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与时间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日期:2006-4
ISBN:9787108024558
作者:[德] 马丁·海德格尔
页数:518页

作者简介

《存在与时间》是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的代表著作,1926年写就,翌年出版。它也是本世纪最重要的哲学著作之一,不仅影响了此后多种重要哲学流派和重要哲学家,而且在文学批评、社会学、神学、心理学、政治学、法学等多种领域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书籍目录

写在《存在与时间》中译本
前面熊伟
中译本修订版前言
1953年第七版序言
导论 概述存在意义的问题
第一章 存在问题的必要性、结构和优先地位
第一节 突出地重提存在问题的必要性
第二节 存在问题的形式结构
第三节 存在问题在存在论上的优先地位
第四节 存在问题在存在者层次上的优先地位
第二章 厘清存在问题的双重任务;
本书的方法及构架
第五节 此在的存在论分析——崭露用以解释
一般存在意义的视野
第六节 解构存在论历史的任务
第七节 探索工作的现象学方法
a.现象的概念
b.逻各斯的概念
c.现象学的先行概念
第八节 本书纲目的构思
[第一部 依时间性阐释此在,解说时间之为
存在问题的超越的视野]
第一篇 准备性的此在基础分析
第一章 概说准备性的此在分析之任务
第九节 此在分析的课题
第十节 此在分析与人类学、心理学、生物学
之间的界划
第十一节 生存论分析工作与原始此在的阐释。
获得“自然的世界概念”之困难
第二章 一般的“在世界之中存在”
此在的基本建构
第十二节 依循“在之中”本身制订方向,从而
草描出“在世界之中存在”
第十三节 以一种另有基础的样式为例说明
“在之中”。对世界的认识
第三章 世界之为世界
第十四节 一般世界之为世界的观念
A.对周围世界之为周围世界以及对一般
世界之为世界的分析
第十五节 在周围世界中照面的存在者的存在
第十六节 在世内存在者身上呈报出来的周围
世界的合世界性
第十七节 指引与标志
第十八节 因缘与意蕴,世界之为世界
B.同笛卡尔对世界的阐释相对照,崭露出
对世界之为世界的分析
第十九节 “世界”之被规定为res extensa
第二十节 “世界”的这一存在论规定的基础
第二十一节 用诠释学方法讨论笛卡尔的
“世界”存在论
C.周围世界的周围性与此在的空间性
第二十二节 世内上到手头的东西的空间性
第二十三节 在世界之中存在的空间性
第二十四节 此在的空间性,空间
第四章 在世作为共在与自己存在。
“常人”
第二十五节 此在为谁这一生存论问题的着手点
第二十六节 他人的共同此在与日常的共同存在
第二十七节 日常自己存在与常人
第五章 “在之中”之为“在之中”.
第二十八节 专题分析“在之中”的任务
A.此的生存论建构
第二十九节 在此——作为现身情态
第三十节 现身的样式之——怕
第三十一节 在此——作为领会
第三十二节 领会与解释
第三十三节 命题——解释的衍生样式
……

内容概要

马丁·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出身于一个天主教家庭,早年在教会学校读书。17岁时,从一个神父那里借到布伦坦诺的《亚里士多德所说的存在的多重意义》一书,对存在意义的问题产生兴趣。他在大学先学神学二年,后转入哲学,1913年在弗莱堡大学在李凯尔特的指导下完成博士学位论文《心理主义的判断学说》,他的讲师资格论文题目是《邓·司各脱关于范畴的学说和意义的理论》。在弗莱堡大学任教期间,他参加胡塞尔主持的研究班。1922-1926年,在马堡大学任副教授,讲授亚里士多德、柏拉图、笛卡尔、康德等人的著作,把他们的问题转变为关于存在的问题。1927年,为晋升教授职称,发表未完手稿《存在与时间》。据说,当这本书送到教育部审查时,部长的评语是“不合格”。但就是这样一本被官员判定为不合格的书成为20世纪最重要的哲学著作之一。1928年,海德格尔接替胡塞尔,任弗莱堡哲学讲座教授。纳粹运动兴起后,他参加了纳粹党,并于1933年4月-1934年2月任弗莱堡大学校长。因为他与纳粹的这段牵连,1945-1951年期间,法国占领军当局禁止他授课。海德格尔对于他与纳粹的关系,似乎也没有多少反省,他在1952年出版的《形而上学导论》一书中还说,国家社会主义“这个运动的内在真理与伟大之处”。海德格尔与纳粹之间的联系,在西方哲学界和新闻界多次成为热门话题。尽管海德格尔参与纳粹运动是他的历史污点,但不能因此说他的哲学就是纳粹思想的反映。后来的反纳粹的存在主义者也能从海德格尔的著作中受到启发和鼓舞。这些事实表明,一个伟大的哲学家的思想往往要比他在某一阶段的政治观点有更远的意义。海德格尔后期讲授赫拉克利特、巴门尼德及莱布尼茨、尼采等人的著作,研究语言、艺术(诗)以及技术等问题。除了上面提到的著作和讲稿之外,他的主要著作还有:《什么是形而上学》(1929年)、《现象学基本问题》(1923年讲稿)、《真理的本质》(1943年)、《林中路》(1953年)、《演讲与论文集》(1954年)、《走向语言之途》(1959年)、《技术与转向》(1962年),还有一些从他的观点研究哲学史的著作,对赫拉克利特、康德、尼采的研究最为精彩。

图书封面


 存在与时间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8条)

  •     这是我较为认真第二次读这本书了。第一次的时候还真的没有把握什么东西。事实上,因为海德格尔在此书所采用的词汇(不懂德文,只看陈佳映的中译本)在开始时没有任何解释,海德格尔似乎“独断”地陈述,让人不知所措。可以说第一次是硬着头皮看完的。这次再看时发现还真的可以发现一些东西,如果参考他后来的一些著作,如《形而上学导论》的话,或许更能“领会”到“存在”,从“此在”中发现“存在”。不过我现在还是不能明白对于海德格尔而言“存在”到底是什么?不是“最普遍的类”,又不是“最自明的”。在“此在”中得到的“体验”对于“存在”又是如何的?
  •     手边有一本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陈嘉映、王庆节合译,熊伟校,三联出版社1987年12月出版,我购于89年5月――这时间不会记错,因为就写在书的扉页上。当年我居然有那样的雄心,买来这样一本巨著准备死啃。可是,正像小孩子儿喝茅台,不过觉得呛嗓子要赶紧吐出来、只是糟蹋了酒一样,我当初翻开这本书,终于是一头雾水,怅然放弃。然而始终没有放弃的是读它的想法。带着它,从天津到西安,从西安到新疆,从新疆又到西安,又到北京――20年了,我总也没有读完前言。最近,要休一段假,需要给自己选本消遣的书――我又想到了它。先从网上图书馆找到了它,浏览了导言部分,啊,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大思想家的语言是这样仪态万千,早先我真是不解风情!(读完我发现,精华尽在导言部分,其他部分不读也损失不大。)回到家里,就急急地从书架上乱找。找到了,才想起来我在网上看到的是新修订的版本,2006年4月出版的。听过陈嘉映先生做的一次讲座。他口才算不上好,据此推测文笔应该不错吧?而且他被称为是当代中国为数不多的哲学地生活着的哲学家,所以我还能期望比他又精细打磨10多年才修订了的《存在与时间》更好的消遣读物吗?不能。所以,我下决心又买了一本新的来读。那么这本旧的呢,就只有遗弃了。它是否应算遇人不淑--追随20年,居然未得一次真正的深入阅读或曰临幸?
  •     对于对哲学没有了解的人来说,这将会掀翻你之前对世界的认知。。。。。。。。。。。。。。。。。。。。。。。。。。。。。。。。。。。。。。。。。。。。。。。。。。。。。。。。。。。。。。。。。。。。。。。。。。。。。。。。。。。。。。。。。。。。。。。。。。。。。。。。。。。。。。。。。。。。。。。。。。。。。。。。。。。。。。。。。。。。。。。。。。。。。

精彩短评 (总计54条)

  •     B
  •     晦涩难懂,定义主义,专业术语。为了存在而存在者的存在。
  •     好难…必须中英对照一起读。海德格尔让我头痛欲裂!各种being…
  •     太专业晦涩。。。。。看不下去了
  •     还用多赞美吗?2016-4-29
  •     看一句话就得停下来想挺长时间,一读快就看成绕口令。。。
  •     给我自我指涉的胡思乱想带来很大帮助,虽然几次差点睡着……
  •     这种书怎么可能写短评嘛
  •     老实说,这本书我就读懂半本,当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由空间迈向时间,就暂时超出了我的思维逻辑,如坠云里雾里,期待有读懂的那一天
  •     来得太晚了
  •     经典中得经典
  •     太难读了。
  •     四星半,这本书于我而言是打开了现象学大门的钥匙,持守本真,操劳寓世,愿有良知,向死而生,算是海德格尔30年代前的奠基之作吧 可惜陈嘉映的翻译稍显晦涩,据吴增定说《存在与时间》德文的原文本来是很明畅的,而中文版翻译读来苦涩难懂晦暗不明,对于初接触现象学的人来讲稍显粗暴了
  •     看不懂
  •     呵呵
  •     因为自己支离破碎读着这些 因此读得一团糟
  •     修张老师的《存在与时间》两次,也没敢选一次课,实在是怕自己写不出课程论文吧!张老师的《存在与时间释义》迄今只读完了1/5,甚是惭愧,也导致我虽然修过两遍课,还是完全说不上对海德格尔哲学有所理解。希望以后有空将《释义》仔细读完。
  •     过去很进,未来很近
  •     向死而生。
  •     读这本书的感受不太能明晰的表达,就像这本书给我的感觉一样。作者在极力的用语言表达一种似乎是本然的、不言自明,却又是难以言名的东西,即存在。读完还是挺有感触的,至少理解了海德格尔何以是存在主义的奠基人,同时又是现象学的大师。他的理论是破除理性和知性的主客二分的枷锁的,是充满诗意和回旋空间的,是归回本源、尽可能朝向现象(即此在)本身的,同时,也正是在这种回归和切近中,给人一种安身立命的力量。更为重要的是,他的理论并不是悬空的海市蜃楼般的描述,而是切身的、实在的。他一再强调:人的本质是生存,是生成的可能性。所谓大道至简,他似乎说出了一个最为简单本然的东西,又似乎什么也没说。本书结尾,海德格尔是以一连串的追问结束的,就像一首舞曲,一个优雅哲思弧线之后,又回到了圆点,却似乎带了一层意蕴无穷的意味。
  •     其实是懵懂之间
  •     总觉得这个版本的“操心”不如老版本的“烦”恰当
  •     感觉有些地方说得太玄了。。。
  •     If I take death into my life, acknowledge it, and face it squarely, I will free myself from the anxiety of death and the pettiness of life - and only then will I be free to become myself. 如果我能向死而生,承认并且直面死亡,我就能摆脱对死亡的焦虑和生命的琐碎。只有这样,我才能自由地做自己。
  •     看过卢卡奇再看似乎能够理解一些了。面对资本主义现代性,面对与历史相断裂的当下性,如何重建意义,重建自身,海德格在胡塞尔现象学理路的基础上从根基重构了一切问题的讨论基础,从而一定程度上消解了问题。
  •     看看
  •     读完补评
  •     艰难地阅读中
  •     Scruton:要么这本书谁也读不懂,要么这本书简单得让人捧腹;完全同意。
  •     存在是预习的死亡
  •     超级棒的书!
  •     …
  •     哲学必读经典三个本之一
  •     闹心,看不懂。
  •     很哲学的东东
  •     大哲学家的语言如此丰富多彩,令人拜服。人是一种时间性的动物,海德格尔据此提出了存在本质的问题。对哲学感兴趣的人不可错过。
  •     还得再读一次
  •     哲学界被毁之后的著作
  •     人在变化中存在的 时间不可定义 “存在”“存在者”“是”,我都搞糊涂了。
  •     额
  •     我其实敬畏的更多是他于探寻处不游移不回避的态度,存在论在希腊哲学的消亡中已死,但死掉的是存在者还是存在者的存在,并非人人都有这个能力于其中找到答案。他跟萨特为存在绣了两件截然不同的外衣,繁琐而复杂…
  •     用指甲挠墙,连续挠一千次,你就懂海德格尔了
  •     海德格尔后期的空间转向还挺有意思。
  •     说的都是人生哲理大白话,非要用自定义术语。对于在东方哲学环境下长大的人会觉得原创性极低,但对于接受太多西方现代性教育的人又的确发人深省。就这样吧,也算读过了....
  •     特别惭愧,略读了几页,其他的是看cmu的introduction得来的。但是由于完整读完的机会很少,就暂时mark一下吧。
  •     这书能译成这样,译者也不容易。海德格尔以混乱传统的方式清晰的点出了清晰传统中的混乱之处。
  •     德文本也在读,中文偶有不顺的地方,也依然觉得陈嘉映老师译文还是很好啊
  •     重读,存在部分提供一种视角,但也仅仅是视角而已。时间部分车轱辘话倒来倒去。总体而言把简单的事情讲得如此复杂真是没必要。这本书属于,初读惊艳,但越读越乏味。
  •     人是万物的尺度所以万物都由人来命名,从古希腊哲学到黑格尔无不是以这个为起点,从来也没有人对命名本身即“是”本身进行思考,这就让这本书彻底打开了不同于形而上学的另一扇门,但是它以“人”为“此在”而不是以“文本”或者“语言”为“此在”,最终发现还是没有摆脱“人是万物的尺度”的桎梏。
  •     谁敢说他看懂了,我就吃翔!
  •     有过很多模糊的想法,比如自己的世界和共同的世界,看这本书后廓清了。
  •     虽然至今仍然无法确切把握存在与时间到底揭示了什么,但书中的每一句话都好像在揭示何谓人生在世
  •     鉴于读懂的部分有限,打分并不合理,这是真(理)。领先的领会,做着一些期备,甘愿沉沦,就问你畏不畏!
  •     精读之至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