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学三论・爱情心理学》书评

出版社:太白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4-10
ISBN:9787806802007
作者:弗洛伊德
页数:204页

爱情心理学中的报复

今天的题目比较狗血,是爱情心理学中的报复! 2010-03-01一谈到这个关键词,我就忽然想起最近的“兽兽门”,有不少文章说没起子是一心捧红兽兽为了她好,而兽兽却太物质且伤害了没起子的父母,而另一篇文章就说兽兽一直被没起子操控,还被虐待。我忽然想起一篇让我印象深刻的文章,貌似叫做“极品总是一对对的出现的!”这两篇文章的内容其实都是只有当事人以及与当事人极其亲密的人才晓得内容,也就是说,在这两种文章中,都有很明显的为己方辩论乃至掩盖歪曲,并按自己的角度安排、解读事实的倾向。其实从没起子把“艳照”流出来就可以很明显看出,他报复心很强,虽然肚子很大,肚量却不大。内心在意控制,对兽兽投入过多,加之兽兽的职业特性,容易对兽兽缺乏安全感。所谓极品总是成对出现的,兽兽作为一个出身一般,童年家庭不完整的向往模特界的美女,很容易成为②矛盾型依恋的人格,容易丧失安全感。在与没起子这种男友的互动中,她对他人(包括没起子的父母)奉献的看重,以及金钱在自我意识中的构建,以及她对他人情感的依赖与索求是完全可以想象的,而在多篇文章中对兽兽的那些描述,也正好符合了一般人心目中对车模拜金娇气自私的形象。确切说起来,无论两人之间无论多大的摩擦,把“艳照”留漏出来都是恐怖与极端的报复,正常的方式,不过是自我反思和与好友聊天释怀两种方式相结合。而没起子没有采取更加温和的释放的方式,可能源于分手后的没起子对人际缺乏信心,因为缺乏信心,所以不相信与亲近的人互动释放愤懑的作用,且自我释放的渠道少了,而兽兽声名鹊起后不再受他控制,只能用极端方式达到“玉石俱焚”的地步。而就心理学上的定义,一个人行为受挫、自尊受损之后,心生怨恨、仇视,企图让施予者遭受痛苦,使之名誉受损、财产丧失、肢体受伤甚至生命终止的心态就是报复心理。心理学大师弗洛伊德认为,攻击报复总是挫折的结果。当一个人内心产生受辱、遭贬、被拒绝、被排斥的感觉后,心生怨恨甚至仇恨,报复(攻击)的冲动就萌生了,但从产生报复的念头到采取行动,常常受到内外各种因素的干扰,许多时候行动或放弃就在一念之间。一般情况下,由于道德、法律、良心的约束及“自我”的管理,攻击报复行为是在社会许可范围内进行(常迁移攻击目标,如工作受挫容易对配偶发脾气,如恋情受挫发泄到食品、购物上),或者是转换到工作、学习、娱乐中,如果这些渠道释放受阻,或者是多次遇到挫折,攻击本能蓄积,蓄积之后又未能得到及时疏泄,超过一定限度后就会置道德、法律、良心于不顾,冲破防线如决堤之水一泄千里,表现为疯狂杀人(向外释放)或自杀(向内释放)。 从心理学上说,人皆有攻击性,这是本能的一种应对、反抗外部不利因素的自我防御保护机制。而人也有自我服务偏见,总觉得自己所受的伤大于相关方,并且越对内心缺乏安全感的人越无法接受自身的问题,因此对他人的恨意与攻击会显得更加强烈。但由于先天遗传与后天环境的影响,不同人之间表达出来的攻击报复性相差甚远。(资料:)人群中强报复心者具有如下特点:一、低自尊与自尊稳定性差(安全感差)。或从小受溺爱,或较难感受父母的爱,易受伤,遇挫就自卑,喜欢推卸责任,怨天尤人。二、思想偏执,常主观武断,思维走极端。三、不善表达情感,不喜与人交往,寡言少语,情感淡漠,不善与人沟通。四、喜用被动攻击防御方式对待挫折,与人发生摩擦时,不知用恰当方式化解,好赌气,喜欢刺激对方。五、幼年生活不顺,常受虐受欺,成人后仇视强者,研究表明,幼年经历对个体性格中敌意成份的形成产生深远影响。 题外话,有不少心理学家认为反复上告、上】访属于偏执性人格,他们对挫折和遭遇过度敏感,对侮辱和伤害耿耿于怀,多疑,容易将别人中性或友好行为误解为敌意或轻视,好斗,过分自负,总感到受压制、被迫害,所以总是上】访。给咱们亚】克西的祖【国添乱,增加人民负担····虽然我认可不少上【访者都带有偏激的个性色彩,但他们身上含有的激情与毅力,无疑是对我们犬儒者的讽刺,而公/权】力通过“科学”的武器来排压他们,本身就含有一种独-断的影子。(貌似今天是两.会开幕噢···)忽然有点感性,一个通过毁坏、辱骂、控制等方式的报复他人的人,无论如何都称得上可怜。这是变相在用自己惩罚对方,把自己空耗在与仇敌的对抗上,即使伤害到了对方,那份报复后的得意洋洋,也只是放大了自己的痛苦的一味罂粟,很多时候并不会让自己平静。其实,过程本身才是最大的收获,而不是你所认为的结果。没起子是控制不了兽兽的,兽兽会长大,会慢慢的有自己的生活,没有人是另外一个人的附庸,即算再喜欢也不会,只是互相支持的安全感,没有掠夺性的安全感,没有人会为你的安全感缺失买单。其实,很多时候父母对子女的教育真的很重要,我所熟知的人中,总是有幼时父母关爱的缺失或偏颇而造成长大了不安或自我的现象,而对于自己而言,也要学会建立心理支持系统,受挫时学会找人倾诉,释放出怨恨与不满,并合理的看到自身的问题。对人有意见或误会要找恰当的方式化解,学会主动维权而不是被动攻击。遇挫(如遭冷落、拒绝、侮辱等)要用理性认知化解负性情绪,要学会通过替代、合理化、幽默、升华、迁移等建设性方式释放。

初读这本书,还在25年前

初读这本书,还在25年前。激动,刺激,完全出乎想象,当时的感觉,在“性变态”相关章节。弗洛伊德有一种学术的真诚,颠覆性思想在当年假正经文化统治的时代。虽然精神分析作为现代巫术,已经对我失去吸引力。但重读此书,依旧被弗洛伊德时不时闪现的思想闪光而启发。

扫描版下载分享

我找了很久的。是林克明翻译的。百度文库汗,一直警告我评论太短。。。。。http://wenku.baidu.com/view/0ae3bb3283c4bb4cf7ecd14a.html

禁忌的话题

弗洛伊德提出潜意识理论并建立了精神分析方法的基本框架,这一开创性的杰出贡献使得他在心理学史乃是整个人类历史上都留下了自己的名字。精神分析方法深深的影响了文艺创作,在为这一理论披上些许神秘色彩的同时,更是进一步扩大了其影响的广度和深度。但是对于弗洛伊德的理论,人们往往不能接受其对性的过度重视,“泛性”的指责也使得这一学派逐渐衰落而经改装形成了新弗洛伊德主义,抛弃了对他对于情欲本能在人的个性形成中重要作用的理论。这种发展也使得人们在对于弗洛伊德意识潜意识理论津津乐道的时候,不用担心掉进性欲本能这个羞耻的话题。由此而来形成的先入为主的偏见以及以讹传讹的社会效应,对于弗洛伊德的情欲本能理论,比较普遍的形成了一种刻板印象,即这方面的理论是应该被抛弃的,而且多数人也乐于将其抛弃,以免什么时候自己也陷入这种难堪的分析之中。然而这一现象却正可以从本书的最后一部分《文明的性道德与现代人的不安》推论出来——文明的性道德,尤其是发展到第三阶段的性道德,对于性的道德抑制空前严格,性行为乃至性话题逐渐成为一种禁忌(taboo)。然而,正如弗洛伊德在《图腾与禁忌》里一个惊世骇俗的结论:一件强烈被禁止的事情,必然也是一件人人想做的事情(震撼之余,我们大概也会被这一结论表示赞同)。对于性的禁忌恰恰表明了这种本能的存在(动机心理学的研究也表明将自己的DNA传递下去是多数人类活动的一个隐藏的核心动机)。并且弗洛伊德的这一理论也同样很好的解释了20世纪60年代性泛滥(现在这一问题似乎也以不同的形式存在)问题和性心理异常问题(以《断背山》为代表的同性恋等)——libido冲破压抑的表现和不当压抑造成“心-性”心理发展异常或者提前固置。当然,上述阐述并不能证明该理论的正确,但总归提示对它的态度还是应该更理性一些的。记得某们课上老师推荐了三本书,罗素的《西方哲学史》、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以及《马克思主义哲学史》。面对第三本引起的不满,老师说了一句很有启发的话“你们对它有多少了解,就在这里批判?”毫无疑问,批判的态度去对待事物比盲目的拒绝更能让我们收益。对于弗洛伊德的这一理论,采取这样的态度也是较为合适的——好在这个系统阐述弗洛伊德情欲本能理论的书只是一本小册子,不像那些大部头那样令人望而生畏。弗洛伊德对于这方面的思考是具有开创性的,而他建立的理论体系自身也是成系统有逻辑的,这种天才的能力使我在阅读只是为之惊叹,这种感觉就像出此面对爱因斯坦理论的浅显解释一样。不管这种理论应该收到怎样的批判,去体会这种天才的思维和严密的思考总是一件比较愉快的事情。同时,他也为儿童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的探索提供了一个新的窗口。而且就个人来看,佛洛依德对于儿童性欲发展的理论和性本能和心理疾病的联系的论证,对于我们认识自身还是很有启发的。在后记里,译者提到,弗洛伊德曾设想过,当有一天自己的半身雕像被陈列在维也纳大学的纪念厅里时,他希望上面提着《俄狄浦斯王》剧本里的一句话:“他解答了狮身人面兽的谜语,他是本事高强的人。”斯芬克斯的谜语构成了哲学上一个永恒的主题“人是什么”,也开启了人类对于自身认识的探索。弗洛伊德先生也许没能像他那有点自负的话所说的,解答了这个谜语,但是他做出的这些开创性的思考,对于人认识自身,特别是精神世界和人格形成,还是很有帮助很有启发性的。PS:至此回头一看,有书托之嫌,就此停笔,哈哈哈哈。http://neverwas.blogbus.com/logs/21097113.html

读完《性学三论》后的40个认知

—— 《性学三论》读后感 作者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创始人1,性颠倒(同性恋)受先天和后天因素共同作用。2,文明古国文化发展的高峰期常伴随性颠倒现象,并被赋予极高的意义和功能。3,绝对性颠倒的人,常常是位高权重之人。(#゚Д゚)汉武大帝4,曹操可能有恋母情节╮(╯_╰)╭因为他喜欢风流少妇啊。5,性颠倒曾十分风靡于原始部落,和野蛮人时代,那个时代女性被视为一种禁忌的象征。怪不得那么多妖魔鬼怪是女的-_-||6,性本能和性对象之间毫无关系,所以恋童癖,恋兽癖,恋物癖什么的才会有还不少(ノ=Д=)ノ┻━7,爱屋及乌是人们对于性对象在往往得到前估计值过高,所体现出的一种恋物癖。8,s同时也是m,m也具有s潜质。(゚Д゚)ノ某种意义上sm患者都有自虐倾向。9,x变态和恋母情节没有解决有关。10,成人容易忘记6到8岁之间的记忆。11,小时候喜欢吮吸手指的孩子,长大后可能更喜欢接吻,抽烟和喝酒。12,孩子的屁股和脸蛋一样是坚决不能打滴。13,言情小说里经常提到的,要把女主吞吃入腹是有根源可循的,在两性为分化时期,爱你和吃掉你是一样的。(想到细胞的吞噬)14,体育运动有助于身心健康。15,人们喜欢看虐文,恐怖小说的一个原因在于,他们想要得到包含在害怕,恐惧,战栗,等痛苦情感里的快乐而又不敢于亲身体验⊙▽⊙痛苦里是真的有兴奋的。16,做一个吃货有利于身心健康。17,公公什么的其实还是有男性心理。18,青春期以前的女生是具有男性特征#゚Д゚)怪不得小时候一堆疯丫头,原来都是男的。青春期的潜抑作用是疯丫头变女生的重要原因。19,寻求爱人的方式有2种1找你依赖或婴儿期执着的人,(我以后要嫁给我爸,娶妈那样的人(⊙﹏⊙))2自恋,在人群中找另一个我。20,妄想乱伦是一种正常的现象,而青春期的叛逆正是摆脱对父母依恋的重要过程,对乱伦的约束同时也是人类历史的伟大发展。21,儿童和父母的关系,对其爱人的选择其决定性作用,单亲家庭,特别是常年和一个同性长辈生活在一起,更容易出现同性现象。⊙▽⊙还记得上瘾不。2个男主都这样。22,缺乏母爱也会导致同性恋。23,青春期同性之间更容易结成感情伴侣,论基友的来历。24,同情心和羞耻心是小孩子非常重要的品质。(因为小孩子还没有社会化的时候是很残酷地)25,人小时候性格就已经形成,是指固定的本能和有关x的取向什么的,对象原型,以后是否变态什么的。26,早熟的孩子智能不会差。27,强烈的本能冲动往往不能持久,多少青梅竹马,多少情侣死于热恋T_T28,不要在和你的小孩说你是垃圾桶捡来的这种鬼话了,他们根本不信(#゚Д゚)他们比你们想的知道的多。29,人怎么生出来的,和人为什么要结婚一直困扰小孩子的2大难题。30如果你在大娃10岁之后生二娃,他们会相处的很好。31,作家应该多回忆童年,学会过家家时那种把现实场景搬入想象世界。32,美好未来(愿望)=当下不满+过去经验。33,小说电影里永远有挂不死的英雄其实就是梦里的自己,自我陛下的流露。34,冲动是本能的本质。35,由爱生恨其实是由于快乐和痛苦的对立。当你能给我快乐的时候,我爱你,当你让我痛苦的时候,就将你和这个世界令人讨厌的部分划为一类。36,自恋时期的人会将身边的快乐之源当成爱恋对象,会将自己的痛苦全部归因于外在条件。(投射机制)37,对于独特的,不可得到的,会永无停止的进行追求,因为替代品始终不是本体。38,小女人思想和女性因长期潜抑一旦结婚后,容易对丈夫产生x 臣服,并保持忠诚有关。39女性更喜欢和谈过多次恋爱的人结婚。二婚往往比一婚幸福。40,一夫一妻制是导致现代人婚姻不幸福的一个因素。只是对书中部分好理解和感触较深的现象的总结⊙▽⊙最后还是要表达下対弗洛伊德的崇拜之情。

是人类都要看

怎么说呢,最初看时觉得很稀奇,渐渐的认同作者的观点。性欲和文明(在某种程度上意味着禁欲)水火不相容。觉得性几乎是一切罪恶的源头,我们对家人,朋友,喜欢的人或许那份感情、依赖、喜爱来自于我们对快感(某种生理学反应)的渴求、留恋和满足。过早的性生活和过晚的生活都很容易心理变态、畸形,而就算身体发育完了,如果心理跟不上也是枉然,那些根本不算成熟。这个社会性侵害太多,性变态又多,当然性引发的不仅仅只是是这些罪恶,因为性能在人类与人类之间发生,也能和其他物种中上演,这是本能 。。本不该谴责,,但这种不安稳的因素,似乎人人都饥渴太久,这个社会乱了,太急躁,让人害怕和冷眼。。。。呼吁文明,。。。。。。。。。。。。写不下去啦。。。。。

他的 永远是他的

引用弗自己的一段话 假如我不能上撼天堂,我就下震地狱。 他做到了,不管天堂还是地狱 在精神学 艺术 文学各个领域 我们无不看到他的影响! 他带领人类 走进了一个全新的精神空间 那不是现实的 却要比现实更加真实

居然非常好看。

昨天看到半夜里面4点多。居然出乎意料的好看。以至于我早上睁开眼睛就把弗氏的著作能下的全都下下来了。虽然说该书的理论争议颇多,我就偏听偏信了怎么招吧。其实情节一点都不跌宕,简直可以说没什么情节。(既然不是小说这是废话吧>_<)但是很有悬念。看他那些新奇的理论很是引人入胜。想知道为什么大部分人类6-8岁的记忆常常不复存在吗?去看看此书吧。哈哈。我觉得要是能把他的逻辑辩证的部分全看懂了,当然是英文的话,考GMAT的逻辑题那简直就是小菜一碟啊。其严谨可见一斑。另外,我选“推荐”是为了避免有人觉得我是什么XXX的狂热者,鉴于它的书名。

读《性学三论》

第一篇、 论性变态在这一部分研究中,作者将那些散发着性吸引力的人物称作性对象,而把那些性冲动所竭力以求者,称为性目的。因此,性变态就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性对象”的变异,包括:性倒错(同性恋)、恋童症、恋兽症;一种是“性目的”的变异,也即“性错乱”包括:解剖学上的变位、“暂时性性目的”的固置。这种划分是十分有意义的,它能揭示出各种变态的本质和共同点,有助于我们理解。同性恋现象是在人类历史上,在各个文化当中普遍存在的一种基本行为模式。对这种行为模式,有人从社会学、人类学和生物学等方面进行过研究。得出的结论也是多种多样的,有人认为是先天的,有人认为是后天习得,还有人从“心理阴阳人”的角度来解释。弗洛伊德认为这些理论都有可取之处,但禁不起仔细的推敲。他认为我们把“性本能”同性对象之间的关系看得太密切了”,性本能和性对象是可分的。“性本能可能全然与性对象无涉,也绝不来自对象身上感受到的刺激”。“在许多场合里,不少人身上,性对象的意义和价值不再重要”。性本能的满足,是不会考虑对象的。以此来解释同性恋现象的存在,我认为,有说服力,但是为什么性本能会有如此的机制,作者还是语焉未详。只是说“在性本能里,必定还有某种根本性的、必要的成分,尚未发现。”性错乱。正常的性行为,是以两性的性器之结交为正常的性目的。这里先说一下我的看法,正常的性行为,是健康的,我们应该坦荡的去对待它,不应该有所偏颇。但即使在最正常的性行为里,某些附属品还是清晰可见的,它们的畸形发展,便会造成一种变态,这就是性错乱。弗洛伊德将其分为两类:一类是把身体的其它部分作为性器官,被叫做“解剖学变位”(anatomical transgressions),另一类是暂时性的性目的的固置,推迟与性对象共同跨向确切的性目的的时间。前一种情况,如口交、肛交;后一种情况,如露阴癖、受虐狂和虐待狂。我相信,任何一个正常人都会反感这些行为。弗洛伊德认为,在正常人的性行为中,这些附属品或多或少会存在,在他的眼里,性错乱的范围很广,所以每个正常人都有性错乱的嫌疑。但是如果性错乱现象不能再伴随着常态的性目的和性对象,与正常现象有巨大的差异,那么它就是病态的。性冲动的满足可以说是很低级的,但是我们人类不同于其他动物,人类有高级精神活动,这种高级精神活动,一方面会将性冲动升华为人类做贡献的动力,一方面,激起我们的羞耻心和嫌恶感,以囿限性冲动,使之正常。弗洛伊德将这些理论运用到了临床中,对心理病,他认为病人有无边的性欲望存在,但同时又有一个夸张的性排拒。“libido就像一道主流受到了阻拦的溪流,它只好溢向干涸旁道。”遭遇性饥渴与反面的性排拒两大压力的夹击,心理病由是发作。对于这样的结论,我认为有所夸大,因为作者仅凭个人的研究,而没有强有力的证据,但是是一种新颖的说法。第二篇、 论幼儿性欲弗洛伊德提出幼儿性欲,真是语不惊人死不休,立即遭到了众人的批判。在我们看来,天真无邪的幼儿怎么能与性欲相联系呢?或者我们是不是要换一个角度,不要将性欲看作洪水猛兽,它也许仅仅是和食欲一样,“食色,性也”?幼儿的生殖器官并未发育完全,如何有性活动呢?弗洛伊德列举出了一些幼儿性欲的表现,听起来会让人大吃一惊:吮大拇指、控制排便、与同伴摔跤打架、夜尿等。弗洛伊德认为,新生儿性冲动是与生俱来的,它继续发展了一段时期,然后屈服于长期的压抑(潜伏期),直到青春期再次爆发出来。所以我们幼年的记忆是十分模糊的,恍如隔世。我也有这种体验,对三四岁时的印象十分模糊,只有一些片段还保留了下来。但是究竟是不是由于潜伏期的缘故,我也不能肯定。弗洛伊德有一段话来描述幼儿的性欲满足,读来十分有趣。“你只要看到一个心满意足的婴孩一开母亲的乳房,带着粉红的笑靥,沉沉入睡,便不难承认这种情景根本就和成年人得到性满足后的表情甚为相似。”婴儿的这种表情我看过不少,看的时候觉得蛮可爱的,如果果真如弗洛伊德所说的那样,岂不是有点吓人了?不过我也这样想,婴儿吃奶,本来也就是满足自己的口欲的,吃饱后奶胀肚子,饥饿得到缓解,有这种表情也正常。弗洛伊德将幼儿的性体系称为性器前期体系,他归纳出两个特征:一是,性本能的根本是“自体享乐”的(即在自己身体上寻找性对象);二是它的每一个部分的冲动,通常各自为政,互不干扰,但都致力于快乐之求取,最后引至寻求快乐的力量,以遂繁衍子嗣为目的。自体享乐,就是说幼儿的libido都指向自己,在自己身上寻求满足。这里,弗洛伊德引入了一个快感区的概念,一般在指皮肤或黏膜上,幼儿啃手指、控制大便,都是在从这些快感区中得到刺激和满足。看到这里,我们会想到儿童是否会有手淫?我不敢想,但是弗洛伊德说有,还将它分为了三期,他原话是这样说的“第一期属于哺乳的幼儿,第二期发生在大约四岁的时候,有一段时期性活动频繁;第三期才是大家所注目的青春期自慰。”弗洛伊德认为第一期的时间较短,很快就结束。以后在童年的某段时间里,性器的性冲动再度崛起,这就是第二期。第二期在个人的潜意识中会留下最深刻的印象,在正常人身上决定了他的性格;在心理症患者身上,它决定了他的症状。但是这一期的性发展会被遗忘。正常人幼儿期的全盘遗忘与这一期有关。所以对心理症的治疗,我们必须回到这一阶段上。为何弗洛伊德会重视幼儿性欲的研究?除了我们上面提到的,心理症与幼儿性欲的关系外。弗洛伊德还认为人性中天生就有性错乱的倾向,如果在幼儿时期未经正确的引导,建立起害羞、厌恶、道德感等阻拦性变位的精神堤坝,就会为将来的性变态埋下种子,所以幼儿时期的性欲值得好好研究。不管怎么说,我认为弗洛伊德的理论虽然没有强有力的证据,但是能够解释许多现象。强调了幼儿性欲对人类发展的影响,为儿童心理学开辟了一个新的方向。 第三篇、 论青春期的改变在幼儿时期,正如我们前面所说,幼儿的性对象是自己,性目的是快感区的前期快感。青春期发生了什么改变呢?青春期的性对象变为了别人,性目的变成了生殖区获得终极快感。在这篇论文里,弗洛伊德提出了“原欲”这一概念。关于原欲,弗洛伊德有这样的解释“原欲,乃是指一种或大或小的力量,可以以它来测定性兴奋领域内的不同过程及这些过 程的变态表现……机体性活动是经由特殊的化学变化过程而获取其营养的,性兴奋不仅来自所谓的性部位,更多的是来自全身各器官。这样我们便为自己建立起一种原欲量子概念,我们称其精神表现为自我原欲……然而只有当“精神能”投注(Cathexis)于性对象上面,化为“对象原欲”(object—libido)时,的研究才能最终探明这种自我原欲的情形……目前仍不能从自我原欲所处的那片浑沌不清的能源中,把自我原欲单独分离出来。因此现在我们还只能靠推想来缔造原欲理论。”这段话读完后,我还是没有能很好的理解弗洛伊德的意思,我的看法是,与在性兴奋中存在最基本的化学基础一样,性生活的精神领域也存在着一个基础,那就是原欲。原欲是一种力量,有身体各部分产生,但我们把它投注到性对象时,便产生了性活动。但是自我原欲很难研究,我们只能从对象原欲中寻找蛛丝马迹来推测它。接下去,弗洛伊德又说出了一个惊世骇俗的理论:俄狄浦斯情结。他认为儿童在性发展的对象选择时期,开始向外界寻求性对象。对于幼儿,这个对象首先是双亲,男孩以母亲为选择对象而女孩则常以父亲的选择对象。小孩做出如此的选择,一方面是由于自身的“性本能”,同时也是由于双亲的刺激加强了这种倾向,也即是由于母亲偏爱儿子和父亲偏爱女儿促成的。在此情形之下,男孩早就对他的母亲发生了一种特殊的柔情,视母亲为自己的所有物,而把父亲看成是争得此所有物的敌人,并想取代父亲在父母关系中的地位。同理,女孩也以为母亲干扰了自己对父亲的柔情,侵占了她应占的地位。我觉得,身为一个男人,我要好好的思考下这个问题。我爱我妈,但我并不恨我爸,反而很尊敬、爱戴他。我觉得我喜欢的女生也绝不会和我妈非常相像,当然,在我家的那种氛围熏陶下的我,喜欢的女生自然是要有些地方和这种氛围匹配的,但我觉得不是恋母情结的干扰。相信很多人也和我有一样的感受。我觉得外国人可能会这么想,中国人的话很少。如果拿这个反驳可弗洛伊德,他会说:现在很多小伙子都喜欢“姐弟恋”,小姑娘都喜欢成熟的老男人,不是吗?(他书中是这样写的)我觉得这其中有诸多因素,是一种随机事件。像我的话就觉得两个人真心相爱,就可能走到一起。年龄是一个很小的方面。不知他老人家会不会听我这个愚见。人类对这种乱伦的倾向,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会建立起一道栏栅,以抑制其发展。这就是为什么青春期的男孩,总是竭尽所能,疏远他和家庭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在他们的孩提时代,原是独一无二不可或缺的。最后大家只剩下对父母所谓的纯洁之爱。但弗洛伊德说“所谓的对父母的纯洁之爱与性爱来自同一根源,前者可以说只是原欲的幼儿期固置。”意思就是说:你别装清高了!对父母的爱,不纯洁!为什么我选了这一本弗洛伊德最受争议的书呢?这源于我的成长历程,相信很多人也一样。小时候,对性是没有什么感觉的,也没有接触过什么好的性教育,觉得这东西可有可无,包括到了高中都是这样。可上了大学之后,突然发现在成人的世界里,性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当然,绝不仅仅是肉体的。我好像打开了潘多拉魔盒,被吓了一跳!然后就不停的阅读、听别人讲。现在已经认为这东西是正常的、健康的,自己也坦然了。读这本书,也被作者的严谨所打动。作者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敢说。但绝不乱说,作者在原序中写到“无疑的,本书必不能扩展而得到完整的性学理论。性生活中的一些重要问题本书自然也一向不能涉及。然而读者不应就应此认定作者对此一无所悉或以为毫不重要才把它们省略掉。”作者的很多观点新颖、内涵深刻、说服力极强。读完书,觉得很多东西是作者的主观认识,说服力强,但没有足够证据,临床的几个病例会使人感觉以偏概全,虽然作者也引用了不少其他人的成果,始终不能让人完全信服。这就是为什么这本书一面世,争议就一直没停过。最后以一句和稀泥的话来表达我的观点:libido如果说的不仅仅指性活动,就是当我们提到“性”时,所首先想到的那些东西的话,而是一种含义更广的精神力量的话。我双手赞成弗洛伊德!

无意识神马的最讨厌了

学了心理学以前觉得弗洛伊德是神~学了以后觉得他是神之一~~看了这本书觉得他……欲望无极限啊!!为毛我总有一种“我的欲望这么强烈所以我要让大家知道其实每个人的欲望都很强烈”从性欲的角度来解读各种心理现象行为,用皮亚杰的话来说就是把人动物化了。。。不过LIBIDO作为内驱力的确是值得重视和研究的╮(╯▽╰)╭对心理学尤其是性心理学感兴趣的绝对值得看一看~~

理论和实际的距离

很多今天才为人所接受的常识,早在一百年前作者就已经写在书里了,看来从学者和研究者的论著到人们普遍的思想意识,还是有很长距离的报上常说民智初开,说的就是现在的咱?

弗洛伊德想做的,他真的做到了。

我本带着强烈的求知欲望开始读这本书,希望它能给予我一些耳目一新的观点,但我没能如愿。这本书提到的所有内容,我好像都略知一二,只是没有它阐述的那么系统全面。读的过程中,我还时不时的嗔怪甚至鄙视弗洛伊德——身为当代心理学的执牛耳者,竟然写出这些连我都知道的东西来糊弄人。后来细想想才明白,不是弗洛伊德的理论没有新意,而是我们受他的影响已经太多太多。因为他,我们不在羞于谈论禁忌,不再对同性恋者嗤之以鼻,不再不明就里的说这个“变态”那个“变态”。无论你承认与否,在你第一次恋爱对象的选择上都有或多或少恋父\恋母的成分;无论你接不接受,灵长类动物中就是有百分之三左右的个体是同性恋者;无论你如何不解,有些人就是“恋物”、“恋兽”,甚至“恋尸”、“恋排泄物”。这些都是不可辩驳的事实,只是之前的我们对他们不了解,而且选择回避、排斥甚至攻击的方式来消除对异己的恐惧。过去,人们认为同性恋是病,用各种激素疗法来折磨这些无辜的人们,“计算机之父”图灵就是不堪忍受激素疗法对身体和心理造成的双重痛苦,吃下毒苹果自杀的。现在我们认识到,同性恋不仅不是病,而且是十分正常的行为,就像总有一部分人是左撇子一样。不仅如此,甚至同性恋者对人类的贡献要相对更大一些。可能同性恋者的智商要普遍偏高,人类各个行业的很多顶尖大师,如达芬奇、图灵、王尔德、兰波都如出一辙的有同性恋倾向。过去,李银河教授在课堂上为同性恋者平反时,会被老妇人骂作“淫妇”;现在的大学里甚至把“朋友”都称作“基友”。在这个角度上,中国社会确实在变,变的更开放,更多元,更宽容。《爱情公寓3》里唐悠悠说:不要鄙视疯子,他们只是与你的世界观不同罢了。同样的,不要鄙视同性恋,他们只是与你的性取向不同罢了。电影界有很多流传不广,但名声却很响亮的“禁片”,诸如《粉红的火烈鸟》、《困惑的浪漫》、《呕吐戈尔三部曲》之类。我一部都没敢看,因为光看看简介就感觉口味实在重的不得了。导演们有勇气把“恋排泄物”、“恋尸”、“恋兽”搬上荧幕,我却没勇气看,看来我真是不够勇敢。开始,我感觉那些导演实在是忒无聊恶趣味,拍这么恶心的东西出来究竟想干什么。现在,虽然我还是觉得导演无聊恶趣味,但感觉他们只是展现了某一小部分人真实的生活状态。可以理解,不能接受罢了。我们终究还是动物,一切行为的最终目的都或多或少与“性”有关,我们只是嘴上不说而已。最近我明显的感觉自己对美女越来越没抵抗力了,看到美女就想上去搭讪,只是有贼心没贼胆。今天中午在食堂看到一个气质小美女,就坐在我前面的桌子上吃饭,我故意放慢了吃饭速度,饭后还买了杯饮料在那儿喝,边喝边偷偷的看她。如果不是高才哥催促,我还真要等到她吃完饭才肯离开呀。对于现在的饥渴状态,我也没办法。我也是天天祈祷“快让我脱离低级趣味,成为一个纯粹的人吧!”,没有用,美女在前面还是照看不误。弗洛伊德想做到的,他真的做到了。现在的艺术、文学,甚至是生活的每一个角落都有他的印记。他让我们放下了害羞,抑或是虚伪的面纱,直视内心的欲望。生活中总有一些伪善者,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一副道学家的姿态,这个“下流”那个“变态”。让他们活在自己的堡垒中吧,我要活的更自由,更自在。


 性学三论・爱情心理学下载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