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褶裙

出版社:河北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3-1-1
ISBN:9787543448100
作者:林茨
页数:186页

作者简介

边缘部落。 黑彝,彝族部落中最高贵的一支,有着几百年辉煌而又惨烈的历史。他们的后人,至今在云贵高原的褐色土地上繁衍生息,过着充满尊严的生活。

书籍目录

第一章  特木里
1 自我放逐,我的蛮夷血液产生了作用
2 自治州与航天城
3 三个彝人,他们终结了我的一个理想又启发了另一个
……
第二章 美撒
1 地名的魅力
2 每个制高点都有一双锐利的眼睛注视着你
3 多隆的游记
……
第三章 火烈
1 金沙江畔
2 骄傲使他们陷入绝境?
3 保持自尊的最后方式
……
第四章 九都
1 女性美与利他主义
2 乐天的农耕者
3 我与彝女的一次讨价还价
……


 百褶裙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7条)

  •     与朋友说到纪行文学体裁的书和录像,他将藤原新也介绍给我,之后发现纪行文学在日本属于举足轻重的一类主题。而国内似乎并没有。有点不确定,就去书店找。在商丘现存的唯一一家独立书店的书架最下角,遇到了《百褶裙》。初入眼帘,是因为封面是彝族人,画面厚重,加上以一个物件命名的书名,像在诉说一个悠长,惆怅的故事。书的保护膜已经被去掉,摸上去有些沙沙的摩挲感,是因为被搁置太久没有清洁的缘故。打开来,内容是油面纸,图片有默片色有彩色,是写彝族人的,翻来一页:“我一般到某个县、乡都会尽量不去打扰当地的政府,虽然知道这样可能会方便很多,但我来到这里本身是一件很私人的事情……”。看到这里,合上了,然后紧紧把它抱在了胸前。与异民族(之所以称之为"异民族"而不是教科书,电视,媒体常用的“少数民族”,是因为后者的称呼有不平等,不自由的因子存在)的缘起于大学期间。有一位朋友痴迷苗侗文化风俗,有一位导师专门研究彝族文字(两人皆是日本人)。在这本书之前对彝族没有什么了解,只是晓得在贵州西北的毕节高原山区是彝族人的集聚区。而大学的时候,去过最多的是苗侗村寨。但在看到《百褶裙》的那一瞬,就再次唤醒了我对异民族的热爱,就像是遇到了久别重逢的老友,内心不禁默默欢喜。总体来说,书的装帧和页面编辑都很认真,只是在P153与P154之间,似乎少了一小节。当读至结尾时,有些像读章回体小说的感觉,因为作者结束的不得不说有些唐突,总觉得还会有:欲知后事如何,请看下回分解的待续。想来,作者书中说几乎每年都会拜访布拖县等地,所以如果有续篇也属自然。只是从书中的后1/3会很明显地感到林先生的惋惜和无奈。是的,现代化是不可避免的历史洪流,无论在感情上是多么地难以接受。历史即时间,时间多无情。从打开的第一页就被林先生感性,优雅,敏感,充满自然美的文字所打动,他这样开头:「年轻时我自以为对艺术的热忱超越常人,为此匆忙地进入一所艺术学校。消磨了许多光阴,我才了解到自己的问题:我已幸运地活在了消费主义的新宗教的时代环境中,而我对生活的见解仍耽于古旧,"艺术家"这样混下去是件尴尬的事......早年我被艺术迷惑则属于另一种情形:一本不起眼的小人书,就可能包含着许多悲天悯人的画面。长久以来,我对艺术家的情怀的关注,远多于对他们艺术造诣的关注。」这似乎就是林先生在冥冥之中渐渐靠近<百褶裙>的心缘。由一根线隐隐牵着,很细却很长,不知指向何处,路途多么漫长,但终会与她相遇。对林先生所说的艺术家的尴尬和情怀,相信每个人多多少少都有共鸣。而为什么说尴尬呢,且还要提令人尴尬的情怀呢?现在想来,在消费主义时代谈情怀也未尝不可,只是不要在情怀中蹉跎了岁月,不见了自我。林先生说:它同时也成为了我的一桩隐私,平常我很少与人提及这方面的际遇...。深有同感。因为这自始至终都是一个人的事情,不管是从路途历程上还是情感上,都属于一个人独有的。而现在为什么选择以书面的形式公之于众呢?应该是为心意相通之人,为那个骄傲的民族渐逝的高贵,为了不再仅关注于令人尴尬的情怀吧,我想。书分为4个章节。虽然是回忆形式的,中间不免时间与空间的交叉叙述,但每个章节都能深深感受到林先生写作时,对上世纪末的那10年的无限怀恋和珍重。他这样写道:「从深层次上说,从1989年起我就陷入了一种迷惘,直至今日也未能自拔......那时的我更像是个傻瓜。1989年我买了第一次照相机,但不知能拿它做什么。我为我喜欢的人拍照,事后将照片送给他们,连底片也不知道保存......换言之,当我和我的对象都还是傻瓜时,所享受到的单纯的情感交流,以及从中感受到的美,在现在和今后的生涯中,我已认识到,都可能很难重现了。」人生中必然有些事情,只能珍藏于心中,独自回味。这样想时,已不禁幸福起来,心情变得温暖起来,感谢起来。关于彝人,他们对居所的挑选原则与苗人相似,都喜欢住在视野开阔的高山之巅,一眼之间,天地尽览无余。他们喜欢俯卧在草地上,默默地守望着远处的牛羊,感受着大地的呼吸。他们与苗人很不同的是他们的孤傲,自恃高贵的秉性,就像他们的一袭黑色的察尔瓦和高高叠起的哈帕,不容人嬉戏笑闹的庄重,难言于表。他们有与天地万物浑然一体的美感,是纯粹的自然文明下的子民,所以他们坦然,不迷惑。他们秉承祖先的遗训和英武,勇敢善战,自认为流淌着贵族的血脉。林先生说,彝人男子是富于玄想且忧郁的,女子是活泼和负重的。这种感觉,从他们的眼神中,就能寻得出一二。他们确是高贵且美丽的。只是这些都是曾经的彝族了。而现在的彝族呢,林先生这样讲:「与那些记者不同,我从未打算将火烈的彝人当做必须救助的对象来报道,从而呼吁外面的人捐款捐物,我觉得那样的方式更适合难民和灾民.....我崇尚清贫但依然保持高贵的人,在文明环境中他们难以生存......我想的是,一切最好保持原样,天不变道亦不变。我们并没有被赋予一种权利和义务,将整个世界都变成"恶寒的城市"。」从这段话中,你自然不难想象现在的彝人的生活状况。自上世纪30年代起,这个边缘部落就已经开始经受着外来世界的侵扰,直到50年代,似乎一切即将恢复平和,但又一个历史转折期接憧而至。从50年代后期开始的民主社会变革,到60-70年代的吃大锅饭,大炼钢,红卫兵批斗会的浩荡滑稽,再到80年代,全国逐渐从阶级斗争的阴影中走出来,彝人也开始重归自闭和平和。这一切,都在慢慢地改变着这个边缘部落。他们完整的语言,文化,终将成为历史的一粒尘埃,随风飘散!历史该是如此吗?林先生自开头到结尾都是一种人类历史学家的态度在审视这个民族,同时也像在审视着世界上的每一个民族。然而人类文明的蔓延似熊熊烈火,燃尽了一片野草,又新生出另一些。而如今无论结局如何,重要的是曾经存在。
  •     《百褶裙》作者从80年代末开始经常性地访问凉山彝族地区,特别是布拖,获得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写成了此书。他的另一部名著是《福音谷》,写的是怒江地区的傈僳族。他的这两本书的一个共同特点是都有一个很细致感人的关于某人的故事,串在整个大背景中。另外,作者是个画家,所以照片拍的颇有肖像绘画美。不过这位画家对地理方位似乎不算敏感,号称在布拖花了十年功夫,可书里还出明显的地理方位错误,从旅行者这个角度,说他南辕北辙一点也不夸张。布拖本地干部告诉我他们都知道这书,因为是写布拖的么。他们都说没看完,看了不多就放下了,因为觉得里头说的内容不对。我想本地人看外地人写的东西都有这种情绪,觉得不全面,不是完全真实。其实外人看的角度和本地人不一样,永远不能达到本地人认为的那种真实,也没必要。关键是读者要知道,“真实”的差异,对“真实”所持的认知上的差异,是存在的。
  •     第一次读到这本书的感觉,真的可以用惊艳来形容,一扫长久以来阅读的疲态,让我满心地贪恋其中的文字。序写的太棒了,让我简直有抄写一遍的冲动。而文字,挥洒自如,妙曲天成,却又朴质清新。很少在游记中读到这样的态度,没有“文明使者”的优越感,只是一个好奇的异乡人。很好

精彩短评 (总计14条)

  •     出于对彝人和彝族文化以及书中摄影照片的好奇,购入此书。本书以北京的一位“流浪探险者”(姑且我是如此理解作者)的视角,用文字和照片记录了上世纪90年代左右大凉山彝族聚居区的风土人情。也在作者的文字中见证着大凉山彝人生活环境和文化风俗的变化和消逝。虽然是一部游记式的书籍,但书中的故事、人物。那一望无际的土地,广袤无垠的蓝天,绵延不绝的山脉,朴实亲切而又端庄美丽的彝女,孔武有力而又孤傲严肃的彝族男人。都能让读者倍感温暖。同时也让人对那弥足珍贵的彝族文化逐渐消逝而扼腕叹息。
  •     好一片游记~
  •     虽说他们贫穷,但是安贫乐道,有着朴素的对乌托邦的憧憬
  •     这是我认为关于彝族的书籍中写得最动情最优美的一本。
  •     爱死了此书。就宛如躺在红土地上理想般的梦呓,把诺苏的独特气质极好地弥漫到了整个作品之中。
  •     我以前不信我爸说他读大学的时候光着脚走路,现在我信了。
  •     五年前在图书馆里偶遇,就一直难忘这本书带来的感动。第一次听到黑彝的故事,历史中的眼泪。百褶裙留下来的遗憾和期待。
  •     从此我们就去了
  •     纪行文学
  •     高贵的黑彝 美姑 大小凉山
  •     寻找失去的黑彝,每一章前的引言很好。
  •     作者写得很动情,从火烈一章开始几度落泪,说不清是因为故事里的人们惨烈的命运还是逝去的历史,看完后有股浓浓的惆怅和失落。
  •     一本让我血液和眼泪一同沸腾的书。每当我太想家的时候,就会翻开它。
  •     清,朴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