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与心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日期:2007年6月
ISBN:9787100050388
作者:[法]莫里斯·梅洛-庞蒂
页数:95 页页

作者简介

《眼与心》作者以迥异于前人的叙述风格,清晰平实的语言,探讨了世界与人之间的关系,尤其对人感知世界的过程,在身体与心灵之间的互动,做了简洁深刻直入本质的分析与表述,更赋予艺术家,尤其是画家在认知世界方面以重要的地位,提出诸多精辟见解,是一部意味无穷的杰作。

书籍目录

中译者序言发文版前言一二三四五译者后记

编辑推荐

  《眼与心》是法国哲学大师梅洛-庞蒂的经典之作,也是其最后一部完整的作品。

内容概要

梅洛—庞蒂(1908—1961)是法国著名哲学家,对当代法国哲学的发展和繁荣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既和法国现象学运动的旗手萨特联系密切,也和法国结构主义运动的创始人克劳德·列维—斯特劳斯交往频繁,而这两个著名思想家分别标志着当代法国哲学的前后两个重要时期。梅洛—庞蒂在法国现象学运动中的地位仅次于影响广泛的萨特,但许多人都认为他在学术成就方面超过了后者;他们两人在哲学和政治上都颇多分歧,甚至最后绝交并形同路人,但这并没有影响人们把他们放在大致相同的情景中来看待。梅洛—庞蒂对语言和文化领域的探讨旨在拓展现象学的地盘,然而在不经意中为法国结构主义开辟了道路、提供了资源;他与列维 —斯特劳斯在哲学倾向上既有巨大的分歧,却又相互影响、彼此借鉴;他甚至被列入到了早期结构主义者之列。

媒体关注与评论

  梅洛—庞蒂(1908—1961)是法国著名哲学家,对当代法国哲学的发展和繁荣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既和法国现象学运动的旗手萨特联系密切,也和法国结构主义运动的创始人克劳德·列维—斯特劳斯交往频繁,而这两个著名思想家分别标志着当代法国哲学的前后两个重要时期。梅洛—庞蒂在法国现象学运动中的地位仅次于影响广泛的萨特,但许多人都认为他在学术成就方面超过了后者;他们两人在哲学和政治上都颇多分歧,甚至最后绝交并形同路人,但这并没有影响人们把他们放在大致相同的情景中来看待。梅洛—庞蒂对语言和文化领域的探讨旨在拓展现象学的地盘,然而在不经意中为法国结构主义开辟了道路、提供了资源;他与列维—斯特劳斯在哲学倾向上既有巨大的分歧,却又相互影响、彼此借鉴;他甚至被列入到了早期结构主义者之列。  梅洛—庞蒂著述甚丰,在生前以专著或文集形式发表的主要作品有:《行为的结构》(1942),《知觉现象学》(1945),《人道主义与恐怖》(1947),《意义与无意义》(1948),《哲学赞词》(1953),《辩证法的历险》(1955),《符号》(1960)。在死后经整理发表的未刊稿主要有:《可见者与不可见者》(1964),《世界的散文》(1969)。此外,一些课程摘要、课程笔记、演讲稿、文集汇编也经人整理,陆续得以出版,主要有:《知觉的首要性及其哲学结论》、《法兰西学院课程摘要:1952—1960》、《儿童心理学与教育学:索邦1949—1952课程》、《1948年漫谈》、《生存与辩证法》、《旅程》、《旅程Ⅱ》、《1959—1961年课程笔记》、《个体与公共历史中的创设;被动性问题:法兰西课程笔记,1954—1955》、《马勒伯朗士、比朗和柏格森那里的心身统一》、《论自然:法兰西学院笔记与讲稿》等。读者面对的这本小册子《眼与心》比较特殊,它原为梅洛—庞蒂生前发表过的一篇长文,最终以单行本形式闻名于世。  通常认为,梅洛—庞蒂哲学主要表现为一种身体现象学,但这种哲学也经历着不断的修正和变化。从身体经验出发,梅洛—庞蒂哲学始终关注的是知觉和被知觉世界的关系,但这种关注在其早期和后期思想中以不同的方式表现出来。由于关注生存,他放弃了纯粹意识而转向身体这一含混的领域,以身体现象学或生存现象学取代了意识现象学,这在其思想发展的早期,即《行为的结构》和《知觉现象学》时期表现得非常明显。而在中期,即写作《世界的散文》这段时期,他开始着手探讨文化世界,其“语言现象学”理论既是早期思想的延续,又形成了一定程度的断裂。这一时期的工作表明,单从身体知觉出发是不够的,因此要求我们把注意力转向知觉经验或身体经验的升华形式。但这并没有因此偏离对于知觉和身体的关注,相反,它要求人们关注科学、哲学和艺术的知觉基础。至于后期,尤其是《可见者与不可见者》中的思想,主要表现为一种存在论探讨,身体经验成为“世界之肉”这一更为原始的基质的典型形式,并因此具有了存在论地位。  尽管梅洛—庞蒂哲学经历了不断的修正,但从生存现象学过渡到存在现象学并不意味着断裂。统观梅洛—庞蒂的思想进程,他更多地与海德格尔而不是与胡塞尔相似,尽管他谈到后者的时候要多得多。他显然并不认同于胡塞尔的认识论姿态,而是和海德格尔一样关注生存和存在问题。早期从身体性、肉身化主体出发,类似于海德格尔从“此在”的优先性出发,作为目标的存在藏而不露;中期从语言、社会文化现象出发,存在也还囿于隐蔽之处;后期从自然出发,存在就直接出场了。但是,不管是“我的身体”、“他的身体”还是“作为表达的身体”,也不管是身体之“肉”、语言之“肉”还是世界之“肉”,梅洛—庞蒂让我们始终领会到的是“感性的”光芒。梅洛—庞蒂实际上一以贯之地谱写着“感性学”,并因此与笛卡尔主义的“理智论”传统形成鲜明对照。其作品一反笛卡尔主义对清楚、分明的强烈要求,让我们感受到的是一种“含混的色彩”,一种“诗意的神秘”。被祛魅的身体和世界在他那里返魅了!  梅洛—庞蒂在法兰西哲学学会曾经做过一次题为《知觉的首要性及其哲学结论》的演讲,在提问及评论阶段,布雷耶先生表示,梅洛—庞蒂的观点“更适于用小说、绘画来表达,而不是哲学”,其哲学“导致小说”。对于这一点,梅洛—庞蒂并没有直接回答,不过,他应该会完全赞同的。他的遗稿整理者勒福尔在为《眼与心》所写前言中说道,“绘画思考为其作者提供了一种新的、完全接近于文学甚至诗歌话语的话语资源。”事实上,自梅洛—庞蒂进入哲学殿堂始,直至他的最后岁月,文学艺术在其哲学思考中都一直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在最初,他认为现象学家与普鲁斯特、塞尚等文学艺术家从事着相同的事业,在后期,他表示当代哲学中包含着诗意的非哲学倾向。确实,他的许多作品都具有明显的诗意指向,尤为重要的则是早期长文《塞尚的疑惑》和后期长文《眼与心》。  前者于1945年发表在《泉》杂志上,后来收录到《意义与无意义》(1948)中,代表了《知觉现象学》时期他对于哲学与艺术关系的思考;后者创作于1960年7—8月份,于1961年1月发表在《法兰西艺术》杂志上,是梅洛—庞蒂去世前发表的最后作品,同年收入《现代》杂志的《梅洛—庞蒂》纪念专集中,并于1964年出了单行本,它典型地代表了他在《可见者与不可见者》时期关于哲学与艺术关系的思考。《眼与心》严格地翻译应该是《眼睛与精神》,但前者更能体现“信”、“达”、“雅”的要求,尤其能够贴切地表达出“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的韵味。简单地表述,“眼”即“可见的”身体,“心”则是“不可见的”精神。《眼与心》的艺术沉思平行于未完成的《可见者与不可见者》的形而上学构想,是它的一个先期出炉的微缩本;与此同时,通过这本小册子,梅洛—庞蒂对已经探讨过的许多问题重新给出了精炼的表达。  后记  梅洛—庞蒂的许多重要著作都已经有了中译本,我本人也为此做了一些工作,先后翻译出版了他的《哲学赞词》(2000)、《行为的结构》(2005)、《世界的散文》(2005)。这些翻译加深了我对梅洛—庞蒂思想的理解,也使我顺利地完成了教育部课题《梅洛—庞蒂与法国哲学主流》(《感性的诗学——梅洛—庞蒂与法国哲学主流》,人民出版社出版,2005)。按理,我应该与梅洛—庞蒂暂时分开一些时间,先做做其他课题,待日后再回过头来。写作和翻译是相互促进的,正因为如此,当关群德先生让我翻译梅洛—庞蒂的《论自然》或《眼与心》时,我又动心了,于是再度投身于梅洛—庞蒂作品的翻译。考虑到手头还有一个国家课题要完成,因此选择了篇幅比较小的《眼与心》,而放弃了大部头《论自然》。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我就捡了一个便宜。其实,要翻译好这一隽永短篇非常不易。一方面,译者必须对笛卡尔主义哲学传统、现象学哲学传统有深入的掌握,另一方面还要对艺术史、艺术理论有所了解,对相关艺术作品有所感悟。就前者而言,我还有点信心,对于后者则有些力不从心。但无论如何,借助于这几年对于梅洛—庞蒂的钻研和体会,我还是较为顺利地完成了译稿。需要说明的是,对于像梅洛—庞蒂这样的思想家,其表述不可能像分析哲学家那样清楚明白,翻译起来也因此相当困难,译者力求做好译事,也投入了相当多的时间与精力,但我无法保证“回到梅洛—庞蒂本身”,因此恳请各位方家提出建设性的和批评性的意见,以便将来通过修订使译本渐趋完善。我在这里要特别感谢同济大学的张尧均博士,他仔细地校对了译稿,提出了许多建设性和批评性的意见。  需要说明的是,《眼与心》其实已经有一个中文译本,收入在刘韵涵老师翻译的《眼与心:梅洛—庞蒂现象学美学文集》中,译本中还编选了梅洛—庞蒂的另外四篇美学作品,即《作为表达和说话的身体》、《塞尚的疑惑》、《间接的言语和沉默的声音》、《表现与儿童画》。译者将五个文本合为一集,旨在介绍梅洛—庞蒂的美学思想。这一译本对于国内学术界了解梅洛—庞蒂思想,尤其是其美学思想曾经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本人前几年的梅洛—庞蒂研究和翻译过程中,我从该译本中也受益很多,在这次《眼与心》单行本的翻译中,我也参考了刘老师的译本,特致谢意。两个译本在风格上和某些重要表述上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别,通过对照两个版本,各取其长,读者或许可以加深对梅洛—庞蒂思想的理解。另外,新译本中的法文版前言也有助于读者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基本思想。  感谢关群德先生及商务印书馆译作编辑室、著作编辑室各位老师的信赖与帮助,感谢郭红女士为编辑出版此书付出的辛勤劳动。  杨大春  2005年9月9日

图书封面


 眼与心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看一些现象学的书是计划了很久的事,可是跑图书馆读那些甚是拗口的大部头肯定使我大倒胃口,所幸,寻到了这本梅洛-庞蒂的小册子。至于书讲的什么译者杨大春先生已经用了30页去解读,而此书仅有90余页,囧。在科学技术席卷世界,感性、神秘只能寄居于文学、绘画等艺术身上,而梅洛-庞蒂的哲学核心在“知觉”,其难免要从个人经验和非科学性最强烈的艺术--绘画上开始辨证:科学以抽象的理智模式超然地对待自然,而艺术则以感性的方式“设身处地”地与世界打交道(P14),梅洛-庞蒂在表明自己的观点的时首先抬出了自己的对手---笛卡尔,笛卡尔的大致思想是无视一切光线和外在形式,绘画者所作之画即为绘画者思想之所成,梅洛-庞蒂由绘画是双向的,是相互感知的入手开始解释自己的哲学,对于这些解读和辨证的过程我着是没有兴趣,不过其描述绘画这门艺术时,我倒充满了年轻人的好斗之气,要与老先生一谈。首先我想说艺术和哲学没有半毛钱关系,哲学是个条理规范的体系,而艺术或者说最讲求个人体验的绘画只是一个宽泛的外延定义,其只可感知,不可解读。再者没有必要规范化,或者神秘化绘画,绘画可以说是一种手工艺,既有迹可寻又极具个性,所以,对待绘画是要因人而异的,自不能把一个规范套到所有人身上。书中有一段讲的很好:通常一个好的画家也能画出好的素描或做出好的雕塑。他们在表达手段与动作方面都没有可比之处,这就证明存在着一种等价系统,一种关于线条、光线、颜色、凹凸、主体的logos,一种关于普遍存在的无概念的表达(P74).估计梅洛-庞蒂要是看到现在的摄像手段更是要疾呼的了,就表达事物的形和真上,绘画已经完全落后了,这句话也很好的说明了为啥有些照片都是千篇一律的,画家能在千锤百炼中找到一种自己用来“夸张”现实的手段,或者是线条,或者是颜色等等,我想这不只是现代绘画艺术的主题。由于迎新,整个学校,整个宿舍都乱噪起来,先不写了,想起来再补。2011.9.3

精彩短评 (总计37条)

  •     我希望我已经读懂了……
  •     翻译得很难读,对比一下戴修人和刘韶涵就知道了。
  •     翻译得太差
  •     书是好书,翻译极差。
  •     視覺並不是思想的某种樣式或面向自身在場:它乃是提供給我的與自我本身分離、從内部目擊到存在之裂縫的手段,根據這一裂縫,我才面向自我封閉。
  •     不可见者的可见性。人与自然、本质与现象的交织,物的灵化与世界之肉。——感性的复魅。
  •     
  •     关于艺术……作者在普罗旺斯,很喜欢塞尚,也有很多关于笛卡尔光论……
  •     台版译得传神多了
  •     海德格尔那里Ereignis的显隐一体在MP这里被表述成野性存在/世界之肉中可见性与不可见性的交织。艺术和哲学都是原始存在显现的方式(显-隐),艺术侧重显/可见的一面,哲学侧重隐/不可见的一面,二者之间也存在着交织的关系。艺术内部也有着显隐/可见不可见的交织关系,在海德格尔那里是世界与大地之间的争执,在MP这里是深度色彩线条等不可见之维把世界揭示为可见者的沉默表达过程。MP与海德格尔不同的是对于画家身体的强调。画家的身体与世界都是“肉”,因此画家能把他的身体借给世界,让世界通过身体而降临。画家也因此能一睹蛮荒世界的精彩并将这不可见的神秘用可见的绘画守护起来,使“世俗认为不可见的东西”有了“可见的实存”,也让其他人能一窥世界的浩瀚与存在的幽深。≈海那里诗人和思者聆听大道之言而有所道说的过程。
  •     长句子绕来绕去……
  •     介入现实,理解一切,如此的艺术手段就只能说是一种信念在不同渠道的涌流了。(许多佳章是没错,但也很单调啦~)
  •     = =//////痛苦写作业
  •     比较经典的美学著作
  •     lost in translation
  •     恰逢其时,读它就是为了寻找外界的呼应。翻译有的地方不够通顺,但那意思很锋利,像瓶起子。
  •     “世界依据我的视角,为的是独立于我而存在,它为了无我、为了成为世界才是为我的。”“借助于视觉,画家于是触及到了两个极端。在可见者的古远的深处,某种东西已经躁动不安,已经着火,它侵入到画家的身体中,而画家画的任何东西都是对这种刺激的回应,他的手‘是某种遥远意志的工具而非别的什么’。就像在十字路口,视觉乃是存在的所有方面的交汇。‘某种火花想要维持下去,它苏醒了;它沿着牵引之手抵达图画纸并侵入其中,然后,跳动的火花合拢了它经过的圆圈:回到眼睛和更远处。’”
  •     慘情了 睇唔明
  •     画家的视觉乃是一种持续的诞生。......这种前人性的注视乃是画家的注视之象征。镜像比那些光线、那些阴影、那些映像更完整,它在万物中酝酿视觉的运作......竞争涌现在从能看的身体到可见的身体的开放回路中。一切技术都是“身体技术”
  •     很喜欢。看的时候感觉到自己的身体和世界都在发生微妙的变化。
  •     神秘之处在于:我的身体同时是能看的和可见的。身体注视一切事物,它也能够注视它自己,并因此在它所看到的东西当中认出它的能看能力的“另一面”。它能够看到自己在看,能够摸到自己在摸,它是对于它自身而言的可见者和可感者。这是一种自我,但不是像思维那样透明的自我(对于无论什么东西,思维只是通过同化它,构造它,把它转变成思维,才能够思考它),而是从看者到它之所看,从触着到它之触,从感觉者到被感觉者的相混、自恋、内在意义上的自我——因此是一个被容纳到万物之中,有一个正面和一个背面、一个过去和一个将来的自我……。
  •     这几本书简直成为写作抄袭的宝典了= =
  •     啃啊啃……
  •     http://hi.baidu.com/%E4%B9%943%E5%B0%91/blog/item/d5a1c887e0fa562566096e16.html
  •     秾丽纤细,梅洛庞蒂的感官极其发达——这也是哲学家罕见的天赋。
  •     翻译有问题
  •     反复阅读才能有所收获
  •     配合《塞尚的疑惑》,可以发现不少变化
  •     2015.4.12 “本质与存在,想象与现实,可见与不可见,绘画就这样来混淆这些范畴,展现其物质本质与无声意蕴的有效相似那梦幻般的宇宙。”
  •      梅洛-庞蒂
  •     身和心不再是笛卡尔那里的二分,身体与世界在梅洛-庞蒂这里由同一物质组成,心必然与身联系在一起,心蕴含在身中而成为“肉”。在绘画中并不是人用触觉感知世界并进行绘画,而是世界凝视画家并借他的手将自己表现出来,眼睛是心灵的窗户。
  •     看不懂
  •     读到一半多一点的时候就恍惚了
  •     太根源了
  •     麻痹的还是让我死一死吧……写个什么读书笔记啊,看完之后觉得自己多加一句话都是在放屁……
  •     看导读的时候还很开心。看正文就SB了。
  •     全部困难在于通达这一混合物,即梅洛所称的本原的身体或现象的身体,意识与自然的交汇点。如果象笛卡尔和胡塞尔所做的那样,接受一种内在的或反思的观点,就只能碰到意识与它自身的纯粹重叠,就破坏了依据思维和广延的二元性而结合起来的实际体验的身体的统一性。梅洛就与之相反,从科学本身的内部出发,这种科学自发地接受了一种自然主义的本体论,它把身体看作一个对象,当然是比所有其他事物更复杂但并不能从本体论上予以区分。他的决定在于“从底部”接近这个问题,即从心理学和生理学出发,以便指出它们如何受到它们本身的结果的限制,从而超越实在论的前提,并由此放弃把身体作为一个纯粹对象的规定。通过从科学的结果出发,为自己提供了方法去通达一个肉身化的主体,不再与笛卡尔式的我思混为一体。一旦这种认识得到贯彻,他将有可能去重返经验。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