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制度史论

出版社:新星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8
ISBN:9787802250918
作者:赵冈,陈钟毅
页数:457页

作者简介

近人对中国经济史的研究,有辉煌的成就,但也有两点可议的倾向。第一,断代研究的方式比较盛行,往往无法看出长时期发展的前后脉络。第二,有些人过分强调马克思经济史观在中国历史上的适用性,选择史料来迁就理论构架。
作者以普通经济学的观点,重新检讨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性质,认它是一个古代的市场经济,具有相当程度的社会分工以及相当自由的市场活动。以此理论基点出发,本书对这个市场做了具体的分析研究。市场可分为两大类,即生产要素市场及成品市场。本书前6章,讨论生产要素的市场。后4章,则讨论成品市场。

书籍目录

序绪论
第一编 土地产权与经营
第一章 土地所有权制
一 上古的井田制
二 秦以后的土地私有制
三 限田与均田
四 政府及皇室直接经营的公地
五 禄田、勋田及赐田
第二章 经营地主
第三章 租佃制度
一 租佃制度的发展
二 地租的形态
三 佃农的身份与生活
第四章 垦荒与农田水利
一 垦荒
二 农田水利
三 开荒与治水的功效评
第二编 劳动力市场
第五章 雇佣劳动
一 雇佣制度的发展
二 雇佣劳动的数量
三 雇佣劳动的待遇与工资
第六章 奴婢制度
一 奴隶的输人与输出
二 国内的奴隶来源
三 奴婢的数量
四 奴婢的待遇与工作
第三编 城镇与市场
第七章 城市的曲折发展
一 周朝
二 汉唐
三 两宋
四 清末以来
第八章 城镇与市场
一 中国城镇的兴起与特征
二 市场组织
三 坊市制度之利弊
第四编 工商业
……

编辑推荐

  近人对中国经济史的研究,有辉煌的成就,但也有两点可议的倾向。第一,断代研究的方式比较盛行,往往无法看出长时期发展的前后脉络。第二,有些人过分强调马克思经济史观在中国历史上的适用性,选择史料来迁就理论构架。  作者以普通经济学的观点,重新检讨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性质,认为它是一个古代的市场经济,具有相当程度的社会分工以及相当自由的市场活动。以此理论基点出发,本书对这个市场做了具体的分析研究。市场可分为两大类,即生产要素市场及成品市场。本书前6章,讨论生产要素的市场。后4章,则讨论成品市场

内容概要

赵冈、陈钟毅,都毕业于台湾大学经济系,在美国密歇根大学分获博士、硕士学位,后分别在美国两所大学长期任教。为著名美籍华裔学者。

图书封面


 中国经济制度史论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6条)

  •     读完《中国经济制度史论》一书,最大的感觉就是耳目一新。在书的封面上也简要地提出了这本书的两个特点:一是不为马克思主义经济史观的束缚,反对用史料来牵制框架;二是从通史的角度来阐释,避免断代研究中的片面。我认为这两点在书中体现十分明显,在《绪言》中作者就已经着重阐述一番。前面的留言大多数都是溢美之词,我对赵书优点的评价,也无外乎此。不过我还感到此书中的一些不足之处,在此提出。胡适在50年代时说过这样一句话:被孔夫子牵着鼻子走固然不是好汉,被朱夫子牵着鼻子走也不是好汉,被马克思、列宁、斯大林牵着鼻子走,更不算是好汉。我现在套用一下,被马克思经济史观牵着鼻子走算不得英雄,被现代西方经济学牵着鼻子走也算不得好汉。如果简单地运用西方经济学的范式来套用中国经济史,恐怕也是“五十步笑百步”的做法。赵先生此书的首篇,明显地体现了这种看法。运用“产权制度”、“市场经济”、“规模经济”、“竞争”、“稀缺”、“均衡”等一些西方经济学的概念,来证明“中国经济为一市场经济”的说法。我个人认为,这种说话也是牵强的。因为在此书中,关于“市场经济”的定义,作者就未曾深入辨析,作者认为市场是一种手段,“只要私有制发生,经济财货的所有权分散在众多的单元中,就会形成市场经济”。这是“市场经济”最原始的意义。那现在西方国家所用的“市场经济制度”又是什么呢?作者认为,“两者之间的差别只是技术水平的高低不同”。也就是说,同质而不同量。接着作者又说“但是这些经济单元在决策时所依据的基本原则是相同的——在既有的制约下寻求最大的经济利益”。按照赵说,只要符合稀缺和效益最大化两个条件便可算作“市场经济”,那“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又有何差别呢?他们都可认为是“在既有的制约下寻求最大的经济利益”。这又做如何说明呢?总之,在此书中“市场经济”的概念非常模糊,没有得到很好的界定。政治与经济的关系是什么?这个问题,就算是写千万字大著作也难讲清楚。不过在中央集权的帝国下,政治与经济显然关系非常紧密,或正相关、或负相关。而在农业社会的经济史中,以“人地关系”最为重要。侯家驹在其著作《中国经济史》中提出一个非常有趣的观点。要而言之,在中国古代,当人多地少时,政局趋于统一;在人少地多时,政局趋于分裂。我个人认同侯家驹的说法,同时也认为,经济史的分析不仅要从经济学(尤其是数学化的经济学)的角度去看,同时也应参考历史学、政治学、人类学等方面的因素去理解。我个人认为,经济史的材料,由于史料不足的缘故,我们不可能苛求太多的数据出现,应该更注重现有史书中的经济政策与经济现象,在此基础上整理出发展的理路来,而不是强调用数学方法来规范。数学方法在经济史中往往是很无力的,因为没有数据材料,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赵书在首章提出了一个“均衡模型”,但是后来的取材甚少再论证到这个模型之中,重点便成了正史中的经济政策。也就是说,这个“均衡模型”只是经济学家脑中理想的经济运行状态。而经济实践与这个经济模型的关系为何,在此书中没有得到很好的说明。在赵书的第九页,有关资本与土地的边际报偿率的不等式上出现了一个错误,明显地把不等号的方向弄反了,可惜没人指出来。而且我认为,这个经济模型有两个重要的缺陷:第一,忽略职业的季节与地域的转变;第二,未能考虑生产规模的问题。另外有一些小小的毛病,比如对“井”的考据,“崔寔”误为“崔实”等。前面一例,多用后人之说去附会前说,我个人并不太认同这种做法。后面一例则恐是打字之误,不过对细节的精确,方能不致大错。本书也属通论性质,赵氏的其他著作如《中国土地制度史》、《中国传统农村的地权分配》、《中国城市发展论集》是对本书中“土地产权与经营”、“城镇与市场”两章的深入论述。虽然我提出了赵书中的一些毛病,但是我还是认为赵著为一非常不错的经济史著作。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取材的问题,从正史、诸子、会要、地方志乃至李剑农、傅衣凌等先生的著述,不一而足。占有大量的材料固然不错,但是更需要我们学会如何选择与排列史料,赵先生的书给我们做了一个很好的范例。至于反对马克思经济史观的问题,反而没那么重要。我们应该注重回溯历史的过程,而不应把重点放在是否反权威上。
  •     不是学经济的,买来当闲书看看,没有精读只是挑自己感兴趣的看。几点感觉,第一作者是用心在写、态度端正、用功极深,就冲这点也值了。第二收获最大的是几千年来这片土地上的真实存在过的世俗生活在脑海里复原了,中国的历史并不仅仅由勾心斗角的宫廷政治和万骨枯的流血战争,除了将相王侯还有许许多多普普通通的贱民。第三感悟到人口问题始终是决定中国无论经济还是社会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无怪中国几千年来经济的重心是要填饱人的肚子了。由此可见历朝历代农业始终是绝对的焦点,这就是时这就是势。总之看了以后很受用,待到有精力的时候还要好好细读一番。
  •     赵冈先生的著作开始在国内出版主要是有:1.《历史上的土地制度和地权分配》,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年版;2.《农业经济史论集——产权、人口与农业生产》,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年版;当然还有上面有位仁兄提及的“《中国经济制度史》,中国经济出版社,1991年出版”——新星也出版了《中国经济制度史论》,赵冈、陈钟毅著,2006年8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赵冈先生论文:《地主经济制质疑》,《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9年2期《中国古代的井田制私有产权与市场经济》,《中国文化》,1990年2期《论中国传统社会的性质》,《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4年2期《重新评价历史上的小农经济》,《中国经济史研究》1994年1期新星出版社的赵冈作品系列还有:《中国传统农村的地权分配》和《中国城市制度史论集》

精彩短评 (总计24条)

  •     内容详实,前后重复太多,部分观点存疑
  •     观点很新,拨开了很多马克思主义的迷思。但是否“矫枉过正”,还得再看。
  •     是一本值得细细咀嚼的书~
  •     资料梳理尚可,部分地方还算精彩,历史做得太不小心,实在承受不住这么大的标题。
  •     条理明白,内容扎实,可惜看完全忘了……
  •     看到绪论P9就给跪了,一张图把内卷化给概括完了,以后还能不能一起愉快的玩耍…… 个人最爱的是第四章,对黄河、大运河对北方农田水利的利害分析简明扼要但发人深省。最想不通的是关于余粮率决定城市化水平的分析。我可以理解因为人力机会成本的优势使得家庭手工业替代了城镇手工业(这与农业劳动时间集中在农忙季节有关,参见江村经济),清代后 ,苏南农村人地矛盾极度紧张,需要从两湖跨区交换进口粮食,即,各地根据自身要素禀赋决定分工,人多就 从事手工业,地多就从事农业,反正都是挤占城市人口的就业空间。但应该进一步问的是,为什么偏偏江南地区的人就特别多呢?两湖地区怎么就没养出那么多过剩人口呢?过剩人口概念来源于人口增长吃掉了技术进步的人口陷阱。不能孤立地静态地看。最终还是要落到技术进步上,即斜线S的向右移动。
  •     此书从非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角度研究古代经济制度:上古以来的一系列土地乌托邦政策,人口与土地的矛盾,家庭技术保密制度与过剩人口中形成的农村副业对商业发展和技术进步的禁锢。作者为旅美经济学教授,将古代经济视作为非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以及从人口与土地的矛盾来诠释历史演替,是不乏创见的精辟透视。
  •     写的好呀,骂的那叫一个痛快~~就是赵冈太鄙视元代,这点有点不能忍……元代真的也没那么糟糕呀……
  •     要言不烦的经济史,充分吸收了中、日历史学的成果,历史上的“自由市场”、“放任经济”论适足以解大陆官方马列经济史之毒,而对官营、雇佣、租佃等各种经济形态和各生产要素边际效益变化的探讨又建立起了一套探讨中国社会转变的新框架,其理论架构值得借鉴。对自然环境和水利工程的反思也很有价值。不足之处第一是太强调市场自由配置的作用,因此解释汉唐等统一时代还好,谈到魏晋南北朝分裂时代时,就很难结合军事、政治力量对社会现象作出充分的解释了。二是过分强调“选择自由”,忽视了劳动力成为商品过程中的复杂社会政治因素,这也是过份反马列政经视角的一个弊病。
  •     高中時在路邊買來讀的。當初少女時挑書眼光真好 *^^*
  •     耳目一新
  •     一家之言,可以参考
  •     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6年3月。
  •     还以为会很乏味呢,其实不错!
  •     恩,不好意思学艺不精看不咋懂=.=
  •     土地制度的部分,史料丰富,考证严密。科技史的部分,用经济学理论解释,很有说服力。
  •     内容很丰富,逻辑很站得住脚,似有剑桥史的风格。只是太过啰嗦,一个例子要引五遍以上,说到最后一部分几乎无话可说,一半都是重复的话。
  •     雖然很多論證存在或大或小的問題,作為中國經濟通史,趙岡整套體系還是很有啟發性的。尤其是關于農村副業如何排斥手工工場的解釋。
  •     作为通论吧,普及性的。
  •     有点意思,从分工,市场的角度切题。
  •     经济学著作,理论和框架的运用发人深思,特别是对建国后马克思主义经济史观之反思值得注意,但具体史实论证存在问题,如对“部曲”之理解就自相矛盾,把“募客”之“募”字狭义地认为等同于雇佣,在接受其观点的时候要小心。
  •     优秀的经济制度史研究,绪论用经济学模型解释副业挤出手工业很有说服力。土地制度演变史勾勒得很详细,虽然其中有一些作者根据其他时期的臆断,应该更加谨慎一些。最后永佃制与自耕农转变稍显粗糙,可能是因为时间晚近、材料太多,罗列材料而欠缺了分析。其总体思路和张五常的《佃农理论》很类似,经济学理论稍欠但用更多史料证明了其演变。在更多局限条件的变化中看土地制度演变,可以完善经济学模型,再放眼今天的土地制度。
  •     对于受了多年马克思教育的学生来说,太有冲击了。许多观点以及研究方法,都很有启发。但作者毕竟不是史学出身,对于材料的运用不到位!
  •     我比较喜欢中国的经济制度史,大家也来读读中国的经济制度史。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