌把纯文学叙述的世界和日常周遭寻常事物打成一片却又无声无息无缝衔接。百思不得其解。只能和他的老友一般望着数百页的新书摇头苦笑而心内惊惧地说:早料到是这样的啊,只要是你下笔,就是这般的长而不冗,浅而不薄的好东西。于是我们回到这一节开始的“蠢问题”:他chong读了过往的经典,而我们捧着这本《重读》时,则应当不仅chong读再chong读,而且在关键字词句段篇上,应该zhong读。这是一本几年一遇的好书,如果你喜欢听那种什么“好时光就该浪费在自己喜欢的事情上”之类的傻情话,那好,请你此时此刻,把这句话写下来,作为书签,插入《重读》。(肆)不揣冒昧,带你zhong读在唐诺的书评里,我们比较多看到的是“爱伦坡说,小说的价值在最后一行里”,“冯内古特说,发明万能溶剂并不难”,当然还有“卡尔维诺说,只有文学赋予自身无限的目标”。我们关心一手阅读的原文,却也更想看看唐诺是如何为我们划下重点,抑或转述,再或呈递抽取出并凝练成的观点。说实在的,唐诺在抨击现代生活中的“快慢之辨”与鸡汤语言的时候也那么温润,温润到有时觉得他太老好人,这个时代,好人是不容易“红”的,但“红”是很紧要的事吗?他也就这样温柔地笑着,清醒地看着他所站立的另一边。“我不愿讲些拉拉队式的无谓鼓勇话语……”记不清是谁也说过类似的话,只是论述得更深入些:简单的鼓励反而成为了一种交流的隔断,拒绝探究事情的进程,不再了解进步的可能,机械性的加油只为了打断对话的发展,这是伪善。在“常识”与“真理”问题上,唐诺从来看得很清,他当然有自己的希望,譬如“常识”能走得快些,而“真理”能行得缓些。但他亦深知事实往往悖反。“博尔赫斯,在和作家萨瓦托的一次对谈途中,随口以法语引述过这句漂亮的话:Les idées naissent douces et vieillisent féroces——思想产生时是温柔的,衰老时是残暴的。”后来萨瓦托为此话而激动不已,他联系希特勒与斯大林制造的一切,盛赞此句,不错,假设我们能够在思想产生时不标定主义,在衰老时不被群体话语裹挟,世界上确乎要少去无数人祸,要避免许多危机。唐诺是严肃的书写者,但我又时常在文本里看到唐诺赞同纵情的一面,这令他本人的个性从书页里浮凸出来,显得狡黠而有趣。他引德·昆西,引波德莱尔,讴歌痛饮葡萄酒的美好:“哲学家花了多少世纪研究幸福的真义,到现在都还众说纷纭。原来解答竟然就在这里!这种东西可以花一便士买到,放在上衣的口袋里带着走;狂喜的情绪可以装在一个瓶子里,宁静的心可以交给邮车去传递!”“如果葡萄酒从人类生产中消失,我会认为,它会在这个星球的健康和智力造成一种空洞,一种空缺,一种缺陷——这比人们指责葡萄酒所带来的行为过分与不规还要可怕。”这教我忽然觉得,不只是看球赛看综艺可以开瓶酒来助兴,看唐诺,也可以。(伍)是丈夫,更是批评家作为台湾文坛最知名的伉俪之一,唐诺与朱天心始终以文雅恭谦的形象存在于文本间。最初没按捺住八卦魂想知道他们如何走到一起的,却翻遍资料只得一句:当初因为一个做编辑一个是作者而相识,后来在读者们的要求下,他们走到了一起。真是惊掉下巴,这如果放到如今的粉丝经济时代,岂不就是“应CP粉强烈要求喜结良缘”吗?但无论如何揣测,相爱做不了假,而这一对的相知相惜应该也远胜旁人。他们的结合,简直令到这一家人要把台湾文艺的半壁江山拿下。从岳丈朱西宁先生,到天文、天心、天衣三姊妹,再到取了朱天心的女婿唐诺,诞下的女儿谢海盟……回过头来加上朱天心的老师是胡兰成,我不知道该如何叙述这个家庭所创造的庞大文字帝国,按照流行的说法,这一家子的每一位,都是在网络辞典里有词条的传奇。不过传奇本身大概不会这样惊诧地看着自己,非但不惊诧,常常还拥有数倍于常人的冷静去解读身边人乃至枕边人的写作质感与能力。唐诺不止一次地写过朱天文朱天心姐妹的年少时光,他说她们是近乎亲密无间相伴长大的,但写出来的东西却竟然是两个宇宙,这是很宝贵的,但他亦清晰地看到这两个宇宙之间的差异,那些行星、轨道、星团、维度等等丛生的不同。他甚至这样直接了当地指出:“不少人发现,真实年纪大两岁的朱天文,她的小说反而显得年轻,不是很久很久以前(如《乔太守新记》或《淡江记》)那种当时年少春衫薄,而是某种豁脱于时间的不折损不反应,小说家阿城讲的“不接受社会的暗示”;朱天心的小说则永远有一枚滴答作响的现实时钟催赶,她少了点朱天文“告子先我不动心”的胸中定见,多了不少敏感,遂让自己卷入于、泅溺于险恶的真实时间航道之中,声音相对的苍老挣扎,布满了德·昆西所说的各处棱角和裂纹——这个小说年龄的逆向歧异,其实也和两人书写语言的不同有关,是其源由,也是其必然而然的效果呈现。”客观而准确。不敢说尖锐,但我甚至可以想象朱天心读到这段话时连连摇头但带着肯定的笑脸。与此同时,唐诺也肯定了天心文字里的清澈,如果说上面那段显得有些“无情”,那下面这段则多多少少透露着他凝望妻子作品时的深意:朱天心借由回忆的形式,把时间推回到某个天空比较蓝、汗水比较干爽、人窥见过天光一角如《圣经》所说进得了天堂的时日,一并洗涤干净已歧意、已苍老,已充满怀疑的语言本身,让它能够说出弗吉尼亚·伍尔夫所说的“简单而巨大的东西”。(陆)普世与巫言在这本《重读》里,唐诺的书写其实和梁文道叙述过的许多东西很相似,都是在谈常识,在谈普世,在说放眼世界。他谈到部分台湾人的狭隘,认为台语比普通话好成千上万倍,却没想过大陆的语言其实更加博大丰饶;也谈集权的愚蠢,“国家”概念的固化,认为“我们倾向于认定、允许或至少默认立法乃是一国之事,即使是两个人口数各自只一万人的相邻小国家,有不同的立法考量和不一致甚至背反的法律条文,我们不也以为是正常而且正当不该置喙吗?”;更会引吉拉尔的话,企望人们能够彼此宽宥,在一些其实很基础的问题上不要再蹉跎时光,等待并不能改变,人类并没有许多时间。他谈死亡,谈文字的无用与力量,我很喜欢他摘录《巫言》里最后一个画面:塞拉耶佛的图书馆烧毁了,灰黑而脆弱的余灰布满整个城市好像天降黑雪,伸手抓住一张页片你还能感觉到它的热,还能从它奇异灰黑反白中读到字的碎片,当热度消散,字片也在你手中变成灰烬。重读,已经不需要纠结是一读再读还是再也不读,如果你够灵光,去世俗中,也能证悟。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好多文字...但是,没有看进去。
  •     读得下去的只有写海明威的部分,观点有些新意,对于海明威虚张声势的私生活作者倒是毫无情面地痛击……
  •     一定要细读。
  •     今天读完今天读完,我要回去学英语
  •     书单指引,所以先把这些作家的书读完吧
  •     满怀期待地去看,结果词藻堆砌得堪称评论界郭敬明…
  •     诸多引述,有的有趣,有的晦涩。当然晦涩不是作者的错,是我的:晦涩的是不熟悉的人物部分。书的装祯设计很好。
  •     看了纳博科夫,读了普宁。唐诺看得比我要用力多了。
  •     唐诺真的是一个非常棒的知识二传手 他反复提到的博尔赫斯 马尔克斯等一个个了不起的书写着 都是在引导我们变成一个接受者利用者 是得到东西的有福之人 美丽的东西没理由死在我们这一代人 他在引导我们进入他们的世界“我以为我们一次次重述他们、使用他们,最终极的是要他们存活下去,不是保存尸体,而是栩栩如生的、带着光亮飞出来。”
  •     “比阅读更好的事,那就是重读。美丽的东西没理由死在我们这一代人,这是犯罪行为。”
  •     唐诺想说的太多了,想法观点都在往外“溢”。有个明显的特点是稍微模糊的词语都会当即阐释一番,但这个特点用好了会成为特色,用不好就会“稀释”掉本该明朗的洞见。这本书很多地方都是一颗珍珠后面跟着等大的几颗玻璃珠,让人爱恨交加。最后被他安利的只有格林的那本。
  •     不一样的风格,可惜评论的作家的作品是我没读过的。感觉故意避开其代表作。譬如,海明威。
  •     不知道看什么的时候就看唐诺,然后又可以列一个书单出来了~
  •     睿智而博学的读者。毫不节制的书写者。
  •     唐诺抓住的十四只著名萤火虫,十四位作家的读书笔记,明显没有推理导读来的酣畅淋漓一气呵成,但是本书的思想性更胜一筹,特别是最后《基甸的号角》等两篇以及附录,风格与前几篇相差略大,但满目皆是知识分子的内省与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心生敬佩;博尔赫斯依然明显是唐诺心头肉~
  •     感觉这本书游走在文学评论和随笔散文之间,想看八卦的爆料不够过瘾,想看分析的深度又稍欠缺,定位有些尴尬
  •     读了好久,终于在夏末秋初,盼了好久才来的凉风习习的日子读完。需要心很静才行。
  •     我真的只想说我自己水平有限,加之里面提及的好多书甚至听都没听说过……读得挺吃力,还剩三分之一,就那么放着呢。期待能够“重读”
  •     读的第一本唐诺
  •     拒绝向习惯屈膝,它本身就是一种贡献。
  •      G236/89
  •     没有读完。看了讲海明威,波德莱尔,福克纳,还有果戈里的部分。一个进入的引导,不过唐诺的话稍嫌啰嗦。
  •     理想国出版这书的时候在封面添上了“唯有重读,才是真正的阅读。”醍醐灌顶,瞬间觉得此书多了一圈光环。非常遗憾的是作家那么多,作者提到的大多我都没有读过,十分生涩。需要买纸书,对照着解锁新地图。
  •     四星半。好注意语言形式的唐诺,都是双字的形容词,定语同位语好多好长对仗工整所以看得好辛苦。唐诺说伍尔夫觉得散文最黑暗因为啥都写无底线说不出简单巨大的东西,结果唐诺的书评就是这样的风格,太发散性思维了,感觉很难get到点。但唐诺大赞格林这点我是很高兴的。
  •     读唐诺很累,总是从一个支点蔓延出无数的枝桠,读他的书首先就要和他的阅读广度赛跑,不然很容易跟不上趟。
  •     我知道他写得很好,但真的读不下去(虽如此说,可他的简体字书我都看得差不多了_(:з」∠)_是什么支撑我看下去的啊(关于海明威的论述,信然)
  •     我终于理解在不断精细刀子的密切之下 世界变得无边无际的缘由。
  •     底子不是一般的深厚。尤其认同对海明威的评价。
  •     都是干货!
  •     四星致敬。
  •     没有读过,也就谈不上重读。
  •     看之前没留意到作者是谁,但看了几页一看封面,果然是唐诺,装X装的上天了,我的天哪。
  •     读的是电子书,电子书的排版影响阅读感。有时候会有点混乱
  •     每句话都带出无限的交流欲望,同被咖啡渍吓了一跳233333
  •     半弃文。
  •     附录两章对我影响最大
  •     读起来很累呢
  •     如果说这本书存在一个笼统的主题,应当是从非典型作品入手去理解作家,理想国加“重读”二字莫名其妙;唐诺难以收束的形式用来写《尽头》、《世间的名字》比较合适,写《在咖啡馆遇见14个作家》这样的书,频繁失焦有些尴尬。
  •     墙裂推荐看一看的书⸜( ´ ꒳ ` )⸝♡︎在热爱面前,句子长不是问题!
  •     是想好好读书来着,奈何太多根本没有看过~~~
  •     14个作家、14本书,唐诺的书跟遛马一样,经常一个点开始就跑很远,我还蛮喜欢的。以前在哪看过,如何寻找喜欢的读物,可以从现在喜欢到作家开始,看看他喜欢什么作品,顺藤找,大抵都不会错,那看完这本就完全可以列书单了。
  •     没看懂
  •     唐诺建议把读福克纳这样的作家的作品(苦读)作为一种义务,真是十分痛苦。
  •     评分这么高真是误导,幸好只借未买。感觉像把小圈子里的神神叨叨的文学话题讨论集结成册,大约追捧的也是那些小圈子中人吧,他们大约还在咖啡座旁边立着一面旗——圈外人勿扰,就像书封上那枚印上去的咖啡杯渍一般假模假样。
  •     确实有点啰嗦,长句子特别多,但沉下心读进去之后,觉得真好!也是一部可以重读一遍的好书!
  •     尚可当作饭后的陶冶吧。读上一小段或者一小篇,也算得上是一种享受。作者的视角有时候显得比较独到,或者说与众不同,让人有所感触;但有时似乎拘泥在单纯的文字赏析上面,让人看得有一点云里雾里,好像在读干瘪论文,或者是完全拿来充数的评论。然而总体上而言,无论是重读的作品还是上升到某个作家,都不大会让这本书变成又一个庸俗的”读后感“,作者对于《渡河入林》以及连带的海明威的一番评论里面有旧的新的想法,但无论如何,这种极其安全的选材自然是不会让大众觉得又在炒冷饭。的确,之后截取了纳博科夫和博尔赫斯的几个片段阅读,热血是能够切身感受到的。不免有个别无法赞同,毕竟带有批评性质的书,看起来总不是很能够讨人欢心,而我也不知道有多少个午后茶余。
  •     我以為是文學評論,實則是從歷史,從政治,從宗教,從文學,每一個角度切入的人性剖析。需要一再再重讀的作品,恰恰呼應了書名。絕對的五星。
  •     心有戚戚焉,就是作者太爱用长从句了,一走神就不知道他在说什么鬼
  •     长句读了个爽 另 夫差死前应该是和楚隆 赵襄子走错片场
  •     像台湾人讲话一样,腔调和内地不一样,婉转动听。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