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智慧》书评

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 > 人生的智慧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11
ISBN:9787208055162
作者:(德)叔本华
页数:275页

散发着哲学香气的鸡汤文

没想到叔本华还会撰写心灵鸡汤一类的散文,倒是大饱眼福了。德国人果然喜欢建构体系,这么一个零散、感性的题目硬是被写成了论证文。第一章“基本的划分”。借助亚里士多德的三分法,将个人命运的决定因素分成三类:一,自身的个性,即健康、力量、外貌、气质、道德品格、精神智力;二,身外之物,即财产等;三,在群体中显示的样子,即名誉、地位和名声。大叔的观点是:第一类才与我们的幸福密切相关。原因在于:现实生活,亦即当下经历的每个时刻,都由主体与客体构成,其中主体的感受力占绝对的主导地位。故而,我们要培养思想上的乐趣,选择与个性匹配的职业和生活方式。通俗化地说,就是“万法唯识”,内在决定了外在。第二章“人的自身”。幸福=健康的身体+健康的心灵。任何事物,求不得是痛苦,得到后是无聊,人生就在这两极之间摇摆。要保持内心的平和愉悦,必须有效地利用闲暇时间:既没有得不到的痛苦,又不致于沦为无聊。学会发掘、培养自己各方面的才能。花了大段的时间批评Philistine,认为他们耽于感官,没有幸福可言。但这里就牵涉到了古老的哲学命题:“子非鱼,安知鱼不乐?”第三章“人所拥有的财产”。这一章比较平庸,大致就说若是追求财富名望,就会有无穷的欲念,得不到真正的幸福。第四章“人所展现的表象”。也比较无趣。名誉(公民、性别)、荣誉(骑士、民族)、名声。第五章“建议和格言”。一、快乐的本质是否定的,“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生好时节”;痛苦则是肯定的,如鞋里的砂子。要想维持幸福的状态,最切实际的办法是规避痛苦。二、对待自己的态度:分清过去、未来与现在,过有节制的生活,勤于反省,远离人群、自得其乐。三、对待他人的态度:宽恕,与人保持距离,韬光养晦。四、对待命运和世事:无常,勇气与忍耐。第六章“人生的各个阶段”。青年时代的勇力与学习;老年时代的沉思与淡然。或许是由于个人的经历与德国人的天性,大叔的人生智慧可概括为两个关键词:内省与避世。一切快乐都内求于我,大众永远是喧哗浅薄的,所以要独处以保持清醒的意识。不过他十分重视生活中的实际知识,概念与理性必须作用于活生生的实践。他从小便游历欧洲,提倡从现实世界中学习而非从书本中学习。大致说来,这本书的三个创新点是:三分法;痛苦与无聊的钟摆;快乐的否定性与痛苦的肯定性。其余的多为老生常谈,鸡汤文。

【老叔是传说~!我很迷恋他~!!】

先谢谢韦启昌老师的翻译,众多版本中最能反映老叔思想精髓的就是这个版本,相信其他人也不会有异议吧。本来个人有做笔录的习惯,看了这本书第一页的时候就感觉应该拿起笔记录下经典语句,哪知道一边看着,右手确一直下不去笔,甚至连勾画的觉得是多余的。。。。。。真是对叔本华大叔的敬仰之情犹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又如黄河泛滥一发不可收拾,这是一本真正的积极向上的,唯物主义巨著,悲观的表象下透露的是真正的客观和豁达。当一个长者告诉了你人类社会万千表象下面的真实,你会是什么反应呢?会不会已经习惯了以前先入为主但是不切实际的客观而宁可主观的相信是叔本华太悲观了??老叔只是说出了真相罢了,那些给老叔贴上悲观主义者标签的我真是想破脑袋都不知道为什么。。。。

叔本华悲观吗?

很久没有一口气想要读完一本书的愿望,这本书中有太多的话语直击内心深处,让我真正感到内在的喜悦与慰藉,一些困扰我内心深处无法言表的困惑与苦恼被他一一化解。还有什么比这更让人感到愉悦的呢?我们生活在世间是如此的孤独与困惑,不能说这本书给予我们答案但他真正的抚慰了我的焦虑使我变得更为坦然尤其在我感到孤独与不安时。这也是本需要反复阅读与体会的书,书中的许多内容不会立刻明白我想这和年龄与阅历有关,所以我还会读在我觉得必要时。

作为一位女性,我推荐女性也应该读他的书!

以前一直听说叔本化歧视女性。读过他的书觉得不管他说过什么关于女性的话,他的书仍然非常值得读!他的思想仍然非常的杰出!因为他的思想主要是关于那作为人。所以他对于女性的议论,只不过是苹果上的灰尘而已!

想买这本书,书店网上都买不到,谁呢转手给我,千恩万谢啦。。。。。。。。。

想买这本书,书店网上都买不到,谁呢转手给我,千恩万谢啦。。。。。。。。。谢谢谢谢。。。。。。。。。。。。。。。。谢谢谢谢。。。。。。。。。。。。。。。。谢谢谢谢。。。。。。。。。。。。。。。。谢谢谢谢。。。。。。。。。。。。。。。。

快乐是否定的,痛苦是肯定的

作者引用苏格拉底的话说,所谓追求快乐是不可能的,我们能做的只能是逃避痛苦。这样得出的结论是,快乐本身是否定的,而痛苦则是肯定的。而作者提出关于人生的两端也很有启迪作用,一端是痛苦,另一端是无聊。对于平常人而言,远离一端注定会接近另外一段。简言之,如果一个人远离了贫困的痛苦,他就会陷入无聊中,然而如果他不无聊,他也就摆脱不了这种痛苦。在舞台上,皇帝将军,商贾兵士,其实都是可怜的戏子。而现实生活中的人们,虽然表面各有不同,但大都是在痛苦与无聊之间挣扎的可怜虫。   除了少数能从声色犬马和棋牌游戏中思考出真谛的人而言,这些都是寻常人希望摆脱无聊的手段。而通过这些手段得到的,都不是真正的快乐。寻常人一旦失去这一切,就会感到无比的无聊。   因为只有独处的时候,我们才能不依赖外界,凡事反求诸己。对于大众而言,这时候往往会备受煎熬,然而对少数人来说,独处却是得到快乐必不可少的条件。根据叔本华的思想,这类人必须要有卓越的智慧,而卓越的智慧主要天分有关,而与后天的教育虽然也有些关联,但非常微弱。也就是说,能享受的快乐的层次,是精神上的还是纯粹物质上的,从我们出生就注定了。  正因为看到事物的本质,才会更加坚强而快乐的生活。

人生的智慧

 对于人的幸福起着首要关键作用的,是属于人类的主体的美好素质,这些包括高贵的品格、良好的智力、愉快的性情和健康良好的体魄。   在这世界上存在三种力:明智、力量和运气。但是我相信明智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具有的。然而运气是随机性的。

什么是幸福

他以优美的文笔和语言,向我们阐述了什么是幸福。“幸福意味着自我满足,它决不是轻易能获得的东西,在别处不可能找到它,只有在我们自身中才能发现它。”“人类幸福有两种敌人,痛苦和厌倦,即使我们幸运地远离了痛苦,我们便靠近了厌倦,若远离了厌倦,我们便又靠近了痛苦。”悲观吗?不。用否定的说法,远离了痛苦,我们就是幸福。

【笔记】人生的智慧

生命急速流逝,时间无影无踪地消失,——这种感觉总在折磨着我。人的内在空虚就是无聊的真正根源,内心空虚之人无时无刻不在寻求外在刺激,试图借助某事某物使他们的精神和情绪活动起来。他们做出的选择真可谓饥不择食,要找到这方面的证明,只须看一看,这些人所沉迷的消遣是多么的贫乏和单调,还有同一样性质的社交谈话,以及许许多多靠门站着的和从窗口往外张望的人。正是由于内在的空虚,他们才追求五花八门的社交、娱乐和奢侈;而这些东西把许多人引入穷奢极欲,然后以痛苦告终。一个精神富有的人会首先寻求没有痛苦、没有烦恼的状态,追求宁静和闲暇,亦即争取过上一种安静、简朴和尽量不受骚扰的生活。人们在这个世界上要么选择独处,要么选择庸俗,除此以外,再没有更多别的选择了。无论身在何处, 我们只能在我们自身寻找或者获得幸福。 ——《旅行者》每一快乐都是以人从事某种活动,或者以应用人的某种能力为前提;没有这一前提,快乐也就无从谈起,亚里士多德的教导——即人的幸福全在于无拘束地施展人的突出才能——与斯托拜阿斯对逍遥派伦理学的描述如出一辙。斯托拜阿斯说:“幸福就是发挥、应用我们的技巧,并取得期待的结果。”因此,骄傲是发自内在的、直接的自我敬重;而虚荣则是从外在、因而是间接地努力试图获得这一自我敬重。因此,虚荣使人健谈,但骄傲却让人沉默。每一个可怜巴巴的笨蛋,在这世上没有一样自己能为之感到骄傲的东西,那他就只能出此最后一招:为自己所属的民族而骄傲了。由此他获得了补偿。所以,他充满着感激之情,准备不惜以“牙齿和指甲”去捍卫自己民族所特有的一切缺点和愚蠢。此外,一个人的独特个性远远优于民族性,在一个人身上所显现的独特个性比起国民性更应受到多一千倍的重视。因为国民性涉及的是大众,所以,坦率地说,它并没有多少值得称道的东西。一个人越可鄙、越可笑,他就越喜欢摇舌中伤。歌德说: 你为什么要抱怨你的敌人? 这些人能够成为你的朋友吗? 你的本性, 就是对他们的一个永恒的指责。骑士荣誉的原则不过就是一个古老、根深蒂固的谬见,是说明人类的轻信特性的又一个例子。我对骑士荣誉的讨论扯得太长了,但我这样做实在是用心良苦,因为哲学是这世界上唯一能够对付道德和智力范畴的庞然大物的大力神。我说出我自己的看法,这毫不奇怪; 而他们沾沾自喜,自以为 他们才是值得称道的。狗对于狗来说, 当然才是漂亮的生物。牛对牛也是这样, 猪对于猪、驴子对驴子,莫不如此。我们给予别人荣誉的同时, 也就降低了我们自己。 ——歌德理性的人寻求的不是快乐,而只是没有痛苦。我们应该永远记住今天只有一次,它永远不会再来。但是在我们的想象里,今天又将在明天重现。其实,明天已是另外的一天,它也只来一次。所有局限和节制都有助于增进我们的幸福。我们的视线、活动和接触的范围圈子越狭窄,我们就越幸福;范围圈子越大,我们感受的焦虑或者担忧就越多。我们感受到欢乐还是痛苦,归根到底取决于我们意识的内涵。要把我们以前对事情的判断和现在的看法,以前订下的计划及追求和最终得到的结果及满足互相比较。这是为获得人生经验所做的单独的反复温习。一个人的生活经历可被视为一本书的正文,而对生活经历的咀嚼和认识则是对正文做出的解释。如果一个人有太多的反省和认识,但生活经历却又很少,那就好比只有两行正文,但注解却有四十行之多。如果一个人阅历很广,但却对此甚少反省,获得的认识又不多,这样,就好比一种比邦迪那版丛书——里面没有注解,正文的许多意思都不甚了了。要过一种深思熟虑的生活,并且能从生活经验中汲取一切有益的教训,我们就必须勤于反省,经常回顾做过的事情和曾经有过的感觉和体验;一个人在晚上睡觉前,应该详细地逐一检查自己在白天的所作所为。如果一个人耽于世俗事务或者纵情于感官享受,对过去了的事情不加回想,而只是随波逐流地生活,那么,他对生活就欠缺清晰、周密的思考,情感就会杂乱无章,思想也夹杂着某种程度的混乱不清。谁要是不热爱独处,那他也就是不热爱自由,因为只有当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他才是自由的。青年人首上的一课,就是要学会承受孤独,因为孤独是幸福、安乐的源泉。在这世上,除了极稀少的例外,我们其实只有两种选择:要么是孤独,要么就是庸俗。嫉妒之情对于人来说是自然的,但与此同时,它既是一种罪恶,又是一桩不幸即对于我们遭遇的每一桩不幸,我们都难辞其咎——至少在某种程度上是这样——虽然不是在每种情况下都绝对真实,但在大多数情况下事实的确如此。在我们处理某一事情时,必须把一切其他别的事情置之度外,在恰当的时间里为某件事情操心、担忧或快乐,其他事情则不予考虑。“放弃和忍受”就是我们的准则。如果不奉行这一准则,我们就会感到贫乏和可怜,对此就算财富和权位也无能为力。完全的静止不动很快就会变得令人难以忍受,因为它带来可怕的无聊。人这种活动的冲动应该得到调节从而获得合理的、因而是更好的满足。因此,能够从事某样活动,如果可能的话,制作某样东西,或者至少学习某一样东西,对于我们的幸福是绝对必要的。一个人的能力需要得到发挥,并且,他渴望看到发挥能力以后的结果。我们应该时刻驾驭我们对眼前现实的印象和直观认识。“取悦我们所必需的思想深度刚好就是我们自己的思想深度”如果我们对朋友保持一定的傲气和疏忽、大咧的态度,那我们不会轻易失去他们;但如果我们表现出太多的礼貌和周到,我们反而有可能失去这些朋友,因为我们的礼貌和殷勤会使朋友变得傲慢、令人难以容忍。朋友之间的裂缝也就由此产生了。不管一个人是冒充拥有勇气、机智、学问、智慧,抑或吹牛以显得情场得意、有钱、有地位或任何其他,我们都可以从这种假冒行为得出结论:这个人正是在这一方面有所欠缺,因为如果我们真的拥有这方面的素质和长处,那我们并不会想到故意去显示、炫耀它——想到我们的这一份拥有,我们就已经心满意足了。检验一个人是不是我们真正的朋友,除了一些需要得到朋友的确切帮助和作出一定牺牲的情形以外,最好的时机就是当我们吿诉他恰逢某样不幸的时候。“唯一能够取悦别人的方式就是把自己裹以最傻呆的动物的外皮。”我们信任和透露秘密给别人,大部分是因为我们的懒惰、自私和虚荣。如何把礼貌和自傲结合起来是一件极其讲究技巧的事情。与别人谈话时,我们不要试图矫正别人,尽管我们所说的话出于善意;因为冒犯和得罪别人是很容易的,但要对此作出弥补,如果不是不可能的话,也是相当困难的。如果我们怀疑一个人在说谎话的时候,我们应该假装相信他所说的话;因为这样他就会变得放肆大胆,就会更加有恃无恐地说出谎言而最后拆穿自己。任何你的敌人不可以知道的东西,都不要吿诉你的朋友。说话不要加重语气。

真理

我们前半生的最后部分,亦即我们的青年时代,拥有比起我们后半生许多的优势,但是,在这青年时期,困扰我们,造成我们不幸福的是我们对于幸福的追求。我们坚持认为,我们可以在生活中寻觅到幸福,我们的希望由此持续不断地落空,而我们的不满情绪也就由此产生。我们梦想得到的模糊不清的幸福,在我们面前随心所欲地变换着种种魔幻般的图像,而我们则徒劳无功地追逐这些图像的原型。因此,在青春岁月,无论我们身处何种环境、状况,我们都会对其感到不满,那是因为我们刚刚才开始认识到人生的空虚和可怜——在此之前,我们所期盼的生活可是完全另外的一副样子——但我们却把无所不在的人生的空虚与可怜归咎于我们的环境、状况。因此,如果人的前半生的特征是对幸福苦苦追求,而又无法满足,那么,人的后半生的特征则变成了对遭遇不幸的害怕和忧虑。这句话就是真理

一个智慧的家伙

终于看完了,<人生的智慧>,花了很长时间.这是自己在<论美国的民主>之后看过,又一本读了很久的书,但感觉真的很好.只是因为宪法课上老师提到了这样的一个名字,于是便记了下来.现在甚至想不起来是因为什么而提到这个人的了,但真的很庆幸自己记下了这个名字,我想,我会一直记着呢吧!当然还是会关注他的其他作品的吧----如果时间允许.自己把它,当做自己这学期读的最后译一本课外的书了,因为要考试,自己真的需要花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复习了.还是说这书吧!很喜欢.他对幸福,对生活,对自己,以及对周围的人的看法和那么多的建议.可能许多来自他自己的生活,有许多对自己的处境的感慨或者说是不屑的评论,但当他把这许多组合到一起的时候,没有人可以否定这是一部绝对优秀的作品.有许多话值得我去记.比如那句:永远不要对任何事情过分的悲伤或是过分的欣喜,其中的一个原因是一切事情都在变化,而另一个原因是我们对于何为有利何为不利的判断常常是虚幻的.很好的话是吧!自己读到后发给了几个似乎正在郁闷着的朋友.大家都很同意的.其实好多时候一些想法就是那样的存在在自己的脑子里,没有一个恰当的表达,也很少有人想要去给它一个恰当的表达.但叔本华在做这件事情,并且我们不得不说他做得很棒!再比如那句:更好是好的敌人。真的就是这样。我们总是在达到一个目的之后,又去开始另外一个追求,这大概也是人们为什么总会有那么多的痛苦,有那么多的不满意.总有一个"更好"摆在我们眼前的时候,"好"是多么地苍白和无力!很奇怪的人,很奇怪的世界!他说:"对于一切涉及快乐和痛苦的事情我们应该把牢想象的闸门."我们总是在夸大一些我们未知的事情,特别是我们所没有遇到的痛苦,和我们已经经历的欢喜.一旦,有了情感的成分,理性就很难再在事情的进展中扮演任何角色,哪怕只是配角.他说:"两个人做同样一件事情,但那已经不是同样一件事情了."他似乎很强调人和人的差别,从人出生的那一刻.我很喜欢这样的观点.因为,真的任何人都是一个特殊的存在,任何人对任何人的态度似乎都不相同,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利益.所谓的意见一致,其实是包含了彼此的妥协的.很难相信这些所谓的意见一致者,在最最开始接触这同样一件事情的时候的想法是一样的.所以所有的相同后面大概是许多的不和谐----即便是和谐--这和谐也是个很暧昧的词不是吗?总理说"AGREE TO DIFFER",也就是所谓的"求同存异",江泽民也说"和而不同".其实,我们只要有共通的东西就好.注意是共通而非共同."如果我们是明智的话,我们会在思想和说话之间保留相当的距离."还记得在高中时"读者"上也读到过类似的话,说当一个人知道他有的话不可以说的时候说明这个人已经成熟了.有些绝对,但似乎真的是这么回事.或许我们可以说他不再天真了,开始世俗了起来.但人们是要活着的啊,他首先要活着才会有其他.还有很多很多.自己记了十几页的字.真的很喜欢,其中的许多.总之,这是一个伟大的家伙,一个智慧的家伙,真的,<人生的智慧>很普通的名字,甚至有些土,但真的那就是智慧!

认识你自己

1、译者韦启昌在澳洲行医 他是因为喜欢叔本华才学的德语 2、太喜欢独处那一章了 没人比我更喜欢寂静的溪流 寂寂无人的森林 3、每天读一下 安慰自己

孤独是自己盛装的舞台

《人生的智慧》是叔本华的晚年之作,这本书以“优雅的文体”从世俗的角度讨论了人生的归宿以及对待人所面临的各种际遇应持有的态度,并斑斑折射出他智慧睿利的人生历程。在这位思想大师深刻透彻的讨论之后,这个岁月堆积的年轮变得清晰明了。时代经常开些玩笑,让真正的智者远离名誉、地位等等,径直向孤独的边缘,随即将纷繁热闹假象背后的本质、原因托盘而出。《问佛》中有一句即我问佛:“人为何而活?”佛曰“寻根。”我问佛:“何谓之根?”佛曰:“不可说,不可说。”我们现在处的这个时代物质越来越多元丰富,可大多数的人却错误的将这个“根”理解成为外在的事物及社会地位,并为此囚禁一生,这样的状态只能像书中所说:“我们的生活在痛苦和无聊中或强或弱的摇摆,一重是外在的,属于客体;另一重则是内在的,属于主体。生活的艰辛和匮乏产生出了痛苦,而丰裕和安定就产生无聊。”叔本华认为:对于人的幸福快乐而言,主体远远比客体来的重要…… 人的健康有其远远地压倒了一切外在的好处…一个人本身到底是什么,也就是说,他自身所具备的东西才是最关键的,因为一个人的个性永远伴随着他,他所体验的一切都沾上他的个性的色彩。因此,他在文章一开头就提及决定人的命运的根本差别在于三项内容,即人的自身,人所拥有的身外之物和人向其他人所显示的样子。前者与后两者在造成人类幸福的影响上有着更加本质深远的影响。因为“最美、最好的客体和呆滞、低劣的主体互相结合只能产生出低劣的现实,情形就像恶劣天气之下观赏美丽风景,又或者以糟糕模糊的照相机拍摄这些风景。。每个人都囿于自己的皮囊,每个人囿于自己的意识。”也是在这样的思考下,叔本华认为追求幸福与快乐的首要律条是追求“避免痛苦,亦即远离乏味、疾病和各种苦难这一目标。所有的快乐,其本质都是否定的,而痛苦的本质却是肯定的。如果一个人试图摆脱某种祸害,那他总是清楚地知道自己的目的;但如果一个人总想着得到比自己已经拥有的更好的东西,那他就是相当盲目的。”在我们没有痛苦的时候,蠢蠢欲动的欲望就向我们映照出种种并不存在的快乐、享受的幻象,这时需要节制我们的意欲,从我们的能力、条件考虑,尽可能地减低我们对生活的要求。他始终强调,人内在的智慧与安宁才是人生真正的幸福所在。在人身之外的事物,叔本华也并不是完全排斥,而是将它们放在一个适可的位置,“因为考察一个人的实际拥有毫无意义,这种情况就犹如在计算一个分数时,只计算分子而忽略分母一样。”。在对待他人的看法时,他说到:“要是太过于看重别人的看法,那就是抬举他们了。如果一个人并不曾通过我已经讨论过的前两项财富获得幸福,而是在这第三项的好处里面寻找快乐。。那么,他的处境就是相当可怜的。因为归根到底,我们存在的基础,因此亦即我们幸福的基础,是我们的动物本性。。。”因此,热爱独处,在独处中成为自己,放下名誉、名声的表面光环,“让人羡慕的最真实的名声是它主人具有藉以获取名声的非凡素质,同时他能有机会发展和发挥了这些素质,并能以适合自己的方式行事,从事他满怀喜悦地投身其中的事情,因为,只有这样产生出来的作品才能获取后世的名声。。他的幸运还在于他具有伟大的情感或丰富的精神世界,还有他的思想智慧。思考、琢磨他的思想智慧,将是在以后无尽的将来那些具有高贵思想的人们所乐于从事的工作。”这本书有许多深邃智慧的见解,将人生的本质娓娓道来,健康、智慧和没有痛苦是人生最宝贵的礼物,也是终极一生的追求。许多人一提到叔本华,就会给他贴上消极厌世、悲观绝望的标签,在这本书中我们也能看到他对人生充满痛苦的警示,但并没有因此消沉,恰恰相反,只有敢于把这种深入骨髓里的痛加以诠释,才能让我们更为清楚地明白真正的幸福与快乐是什么,从而免受假象的愚弄,亦或叔本华的哲学深刻之一也源于此。

hehe

生存,为何,生下来就懂得求生,这是本能,千百万年来人类的惯性,怎么生存,这是民族性的,民族传统告诉你应该这样做,哦,这是道德,民族的惯性人都再这两种惯性中生存的,逃避饥饿,追求适宜温度,呼吸,这都是为了维持生命的必须,本能,生物遗传的惯性附和大众,在人群中寻找价值,民族的惯性终其一生,在惯性中生存,完全不知道自己的价值,就像长河中的一朵浪花,随着河床奔向大海,一生就这样完结需要觉醒,我多么幸运,意识到了自我,人类只是一种现象,而人,可以超越现象,虽然不能克服惯性,但是可以意识到。纵观人类历史,起源,发展,壮大,多么像一条河,不同的是人可以有意识,但浪花不可以,从出生,到上学,上学,最后工作,我没有办法抗拒,多少人都是这样,所以我也如此,我连抗拒的念头都没有,因为这样可以好好生存,对自己无害,对社会无害,可是,我停了下来,任凭身旁浪花湍急,人流茫茫,我意识到我是我,我没有必要被人类的惯性所支配,是的,我看着这世界,不为所动,因为我已经觉醒。

有一气呵成的感觉,真正的经典

买来书一个月基本快看完了,主要写的太流畅,有一气呵成的感觉,真正的经典。能遇到叔本华是非常幸福的事情,真正值得读的好书。打算多读几遍,更加深刻的理解叔本华。也打算看看他的其他大作,不读叔本华,人生很遗憾。建议各位也看看吧。

她把一切说透了

终于读完了,她说出了一切。比起罗素的幸福之路,这本书的可读性更强,文笔更流畅,逻辑更连贯。谈一下作者的几个观点。第一,作者赞同亚里士多德的话,理性的人追求的幸福不是快乐,而是不痛苦。因为快乐是否定的,虚幻的,痛苦是肯定的,真实存在的。听了这句话,有木有很想哭。悲观到否定了所有的快乐,然后认为不痛苦就是幸福了。这是极端的悲观主义者告诉我们的幸福密码,你不需要期待快乐,你只要想到你避免了哪些痛苦就该知足和幸福。吞下这颗药,你会发现迷失的自己竟然找到了幸福的方向。第二,对骑士荣誉的讨论。骑士荣誉大意就是别人说你不好,你不管三七二十一就要和别人决斗,不管他说的是真是假,有没有道理,你咋能说我呢,然后我要和你你死我活才能证明我是对的。明显地,这个荣誉要不得。作者花了大量篇幅,为了告诉我们生命要浪费在美好的事物,不要花在应对别人的挑衅上这个道理。第三,大多数情况下,痛苦和无聊是此消彼长的关系,除非,一个人出身显赫,同时,又具有丰富的优秀的精神智力禀赋。这里的痛苦是指为了生存而付出的努力,无聊是指拥有大量闲暇却头脑空空无所事事。当一个人为了生存而努力时,他很少能够体会到无聊,当一个人拥有大量闲暇金钱而无需为生存奋斗时,不会体会到脑力和体力的痛苦,如果此时没有丰富的精神世界,会陷入无聊。痛苦和无聊都会降低幸福,因此最幸福的状态的物质充足且精神丰富。这告诉我们,要保持对物质的适度敏感以及拓宽精神疆土。还有一些不错的观点不一一列举,基本上,全书读来流畅舒服,有这样的感觉,或许也是因为读者和作者在很多方面观点吻合的关系。一直认为,虽然活在当下某点,每个人把维度延伸到古今中外,神交者很多。是否喜欢这本书还是因人而异。

我还没开始读

找这本书,是因为突然发现自已的书单是如此的浅薄, 已经不能从思想上对自己形成有力的挑战了.我发现这些一代名嘴, 都在同样一些概念上转圈, 以各种方式诉说同一些道理:梁文道 常识龙应台 野火集余英时 重寻胡适历程梁启超 欧游心影录辜鸿铭 中国人的精神这很可悲,说明了国人在这些问题上转了一百年而无进步.希望这本书能引发自己新的思考. 另外欢迎推荐好书,哲学,入门级的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过一生——致我近期反复摩挲的一本书《人生的智慧》

你知道春末樱花初绽的四月里,对我来说意味着什么吗?那是对叔本华精神世界的心醉沉迷和延绵不绝的由衷赞叹,这种愉悦,从前只在《红楼梦》里体验过。我在每天来回一小时的上下班途中,如饥似渴地阅读叔本华晚期的作品《人生的智慧》,一个人的一生,能有几次可以遇到这样精彩的作品呢?让我俯首感谢这命运慷慨的赐予,这罕有的智慧。《人生的智慧》一书是德国哲学家阿图尔·叔本华的晚年之作,取自叔本华一生之中最后一部巨著《附录与补遗》。在我看来,这本《人生的智慧》,其实是一个一生不得志,曲高和寡却拥有惊世智慧的老人,在临终前悲悯世人,写给普罗大众看的一本书。他尽可能从世俗、实用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并用最浅显的方式传达深奥的智慧给世人。浅谈此书对我影响最深的三点。第一,使自己享受。德国有一句谚语是:“He enjoys himself in Paris”,说的是“他在巴黎享受自己”,而非“他享受巴黎”。无论于什么角落,是樱花铺满的街头,还是残叶堆起的巷尾,都要学会使自己享受当下。第二,正视财富。财富就本质来说,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本金,另一种是利息。本金可以由继承而得,也可以是自己人生中的第一桶金,对于本金,应当予以足够的重视,视为能够抵御众多可能发生的不幸和灾祸的城墙,而不是一纸寻欢作乐,满足私欲的许可证。比如暴发户,往往会肆意挥霍钱财,正因为他心底里认为穷才是常态,所以才不害怕失去财富。真正的富人,会把财富视为像空气一样不可稀缺,才会像保护自己生命一样警觉地保护财富。第三,成为自己。在自己的一生之中,每天每刻都成为自己。怎么做呢?学会利用闲暇,去培养和发展自己的精神才能,享受自己的内在财富。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说的,“能够不能阻碍地培养、发挥一个人的突出才能,不管这种才能是什么,是为真正的幸福”。嗯,学习写剧本时的我,一横一竖练字时的我,抱着kindle去哪里都好的我,刷山刷得不亦乐乎的我,都是我最喜欢的自己。寥寥数句,与君共勉。

智慧的书

因为尼采,知道叔本华。他的哲学书太晦涩,不适合粗人,我连书名都背不下来。倒是这本,通俗易懂,且比得上十本《人性的弱点》。这书适合各种状态下阅读,惨淡苦逼时,踌躇满之时,风光无限时。这本书里时不时会出现精辟到让人大笑大笑后想流泪的语句,且多是叔本华引用其他名人的,伏尔泰、歌德等等。读书使人进步,说的就是这样的著作。当然里面也有些鄙人不敢苟同的观点。

灵与肉的对峙

幸福是什么?或许从我们懂事起,我们就开始有意识或无意识的追求幸福。从一开始成绩单上的高分,到朋友、恋人,再到工作和地位,从幸福具体到某个事物身上,我们亦即开始这灵与肉的对峙。在青年时期,我们对于幸福的追求,便是造成我们不幸的源泉。由于现在正处于现在这个阶段,所以真的是有感而发。正如现在一样,在追求幸福和向着目标的进发的同时,考验和责难也以某种面目出现在我们面前。若我们以圣人为样,只需逃避祸患,做到无欲亦无求就好。但我们都是俗人,既然不能免俗,当然要在这样的局面当中寻求突破和机会来实现我们对幸福的追求。但在追求的同时,必定要付出代价。与其说这是上帝对我们的考验,不如说是与恶魔作出的交易。我们付出精神上的富足和平静,换取世俗的物质来满足肉的需要。这无可避免,但任由肉与欲的发展,必然会使自己趋于毁灭。所以这就需要我们在精神生活和现实生活中间取得平衡点,在这灵与肉的对峙中,达到恰到好处的平衡。人生而孤独,这是本书的观点之一。里面说到,一个人越发智慧,那么他的朋友越发的少,因为他可以从自身达到自圆自足的境界。同样,若一个人的朋友越多,越发证明那人的无用之处。不知这是作者的意淫,还是真理。但人处于世,就很难逃离集体,因为集体所赋予给我的诱惑,我是很难拒绝的。所以如何在自我和集体之间做到游刃有余,我想这是每人都会遇到的问题。我想,这就需要人按照两套不同的准则生活,一套外在,一套内在。外在要求我们接受平庸、接受大众的愚蠢,将自己的智慧掩藏起来,同时不能对身边的人太多的要求,要更多的宽容和理解,之于上帝饶恕凡人的无知,不能过分的挑剔和抱怨,要外圆于世。内在的话,则要时刻反省自身,更多注重精神生活,要把握好物质生活的度,切勿让世俗遮蔽了自己的双眼。要时刻做到对两者的转移,这样大抵能逃避不幸。所以,人不应该对这种方式的转换而感到不舒服,毕竟它即使别人免受伤害同时也使自我更易实现。在追求的同时,我们有着许多困惑和烦恼。但我们要明白,这一切始终都会成为我们的资本。所以人更多的要关注现在和计划将来,和如何在这两者之间达到平衡。但是,我们不能由于懊恼过去和操劳将来,而拒绝美好的时光或任意的糟蹋它。同时我们不应该过分的责备自己。人不是活在过去,现在做到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就好。要明白,即便现在与恶魔同行,但我们始终会归于上帝

困难不满足才是人生的唯一 动力

困难不满足才是人生的唯一 动力所以 很多富二代 官二代 无所事事 无所追求,就变得狂躁而不知敬畏收敛爱情其实就是寻找自己身上不存在而且自己还期望的气质越男人的男人会找越女人的女人 互补性越大,感情越炽热,火花越大伟大的 炽热的爱情只会产生悲剧的婚姻但是他说性是爱情的起点 我想不是的呵呵 不赞同这个

悲观主义对于生活也是很有益的

上大学时,在学校图书馆偶然发现这本书,借回宿舍,接下来整个阴冷的一周都窝在厚厚的被子里,越读越觉得世界的阴冷,生活的无味,幸好我天性乐观,没产生自杀的念头。但是叔本华悲观主义思想却已经留下深深的烙印。   人生是悲剧,却也没必要自杀。我们从虚无中来,又要归于虚无,这来与去之间,便是普通人的平凡生活。   “人生即抛掷于痛苦和无聊之间。”既然意识到了,就应该学会看开,反正苦苦追求的一切都是无意义的,也就没必要再去斤斤计较于日常生活中的琐碎。让一切都滚TM的吧,我只求简单快乐的生活。   从这一点上来说,悲观主义对生活也是很有益的。

青少年的必读经典

虽说这本书是上世纪初就介绍进中国的,经过了一百年,很多人都说过这本书是青少年的必读经典,虽说作者叔本华是大家都不陌生的一个名字,不过这本书还是很少青少年读过。我是在过了青少年的年龄坎,27岁在上海的时候才因为LG在三折书店买了它而读到。认真细读则是在三十岁。如果我不是很长寿的话,人生都过去了大半了!我很遗憾我这么老了才读到这本书。这本经典著作给我的启发和指导太大了,以至于我觉得我竟获得了重生。然后就树立一个看法:此书为青少年的必读经典。作为一个喜欢思考的小知识分子,我经常会思考人生,社会,人性,生命,意义,价值,在此书里,我得到很多很多答案。这些答案给了我启示,给了我力量,让我觉得我并不孤独。或许很多喜欢这本书的朋友会有这样的感受。叔本华著作的特点是朴素无华,浅白严谨,甚至成为这种文风的代表,很容易读懂。这本书并不长,很快就能读完。读完必有收获。

*人生的智慧*读书笔记

第一章 基本的划分决定人们命运的根本差别在于三项内容:
1)人的自身,即在最广泛范围内属于人的东西,包括健康、力量、外貌、气质、道德品格、精神智力及其潜在发展
2)人所拥有的身外之物,包括财产及其它占有物
3)人向其他人所显示的样子,即他人的看法,包括名誉、地位和名声幸福存在于人的自身,因为人的内心快乐抑或痛苦首先就是人的感情、意欲和思想的产物,而人自身以外所有的事物,对于人的幸福都只是间接地发挥影响每个人到底生活于何样的世界,首先取决于这个人对这个世界的理解人应该选择与其个性相匹配的地位、职业和生活方式,遵循个性的发展人应该避免过高估计自己的能力,尤其是在年轻气盛的时候保持身体健康和发挥个人才能远比挣钱更为明智精神方面的乐趣是人生最高的乐趣一个人所拥有的财产决定了这个人在他人眼中的价值,他人眼中的高价值又能帮助这个人获得更多财产,二者相互影响,共同促进第二章 人的自身一个人的自身比他所拥有的财产或者他给予别人的表象更能带给他幸福我们在生活中所遭遇的事情,其重要性远远不及我们对这些事情的感受方式,扰乱我们的不是这些客观、真实的事情,而是我们对这些事情的理解和把握对于人的幸福起关键作用的,是属于人的主体的美好素质:健康的身体加上健康的心灵谁经常笑,谁就是幸福的;谁经常哭,谁就是不幸的保持身体健康的方法:避免一切纵欲放荡的行为、剧烈的情绪动荡和长时间的精神劳累;每天至少两小时户外运动;勤洗冷水浴,饮食有节出现愉快或郁闷等不同情绪是因为不同的人有着极为不同的感受愉快和不愉快印象的能力,一般而言,一个人接受愉快印象的能力越弱,那他接受不愉快印象的能力也就越强,反之亦然愉快型的人容易从实现的目标中获得安慰和高兴,郁闷型的人总是把事情往最坏的方面想,并因此准备着防范措施,他们更少失算与栽跟斗导致自杀的原因大小不一,但构成两个极端的就是:与生俱来的忧郁不满的心理得到了病态的加剧;天性虽然健康愉快,但客观存在的巨大痛苦或不幸实在无法避免痛苦和无聊是人类幸福的两个天敌,每当远离一个敌人也就意味着接近另外一个敌人,生活就是在这两者当中或强或弱地摇摆痛苦和无聊是双重的对立关系:一重是外在的,属于客体;一重是内在的,属于主体。外在的对立关系指的是:生活的艰辛和匮乏产生痛苦,而生活的丰裕和安定产生无聊。内在的对立关系指的是:一个人对痛苦的感受能力和对无聊的感受能力成反比人的内在空虚是无聊的真正根源,内心空虚之人无时无刻不在寻求外在刺激,试图借助某事某物使他们的精神和情绪活动起来,诸如五花八门的社交、娱乐和奢侈让人免于无聊的手段莫过于拥有丰富的内在,人的精神思想越丰富,留给无聊的空间就越小一个精神富有的人会首先寻求没有痛苦、没有烦恼的状态,追求宁静和闲暇,争取过一种安静、简朴和尽量不受骚扰的生活一个人自身拥有越丰富,他对身外之物的的需求也就越少,别人对他来说也就越不重要,所以,一个具备了丰富精神思想的人往往不喜与人交往自身拥有越匮乏的人越害怕独处,因为在独处的时候,每个人都只能返求于自身,这个人的自身拥有就会暴露无遗一个人对与人交往的热衷程度,与他的智力的平庸及思想的贫乏成正比凡夫俗子只关心如何打发时间,而略具才华的人却考虑如何利用时间思想狭隘的人容易受到无聊的侵袭,其原因就是他们的智力纯粹服务于他们的意欲,是意欲的工具。如果诱发意欲的动因展示没有出现,智力和意欲就都处于静止的状态,不会自发活动起来。为了应付无聊,人们就为意欲找一些琐碎、微小、随意和暂时的动因以图刺激意欲,进而激活智力无论身在何处,人只能从自身寻找或获得幸福,一个人的自身拥有才是真正的和唯一持久的幸福源泉闲暇对于一个人的幸福是必不可少的,有些人甚至乐意以俭朴和节制来换取闲暇能够不受阻碍地培养、发挥一个人的突出才能,不管这种才能是什么,是为真正的幸福一个人的物质财富终究会穷尽,但一个人的精神财富却会越积越多第三章 人所拥有的财产对于我们认为可能得到的东西,我们每个人都有各自的视线范围,在范围内的具体之物一旦出现,而我们又确信能够得到它,我们就会感到幸福;但如果觉得没有希望得到,就会感到痛苦
第四章 人所展现的表象
我们通常都会过分看重他人对我们的看法,但是他人的看法就其本身来说对我们的幸福并非至关重要,不要过分看重他人的看法
正确评估自身的价值和看待他人对我们的看法,对我们的幸福大有裨益
第五章 建议和格言
一)泛论
理性的人寻求的不是快乐,而是没有痛苦
所谓“幸福的生活”,应该是“减少了许多不幸的生活”
避免痛苦比得到快乐更加重要
我们应该对快乐、财产、地位、荣誉等等的期望调到一个节制、适宜的尺度,降低我们对生活的欲求
二)我们对待自己应采取的态度
我们有必要不时地认清自己生命总体发展的大致脉络和我们的计划
“认识自己”的第一步,即清楚自己首要的意愿并对于第二和第三位置的意愿也能做到心中有数
我们应该大致明白自己能够从事何种职业,需要扮演何种角色以及自己与这一世界的关系
现时此刻的重要性甚少在当下就被我们认识清楚,一般是在过了很长的一段时间以后
人生智慧的重要一点就是在关注现在和计划将来这两者之间取得一个恰到好处的平衡
无论事情多么悲痛,我们必须让过去的事情成为过去,把将来的事情交给将来
应该把每一天都视为一段特别的生活
我们在晚上睡觉前,应该详细地逐一检查自己在当天的所作所为,对那些值得回味时刻的记忆和记录,应该小心保存下来,写日记会很有用
幸福属于那些容易感到满足的人
人应该学会在人群中保持一定程度的孤独:不要把自己的想法马上告诉别人,不要对别人所说的话太过当真,不要对别人有太多的期待,不要去跟别人比较,即便要比较,也要跟比自己活得糟糕比较,这样就不会生嫉妒之心
当有人因为嫉妒攻击你时,要保持最大限度的从容镇定
当我们在做某件事情时,我们应该深思熟虑地计划一番,而当我们已经付诸行动后,我们就不要再回头考虑和担忧了
在遭遇到已经发生的、不可更改的不幸时,我们甚至不可以允许自己这样想:事情本来可以有另外一个结局;更加不可以设想我们本来可以阻止这一不幸的发生
早上是一天中的青年时候,适合从事任何精神上或体力上的工作
当我们看到某样东西时,我们不妨想象下如果失去它会怎么样,因为在大多数情况下,只有在失去某物之后,我们才会知道它的价值
在我们处理某一事情时,最好把一切别的事情置之度外,在恰当的时间里只为某件事情操心
人最好不要让自己的思想被生活琐事和低级烦恼所占据,这样无法进行深远、高贵的思考
通过自我约束可以避免外在桎梏:节制我们的欲望,控制我们的愤怒
无事可干的时候,人难以保持平静
如果我们无法纯粹通过思想消除某一印象影响,最好的办法就是运用相反的印象中和它的作用:受到侮辱时想想那些敬重我们的人;试图自杀时想想那些爱我们的人
三)我们对待他人应采取的态度
人们只是表现出他们真实的样子,很难发生改变,我们应该包容每一个人每一种真实的个性,包括我们不喜欢的,而不是去生他们的气,去谴责他们,甚至去试图改变他们
同类的人往往更容易相互吸引,和谐相处,当一个人在另一个人身上发现了同类特质往往会很欣喜
即使是同一类人,也不可能保持长久的和谐一致,各人瞬息万变的情绪很可能给这类人带来不一致
在每隔一段时间后再与我们相熟的朋友见面,这样的话他们总会在记忆中美化我们。而如果经常见面,由于情绪差异引起的不一致很有可能就会破坏这种记忆的美
每个人都只能根据自己的思想智力去明白和理解他人,很难看到自身之外的东西
有些人非常敏感,与这种人相处的时候,我们必须小心谨慎,因为我们无意中说的一句话可能都会伤到他们脆弱的心
我们不能太过迁就和顺从任何人
人为了保护自己很可能会带上面具,我们要学会理解
从一个人对小事的处理方式能看出他的本性,因为人在细微小事上往往疏于防备
如果身边某个人暴露出令人不快的个性或行为,试着问问自己:忍受他的个性或行为是否值得?值得就接受,不值得就离开
通过把书本中的人和现实中的人相互映射,我们会更加了解人
我们不能让一个人完全放任自流地发展,每一个人都需要借助概念或规则来获得指引
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一个人自身拥有的越多,对世俗常规可能就越不待见
长时间不见面和天天见面都会有损朋友间的感情
与人交往时显示自己的聪明智慧就是间接地指责别人愚蠢和无能
做自己,以符合自己个性的方式行事
不要试图改变他人
欲使人相信你的看法,首先需要冷静、不带激情地将它表达
不要轻易地把你的秘密告诉他人,包括你的朋友
吃一堑,长一智
不爱也不恨,不要乱说话也不要听别人乱说
说话不要加重语气,要心平气和
四)我们对待命运和世事发展应采取的态度
人生确实需要运气,但我们要尽量不受其摆布
我们要牢记时间的作用,顺其自然就好
我们要从长远看人生
我们不应为某件事情过分高兴或悲伤
我们应该学会接受和适应不幸的事情和处境
我们应该谨慎细心地预见和避开各种可能的不幸
把每天烦恼我们的小小不幸当作对我们的一种训练,这样我们就能慢慢学会接受不幸
第六章 人生的各个阶段
在人生的不同阶段,我们的心境是不同的,年少时专注当下,年轻时憧憬未来,年老时回首过去

对女人人的偏见

书中凡提到女性的地方,都充满了偏见,看到最后的叔本华生平,才找到原因,原来是源自年轻是和母亲的交恶。他还是个先天决定论者,不敢苟同。他对名声的看法,似乎与他的一生的遭遇有关,一直不被世人认可,于是就借此以安慰,于是把思想素质视作世界上最高贵的东西。这给了我一种假象:仿佛他自己这样安慰自己的,于是真的相信这种观念了。一点感想。。。不全面不过整本书还是闪现着智慧的光芒

我的哲学启蒙书

这本书和尼采的《人性的,太人性的》可以说是我的哲学启蒙书,涉及了人生的方方面面,给了我那么多的思考和提醒,让我从网络小说,爱情肥皂剧那里解脱出来,转向哲学人文书籍和文艺电影,呵呵,仿如隔世。还有法国人勒庞的《乌合之众》让我对大众心理,政治学经济学等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豆瓣上发现好书,再到迅雷或学校提供的超星资源以及图书馆去找到这些书细细品读,成了我大学生涯的一大收获。

哲学的智慧

很多人都将叔本华哲学归为悲观主义,而我却在里面看出了希望——对自己喜好孤独的绝好解释。所谓哲学的慰藉,一点也没错。这里也放送一下俞吾金对叔本华哲学的一些理解。人一旦有了欲望,为了实现这个欲望,一直就会迫使理性为自己进行策划,于是,人的全部身心也就陷入了“痛苦”之中。什么叫“幸福”?叔本华认为,人的欲望被满足的那一个刹那就是幸福。如果第一个欲望得到了满足,而第二个欲望还没被设想出来,那时人就陷入了“无聊”的状态之中。一旦这个人的第二个欲望产生出来,他就重新陷入了精神的痛苦之中,他的理性又忙于为实现他的第二个欲望而筹划。所以,叔本华说,人生就像一个钟摆,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摆动。

慢慢走,欣赏着

文如其人,从这本书的字里行间不难看出叔本华的自负(对于自身才华的极度认可)、清高和固执,他是个挺可爱的老头!由于自身的稟赋(优越的家境、不世出的天赋以及优秀的教育),对人生深刻的洞察(这种洞察是形而上的,源于其哲学思想,与《金瓶梅》作者那种源于世俗的人生洞察力不同,但同样精准),他确实在揭示人生智慧方面(即幸福论)达到了我们常人难以企及的高度,但返诸自身,叔本华在自得其乐的同时,未尝不会慨叹自己的某些人生缺憾。我们都是芸芸众生,看着这样的书,保持清醒的头脑,慢慢行走于路上吧!

阅读动机

我觉得自己看这本书的动机是不纯粹的。。。应该是如何进行阅读和思考的附属下去阅读。。。但是我发现阅读《人生的智慧》总是在痛苦的现状产生以后。。。然后他很好的让我心情平复。。。感到生命本质的痛苦,便使眼前的俗世的不幸都淡化了。。。我在想这样阅读的动机对我是好是坏,,,?

《人生的智慧》读书笔记

这是一本阐述什么是幸福的书,叔本华认为,幸福来自于我们本身的内在因素,财富地位等外在因素并不是影响幸福的根本原因。一个人之所以渴望财富,从根本上说,还是因为他内心需求所至,外在只是间接影响。对于一件同样的事情,一个肤浅的笨蛋可能觉得只是小事,不足为奇,但一个有思想的人也许就能看的这件事的意义所在。歌德的这句话也是一个真理——大众,不分贵贱,却总是承认:众生能够得到的最大的幸运,只有自身的个性。如果是这样,那我大抵上是一个不幸的人,因为我的个性实在不大好。“一个人对与人交往的热衷程度,与他的智力的平庸及思想的贫乏成正比。人们在这个世界上要么选择孤独,要么庸俗。”这句也不是第一次听到了,是来源于叔本华么?诚然,一个伟大的思想家看起来总是孤独的。但生活中能称的上伟大的人毕竟是少数,然而有思想的人还是多的。比如一些阅历丰富的驴友,他们大多喜欢交朋友,与人分享故事,但我们并不能就说他们是平庸的。我们不必成为伟人,只要不是庸人便可。有一种人,他们的精神力量并不突出,但又超出了泛泛之辈。当这一类人无法获得外在的快乐的时候,便会学习一门技术或是其他学科,但他们并不能全身心地投入其中,并对除此之外的任何事失去兴趣,这样的人可以说是他们的重心部分地存在于自身。而只有具有最高等的精神禀赋的“天才”,才会全身心地进入这样的状态。让我思考一下,我学习艺术是因为缺乏了外在的快乐么?显然不是,只是因为真心喜欢才去学习的,但的确无法全身心投入其中。这段很有意思。“头脑聪明对于一个人的幸福是主要的”和“要过最轻松的生活莫过于头脑简单”,如何理解这两个矛盾的命题?穷人与富人:穷人比起富人更容易挥霍金钱,更守不住钱财,但同时也更能够忍受贫穷,懂得为人处世的艺术。请不要再抱怨你生长在一个贫穷的家庭。虚荣和骄傲的差别:骄傲就是确信自己拥有某一方面的价值,虚荣则是尽力让别人确信自己拥有某一方面的价值。虚荣使人健谈,骄傲却使人沉默。过分在意别人的看法也是虚荣的一种,事实上别人的看法对我们幸福的影响只是间接的,尤其是当我们认识到大多数人的头脑里面,都是些肤浅的思想和渺小的念头的时候。虽然这是一个许多人都知道的道理,但要真正做到无视他人的看法,那需要多么淡然的心境,就让我们继续磨练吧。传达所见较之于传达所想要难得多,因此阿斯姆斯说:一个人去旅行就能讲故事,但是当我们与这些人深入交往以后,往往又得到另一个结论——到海外旅行的人只是变换气候而已,他们并不曾改变思想意识(贺拉斯)。大概是说,他们只是找到了表面的资料,或许还对资料做了一些组合,但本质上他们并没有开发新资料。所以读万卷书应该在走万里路之前,而在行万里路的时候,别忘了思考。

我愿意把它贴在胸口的书

已经活到23岁了...嘿嘿.如果说有什么书我愿意紧紧贴在胸口,那只有两本。一本是《爱与生的苦恼》(本华著,金玲译)另一本就是这本《人生的智慧》.当然了,书只是思想的载体。我是想把叔本华的思想贴在我的胸口...哈哈。看叔本华的文字,很幸福...在学校里我最想做的事情,也是最幸福最快乐的事情,就是每次一个人,一瓶水,在一个只我一人的教室里,静静看叔本华的书,看到兴起,轻声读起来...他是我的维纳斯.

什么叫孤独,叔本华用一生来解释这个词

他是一个真诚热爱真理的人,从青少年起就厌恶表面现象,尽管这样做使他疏远了各种社会关系。这个深不可测的人,胸膛里跳动着的是一颗温暖的心。他终其一生对造作都深恶痛绝,始终忠实于自己。他孑然一身、受尽别人的误解。因为得到出身和教育的帮助,这个有着天才思想的人得以免受人生世事重负的羁绊。他对此伟大的馈赠心存感激。以下为书中摘录:物质的富有会随着时间消灭,而精神的富有则更加长久。最高级、最丰富多彩以及维持最为恒久的乐趣是精神思想上的乐趣,但是,能否领略这些精神思想的乐趣却首先取决于一个人与生俱来的精神思想能力。苏格拉底在看到摆卖的奢侈物品时,说道:“我不需要的东西可真不少啊!”人在肉体和精神方面的优势逐渐被时间消磨殆尽,也只有人的道德气质不受时间的影响很多的有钱人感觉并不快乐,因为这些不快乐的有钱人缺乏真正的精神思想的熏陶,没有见识,也因此缺乏对事物的客观兴趣——而只有这些才可以使他们具备能力从事精神思想的活动。财富除了能满足人的真正、自然的需求以外,对于我们的真正幸福没有多大影响。相反,为了保管好偌大的财产,我们会有许多不可避免的操劳,它们打扰了我们舒适悠闲的生活。我们看到很多人像蚂蚁似的不眠不休、辛勤劳作,从早到晚盘算着如何增加他们已有的财富。一旦脱离了那狭窄的挣钱领域,他们就一无所知。他们的精神空白一片,对挣钱以外的一切事物毫无感知。内在空虚、感觉意识呆滞、思想贫乏,这些就驱使他们投入到社交人群中。组成那些社交圈子的人也正是他们这一类的人,“因为相同羽毛的鸟聚在一块”(荷马语)。一个人具备了卓越的精神思想就会造成他不喜与人交往。人们在这个世界上要么选择独处,要么选择庸俗,除此以外,再没有更多别的选择了。凡夫俗子只关心如何去打发时间,而略具才华的人却考虑如何利用时间。财富犹如海水:一个人海水喝得越多,他就越感到口渴。这一道理同样适用于名声。一个习惯于处理钱财的有钱女人,会小心翼翼地花钱。但一个在结婚以后才首次获得支配金钱权力的女人,会在用钱的时候大胆妄为,她简直就是大肆挥霍。愚人必须获得智慧——但这是他们永远无法做到的,他们也不会懂得事物的价值。作出判断的只是他们的眼睛,而不是脑袋,他们赞扬微不足道的东西,只是因为他们从来不曾懂得什么才是好的。由于人们思想水平的低下,所以,正如歌德所说的,优秀人物很少被人发现,他们能够获得人们的承认和赏识就更是稀奇的事情。人们除了智力的不足,还有一种道德上的劣性:那就是嫉妒。理性的人寻求的不是快乐,而只是没有痛苦。”一个人所能得到的最好运数就是生活了一辈子但又没有承受过什么巨大的精神上或者肉体上的痛苦,而不是曾经享受过强烈无比的欢娱。一个人的生活经历可被视为一本书的正文,而对生活经历的咀嚼和认识则是对正文做出的解释。具有深度的交谈和充满思想的话语只能属于由思想丰富的人所组成的聚会一个人越不需要跟人们打交道,那么,他的处境也就越好。一个人的自身拥有越多,那么,别人能够给予他的也就越少。一个真正有内在价值的人肯定会发现孤身的生活比起与他人在一起更加轻松容易。原谅和忘记就意味着扔掉我们获得的昂贵经验。从小事就可以看出一个人的性格本性。”一个人会在细节小事上疏于防备,从而表露出自己的性格。从一个人对细微事情的处理方式,或者纯粹的举止态度就可以看出这个人的无限膨胀扩张、丝毫不顾及他人的自我。这种人在大事上也不会委曲自己的本性,即使他把自己的本性伪装起来。一个人的性格看上去会跟他的某一个人生的阶段特别和谐一致。这样,到了那一特定的人生阶段,这个人就显示出他最好的面貌。某些人在少年时代招人喜爱,但这种情况随着时间消逝而去;一些人在中年段特别活跃、能干,但到了老年以后,却变得一无是处;也有不少人到了老年才表现出自己最好的一面,他们既温和又宽容,因为到了此时,他们更富于人生经验,为人处事更加泰然自若。贺拉斯所说的境界:“在欲望和恐惧面前,不要让自己失去了平静、沉着”人活到了高龄,精神力就开始衰弱,但如果一个人原先拥有丰富的精神世界,那么,他总会有绰绰有余的精神力以抵御无聊。如果老人保持着探索、研究的乐趣,或者热衷于音乐、戏剧,尤其是对外在事物保留一定的敏感和接受——不少老人直到晚年对上述事物仍然乐此不疲——这不啻是一种幸运。

赤裸裸的智慧

如果不算草草翻阅的《谈谈方法》,这本书算是我正经八百看的第一本哲学著作,虽然书名显得并不那么哲学。叔本华是战士,而且是个很对我胃口的大战士,即使没看过《作为意欲和表象的世界》,仅此一本《人生的智慧》足矣!平素很厌恶做摘录的书评,以为一点技术含量都没有,但对这本书不做摘录又能怎样呢?想说的都被他说完了,比自己思考的还要透彻,比自己表达的更要清晰百倍。就像叔本华形容普鲁塔克那样,“一翻开他的书,就好像马上长出了一对翅膀”。书中智慧的语句如同溪流中圆融剔透的雨花石一般随处可见,促使你不得不拿起铅笔在书页上重重的划满黑线,一再默读,一再颂记。做摘录的时候,简直要把半本书都抄下来。面对书中的一句话,好似有千言万语憋在胸中,但又觉得,多说一字便是多余。自己的万千感悟,敌不过他老人家简朴平实的一句话,最后落笔的,除了心有戚戚便是感叹精辟。酝酿了一晚,写下的只有这些屁话,实属无奈。抄录最爱小诗一首: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

他说的每一个字我都想听

如此夏日,于空调房,拉紧窗帘,读韦启昌译叔本华《人生的智慧》无疑是享受。出于前职业病,我习惯拿起书就翻版权页及勒口作者、译者介绍,这本书的后勒口写道:韦启昌,现于澳大利亚行医。“有两样东西可说是我一生中的挚爱”“叔本华的著作和古老的中医”“叔本华的著作给予我许多,翻译它们是某种微不足道的答谢。”基于真正的热爱或感恩,他的译文如行云流水,深刻哲理,直白清晰,给人理性思考,也使人读书即审美。我最喜欢他译的这一段——人生无论以何种面目出现,构成人生的仍然是同一样的要素。所以,无论这一人生是在茅棚、在王宫、抑或在军营、修道院里度过,人生归根到底还是同一样的人生。人生的际遇、历险,获得的幸福或者遭受的不幸尽管千差万别,生活仍然像糖果一样:尽管糖果的形状千奇百怪、颜色多种多样,但都是同一样的糖果浆做成。一个人的遭遇和另一个人的经历,彼此的相似程度远甚于我们根据他人的描述所认为的那样。我们生活中的事件就犹如万花筒里面的画面,每次转动万花筒都让我们看到不同的画面,但其实,我们的眼前就只是同一个万花筒而已。这种文字的韵律感,绝不是好的原文直接就能兑换的。事实上叔本华的译本不少,韦启昌的译本是我见过最好、最流畅、最诗意,也是最见译者动情动心的。一个伟大的思想家需要一个合适的声道去传播他的思想,韦启昌便是最合适的中文声道。放下书,不觉日暮,我百度了下,发现豆瓣有人这样写道:《叔本华美学随笔》的末尾,提到了一位江姓读者给韦启昌先生的信。那封信并不是很长,我把它抄在这里,给大家看看吧: “我有一个愿望,坦白地告诉你。我希望你能回中国来,专心致志地翻译叔本华的作品,在你有生之年,把所有叔本华的作品全部翻译成中文。我的工作是很稳定的,平均每个月的收入大约为人民币2500元,不久以后,可以增加到每个月3000元。我可以每个月给你1000元作为生活费用。钱虽然是少了点,但假如你能够把所有叔本华的作品翻译成中文,这个意义与价值是非常非常高的。只要你愿意回来,我十分乐意,十分诚恳地持之以恒地支持你的翻译工作,直到你的这项事业圆满结束为止。我诚心诚意地请求你,不要把你的时间和精力花在物质生活上,这实在是一件太令人遗憾的事情了。”真动人。尼采说,在读完叔本华书的第一页以后,我就知道得很清楚,我将要把他写的所有东西都读完;他所说的每一个字我都要听。我也是,再多加一句——韦启昌译的每一个字我都想听。

切莫为尘世,付出一颗红樱桃。

很久没有拍照了,有朋友问,最近怎么也没见你作品呢?的确,摄影让我更加在意身边的精彩——路边的小吃,朋友夸张的动作,美丽的风景。可是每一次的急忙抓拍,让我忽略了享受本身。照片无法记录当下所有的感受,它只是一个索引用来回味起那种体验。人也是一样,过多的被外界事物牵扯着,忽视了自己的内心。当我们独处的时候,内心就会慌乱无章,于是不断地寻求外界的慰藉,尽可能地寻求一点点毫无生机的刺激来满足我们可怜而麻木的神经。很难发现当下有什么可欣赏的,很难去做出一点有趣的事情。前者是因为不自信,后者是因为胆怯。归根结底,是人们太害怕失败了。为了掩饰这点,人们又很乐于嘲讽“失败者”和“另类”。“害怕失败”并非缺点,它让我们可以保护自己;过度的害怕,只会使人类天性中的创造欲越发的麻木。我清楚这些,也自知做的不够好。下面这句话,使我倍感力量:生命是毫无意义的——那还有什么好怕的呢?“生命是毫无意义的”,一句让人震惊的话。你可能和我一样,最初看到这句话被吓到了,觉得这只是那些自以为高高在上的哲人的天方夜谭。你可以摒弃这句话,你或许也会觉得这句话并不那么难理解。关于这个论题我没有能力去讨论,希望下面的心得能够阐明我的观点。《沉思录(马可·奥勒留)》中的一段美妙的诗句困扰我很长时间:切莫为尘世,付出一颗红樱桃。那颗红樱桃是什么,我始终琢磨不定,缘由这句话,产生了很多失落,数不清的疑问,甚至还有绝望。最后我只当这是一句辞藻华丽毫无意义的作秀之辞。但它还是宛如幽灵般不时出现在脑海里。直到我遇到《人生的智慧(叔本华)》,两个人的探讨才让我恍然大悟:别说生命中得到的各样好处,就算是整个生命,也不值得我们为它如此心惊胆战:所以,他勇敢地生活,勇敢地面对命运的打击。我终于知道“红樱桃”是什么了——面对自心的坦然,面对世界的豁然,面对大喜大悲的淡然——它并不具体,只能用这种侧面的形容去窥见它,怪不得诗人要用“红樱桃”这样隐晦的词语。或许叔本华的观点能让你有所体会:“理性的人寻求的不是快乐,而是没有痛苦。”“快乐只不过是一场梦幻,但痛苦却是真正实在的。”“我们必须限制对这个世界的期待和要求。”我第一次看到这几句话的时候,在文字旁边标注上了“绝对胡扯”。可读完整本书再回顾的时候,发现确实有其智慧所在。这不正如中国的中庸思想,还有俗语“平淡是真”么。可是有时候人们忍不住对很多人和事情感到愤怒,无数的抱怨和牢骚。这可能说明你很优秀。产生这种情绪的原因是“以己推人”——“他通过自己推断别人,而逐渐对人感到失望。”这从某方面可以说明一个人对一个人的期望过高了。我忽然发现要想做到大度,一个办法就是“降低期望”!当然,人与人之间要相处融洽,所以记住中国那句伟大智慧的俗语吧“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我从叔本华的悲观主义看到乐观,因为悲观,所以面对世界多了一份淡然,走在路上中多了一份从容,经历风雨也多了一份冷静,生命不值得你付出一颗哪怕是最小的红樱桃。以上是读《人生的智慧》有感。*我没有能力去解释“生命无意义”这一观点,如果你感兴趣,请去搜索相关文章,有从哲学意义上探讨的,有从物理学探讨的,又从心理学方面探讨的。大多数的探讨都很客观,我个人偏好从物理学角度讨论“生命的意义”这一观点。*文笔水平有限,觉悟更是有限,这只是笔者一些浅见,为的是和同水平的人交流,我已经尽力迎合大众口味避免空谈了,若愿意探讨的可以给我发邮件。*不知道为什么,陈述出这些伟大观点的人物绝大部分是“隐士”。我更乐意相信真正思想卓越的人是在人群中的,只不过因为他们在人群中,所以所受尘事的牵连比较多,所以没有时间去写下自己的观点和人们分享了。

青春年少

我们一天一天地长大,我们觉得在荒废时间,我们一整天并没有在做些什么,我们也许会懊悔,也许会丝毫的不在意.但是忘记是谁说过,就在这一天又一天中,我们渐渐成熟,开始懂得了以前并不懂得的东西,虽然有的人认为自己没有经历太多,日子平淡.在年少的时候,我们说谎,虚荣.站在走过的角度回看,我们不需要指责过往.年轻允许犯错.不断的减少错误就好.叔本华说,人生不是追求幸福,而是减少痛苦.悲观主义者的论调.在序言,译者就警告要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看完整部书,并不喜欢他,总觉得他始终在为自己辩护,甚至会觉得整部书的意义都开始变得可笑,但是他有足够的才华把哲学写成一部可以教人耐心看下去的读本.会有共鸣,会有启示.那些脑海中一闪而过的想法,他把它们完全成套的系统化.会觉得嗯,就是这样呢.机缘巧合,偶然之间看到叔本华,并没有过多期待的买下来.竟大部分跟我现在所想符合.很多人因为痛苦来阅读叔本华的书,(呵呵,也有人以为他是中国人)..确实他能使大部分的人恢复平静.但是,我想也不排除会有厌世的情绪产生.糟粕精华,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我们前半生的最后部分,亦即我们的青年时代,拥有比起我们后半生很多的优势,但是,在这青年时代,困扰我们、造成我们不幸福的是我们对于幸福的追求。我们紧抱着这一个假定,我们可以在生活中寻觅到幸福。我们的希望由此持续不断的落空。而我们的不满情绪也就由此产生。我们梦想得到的模糊不清的幸福在我们面前随心所欲的变换着种种魔幻般的图像,而我们则徒劳无功的追逐这些图像的原型。因此,在青春岁月,无论我们身处何种环境、状况,我们都会对其感到不满,那是因为我们刚刚才开始认识人生的空虚和可怜--在此之前,我们所期盼的生活可是完全另外的一副样子--但我们却把无处不在的人生的空虚与可怜归咎于我们的环境、状况。在青年时候,如果人们能够得到及时的教诲,从而根除这一个错误见解,即认为:我们可以在这世界尽情收获,那么,人们就能获益良多。但是,现实发生的情形却与此恰恰相反。我们在早年主要是通过诗歌、小说,而不是通过现实来认识生活。我们处于旭日东升的青春年华,诗歌、小说所描绘的影像,在我们的眼前闪烁;我们备受渴望的折磨,巴不得看到那些景象成为现实,迫不及待的要去抓住彩虹。年轻人期望他们的一生能像一部趣味盎然的小说。他们的失望也就由此而来。 --叔本华永远不要对任何事情过分的悲伤或是过分的欣喜,其中的一个原因是一切事情都在变化,而另一个原因是我们对于何为有利何为不利的判断常常是虚幻的.

领悟《人生的智慧》,做最好的自己

因为网友的推荐买了《人生的智慧》一书,他来自德国哲学家叔本华。这是我有生以来看的第一本哲学书,看得很慢。其中的人生哲理都被叔本华讲了出来,所以我再写什么书评就白痴了,只能摘录一些句子。摘抄——关于快乐一个人能得到多少快乐,由他的个性决定。特别是一个人的精神力量,它决定了一个人能获得更高级快乐的能力。感悟:模糊中感觉叔本华讲的很对。我即使没有丰富的物质财富,也并没有不快乐。因为我有使自己快乐的方法,读书与写作使我快乐。但是一方面又觉得如果我拥有一所漂亮的大房子,还有充足的钱,会使生活更好一些,我也会快乐。所以,物质与精神上的追求并不矛盾。因为自己没过过纸醉金迷的生活,所以妄自揣测也是不可取的。摘抄——关于获得幸福1 最泛泛的观察告诉人们,人类幸福的两大敌人是辛苦与无聊。感悟:这句话真有道理。比如我自己,在工作异常劳累时,会感觉很辛苦,会抱怨生活,向往轻松的生活。当忙完一段时间,放了寒暑假,又会感觉无聊。不断地刷手机,却找不到任何意义。然后觉得忙得好像狗的日子,异常充实有价值,从而渴望回到那样的日子。当你觉得那段忙碌的日子充实有价值时,恰恰证明你现在的空虚。不管是辛苦着还是清闲着,都可以调整自己的心态。辛苦时,多看看自己创造的价值,能获得一种成就感,虽苦也快乐。清闲无聊时,捡自己的爱好发展一下,让自己有事可做,充电的过程也会得到快乐。2 精神越富足,无聊的空间就越小,一个人内在的东西越多,希望从别人身上得到的东西就越少。感悟:内在的寻找自我,完善自我,是个很私密的过程。这一过程只有自己去体会,别人帮不上什么忙。所以丰富自己的内在,也是体会孤独的过程。内在越是丰厚,希望得到的越少。因为此时你已经明白发现了自己,外在世界对你的影响也越来越小,内在的你使自己更加强大。less is more.你追求的外物越少,越有时间观照自己的内心,完成心的修炼。摘抄——关于别人的看法。1 适时适度地将内在价值与自己对自己的看法和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对比一下,这对我们的幸福大有益处。2 幸福的源泉不在自己身上,而在别人对自己的看法里,那么这个人就处在相当不利的境地了。3 我们所有人之所以会焦虑,会担心、恼怒、不安、困扰和殚精竭虑,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可能都是因为担心别人的看法。嫉妒和憎恨也大多是因为这个。感悟:贺拉斯说:尽可能地减少自己对别人看法的过度敏感,这绝对是明智之举。减少对别人看法的过度敏感,就是增加钝感力吧。记得曾经看过一篇讲钝感力的文章,讲我们不幸福不快乐是因为想的太多,太玻璃心,相反那些有钝感力的人就会幸福很多。我们更多的是过度在乎别人的看法,活成了别人眼中的自己,这是相当累的,而且容易失去自我。所以成大事者,都有一套自己的做事准则。比如张居正、申时行。张居正有铁的手腕推行自己的新政,取得卓著成效。申时行面对其他官员的指责,他能一如既往的和稀泥,按自己的原则辅政。他不是活成了皇帝眼中的样子,也没有活成群臣眼中的样子。申时行就是申时行,明史中和稀泥的高手。摘抄——关于个性个性比民族性重要得多。某个人的个性更值得被给予千百倍的重视。感悟:很多年来一直到现在,我们的教育都在致力于打造人们的共性,也就是民族性。叔本华有关个性的观点,值得深思。教育不能打着传道授业解惑的大旗,行抹杀学生个性的事实。我们作为教育者,更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为他们提供平台帮他们做最好的自己,而不是别人家的孩子。摘抄——关于骄傲与虚荣骄傲是某人在一些特定方面的至高无上的价值所生成的一种说服力。而虚荣则是想让别人知道自己也有这种说服力的一种欲望。骄傲源自内部,是直接的自我欣赏。虚荣源自外部,是对间接地得到这种欣赏的一种渴求。以上送给不断追寻自我的你,也送给我自己,共勉!

人性的相似之处

书中百分之七十的观点我都很认同,因为我确实和他想的一模一样。至余其它的百分之三十……我没看懂……还在五六岁的时候,我就在想“我为什么活着”,但是肯定是没有和答案的。直到十五六岁,想到的又是三个问题:我为什么活着?我这一生想要做什么?我现在又在做什么?这三个问题,也没有确定的答案,我每一次写下答案后,认为是将是我一生的追求永不改变。但是不过几个月,我就又会有新的答案。后来才真正认识到,除非到了生命的终结,一个人永远不会知道自己活在世间到底是为了什么,有何等的意义。全书除了“骑士荣誉”这个章节我是免强看完的,其它的我都是边看边思考。其实我更多的是印证,因为叔本华书中所写的,正是我几十年也要探究清楚的,最后却依然没有正解。我与他的想法极其相似,包括对人生、对性、对婚姻(虽然他没有讲婚姻),我很确定我能理解他。倒并非我的才智和逻辑能达到他的程度,而是这个哲学家为了传播自己的思想,把自己的哲学思想写得如此贴近普通人,或许花费了不少心思。人性都是相近的,不论法国德国还是大中华。我很同意叔本华的一句话,人与人差距会越来越大,但人与人的体验却越来越相似。人生的差距会越来越小,生活的差距会越来越大。随着社会生活和家庭生活的经历,很多年少无知的人,也会慢慢学会很多以前没有注意和精通的东西,至少他们会明白和知晓。即使很多人因为或多或少的家庭、性格、出生、条件、心理问题,在年少或青年没有接触过某方面的东西,但到最后,每个人都还是经过那样或这样的生活,只是早晚的事情而己。所以每个人一生,都会经历生老病死,爱恨情仇,人生的差距,会越来越小。但,每个人随着他自己努力、帮扶、际遇、运势的不同,他们的生活差距却是越来越大。小时候只是多个玩具,长大了却是多个公司。小时候是多个铅笔,长大了却多了房子,小时候不过是得个奖状,长大了却是达官要员。小时候不过是零用钱多一元,长大了却是财富多一个亿。生活的差距与人生不同,是越来越大。我与他一样都是悲观的积极主义,那说到这里不得不说到《道德经》,这两本书有极多的相似之处,特别是对于处世和人生的分析,可以算作基本相似。对于人性的卑劣和无耻,我们都是深恶痛绝,但是我们却不能免除世人的恶习,甚至我们自己也是如此之人。我们既热爱我们自己,又厌恶我们自己。热爱我的高尚优良的品质,厌恶我们人性的劣根。或许,真的只有意欲退却,理智归来的时候,我们才能完整的的热爱我们自己。

关于人生必须了解的一些道理——与励志语录无关

叔本华对于人生的理解非常的独特,关于意欲的阐述,对于禁欲的推崇,对于人性的解剖,等等,很深刻,不能说完全的赞同或者是反对,而更多的是对伟大思想的了解和接受其洗礼。原来对于人生还有这样一种态度,消极的逃避的,理性的意念的,对于精神层面幸福的追求。不是一些老套的励志语录和故事,这样的东西看的太多毫无价值,看完之后经过一小段时间的亢奋就演变成对自己的斥责,不仅无益反而有害。叔本华的这本书讲述了他对于人生的基本观点。对于自身,财产,对他人,对自己,对人生,等等很多方面的观点的表述。个人认为TBBT里面Sheldon很符合叔本华的认可。叔本华的精神层面是如此的高以至于很少有人可以达到他的境界。但是这毫不影响其思想的巨大影响力。一个内心丰富,精神强大的人才能有他的那些思考,在现在的物欲社会中,很需要一点那种气质。可能很难都做到,但是保持精神的独立自由绝对是必要的。很快的看完了一遍,最好还要看一遍,以及那本巨著《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http://book.douban.com/subject/3265171/ 有机会和时间一定要看, 强烈推荐!

叔本华影响我一生。

叔本华《人生的智慧》, 是从这里开始说起。1)人的自身,属于人的个性的东西。例如健康、力量、外貌、气质、道德品格、精神智力及潜在发展。2)人拥有的身外之物,亦财产和其他占有物。3)人向其他人所显示的样子,人在他人眼中所呈现的样子,可分为名誉、地位和名声。1:我认为就是内在与外在的两个内容,人的外在多数取决于遗传,是父母赐予的。但内在取决于自己。叔本华的文字传递给我一条信息:每个人到底生活于何样的世界,首先取决于你对这个世界的理解。同一样外在的事物和同一样的境遇,对于我们每一个人的影响都不尽相同;处在同一样的环境的每一个人,都生活在不同的世界中。2:尽管在人的一生中,外在变化不断发生,但人的性格却始终如一。说到性格,叔本华认为一个人所能得到属于他自己的快乐,从一开始就已经由这个人的个性决定了。的确,对于一个人的幸福,甚至对他的整个存在方式,最主要的就是这个人的内在素质。因为人的内心快乐或者痛苦,首先就是人的感情,意欲和思想的产物。3:一个人自身拥有越丰富,他对身外之物的需求也就越少,别人对他来说也就越不重要。叔本华教会我,不依赖于别人眼中寻找自己。4:对于闲暇时间,叔本华也有话要说。他认为人们消磨闲暇的方式就是显示出闲暇对于他们是何等的没有价值。闲暇就是每一个人的生命存在开出的花朵。或者毋宁说是果实。只有闲暇使人得以把握和支配自身。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闲暇只会造就一个无用的家伙,无所事事,无聊烦闷,他的自身变成了他的包袱。头脑狭隘的人容易受到无聊的侵袭,其原因就是他们的智力纯粹服务于他们的意欲,是意欲的工具。人的精神思想财富越优越和显著,那么留给无聊的空间就越小。这个是我一直努力要做到的状态。除了精神松弛下来的时候,尽量免受无聊的袭击。5:如果社会交往的数量等够代替质量,那么就算生活在熙熙攘攘的世界都是值得的。但遗憾的是,一百个傻瓜聚在一起,也仍然产生不了一个聪明的人。所以我觉得一个人社会交际能力与他的智商,是不能成正比的。优秀的人,对你的影响会很深刻。如果,你拥有伟大的精神,你会发现,你会喜欢独处,因为你不再需要去寻找淹没你的人群。6:太过看重别人得看法,那就是抬举他们了。我们所表现的的表象——这也是我们存在他人心目中的样子。通常被我们过分看重。这是人性的一个特殊弱点所致。稍作简单的思考,我们就可以知道,他人的看法就其本身来说,对我们的幸福无关紧要。每个人一定都有遇到流言蜚语,或者听到一些别人对你有各式各样的看法。有好有坏。那些别人对你得评价,只是别人头脑意识里的产物,只在别人的头脑意识中产生效果,它是附带种种概念性的东西呈现在别人头脑中的表象。所以别人的看法对于我们的确并不直接存在,而是间接地存在。所以,尽量减低我们对特别人意见的敏感程度,否则,人们就只能成为他人的看法和意见的奴隶。7:只有当别人的看法对某事产生了影响,从而使我们自身也因此受到影响的时候。别人的这些看法才值得我们考虑。除此之外,在别人的头脑意识里所发生的事情,对于我们并不重要。别人对自身的看法慢慢衍生有荣誉感、虚荣心、自尊心…叔本华认为一旦不再担心和指望别人得看法, 那些奢侈 排场,十有八九都会消失。在孩童时期,荣誉感就初露端倪。在接下来的青年期和中年期,名誉、骄傲等变得更加明显。但到了老年,这方面的欲望却显得极为强烈。因为到了老年,享受感官乐趣的能力已大大减弱。虚荣和自大就于贪婪一道瓜分了统治的地盘。8:亚里士多德:理性的人寻求的不是快乐,而是没有痛苦。假如我们整个身体健康无恙,但只有一处地方受伤或者疼痛,那我们身体的整体健康就不会进入我们的意识里。我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那微小的疼痛之处。同样,违反我们意愿的事情,即使是微不足道的,但这不如意就会进入我们头脑,我们就会惦记这件事情。所以,判断一个人现在是否幸福,去问问他最近烦恼的事情把,看看事情是多么渺小,你就知道你现在有多幸福了。在很不幸地时候,那些微小的事情,你是感受不到的。9:要避免很不幸福的最保险的方法就是—不要要求很幸福。我们对幸福的过分期待毁坏了这世上的一切,毁坏的程度与我们的做梦程度相一致。我们必须限制对这个世界的期望和要求,这样,我们才能更有把握地实现它们。降低我们地欲求是明智和合理的。有时候对自己宽容一点也是好事。当然,对别人宽容,也是对自己宽容。9:任何人都不要抱怨卑鄙和下流,因为在这世上只有卑鄙和下流才是威力无比的。这句话,我觉得也是威力无比的。10:我们的幸福在多大的程度上取决于我们自身,即取决于我们的个性。但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却只是考虑运气、考虑财产,或者考虑我们在他人心目中的样子。要是有能力,内在丰富,我们就不会对运气有太多的要求。11:正如一个人背着自己的身体,而对此重负一无感觉,但在移动他人的身体时,他却感到了重量,同理,他不会注意到自己身上的缺点和恶习,而只会留意他人的这些东西……在大多数情况下,人们却像一只对着镜子咆哮的狗——他以为镜子里面的是另外一只狗,殊不知它看到的正是它自己。(人是自私的,这句话是真理。)12:在言辞或者表情流露出愤怒和憎恨是徒劳无益的……除了在行动上,我们不可以表现出憎恨或者愤怒……冷血的动物才是唯一有毒的动物。卢梭说,最好的报复是暗杀,而不是决斗。无视也是最好的武器。13:最大的愚蠢也就是为了诸如金钱,晋职、学问、名声、甚至为了肉欲和其他片刻的欢娱献出了自己的健康,我们应把健康放第一位。最后,还想分享几条见解独到却又鲜为人知的阿拉伯谚语:“任何你的敌人不可以知道的东西,都不要告诉你的朋友。”“如果对我的秘密保持沉默,那么,这个秘密就是我看管的囚徒;如果失口说出了这个秘密,那我就变成了它的囚徒。”那种纯粹以追求个人自身安逸为目标的实际生活则显得可悲,这种生活增加的只是长度而不是深度。 尽可能的增加生命的深度,生命只有一次,要活的精彩。

高傲的哲学

健康,智慧,世事洞察——书里到处都是至理名言;但,不一定要把所有的语言当作自己的座右铭。毕竟,高傲的气质是那样清晰。我这样的俗人,恩,希望这样的话不会有辱伟人叔本华——我信我能接受的,我忽略那些无法达到的。

这是最好的时代,谁能阻挡我们的自由

阅读了他的作品之后,关于幸福论,开始重新对我一个人的人生产生思考。我欣赏他的思想,到目前为止,他的理论如同金刚经一样充满了人生的智慧,让我大有相见恨晚之感。印象深刻的有以下几点。其一,关于痛苦和无聊的论述。人生如钟摆,总在痛苦和无聊中左右徘徊。而我,可以忍受痛苦,却不愿意将生命浪费于无聊。不再赘述。其二,也是我感受最深的,关于孤独。在成长的过程中,我大概是从初一开始尝试独处,并且在高一开始后习惯的独处。我时常在一个人的时候感到欢愉以及与自己相处的高效率和快乐。随心所欲是一件好事,且让我有很多的自由去安排自己的时间。即使是看娱乐节目,我也有自己的体会,和观察人生百态的收获。叔本华认为人在独处的时候,最能感受到自己,不会享受孤独的人也就不会享受自由。此话太得我心。天才们大多孤独。生活中见过的强人们大多独往独来,也不是厌恶社交,不过是觉得无所谓而已。于我自己,与人一起除了满足我还无法摆脱的作为人这种社交动物偶尔需要的友谊,并没有什么其他了。这些日子,我和自己相处,日子也过的有声有色,并不需要和别人倾谈来浪费过多的时间和精力。且有更多的时间去浏览一些重要的东西和完成个人的一些工作和学习。其三,关于来到这个世界的使命感。叔本华可以说从青年时代就开始为了他的思想体系努力,搜集素材,不断验证。好吧,其实这和我的理想不谋而合。我一直在努力行走,想去体验,不追求幸福,只追求内心的平静(这又和他关于幸福的否定论命题重合了)。我一直认为人生这个烦恼的命题需要我们努力把它变得精彩。环境再丰富,如果只是一个单调的人,一切都还是平庸。所以我游览的纽约和上海都闪烁着迷人的光彩。叔本华说最幸福的人是可以同时平衡现实世界和美好的精神世界的。我一直被人说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并死不悔改,今后也不打算悔改。如果一个世界它来自你的内心,且永远美好如娇兰流星粉,为何要走出来呢。我渐渐开始明白其实并不会有人真正在意你活在哪个空间。我希望我不要忘记我最初的目的,目前看来我还是有可能被某些琐事牵绊住,要格外小心,不可焦躁。其四,关于庸人的论述。这确实是一个充满了庸人的世界。太多嘈杂,太多肤浅,太多喧哗,太多奢华。如果用金钱堆砌就可以摆脱无聊。世界上大概多很多哲学家了。可惜的是,人们不过用金钱去购买某种快感。我曾在酒吧被男男女女的热情弄得懵懂,因为我始终不认为那有什么趣味,而同去的已经工作的姐姐则说等你工作了你会想来解压。但我现在很确定我不会通过那种方法来解压。因为一场幻梦醒来只不过更清晰认识到自己的无力和愚蠢,一切都无法改变。我以前对世界总有太多要求,直到后来明白不是每一个人都可以到达我的要求,一些人因为天生资质的限制,永远也不可能懂得伟大和悲悯,温柔和慈悲。我也曾经很诧异于社交才能和智力的完全不统一,而我自己无数次被人认为古怪以至于交不到男朋友或者女朋友。叔本华对此的注释则是,越是拥有杰出的社交能力的人,越发可悲的不会拥有卓越的智慧,反而那些各种颠覆的人,往往拥有超人的智慧,因为社交能力需要别人对这个人的认同,这个世界大多数的人还都是庸碌无为的,要得到他们的认同必须也要平庸。这让我想起以前陈虎平老师讲述的金字塔理论,在社会的每个阶层都有一些人,底层最多,塔尖最少,当你发现你与大家都一样的时候,你就杯具了。只是有的时候,我们出于某种从众心理,也不得不屈服于社会对人关于leadership和social的定义,对于真正出色的人,扮演这些角色不会太难,却无疑不会舒心。对于大多数人,leader和social是优点是他们一生的追求和高度,但对有大智慧的人,不过是立足在这个愚昧世界的小小技能而已,他们不愿意也不屑去培养。这也是为何有很多伟大的独裁者吧。好吧我要承认除了小学时代我从来不觉得leadership是什么了不起的才能,可直到如今大学还在喋喋不休的强调,希望简历中展示这一点。真正可以展示出来的已经不是领导的艺术,关于如何看透和玩弄人心,或者说如何去理解绝大部分人的思维和需求,并不是什么值得骄傲的事情。羽化而登仙,遗世而独立,这才是境界。好吧,我又一次提出了过高的要求。已经说好要平心静气接受一切的。其五,是关于认同感。我们不得不承认,越高层次的人,越难遇到知音。而遇到之时的那种快乐,毫无疑问可以是与洞房花烛,金榜题名抗衡的。而这种美妙的体验,在我短暂的生命里出现过一次,仅有一次,在我十五岁的时候。我曾以为那是爱情,今天看来,更符合这个理论吧。最后暂时想到要补充的是,我觉得伟大的思想家和哲学家在关于虚空这个问题上达成了一致。如《圣经传道书》所说的,日光之下,并无新事,都是虚空,都是捕风。如《金刚经》所说,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叔本华也传达了这种想法,尤其强调了在体验过人生之后,产生了巨大的幻灭感,对人生的一场空有了更深刻的意识。我依然记得每次和自己的朋友谈及我那悲哀的人生观的时候,她们脸上的惊恐表情。无论我如何平静的诉说我们每个人都是微尘,我们不过在完成细胞组合体都可以完成的事情,这些事情以前那些别的物质的组合体都完成过,我们也一样可以做到,但是有什么意义呢,他们都说你怎么能这么想,你这样太悲观了。其实这不过是事实。这一切都没有意义。包括我写的这些。在过去,叔本华已经思考过,并写下了不朽的著作来论述这一切。他前半生不被人了解,晚年才成名,对天才,众生们愚昧的眼总会晚些发现。不过我愿怀一颗悲悯心和平常心对众生。我不知道自己是叔本华所言的庸才,还是一个会思考的人。但我从此不再奢求社会的认可,“这是最好的时代,谁能阻挡我们的自由”。

追溯快乐的根源

在我过去的这二十三年中,目前这段时间,是最痛苦的。这段时间经历的事情,让我曾经确切的信念动摇起来。不过现在,除了面前的这本书,我什么也不想说。以前对尼采了解一些,不过对于尼采的东西,虽然欣赏,但并不赞同。昨天偶尔在书店看到叔本华这本书,不知道为什么,一下子就被吸引住。翻开前言,有一句话说,这是一本告诉你如何寻找快乐的书。鉴于目前的痛苦,所以毫不犹豫地就买下来。译者说,尼采和叔本华的不同之处在于,前者永远不甘于当前的成就,不时在自己的高峰之上再创高峰;而后者在很早的时候思想的大厦就已经建立了,余下的时间,都在完善和充实这栋大厦。我读到的这本书,是叔本华晚年的作品,从中可以体验到大师思想的至臻境界。而我觉得,正是由于这两者之前的这种差别,才导致前者在一次次创造巅峰之后,终于失去控制,反被哲学带入了一个有去无回的境地,而后者则可以安静的完善自己,充实自己,让自己的哲学不仅仅可以拿给别人看,也真的指导了自己的人生。这是一本哲学著作。这样的标签容易让很多人敬而远之,但事实上,这本书虽然写的并不浅显,但完全不显得晦涩。我几乎是在很流畅的情况下读完的。思绪顺着大师的笔触蔓延下来。《一生的读书计划》里说,科学可以进步,但艺术无法进步的,我觉得,同样无法进步的还有思想。庆幸的是人类有文字,虽然并不完整,但至少可以将大师的思想记述一部分下来,让后人在很久之后,还可以透过时间的帷帐,进行思想的交流。精神永存,或许就是这样的道理。在这本书里,我对孤独的理解,在时间与空间的背后找到一个知音,不过,他对孤独的理解,比我深刻的多。叙述的也详细的多。虽然发现自己的思想,在很早以前已经被人提到过,会有些许希望,但既然能有共鸣,与孤寂之中却又多了一分欣慰。关于书的内容我不想详细的介绍,那样毫无意义。在这里,我只想把我吸收的赞同的部分写下来。作者引用苏格拉底的话说,所谓追求快乐是不可能的,我们能做的只能是逃避痛苦。这样得出的结论是,快乐本身是否定的,而痛苦则是肯定的。而作者提出关于人生的两端也很有启迪作用,一端是痛苦,另一端是无聊。对于平常人而言,远离一端注定会接近另外一段。简言之,如果一个人远离了贫困的痛苦,他就会陷入无聊中,然而如果他不无聊,他也就摆脱不了这种痛苦。在舞台上,皇帝将军,商贾兵士,其实都是可怜的戏子。而现实生活中的人们,虽然表面各有不同,但大都是在痛苦与无聊之间挣扎的可怜虫。除了少数能从声色犬马和棋牌游戏中思考出真谛的人而言,这些都是寻常人希望摆脱无聊的手段。而通过这些手段得到的,都不是真正的快乐。寻常人一旦失去这一切,就会感到无比的无聊。因为只有独处的时候,我们才能不依赖外界,凡事反求诸己。对于大众而言,这时候往往会备受煎熬,然而对少数人来说,独处却是得到快乐必不可少的条件。根据叔本华的思想,这类人必须要有卓越的智慧,而卓越的智慧主要天分有关,而与后天的教育虽然也有些关联,但非常微弱。也就是说,能享受的快乐的层次,是精神上的还是纯粹物质上的,从我们出生就注定了。这样的说法显得很悲观,所以很多评论家毫不犹豫的把叔本华归入悲观的哲学家一类。或许是因为我的想法与他接近,我觉得,真正的哲学家都有这样的色彩,但这绝对不是悲观。而是并不盲目的乐观,正因为看到事物的本质,才会更加坚强而快乐的生活。如果谁要因为哲学家更关注精神领域的事情而不关心身边的事情,那他要么是不了解哲学家,要么他所指的不是真正的哲学家,从孔子苏格拉底到叔本华,他们没有一个不关注身边的事情的,因为生活是人生的一部分,哲学的目的不止是找到世界的真谛,人生的意义,不仅仅都是些形而上的东西。哲学家都是人,生活也是他们关注的一部分。这一点这本《人生的智慧》里面通过两方面反映出来,首先,作者用了大量篇幅来证明当时流行的所谓骑士精神,骑士荣誉的愚蠢和不合理性,争取在精神上让人们摆脱这种扭曲的状态。虽然今时今日,这些论述对我没有什么意义,但至少可以看出作者当时的用心良苦。另外一点,叔本华认为对于智慧超群者而言,能够不像普通人那样劳作是一种幸福,但对大部分人而言,却是一种不幸。因为对于卓越的人来说,可以很好的利用这种闲暇,可以享受真正的快乐,而因为他所执着的某一方面的快乐,可以给这个世界带来无比巨大的财富。而对普通人来说,这样的闲暇,除了无聊,带来不了任何东西。姑且不讨论作者的观点,但这一点,起码证明,作者认为哲学并不是空中楼阁,必须在一定基础上才可以谈。其他能给我留下印象的东西还很多,不过上述的东西,是可以起到让我完善和补充自己的思想的作用的。很久没有读到过这样可以直逼精神深处的作品了。这本书文字优美典雅,在深邃的思想之外,显示出了作者的广博,是本典型的大家之作。------------------------------------------------------------------------------------------------------------------------------------------------------------------我觉得自己可以明白叔本华在说什么,但我依然无法摆脱自己的痛苦,与古人为友的缺点在于他所讲的东西已成定论,我没有办法和他争论,也没有办法向他请教。或许如同一位朋友所说,我最大的悲哀在于,能看透一切,却什么都放不下,所以只能让自己更加痛苦。我想是因为我其实还没有真正明白吧,或许是像叔本华所言,我没有享受这种快乐的资格。来自汀上沙屋 http://hi.baidu.com/sandcabin/

读叔本华 是一种高级的享受

这是我的枕边书,每每读上一小段,都如饮醍醐。其实一直都对这类书籍不大感兴趣,觉得所谓的励志书不过是一些激奋人心的话语;哲学都是空洞的思想。但,接触了大叔的书,却让我惊喜!原来,悲观不一定是消极;哲学并不是脱离生活的。虽然由于时代的差异,某些见解的确需要推敲一番,但内容真的是字字珠玑,句句经典,段段精辟!感谢韦先生的精彩翻译,让我们也欣赏到大叔这位语言艺术大师的魅力~~~

悲观中更加深刻地认识自己

通过这本书才知道叔本华的。从开始介绍叔本华以及这本书的经历,感觉充满了沧桑。书中灌输了读者悲观的思想,但是让读者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自己,认识这个世界,认识这个世界的朋友们。

安静地完善自己,成就自己。

很多年前看到这本书。很多共鸣。关于独处,关于孤独。要么庸俗,要么孤独。我理解的庸俗倒非贬义词。只是这喧嚣的世界让大多数人都向外去索取,去取得认同。有多少人可以静心向内看,和自己相处?吸引我的那些人总有种特质。安静如水的神态,但是目光坚定柔和。卒姆托,妹岛,林怀民。吕永中,王一扬。。。

要避免很不幸福的最保险的办法就是不要要求很幸福

虽然第一句话说这是指导人如何幸福、愉快的度过一生的艺术,看下去就发现这种幸福与我概念中的幸福大相径庭。其实这本书一直在反复强调几个互相印证的观点:世人是愚蠢的,只有自身的思想值得我们关注;快乐是否定的,世界本就没有什么幸福可言。一旦认清了这点,自然就放弃了人群和幻想。“伏尔泰说过,当我们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这个世界还是照样愚蠢和邪恶,跟我们刚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所发现的并没有两样。“人自身拥有的优势,诸如伟大的心灵和高尚的情感,与人的地位、出身(甚至王公、贵族的出身)、优厚财富等诸优势相比,就犹如真正的国王比之于戏剧舞台上假扮的国王一样。“一个人只能直接伴随他的意识而生活。因此,外在世界对他帮助不大。“一个人对痛苦的感受能力和对无聊的感受能力成反比。“一个人对另一个人所能做的只是极为有限。无论经历任何事情,每个人都最终体会到自身拥有。”“因此,在青春岁月,无论我们身处何种环境、状况,我们都会对其感到不满,那是因为我们刚刚才开始认识人生的空虚与可怜在此之前,我们所期盼的生活可是完全另外的一副样子但我们却把无处不在的人生的空虚与可怜归咎于我们的环境、状况。“我们在早年主要是通过诗歌、小说,而不是通过现实来认识生活。我们处于旭日初升的青春年华,诗歌、小说所描绘的影像,在我们的眼前闪烁;我们备受渴望的折磨,巴不得看到那些景像成为现实,迫不及待地要去抓住彩虹。“到了人生的后半部分,我们多多少少都清楚地了解到:所有的幸福都是虚幻的,而苦难才是真实的。”可悲的是,第一个观点而言,我的确更趋近于无聊的一侧。说实话,人群和独处对我来说一样无聊。既然精神能力已经先天限制了,那增强体魄似乎是唯一明智的选择。第二个观点,其实我已或多或少的意识到了,但无法(不愿)相信。即使叔本华直白、清晰的写了出来,我认真、仔细的看完认同地点点头,关上书后还是无法相信。另外,开头的一段话很喜欢:我们依恋这一生存,就是因为这一生存本身的缘故,而不是出于对死亡的恐惧;并且我们渴望看到这一生存能够永恒地延续。至于人生是否或者能否与如此定义的生存相吻合,这本身就是一个问题。对于这一问题,我的哲学已经清楚无误地给予了否定的答案;但哲学上的幸福论对这一问题却预设了一个肯定的答案。提到的书:卡丹奴斯那本颇值一读的《论逆境》。关于自杀方面的详尽论述,可阅读埃斯基罗尔的《精神疾病》一书。华尔特司各特的作品。

所能真正拥有的

你真正能够拥有的是什么?亲人?朋友?爱人?花花绿绿的钞票?令人艳羡的面子?高高在上的地位?也许有一天,命运会将这所有的所有,一扫而空。那时的你,还剩下什么?每当想到这些,脑中都不禁浮现出《无命运的人生》中深陷集中营的主人公。他的原话我已不再记得,大意是:德国人可以占领我的身体,使我如行尸走肉般劳作。但他们无法占领我的思想,我的思想可以到达任何我想去的地方。我想,这也是我为什么钟情于哲学的原因。很是幸运,五六年前,第一位接触到的哲学家便是叔本华。那时还是大三学生,懵懵懂懂,只是将他的一些言论,当做格言记下。后来,渐渐接触到生活中,那些肤浅的诱惑,便中断了这方面的兴趣。最近,重新燃起探究哲学的兴趣。拿起这本书,四个字形容:爱不释手!每每得闲的时候,都要拿起书,看个几段。睡前,更是要读几页,方可安眠。短短几周,已经将此书读了三遍,却依旧没有乏味之感,反倒更是想将此书的每字每句记于心中。很多困扰我数年的问题,很多我不知如何表达,如何思考的东西,都由叔本华道出解答。这是何等畅快的感受!而这引发我的思考和答案,更是欣喜。由此带给我的茁壮的神经,我想是我最大的收获,真正自己拥有的东西!

读书与幸福

究竟什么能使人活的更快乐,更幸福呢,十个人就有十种说法。我的建议是多读书,偶尔花点时间思考人生。坦白的说,身边读书的朋友真的很少了。而我,30岁了,总是想把人生看的更清楚些,想活的明明白白一些,所以常常静下来就会胡思乱想。说实话,我的本心是想和身边的人问个究竟,却发现大家都是被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所困扰,房子,车子,老婆,孩子,或者级别更高些追求更大的房子,更好的车子,二奶加个私生子。所以我不得不到书里去找答案,从被动的等待转到主动的寻找。发现几乎所有的问题前人都写过,想想也是,那些人也都经历过人到中年,虽说时代不一样,但究其根本有啥不一样呢?读各类的书其实很好玩,了解不同的方面,扩展眼界。要说有一本书能让人大彻大悟这个有点难度,但如果每本书都能让自己悟出点东西,那就足够了。最近我在读叔本华的这本书,此老兄很多见解已经抓得很本质了,读完第一章就已经够震撼我了,解决了很多我关于自我幸福感的困惑。值得一读。


 人生的智慧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