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的狂欢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1998-01
ISBN:9787300025322
作者:吴伯凡

书籍目录

我的世界与我的窗口(代序)
第一部分“没有尽头的青春潮”
导言:数字时代的“海”
第一章美国人与“孩子”
第一节美国人:发明者与犯规者
第二节赛柏空间里谁是最大的?
第三节美国人与“孩子”
第二章生于七月四日
第一节橄榄球与足球
第二节从“绅士”到“牛仔”
第三节“沟通”与“自我依靠”伦理
第四节两种“独立宣言”
第三章“自我依靠”的个人电脑
第一节“嬉皮士”――美国精神的真正传人
第二节从“嬉皮士”到“黑客”
第三节黑客与刺客
第四节罪犯与功臣


 孤独的狂欢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0条)

  •     虽然此书写于上世纪末,不过仍然不显得过时,反而更加能够体会作者的用心,与现实的印照,让人不由得佩服作者锐利的目光。
  •     钱钟书在他那篇机制的随笔《窗》中这样描述窗户的功能:有了门,我们可以出去;有了窗,我们可以不必出去。窗子打通了大自然和人的隔膜,把风和太阳逗引进来,使屋子里也关着一部分春天,让我们安坐了享受,无须再到外面去找。在这本书里老吴常常提到窗户——监狱的窗户,电视这扇窗口,盖茨的窗户,还有昆德拉在他的小说《慢》中所说的上帝的窗口。这个比喻还真是恰当,正好描述了在网络时代我们所面对的各种屏幕,电脑,手机,平板等等,一切可视化的窗口,让我们留在室内,安坐享受,无须再到外面去找。然而,在97年作者就感觉到自己“在电脑前虚拟性地走过了四季”,以及一种“两难境地”——透过他家真实的窗口,看到真切却又虚枉不实的世界;透过电脑这虚拟的窗口,看到一个以假乱真但注定是假的世界。但是,这都是十八年前的感受了,很想知道老吴现在怎么来看待网络这个东西。正如他交出第一稿之后编辑所说的,过于学术,这本书里实际是在探讨媒介的问题,毕竟十八年前的网络形态并不像现在这样多样和复杂,甚至从线上走到了线下来深刻影响我们的真实生活,而不仅仅是站在窗口向外看,而是打开了门。当然这点他也说了个人电脑不同于电视,是消费主义文化的终结者,是创造和反馈信息的工具。不过他似乎也过于高估电脑的作用,或者准确地说是过于低估人类的惰性了,所有屏幕在某些人的手里都是可以变成电视的。不过,就像梁冬在节目里经常说的,哇,老吴,为什么一样的意思从你嘴里说出来就显得好深刻!看来小时候多背点书还是有用的。没错,老吴是个喜欢掉书袋的人,所以这本书里多次多次地引用他非常喜欢的作者爱默生和梭罗的观点,(老吴是爱默生《自然沉思录》的翻译)梭罗最有名的作品恐怕是《瓦尔登湖》读过的人大概对梭罗对于新闻的看法,而这首先奠定这本书的基调,充满了对人内在的关怀。加上老吴在写这本书之前认真读了“数字时代的三大思想家,乔治.吉尔德、马歇尔.麦克卢汉和尼古拉.尼葛洛庞帝的作品,参照麦克卢汉对于媒介的观点颇多。(尼古拉.尼葛洛庞帝《数字化生存》由于本人来来过中国做演讲所以在三人中在中国前些人识别度最高,不过老吴说他的观点偏技术。乔治.吉尔德几乎没人提起,今天我搜索了下,只搜到两部作品的中译文,还是九十年代引进的,不过听说他有点倚老卖老在骂年轻人。麦克卢汉这几年是很火的,《理解媒介》是他的代表作。)所以,该怎么评价这么一本书呢,归功于老吴爱掉书袋的习惯,这本不仅可以当做一本互联网读物,更可以当做是很多文学读本的导读,比如昆德拉的《慢》、比如爱默生和梭罗、比如尼葛洛庞帝《数字化生存》、比如麦克卢汉《理解媒介》等等吧。
  •     我想说这本书在国内的价值 正如 失控 在国际互联网介的价值大家可以搭配着看这本书是由吴伯凡看到了国际界前辈的前瞻性眼光,引述了一些自己的想法,转而将这种眼光带到国内,然而在当时的中国,他这样的高处不胜寒,只能有孤独,不过能看到效应和影响力如此的巨大,这场盛宴即便是一个人也不得不狂欢起来。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在一个数字统治的时代,维护我们的“原子化状态”,保持我们的“重” - - “持重”,捍卫我们的笨拙 - - “守拙”。
  •     吴老师30出头的作品,看似青涩,不免有掉书袋的嫌疑,但是没有深厚的十年功,一次次引经据典能如此恰到好处吗?深深理解冬吴相对论的精髓。。。
  •     照片就像没有围墙的妓院。对这句话印象深刻。
  •     原来是伯凡写的
  •     冬吴相对论中的吴伯凡,基本可以看做是麦克卢汉和尼葛洛庞帝著作的读后感,不过作为一个哲学博士,人家确实能扯,从海德格尔到爱默生到歌德,当初把我这个土鳖青年看得一愣一愣的,只是现在回忆起来似乎能记住的不多,所以三星,还是值得一看的。
  •     太厉害了……无法想象这是一本上世纪末的书,要学习的东西还有太多太多了,自己是大众媒介中的平庸者而已。
  •     从冬吴相对论开始,从声音到书籍。比较早但是一点也不过时。
  •     2014 05 11 对于少年精神,对于摆脱沉重,对于机器的思考,了解许多
  •     严肃的准神作。
  •     老吴
  •     学哲学的人写出来的果然是。。。旁征博引到不行= =用哲学解构网络
  •     作为一名曾经是科技哲学前沿的学生 现在对本书中提出的概念已经没有特别的好奇感了 毕竟是十几年前出版的书 还是非常佩服作者的思想与前瞻 若我在那个时候读这本书 肯定会觉得竟然还能这样看待问题 也许会改变一点点当时的生活状态 也许也会被周边的人民群众异化为妖魔 也许还是那个样子不会有任何变化 毕竟生活只是生活 科技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模样 让人们顺从于它的逻辑去发展 人类应该怎么办 这个问题不该我去想 我只能在更接地气的衣食住行中找到自己的定位 在那种黑客帝国似的梦中去探索未知 生活给予了我什么 我就接受什么 不管命运把我推到哪个地方 我还是那个坚强的勇敢的充满着理想的我
  •     预见性
  •     作为1999年的一本书,能看的这么远,真是不容易。
  •     孤独的狂欢有两个意思:一是孤独是一个人的狂欢,狂欢是一群人的孤独;二是人们在网络时代会从孤独到狂欢再到孤独如此循环。这本书生动分析了网络的文化特征,可以看作是《理解媒介》和《数字化生存》的解读,博学的吴伯凡先生有着哲学教育背景让文本充满了深意,这本上世纪末的书仍值得研读。作者相信(连接网络的)电脑能够结束“大众时代的按摩”,但我看来网络更让人容易沉浸在“按摩”之中——因为你可以定制你想看到的东西而排除厌恶的。在这个以变为不变的网络时代,谁也不知道新的“颠覆式创新”何时会来,网络这个依然神秘的大海正等着新的弄潮儿。
  •     15年前当老吴还是个屌丝的时候写的,但今天看他的文章很多还是一脉相承的思路
  •     吴伯凡的文字非常流畅,虽然个中内容从现在看来已经是显而易见,不过早在1997年对信息时代的这十几年的准确预言或者说是理解十分深刻。
  •     可以作为麦克卢汉的导读书。书中大量篇幅是对麦克卢汉、爱默生、尼葛洛庞帝、吉尔德、昆德拉等人主要观点的解读和串联。
  •     虽然没什么新的观点,但是98年出版还是很厉害啊。。。第四部分有点扯了。。。
  •     老吴的作品很喜欢!书里很有印象的是对人的“孤独”和“团聚”的状态的理解,对计算机发展的三条定理的阐释,以及复制化时代所带来的忧思。
  •     前半部分主要讲的是美国价值文化,差点没看下去。从中间开始就好看了,涉及很多东西。吴伯凡令人羡慕的思辨能力和洞察力。
  •     不只是关于互联网
  •     电视,电脑。
  •     喜欢
  •     在互联网高度发达的今天重读这本书,真有味
  •     许多引用的见解独到有趣又深刻,虽然大多出自非作者之口。“汝若欲学诗,工夫在诗外”;“我们是一种未知文化的原始人”。2014.05
  •     赛博空间;快与慢;轻与重;物质信息化;比特
  •     老吴的这本书,全书的内容完全是整个后记扩充而成的。另一方面,的确读了很多书各种引剧经典
  •     近20年前的书竟如此精准的预言了现在的互联网文化
  •     前些年就从“冬吴相对论”耳闻吴伯凡先生的佳作,相见恨晚。
  •     如果去荒岛带十本书,你是必选。既情色又思辨,兼具历史与未来感。
  •     97年
  •     时间回到1998,回到他的思想和考量里,你会觉得这人好牛掰。
  •     这本书牛叉在它是97年写的,而以后的互联网实践者,确实在反反复复寻寻觅觅中制造了数字化生活奇迹。话说回来,现在看还是嫌过时,当时各种憧憬的哲学化,读起来也嫌太行而上,降低思维乐趣
  •     看什么都觉得是个悲剧
  •     扯淡
  •     论述有点乱,经常飘走
  •     很难想象这是一本18年前撰写的书,作者从心理学社会学的角度分析了数字时代的交往,不可不读的一本书,尤其是如今生活在虚拟与现实之间的我们。此书具有高度的前瞻性,放在今天也是非常好的书。关于数字时代,我们究竟应该如何生存,值得思考!!!
  •     尚可
  •     精彩!
  •     我从图书馆里赎来的
  •     蛮喜欢老吴的分析
  •     文学,传播学,社会学的思考远比网络技术有意思,并且1998的书关于网络的种种猜想已然印证,不再新鲜。只有文学是永恒。
  •     什么叫书,这才叫有良心的书!
  •     98年的网络读物,不好看。
  •     出版年份亮瞎
  •     数字时代只是提供了更便捷的媒介,然而媒介并不决定人是否孤独。它提供了一个如果你想要交流就能交流的平台,提供了一个能够允许不孤独的人存在的环境,但是不能保证这样的交流能缓解人的孤独,孤独是附带在人身上的属性,决定性因素还在于人。 除此之外作者对于人对信息的渴求写的鞭辟入里,按摩那点写得很详尽也很到位,正是我们现在汲取信息时的问题。
  •     对我影响很大的一本书。书中的观点大部分没有过时。
  •     中国的失控,确实厉害
  •     原先想给差评的,但是鉴于是1998年的书,价值就上升很多。不过“电视消亡意味着大众文化消亡”不能认同。不晓得为什么豆瓣评分这么高。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