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和其他魔鬼

出版日期:2016-1
ISBN:9787544278638
作者:[哥伦比亚] 加西亚·马尔克斯
页数:188页

作者简介

德劳拉神父做了一个奇怪的梦:一个长发委地的少女,坐在一扇无始无终的窗户前吃葡萄,窗外是大雪覆盖的原野,女孩每吃掉一颗,葡萄串上就又长出一颗新的来。
他被派往克拉拉修道院为一个女孩驱魔,十二岁生日前夕,她被一条疯狗咬伤了脚踝。
踏进修道院,神父愣住了:和他梦中吃葡萄的女孩一模一样!
在那间幽暗破败的牢房里,他们疯狂地相爱了。
★万物都和爱有关 ,献给浸在泪水之中的人们
★爱情是什么?在《霍乱时期的爱情》中,它是一种病,在《爱情和其他魔鬼》里,它是疯狂的魔鬼。
《爱情和其他魔鬼》是马尔克斯最后一部长篇小说,与《霍乱时期的爱情》一样,是马尔克斯最受读者欢迎的作品之一。
★从写法上,其魔幻现实主义风格的魅力可以与《百年孤独》媲美,故事围绕四五个人物展开,以十二岁女孩和中年神父的爱情为主线,魔幻依旧魔幻,现实更加现实。
★ 这些天里,女孩问过他,是不是真的像歌里唱的那样,爱情能战胜一切。
“没错,”他答道,“可你最好别信。”

内容概要

加西亚•马尔克斯(Gabriel García Márquez)
1927年出生于哥伦比亚马格达莱纳海滨小镇阿拉卡塔卡。童年与外祖父母一起生活。1936年随父母迁居苏克雷。1947年考入波哥大国立大学。1948年因内战辍学,进入报界。五十年代开始出版文学作品。六十年代初移居墨西哥。1967年《百年孤独》问世。1982年获诺贝尔文学奖。1994年出版《爱情和其他魔鬼》。2014年4月17日于墨西哥病逝。


 爱情和其他魔鬼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3条)

  •     我像疯了一样爱你,因为有你,什么样的折磨我都受得住,因为我心里有你温柔动听的诗句,肌肤能感觉到你指尖的抚触,因为我知道这世界上有人对我不一样。我留着这一头拖地长发,你说那像一条金色的河流,像新娘的纱裙。可你没有疯啊,你用理性爱我,你没想过带我逃出那间黑暗破败的牢房吗?你为什么要惧怕疯狂的爱呢?我死了,我的爱还是没有熄灭,它随着那丝丝缕缕的头发汩汩地冒出来,几百年过去了,从来不曾停止生长,你知道吗,这就是原始的疯狂的爱的力量啊。#万物都和爱有关,献给浸在泪水之中的人们#
  •     上午想学习但怎么也静不下心,上网搜了老马的一部长篇愉快地读了起来。书名是《爱情与其他魔鬼(Of Love and Other Demons)》,我看的是网上的PDF版本,130多页,导进kindle里三小时不到就看完了,非常流畅。故事非常简单,但我因为在德劳拉身上依稀看见自己的影子,所以在阅读的时候觉得很可怕。不知道是书中谁说的,越短暂的爱情越危险。德劳拉和玛丽亚悲剧的主要原因是:从小被父母漠视,在仆人堆中成长起来的玛丽亚胆怯、有攻击性、孤僻、会说几种非洲文字、喜欢有非洲符号的东西,任由摆布的同时又坚忍,所有这些被视为魔鬼的伎俩,虽然实际上玛丽亚是自知的,12岁,她说,我肉体里住着恶魔。然而即使是这样,身为侯爵的女儿,即使是非常落魄的侯爵,玛丽亚也不会被迫害。她父亲突然产生的强烈的想使她幸福的念头是知道她被一只疯狗咬伤之后突然产生的,而后的自作聪明,请来江湖庸医治疗,向主教请教,并因此被启发心底对上帝的信任,最终认可玛丽亚需要驱邪,把她送进修道院,再也没见过她。作为神父的卡耶塔诺·德劳拉也没好到哪里去,他其实始终有点悔恨成为神父,从12岁开始,这个念头就扎根在他的念头深处,而玛丽亚正好出现在他的梦中,浑身上下带着叛逆的符号,本身又是美丽的,于是他觉得他爱上玛丽亚了。他给玛丽亚带来了什么呢?或许是少有的理解、欣赏、每天从市场带回来的精美的食品,玛丽亚爱他那开始衰老的身躯吗?在他们度过的那些短暂的永不厌倦的夜晚,有一个问题横亘在我的心中,老马事先已告知了悲剧,所以这个问题的答案不会被写出,或许我可以到《百年孤独》或其他的复杂的长篇中去寻找老马的答案,那就是:这种畸形的激情过后,什么可以维持爱情呢?在本书中,是像贝尔内达与那个仆人的爱情一样吗?贝尔内达最终成为一个依靠可可豆度日的可憎的肥胖女人,放弃了她一开始就不想要的精明与夸赞。对我自己的喜好而言,我喜欢马尔克斯的想象力、藏而不露的悲悯、对宗教的解构。比如短篇《巨翅老人》、这篇《爱情与其他其他魔鬼》中对宗教符号的解构,宗教人士在他笔下大多是面目可憎的。但他几乎贯彻所有小说的无力感和宿命感让我不喜,或许说这句话是错误和武断的,因为我并没有看完他所有的小说。比如,他写贝尔内达、德劳拉、杜埃尼亚斯的结局,放佛无论怎样都无法救赎一样,这样的感觉也充斥在其他小说中。我相信在马尔克斯幼年生活的那个动荡的拉美大地,或许真的发生了许多悲惨的无可救药的故事,这些故事真切地发生在他眼前以致怎样也无法忘掉。如果无法救赎(非宗教意义),那活着有什么意思呢?Living to Tell the Tale,对马尔克斯而言,活着是为了讲故事。或许他是对的吧。“在那些日子,女儿问他,是否真想歌里唱的那样“爱能够战胜一切”。“是的。”他回答,“不过,你不相信也是对的。””我就把这当作他回答的一部分吧。希望我不要和卡耶塔诺·德劳拉一样,仅仅成为一个每天从市场带来精美食品的人。如果不行,请远离那些人性的魔鬼。
  •     站在世界之中的孤寂,来自我们无可救药的不合时宜《爱情和其他魔鬼》简单地说,是个以一个爱情悲剧为主线的小说。贵族少女谢尔娃·玛利亚因被疯狗咬了一口被送进修道院驱魔,因此结识了36岁的,虽然博学善辩却不谙世事的神父卡耶塔诺德劳拉。二人在修道院的监狱内疯狂相爱,幻想着世俗会善良地接受他们的爱情,在最绝望的境况里还指望着复活的救赎。最终被驱魔活动折磨得奄奄一息的谢尔娃·玛利亚孤身为爱而死,留一头长发从她被强行剃光的头皮中汩汩生长,直到百年之后。第一次读完这本书,被打动的是后半部分谢尔娃·玛利亚与德劳拉在狱中狂热相爱,互吐衷肠的段落。德劳拉吟诵的诗句也哀婉动人。“最终我来到了你的手中,我知道自己将在这里死去。”二人因相同的梦境早在相识之前就被命运玩笑似的紧紧捆缚在一起(我也曾经相信而且写下:早在我能提及的所有历史开始之前,早早地,我们就为时过晚地相识了),前途无量的神父德劳拉和长在异教徒黑人奴隶中的贵族少女谢尔娃·玛利亚无可救药地相爱,这一份禁忌的爱情或是疯狂的爱情,只能用“魔鬼”来进行表达。正如陷入疯狂欲望之火中的德劳拉对主教告解的那样:“是魔鬼,我的神父。是最可怕的那种魔鬼。”这种游离于现实和虚幻之间的自由奔放是马尔克斯的拿手好戏,也是我热爱他的重要原因。爱情这种极端而疯狂的东西,有时候还真的没有什么更好的比喻,那种被它拖着仿佛要坠入无底深渊的狂喜或绝望,还真的叫人不得不借着魔鬼的名义来解释和描绘。第一遍看完后寻思着,这爱情故事发生在后半部,前半部分对整个故事并没有任何剧情上的影响,虽然精彩,还是让我有些找不到跟整个故事的关联性。也是因为实在喜欢这本书,甚至一度走哪都带着,形影不离,随时都要打开看一段。后来不知道看到第几遍的时候,才有了写茅塞顿开之感,且一度觉得爱情故事之外的叙述和描绘,甚至精彩超过爱情故事本身。12岁的少女谢尔娃·玛利亚在书中并没有很多对其历史经历的描述,只能知道她身为侯爵的独生女,自小得不到父母正常的关爱,被遗弃于家里黑人奴隶的住处,拒绝和父母说上一句实话;天主教的祈祷一概不会,几种非洲语言转换自如,西班牙文大字却不识一个;拒绝学习拼写和音乐,擅长剥兔子皮,爱吃山羊的眼球和睾丸。生日前在大街上被一条疯狗咬到脚踝,才在十二年后第一次得到其父亲侯爵的注意,并忽然引发了他迟来多年的爱意。与此相对地,书中对其父亲卡萨尔杜埃洛侯爵和母亲贝尔纳达·卡布雷拉的身世和历史有相当篇幅的描述,也许不能怪马尔克斯有所偏倚,毕竟谢尔娃·玛利亚只有12岁,并没有什么太多的人生经验构成她的整个历史。其实整体看这部作品,很多个角色都有不少自身经历和现实处境的描写,这些描写或是一整块就完结,或是间断穿插在整部作品之中,或多或少地构成了他们的历史和现在。而正是这些历史和现在,才使每一个角色在这个爱情故事之中或边缘,有了一块自己的独立领地,在文字间的模糊领域蔓延出一方精彩世界。这些独立领地和精彩世界的主题,在我看来,就是本文的题目中我写下的:站在世界之中的孤寂,来自无可救药的不合时宜。这一主题可以引出的小说人物如下:一、卡萨尔杜埃洛侯爵(谢尔娃·玛利亚的父亲);二 、贝尔纳达·卡布雷拉(谢尔娃·玛利亚的母亲);三、谢尔娃·玛利亚;四、卡耶塔诺·德劳拉神父;五、阿布雷农肖·德圣佩雷拉·卡乌医生(最早来看谢尔娃·玛利亚的医生);六、杜尔丝·奥利维亚(侯爵年轻时代的初恋);七、马尔蒂娜·玛利亚(谢尔娃·玛利亚的“狱友”)。一、卡萨尔杜埃洛侯爵。身为富有尊贵且权势显赫的老侯爵的独生子,卡萨尔杜埃洛没有显示出与此身份相符的任何才能,甚至在他年少的时候出现智力迟缓的迹象。在二十岁的时候他第一次体验爱情,与疯人院中的一个女病人,也就是六号角色杜尔丝·奥利维亚坠入爱河。出身尊贵却愚钝迟缓的侯爵和好脾气却着实精神失常的杜尔丝即便像所有正常的恋人那样,书信传情,心意相通,却显然无法得到世界的认可。尽管迟顿的侯爵为自己的恋人诗意地辩解道:“一个疯子,只要有人能接受他的逻辑,他就不能算是疯子”,他依然被父亲的权威驱逐到荒芜空旷的庄园,养成了胆小而阴郁的性格。对外在的一切恐惧使侯爵放弃爱情屈从父亲,他还是没能免过接下来的命运。父亲安排他与高贵美丽的堂娜奥拉娅·德门多萨结婚,他也因此一度在表面上重回人间。然而堂娜奥拉娅的爱意款款甚至并没有把她带到侯爵的床上,更不用说心里,最后她在一场无从解释的雷击悲剧中骤然身亡。死亡从此把阴影带给侯爵且终身不曾离开。他穿上黑色塔夫绸,面色憔悴,并且“这幅样子将跟随他一辈子”。他孤身在府邸中,满心都是对周遭的恐惧,夜不能寐。尽管旧情人杜尔丝经常溜出疯人院陪伴左右,侯爵依然不能改变他与生俱来的脆弱和经历死亡和孤寂后的绝望。在他五十二岁的时候,进口食品生意人的女儿贝尔纳达·卡布雷拉在家族的算计下夺取了侯爵愚蠢的童贞,摇身变成了侯爵府邸权力的控制者。侯爵依然活在凄惨的孤独和没有爱的世界中,女儿的出世也并未再次引起他对生命的热情。另一边,妻子贝尔纳达早就因贪婪和堕落丢失掉美貌,坠入到万劫不复的境地。年轻时代的欲火销蚀了她对生活的激情,失去情人的命运也让她对世界关上了大门。对于一个每日洗六遍澡,光着肥胖身躯足不出户,沉溺于蜂蜜和可可的妻子,侯爵早已开始用“您”相称,就连她生下的孩子,他也一度遗忘,直到谢尔娃·玛利亚被疯狗咬中了脚踝,救赎的渴望才在他心中忽然燃起火光,短暂地照亮了他内心深处同样迟缓的爱意。其实在人生后半总是戚戚然的侯爵内心并不是没有爱。他在书中第一次遇见五号角色阿布雷农肖医生时,医生的马不巧猝死。他和医生探讨了一番基督徒对待狂犬病人的做法后,被医生超越宗教力量的博爱触动,不但送了医生一匹好马,又安排将医生死去的马葬在了一块圣地,在之后与主教提起将马埋进圣地这件事时,还不无人情味地辩解道:“他爱那匹马,就像爱一个人一样”。虽然这样一个软弱悲苦的侯爵早就丢失了信仰,然而对失去谢尔娃·玛利亚的恐惧还是让他再次屈服,在主教的召唤下,他被说服谢尔娃·玛利亚是被魔鬼附了身,将重拾爱意的女儿笨手笨脚地穿戴整齐后送到了圣克拉拉修道院,然而一瘸一拐走入修道院大门并未回头的女儿背影变成了他悲苦一生对女儿的最后记忆。在大概预感了永远失去女儿(虽然对此她并无任何悲伤可言)和没有尽头的孤苦命运后,贝尔纳达带着两罐黄金永远离开了侯爵府邸。更深地陷入孤寂境地的侯爵“苍老的,被孤独摧毁了”,“一点点烂下去”。他在德劳拉拜访时扯开了对女儿的无尽思念,一句“您可能想象不出那顶帽子戴在她头上有多合适”就足以叫来者知道他这个父亲满腔的柔情和思念。然而,他的确是无知、优柔寡断又软弱至极,所以虽然对把女儿送进修道院一事感到后悔也无法采取任何强行或机智的挽回。失去了女儿和妻子的侯爵再度被恐惧日夜包围,他在记忆中苦苦摸索,混沌的记忆之光将他引向寻找离开的妻子贝尔纳达的不归之路。在嗅到熟悉的肥皂味时,他发现了自己对于再次见到妻子的渴望。实际上,整本书中没有任何蛛丝马迹引导读者认为侯爵爱着妻子。侯爵并不爱贝尔纳达,只是在非人过的恐怖日子里,他需要一丝来自同类的气息,来温暖他无限接近死亡的灰暗日子。然而,他找到的,只是早他一步对生活绝望放弃任何挣扎和抵抗的贝尔纳达,她平静地说出她对他的仇恨,她对无望人生的坦然接受,把侯爵再次拒绝于自己的大门之外。侯爵只好原路返回,在一条无名小道上不知因何而死,结束了一场滑稽悲伤的生命。侯爵整个生命都处在他“应持的”地位之外。他作为侯爵继承者,过于愚笨软弱,爱上精神病院的女疯子,门当户对的第一任妻子离奇猝死在自己面前,疯狂的平民之女用手段霸占他的童贞和府邸并诞下早产儿,女儿被疯狗咬伤被送进修道院驱魔至死未曾再见,妻子决然离去,旧情人的身影和言语只是提醒着他往日的绝望和如今的孤苦不堪,摇摆不定的信仰也只是一副更重的负担。尽管他也带着与生俱来的缱绻柔情,一度怀揣对美好生活的美丽期许并为之做出努力,然而这些都在他整个命运中演变成了无谓的挣扎。无论怎么看,侯爵的一生都不断地被他自己的天性或后来的命运挤到悲戚的境地。这无法改变的天性和根本无力阻挡的命运洪流交叉生力,最终汇聚成了我们人生的所有不合时宜。这样的不合时宜并没有对错好坏之分,就像我们回顾人生,所有的片段和情节都不分高尚或低下,好与坏,它们就在那里,在一切之中,也在一切之外,除了存在,除了承认它们的存在,我们别无他法。二、贝尔纳达·卡布雷拉贝尔纳达是侯爵没有封号的妻子(大概是因为她是平民出身,身份上讲难以和老贵族家庭门当户对),嫁给侯爵时她二十三岁,侯爵五十二岁(也许这桩婚事的种种不合时宜导致了最终的悲剧)。回望她与侯爵的婚姻生活,她在侯爵前往荒芜庄园寻找自己说的那句可以概括:“我们从来就没有过过人过的日子”。而对侯爵,她也是只剩下仇恨。父亲是个一毛不拔的平民生意人,唆使女儿打着送食物的旗号勾引了软弱寂寞的侯爵并怀上了谢尔娃·玛利亚,从而成为侯爵的妻子,府邸的掌权者。对此,贝尔纳达有的是令我吃惊的淡然:“我是自己把绳索套在自己脖子上的”。马尔克斯作品里的女性总是带着令人敬佩的勇气和直率的品质,相比侯爵的软弱戚戚然,贝尔纳达可要坚硬得多。她不爱侯爵,也不爱那个早产儿谢尔娃·玛利亚,在这个她强行进入的世界,她没有找到爱。诱使她走向堕落的最后一级台阶,是她婚后认识的男人犹达斯。她在犹达斯身上燃起了爱情欲火,为之癫狂,可是情人的不忠和不羁叫她痛苦,叫她由挣扎到放弃挣扎尽情堕落,直到面容全毁,青春尽失,对生命的激情灰飞烟灭。她在一切之后保持着平静的仇恨。她恨侯爵,恨她爱不起来的,天性乖张的女儿,恨她的父亲,恨那些贪婪的奴隶,一切搞乱她生活的人。她被父亲操纵踏入侯爵的府邸,从那开始了属于她自己的孤寂。她怀揣的是与尊贵府邸不符的狂热青春和欲望,可这同样不合时宜的渴求只把她带入无底的深渊,最终在没有头绪的生活里渐行渐远。侯爵的整个生命如果可以说得上是一出挣扎下的悲剧,那贝尔纳达的,就可以被称作是一场壮烈的失败。但是,她放弃挣扎后的坚硬和坦荡面对孤寂的态度,又何尝不是这场壮烈失败后的一支胜利旗帜。是的,相比“可怜虫”侯爵,贝尔纳达算得上是一个了不起的角色,在不合时宜的种种命运力量逼迫下,像一匹狼一般,壮烈无声地坚挺到了最后。三、谢尔娃·玛利亚这是我们这篇爱情故事的女主角,是为爱而死的美丽又孤独的十二岁贵族少女。她从出生起就蓄着长发,起誓要神灵保佑她健康成人直到新婚之夜都不会剪去。她是贵族和平民荒诞的结晶,她是没有得到父母爱意,成长在黑人奴隶堆里的野孩子,她是德劳拉神父命中注定的恋人,她是万圣护佑的谢尔娃·玛利亚。大致描绘出谢尔娃·玛利亚父亲和母亲一团乱的生活后,就不难理解这个少女无法逃避的孤独宿命了。父母因各种交织的外力荒唐结合,没有与世俗身份的祝福和神灵鼓舞的爱伴随这个万圣护佑的贵族少女,她危险地来到一个富足却爱意全无的侯爵府邸,养成了谎话连篇,自由奔放却阴郁孤苦的性格。没有来自父母的关爱将她与世界联系在一起,她有的,是与黑人棚屋里所有生命元素的力量一同生长,包括爱情。谢尔娃·玛利亚在自己的世界里渐渐成长,她既不熟悉天主教的上帝,也远离又无限接近各种疯狂的魔鬼。她把自己关在世界之外,弃绝一切,直到生命末端德劳拉神父的出现。她梦见雪,就像她不自知地渴望爱情。她梦见自己坐在窗边,窗外下着大雪,她怀里捧着一串葡萄,每吃掉一颗,就又长出新的一颗。她在遇见德劳拉神父前,就是这样不紧不慢地过自己的生活,像是等待,却没有答案。十二岁生日前谢尔娃·玛利亚在集市上不幸被疯狗咬伤脚踝,第一次得到了来自父亲关爱的目光。可是父亲的愚钝和谢尔娃·玛利亚与生俱来的疯狂把一个疯狗咬下的伤口变成魔鬼附身的入口,世俗的力量不可抵挡地把这对父女紧紧包围,逼这个可怜的少女交出她身体里魔鬼的形踪。表面放荡不羁的阿布雷农肖医生先给谢尔娃·玛利亚开了一个幸福疗法:任何幸福无法治愈的,任何药物也都无法治愈。但是谢尔娃·玛利亚的幸福无疑是一个人人难以解答的谜,不管侯爵如何笨手笨脚地努力,柔情蜜意,谢尔娃·玛利亚直到走进修道院的那一刻,都没有改变她孤苦无依的模样。谢尔娃·玛利亚命中注定的恋人顶着满头黑发中的一缕白发出现在她恐惧无望的生活中,打开了她通向世界和爱情的大门。他们在狱中偷偷相见,耳鬓厮磨又纯洁地保持着童贞。谢尔娃·玛利亚开始期待着自己身体里魔鬼的消退,有一天能够走出修道院的监狱,和德劳拉神父合法地结为夫妻,从此过上幸福的生活。并没有读过童话的谢尔娃·玛利亚抱着的是最无望的指望。宗教和世俗的力量宣判了她身体内魔鬼的邪恶,没有人承认她与生俱来的疯癫只不过是来自荒唐而缺乏人间之爱的尊贵家庭。她在不自知中开始期盼带有救赎力量的爱情,却没有料到修道院女犯人和天主教神父的爱情注定是一场没有回头路的万劫不复。万圣护佑的谢尔娃·玛利亚在最后的驱魔仪式里绝望地看见自己起誓要留到新婚之夜的长发被剪下丢进熊熊大火,非人的折磨和对恋人的无望等待让她最后悲伤地孤寂而亡。谢尔娃·玛利亚也曾对自己的命运积极地怀有期待。她期待深爱自己的德劳拉神父能够救他出去,她甚至谋划和神父私奔,逃去一个会像迎接女王一样迎接她的村庄。她的天真期盼无疑也都是些注定不可能实现的指望:强大的宗教势力不会轻易放过一个他们认定的魔鬼,父亲迟来的爱意抵不过他天生的软弱愚笨,德劳拉神父的爱情注定要败在他不谙世事和柔弱里,虽然靠着祈祷的力量,他一次次进入谢尔娃·玛利亚更深的心灵之中,却不足以使他冲破命运的力量给谢尔娃·玛利亚一个真正意义的救赎。谢尔娃·玛利亚为爱死在了床上。“她的两只眼睛炯炯发光,皮肤像初生的婴儿一样。被剃得精光的头皮上,一缕缕的头发像冒泡泡一样涌出来,眼见着越长越长”。这就是整本书最后的情节,是谢尔娃·玛利亚最后的凄美孤寂。四、卡耶塔诺·德劳拉神父卡耶塔诺·德劳拉是一个饱读诗书,信仰忠贞,在主教眼中前途无量的年轻神父。 他的少年时代在勤勉自律中圆满度过。也许上帝和宗教力量未曾发觉的唯一破绽是,他从年少时代起就一直遗憾未曾读完宗教禁书《高卢的阿玛迪斯》。这本书在他的心头萦绕多年,也预示着他后来无可避免的,宗教信仰缝隙里的疯狂爱情。除去这个破绽和命中注定的爱情之外,德劳拉无论怎么看都是一个严厉的魔鬼斗士,前途光明的宗教新星。他伴随主教前后,恭顺,严谨,善辩。再强大的生命锤炼仿佛都抵不住命运的一记玩笑。他想着未曾谋面的少女谢尔娃·玛利亚第一次在主教面前慌了手脚。他无力抗拒地接受走入谢尔娃·玛利亚生命和整座城市的命运,也开始了自己的一段突如其来的寂寥爱情。若是卡耶塔诺·德劳拉沿着主教为他设计好的,也是他自己预想过的人生轨迹不出差错,他的一生也就可以稳妥安全地就此延续一直到辉煌死去。他做了同样的梦境,梦境中是美丽的少女谢尔娃·玛利亚在窗前不紧不慢地吃葡萄,那时候德劳拉还不能预见,究竟这孤苦的少女是在等自己,还是等待着死亡。梦境也许是爱情这个不安分的魔鬼给这对恋人在相识前的悄然提醒,预示着他们今后惊世骇俗的疯狂相爱。正是这份相爱将德劳拉拔出经文和图书的包围,像他头上那缕突兀的白发,给他的生命一种看似截然相反的颜色。对谢尔娃·玛利亚的思念和欲望把德劳拉神父折磨地痛不欲生,他在血和泪中看见了我们称之为“爱情”的魔鬼。他为这个魔鬼屈服,他要遵循他坚信的教义,固守贞洁,直到世界接纳一个神父的爱情。主教把他下罚到麻风病院照顾麻风病人,这个曾前途光明的主教身旁红人骤然从权势的上方跌入世俗也不敢接近的谷底,只有他眼中的“异端”—犹太人阿布雷农肖医生在此时慷慨仁慈地给予了他慰藉。要说最“不合时宜”的事情,那么这本书里显然就是德劳拉——一个天主教神父所怀有的爱情了。他在爱情中第一次释放在爱情诗歌里读到的激情,他在谢尔娃·玛利亚面前因爱情哭得泣不成声,他温存地夜夜靠着祈祷的力量爬入牢房,与恋人等着黎明,他在被世俗弃绝的境地中顽强地靠对上帝的信仰和对谢尔娃·玛利亚的爱情充满力量地活着。他读诗,他为谢尔娃·玛利亚扯谎,他害怕小恋人的疯癫,他为她日日战栗。我能看到的爱情之中的德劳拉是一个完整的普通人,是一个上帝照着自己模样造就的然而却带着原罪的平凡人类。在爱情中他七情六欲样样皆有,第一次与他曾决然对立的魔鬼相伴相生。然而纵然在百年后感动无数人的爱情,在发生时也只能是一场不合时宜的闹剧,带着德劳拉神父那份跟爱情一起来临的孤寂。卡耶塔诺·德劳拉神父的这份孤寂道得清原委,一句宗教权威下禁忌的恋情终究只能换来痛失恋人的悲剧就足以总结。而当我们这些活在世俗世界里的人们,在爱情中不可避免地坠落的孤独深渊,又都是来源于什么呢?五、阿布雷农肖·德圣佩雷拉·卡乌医生这位医生“相貌非凡”,在书中是伴随着他的死马一起登场。他是城里最出名也是最有争议的医生。他不信仰上帝,什么书都敢看,满屋堆积的书甚至还吓到了前来拜访的德劳拉神父。这位可爱的医生还一度上过火刑柱,只因为他曾经使一个小裁缝起死回生。阿布雷农肖可以说的上是书中唯一的“异端”了,不观怎么说,侯爵和谢尔娃·玛利亚还在名义上成为了基督徒,而这位阿布雷农肖医生竟然敢公然地挑战对上帝的信仰。这位“异端”让我不得不把他摆到书中人物里最高的位置上。他的博爱和才学与主教和德劳拉神父不同。主教再仁慈大度,也是在宗教的范围之内,没有跨越种族和信仰的界限,所以成就不了最高意义上的仁义。德劳拉神父固然博学,却仍然死守着宗教法庭对知识的判断。所以我们的医生敢扬言说自己深爱的马活了一百岁,也敢将其葬进圣地。他同情那些染上狂犬病却被绑在柱子上苦苦等死的人,而称那些敢于给狂犬病人饭中下毒药的“凶手”为“善良的基督徒”。一句“人的身体被创造出来,不是为了受这样的罪的”就足够把阿布雷农肖放到与至善圣人等同的地位了。他不滥用医术,对人类和痛苦怀有的悲悯恐怕都可以叫主教大人蒙羞吧。在此想插写一句,为何我认为这位从头到尾并未被描述痛苦或孤独的角色为什么也可以列入这份名单里呢?恐怕这个灵感都来自于他自己所说的那句“性是一种天赋,而我没有这种天赋”。设想一个从不曾坠入爱欲之河的人,不知道是根本就无所惧孤独,还是因为没有这份天赋而根本不会孤独呢?我大胆地猜想,这位在书中一笔带过所有历史的人物,这位蒙着一层神秘面纱没有被马尔克斯揭开的角色,定然也是有着无法治愈的孤独的。眼看着自己的同类因疾病而遭罪,看着那些狂犬病人痛苦地一点点死去,他心中藏着的悲天悯人,那份同样在宗教界不合时宜的悲天悯人,又何尝不能将他置于无法言语的孤独境地呢?除了博爱至善,阿布雷农肖身上还有一种无法让人忽视的特质,就是他玩世不恭下的那份幽默。玩世不恭自不必多言,一个要把自己的马埋进圣地的犹太人就足够叫所有人瞠目结舌了。他拿给德劳拉一小瓶雨水,声称那是能治好他眼中日食痕迹的洗眼水,还自嘲是宗教法庭垂涎已久的一只猎物。这种与世间常态擦边而过的不认真态度和幽默感,虽然书中并没有交代,我还是忍不住猜测是来自于常年累月的孤独处境。就像《天使爱美丽》中爱美丽做出了一桩又一桩荒唐好笑的事情一样,战胜了孤独的人,才会有最深刻的幽默。阿布雷农肖医生在整本书里游离于边界,细节刻画的也少,但在我看来是最有趣而耐人寻味的一个角色了。也许正是因为刻画得很少,想象的空间就变得极大,他所占据的世界甚至可以一直往外延伸没有边界,而他自己就站在自己的那一方少有访者来到的地盘上,饱含深情地看着人间悲苦,又在世俗的束缚之外酣畅淋漓地享受着寂寞。如此说来,阿布雷农肖这个没有性这份天赋的人,这个与宗教权威格格不入的异端分子,这个对孤独处之泰然的角色,才是书中所有孤寂之端人物里最大的胜利者。六、杜尔丝·奥利维亚讲真,我喜欢疯子。我家对面曾经就住着一个疯子,年轻时相貌堂堂,因在一派混乱的时代里鬼迷心窍贪了公家十块钱被吓得失了神再也没有好过。这疯子一年四季裹着棉衣,鞋里塞着在路上捡的各种颜色的塑料袋,每日游荡,时不时停在某户人家门口歇会;有时一度步行到城里,在楼房间忽然就显得格格不入。我家镇子整体说来都住着一群善良的人。小孩子从不欺负他取笑他,大人们怜悯他,有时候彼此心情都不错时还能说上一句像样的话。就连我家当年那只凶巴巴的小白狗都从来不冲他呲牙裂嘴狗仗人势。这样说不是说我喜欢他,我也不特定地喜欢什么疯子,只是“疯子”这种存在实在是意味深长,给总是带着神秘色彩的生活更添一种独到的解释。我也曾经在家里的肯德基里偶遇过一个女疯子,她那双全无人间迹象显然属于野兽的眼睛一下子震慑住我,叫我第一次相信真的有灵魂出窍这件事情。“缺憾是一种美,疯狂是一种天分,荒谬总好过无聊至极”。说这话的玛丽莲梦露何尝不是带着一种独特的疯狂。关于疯狂,上文提过的侯爵的话实在是好得很,忍不住再写一遍:一个疯子,只要有人能接受他的逻辑,他就不能算是疯子。我一直觉得,疯狂这种天分来自造物者,根本也不存在什么常人与疯子的明确区分。我们作为一个个无法决定自身降生和宿命的平凡人类,本该就对生命的种种迹象心怀同样的敬畏。杜尔丝·奥利维亚是个美丽的女疯子。她在书中总是盛装出现,“唯一能让人看出她是疯子的是那顶宽檐大草帽,上面缀了许多碎布条做成的小鱼和小鸟”(我觉得这个帽子一定好看极了)。造成她精神失常的原因——按照书中的说法——是她身为女子,却被家族逼迫学习制作皮具闯入男人的行业造成的。年轻的侯爵对她一见钟情。痴傻的侯爵还幻想着娶其为妻,最后当然是根本拗不过老侯爵的权威不说自己还被流放到荒凉的庄园。意中人归来后对杜尔丝说的是他再也不会结婚,谁知第二年他就陷入到贝尔纳达家族布置的圈套里荒唐成婚。杜尔丝有她自己的方式。她在晚上溜出疯人院,用食物收买侯爵府邸的猎犬,以夜间府邸女主人的姿态照料并不属于自己权威下的宅子。直到侯爵将谢尔娃·玛利亚送走,贝尔纳达永远地离开,她依然从疯人院溜出,以一个正常人的方式默默守护着被衰老和恐惧打败的初恋情人。她被逼着进入的世界本不属于她。她在疯人院被世界遗弃却偏偏爱上出身高贵的侯爵(尽管他们相爱的方式与常人并无什么不同,也没有做出任何大逆不道的举动,想到这就更愈发叫人觉得可怜)。她爱的人从未属于他。她精心用正常和疯狂的执拗与热爱守护的人死在了别处。她无疑也是因种种不合时宜孤独到最后的那一个。爱情和整个生活本身所给的孤寂,真是不分常人和疯子呢。七、马尔蒂娜·玛利亚大概这个角色也可以算是一个疯子。与杜尔丝不同,她是因为杀了同伴而被永远紧闭在修道院牢房内的一名修女。杀人的原因并没有人知道,这使马尔蒂娜这个角色看上去最是谜团重重。而这个苦守监狱多年的女人唯一的渴望就是有一天能够重获自由。书中提到但是没有具体描写马尔蒂娜曾经不止一次越狱,却始终没能获得自由。谢尔娃·玛利亚发起狂来马尔蒂娜是唯一一个能降服她的人,想来她们在疯癫这件事情上有某种他人难以察觉的共鸣,或者是这两个在世俗眼中同样危险的女人暗地里分享着一种相似的孤独也未可知。这也同样是一个未曾放弃挣扎的人。她一头跪在总督夫人面前求其为自己开恩,可想而知她不知道对多少来访者抱有这样不现实的期许。她也曾自己谋划着逃离,一次次失败后仍没有放弃抵抗和希望。她当然为此哀伤,她也为谢尔娃·玛利亚哀伤,她在最后一次完美策划的逃离前还满脸泪水地与小谢尔娃·玛利亚忧愁地告别。这完全在书中难以寻觅到历史的角色,这个杀人犯,这个修女中的叛徒,不过是一个有血有泪的可怜人。至于她缘何不顾出家人的身份,不顾上帝的仁爱旨意和严厉审判取人性命,我想也出于某种难以用常规来描写的对命运的抵抗吧。这一个孤身向权威挑战到最后的女人在悲惨的境遇中仍然苦苦挣扎,直到迎向自由的光明,也称得上是一场非同寻常的胜利,然而那些她犯下的难以启齿的罪恶,那苦守牢房中逝去的青春岁月,还有夜以继日周而复始的期待和绝望侵蚀,又怎么能不是另一种无可挽回的惨败呢。以上七个角色的命运各有各的精彩。实际上,在这部我心目中的伟大作品里,正是这些人物或清晰或神秘的命运交汇在一起,构成了这薄薄一部作品里宏大的世界,也形成了一股不可抵挡的力量,直接指向谢尔娃·玛利亚和卡耶塔诺·德劳拉的爱情悲剧和所有人物最终走入的宿命。如今二十之外三十之内的自己还无法过早地谈论生活。记录和描绘,铭记和遗忘,大概即便在深夜,在酒后,也只能做到这一步。那些可以被称作不合时宜的事物很多,爱上一个不该爱的人(这种表达让我很为难,因为在我看来,爱情这种东西,根本就没有什么该与不该,只是在世人的眼中,在利害衡量下好像被强行赋予了一个根本不能与这个美好的魔鬼相匹配的标准),走上一条不该走的道路,追求一个飘渺的理想,不被他人理解等等等等。前人的例子也有很多,老少皆知的梵高可以是一个,他曾经的好友,抛妻弃子去画画的高更也是一个,对王朝云答抚腹的自己“汝辈且道是中何物”的那句“学士一肚皮不合入时宜”的苏东坡也是一个。或多或少,谁都有难以融入自己脚下世界的那一部分存在,这一部分渴望自由挣脱的游离孤寂,正是我们那无可救药的不合时宜吧。挣扎总是带着苦痛,孤寂总是惹人脆弱。只愿我们在接受了生活的全部之后,淡然面对自己无法抵抗的不合时宜,在孤寂中不放弃守望,不管是历练出贝尔纳达那一身堕落之后的坚不可摧,还是用爱和真知、无欲无求酝酿出的阿布雷农肖式的自在洒脱,到最后都能做一个生活的胜利者。故事里,故事外,我们都在生命的洪流中,在逃脱不了的孤独宿命里,在看不见上帝的地方与爱情和其他美丽魔鬼的力量相伴相生。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和《霍乱》不一样的爱情,但是疯狂是一样的。但是珠玉在前,比较之下,于我而言高下立见。
  •     “凡是幸福无法治愈的 任何药物也都无法治愈” 爱在孤独里发芽生长直至枯萎 爱情才是最大的魔鬼 理智、金钱、付出都拯救不了
  •     我们无法责备在愚昧的时代里那些无知的人们,唯感谢在那样的大背景下先进又勇敢的人们一步步带领人类逐步的走向文明。终结于死亡,爱情被各方面的“魔鬼”吞没了。
  •     爱情能战胜一切,可你最好别信。
  •     读的绝望
  •     喜欢
  •     只要对方能承受,万事皆可为
  •     爱情和其他魔鬼一样可怕~~~
  •     马尔克斯的爱情一定要如此猛烈吗?
  •     最近刚看完《玫瑰的名字》,都有宗教的背景,都提到了爱情和魔鬼的联系,但似乎到最后,作者带给我的体验是,这里除了爱情,魔鬼遍处藏身。
  •     读了一半,主人公才刚刚出场……
  •     中世纪的爱情悲剧
  •     大师就是大师,写长历史不费吹灰之力,每个人物都有个性极了
  •     稍显平庸
  •     读一本魔幻元素的小说时,最先体会到的,经常是孤独。
  •     爱情是一种对抗天性的感情,它注定使两个陌生的人陷入一种小气的和损于健康的依赖关系,时间越短,情绪就越激动。
  •     “爱情是一种违背天性的感情,它把两个素不相识的人带进一种自私的、不健康的依赖关系之中,感情越是强烈,就越是短暂。” 哦,爱情这个魔鬼!
  •     “我活在自己竟然还活着的恐惧当中。”孤独,无力,和挫败,“凡是幸福无法治愈的,任何药物也都无法治愈”。
  •     老年的马尔克斯让人绝望。
  •     跟《霍乱》一样的笔触,不同的感受。读完竟想到纳博科夫的话:“我望着她,望完又望。一生一世,全心全意。我最爱的就是她,就像自己必死一样肯定。当日如花妖女,现在只剩下枯枝回响……但我爱她,她可以褪色,可以萎谢,怎样都可以,但我只看她一眼,万般柔情,涌上心头。” 爱情是一种魔鬼,可以无力,也可以伟大; 可以柔情,也可以坚韧; 可以打败其他魔鬼,也可以在被愚昧与暴力压制后仍永不消亡,如汩汩涌出的无尽长发。
  •     马尔克斯描写的那个世界总是那么飘渺旷远,如梦呓一般,好像与现世之间隔了一条分明的楚河汉界,很喜欢这种风格,这本书尤甚。书中那些夹杂着浓重哀伤的爱情故事似乎可以总结为六个字:爱别离,求不得。
  •     不得不承认我现在依旧没有看懂马尔克斯…也许是我看的太快了,也许是他写的太玄乎了,更有可能是拉丁语翻译问题。就像我很难读懂波德莱尔和博尔赫斯,还有其他诗人。爱情是疯狂的魔鬼,它让我们不顾一切。
  •     被书的名字吸引,读的很仓促。
  •     五味杂陈
  •     与《百年》和《霍乱》相同,马尔克斯的魔幻现实主义作品,哪怕是在最刺眼的阳光下阅读,作者的文字也会令人感到身处于阴云密布下随时都会倾倒的危塔之中,使人既沉迷又战栗。鲁迅说,悲剧就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女主玛利亚本是一个豆蔻少女最好的样子,却被视为魔鬼囚禁在修道院里,当她终于尝到爱情之甘,又燃起对自由之希望时,命运再次将她推向深渊,成为悲剧。“凡是幸福无法治愈的,任何药物也都无法治愈”
  •     就是马尔克斯,是他,不会错!!!
  •     老马脑残粉看前无条件五星看后依旧。 爱情可以战胜一切吗? 是的,但你最好别信。
  •     前半段的铺垫过长,后半段两个人爱的太快。他们都是悲哀的,那个禁欲的时代。
  •     又一段忘年恋,老马重口味
  •     20170402:老马作品。
  •     不知道为什么 读到一半的时候 就觉得女主必死无疑 因为我实在是折服于她的魅力 这样的女孩子 却在承受折磨 太难受了 每次读完马尔克斯的作品 都有一种感觉有口难言的沉闷感 痛恨自己差劲的表达力 比起百年孤独更喜欢爱情和其他魔鬼
  •     很像百年孤独,可惜看的电子书版本有点问题,记得去买实体书看~
  •     不可救药
  •     “为了只在我身上证实,一把剑对一个顺从的人是多么短” “爱情是一种对抗天性的感情,它注定使两个陌生的人陷入一种小气的和有损于健康的依赖关系,时间越短,情绪就越激动” “两个人一直谈到天亮,既不抱幻想也并不绝望” “爱能够战胜一切 " " 是的。 " 他回答, " 不过,你不相信也是对的" “没有任何上帝创造你这样的天才是为了让你来这儿为麻疯病人擦身 "
  •     每一个角色都孤独得要命,没有爱也不会爱过着行尸走肉的生活,财富填补不了空虚,生与死之间没有界限。爱情就像别的魔鬼一样,打着拯救的旗号,毁灭了女孩。
  •     比起族长好看很多,至少大致看懂了,就是喜欢爱情小说没办法。
  •     读完极其压抑。头皮发麻。
  •     理智和瘋狂之間只隔著一根頭髮的距離,世界是一個巨大的瘋人院。難受。
  •     看的第一本马尔克斯。
  •     每一个人都有相似的孤独,唯有爱情可以救赎,但大多数情况是爱情把人推向最孤独的境地。
  •     凡是幸福无法治愈的,任何药物也都无法治愈。
  •     一页一页逐渐厚重起来的绝望,想起白夜行,有些莫名相似
  •     第一次看马尔克斯的书 真的是非常魔幻了……………… 医学的发展真是太必要了 盲目崇拜宗教真是太可怕了 爱情部分看不懂不评价了
  •     不长 三四个小时读完 宗教对于人们的影响与操纵很大,特别是在信息匮乏的时代 宗教上层能凭着这些满足自己的私欲。 对于解决不了的问题,总要有什么来承担,当实在找不到什么人能承担时,只有上帝与撒旦了 逾越道德底线后,就要讲自己的不安与空虚加以寄托。 和那些贪官信神拜佛有点像。
  •     爱情是什么?在霍乱时期的爱情里它是一种病,在爱情与其他魔鬼里面,它是可怕的魔鬼
  •     无知及其有无知产生的偏见等负面情绪才最可怕。没有选择逃亡就是放弃压迫中的希望。
  •     似乎是年龄越大,读这种上了年纪人写的作品就好感度越高啊……老年的马尔克斯显现出远优于当年的老到和娴熟,大概也和任何一个经历过世事的人一样,不复执着于《百年孤独》那般的精巧构想和宏大思索,或者说可以不凭“奇”和“巧”取胜,而游刃有余地讲好一个极简单的故事。细节亮点太多,行文越发精炼。
  •     看到女孩说起那个相同的梦境,差一点落泪,端的是铁石心肠,但也是有着铁石心肠的女孩儿,对这种宿命般的爱情总是束手无策,堕落于神父和被世人看成魔鬼附身的女孩儿,在爱情的路上,却长出了透明的翅膀。
  •     小说的主题思想太晦涩,反正我是没弄明白。不过看小说嘛,能体验到魔幻现实的震撼和美不就够了吗
  •     爱情是魔鬼,我深深感受着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