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传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日期:2002-9-1
ISBN:9787710801714
作者:钱穆
页数:145页

作者简介

本书综合司马迁以下各家考所订所得,重为孔子作传。其最大宗旨,乃在孔子之为人,即其所自述所谓“学不厌、教不倦”者,而以寻求孔子毕生为学之日进无疆、与其教育事业之博大深微为主要中心,而政治事业次之。故本书所采材料亦以《论语》为主。

书籍目录

第一章孔子的先世
第二章孔子之生及其父母之卒
第三章孔子之早年期
第四章孔子之中年期
第五章孔子五十岁后仕鲁之期
第六章孔子去鲁周游
第七章孔子晚年居鲁
第八章孔子之卒

内容概要

钱穆(1895-1990),字宾四,著名历史学家,江苏无锡人。1912年即为乡村小学教师,后历中学而大学,先后在燕京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西南联合大学等数校任教。1949年只身去香港,创办新亚书院,1967年起定居台湾。


 孔子传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4条)

  •       昨天喝了浓茶,夜里走了困,辗转难眠。随手翻到这一本《孔子传》。一百来页的书,几年间也没有读到结尾。在这个微冷的凌晨三点,终于读到最后一页。  为孔夫子作传,恐怕是最难的事情。两千多年来,孔子的人生已不是用几十年的简单事迹可以描述,他已经是完全是一种文化的整体概念。后来作传记者,想要客观去评价他,纵使他有足够冷静的勇气,也无法跳开作者自己所受的教育与千年来历代人对孔子的符号化带来的影响。  钱穆先生作为一名儒生,而且是极传统的一位,他为孔子作传,并不能有任何新意,只是力求事事有理有拒,以免唐突圣人而已。所以他对于各种无来由的后世传说多有不书者。例如近来被海内外众学者热炒的“孔子诛少正卯”一事,并无提及。对大众早已熟知的夫子一迹,亦要于可靠史料找到依据,以求安心。  所以这一本《孔子传》只能算是信史,胜人处不在他的文学性。作者满心的崇拜之情,可他并不敢把这感情写进字句里,以免失去传记的客观。甚至孔夫子去世之前的各种心理现象,钱先生都不太想写进书里。相比这下,《史记。孔子世家》读来要痛快许多。《孔子世家》成文较早,那时夫子还未被神化,所以史迁行文无所顾忌,爱憎流于笔端,所以孔夫子更像一个活生生的人物,其生教人景仰,其死令人唏嘘。  另外,可以看出,电影《孔子》的编剧较多地借鉴了本书。只可惜没有领会孔子一生的精髓,倒把一些怪力乱神拿出来拍成故事。  可能是因为钱穆先生自己感觉写得不够尽性,所以在本书末尾对当时的文言白话之争发了一篇议论:  ”但又念今白话流行,即如此传略,多用《左传》《史 记》原文,亦已不得谓是一通俗本。倘必求通俗,势非尽 废文言,通体以白话抒写,庶或近之。然必以古本文言 改写白话,其事当更难。如今世《论语》《左传》等书,皆 有白话翻译本,惜余未曾见及。但中国古人则多作注 释,即如佛教翻译印度原文,亦多另自作注。今试以白话作注,亦较以白话直译原文远为合 适。如《论语》一“仁”字,岂不可作为注语,详发其义?若 必直作翻译,岂不难之又难。今人于此不辨,则对于古 典文之宣传,岂不将如鲤鱼之登龙门。则亦惟有高山仰 止,景行行之,虽不能至,心向往之之叹矣。“  原是因为本书已有前体,本为《孔子传略》,是文言体的,但是当时白话流行,许多人已不复能读文言,所以此《孔子传》是为方便这些读者而作。白话流行已是不可抵挡之大势力,而并不可因为全废文言。  国学典籍多为古文言,想为当时人或现代人所接受,必要被翻译成一种众人可知的文字,于是翻译古文竟然蔚然成风,与西文著作译为中文相似。钱先生认为此种做法并不恰当。一来翻译之后的产物,使读者与原作者之间隔了一层,中间自然会产生许多误解。再者,典籍中的许多语句并不是像翻译英语,你想翻就能翻。所以他认为推广典籍最好的方法是保留原文,但可以以白话作夹注批注。文言文还是要会读一点的,不然对洋洋大观的古典文化只能”心向往之“了。
  •     【按】:钱穆的《孔子传》早就在书架上,无奈钱老旁征博引,叙述又多用文言,令我望而却手。适逢电影《孔子》上映,我无意看,却刺激了探索孔子之欲,故翻此书。又觉只看不记仍是过目即忘,看亦白看,遂开始用自己之理解逐篇笔记。因我一直使用推特抒发碎念,就想用140字一段的形式完成此事,于是就有了推特体8孔子。推特体8孔子完全按照《孔子传》的叙述顺序8下来,孔子事迹之取舍全凭个人感觉,自以为未错过孔子生平之大事件。全文应在6000字左右,完全忠实于钱穆所考、所稽、所辩。只是碍于推特的限制,笔记中偶尔以文言用之,实为尽量控制在140字以内。因有蓝本在前,且我对孔子并未有深入了解,故笔记中少有个人评论或者情感倾向,甚至将钱穆的某些慨叹亦略去。读传,无论作者是谁,无论书中所述何人,我都尽量不被带入他们的情感境界。在保持中立的前提下持怀疑态度,是我读传的原则。这是我第一篇全书型读书笔记,写来收获颇丰,只是太耗时间。不过,我亦乐于此。--------------------------------------------------------------【第一部分】孔子的名与字取自陬邑(曲阜)境内的一座名为“尼丘”的山,这山的名字似有佛教色彩,但悉达多与孔子为同一时代人,彼时佛教还未传入中国。孔子与老子也是同时代人,关于佛教的起源还有“老子化胡”说。 孔子之前已存在所谓“儒术”即礼乐射御书数六艺,那个时代的“儒”是一种职业或说行业,我理解相当于今天的艺人或者娱乐圈。孔子老爸就是一儒士,士,介于贵族与平民之间的身份,孔子的伟大在于将“儒术”从职业推进至道义层面,也就是孔子说的小人儒与君子儒,君子儒就是于丹老师讲的那些东西。孔子30岁前已是当地有名的知识分子,但还不是贵族,在太庙给贵族当祭司。一次,孔子入太庙见所陈之器、所颂之诗皆不合礼,但他并未直陈而是用设问的语气说“所陈何器、此歌何诗?”意在提示。可见孔子很是顾及他人面子,或者说孔子这家伙圆滑得很。30岁以前的孔子还给政府干过临时工,干过会计出纳(委吏),还放养过牲畜(乘田)。30岁以后,孔子辞去临时工工作,在家授徒设教。35岁时,孔子在鲁国已小有名望,但他那一套并不为贵族阶级所看重。后,孔子因鲁昭公被逐避乱赴齐,以“士”身得齐景公召见说出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名言,可见孔子影响力之一斑。孔子自立门户后最初所讲授的东西并未涉及人生、理想、处世、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重大哲学课题,他只是告诉学生们一堆关于“礼”的禁忌,大概就是什么东西适合什么场合、什么举止适合什么环境之类的而已。子曰: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中国人没做到,老外做到了。说你呢,谷歌。孔子50岁始入仕途,51岁这一年也就是前501年(岁数与年份配合默契),孔子完成了由中都宰到小司空到大司寇的官场三级跳。中都宰相当于县长;小司空相当于建设部副部长;大司寇相当于中央政法委书记。一年时间即从县长干到政治局常委,放到今天,不被网民人肉才怪。 孔子时代的坟墓,不封顶、不立碑、不堆土、不种树,故孔子不知其父葬身何处。因为找不到坟,彼时亦无上坟烧纸的习俗,只是在家里喝喝酒祭祭祖。山东泰安莱芜县有个地方,春秋时叫夹谷。时,孔子以鲁司寇的身份撮合齐鲁两国结盟,但齐要求鲁在本国伐晋时应赞助战车300;而鲁方谈判专家孔子则要求齐归还阳虎奔齐时带去的汶阳、郓讙、龟阴三地。后两国权衡利弊,都认为对方的要求纯属扯蛋,遂谈判成功。史称孔子相夹谷。夹谷会盟后,孔子随即实施堕三都计划。三都即孟孙氏“成”、叔孙氏“郈”、季孙氏“费”。以上三氏本为鲁国大臣,后各自为政并欲颠覆鲁政权。孔子意在令三氏放弃独立之念复归鲁体,亦即恢复君臣之礼。叔氏先从了,季氏亦欲从但费宰公山不狃造反,叔随之,遂被孔子灭之。还剩孟氏一都,子曰:你从了吧!孟死不从,子围孟不克,堕三都计划遂告流产。孔子出仕后,其弟子亦遭提拔并以厚禄。出身卑微且能高洁自守的原思认为做官对他而言是一种耻辱,子又曰了:帮有道,谷;帮无道,谷,耻也。意为国若有道,为国效力食其俸禄乃为荣;国若无道,充身其中食其俸禄乃为耻。8荣8耻估计就是打这来的。【第二部分】堕三都未遂引发孔子信任危机,孽徒公伯寮又趁势向季孙氏进谗言再加上齐国以美人计祸鲁,孔子的政治抱负已无法实施。但孔子血犹未冷,仍抱等等看的态度企图再被鲁国重用。直至鲁国春祭,孔子没能按惯例分到祭祀剩下的猪肉方萌去鲁之意。鲁卫毗邻,故孔子周游列国的第一个国家就是卫国。初到卫国的孔子人地两生,没人给卫灵公传话说孔子来了,孔子又不愿主动示好,于是就租了个房子没事击磬自娱自乐。子贡不解问:您就是块美玉也得吆喝才有人买。子曰:不是不卖,是没有好主顾。就是说,一般人我才不出台呢!孔子在卫国待了10个月不遭待见便去了匡和蒲两个地方。关于孔子过匡过蒲,《史记》和《论语》说孔子因长相酷似阳虎而被当地人群殴并被非法拘禁达5日,盖因阳虎曾在当地施过暴。钱穆先生则认为此事是个传说,不可当真。看来古人的8挂精神不比今人逊色。终于到子见南子了。说孔子被8挂在匡蒲二地遭暴揍后复返卫国,卫灵公依然没空搭理他,反而以淫著称的南子欲母仪孔子。孔子见了,于后宫与南子隔着帏帐。是被迫?是无奈?是谋仕?是好色?当时即皆有版本流传。面对质疑,子曰:苍天啊大地啊,若有淫欲,愿被天谴。历史没有真相,历史是在8卦中演进的。孔子复返卫国,传卫灵公出于面子携南子以游城之礼招待孔子,却把孔子所乘之车安排在他与南子的后面,乃屈孔子为次乘。故孔子因此道出“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时,曾为鲁司寇的孔子早已名震诸侯,若灵公真接见了孔子亦不可能屈之。再者将此句置于此景下也未免低估了时年50有加的孔子的胸怀。孔子在卫国前后逗留近4年,逢卫侯召宋、太子蒯聩杀南子未遂而出奔,仅被灵公召见两次,皆出于礼,无一涉及国事。盖此,孔子早已不抱在卫国实现抱负之念,之所以在卫国耗费4年光阴,是因为此地多有史鱼、蘧伯玉这等不为灵公所重之君子。卫国没指望了,下一站——宋。宋是南子的老家。时,宋已势微。传孔子过宋险遭权臣司马桓魋刺杀,盖因孔子曾指责司马魋还健在就为自己大造棺椁。其实魋只是吓唬了一下孔子,仅仅砍了一棵孔子及其弟子论道时用来遮阴避雨的大树。但孔子已觉此地凶险不可久留,旋匆匆赶往陈国。孔子仕陈三年,政治上无大作为,倒传出一段“子绝粮”的故事。钱穆认为,绝粮有之,但因陈、蔡合谋围困孔子而绝粮则不可信。故子遣子贡突围至楚寻援一事亦不成立。然史家据“子绝粮”而演绎出“吴伐陈、楚救陈”之大干戈却流传了下来,为后世影视剧积攒了素材。蔡近楚,蔡公叶诸梁本为楚臣,叶久慕孔子盛名以礼相待。孔子周游列国以来,至齐、至卫、至陈皆不如意,惟叶公诸梁对孔子心有戚戚焉。叶公问道,子布道。此时的孔子已六十三岁,终得施展,故云: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孔子自陈至蔡途中连遇高人,其中接舆、长沮、桀溺、荷丈人最为有名。他们都表示了对孔子之不屑。接舆、长沮、桀溺乃楚国遗民,传接舆还曾拒楚王请治河南之愿。他们担心若孔子仕楚,则楚危矣。盖因楚国当时被中原诸夏视为夷帮,孔子非吾类也。荷蓧丈人,这是名中原隐士。其对孔子之不屑缘于“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但丈人并未像接舆、长沮、桀溺那样直斥孔子,反而在家中给子路熬鸡汤喝。第二天,孔子遣子路再拜丈人欲开化之,不料,丈人荷蓧而去,不知影踪。子徒唏嘘。【第三部分】孔子周游列国,除了子路、子贡、颜回等数个弟子跟随外,其余皆留在鲁国自悟。孔子在蔡逗留不到一年频遭隐士打击,遂起返卫之念,途经其虚度了3年的陈更不想多做停留。这么多年下来,孔子所仕诸国皆只给其俸禄却不让或限制其参政,这令孔子很郁闷。回到卫国后,卫灵公已死两年,其子蒯瞶奔晋入戚、瞶之子辄以十四五岁的年纪即位。而晋与卫素不睦,已形成父子对峙的局面。进退两难的孔子面对冉有以叔齐伯夷为典的提问只能做“求仁而得仁,何怨。”之回答。但求心安矣。14年周游列国,孔子再回鲁国已经68岁。时,子贡、冉有已为鲁国仕。鲁公季氏因仰慕孔子而用其弟子,今孔子归来又欲召之却因当年堕三都时背叛了孔子而疑虑重重。《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季桓子自知不久于人世,对其子康子说:相鲁,必召孔尼。钱穆认为此事不足信耳。随子贡、冉有后,子路亦仕于鲁。但此三人之官衔皆缺乏足够的话语权,实为虚位。例季康子祭拜泰山,孔子闻之对冉有说此乃僭越,你没有阻止他吗?冉有回答:阻止不了。可见冉有实连对话的机会都没有。孔子归鲁后,鲁国表面上让孔子做大夫实际上就养孔子老了,孔子没有举手表决的权利,说话也没人听。他的那些在政府工作的弟子们倒是没忽略这位老师,下班后仍然来孔子家论道,他们把国家大政说与孔子听,年届70的孔子则只能寂寞地指点江山。孔子71岁那年终得鲁公问政。鲁欲伐齐,问孔子意下如何。孔子认为虽然鲁弱齐强,但以鲁之众加上齐国至少有一半的人因陈恒弑君而不满,故可以一战,未必不克。鲁公闻之又意欲请教季孙等三桓,因三桓各有私心又素与孔子不睦,故伐齐一事亦流产。此乃孔子最后发表之大政见。盖孔子一生,空有一腔抱负却无从施展。孔子早年讲学重于用世,晚年重于传道。这个早年晚年似以周游列国前后为界,周游前的弟子有颜闵、仲弓、子路等,是为先进弟子;周游后归鲁的弟子有子游、子夏等,是为后进弟子。所谓用世与传道,大概就是一个考虑现实利益,一个则从精神价值层面出发。孔子69岁那年,其子孔鲤逝;71岁,其弟子颜渊逝,享年41岁。一生贫寒的颜渊是孔子最为钟爱也是寄以传道之望的弟子,但孔子并不主张施以厚葬,乃认为“安于礼,斯能安于贫。”倒是其他师兄弟看不过去,给颜渊张罗了一场声势浩大的葬礼。还是孔子的道行深啊!“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子曰的就是颜渊。颜渊是孔子门徒中经济状况最差的一位,但其学术、德行、见识却是所有人中最高的,相当于孔子在40到50岁时所达到的境界。而颜渊对孔子的评价是: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未由也已。【第四部分】令晚年孔子最为悲伤的除了孔鲤的死莫过于爱徒子路与颜渊先其而卒。先期弟子中,子路年长于颜渊。子路得孔子所学于用世方面堪称子之羽翼,而颜渊在传道上则为子之螟蛉。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子路死,子曰:噫,天祝予。子贡亦为孔子得意门生之一,常为鲁国出使吴国、齐国,但仅此而已,其能力并未得到执政者真正的重视。所谓子贡货殖,即子贡利用其外交官身份造访各地时顺带采购些当地土产再到别处贩卖出去,并非官倒。钱穆认为子贡乃中国历史上私家经商之第一人。用现代的话说:史上第一儒商,知识经济的探路者。孔子死后,其弟子陈亢认为子贡的造诣未必不及孔子。子贡听了曰: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复曰:夫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复复曰:其生也荣,其死也哀,如之何其可及也。其时,颜渊、子路、闵子骞、仲弓等与子贡同期生皆卒,而子游、子夏等后辈师弟则名德未显。故陈亢有此一说。孔子门徒学有所成后差不多都步入仕途,这与孔子所谓的君子儒似相违背,于是,孔子又教导他们说:即使做了公务员也别忘了你还肩负传道的责任。所谓求食勿忘道耳。孔门另一位列72贤之一的澹台灭明因与子游相识拜入孔门,孔子一度曾因其长相丑陋而不看好他,没想到这位澹台兄在孔子死后竟然把孔学在楚地发扬光大。后来澹台灭明去了江西豫章(南昌),在百花洲设堂传道,弟子达300众。南昌附近有个进贤县就是因此地曾有贤人澹台灭明到访而得名。有子亦为孔子高徒,30岁时即获鲁君问政,较之孔子30岁始设教授徒不可同日而语。做为孔门晚辈弟子,有子与曾子是为孔学中兴的核心人物,其功足与子贡论之。《论语》多出于有、曾二子门下所记。孔子嫡孙子思即师从曾子,而孟子则受业于子思的门人。孟子先祖乃鲁国大臣孟孙氏,即孔子堕三都时唯一不从的那个。孔子死后,弟子们缅怀先师,欲觅与孔子德貌皆似者事之。有子有幸入选,之前还有子贡。有子颇有自知之明,曰:麒麟之于走兽,凤凰之于飞鸟,泰山之于丘垤,河海之于行潦。类也,圣人之于民,亦类也。出于其类,拔乎其萃,自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孔子也。出类拔萃就是打这来的。曾子27岁时,孔子卒。子思师从曾子,孟子是子思门人的弟子。曾子和子思为中国文化贡献了《大学》和《中庸》,合《论语》、《孟子》为四书。盖颜、曾、思、孟为孔门四哲,因曾子于孔子死后方成学传道,故《论语》中关于孔子称许曾子的话语难得一见。然孔子之学,以曾子之传为最纯。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就是说一个人要以道为基、以德为范、以仁为怀,再以艺(礼乐射御书数)增加生活情趣,这样的人生才最有价值。孔子通六艺,但若让他在射与御之间择其一而成名,他选御。因御者即仆者,比“射”更加卑微,而卑微的心境可激发无限潜能。所谓艺亦有道。【完结篇】跟其他人一样,孔鲤所学亦无外乎诗与礼,孔子对其并无特殊照顾。诗乃内心之情感,礼乃处世之规范。在孔子看来,诗与礼是遵循古法,而诗礼之教则是通往仁智境界的必由之路,所谓孝悌忠恕即求道、悟道、行道。孔子从不轻易以仁智称许他人,自然也不以此自居。孔门之学重点在于六艺中的诗、礼、乐三艺,即“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诗分风雅颂,颂为天子专用,有歌功颂德之意;雅有大小之分,大雅其体近颂,同为天子独享,小雅则是诸侯宴饗宾朋、犒赏群臣的专利;而士大夫阶层只能以风为乐,各得其所,不得僭越。孔子述而不作,却有《春秋》遗世。孔子作《春秋》始于何年无从考证,止于何时却比较明确,尽管依附于一个“获麟”的传说。传鲁哀公十四年有个掌管车马的小官鉏商在曲阜西郊猎获异兽一头,被视为不祥之兆。孔子应邀鉴宝,麒麟也。麒麟现身本为祥兆但时机不对。周文王中兴之际四野曾有象征祥瑞的各种异兽出没,惟独没有麒麟。而彼时周室已近末路却突现麒麟,孔子遂察这个时代行将就木,于是《春秋》绝笔于“哀公十有四年,春,西狩获麟。”故《春秋》亦称《麟史》、《麟经》。钱穆认为,《春秋》乃当时天下之通史,绝非鲁国史。其录于史,其义在礼。孔子作《春秋》而乱臣贼子惧,《春秋》用笔凝练,以一字为褒贬,所谓微言大义,故有春秋笔法之说。又因孔子以非官方身份作史却又以周天子立场自居而引得鄙夷之声不绝,故又曰“知我者其惟《春秋》,罪我者亦惟《春秋》也。”晚年孔子回想其一生所为倍感无奈,叹己之衰,叹世之心亦切。彼情彼境,早孔子六百余年的周公成为孔子的心灵寄托。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于是又有子作《春秋》乃周公托梦所致也。鲁哀公十四年,孔丘卒。虚73岁,实72岁(前551-前479)。孔子生前虽未得鲁公重用,然死后却得鲁公悼之。孔门弟子皆服丧三年,子贡则将家安在孔子所葬之地又三年。后鲁人在孔冢周边安家者众矣,成孔里。逢孔诞有祭祀、诸儒讲学聚宴皆设于孔里、汉太祖高皇帝过鲁以祭祀之最高等级太牢祭之、诸侯卿相往来必先拜谒再顾政事。自孔子以降,其血脉沿袭两千余年七十余代;由孔子上溯至叔梁纥至孔父嘉至宋微子至商汤至契,又两千年。上下四千年,孔子谱牒可证可考。盖人类社会,独此一例。
  •     四年间读过钱穆的一两本著作,很惭愧,都没能读懂。这种阅读的困难,很大程度上并不是源于其文字的晦涩,或者内容的艰深,而是我(或者说一名现代人)与钱穆思维角度与方式上的差距。这回选择了他的一本小书《孔子传》,钱穆写作该书力求浅显,意在普及,所以读得较为顺畅,做点笔记: 钱穆在前言里开宗明义:“其最大宗旨,乃在孔子之为人,即其所自述所谓‘学不厌,教不倦’者,而以寻求孔子毕生为学之日进无疆、与其教育事业之博大深微为主要中心,而政治事业次之。”“著述事业一项,实当为孔子生平事业表现中较更居次之第三项。”也就是说,孔子之精髓,首要在其为人,其次是政治,再次为著述。 《论语》此前通读过一两遍,很多段落都不求甚解,此番看《孔子传》方有了体会,比如这两个著名的段落: 子入太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 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也?” 钱穆做了如下的说明:“但在孔子初入太庙时,年尚少,位尚卑,明知太庙中种种非礼,不便明斥,遂只装像不知一股,问此陈何器?此歌何诗?其意欲人因此反省,知此器不宜在此陈列,此诗不宜在此歌颂。特其辞若缓;而其意则峻。若仅是知得许多器物歌诗,习得许多礼乐仪式,徒以供当时贵族奢僭失礼之役使,此乃孔子所谓仅志于谷之小人儒。必当明得礼意,求能矫正当时贵族之种种奢僭非礼者,乃始得为君子儒。”后一段“较之于子入太庙一章所载语气意态大不相同,见道愈明,出辞愈厉。此亦可见孔子三十而立后之气象。” 钱穆提到“其时孔子所讲之礼,多主裁抑当时贵族之奢僭非礼,然当时贵族乃并不以孔子为忤,并群致敬意。此层为论孔子时代者所当注意。”这令我想起易中天曾提出过的一个看法,大意是说秦汉之前的中国是最健康最具气象的,之后则愈发变态。确有一定的道理。 读此书最大的收获在于对孔子的“用世”和“行道”之别,有了较为清晰的辨析和梳理: 人们说起孔子和儒家,最先提到的可能便是其“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用世精神,但我更喜欢的却是“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於我如浮云”和“道不行,乘桴浮于海”里所透露出的怡然自得。这二者间有矛盾冲突吗? 钱穆说“在孔子之意,出仕为政,乃所以行道。其他一切人事亦皆所以行道。家事亦犹国事,果使出仕为政而不获行道,则转不如居家孝友犹得行道之为愈。”“孔子自言,十有五而志于学,即是有志学此道。三十而立,即能立身此道。又言四十而不惑,即是志于此道不复有所惑。世事之是非得失,吾身之出处进退,声名愈闻,则交涉愈广,情况愈复杂,而关系亦愈大,在孔子则是见道愈明,而守道愈笃,故不汲汲于求出仕也。”用世是手段,其最终目的还在于行道。“孔子尝欲居九夷,又曰乘桴浮于海,是孔子非不同情隐者。然世事终须有人担当,不得人人皆隐。”既要担当,但同时“外面现实政治之种种纠纷皆可置为后图,不急考虑,首先当求己心所安。” 孔子所要行之道究竟是什么?为什么最终还落回了自己身上? 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尽己之心为忠,推己心以及人为恕。忠恕即己心之德。孔子教导儿子说“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正因为“诗教所重在每一人之内心情感,礼则重在人群相处相接之外在规范。孔子之教,心与事相融,内与外相洽,内心外事合成一体,而人道于此始尽。” 而孔子不言性与天道,也在于“性自天赋,德由己立,苟己德不立,即无以明此性,非己德亦无以行人道。人道不行,斯天道亦无由见。故孔子只言己德与人道,而性与天道则为其弟子所少闻也。”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仁”是孔子之道的核心,何谓“仁”,两字以蔽之,“爱人”;如何“仁”,四字以蔽之,“推己及人”。(这是我目前不成熟的理解和概括)这里没有任何的清规戒律,也无需什么慧根修行,真是“我欲仁,斯仁至矣”。 “圣人虽高出于人人,然必指示人有一共由之路,使人可以由此路以共达于圣人之境,乃始为圣人之大仁大智。”孔子之伟大,大约正在于指示出了一条人人可以至圣的道路。

精彩短评 (总计71条)

  •     历史没有真相,历史是在8卦中演进的。
  •         昨天喝了浓茶,夜里走了困,辗转难眠。随手翻到这一本《孔子传》。一百来页的书,几年间也没有读到结尾。在这个微冷的凌晨三点,终于读到最后一页。
        为孔夫子作传,恐怕是最难的事情。两千多年来,孔子的人生已不是用几十年的简单事迹可以描述,他已经是完全是一种文化的整体概念。后来作传记者,想要客观去评价他,纵使他有足够冷静的勇气,也无法跳开作者自己所受的教育与千年来历代人对孔子的符号化带来的影响。
        钱穆先生作为一名儒生,而且是极传统的一位,他为孔子作传,并不能有任何新意,只是力求事事有理有拒,以免唐突圣人而已。所以他对于各种无来由的后世传说多有不书者。例如近来被海内外众学者热炒的“孔子诛少正卯”一事,并无提及。对大众早已熟知的夫子一迹,亦要于可靠史料找到依据,以求安心。
        所以这一本《孔子传》只能算是信史,胜人处不在他的文学性。作者满心的崇拜之情,可他并不敢把这感情写进字句里,以免失去传记的客观。甚至孔夫子去世之前的各种心理现象,钱先生都不太想写进书里。相比这下,《史记。孔子世家》读来要痛快许多。《孔子世家》成文较早,那时夫子还未被神化,所以史迁行文无所顾忌,爱憎流于笔端,所以孔夫子更像一个活生生的人物,其生教人景仰,其死令人唏嘘。
        另外,可以看出,电影《孔子》的编剧较多地借鉴了本书。只可惜没有领会孔子一生的精髓,倒把一些怪力乱神拿出来拍成故事。
        可能是因为钱穆先生自己感觉写得不够尽性,所以在本书末尾对当时的文言白话之争发了一篇议论:
      
        ”但又念今白话流行,即如此传略,多用《左传》《史 记》原文,亦已不得谓是一通俗本。倘必求通俗,势非尽 废文言,通体以白话抒写,庶或近之。然必以古本文言 改写白话,其事当更难。如今世《论语》《左传》等书,皆 有白话翻译本,惜余未曾见及。但中国古人则多作注 释,即如佛教翻译印度原文,亦多另自作注。
       今试以白话作注,亦较以白话直译原文远为合 适。如《论语》一“仁”字,岂不可作为注语,详发其义?若 必直作翻译,岂不难之又难。今人于此不辨,则对于古 典文之宣传,岂不将如鲤鱼之登龙门。则亦惟有高山仰 止,景行行之,虽不能至,心向往之之叹矣。“
      
        原是因为本书已有前体,本为《孔子传略》,是文言体的,但是当时白话流行,许多人已不复能读文言,所以此《孔子传》是为方便这些读者而作。白话流行已是不可抵挡之大势力,而并不可因为全废文言。
        国学典籍多为古文言,想为当时人或现代人所接受,必要被翻译成一种众人可知的文字,于是翻译古文竟然蔚然成风,与西文著作译为中文相似。钱先生认为此种做法并不恰当。一来翻译之后的产物,使读者与原作者之间隔了一层,中间自然会产生许多误解。再者,典籍中的许多语句并不是像翻译英语,你想翻就能翻。所以他认为推广典籍最好的方法是保留原文,但可以以白话作夹注批注。文言文还是要会读一点的,不然对洋洋大观的古典文化只能”心向往之“了。
      
      
  •     似乎李零等人也喜欢拿孔子的这点破事叨叨
    可惜楼主似乎没有把问题说透 读来和没读没有什么区别
  •     二月快來了啊。。。
  •     ~~~~~我还以为,咳咳
  •       书是写者心,读书只有了解了作者,才能更深刻的理解他的思想,明白他的意识,孔子一样不得意,却从怨天尤人,明知不可为却为之,支持他的力量,就是他所表达的思想〜
      那么遥远的历史,肯定会有很多的谬误和矛盾,以事理推之,可信则信,孔子的伟大是常人无法体会得到的。
  •       【按】:钱穆的《孔子传》早就在书架上,无奈钱老旁征博引,叙述又多用文言,令我望而却手。适逢电影《孔子》上映,我无意看,却刺激了探索孔子之欲,故翻此书。又觉只看不记仍是过目即忘,看亦白看,遂开始用自己之理解逐篇笔记。因我一直使用推特抒发碎念,就想用140字一段的形式完成此事,于是就有了推特体8孔子。
      
      推特体8孔子完全按照《孔子传》的叙述顺序8下来,孔子事迹之取舍全凭个人感觉,自以为未错过孔子生平之大事件。全文应在6000字左右,完全忠实于钱穆所考、所稽、所辩。只是碍于推特的限制,笔记中偶尔以文言用之,实为尽量控制在140字以内。
      
      因有蓝本在前,且我对孔子并未有深入了解,故笔记中少有个人评论或者情感倾向,甚至将钱穆的某些慨叹亦略去。读传,无论作者是谁,无论书中所述何人,我都尽量不被带入他们的情感境界。在保持中立的前提下持怀疑态度,是我读传的原则。
      
      这是我第一篇全书型读书笔记,写来收获颇丰,只是太耗时间。不过,我亦乐于此。
      
      --------------------------------------------------------------
      
      【第一部分】
      
      孔子的名与字取自陬邑(曲阜)境内的一座名为“尼丘”的山,这山的名字似有佛教色彩,但悉达多与孔子为同一时代人,彼时佛教还未传入中国。孔子与老子也是同时代人,关于佛教的起源还有“老子化胡”说。
      
      孔子之前已存在所谓“儒术”即礼乐射御书数六艺,那个时代的“儒”是一种职业或说行业,我理解相当于今天的艺人或者娱乐圈。孔子老爸就是一儒士,士,介于贵族与平民之间的身份,孔子的伟大在于将“儒术”从职业推进至道义层面,也就是孔子说的小人儒与君子儒,君子儒就是于丹老师讲的那些东西。
      
      孔子30岁前已是当地有名的知识分子,但还不是贵族,在太庙给贵族当祭司。一次,孔子入太庙见所陈之器、所颂之诗皆不合礼,但他并未直陈而是用设问的语气说“所陈何器、此歌何诗?”意在提示。可见孔子很是顾及他人面子,或者说孔子这家伙圆滑得很。
      
      30岁以前的孔子还给政府干过临时工,干过会计出纳(委吏),还放养过牲畜(乘田)。30岁以后,孔子辞去临时工工作,在家授徒设教。35岁时,孔子在鲁国已小有名望,但他那一套并不为贵族阶级所看重。后,孔子因鲁昭公被逐避乱赴齐,以“士”身得齐景公召见说出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名言,可见孔子影响力之一斑。
      
      孔子自立门户后最初所讲授的东西并未涉及人生、理想、处世、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重大哲学课题,他只是告诉学生们一堆关于“礼”的禁忌,大概就是什么东西适合什么场合、什么举止适合什么环境之类的而已。
      
      子曰: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中国人没做到,老外做到了。说你呢,谷歌。
      
      孔子50岁始入仕途,51岁这一年也就是前501年(岁数与年份配合默契),孔子完成了由中都宰到小司空到大司寇的官场三级跳。中都宰相当于县长;小司空相当于建设部副部长;大司寇相当于中央政法委书记。一年时间即从县长干到政治局常委,放到今天,不被网民人肉才怪。
      
      孔子时代的坟墓,不封顶、不立碑、不堆土、不种树,故孔子不知其父葬身何处。因为找不到坟,彼时亦无上坟烧纸的习俗,只是在家里喝喝酒祭祭祖。
      
      山东泰安莱芜县有个地方,春秋时叫夹谷。时,孔子以鲁司寇的身份撮合齐鲁两国结盟,但齐要求鲁在本国伐晋时应赞助战车300;而鲁方谈判专家孔子则要求齐归还阳虎奔齐时带去的汶阳、郓讙、龟阴三地。后两国权衡利弊,都认为对方的要求纯属扯蛋,遂谈判成功。史称孔子相夹谷。
      
      夹谷会盟后,孔子随即实施堕三都计划。三都即孟孙氏“成”、叔孙氏“郈”、季孙氏“费”。以上三氏本为鲁国大臣,后各自为政并欲颠覆鲁政权。孔子意在令三氏放弃独立之念复归鲁体,亦即恢复君臣之礼。叔氏先从了,季氏亦欲从但费宰公山不狃造反,叔随之,遂被孔子灭之。还剩孟氏一都,子曰:你从了吧!孟死不从,子围孟不克,堕三都计划遂告流产。
      
      孔子出仕后,其弟子亦遭提拔并以厚禄。出身卑微且能高洁自守的原思认为做官对他而言是一种耻辱,子又曰了:帮有道,谷;帮无道,谷,耻也。意为国若有道,为国效力食其俸禄乃为荣;国若无道,充身其中食其俸禄乃为耻。8荣8耻估计就是打这来的。
      
      【第二部分】
      
      堕三都未遂引发孔子信任危机,孽徒公伯寮又趁势向季孙氏进谗言再加上齐国以美人计祸鲁,孔子的政治抱负已无法实施。但孔子血犹未冷,仍抱等等看的态度企图再被鲁国重用。直至鲁国春祭,孔子没能按惯例分到祭祀剩下的猪肉方萌去鲁之意。
      
      鲁卫毗邻,故孔子周游列国的第一个国家就是卫国。初到卫国的孔子人地两生,没人给卫灵公传话说孔子来了,孔子又不愿主动示好,于是就租了个房子没事击磬自娱自乐。子贡不解问:您就是块美玉也得吆喝才有人买。子曰:不是不卖,是没有好主顾。就是说,一般人我才不出台呢!
      
      孔子在卫国待了10个月不遭待见便去了匡和蒲两个地方。关于孔子过匡过蒲,《史记》和《论语》说孔子因长相酷似阳虎而被当地人群殴并被非法拘禁达5日,盖因阳虎曾在当地施过暴。钱穆先生则认为此事是个传说,不可当真。看来古人的8挂精神不比今人逊色。
      
      终于到子见南子了。说孔子被8挂在匡蒲二地遭暴揍后复返卫国,卫灵公依然没空搭理他,反而以淫著称的南子欲母仪孔子。孔子见了,于后宫与南子隔着帏帐。是被迫?是无奈?是谋仕?是好色?当时即皆有版本流传。面对质疑,子曰:苍天啊大地啊,若有淫欲,愿被天谴。历史没有真相,历史是在8卦中演进的。
      
      孔子复返卫国,传卫灵公出于面子携南子以游城之礼招待孔子,却把孔子所乘之车安排在他与南子的后面,乃屈孔子为次乘。故孔子因此道出“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时,曾为鲁司寇的孔子早已名震诸侯,若灵公真接见了孔子亦不可能屈之。再者将此句置于此景下也未免低估了时年50有加的孔子的胸怀。
      
      孔子在卫国前后逗留近4年,逢卫侯召宋、太子蒯聩杀南子未遂而出奔,仅被灵公召见两次,皆出于礼,无一涉及国事。盖此,孔子早已不抱在卫国实现抱负之念,之所以在卫国耗费4年光阴,是因为此地多有史鱼、蘧伯玉这等不为灵公所重之君子。卫国没指望了,下一站——宋。
      
      宋是南子的老家。时,宋已势微。传孔子过宋险遭权臣司马桓魋刺杀,盖因孔子曾指责司马魋还健在就为自己大造棺椁。其实魋只是吓唬了一下孔子,仅仅砍了一棵孔子及其弟子论道时用来遮阴避雨的大树。但孔子已觉此地凶险不可久留,旋匆匆赶往陈国。
      
      孔子仕陈三年,政治上无大作为,倒传出一段“子绝粮”的故事。钱穆认为,绝粮有之,但因陈、蔡合谋围困孔子而绝粮则不可信。故子遣子贡突围至楚寻援一事亦不成立。然史家据“子绝粮”而演绎出“吴伐陈、楚救陈”之大干戈却流传了下来,为后世影视剧积攒了素材。
      
      蔡近楚,蔡公叶诸梁本为楚臣,叶久慕孔子盛名以礼相待。孔子周游列国以来,至齐、至卫、至陈皆不如意,惟叶公诸梁对孔子心有戚戚焉。叶公问道,子布道。此时的孔子已六十三岁,终得施展,故云: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孔子自陈至蔡途中连遇高人,其中接舆、长沮、桀溺、荷丈人最为有名。他们都表示了对孔子之不屑。接舆、长沮、桀溺乃楚国遗民,传接舆还曾拒楚王请治河南之愿。他们担心若孔子仕楚,则楚危矣。盖因楚国当时被中原诸夏视为夷帮,孔子非吾类也。
      
      荷蓧丈人,这是名中原隐士。其对孔子之不屑缘于“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但丈人并未像接舆、长沮、桀溺那样直斥孔子,反而在家中给子路熬鸡汤喝。第二天,孔子遣子路再拜丈人欲开化之,不料,丈人荷蓧而去,不知影踪。子徒唏嘘。
      
      【第三部分】
      
      孔子周游列国,除了子路、子贡、颜回等数个弟子跟随外,其余皆留在鲁国自悟。孔子在蔡逗留不到一年频遭隐士打击,遂起返卫之念,途经其虚度了3年的陈更不想多做停留。这么多年下来,孔子所仕诸国皆只给其俸禄却不让或限制其参政,这令孔子很郁闷。
      
      回到卫国后,卫灵公已死两年,其子蒯瞶奔晋入戚、瞶之子辄以十四五岁的年纪即位。而晋与卫素不睦,已形成父子对峙的局面。进退两难的孔子面对冉有以叔齐伯夷为典的提问只能做“求仁而得仁,何怨。”之回答。但求心安矣。
      
      14年周游列国,孔子再回鲁国已经68岁。时,子贡、冉有已为鲁国仕。鲁公季氏因仰慕孔子而用其弟子,今孔子归来又欲召之却因当年堕三都时背叛了孔子而疑虑重重。《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季桓子自知不久于人世,对其子康子说:相鲁,必召孔尼。钱穆认为此事不足信耳。
      
      随子贡、冉有后,子路亦仕于鲁。但此三人之官衔皆缺乏足够的话语权,实为虚位。例季康子祭拜泰山,孔子闻之对冉有说此乃僭越,你没有阻止他吗?冉有回答:阻止不了。可见冉有实连对话的机会都没有。
      
      孔子归鲁后,鲁国表面上让孔子做大夫实际上就养孔子老了,孔子没有举手表决的权利,说话也没人听。他的那些在政府工作的弟子们倒是没忽略这位老师,下班后仍然来孔子家论道,他们把国家大政说与孔子听,年届70的孔子则只能寂寞地指点江山。
      
      孔子71岁那年终得鲁公问政。鲁欲伐齐,问孔子意下如何。孔子认为虽然鲁弱齐强,但以鲁之众加上齐国至少有一半的人因陈恒弑君而不满,故可以一战,未必不克。鲁公闻之又意欲请教季孙等三桓,因三桓各有私心又素与孔子不睦,故伐齐一事亦流产。此乃孔子最后发表之大政见。盖孔子一生,空有一腔抱负却无从施展。
      
      孔子早年讲学重于用世,晚年重于传道。这个早年晚年似以周游列国前后为界,周游前的弟子有颜闵、仲弓、子路等,是为先进弟子;周游后归鲁的弟子有子游、子夏等,是为后进弟子。所谓用世与传道,大概就是一个考虑现实利益,一个则从精神价值层面出发。
      
      孔子69岁那年,其子孔鲤逝;71岁,其弟子颜渊逝,享年41岁。一生贫寒的颜渊是孔子最为钟爱也是寄以传道之望的弟子,但孔子并不主张施以厚葬,乃认为“安于礼,斯能安于贫。”倒是其他师兄弟看不过去,给颜渊张罗了一场声势浩大的葬礼。还是孔子的道行深啊!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子曰的就是颜渊。颜渊是孔子门徒中经济状况最差的一位,但其学术、德行、见识却是所有人中最高的,相当于孔子在40到50岁时所达到的境界。而颜渊对孔子的评价是: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未由也已。
      
      【第四部分】
      
      令晚年孔子最为悲伤的除了孔鲤的死莫过于爱徒子路与颜渊先其而卒。先期弟子中,子路年长于颜渊。子路得孔子所学于用世方面堪称子之羽翼,而颜渊在传道上则为子之螟蛉。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子路死,子曰:噫,天祝予。
      
      子贡亦为孔子得意门生之一,常为鲁国出使吴国、齐国,但仅此而已,其能力并未得到执政者真正的重视。所谓子贡货殖,即子贡利用其外交官身份造访各地时顺带采购些当地土产再到别处贩卖出去,并非官倒。钱穆认为子贡乃中国历史上私家经商之第一人。用现代的话说:史上第一儒商,知识经济的探路者。
      
      孔子死后,其弟子陈亢认为子贡的造诣未必不及孔子。子贡听了曰: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复曰:夫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复复曰:其生也荣,其死也哀,如之何其可及也。其时,颜渊、子路、闵子骞、仲弓等与子贡同期生皆卒,而子游、子夏等后辈师弟则名德未显。故陈亢有此一说。
      
      孔子门徒学有所成后差不多都步入仕途,这与孔子所谓的君子儒似相违背,于是,孔子又教导他们说:即使做了公务员也别忘了你还肩负传道的责任。所谓求食勿忘道耳。
      
      孔门另一位列72贤之一的澹台灭明因与子游相识拜入孔门,孔子一度曾因其长相丑陋而不看好他,没想到这位澹台兄在孔子死后竟然把孔学在楚地发扬光大。后来澹台灭明去了江西豫章(南昌),在百花洲设堂传道,弟子达300众。南昌附近有个进贤县就是因此地曾有贤人澹台灭明到访而得名。
      
      有子亦为孔子高徒,30岁时即获鲁君问政,较之孔子30岁始设教授徒不可同日而语。做为孔门晚辈弟子,有子与曾子是为孔学中兴的核心人物,其功足与子贡论之。《论语》多出于有、曾二子门下所记。孔子嫡孙子思即师从曾子,而孟子则受业于子思的门人。孟子先祖乃鲁国大臣孟孙氏,即孔子堕三都时唯一不从的那个。
      
      孔子死后,弟子们缅怀先师,欲觅与孔子德貌皆似者事之。有子有幸入选,之前还有子贡。有子颇有自知之明,曰:麒麟之于走兽,凤凰之于飞鸟,泰山之于丘垤,河海之于行潦。类也,圣人之于民,亦类也。出于其类,拔乎其萃,自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孔子也。出类拔萃就是打这来的。
      
      曾子27岁时,孔子卒。子思师从曾子,孟子是子思门人的弟子。曾子和子思为中国文化贡献了《大学》和《中庸》,合《论语》、《孟子》为四书。盖颜、曾、思、孟为孔门四哲,因曾子于孔子死后方成学传道,故《论语》中关于孔子称许曾子的话语难得一见。然孔子之学,以曾子之传为最纯。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就是说一个人要以道为基、以德为范、以仁为怀,再以艺(礼乐射御书数)增加生活情趣,这样的人生才最有价值。孔子通六艺,但若让他在射与御之间择其一而成名,他选御。因御者即仆者,比“射”更加卑微,而卑微的心境可激发无限潜能。所谓艺亦有道。
      
      【完结篇】
      
      跟其他人一样,孔鲤所学亦无外乎诗与礼,孔子对其并无特殊照顾。诗乃内心之情感,礼乃处世之规范。在孔子看来,诗与礼是遵循古法,而诗礼之教则是通往仁智境界的必由之路,所谓孝悌忠恕即求道、悟道、行道。孔子从不轻易以仁智称许他人,自然也不以此自居。
      
      孔门之学重点在于六艺中的诗、礼、乐三艺,即“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诗分风雅颂,颂为天子专用,有歌功颂德之意;雅有大小之分,大雅其体近颂,同为天子独享,小雅则是诸侯宴饗宾朋、犒赏群臣的专利;而士大夫阶层只能以风为乐,各得其所,不得僭越。
      
      孔子述而不作,却有《春秋》遗世。孔子作《春秋》始于何年无从考证,止于何时却比较明确,尽管依附于一个“获麟”的传说。传鲁哀公十四年有个掌管车马的小官鉏商在曲阜西郊猎获异兽一头,被视为不祥之兆。孔子应邀鉴宝,麒麟也。
      
      麒麟现身本为祥兆但时机不对。周文王中兴之际四野曾有象征祥瑞的各种异兽出没,惟独没有麒麟。而彼时周室已近末路却突现麒麟,孔子遂察这个时代行将就木,于是《春秋》绝笔于“哀公十有四年,春,西狩获麟。”故《春秋》亦称《麟史》、《麟经》。
      
      钱穆认为,《春秋》乃当时天下之通史,绝非鲁国史。其录于史,其义在礼。孔子作《春秋》而乱臣贼子惧,《春秋》用笔凝练,以一字为褒贬,所谓微言大义,故有春秋笔法之说。又因孔子以非官方身份作史却又以周天子立场自居而引得鄙夷之声不绝,故又曰“知我者其惟《春秋》,罪我者亦惟《春秋》也。”
      
      晚年孔子回想其一生所为倍感无奈,叹己之衰,叹世之心亦切。彼情彼境,早孔子六百余年的周公成为孔子的心灵寄托。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于是又有子作《春秋》乃周公托梦所致也。
      
      鲁哀公十四年,孔丘卒。虚73岁,实72岁(前551-前479)。孔子生前虽未得鲁公重用,然死后却得鲁公悼之。孔门弟子皆服丧三年,子贡则将家安在孔子所葬之地又三年。后鲁人在孔冢周边安家者众矣,成孔里。逢孔诞有祭祀、诸儒讲学聚宴皆设于孔里、汉太祖高皇帝过鲁以祭祀之最高等级太牢祭之、诸侯卿相往来必先拜谒再顾政事。
      
      自孔子以降,其血脉沿袭两千余年七十余代;由孔子上溯至叔梁纥至孔父嘉至宋微子至商汤至契,又两千年。上下四千年,孔子谱牒可证可考。盖人类社会,独此一例。
      
      
  •     还得再读读。
  •       历史上有二个人是俺敬佩的,,孔子就是其中之一,,,,
      
      不光是因为他自己学富五车,
      
      而是他光大了"教学"这一理论,,,,,,,
      
      从而为中国文化的传播奠定了基础,,,,,,,,,
      
      可能有人会说,,,独尊儒家,,,,而让中国其它的思想受到了缚束,,,
      
      
      先不说别的,,,,选择儒家,,,,,,,不是由孔子决定的,,,,而是中国发展历史长河中的必然选择,,,,,,,,,,,,,,,,,不管如何改朝换代,,,,到最后,,,,,,,几乎所有的话语者都选择儒家思想来治天下,,为什么???
      
      我最敬佩的,还是孔子的教书育人,,,这是最最基本的,,,,,,,,他的因材施教,,,,,可惜中国的教育学有继承好,,,看看国外的教育,,不是用的就是俺们老祖宗的这一招吗?????
      
      
      有机会,,俺要读读关于他的传记的,,,,哈哈
  •     孔子的母親叫顏征在,不叫顏征。請查閱江竹虛著《孔子事蹟考》再作評論。
  •     读到夫子老时‘泰山其颓乎’的感慨,忽然想到查拉图斯特拉卷四他满戴斑白之时。
  •     最近在龜速看這個書。。。但求二月來到之前能看好。。。時日無多了。。。
  •     喜欢得弗得了
  •     多深算深~
  •     LZ 还不接受批评,下次要往深了写~
  •       四年间读过钱穆的一两本著作,很惭愧,都没能读懂。这种阅读的困难,很大程度上并不是源于其文字的晦涩,或者内容的艰深,而是我(或者说一名现代人)与钱穆思维角度与方式上的差距。这回选择了他的一本小书《孔子传》,钱穆写作该书力求浅显,意在普及,所以读得较为顺畅,做点笔记:
      钱穆在前言里开宗明义:“其最大宗旨,乃在孔子之为人,即其所自述所谓‘学不厌,教不倦’者,而以寻求孔子毕生为学之日进无疆、与其教育事业之博大深微为主要中心,而政治事业次之。”“著述事业一项,实当为孔子生平事业表现中较更居次之第三项。”也就是说,孔子之精髓,首要在其为人,其次是政治,再次为著述。
      《论语》此前通读过一两遍,很多段落都不求甚解,此番看《孔子传》方有了体会,比如这两个著名的段落:
      
      子入太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 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也?”
      
      钱穆做了如下的说明:“但在孔子初入太庙时,年尚少,位尚卑,明知太庙中种种非礼,不便明斥,遂只装像不知一股,问此陈何器?此歌何诗?其意欲人因此反省,知此器不宜在此陈列,此诗不宜在此歌颂。特其辞若缓;而其意则峻。若仅是知得许多器物歌诗,习得许多礼乐仪式,徒以供当时贵族奢僭失礼之役使,此乃孔子所谓仅志于谷之小人儒。必当明得礼意,求能矫正当时贵族之种种奢僭非礼者,乃始得为君子儒。”后一段“较之于子入太庙一章所载语气意态大不相同,见道愈明,出辞愈厉。此亦可见孔子三十而立后之气象。”
      钱穆提到“其时孔子所讲之礼,多主裁抑当时贵族之奢僭非礼,然当时贵族乃并不以孔子为忤,并群致敬意。此层为论孔子时代者所当注意。”这令我想起易中天曾提出过的一个看法,大意是说秦汉之前的中国是最健康最具气象的,之后则愈发变态。确有一定的道理。
      读此书最大的收获在于对孔子的“用世”和“行道”之别,有了较为清晰的辨析和梳理:
      人们说起孔子和儒家,最先提到的可能便是其“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用世精神,但我更喜欢的却是“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於我如浮云”和“道不行,乘桴浮于海”里所透露出的怡然自得。这二者间有矛盾冲突吗?
      钱穆说“在孔子之意,出仕为政,乃所以行道。其他一切人事亦皆所以行道。家事亦犹国事,果使出仕为政而不获行道,则转不如居家孝友犹得行道之为愈。”“孔子自言,十有五而志于学,即是有志学此道。三十而立,即能立身此道。又言四十而不惑,即是志于此道不复有所惑。世事之是非得失,吾身之出处进退,声名愈闻,则交涉愈广,情况愈复杂,而关系亦愈大,在孔子则是见道愈明,而守道愈笃,故不汲汲于求出仕也。”用世是手段,其最终目的还在于行道。“孔子尝欲居九夷,又曰乘桴浮于海,是孔子非不同情隐者。然世事终须有人担当,不得人人皆隐。”既要担当,但同时“外面现实政治之种种纠纷皆可置为后图,不急考虑,首先当求己心所安。”
      孔子所要行之道究竟是什么?为什么最终还落回了自己身上?
      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尽己之心为忠,推己心以及人为恕。忠恕即己心之德。孔子教导儿子说“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正因为“诗教所重在每一人之内心情感,礼则重在人群相处相接之外在规范。孔子之教,心与事相融,内与外相洽,内心外事合成一体,而人道于此始尽。” 而孔子不言性与天道,也在于“性自天赋,德由己立,苟己德不立,即无以明此性,非己德亦无以行人道。人道不行,斯天道亦无由见。故孔子只言己德与人道,而性与天道则为其弟子所少闻也。”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仁”是孔子之道的核心,何谓“仁”,两字以蔽之,“爱人”;如何“仁”,四字以蔽之,“推己及人”。(这是我目前不成熟的理解和概括)这里没有任何的清规戒律,也无需什么慧根修行,真是“我欲仁,斯仁至矣”。
      “圣人虽高出于人人,然必指示人有一共由之路,使人可以由此路以共达于圣人之境,乃始为圣人之大仁大智。”孔子之伟大,大约正在于指示出了一条人人可以至圣的道路。
      
  •     无需多言
  •     二月咋……
  •     因为选了一堂《四书》被要求看的书。每晚晦涩的读一点,两周结束,合上书页时,竟然有些感动:对于孔子师生情,对于儒学的“忠恕”。慢慢品出孔子的伟大了。
  •     囧……你厉害
  •     其实我打印的玫瑰之名还在我办公桌里扔着……
  •     有些事說得不靠譜,例如說孔子做大司寇,根本不可能。請參閱江竹虛著《孔子事蹟考》。
  •     哈哈,我也一直没看完,每次都是去洗手间的时候看
  •       
      钱老先生的治学态度,值得推荐。
      
      孔子传亦是学术作品,可读性会差点,但把事说清楚,这事就成了。
      
      
  •     折衷胡元任、崔述、江永而有所补益,胜早年旧作《孔子传略》远矣!
  •     千载圣人,寥寥数语间,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他的生平,更多的是他的心
  •     重温经典。本书最为人所称道者在考订史实的方面,作者在再版序言中就自陈本书力求简净,用力于刊落历来孔子传述中不合史实处远多于正面铺陈处,并随文间有疑辨处达25条。文末附有作者多年前所写《孔子传略》,此文以《史记孔子世家》为本,与本书以《论语》为准有别,对史实的真实性也有不同判断,可观作者思想之变。
  •     太长了 擦
  •     pdf……
  •     很详尽啊
  •     早期作品~~这么有杀伤力,难道是我没文化?!
  •     2003.2.4 绥化新华书店
  •     打印?TXT的还是WORD得。。。?
  •       转自图书馆摘录
      
      1928年11月30日《奔流》第一卷6
      上海:北新书局 发行
      
      子见南子
      语堂
      A One Act Tragicomedy
      
      剧中人物:
      蘧伯玉。
       孔丘。
       弥子瑕(卫灵公及南子嬖臣,子路的僚壻)
       子路(孔子的弟子)。
       南子(卫灵公夫人)。
       雍渠(宦者)。
      歌女四人,侍者一人。
      
      时期:鲁定公十四年。
      
      
      (地方在卫侯延宾室,板凳数条;交椅数把,上坐着一位五十多岁魁伟的鲁人;高颡宽颐,目光炯炯,微须。向他对坐的是一位斯文白鬓的老翁;身材短小而目光更加炯炯得利害;嘴唇两角向上微曲,笑时露出一张无齿的嘴,下巴向外伸出,似乎表示洞鉴世情的cynic的轻蔑与达观,然而犹勃勃有生气。 前者为孔丘,后者为蘧伯玉;虽然房中翠屏罗帘,珠帘锦绣自亦布置的富丽堂皇,而由二位正襟危坐的态度看来,却是满屋阴森迫人的气象。 孔丘的态度谨肃庄严,蘧伯玉却从容得多。)
      
      蘧伯玉 (感觉烦厌)子路什么时候来?
      孔丘 阿由?他总是迟到的,但是他迟到,但是他也总是道歉的。你不能怪他。
      蘧伯玉 怪他做甚!我想这件事由他及弥子拉拢,加以先生的盛德令名,必定会成功的。
      孔丘 (肃然起敬,忙答)哪里,哪里。君子惟求行道而已,余者都不在乎……
      蘧伯玉 (似乎不听见,)听说奉粟四万——不.六万.跟先生在鲁时一样?
      孔丘 全不在乎,全不在乎!这不过表示……eh……相当的——敬意。君子——迎之致敬有礼则就,礼衰则去。全不在乎……相当的……我本来无可无不可。
      蘧伯玉 这是当然!不过我们都不是匏瓜(孔丘瞟蘧伯玉一眼),——焉能繋而不食? (两人都现微笑)我是喜欢说老实话的。而且我想——(手指侍者喝着),端茶!——这个,这个我想我们一班人很可以做点事的。侯王的人没有什么;孔大夫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先生所明白,又有子路帮忙;也还有史鰌在这里,大家算来都是老朋友,都是道义之交;先生门下还有子贡。卫国民庶物丰,未尝不是个发样之地。
      孔丘 (庄重的)正是。君子食其禄必谋其事。文王武王起于丰镐,地方不过百里,现在……
      蘧伯玉 (不睬他)不过最重要的是卫夫人。但是弥子瑕(露轻鄙状)与她最相好,而弥子之妻与子路之妻又是姐妹。所以我愿意劝进。——那来的不是子路吗?
       (子路跑进,年约四十余,见两位长辈连忙趋前作揖。蘧伯玉也趋前,非常亲挚,孔丘也起立,很温良的向他微笑)。
      子路 司阍的可恶,他还认不得我吗,跟他争吵一会,待我校剑起来,才向我赔罪。对不起,让先生久候了吧?
      蘧伯玉 哪里!
      孔丘 (同时)相当的。 (子路膛目而视,孔丘改正),不算很久。
      子路 子瑕同我约好,回头就来。他说有话要跟先生商量。(孔丘蹙额。)是的,大概一切都接洽好了。不过不知道他还有什么话。粟六万,跟在鲁一样。
      孔丘 (更加蹙额)阿由,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君子可以仕则仕,可以止则止。像伯夷叔齐一定不做官固然拘泥太甚,一定要做官,也可以不必。有礼则就,礼衰则去。我无可无不可。
      子路 小子失言,夫子原谅。君子进退自然以礼之盛衰为准。实在粟六万就是卫君的礼不可不谓厚。夫子前途,小子替夫子着想,必定要在卫。至于官必定是要做的。 “学而优则仕”,士而不仕,何为?天地间倘没有臣,哪里有君,使天下的人都不做臣,又哪里有“君”可做,无父无君,岂不等于禽兽?君子不做官,谁来做官?所以君子做官是义,君子做官所以行义,而君臣之大节藉以不废。所以做官是君臣的天职。
      蘧伯玉 子路,你又多嘴了!
      孔丘 不,我倒以为有趣。我正想到这个问题。近来我颇有点远引高蹈之意,倒是阿由说的中肯动听。不过官也有易做与难做之时,这是少不更事的由所未曾知道的。
      蘧伯玉 (笑而不言)
      孔丘 (忽然的问)卫夫人年几岁了?
      子路 三十多吧!这也算不得什么。
      孔丘 唔?(蹙额。)听说卫侯常听她的话,有这回事吗?
      子路 一切,一切,都听她的话。
      孔丘 那末,夫人很当权了?
      子路 是的。
      孔丘 她——夫人喜欢说话吗?
      子路 夫子问的特别。听大家说她很喜欢说话的。这又有什么关系?
      孔丘 (抿嘴)她也见客吗?
       (于路色变。)
       (蘧伯玉大笑。子路大窘。孔丘色不动。)
      蘧伯玉 (敛声微笑,喃喃自语。)一个主张做官的,却不懂得做官。一个懂得做官的,却主张不一定要做官。
       (孔丘觑蘧伯玉。两人互相了解。)
      孔丘 阿由,来,我同你说。你不是说卫侯一切都听夫人的话吗?
      子路 一切。
      孔丘 你刚才不是说夫人很当权吗?
      子路 是的,夫子。
      孔丘 那麼卫国国政不是在夫人手中麼?
      子路 就是夫子俸禄也是弥子与夫人商妥的。不过夫人只在后台,执政在位的还是卫侯。孔丘 野哉,阿由呀! 你真太不更事了。
      dum——di,dum——di,dum
      di,dum——di,di,dum——
      (一面唱着一面踱过房中忽然如有所得,回转头来,伸着指头,对子路说:)
      这就是我所谓官有易做与难做的分别。
      (又回头去,一面低吟,一面在房中踱步。)
      dum——di,dum——di,dum
      di,dum——di,di,dum——di,dum——
      妇人之口,可以出走
      妇人之谒,可以死败
      子路 (眼睛跟着孔丘的脚步移动)夫子所唱的诗义,可得而闻否?
      (弥子由孔丘背后蹑足而进。子路看见,孔丘不见。)
      孔丘 这就是说做官的难。妇人之口,可以出走……(子路努嘴示意,孔子不见)妇人之谒可以……(忽然看见弥子在旁及子路的示意,从容不迫地)……宿足。
      dum——di,dum——di,dum——
      (蘧伯玉与子路都失声大笑。孔丘慢慢的沉吟而停止。)
      弥子 (笑着)孔夫子今天很快活似的。嘿嘿。失陪之至。让先生久候,抱歉,抱歉。
      孔丘 哪里!叨扰先生倒是有的。
      (弥子拉子路在旁私语。孔丘与蘧伯玉闲谈,如不知道,眼神却常常贯注到子路与弥子的脸色。这两个人都现有难色。子路与弥子约好,两人回头路来,子路先行,但很难为情的注目孔丘)
      弥子 (满面笑容的)卫国很荣幸,得夫子辱临敝邑,卫侯及夫人都非常希望得夫子襄政。夫人—eh—卫侯久闻夫子讲仁义,修礼乐,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以道治世,愿以卿礼相事。
      孔丘 (色喜,但一刹那问又端严地,)君命何敢不从!
      弥子 一切夫人—eh—卫侯都答应照办了。不过,卫虽康叔之后,久不闻先王礼乐,世风不古,道德沦丧,东门之外,淇水之上,女士杂遝,淫言秽行,时有所闻,先生或者不以为怪?
      孔丘 (忽如下了决心说):唉,世风不古,比比皆是,卫国有明君在位,有贤人像弥子及蘧先生辅政(向伯玉子瑕一笑,两人都固谦一下,眼睛相视,有嫉意。)已经算很好了,那里敢有见怪之意?嘿嘿!
      弥子 (放心)那麼子南夫人有所请求,总可以得先生答允吧?
      (子路,蘧伯玉,弥子瑕三人都注目看孔丘颜色。)
      孔丘 (大方的,但也微露喜意)岂敢,岂敢!一定遵命!
      弥子 (看子路;子路看他。)这个——这个(忽然直视孔丘,)子南夫人想要同你面谈一下?
      (弥子、子路都颇紧张。蘧伯玉勉强忍笑。)
      孔丘 (毫不在意的,从容高声的,)这一点算什么。我以为什么事!哈,哈,whoo——oo——哈哈!面谈?子南夫人要跟我面谈麼?可见她好道心笃,真可佩服!
       (蘧伯玉唇角微微一弯,但不笑出声。子路墨然良久。弥子一时又不说话,弄得大家不好意思。)
      孔丘 (故意要打破寂寞,拍子路肩旁)阿由!哈,哈!阿由!你这么发呆了!
      (子路抬头瞧孔子一瞧,但不说话,又低头墨然良久。)
      孔丘 (正色厉容的)阿由!你怎么这样迂谬!君子入其国必闻其政,这个“政”不由妇人听来,由哪里听来?君子相机而行,因时制宜,你怎么这样迂谬?你闻道,只算人室,尚未升堂!
      (子路不答,只向弥子丢眼,吁一口气,又沉默下去。)
      弥子 (笑容的)夫子答应与子南夫人相见,那是再好没有了。兄弟便去回报。不过夫人思想是很新的,对于男女有别的话,不大相信,所以举止也许不尽合于周公之礼,希望先生见面时不要笑话才是。她很喜欢跟男子密谈的,议论也很高超不羁,谈锋又伶俐又流畅。思想又新颖卓绝,少有闺媛俗态。那末就可以请夫人出来吧?
      孔丘 (有点减少勇气,旁皇不定的)都可以的。我是无可无不可。
      (弥子辞别,由廉内后房退出。子路与孔丘相觑。)
      孔丘 由呀,你为什么不说话?
      子路 卫侯闺门之内,姑姊妹无别,你听见说过没有?
      孔丘 没有听见过。
      子路 那你便快要听见,——也许要亲眼看见。(停不会)夫子!
      孔丘 怎么了?
      子路 子南夫人有一句话。弥子不好意思对你开口。
      孔丘 什么话。
      子路 弥子料定夫子必可答允见南子的,所以不说了。子南夫人说她很佩服——eh——很景仰夫子的学问。
      孔丘 (吃惊)她——佩服——我?(笑了一笑。)
      子路 这是因为听见公子渠牟说到你的。本来她想要写一封信给你……
      孔丘 她——写信——给我?
      子路 是的。要请你喝茶……
      孔丘 请我——喝茶!
      子路 听说她还有什么大计划,要开什么“六艺研究社”,在她家里同公子渠牟、弥子瑕、王林国、庆足和她几个姑姊妹共同讨论诗书礼乐,作学术上的交谈。(孔丘膛目咋舌,子路不睬。)后来弥子琅对她说不必了,就托子瑕转达这个意思,所以信没写了。她还说“四方君子不辱,要与寡君做兄弟的,都非见寡小君不可。”虽然夫子的学问是她所佩服的,一切的办法待遇都得待晤谈后再决定。大概粟六万都不成问题的,不过她有这么一句话。弥子真是不好意思对你讲。所以也没讲起。 (孔丘沉吟着)我想这个里头有些难关。子南夫人年少貌美……(子路看孔丘,两人眼睛相对,孔丘无精打采,子路悲惨沉鬰的)
      孔丘 (忽气愤愤的自拍胸膛)阿由!如果我有不是,上天厌弃我!上天厌弃我!
      蘧伯玉 子路!你太不脱化了。吾行年五十而后知四十九年之非,行年六十而六十化。见一见面又何妨?
      子路 不是这样说。子南夫人生性潇洒,举止言行与夫子所言周公之礼不合者很多,又娇憨恃宠,喜怒无常。夫子与南子晤谈,不谏,则无以正礼作乐,为万民劝,谏而不听,一旦话不投机,闹得双方下不了台,即不步比干、泄冶之后尘,也只得悻悻然而去,终不能行以道治国而霸而王的志愿。
      孔丘 这又何苦来?泄冶是个傻瓜,杀身之祸,出于自取,比干于纣,亲则叔父,官则少帅,忠款之心,在于存宗庙而已,故以必死争之,冀身死之后,而纣悔悟,其本情至仁。陈灵公君臣宣淫,泄冶位则下大夫,无骨肉之亲,怀宠不去,以区区之一身,与拼老命,智者所弗为,其遭杀戮,岂非活该,结果死而无益。难道我也傻到像泄冶吗?
      子路 夫子倒也潇洒,这所谓“际可之仕”,可以行则行,可以止则止,本来没有不可,牺牲也可不必,不过于行道的志愿总是一种障碍,所以由始终主张不见。不过事已至此,也是无可如何。她一定见你,你也没有办法。她大概还要请夫子射御驰驱兜风去。她很喜欢坐马车招摇过市的,每在暮春之夕,同卫侯两人并肩而坐,或是同弥子到淇水旁边,去听百姓唱“山歌”。不过还有一层,跟她说话时要小心的。
      孔丘 什么事?
      子路 太子蒯聵出逃的事,夫子大概知道。
      孔丘 唔!
      子路 蒯聵现在在赵简子家。那天由问夫子:卫君待你为政,你要以什么为第一?夫子说“大概正名吧?名不正则言不顺云云。”现在太子在逃,就是因为与子南夫人不对的缘故。其名固己不正,如果同子南夫人提起蒯聩的事,一定要动起她的气。这倒
       也叫人为难。
      孔丘 蒯聩逃亡真因为子南夫人的事吗?
      子路 的的确确,千真万真的,顶好还是在夫人前不要提起太子的名字为是。
      孔丘 (不动容的)那我自有办法!
       (蘧伯玉拉子路手。)
      蘧伯玉 我们先走吧!夫人只要孔夫子的……
       (两人相继退出。蘧伯玉学孔丘低声唱着,手在腰背,缓步出房。)
       妇人之口,可以出走
       妇人之谒,可以死败………
      (两人出房,孔丘呆坐椅上。静默一会,忽然台后玉环坠地,砉然一响,继之有女子谈笑声音,但也幽闲贞静,玲珑可爱,似非轻薄浮靡之徒。一刻,珠帘动,宦者雍渠出。)
      
      雍渠 (人报)夫人上座!
      (南子出来在锦帘后就坐,隐约可见一副粉白细小的脸,头上留着高高的卷形髻发,额前留髦,两旁鬓垂,鬓下一对重叠耳环,身穿深蓝绣服,备极富丽。宦者在旁侍立。孔丘连忙趋前伏地北面稽颡,阁阁的响。同时弥子出立于帘外右旁。南子自帷中再拜还礼,环佩玉声璆然。)
      南子 夫子请起。 (孔丘起立。)请坐。 (孔丘庄敬的在靠近一椅坐下,又感激又惶悚。)久仰夫子盛名。
      
      孔丘 (稍起位)不敢当,不敢当!
      南子 寡小君渴慕先生令名已久。以不获一睹丰仪为张。今日叨蒙赐顾,寡小君心中欣喜不胜,只恨相见太晚,今奉白璧一双,聊表企慕之忱。(将一对璧递与雍渠。)
      孔丘 (急伏地稽首)君赐不敢不受。(伸手受玉,又回原座。)
      南子 夫子喜欢玉不喜欢?
      孔丘 当然欢喜的。
      南子 我也很喜欢的。孔夫子喜欢哪一种,是白璧呢,是琼玉呢,还是琅玕翡翠?
      孔丘 (一时答不出来,茫无头绪似的。)白璧好。
      南子 我以为翠玉色泽最美,做耳环,做璪璲,做戒指,都璘然光彩可爱!
      孔丘 是的!是的。白璧有白璧的好。翠玉有翠玉的好。总而言之,两样都好。凡是玉都是好,都可爱。
      南子 这怎么讲?
      孔丘 (从容的)玉的可爱,因为它比君子的德。温润而泽,这是仁;缜栗是理,这是智;坚刚而不屈,这是义;廉而不劌,这是礼;折而不挠,这是勇。有此五德,所以可爱。
      南子 唔!(停一会,回头问弥子。)子瑕,你以为玉如何?
      弥子 我就喜欢夫人带他时那种琤瑽玲珑的声音。
      南子 呸!在夫子前,不要无礼。 (说时移坐,又是一阵珮环玲珑如音乐的声音。)
      弥子 我说的不是吗?
      (南子笑了。由是而弥子笑,雍渠也笑,孔丘也跟着笑。)
      南子 (对孔丘)你看见那一对璧上的紫纹没有?有一点,约略指头一般大,真像什么古文奇字…….(孔丘翻看)……不,翻过来,在一端未……(孔丘还是翻着,还找不到;弥子跑过去,也寻不着,)……naw,那一边! (南子着急,喝雍渠),把帘子掀开!(孔丘及弥子两人回头举目,孔丘惊愕失色。南子离座走向孔丘这边来。孔丘连忙起立。)……拿给我……在这头不是分明一个“手”字形吗? (俯首与孔丘,弥子偎倚逼近观玩着,雍渠也走近来,四人围观一块璧。)……naw,你看这紫纹多么细密明亮……你看可爱不可爱…·还有这里一点跟“申”字相似,你道奇不奇?……(对孔丘)这对是我最珍爱的,所以敢来奉赠……(似乎说完。弥子,雍渠略略走开,南子却走,将要退还原位,将璧要交还孔丘,孔丘要接不接,南子放手,铿然一声,璧坠地,南子吃惊。)………oo—ah一oo—ch!(满面通红,顿足,)糟糕!(雍渠赶忙趋前拾玉。南子与孔丘对视一会,南子转笑)不碍事的,先生,就是这对坏的可惜,明天一定再差人送先生一对。 (还原位)
      南子 (向雍渠)帘不必放了。不然,总是没头没脑似的,说的人不痛快,听的人不明白。
       (大家静默了一会)
      南子 夫子,这回光临敝邑,卫侯与我都引为莫大的荣幸。并且希望能长久住在这里,多多的赐教。卫侯与我都是非常景仰先生的道德学问,我个人尤其是希望能由先生多得一点学问上的进益的。
      孔丘 岂敢,岂敢!
      南子 先生这回刚从蒲邑回来吗?
      孔丘 是的。
      南子 听说在过匡时,出了什么事,真的吗?
      孔丘 是的。匡人以为我是阳虎,就把我拘捕起来。
      南子 怎么这样岂有此理?
      孔丘 因为他们恨阳虎,我相貌有点像阳虎,所以误会了。
      南子 哪一个阳虎?就是那个送先生火腿的贵国的阳货吧!
      孔丘 就是他!他不是送我火腿,他送我红烧肘肉。
      南子 那是我听错的。但是这已经比季桓子知礼。听说季桓子不送你肘子,你所以去鲁,是吗?(孔丘点首)听说阳虎矙你不在,才去送你肘子,你又准料他不在家才去回谢他,有这回事吗?
      孔丘 就是这位。
      南子 阳虎是坏人吗?
      孔丘 很坏的人,所以我不愿意在鲁国了。
      南子 那你又何必回去拜他呢?
      孔丘 大夫有赐于士,不得受于其家,则往拜其门。先王的礼。
      南子 既要拜谢,又何必等他不在家呢?
      孔丘 只好如此。
      南子 唔!先生看卫国的风土民情如何?
      孔丘 很好,很好。地美物丰,虽然只算千乘之国,如能以礼教民,长幼有序,男女有别,用民以时,兴乐复礼,三月可以化民易俗,期年可以称霸,三年而王。
      南子 真的吗?
      孔丘 骗你做甚?昔者文王起于丰,武王起于镐,地方不过百里,而可以王天下,因为有周公制礼作乐,佐辅成王,一饭三吐哺,一沐三握发,礼贤下士,而天下归之。
      南子 这礼从哪里来的?
      孔丘 昔者帝尧………
      南子 啐!
      孔丘 (暂停,又说)昔者帝舜……
      南子 啐!……(忽如悟)先生请勿见怪。我不是笑先生的话,我是想尧舜是二千年前的人,大概现在骨头已朽了吧!
      孔丘 是的,不过这礼是远述尧舜的遗化,经过夏殷,各有损益,再由周公制成的。
      南子 我所以问这一层,因为我想有先生来了,这种千载一时的机会,切切不可错过,所以想要创立一个“六艺研究社”,或是称为“国术讨论会”也行,由先生领导指教,每朔望一次就在这里开会,也不必拘什么形式,大家像同学似的,由先生演讲三代的诗书礼乐,茶点一切,由我尽义务供给,这一层不必说了。昨晚我问卫侯,他很赞成,也答允可以到会。有时候我们换个方式,或是习射,或是习琴,或是舞剑,或是跑马,总而言之:礼乐射御书数都来。子路一定很高兴的。先生的意思如何?
      孔丘 好极,好极!
      南子 不过我有一层意思,要请教先生。如果有这个社,我个人一定加入,也必定请几位姑姊妹加入,男女同学,一来节省先生的时间,省得另教我们一班妇女;二来对于茶点一切,我也可以躬亲照料,省得难免有照应不周,包你甜淡酸辣,都能适中,寒热冷暖,无不相宜;三则,男女同聚一堂,大家切磋砥砺,也容易收集思广益之效,较之分男别女,外内隔阂,研究时候总较热闹有趣;四则,人伦之间以男女关系为始,礼莫重乎男女之间的交际,如果共同研究,借此也可以实习一点,比单看书上白纸带黑字好,我有时看见你们书生男子在妇女之前,只会发呆,一句话不会说,极讨人厌,这都是不懂男女交际之礼,缺少实习所致;五则,先王诗书之中,关于社会风俗閨閫袵席之处,正又不少,这种民俗民歌,都是我们妇女内行,如“七月流火,九月授衣”这种诗歌,不是我胆大妄言,要算我们念起来比男人熟,讲起来比先生通,再如古史载籍关于女子之处也到处皆是,倘由不懂女子心理的男子讲起来,都要这些书上的女子去受委屈,例如桀王的自图寻乐,把褒姒关起来做玩物,褒姒是个规规矩矩的女子,无淫荡之行,不好言笑,桀王一定要她笑,自己嬲个像三岁童子似的去放烽火当玩意,怎么叫褒姒不笑呢?须知褒姒是笑你们男子之愚,并不是笑烽火,后来家破国亡,由男子批评起来,反要归罪褒姒,褒姒何辜而遭此身败名裂之谤,如果让女子加入,我想也许许多地方都可以发明新义;六则,舞剑赛马,扳弩射箭,固然要让男子,而琴棋书画难道我们一无足取吗?就是赛马舞剑也得由我们姐妹辈在旁拍掌鼓励,你们耍剑才耍得好,跑马也跑得快,你说是不是?什么男女有别的话,在事实上,是否伪托古制,我实有点怀疑,在理论上,我也绝难承认。你说这个意思对不对?
      孔丘 aw……aw……aw!
      南子 先生你想如何,对不对?
      孔丘 (不得已的,)男女有别,这是三代相传,周公制定的。
      南子 这个男女合组“六艺研究社”的办法,先生以为稳妥吗?
      孔丘 (笑着)茶点一定好的! (又沉默着)
      南子 衣冠呢?
      孔丘 也当然会齐整一点。
      南子 (沉吟的,)啊!我有时候想,饮食衣冠,就是人生的真义。比方雍渠他一生给我端茶。你试想他的人生的真义是端茶呢,还是他自己的饮食衣冠呢?所以我想如果饮食衣冠能有相当的满足,人生的真义也就充实一点。
      孔丘 (赞叹的) 子南夫人,我想不到女子也有这深刻的觉悟与高超的思想。不过你“饮食衣冠”四字,应该改为“饮食男女”。
      南子 那麼六艺社你可赞成了吧?
      孔丘 (感觉新的兴味)有夫人主其事,我自当遵命。但是恐怕士女之间时或有越礼之事,要请夫人防范才是。
      南子 你又来了。我想饮食男女,就是人生的真义,就是生命之河的活源。得着这河源滚滚不绝的灌溉,然后人生能畅茂向荣。男女关系是人生之至情,至情动,然后发为诗歌,有诗歌然后有文学。你听见过我们卫国的诗歌么?
      孔丘 听见过的。
      南子 好不好?
      孔丘 很好!
      南子 你知道我们的诗,及邶鄘的诗何以最好呢?就是因为有桑中之会城隅之盟的不懂礼义的士女动乎至情而有所感发,所以“六艺研究社”男女同学也不仅尽在饮食衣冠之美而已,于文学诗词也有裨益的。(停一会)我们什么时候兜风去,好不好?现在天气正好,薄暮之际,乘着马车,到淇水之畔去兜风,听他们士女唱和,乘着夕阳西下,才从顿丘回来,真是有趣。孔丘 (有点窘,)好吧!这是天命!
      南子 我常跟卫侯出去兜风的。他们唱的真是有趣。
       (外头有人敲门,雍渠趋前启门,见是子路。子路立在门外,请见孔丘,雍渠入。)
      雍渠 子路请见夫子。
       (孔丘出,两人在门外低语。)
      子路 先生的事如何?
      孔丘 (叹一回气)不济事了,听天由命吧!
      子路 怎么了?
      孔丘 (摇头,)南子思想太新,道不同不相为谋。她就是要组织你所说的“六艺研究社”,要男女同学,我想总是暂时敷衍一下,早晚总是走的吧!
       (子路墨然良久。忽闻房里音乐悠扬的声音。南子己拿着月琴,嘴腔低微的唱humming一乐调。孔丘回房中。)
      南子 是子路吗?怎么不请他进来?
      孔丘 他以为无事,所以不敢冒昧。
      南子 请他进来!
      (孔丘出,请子路同进。子路见南子作揖,停止弹琴。)
      南子 我刚才邀夫子一同兜风去听山歌,你可以同来吗?
      子路 (客气的,)夫人命令,荣幸之至,不敢不听,
      南子 (又叮当的轻轻弹起琴来)你想在暮春之夕,月明星稀一班士女在淇水桥头,唱和吟咏,看那——
      河水洋洋,
      北流活活;
      施罛濊濊,
      鱣鲔發發;
      葭菼揭揭,
      庶姜孽孽;
      庶士有朅!
      这是一幅何等壮丽太平之民的图画呀!
      南子 (有醉意,)我想人生是悲多乐少的,诗人说的好
      蟋蟀在堂,
      岁聿其逝!
      今我不乐,
      日月其迈!
      子路!
      子路 (猛醒似的)夫人!
      南子 我刚才同夫子讲立一个学社只要士女六七人,年华才艺相若的,相与学习礼乐六艺,每朔望开会一次,由我及卫侯做东道,由夫子主其事,问学之余,大家宴饮欢乐,如何?
      子路 (迟疑莫决,惊喜交集的,)卫候及夫人同为右文之主,又得夫子教以礼乐,明君贤相,同聚一堂,真是猗欤盛哉千载难逢的韵事了。
      南子 好!我前天制一个曲,是依卫民的歌词编制的。今天与夫子初次相会,就请奏一曲作为见面礼吧!
      (南子向孔丘,子路微笑。孔丘沉鬰,恍然如有所失。子路神志昏然,点头称善。南子斜躺椅上,手执月琴,形骸略为放浪,弹起“桑中”的调子,嘴里喃喃,潇洒而凄楚。)
      南子 叫歌妓来!
      (雍渠应声而出。南子重自低声吟唱。子路坐立不安,孔子出神,忽然猛醒,警惕起来。)
      孔丘 (轻声对子路)我决意去卫了。
      (南子放浪自若,不闻不问。)
      子路 因为道不同吧?
      孔丘 我有所伯。我有所怕。
      (子路了解)
      南子 (吟诵着)手如柔荑,
      肤如凝脂,
      领如蝤蛴,
      齿如瓠犀,
      这是谁呢?
      邢侯之姨。
      子路 东宫之妹。
      孔丘 卫侯之妻。(忽觉失言,惊起)oo—ah—oo!
      南子 (放浪的狂笑,)哈,哈,夫子太过奖了。
      (孔子、子路都甚觉赧然,不好意思。)
      弥子 (笑着)我没有听见过诗是这样倒头念的。
       (雍渠与这位歌妓同入,服装妖艳夺目,孔子子路抖擞精神。南子坐起,拿着月琴。)
      南子 孔夫子专长于乐,请与以教正!
      (又弹起“桑中”的调,嘴里唱着,悠扬激越,备极哀艳。歌女随曲舞蹈,时和时止。孔子、子路都目不暇顾,心神向往,但又呈一种悒鬰不安之状。弥子却自自然然,毫不在意。)
      
      南子(唱) 爱采唐矣,
       沫之乡矣;
      歌女(和) 云谁之思?
       美孟姜矣!
      (合唱) 期我乎桑中,
       要我乎上宫,
       送我乎淇之上矣!
      (歌女舞。南子掷琴给雍渠,解衣起舞。)
      南子(唱) 爰采麦矣,
       沫之北矣,
      歌女(和) 云谁之思?
       美孟弋矣!
      (合唱) 期我乎桑中,
       要我乎上宫,
       送我乎淇之上矣!
      (南子与歌女合舞,雍渠弹琴。)
      南子(唱) 爰采葑矣,
       沫之东矣;
      歌女(和) 云谁之思?
       美孟庸矣!
      (合唱) 期我乎桑中,
       要我乎上宫,
       送我乎淇之上矣!,
      (南子与歌女合舞,将孔子,子路,弥子包围。舞毕。)
      弥子 (喷喷称善)好极,好极。
      子路 夫人曲舞都这样的好,真是天才,真是佩服之至。
      南子 那里!笑话! (忽注目孔丘,孔丘沉思似的。) 夫子指教。
      孔丘 (如由梦中惊醒,慢慢的慨叹)想不到乐舞有好到这样的! (恢复原态)夫人乏了吧!南子 不算什么!
      孔丘 谢谢!谢谢!
      南子 就这样算做拜夫子门下的礼吧! (笑容可掏,向孔子作揖,) “六艺研究社”可以答应吧!(孔子不对。)不吗?不答应吗? (可爱的声容动了孔子)
      孔丘 (自言自语的,)行年五十六,到今日才明白艺术与认识人生。是的,这才是真正的诗,真正的礼,真正的乐。别种的雅颂及别种的揖让都是无谓的,虚饰的。
      南子 (有喜色,)谬蒙夫子过奖。那末就算答应了。后天兜风去,一定要来!我们先退吧!弥子 夫人乏了,请先退吧!
      南子 后天来时,要请你及子路准到。 (诚恳可爱的)我同卫侯要在家候驾。来啊!一定来!再见!
      (南子、弥子、雍渠及歌女由帘后退出。子路与孔子相看。南子去后,两人相看。)
      子路 夫子的意思如何,可以留在卫国吧?
      孔丘 (所答非所问的)如果我不是相信周公,我就要相信南子的。
      子路 那末,夫子可以留吧?
      孔丘 (坚决的,)不!
      子路 因为南子不知礼吗?
      孔丘 南子有南子的礼,不是你们所能懂的!
      子路 那末,为什么不就在这里?
      孔丘 我不知道,我还得想一想……(沉思着,)……如果我听南子的话,受南子的感化,她的礼,她的乐………男女无别,一切解放,自然……(瞬目间现狂喜之色)……啊!……(如发现新世界。)……不(面忽苍老黯淡而庄严)不!我走了!
      子路 到那里去?
      孔丘 不知道。离开卫,非离开卫不可!
      子路 夫子不行道救天下百姓了吗?
      孔丘 我不知道。我先要救我自己。
      子路 真要走了?
      孔丘 走!我一定走!早晚我一定走! (形容憔悴,慢慢的低头,以手托额,靠手膝上吗,成一团弯形。)
       (子路直立于旁,呆看孔丘。静默中微闻孔子长叹——叹声止——静默。)
      
      
      (幕下)
      
      
      
      
      注:按“史记孔子世家”,过月余孔子去卫。过三年反卫一次,既去卫,适晋,不果,又反卫一次。
      十七,十,卅日。
      
      
  •     小传,但是难读……
  •     百页的书,读了三天。如此精简切要为难。
  •     要有此处删去500字之类的玩意……
  •     士最初不过是靠技术吃饭的人,而孔子超越其中追求背后的道,开启了士的新定义。
  •     。。。因為我目標是二月來到之前看好這個書啊。。
    “ 最近在龜速看這個書。。。但求二月來到之前能看好。。。時日無多了。。。”
  •     好书
  •     啊呀,他乡遇故知~~
  •     严谨的考证,创新的诠释,实在是学术路上的一本好书。
  •     大多言之成理,重《论语》《孟子》《左传》而轻《史记》
  •     咳咳。。。而且你想啊。這本書這麼薄。。。
    可見我的志向之不遠大,我的速度之龜爬啊
  •     没关系,当时什么情景下写的都忘了
  •     吗嗒嗒..你在啊?
  •     “居九夷”,“乘桴浮于海”,均指去朝鮮。因朝鮮有箕子之化,孔子欲因之以行其道。詳見江竹虛著《孔子事蹟考》。
  •     钱穆的思想无一不是经典。只是历史尚缺少略向汉武那样的官方思想宣传罢了。至于未来,或未可知。
  •     实际是先开始读钱穆的《论语新解》,越读越觉得孔子之伟大与可敬可爱,遂找了此书阅读,以更好把握孔子思想产生之大背景。 钱穆不愧为国学史学大家,在这本100多页的小书里,完整勾勒出孔子之生平事业,对史料的辨析把握真实可信——一句话,读有所值。
  •     05-12
  •     颜徵在
  •     时日无多……你咋了……
  •     有深度的一本书,对于古文的引用,如果不去深究其中的含义,根本就读不懂;记述孔子的出身和经历的重大事件,从而了解到一个新的孔子,通六艺,高大威武,因政治而流亡、发光发彩,融教育、政治、思想为一体的人物
  •       大抵从四年前,开始做这份以为是自己事业的工作时,就慢慢放下了书本,入世即没了心情也没时间在去读书,时间久了,发现越来越文盲了,不会写字不会说话不会表达想表达的任何想法。连续两天在嘉里那边采访今年的SNW,无奈至极,看的事情越多就越觉得,这个世界变的如此的现实,一切的理想在利益面前都那么苍白。
      
       说说孔子。我是个没有信仰的人,这点很可悲,但也没什么。其实仔细想想,无论东西方的圣人,大凡谈到出生问题时,无不讳莫如深,一个个都好似孙猴子从石头里蹦出。先说孔子,正史里对于孔子诞生的说法不一,但大多是语焉不详,比较好的是,东汉郑玄《礼记·檀弓正义》引《论语撰考谶》说:“叔梁纥与征在祷尼丘山,感黑龙之精以生仲尼。”意思是说,孔子的母亲在尼丘山和他父亲一起祈祷,感动黑龙的精灵而怀上孔子。这种说法摆明不靠谱。而比较让人认可的说法是,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记载说:“孔子生鲁昌平乡陬邑……伯夏生叔梁纥。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野合这个词,最早就是从这里来的。这里说的还比较温和,更细节的描述是,身为当时奴隶主的叔梁纥在野外看见他家年轻貌美的小奴隶颜徵在,遂起色心,在野外一山洞里强暴了她,就有了孔子。当时中国人不多,不像现在满大街都是,起名字也很随意,大多是有一些含义的,孔子之名就来源于此,山洞即孔。
      
       对于这种说法,其实,从孔子自己的描述里也可以看出端倪,比如他对于自己小时候的描述,一直都是“吾少也贱”。这是因为,叔梁纥强暴小奴隶颜徵在后,并不知其有了孩子,或者颜徵在有意隐瞒,孔子也说其母自幼都隐瞒其生父的情况。其实,在当时,这种事情并没有道德可言。古时,人类生存环境恶劣,寿命也短,所以大多是一个家族群居,这样,自然会有在现在看来是乱伦的,血缘之间的交合,以保证人种的延续。而自孔子之后,这里猜想,孔子大抵就是因为其是母亲被强暴得来的产物,而其思想又不同于常人,所以久而久之产生了心理扭曲,搁现在说就叫变态。所以就有了延续几千年,一直影响中国人的儒家学说的诞生。其实,里面很多说法,都可以从孔子身上得到悖论,最简单的就是,“非礼勿视”、“非礼勿动”,哑哑呸。 所以说,哲学家都是心理扭曲,苏格拉底也是。其实,孔子大可不必心理扭曲,对于野合在他之前的年代是很正常的事,他之后,是因为世人都受了他的儒家学说的影响,才有了此种观点,这也算是作茧自缚吧。司马贞《史记索引》就说:“今此云野合者,盖谓梁纥老而征年少,非当壮室初笄之礼,故云野合,谓不合礼仪。”这个礼仪从何而来,来自孔子学说。
      
       先说中国人,以后在说老外,比如耶苏,圣经里关于他的诞生是童女马利亚在梦中受神灵启示,在马槽中生下了他。童女受孕有了圣人,这与现在很多人说被外星人绑架有了身孕,本质是一样地。
      
      
       2006.3
  •     很好,但看着很费劲
  •     换一个角度挖掘常人没有深挖的材料,用思想史的材料做文化史、传记的材料十分新颖。
  •     这叫圣人崇拜吧 [笑
  •     高山仰止,心向之
  •        孔子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夏历八月二十七日),孔子出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省曲阜市东南的鲁源村);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农历二月十一日),孔子逝世,享年73岁,葬于曲阜城北泗水之上,即今日孔林所在地。
       孔子的家境相当贫寒。由于种种原因,孔子在政治上没有过大的作为,政治上的不得意,使孔子可将很大一部分精力用在教育事业上。孔子打破了教育垄断,开创了私学先驱。孔子弟子多达三千人,其中贤人72,其中有很多皆为各国高官栋梁。
       孔子对后世影响深远,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并且被后世尊称为至圣,万世师表。曾修《诗》、《书》,定《礼》 、《乐》,序《周易》,作《春秋》。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
       1988年,75位诺贝尔奖的获得者在巴黎发表联合宣言,呼吁全世界“21世纪人类要生存,就必须汲取两千年前 孔子的智慧。”由此可见孔子伟大的思想。
       孔子生性正直,又主张直道而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等等,都是他的做人准则。同孔子的仁说和礼说相联系,在治国的方略上,他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孔子的仁说,体现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礼说,则体现了礼制精神,即现代意义上的秩序和制度。
       人道主义这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对于任何社会,任何时代,任何一个政府都是适用的,而秩序和制度社会则是建立人类文明社会的基本要求。孔子的这种人道主义和秩序精神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思想的精华。
      
  •     第一段和下面有什么关系?!弱弱地问一句~
  •     买书如山倒
    读书如抽丝
  •     读钱老的书,总使人昏昏欲睡
  •     与其说是钱穆为夫子做传,不如说是看大家是如何治学的。
  •     楼上的,本来就是随口说说玩,谁敢说自己能把这点破事说透
  •     嘖嘖。不是買的。打印的。。。
  •     打印的便於做筆記嘛~~而且"公費打印"~~我自己个人不掏钱~(是不是聽到這一節你便也想我給你打印一份?)
  •        自《史記。孔子世家》以下,歷代諸儒為孔子立傳者不勝枚舉,然諸生所據之史籍,時歷久遠,難免真偽雜糅,以至後世於夫子生平中諸多事蹟疑辯不斷,始終莫衷一是。錢穆先生此書博採眾說,嚴加考訂,取其正信,去其偏偽,折衷羣言,力求一歸於正。全書行文簡淨,措辭精謹,於夫子一生明道、傳道、行道之大義闡發甚深。讀此書,宛可穿越三千年歲月,親睹夫子音容,隨侍聖師左右,於夫子志學、設教、為政、著述之事業更獲深知。
      
       本書起自孔子先世,曆述夫子年少志學、弱冠初仕、中年設教、為政行道、遊歷列國、晚年著述直至及歿,凡七十三年的生平經歷。全書以論語為中心大本,與《史記》、《春秋左傳》、《禮記》、《孟子》等先秦典籍相互佐證,遇有可疑不通之處,必博徵當時情實,然後試立一說以求相通,使其歸於可信。錢先生立說為學,從不輕肆疑古,此乃孔子“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的一貫精神的最真切體現。
      
       本書雖稽古訓據以徵夫子真實生平,但並非僅做鋪陳直敘。正如錢先生在自序中所言:“為古聖人作傳,非僅傳其人其事,最重要是傳其心傳其道。”,而《論語》是聖人之言行心道最為翔實的記載。眾所周知,《論語》由孔子門人弟子及其再傳、三傳弟子雑集而成,其編次並非依據成說之時序次第。然本書將《論語》的章句與孔子不同的歷史時期相互融貫,既是夫子“其人其事”的佐證,也是夫子一生“其心其道”的最真實體現。如此,《論語》原本獨立靜止的章句,變得生意躍然,使讀之者似能親睹夫子與眾賢論道不倦,歌詠終日的氣象風貌。
      
       錢先生與本書中對孔子言行和成就常有精論,此外文中間或對為學,立德,政事,歷史諸端有所闡抒,其言其論亦頗具啟發,現採擷如下:
      
       (一)撰寫本書最大宗旨,乃在孔子之為人,即其自述所謂“學不厭,教不倦”者,而尋求孔子畢生為學之日進無疆,與其教育事業之博大深微,為主要中心,而政治事業次之,因孔子在中國歷史文化上之主要貢獻,厥在其自為學與其教育事業之兩項。孔子之政治事業,則為其以學以教之當境實踐之一部分。著述事業,實當為孔子生平事業表現中較更居次之第三項。
      
       (二)果慾復興中國文化,不得不重振孔子儒家傳統,而闡揚孔子生平所最重視之自學與教人精神,實尤為目前黨務之急。
      
       (三)“君子之仕,以行其義”,蓋道不能行,而仍當行道,此即君子之義也。君子知道明道,乃君子之天職;若使君子而不仕,則道無可行之望。故不能使君子不義而仕,然君子亦必不認仕為不義。
      
       (四)為人之道即是為政之道,行己之道即是處群之道。故治人者貴能自反自省,自求之己。若不明斯義,不能修己,徒求治人;不知立德,徒求使民。人道不彰,將使政事惟在於爭權位,逞術數,恣意氣。覆轍相徇,而斯民日苦。
      
       (五)於大羣中一己之私當克,其公之出於己者當由。視聽言動皆由己,皆當約之於禮,使其己歸之於公而非私。
      
       (六)“性與天道”,性指人之內心深處所潛藏,天道指天命之流行。孔子不言“性與天道”,因性自天賦,德由己立。苟己德不立,即無以明此性;非己德亦無以行人道;人道不行,斯天道亦無由見。故孔子只言己德與天道。
      
       (七)德為己心內在所得。孔子三十而立,即是立己德也。五十而知天命,乃知己德即由天命,故曰“天生德於予”。至此而天人內外本末一體。
      
       (八)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盡己之心為忠,推己心以及人為恕。
      
       (九)詩教所重在每一人之內心情感,禮教則重在人羣相處相接之外在規範。孔子之教,心與事相融,內與外相洽,內心、外事合為成一體,而人道於此始盡。
      
       (十)“雅、頌各得其所。”正樂即所以正禮。孔子之意,務使詩教與禮教合一,私人修德與大羣行道合一。其正樂,實有其甚深甚大之意義存在。
      
       (十一)孔子之道,不過於講求此心與心相通,人與人相接而共達於和敬相樂之一公。私人修身如此,人羣相處,齊家治國平天下亦如此。凡人道相處,一切制度文為之主要意義皆在此。孔子之教育重點亦由此發端,在此歸宿。
      
       (十二)無歷世不變之史,斯亦無歷世不變之禮。
      
      
  •     道行还是太浅,须多加修炼,太浮躁
  •     考证是严谨的,堪与李长之《孔子的故事》前后脚合看。
  •     不一样的孔子 
  •     伟大的人格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