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你会做不喜欢的事

出版社:工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11
ISBN:9787500847632
作者:欧文·古德尼克
页数:239页

作者简介

为什么你会做不喜欢的事?这是令许多人都感到困惑的问题。生活中,人们常常会不由自主地表现得背离自己的本意,例如,你会在售货员的劝说下买下本不想买的东西;或者不顾自己的兴趣,对别人的建议和请求一律答应;还有,几乎所有的人都曾放纵自己,不顾体重和健康问题贪吃美食,而我们的快乐并没有因为事后的懊恼而消失……或许,你会用“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之类的话来为你的行为找到一些合理性因素,而事实上,这不过是一而再再而三重蹈覆辙的借口,真正的原因藏在冰山的底下。作者欧文‘古德尼克从一个心理医生的角度,为你揭开“为什么你会做不喜欢的事”的真正原因,明白了真相,改变也将随之而至。

书籍目录

第一章  为什么你会做不喜欢的事?
恶化的心理机制:你思想里的病毒
总是对人友善:是好还是坏?
心理机制的破坏力
第二章 卡住了!
负罪感:恶性心绪模式的生发剂
你为什么有负罪感?
童年时,你像原始部落的人那样思考
玛丽,帕特和爱丽丝
第三章 左鞋穿到右脚上:当亲子关系失调时
当你与父母性格不协
当与父母关系失调时,你会付出的代价
当这些回应同时发生
第四章 为什么发现你的心绪模式这么难?
三种心绪模式的幽灵
被哥哥的失败困扰的男人
比别人优越会影响你吗?
为什么你厌恶的行为会延续到成年?
第五章 再议不匹配
父母与孩子性格的不匹配
不匹配的结果是什么?
第六章 谁……我?
为什么孩子要为父母的过错承担责罚
你跟他们和好,却扰乱了自己的生活
上帝和摩西定了“十戒”,你创造了自己的“十戒”
遵守你的个人戒律
你是如何制定你的道德戒律的
第七章 你糟糕的经历是真的,不是想象的
适应、反抗、模仿坏习气
如何找出你问题的根源
第八章 双重困境
成功与失败
冷淡与责任
独立和需要
第九章 为什么仅有意志力是不够的?
出卖——你感到内疚的原因
既然你已深埋过去,为何又要让它重现?
当你感到自己是个罪人:
负罪感如何影响和改变你的生活
心理监狱与假坐牢
病态的嫉妒
受害者是谁?
幸存者的负疚
第十章 能让你做出改变的情况
奇怪的夫妻
让你的目标得到支持
为做爱而争吵
应对残疾的兄弟姐妹
学会面对家庭的苦难
学会面对专横傲慢的父母
第十一章 发现你的性格骨架
性格特征图解
一个男人的家庭性格图解
关于成功的问题
人际关系的问题
第十二章 与孩子相处的问题
要寻找的线索
请……接受批评!
打破循环的第二次机会
专横性一览
青春期简论
第十三章 心理治疗能使你在父母失败的地方成功吗?
第一次约会
我的治疗师,我的父母?
测试你的治疗师
安全感:榜样的力量
作为指导员的病人
心理治疗中的改变:九十磅的“软脚虾”
如何判断心理治疗有没有起作用?
如果你觉得心理治疗不起作用怎么办?
为什么你会难以离开
第十四章 案例分析:对一些具体问题的治疗
陷入两难的女子
海伦评价我对她的帮助
这一次,我的理论解释得通吗?
海伦发现我跟她母亲不同
为什么喜欢跟女人睡觉
独立之旅
重新看待父亲
我犯了一个错误
与父亲一起打败母亲
结语/239
附录
表Ⅰ 童年时的不匹配
表Ⅱ 你是如何制定你的道德戒律的
表Ⅲ 找出你的问题根源
表Ⅳ 父母的行为模式如何导致自我厌恶的行为
表Ⅴ 双重困境中的行为模式
表Ⅵ 检查你的症状
表Ⅵ 与孩子相处的问题

编辑推荐

  一个人有没有可能完全没有任何自己无法忍受的行为?为什么我们的举止常常让我们自己都感到讨厌?为什么我们不从错误中吸取教训?为什么所谓的意志力不能发挥作用?   在《为什么你会做不喜欢的事》中,你将会了解造成你现在问题的思维方式;将会发现你不快乐行为的真正原因;将会知道为什么你将孩提时的行为方式带到了成年;将会明白是什么给你制造了障碍,让你看不清真相,甚至任何善意的劝告都不能帮助你、对你产生影响,或者让你改变自己的生活。

内容概要

欧文·古德尼克,美国著名心理医生,曾在加利福尼亚大学等著名学府演讲教学。在与许多受严重情绪困扰的患者的接触中,发展出新的技术与团体治疗方法,帮助心理患者重新找到心灵阳光。本书为他早年的研究成果之一,还著有《自助的智慧:关于减肥、爱情、事业及育儿成功的秘密》等书。

章节摘录

  你有过跟一个陌生人约会,但发现对方跟你很不相配的经历吗?想象一下你处在下面的情形时会怎样(男女的性别角色当然可以互换):  你走近一个邮箱,寻找它上面的数字。是的,就是这儿了,13号公寓。她说什么来着?上楼,向左拐最后一扇门。她的声音如此甜美!好吧,那是她的室友。但有一个好室友的人本人必然也很不错。你这样想。  你在杂货店里买的鲜花看起来很美。“真高兴我刚才停下来买了它,”你想,“即使它让我晚了一会儿。”来到门前,你轻巧地按响了门铃。门从另一边猛地打开,把你吓了一跳。她出现了,你的约会对象。笑容在你脸上凝固了。  你注意到的第一件事情是她的唇膏。深深的栗色,仔细地涂过薄薄的唇线,以使它看起来更丰润些。她蓝色的眼睛上下四周都被天蓝色的眼影包围。  她把手甩进你手里,开始追问,好像你需要鼓励:“我是琼,你是……”你正准备回答,她却继续抢着说:“……你迟到了!”  “我为你买了束花。”你勉强地挤出一个微笑。  “它们看起来像从杂货店买的,”她说,“不错,尽管它们不会像从花店里的花坚持那么久。我们去哪儿吃晚饭?”  “我想我们可以尝尝剧院旁边的那家新开的墨西哥餐厅。”你答道。  “听起来不错。”她说。然后她开始告诉你当她吃完豆子后会腹胀之类的问题。  这个不幸的开端只是整个令人绝望的晚上的一个小小预演。  你是否也曾陷在这样的一个晚上不能脱身?你还记得当你知道你要跟一个你不能忍受的人共度整个晚上时,那令人翻肠倒胃的痛苦感觉吗?你还记得你当时计划尽快脱身,并发誓再也不跟陌生人约会,除非能提前保证对方很完美。我相信在这种情况下,你跟大多数人一样,决定忘记这次经历,越快越好。  现在想象一下,你最后把琼送回了家。她在门前转过身,把钥匙递给你。你顺从地用它打开门锁,当门开了的时候,你微微地向后退了一步。她疑惑地看着你。噢,你想,我在这儿说话要小心。我最后要做到的就是中规中矩。“好的,琼,这是一个非常愉快的晚上。”你说着,并礼貌地伸出手来。

图书封面


 为什么你会做不喜欢的事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4条)

  •     大家应该都有过不自觉的做自己不喜欢的事儿吧,做完之后又愧疚,不做又愤恨,于是就在这种矛盾中摆来摆去,不知道到底是怎么回事...凡是成年中暴露的问题,基本上都可以追溯到童年时期,你的那些潜意识里的想法在制约着你。。。,他们是如何形成的,如何作用的,这本书写的很清楚了,我觉得人人都会受影响的,只是严重不严重罢了。不过书中写的是否真有道理先不管,但至少给我们提个思路,能不能解决是后话,知道了原因问题就解决了一半了、
  •     孩子是光。有时微弱,有时夺目。 我们距离某种真相越近,逆光越强。这是疼痛起源,犹如逆光刺目。当与父母关系失调时,作为孩子的我们会付出诸多代价。●迁就为了感到被爱,孩子迁就父母的过错。这缓解了因未能达到父母期望而伤害他们的愧疚感。●反抗在拒绝服从父母要求的过程中,孩子会体会到某种快慰,因为他们觉得在保护自己独有的价值和兴趣。当反抗行为挫败了父母期望而产生的负罪感逐渐累积,他们往往会退回到令自己痛恨的更加服从的态度,重新开始这一恶性循环。●以眼还眼,以牙还牙使得他人痛苦——即成为恶性的施加者而非承受着——可以帮助你忘掉因迁就父母而导致自我发展受阻的痛苦。最彻底的除去痛苦的方法就是从受伤转向伤人。于是我想起了很多,两年间发生的事情都可以被拿来作为典型在这里一一被印证。我们用父母的错误来惩罚自己。在对父母的负罪感,以及对自己的愧疚感,两者之间徘徊。不管哪一方占比重,带来的后果都是对自己和别人毁灭性的伤害。书看完了,把自己和父母剖析完了。该擦干眼泪重新上路了。记住,你不是父母或兄弟姐妹不快乐的原因。你是他们问题的受害者,这意味着你不应为他们的缺点负责。你应该重视这个真相,因为它能减轻你对家庭的负罪感,使你觉得为自己做的更好是值得的。这也能使你摆脱你所憎恨的行为方式。
  •     这本书对我帮助很大,童年时代的经历塑造了我们独特的性格特征和思考问题的方式,即文中提到的“心绪模式”,这种思维模式正是导致我们做不喜欢的事情的根源,找到问题根源,改变固有模式,用成人的眼光来看待问题解决问题,生活会更美好!希望有小孩的父母也能读一读这本书。

精彩短评 (总计20条)

  •     我找到我行为上与父母的关系。
  •     因为这个封面读过……
  •     你这评论写得不错啊,也没人点评,还只有个“没用”。
    我们生活里面都被植入了很多“代码”,如果可以把人生比作一个大的程式。代码能演算出结果,那么结果就有好有坏。不幸的是,理智上我们又都认定一个既定事实,就是人生的意义和目的应该是在去追求幸福,成功,而不是相反。那么注定就有人有这样的代码:我渴望成功,并且可以。也有人:我渴望成功,但注定失败。这就是冲突人生的开始,所以有时候我们憎恶懒惰,虚伪,但某种意义而言,我们根本离不开它:自私,懒惰,因为我们害怕真正的所谓成功,需要用这种方式忠诚和重复早年被植入的程式代码,让自己的人生"make sense"。所以也许人生的方式,方向一开始就注定。
    我觉得曾奇峰一句话说得蛮好,就是很多时候很多我们被灌到耳朵里的东西,其实只是“正确的废话”。“自由”好,"诚实"好,要自律,要发愤图强,这些东西是个人就知道,可惜的是,很多的所谓的心理自助书,不过就是把这些内容扩写一遍,我相信如果让我去做早期的“语文缩写练习”,改写到最后得到的就是以上几句。漂亮正确BUT ALL SHIT。
    我相信这本书不是。
  •     2014.07 入门起个步~
  •     deals with currently the most concerned and most vital problems of mine
  •     这本书与家庭治疗有关,如果有觉得对自己的某些性格、行为很苦恼,并认为是来自于父母的影响的人,推荐看这本书。 如果你发现自己正在做着自己不喜欢的事,周围的人对你不满,你也没有足够的意志力来改掉惯有的做法,那就说明有一些不受你控制的东西在左右你的行为。
  •     好书啊~~,为什么看的人那么少?
  •     负罪感和内疚感是造成不快乐的两大原因。
  •     不仅仅可以解释为什么会做不喜欢的事情,还能解释你为什么是这样的人(或性格)
  •     通过挖掘童年心垢治愈成年后的心病
  •       2012.07.20 周五
      
      《为什么你会做不喜欢的事》
      (美)欧文·古德尼克 著
      付玲毓 译
      
      “为什么我们总是一边抱怨一边顺从地生活?”
      “为什么我们重复泛着同一个错误,教训深刻却不管用?”
      “不清楚真相,就无法改变!改变,从认识自己开始!”
      
      月仔读后感:
      最近看到很多小孩子自杀的新闻,以及很多读到硕士和博士的学生自杀的新闻,觉得相当难过,许多人非常不负责任的把这样的事情完全归咎于教育体制的问题。
      
      据我长期以来的观察,只得到了一个认识——好家庭胜过好学校。当初不愿意成为教师的很大原因就是,不希望看到我的教育成果,轻易地被家长们破坏了,用偏激来形容现在的大部分家长真是不为过,我真的不知道在这样充满暴力思维的家庭中成长起来的孩子,即使奥数全世界第一又能如何,孩子在你们的教育下已经完全变成了一部考试机器,学习永远是第一位的,即使他生活不能自理、完全不会与周围的同学相处,只要成绩好,就给奖励,成绩不好就打骂,甚至日后成为博士,为犯罪集团利用,成为犯罪分子也无所谓?
      
      根据以上,我要说,中国大部分的父母都应该送进教育机构进行心理学和教育学的系统培训,甚至有些父母应该回到幼儿园去学一学这个社会的基本规范。有个笑话,是说,中国家庭教育可以用一句话做总结:“小时候一个劲的教你做好人,长大了一个劲的教你做坏人”。笑话归笑话,说得还是很中肯的。所谓教育,不外乎言传身教,言传基本在教师,身教几乎都在家长身上。老师就算“言传”几百遍:在公共场所不要乱扔垃圾、随地吐痰,也不及你家长在街上乱扔垃圾和“咳——呸”那一声的“身教”来得有用,比起教师大道理的“言传”,家长的“身教”厉害之处在于潜移默化,在不知不觉间对孩子的造成了相当大的或好或坏的影响。
      
      所以想教育好中国的孩子,应该先教育好中国的家长们。中国的大部分家长长期以来一直忽视孩子们的想法,他们认为“我是你老子,你就一定要听我的!”我想问,凭什么!他从你妻子肚子里出来以后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不是一个东西,也不是你们的附属品,更不为实现你们的梦想而存在。那是一个生命,是一个孩子啊,不能因为他们暂时还不能完全支配自己就能理所当然地忽略他们的感受,没人有这个权利去剥夺他们对这个世界的一切感知。小时候将孩子养在温室里,接触他们的东西都得经过过滤,看到全部都是这个社会美好光明的一面,那么,有一天他们突然被搬出了温室,直面这个社会残酷黑暗的一面时,你叫他们怎么马上就适应,心理环境得不到缓冲,就容易出问题。
      
      中国大部分家长一直天真的以为孩子的见识和心理是可以任其摆布的。醒醒吧,孩子的世界一样是有光明和黑暗之分的,不要认为打骂或忽视就能解决问题,教育最有效的方式是引导和疏通,而不是围追堵截。
      
      近年来屡屡发生的孩子弑亲的悲剧,就是中国不良的家庭教育种出的苦果。中国的很多家长往往喜欢用很极端的方式解决与孩子之间的矛盾,比如孩子早恋,不沟通,一上来就先打骂一顿,强迫孩子与喜欢的人分手。
      
      这样简单粗暴的处理方式导致的结果是惨烈的,要知道作用是相互的,也许家长的这种做法,孩子年幼的时候尚不能做出什么反抗,但是被迫与喜欢的人分手(这点请家长们换位思考一下,感情说来就来,谁规定一定要满多少岁才能恋爱?“早恋”一词只有中国有,真是扯蛋),这种恨会在埋下复仇的种子,等到有一天,他具备了反抗能力,轻则离家,重则弑亲。作为家长,你连问为什么的资格都没有,因为是你先剥夺了他爱的权利,就不要怪他们记恨到今天,想尽一切办法离开你们;是你教他们可以用简单粗暴的方式去处理问题,所以被杀也是你们活该,我可怜的是孩子们,他们不仅失去了青春时期的爱情,还要承担因为你们糟糕的教育造成的犯罪的后果。
      
      时常听到抱怨孩子与自己日渐疏远、说他们没良心的家长们,你们想想当年孩子卸下心防与你们交心时,你们对他们的态度如何?就能找到答案。多半的情况都是当年你们怎么对他们,他们就怎么对你(排除那种父母对他们很好,教育也不错,但是生而为人渣的人)。
      
      终于要来说正题了,上面说了一大堆主要是因为这周要介绍的书是一本自助心理书,要发挥自助心理书的最大功效需要的就是思考和自我剖析的能力。
      
      由于网络联通了世界,使得我们对知识和信息的获取变得相当容易,想知道的事情上网一搜就能知道。每天大量的碎片式的信息充斥着我们的脑袋,以至于现代人很少能有时间静下来好好进行思考。
      
      我常说,中国到现在还沿用孔孟老庄之道,除其真正在思想上的高度之外,是因为现代人习惯了不去思考。古人虽然科学技术没有这么先进,知识信息没有现在这么丰富,但是古人有的是时间,他们闲暇时没有网上啊,想找朋友聚会也没有像我们现在这么方便,好多都要翻山越岭的,晚上又没有灯,只能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于是晚上躺床上睡不着啊,都在干嘛呢,都在想,想什么呢?什么都想,想自己明天吃什么、穿什么、做什么,想着想着就开始想人是什么、动物是什么、这个世界又是什么。于是一个个思想家、教育家就是这么诞生了。
      
      《为什么你会做不喜欢的事》是一位美国的心理学博士写的,这本书最牛的地方在于很多心理书都是给你摆案例然后分析,这本书则能引导如何进行自我剖析,只有正确认识了真正的自我,你才能在直面过去,改变现状及未来。
      
      “为什么你会做不喜欢的事?这是令许多人都感到困惑的问题。生活中,人们常常会不由自主地表现得背离自己的本意,例如,你会在售货员的劝说下买下本不想买的东西;或者不顾自己的兴趣,对别人的建议和请求一律答应;还有,几乎所有的人都曾放纵自己,不顾体重和健康问题贪吃美食,而我们的快乐并没有因为事后的懊恼而消失……或许,你会用‘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之类的话来为你的行为找到一些合理性因素,而事实上,这不过是一而再再而三重蹈覆辙的借口。”
      
      我之所以会介绍这本书,是因为书中有非常多的内容涉及到家长与孩子的相处,比如第三章“左鞋穿到右脚上:当亲子关系失调时”,其实父母子女之间有矛盾,不是因为父母讨厌孩子,孩子憎恨父母,只是亲情让双方都忽视了一点,除了有血缘关系,你们本质上还是一个独立的社会人,是人就会有不同的性格,这个性格是很随机的,不会因为你们刚好在同一个家庭就一定能非常融洽,经常会出现父母之间性格不匹配,家长与孩子之间性格不匹配的情况,所以会有吵架、离婚、孩子离家出走等等问题的产生,其实就这么简单,如果把问题放在纯分析的角度上,那么事情就好解决多了。找出大家性格的矛盾点,尝试解决,如果大家都还想维系家庭的话,解决的过程中必然有人需要付出代价,如果付出的人愿意承担,那么这个家庭就会向好的方向发展,反之,则走向破裂。
      
      但是我想能这么冷静分析处理家庭问题的人少之又少,感情是人类最微妙的一个组成部分,说来就来,往往很难把握,没有接受过专业训练,估计一般都挺难控制自己的情绪以及感情。比如本来不想生气,但是不知道为什么突然就被某句话,甚至某个字眼激起怒气,火气一上来就口不择言这种情况,事后觉得伤害了对方,自己有内疚感,去道歉或者摆出一副老子就是这样的态度(看个人性格而定)。
      
      尤其是在中国,中国人重感情,往往把感性放在第一位,而忽视了理性的作用。这本书就是帮助大家如何分析自己,找到自己的心理模式,赶走心理病毒,做理智的“性情中人”。本书提供大量表格,首先让你找到自己或家人(他人)的行为模式、性格类型、然后告诉你这个类别下,你的行为表现,再延伸到这个表现行为的深层含义,最后告诉你你这一方面性格的形成原因是什么,会对你的心理产生的影响,如何去贯彻好的影响,如何解决不良的影响。
      
      本书在排版时,将一些具体的行为模式用粗体表现出来,往往一语中的,比如“最彻底的除去痛苦的方法就是从受伤转向伤害他人”、“如果你顺从了父母的期待,你会发现自己牺牲了很多代价来换取所谓的成功”、“几乎所有人都曾放纵自己,不顾体重和其他健康问题贪吃美食,而我们的快乐并没有因为事后的懊恼而消失,也没有因懊恼而约束自己。”等,这种排版方式,很容易引起读者的注意,仔细阅读加粗的部分,看来作者连读者阅读时的心理都考虑到了。
      
      阿月仔于2012年7月20日 下午18时
  •       孩子是光。有时微弱,有时夺目。
      我们距离某种真相越近,逆光越强。这是疼痛起源,犹如逆光刺目。
      
      当与父母关系失调时,作为孩子的我们会付出诸多代价。
      ●迁就
      为了感到被爱,孩子迁就父母的过错。这缓解了因未能达到父母期望而伤害他们的愧疚感。
      ●反抗
      在拒绝服从父母要求的过程中,孩子会体会到某种快慰,因为他们觉得在保护自己独有的价值和兴趣。
      当反抗行为挫败了父母期望而产生的负罪感逐渐累积,他们往往会退回到令自己痛恨的更加服从的态度,重新开始这一恶性循环。
      ●以眼还眼,以牙还牙
      使得他人痛苦——即成为恶性的施加者而非承受着——可以帮助你忘掉因迁就父母而导致自我发展受阻的痛苦。
      最彻底的除去痛苦的方法就是从受伤转向伤人。
      
      于是我想起了很多,两年间发生的事情都可以被拿来作为典型在这里一一被印证。
      我们用父母的错误来惩罚自己。
      在对父母的负罪感,以及对自己的愧疚感,两者之间徘徊。
      不管哪一方占比重,带来的后果都是对自己和别人毁灭性的伤害。
      
      
      书看完了,把自己和父母剖析完了。该擦干眼泪重新上路了。
      
      记住,你不是父母或兄弟姐妹不快乐的原因。你是他们问题的受害者,这意味着你不应为他们的缺点负责。你应该重视这个真相,因为它能减轻你对家庭的负罪感,使你觉得为自己做的更好是值得的。
      
      这也能使你摆脱你所憎恨的行为方式。
      
  •     清除父母、兄弟姐妹投射在你身上的性格缺陷?
  •     很多道理不仅适用于父母与子女,也可以套用在人际关系处理上
  •     翻来覆去讲一个理写的再好也腻了
  •     很多提法醍醐灌顶,准备再读一遍。
  •     可以找出自己心绪模式和行为模式的成因,就是例子还是太少了。
  •     强烈建议《父母皆祸害》小组拿这本书去当圣经,不过外国人写书真是有够啰嗦,十几章感觉一句“父母皆祸害”就能解决了。
  •     这本书告诉了我原谅自己,很多错不在我。人童年时期收到的影响真的是能影响一辈子的。这本书能让人明白一些不知道的事,但是没有告诉我们应该怎样做。
  •     主要讲了各种童年环境(主要是父母)对孩子的影响。但把所有问题归结于此,有些片面,况且人无法避免受环境、父母的影响,这种影响同样有积极地一面。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