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只中国木建筑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日期:2006-04
ISBN:9787108023896
作者:赵广超
页数:200页

作者简介

建筑艺术不应该是建筑学者、建筑历史家、甚至建筑专业者的专利品。所谓建筑设计(architecture)亦不应该像以往的观念,即只有“具有特殊意义的空间或结构”方可视为建筑设计,其他就只是“房子”不值一谈。“特殊”的含义,可解作“最高级”、“非一般”或“不寻常”的物料和技术应用。
《不只中国木建筑》提醒大家毋须在房屋和建筑设计之间画出一条界线,因为最基本的房舍也会包含建筑艺术的精神和意义;“最高级的”建筑文化,也可以具有“平易”、闲适“的情调。 作者曾在法国接受教育,在香港院校执教东西方艺术设计多年,这一次利用了五年的课余时间,用带着感性的笔触,就一般被视为艰涩的传统建筑,写下16篇平易隽永的文章。本书以轻松活泼的方式去接触中国文化,可读性很高。

书籍目录


前言
愿托乔木
第一章 起家
第二章 伐木
第三章 文字
第四章 高台
第五章 标准
第六章 结构
第七章 斗拱
第八章 基阶栏
第九章 屋顶
第十章 屋身 门墙窗
第十一章 空间
第十二章 宫室之旋
第十三章 四合院
第十四章 略述风水
第十五章 园林
第十六章 装饰
后记
哥哥的话
参考书目
鸣谢

编辑推荐

  《不只中国木建筑》提醒大家毋须在房屋和建筑设计之间画出一条界线,因为最基本的房舍也会包含建筑艺术的精神和意义;“最高级的”建筑文化,也可以具有“平易”、闲适“的情调。  作者曾在法国接受教育,在香港院校执教东西方艺术设计多年,这一次利用了五年的课余时间,用带着感性的笔触,就一般被视为艰涩的传统建筑,写下16篇平易隽永的文章。本书以轻松活泼的方式去接触中国文化,可读性很高。

内容概要

赵广超,生于香港,早年肄业于法国贝桑松艺术学院及巴黎第一大学。20世纪90年代回港,从事艺术及设计教育,曾执教于香港演艺学院及沙田工业学院。目前为香港理工大学设计学院客席讲师、香港大学专业进修学院设计系兼任导师,教授东西方艺术、设计与文化理论分析。 香港设计联盟(MODA)会员,为该会与香港生产力促进局合办之全方位设计课程筹委成员。

章节摘录

  历史  我们的祖先攀到树上,躲进山洞,地势低的把窝棚架高。地势高的将洞穴下掘,利用浅穴堆土,支架遮闭的原始土木工程搭建住所,除了要躲避野兽洪水之外,每个民族的祖先所盼望的显然不是一栋房屋(house),而是一个家(home)。  用现在的说法——家 是房屋的内容,房屋,便是家的包装。  各师各法,中国人用“土木”工程来表达建设的概念,西方人则利用石头来堆出他们的家园。法国文豪维克多。雨果(Victor Hugo 1802-1885)曾经用“一部用石头写成的历史”来推许西方的建筑发展。文章有价,这句话几乎成为谈论西方建筑必备的“热句”。  ……

图书封面


 不只中国木建筑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7条)

  •     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小资看感觉,掩卷沉浸在古代文化的氤氲中。很好,完全摆脱教科书的形式,用娓娓道来的口吻、和有图有真相的方式,告诉你的,居然是建筑界的专业事。
  •     买这本书是因为灰灰的大力推荐,她说她家秋秋从公司窃得此书,内容丰富,特别是里面“小画”很可爱。几日之后,书到手。大16开的书,哑粉纸,200个p。全书只用了两个颜色,黑色和一个类似深金色的专色。编排很贵气,留白很多,注释在图上,很方便阅读。内容上,从木建筑的类型、结构、装饰都有所讲,但是都讲得蛮浅,作为入门的读物完全是可以的,书中也引用了很多古人的话,以佐相应的观点。价格上有点小贵120块。
  •     自己建筑方面的知识相当匮乏,所以一直想买点关于建筑的通俗易懂的书来看。忘记了是什么时候,自己认识到中国的古代建筑都是木头材质的,从住的房子到死后的棺木。也许这个跟中国五行观念有关?跟中国不同的是,西方的建筑主要是石头做的。这两者之间就有根本的区别。还大略知道中国的家国观念,体现在建筑上,就是小家住的四合院是皇帝住的宫殿建筑的缩影。所以,想了解中国文化,建筑是无论如何不能绕过的。今天在大唐书社看到这本《不只中国木建筑》,“中国”和“木”这两个关键字就惹起了我特别的注意,赶紧取下来看看。 正象害饿的人吃东西,不会去注意食物的包装,甚至不懂的品食物的味道一样,例如《红楼梦》里提到喝茶所谓的“牛饮”,就是笑话停留在实用而不知审美阶段的人的,我就是这种层次的;自己又是困而学之的,是看书学习中天资比较低的那种,无数的疑问萦绕在心,一看到书,就象溺水的人看到救命稻草一样,赶紧先握住它,至于这稻草本身的模样,往往顾不上注意。所以看书的时候,先看内容。一打开翻到132页,讲的是宫室的结构,从门前的复思到大门,再往里是萧墙,从庭进去是堂,交代的清清楚楚,最令人高兴的是大副的配图,颜色淡雅,标志的清晰,正对我这种需要建筑文化启蒙的水平的人胃口,赶紧又翻开另外一页,是142页,讲的是四合院的知识,从一进四合院直到四进,都有插图,看到145页的时候,讲的是“堂”,书中是这么说的“殖殖其庭 堂堂正正 是个重要不轻易应用的地方 《释名》释宫室:古者为堂,自半以前虚之,谓堂,自半以后实之,谓室。堂者,当也,谓正当向阳之屋 传统中国建筑的最中央,照例都没有房屋,传统房屋最重要的房子,照例都不住人。没有房屋的中央部分是‘庭’,没有人住的房子是‘堂’,‘堂’里面供奉着历代祖先的神位,罗列代代显赫功名,是个纪念堂……”令我汗颜的是我是读何新的历史著作的时候,才意识到中国四合院建筑中堂的作用的。例如读《红楼梦》中林黛玉初到贾府去看他舅舅的时候在正屋拜了拜,然后去厢房见到她舅母,我初读到此的时候就傻乎乎的想她舅舅为什么不住正屋呢?同样的问题,她进贾府的时候为什么不进大门而走偏门呢?现在想想都为自己当时的无知感到好笑。我们这个地方的房子,不是四合院结构,不过仔细端详是却一进四合院的简化版。每家有一个方正的院子,这跟四合院是一样的,然后不管是三间还是四间的房子,都是正门进去的地方不住人,人住在左右两边,这跟四合院的结构和功能是一样的。不扯这么远,回到当时看这本书的情形上来,心中窃喜,这正是我需要看的书,翻到书背,上边有“中国人用木头造出纸张,用木头刻字制版,然后在木头搭建的空间里,一并写下整个建筑和工艺发展史……当西方人用石头写下他们的建筑故事时,中国民族在几千年里,却一直利用远比石材脆弱得多的木头来支撑他们的家园。木头的背后当然是有着另外的故事”的介绍。正合我意。买了。看看书的价格是68元,感觉值! 书的作者叫赵广超(不熟悉,写这小文的时候也没查他的资料),书是三联书店出版的,在书的最后一页看到这本书是香港艺术发展局资助的,想来没有资助的话书的价格会更高?不清楚。书的规格是200*250mm,纸张是铜版纸,手感很好,里边的字与字之间间隔很大,看起来清清爽爽,配着大量的插图,有的是白描的,有的是照片,真正的是图文并茂,即使不喜欢这方面的内容,只是对书的装帧和设计感兴趣,这本书也是相当不错的。这也是我向爱书尤其是在乎书的样式的朋友极力推荐的主要原因。全书1000千字,插图200帧,200页。下边是书的目录 前言 第一章 起家 第二章 伐木 第三章 文字 第四章 高台 第五章 标准 第六章 结构 第七章 斗拱 第八章 基阶栏 第九章 屋顶 第十章 屋身 第十一章 空间 第十二章 宫室之旅 第十三章 四合院 第十四章 风水略述 第十五章 园林 第十六章 装饰 后记 哥哥的话 参考书目 前边谈到这本书说的是买书的时候的感想。从周一开始看,两天大体翻完了全书。因为是第一次看建筑方面的著作,等于刚刚打开了一个新的视角,所以感觉新颖,收获也大。很乐意把阅读的喜悦跟大家分享。希望能对那些跟我一样本来对建筑不了解的朋友有点帮助。 全书的特点前边讲了,还有一点说一下,每一页书,在图文之外,都有大量的留白,跟中国传统绘画的特点一样,给我的感觉是,在看书了解建筑史、建筑文化和建筑艺术的同时,心理上有着对历史的、文化的巨大的想象空间。正所谓“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吧。给想象留足了空间,心灵才是自由的,所以阅读的过程也是一个心灵自由驰骋的过程。 书的整体思路是从远古到现代,从建筑的简单样式和小的单位到复杂的建筑群,介绍的是建筑,更是体现了建筑中深蕴的文化。作者在法国学的是造型艺术,所以书写的主要的中国的建筑,同时跟西方建筑也作了比较。总感觉对全书整体做评价把握不住,所以选取其中几个印象深的地方做一下介绍。 在第五章《标准》中,作者介绍了《营造法式》。在本章开始,他引用了梁思成在《中国建筑史》中的一句话“至今为止,世界上真正实现过建筑设计标准化的只有中国的传统建筑。”这句话在我这个喜欢科技史的人看来实在是满心鼓舞。作者说“‘标准’显然不妨碍天才的发挥,反而可以使不是天才的水平不致太低。真正需要忧虑的是僵化。僵化,谁都害怕。”这句话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尤其是“反而可以使不是天才的水平不致太低”这个意思,我们学校教育中强调的“规范”实际就停留在这个层面,但不幸的是“僵化”同样存在,使天才的发挥没有空间也没有时间。《营造法式》出现的背景是当时的(宋代)皇家铺张建设,举国挥霍,官员舞弊营私,国家财政常常陷于困境,为了防止经济进一步崩溃,于是将工程营造拨入理财的范围,严加监管。《营造法式》就是在这种环境之下出现的建筑工程指导大全。由宋代国家工程总监(将作监狱)李诫负责编制,至今仍然是中国古代最完备的建筑百科全书。全书内容详细,针对“用料太宽(浪费),关防无术(舞弊)的情况,整理出3555条标准则例,又确立了标准的给俸制度。《营造法式》中继承中国建筑的建筑单位成就,以“整栋建筑重复得最多的构件——斗栱为基数,并用栱高为梁枋比例的基本尺度‘材’,按比例来计算出整座建筑无每一个部分的用料和尺寸。”这么做的优点是显而易见的,用料上可以有精确的计算,施工上可以分头进行,标准构件可以随时替换翻新,施工的效率大大提高。实际上,近代以来西方的工厂制度的确立,商品的生产标准和流程,跟非常相似,完全符合亚当•斯密的关于分工提高工效的论述。真是一部奇书,不只是建筑,对其它行业,对当下的我们研究古代科学成就,都有很大的启示。 在第六章《结构》中,作者把结构中各种部件都做了介绍,我最感兴趣的是“榫卯”那一块。凸出来的叫榫头,凹进去的叫卯孔。“榫卯就活像是隐藏在两块木头里的灵魂,当古代的工匠将多余的部分凿掉之后,两块木头便会紧紧地互相握着,不再分开。”简直就是艺术创作。榫卯技术在宋带达到颠峰,一整座大型宫殿成千上万的构件,不靠一枚钉就能紧紧扣在一起,实在非常了不起。更令人惊奇的是这种结构抗松动、地震的功效,是其它国家的建筑所不能比拟的。例如作者举了艾菲尔铁塔的例子,过一段时间必须把大如车轮的钢铁螺丝重新拧紧,要不,早塌了。“榫对卯说:‘执子之手,’卯对榫说:‘与子偕老。’好一个地老天荒,矢志不移。”感谢作者,使我体会到我们原本是一个富诗意的国家,并且没有被间断! 第七章将的是斗栱。斗栱置身柱网之上,屋檐之下,用来解决垂直和水平两种构件之间的重力过渡。这是它的作用。在起源上还存在争议,斗栱的英译是托架系统,倒十分妥切。一代代天才建筑师将支撑的木柱发展为这种令人难忘的悬臂支撑结构,既可保持外檐空间的完整性,又可以将屋檐尽量外挑。斗栱的发展最终失去了实用简朴的本初面目,成了纯装饰的部件。这符合造型艺术一般的发展逻辑“简朴概括的开始,结局变为繁杂琐碎;原本属于结构的部分,最后变为徒具外形的虚饰”。但是,“斗栱仍旧是中国建筑最有代表性的部分”,虽然后来它“本身无可奈何的走到尽头”。有生命的生命体也罢,无生命的物件也罢,也许他们都有周期?所谓永远不过是这些周期的环环相连? 就说这些吧,有兴趣的,还是有机会看原书,相信那是一个既愉悦又会有收获的过程。

精彩短评 (总计63条)

  •     排版很有建筑学的感觉 自己比较感兴趣的书
  •     好书,去看
  •     有情怀的入门读物
  •     这种漂亮是素净的漂亮,配图很花了心思,文字也很舒服。讲建筑,又讲文化,怎么看怎么喜欢
  •     知道作者还有其他三本书已经在香港出版,什么时候能进入大陆市场呢?一定要把他的所有书都收藏了。
  •     底蕴不足,干货不足,人文情怀悠然,但排版太矫情复杂太小家子气了
  •     系统泛泛的讲了中式建筑的各个部件的由来与功能,从文化、历史、哲学的角度分析中国建筑,作为课外科普还是蛮不错说。
  •     工作需要翻阅了一下。哎科普是好的,披了一层矫情皮,太,矫,情,了。看得一身鸡皮疙瘩
  •     “情怀”大于有料
  •     建築是建構和空間的藝術。 傳統好像一條路,每一次回頭,都會看到我們是從什麼地方出發,達梭往什麼方向走下去。
  •     把复杂的事情说得很简单.作者本人也很幽默.
  •     配图精美,图文并茂,让中国建筑如此直观与简单,好书。
  •     内容我还以为很精彩!拿到之后发现没有那么好!
  •     言简意赅 还很有意思~!多些这样专业书就好了
  •     一日书荒时,在一篇文章上看到这样的一句话:“做商业的人怎能不懂建筑?”。这句话让我瞬间找到了方向。 于是我去了豆瓣读书(文艺装逼圣地),看看大神们都看什么类型的建筑类书籍。 左挑右选,决定从这本《不只中国木建筑》入手,它不仅装帧朴素,内容的排版设计大量运用留白,这种水墨式的雅致设计,打动人心。且,作者的文采也是棒棒哒。旁征博引、幽默风趣。有些处语言描述起古建筑来,令人身如临境:“春秋阶前,冷对空堂。诗人笔下的台阶都带着一种寂静的感觉。‘天阶夜色凉如水,竹影扫街尘不动’,日间竹影拂拭,夜里月色浸洗。” 让人、建筑与自然结合地如此玄妙。果如老子讲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所以,它叫做《不只中国木建筑》。它还是讲中国人的一本书。建筑属于人的创造。有人,就有建筑,于是就有它特定的历史、文化。
  •     字里行间透露对木建筑的喜欢,感受到了
  •     从文字的组成到全书的立意,从插图到整体纸质装帧,都是一本非常值得拥有的好书。强力推荐!
  •     萌
  •     良心国产剧。
  •     的确平易近人,但信息量太低
  •     其实内容个人觉得一般,对于初学者来说是够了。但是排版真的要给差评
  •     关于古建想了解的一切都谈到了。不多不少。
  •     读到一半,忍不住先感慨一下:除了有些文字太小,版面设计的整体感觉好赞!尤其是小图穿插在文字中的方式,很好的解决了读图会打断读文字的问题。而且作者很懂得如何用有趣的语言来介绍一些繁杂枯燥的理论,应该算是艺术设计类入门书的典范啊~
  •     为十一出游做的功课,介绍中国古建筑的入门书。内容很好,排版奇怪
  •     入门读物,毕阿姨书单寻得
  •     入门。不够专业,但值得一看
  •     陌生化的解读展示了不少容易令人遗忘的美妙细节。
  •     东拉西扯,有趣但是不成体系;排版费过心思,又感觉有点作
  •     现在已经买不到了,只能在网上下载pdf版的解渴。我想,如果我在高中的时候读了这本书,大概就会报考建筑专业了。
  •     从建筑看历史,看文化传承,归属感满满
  •     作者用五年时间写成的这本书让人不敢妄评。书中的图片,文字的排版都经过精心的安排,与内容形成了韵律上的一致。全书从十六个不同的方面绘出了中国木建筑的剪影,在与音乐、绘画、文化的联系中阐述了它独特的生存环境和丰富的艺术价值。作者行文风雅而不失趣味,讲解通俗易懂,在看似简单的文字下蕴含着作者对中国古典文化精神的美好向往,以及对美的深刻理解,对无论专业内外的人来说,都是一本绝佳的读物。
  •     以前在图书馆借来看过,相当好的一本书,不管是内容还是装帧!都值得一读。当然,专业人士可能不屑,不过我想也非本书的对象
  •     两天读完 兴趣书
  •     李允禾要是还活着,一定要抓他剽窃
  •     很适合对中国建筑文化的初学者读的书 话语比较精炼 配图很不错 就是书太贵
  •     弄懂它木建筑也就了解的七七八八
  •     简单的科普,深入了解这种程度还是不够的。但是书的设计感还是很不错的
  •     经过的传统木建筑林林总总,难耐不想去好好看看她们,却总觉有那么一层遥远,不知从何叩门.此书无疑正是一块叩响木建筑乃至传统文化的敲门砖.可谓:面面俱到,图文并茂…
  •     对中国建筑的娓娓道来,让我们感受建筑之美的同时,也深感中国文字的优美。
  •     木建筑启蒙,不失魅力的科普
  •     本来在图书馆借的,看完准备以后买一本.文字很不错,内容上算是对木建筑的一个总体性的介绍.想深入了解的话就不行咯.不过,总体来说,还是很有意思的.
  •     有友人问:出国读书是想要留在国外生活吗?答:怎会。 原因很多,对这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和文化不能割舍必是其中的重要原因。即使我们现在生活与国外已经没什么太大的区别,一样的办公楼,一样的地铁,一样的忙碌,从未住在这所谓的深宫大院,也未体验平凡市井的喧闹,但是看到这些文字就能子啊脑海中勾勒出逼真的场景,到底是古装剧看多了,还是基因使然呢?看到些传统小玩意,就觉得兴味盎然;每逢过年过节,就怀念热闹的过去;每翻阅历史文化的书籍,就深深以自己为中国人儿感到庆幸,设想自己是一个外国友人,为了了解这些,该如何努力地学习中文,最后还是无法觅得千分之一的答案。 本书讲中国木建筑,范畴却远远超过了木建筑,文化和建筑,艺术和建筑,中国人与建筑。了解传统建筑的结构,从中窥得历史一角,再感叹一句中华文化的伟大。
  •     这些不涉及结构的装饰,叫做希望。
  •     什么都想说,什么都没说明白。作为科普向的书,其实是“攒”起来的。
  •     已经看过好几遍了,书写得很可爱,涉及到很多方面的东西,不只适合专业人士阅读,也适合其他对建筑感兴趣的人,值得一看.
  •     怎么说,适合我这种刚开始接触古建的人吧。从文化角度粗浅地解释了一下中国古建。不过文学味比较浓,有些地方让人感觉有点矫情
  •     培养兴趣的入门小品。
  •     排版两极,甚而精致,甚而蝇头小字。语言飘逸,如诗如散文。插图典雅,冠绝全书。
  •     整个中国建筑史就是一部工艺美术史。
  •     建筑界的评书话本,小说演义。
  •     第一次阅读赵广超的作品第一次被他博学和关联性写作所折服,信息量巨大又不失趣味,加上那些细致入微的工笔画,使得本书兼具工具书的严谨和艺术文献的格调,排版很飘逸且易于阅读;虽然有些章节信息过于集中,加上那么多生僻字有点让人眼花。台湾笔者的视角和专业态度非常令人尊敬,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建筑细节和风格的相融通过作家的文字像画卷般慢慢展开,粗略读过一遍后还需精读,同时期待赵广超的“筆紙中國畫”早日可以买到~
  •     一点不乏味,后半部分有点水。五行中金木水火土,没有石头,相应中国建筑由来已久也都是木质结构为主的,虫害火灾易毁,无法像西方石头建筑长久保留。每年都会和AM上五台山,下次要去南禅寺看看。
  •     高分之下其实难副,干货太少,抒情太多,后半本俨然是蒋勋附体了……
  •     文字很有趣,图文搭配得也好...
  •     一部中国建筑史,就是一部手工艺发展史,有何尝不是一部文化史,建筑,文化载体。
  •     略浅,作为入门可读。
  •     有趣好读,随意了点
  •     看着很舒服,可惜好贵,而文字又太少,感觉买了很多留白,虽然那是作者想要烘托地意境吧。
  •     很简约,很喜欢。有人说这本书没有干货,都是心灵鸡汤类的文字。我想说的是,如果实地探访过很多古建筑,有一定的古建筑知识背景,看这本书一定有“于我心戚戚焉”。
  •     如饥似渴的读完了整本书,写得太诗意了,太有趣了!看完好感动。中国木建筑哪里都是诗意的,都是文艺的。
  •     排版一塌糊涂
  •     配图仔细 适合入门者
  •     中建入门ABC级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