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车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3
ISBN:9787532746309
作者:[法]玛格丽特·杜拉斯
页数:131页

作者简介

本书包括电影剧本、拍摄说明以及与米歇尔·波尔特的相关谈话。本次出版,补全了原作家出版社的中译本被删掉的后半部分。
由杜拉斯和影星热拉尔·德帕迪约扮演的两个角色坐在门窗紧闭的房间里,杜拉斯讲述着一部电影,电影里的女人搭上一辆卡车,与司机滔滔不绝地聊了一个小时二十分钟。谈话不时切换到卡车绕着巴黎行驶和停下来让女人搭顺风车的镜头。德帕迪约就是卡车司机,杜拉斯就是搭车的女人。对一部潜在电影的口头描述和电影可能形成的图像两者并置起来。

书籍目录

编辑推荐

《卡车》:玛格丽特·杜拉斯作品系列。

内容概要

玛格丽特·杜拉斯(Marguerite Duras,1914-1996)法国小说家、剧作家、电影导演,本名玛格丽特·多纳迪厄,出生于印度支那,在那里度过生命最初十八年的时光。炎热杂乱的殖民地,窘迫变迁的家境,忍耐偏执的母亲,放荡骄纵的大哥,温情落寞的“小哥哥”,如此种种影响了杜拉斯一生,在她日后创作中刻下深深的烙印。1932年后回法国定居,进入大学学习政治、法律等,曾在法国政府殖民部工作,参加过抵抗运动。1943年,以杜拉斯为笔名发表第一部小说《无耻之徒》,从此步入文坛。1950年的《抵挡太平洋的堤坝》广受好评,入围当年龚古尔文学奖,并被改编成电影。一生创作了大量小说、剧作和电影作品,以电影《广岛之恋》(1959年)和《印度之歌》(1975年)赢得国际声誉,以小说《情人》(1984年)获得当年龚古尔文学奖。
译者简介:马振骋,1934年生于上海,1957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外语系法语专业,文学翻译家。译有《人的大地》、《小王子》、《人都是要死的》、《贺拉斯》、《瑞典火柴》、《蒙田随笔》、《大酒店》、《罗兰之歌》、《田园交响曲》、《慢》、《要塞》、《斯科塔的太阳》、《雷蒙·塞邦赞》等多部作品。

章节摘录

与米歇尔·波尔特谈话录波尔特:影片中,德帕迪约问您:“这原本是一部电影?”杜拉斯:是的。我说:“这原本是一部电影。——这是一部电影。”应该理解为:因而这成了一部电影。波尔特:您能不能谈一谈这部电影,谈一谈您是怎样摄制的?杜拉斯:这有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有一名女演员。我想到了两位大演员,西蒙娜·西尼奥雷和苏珊·弗隆。她们那时候没空。这倒给了我重新思考的时间。波尔特:因而在第一阶段您原本要拍成故事片,而现在只成了向观众推荐的片子?杜拉斯:说得不错。但是同时,我老想着这件事时,过得很不自在。最初我觉得我出现在影片中是不可能的。她们能演的东西我演不了,因为我是写本子的人,不是演员。第二阶段,我想既然苏珊·弗隆和西蒙娜·西尼奥雷她们没有空,那就由我来演这部影片吧。那时我还感到在驾驶室内拍片子很困难,因为天气冷,拍的时候正是一月初,气温在零下七度。这些都是不利的因素。波尔特:您首先提到是物质上的因素?杜拉斯:是的。大家谈这些问题,大家去了解情况,为了弄明白怎样才能不慌不忙地围绕着驾驶室拍镜头,保持整个旅途中松松散散的气氛,而又不受放在那里等着我们的摄影机的妨碍,等等,等等。然后我们又从第二阶段跳到最后阶段……这都是在夜里发生的,有一夜我睡不着,我对自己说,这部影片我不去拍了,我去念——想到这个主意时我完全解放了——这就是说一部原本要拍的影片改由我来念。幸运的是我对德帕迪约说起时,他一下子就懂了。我很害怕当两人坐到桌子旁,手里拿着稿子,这时他对我说他不愿意这样干了。这部影片是手拿脚本来念的,对德帕迪约来说也是第一次念电影,他念的时候很专心,这在影片中可以看到。我在影片中也说过:“这个本子可以不考虑任何排演。”我现在想起来,这样做是为了避免演戏。如果先念了本子,又排演一遍,以后就是念也是在演戏。有几次下旬不对上句,念错了行,有几次寻找自己念到哪儿了,这要做出取合,我宁可这样也不愿意剧本和念台词的人之间有距离,这种距离我称为演戏。但是这件事,我不是一开始就明白的,只是现在知道了,我才明白句子在排演中是怎么一回事。也由于这个原因,我不想把本子交给一名舞台演员,他必然要把它背熟了,也就是表演了。手里拿着稿子,看了后念,看了后第一次念,这也就是电影,相当于在表演或者在演出阅读的内容——即使不是更做作。波尔特:从德帕迪约接受您给他念的本子和接受他自己的本子时的样子来看,这点也很明显。

图书封面


 卡车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5条)

  •     《卡车》是一个电影,在电影中杜拉斯力求给观众想像的自由、胡思乱想的自由、带入自己又走出来如此进进出出的自由。我读《卡车》,是在读电影的脚本和杜拉斯本人的访谈录,于是杜拉斯所说的那些束缚想象的、放弃了语言和智慧的图像,我一点也没有接收,因而在自由的电影之上更进一步获得了完全的自由,以至于不仅可以想像电影所传达的东西,甚至还可以想象杜拉斯谈论这些时的神态和作者的姿势。然而这漫无边际的自由也是我本身涣散,我的理解除了文字以外没有依托,而我又没有强大到能够单纯以描绘图像的文字为依托去想象图像,因此这件事对我来说很难。所以我只是在作品中找到那些明显与我契合或相左的观点,或者找到表达我不知如何表达之想法的言语,一如既往。
  •     “出路,最後的出路就是沒有出路。”這是一部晦澀的書,說是劇本也未嘗不可。裏面隱喻了很多政治觀點,左派,反共,布拉格,中國。在《情人》以前,她的確是很小眾的作家,她的語言是艱澀的,一個詞往往就獨立成為一個句子。出路既然是不存在的,爲什麽我們還要去尋找呢?這似乎是一個悖論。
  •     书包括三部分一、剧本杜拉斯跟导演说,我们来做拍电影的游戏。电影里的一切我们念出来,配上一辆行驶的卡车就可以了,卡车经过不少地方,我们俩把拦截卡车的女人和司机的话念出来。这女人跟司机说话,看车窗外的风景,唱歌。她说自己的故事,有生活,有宇宙,有政治·······她谈到要去看女儿,和女儿的新生儿--亚伯拉罕······她在车上表现情绪,笑或哭泣。她在自己的语言里知道自己是谁,而司机却除了猜测她来自精神病院之外,对她的身份无从知晓。她就是这样一个女人,天天晚上拦汽车,拦卡车。然后她对车里的人谈她的生活。她曾经无数次跟别人谈话,跟陌生人谈话,在谈话里,她存活着自己,每个晚上都是第一次谈。有时一名女招待在公路餐厅把她认出来,有时一名跑长途的司机把她认出来。最后她在旷野下车。她会最后一次说话,说她一生都错了:该笑的时候她哭·····该哭的时候她笑·····该哭的时候就是要哭······她还说:让世界走向毁灭吧,让她走向毁灭吧。二、摄制介绍电影进步的速度低于观众品位提升的速度,要把没有必要这个认识拍成电影。电影限制了剧本,也葬送了由剧本衍生的想象。观众应该通过角色看,而不是只看角色。(《阿戴尔的生活》的确让我通过角色看到了生活。)在这诉说里,女人找到了自己的回归,不再追求探索生命的意义,最终认识到,出路是不存在的。三、与米歇尔·波尔特谈话录谈话中,米歇尔的语言大多几乎全部是认同的,她了解杜拉斯的电影。在谈话中,杜拉斯说了很多自己对电影对文字的见解。我的随想:文字和影象始终是不同的东西,相较于阅读,人们肯定倾向于看影像,所以现今看书的人越来越少。杜拉斯说的电影限制了剧本,果真是从一个作家来看待影像的。她说,文字包含一切,文字包含形象,用图像代替文字,就像吧文字引入歧途,使文字支离破碎,限制了文字衍生的想象。她说所有的阅读都是在黑暗中的,这一点很是赞成。沉浸在书里,即使是大白天,书以外的世界也都是黑暗的。而电影,让我们看到的,是光影,它与阅读有着天壤之别。之前,读《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时,读过三遍,人物的形象已了然于心,昆德拉对风景的描摹甚少,所以书里的人都是心象明晰的,我甚至给她们建构了脸型,五官,和体味。而在电影中,即使演员朱丽叶比诺什是我极为深爱的演员,但仍无法和我的女主角相契合,她的脸还应该稍长一些,她的声音怯懦里不应该如此甜腻,女二号,长相还应该再妩媚一些。而不应该如电影中对思考描写的那么多。所以电影和文字始终是不同的,阅读里,我对风景是没有那么多的建构的,而是人物更为丰满,心性更为了解。而在电影里,我欣赏到的是风景,人物的内心弱化太多,即使比诺什的表演真的很到位那也是支离破碎的。回到《卡车》,眼前风景详实,剧本里人物内心通过画外音更加丰满。杜拉斯完成了阅读和体验的双重呈现。《卡车》作为一部电影很是新奇,但并不一定成功,但她对阅读和影像的探索无疑是有巨大的意义。她让阅读里的黑暗有了更为具象的环境,又没有改变阅读的本质。

精彩短评 (总计65条)

  •     杜拉斯的书里最喜欢的一部电影。
  •     玛格丽特谈卡车,谈电影。有些话恰好符合如今的中国电影。
  •     直到读完这本,我才忽然回神发现《长别离》是很不错的。
  •     包装还行 就是点错了 买重复了
  •     太绝望了。绝望到窒息。即使那些文字美的让人心痛。
  •     很有意思的一个剧本,场景只有俩,电影的电影里的卡车驾驶室的男和女,电影中的男和女念电影里头的对话……很想看看这部电影是什么样子,也很想看看法语原著是什么样,毕竟中文没有将来时态和虚拟等时态!想起的是电影《广岛之恋》
  •     松散的结构提供了广大的空间
  •     一边是简约的情景,一边是杜拉斯和Gérard Depardieu在念剧本。火星、太空、历史、政治,这是一个什么都不是的故事,但杜拉斯说它什么都说了。杜拉斯和波尔特的对话比较有趣。P106 生活中百分之九十的事要被人遗忘的…大家总说遗忘是一种遗憾,但是幸而存在遗忘…P93.我拍这部片子、念这部片子时没有一秒钟感到无聊,德帕迪约也是这样,他完全沉浸在幸福中(期待阿姨念《情人》的时候也会这样子兴奋)。
  •     卡车里装运的是我们曾经历经的一切,却没有人知道它将驶向何方。
  •     过分的信仰就如同过分的自由一样,让人生厌而又充满危险。杜拉斯是个爱走极端的女人,她的癫狂也是她的魅力所在。
  •     杜拉斯的小说不错的
  •     杜拉斯的书总是会把自己带进去 就像她自己在读另外一个人一样
  •     海是毁灭 也是一起的起源生命的起源
  •     “遗忘……这是真正的记忆……生活、作品、遗忘、记忆,对一切我只相信那种生理解释,我相信这一切都乱得很有道理。”喜欢这样的剧本,留给读者无穷的想象空间。
  •     
  •     人们把自由当作疯狂。
  •       看杜拉斯的《卡车》(上海译文出版社2009年3月版),中途给F读了几句,“大家已不再信仰。大家信仰。大家信仰的是不再信仰——真有意思。”于是,F总结,那必定是精神错乱者的一段呓语。
      
      F从未读过杜拉斯。F不了解杜拉斯。不了解杜拉斯的人受不了她思想的毫无逻辑,文字的天马行空,也就是受不了她的自说自话,喋喋不休,颠三倒四,才会给出这样一个结论。或者不是了解的问题。是干脆不喜欢。读了《广岛之恋》,读了《情人》,读了《物质生活》,读了《夏雨》,读了《写作》,读了《琴声如诉》,读了《外面的世界》,然后,还是不喜欢。
      
      其实,喜欢杜拉斯,不需要那么迂回——走遍千山万水,历尽辛苦,只为寻找一个值得自己喜欢的理由。不需要。喜欢杜拉斯的人,几乎都是一见钟情。从遇见到入迷,短暂的,瞬间的,一本书,几行字。她的文字气质——世界末日般的绝望,果断刺向痛处的尖利;她的春天般的欲望;她的残忍;她的无穷无尽的苦痛;随时随地发酵回忆、酿造故事、永动机般的大脑处理装置……她的所有,都成了一种无法抵御的吸引。
      
      是的,只需看一部《情人》,就喜欢。或者仅仅《卡车》里的一句话,“她说她整个一生都错了:该笑的时候她哭……该哭的时候她笑……”,就喜欢。喜欢到,她成了你,你成了她,合而为一,她的痛苦就是你的痛苦,她的欲望就是你的欲望,她的青春就是你的青春,她的失去就是你的失去,一起哭,一起笑。然后,一直喜欢下去。一直到——有一天,你变得清醒理智,你望着你的过去,就象望一幅遥远的风景。那时,你还是会喜欢杜拉斯,只是,你开始对她怀有警惕。
      
      沉在深渊里,阴冷的,孤独的,颓废,无望,焦灼,一个人,就是杜拉斯。远离喧嚣,沉湎于回忆,诉说,重复,想象,喝酒,写作,就是杜拉斯。处在失语和唠叨的两端,处在理性和疯狂的两端,处在自我和谦逊的两端,处在迷茫和清醒的两端,就是杜拉斯。除了爱之外就不存在故事。写作,是爱。回忆,是爱。伤害,是爱。编造生活,是爱。投身政治,是爱。飘荡,不安,绝望,焦虑,无不是爱的衍生。除了爱,还是爱。就是杜拉斯。
      
      然后,说说《卡车》。然后,说说另一个杜拉斯。一个清醒的、智慧的,默默凝望“自己”的杜拉斯。“自己”在卡车里。“自己”感受外界。“自己”唱歌。“自己”微笑。“自己”哭泣。“自己”等待未知,“自己”恐惧未知,“自己”希望成为一切,“自己”为成为一切而行动。
      
      是的,另一个杜拉斯同样没有弃爱而去。观众能发现,卡车里的“自己”依然脆弱、敏感,依然思维跳跃,依然充满大家一贯熟悉的“疯癫女人”气息。但是,通过卡车,通过杜拉斯对卡车里那个“自己”的注视——她把“自己”拍成电影的计划和行动,我们真真切切感受到了杜拉斯的另一面。她的信仰,她的坚定,她的勇气,她的技术性。无论是她对生命,对人类,对世界的忧虑和思索,无论是她的政治立场,她的社会责任。无论是,她的独立的电影观。
      
      《卡车》是杜拉斯的电影。只有杜拉斯,才能拍出这样一部奇怪的影片。自始至终,观众从银幕上只能看到一辆行驶的卡车,一辆不断穿过风景的、蓝色带拖车的卡车。它穿过平原,越过高山,徜徉海边。它穿过高原,穿过棚户木屋,穿过树林。它穿过薄雾,穿过晨昏,穿过冬天。
      
      当然,当然不止一辆卡车。电影的情节,卡车里发生的一切,有关驾驶员,有关搭车女人。他们对话,他们沉默,他们想象,他们相互打量,甚至,他们可能中途下车,中途用餐,他们相互鄙视,他们之间什么都不发生或者突然发生一点爱情——所有的存在,所有的可能,却出自杜拉斯之口,她在暗室里,跟男演员热拉尔•德帕迪约——这是电影《卡车》的另一个组成部分——两个人,呆在暗室里,读剧本,谈论剧本,探索,猜测,由文字替代影像,使观众明白,卡车里正在发生的故事。使观众明白,那个搭车的女人,是个怎样的女人。让观众明白杜拉斯想让他们明白的——地理环境,世界末日,死亡,孤独,还有其他。
      
      朱天文似乎在《悲情城市》里提到过剧本的无力。随着电影的拍摄,往往是导演,他的即兴发挥,临时一个想法、一个念头,甚至演员的质地——而不是剧本——对剧情和细节起决定性作用。杜拉斯呢?她始终为剧本鸣不平,始终认为电影限制了剧本,葬送了由剧本衍生的想象。直到《卡车》诞生。
      
      《卡车》是杜拉斯的又一次异想天开。是杜拉斯的又一次不顾一切。是杜拉斯的爱的另一种方式。她对电影的爱。她对电影绝望之后生成的新的希望。她的爱、坚持和勇敢促成《卡车》特殊和疯狂的外观形式——它的表面逻辑缺失的做法,套用米歇尔•波尔特的说法,比杜拉斯在以往任何一部影片中所做的一切“更接近”她的气质。
      
      当然是值得庆贺的。当然。《卡车》是一场胜利。是电影和剧本进行较量,然后,难得的一次剧本获得的胜利。它的直接影响——观众获得解放,想象获得解放。是的,观众接收文字信息,继而想象,直接参与电影的“再演绎”,这样的参与,前所未有,而这样的“再演绎”,使剧情的发展,使剧情的“真实”拥有无限可能。
      
      观众想象的参与,是观众的自我创造。普通电影,百分之二十的创造空间,杜拉斯的《卡车》,剧本替代影像,文字替代影像,创造空间便达到百分之八十。想象,多么神奇。不看见卡车才把卡车看得更清楚。不看见形象,形象才能显得更加生动吧。很久以前,真是很久了。一个小孩,一个人,坐在门槛上,坐在午后长长的寂寥里,听收音机里的小说连播,听得入迷。没有影像,从未觉得枯乏,在她内心,自会填充人物的毛发和肌肤,自会填充语音和神态,自会填充细节。是的,想象往往比影像更丰富。
      
      杜拉斯认为,电影封闭和限制了想象。想象的折翅,导致愚笨和乏味。于是,我们能看到电影的现状——巨大的投资,永远赶不上观众的智慧。于是,人们开始疏远电影,电影正在走向毁灭。于是,杜拉斯的《卡车》缓缓驶来——演员的摒弃,影像的摒弃,仅仅以文字一点一点激发观众想象,挖掘剧本蕴藏的无限潜力。于是,我们重新感受到电影的丰富和充沛。
      
      
  •     再卑微的活着,都有着值得诉说的。不管你听了多少。
  •     她的文字让人窒息
  •     图书馆复习的时候···
  •     “有人问我是谁时,我就神志不清了,我不知道怎样回答您。” So do I.
  •     想法真好
  •     把剧本当成作品出版,除了杜拉斯,貌似没人这么干过
  •     “大家已不再信仰。大家信仰。大家信仰的是不再信仰——真有意思。”
  •     不要为了封皮好看而买书
  •     一直没有停下 这条路 我一直在走
  •     在地铁、公证处、路上读完。
  •     语言有那么点新意。
  •     确实我没看懂,也许5年后再看一次。
  •     还行,三星半以上。有些艺术容量的。
  •     那这个就更看不懂啦
  •     观点比原典有趣
  •     应该很好,喜欢杜拉斯。而且价格便宜。
  •     没看懂。。。跟戈达尔的电影一样。。。
  •     “她说她整个一生都错了:该笑的时候她哭……该哭的时候她笑……”
    喜欢。
  •     被一开场的“您懂吗?”逗乐了。没看懂!真的没法去一句话一句话的去揣测话语之后的意思!
  •     这套书看着就想收
  •     人生第一部剧本,当时完全不懂写的啥。现在看来极其反电影的文学式影像。
  •     在卡车上理解了世界。
  •     杜拉斯是我超级喜欢的一位作家,大胆,坦诚,她和张爱玲有太多相似的地方,是真正敢于坦言并讲女性感受表达出来的作家
  •     自言
  •     杜拉斯力作
  •     对不起我永远get不到杜拉斯
  •     在一辆卡车行驶的路上。两个人喋喋不休的对话。
  •     卡车的疾驰是一种“精神形象”,跳脱对话的内容就是社会、爱情、现象和政治。前面剧本没什么意思,摄制介绍和谈话录倒值得看,尤其是谈话录~重点Mark..
  •     杜拉斯作品系列
  •     我女儿认为世界上普遍共有的东西是诗。还有爱。还有饥饿。
  •     留白太多,无论还是电影还是书,作者在要紧的地方都惜字如金,在无关紧要的地方都洋洋洒洒
  •     碎片式的文字但不支离破碎,无限的想象空间,单调而真诚。将yveline省工业区与世界末日的联想寒冷而深刻,和我三年前某次坐着小火车去st Quentin的心情惊人得相似。
  •     无缘无故的 形形色色的东西 嗯 一切都在一切之中/比较妙的是我都看不到怎样才算是把爱泄露于无形的自然中 把难于操纵的恐惧转移为较安稳的叹息 包括一目了然背后的深不见底
  •     越来越看不懂杜拉斯了。。。
  •     左岸派还是有点矫情的
  •     初識杜拉斯
  •     当文字被画面代替时,就是文学的死期
  •     一个好的作家是要超越多愁善感的。
    杜拉斯之所以是好作家,不在于她抒发了什么多么老调的情感,在于她创造的新的语言形式,一种真正具有女性内在节律的,断裂和美感的表达。
  •     她什么都在谈 又什么都没有谈 货物 人 这很怪 越积越多 隔一段时间 来了 走了 各自有各自的故事 晚风 海 高原 死亡
  •     就冲她买面包的方式也要给满分。
  •     言之无味,十分精彩
  •     正因为太绝望了,杜拉斯才会获得那样一种命运吧。人们把她舍弃在人生的某一阶段的命运。
    Sally小:是这样的,能做到坦白自己的内心,在某种程度上,才能击中别人的内心。
    Zoe:杜拉斯的话语特点就是短促、破碎。你说得真好。
  •     看的我想哭又想笑,即绝望又豁然开朗
  •     Marguerite Duras ,真是有魔力的文字
  •     电影图像批评?认为其试图补充语言的匮乏,反而使文字支离破碎 。享受言之无物的话,享受文字自由自在的蛊惑。 货物、人,这很怪,越积越多,隔一段时间,来了,走了,各自有各自的故事。
  •     向陌生的脸孔吐露心声后是否会更轻松
  •     后半部分是访谈,前半部分剧本。很美,重复的内容每次读起来有些不同的感觉。
  •     看完书必须就想看电影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